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癌症重新塑造了我的生命,我豈可錯過如此重大的人生經驗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癌症重新塑造了我的生命,我豈可錯過如此重大的人生經驗"

Copied!
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一章 序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

一、 研究緣起

總共有兩個藍斯‧阿姆斯壯,癌症之前與之後。每個人都很愛問我

「癌症如何改變了你?」其實真正的問題是,罹患癌症之後,我如何保有 原來的自我?1996 年 10 月 2 號,我動了癌症手術,自此之後,我再也不 是原來的藍斯‧阿姆斯壯。老實說,罹患癌症是我醫生中最好的機緣。我不 知道自已為何罹病,但癌症的確爲生命帶來奇蹟,我絕不願放棄這樣的人 生體驗。癌症重新塑造了我的生命,我豈可錯過如此重大的人生經驗。

─Lance Armstrong,民 92 94 年的環法自由車公開賽由一個癌症病患拿下冠軍。他是藍斯‧阿姆斯壯 (Lance Armstrong)。

這樣的配對實在令人感到好奇,一個舉世公認相當艱困,考驗毅力,體力與 耐力的比賽,怎麼會由元氣大傷的癌症病患奪得冠軍?而且他個人生涯中蟬聯了 環法自由車賽的七次冠軍。

除了不斷嘖嘖稱奇之外,命運引領研究者對這個議題產生進一步的興趣。

父母從美國返台之後,湊巧的為研究者帶來了藍斯‧阿姆斯壯設立的基金會 Live strong的相關資料,與刻印著live strong的知名黃手環。一邊讀著基金會發行 的癌症病患手冊,一邊思索著自己尚稱平順的人生經驗。研究者相當疑惑死亡的 威脅對人們帶來了什麼?爲什麼藍斯‧阿姆斯壯說,「罹患癌症是我一生中最好 的機緣。我不知道自已為何罹病,但癌症的確爲生命帶來奇蹟,我絕不願放棄這 樣的人生體驗」(引自Armstrong L.& Jenkins S,民92,頁1)。研究者單純以為平 順的人生才是值得嚮往的,無法理解是什麼使他不願意放棄經歷在想像中充滿痛 苦,未知與恐懼的疾病受苦經驗呢?當研究者以“人"這個主體來看,研究者繼 續探問著「爲什麼在死亡的這一頭,面臨死亡的人珍惜活著的經驗,另一頭活的 好好的人們,卻以自殺尋求死亡?」

研究者的疑問翻騰,開始意識到社會發展的腳步越來越迅速,行色匆匆的人 們來往奔波,雖然世界看起來豐富美好,蓬勃發展,也許在繁忙的行程中,人們 藉著金錢,權力,地位,因著忙碌及壓力而能感受自己的存在,但這種由社會體 系架構起的存在方式對個人的經驗而言是豐富的嗎?是不是總在那些忙碌的小 歇中,回歸到個體的內在狀態時,心靈的不足益發強烈呢?Crossley(民94)提到二 次大戰之後,因為經濟,政治以及道德環境的巨變,人們失去社群所共享的傳統 意義,也因此,人們耽溺於追求食物,物質生活和聲望,但現代人的存在根本就

(2)

是空虛的自我。我想也因此現代社會中,憂鬱症與癌症,愛滋病並列是世紀三大 疾病,自殺案件也層出不窮,心靈的不足抵銷了外在成就的力量,而為人們的生 活帶來了存在的困擾。

人們常試圖以注入希望的方式改變現狀,相信明天會更好,於是坊間有許多 激勵人心的書籍,各式自我成長的課程,各種號稱舒緩你心靈壓力的活動,我原 先以為這樣就夠了,注入積極正面的力量就可以為人生帶來夠份量的成長,足以 滿足心靈的需求,足以保證一個人的人生意義。

阿姆斯壯的故事提醒了研究者,研究者忽略了相對於正面事件,負面事件也 能夠爲人生帶來成長與力量,也足以豐富了人們的存在,在思考上繞了一大圈 後,研究者意識到困苦帶來成長是很簡單的道理,耳熟能詳的諺語早在提示困境 對人生的重要性,「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失敗為成功之母」,只 是,當面對的是死亡時,則更多了些力道。不過上述的領悟並不能解答研究者最 初的疑問:人們掙扎於死亡的威脅低潮時,在最後到底獲得了些什麼?如果能夠 選擇,竟然願意保有這樣的經驗?又為什麼困苦一定帶來成長與改變呢?這樣的 疑問就如同藍斯‧阿姆斯壯在書中說道「幾天之前,我收到一個駐防亞洲軍人的 電子郵件。他和我一樣是個癌症病患,想與我分享經驗。他說,你現在還不知道,

但我們是幸運的一群,我想大聲的說這個人腦筋不大對勁,他這番話到底是什麼 意思?」(引自 Armstrong L.&Jenkins S,民 92,頁 52),研究者也想問,「但我們 是幸運的一群」,這番話到底是什麼意思??

二、相關研究

在研究者關注此方面議題的興趣被引發之後,便開始閱讀相關資料。研究者 從閱讀中發現過往研究多半將焦點擺在重大事件,如創傷事件或生活逆境帶來的 負面影響,而這會使得人們對創傷後的反應有所偏差,誤以為負面事件帶來的全 部是負面的影響,但實情並非如此,無論正面或負面事件,都會有正面或負面的 影響。

在學術上,隨著 21 世紀正向心理學的開展,研究者開始轉變焦點,從以前 的人們在災難事件中的損害修復,到現在將焦點放在人們正向的特質,幫助個人 找到內在的心理能量,這樣的能量隨時可以作為對抗挫折的緩衝,掌控住逆境及 困難,使得個體在遇到困難時不會輕易落入憂鬱的狀態中(Seligman &

Csikszentmihalyi,未知)。目前,國外研究漸漸趨向於探討創傷或逆境引發的正 面的影響是什麼(Linley & Joseph, 2004),而此對正面影響的探究與研究者最初的 疑問不謀而合。

國外學者描述因創傷事件所帶來正面價值的現象的概念有創傷後成長

(posttraumatic growth),壓力事件相關成長(stress-related growth),察覺好處( perceived

(3)

benefits),成長(thriving),賜福(blessing),正面副產品(positive by-products),正面適 應( positive adjustment, positive adaptation)等。Calhoun 和 Tedeschi( 2003)進一步定義 上述的概念為人在面臨重大失落後,除了負向的情緒之外,也有許多人會漸漸產 生正向的轉變,而此轉變主要發生在對自我感的轉變,關係的轉變以及人生觀的 轉變,相關的研究對象包括有一般主流社會大眾,或以家庭為單位建構正面意義 歷程的研究(Calhoun &Tedeschi,1989-1990; Nadeau,1998 ),另外也有針對心臟病 (Affleck,Tennen, Croog & Levine,1987 ),愛滋病(Richard, & Folkman, 1997; Richard, Wrubel, & Folkman, 1999; Siegel & Schrimshaw, 2000; Silver, Boon & Stones, 1983;

Updegraff, Taylor, Kemeny & Wyatt, 2002),戰爭(Fontana & Rosenheck, 1998),性騷 擾及性侵害(Frazier, Colon&Glaser, 2001; McMillen, Zuravin & Rideout,1995; Poorman, 2002)等等的研究。除此之外,針對癌症病人的研究則更多樣化,除了癌症類型 不同所進行的探討外,還包括癌症患者創傷後成長的預測及相關因子(Calhoun, Cann, Tedeschi & McMillan, 2000 ;Windows, Jacobson, Booth-Jones & Fields, 2005),創 傷後成長的指標(Cordova, Cunningham, Carlson & Andrykowski, 2001; Sears &

Stanton, 2003 ),患者家屬的創傷後成長情形(Weiss, 2002),生活品質等等(Fromm, Andrykowski & Hunt, 1996)。從上述的摘論即知,現今學界不再只將焦點擺在事件 帶來的負面影響上,進而探究負面事件對人造成的正面影響,此論點恰恰呼應了 研究者最初的困惑,為什麼一個癌症病人遭受疾病催殘之後,竟然認為“我們是 幸運的一群?"而在這股正面力量的思潮中,癌症病人由於其疾病療程漫長的特 徵,所以更可以看到病人如何受到疾病的困擾,並進一步改變其生活狀態,轉化 其生命意涵的歷程,因此我計畫以癌症病患為對象,進一步探討其因應疾病,建 構創傷後成長的轉折點及歷程。

反觀國內,論文主要焦點擺在人們如何應對不同類型困境所帶來的影響,如 何調適,包括有不同對象超越逆境的研究,如聽覺障礙者家長(張秀玉,93),慈 濟單親媽媽(王俐雯,民 93),以及一般成人(施惠琪,民 90)。另外以復原力觀點 出發的論文也為數眾多,如失戀的復原歷程(林秋燕,民 92),面對親人死亡失落 的復原 (李佳容,民 90;黃淑清,民 86;吳秀碧,年代不詳),單親;中輟學生;

自殺;離婚;性侵害;受刑人或保護管束少年回歸社會等復原歷程(吳秀莉,民 90;顏郁心,民 90;蔡宜玲,民 90;蔡群瑞,民 90;吳麗琴,民 89;嚴健彰,

民 91;陳彥竹,民 89)等。更多的文章是關於 921 大地震之後,人們面對死亡失 落的哀傷反應,復原因子,及復原歷程。(蔡素妙,民 90;李佩怡,民 88)。另外 一部分的資料則是由於生命教育的提倡,而有許多從生之意義來鼓吹生命美好的 文章,教材及網站(趙若男,民 87;黃有志,民 88;陳得添,民 93)。

與癌症心理層面相關的論文數量相對較少,以生命經驗為視角的研究有陳 德(民 83)癌症病人生命意義之研究,鄧旗明(民 91)雙峰患者生命意義之探討及謝 旭玲(民 92)癌症復發病患之生命經驗。前兩篇論文旨在探討癌症患者的生命意 義,及心路歷程,內在的生命意義、對生死的看法及本身內在生命的經驗,而謝 旭玲(民 92) 則視癌症復發為特殊的階段,呈現出癌症復發病患之生命經驗,涵

(4)

蓋了五個範疇:震懾心弦的再發現、重新抉擇就醫的掙扎、承受生命漸逝的難、

振盪後的生活回歸以及生命轉彎處的看開。李玉玲(民 91)癌症病患復原力之研究 則以復原力的概念去解釋,訪談三位受訪者,發現癌症患者在生活適應的調整 上,包括負向情緒、情緒控制、自我調適、珍惜自己、看開生命、同理心、思考 生命、平靜心靈及積極生活等九項,在生活適應過程中所擁有之復原力因子,則 包括堅忍力、同理心、正向積極、社會支持、分離危險因素、自我激勵、對未來 有希望感、學會放鬆、尋求資源、宗教信仰及幽默等十一項。

上述資料代表了台灣學界對於癌症患者生命、死亡議題的關注,但癌症除了 帶來衝擊與死亡陰影之外,也蘊含著人們成長轉化的動力,如能釐清癌症患者的 創傷後成長的歷程及成長的面向,則能幫助人們面對疾病帶來的恐懼,驚慌,焦 慮,憤怒等情緒,也能經由正面意義的顯現,注入對抗疾病的希望,相信除了對 於身受疾病威脅的人來說深具意義之外,對於身處人生低潮中的人們而言,癌症 患者面對生命的終了與重病的威脅,其人生哲學、應變方式與其內在經驗的豐富 性,則是可以學習與參考的。

(5)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目的

基於上述研究緣起,本研究目的在於以質性研究方法深入探討癌症病患如何 面對疾病帶來的死亡威脅,並將焦點置於在調適過程中,癌症患者如何解讀罹病 事件的意涵,以及建構出對此事件的正面看法?進一步釐清癌症病人創傷後成長 的現象,了解其成長的方向為何?歷程為何?希冀藉由這項研究進一步從而幫助 受到癌症困擾的人們面對疾病所帶來的威脅,綜合以上論述,本研究欲釐清以下 研究問題:

一、個體是如何覺知罹患癌症的事實?

二、癌症病人面對罹患癌症事件創傷後成長的因素與歷程為何?

三、個體建構出的創傷後成長面向之內涵為何?

第三節 名詞解釋

一、創傷後成長(posttraumatic growth)

創傷後成長意指從主要的生活危機事件的掙扎中產生顯著正向改變的經 驗,且因而在自我感,人際關係與人生觀產生轉變。本研究特指個人因為面臨癌 症帶來疾病考驗與潛在的死亡威脅而在自我感,人際關係與人生觀產生轉變,並 進一步轉化為正面的力量。

二、癌症患者

本研究所指的研究患者為經醫師診斷,確定其診療與化驗結果為惡性腫瘤,

自知其病情及曾接受醫療的對象,且主觀認定疾病帶來的種種改變當中,包含正 向的改變。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課輔師資人力的不足,往往也成為學童持續學習的重大問題。也因此我們長

為使學生得以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學校應營造良好校風,為學生提供適切的

人群分裂成不同的光 譜,我們堅持正治不 入校園,製定全面關 顧學生的指引,讓學 校成為⼀塊平和的⼟.

鼓勵家長一同參與,每天與孩子互相分 享感恩和快樂的事,建立正面積極的生

學習組 社工 六年級 班主任..

∗ 力克 (Nick

過去 50 餘年來,我國經濟發展的顯著成就,已成為舉世聞名的事

現在很多超市都設有自 助付款服務,在沒有收 銀員協助的情況下,顧 客只要自行掃描貨品的 條碼,機器便能夠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