• 沒有找到結果。

而教育政策的改變,乃是因著相關的教學研究典範的轉移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 而教育政策的改變,乃是因著相關的教學研究典範的轉移"

Copied!
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探討高中國文科教師如何對「仁」的意涵產生自覺,並運用自身 之教學專業知識,將教材加以轉換,進而付諸教學的實踐,俾便透過文化的傳承,

達到國文教學的目標。

為達成上述目的,本研究藉由質性研究之法,以一位現任高中國文教師作為 個案研究之對象,透過觀察、訪談、文件分析等諸研究方式,針對其教師教學專 業知識作一深入之探究,探討國文教學中所傳遞之「仁」的意涵,以作為培養師 資和後繼研究之依據。

第一節 研究動機

本研究之動機,以教學研究典範的轉移、重塑人文精神的整體、建構文化傳 承的圖像及新詮教師自覺的實踐等四面向予以說明。

壹、 教學研究典範的轉移

Hillocks(1999:2):「教師知道什麼?什麼知識是教學上不可或缺的?」

近十年來,美國教育政策的重點,主要有三股重要的趨勢(Turner-Bisset, 1999):一是針對教師和學生教學之主體知識的研究,而制定「教育品質白皮書」

(White Paper Teaching Quality)和師資培育認證委員會(the Council for the Accreditation of Teacher Education),後者也引發了第二股趨勢──師資的培訓;

三是受到行為主義學派的影響,重視教師工具性的能力培養。以上三股潮流對於 促進教學品質、提升師資培育的標準和訓練促進教師專業等,均有正面的幫助。

而教育政策的改變,乃是因著相關的教學研究典範的轉移。在美國,教學研 究早於二十世紀初期就已開始,若由美國教育研究協會(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各於一九三六、一九七三、一九八六及二○○一年中,平 均每隔十年所出版之教學研究手冊(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中,便

(2)

可以看出教學研究受到的重視。然而,雖然教學的研究由來已久,但針對於教師 知識的相關研究,卻是在近年來才如火如荼地展開,尤以一九八○年代至一九九

○年代更復如是;教師知識研究可視為一種革命,它引發教育者對於教室實際情 境的思考,關注於教師的特質、教與學的方式,最重要的是專注於研究教師知道 什麼?教師如何將自己的所知表現在教學當中?……等面向(Connelly, Clandinin,

& He, 1997)

依國內簡紅珠(1992)的分類,教學研究典範的轉移,由早期強調教師效能 之「過程──結果」的教學研究,至一九七○年代中期之後,逐漸轉變成為「教 師思考」的教學研究;此二教學研究典範長期以來一直受到實證主義之影響,大 多以量化研究的方式,探討所謂的「有效教學」。其後,因著 Shulman(1986)

亟呼「教學」乃是非常複雜的現象,對於教學的研究應放棄探討各種單一變項的 簡單概念,而應將焦點關注於整體的脈絡情境因素;故而「教室俗民誌」之教學 研究便如雨後春筍,各學者分別以不同之面向與角度,切入實地的教學情境,對 教師的教學作深入而微觀的描述。其中,又以教學專業知識的研究最為豐富。

對於教學專業知識之探討,可分為三個面向(Carter, 1990):訊息處理、實 踐知識(practical knowledge,亦有學者翻譯為實際知識、實務知識)及學科教學 知識(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第一種訊息處理之面向乃關注於教師在 教學計畫及教學過程之思考歷程中,是否能掌握其教學對象,並大量比較生手教 師與專家教師的不同。第二種實踐知識的取向,則是針對教師對於教學情境、課 程、對學生的認識等作實地實務上的研究,近來國內亦有諸多學者投入其中(王 鳳仙,2001;阮凱利,2002;陳國泰,2000;黃瑞琴、張翠娥,1991;黃美瑛,

1995;羅明華,1996),對於教學專業知識之研究提供了豐碩的意義性。最後一 面向學科專業知識之研究,乃是 Shulman 特別關注的,稱之為「遺失的典範」

(missing paradigm)(Shulman, 1986),他認為學科教學知識其實已經超越了狹 隘的、單一的學科內容,而上擴至與教學專業知識同一層次,乃是教師不可或缺 的。

故而,順應教學研究之時勢潮流,此為研究動機之一。

(3)

貳、 重塑人文精神的整體

《周易》:「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1

若吾人檢視國內現行高中之<課程標準總綱>中所揭櫫(教育部,1995):

高級中學教育,以繼續實施普通教育、培養健全公民、促進生涯發展,奠 定研究學術及學習專門知能之基礎為目的。為實現本階段教育目的,須輔 導學生達成下列目標:壹、增進身心健康,培養術德兼修、文武合一的人 才。……陸、充實人文素養,提昇審美與創作能力,培養恢宏氣度。

便可以看出人文精神在高中時期的重視與培育之必要。只可惜,學科本位的概念 發展到現今,已面臨了過度分化的、科目林立的窘境。Tanner 和 Tanner(1995)

認為人文精神若要發展成為課程,乃是相當大的挑戰;諸多人類的任務和經驗要 如何統整,更是一大困難。

研究者認為,人文精神的體現應誠如心理學之人本主義學派 Maslow 之自我 實現論、Rogers 之全人說所主張的:重視人之所以為人的基準,強調獨立、統整、

自我決定和自我實現(黃政傑,1991)等整體概念,而非是由紛雜、林立、破碎 的知識所構成。是以,鑑於當今吾人孜孜矻矻於科技的進步、經濟的發展之際,

將知識作了精密精緻的區分,而對於人文精神之培育與體現卻無實務上的配合,

若能藉由高中課程國文科彌合此一罅隙,是獨具長遠意義與價值的。

人文精神在教育中的體現,一直是中西方教育所探討之重要面向。歐洲早在 古希臘時代,便由雅典城邦中發展出重視人文素養之「文雅教育」;十四世紀文 藝復興時代,因著對人文精神的歌頌,諸多強調人性尊嚴、自由抉擇的呼聲,便 直接地影響了課程的發展。此時期重視古典文學、美術、母語與鄉土文學,並強 調獎勵重於懲罰的方式,重視學生的個別差異,通識教育的實施,以及「境教」

(林玉体,1999)。至於東方人文精神之展現,起源甚早。先秦儒家所主張「仁」

的本質,即是最重要的精神之一;因著親親之為「仁」的體現,而有了敦睦倫常 的規範,一切事物才能依體行事、切合時義。故而,若要重塑人文精神之整體,

1 《周易•賁卦彖傳》「賁亨。柔來而文剛,故亨;分剛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攸往:天文也。文 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4)

必先追塑其根本之源,本研究乃以儒家重視之「仁」的意涵,作為中國人文精神 之實踐依據。

重塑人文精神之整體,此為研究動機之二。

參、 建構文化傳承的圖像

陳老師:「文化的生根是很重要的,而更重要的是,教師就是一個文化的 傳遞者(訪 91112603)。」

關於課程與教學領域的相關研究,若非著眼於課程政策的實施,如九年一貫 課程的研究,即是廣泛地分析統計教師的任教態度、教學信念等。然而,若缺乏 對於「教學」本身作探討,那麼所談的、所研究的,都會是相當空泛的2;再者,

值得契思的是,教學的目的是為了達到什麼?培養什麼?教學所呈現的是單純的 知識?抑或是包含了文化底蘊的建構?

細察國內國文教學之相關著作,如:王明通(1974)《中國國文教學法之研 究》、汪錦玨(2001)《古典詩詞義旨教學之研究──以高中一綱多本國文教材為 例》、李秀萍(2002)《高中國文範文修辭教學研究》、林癸吟(2002)《國中國文 賞析教學研究》、林士敦(2002)《中學教學語法研究》、林淑媛(2002)《中學國 文審美情境教學法研究》、郭素貞(2002)《明代詼諧寓言與高中國文教學研究》、

黃志煌(2002)《高級中學行書教學之研究》、黃淑瑮(2002)《小說教學研究─

─以高中 材為例》、劉寶珠(2002)《作文運材教學設計之研究》、蔡榮昌(1979)

《作文教學探究》等,大多著眼於教學技術的研究,而忽略了國文科教學中對於 仁、乃至文化傳遞的掌握。再檢視以文化研究為主之相關議題,如:李泰德(1998)

《文化變遷下的臺灣傳統文人──黃得時評傳》、張錫輝(2001)《文化危機與詮 釋傳統──論梁啟超、胡適對清代學術思想的詮釋與意義》、曾守正(1999)《先 秦兩漢文學言志思想及其文化意義──兼論與六朝文化的對照》、黃秀卿(1998)

《百越文化研究》等諸篇研究,則對於教育的概念有所忽視。研究者以為,國文 科教學並非只是枝枝節節之教學技巧的練習,而是有其豐碩之整體文化意義;國 文科教師對於肩負文化傳承責任應予以醒覺,而非只是呼喊諸多教育口號,卻不 能切實體悟與傳遞。誠如王熙元(1983:147)所揭示的:

2 這是甄曉蘭教授於「建構主義在教育上的應用」課堂中所提出的概念,研究者個人相當認同。

(5)

完整的國文教學活動,可分為三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從事語文訓練,第 二個層面是進行文學欣賞,第三個層面是實施文化陶冶。語文訓練是國文 教學的基礎,文學欣賞是國文教學的中心,而文化陶冶則是國文教學的終 極目標。

文化的陶冶非是一朝一夕,文化的傳遞更是百年樹人,國文學科的教學不光 只是一種知識技能的傳授,更是人文文化的傳遞,它涵蓋了生活教育、思想教育 與人格教育(王熙元,1983)的培養。研究者期能透過實地的教學觀察,將形而 上之「仁」的精神與實際之教學實施二者加以聯結,建構國文科教學在文化傳承 中的圖像。

建構文化傳承的圖像,此為研究動機之三。

肆、新詮教師自覺的實踐

牟宗三(1970:2)「中國文化的核心是生命的學問。由真實生命之覺醒,

向外開出建立事業與追求知識之理想,向內滲透此等理想之真實本源,以 使理想真成其為理想,此是生命的學問之全體大用。」

即便國內外學者對於教學專業知識範疇之研究日益豐碩、益見熱絡,但省視 國文學科之教學模式,卻仍常受人品評為照本宣科的教學,故而,如何使一靜態 的文本知識,轉化為動態的教學,乃亟待思索與探討的。Giroux 提出了「教師是 轉化型的知識份子」之主張,研究者以為,這可以說是對教師自覺實踐提供了極 佳的新詮意識。身為知識份子,教師不應只是一個執行者而已。教師應透過和其 他教師之間、和學生、和教材、和社區之間的互動,將批判性知識和價值傳授給 學子。教師不只是關心學生的學業成就,更應關心自己是否具有批判性思考和行 動能力,並將此能力與社會變遷聯結起來(吳瓊洳,1999)。身為國文科教師,

教師應對教材中之人文精神作更深入的詮釋,使其能上通歷史文化脈絡,下連社 會文化變遷,使國文文化的意義在新時代的脈動中,能駕馭更適切的概念,達成

「縱貫的、立體的」(牟宗三,1970:2)詮釋。

當教師自覺到自己能對教材中最根本之「仁」的精神內涵提出新的詮釋時,

便有其實踐之可能。研究者認為,實踐並不意謂著要革命、徹底毀壞、反抗、衝

(6)

突,乃是一全人概念的落實。正如傳統士人所兼持的「達則兼善天不,窮則獨善 其身」,實踐並非只限於展現在行動之上,更應有內在修養的漸動,教師的責任 便在於此。「有時候當你看得夠多時,你會看到和別人不一樣的東西,別人也許 只看到平面的知識攤在那裡,但你卻可以看到整個、立體的(訪 91111415)。」

「每個人(學生)的體會不一樣,但我們(教師)還是要講(訪 91111408)。」

國文教學的實踐,一方面能對學生產生提點的作用,另一方面教師在其知識的建 構、文化的傳遞中,形塑其自我修為,而達成「修身」「齊班(家)」的實踐。

故而,新詮教師自覺的實踐,此為研究動機之四。

第二節 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研究動機所呈現之契機,本研究之具體目的如下:

壹、探討教學專業知識的內涵。

貳、探討個案教師之教學專業知識的內涵。

參、分析、討論個案教師如何對「仁」的意涵產生的自覺,並實踐於教學專業知 識中。

肆、歸納結果並提出建議,以作為後續研究之參考。

第三節 名詞釋義

壹、 教學專業知識

教師的教學專業知識,乃是教師為達成教學工作,所具備之各種想法、理解、

技巧等。對於教師專業知識的內涵分類,各學者依據研究對象,而有不同的分類,

Shulman(1986, 1987)分為七類,包含:學科知識、一般教學知識、課程知識、

學科教學知識、對學習者及其特質的知識、關於教育目標等知識;其他學者如 Elbaz(1983)分為五類、Grossman(1988, 1994)則分為六類。本研究以個案教 師的實際教學情況,將教學專業知識的內涵分為「學科教學知識」「課程知識」、

「一般教學知識」及「學習者知識」等四個面向。

(7)

一、 學科教學知識:指對特定學科在教學時所應具備的知識,本研究乃針對 國文學科教學知識而言。具備學科教學知識之教師能針對學生不同的能 力與興趣,採用特定學科的教學技巧,對特定的主題予以組織、表徵及 調整後再進行教學;可說是教師知識的核心,也是有效教學的基礎,更 可以說是老師專業化指標之一(簡紅珠,1994)。

二、 課程知識:指對課程設計過程的了解,包含課程的水平與垂直聯結、教 材的熟悉度與運用,及補充教材的選擇等。本研究根據個案教師實際教 學情況之分析後,將學科知識納入課程知識當中。

三、 一般教學知識:指教學時的教學管理、班級經營等,包括情境知識的掌 握、教師的言教與身教、引起學生動機等的知識。

四、 學習者知識:指對於學生之能力、學業表現、學習態度、學生的程度、

個別差異、學習感受、學習的迷思概念、需求及興趣等面向之理解的知 識。

貳、 「仁」的意涵

本研究歸納文獻的內容與個案教師的表現,將「仁」的意涵分為廣義與狹義。

廣義而言,包括內在的「仁」與外在的「仁」。內在的「仁」乃是個人整體 的道德修養表現,包括愛、忠、恕、信、義、學、智(知)、孝、悌等,可上括 與天道循環、宇宙大化的精神相貫,是生命學問的展現;外在的「仁」乃是指社 會國家「仁政」的實施,具有教化的功用。

狹義而言,乃是指以「仁」的精神作為教師教學實踐之規準,包括教師的主 觀實踐與客觀實踐。主觀實踐乃指教師個人之思想核心、道德修養、教學信念,

是教師個人對「仁」產生的自覺,且教師親自躬行;客觀的實踐則指對學生的傳 遞,在實際的教學中表現「仁」的精神。

參、 專家教師

專家教師乃是指具備專業素養之教師,其參照之規準為受過教育專業訓練、

具有多年之教學經驗、所培養之學生具有一定之學習成就表現、性別不拘、愛護

(8)

學生、具有勇於接受挑戰和創新之人格特質,並且在專業上有一定的表現,深獲 專家、校長及其他教師、學生之認同。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具有計畫主持人資格,且於國內外擔任教學、研究職務在

為此,國立中正大學防制藥物濫用教育中心與台灣藥物濫用防治研究學會,在教育部學生事 務及特殊教育司之支持下,將於 2019 年 10 月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中學中國語文科 小學中國語文科 中學英國語文科 小學英國語文科 中學數學科 小學數學科.

新加坡於 2001 年頒布新綱要,數學教材從統一版本開放至六種版本,本研究據 以考察的國小數學教科書是 2003 年 Times Media 出版國小一至五年級 My Pals are here!Maths

  此外, 圖書館亦陸續引進英美文學、外語學習與研究等 相關資料庫,如 19 世紀以前出版的經典文學名著 Literature Online, Early English Books Online 與 Naxos

例如,參閱:黃啟江,《因果、淨土與往生:透視中國佛教史上的幾個面 相》〈第六章·從佛教研究法談佛教史研究書目資料庫之建立〉,(台北:臺 灣學生書局,2004 年),頁 237-252; Yasuhi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