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這種主動的、持續的與周密的思考,是為 反省的思考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這種主動的、持續的與周密的思考,是為 反省的思考"

Copied!
2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貳章 文獻探討

本章的目的在介紹與本研究相關的理論與研究,以作為本研究文 獻探討之依據。全章共分七節,依次為:反省與教學反省的意涵、教 學反省的層次、教學反省類型、教學反省的態度、教學反省的內容、

影響教學反省的因素、體育教師教學反省之實徵性研究。

第一節 反省與教學反省的意涵 壹、反省之意涵

反省(reflect)意指進行反芻、思慮、沈思與思考,字源源自 於拉丁文字 reflectere,為回顧(bend back)之意,為思考的一種

(引自陳聖謨,民 88,頁 11)。「反省」一詞常常以不同的概念、方 式被描述(謝惠德,民 84;王心詠,民 84)。Lowyck(1986)指出:

由於「反省」缺乏實證研究及概念化,所以僅能簡短的評論目前有關 反省之文獻,而無法明確地對「反省」下一定義。

以下從各學者對「反省」一詞之意涵作一整理:

Dewey(1916、1933)指出反省乃領悟或辨識到所嘗試之事與所 得結果兩者間之關係。對於任何信念與假設性知識,按照所依據的基 礎,進一步導引出結論來。這種主動的、持續的與周密的思考,是為 反省的思考。Van Manen(1977)認為反省乃是一種在實際情境中必 須去做的規模與決定的理性過程。Schon(1983)反省是一種無言、

沈默的過程(tacit process),它是對過去與現在的行為,進行一種 自然的思考過程,可導引未來行動之發展。Kemmis(1985)反省是 辯證的過程,是內在思想、思考歷程與外在的情境之間的互動,由此 反省可導致更進一步的思考與行動。Clark & Peterson(1986)反 省是對於過去的事件進行主動的思考。Soloman(1987)反省是將過

(2)

去的經驗、行動、個人的學說和接受的學說進行調和,是對於過去經 驗的再探究。Korthagen & Wubbles(1991)反省是經驗、問題及現 有知識的重建、再建構,或對現有知識的領悟。Tobin &Tibbin(1993)

反省是對過去想法的心象及外顯的實務表現,經過仔細的辨思,再次 付諸行動,重新建構行動的基模。Binkley & Brandes(1995)反省 是自我慎思的過程,涉及到過去經驗的蒐集,以思考現況實務中問題 的解決。陳聖謨(民 88)個體對所作所為的內隱性檢思歷程,以修 正、充實或維持個體的信念,達成更好的行動結果,並能建構個人行 動的知識與意義架構。林玫君(民 89)反省是一種思考,亦為一種 心理運思的歷程,其中包含了體認過去與現在前後不一的矛盾經驗,

乃至批判性的分析因果關係,並依分析結果得到未來行事的依歸。

綜合以上各位學者對反省所界定的意義可知:「反省」乃是對過 去與現在的事件進行主動思考,進而重建、再建構其經驗、問題與知 識,由此導引未來行事之依歸。

貳、教學反省之意涵

有關「教學反省」一詞,雖有許多用語(如:反省的教師、反省 的教學、反省性實踐、行動中反省、教學中反省、反省性教學、反省 性實踐),但卻均指同一件事情。以下就各學者對「教學反省」之意 涵作一呈現:

Stout(1989)指出教學反省乃是針對教學的思考歷程與理論依 據,進行批判的監視,與發展出探究與分析的能力。Zeichner(1990)

教學反省是在實際教學時檢驗個人的技能實施情形與批判的方向。

Pollard & Tann(1993)教學反省是一種教學過程,經此過程,教 師有能力進行專業的判斷,此能力因此不斷地發展並維持。Parker

(1997)一個人對他的教學進行思考,這其中包括各種思考能力,像 是理性、批判思考、分析、 計畫、評鑑等能力。洪福財(民 86)教

(3)

師在教學加入反省的成分,對教學的適切性與正當性進行批判反省;

並以反省所得的資料與結果,回饋應用於實際教學,藉以改進教學、

促成教師專業成長、提昇教學品質。王心詠(民 87)參考、回顧過 去的經驗,主動而持續地評估教學,仔細的比較,發現其中差異,獲 得回饋。陳聖謨(民 88)教師對教學行為的內隱性檢思歷程,以修 正、充實或維持教師的知識與信念,並具體轉化為行動,達成更好的 教學效果,並能建構教師個人的實際理論。彭新維(民 90)教師於 教學過程中,其內在的檢思歷程,是教學的延伸,也是教師教學實務 的系統探究,並擴及負有教學領導責任者對全校教學活動省思。王妙 里(民 91)教師以一種關懷的觀點,從對自我的覺察與認可,進而 關懷學生的感受,以適當的方法解決學生或師生間的問題。

綜合上述學者對教學反省的定義可知,「教學反省」是教師在教 學中加入反省的成分,對教學的適切性與正當性進行批判反省,以修 正、充實或維持教師的知識與信念,藉以改進教學,增進教師教學效 能,提升教師專業能力,終而促進教學品質之成長。

(4)

第二節 教學反省的層次

教學反省的層次是依據反省者對教育事務分析的深淺、成熟程度 而定。以下列舉一些學者對教學反省層次之劃分做一說明:

Van Manen(1977)將教學反省層次分成三類:技術理性、實際 行動與批判反省。而各層次採用不同校標來選擇可能的行動。技術理 性層次:係屬於經驗分析式的反省層次,關於程序、技術的問題。針 對教學活動中進行步驟程序與技巧性的問題作省思,也就是於教學過 程中省思,採行最佳教學方法和教學技巧,讓學生學習收效(歐用生,

民 84)。因此,技術理性的反省所關注的焦點在於達成既定目標所需 的技術,而這些目標被視為理所當然,因而反省的校標受限於績效、

效率、效能的技術層面上。因此教學若只要求結果的顯示,未能思慮 教學真義,僅固守書本中的教學原理、原則,而不思質疑、批判,則 此種層次之省思則無意義。Schon(1987)曾以沼澤低窪地比喻國小 教師面對曾出不窮的實務問題,卻僅能靠技術層面的方式來解決,低 窪沼澤的問題似乎永遠也得不到協助或解決,但這些問題卻是影響最 為深遠的(引自彭新維,民 90,頁 17)。實際行動層次:亦可稱為「解 釋的溝通」,此階段所重視的是解說並闡明在實際事務、及眾多選擇 之下的基本假設和傾向。而其目的在探討或澄清個人的意義,省思自 己的假設與信念(饒見維,民 85)。關心生活世界的本質與理解,並 從環境的脈絡中來省思教學行動、教學目標、教學結構等層面的背後 假設與效果,因而使得許多被視為理所當然、習慣性的思考,重新建 構、組織(鄧優君,民 84)。批判反省層次:此階段的反省乃將道德、

政治與社會的公平正義之議題、方法、目的一併考慮,使之成為教育 論辯內容的一部份。批判反省的焦點在於決定何種教學目標、經驗與 行動,可以引導出關懷、正義、均等,並能具體的實踐的生活形態;

同時省思現階段的各種安排是否已滿足人類重要的需求與目的。關

(5)

懷、正義、均等等成為教育目標、課程內容、教學實踐的校標。於此,

教學的目的和手段以及周遭的事物都可視為從眾多的可能性中所做 出的價值支配(湯維玲,民 85)。

Gitlin(1982)簡單的將反省為成三層次(引自洪福財,民 86)。

盲目行動型(activism):此類型只知一味埋頭苦幹,對於身旁的事 物都視為「理所當然」,努力做事卻未能找出適當的時機對行為進行 反省。光說不練型(verbalism):此類型恰好與上一類型相反,對於 現實事務根據理論或經驗法則表現相當程度的批判,對於周遭發生的 事件提出不少意見,惟意見仍止於紙上談兵,未能親自現場驗證可行 性,使反省流於空洞。知行並進型:此類行不僅重視理論層次的反省,

亦重視反省結果實際可行性,有異於上述二者。此類型非但強調理論 與實際的反省,更要求將理論與反省實務的成果做有系統的、具體的 綜合。

Zeichner & Liston(1987)認為教學反省層次為(引自陳聖謨,

民 88)。技術的層面:僅關心如何有效且盡快地達成事先決定的目標,

而對於這些目標以及教室背景、學校、社區乃至於社會現象毫無疑慮 的加以接受。情境脈絡的層面:從背景、理論與及現場的脈絡,省思 教學行動、教學目標、教學結構等層面的背後假設與效果,不僅是關 注表象,也試圖揭露全盤脈絡關係。道德與倫理層面:省思的是教學 及社會結構的道德意義與倫理關係,採用道德與倫理的標準來審視實 務行動是否應符合公平、正義與尊重,並把一切教學目標與手段、以 及情境脈絡都視為是可以質疑的。

Biermann(1990)綜合各家學者的看法,將反省層次分成三種層 次(引自陳聖謨,民 88)。第一層次(較單純的反省):基於產品的 隱喻,主要是關注於有效能與有效率的應用教育知識,以達到可接受 的目的。在此層次,教師被視為是技藝匠,主要是強調方法而非結果;

(6)

教師在此層次所展現的行動是屬於技術理性、技術能力、固定性行 動、執行或訊息處理。這種層次的知識論是來自於傳統的實證主義與 行為科學典範,這種實證分析的科學是在對實際行動發展理論性知 識,強調技術效能與效率。第二層次(做決定的層次):此一層次教 師被視為是做決定者,是以選擇作為隱喻。這是一種實踐性行動、反 省性行動、教育性價值及學科探究。教師在此層次除具有並使用第一 層次的技巧外,並能表現適當、一致性與紮實的教學決定。這種層次 的反省性知識論是源自於詮釋—現象學,是一種自我或集體對話的詮 釋歷程。第三層次(價值層次的反省):此種層次基於解放的隱喻,

教師被視為是反省性的教育人員,其強調批判反省、反省性思考、行 動的道德與倫理的關注及反省性探究。這種最高層次的反省是來自於 批判—對話的傳統,著重對社會結構與實際的社會政治背景加以批 判。並能檢視教學情境的壓迫性與解放性的特質,其見解超乎科學理 性的世界,重視公平、正義與人類自由所應然的發展。

Goodman(1991)引用 Dewey 的看法而延伸出三種思考層次(引 自湯維玲,民 85)。例行思考(routine thought):係受到權威、傳統、

特定社會實體公定定義所導引的例行式思考。例行式思考只考慮達到 目標的手段,且將目標視為理所當然。理性思考(rational thought):

理性思考在處理訊息有條不紊,不會自動就接受一般的看法,而是研 究相關訊息,小心演繹推論才做成決定,然而見識範圍有限。直覺思 考(intuitive thought):此種思考方式常被師資教育界的教育學者所忽 略,Goodman 認為該種思考方式包括想像、幽默、情緒、統整和綜 合、整全觀、非口語的理念表達、無言感受和默識的理解。而直覺思 考常伴隨著創造性理念、洞見和擬情的火花。如 Dewey(1933)所言

「直覺是藝術型的思考者與知識經驗不足者的劃分依據」。

Beyer(1991)將反省的類型分為六種(引自湯維玲,民 85)。規

(7)

避型的反省:此種反省如做白日夢,逃避目前枯燥辛苦的工作,此類 型的反省無助於教學反省。治療型的反省:此類型的反省由內觀看自 己的處境與困境,是種心理學的反省,自覺地進行自我分析情緒或心 理狀態。常識型的反省:是以歷史上一般實踐背景中所發展的思考方 式與歸類,或通常為人所接受的定義。技術型的反省:強調以中立的 觀點,即用科學的、可預測的、非社會的、無意識型態的觀點,來判 斷學生的學業成就與社會化。此型態的反省主導學校教育與師資培 育,其建立在政治的、工具的與社會功能的觀點,尋求教育科學。改 良式的反省:此種型式的反省,以教師認識到物質上的、心理上與科 層體制上的限制,並加以處理、批判。教師會強調主動、合作式的學 習,轉變思考的方式,也會將評鑑視為主宰學校與教學文化,因評鑑 所伴隨而生的是歷程與技術性的反省。批判型的反省:此類型的反省 統整教育的各個觀點,統整學校教育與學校所處的背景。

Louden(1992)所提出的教學反省四種興趣內涵如下(引自陳聖 謨,民 88)。技術興趣:教師所陳述的是有關為了符合教學規則類的 或技術所做的控制。個人興趣:教師的興趣是與個人自我瞭解的經驗 有關。問題興趣:教師的興趣是在專業行動中有關非技術性與非標準 性的問題的解決。批判興趣:教師的興趣是在對於理所當然的想法、

感覺或行動的質疑。

Brubacher、Case、Reagan(1994)認為反省包含認知、批判、

敘述等因素(引自吳和堂,民 89)。認知因素:是教師作決定時所需 的知識。例如:Shulman(1987)認為一個教師要作教學決定,需要七 類知識基礎:內容知識、一般的教學知識、課程知識、教學內容知識、

學習者及其特性的知識、教育脈絡的知識、教育目的、目標和價值及 其哲學、歷史基礎的知識。不管是初任或資深教師都應具備這些知 識,但會隨著教學生涯中,個人經驗、發展的不同,形成不同的基模。

(8)

由此組成事實、概念、原理原則的過濾網,因此對問題情境的把握和 回應就不同。這種基模雖是隨經驗而形成的,但反省卻能加速它的發 展和充實。敘述因素:敘述(narratives)即教師對自己生活和經驗的 描述,其形式很多,如:各種形式的日記、反省紀錄、會議報告、訪 問紀錄等。這些資料提供的例子,可解決教師遭遇到的困難,正視其 影響內在自信威脅的存在,並勇敢面對,一些被視為禁忌的問題,也 能自由交談。教師的經驗談,不僅是一種表達、娛樂或發洩,也是反 省性教學的一種策略。教師利用經驗談反省自己的教學,澄清其行動 依據的原理,考驗其論點中其隱含的假定和前提,提供可能的途徑,

並評估這些途徑的後果。由這些引出新的見解,加以質疑和挑戰,並 與其他教師的經驗比較,加以考驗、討論和批判,使教室經驗脈絡化,

幫助教師了解現實的建構,作為反省和研究的基礎。批判因素:即關 於社會公道和正義的、道德的、倫理的層面。批判性的反省不僅要澄 清教育目的和手段,而且要將教育目的和手段加以批判性的審視,使 教師能覺知並面對不被質疑的角色、已被內化的價值,並能向壓抑學 校關係的結構和權力加以挑戰。這種思考是政治性的,以社會正義和 平等的價值為基礎。

歐用生(民 84)將反省分為以下三層次。技術的反省:是對於 程序的、技術的問題,如何利用最好的教學方法和技巧,在最短時間 內,讓學生獲得最大的效果,以達成教學目標。因此技術性的反省最 關心達成目的的手段,重視手段的效果和效率,而將目的視為理所當 然的,沒有加以檢討。實際的反省:其目的在探討或澄清個人的意義,

經由實際的反省可將被視為理所當然的、習慣性的思考,重新建構,

重新組織。實際的反省也強調解釋教學活動中蘊含的假定和前提,評 估教育目標的適切性,及達成目標的手段。批判的反省:即反省時要 考慮道德的、倫理的標準,如:那一種目標、活動、經驗代表那一階

(9)

層的利益?是否有助於兒童的自我實現?能促進社會的正義和公 道?並從廣泛的社會、政治、經濟的脈絡來檢討這些問題,並揭露潛 藏於這些問題中的意識型態,以導引改革。

饒見維(民 85)將教學反省分為以下四層次。技術的反省:教 師省思自己的教學行為。針對自己的教學活動,進行問題的指認,並 分析其教學問題,尋求解決方法,逐步改善其教學行為。為了改進自 己的教學行為、判斷自己教學行為之後果,可以有系統地蒐集客觀資 料,並分析評鑑自己的教學效果。信念與假設的反省:當教師開始省 思他們的行動與其教育價值之間的一致性時,他們也會開始質疑別人 加諸在他們身上的各種信念和假設。一般初任教師會從技術層面著 手,等到建立了初步的信心後,才會開始省思自己的信念與假設。批 判的反省:當教師開始反省批判自己的角色時,他所考慮的是自己和 他人的關係,以及自己處在某一個情境脈絡中所扮演的功能和意義。

如果一個教師能進行此種反省時,才能從宏觀的視野來反省自己的實 務行動與教育脈絡中值得改進之處。反省的反省:教師可以省思自己 的思考與學習方式。此種反省可稱為「後設省思」,亦即「關於省思 的省思」。教師可以在他人的協助下省思自己的思考能力,並提升自 己的思考能力。當一個教師能針對自己的思考與學習方式加以省思 時,不但能瞭解自己如何學習、如何省思、如何獲得知識,更能瞭解 自己的省思活動與專業發展的關係。

吳和堂(民 89)綜合各學者之教學反省層次,將之分為:描述 層次:單純的事實描述而無反省;技術理性層次:運用各種方法來解 決問題;實際行動層次:探討問題背後的意義與假設;批判反省層次:

對問題的不適性加以批判。

綜觀上述各學者對教學反省層次之區分,本研究採用吳和堂(民 89)之分類,將教學反省分為以下四個層次:描述層次(單純的描述

(10)

事實而無反省)、技術理性層次(會運用各種方法來解決問題)、實際 行動層次(當面對問題時,能探究、分析問題,並採取行動解決)、

批判層次(針對問題背後的不適性加以批判)。

(11)

第三節 教學反省的類型

教學反省的類型是依據反省者反省的時機而定。

Schon ( 1987 ) 提 出 反 省 的 三 種 類 型 。 行 動 中 反 省

(reflection-in-action)、行動後反省(reflection-on-action)以及為行動 而反省(reflection-for-action)。此三種反省類型著重於行動面,教師 可在實踐的過程中做立即性的反省,或者是在教學後做反省,甚至 於在教學前便能進行反省。

Killion 和 Todnem(1991)參考 Schon 所提出的反省類型,而提 出反省的三種類型:依實際而反省(reflection-on-practice)、在實際中 反省(reflection-in-practice)以及為實際而反省(reflection-for-practice) 由於 Killion 和 Todnem 之觀點是參考 Schon 之理念而來,因此其分 法不離 Schon 之意。兩者之差異在於,一者強調行動(action),更具 體的呈現反思的動作;另一著重於實際(practice),指涉及的層面可 能包含更廣。而此可見反思必須落於實踐的行動與實際的教學事務裏

(王妙里,民 91)。

茲以 Schon 的分法,分述如下:

行動中反省(reflection-in-action):此種省思係於教學實踐過程中 的省思,體察時代趨勢與學生心理特徵,覺察教師語言習慣與負向表 現,學習正向的語言模式,增進師生良性互動(陳奎熹,民 85)。Schon 認為「反省若只能看到或瞭解新的觀點還不足夠,還需適切表現於行 動中,行動中實施者要覺得能隨心所欲地實驗與犯錯誤,與別人討論 個人的困惑與創見,並能將其衝突與難局呈現,供給大家做有益的探 討,而無被壓迫之虞」(Gore,1987;引自吳和堂,民 89,頁 50)。

此類型反省具有「非邏輯」特點,有別於依照計畫或運用邏輯思考架 構得到的理性結果,此種於實踐過程中所做的立即性反省,主要反省 的要素是「認知的」(cognitive),牽涉著教師如何在複雜的教學環境

(12)

中,做最佳決定的知識。行動中的反省也就是教師本身在進行內在對 話(inner dialog),教師透過與學生及教學脈絡互動過程的反應,不斷

「重建」(reframing)教學活動的意義,建構教學知識,進而促進教學 的有效性。

行動後反省(reflection-on-action):行動後反省意指在行動之後,

針對所採取的行動進行反省,基本上也是與行動中反省的一種互動,

旨在提供對教室所發生的事件有更豐富的理解,因此其反省要素可謂 是「描述的」(narrative)(王心詠,民 87)。透過教學後的省思,針對 當時教學狀況的臨場師生互動情形,加以專業性認知,可使教師個人 或協同教學伙伴,形成批判、檢視、驗證、類化建構的作用,熟悉教 學技巧,形成再進行專業經驗基礎(Bulter,1996)。此種教學回顧 性省思,可修正教師的專業經驗(Schon,1983,1987),而有助於教 師下次之教學。

為行動而反省(reflection-for-action):此種反省是一種在行動尚 未發生以前就已進行的高層次反省,乃建立在對於前二種反省的充分 洞察與掌握上,所以能產生更審慎的感覺,是帶有批判性成分的反 省,主要關心社會正義的倫理道德層面,能促進教師對不同教學觀點 的分析,對相互矛盾與不一致的現象進行探究,並採取適當的行動(楊 惠琴,民 88)。歐用生(民 84)指出,此反省是具有前瞻性、最好的 一種省思,是以經驗為師,以指引將來的活動。

教師如何於教學前為實際而先行省思,可運用課程推理轉化方式 進行。教學推理(pedagogical reasoning)是指教師於教學前將課程內容 轉化為強而有力的教學運作,並採取各種背景學生皆可接受的教學型 態,以幫助學生樂於接受,且容易瞭解過程。學生皆能理解的方式,

則為推理轉化(引自彭新維,民 90,頁 19)。關於課程與教學的轉化 能力,單文經(民 81)指出其方式為:準備(批判性地解釋與分析

(13)

教科書,並加以重組與分段,建立一套課程可用的寶庫);表徵(以 類推、譬喻、例證、演示、解釋等不同呈現方式,建立一套課程可資 運用的知識寶庫);選擇(從上述課程與知識寶庫中,選擇一套教導 的方案,涵蓋教學、組織、管理等資訊);依據學生的學習特性加以 調整(必須考慮的因素包括學生現在的概念、先備概念、錯誤概念、

語言、文化、動機、社會階層、性別、年齡、學習能力、學習困難、

性向、興趣、自我概念、注意力等因素)。

吳和堂(民 89)綜合 Schon 的觀點,將教學反省的類型分為行 動中反省、行動後反省、行動中反省與行動後反省兩者並用、為行動 而反省等四類。

本研究採取吳和堂(民 89)之分類,將教學反省類型分成:行 動中反省、行動後反省、行動中反省與行動後反省兩者並用、為行動 而反省等四種作為分類之依據。

(14)

第四節 教學反省的態度

進行教學反省時,教師的態度影響教學反省的品質(王妙里,民 91)。因此,要有好的教學反省表現需先有良好的教學反省態度,茲 將各學者之教學反省態度內涵臚列如下:

Dewey(1933)提出進行教學反省時應有以下的態度為。開放的 胸襟(open-mindedness):Dewey 認為此態度「使我們願意傾聽多方意見 而不偏執一家之言,並留意來自各種管道的訊息,充分注意到各種可 供選擇的可能,承認即使是我們最喜歡的觀念中,也可能有錯誤的可 能 性 存 在 。 」 其 基 本 要 素 為 好 奇 心 與 主 動 追 求 。 全 心 全 意

(whole-heartedness):代表對真實世界事件專注的追求精神,能全心投 入,心無旁鶩、將理想付諸實踐精神。在知識追求的過程中,不畏懼 行動可能蘊藏的危險及不確定性,仍舊願意冒險、追求改革,並朝目 標行動(引自洪福財,民 86,頁 33)。這種真誠的熱忱的態度成為理 智的一種力量,促進主動學習。負責任(responsibility):對個人行動 及相關結果要能承擔責任,是一種理智與道德的表現。在新觀念與知 識的追求過程,不僅需要追求的激情與熱忱,也必須理性地考量熱忱 可能的方向與結果。

Goodman(1991)提出反省性實踐過程所需之態度:創造力、同 情心、關懷心、聰明才智、自信心、開放心胸、特殊想法。

Barell(1991)指出反省性的教師可增進智慧的行動傾向,諸如 解決問題的信心、心胸開放、傾聽想法和感受的能力(引自鄭英耀,

黃正鵠,民 84)。

Henderson(1992)認為教師進行反思教學時須具備(引自王妙

(15)

質疑性的對話。

綜合上述,反省教學的態度是個人化的選擇,基本上都要以負責 任、關懷、專注探究、主動的精神作為根本。良好的態度使「教學反 省」更具功效與意義,教師需就教學情境與知識結構進行調整,並秉 持著開放心胸、全心全意、負責任、關懷、專注探究、主動的精神…

等態度,來進行教學反省,進而增進教學的有效性。本研究依此精神、

內涵來設計問卷,藉以瞭解台北市國民中學體育教師在反省教育問題 時的態度。

(16)

第五節 教學反省的內容

教學反省是指在教學中加入反省之成分,因此凡是與教學有關之 內容,皆屬於教學反省之成分。以下將各學者對教學反省之內容作一 概述,如下各點:

Banville & Rickard(2001)之教學反省內容:學生行為、教師 行為、師生互動。意即教師可從本身的教學行為、學生行為以及師生 間的相處中,尋獲作為教學反省的訊息來源。

高敬文(民 79) 之教學反省之內容(引自吳和堂,民 89):教室 與教學實際情況的認識與檢討;工作情境反思--包括教室、學校與社 會、政治、經濟等的反省與批判;有關知識的基本假定、合宜研究方 法的抉擇、教育理想與人性社會等的思索與追究;反思的行動--在行 動層面上,除了個別教師的解放外,還包括了集合群力,爭取專業自 主權的型態,因此,對於實況進行反省時,其實已涉及工作情境的反 省與第三層面內容,意即信念、價值、觀念的形成。

郭玉霞(民 84)提出六項教學反省內容:教學--單元設計、引起 動機、活動、教學觀摩、時間控制、學科、氣氛、趕課、教學準備;

學生--個別差異、參與、公平、準備度、品德、鼓勵、溝通、 特殊 的學生、創造力、突發事件、感情;教師--教師角色與義務、指導教 師、其他試教教師、對教師工作的準備;班級經營--秩序、常規的訂 定、常規的執行、行為改變技術、整潔;環境--家長、學校、教育問 題;本身--口語表達、自動、自信、檢討、改進。

饒見維(民 85,頁 244) 教學反省之內容:自己的教學行為--這 個層次的省思稱之為「技術層次」的省思,也是教師最早可能省思的

(17)

分析其教學問題,然後進一步尋求解決方法,逐步改進其教學行為。

自己的信念與假設--教師可以省思自己的信念與假設。教師不能只針 對技術層面加以省思,他們遲早必須批判自己的假設與信念。當教師 開始省思他們的行動和他們的教育價值之間的一致性時,他們也會開 始質疑別人加諸於他們身上的各種理所當然的信念與假設(Elliot,

1993)。這個層次的省思比起前一個層次更深入,也比較不容易。自 己的角色和他人的關係--教師的專業判斷和專業決定不僅是技術的 考慮,也不只是自己的信念問題。當一個教師開始反省批判自己的角 色時,他所考慮的是自己和他人的關係,以及自己處在某一個情境脈 絡中所扮演的功能與意義。如果一個教師能省思自己的的角色以及和 情境脈絡的關係時,才能從宏觀的視野來反省自己的實務行動與教育 脈絡中值得改進之處。自己的思考與學習方式--此種省思可稱為「後 設省思」,亦即「關於省思的省思」,或稱之為「後設學習」,亦即「學 習如何學習」Elliot(1993)認為,當我們對教師的專業思考加以研 究時,同時我們也試圖幫助教師發展他們的思考能力,我們無法把這 兩者加以分離。當一個教師能針對自己的思考與學習方式加以省思 時,不但能瞭解自己如何學習、如何省思、如何獲得知識,更能瞭解 自己的省思活動和專業發展的關係。如果教師促發者能提升教師的思 考能力以及學習方式,可以間接帶動許多層面的專業發展。這才是最 高層次省思活動。

洪福財(民 86) 之教學要素:教學目標、教學者與受教者、教材 內容、教學進度、教學方法、教學活動、教學脈絡與環境、教學資源、

學生的學習組合、教學評鑑。

吳和堂(民 88) 將教學反省之內容:學生的各項行為、班級經營、

檢討教學、研習心得、行政工作、同事、實習心得、導師工作。另於 民 89 年從文獻分析中得到教師教學反省的內容有:教學、學生、教

(18)

師、班級管理、學校環境、本身;以文件分析、晤談為方法發現,教 師之教學反省內容不僅有上述六項,另包含政策與制度、研習等內容。

反省的內容依對象的不同而有差別,但卻都必須落實於實際教學 與生活中,不同經驗與能力之教師會選擇不同的內容進行反省教學。

Posner(1985;引自王妙里,民 91,頁 23)提到:「我們從經驗中學 到的,無法能像從反省經驗中學習到的一樣多。」意指我們不僅需在 實際生活中學習經驗,更重要的是要懂得將所學習、經驗到的透過反 省,而體驗、領悟出個人成長之動力與助力。

歸結上述結果,本研究之教學反省內容為:教學、學生、教師、

班級管理、學校環境、本身、政策與制度、研習等八項,依此設計相 關題目,以探討台北市國民中學體育教師其教學反省內容之情況。

(19)

第六節 影響教學反省的因素

人們所看到的一切,以及看待事物的方式,會受到個人先前經驗 及所屬群體文化之影響,並由此形塑成個人的價值觀及對人性的看 法,用以詮釋其世界(吳芝儀、李奉儒,民 84;彭新維,民 90)。茲 將各學者對影響教師教學反省之因素敘述如下各點:

Peterson(1979)指出影響教師教學反省之因素:教室生態、教師 同儕、學校組織、教師個人態度、價值、信念、技巧、知識、角色期 望、教師的生活史。Battle(1985)認為影響教師教學反省之因素:學 校潛在文化、個人特性、學校考核權、學校同儕、學生學習成效、教 室生態、學校次級文化、學校結構。Borko & Livington(1989)影響 教師教學反省之因素:認知基模(cognitive schemata)、教學推理能 力(pedagogical reasoning skills)。Ross(1990)指出影響教師教學反 省之因素:彈性、開放胸襟、內省 、曖昧不確定的容忍。Tsangaridou

(1993)認為影響體育教師進行教學反省之因素為教學情境、本身、

學生。Laboskey(1994) 影響教師教學反省之因素:信念—知識、價 值—態度、技能、情緒。Binkley & Brande(1995)影響教師教學反 省之因素:校方行政體系、校方風氣、校長的支持。Hatton & Smith(1995)影響教師教學反省之因素:個人的價值觀、經驗、認知 型態、能提供反省機會的多寡。Zeichner & Liston(1996)影響教師 教學反省之因素:個人理論、外在社會背景(學校規章制度、社區環 境)。

邱國立(民 85) 影響教師教學反省因素:教師知識、信念、心象。

陳聖謨(民 88) 影響教師教學反省之因素:教師的個人條件--教師的

(20)

教師的工作性質、學校的條件、學校組織的特性。吳和堂(民 89) 影 響教師教學反省之因素:重要影響者--實習輔導教師、實習指導教 師、學校同事、學生、學生家長、大學同學、同校實習的實習教師、

學校行政人員、教育學程或教育學分的教授、其它。性別--男、女。

學歷--大學、研究所。師資培育機構--師範大學、一般大學的教育學 程。有無受過教學反省訓練--完全沒有、課堂上教授稍有提到、受過 訓練或課程。輔導方式--小組討論、教學後輔導教師立即回饋、撰寫 教學反省札記或心得、行動研究、教學觀摩及研習。實習的班數-- 一班、二班、三班、四班以上。任教科目--國文、英文、數學、理化、

地理、歷史、公民、生活科技、輔導活動、美術、其它。班級性質-- 常態編班、能力分班、特殊班。班級學生人數--20 人以下、21-30 人、

30 至 40 人、40 人以上。彭新維(民 90) 影響教師教學反省之因素:

個人因素--教育經驗發展、個人成長史、生活重大事件。環境因素-- 學校組織文化、教學領導。

歸結上述結果發現,影響教師教學反省之因素可分為個人因素及 學校環境因素兩大類。本研究在教師個人背景資料中分為個人因素

(性別、大學就學期間公自費別、教學年資、體育領域進入大學方式、

最高學歷、就讀之師資培育機構、有無兼任學校行政工作)及學校環 境因素(學校類別、學校班級數、主要任教年級、主要任教班級平均 學生人數、學校體育教師總人數、重要影響者)兩類,且以統計分析 來看不同背景之台北市國民中學體育教師其教學反省有無差異。

(21)

第七節 體育教師教學反省之實徵性研究

美國自 1983 年『瀕臨危機的國家:教育改革訓令』一書發表以 來,教師專業素質的議題便受到高度的關懷。美國教改團體卡內基工 作小組(1986)『準備就緒的國家:二十一世紀的教師』與侯姆斯小 組(1986)『明日的教師』中均提及教師之教學反省可提升教師專業 素養,更是有效教學的重要因子,而在美國『目標兩千年教育法』『改 革美國學校法』中曾提到教師反省、批判能力的培養,能提升教師專 業素養與教學品質,此能力更是教師不可或缺的條件之一。基於上述 再加上受到認知心理學興起之因,因此有關教師教學反省、思考之研 究方漸受重視,茲將體育教師教學反省之相關文獻整理如下:

Gore,Jennifer M.(1987)以文獻調查的方法,來了解體育教師 教學反省之省思。其研究發現有:批判反省教學的訓練是需一致的,

經由職前的準備,以及在職時的支持而形塑出;批判反省教學中,體 育教師的角色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不論何時何地我們皆須致力於體 育教師教育的改革;批判的能力就如同我們的教學計畫,是教學中不 可或缺、基本的要素。

Tsangaridou,Niki(1993)以訪談、教學日誌、非參與觀察等方 法,來觀看 4 位有經驗的國中與國小體育教師,其在教學中所進行的 反省與教育價值、實踐的角色。研究發現:體育教師其教學反省會受 到教學情境的影響;體育教師之教學反省會因個人專業發展而有所不 同;體育教師之教學反省易受到學生背景之影響。

Peter,Susan C.(1994)以文獻分析、非參與觀察、訪談等方法,

(22)

知道如何設計好的教學計畫,而且要懂得如何去思考教學;反思的過 程意謂著運用各式各樣的知識來解決問題。

Placek,Judith H. & Smyth,Donna M.(1995)以反省札記來研 究 19 位職前體育教師之教學省思。研究發現:職前體育教師的反省 層次偏低;在經過一學期的課程,職前體育教師之教學反省層次的成 長有限;職前體育教師要成為具反省能力的教師是需下一番努力的。

O'Sullivan,Mary & Tsangaridou,Niki(1997)以參與觀察、

訪談、反省札記為研究方法,以四位國中和國小體育教師為研究對 象,來觀看如何養成體育教師教育價值觀和實踐之角色反省。研究發 現:教學反省會促進國中體育教師和國小體育教師的教學實踐和專業 成長。

Martin, Robert Joseph(1998)以文件分析、非參與觀察訪談 為方法,來研究 11 位體育實習教師之教學反省。研究發現:促使體 育實習教師教學反省的最佳途徑為反省札記和錄影;體育實習教師教 學反省歷程為計畫、教學、分析、交替、再教學;教學反省有利於體 育實習教師的自我成長。

Lienert,Christoph(1998)訪談了美國體育教師 14 位和德國體 育教師 16 位,藉以了解不文化背景之下的體育教師關注。研究發現:

研究結果支持 CBAM’s(Concerns-Based Adoption Model)關注模式;文化的 差異會造成體育教師關注的不同;特殊的文化與國情會造成體育教師 不同關注。

McCollum,Starla(2002)以文獻分析的方式來了解職前體育教 師教學反省之架構,研究主要在探討:RFTPE(Reflection Framework for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在增進體育教師反省能力的重要性;教 育體育教師將理論運用到實際教學中,來產出自己的知識;RFTPE 是 一種有效的教育學工具,它能增進理論與實際之連結、增進體育教師

(23)

之反省層次與深度以及拓寬體育教師之反省面向。

從上述的文獻中可發現,國外體育教學領域自 80 年代起,已發 現反省對體育教師的重要性,並且陸續的從事相關研究;在研究對象 方面,則是以職前體育教師與體育實習教師為主,而較少關切在職體 育教師;研究方法方面,以質化方法為主,因此在研究對象人數方面,

僅能以個案方式來從事研究。

國內體育教學領域由於在此尚未開發,因此研究者以為需先對 整體現象進行概括性瞭解,以供後續研究進行深入探討之依據。基於 上述,本研究以台北市國中體育教師(含實習教師)為研究對象,期 望透過問卷來描繪出台北市國中體育教師教學反省的現象,以作為教 育行政機構修訂職前與在職教師進修課程之依據,並提供給體育教師 與後續研究者之參考。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語文是思想感情的載體,而思想感情是語文的內容。中國

 假如學校有特殊的校本需要,校董會/法團校董 會可考慮聘用現職或中斷服務不超逾一年 (過剩教 師不受此限

 運用引領思維閱 讀,請學生先觀 察繪本封面及插 畫,再推測故事 的內容。. (見《童書教學的理念 與方法》第

義)與。 zm 且(對象)的意思。清辨在他的《中論》註解書裡'相當一致地都採用了。立而且的意 思,而月稱則採用

興趣Motivation 是學習的原動力 John Biggs, 2009... 規劃課程時考慮三個條件: 教師動力、能力 學生能力

為要達成普通話科的整體學習目 標,學校每周安排 2-3 教節是最理 想的。但個別學校可能因為暫時的 困難,只能為普通話科安排 1

 假如學校有特殊的校本需要,校董會/法團校董 會可考慮聘用現職或中斷服務不超逾一年(超額教

批判性思考 + 創造力 創造力示例二 創造力 創造力 示例二 示例二: 示例二 : :環境調查 : 環境調查 環境調查 環境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