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前 言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前 言"

Copied!
7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2)

高中

香港教育局課程發展處 中國語文教育組 

中國語文課程

文言經典建議篇章

(3)

前 言

語 文 是 溝 通 工 具 , 表 達 的 是 思 想 、 感 情 和 背 後 的 文 化 訊 息 。 我 們 學 習 語 文 , 既 可 提 高 運 用 語 文 的 能 力 , 同 時 也 可 得 到 思 想 的 培 育 、 性 情的陶冶和文化的薰陶。

我 國 文 化 源 遠 流 長 , 博 大 精 深 , 是 先 賢 的 寶 貴 遺 產 。 中 華 文 化 的 精 神 內 涵 , 例 如 修 身 、 求 學 、 做 人 、 處 事 之 道 等 , 大 都 體 現 於 中 國 文 學 經 典 作 品 之 中 。 這 些 經 典 作 品 , 經 世 代 相 傳 , 內 涵 豐 厚 , 具 典 範 性 , 好 好 閱 讀 , 有 助 豐 富語文積儲 ,培養品德情意和提升文化修養。

為 促 進 中 國 文 學 經 典 的 學 習 , 教 育 局 因 應 學 生 程 度 , 在 中 國 語 文 課 程 推 薦 了 一 些 文 言 經 典 作 品 , 讓 同 學 透 過 熟 讀 精 思 , 優 游 涵 泳 , 領 略 作 品 的 情 意 , 掌 握 篇 中 的 文 化 內 涵 , 欣 賞 當 中 優 美 的 語 言 , 積 學 儲 寶 , 提 升 語 文 素 養 , 並 傳承中華文化。

教 育 局 為 此 特 別 製 作《 積 學 涵 泳中 國 語 文 課 程 文 言 經 典 建 議 篇 章 》( 高 中 ), 供 全 港 高 中 學 生 閱 讀 。 本 書 冊 收 錄 的 建 議 篇 章 , 大 致 按時序先後排列 ,以便檢索。

如對本書冊有任何意見或建議 ,歡迎致函:

教育局課程發展處

總課程發展主任 ( 中國語文教育 )

地址:香港灣仔皇后大道東 213 號胡忠大廈 12 樓 傳真:2834 7810

電郵:info_cle@edb.gov.hk

(4)

國 風 關雎 1

曹 劌 論戰 5

論 仁

論 孝

論 君 子 9

魚 我 所欲也 17

逍 遙 遊( 節錄 ) 21

勸 學(節錄) 29

大 學(節錄) 35

廉 頗 藺相如 列 傳( 節 錄) 司馬遷 39

出 師 表 諸葛亮 51

陳 情 表 57

飲 酒(其五) 63

山 居 秋暝 67

月 下 獨酌(其 一 ) 71

登 樓 75

師說 79

始得西 山 宴遊記 柳宗元 85

岳陽樓 記 范仲淹 91

六國論 97

念奴嬌 赤 壁 懷 古 103

聲聲慢 秋 情 李清照 107

青玉案 元 夕 辛棄疾 111

四塊玉 閒 適 關漢卿 115

醉 東 風 漁 父 詞 119

滿井遊 記 袁宏道 123

左忠毅 公 軼事 127

目 錄

(5)

國 風 . 關 雎 | 詩 經 1

窈窕 淑 女 ,君子好逑

《 關 雎 》是《 詩 經 》的 第 一 篇 作 品 , 選 自

《周南》(十五國風之一)。周南就是西周周公 姬旦所統治的南方地區 ,即今洛陽以南至湖北一 帶。《 詩 經 》作 品 往 往 採 用 篇 章 首 句 或 其 二 、 三 字 為題 ,《關雎》這作品的題目就是來自詩歌首句「關

關雎鳩」。

孔 子 指《 關 雎 》「 樂 而 不 淫 , 哀 而 不 傷 」(《 論 語 八 佾 》)。 詩 中 的 君 子 對 淑 女 產 生 愛 慕

之情 ,卻沒有輕佻之態 ,即使願望不 遂 ,亦不會過度哀傷。

(6)

國 風 . 關 雎 | 詩 經 3 2

關關雎鳩 ,在河之洲。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 ,左右流之。窈窕淑女 ,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 ,寤寐思服。悠哉悠哉 ,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 ,左右采之。窈窕淑女 ,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 ,左右芼之。窈窕淑女 ,鐘鼓樂之。



關關:雌雄雎鳩之應和聲,象聲詞。

窈窕:幽閒美貌;或解作深邃,即「深閨」。窈:[妖 ],[jiu2] ,亦讀作 [秒 ],[miu5];[yǎo]。窕:[條之陽上聲 ], [tiu5]; [tiǎo]。淑:

善。

君子:古代對男子的美稱,亦指有德行的人。好:美好,形容詞。[ 之陰上聲 ],[hou2];[hǎo]。逑:配偶。

參差:長短不一。[侵雌 ],[cam1ci1],亦讀作 [ 攙雌 ],[caam1ci1];

[cēncī]。荇菜:水草。荇:[幸 ],[hang6];[xìnɡ]。

流:通「求」。

寤:醒。寐:睡。

思服:思念。

采:通「採」。

友:親近,作動詞用。

 芼:擇。[務 ],[mou6];[mào]。

詩 經

台詞誦

吟誦 朗誦

(7)

經 詩

4 曹 劌 論 戰 | 左 傳 5

簡 析

《 關 雎 》寫 君 子 在 河 邊 遇 見 一 位 採 摘 荇 菜 的 淑 女 , 因 而產生愛慕之情。

全 詩 可 以 分 成 三 章 。「 關 關 雎 鳩 」至「 君 子 好 逑 」為 第 一 章 , 共 四 句 。 詩 人 因 物 起 興 , 寫 君 子 從 黃 河 洲 渚 上 鳴 叫求 偶的 雎 鳩 , 聯 想 到淑 女 是君子理想的配偶。「參差 荇 菜 , 左 右 流 之 」至「 輾 轉 反 側 」為 第 二 章 , 共 八 句。 前 兩 句 寫 淑 女 每 天 在 河 中 撈 摘 荇 菜; 其 後 兩 句 說 君 子 對 這 樣 辛 勤 賢 淑 的 女 子 , 產 生 愛 慕 追 求 之 心 , 不 論 醒 來 或 在 夢 中 , 都 不 能 自 已 地 思 念 着 她; 之 後 四 句 具 體 寫 君 子 求 偶 不 得 , 輾 轉 反 側 的 苦 悶 。「 參 差 荇 菜 , 左 右 采 之 」至

「 鐘 鼓 樂 之 」為 第 三 章 , 展 現 君 子 對 淑 女 一 往 情 深 的 愛 慕 。 這 一 章 用 重 章 疊 句 的 方 法 , 寫 淑 女 在 河 邊 採 摘 荇 菜 , 君 子 對 她 念 念 不 忘 , 如 痴 如 醉 地 想 , 要 為 她 彈 奏 琴 瑟 ,與她交往 ,將來求而得之 ,敲鐘打鼓去迎娶她。

漢 儒 認 為《 關 雎 》乃 借 君 子 淑 女 匹 配 , 歌 頌 周 文 王 后 妃 賢 德 , 其 德 行 足 以 為 天 下 萬 民 的 典 範 , 藉 此「 風 天 下 而 正 夫 婦 」, 教 化 人 民 。 不 過 , 亦 有 不 少 學 者 認 為《 關 雎》是一首情歌 ,旨在寫男子傾慕一位心儀的女子。

一 鼓作 氣 ,再衰三竭

《曹劌論戰》出自《左傳 莊公十年》,

以 曹 劌 論 戰 為 主 線 , 記 述 了 齊 、 魯 兩 國 的 長勺之戰。

公元前 686 年 ,齊襄公遇刺 ,魯莊公派兵護送 齊國公子糾自魯回國 ,但公子小白已自莒國先

至 , 即 位 為 齊 桓 公。 兩 年 後 , 齊 桓 公 因 魯 國 曾支持公子糾 ,於是派兵攻打魯國 ,兩國

戰 於 長 勺。 魯 國 憑 曹 劌 之 謀 略 , 最 終以弱勝強。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收錄了西周初期

(或更早)至春秋中葉五百餘年間的三百零五篇詩 歌。《詩經》分「風」、「雅」、「頌」三大類:「風」

是民歌,共有十五國風;「雅」是宮廷樂歌,分

「大雅」和「小雅」;「頌」是宗廟祭祀用的詩歌。

(8)

曹 劌 論 戰 | 左 傳 7 6

春 , 齊 師 伐 我 , 公 將 戰 。 曹 劌 請 見 。 其 鄉 人 曰:「 肉 食 者 謀 之 , 又 何 閒 焉?」劌 曰:「 肉 食 者 鄙 , 未 能 遠 謀 。」乃 入 見 , 問:「 何 以 戰?」公 曰:「 衣 食 所 安 , 弗 敢 專 也 , 必 以 分 人 。」對 曰:「 小 惠 未 徧 , 民 弗 從 也 。」公 曰:「 犧 牲 玉 帛 , 弗 敢 加 也 , 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 ,神弗福也。」

公 曰:「 小 大 之 獄 , 雖 不 能 察 , 必 以 情 。」

對 曰:「 忠 之 屬 也 , 可 以 一 戰 。」戰 , 則 請 從 ,公與之乘。

戰於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

齊 人 三 鼓 。 劌 曰:「 可 矣 。」齊 師 敗 績 。 公 將 馳 之 , 劌 曰:「 未 可 。」下 視 其 轍 , 登 軾 而 望 之 , 曰:「 可 矣 。」遂 逐 齊 師 。 既 克 , 公 問 其 故。 對 曰:「 夫 戰 , 勇 氣 也。 一 鼓 作 氣 ,再而衰 ,三而竭。彼竭我盈 ,故克之。

夫大國 ,難測也 ,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 , 望其旗靡 ,故逐之。」





 

 

 



我:我國,即魯國(《左傳》為魯國 史書)。

公:魯莊公,姓姬,名同。

曹劌:一作曹翽,春秋時魯國人。

劌:[貴 ],[gwai3];[ɡuì]

肉 食 者:有 魚、 肉 佐 膳 的 人, 指 高位厚祿者,即當官的人。閒:

「 間 」, 參 與。[諫 ],[gaan3];

[jiàn]。

何以戰:「以何戰」之倒裝,即「憑 藉甚麼與齊師作戰」。

衣 食:指 生 活 所 需 物 品。安:

「 養 生 」、「 安 生 」之 意, 引 申 為 必 需,作動詞用。弗:通「不」。專:

獨佔、獨自專有。

小惠:小小的恩惠。徧:同「遍」,

普及。

犧牲:祭祀時所用的牛、豬、羊。

帛:絲織品。加:誇大。信:誠實 不欺。

孚:使人信服。福:表示賜福、保 佑,作動詞用。

 獄:訴訟、案件。察:仔細查察。

情:實際的狀況。

 忠:做 好 自 己 的 份 內 事。屬: 別。

 長勺:魯國地名,在今山東省萊蕪 市 東 北。勺:[雀 ],[zoek3];

[sháo]。

 鼓:表 示 擊 鼓 進 軍, 作 動 詞 用。

之:助詞,用於強調、補足語氣,

無義。

 馳:追逐。之:指齊軍。

 轍:車輪輾過所留下的痕跡。軾:

古代車廂前方用以扶手的橫木。

 作:振作。衰:衰退。竭:耗竭、

窮盡。

 彼:指齊軍。我:指魯軍。

 靡:倒 下。[美 ],[mei5]; []。

左 傳

台詞誦 朗誦

(9)

傳 左

8 論 仁 、 論 孝 、 論 君 子 | 論 語 9

簡 析

本 文 第 一 段 寫 長 勺 之 戰 前 , 曹 劌 與 魯 莊 公 論 戰 的 情 形。 其 時 魯 弱 而 齊 強 , 魯 國 情 況 危 急 , 曹 劌 主 動 求 見 莊 公 , 逐 步 引 導 他 , 讓 他 明 白 憑 藉 民 心 歸 向 方 可 以 與 齊 一 戰。 第 二 段 寫 長 勺 之 戰 , 記 述 曹 劌 消 耗 齊 軍 士 氣 之 戰 略 , 魯 國 揮 兵 追 趕 敗 軍 的 情 況 , 以 及 曹 劌 在 戰 後 分 析 克 敵 制勝之道。在戰爭期間 ,曹劌話語不多 ,只先後兩次說「未可」與「可 矣 」, 這 短 短 的 八 個 字 , 字 字 千 鈞 , 有 力 地 刻 劃 出 他 的 機 智 冷 靜 和 着 果 斷; 直 到 戰 後 他 才 詳 細 地 解 釋「 一 鼓 作 氣 , 再 而 衰 , 三 而 竭 」的 道 理 , 以 及 追 擊 敵 軍 前 的 觀 察 和 判 斷 , 這 是 因 為 在 戰 勝 敵 方 後 , 才 可 以從容地說明各種戰略與謀慮。

作 者 敍 事 時 以 曹 劌 為 中 心。 第 一 段 寫 曹 劌 在 戰 前 洞 悉 處 於 高 位 的 人 眼 光 短 淺 , 未 能 作 長 遠 的 謀 劃 而 主 動 求 見 莊 公 , 並 詳 述 他 與 莊 公 論 戰 的 情 況 , 引 出 民 心 所 向 是「 可 以 一 戰 」的 關 鍵 , 從 而 凸 顯 他 熱 心 國 事 、識見過人。第二段寫「戰於長勺」,作者略去戰爭的經過 ,只重點 描 述 兩 個 環 節 , 一 是 曹 劌 指 導 莊 公「 一 鼓 作 氣 」進 軍 , 二 是 曹 劌 小 心 謹 慎 地 勘 察 敵 情 , 然 後 才 追 擊 齊 軍 , 最 終 取 得 勝 利 , 以 塑 造 曹 劌 機 智

着的形象。

《左傳》記敍長勺之戰 ,略去許多戰爭的過程 ,只聚焦於能展現曹 劌 才 智 的 情 節 。 漢 代 的《 史 記 》以 紀 傳 體 敍 述 史 事 的 寫 作 手 法 , 正 受 了《左傳》的影響。

成仁 盡 孝 ,君子有德

《 論 仁 、 論 孝 、 論 君 子 》選 自《 論 語 》, 以 仁 、 孝 、 君 子 為 主 題 , 各 輯 錄 若 干 條 目。

「仁愛」、「孝道」是孔子的核心思想 ,「君 子」的品德情操,是他心目中的模範。

《左傳》以魯國為中心,記錄了自魯隱公元年至魯 哀 公 二 十 七 年 的 歷 史, 屬 編 年 體 史 書。 隋 唐 以 前,普遍認為《左傳》的作者是春秋末魯國史官 左丘明,其後出現不同的看法,到了清代,顧炎 武、姚鼐等學者則認為《左傳》並非左丘明一人 所著,而是後人據其所寫再增補修訂而成。

(10)

論 仁 、 論 孝 、 論 君 子 | 論 語 11 10

【論仁】

(一) 子 曰:「 不 仁 者 , 不 可 以 久 處 約 , 不 可 以 長 處 樂 。 仁 者 安 仁 , 知 者 利 仁 。」(《 里 仁》第四)

(二) 子 曰:「 富 與 貴 , 是 人 之 所 欲 也; 不 以 其 道 得 之 , 不 處 也 。 貧 與 賤 , 是 人 之 所 惡 也; 不 以 其 道 得 之 , 不 去 也。 君 子 去 仁 , 惡 乎 成 名? 君 子 無 終 食 之 間 違 仁 , 造 次 必 於是 ,顛沛沛必於是。」(《里仁》第四)

(三) 顏 淵 問 仁 。 子 曰:「 克 己 復 禮 為 仁 。 一 日 克 己 復 禮 , 天 下 歸 仁 焉。 為 仁 由 己 , 而 由 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

「 非 禮 勿 視 , 非 禮 勿 聽 , 非 禮 勿 言 , 非 禮 勿 動 。」 顏 淵 曰:「 回 雖 不 敏 , 請 事 斯 語 矣。」(《顏淵》第十二)

(四) 子 曰:「 志 士 仁 人 , 無 求 生 以 害 仁 , 有 殺 身以成仁。」(《衞靈公》第十五)

 

 







約:窮困、貧困。

知者利仁:聰明的人認識到仁德對 他有長遠而巨大的利益,於是便實 行 仁 德。知:通「 智 」。[至 ],

[zi3];[zhì]。利:利用。

處:接受。

得之:得以拋掉它(貧困)。

去:捨棄。[許 ],[heoi2] ; []

惡:怎 麼、 如 何, 疑 問 代 詞。 [烏 ],[wu1];[]。

終食之間:一頓飯的時間,指很短 的時間。違:離開、違背。

造 次 必 於 是  : 在倉卒匆忙時也一 定 與 仁 德 同 在。造  : [措 ],

[cou3];[zào]。

顛沛:困頓挫折。

 顏淵:孔子學生,名回,字子淵。

 克己復禮為仁:抑制自己,使言 語 行 動 都 合 於 禮, 就 是 仁 德。

復:回復、回歸。

 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實踐仁 德, 要 憑 自 己, 難 道 是 憑 別 人 嗎?

 其:它的,指「為仁」的。目:綱 目、要目。

 非 禮 勿 視 , 非 禮 勿 聽 , 非 禮 勿 言 , 非 禮 勿 動:不 合 禮 的 事 不 看,不合禮的話不聽,不合禮的 話不說,不合禮的事不做。

 請 事 斯 語 矣:請( 讓 我 )實 踐

(你)這說話。

 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沒 有 為 了 保 存 性 命 而 損 害 仁 德 的,只有(敢於)犧牲自己以成全 仁德的。

論 語

台詞誦 朗誦

(11)

12 論 仁 、 論 孝 、 論 君 子 | 論 語 13

【論孝】

(五)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

樊 遲 御 , 子 告 之 曰:「 孟 孫 問 孝 於 我 , 我對曰 ,無違。」

樊 遲 曰:「 何 謂 也?」子 曰:「 生 , 事 之 以 禮; 死 , 葬 之 以 禮 , 祭 之 以 禮 。」

(《為政》第二)

(六) 子 游 問 孝 。 子 曰:「 今 之 孝 者 , 是 謂 能 養 。 至 於 犬 馬 , 皆 能 有 養; 不 敬 , 何 以 別乎!」(《為政》第二)

(七) 子 曰:「 事 父 母 幾 諫 , 見 志 不 從 , 又 敬 不違 ,勞而不怨。」(《里仁》第四)

(八) 子 曰:「 父 母 之 年 , 不 可 不 知 也 。 一 則 以喜 ,一則以懼。」(《里仁》第四)

 

 





 







 孟懿子:魯國的大夫,姓仲孫,

名何忌,「懿」是謚號。他父親是 孟 僖 子 仲 孫 貜。 據《 左 傳昭 公 七年》所載,孟僖子將死,囑咐 兒子要向孔子學禮。

 無違:不要違背禮節。

 子 游:孔 子 學 生 , 姓 言 , 名 偃,字子游。

 養:供養。[樣 ],[joeng6];

[yǎng]

 養:飼養。[仰 ],[joeng5];

[yǎng]。

 事父母幾諫:侍奉父母,(如果 他們有不對的地方)得點到即止 地 指 出, 婉 轉 地 勸 止。幾: 微 、 婉 轉 。[基 ],[gei1];

[]。

 樊遲御:樊遲(替孔子)驅車。樊 遲:孔子學生,名須,字子遲。

 孟孫:即孟懿子。

 生,事之以禮:(父母)健在,依 規定的禮節侍奉他們。

 見 志 不 從, 又 敬 不 違, 勞 而 不 怨:看到自己的意見沒有獲得接 納,仍然恭敬地不冒犯他們,雖 然擔憂,但不抱怨。違:觸忤、

冒犯。勞:擔憂。

 一則以喜,一則以懼:一方面因

(其高壽)而歡喜,另一方面又因

(其壽高)而憂懼。

(12)

14 論 仁 、 論 孝 、 論 君 子 | 論 語 15

【論君子】

(九) 子 曰:「 君 子 不 重 則 不 威; 學 則 不 固 。 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學而》第一)

(十) 子 曰:「 君 子 坦 蕩 蕩 , 小 人 長 戚 戚 。」

(《述而》第七)

(十一) 司 馬 牛 問 君 子 。 子 曰:「 君 子 不 憂 不 懼。」

曰:「不憂不懼 ,斯謂之君子已乎?」子 曰:「 內 省 不 疚 , 夫 何 憂 何 懼?」(《 顏 淵》第十二)

(十二) 子 曰:「 君 子 成 人 之 美 , 不 成 人 之 惡 。 小人反是。」(《顏淵》第十二)

 

  







 君子不重則不威:君子如果不莊 重,就沒有威儀。君子:有德之 人。不重:不莊重。

 學則不固:「固」有「鞏固」、「固 陋」兩解。「學則不固」有兩解:

一、 即 使 讀 書, 所 學 也 不 會 牢 固;二、學了就不會閉塞淺陋。

 主 忠 信:以 忠 和 信 兩 種 道 德 為 主。

 無友不如己者:不會跟與自己不 同道的人交朋友。

 過:過錯。憚:害怕、畏懼。 [但 ],[daan6];[dàn]

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君子 心胸舒坦寬廣,小人卻經常局促 憂愁。

 司馬牛:孔子學生,名耕,字子 牛。

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子成全別人的好事,不促成別人 的壞事。

 行:品行、行為。

 君 子 義 以 為 質:君 子 處 事 , 以 合宜為原則。質:本質。義以為 質,即以義為本。

 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

依禮節實行它,用謙遜的言語說 出它,用誠實的態度完成它。孫:

通「遜」,謙遜。

 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 也:君子只會因自己沒有能力而 慚愧,卻不會抱怨別人不了解自 己。病:慚愧、抱怨,作動詞用。

 諸:即「之於」,介詞。

(十三) 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憲 問》第十四)

(十四) 子曰:「君子義以為質 ,禮以行之 ,孫 以 出 之 , 信 以 成 之 。 君 子 哉!」(《 衞 靈公》第十五)

(十五) 子曰:「君子病無能焉 ,不病人之不己 知也。」(《衞靈公》第十五)

(十六) 子 曰:「 君 子 求 諸 己 , 小 人 求 諸 人 。」

(《衞靈公》第十五)











(13)

子 孔

語 論 子 孔

16 魚 我 所 欲 也 | 孟 子 17

簡 析

綜 合「 論 仁 」四 章 , 仁 者 安 貧 處 樂 , 無 失 本 心 , 不 管 身 處 怎 樣 的境況 ,無時無刻都堅持實踐仁德 ,不因求生而害仁 ,相反能殺身 成 仁; 而 修 養 仁 德 的 方 法 , 就 是 克 制 私 欲 , 視 、 聽 、 言 、 動 皆 合 於禮。

綜 合「 論 孝 」四 章 , 行 孝 的 表 現 包 括: 事 親 而 不 違 禮 , 父 母 在 生 時 要 以 禮 侍 奉 , 到 他 們 死 後 要 依 禮 安 葬 和 祭 祀; 對 父 母 心 懷 敬 意;父母有過失 ,必委婉規勸;對父母須多加關心。

綜 合「 論 君 子 」八 章 , 君 子 處 事 莊 重 認 真 , 知 錯 能 改; 為 人 謙 遜誠實 ,言行一致 ,堅守禮義;律己以嚴 ,時加反省;待人以寬 , 成人之美;跟志同道合的人交朋友;內心坦蕩舒泰 ,不憂不懼。

捨生 取 義 ,勿失本心

《魚我所欲也》節錄自《孟子 告子上》。文 中 孟 子 以 魚 與 熊 掌 作 比 喻 , 說 明「 捨 生 取 義」之觀點。在現實生活中 ,我們也會面

對 難 於 取 捨 的 處 境 , 當「 二 者 不 可 得 兼」時 ,該如何抉擇?

孔子 (公元前 551551或 552552—公元前 479479),

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人,強調 仁愛,重視禮樂,是儒家學派創始人。

在教育上,孔子誨人不倦,主張「有 教無類」、「因材施教」,並開啟私人 講學之風,相傳有弟子三千,其中

賢者七十二人。

《論語》為語錄體,以語錄和對話的形式寫成,記 載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全書共二十篇,各篇 一 般 以 第 一 章 的 首 二、 三 字 作 為 篇 名。 作 者 不 詳,相信並非出於一人之手,自唐代以來,很多 學者都推斷《論語》是由曾參的學生所編定。

(14)

魚 我 所 欲 也 | 孟 子 19 18

孟 子 曰 ︰「 魚 , 我 所 欲 也 , 熊 掌 , 亦 我 所 欲 也; 二 者 不 可 得 兼 , 舍 魚 而 取 熊 掌 者 也 。 生 亦 我 所 欲 也 , 義 亦 我 所 欲 也; 二 者 不 可 得 兼 , 舍 生 而 取 義 者 也 。 生 亦 我 所 欲 , 所 欲 有 甚 於 生 者 , 故 不 為 苟 得 也; 死 亦 我 所 惡 , 所 惡 有 甚 於 死 者 , 故 患 有 所 不 辟 也 。 如 使 人 之 所 欲 莫 甚 於 生 , 則 凡 可 以 得 生 者 , 何 不 用 也? 使 人 之 所 惡 莫 甚 於 死 者 , 則 凡 可 以 辟 患 者 , 何 不 為 也? 由 是 則 生 而 有 不 用 也 , 由 是 則 可 以 辟 患 而 有 不 為 也 , 是 故 所 欲 有 甚 於 生 者 , 所 惡 有 甚 於 死 者 。 非 獨 賢 者 有 是 心 也 , 人 皆 有 之 , 賢 者 能勿喪耳。

一 簞 食 , 一 豆 羹 , 得 之 則 生 , 弗 得 則 死 。 嘑 爾 而 與 之 , 行 道 之 人 弗 受; 蹴 爾 而 與 之 , 乞 人 不 屑 也 。 萬 鍾 則 不 辯 禮 義 而 受 之 。 萬 鍾 於 我 何 加 焉? 為 宮 室 之 美 、 妻 妾 之 奉 、 所 識 窮 乏 者 得 我 與? 鄉 為 身 死 而 不

 

 



  

舍 ︰通「捨」,放棄。

苟得 ︰苟且偷生。苟 ︰隨便、輕率。

惡 ︰憎厭,動詞。[污之陰去聲 ],[wu3];[]。

辟 ︰通「避」。

勿 喪:保 存 不 失。喪:失 去。[桑 之 陰 去 聲 ],[song3]; [sàng]

簞 ︰盛飯的竹器。[丹 ],[daan1];[dān]。食:飯食。

豆︰盛載食物的器皿,形似高腳盤,象形字。羹:指帶汁之肉食。

弗 ︰通「不」。

嘑爾:大聲呼叱的樣子。一說「嘑」同「呼」。

 行道之人 ︰路人。弗受 ︰不接受。

 蹴 ︰踐踏。[速 ],[cuk1];[]

 不屑 ︰輕視。

 萬鍾 ︰這裏解作達官貴人豐厚的俸祿。鍾:古代盛酒器,作量詞 用,表示俸祿的數量。辯 ︰通「辨」,辨別。

 何加 ︰有甚麼好處?加 ︰增益。

 奉 ︰供奉、服侍。

 得 ︰通「德」,感激,作動詞用。與:通「歟」,表示反問的語氣 詞。[余 ],[jyu4];[]

 鄉 ︰通「向」,過往。

 已 ︰停止。

 本心 ︰這裏指「羞惡之心」。

受 ,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 ,今為妻妾 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 ,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 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

孟 子

台詞誦 朗誦

(15)

子 孟

20 逍 遙 遊       | 莊 子 21

簡 析

孟 子 認義 比 生 命 更 珍 貴 , 提 出「 捨 生 取 義 」的 主 張 。 他 在 文 中 先 以 人 們 熟 知 的 事 物 作 比 喻 , 把 生 命 比 作 魚 , 把 義 比 作 熊 掌 , 說 明 當 二 者 不 可 兼 得 時 , 寧 願 捨 棄 生 命 而 選 取 道 義 , 就 像 捨 魚 而 取 熊 掌 一 樣。 其 後 進 一 步 指 出 義 比 生 更 珍 貴 , 因 此 有 時 寧 可 犧 牲 性 命 也 不 會 苟 且 偷 生 , 寧 可 選 擇 死 亡 也 不 會 躲 避 禍 害。 孟 子 認 為 重 義 之 心 是 人 與 生 俱 來 的 , 並 非 賢 者 所 獨 有 , 只 是 賢 者 沒 有 喪 失 這 份「 本 心」罷了。

孟 子 接 着 用「 行 道 之 人 弗 受 」和「 乞 人 不 屑 」, 具 體 論 證 捨 生 取 義 是 人 之 本 心。 他 借 路 人 和 乞 丐 寧 願 餓 死 也 不 願 接 受 別 人 侮 辱 性 的 施 捨 , 說 明 人 們 把 道 義 看 得 比 生 存 更 為 珍貴 ,在二者不可兼得時就會捨生取義。

孟 子 認 為 人 本 來 都 有 重 義 之 心 , 然 而 現 實 中 卻 並 非 人 人 重 義 , 於 是 他 就 以「 萬 鍾 則 不 辯 禮 義 而 受 之 」為 例 , 說 明 有 些 人 當 初 寧 可 餓 死 也 不 願 受 侮 辱 , 後 來 卻 為 了 一 些 身 外之物而不顧廉恥 ,這是因為他們「失其本心」。

縱任 不 拘 ,優游自在

《莊子 逍遙遊》(節錄)記述莊子與惠子談 論「 善 於 用 大 」與「 無 用 之 用 」。 所 謂 逍 遙 ,就是一個人能放下執念與成見 ,使精

神遨遊於自由自在的境界。

孟子(公元前 372372— 公元前 289289),名軻,戰國時鄒國人。

孟子生逢亂世,三歲喪父,母親身兼父職,管教甚嚴,從

「孟母三遷」、「斷杼教子」等故事,可見一斑。孟子繼承孔 子學說,是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曾帶領門人遊說各國 君主推行仁政,但不為所用,因而退隱,回到家鄉講學。

他將遊說諸侯的言論,以及與弟子一起研習孔子學說的心 得,加以整理,編成《孟子》一書。他長於論辯,其文章說 理暢達,氣勢充沛。

( 節 錄 )

(16)

逍 遙 遊       | 莊 子 23 22

惠子謂莊子曰:「魏王貽我大瓠之 種 , 我 樹 之 成 而 實 五 石 。 以 盛 水 漿 , 其 堅 不 能 自 舉 也 。 剖 之 以 為 瓢 , 則 瓠 落 無 所 容 。 非 不 呺 然 大 也 , 吾 為 其 無 用 而 掊 之 。」莊 子 曰:「 夫 子 固 拙 於 用 大 矣! 宋 人 有 善 為 不 龜 手 之 藥 者 , 世 世 以 洴 澼 絖 為 事 。 客 聞 之 , 請 買 其 方





惠子:姓惠名施,是名家的重要人物。

貽:贈送。[兒 ],[ji4];[]。瓠:葫蘆。[護 ],

[wu6],或讀作 [ 胡 ], [wu4];[]。種:種子。

我樹之成而實五石:我種植了大瓠,它成長而結出的果 實,有五石之大。石:中國古代容量單位,十斗為一石。

[擔 ],[daam3];[dàn]。

其堅不能自舉也:它(大瓠)的質地不夠堅硬,用以盛 水,力不能自勝,所以無法把它拿起來。堅:硬度。舉:

擎、拿起。

剖 之 以 為 瓢:把 它 割 開 來 做 瓢。剖:破 開。[瓿 ],

[pau2];[pōu]。瓢:用以舀水或盛酒的器具。

則瓠落無所容:指瓢大而平淺,容不下東西。另一說瓢 大而無處可安置。瓠落:同「廓落」,大、空廓的樣子。

瓠:[鑊 ],[wok6];[huò]。

( ) 莊 子

呺然:虛空而巨大的樣子。呺:[僥 ],[hiu1];[xiāo]。

掊:擊破。[瓿 ],[pau2];[pǒu]。

拙於:不善於。用:利用。大:大物,作名詞用。

 龜手:皮膚受凍裂開。龜:通「皸」。[軍 ], [gwan1]; [jūn]。

 洴澼絖:漂洗棉絮。洴澼:漂洗。洴:[平 ],[ping4]; [pínɡ]。澼:[闢 ],[pik1];[]。絖:棉絮。[鄺 ],

[kwong3];[kuànɡ]。事:事業。

台詞誦 朗誦

( 節 錄 )

(17)

24 逍 遙 遊       | 莊 子 25

 今 一 朝 而 鬻 技 百 金:現 在 一 旦 賣 出這個藥方就可以獲得百金。鬻:

賣。[育 ],[juk6];[]。

 說:遊說。[碎 ],[seoi3];[shuì]。

 越有難:越國入侵。

 吳王使之將:吳王就派他領兵。將:領兵,作動詞用。[醬 ],[zoeng3];

[jiànɡ]。

 裂地:割出一塊土地。

 一:同樣、同一。

 樽:古代盛酒的器具。這裏是指形似酒器,可以拴在腰間以助漂浮的游泳工 具,古時稱 「腰舟」。

 蓬 之 心:指 心 思 如 蓬 草, 閉 塞 不 通。蓬:一 種 卷 曲 不 直 的 草。[篷 ],

[pung4];[pénɡ]

 人謂之樗:人們都叫它做「樗」。樗:落葉喬木,木材皮粗質劣。[書 ],

[syu1];[chū]。

 其大本擁腫而不中繩墨:它的大樹幹盤結而不合繩墨。擁:通「臃」。中:

符合。[眾 ],[zung3];[zhònɡ]。繩墨:木匠用來畫直線的工具。

 卷曲:彎彎曲曲。卷:屈曲。[權 ],[kyun4];[quán]規矩:兩種 工具,規用以畫圓,矩用以畫方。

 立之塗:生長在路上。塗:通「途」。

 去:離棄。[許 ],[heoi2];[]。

 獨:豈、難道。狸:狸子,也叫野貓、山貓。[離 ],[lei4];[]。狌:

同「鼪」,黄鼠狼。[生 ],[sang1];[shēnɡ]

 卑身而伏,以候敖者:卑伏着身子,等待出遊的小動物。敖:通「遨」,出 遊、閒遊。[熬 ],[ngou4];[áo]。

 梁:通「踉」,跳躍。辟:通「避」。

 機 辟:捕 捉 鳥 獸 的 工 具。罔 罟:漁 獵 的 網 具。罔:通「 網 」。[網 ],

[mong5];[wǎnɡ]。罟:魚網。[古 ],[gu2];[ɡǔ]

 斄牛:即旄牛。體矮身健,毛長,耐寒。斄:[離 ],[lei4];[] 。

 執:捕捉。

 樹:種植。無何有:甚麼都沒有。鄉:處所、地方。

百 金 。 聚 族 而 謀 曰:『 我 世 世 為 洴 澼 絖 , 不 過 數 金; 今 一 朝 而 鬻 技 百 金 , 請 與 之 。』客 得 之 , 以 說 吳 王 。 越 有 難 , 吳 王 使 之 將 , 冬 與 越人水戰 ,大敗越人 ,裂地而封之。能不龜手 一也;或以封 ,或不免於洴澼絖 ,則所用之異 也。 今 子 有 五 石 之 瓠 , 何 不 慮 以 為 大 樽 而 浮 於 江湖 ,而憂其瓠落無所容 ,則夫子猶有蓬之心 也夫!」

惠 子 謂 莊 子 曰:「 吾 有 大 樹 , 人 謂 之 樗;

其 大 本 擁 腫 而 不 中 繩 墨 , 其 小 枝 卷 曲 而 不 中 規 矩 。 立 之 塗 , 匠 者 不 顧 。 今 子 之 言 , 大 而 無 用 , 眾 所 同 去 也 。」莊 子 曰:「 子 獨 不 見 狸 狌 乎?卑身而伏 ,以候敖者;東西跳梁 , 不辟高 下 ,中於機辟 ,死於罔罟。今夫斄牛 ,其大若 垂 天 之 雲; 此 能 為 大 矣 , 而 不 能 執 鼠。 今 子 有 大 樹 , 患 其 無 用 , 何 不 樹 之 於 無 何 有 之 鄉 ,



  













 

 

 

 





( 節 錄 )

(18)

逍 遙 遊       | 莊 子 27

簡 析

26

本 文 第 一 段 談「 善 於 用 大 」。 莊 子 先 借 惠 子 與 自 己處置大葫蘆瓜的不同方法 ,帶出世人拙於用大這話 題 。 惠 子 有 大 葫 蘆 的 種 子 , 種 成 大 葫 蘆 瓜 , 用 以 盛 水 ,但因它不夠堅固而不能承重 ,剖開來做瓢卻大而 平 淺 , 容 不 下 東 西 , 惠 子 覺 得 它 大 而 無 用 , 於 是 把 它擊碎。莊子認為這是不善於用大的表現 ,他向惠子 講 述 宋 人 賣「 不 龜 手 之 藥 」的 故 事 , 從 而 指 出 善 於 用 大 的 重 要: 同 樣 是「 不 龜 手 之 藥 」, 製 藥 的 人 世 世 代 代在漂洗棉絮工作時用它來保護雙手 ,後來因賣出藥 方而得到百兩黃金 ,不過買得藥方的人卻因而得到土 地封賞。換言之 ,以不同方法使用同一東西 ,可以得 出迥異的效果。因此 ,莊子建議惠子將大葫蘆瓜當作 大腰舟 ,浮游於湖海之上 ,就不用憂心它太大而無處 可以容納了。

第 二 段 講「 無 用 之 用 」的 意 義 。 惠 子 說 自 己 有 一 棵 大 樹 , 人 們 都 叫 它 做「 樗 」, 由 於 它 的 樹 幹 盤 結 , 小 枝 彎 曲 , 難 作 木 材 、 家 具 , 木 匠 都 不 屑 一 顧 。 惠 子借此批評莊子 ,指其言論就是如此大而無用 ,沒人 理 會 。 莊 子 舉 野 貓 、 黃 鼠 狼 , 以 及 斄 牛 為 例 加 以 反 駁 ,指出前二者雖然機巧 ,但是結果墮入了捕獸的陷 阱 , 死 在 羅 網 之 中; 而 體 形 龐 大 的 斄 牛 , 雖 不 能 捕 鼠 , 但 功 能 卻 很 大 , 這 就 像「 樗 」樹 , 看 似 大 而 無 用 ,但卻不會被人砍伐而得以存活。莊子建議惠子將 大樹種在渺無人煙處或廣闊的曠野上 ,然後逍遙地徜 徉其旁 ,躺於其下。

廣 莫 之 野 , 彷 徨 乎 無 為 其 側 , 逍 遙 乎 寢 卧 其 下; 不 夭 斤 斧 , 物 無 害 者 。 無 所 可 用 ,安所困苦哉?」



 



 廣莫:亦作「廣漠」,遼闊空曠。

 彷 徨 乎 無 為 其 側, 逍 遙 乎 寢 卧 其 下:隨 意 地 在 樹 旁 徜 徉,自在地在樹下躺卧。彷徨:縱任不拘。逍遙:優游 自在。

 不夭斤斧,物無害者:不遭受斧頭砍伐,沒有東西來侵 害它。夭:摧折。

 安所困苦哉:又有甚麼艱難困苦呢?

( 節 錄 )

(19)

子 惠

莊 子

勸 學       | 荀 子 29 28

莊 子

子 惠

博學 成 才 ,積善成德

荀 子 認 為 人 性 本 惡 , 因 此 特 別 重 視 後 天 學習 ,《荀子》首篇即言「勸學」,認為人要 不 停 學 習 、 自 我 反 省 , 才 能 積 善 成 德 , 成

賢成聖。《勸學》(節錄)論述了學習的重要 性 、學習的態度 ,以及學習的方法。

莊 子( 約 公 元 前 369369— 公 元 前 286286),

名 周, 戰 國 時 宋 國 人。 他 是 道 家 的 代表人物,老子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者。據說曾隱居南華山,故唐玄宗 天寶初,詔封莊周為南華真人,

稱其著書《莊子》為《南華真經》。

惠 子( 約 公 元 前 370370— 公 元 前 310310), 名 施,戰國時宋國人。他是名家的重要人 物,主張「泛愛萬物,天地一體」,認 為天地萬物是一體的;又認為萬物流 變無常,所有東西的性質都是相對

的,事物之間沒有絕對的區別。

( 節 錄 )

(20)

勸 學       | 荀 子 31 30

( ) 荀 子

台詞誦

君 子 曰 ︰學 不 可 以 已 。 青 , 取 之 於 藍 , 而 青 於 藍; 冰 , 水 為 之 , 而 寒 於 水 。 木 直 中 繩 , 輮 以 為 輪 , 其 曲 中 規;

雖 有 槁 暴 、 不 復 挺 者 , 輮 使 之 然 也。 故 木 受 繩 則 直 , 金 就 礪 則 利 , 君 子 博 學 而 日參省乎己 ,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吾 嘗 終 日 而 思 矣 , 不 如 須 臾 之 所 學 也; 吾 嘗 跂 而 望 矣 , 不 如 登 高 之 博 見 也 。 登 高 而 招 , 臂 非 加 長 也 , 而 見 者 遠 。 順 風 而 呼 , 聲 非 加 疾 也 , 而 聞 者 彰 。 假 輿 馬 者 , 非 利 足 也 , 而 致 千 里;

假 舟 楫 者 , 非 能 水 也 , 而 絕 江 河。 君 子 生非異也 ,善假於物也。

  





 

  

 

已 ︰終止、放棄。

青︰靛青色顏料。藍︰植物名稱,

其葉可製作顏料。

青 於 藍 ︰指 經 提 煉 出 的 靛 青 色 顏 料,比原本藍草的青色要青得多。

木直中繩 ︰指樹木的枝幹本來長得 筆 直。中 ︰符 合、 合 於, 動 詞。

[眾 ],[zung3];[zhònɡ]。

繩 ︰沾上墨的線,是古代工匠繪畫 直線的工具。

輮 ︰通「 揉 」, 屈 曲 。 一 說 通

「煣」,指用火烘木材,使它彎曲。

[由 ],[jau4];[róu]

規 ︰圓規。

槁:枯 乾。暴 ︰通「 曝 」, 曬 乾。

[僕 ],[buk6];[]。

受繩 ︰被工匠以墨繩校正。

金 ︰金 屬, 泛 指 刀 劍 等 利 器。 礪:在磨刀石上磨。就:接受,動 詞。礪 ︰磨刀石。

 參省 ︰檢討反省。參 ︰檢視、審 察。省 ︰省察、反省。[醒 ],

[sing2];[xǐnɡ]。

 知 ︰通「智」,智慧。

 行 ︰行為。

 跂 ︰踮起腳跟。[企 ],[kei5];

[]。

 疾 ︰猛烈,這裏指聲音宏亮。

 假 ︰假借,憑藉、利用之意。輿 馬 ︰車馬。

 利足︰跑得快。利︰便利,迅疾。

 楫 ︰船 槳。[接 ],[zip3]; []。這裏借代為船隻。

 能水︰善於游泳。水︰作動詞用。

 絕江河:橫渡江河。 絕:渡過,

作動詞用。

 生非異︰即與眾人沒有分別。生:

通「性」,指天賦。

 物 ︰外物,即「外在條件」。

朗誦

( 節 錄 )

(21)

勸 學       | 荀 子 33

簡 析

32

荀 子 認 為 人 性 本 惡 , 人 能 行 善 守 禮 , 乃 後 天 改 造 的 結 果 。 因 此 , 荀 子 特 別 重 視 學 習 , 強 調 要 通 過 教 育 , 讓 人 學 習 禮 義 法 度 , 提 升 個 人 修 養 , 改 變 本 性 , 終而向善。

本 文 首 段 提 出「 學 不 可 以 已 」, 這 既 是 本 段 論 點 , 也 是 全 文 重 心 。 荀 子 連 用 五 個 比 喻 作 形 象 說 明 。「 青 出 於 藍 」與「 冰 生 於 水 」, 其 共 性 在 質 變 , 作 者 通 過 這 兩 個 比 喻 , 說 明 學 習 足 以 改 變 本 性 , 讓 內 在 的 潛 質 得 以 彰 顯 , 以 成 就 高 尚 的 人 格; 再 以「 輮 以 為 輪 」作 比 , 指 出 後 天 改 造 的 作 用 , 從 而 說 明 通 過 學 習 可 造 就 人 才; 之 後 用「 木 受 繩 則 直 」、「 金 就 礪 則 利 」兩 個 比 喻 ,說明「博學」與「修身」是培育人才的關鍵。

次 段 反 復 借「 善 假 於 物 」的 效 果 , 說 明 學 習 的 重 要 。 荀 子 指 出「 終 日 而 思 」不 如「 須 臾 之 所 學 」, 就 像

「 跂 而 望 」比 不 上「 登 高 之 博 見 」, 因 此 要 假 借 外 物 , 不 能 單 靠 一 己 之 力 。 再 以「 登 高 而 招 」、「 順 風 而 呼 」 能達致「見者遠」、「聞者彰」,以及利用車馬 、船隻能 讓 人「 致 千 里 」、「 絕 江 河 」為 例 , 說 明 只 要 善 於 借 助 外 在 條 件 , 就 能 擴 大 原 有 的 效 能 , 超 越 本 來 的 能 力 , 從 而 指 出 君 子 並 非 天 生 異 稟 , 只 是「 善 假 於 物 」, 即 懂 得通過學習來增長知識和智慧。

積 土 成 山 , 風 雨 興 焉; 積 水 成 淵 , 蛟 龍 生 焉;

積善成德 ,而神明自得 ,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 , 無 以 至 千 里; 不 積 小 流 , 無 以 成 江 海。 騏 驥一 躍 , 不 能 十 步; 駑 馬 十 駕 , 功 在 不 舍。 鍥 而 舍 之 , 朽 木 不 折; 鍥 而 不 舍 , 金 石 可 鏤。 螾 無 爪 牙 之 利 , 筋 骨 之強 ,上食埃土 ,下飲黃泉 ,用心一也。蟹六跪而 二螯 ,非蛇蟺之穴無可寄託者 ,用心躁也。

  



  

 



  

 神明自得:自然得到智慧。

 聖心 ︰聖人的精神境界。

 跬步 ︰跬,同「蹞」,半步。古人以一腳踏出為一蹞,兩腳各踏出一 次為一步。跬 ︰[規之陰上聲 ],[kwai2];[kuǐ]。

 騏驥 ︰駿馬。

 駑馬 ︰劣馬。駑 ︰[奴 ],[nou4];[]。十駕 ︰十日之程。

 舍 ︰通「捨」,放棄。

 鍥 ︰雕刻。[揭 ],[kit3];[qiè]。

 鏤 ︰雕刻。[漏 ],[lau6];[lòu]

 螾 ︰同「蚓」,即蚯蚓。

 埃 ︰細土,指土壤。

 六跪 ︰「六跪」或作「八跪」。跪 ︰足,名詞。螯 ︰蟹鉗。[熬 ],

[ngou4];[áo]。

 蟺 ︰同「鱓鱓」,今作「鱔」。

 躁 ︰浮躁、不專心。

( 節 錄 )

(22)

子 荀 子

大 學       | 禮 記 35 34

末段以「積土成山」、「積水成淵」為喻 ,說明「積 善 成 德 」的 道 理 。 荀 子 認 為 只 要 努 力 學 習 , 不 斷 修 煉 , 就 能 使 心 智 澄 明 , 達 至 聖 人 的 精 神 境 界 。 之 後 連 用 六 個 比 喻 , 構 成 三 組 對 比 而 各 有 側 重 的 例 子 , 說 明 對 學 習 的 看 法。 以「 騏 驥 」與「 駑 馬 」作 對 比 , 說 明 知 識 累 積 , 不 在 於 先 天 質 素 之 優 劣 , 而 在 於 後 天 努 力 之 多 少; 以「 鍥 而 舍 之 」與「 鍥 而 不 舍 」作 對 比 , 說 明 持 之 以 恆 , 方 能 有 成; 以「 螾 」與「 蟹 」作 對 比 , 說 明 專 心致志 ,方能將勤補拙。

明德 親 民 ,止於至善

《 大 學 》談 進 德 修 業 , 是 儒 家 的 重 要 典 章 , 近 二 千 年 以 來 , 影 響 深 遠。 本 篇 節 錄 自《禮記 大學》,篇中提出「三綱八目」,

為 初 學 者 訂 立 目 標 , 明 確 指 出 學 問 的 根 基 ,在於「格物」、「致知」、「誠意」和

「正心」。

荀子名況,被尊稱為荀卿,因避漢宣帝名 諱,又稱孫卿。生於趙國,生卒年月已不 可確考。他是戰國末期儒家的代表人物,

與孟子齊名。他曾到齊國講學,其後輾 轉遊說趙國、秦國君主,然皆失意。後 得 楚 國 春 申 君 賞 識, 出 任 蘭 陵 令, 春 申君逝世後,他被免職,繼而著書立 說,終老於蘭陵。法家的韓非和李斯 都是他的弟子。《荀子》一書,後世

多以為是荀子及其弟子之作。

( 節 錄 )

(23)

大 學       | 禮 記 37 36

大 學 之 道 ︰在 明 明 德 , 在 親 民 , 在 止 於 至 善 。 知 止 而 后 有 定 , 定 而 后 能 靜 , 靜 而 后 能 安 , 安 而 后 能 慮 , 慮 而 后 能 得 。 物 有 本 末 ,事有終始 ,知所先後 ,則近道矣。

古 之 欲 明 明 德 於 天 下 者 , 先 治 其 國; 欲 治 其 國 者 , 先 齊 其 家; 欲 齊 其 家 者 , 先 修 其 身; 欲 修 其 身 者 , 先 正 其 心; 欲 正 其 心 者 , 先 誠 其 意; 欲 誠 其 意 者 , 先 致 其 知; 致 知 在 格 物 。 物 格 而 后 知 至 , 知 至 而 后 意 誠 , 意 誠 而 后 心 正 , 心 正 而 后 身 修 , 身 修 而 后 家 齊 , 家齊而后國治 ,國治而后天下平。

自 天 子 以 至 於 庶 人 , 壹 是 皆 以 修 身 為 本 。 其 本 亂 而 末 治 者 否 矣; 其 所 厚 者 薄 , 而 其所薄者厚 ,未之有也。









 

 

  

  

 







 致知:(使自己)獲得知識。

 格 物:推 究 事 物 之 理。格: 究。

 物格而后知至:事物之理被推究 出來,然後才能獲得知識。

 知至而后意誠:獲得了知識,然 後心志才會變得真誠。

 意誠而后心正:心志真誠,然後 才能使本心端正。

 心正而后身修:本心端正,然後 才能陶冶身心,涵養德性。

 身修而后家齊:陶冶身心,涵養 德 性, 然 後 才 能 使 家 庭 整 治 得 當。

 家齊而后國治:家庭整治得當,

然後才能治理好國家。

 國 治 而 后 天 下 平:國 家 治 理 得 好,然後天下才得以安定。

 壹是:一概、一律。

 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人未能 修身,卻能治理好國家,是不可 能的。否:不然。

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 之有也:應該重視的不重視,不 該重視的卻加以重視,從來沒有 這樣的道理。未之有也:即「未 有之也」的倒裝。

大學之道:大人之學,即成 為 大 人 的 學 問 , 與 小 學 相 對。「 大 學 」亦 有 博 學 的 意 思。道:道路、途徑 。

明:弘揚、彰顯,作動詞用。

止:達 到、 停 留。至 善:將 明 德、親民彰顯至極。

知止而后有定:知道至善所在,

然後便能擁有堅定的志向。止:

至 善 所 在。后:通「 後 」。定:

志有定向。

定而后能靜:志有定向,然後便 能心不妄動。靜:心不妄動。

靜而后能安:心不妄動,然後便 能安於所處。安:所處而安。

安 而 后 能 慮:安 於 所 處, 然 後 便能對事詳審精查。慮:處事精 詳。

 慮而后能得:處事精詳,然後便 能得到至善的成果。得:得其所 止。

 道:大學之道。

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 國:古時想令高尚的品德彰顯於 天 下 的 人, 會 先 治 理 好 他 的 國 家。

 齊家:整治、管理家庭。

 修身:陶冶身心,涵養德性。

 正心:使人心歸向於正。正:作 動詞用。

 誠意:使心志真誠。誠:作動詞 用。

( ) 禮 記

明德:光明之德、高尚的品 德。

親民:親愛於民。朱熹等認 為「親」通「新」,「新民」,

即是使民更新,教民向善之 意。

台詞誦 朗誦

( 節 錄 )

(24)

記 禮

38 廉 頗 藺 相 如 列 傳       | 司 馬 遷 39

簡 析

本文截取自《禮記.大學》的開首部分 ,雖為節錄 文字 ,但內容 、結構完整。

首 段 開 宗 明 義 論 說「 大 學 之 道 」, 提 出「 明 德 」、

「 親 民 」和「 止 於 至 善 」三 大 綱 領; 其 後 論 說 通 過「 知 止 」來 使 人 變 得「 定 」、「 靜 」、「 安 」、「 慮 」, 最 終 有

「 得 」; 再 於 末 句 作 總 結 , 以「 本 末 終 始 」之 理 , 說 明 求取「大學之道」,須「知所先後」。

次 段 說 明 如 何 求 取「 大 學 之 道 」, 以 及 如 何 在 實 際 之 中 應 用 。 作 者 藉「 修 、 齊 、 治 、 平 」四 件 大 事 , 逐 步 推 演 , 得 出 以「 修 身 」為 本 的 結 論; 並 在 此 基 礎 上 , 解 說 如 何「 修 身 」, 包 括「 正 心 」、「 誠 意 」、「 致 知」和「格物」四點。

末 段 則 明 言 不 論 天 子 或 庶 民 , 均 以「 修 身 」為 本 , 籲 入 門 者 知「 本 末 輕 重 」, 也 就 是 說 學 習 之 先 後 次 序 ,有輕有重 ,須安排得當。

盡心為 國 ,智勇雙全

戰國時期 ,秦國國勢日漸強盛 ,趙國與秦國 毗 連 , 常 受 到 秦 國 脅 迫。 廉 頗 、 藺 相 如 一 武 一 文 ,盡忠愛國 ,在軍事和外交上貢獻良多 ,是輔 助趙國抗秦的重要人物。

《廉頗藺相如列傳》(節錄)主要記述廉頗 、藺相 如 的 事 跡 , 包 括「 完 璧 歸 趙 」、「 澠 池 之 會 」

和「負荊請罪」三件事。

《禮記》編選了東周後期至秦漢百餘年間儒者講禮的 文章,作者已不可考,相信部分作品傳自先秦,部 分出自漢儒之手。《禮記》的主要內容是對禮制、

禮儀的記載和論述,是了解秦漢之前社會制度、

文物典章、道德規範、風俗民情的重要典籍。

( 節 錄 )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一) 整體求職者平均希望待遇為 35,126

共計 271 人提出申請,通過 233 人。102 年度 5 月提供在校生個案申請 102 學年 度專業人員服務,計有 2,557 人提出申請,通過 1,863 人;102 年度 8 月提供

減少身體脂肪、降低患上癌症、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風險、促

减少身体脂肪、降低患上癌症、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风险、促

高中課程的必修科目「中國語文」設有「戲劇工作坊」選修單

[r]

我們自 2013 年 10 月起,在教育局「教科 書資訊」網頁 (www.edb.gov.hk/textbook)

為促進勞動供需平衡、協助國民充分就業、充分運用人力資源,基於「就業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