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台灣與大陸東南亞研究發展之比較與分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台灣與大陸東南亞研究發展之比較與分析"

Copied!
21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台灣與大陸東南亞研究發展之比較與分析. 計畫類別: 個別型計畫 計畫編號: NSC92-2414-H-006-001執行期間: 92 年 08 月 01 日至 94 年 01 月 31 日 執行單位: 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研究所. 計畫主持人: 宋鎮照. 報告類型: 精簡報告 處理方式: 本計畫可公開查詢. 中. 華. 民. 國 94 年 2 月 17 日.

(2)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台灣與大陸東南亞研究發展 之比較與分析. 計畫類別:個別型計畫 計畫編號:NSC 92-2414-H-006-001 執行期間:92 年 8 月 1 日至 94 年 1 月 31 日 計畫主持人:宋鎮照 兼任研究助理:康端嚴、張鈺平、林淑靜 陳海金、劉學成、吳雨蓁 處理方式:可立即對外提供參考 執行單位: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

(3) 【作者與研究助理之簡介】. 【主持人】 :宋鎮照 【職稱】:國立成功大學政治學系暨政治經濟學研究所教授 目前兼任政治學系主任 國立成功大學特聘教授. 【學歷】:台灣大學社會學學士 美國喬治亞大學社會學碩士(University of George) 美國佛羅里達大學社會學博士(University of Florida) 【專長】:政治經濟學、東南亞研究、亞太政經、發展與變遷 【主要著作】:『發展政治經濟學』、 『東協國家政經發展』 、 『台海兩岸與東南亞』、 『社會學』、 『台灣與亞太之政 治經濟』等. 【兼任助理】:張鈺平 (學歷:國立成功大學政經所碩士) 康端嚴 (學歷:國立成功大學政經所碩士) 林淑靜 (國立成功大學政經所研究生) 陳海金 (國立成功大學政經所研究生).

(4) 吳雨蓁 (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系大四) 劉學成 (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系大四) 【研究興趣】:東南亞區域研究、政治經濟學、越南新娘、新馬關係.

(5) 台灣與大陸東南亞研究發展之比較與分析 (The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ross-strait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中文摘要 本研究計畫的主要目的乃在於試圖比較台灣與大陸在東南亞區域研究發展 上差異和脈絡,處理此問題時主要透過三方面來探討:一是台灣與東南亞關係發 展和東南亞研究;二是中國大陸與東南亞關係發展和東南亞研究;三是瞭解兩岸 之東南亞學的發展是否自成一研究獨立社群和系統,不受到西方東南亞學的影 響,或是依附於西方東南亞研究體系下。透過此三方面的研究分析,可以瞭解研 究台灣與大陸之東南亞學之發展的狀況和趨勢,以及兩岸在東南亞研究上之特色 與權威,是否可以理出兩岸的東南亞學研究發展之差異,進而提供台灣東南亞研 究之參考與借鏡。 同時,本計畫試圖透過兩岸東南亞學發展的比較研究,來探究兩岸東南亞學 發展的差異,一方面的比較將從 1980 年以來,兩岸間的東南亞學研究發展隨著 政經情勢的發展有何不同?另一方面的比較,在不同的階段時期之東南亞研究重 點與內容,是否有明顯的轉變和差異,這可以說明東南亞學的發展狀況。第三方 面之比較,透過機構、人員、出版、經費、資源、和學術交流六個面向,來加以 比較。最重要者,分析方式將整合歷史、比較、和政經研究途徑,來分析東南亞 區域研究發展和政府發展政策之間的關係,這也是本基礎研究計畫的特點。. 【關鍵字】:台灣、大陸、東南亞研究、比較分析、政府政策、歷史研究.

(6) ABSTRACT The aim of this research project is to make a comparis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cross-strait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especially in their difference and context. There are three aspects will be dealing with. Firstly, it will study the development of Taiwan-Southeast Asia relations and the growth of Taiwan’ s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Secondly, it will also study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outheast Asia relations and the growth of China’ s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Thirdly, it is also to examine whether cross-strait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have formed its research focus and community, without the influence of or dependence under Western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Through the research and analysis from these three aspects, it is easier to have a clear-cut picture of development and tendency for cross-strait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Also it helps to check its research strengths and weakness of cross-strait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which furthermore would provide an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Taiwan’ s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as for future research development. Besides, this research project intends to compare cross-strait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in three ways. Firstly, it will analyze the politi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aiwan and China towards Southeast Asia since 1980, with following its growth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on each side. Secondly, it will also examine whether there is a crucial transition and difference for cross-strait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in different certain stages. Thirdly, it will compare six dimensions, i.e., institutes, research persons, publication, budget, resources, and academic exchange, Taiwan’ s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to China’ s. Most important, the analysis approaches will integrate history, comparison, and political economy to cope with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and Southeast Asian development policy for Taiwan and China.. KEYWOEDS:TAIWAN, CHINA,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COMPARATIVE ANALYSIS, GOVERNMENT POLICIES, HISTORICAL RESEARCH..

(7) 目錄 第一章. 研究計畫之背景與目的‧‧‧‧‧‧‧‧‧‧‧1. 壹、研究計畫之背景說明‧‧‧‧‧‧‧‧‧‧‧‧‧‧‧‧‧‧‧‧‧1 貳、台灣與東南亞關係的發展和東南亞研究‧‧‧‧‧‧‧‧‧‧‧‧‧2 參、大陸與東南亞關係的發展和東南亞研究‧‧‧‧‧‧‧‧‧‧‧‧‧5 肆、研究計畫之目的與重要性‧‧‧‧‧‧‧‧‧‧‧‧‧‧‧‧‧‧‧8 伍、前期蒐集的重要文獻參考‧‧‧‧‧‧‧‧‧‧‧‧‧‧‧‧‧‧‧10. 第二章 研究方法與執行進度‧‧‧‧‧‧‧‧‧‧‧‧18 壹、研究方法的重要依據‧‧‧‧‧‧‧‧‧‧‧‧‧‧‧‧‧‧‧‧‧18 貳、研究時間與範圍‧‧‧‧‧‧‧‧‧‧‧‧‧‧‧‧‧‧‧‧‧‧‧19 參、處理面向和分析重點‧‧‧‧‧‧‧‧‧‧‧‧‧‧‧‧‧‧‧‧‧19 肆、分析方法途徑‧‧‧‧‧‧‧‧‧‧‧‧‧‧‧‧‧‧‧‧‧‧‧‧21 伍、資料收集方法‧‧‧‧‧‧‧‧‧‧‧‧‧‧‧‧‧‧‧‧‧‧‧‧22 陸、研究限制與弱點‧‧‧‧‧‧‧‧‧‧‧‧‧‧‧‧‧‧‧‧‧‧‧24 柒、計畫內容結構 ‧‧‧‧‧‧‧‧‧‧‧‧‧‧‧‧‧‧‧‧‧‧‧25 捌、進行步驟與執行進度‧‧‧‧‧‧‧‧‧‧‧‧‧‧‧‧‧‧‧‧‧26 玖、赴國外地區研究之規劃‧‧‧‧‧‧‧‧‧‧‧‧‧‧‧‧‧‧‧‧27 壹拾、. 研究計畫之可能貢獻‧‧‧‧‧‧‧‧‧‧‧‧‧‧‧‧‧‧‧28. 第三章 台灣與大陸在東南亞學發展的政治經濟‧‧‧‧30 壹、台灣東南亞研究發展的政治與經濟‧‧‧‧‧‧‧‧‧‧‧‧‧‧‧31 貳、大陸東南亞研究發展的政治與經濟‧‧‧‧‧‧‧‧‧‧‧‧‧‧‧41. 第四章 台灣與大陸在東南亞研究之機構與人員比較‧‧52.

(8) 壹、台灣在東南亞研究之機構與人員情形‧‧‧‧‧‧‧‧‧‧‧‧‧‧ 52 貳、大陸在東南亞研究之機構與人員情形‧‧‧‧‧‧‧‧‧‧‧‧‧‧64. 第五章 台灣與大陸在東南亞研究之出版與經費比較‧‧97 壹、台灣在東南亞研究之出版與經費情形‧‧‧‧‧‧‧‧‧‧‧‧‧97 貳、大陸在東南亞研究支出版與經費情形‧‧‧‧‧‧‧‧‧‧‧‧‧112. 第六章 台灣與大陸在東南亞研究之資源與學術交流比較 ‧‧‧‧‧‧‧‧‧‧‧‧‧‧‧‧‧‧‧‧‧137 壹、台灣在東南亞研究之資源與學術交流情況‧‧‧‧‧‧‧‧‧‧‧‧137 貳、大陸在東南亞研究之資源與學術交流情況‧‧‧‧‧‧‧‧‧‧‧‧148. 第七章 台灣與大陸東南亞研究之比較‧‧‧‧‧‧‧‧165 壹、台海兩岸東南亞研究的優勢比較‧‧‧‧‧‧‧‧‧‧‧‧‧‧‧‧165 貳、台海兩岸東南亞研究的缺點比較‧‧‧‧‧‧‧‧‧‧‧‧‧‧‧‧168. 第八章. 結論與歸納‧‧‧‧‧‧‧‧‧‧‧‧‧‧‧‧173. 附錄‧‧‧‧‧‧‧‧‧‧‧‧‧‧‧‧‧‧‧‧‧‧‧176 附錄一:兩岸東南亞研究機構住址‧‧‧‧‧‧‧‧‧‧‧‧‧‧‧‧177 附錄二:廣州暨大研究生課程 ‧‧‧‧‧‧‧‧‧‧‧‧‧‧‧‧‧‧184 附錄三:國科會大陸訪問研究心得與報告‧‧‧‧‧‧‧‧‧‧‧‧‧‧187 附錄四:光碟片(包括中國大陸與台灣之東南亞論文與書籍出版) ‧‧‧202.

(9) 第一章 研究計畫之背景與目的 壹、研究計畫之背景說明 近年來,隨著大陸的經濟高度成長和擴張,以及台灣經濟的國際化和全球化 佈局,促使兩岸紛紛投入東南亞發展。不僅台灣與東南亞的經貿投資密切,雙邊 的社會交流與旅遊也相當頻繁,拉近了台灣與東南亞的地理距離,加上台灣「南 向政策」的推動,也促使國內對於東南亞的區域研究益顯其迫切需要性。相對地, 基於歷史或地理因素的影響,中國大陸對於東南亞的研究和歷史考據一向重視, 特別是自改革開放後,大陸對於東南亞的研究又開始活絡,試圖彌補十年文化大 革命對東南亞研究的真空,同時隨著大陸經濟的崛起,也讓大陸與東南亞的關係 更加密切,自然對於東南亞的研究勢必更加重視。總之,由於地理位置鄰近,台 灣與大陸對東南亞發展的關係益形密切,雙邊在政治、經濟和文化等方面,也建 立密切的交流關係,加上日前資訊的發展,對於東南亞的研究和報導也日益增 多,因此對於兩岸的東南亞研究和發展近況,有必要對於兩岸學術界在東南亞方 面的研究與發展做一比較,並在資料蒐集、統計、分析上做比較,以俾瞭解兩岸 東南亞研究的實況,並加以改善台灣的東南亞研究。 對於此研究計畫的研究背景和動機,基本上可以從三方面來說明:一是台灣 與東南亞關係發展和東南亞研究;二是中國大陸與東南亞關係發展和東南亞研 究;三是瞭解兩岸之東南亞學的發展是否自成一研究獨立體系,不受到西方東南 亞學的影響,或是依附於西方東南亞研究體系下。透過此三方面的說明,可以瞭 解研究台灣與大陸之東南亞學之發展的狀況和趨勢,以及兩岸在東南亞研究上之 特色與權威,是否有別於或跳脫出西方研究東南亞的學術庇蔭。 1.

(10) 其次,此計畫是探討東南亞學在兩岸發展的基礎研究工作,對於瞭解台灣的 東南亞研究發展有幫助,也進而可以瞭解大陸在東南亞方面的研究區域,再進一 步促進兩岸間對東南亞研究的交流與學術合作。此外,更可以來檢視是否類似芝 加哥大學教授 Bruce Cummings 所言,亞洲(或東南亞)研究成為國家、情報機 關、基金會的綜合體,它建構、資助、並確定當時的研究目標和方法。這種現象 似乎對於西方學術界的東南亞研究發展或可如此說明,但是對於兩岸的東南亞研 究是否也具有這些現象與影響,也值得進一步探究。 第三,本計畫試圖透過兩岸東南亞學發展的比較研究,來探究兩岸東南亞學 發展的差異,一方面的比較乃在自 1980 年以來,兩岸間的東南亞學研究發展有 何不同?另一方面,也可以在不同的階段時期之東南亞研究重點與內容,是否有 明顯的轉變和差異,這可以說明東南亞學的發展狀況,因此透過歷史與比較研究 有其必要性。 最後,隨著全球化的迅速發展,壓縮了空間與時間,更讓區域研究成為變得 更加普世化,而非特殊化,這使得許多學者主張必須強調全球的研究,而非專門 研究特殊的文化與區域,這種看法與論調值得商榷,畢竟全球化與區域化是雙軌 併行的發展,即使在研究上也有區域和全球之別,但這將更凸顯兩岸在對東南亞 研究的特殊性與專門性。. 貳、台灣與東南亞關係的發展和東南亞研究 台灣與東南亞的經貿發展可以說相當密切,由於雙邊經貿關係、人員交流、 勞工引進、通婚、以及合作交流加強,也促使台灣學術界對於東南亞相關議題的 研究。自 1987 年以來,台灣與東南亞間的經貿關係發展愈來愈密切,東南亞不 僅是台灣的重要投資地區,也是重要的貿易對象。至 2001 年為止,台商至東南 亞的投資累計高達 450 億美元之多,台灣與東南亞的雙邊貿易也高達 309 億美. 2.

(11) 元。目前台商在越南、柬埔寨之投資居當地外人投資的第二位,在泰國與馬來西 亞居第三位,在印尼與菲律賓居第五位,因此台商頗受東南亞國家的重視。此外, 台灣與東南亞近幾十年來雙邊人民旅遊日漸頻繁,加上東南亞華裔有二千多萬 人,無論在旅遊、商業、就業、社會、文化之間的往來,皆已發展出密切的連帶 關係。 有關台灣的東南亞研究發展,根據政大歷史系陳鴻瑜教授的看法,認為在日 據時期之前,有關台灣對東南亞地區之研究著作文獻相當稀少,直到日本統治台 灣後,在日本推動南向政策下,開始有一些機構對東南亞從事政治、經濟、社會、 和風土研究。並進一步將台灣的東南亞研究分成幾個階段,即日據時期的東南亞 研究(主要考量是配合日本南進政策蒐集東南亞的資料) 、戰後到 1960 年代的黯 淡時期(台灣研究重點放在美、日、西歐為主,東南亞研究沒有其迫切性) 、1960 年代後的恢復重視時期(東南亞課程開始在各大學開始授課和開始對東南亞專職 的研究) 、和 1987 年後的新階段發展(東南亞經濟興起和東協國際地位提升、以 及台商大量投資東南亞)。陳教授強調近年來台灣的東南亞研究重點,受到三方 面的影響,一是研究者的學術訓練背景,二是政府的政策,三是市場取向。由於 政府基於外交政策的考量,必須對東南亞區域的情勢有所瞭解,因此對於政治 學、國際關係、區域經濟學等背景學者承接政府的委託研究計畫機會較多,應邀 出席相關會議的機會較多,也讓東南亞之政治、經濟、安全問題成為研究的重點。 在以往研究東南亞的重要機構仍以政治大學國關中心、外交系、中研院民族所和 近史所為主,只有少數學者專研東南亞,基本上尚不成氣候或形成東南亞研究社 群,即使在 1983 年,由淡江大學區域研究中心主任的許智偉教授發起籌組「中 華民國東南亞研究學會」,但隨後許教授奉派出使丹麥,東南亞研究學會會務即 告停頓,至目前為止仍未成立東南亞研究協會,可說相當可惜。 很明顯地,在台灣對於東南亞的研究上,可以說從不怎麼重視東南亞研究, 轉變到成為一股學術風氣,從偏重於東南亞華僑華社和東南亞歷史之研究,也轉 向到多議題、多面向、和政策面的分析,例如重視經貿投資、東南亞政府與政治、 3.

(12) 台商經營管理、東南亞新娘問題、台灣與東南亞政經關係、東協發展、兩岸與東 南亞三角關係、東南亞社會與文化、東南亞各國政經發展、民主化議題等。台灣 之所以重視東南亞研究,其理由可以歸納成下列幾項: 首先,在區域研究方面,由於長期以來,台灣的外交重點與資源就放在與美 國和日本關係改善上,也將台灣立場置放於東北亞,忽略了東南亞的發展,「重 美日輕東南亞」的外交策略,也讓台灣與東南亞發展漸行漸遠,無法與東南亞建 立一體化的區域認知感,這種發展自然也讓台灣對於東南亞的研究不受重視,一 直處於學術研究的邊緣地位,不若對美國和日本的研究那麼受到政府的重視,這 種政治現實也讓區域研究的學術發展產生不均與扭曲,這也難怪為何在 1990 年 以前,台灣對東南亞仍感陌生,甚至大部分民眾仍不知道東南亞的地理位置。 其次,台灣在南向政策推動發展下,不容否認地也讓台灣國內對東南亞研究 的重視,而在南向政策的推動下,政府也給予研究資源補助,希望對於東南亞的 研究能夠紮根,也積極收集東南亞資訊和資料,希望建立東南亞資料庫,提昇國 內的東南亞研究。肯定地,南向政策的推動,不僅喚起國人對東南亞的重視,也 為學術界的區域研究帶來衝擊,畢竟資源導向和研究經費考量,也讓東南亞學彷 彿成為顯學,而讓許多莘莘學子和學者投入東南亞的研究。 第三,隨著南向政策的發展,在台灣也掀起一股研究東南亞熱,不僅淡江大 學和暨南大學相繼成立「東南亞研究所」,而中研院在政府大筆經費補助下,也 成為東南亞基礎研究的重鎮,以及中華經濟研究院和台灣經濟研究院也培育了一 批研究東南亞經貿的研究員,甚至在各大學裡也有成立東南亞研究中心,例如暨 南大學、成功大學、和中山大學等,或是各大學裡系所也有教授東南亞史,如政 大、成大、台大、東海等歷史系,或是有東南亞分組者,如政大外交系、政治系 等,不但購置相當多有關東南亞方面的書籍和期刊刊物,也出版一些東南亞相關 的書籍和會議論文,研究方向和重點從以往零星的歷史研究、人類學研究和東南 亞華僑研究,逐漸轉為以當代經貿、投資、國際關係、區域經濟、區域安全為主, 這些研究東南亞的主要機構,無疑地構成台灣東南亞研究的主要社群。 4.

(13) 最後,台灣與東南亞地區的學術交流也相當密切頻繁,例如台灣大學與泰國 朱拉隆公大學締結姊妹校、台灣師範大學和暨南大學也跟泰國華僑崇聖大學締結 姊妹校,暨南大學與馬來西亞檳城的漢江學院之學生學位合作,台灣與東南亞各 國之大學也每年舉辦有技職訓練和研討會,或是台灣與東南亞重要大學舉行教育 改革或合作交流,也有相當的成績。中央研究院成立的東南亞區域研究或東亞區 域研究,近年來也積極與東南亞區域的學術機構,以及和國際上研究東南亞相關 的機構聯繫,並建立學術交流與合作關係,也是值得關注的。加上教育部與國科 會每年都有補助有關東南亞方面的研討會或校際交流合作,甚至到東南亞與當地 大學合作設立學分班或碩士班等。例如,在 2002 年 12 月由國立成功大學主辦的 「東南亞十國大學校長論壇-2002 年東南亞高等教育與產業競爭力論壇」 ,包括 泰國、越南、菲律賓、汶萊、緬甸、柬埔寨、馬來西亞、印尼、新加坡、以及中 華民國等十個國家的大學校長及管理學院院長、學者等近百人齊聚一堂。會中除 了針對高等教育發展及產業競爭力作全面性的探討外,亦完成簽署合作備忘錄, 共同促進學術合作,便是教育部經費補助的例子。又如暨南大學與越南胡志明市 的社會科學與人文大學共同合辦「台灣與越南的(1992-2002)經濟文化關係國 際研討會」,便是向國科會申請的經費。. 參、大陸與東南亞關係的發展和東南亞研究 大陸與東南亞的經貿發展也愈來愈密切,這對台灣而言相對地也構成排擠效 應。大陸與東南亞在近十年的貿易關係有大幅度的成長,大陸對東南亞的出口從 1990 年的 37 億美元增加到 2000 年的 151 億美元,每年維持 6%的成長。而大陸 從東南亞進口的速度更快,從 1990 年的 30 億美元增加到 2000 年的 210 億美元。 在投資上,至 2000 年止,東南亞對大陸的投資金額累計約 500 億美元,實際到 位資金約為 230 億美元,尤其是新加坡的投資最為積極,在大陸建立幾個投資園. 5.

(14) 區,最著名的是蘇州新加坡工業區,該園區引進外資約 80 億美元。再者,東南 亞自從金融危機後,在中共積極善意的經濟援助下,對中共採取較為友善和建設 性的外交立場。對中共的這種善意反應,東南亞試圖轉向以經濟合作來替代政治 對立,除了可以拓展大陸市場外,雙邊經濟的合作可以為東南亞創造更多的經濟 利益。 當中國大陸對東南亞的政經發展益形密切之際,其對台灣在東南亞的政經發 展勢必構成一種威脅。「一個中國原則」也將嚴厲地要求東南亞國家遵守,這會 造成台灣在東南亞的發展無法突破務實的政治外交,一中原則成為中共對東南亞 「防臺、拒臺、抗臺」的重要外交防護罩。中共自 1990 年以來的後冷戰時期, 一方面對東南亞展現出極具誠意的「示弱外交」,強調「增加信任、減少麻煩、 發展合作、不搞對抗」,積極發展雙邊的睦鄰互信和建設性的夥伴關係,目的無 非是想建立區域多極的局勢。在這些對東南亞政經訴求的背後,勢必也有非常多 的人力與財力投入東南亞研究,才能夠提供大陸當局足夠的東南亞資訊,而且此 快速的中國與東南亞政經關係之發展,也將促使中國的東南亞學更加受到重視。 此外,中國大陸積極向東南亞展開經濟、科技、貿易、文化等各領域的全方 位合作與交流,甚至給予東南亞經濟上的大量援助。在 2000 年的東協『十加三』 峰會中,中共更試圖與東協建立雙邊的「自由貿易區」,強調這是一個擁有 17 億人口的大市場,將日本與南韓排除在外,足見中共對東南亞欲發揮更大影響力 的企圖。而中國與東協自由貿易區的協定也在 2001 年 11 月簽署,雙方預定 2012 年完成自由貿易區計畫。最重要者,中共近年來以積極推動「南向」發展,來與 台灣的南向政策對壘,透過多管道、多面向和多目標的外交經貿接觸,增強中共 與東南亞的雙邊經貿關係。在此情況下,也勢必積極推動或鼓勵國內的東南亞學 熱。 在研究重點方面,台灣與中國大陸的東南亞研究稍有不同,台灣對於東南亞 的研究比較重視實用,但近幾年來也逐漸開始重視東南亞的基礎研究,相對於大 陸一向重視東南亞的基礎研究,但近年來卻也開始進行或重視一些實務的議題研 6.

(15) 究,兩岸在東南亞區域的研究,不但隨著兩岸在東南亞區域的政治外交和經貿投 資的競逐,連帶地在其國內也帶動對東南亞研究的需求與重視,甚至也形成兩岸 在東南亞研究上的競爭,在某種形式上,似乎可以說,兩岸在東南亞的外交和經 貿競逐,也延伸到學術界對東南亞研究的競爭。假如區域學術的研究是國家對東 南亞發展的基礎,那麼瞭解兩岸的東南亞研究方向和趨勢,似乎也可以看出兩岸 對東南亞發展的優勢程度。 對於中國東南亞研究的興起和發展,可以從下面幾點看出:首先,中國大陸 在改革開放以前,東南亞研究的專業學術機構只不過五、六家,但是到了 1990 年代末,已經有十多個專業研究機構,以及一些民間學術研究中心,研究人數高 達 600 多人。從 1980 年代開始,便開始培育研究生、博士生,加上歸國留學生 的加入研究行列,出現「老、中、青」的學術結合,為中國東南亞研究發展帶來 生機和活力。 其次,大陸研究東南亞的重鎮一直是位於中國的南方與東南方的幾個省分, 這跟地理位置有關,特別是廣東、廣西、雲南、和福建,都在早年前設立的東南 亞研究所,例如廣西社會科學院東南亞研究所(前身為 1979 年的印度支那研究 所,當時是研究印度支那三國現況與歷史的綜合性科研機構) ,於 1989 年 5 月改 為東南亞研究所,研究範圍擴大到整個東南亞地區。福建廈門大學的東南亞(南 洋)研究所是大陸東南亞地區研究和華僑華人研究的重要基地。此外,廣州中山 大學東南亞研究所是解放後大陸成立最早的東南亞及華僑華人問題專門研究機 構之一,其前身爲 1959 年成立的中山大學東南亞歷史研究室。1978 年擴建爲東 南亞研究所,並經國家教委批准設立世界地區史、國別史碩士點,成爲本學科方 向最早的研究生培養單位之一。本所是目前中山大學唯一專門從事國際問題研究 的獨立科研機構,也是中山大學社會與人文科學重點研究所之一。此外,1979 年建立的廣州暨南大學東南亞研究所、雲南大學的東南亞所、和廣西大學的東南 亞所等,都是研究東南亞和培育東南亞人才的教學和研究重鎮。除此之外,北京、 上海、南京、和河南鄭州也是近年來對東南亞研究著力較深的地區。 7.

(16) 第三,近來大陸研究東南亞的機構或東南亞研究中心相繼成立,尤其在各大 學裡陸續成立東南亞研究中心最為明顯,例如 2002 年 11 月 7 日中國社科院亞太 所成立東南亞研究中心、2002 年 9 月 13 日北京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成立等,這 些中心的目的是加強大陸與東南亞學者專家的研究互動,並以各種形式的交流活 動,促進中國東南亞研究的繁榮和發展。在研究內容重點上已經從戰前的文明史 和文化史轉向以政治、經濟、和社會結構的研究為主。並以更為務實的東南亞研 究為政府提供東南亞發展的政策建議,以及提供大陸企業東南亞投資的相關資 訊。 第四,大陸近年來也積極推動舉辦研討會,能結合產業、政府、學界,發揮 產官學聯合行動。對於中國在亞太區域政經角色的擡頭,促使大陸學術界對於東 南亞的討論相當熱烈,從北京到廣東、廣西、福建、雲南,各地政府和研究機構 卻早已投入研究,針對企業到東南亞發展需要,頻頻舉行對企業公司的報告說明 會、專題座談、和考察會,同時也在各地(上海、北京、廣州、昆明)舉辦大型 研討會,對「中國與東協自由貿易區」或是中國在東南亞區域的角色,都吸引相 當多的注意。此外,大陸東南亞研究學者近年來也積極參與到東南亞進行田野調 查研究工作,也積極參加美國、紐澳、歐洲、東南亞、香港、和台灣的國際學術 會議,或是進行學術訪問、進修、學術合作。 第五,1979 年中國東南亞研究會建立,對中國東南亞研究是一個重要的標 誌,對於中國東南亞的研究也扮演著推動角色,研究會的成立以增強學術研究和 合作交流為目的,並相繼在廈門、昆明、廣州、南寧、海口召開了五次代表大會 暨學術研討會,同時主辦了十餘次大型國際學術研討會。. 肆、研究計畫之目的與重要性 透過中國大陸和台灣近期的東南亞學熱和東南亞研究的發展,可以看出兩岸. 8.

(17) 對東南亞重視程度,以及可以看出臺灣與中國大陸在對東南亞研究上運用資源和 參與研究的情形。從上面的論述,可以看出兩岸對於東南亞研究都造成一股研究 東南亞學熱,有其相當程度的客觀環境與政經發展的時勢迫切性,而東南亞學熱 無疑道出兩岸在對東南亞進行所謂「南向」發展的競爭上,無疑地也形成台灣與 大陸在東南亞研究上的重視與競爭。在東南亞研究熱中,似乎可以清楚看出政府 的影響、時勢所趨、區域合作與經濟整合、經貿發展、東南亞旅遊等重要誘因與 推動力。 其次,台灣與大陸的東南亞研究都面臨著所謂的「轉型」,台灣對東南亞研 究重要轉折是來自台灣方面推動「南向」政策,給台灣國內帶來一股研究東南亞 的熱潮,而在大陸的東南亞研究轉折主要來自於 2001 年 11 月啟動「中國—東協 自由貿易區」(CAFTA)的發展,中國大陸在 WTO 研究熱潮同時,也激起東南 亞研究熱潮。兩者東南亞研究熱最大的不同是:台灣從以往的研究東南亞華人轉 到比較現實的政經、國際關係、經濟合作、區域發展、產業整合、或是台灣與東 南亞關係等研究,以及市面上出版了許許多多的有關東南亞的旅遊雜誌書刊和投 資手冊,又似乎轉到重視基礎的東南亞研究,如歷史文化、人類學、馬來族群、 伊斯蘭教、佛教、語言學等研究。 而中國大陸則從東南亞的語言、歷史、文化、文學、藝術、考古、人類學等 方面之基礎研究,轉變到對國際關係、區域合作、市場調查、政經發展等務實政 策面的研究,此外還加上中國的東南亞旅遊熱,不過最近的東南亞熱卻是圍繞在 「中國與東協自由貿易區」研究議題上,希望透過政府政策與企業發展的結合, 能在東南亞獲得更大的政經利益,這對於中國的東南亞研究也積極抓住這一波的 熱潮,希望學術能夠發揮所謂「產、官、學」的合作貢獻。 在研究上,可以發現兩岸近年來在東南亞研究上有相當的成果,本研究計畫 的研究議題之一,也要檢視兩岸對於東南亞研究熱是否能繼續加溫或保溫?尤其 當兩岸都積極重視或推動「南向」東南亞發展的同時,學界對東南亞的研究勢必 受到鼓舞,在政策上也受到重視。因此,研究兩岸東南亞學的研究發展與趨勢, 9.

(18) 也可以看出兩岸社會對東南亞的重視。 其次,另一個研究的重要性,便是對於兩岸東南亞研究的狀況,尚沒有學者 進行有系統的研究和整理,有的只是零星的介紹與說明,缺乏一個比較有系統宏 觀整體的資料蒐集和分類,並試圖從六個方面(即機構、人員、出版、經費、資 源、和學術交流)來加以整理,這部分將在方法論加以詳細說明。或許對於兩岸 東南亞學研究發展做比較,可能會涉及一些敏感的政治意義話題,但畢竟這不完 全是本計畫的重點,重點是此計畫的基礎研究成果,對於兩岸的東南亞學和研究 機構、領域、學界、交流等方面都將有具體的貢獻,進一步可以促進兩岸在東南 亞研究上的整合。. 伍、前期蒐集的重要參考文獻 前期蒐集有關台海兩岸的東南亞區域研究,也算是某種程度的參考文獻展 示,替代一些文獻資料的探討與歸納,畢竟台海兩岸對於各自的東南亞區域研究 之探討資料相當有限,也是處於資料整理層次,有必要進一步加以分析與討論。 因此,基於台海兩岸對於東南亞區域研究的重視,更有必要對於台灣與大陸各自 的東南亞區域研究理出一些特徵、現象、趨勢、方向、限制、挑戰、前瞻。這是 對「東南亞區域研究發展」本身的研究與探討,算是瞭解台海兩岸東南亞區域研 究的現象與特徵。. (一)、台灣地區東南亞研究的重要文獻 以下僅就一些台灣地區出版的專書與期刊論文,給予先期的參考與瞭解,有 助於進一步的資料蒐集,和其可能蒐集到的方向與領域。 江炳倫,《亞洲政治文化個案研究》,臺北:五南圖書,1989 年。 陳烈甫,《東南亞洲的華僑、華人、和華裔》,臺北:正中書局,1983 年。 陳水逢,《東南亞各國的政治社會動態》,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7 年。 10.

(19) 陳鴻瑜, 《如何拓展我國與東協國家關係之研究》 ,臺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 員會,1989 年 11 月。 陳鴻瑜,《東南亞政治論衡(一)和(二)》,臺北:翰蘆出版,2001 年。 陳鴻瑜,《東南亞各國的政治與外交政策》,臺北:渤海堂文化出版,1992 年。 陳鴻瑜, 《東南亞國家協會之發展》 ,南投:暨南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1997 年。 陳鴻瑜,「台灣的東南亞研究:回顧與展望」,《東南亞季刊》,第一卷第二期 (1996.4),頁 66~74。 陳三井, 「談中央研究院的東南亞研究」 , 《東南亞季刊》 ,第一卷第二期(1996.4) , 頁 61~65。 陳三井、張存武、朱浤源,「東南亞六國海外華人研究概況調查報告」,《近代中 國史研究通訊》,第十二期(1991.9),頁 62~79。 李國雄, 「東協的區域組織發展與挑戰」 , 《問題與研究》 ,第 34 卷第 4 期(1995.4) , 頁 12~21。 古鴻廷,「馬來西亞麻坡中化中學之研究」,《海華與東南亞研究》,第 1 卷第 2 期(2001.4),頁 1~27。 古鴻廷,「馬來亞地區華文獨立中學發展之研究」,《國史館學術集刊》,第 1 期(2001.12),頁 257~286。 張亞中,「種族科技民族主義與全球化--馬來西亞的困境」,《問題與研究》, 第 41 卷第 1 期(2002.01),頁 89~104。 洪鐮德,《新加坡學》,臺北:揚智文化,1994 年。 陳仲玉,「近年來中國南海地區的考古工作」,《中央研究院東南亞區域研究計畫 通訊》,第 4 期(1998),頁 8~15。 蔡青龍, 《東南亞之國際勞工移動書目及摘要彙編》 ,台北:中央研究院計畫,1997。 蔡宏進,「在台灣東南亞勞工對台灣雇主的觀感及期望之研究」,《台灣經濟》,. 11.

(20) 第 260 期(1998.8),頁 51~72。 金榮勇,「馬來西亞副總理之爭」,《東亞季刊》,第 25 卷第 4 期(1994),頁 60 ~70。 陳欣之,《東南亞安全:an analysis beyond military》,臺北:生智,1999。 鄭繼禹, 《東南亞各國監理制度及未來發展趨勢》 ,臺北:中央存保公司,1999。 何鳳嬌,《東南亞華僑資料彙編》,臺北新店:國史館,1999。 顧長永,《東南亞政府與政治》,臺北:五南圖書公司,1995 年。 顧長永,《台灣與東南亞的政治經濟關係》,臺北:風雲論壇,1998 年。 顧長永,《印尼:政治經濟社會》,高雄:復文,2002。 宋鎮照,《東協國家之政經發展》,臺北:五南圖書公司,1996 年。 宋鎮照, 《台海兩岸與東南亞:三角政經關係之解析》 ,臺北:五南圖書公司,1999 年。 宋鎮照, 「解析後冷戰時期東協對外政經發展策略」 , 《東南亞季刊》 ,第二卷第四 期(1997),頁 34~60。 中央研究院, 《東南亞區域研究通訊》 ,臺北:中研院東南亞區域研究計畫,第一 期到十五期。 陳俐甫, 「台灣與近代日本之東南亞研究」 , 《臺北文獻直字》 ,第 123 卷(1998.3) , 頁 33~56。 蕭新煌,「重新認識東南亞的幾個課題:台灣觀點」,《勞工之友》,第 562 卷 (1997.10),頁 26-31。 蕭新煌主編, 《東南亞的變貌》 ,臺北:中央研究院東南區域研究計畫,2000 年。 蕭新煌、林淑慧編, 《中央研究院東南亞研究書目彙編》 ,臺北:中央研究院東南 亞區域研究計畫發行,1995 年。. 12.

(21) 中央研究院東南亞區域研究計畫, 《東南亞區域研究論文系列》 ,從 No.1~No.55。 蔡百銓譯,原作者 Anwar, Dewi Fortuna, 《印尼與東南亞國協:外交政策與區域 主義》,臺北:國立編譯館,1998。 楊連仲譯,原作者 Everett, Michael W. and Sommerville, Mary A.《東南亞的多邊 合作》,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96。 楊建成編,《中華民國各大學研究所有關東南亞研究博碩士論文摘要彙編》,臺 北:中華學術院南洋研究所印行,1983 年。 林壽惠編著,《如何在緬甸成功投資》,臺中:中庸出版社發行,1997。 林欽明,「東南亞與亞太經濟合作」,《亞太經濟合作評論》,第 7 期(2001.09), 頁 29~36。 臺灣經濟研究院編,經濟部投資業務處委託,《如何加強我國廠商與東南亞各國 廠商之合作》,臺北:臺經院,1992。 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採編組編, 《東南亞資料目錄》 ,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 台灣分館印行,1987 年。 龔宜君,「跨國資本、族群與勞動控制:臺商在馬來西亞的勞動體制」,《臺灣 社會學》,第 3 卷(2002.6),頁 253~289。 今日經濟,「馬來西亞外匯管制動向及對臺商經營的影響」,《今日經濟》,第 375 期(1999.6),頁 68~71。 中華港埠,「馬來西亞濱印度洋之大港--檳城港的今昔與發展」,《中華港埠》, 第 30 卷第 2 期(2001.11),頁 70~75。 中國訊息資料彙編,「從東協的角度評價東亞自由貿易區的機會與困難」,《中 國訊息資料彙編》,第 31 期(2001.12),頁 1~7。 中國商銀月刊,「日本及東南亞國家之資產管理公司案例」,《中國商銀月刊》, 第 20 卷第 3 期(2001.3),頁 6~16。 東南亞投資,「東南亞電子商務市場概況與我國廠商之進入策略」,《東南亞投 資》,第 15 期(2000.12),頁 24~33。. 13.

(22) 東南亞投資, 「泰國金融重整:August 14 專案」 , 《東南亞投資》 ,第 15 期(2000.12) , 頁 22~23。 邱琡雯,「在臺東南亞外籍新娘的識字/生活教育」,《北縣成教:輔導季刊》, 第 18 期(2000.12),頁 8~15。 侯真真,「東協邁向自由貿區之展望」,《東南亞經貿投資研究季刊》,第 11 期(2001.3),頁 1~12。 黃奎博,「冷戰後中共與東南亞國協之政治合作」,《國際關係學報》,第 15 期(2000.12),頁 173~214。 許漢昇,「中共對東南亞區域安全之影響」,《共黨問題研究》,第 27 卷第 5 期(2001.5),頁 60~68。 黃兆仁,「開拓我國銀行東南亞分行的融資發展格局」,《臺灣經濟研究月刊》, 第 23 卷第 7 期(2000.7),頁 39~46。 傅清萍,「掌握東南亞電子產業發展軌跡」,《臺灣經濟研究月刊》,第 23 卷 第 7 期(2000.07),頁 47~56。. (二)、大陸地區東南亞區域研究的重要文獻 以下僅就一些大陸地區出版的專書與期刊論文,給予先期的參考與瞭解,有 助於進一步的資料蒐集,和其可能蒐集到的方向與領域。 金應熙、劉迪輝等,《菲律賓史》,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1990 年版。 王士錄,王國平著,《從東盟到大東盟:東盟 30 年發展研究》,北京:世界知識 出版社,1998 年版。 王正毅著,《邊緣地帶發展論:世界體系與東南亞的發展》,上海:上海人民出 版社,1997 年版。 王先慶、李少平著,《東南亞金融風暴:國際遊資大衝擊》,北京:中國人民大 學出版社,1998 年版。 王建芹主編,《東南亞金融危機的來龍去脈》,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1998 年版。. 14.

(23) 王文良、俞亞克編著,《當代泰國經濟》,昆明:雲南大學出版,1997 年版。 王珺著,《經濟開放的道路:東南亞國家經濟開放順序研究》,廣州:廣東人民 出版社,1999 年版。 任維維編著,《警示警醒與防範:東南亞金融危機說明瞭什麼》,北京:中國物 資出版社,1998 年版。 汪慕恆主編,《東南亞華人企業集團研究》,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5 年 版。 許肇琳等主編, 《2000 年前後中國與東南亞關係展望》 ,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 1991 年版。 曹雲華主編,《東南亞國家可持續發展研究》 ,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0 年 版。 梁志明主編,《殖民主義史:東南亞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年版。 梁志明、張錫鎮、楊保筠, 「面向新世紀的中國東南亞學研究:回顧與展望」 ,《南 洋問題研究》,2002 年第 1 期,頁 86-93。 陳雄章、楊慧娟主編,《戰後東南亞崛起探因》,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8 年版。 陳明華編著,《當代緬甸經濟》,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1997 年版。 陳明華編著,《當代菲律賓經濟》,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1999 年版。 陸建人主編,《東盟的今天與明天:東盟的發展趨勢及其在亞太的地位》,北京 市:經濟管理出版社,1998 年版。 鄭德華、成露西著,《臺山僑鄉與新甯鐵路》,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1 年版。 季國興著,《東南亞概覽:當今世界經濟高速發展的熱點地區》,北京:中國社 會科學出版社,1994 年版。 胡堅著,《亞洲:金融風暴後的再崛起》,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8 年版。 袁丁編著,《東南亞股票市場》,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7 年版。. 15.

(24) 葉祥松等,《東南亞華人經濟研究》,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9 年版。 劉宏著,《中國東南亞學》,北京:中國社科院出版,2000 年版。 劉迪輝、周明偉著,《東盟國家經貿指南》,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3 年 版。 劉迪輝主編,《東南亞投資環境》,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4 年版。 劉稚、沈靜芳、孔建勛等編著,《當代越南經濟》,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1999 年版。 袁丁著,《晚清僑務與中外交涉》,昆明:西北大學出版社,1994 年版。 喻常森著,《元代海外貿易》,昆明:西北大學出版社,1994 年版。 段立生著,《走遍美國》,嶺南美術出版社,1994 年版。 段立生著,《鄭午樓傳》,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4 年版。 段立生著,《泰國的中式寺廟》,曼谷:泰國大同社出版有限公司,1996 年版。 段立生著,《泰國史散論》,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 馬晉強主編,《當代東南亞國際關係》,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0 年版。 馬寧著,《周邊國家叢書:汶萊》,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4 年版。 許肇琳等,《周邊國家叢書:柬埔寨》,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 袁丁著,《東南亞股票市場》,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7 年版。 汪新生著,《現代東南亞政治與外交》,廣西人民出版社,1998 年 3 月版。 餘定邦、喻常森著,《近代中國與東南亞關係史》,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9 年 2 月版。 餘定邦等,《周邊國家叢書·緬甸》,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 16.

(25) 余定邦著,《東南亞近代史》,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6 年版。 余定邦著,《中緬關係史》,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0 年 12 月版。 林家勁等著,《近代廣東僑匯研究》,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9 年 12 月版。 溫廣益主編,《二戰後東南亞華僑華人史》,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0 年 9 月版。 姚秉彥等著,《緬甸文學史》,北京:北大出版,1993 年版。 賀聖達著,《東南亞文化發展史》,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6 年版。 賀聖達等著,《戰後東南亞歷史發展》,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 中旭著,《老撾史》,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0 年版。 郭明主編著,《中越關係演變四十年》,貴陽:廣西人民出版社,1992 年版。 張錫鎮著,《當代東南亞政治》,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4 年版。. 17.

(26) 第二章 研究方法與執行進度 壹、研究方法的重要依據 基本上,此研究計畫是基礎的東南亞研究,可以廣泛地瞭解台灣與中國大陸 在東南亞研究上的狀況,進而可以提供台灣在東南亞研究上的參考,這不是研究 東南亞的問題,而是將東南亞學的發展當作研究的議題,也就是討論東南亞學的 發展、研究趨勢和潛力、教育資源、博碩士論文、資料藏書、出版狀況、研究經 費、國際參與、研究專業、領域劃分、政府政策、研究社群、研討會等,掌握兩 岸整個東南亞研究的大環境和脈絡,以利於瞭解兩岸的東南亞學研究狀況。在研 究方法上,也將針對這些研究的核心與議題加以處理和歸納,希望呈現一個完整 的東南亞學的歷史和結構脈絡。 其次,對於東南亞研究的評估、分析、討論,也將建構一些標準為依據。基 本上,一般對於東南亞研究的評估與展望,可以從四方面來思考,正如大陸的中 國社科院人口所的潘一寧對「新加坡東南亞研究所辦所特色」所提的四大特徵, 倒是可供參考,即制度化、專業化、國際化、與現代化。畢竟新加坡的東南亞研 究所一直被視為是世界東南亞研究中心,而之所以能達到此認同,就在於其突顯 出此「四化」的特徵,藉由此四化來分析兩岸的東南亞研究狀況和前瞻,倒是可 以很有效地用來解釋和比較。所謂制度化即在研究機構的編制、法規、組織、管 理等方面之發展情況;專業化則是對於研究東南亞議題與領域的劃分、研究者的 專業訓練、東南亞教育訓練、東南亞的研究成果等方面;國際化則包括與國外學 者交流、學者到東南亞參與研究、與國外東南亞研究機構的學術交流和合作、召 開國際研討會頻率等;現代化則是指圖書設備與採購、研究設備補助和支援、東 南亞研究環境、研究資源搜尋與檢索、新資訊的獲取等。 18.

(27) 貳、研究時間與範圍 就比較研究的時間上,將從 1980 年開始,在中國大陸也開始在改革開放之 後,對於東南亞的研究比較具體,而且在過去因為文化大革命的影響,大陸的東 南亞研究也呈現真空狀態。但自 1980 年以來,隨著經濟的改革,以及中共與東 南亞建交後的外交友善關係發展,對於東南亞的研究比較具體與積極。另一方 面,台灣在過去的研究也一直放在中共共黨的研究,以及與美日的政經關係發 展,對於東南亞也未曾重視或深入研究,但自 1980 年以後,台灣對於東南亞的 政治、經濟、華僑、國際關係等面向,才開始吸引更多學者和研究生著手研究, 尤其是在台商大舉投資東南亞後,對東南亞的研究更備受關注,這跟台灣經濟成 長、大量投資、和出口導向貿易策略有關,加上東南亞區域政經地位的提高,讓 台灣不能再忽視對東南亞的研究。 本研究雖是對於東南亞學研究發展狀況的分析,以及資料的整理,不過東南 亞學基本上是一個多面向的研究,舉凡文學、藝術、宗教、教育、政治、經貿、 安全、文化、音樂、舞蹈、科技、歷史、考古、法律、外交、族群、社會、體育、 醫學、地理、生態等。不過在此對於東南亞學的研究領域和向度,將界定在社會 科學方面來進行,也就是說東南亞學的研究範圍將放在對於歷史、宗教、社會文 化、族群、政治外交、經濟貿易、國際金融、軍事安全等方面之資料整理和說明 其發展,而對於文學、藝術、科技、旅遊、語言、地理、資源、生態環保、體育、 建築等,則置於其次的考量或是不加以討論,試圖在這些社會科學的領域來探討 台灣與中國大陸在東南亞研究上的發展與趨勢,再進一步的加以比較。. 參、處理面向和分析重點. 19.

(28) 在處理方式上,將重視兩種面向的處理,一是探討兩岸在東南亞學研究上的 發展與變化,並且透過資料歸納,將台灣與大陸的東南亞學研究做有系統的整理 與歸納;二是在處理兩岸之東南亞學發展狀況與趨勢,必須將其置放於歷史脈絡 來討論,才能在政經社會的變遷下,對東南亞研究的興衰當可以做出適度的解 釋。在配合東南亞學的脈絡與發展,加上東南亞學研究的背景政經社會影響,將 有利於比較兩岸在東南亞學發展的差異性和相似性。 對於東南亞學分析的重點內容將著重於六個問題核心:機構、人員、出版、 經費、研究資源、和學術交流。 (1)在機構上:這將包括有關大學、東南亞學會、 研究基金會和研究機構,例如大學東南亞之設立、東南亞教育和課程內容、基金 會的數量、以及研究機構和其研究內容等; (2)在人員上:主要是指從事東南亞 研究的專家、學者、記者、作家等,對於人員的教育、職業、專業、數量等問題 加以研究; (3)在出版上:主要是針對有關東南亞方面的書籍出版,分析其出版 數量、類別、品質、和時間,以及期刊、雜誌、報紙、通訊等的出版; (4)在經 費上:主要是指研究經費的來源、金額大小、研究計畫的承接、社會或廠商捐助、 東南亞相關研究機構的經費預算、政府研究預算等,以及來自國內或國外之經費 和計畫合作,或是政府的東南亞政策如何; (5)在研究資源上:主要是指研究環 境和設備,研究環境與設備則包括研究室和研討室、硬體設備設施、網路資料搜 尋、圖書資料與藏書、圖書網站等,這將有助於瞭解東南亞研究的基礎條件; (6) 在學術交流上:主要針對學術研討會召開次數、學術合作、交換學者、至東南亞 進行研究和考察、參與國際研討會的情況、與東南亞機構簽訂合作交流協議、對 於東南亞資訊的取得等方面。 就資料處理上,將針對兩方面來個別處理,一是針對東南亞十國來分類,將 出版、期刊論文、師資、機構、交流依國別來區分,以利於兩岸東南亞在對各國 研究上的比較。二是針對東南亞整體研究之分類,如國際關係、族群關係、經貿 關係、歷史文化、國際社會和組織、軍事安全等,亦有利於對東南亞整體研究的 分類,唯有區隔以各國為單位和以東南亞整體為主之區別,可以清楚地看出兩岸 20.

(29) 在東南亞研究上的重點、偏好、傾向和趨勢,比較易於掌握兩岸東南亞學發展的 不同處。. 肆、分析方法途徑 儘管此研究計畫是一種基礎的資料研究,以及對於兩岸東南亞研究的比較, 屬於歸納和整理的研究性質,還關係到區域經濟、歷史文化、政經互動、外交安 全等關係,因此對於資料整理和分析上,無疑地必須整合三個研究分析途徑 (approach),即政治經濟的分析途徑、歷史文獻探究法、和比較研究法。 政經分析途徑:東南亞研究的發展與國家政策或東南亞區域經貿發展有著相 當的關係,有時東南亞研究將受到發展政策的影響,或是隨著經濟的擴張,而增 進大陸與東南亞或是台灣與東南亞的經貿投資發展、甚至促進雙邊的人員交往與 交流,如旅遊、外交、社會、文化、宗教、教育等交流,國際或國內政經情勢發 展也會影響到東南亞學的研究。因此,透過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分析,將有利於對 兩岸東南亞學發展背後的政經現象瞭解。 歷史文獻探究法:本研究之資料處理也將關係到歷史文獻的探究,對於一些 東南亞研究機構之相關文獻,以及成立與發展的相關資料,或是政府相關資料文 獻,將做有系統的整理和分析。雖然此計畫對兩岸的東南亞學發展之比較從 1980 年開始,但對於東南亞學在 1980 年之前的發展情形,也將或多或少的觸及到, 甚至做一個對東南亞學發展的基礎與背景,將東南亞學的研究盡量串連成一個體 系,清楚地呈現出兩岸東南亞學的發展狀況。此外,也將從歷史政經發展觀點, 來處理分析東南亞研究的變遷, 比較分析法:此計畫是針對台灣與大陸在對東南亞研究上的發展、方向、和 前瞻做一比較,此一研究涉及到兩岸東南亞研究的內容、重點、領域、資源、政 府政策、區域經濟發展、外交安全等方面的比較,試圖在相同的基礎上做兩岸的. 21.

(30) 比較研究,而此研究又是建立在跨區域的研究,有其相當的研究難度,不過比較 研究也將分時期階段,以利於對兩岸東南亞發展的脈絡與趨勢最對稱的比較。. 伍、資料收集方法 在資料蒐集上也將採取三種方法,一是文獻檔案資料蒐集,二是實地訪談 法,三是網路資料蒐集。 文獻檔案資料收集:將蒐集一些相關著作與論文,或是從一些相關期刊、檔 案文件、報章雜誌、以及各種與東南亞政治、社會、經濟發展的相關政府文獻, 或是國內外研究的一些相關研究報告等,以及對於一些期刊、雜誌、報紙、書籍 出版、和博碩士論文等種類之蒐集,也是資料分析重點,究竟在兩岸個別的東南 亞相關的研究出版和相關研討會的論文集,也可以用來比較發展情況。 在大陸方面之期刊雜誌欲將針對《東南亞》 、 《東南亞縱橫》 、 《世界歷史》 、 《社 會科學家》 、 《南洋問題研究》 、 《東南亞研究》 、 《南洋研究譯叢》 、 《社會科學報》、 《暨南學報》 、 《人民日報》 、 《中國社會科學》 、 《國際問題研究》 、 《世界歷史》 、 《亞 太研究》 、 《學術研究》 、 《東南亞南亞信息》 、 《當代亞太》 、 《亞太經濟》 、 《外國問 題研究》等來搜尋。這些資料主要來自網頁版的「中國期刊電子版」,透過電子 版的中國期刊所列出的論文,加以整理歸納,並重新依國別與議題加以分類,對 於有限的研究經費有相當的幫助。同時,中國期刊也幾乎將大陸重要的期刊收錄 其中,算是大陸地區最完整的電子期刊。 在台灣方面之期刊和雜誌則包括《東南亞季刊》(已停刊,不過暨南大學東 南亞研究中心可能會復刊,目前推出《東南亞研究半年刊》) 、 《問題與研究》 、 《東 亞季刊》 、 《共黨問題研究》 、 《海華與東南亞研究》 、 《東南亞經貿投資研究季刊》、 《國際經濟情勢》 、 《東南亞區域研究通訊》 、 《思與言》 、 《東南亞投資》 、 《台灣經 濟》 、 《歷史月刊》 、 《台灣銀行季刊》 、 《經濟前瞻》 、 《天下雜誌》 、 《商業週刊》 、 《台. 22.

(31) 灣經濟研究月刊》、以及台灣各大報紙相關資料資料。 實地訪談法:本計畫將採取實地田野調查(field work)研究,進行訪談研 究。在大陸方面:將對大陸六個定點進行訪談,主要有北京、上海、廈門、廣州、 昆明與南寧,除北京與上海兩個大城市外,其他四個地點都在南部省分,地理位 置比較接近,而且一直是大陸研究東南亞的重鎮,又稱為「大西南」東南亞研究。 北京與上海是大陸的兩大指標城市,其對東南亞的重視有其政策指標,而且具有 政經視野和國家利益考量,諮詢與智庫的功能濃厚,對於東南亞研究有其政策導 向影響和研究誘因。但是對於其他四個地點的東南亞研究卻有其地理、歷史、文 化和實務的關係影響,對於東南亞的研究較具有基礎研究性質,研究的深度與成 果較為深遠。透過兩種不同研究導向的東南亞研究,有其相對與比較的內涵。主 要訪問對象和機構包括北京大學剛成立的東南亞研究中心(梁志明主任、劉敬教 授) 、國際關係學院(張錫鎮教授) 、東語系和亞非所()的東南亞研究室和研究 所、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上海社會科學院和復旦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廈門大學 東南亞(南洋)研究所、廣州中山大學東南亞研究所(余定邦、許肇琳、汪新生、 溫廣益等教授)、亞太研究中心(汪新生教授)、華僑華人研究所(高偉濃所長) 和暨南大學的東南亞研究所(陳喬之教授、曹雲華所長)、昆明的雲南大學東南 亞研究所和雲南社會科學院東南亞研究(如朱振明、賀聖達教授)、南寧廣西社 會科學院東南亞研究所(超和曼、古小松、黃錚等教授)、廣西大學東南亞研究 中心(李紅、王士錄教授)、中國東南亞研究會等。 在台灣方面:將對中研院近史所、亞太區域研究、民族所、社科所、政大國 關中心、台大圖書館、國立中央圖書館、淡江和暨南大學的東南亞研究所、台經 院和中華經濟研究院等。此外,也將對政大歷史系陳鴻瑜教授、東海歷史系古鴻 廷教授、中山大學顧長永教授。國內訪談問題比在大陸的訪談容易,也比較容易 掌控,而且在資料的收集上 網路資料蒐集:網路資料搜尋也是資料來源的一種,在台灣方面,由於網路 資訊的發達,各個研究機構或東南亞研究所都有網站,而且資料也比較完整,以 23.

(32) 及有關台灣圖書資料都已經上網,要蒐集東南亞方面的資料和出版書目,比較方 便和完整,因此對於中研院、台經院、中經院、台大圖書館、中央圖書館、政大 國關中心、東南亞研究所課程和師資、以及各校東南亞相關課程的開授,以及線 上搜尋有關期刊、報紙、和雜誌論文也比較方便。甚至要搜尋近年來舉辦的東南 亞方面的研討會,也才能有效地掌握。 在大陸方面,網上資料搜尋較不容易,有許多機構和研究所也尚未上網,以 及大陸出版書籍目錄也未設有網站,蒐集上比較困難,不過網路資料蒐集也提供 方便性。例如,中國高等教育文獻保障系統管理中心(Calis)之資料庫收錄內容 包括東南亞各國尤其是東盟國家中華僑華人的政治、經濟、社會、歷史、文化等 方面的國內外研究論文、譯文和資料,以及部分與此相關的國際、亞太地區的論 文和資料;現收錄中文期刊約 500 種,英文期刊 27 種。上網的題錄絕大多數爲 該館和廈門大學南洋研究院館藏。廈門大學南洋研究院是大陸在東南亞地區研究 和華僑華人研究的最重要的基地,目前的 3 萬多條資料實際是廈門大學南洋研究 院新老資料人員積 45 年的辛勤努力,所編制的館藏期刊論文索引的電子版,不 過對 CALIS 的成員館之原文獻傳遞的需求有較高的保障作用。 (http://www.calis.edu.cn/chinese/dongnanya.htm). 陸、研究限制與弱點 在本研究計畫裡,可能會面臨的困境就是資料蒐集的問題,特別是在大陸, 一些資料的整理或保存不是很完整,要能有效地蒐集較為完整的資料,可能會非 常棘手,以及被研究的單位是否願意提供相關資料,也會受到機構內部管制規範 而有所影響。因此,要獲得一些深入的資料相信會面臨問題,加上大陸方面對於 出版業的資料和掌握也因為大陸太大,以及資訊尚未發達,不容易很輕易的獲得 一些相關的書籍和出版品資料。. 24.

(33) 其次,由於對東南亞學的研究之整理相當有限,相關的研究和論文也不多, 對於東南亞學的研究也都相當的片段和零星,勢必對本計畫之進行造成影響,這 將投入更多的時間與人力,才能獲得較為完整的資料以利分析。在資料有限的弱 點下,本研究的分析僅能在有限的資料上著手,做最合理與邏輯之分析。對於這 些缺失與弱點,希望在深入訪談與調查中,能獲得一些改善。此外,由於申請者 多年來投注於東南亞的研究,對於台灣與大陸之東南亞學之研究也具有一定程度 的瞭解與掌握,希望能稍微克服這些限制。. 柒、計畫內容結構 本計畫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比較兩岸的東南亞研究情況,也結合方法論的設 計,試圖從機構、人員、出版、經費、資源、和學術交流等六個面向來比較,進 而瞭解兩岸的東南亞研究發展趨勢、限制、困境、挑戰、和前瞻,最後給予兩岸 東南亞研究發展一些個人的建議。 因此,本研究計畫的內容大綱,大致可以暫訂如下列幾章:. 第一章、導論:研究目的與重要性 第二章、研究方法與執行進度 第三章、台灣與大陸在東南亞學發展的政治經濟 I、台灣東南亞研究發展的政治與經濟 II、大陸東南亞研究發展的政治與經濟 第四章、台灣與大陸在東南亞研究之機構與人員比較 I、台灣在東南亞研究之機構與人員情形 II、大陸在東南亞研究之機構與人員情形 第五章、台灣與大陸在東南亞研究之出版與經費比較. 25.

(34) I、台灣在東南亞研究之出版與經費情形 II、大陸在東南亞研究之出版與經費情形 第六章、台灣與大陸在東南亞研究之資源與學術交流比較 I、台灣在東南亞研究之資源與學術交流情況 II、大陸在東南亞研究之資源與學術交流情況 第七章、台灣與大陸東南亞區域研究之比較 I、台海兩岸東南亞區域研究的優勢比較 II、台海兩岸東南亞區域研究的劣勢比較 第八章、結論與歸納. 捌、進行步驟與執行進度 本研究計畫在執行期限內預期完成之工作項目包括: (A)對台灣與東南亞研究相關資料之蒐集:1、上網搜尋有關台灣東南亞研 究所課程和師資、研究機構;2、蒐集台灣東南亞研究相關之書籍出版,以及期 刊雜誌之論文;3、台灣博碩士論文之題目與篇數;4、蒐集國內從事東南亞研究 之人數、東南亞學術研討會、和學術合作情形。進行時間是第一個月到第二個月。 (B)對大陸與東南亞研究相關資料之蒐集:1、上網搜尋有關大陸東南亞研 究所課程和師資、研究機構;2、蒐集大陸東南亞研究相關之書籍出版,以及期 刊雜誌之論文;3、大陸博碩士論文之題目與篇數;4、蒐集大陸方面從事東南亞 研究之人數、東南亞學術研討會、和學術合作情形。進行時間是第三個月到第四 個月。 (C) 、在國內進行訪談工作,訪談對象與機關包括中華經濟研究院、台經院、 中研院民族所、歷史語言所、近史所、社科所等、台大圖書館、中央圖書館、台 大歷史所、政大國關中心、政大外交所、僑委會等,以便進一步認識和瞭解國內. 26.

(35) 在東南亞研究的發展情況。進行時間安排約在第四個月到第五個月之間。 (D) 、到大陸進行田野調查工作,將針對北京、上海、廈門、廣州、南寧、 昆明等地之東南亞研究中心、社會科學院、和東南亞研究所之學者進行訪談,以 及考察其研究資源和環境設備,以便瞭解其研究重點、經費來源、與東南亞學界 交流情況、學術研討會之召開、出版情況、東南亞研究所知課程設計和師資結構。 進行時間大約在第六個月至第七個月。 (E) 、開始對所蒐集到的資料進行整理和分類,將分成人員、機構、出版、 經費、資源、和學術交流等六大類來加以區分,在資料整理過程中,也可以發現 資料的屬性,配合歷史和政經發展過程,可以理出一些現象。進行時間約在第八 個月到第九個月之間。 (F) 、開始進行兩岸在東南亞研究上的六個類別進行比較,也同時進行對照 和分析。正如計畫內容結構和章節安排設計,按部就班地對此六類進行比較研 究。同時,比較兩岸的東南亞研究趨勢和限制,並提出一些建議。進行時間約在 第九個月到第十個月之間。 (六)、最後則完成計畫研究的撰寫與排印研究報告。進行時間在第十一個 月到十二個月之間。. 玖、赴國外地區研究之規劃 本計畫對於資料的取得主要來自三方面,一方面是來自相關期刊、報章雜 誌、文獻檔案的資料蒐集;二方面是來自於網路資料搜尋,這方面在台灣問題較 小,但是在大陸則比較成問題,許多的研究機構或大學不是沒有設立網站,就是 網站上的資料乏善可陳,甚至有時就是簡單的一段說明與介紹,以及很多的出版 書籍資料也尚未上網,當然這並不代表大陸東南亞方面的研究就落後,或是沒有 整理或分類;三方面是來自於田野調查的研究,這可以分成兩方面,一是到大陸. 27.

(36) 同時蒐集相關東南亞研究的資料,如出版情形、圖書資料、期刊訂閱、期刊論文 等;另一是進行訪談工作來蒐集資料,尤其是對大陸學者、專家、相關負責人的 訪談工作,有其必要性,這對於大陸方面的機構、人員、出版、經費、資源、和 學術交流的瞭解,有絕對的幫助。 到大陸地區做實地的田野調查訪談研究,有利於收集到一手資料,特別是對 於大陸當前的東南亞研究趨勢,可以透過對在北京、上海、廈門、廣州、南寧、 和昆明這幾個研究東南亞的重鎮,進行訪談與資料蒐集,同時觀察其研究設備和 研究環境,可以易於掌握大陸在東南亞方面的研究傾向和趨勢,以及其跟國際學 術交流情況,也可以瞭解其東南亞研究協會的運作功能,書籍出版和期刊論文發 表的情形,甚至對於一些大陸東南亞研究所之師資和課程設計,或是博碩士論文 的題目與數量,可以透過訪談或是資料索取,對於本計畫研究有相當的助益。此 外,透過訪談與拜訪大陸研究東南亞機構,也同時可以做學術交流,建立學術交 流關係和管道,以利日後在東南亞方面的研究合作。. 拾、研究計畫之可能貢獻 就本研究計畫的貢獻而言,可以從下面幾個層面來加以說明: (A)就學術領域而言:本研究計畫試圖比較兩岸東南亞研究的發展情況, 透過比較研究,有助於瞭解台灣在東南亞學術研究上的發展情況,以及對於東 南亞研究之課程設計和師資結構,甚至博碩士論文的比較,有助於台灣學術界 瞭解台灣的東南亞研究發展上的缺陷和弱點,如何改善東南亞研究環境,以及 提高東南亞發展的品質和內涵,又如何加強國際學術交流和合作,相信這些是 本計畫研究的重要貢獻。 (B)就國家發展策略而言:本計畫之比較結果,有利於政府檢討東南亞研 究重點和方向,如何整合東南亞研究,並配合國家發展政策,給予更多的研究. 28.

(37) 經費,不但有助於推展台灣的東南亞研究,而且有利於學術界對東南亞研究的 重視,更進而提供政府更多有關東南亞區域的一些訊息做為政策參考。雖然此 項比較研究計畫是一項基礎的研究,也傾向於資料的整理和分析,不過這種基 礎的研究卻可以視為是台灣東南亞研究的基礎,不僅可以改善我國在東南亞研 究上的缺失,也可以讓東南亞研究成就出「產、官、學」合作的貢獻。 (C)就研究方法論而言:本研究計畫將採用訪談法,並從政經分析觀點、 歷史文獻探究法、與比較研究,來比較兩岸的東南亞研究發展之差異。此計畫 在資料蒐集上主要有三個來源,一是文獻檔案資料之蒐集,二是網路資料之搜 尋,三是透過田野調查的訪談與觀察法。在資料處理上,兼顧資料蒐集方法和 對所蒐集之資料進行政經、歷史和比較的分析研究,試圖透過此兩層的研究方 法整合,希望有助於呈現兩岸東南亞研究的實際狀況。 (D)就學術訓練而言:對參與的研究人員來說,可以增加對兩岸的東南亞 研究之情況有所掌握,並進而瞭解到兩岸東南亞研究的方向和重點之差異,而 且透過與大陸東南亞研究機構之交流,不但可以掌握其目前研究的重點和議 題,也可以有助於雙邊東南亞研究的交流。其次,可以提高參與人員對兩岸東 南亞研究的興趣,也可以習得訪談技巧和資料蒐集整理。最後,在計畫執行過 程中,有助於釐清東南亞研究與國家發展政策間的關係,尤其當兩岸正積極啟 動南向發展的政策,可以檢視政府在東南亞研究上的角色扮演。. 29.

(38) 第三章 台灣與大陸在東南亞學發展的政治經濟 東南亞學的發展已經成為區域研究的重要一環,在東亞研究領域中,東南亞 學的發展可說相當具體和廣泛,研究的重心也從帝國主義和殖民歷史逐漸轉向國 際關係和經貿發展,從人類學和歷史學的研究轉變到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等 社會科學的研究。世人對東南亞地區的重視,不僅只是文化、宗教與族群的多元, 也不單只是國際地理位置之重要,更重要者是東南亞自成一個體系,不但兼具有 多樣化的政治體制和社會結構,也組成集體行動的東協組織,提升其在國際政經 秩序中的地位,東協的研究備受國際矚目。 基本上,台海兩岸的東南亞意識有明顯的不同,台灣對於東南亞的意識主要 是來自於經貿關係,以及日後引伸出的旅遊、外勞、和東南亞新娘,所關心的議 題不外是貿易、投資、旅遊、和社會文化交流,表現出一種互賴互惠的關係導向。 而大陸對於東南亞意識主要源自於歷史情結和地理觀念,一直以來東南亞便是中 國的政治屬地、以及文化邊緣之區,自然地所關心的議題便是歷史關係、外交安 全、文化、族群等問題,表現出一種歷史依賴關係導向,宗主國與附庸國的歷史 意識仍潛藏在民族集體意識裡。 台海兩岸自從冷戰時期後,對於東南亞的研究與重點亦有其明顯的不同,特 別是在東南亞研究的重點、方向、性質、和策略上。大陸對於東南亞的研究一直 以來(在冷戰結束前)都著重於歷史、文化、族群、和宗教的研究,尤其是社會 主義對中南半島的社會主義國家之研究較多,以及有關華僑在東南亞地區的研究 偏多,而台灣尤其在 1971 年退出聯合國之後,一直到 1980 年中期以前,也未曾 重視東南亞的研究,當時一切的研究以台、美、日外交關係發展為主,東南亞不 是外交重地,何況在 1970 年代大多跟台灣斷絕外交關係,一些零星的東南亞研 究著重在政治與族群上。冷戰後,大陸對東南亞的研究逐漸轉為區域安全、自由 30.

(39) 貿易區、東協發展、與「東協-中共」的政經發展;而台灣對東南亞的研究也轉 到台商投資與管理、台灣南向政策發展、雙邊經貿關係、以及東協區域的角色。 特別是在 1997 年東南亞金融風暴後,台海兩岸對東南亞發展策略的轉變,也促 使其對東南亞的研究也出現轉變,區域化與全球化的東南亞議題受到重視。 因此,東南亞國家對台海兩岸的政經意義不同,東南亞對大陸從以往的政治 外交意義遠重於經貿關係,已經開始轉向到政治外交與經貿發展並重。東南亞對 台灣來說,也從以往政治外交漠視轉到經貿投資主導的發展,再從經貿策略轉到 務實的外交與區域安全的重視,深怕遭受到邊緣化的命運。因為政治意義不同, 以及經貿意義也不同的情況下,凸顯出台海兩岸對東南亞的發展策略之不同,政 經利益也不同,反映在對東南亞的研究上之重點也會有所不同。儘管如此,台海 兩岸的「東南亞熱」,也確實帶動了兩岸的東南亞學的研究與發展。 基於上述的說明,對於東南亞學的研究與發展,在方法論上,可以從四方面 來思考,以及對於兩岸的東南亞研究做比較。第一是東南亞區域的政經發展,特 別是東協國際地位的提升後,吸引了國際社會的重視。第二是東南亞與台海兩岸 的發展關係和影響,如台灣的南向政策與大陸的睦鄰友好政策,這關係到雙邊的 政經發展。第三是東南亞區域研究的發展與狀況,特別是研究的議題和方向,以 及有哪些研究機構和研究所。第四是東南亞學研究的內涵與分析架構,以及東南 亞學的理論應用和分析途徑之比較。. 壹、台灣東南亞研究發展的政治與經濟 基本上,台灣的東南亞研究開始相當早,尤其在日據時代,更是豐碩,因為 日本欲推行南進政策,積極地開始對東南亞之政治、經濟、社會從事日文著作。 1. 因此,在日本統治期間,已經有許多機構研究與出版有關東南亞的書籍,而此. 1. 參考 張圍東, 《日據時期南方資料館之研究》 ,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館訊,第 16 期(1994) , 頁 14-24。 31.

(40) 部分應該可以視為台灣早期從事東南亞研究的一部份。2 台灣光復後,因為戰爭破壞,以及研究機構之改制和設立,不僅停止東南亞 的研究,且關於東南亞的研究也暫停很長時間,可以說扭轉了日本時期因南進政 策以蒐集和研究東南亞資料目標,轉為以台灣發展或社會為主的研究。在經濟 上,台灣以追求外資投入和技術轉移為主,面向日本與歐美之研究重於東南亞。 在政治上和現實上,對東南亞的重視一直都不是政府的主要之務,居於國際情勢 的考量,台灣政府一直都將外交重點鎖定在美國、日本、和歐洲身上,因為美日 兩國的外交動向,對台灣的發展有其重大意義。很自然地,政府將大部分的資源 投入到對美國、西歐和日本的遊說、研究、和觀察上,在此資源分配扭曲下,對 東南亞的研究一直是受到忽視的,畢竟東南亞不是台灣政府外交重心所在。但是 此種情形一直到 1980 年中期後,東南亞才漸受到重視。特別是在冷戰結束和南 向政策推動後,東南亞研究再度受到學界的重視。. (一)、東南亞政經變遷與台灣南向發展 基本上,台灣對東南亞的研究在 1980 年代中期以前,只是零星的個體戶學 者從事,尤其以東南亞華僑研究最受到重視,以及一些零星的考古學、歷史學、 人類學和政治學的東南亞研究,在台灣學術界仍無法形成一個研究社群,從事東 南亞研究者不但顯得孤單,也被視為異類,其研究成果不被重視。在此值得一談 的是,東南亞華僑研究又集中於文化的華僑研究所和政大的邊境民族研究所,以 研究生的碩士論文為最多。在政治現實上,東南亞只是台灣反共的盟友而已,但 是自 1970 年代後,台灣與東南亞國家紛紛斷絕外交關係,東南亞與台灣的關係 也日漸生疏,有交流卻不密切。 直到 1980 年代中期後,由於台商大舉投資東南亞,加上 1994 年推動南向政 2. 陳鴻瑜, 《台灣的東南亞研究:回顧與展望》 ,第 1 卷第 2 期(1996) ,頁 66~74。在日據時期,. 32.

數據

表 10:暨大東南亞所承接的研究課題 專案負責 人 專案來源 專案名稱 成果形式 個人參與形式 溫北炎 國務院僑辦重 點研究專案 印尼大騷亂與華人出入及我們的對策 研究報告 負責人 溫北炎 國務院僑辦 印尼伊斯蘭教的發展對局 勢與華人社會的影響 研究報告 負責人 溫北炎 國務院僑辦 世際之交印尼對華政策與 華人政策以及我們的政策 研究報告 負責人 成思危 國家自然科學 基金 東亞金融危機分析與啓示 專著 陳喬之、莊禮 偉、陳紹方、許 梅、駱莉,子項 目承擔者 雲冠平 國家自然科學 基金 東亞華人企業經營管理
表 11:中國大陸專書出版情形 類別 國別 政治 經濟 社會 人文歷史 其他 總數 泰國 10 17 4 41 42 114 新加坡 19 35 15 20 25 114 印尼 29 5 9 24 10 77 柬埔寨 13 1 1 15 16 46 緬甸 33 5 1 23 23 85 越南 146 22 9 62 34 273 寮國 13 1 0 9 10 33 菲律賓 21 3 6 23 17 70 馬來西亞 6 11 3 10 12 42 汶萊 1 1 0 0 4 6 東南亞 28 47 11 45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CF12203A#2 許惠恒 在亞洲國家多中心隨機研究比較 Joint Asia Diabetes Evaluation (JADE) 的結構照護計劃與 Diabetes Monitoring Database (DIAMOND)

(現場取消未講授);三、 「中東地區的女性與發展—女性領導力(Women and Development in the Middle East—Feminizing Leadership) 」 、 「新網路世紀的創新與發展(Innovation and Growth

Each of the chapters begin with the primary objective of the Zen school and then goes on to analyze the failings of the contemporary Zen schools. The treatise puts forth the view

This article is for the founding of the modern centuries of Buddhist Studies in Taiwan, the mainland before 1949, the Republic of China period (1912~1949), and Taiwan from

With regard to spending structure, visitors from Mainland China spent 60% of the per-capita spending on shopping, whereas those from Hong Kong and Taiwan, China spent 79% and 74% of

Xianggang zaji (miscellaneous notes on Hong Kong) was written by an English and translated into Chinese by a local Chinese literati.. Doubts can therefore be cast as to whether

面向東南亞,尋求區域合作的價值與意義。如今當我們面對台灣原住民的「民族數學」研究時,尤其

Southeast Asia: In Search of an ASEAN Community: Insight from the Former ASEAN Secretary-General. Singap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