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前 言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前 言"

Copied!
6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2)

香港教育局課程發展處 中國語文教育組 

中國語文課程

文言經典建議篇章

初中

香港教育局課程發展處 中國語文教育組 

(3)

前 言

語 文 是 溝 通 工 具 , 表 達 的 是 思 想 、 感 情 和 背 後 的 文 化 訊 息 。 我 們 學 習 語 文 , 既 可 提 高 運 用 語 文 的 能 力 , 同 時 也 可 得 到 思 想 的 培 育 、 性 情的陶冶和文化的薰陶。

我 國 文 化 源 遠 流 長 , 博 大 精 深 , 是 先 賢 的 寶 貴 遺 產 。 中 華 文 化 的 精 神 內 涵 , 例 如 修 身 、 求 學 、 做 人 、 處 事 之 道 等 , 大 都 體 現 於 中 國 文 學 經 典 作 品 之 中 。 這 些 經 典 作 品 , 經 世 代 相 傳 , 內 涵 豐 厚 , 具 典 範 性 , 好 好 閱 讀 , 有 助 豐 富語文積儲 ,培養品德情意和提升文化修養。

為 促 進 中 國 文 學 經 典 的 學 習 , 教 育 局 因 應 學 生 程 度 , 在 中 國 語 文 課 程 推 薦 了 一 些 文 言 經 典 作 品 , 讓 同 學 透 過 熟 讀 精 思 , 優 游 涵 泳 , 領 略 作 品 的 情 意 , 掌 握 篇 中 的 文 化 內 涵 , 欣 賞 當 中 優 美 的 語 言 , 積 學 儲 寶 , 提 升 語 文 素 養 , 並 傳承中華文化。

教 育 局 為 此 特 別 製 作《 積 學 涵 泳中 國 語 文 課 程 文 言 經 典 建 議 篇 章 》( 初 中 ), 供 全 港 初 中 學 生 閱 讀 。 本 書 冊 收 錄 的 建 議 篇 章 , 大 致 按時序先後排列 ,以便檢索。

如對本書冊有任何意見或建議 ,歡迎致函:

教育局課程發展處

總課程發展主任 ( 中國語文教育 )

地址:香港灣仔皇后大道東 213 號胡忠大廈 12 樓 傳真:2834 7810

電郵:info_cle@edb.gov.hk

(4)

論 四 端 1

大 同 與小康 5

愚 公 移山 11

鄒 忌 諷齊王 納 諫 戰國策 17

行 行 重行行 21

迢 迢 牽牛星 25

桃 花 源記 29

荀 巨 伯遠看 友 人 疾 劉義慶 33

管 寧

華 歆 共 園中 鋤菜 劉義慶 37

木 蘭 詩 41

送 杜 少府之 任 蜀 州 47

兵 車 行 51

燕 詩 白居易 55

慈 烏 夜啼 白居易 59

陋 室 銘 劉禹錫 63

虞美人 67

賣油翁 歐陽修 71

愛蓮說 周敦頤 75

傷仲永 王安石 79

水調歌 頭 並序 83

滿江紅 87

天淨沙 秋思 馬致遠 91

岳飛之 少 年時代 95

楊修之 死 羅貫中 99

賣柑者 言 107

為學 彭端淑 113

貓捕雀 薛福成 117

習慣 說 121

目 錄

(5)

論 四 端 | 孟 子 1

《 論 四 端 》節 錄 自《 孟 子 公 孫 丑 上 》,

標 題 為 後 人 所 加。 孟 子 認 為 人 性 本 善 ,

「四端說」是孟子性善論的核心部分。「四 端 」是 指「 惻 隱 之 心 」、「 羞 惡 之 心 」、

「 辭 讓 之 心 」和「 是 非 之 心 」四 種 與 生俱來的善心。

(6)

2 論 四 端 | 孟 子 3

孟 子

孟 子 曰 ︰「 人 皆 有 不 忍 人 之 心。 先 王 有 不 忍 人 之 心 , 斯 有 不 忍 人 之 政 矣 。 以 不 忍 人 之 心 , 行 不 忍 人 之 政 , 治 天 下 可 運 之 掌 上 。 所 以 謂 人 皆 有 不 忍 人 之 心 者 , 今 人 乍 見 孺 子 將 入 於 井 , 皆 有 怵 惕 惻 隱 之 心 — 非 所 以 內 交 於 孺 子 之 父 母 也 , 非 所 以 要 譽 於 鄉 黨 朋 友 也 , 非 惡 其 聲 而 然 也 。 由 是 觀 之 , 無 惻 隱 之 心 , 非 人 也; 無 羞 惡 之 心 , 非 人 也; 無 辭 讓 之 心 , 非 人 也; 無 是 非 之 心 , 非 人 也 。 惻 隱 之 心 , 仁 之 端 也; 羞 惡 之 心 , 義 之 端 也; 辭 讓 之 心 , 禮 之 端 也; 是 非 之 心 , 智 之 端 也 。 人 之 有 是 四 端 也 , 猶 其 有 四 體 也 。 有 是 四 端 而 自 謂 不 能 者 , 自 賊 者 也; 謂 其 君 不 能 者 , 賊 其 君 者 也 。 凡 有 四 端 於 我 者 , 知 皆 擴 而 充 之 矣 , 若 火 之 始 然 , 泉 之 始 達 。 苟 能 充 之 , 足 以 保 四 海;苟不充之 ,不足以事父母。」



 

︰突然。孺子 ︰幼童。

怵 惕 ︰恐 懼、 驚 怕。怵 ︰[卒 ],[zeot1];[chù]。惕:[剔 ],

[tik1];[]。惻隱 ︰同情、憐憫。惻 ︰[測 ],[cak1];[]。

內交 ︰結交。內 ︰通「納」。

要譽 ︰求取名譽。要 ︰求。[邀 ],[jiu1];[yāo]。鄉黨 ︰即鄰里。

古時一萬二千五百家為鄉,五百家為黨。

惡 ︰厭惡。[烏之陰去聲 ],[wu3];[]。聲:指小孩的哭聲。

羞惡:知恥憎惡。

辭讓:推辭謙讓。

是非:分辨對錯。

賊 ︰傷害,作動詞用。

 之:代詞,指前文所述的「四端」。

 然:「燃」之本字。

 達 ︰通達,這裏指泉水流出至地面。

台詞誦 朗誦

(7)

子 孟

4 大 同 與 小 康 | 禮 記 5

孟 子 談「 四 端 」的 目 的 是 遊 說 君 王 推 行 仁 政。 孟 子 指 出 惻 隱 之 心 是「 仁 」的 開 端 , 由 此 類 推 , 羞 惡 之 心 是「 義 」的 開 端 , 辭 讓 之 心是「禮」的開端 ,是非之心是「智」的開端。這「四端」是成德的 起點。

本 文 分 三 個 部 分 。 第 一 部 分 由 開 首 至「 治 天 下 可 運 之 掌 上 」,

提 出「 人 皆 有 不 忍 人 之 心 」的 見 解 , 認 為 以 此「 不 忍 人 之 心 」而 行

「不忍人之政」,就可以管治好天下。第二部分由「所以謂人皆有不 忍人之心者」至「無是非之心 ,非人也」,以「孺子將入於井」的例 子 證 明 人 有 惻 隱 之 心 , 並 由 此 引 申 出 人 也 同 時 具 備「 羞 惡 」、「 辭 讓 」、「 是 非 」之 心。 第 三 部 分 從「 惻 隱 之 心 , 仁 之 端 也 」至 文 末 , 闡 釋「 四 端 」就 是 仁 、 義 、 禮 、 智 的 開 端 , 並 指 出 它 是 與 生 俱 來 的 , 如 將「 四 端 」加 以 擴 充 , 就 可 以 保 家 衞 國 , 否 則 連 侍 奉 父 母 這 樣的事情也無法做好。

文中運用了不少比喻 ,以說明較為抽象的道理。如「以不忍人 之心 ,行不忍人之政 ,治天下可運之掌上」三句 ,是以在掌上運轉 東西 ,來比喻行仁政後治理天下之容易。又如「人之有是四端也 , 猶 其 有 四 體 也 」兩 句 , 則 以 與 生 俱 來 的 四 肢 來 比 喻「 四 端 」, 說 明 人 天 生 就 有「 仁 」、「 義 」、「 禮 」、「 智 」四 種 善 端 。「 凡 有 四 端 於 我 者 , 知 皆 擴 而 充 之 矣 , 若 火 之 始 然 , 泉 之 始 達 」幾 句 , 作 者 便 以 剛 燃 起 的 火 焰 可 變 成 熊 熊 烈 火 , 以 及 剛 湧 流 的 泉 水 可 變 成 滔 滔 江 河為喻 ,說明擴充「四端」就能產生巨大的效用。

大 道之行 ,天下為公

《大同與小康》節錄自《禮記》的《禮運》篇 , 標題乃後人所加。在儒家學說中 ,「禮」的內涵 兼 含 個 人 的 生 活 禮 節 及 國 家 之 典 章 制 度 , 而

「禮」會因應時代環境的改變而有不同的「運行」

方 式 , 故 稱「 禮 運 」。 本 文 記 述 孔 子 對「 大 同 」 及「小康」兩種社會的看法。

孟子(約公元前 372372— 約公元前 289289),名軻,戰國時鄒國 人。孟子學說繼承並發揚了孔子的思想,從性善論出發,

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成為儒家僅次於孔子之 一代宗師,有「亞聖」之稱。孟子長於論辯,其文章說理 暢達,氣勢充沛。

(8)

大 同 與 小 康 | 禮 記 7 6

禮 記

台詞誦

昔 者 , 仲 尼 與 於 蜡 賓 , 事 畢 , 出 遊 於 觀之上 ,喟然而歎。仲尼之歎 ,蓋歎魯也。

言偃在側 ,曰 ︰「君子何歎?」

孔子曰 ︰「大道之行也 ,與三代之英 , 丘未之逮也 ,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 ,天下 為公。選賢與能 ,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 親 ,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 ,壯有所用 , 幼 有 所 長 , 矜 、 寡 、 孤 、 獨 、 廢 、 疾 者 皆 有 所 養; 男 有 分 , 女 有 歸 。 貨 , 惡 其 棄 於 地也 ,不必藏於己;力 ,惡其不出於身也 , 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 ,盜竊亂賊而不 作 ,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 

仲 尼 ︰孔子名丘,字仲尼。與 ︰參加。[預 ],[jyu6];[]。蜡 ︰ 古時年終舉行的祭祀叫「蜡」。[乍 ],[zaa3];[zhà]。賓 ︰陪祭者。

觀 ︰宮門外兩旁的樓台。[貫 ],[gun3];[ɡuàn]。

喟 ︰歎息聲。[委 ],[wai2],亦讀作 [ 胃 ],[wai6];[kuì]。

言偃 ︰孔子學生,字子游。

丘 ︰孔子自稱。逮:及,這裏是趕上的意思。

志 ︰通「誌」,記載;一說解作「志向」。

與:通「舉」。

矜 ︰通「鰥」,老而無妻。[關 ],[gwaan1];[ɡuān]。寡 ︰老而無 夫。孤 ︰幼而無父。獨 ︰老而無子。

分 ︰職份、工作。[份 ],[fan6];[fèn]

 歸:出嫁,這裏指歸宿。

 惡 ︰厭惡。[烏之陰去聲 ],[wu3];[]

朗誦

(9)

8 大 同 與 小 康 | 禮 記 9

「 今 大 道 既 隱 , 天 下 為 家 。 各 親 其 親 , 各 子 其 子; 貨 力 為 己; 大 人 世 及 以 為 禮; 城 郭 溝 池 以 為 固; 禮 義 以 為 紀 — 以 正 君 臣 , 以 篤 父 子 , 以 睦 兄 弟 , 以 和 夫 婦; 以 設 制 度 , 以 立 田 里; 以 賢 勇 知 , 以 功 為 己。 故 謀 用 是 作 , 而 兵 由 此起。 禹 、湯 、文 、武 、成 王 、 周 公 ,由 此 其 選 也。 此 六 君 子 者 , 未 有 不 謹 於 禮 者 也。

以 著 其 義 , 以 考 其 信 , 著 有 過 , 刑 仁 講 讓 , 示 民 有 常 。 如 有 不 由 此 者 , 在 埶 者 去 , 眾 以 為 殃。是謂『小康』。」







 

 

 大人:指天子及諸侯。世及:世襲。

 篤:使之親厚。

 賢:尊崇、推重,作動詞用。知:通「智」。功:立功,作 動詞用。

 著 ︰明。[注 ],[zyu3];[zhù]。義 ︰合宜。

 刑仁:以仁愛為典範。刑:通「型」,作動詞用。

 常 ︰常規。

 在埶者去 ︰有權位的人也要罷黜。埶 ︰通「勢」,指權位、

高職。去 ︰罷免,去職。

本文借孔子與弟子言偃的對話 ,表達儒家對理想社會的嚮 往 ,並闡明禮對於政治 、倫理及社會的功用和意義。

第 一 段 講 述 孔 子 參 與 魯 國 蜡 祭 後 , 深 有 感 觸 而 慨 歎 , 弟 子詢問因由 ,引發他講出心目中理想的社會形態。

第二段記孔子講述大同社會的形態特點。當大道得以施行 的 時 候 , 天 下 由 眾 人 所 共 同 擁 有 , 大 家 推 舉 賢 能 的 人 擔 任 領 袖。人與人之間講究信用 ,和諧共處。人們不只親愛自己的父 母 及 兒 女 , 而 且 博 愛 他 人 , 使 老 人 家 能 安 享 晚 年 、 壯 年 人 可 各 盡 所 能 、 幼 年 人 得 到 良 好 教 養; 鰥 夫 、 寡 婦 、 孤 兒 、 沒 有 子 女 的 長 者 、 殘 疾 和 患 病 的 人 都 得 到 照 顧; 男 的 有 工 作 , 女 的 有 好 歸 宿 。 此 外 , 社 會 上 可 做 到 物 資 共 享 , 人 們 不 把 資 源 拋 棄 或 浪 費 , 又 不 會 據 為 己 有; 大 家 都 討 厭 不 勞 而 獲 , 也 不 會 只 為 了 自 己 的 利 益 而 努 力 。 因 此 , 種 種 自 私 計 謀 都 不 會 出 現 , 盜 竊 、 搶 劫 、 作 亂 的 行 為 都 不 會 發 生 , 家 中 的 大 門 只 是 掩上而不用緊閉。這就是「大同」社會。

第三段記孔子講述小康社會的形態特點。當大道再無法施 行 ,天下就成為一家一姓的天下。百姓只照顧自己的父母及兒 女 ,並為了自己能獲取貨物財寶而努力。王侯傳位給自己的子 弟 , 推 行 世 襲 制 度; 劃 定 疆 界 , 各 自 築 起 城 牆 、 挖 掘 壕 溝 來 保 衞 自 己 的 領 土; 以 禮 義 作 為 君 臣 、 父 子 、 兄 弟 和 夫 婦 間 的 綱 紀 , 並 設 立 各 種 制 度; 推 重 有 勇 有 謀 的 人 , 為 自 己 建 功 作

(10)

記 禮

愚 公 移 山 | 列 子 11 10

事 。 由 於 人 們 只 重 視 個 人 利 益 , 陰 謀 詭 計 因 此 產 生 , 戰 爭 亦 因 而 興 起 。 以 此 之 故 , 賢 君 運 用 禮 制 治 國 , 凡 事 依 禮 而 行 , 使 人 民 知 道 對 錯 的 標 準; 又 標 舉 仁 愛 , 講 求 謙 讓 , 為 百 姓 昭 示 要 遵 守 的 禮 義 常 規 。 只 要 有 不 依 禮 而 行 的 , 即 使 是 有 權 位 的 人 也 會 被 罷 黜 , 因 為 民 眾 會 把 他 視 作 禍 患 。 這 就是「小康」社會。

堅持 不 懈 ,愚公之志

據說一位名叫「愚公」的老人 ,他家門前 有 兩 座 大 山 阻 礙 交 通 , 為 了 方 便 出 入 , 他 決 定 率 領 子 孫 挖 石 搬 土 , 誓 要 鏟 平 二 山。

他這個行動 ,最終能夠成功嗎?愚公是否 真的愚不可及?

《禮記》編選了東周後期至秦漢百餘年間儒者講禮的 文章,內容主要是對禮制、禮儀的記載和論述,

是 了 解 秦 漢 之 前 社 會 制 度、 文 物 典 章、 道 德 規 範、風俗民情的重要典籍。《禮記》與《周禮》、

《儀禮》合稱「三禮」。後世將《論語》、《孟子》、

《中庸》和《大學》合稱「四書」,其中《中庸》和

《大學》就是出自《禮記》。

(11)

愚 公 移 山 | 列 子 13 12

列 子

台詞誦

太 形 、 王 屋 二 山 , 方 七 百 里 , 高 萬 仞 , 本 在 冀 州 之 南 , 河 陽 之 北 。 北 山 愚 公 者 , 年 且 九 十 , 面 山 而 居 。 懲 山 北 之 塞 , 出 入 之 迂 也 , 聚 室 而 謀 , 曰 ︰「 吾 與 汝 畢 力 平 險 , 指 通 豫 南 , 達 於 漢 陰 , 可乎?」雜然相許。

其 妻 疑 之 , 曰 ︰「 以 君 之 力 , 曾 不 能 損 魁 父 之 丘 , 如 太 形 、 王 屋 何? 且 焉 置土石?」雜曰 ︰「投諸渤海之尾 ,隱土 之北。」遂率子孫 ,荷擔者三夫 ,叩石墾 壤 , 以 箕 畚 運 於 渤 海 之 尾 。 鄰 人 京 城 氏

仞 ︰古代長度單位,八尺為一仞。一說七尺為一仞。 [孕 ],[jan6];[rèn]

且 ︰將近。

懲 ︰一作「患」,苦於。

曾不能 ︰連 …… 都不能。曾 ︰還、乃,強調動作或行為 的副詞。

魁父 ︰小山名。

荷 ︰挑。[賀 ],[ho6];[]。

箕畚 ︰盛土的器具。畚 ︰[本 ],[bun2];[běn]。

朗誦

(12)

14 愚 公 移 山 | 列 子 15

簡 析 之 孀 妻 有 遺 男 , 始 齔 , 跳 往 助 之 。 寒 暑 易 節 ,

始一反焉。

河 曲 智 叟 笑 而 止 之 , 曰 ︰「 甚 矣 , 汝 之 不 惠! 以 殘 年 餘 力 , 曾 不 能 毀 山 之 一 毛 , 其 如 土 石 何?」北 山 愚 公 長 歎 曰 ︰「 汝 心 之 固 , 固 不 可 徹 ,曾不若孀妻 、弱子!我雖死 ,有子存焉;子 又生孫 ,孫又生子;子又有子 ,子又有孫;子子 孫 孫 , 無 窮 匱 也 , 而 山 不 加 增 , 何 苦 而 不 平?」

河曲智叟亡以應。

操 蛇 之 神 聞 之 , 懼 其 不 已 也 , 告 之 於 帝 。 帝 感 其 誠 , 命 夸 娥 氏 二 子 負 二 山 , 一 厝 朔 東 , 一厝雍南。自是 ,冀之南 ,漢之陰 ,無隴斷焉。









 



本 文 第 一 段 講 述 由 於 太 形 、 王 屋 二 山 擋 着 愚 公 家 門 前 的 路 , 愚 公 聚 集 家 人 商 量 , 希 望 夷 平 這 兩 座 大 山 , 使 門 前 的 路 能直接通往豫州的南部和漢水的南岸 ,大家都表示同意。第二 段寫愚公的妻子擔心愚公無力移動兩座大山 ,而且不知如何處 置挖出的土石;但其餘眾人則支持愚公的想法 ,並提出可行方 案 。 之 後 愚 公 率 領 兒 孫 等 人 開 始 挖 掘 泥 土 , 鄰 家 小 兒 也 去 幫 忙。第三段記河曲智叟和愚公對移山的不同看法。智叟嘲笑愚 公 不 自 量 力 , 認 為 其 計 劃 不 可 能 實 現; 愚 公 指 出 自 己 死 後 , 還 有 子 子 孫 孫 , 可 世 世 代 代 繼 續 挖 土 , 最 終 必 然 能 夠 成 功 。 第 四 段 講 述 山 神 聽 到 愚 公 移 山 之 事 後 , 稟 告 天 帝 , 天 帝 被 愚 公 的 誠 意 感 動 , 命 令 大 力 神 夸 娥 氏 的 兩 個 兒 子 將 兩 座 大 山 移 走 ,從此愚公的家門前再沒有高山阻隔了。

從「 雜 然 相 許 」、「 雜 曰 ︰『 投 諸 渤 海 之 尾 , 隱 土 之 北 』」

等細節 ,可見愚公一家人都支持移山的決定;愚公的妻子雖然 曾 提 出 問 題 , 但 只 是 善 意 的 質 疑。 從 鄰 家 孀 婦 願 意 讓 小 兒「 跳 往 助 之 」一 事 , 也 反 映 愚 公 的 精 神 感 動 了 不 少 人。 愚 公 與 智 叟 辯 論 一 節 , 不 但 表 現 愚 公 堅 定 不 移 的 決 心 , 而 且 引 發 讀 者 思 考愚公是否真的愚不可及。

有 人 認 為 本 文 通 過 愚 公 的 故 事 , 帶 出 只 要 不 畏 艱 辛 、 堅 持 不 懈 就 能 克 服 困 難 的 道 理 。 也 有 人 認 為 本 文 出 自《 列 子 • 湯 問 》,《 列 子 》是 道 家 的 重 要 典 籍 , 故 此 應 從 道 家 的 角 度 理 解 , 才 能 切 中 文 章 要 旨: 本 篇 在「 愚 」與「 智 」的 對 比 中 , 讓 人 重 新 反 思 對 事 物 的 認 知 , 體 現 道 家 秉 要 執 本 , 從 事 物 根 本 處思考的睿智。

齔 ︰兒 童 換 牙, 脫 乳 齒 換 恆 齒,

約 七 、 八 歲。[趁 ],[can3];

[chèn]。

易 ︰交 換、 換。[亦 ],[jik6];

[]。

 惠 ︰通「慧」,聰明。

 無窮匱也︰沒有窮盡。匱︰缺乏。

[跪 ],[gwai6];[kuì]。

 亡 ︰通「無」。

 操蛇之神 ︰山神,中國神話中山 神、海神手裏都拿着蛇。

 夸娥氏:傳說中的大力神。一作

「夸蛾氏」。

 一厝朔東 ︰一座山安置在朔方的 東部,即今山西省北部。厝 ︰通

「措」,放置。[措 ],[cou3];

[cuò]。

 隴 斷:即 壟 斷, 指 為 高 山 所 阻 隔。隴:通「壟」,這裏指高大的 山崗。

(13)

子 列

鄒 忌 諷 齊 王 納 諫 | 戰 國 策 17 16

以小 見 大 ,類比說理

《 鄒 忌 諷 齊 王 納 諫 》節 錄 自《 戰 國 策 齊 策》,篇名為後人所加。鄒忌借自己的親身 經 驗 作 類 比 , 讓 齊 威 王 知 道 身 邊 的 人 會 因

不同原因而奉承他 ,令他受到蒙蔽。齊威 王會接受鄒忌的諷諫嗎?

《列子》一書共有八篇,相傳是戰國時鄭國人列禦 寇所作。列禦寇是道家人物,其學本於黃帝及老 子,主張清靜無為。《列子》一書,漢代之後已 散佚。今本《列子》八篇,其內容多為民間故 事、寓言和神話傳說。本文出自其中的《湯 問 》篇,《 湯 問 》篇 中 有 不 少 著 名 故 事, 如

「夸父追日」、「兩小兒辯日」、「扁鵲換心」。

(14)

18 鄒 忌 諷 齊 王 納 諫 | 戰 國 策 19

戰 國 策

台詞誦

鄒 忌 脩 八 尺 有 餘 , 而 形 貌 昳 麗 。 朝 服 衣 冠 , 窺 鏡 , 謂 其 妻 曰:「 我 孰 與 城 北 徐 公 美?」其妻曰:「君美甚 ,徐公何能及君也!」

城 北 徐 公 , 齊 國 之 美 麗 者 也 。 忌 不 自 信 , 而 復問其妾曰:「吾孰與徐公美?」妾曰:「徐公 何能及君也!」旦日 ,客從外來 ,與坐談 ,問 之客曰:「吾與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 君之美也。」明日 ,徐公來 ,孰視之 ,自以為 不 如; 窺 鏡 而 自 視 , 又 弗 如 遠 甚 。 暮 寢 而 思 之 , 曰:「 吾 妻 之 美 我 者 , 私 我 也; 妾 之 美 我 者 ,畏我也;客之美我者 ,欲有求於我也。」

於 是 入 朝 見 威 王 , 曰:「 臣 誠 知 不 如 徐 公 美 。 臣 之 妻 私 臣 , 臣 之 妾 畏 臣 , 臣 之 客 欲 有 求 於 臣 , 皆 以 美 於 徐 公 。 今 齊 地 方 千 里 , 百 二 十 城 , 宮 婦 左 右 , 莫 不 私 王; 朝 廷 之 臣 , 莫 不 畏 王 , 四 境 之 內 , 莫 不 有 求 於 王 。 由 此 觀 之 , 王 之 蔽 甚 矣 。」王 曰:「 善 。」乃 下 令:「 羣 臣 吏 民 能 面 刺 寡 人 之 過 者 , 受 上



 







脩:通「修」,長,這裏指身高。

[收 ],[sau1];[xiū]。

八尺:相當於現在一米八左右。

昳 麗:神 采 煥 發 , 容 貌 美 麗。

昳:[日 ],[jat6];[]。

服:穿戴,作動詞用。

孰:誰、哪一個,代詞。

徐 公:徐 君 平, 時 人 稱 為 美 男 子。

不自信:自己不相信。

旦日:第二天。

明日:第二天,指又過了一天。

 孰:通「熟」,仔細、反復。

 美:讚美,作動詞用。

 私:偏愛、偏袒,作動詞用。

 方:方圓。

 蔽:蒙蔽。

 面 刺:當面指摘。寡 人:寡德之 人,古時君主對自己的謙稱。

 謗:今多指以不實的言辭攻擊別 人,這裏沒有貶意,指公開議論 國事、批評施政得失。

 間:偶然地。[澗 ],[gaan3];

[jiàn]。

 期年:一周年。期:亦作「朞朞」。

[基 ],[gei1];[]。

賞; 上 書 諫 寡 人 者 , 受 中 賞;

能 謗 議 於 市 朝 , 聞 寡 人 之 耳 者 ,受下賞。」

令 初 下 , 羣 臣 進 諫 , 門 庭 若 市; 數 月 之 後 , 時 時 而 間 進;

期 年 之 後 , 雖 欲 言 , 無 可 進 者 。 燕 、 趙 、 韓 、 魏 聞 之 , 皆 朝於齊。此所謂戰勝於朝廷。







朗誦

(15)

戰國

20 行 行 重 行 行 | 佚 名 21

本文記述鄒忌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 ,勸諫齊威王不要受人 蒙蔽 ,讓他明白要廣納諫言 ,才能使國家強盛。

文章開首描寫鄒忌是個身高八尺 ,容貌俊美的男子。有一 天 ,他早上起牀 ,穿戴整齊 ,對鏡細看 ,問妻子:「我跟聞名 齊 國 的 美 男 子 徐 公 相 比 , 哪 個 比 較 俊 美?」妻 子 說:「 你 美 極 了 , 徐 公 哪 裏 能 比 得 上 你!」鄒 忌 自 己 不 太 相 信 , 於 是 再 問 他 的小妾 ,又問來訪的客人 ,各人的回答與妻子一樣。有一天 , 徐 公 登 門 造 訪 , 鄒 忌 仔 細 端 詳 他 , 覺 得 自 己 確 實 不 如 人 家 俊 美 。 後 來 他 再 照 照 鏡 子 , 更 加 覺 得 自 己 的 容 貌 遠 遠 比 不 上 徐 公 。 晚 上 , 他 反 復 思 量 , 終 於 明 白 自 己 被 妻 、 妾 、 客 的 讚 美 蒙蔽了。

鄒 忌 從 自 己 的 生 活 經 驗 , 領 悟 到 治 國 的 道 理 , 於 是 入 朝 見齊威王。他先講述自己的經驗 ,然後再以齊威王所處的環境 與 自 己 的 經 歷 作 類 比 , 指 出 各 人 對 君 王 或 偏 私 , 或 畏 懼 , 或 有 所 求 , 於 是 只 說 君 王 愛 聽 的 話 , 因 而 隱 瞞 了 真 相 。 齊 威 王 聽 了 鄒 忌 這 番 話 , 隨 即 下 令 獎 勵 臣 民 向 他 進 諫 , 結 果 國 勢 日 盛 ,使四鄰臣服。

《戰國策》是戰國時代歷史的彙編,經西漢劉 向考訂整理而成,原作者已不可考。全書總 共三十三篇,按國別分為十二策,主要記 錄戰國時策士、謀臣的謀略和言論,反映 了戰國時期的歷史面貌。

棄 捐 勿復 道 ,努力加餐飯

《 行 行 重 行 行 》是 漢 代 五 言 詩「 古 詩 十 九 首 」的 其 中 一 篇 , 所 寫 的 是 妻 子 對 遠 行 丈 夫 的 思 念 之 情。 詩 中 把 親 人 的 離 別 與 人 生

易老的感歎聯繫在一起 ,在離合聚散中體 味人生的哀樂 ,並慨歎時光的流逝。

(16)

行 行 重 行 行 | 佚 名 23 22

佚 名

行行重行行 ,與君生別離。

相去萬餘里 ,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長 ,會面安可知?

胡馬依北風 ,越鳥巢南枝!

相去日已遠 ,衣帶日已緩。

浮雲蔽白日 ,遊子不顧返。

思君令人老 ,歲月忽已晚。

棄捐勿復道 ,努力加餐飯!

行 行 重 行 行:走 啊 走 啊, 不 停 地 走。

重:[仲 ],[zung6],亦讀作 [ 從 ],

[cung4];[chónɡ]

緩:寬鬆。

浮雲蔽白日:浮雲遮蔽太陽,一般比喻 奸人讒害賢良,這裏暗指遊子可能受人 所惑而不能回家。

棄捐:拋開。

勿復道:不再說了。

台詞誦1 台詞誦2 朗誦

(17)

古詩 十 九首

24 迢 迢 牽 牛 星 | 佚 名 25

本詩以簡單樸素的語言 ,寫閨人怨別之情。

首 句 寫 閨 人 想 像 遊 子 正 不 停 地 前 行 , 第 二 句 以 當 面 對 他 訴 說 的 口 吻 , 點 出 彼 此 已 離 別。 之 後 分 多 層 強 調 兩 人 相 隔 越 來 越 遠 , 思 念 越 來 越 深: 先 說 明 遊 子 處 身 萬 里 之 外 , 兩 人 天 各 一 方 , 可 見 相 距 之 遠; 其 次 強 調 遊 子 所 經 過 的 道 路 艱 險 而 漫 長 , 進 一 步 感 歎 今 後 會 面 之 期 難 料; 然 後 用 胡 馬 和 越 鳥 作 比 興 , 抒 發 情 感 。「 依 北 風 」寫 胡 馬 對 北 方 的 依 戀 ,「 巢 南 枝 」寫 越 鳥 對 南 方 的 思 念 , 鳥 獸 尚 且 有 故 土 之 戀 , 何 況 是 人 呢? 加 上 遊 子 的 歸期難料 ,這就更深切地抒發了難以排遣的思念之情。

「 相 去 日 已 遠 」兩 句 遙 應 首 句「 行 行 重 行 行 」, 感 歎 與 遊 子 相 隔 越 來 越 遠 , 閨 人 因 思 念 對 方 而 日 漸 消 瘦 , 以 致 衣 帶 越 來 越 寬 鬆 。 然 後 用「 浮 雲 蔽 白 日 」的 比 喻 , 暗 點 遊 子 不 能 回 家 的 原 因;「 蔽 白 日 」同 時 令 人 聯 想 到 閨 人 的 心 情 就 像 浮 雲 遮 日 一 樣 陰 暗 。 這 一 句 和「 歲 月 忽 已 晚 」相 聯 繫 , 令 人 感 歎 歲 月 匆 匆 , 轉 瞬 已 晚 。 閨 人 最 後 只 能 在 無 奈 中 自 我 排 解 , 以「 努 力 加 餐 飯」作結 ,表示要保持健康 ,期待將來的會面之日。

盈 盈一水 間 ,脈脈不得語

牽 牛 和 織 女 本 是 天 上 遙 遙 相 對 的 星 宿。 民 間 相 傳 , 織 女 年 復 一 年 織 成 雲 錦 天 衣 , 天 帝 憐 憫 她獨處天河 ,就把她嫁給牛郎 ,誰知織女出嫁後 就不再織布 ,天帝於是把他們分開 ,從此牛郎 、 織 女 只 能 隔 着 天 河 , 遙 遙 相 望。 後 世 不 少 文 人

以此為題材進行創作 ,《迢迢牽牛星》就是其 中一篇名作。

古詩十九首的內容,主要是抒發遊子懷鄉、

閨人怨別之情。這類詩作的產生,與當時無 數百姓被迫流離的社會情況有關。此外,漢 代遊宦風氣極盛,士子為求出仕,往往要離 鄉背井。古詩十九首中所寫的遊子主要就是 這類人士。

(18)

26 迢 迢 牽 牛 星 | 佚 名 27

佚 名

迢迢牽牛星 ,皎皎河漢女。

纖纖擢素手 ,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 ,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 ,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 ,脈脈不得語。

迢迢:遙遠的樣子。[條 ],[tiu4];[tiáo]。

河漢女:指織女星。河漢:銀河。

札札:織布機的響聲。[軋 ],[zaat3];[zhá]。

杼:織布機中的梭子。[柱 ],[cyu5];[zhù]。

終日不成章:指織女整天織布,卻織不出整幅的布 來。章:布的經緯紋理。

盈盈:清澈的樣子。

脈脈:凝視的樣子。

台詞誦2

台詞誦1 朗誦

(19)

昭明 文 選

28 桃 花 源 記 | 陶 潛 29

本 詩 運 用 想 像 , 將 牽 牛 星 和 織 女 星 化 作 人 間 夫 婦 , 細 緻 地描寫了織女對牛郎的思念 ,以及點出他們被河漢分隔而無法 相聚。

詩 歌 的 開 首 從 織 女 的 角 度 着 筆 , 用「 迢 迢 」點 出 牽 牛 星 離 她的距離遙遠;而「皎皎」則寫織女星的明亮 ,「河漢女」三字 進一步將其人格化 ,凸顯織女純潔美麗的形象。

織女的特點是會織布 ,所以詩人先寫她的一雙纖纖素手 , 點 明 這 雙 手 正 在 忙 着 織 布。 詩 人 以「 纖 纖 」形 容 織 女 纖 細 修 長 的 手 , 用「 札 札 」描 摹 織 布 時 發 出 的 聲 響 , 使 織 女 的 形 象 變 得 更 加 逼 真 。 然 後 點 出 織 女 雖 然 終 日「 弄 機 杼 」, 卻 織 不 出 布 來。「終日不成章」一句化用了《詩經 • 小雅 • 大東》︰「跂 彼 織 女 , 終 日 七 襄。 雖 則 七 襄 , 不 成 報 章 」的 句 意。 接 着 寫 織 女 淚 落 如 雨 , 沒 有 心 情 織 布 。 天 上 的 織 女 星 , 在 詩 人 筆 下 , 成為了有情感有思緒的人間女子。

最後四句點出織女哭泣的原因:銀河像一條又清又淺的河 流 , 雖 然 只 是 盈 盈 一 水 之 隔 , 但 是 她 與 牛 郎 卻 只 能 含 情 遙 相 凝望。

五言詩在西漢後期產生,到東漢時逐漸成熟。

南朝梁代昭明太子蕭統所編的《昭明文選》,

收錄了不少漢代文人的五言詩,古詩十九首 是其中一批代表作。古詩十九首並不是一人 一時之作,但內容、風格大體相似。

寄寓 避 亂 ,追求隱逸

《 桃 花 源 記 》的 寫 作 旨 趣 歷 來 眾 說 紛 紜 , 有 認 為 是 述 異 之 作 , 也 有 認 為 是 紀 實 之 文。 不 過 , 無 論 漁 人 在 桃 源 的 經 歷 是 否 真

有 其 事 , 一 般 多 認 為 本 篇 是 陶 潛 寄 寓 避 亂 ,追求隱逸之作。

(20)

桃 花 源 記 | 陶 潛 31 30

陶 潛

台詞誦

晉 太 元 中 , 武 陵 人 捕 魚 為 業 。 緣 溪 行 , 忘 路 之 遠 近 。 忽 逢 桃 花 林 , 夾 岸 數 百 步 , 中 無 雜 樹 , 芳 草 鮮 美 , 落 英 繽 紛 , 漁 人 甚 異 之。復前行 ,欲窮其林。

林 盡 水 源 , 便 得 一 山 。 山 有 小 口 , 彷 彿 若 有 光 。 便 舍 船 , 從 口 入 。 初 極 狹 , 才 通 人 。 復 行 數 十 步 , 豁 然 開 朗 , 土 地 平 曠 , 屋 舍 儼 然 , 有 良 田 、 美 池 、 桑 竹 之 屬 , 阡 陌 交 通 , 雞 犬 相 聞 。 其 中 往 來 種 作 , 男 女 衣 著 , 悉如外人。黃髮垂髫 ,並怡然自樂。

見 漁 人 , 乃 大 驚 , 問 所 從 來 。 具 答 之 。 便 要 還 家 , 設 酒 殺 雞 作 食 。 村 中 聞 有 此 人 , 咸 來 問 訊 。 自 云 ︰先 世 避 秦 時 亂 , 率 妻 子 邑 人 來 此 絕 境 , 不 復 出 焉 , 遂 與 外 人 間 隔 。 問 今 是 何 世 , 乃 不 知 有 漢 , 無 論 魏 、 晉 。 此 人 一 一 為 具 言 所 聞 , 皆 歎 惋 。 餘 人 各 復 延 至 其 家 , 皆 出 酒 食 。 停 數 日 , 辭 去 。 此 中 人 語 云 ︰「不足為外人道也。」







 





太元 ︰東晉孝武帝司馬曜年號。

落英 ︰落花。繽紛 ︰繁雜。此處 形容飄落的花朵,千姿百態。

窮 ︰窮盡,作動詞用。

舍 ︰通「捨」,捨棄。

才 ︰僅。

儼然 ︰形容房屋排列整齊。

阡陌 ︰田間的縱橫小路,以區隔 田 畝。《 風 俗 通 》云 ︰「 南 北 曰 阡,東西曰陌。」交通 ︰交錯相 通,四通八達。

雞 犬 相 聞 ︰此 句 源 於《 老 子 》就

「 小 國 寡 民 」的 構 想 ︰「 鄰 國 相 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

不相往來。」

外人 ︰方外或塵外之人。

 黃髮 ︰指老人,因其髮已由白轉 黃。垂髫 ︰指年幼者,因其多垂 髫為飾。髫 ︰小童未束髻,額前 垂 下 的 頭 髮。[條 ],[tiu4];

[tiáo]。

 具:通「俱」,全部。

 要 ︰通「邀」,邀約、邀請。 [邀 ],[jiu1];[yāo]。

 妻子:妻子及子女。絕境:與世 人隔絕之境。

 外人 ︰此處指桃花源以外的人,

與上文「悉如外人」之「外人」的 意義不同。

 無論:更不必說。

 不足為外人道:不值得對外面的 人說。

 扶 ︰沿 着、 順 着。向 路 ︰即 舊 路,謂昔日來時之路。

 詣 ︰前 往 , 引 申 為 拜 訪。 [藝 ],[ngai6];[]。

 規往 ︰謀劃前往。

 尋 ︰不久。

 問津 ︰詢問渡口之所在,引申為 尋訪或探求的意思。津 ︰渡口。

既 出 , 得 其 船 , 便 扶 向 路 , 處 處 誌 之 。 及 郡 下 , 詣 太 守 , 說 如 此 。 太 守 即 遣 人 隨 其 往 ,尋向所誌 ,遂迷不復得路。

南 陽 劉 子 驥 , 高 尚 士 也 , 聞 之 , 欣 然 規 往 ,未果 ,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



  

朗誦

(21)

潛 陶

32 荀 巨 伯 遠 看 友 人 疾 | 劉 義 慶 33

本 文 藉 着 漁 人 在 桃 花 源 的 見 聞 經 歷 , 寄 寓 作 者 對 和 諧 淳 樸 生 活 的 嚮往。

首段記漁人沿溪而行之時 ,無意間進入桃花林。「忽逢」二字 ,點 明事出意料之外,與「甚異之」相呼應,凸顯漁人偶遇桃花林的驚喜。

第 二 段 寫 漁 人 發 現 桃 花 源 的 經 過 與 見 聞 , 展 現 一 幅 農 家 生 活 樂 景 圖。 漁 人 在 桃 林 盡 頭 , 經 過 極 窄 的 山 口 , 再 走 不 遠 就 發 現 平 曠 舒 適 、 屋 舍 整 齊 、 優 美 寧 靜 的 村 莊。 那 裏 的 人 樂 於 耕 作 , 生 活 簡 樸 , 男 女 衣 着有別於當時的人 ,老老少少皆心境愉悅。

第 三 段 寫 漁 人 與 桃 花 源 村 民 的 接 觸 交 往 , 展 現 村 民 之 淳 厚 。 村 民 發 現 漁 人 , 最 初 感 到 很 驚 訝 , 但 交 談 後 隨 即 請 他 回 家 , 熱 情 招 待。 村 民 述 說 因 避 秦 時 亂 而 到 桃 花 源 隱 居 , 不 知 道 有 漢 與 魏 、 晉 , 他 們 對 漁 人 所 述 外 間 之 事 , 都 驚 歎 惋 惜。 末 句「 不 足 為 外 人 道 也 」, 既 指 桃 源 的 生 活 在 外 人 看 來 是 奇 異 的 , 對 村 民 而 言 卻 是 平 常 事 , 也 暗 示 村 民 對 這 種生活的珍視 ,不想受到外來的打擾。

最 後 兩 段 寫 後 來 有 人 想 尋 找 桃 花 源 , 但 始 終 不 成 功 。 漁 人 離 開 桃 花 源 時 , 處 處 留 下 記 號 , 回 到 郡 城 後 就 告 知 地 方 官 , 官 員 派 人 跟 着 他 去 尋 找 , 但 找 不 着 。 隱 逸 之 士 劉 子 驥 聽 聞 此 事 後 , 也 嘗 試 尋 找 這 地 方 , 結 果 同 樣 找 不 到。 他 生 病 死 了 之 後 , 就 再 沒 有 人 繼 續 尋 找 桃 花 源 了。 這 樣 的 收 結 , 除 了 顯 示 桃 花 源 可 遇 不 可 求 之 外 , 也 為 桃 花 源 的 傳 說增添了神祕感 ,給讀者留下想像空間。

臨危 捨 命 ,以身代友

《 荀 巨 伯 遠 看 友 人 疾 》選 自《 世 說 新 語 德 行》,記述荀巨伯探望患病的友人時 ,適逢 胡人入寇 ,他不肯丟下友人一事。作者通

過 荀 巨 伯 及 友 人 重 情 重 義 的 言 行 , 展 現優秀道德品行之典範。

陶潛(公元 365365—427427),字淵明;一說名淵明,字元亮,東晉 末、南朝宋初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陶淵明志趣高 尚,性情率真,既仰慕豪俠,又博學能文。他二十九歲入仕,

但四十一歲便辭官回鄉,寫下《歸去來辭》自明心志,歸耕田 園。六十三歲病逝,謚號「靖節」,世稱「靖節先生」。

(22)

34 荀 巨 伯 遠 看 友 人 疾 | 劉 義 慶 35

劉 義 慶

台詞誦

荀巨伯遠看友人疾 ,值胡賊攻郡 ,友人 語巨伯曰:「吾今死矣 ,子可去!」巨伯曰:

「 遠 來 相 視 , 子 令 吾 去; 敗 義 以 求 生 , 豈 荀 巨 伯 所 行 邪?」賊 既 至 , 謂 巨 伯 曰:「 大 軍 至 , 一 郡 盡 空 , 汝 何 男 子 , 而 敢 獨 止?」巨 伯 曰:「 友 人 有 疾 , 不 忍 委 之 , 寧 以 我 身 代 友 人 命 。」賊 相 謂 曰:「 我 輩 無 義 之 人 , 而 入有義之國!」遂班軍而還 ,一郡並獲全。

荀巨伯:東漢桓帝時人,生平不詳。

值:正值。胡:指外族,對古代北方和西方諸民族 的通稱,秦漢時多指北方匈奴。郡:秦漢時地方行 政區。

語:告訴,作動詞用。[預 ],[jyu6];[]

子:對對方的尊稱,即「你」。去:離開。

邪:同「耶」,表示疑問。

止:停留、留下。

委:拋棄、扔下。之:指友人。

還:返回。

朗誦

(23)

劉義 慶

36 管 寧 、 華 歆 共 園 中 鋤 菜 | 劉 義 慶 37

志 向不 同 ,割席斷交

《管寧 、華歆共園中鋤菜》選自《世說新 語 德行》,記述管寧與華歆一起生活的 兩 件 事 , 反 映 二 人 不 同 的 志 向 , 也 寄 寓

了作者對二人的評價。

本 文 雖 然 篇 幅 短 小 , 但 情 節 緊 湊 , 而 且 每 每 牽 引 讀 者 的 情 緒 。 全 文 以 對 話 為 主 , 借 敍 述 荀 巨 伯 的 言 行 , 展 現 君 子 重 視節義的精神。

文 中 記 述 荀 巨 伯 探 望 患 病 的 友 人 , 恰 逢 胡 兵 圍 攻 郡 城 , 處境危急。友人因身患重病而無法走避 ,卻不忍荀巨伯一起身 陷 險 境 , 於 是 勸 他 離 開; 不 過 荀 巨 伯 斷 然 拒 絕 , 表 示 不 會 為 了 保 命 而 離 棄 道 義 。 其 後 胡 兵 到 達 , 荀 巨 伯 無 畏 無 懼 , 請 求 以自己的性命換取友人生存。胡兵因荀巨伯的高義行為而感到 慚 愧 , 於 是 退 兵 。 結 果 不 僅 荀 巨 伯 與 友 人 能 夠 保 全 性 命 , 全 郡人都得以逃過一劫。

全文雖然不到一百二十字 ,但荀巨伯的形象十分鮮明。荀 巨 伯 寧 死 相 伴 友 人 , 也 不 願「 敗 義 以 求 生 」, 有 情 有 義 , 高 尚 品格展現無遺。

慶 義

劉義慶(公元 403403—444444),彭城(今江蘇 省徐州市)人。南朝宋武帝劉裕之姪,

世襲臨川王。自幼聰慧,雅好文學,著 有《世說新語》。《世說新語》原名《世 說》,又名《世說新書》,內容主要記 載東漢後期到晉宋間名士的言行與 軼事,《德行》是《世說新語》的第

一卷。

(24)

管 寧 、 華 歆 共 園 中 鋤 菜 | 劉 義 慶 39 38

劉 義 慶

台詞誦

管 寧 、 華 歆 共 園 中 鋤 菜 , 見 地 有 片 金 , 管 揮 鋤 與 瓦 石 不 異 , 華 捉 而 擲 去 之 。 又 嘗 同 席 讀 書 , 有 乘 軒 冕 過 門 者 , 寧 讀 如 故 , 歆 廢 書 出 看 。 寧 割 席 分 坐 曰:「 子 非 吾友也。」

管寧:三國時魏國北海朱虛(今山東省臨朐縣)人,

為春秋時期齊國名相管仲之後。魏國建立後,朝廷 屢次徵辟,管寧一一推辭,終身未仕。

華歆:三國時魏國平原高唐(今山東省高唐縣)人,

為東漢太尉陳球弟子。魏國建立後,官至司徒、太 尉,封博平侯。

捉:撿、拾。擲:拋擲。

同席:同坐一張席子。

軒:古時大夫以上官員的車乘。冕:古時大夫以上 階級所戴的禮帽。

朗誦

(25)

世說 新 語

40 木 蘭 詩 | 佚 名 41

本 文 文 句 簡 要 精 煉 , 只 有 六 十 餘 字 , 卻 能 充 分 展 現 管 寧 、華歆二人的不同志向。

文 中 記 述 管 寧 與 華 歆 的 兩 件 軼 事: 有 一 次 , 二 人 於 園 中 鋤 菜 時 , 看 見 地 上 有 金 塊 , 華 歆 撿 拾 起 來 拋 擲 一 旁 , 而 管 寧 則 把 它 看 作 瓦 石 一 樣 , 依 舊 揮 鋤 耕 種; 另 一 次 , 二 人 一 起 讀 書 , 有 達 官 貴 人 乘 車 經 過 門 前 , 管 寧 繼 續 讀 書 , 華 歆 卻 丟 下 書 本 出 門 觀 望 。 這 兩 件 事 反 映 管 寧 不 好 錢 財 , 不 崇 尚 虛 榮 , 華 歆 則 為 名 利 所 動 。 管 寧 只 想 與 志 同 道 合 的 人 為 友 , 因 此 與 華 歆 割 席 斷 交 。 作 者 在 兩 個 故 事 中 以 對 比 手 法 凸 顯 兩 人 不 同 志 向 , 使 人 物 形 象 鮮 明 。 文 中 雖 然 沒 有 直 接評價二人 ,但在敍事中已暗藏褒貶。

作 者 處 於 動 盪 的 時 代 , 見 好 名 崇 利 如 華 歆 的 人 甚 多;

專 心 學 問 不 尚 名 利 如 管 寧 的 人 則 甚 少 , 故 特 意 記 下 此 兩 則 軼 事 , 表 達 對 清 高 之 士 的 欣 賞 。 這 故 事 在 後 世 廣 為 流 傳 ,

「割席斷交」也成為常用成語。

《世說新語》是劉義慶所寫的筆記小說,材料 來自東漢以來的史料、清言軼事和他耳聞目 見的事情。全書有一千一百三十餘則,所記 包 括 清 談 玄 言、 人 物 評 論 和 機 智 對 應 等 故 事。每則長短不一,不過大多是短篇,有的 三言兩語,有的短短數行。《世說新語》文 字俊雅簡麗,故事趣味盎然、造意清新可 喜,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筆記小說的代表作。

孝女木 蘭 ,代父從軍

《 木 蘭 詩 》又 稱《 木 蘭 辭 》, 是 古 樂 府 長 篇 敍 事詩 ,詩中主人翁名為木蘭 ,後世就以此作詩 題。 故 事 的 背 景 和 木 蘭 的 身 份 , 歷 來 有 不 同 說

法。 據 詩 中 所 述 , 主 要 戰 場 是 黑 山 、 燕 山 一 帶 , 由 此 推 斷 , 戰 事 應 發 生 於 南 北 朝 的 北 魏

時 期; 北 朝 尚 武 , 女 子 較 多 嫻 習 弓 馬 , 因 此 學 者 多 認 為 木 蘭 應 為 北 朝 女 子; 而

詩 中 所 用 言 語 , 也 與 北 朝 其 他 樂府詩相近。

(26)

42 木 蘭 詩 | 佚 名 43

佚 名

唧 唧 復 唧 唧 , 木 蘭 當 戶 織 。 不 聞 機 杼 聲 , 惟 聞 女 歎 息 。 問 女 何 所 思 , 問 女 何 所 憶 。「 女 亦 無 所 思 , 女 亦 無 所 憶 。 昨 夜 見 軍 帖 , 可 汗 大 點 兵 。 軍 書 十 二 卷 , 卷 卷 有 爺 名 。 阿 爺 無 大 兒 , 木 蘭 無 長 兄。願為市鞍馬 ,從此替爺征。」

東 市 買 駿 馬 , 西 市 買 鞍 韉 , 南 市 買 轡 頭 , 北 市 買 長 鞭 。 旦 辭 爺 娘 去 , 暮 宿 黃 河 邊 。 不 聞 爺 娘 喚 女 聲 , 但 聞 黃 河 流 水 鳴 濺 濺 。 旦 辭 黃 河 去 , 暮 至 黑 山 頭 。 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聲啾啾。

萬 里 赴 戎 機 , 關 山 度 若 飛 。 朔 氣 傳 金 柝 , 寒 光 照 鐵 衣 。 將 軍 百 戰 死 , 壯 士 十年歸。

 

 

唧唧:歎息聲。一說為織布機運作時發出的聲音。

當戶織:對着門織布。

杼:織布機中的梭子。[柱 ],[cyu5];[zhù]。

可 汗:古 代 某 些 少 數 民 族 對 君 主 的 稱 呼。[克 寒 ],

[hak1hon4];[kèhán]。

軍書:徵兵名冊。十二:表示數目多,不一定確指十二。

韉:馬鞍下的墊子。[箋 ],[zin1];[jiān]。

轡頭:駕馭馬匹用的韁繩等器物。轡:[臂 ],[bei3];[pèi]

流水鳴濺濺:一作「流水聲濺濺」。濺濺:水流聲。[煎 ],[zin1];

[jiān]。

胡騎聲啾啾:一作「胡騎鳴啾啾」。胡騎:胡人的騎兵。騎:[冀 ],

[kei3];[]。啾啾:馬鳴聲。[周 ],[zau1];[jiū]。

 戎機:戰爭。

 關山度若飛:飛快地跨越重重關卡和山嶺。

 朔:北方。[索 ],[sok3];[shuò]。金柝:古代的刁斗與打更木。

刁 斗 是 銅 造 的 器 皿, 白 天 用 來 做 飯, 晚 上 用 來 報 更。柝:[託 ],

[tok3];[tuò]。

 鐵衣:鐵甲戰衣。

吟誦 台詞誦 朗誦

(27)

44 木 蘭 詩 | 佚 名 45

歸 來 見 天 子 , 天 子 坐 明 堂 。 策 勳 十 二 轉 , 賞賜 百 千彊。可 汗問所欲 ,「木 蘭 不 用 尚 書 郎 , 願借明駝千里足 ,送兒還故鄉。」

爺 娘 聞 女 來 , 出 郭 相 扶 將 。 阿 姊 聞 妹 來 , 當 戶 理 紅 妝 。 小 弟 聞 姊 來 , 磨 刀 霍 霍 向 豬 羊 。 開 我 東 閣 門 , 坐 我 西 閣 牀; 脫 我 戰 時 袍 , 著 我 舊 時 裳; 當 窗 理 雲 鬢 , 對 鏡 帖 花 黃 。 出 門 看 火 伴 ,火伴皆驚惶:「同行十二年 ,不知木蘭是女 郎!」

雄 兔 腳 撲 朔 , 雌 兔 眼 迷 離 。 兩 兔 傍 地 走 , 安能辨我是雄雌?









  

 策勳:記功授爵。十二轉:古代依軍功授爵,軍功加一等,官爵 隨升一等,謂之一轉。十二轉,意即記功多次。

 彊:同「強」,用在數字後表示有餘,此處意謂得到了比百千還要 多的賞賜。

 郭:外城。扶將:扶持。

 霍霍:磨刀聲音。

 帖:通「貼」。

 撲朔:跳躍的樣子。

 迷離:瞇着眼。

 傍地走:貼着地面跑。

《 木 蘭 詩 》是 南 北 朝 民 間 詩 歌 的 傑 作 , 敍 述 孝 女 木 蘭 代 父 從軍的故事。

首 節 敍 述 木 蘭 代 父 從 軍 的 緣 起 。 木 蘭 看 到 可 汗 徵 兵 的 文 書 , 但 父 親 年 老 , 又 沒 有 大 兒 子 , 所 以 她 決 定 女 扮 男 裝 代 父 從軍。

第 二 節 先 敍 述 木 蘭 為 出 征 而 四 出 購 買 戰 具 。 詩 中「 東 、 南 、西 、北」四個方位詞 ,並非實指 ,而是表示備戰的忙碌 , 同 時 增 強 詩 歌 的 藝 術 效 果 。「 旦 辭 爺 娘 去 」起 八 句 凸 顯 了 木 蘭 對 父 母 的 思 念 。 她 行 軍 至 黃 河 邊 , 再 到 黑 山 頭 , 作 者 沒 有 詳 寫 途 中 的 經 歷 , 故 意 反 復 提 到 她 聽 不 見 父 母 呼 喚 的 聲 音 , 只 聽 到 流 水 聲 和 馬 鳴 聲 , 這 樣 就 從 側 面 表 達 了 木 蘭 雖 然 身 在 戰 場 ,但仍十分思念父母。

第三節寫木蘭經歷十多年的從軍生活後還鄉。作者省略了 許 多 戰 爭 場 面 的 細 節 描 寫 , 以 較 濃 縮 凝 煉 的 筆 觸 , 寫 出 戰 場 的 氣 氛 和 戰 況 的 激 烈 。「 赴 」、「 度 」、「 飛 」三 字 極 有 氣 勢 , 凸 顯 木 蘭 奮 勇 征 戰 。「 朔 氣 傳 金 柝 , 寒 光 照 鐵 衣 」兩 句 , 反 映 軍 中 將 士 的 戒 備 警 惕 , 亦 點 出 戰 地 生 活 之 艱 苦。「 將 軍 百 戰 死 , 壯士十年歸」兩句 ,描述了歲月漫長 ,戰事頻繁 ,有些將士戰 死沙場 ,襯托出木蘭戰勝歸來的不易。

第四節寫木蘭入朝受賞。木蘭身經百戰歸來 ,天子論功行 賞 , 但 她 表 示 不 冀 求 尚 書 郎 等 高 官 名 位 , 只 求 解 甲 還 鄉。「 願 借明駝千里足」,形象化地說出木蘭對回鄉的熱切期望。

(28)

樂府 詩 集

送 杜 少 府 之 任 蜀 州 | 王 勃 47 46

第 五 節 寫 木 蘭 回 家 和 回 復 女 兒 身 。 先 寫 爺 娘 、 阿 姊 、 小 弟 得 知 木 蘭 回 家 團 聚 的 反 應 和 喜 悅 的 情 景; 再 細 緻 描 寫 木 蘭 回 復 女 兒 身 份 的 各 種 姿 態 , 她 脫 去 戰 袍 , 穿 上 往 日 的 衣 服 , 整 理 髮 髻 , 貼 上 花 黃 裝 飾; 最 後 寫 戰 場 上 相 處 多 年 的 伙 伴 , 得 悉 木 蘭 是 女 兒 身 都 大 感 錯 愕 , 形 成戲劇性的一幕。

末 節 以 比 喻 作 結 , 讚 歎 木 蘭 喬 裝 之 妙 。 兔 子 雌 、 雄 有 別 , 有 指 雄 兔 前 腳 經 常 作 跳 躍 狀 , 雌 兔 兩 眼 不 時 瞇 合 着 , 憑 此 外 在 特 徵 就 可 作 區 分 , 但 當 牠 們 在 地 上 一 起 跑 動 時 , 就 很 難 分 辨 其 性 別 , 這 就 像 木 蘭 喬 裝 之 後 也 雌 雄 莫辨。

海 內 存知 己 ,天涯若比鄰

王 勃 客 居 長 安 期 間 , 摯 友 要 遠 赴 蜀 中 任 官 ,於是寫了《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為友人 送 別。 一 般 寫 離 別 的 詩 歌 , 大 都 充 滿 傷 感

的情調 ,但本詩卻別具一格 ,既寫出了與 友人的深厚情誼,也表現出作者灑脫豁

達的襟懷。

《木蘭詩》的作者不詳,普遍認為是魏晉南北 朝時北朝的民歌。本詩屬於樂府詩,樂府詩 是由「樂府官署」收集的民歌,另外有一部分 是文人創作。後來「樂府」漸成一種文學體 裁,這些民歌被收入宋朝郭茂倩所編《樂府 詩集》,《木蘭詩》入於其中的《梁鼓角橫吹 曲》,故推斷屬梁朝或以前的作品。

(29)

送 杜 少 府 之 任 蜀 州 | 王 勃 49 48

王 勃

台詞誦

城闕輔三秦 ,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 ,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 ,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 ,兒女共沾巾。



杜少府:王勃的朋友,姓杜,名字不詳。唐人稱縣 尉(縣令的副職)為少府。

之任:赴任。之:去、往,動詞。

城闕:宮門前的望樓稱為闕,這裏借指唐代的都城 長安。

輔三秦:以三秦為輔。輔:護衞、守護。三秦: 長安附近的關中之地。項羽滅秦之後,將秦地分封 給三位秦降將,所以稱為三秦。

五津:長江流經蜀中,其中的一段有五個渡口,這 裏借代蜀中,即杜少府將要前去的地方。

宦遊:因出仕而客遊。

海內:四海之內,即普天下。

比鄰:近鄰。比:[備 ],[bei6];[]。

無為:不要。

 歧路:岔路,指離別之處。

朗誦

(30)

勃 王

50 兵 車 行 | 杜 甫 51

簡 析

這 是 一 首 有 名 的 送 別 詩 。 詩 人 胸 襟 廣 闊 , 心 態 樂 觀 , 借此詩慰勉友人 ,即使離別也無須過分傷感。其中「海內存 知己 ,天涯若比鄰」更是傳誦千古的經典名句。

全 詩 一 開 始 就 為 離 別 營 造 了 一 個 寥 廓 的 背 景 。 第 一 句 寫 送 別 之 地 , 第 二 句 點 出 友 人 將 要 赴 任 的 地 方 — 蜀 州 。 雖 然 路 途 遙 遠 , 風 煙 杳 渺 , 但 筆 下 景 象 卻 沒 有 半 點 衰 颯 之 氣 。 第 三 、 四 句 寫 客 中 送 客 的 情 景 。 王 勃 客 居 長 安 , 而 友 人 又 將 要 入 蜀 , 所 以 說 彼 此「 同 是 宦 遊 人 」。 面 對 分 離 , 本 來 非 常 容 易 引 起 感 傷 , 但 他 卻 寫 得 意 氣 豪 邁 , 沒 有 半 點 悲 傷 的 情 調 。 第 五 、 六 句 道 出 空 間 阻 隔 無 損 彼 此 友 情 , 為 友 情 賦 予 了 超 越 空 間 的 意 義 。 詩 人 與 友 人 是 感 情 深 厚 的 知 己 , 自 然 心 意 相 通 , 友 情 不 會 因 時 空 的 變 化 而 改 變 , 因 此 ,離別就沒有甚麼大不了 ,這也自然引出「無為在歧路 , 兒 女 共 沾 巾 」二 句 。「 歧 路 」二 字 含 義 豐 富 , 既 可 以 明 指 分 別 時 的 岔 路 , 也 可 以 暗 喻 人 生 面 對 的 種 種 困 惑 。 詩 人 面 對 離別的一刻,灑脫地提出:不要像少年男女那樣哭泣傷別。

車轔 轔 ,馬蕭蕭

《 兵 車 行 》是 杜 甫 創 作 的 新 題 樂 府 , 所 寫 的 不限於一時一地的事 ,旨在反映唐朝多次邊境 戰 爭 所 引 起 的 嚴 重 社 會 問 題。 新 題 樂 府 的 作

品 , 繼 承 了 漢 魏 六 朝 樂 府「 感 於 哀 樂 , 緣 事 而 發 」的 精 神 , 但 不 依 舊 題 , 而 是 以「 即 事 名

篇」方式命題 ,以反映當代時事。

王勃(約公元 650650—676676),字子安,絳州龍 門(今山西省河津市)人。曾任朝散郎和沛 王府修撰。後來入蜀漫遊,詩文大進。他 反對初唐的浮靡詩風,為唐詩開拓健康 的發展方向。他的作品清新流麗,在當

時已有盛名,為「初唐四傑」之一。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一) 整體求職者平均希望待遇為 35,126

共計 271 人提出申請,通過 233 人。102 年度 5 月提供在校生個案申請 102 學年 度專業人員服務,計有 2,557 人提出申請,通過 1,863 人;102 年度 8 月提供

減少身體脂肪、降低患上癌症、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風險、促

减少身体脂肪、降低患上癌症、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风险、促

[r]

高中課程的必修科目「中國語文」設有「戲劇工作坊」選修單

我們自 2013 年 10 月起,在教育局「教科 書資訊」網頁 (www.edb.gov.hk/textbook)

為促進勞動供需平衡、協助國民充分就業、充分運用人力資源,基於「就業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