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西欧封建社会的形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一章 西欧封建社会的形成"

Copied!
31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一章  西欧封建社会的形成

公元 476 年,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是西欧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重要 标志,至公元 11 世纪,西欧的封建化过程才基本上完成。在这长达数百年的 过程中,一方面是日耳曼农村公社的瓦解与依附农民的形成;另一方面是封 建生产关系的逐步建立。这是西欧封建化过程中,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构 成早期西欧封建社会确立的主要线索。和东方一些文明国家相比较,西欧封 建社会初期相当落后,因为从古代世界遗留下来的是基督教和一些破烂不堪 的城市。生产不发达,商品流通微弱,闭塞的农奴庄园是当时主要的经济细 胞和基层的政治组织。封建割据、王权衰落、整个精神文化领域为僧侣阶层 所垄断,以及劳动群众反农奴化的斗争持续不断,这些都是早期西欧封建社 会的主要特征。

第一节  西罗马帝国的衰亡与日耳曼诸王国的建立

西罗马帝国奴隶制的危机与封建关系的萌芽  3 世纪至 5 世纪,是西 罗马帝国奴隶制危机总暴露的时期,同时也是封建因素在帝国母体内孕育成 长的时期。席卷高卢和西班牙的巴高达运动,震撼北非的阿哥尼斯特奴隶大 起义,都发生在这一时期。这些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奴隶主阶级的反动统治。

田园荒芜,城市凋零,大规模掠夺奴隶的战争被迫停止。奴隶来源枯竭,价 格腾贵。公元 3 世纪,一个健壮的奴隶,售价 300 银币至 500 银币。大规模 使用奴隶劳动不仅无利可图,而且极端危险。在这种情况下,把庄园土地分 成小块,租给隶农耕种,是当时唯一有利的耕作形式。

隶农,早在罗马共和国末期已经存在,但最初是指自由租佃者,他们除 交纳一定的地租外,经济上是独立的,法律上是自由人。但至公元 1 世纪,

由于奴隶制危机的加深,隶农制也有所发展。公元 98 年,小普林尼在给罗马 皇帝图拉真的信中,曾谈到他在伊达拉里亚的提菲林领地,每年总收入是 80 万塞斯退斯,其中一半来自隶农交纳的地租,另一半来自奴隶劳动所得的收 入。由此可以看出,隶农在奴隶主庄园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是很大的。这时,

隶农的构成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除自由租佃者以外,罗马奴隶主还把土地 分给奴隶耕种,这种授产奴隶,可以获得一部分收获物,他们在法律上虽不 是隶农,但其经济地位已和隶农接近。在帝国边区,罗马奴隶主将土地租给 蛮族移民耕种,后来,这些移民也逐渐变成隶农。还有大批自由小农,因战 乱和重税,无以为生,被迫寻求大庄园主的“庇护”,这也是隶农的重要来 源。

公元 3 世纪,意大利各行省已有很多世袭隶农,而且数目日见增长。但 根据一些文献资料,这时期的隶农和土地所有者的关系,仍保持平等的契约 关系。259 年,皇帝瓦列里安及其子加利因努斯在答复叶弗罗西尼的请求时 曾指出:“如果土地出租者把你从领地上赶走,你可以根据契约起诉,并可 以要求赔偿……”。

从公元 4 世纪起,隶农的境遇恶化了,帝国通过一系列法令,剥夺隶农 的自由。332 年 10 月 30 日,皇帝君士坦丁发布敕令:“任何人,不但应把

古罗马银币,帝国时期为铜币。

(2)

隶农送回原地方的原主,而且应该负担隶农在那个时期(即归他所有的期间)

的人头税”。从此隶农被固着在主人土地上。356 年,帝国颁布命令,隶农 可以和土地一同出售。365 年帝国又规定隶农没有得到主人允许,不得转让 自己的财产。396 年皇帝阿卡第乌颁布敕令,禁止隶农控告自己的主人,隶 农全部财产归主人所有。422 年帝国又明令公布,剥夺隶农签订任何契约与 合同的权利。在瓦伦廷尼安三世统治时期(425~455 年)的法律规定,隶农 的身份是世袭的。他授权法官,隶农犯罪可以像拷打奴隶一样拷打隶农。隶 农的婚姻和奴隶的婚姻一样,仅被视作简单的同居。这些事实都说明奴隶制 的上层建筑,极力阻碍隶农制的发展,并力图把隶农降到奴隶的地位。因此,

只有摧毁奴隶主政权,新的封建因素——隶农制才能顺利发展,而日耳曼人 入侵,则加速了这一过程。

古代日耳曼人的社会制度  古代日耳曼人大致分布在莱茵河以东,多 瑙河以北,北海、波罗的海以南广大地区。公元前 325 年左右,古希腊天文 学家皮提亚斯在他的旅行记中,曾提到欧洲西北海岸居住着古顿人和条顿 人,这是有关古代日耳曼人的最初报道。但对古代日耳曼人社会生活记载较 为详尽的,则是公元前 1 世纪中叶凯撒所写的《高卢战记》和公元 98 年前后 塔西佗所写的《日耳曼尼亚志》。

在凯撒时代,大多数日耳曼人仍过着氏族游牧生活,很少从事农耕。凯 撒指出:“他们中间没有私有的、划开的土地,也不允许停留在一个地方居 住一年以上。他们不大吃粮食,生活大部分都依靠乳类和家畜,特别着重打 猎”。但是 150 年以后的塔西佗 时代,大多数日耳曼人已从游牧走向定居,

农业在经济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他们培育了许多粮食作物,如大麦、燕麦 和黑麦等。农业技术也有所改进,重犁代替了轻便的木犁。随着农业的发展,

土地已由大家庭公社来耕种。塔西佗指出:“土地是由公社共有的,公社土 地的多少,以耕者口数为准;公社之内,再按贵贱分给各人”。氏族贵族趁 机占有较多较好的土地。这说明日耳曼人的阶级分化过程已经开始。

塔西佗还指出,日耳曼人已存在奴隶,大部分是战俘奴隶,也有少数债 务奴隶。但日耳曼人对待奴隶比较温和,“他们每人都有自己一所房屋和一 个家庭。像我们对待佃农一样,奴主只从奴隶那儿索取一定数量的谷物、牛 和衣服;奴隶的属从关系仅此而已”

由于日耳曼人和罗马帝国的频繁战争,军事首领成为不可缺少的人物。

好战的亲兵,团结在首领的周围,形成等级从属关系。其权势往往超过一般 氏族贵族,塔西佗称他们为“王”但不具有国王的权力。总之,在塔西佗笔 下的日耳曼人,已处于军事民主制的最高阶段,民众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

但贵族会议逐渐掌握实权,提案由贵族会议拟定,日常事务也由贵族会议处 理,军事首领称王的时机成熟,这是氏族制下最发达的管理组织,超越这一 界线,国家政权便取而代之了。

民族大迁徙与日耳曼诸王国的建立  民族大迁徙是由匈奴人西侵开始 的。公元 374 年,匈奴人从中亚经里海进入顿河、第聂伯河流域,征服那里 的阿兰人和东哥特人,接着向黑海北岸的西哥特人进攻,迫使约 15,000 名

凯撒:《高卢战记》,第 79 页,商务印书馆。

塔西佗:《阿古利可拉传・日耳曼尼亚志》,第 68、67 页,商务印书馆,1977。

(3)

西哥特人在罗马皇帝的允许下,于 376 年渡过多瑙河,向巴尔干半岛迁移,

定居于罗马境内,作为“同盟者”,为罗马帝国御边。378 年,西哥特人不 堪忍受罗马人的奴役,举行武装起义。经阿得里雅堡之战,三分之二的罗马 军团被歼,皇帝瓦伦斯受伤,藏在茅屋中,被哥特人火焚而死。

401 年,西哥特人在首领阿拉里克领导下,由巴尔干半岛侵入意大利,

罗马皇帝一度向阿拉里克献纳 5000 镑黄金和 3 万镑白银,还有 4000 件丝袍、

3000 件皮衣和 3000 磅辣椒,使阿拉里克暂时放弃对罗马的围攻。后来阿拉 里克在 4 万奴隶和数万“蛮族”出身的罗马士兵配合下,终于在 410 年攻占 罗马城,大肆劫掠三日才离去。419 年,西哥特人在高卢南部和西班牙地区,

以土鲁斯为中心建立第一个得到罗马帝国承认的“蛮族”王国——西哥特王 国。

继西哥特王国之后,是北非的汪达尔王国。汪达尔人最初居住在奥得河 中游两岸,在民族大迁徙的过程中,经由高卢进入西班牙,后来由于西哥特 人的进逼,他们的首领该萨利克率领下,横渡海峡(现今的直布罗陀海峡)。

439 年,占领北非首府迦太基城,建立汪达尔王国,当时汪达尔战士只有 8000~10,000 人,但由于和阿哥尼斯特运动相配合,在奴隶和隶农的支持 下,迅速占领整个北非,罗马显贵大部分被屠杀和逃亡到东方各行省。455 年 6 月 2 日,汪达尔人曾渡海攻占罗马城,劫掠大批奴隶和金银财物。6 月 16 日返回非洲。汪达尔王国一直存在到 534 年,为拜占廷帝国所灭。

5 世纪中叶,在高卢东南部又出现一个勃艮第王国。勃艮第人最初居住 在奥得河和维斯瓦河之间的地区,5 世纪初开始向莱茵河西南部迁移。他们 以瓦姆斯为中心,向高卢地区进攻,436 年,一度为罗马名将阿埃齐所败,

退居萨伏依,约在 457 年建国,定都留格杜努姆(今里昂)。532 年为法兰 克人所征服。613 年,成为法兰克王国的一个行省。

在民族大迁徙的过程中,西罗马帝国不仅受到日耳曼人的冲击,而且还 遭到匈奴人的蹂躏。5 世纪中叶,从伏尔加河至莱茵河广大地区,都在匈奴 国王阿提拉的统治下。451 年,阿提拉率 50 万大军,由班诺尼亚向高卢进犯。

罗马名将阿埃齐联合西哥特人、勃艮第人和法兰克人,共同抗击匈奴人的进 攻,双方会战于卡塔洛温平原,阿提拉遭到挫败。翌年,阿提拉再次进军意 大利,皇帝瓦楞廷尼安三世派教皇利奥一世和两位元老前往求和,后因匈奴 军中发生瘟疫,被迫撤军。453 年阿提拉暴病而死,匈奴联盟便瓦解了。

455 年,罗马城遭到汪达尔人洗劫后,帝国从此一蹶不振。476 年,西罗 马帝国最后一个皇帝罗穆勒・奥古斯都被日耳曼雇佣军首领奥多亚克废黜,

西罗马帝国至此寿终正寝。这一噩耗传到东方,引起拜占廷帝国统治集团的 震惊。他们唆使东哥特人向意大利进军。493 年,东哥特国王狄奥多里克在 拉文那主教约翰的协助下,以谈判为名,诱杀奥多亚克。因而意大利的统治 权,转到东哥特人手中。东哥特王国统治意大利约 60 年之久(493~555 年),

最后为拜占廷帝国所灭。

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后,原来居住在莱茵河下游的法兰克人,乘机侵占高 卢。克洛维在教会和法兰克人、罗马人等的支持之下,于 481 年建立了法兰 克王国。486 年法兰克国王克洛维大败罗马戍将西阿格里乌斯于苏瓦松(巴 黎东北),从此克洛维以苏瓦松为首都,巩固了法兰克王国的统治。

5 世纪中叶,盎格鲁-撒克逊人和裘德人,也趁罗马帝国纷乱,罗马戍军 撤离之机,侵入不列颠。在岛上建立了许多小王国,直到 9 世纪上半叶,才

(4)

形成统一的国家。

民族大迁徙的最后一幕,是 568 年伦巴德人入侵意大利。他们最初居住 在易北河口,6 世纪移居班诺尼亚。568 年 4 月,伦巴德人在国王阿尔波音

(568~572 年)率领下,侵入意大利,由于得到奴隶和隶农的支持,很快占 领意大利北部和中部地区,不久又征服意大利南部的斯波勒陀和贝纳凡托。

罗马主教、贵族大部分被屠杀或沦为奴隶,土地几乎全部被没收。但阿尔波 音死后,伦巴德王国开始分裂,约有 36 个公爵相互争雄,774 年为法兰克王 国所吞并。

西欧封建制的产生  西罗马帝国的灭亡,表明奴隶制的生产关系已经腐 朽,但新来的征服者不可能把大量罗马人收容到氏族内部来,同时,日耳曼 人也不可能长期保留公社制,用简单的氏族组织去统治罗马人,因形势的发 展变化,氏族组织变成国家组织,军事领袖成为国王,亲兵成了贵族,并在 罗马已经发展的生产力的基础上,逐步向封建制转化。

“蛮族”统治者在取得政权之后,首先把没收来的土地,分封给自己的 亲兵、廷臣和主教。例如东哥特人在瓜分罗马人的土地时,是以政治权势和 军阶高低来划分的。东哥特贵族得到的土地最好,面积也比较大。其他“蛮 族”王国也有类似情况,例如,汪达尔王国,就把从罗马人那里没收来的最 大块最好的土地转让给贵族和王家代表人物。这种“赏赐”和“瓜分”,打 破了日耳曼农村公社的平等原则,从而促进了西欧封建等级制的形成。

“蛮族”统治者也吸收一部分罗马贵族到新政权中来,这是统治阶级在 政治上的合流。东哥特国王狄奥多里克曾任命罗马族卡西奥多尔为首相,还 邀请罗马元老利伯里为土地划分委员会的首脑。在后者的阴谋策划下,凡未 经土地划分委员会许可而非法强占的土地,一律归还原主。不言而喻,这是 维护罗马大土地占有者利益的措施。493 年,狄奥多里克取得政权之后,只 夺取奥多亚克及其拥护者的土地,进行赏赐或分封,并未重新触动罗马大土 地占有者的利益,即仍然保留罗马奴隶主三分之二的地产,从而大大加强了 罗马奴隶主的政治和经济地位。506 年,西哥特国王亚拉里克二世(484~507 年)在重新编纂法典时,曾邀请罗马贵族参加,而且把帝国的隶农法收入法 典之中。法典特别强调大土地所有者可以把隶农从一个领地迁移到另一个领 地,允许把企图逃跑的隶农罚为奴隶。如果罗马贵族的田庄被人非法侵占,

他可以得到赔偿,即使他本人住在新王国疆域之外。例如,贝拉・帕乌林谈 到他在波尔多附近的地产曾被一个哥特人强占,他为此而得到一笔钱。

统治阶级的合流还表现在宗教上,“蛮族”国王最初都信仰阿里乌斯派。 但为了取得罗马教会的支持,他们纷纷放弃原来的信仰,皈依基督教(罗马 公教)。最先采取行动的是法兰克国王克洛维。  496 年,他率领 3000 亲兵 接受洗礼。589 年,西哥特国王列卡列德(586~601 年)也宣布基督教为国 教。东哥特国王狄奥多里克虽然没有放弃阿里乌斯派的信仰,但他对罗马教 会也采取宽容政策,对两派僧侣一视同仁。为了表示对罗马教会的关怀,于 507 年,批准了免除罗马教会地产税和国家各种义务的决议。

在西欧封建化的过程中,除统治阶级在政治、经济、宗教上的合流以外,

还存在另一种不同性质的合流,即被统治阶级的合流。据统计,在“蛮族”

又译为阿利安派。因创始人阿里乌斯而得名,他反对正统基督教的“三位一体”学说,325 年在尼西亚 宗教会议上,被定为异端。

(5)

征服西罗马帝国的时候,西哥特人不超过 15 万,东哥特人不超过 20 万,勃 艮第人不超过 8 万,法兰克人进入高卢大约是 3 万人,大体说来,日耳曼征 服者只占罗马帝国西部居民 5%左右。

在一些“蛮族”国家的法典中,一方面明显地反映出公社自由农民的贫 困化和法律地位的不平等,另一方面也看到释放奴隶、隶农和半自由人的经 济状况有所改善,法律地位有所提高,他们与破产的自由农民逐渐合流成为 依附农民阶级。例如在勃艮第法典中规定,上等自由人的偿命金是 300 个索 里德,中等自由人是 200 个索里德,下等自由人是 150 个索里德。而在萨利 克法典中谈到,释放奴隶和半自由人的偿命金为 100 个索里德,这说明下等 自由人和释放奴隶、半自由人的地位已经接近。8 世纪末,法兰克王国领地 内的奴隶大都变为农奴,这种奴隶出身的农奴被称为“塞尔夫”。加洛林王 朝所制定的“田产法规”第六十七条谈到“塞尔夫”与普通农夫一样,可以 得到份地。

综上所述,西欧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是罗马因素与日耳曼因素相互 综合的结果,但主要是罗马生产力的影响。

第二节  法兰克王国

法兰克王国的奠基人克洛维  在西罗马帝国废墟上建立的一系列“蛮 族”国家中,以法兰克王国最强大,对后来西欧各国的影响也最深。

法兰克人最初居住在莱茵河下游(今比利时境内)。他们分为两支,滨 海各部落称萨利克人,住在莱茵河两岸的称里普阿尔人。4 世纪,在民族大 迁徙的洪流中,法兰克人趁机侵入高卢北部。到了克洛维时代(481~551 年),法兰克才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统一国家。

486 年,克洛维联合其他军事首领,经苏瓦松之战,击败西阿格里乌斯,

夺占了罗马人在高卢最后一块领地。西阿格里乌斯逃往西哥特王国。克洛维 遣使去见西哥特国王阿拉里克,叫他交出逃亡者。阿拉里克害怕激怒法兰克 人,终于交出西阿格里乌斯,克洛维秘密地把他处死了。

接着克洛维又东征西讨,496 年向东征服阿雷曼尼人,507 年又南征西哥 特王国。普瓦提埃之役,西哥特国王阿拉里克二世战死,克洛维将亚奎丹地 区并入法兰克王国版图。当克洛维凯旋回都尔的时候,他接到东罗马帝国皇 帝阿纳斯塔西乌斯(491~518 年)的敕书,任命他为执政官。在都尔圣马丁 教堂里,他穿上紫色袍服,披上披肩,头戴王冠,接受人们对他的欢呼,此 后克洛维被公认为全法兰克的国王。

克洛维执政期间做了四件大事:

第一,在征服罗马帝国的过程中,他没收了三分之二的土地,并把它分 封给自己的亲兵、廷臣和主教。但克洛维所没收的土地,主要是罗马皇室和 国库土地,因此高卢地区仍然保留了许多罗马大土地所有者,他们在政治上 与法兰克贵族合流,形成新的地主阶级,这对克洛维的统一是有利的。

第二,皈依基督教。罗马帝国末期,教会已拥有庞大地产,形成一股特 殊的政治势力。罗马帝国灭亡之后,教会极力向“蛮族”统治者靠拢,而“蛮

参见庞兹:《中世纪欧洲经济史》,第 43 页。阿・鲁・科尔松斯基认为:6 世纪至 7 世纪时比利牛斯半 岛居民中,哥特人只占 5%,见《中世纪》,论文集,第 10 集,第 29 页,莫斯科,1957。

(6)

族”国王也需要教会的支持。最先采取行动的便是克洛维,  496 年他率领 3000 亲兵在兰斯地方,接受神圣的主教雷米吉乌斯的洗礼。从此克洛维在教 会的支持下,不断地取得胜利。507 年,在征讨西哥特人的战役中,由于罗 亚尔河沿岸城市主教的支持,克洛维才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为了表彰教会的 功劳,511 年克洛维下令在奥尔良召开宗教会议,重申古代罗马法所规定的 神庙特权,凡犯杀人、盗窃、奸淫罪的,可到教堂避难,任何人无权进入教 堂搜捕。教会及神职人员的财产免税。教会法与国家法规具有同等的性质,

这样教会成为政权机构的一部分,新的封建的上层建筑逐步建立和完善。

第三,剪除政敌。克洛维采用各种阴谋手段,消灭他的政敌,使法兰克 走向统一。其中最强大的对手是西吉贝尔特,他是里普阿尔法兰克人的首领,

占据莱茵河两岸广大地区,都于科伦。他曾参加征服阿雷曼尼人的战斗,因 膝部受伤而成了跛子。克洛维暗中唆使西吉贝尔特的儿子,说他父亲已年迈,

而且是跛脚,如果把他父亲除掉,权力和财富都属于他。于是西吉贝尔特的 儿子派人刺杀他父亲,企图借此夺取权力。西吉贝尔特被害之后,克洛维又 借口将他的儿子克洛德里克处死,莱茵河两岸土地都归克洛维所有。接着,

同族军事首领卡拉里克和拉格纳卡尔,也被克洛维阴谋杀害。他以这种方式 将其统治扩展到高卢全境。

第四,编纂著名的萨利克法典。其目的是加强统治。在总共 418 条的法 典中,其中有 343 条是禁止犯罪的。偷盗、杀人放火和侵犯地界,都要受到 制裁。如法典第二十七章第十三条规定:“偷窃葡萄而被擒获,应罚 600 银 币,折合 15 金币”。法典还规定:“如果有人放火焚烧住宅及其附属建筑物,

应罚 2500 银币,折合 63 金币”。(当时两个金币可买一头牛)这都是维护 封建秩序的措施。

从萨利克法典的一些条文中,我们还可以看到法兰克王国农村公社的分 化,如耕地和草地已停止分配,而且可以继承,但最初只限于男性直系亲属 继承。法典第十九章第四条最初规定:“土地遗产无论如何不得传给妇女,

而应把全部土地传给男性,就是兄弟”。

克洛维还以高额罚金来维护新兴的封建特权和封建等级,例如法典规 定:“不遵守国家命令,拒绝到法庭去,罚款 600 银币,折合 15 金币”。“执 国王敕令的移民,社员不得反对,否则罚款 200 金币”。国王权力明显增长。

偿命金的不同也反映出封建等级正在形成。法典规定:杀死自由法兰克人是 200 金币,杀死国王亲兵是 600 金币。杀死主教是 900 金币,比自由人的身 价高出许多倍。

6 世纪至 7 世纪封建关系的发展  公元 511 年克洛维死后,法兰克王 国陷于分裂,逐渐形成三个独立的王国:东北部是奥斯特拉西亚,西北部是 纽斯特里亚,东南部是勃艮第,他们彼此争权,造成长期封建混战,一切重 担都转嫁到农奴头上,从而加速了农村公社的瓦解与封建大地产的形成。这 首先表现为农村公社土地所有制遭到进一步破坏。在希耳佩利克统治时期

(561~584 年),女子已获得对不动产的继承权。希耳佩利克的敕令中明确 指出:“如果儿子都死了,而女儿尚存,可同儿子一样得到这些土地。” 女子继承权的确立是对土地公有制的进一步破坏,因为女子出嫁,便可将她 所继承的一份遗产,转到别的家族手中,这实质是变相的割让。从此,份地

《中世纪史料逊,1953 年俄文版,第 1 卷,第 121 页。

(7)

开始有所变化而进入新阶段,即自由割让和自由买卖的阶段,而大土地的集 中只是时间问题。

自由农民份地的丧失,除了自由买卖和转让外,封建暴力也起重要作用。

恩格斯在谈到地产集中的原因时指出:“一方面是由于内战和没收,另一方 面多半是由于时势的逼迫,为了求得安全而把土地转让给教会。”7 世纪,

教会已成为大地主,它占有将近总面积三分之一的土地。不少教会拥有 7000~8000 处庄园。拥有 2000 以下庄园的教会只算是小有产者。法兰克国 王为了取得教会支持,也大量册封土地给教会。国王希耳佩利克曾惊呼:“看,

我的国库变得多么空虚!看,我们所有的财物,全都送给教会了!”国王达 哥伯特一世(692~739 年)甚至把都尔的全部收入都赠给了圣马丁教堂。

613 年纽斯特里亚国王洛塔尔二世在大贵族的支持下,一度统一整个法 兰克,因此他颁布了对教俗大贵族让步的敕令,承认他祖先所赐给大贵族的 一切封地和司法行政特权,国王只能从各伯爵辖区的大地主中委任伯爵,这 就大大加强了地方贵族的势力。7 世纪中叶,实权已落到宫相手中。宫相原 系主管王室田产的官吏,进而成为宫庭总管,主管国王财产和收支,后来逐 渐成为掌握实权的人物。687 年奥斯特拉西亚的宫相赫斯塔尔・丕平战胜纽 斯特里亚的宫相之后,成为全法兰克的主宰者,而国王则成了傀儡,国王闲 散不问政事的期间,被称为“懒王”时期(639~751 年)。

查理・马特的改革  714 年赫斯塔尔・丕平去世,他的儿子查理・马特 继任宫相,并于 717 年镇压了纽斯特里亚贵族的反叛和萨克森人的起义。

720 年,阿拉伯人以西班牙为根据地,在亚奎丹公爵和勃艮第贵族的支持下,

侵入了南高卢。查理・马特与阿拉伯人进行了长期的斗争,732 年在普瓦提 埃附近的战役中,使阿拉伯人遭到决定性的失败,从而制止了阿拉伯人继续 向欧洲推进。接着亚奎丹公爵和普罗旺斯地方的贵族也被查理所征服。从 737 年起,墨洛温家族的国王死后,便不再立新王,而由查理独自实行统治。

查理・马特任宫相期间(714~741 年)曾对土地占有形式作过重大的改 革。由于墨洛温王朝所实行的完全私有的赐地办法,耗尽了国王的全部土地,

不仅在经济上削弱了王权,而且在政治上造成封建割据,因此查理・马特便 采取“采邑”分封制,受封者的领地在一般情况下不能世袭,而且以服兵役 为条件,这就防止了领主势力的坐大和加强自己的武力。由于自由农民的破 产,骑兵已取代步兵而成为战斗的主力,因此查理的分封主要以骑兵为对象,

从而为后来骑士阶层的出现奠定了基础。采邑的分封导致土地所有权的相对 巩固和农民进一步农奴化,采邑所有者强迫其领地上的居民服徭役或交纳代 役租。广大封臣是靠剥削依附农民来维持生存的。采邑制的建立加深了封主 与封臣的从属关系,促进了以土地为纽带的封建等级制的形成和巩固。查 理・马特的改革是法兰克封建化的结果,而土地关系的变革又导致法兰克封 建制进一步向纵深发展。

查理・马特没收教会和反叛贵族土地,这在墨洛温王朝初期已经有过,

但从没有像查理这样大规模地进行。例如他曾将兰斯和特里夫斯两大主教区 赐给侍从官迈罗;将巴黎、卢昂、巴荣纳等地的大主教区和寺院赐给他的侄 儿休,罗马教皇曾提出抗议,但他置之不理。

查理・马特在骑士、亲兵的支持下,使中央政权暂时得到加强,为他的

恩格斯:《法兰克时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 19 卷,第 547 页。

(8)

后继者篡夺王位打下了基础。

矮子丕平与教皇国  741 年查理・马特病逝。他在世时曾将所辖领土分 为两部分,长子卡罗曼获得奥斯特拉西亚和贝尔曼诸伯领,次子丕平获得纽 斯特里亚和勃艮第。  747 年卡罗曼削发为僧,矮子丕平统治整个法兰克,

但名义上依然是宫相。矮子丕平为了篡夺王位,极力寻求教会支持,调整和 教会的紧张关系,追认所有被作为采邑的教会土地是教会的财产,封臣应向 教会交纳一定的费用。但封臣必须为国家服兵役,非得国王同意教会无权收 回他们的土地,此种地产称为“王赐恩地”。这一协议暂时缓和了教会和国 家之间的矛盾,有利于丕平篡权。751 年,他遣使问教皇扎迦利谁应做国王?

这就开创了教皇有废立君主的特权,为教权高于王权找到理论根据。同年,

在苏瓦松举行的法兰克贵族会议上,丕平被推选为法兰克国王,这是加洛林 王朝的开始。

丕平为了酬谢罗马教皇的支持,他曾两次远征意大利(754 年和 757 年),

迫使伦巴德国王爱斯托夫把所侵占的罗马地区诸城市和拉文那总督区交给教 皇统治,与此同时,教皇又引用伪造的“君士坦丁赠礼”说,亦即:早在 4 世纪时君士坦丁大帝已将“罗马城、意大利以及西方各地的城市”赠予教皇,

于是,在丕平的协助下,意大利中部出现了一个“教皇国”。

查理曼帝国的形成  768 年丕平死后,法兰克王国由他的两个儿子查理 和卡罗曼分别继承,771 年卡罗曼去世,查理统一了整个法兰克王国。在查 理统治时期(768~814 年),法兰克王国处于极盛时代。他在位 46 年,曾 参加 53 次战役。他东征西讨,把疆域几乎扩大了一倍,其版图包括今法、德、

荷、比、奥、意大利和西班牙的一部分,因此在法兰克的历史上被称为查理 曼,即查理大帝之意。

他即位不久,便向意大利进军,  774 年兼并伦巴德王国的领土,自称 法兰克和伦巴德国王。接着与阿拉伯人展开斗争,  778 年他越过比利牛斯 山,占领巴塞罗那,建立了西班牙马克(801 年)。在这次战役中,查理的 部将罗兰所率领的后卫部队,在比利牛斯山中遭到巴斯克人的袭击,几乎全 军覆没,罗兰本人也阵亡。中世纪著名史诗《罗兰之歌》便是以此为题材而 写成的。

查理一生最重要的战役是和萨克森人的斗争,他用三十多年的时间

(772~804 年)经过 18 次重要战役,才使萨克森臣服。其中 782 年凡尔登 之役,查理在一天之内便处死 4500 名萨克森人质,后来又将 1 万名萨克森青 年分居各地,以防叛乱。780 年前后,查理曾发布萨克森地区敕令,强迫萨 克森人接受基督教,违抗者处以死刑。敕令第十一条还规定:“凡对国王表 现不忠诚行为者,处死刑”。后来查理把所征服的萨克森人土地,划分为若 干伯爵领地,成为帝国的一部分。

785 年萨克森贵族的代表人物,领导萨克森人起义的威都金也投降查 理,并接受洗礼。

与此同时,788 年查理又向南征服了巴伐利亚。在法兰克贵族的支持下,

他废除了原巴伐利亚公爵的权力,由他任命的伯爵来治理。

法兰克的势力不断地向东扩张,796 年摧毁了多瑙河下游的阿瓦尔人。

查理一系列的征服战争,形成东自易北河和多瑙河,南至比利牛斯山和意大 利,西起大西洋,北至北海的庞大帝国。

国王的称号已无法使查理感到满足,他等待着加冕称帝的有利时机。799

(9)

年罗马贵族残酷迫害罗马教皇利奥三世,要把他的眼睛挖出,把他的舌头割 掉,逼得他仓皇逃出罗马,查理亲自带兵护送他回去,而且整个冬天都住在 那里。为了报答国王的支助,800 年圣诞节,利奥三世在罗马圣彼得教堂为 查理举行加冕礼,并让他接受皇帝和奥古斯都的称号。这引起拜占廷皇帝的 不满,因拜占廷统治者自认为是古罗马皇帝唯一继承人。一直到 814 年,拜 占廷皇帝迈克尔一世才不得不承认查理的皇帝称号。

但查理曼帝国是靠武力维持的,它没有巩固的经济基础。就人种而论也 极其复杂,除法兰克人外,还包括勃艮第人、伦巴德人、萨克森人、罗马人 以及其他人种。这些部落或部族在经济上彼此都没有关系,说着不同的语言,

并处于社会发展不同的阶段。有的部族仍保存浓厚的原始公社制的残余,有 的部族已开始封建化,由于法兰克人的征服和残酷压榨,他们经常起义,这 也加深帝国内部矛盾。

查理为了加强统治,将全国分为 98 个州郡,由皇帝任命伯爵进行统治。

伯爵往往是当地最大的领主。他代表皇帝负责收税、司法、征兵、维持治安 等事。国家三分之一的税收归伯爵支配。在边区设马克,由边侯治理。为了 检查各地工作,防止伯爵势力坐大,他建立巡按使制度,经常由中央派出巡 按使团,巡行各地,进行调查。802 年他颁布巡按使团敕令,规定巡按使团 由教俗封建主组成,其中包括大主教、主教和修道院院长,还有忠诚于皇帝 的世俗官吏。在敕令中还规定:凡年在 12 岁以上的人都应向皇帝宣誓效忠。

查理还下令兴办学校,为统治阶级培养人材。他邀请英国著名学者阿尔 昆主持宫廷学校,训练皇室和贵族子弟,并管理全国教会所办的学校。阿尔 昆十分领会查理的意图,他在都尔兴办教会学校时,曾给查理致函:“我积 极致力于许多工作,以便培养很多人,为教会神圣的上帝服务,并装饰你的 帝国政权”。

尽管查理采取许多加强政权的措施,但随着封建特权阶级的兴起与自由 农民农奴化,帝国的武力支柱瓦解了,起而代之的是割据一方的地方豪强,

他们日益肢解了帝国。

封建制的确立与帝国的分裂  查理大帝连年不断地征伐,军役和赋税 成为公社社员的沉重负担。占有三至五胡菲土地的人,都有出征义务。完全 没有土地但占有价值五个索里达动产的自由人,也必须每六人出兵一人,其 余五人各出一索里达,以资助出征者。因为出征战士要自备半年军粮,为逃 避军役,社员成批地或整村地被迫向教会和世俗封建主请求庇护。据记载,

约在 820 年,在纽弗勒特有 14 个自由人把他们的土地送给圣泽门寺院,而自 己做了农奴。因为他们没有能力来满足国王要他们为战争服役的要求。所以 恩格斯指出:“毫不奇怪,早在查理时代,在五个人中间,事实上连一个真 正能服兵役的人也不大能找到了。”

811 年,查理大帝《关于出征队的诏令》中也透露:“穷人忿恨不平地 说:他们从自己的土地上被逐出来,他们受主教和修道院长及其代理人的驱 逐,也同样受伯爵及其百夫长的驱逐,他们说:如果一个穷人不愿交出他的

某些大小相等的农民份地,即“胡菲”。

法兰克国家所使用的罗马货币。索里达即金币。每一个索里达重 1/72 磅,每一个索里达为 40 个银币(得 那里)。

恩格斯:《马尔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9 卷,第 362 页。

(10)

土地给主教、修道院长或伯爵,这些大人们就捏造出种种借口,把他送交法 庭,或命他长期服军役,直至这些人完全破产,不得不交出或出售土地。”

农民从自由的土地所有者变成自由租佃者,他们失去了对土地的所有 权,只保留占有权和使用权,因此被迫将自己剩余劳动和剩余产品的一部分 交给土地所有者——领主。数代之后,他们就逐渐丧失人身自由,变成依附 于领主的农奴。

当查理大帝在世时,根据巴黎圣日耳曼修道院地产清册,该寺院领地共 住 2788 户,其中 2080 户是隶农,  35 户是半自由民,220 户是奴隶,只有 8 户是自由佃农,由此可以看出,隶农占绝大多数,而半自由人、奴隶和自 由小农的人数在急剧减少,其中大部分已加入依附农民的队伍中。

查理大帝为了维护神权政治,十分注意教会利益,他一生亲自主持 16 次宗教会议。789 年根据宗教会议决议,发布通令,共 82 章,对教会利益和 僧侣应遵循的生活细则都作了详细的规定。802 年又颁布敕令,重申“任何 人都不得将教产加以瓜分,据为己有。凡是已经捐献给教会的财产,就成为 教会的合法财产,不得索回。凡敢于破坏上述法令者,必须赔偿损失,并受 到法律的制裁”,因此教产迅速膨胀。810 年,在阿亨宗教会议上,把教会 财产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等级拥有 3000~8000 处领地,第二等级拥有 1000~

3000 处领地,第三等级拥有不到 1000 处领地。其中日耳曼著名的富尔达修 道院竟拥有 15,000 处产业。查理大帝临死前把他的全部财产分为三份,其 中两份又分为 21 份赏赐给由 21 个大主教所管辖的城市。

教会领主和世俗领主一样在其管辖的范围内享有种种特权,除征税外,

还拥有对居民的审判权,地方武装也由主教和修道院长统辖。教会还利用宗 教迷信对农民进行恐吓、敲榨,以获得巨大财富。以教皇为首的罗马教会,

占有西欧将近三分之一的耕地,除征收地租外,还有权向农奴征收什一税,

它把整个西欧联合成为一个巨大的政治体系。因此,后来任何反封建的斗争,

都会触及教会的神经中枢。

814 年,查理大帝死后,他的儿子诚笃者(又译为虔诚者)路易(814~

840 年)继位。他是一位不理朝政,沉溺于宗教,受教士愚弄的人,因此博 得“诚笃者”的绰号。他以巨资办各种“慈善”事业,每逢宗教节日都向朝 臣赠送礼品。所以即位刚三年时间,便将国土分给他的三个儿子,长子罗退 尔获得帝国东部,次子丕平获得亚奎丹,三子路易获得日耳曼南部巴伐利亚 及其附近地区。并宣称长子罗退尔为帝位继承人。829 年诚笃者路易推翻 817 年的划分,为他后妻所生的小儿子秃头查理划出一部分领土。他的三个儿子 均反对这一决定,于是父子之间进行了近十年的内战,840 年诚笃者路易死,

罗退尔继位,直至 843 年才签订凡尔登条约。依据条约,日耳曼路易获得法 兰克东部莱茵河与易北河之间地区;秃头查理获得法兰克西部,即莱茵河以 西地区;罗退尔获得法兰克中部地区包括意大利在内的狭长地带,这就构成 后来德、法、意三国的雏型。

由于帝国分裂,削弱了抵抗外族的力量。阿拉伯人由西班牙向法国、意 大利进攻,他们控制整个地中海西部,占领其中大小岛屿。马扎尔人(匈牙 利人)在多瑙河建立了自己的国家,而且不断骚扰东法兰克和斯拉夫人。最 严重的是诺曼人对欧洲的侵袭。他们来自斯堪的纳维亚半岛。9 世纪时,诺

《查理大帝传》,第 34 页,商务印书馆,1979。

(11)

曼人大批侵入法兰克西部,853 年攻占法国南特城,将守城主教杀死,大肆 劫掠而去。885 年 4 万诺曼人,乘 700 艘船,将巴黎围困。皇帝胖子查理(884~

887 年)用重金贿赂,诺曼人才离去。911 年法王不得不将法国西北部滨海之 地割让给诺曼人,这便是诺曼底名称的来源。

封建内争与外族入侵,加速了自由农民的农奴化。847 年西法兰克国王 秃头查理在墨尔森法令中明确规定:“任何自由人都必须选择一个主人,或 是国王,或是国王的臣属。”  877 年秃头查理又颁布克尔西敕令,使领地 世袭合法化。敕令规定:“领主可以把自己的特权与荣誉(爵位)移交给自 己的儿子或亲属。”自由农民农奴化与封建特权的兴起,世袭领地制的确立,

都表明法兰克王国封建化的完成。但这一发展过程不是和平演变的过程,而 是在奴役与反奴役的残酷斗争中进行的。查理大帝在 805 年的一份诏令中,

曾禁止一切形式的秘密结社,并指出参加这种组织的既有自由人也有塞尔夫

(农奴),对秘密结社的主谋要处以死刑,胁从者则施以各种酷刑:鞭笞、

割鼻、断肢等。这说明起义给统治者以巨大威胁。822 年,诚笃者路易颁布 敕令,禁止佛兰德尔沿海地区的“塞尔夫阴谋”。此间最大的一次起义,是 841~842 年萨克森地区的“斯特林迦”(意为“古法之子”)起义。编年史 家尼塔尔德在谈到这次起义时曾指出:起义分三个阶层:贵族、自由人和半 自由人,而第二、第三阶层占绝大多数,是起义的主力军。由于农民的不断 反抗,迫使统治阶级把农奴的义务固定下来。在 8 世纪至 9 世纪,加洛林王 朝时期,农奴义务已按惯例交纳租税和服劳役,并登记在特别的地籍册上。

第三节  9 世纪至 11 世纪的西欧

封建割据的法国  9 世纪至 11 世纪是西欧封建制度普遍确立的时期,

其中以法国最为典型。根据 9 世纪初巴黎圣日耳曼修道院的地产清册,典型 的封建大地产已经在法国普遍地建立起来。圣日耳曼修道院就拥有 36,500 公顷的土地,其中大约有一半是领主自营地,一半是农奴份地。除劳役租外,

还以实物形式征收各种代役租,单以母鸡一项,这个修道院每年就收到 5,

887 只,而得到的鸡蛋则有 30,865 个。由于封建化的完成,奴隶、隶农与 破产的自由农民已经合流成为广大的依附农民阶层。被称为塞尔夫的农奴,

大多数是奴隶的子孙,他们不仅被束缚在土地上,而且在人格上和法律上都 依附于领主,可以随同土地一起出售。农奴不经主人许可不能结婚。许可结 婚的农奴须交纳“结婚税”。继承遗产也须交税,这就是所谓的“死手捐”。

法国农民还有一部分称为“维兰”的依附农民,他们大多数是由公社破产农 民演变而来的。他们的境遇比塞尔夫好一些。维兰的人格是自由的,在一般 情况下可以世袭占有份地,所负担的劳役也有一定的标准,在法国南部一年 不超过 80 天。

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农业技术也有所改进。这时三圃制已广泛流行,

注意深耕细作,刈草、施肥,用几对牛牵引的重犁也普遍使用,耕地面积扩 大,粮食收成达到播种量的四倍到六倍。这一切变化都有利于领主势力的加 强,他们独霸一方,称雄割据。当时法国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分裂成许多大 小公国与伯爵国。如诺曼底公国、勃艮第公国和亚奎丹公国;还有法兰德斯 伯国、香槟伯国、安茹伯国、土鲁斯伯国和巴塞罗那伯国等。从 887 年加洛 林王朝的国王胖子查理被废以后,形成两个王朝(加洛林王朝与罗伯特王朝)

(12)

争夺王位的斗争。罗伯特王朝的创始人是强者罗伯特,因抗击诺曼人入侵有 功,被封为法兰西岛公爵。他的儿子巴黎伯爵埃德又因击退诺曼人对巴黎的 围攻,所以在法王胖子查理被废以后,被一部分封建主拥为国王。但有一部 分领主仍坚持加洛林王朝世袭帝位,推选简单查理为法国国王,这两个王朝 相互斗争近一个世纪。后来罗伯特王朝势力逐渐强大,而加洛林王朝的领地 只剩下琅城及其附近一带领土。987 年,在教会和世俗领主代表大会上,罗 伯特王朝出身的休・加佩被选为国王,他拥有五个伯爵领地,分散在塞纳河 和罗亚尔河之间的狭长地带,全部面积不超过 6816 平方公里,境内只有巴黎 和奥尔良两个城市。加佩王朝统治初期,王权十分微弱。在名义上国王是最 高宗主,大家都应向他行附庸臣服礼,并承认他们的官职和领地是国王授予 的。国王即位时主教也为他涂圣油,成为神授政权的君王。但实际上各领主 几乎都是独立的,他们在自己的领地内有权宣战和讲和,有权铸造自己的货 币、制定法律并对其臣民进行审判。在他们看来,国王只是同辈中的第一人。

蒙勒利领主的堡垒把国王从巴黎到奥尔良的通路截断了,因此,国王必须带 武装侍从保护自己,才能从领地这一端走到那一端。加佩王朝初期的国王和 普通领主差不多。他们没有固定的驻节地,经常带着随从由一个庄园转移到 另一个庄园,消耗从农民身上搜刮来的粮食和其他物品。有时他们甚至拦路 抢劫,来扩大自己的收入。例如腓力一世(1060~1108 年)曾对过境的意大 利商人进行抢劫。但在对外关系上,加佩王朝极力显示自己的尊严,先后与 英国、德国和拜占廷的君主互换使节。国王亨利一世(1031~1060 年)曾与 基辅大公雅罗斯拉夫的女儿安娜结婚,其目的是提高国际威望。11 世纪末,

由于城市兴起,在市民阶级的支持下,不断地战胜封建割据势力,使法国逐 渐走向统一。

阶级斗争的激化,也促使一部分封建主依附于王权。10 世纪末,正当年 轻的查理二世继位为诺曼底公爵时,所有伯爵辖区的农民纷纷举行秘密集 会,他们不顾各种禁令,决定制定新的有关使用森林和水源的法律。997 年,

参加起义的代表在田间集会,公爵听到这一消息,立刻派副将拉乌尔伯爵带 领大队骑士前往镇压。他假意允许农民代表申诉疾苦,将代表们诓骗在一起,

砍掉他们的手足,起义遭到血腥的镇压。1024 年布列塔尼又爆发了一次农民 起义,一位编年史家在叙述这次农民起义时说:“他们既没有领袖,也没有 武器”,完全出于对领主的仇恨,自发地起义。法国封建主调集大批骑士,

才把起义镇压下去。

农民的反抗,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领主的贪婪,迫使封建地租按“惯例”

交纳,这是农民斗争的胜利果实之一,从而稍许改善了农民的处境,一定程 度上保证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封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德国、意大利和教皇国  9 世纪至 11 世纪的德国、意大利和教皇国存 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德国对意大利的侵略和神圣罗马帝国的建立,不仅对 意大利的统一带来不良的后果,而且加深了德国的政治分裂。教皇国是意大 利国中之国,它既阻碍意大利的统一也有碍于德国的强大。主教授职权的斗 争,削弱了皇帝对教会领主的控制权,减少了帝国的经济收入,教权高于皇 权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至英诺森三世(1198~1216 年),教权达到了极盛 时代。

843 年凡尔登条约之后,东法兰克王国逐渐发展成为后来的德国。从 9 世纪到 11 世纪这段时间,德国也处于分裂局面,国王徒有其名。当时形成五

(13)

大公国(萨克森、法兰克尼亚、士瓦本、巴伐利亚和洛林)相互对峙的局面。

911 年,东法兰克国王路易死后,加洛林王朝在东法兰克王国的统治便 终止了,这一历史事件一般认为是德国作为独立封建国家的开始。911~919 年法兰克尼亚公爵康拉德一世号称德意志国王,执政短暂,接着是萨克森王 朝的奠基者捕鸟者亨利一世(919~936 年)。他是在五大公国的贵族代表 会议上被推选出来的。他之所以当选一是他有强大的实力,二是他的先任康 拉德一世被迫指定他为王位继承人,并将象征王权尊严的权杖转交给他。因 此选举只是一种形式。

亨利一世为了摆脱教会的监护,即位时没有举行涂油礼,因此引起教会 不满,给他起了一个绰号,称他为“无柄之剑”。所以亨利即位之初,除了 依靠自己的家臣,有时也寻找世俗贵族和教会的支持。一切以自己的利害为 转移。

919 年士瓦本公爵布尔克加德试图反叛,被亨利的家臣所制服,亨利一 世为了减少阻力,赐予布尔克加德在士瓦本境内修建寺院的特权,这些寺院 的收入也归修建者所有。布尔克加德以士瓦本公爵的身份,在自己广阔领地 内推行这一特权,既增加收入又提高社会威望,但引起教会的不满,称他为

“毁灭自己公国的暴君”。

亨利一世在同巴伐利亚公爵亚努里夫的斗争中也采取同样的策略。921 年亨利包围了累根斯堡,迫使亚努里夫承认他的最高统治权。但亨利也付出 高昂的代价,承认亚努里夫对巴伐利亚教堂和寺院的统治权,而且后者得到 任命主教权。亚努里夫还将教产分给自己的附庸。编年史家鄂图・符里辛根 曾指出:“亚努里夫极其残酷地破坏了巴伐利亚的教堂和修道院,并把它们 的地产分赐给服役的军人”。亚努里夫在巴伐利亚的政治独立性还表现在:

文书上用自己的年号而不用亨利一世的年号(只有 931 年的文书例外);同 时他在累根斯堡和萨尔茨堡铸造自己的货币。

因防御匈牙利的进攻,迫使亨利一世对大领主让步。而大领主也害怕匈 牙利人的蹂躏,在某种程度上与亨利一世采取一致步骤。924 年匈牙利人对 德国进行了一次大规模毁灭性的入侵,但由于统治阶级的团结和人民的奋力 抵抗,迫使匈牙利人议和,条件是交还被俘的匈牙利首领并向匈牙利交纳年 贡,双方在九年之内互不侵犯。亨利一世利用休战之机进行军事改革,在边 境建立设防据点,命令九分之一的家臣镇守边疆,接受骑兵训练,九分之八 从事农业生产,支援前线战士。这一政策的后果是在萨克森南部和图林根北 部边界出现了一些居民点,这些城堡式的居民点逐渐发展成商业城市如高斯 拉尔、麦尔茨堡等,德国国力渐强。933 年和约期满,德王亨利一世因边防 巩固,拒绝再向匈牙利人纳贡,于是匈牙利再度侵犯德国,933 年 3 月 15 日 亨利一世在巴伐利亚公爵及其他公国的贵族支援下,在里亚德地方将匈牙利 人击溃。

此外,亨利一世于 923~925 年又夺取了洛林的最高统治权。在东方,他 对斯拉夫人进行多次征伐,928 年夺取了勃兰登堡并在易北河中游建立了墨 森堡,迫使一些斯拉夫部族称臣纳贡,并接受基督教。929 年他又同巴伐利 亚公爵亚努里夫一道出征捷克,迫使捷克大公瓦茨拉夫(928~936 年)承认 亨利一世的统治。936 年亨利一世临终前在艾夫尔特召开全德公爵大会,会

因好狩猎捕鸟,故得绰号为捕鸟者。

(14)

上他指定鄂图一世为他的继承人。

鄂图一世(936~973 年)是亨利一世的长子。他即位时与他父亲不同,

接受了美因兹大主教希里德波特的加冕,后者给他涂了圣油并将王权标志交 给他。这是政教重新和好的象征。但鄂图一世这一戏剧性的转变,引起世俗 领主强烈的不满。鄂图一世当选不到一年,便与法兰克尼亚公爵艾伯加法发 生冲突,后者勾结鄂图一世的弟弟亨利参加暴乱,但遭到鄂图一世的镇压。

940 年前后,鄂图一世征服易北河和奥得河之间广大地区,强占斯拉夫 人的土地,建立了边区马克和两个主教区:哈维里贝格和勃兰登堡。鄂图的 势力一直延伸到日德兰半岛,并在此建立了三个主教区:亚胡兹、石勒苏益 格和里潘。

950 年,鄂图远征捷克,迫使捷克国王波列斯拉夫纳贡。同年他的军队 越过蒂萨河,战胜匈牙利人,俘获大批战利品。

鄂图一世为了加强自己的武装力量,要求主教和修道院长服军役和履行 公民义务;主教本人及其附庸均应参加鄂图一世对各地的军事征讨(这在查 理大帝时代是禁止的)。

富庶的意大利北部诸城市是鄂图久已垂涎的目标。950 年意大利统治者 罗退尔的寡妻阿德里根德逃到鄂图那里,请求援助。鄂图顺水推舟,于 951 年率大军越过阿尔卑斯山,直接干预意大利封建主的内讧。参加这次远征的 有:士瓦本、巴伐利亚和洛林公爵,美因兹、科伦和特里尔的大主教。951 年 9 月 22 日占领伦巴底以后,鄂图在帕维亚接受当地贵族对他宣誓效忠,并 得到了伦巴底国王的尊号。但并不是整个意大利都承认他的政权,例如,拉 文那就公开反对鄂图。罗马教皇对鄂图的外交使团也十分冷淡,关于意大利 王位的谈判被束之高阁。因此,鄂图不仅要统治意大利,而且企图夺取对教 皇的支配权。952 年初鄂图与罗退尔寡妻阿德里根德成亲后,便返回萨克森。

953 年任命他的兄弟布鲁诺为科伦大主教,954 年任命他的儿子威廉为美因兹 大主教,次年又任命王室亲属亨利为特里尔大主教。这就减少了后顾之忧,

为第二次远征罗马创造了条件。  960 年教皇约翰十二世因受罗马贵族的威 胁,请求鄂图派兵支援。德国在累根斯堡(960 年)和沃姆斯(961 年)两次 王国的会议上都同意远征罗马。962 年 2 月 2 日鄂图率领大军开进罗马,并 在圣彼得教堂接受教皇加冕称“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鄂图一世承认教皇对 意大利地产的要求,但保留皇帝对地产的宗主权,教皇就职后应向皇帝宣誓 效忠,鄂图常驻意大利的代表有权直接向皇帝上奏。鄂图不经教皇同意撤换 了拉文那大主教,这引起了约翰十二世的不满,反过来罗马教皇又与以阿达 里伯特公爵为首的意大利贵族结成联盟,结果是约翰十二世被鄂图废黜。此 后,不经皇帝同意不得选举教皇。在这一斗争中,鄂图还得到南意的卡普亚 和贝纳凡托两地公爵(潘杜里夫和兰杜里夫兄弟)的支持。因为他们在与拜 占廷人、阿拉伯人的斗争中需要鄂图的帮助。

鄂图一世把很大一部分精力花在对意大利的征服上,  972 年返回萨克 森时已年衰力竭,次年 5 月病逝。鄂图一世想通过占领意大利和控制罗马教 廷的办法来加强国内统治,这个靠武力维持的“神圣罗马帝国”,既耗费了 德国皇帝的大部精力,使德国的统一成了泡影,同时又严重地阻碍了意大利 民族国家的形成。

12 世纪时又在这个名称前加上“德意志民族”字样。

(15)

鄂图一世之子鄂图二世(973~983 年)即位之后,巴伐利亚公爵亨利企 图夺取德国王位,976 年鄂图二世镇压了亨利的暴乱,并将他的领地转让给 士瓦本的鄂图和教会。978~980 年,鄂图二世与西法兰克国王罗退尔展开争 夺洛林的斗争,罗退尔一度到达阿亨城下,企图生俘鄂图二世,但未达到目 的。980 年双方议和,罗退尔放弃对洛林的一切要求,这是鄂图二世的胜利。

接着,鄂图二世继承父亲未完成的事业,981 年向南意大利进军。尽管 攻克了塔伦诺,但 982 年 7 月 13 日在卡拉布里亚战役中,被阿拉伯人击败。

鄂图二世的许多著名的附庸都阵亡了,其中包括奥格斯堡主教亨利,边地侯 伯赫托里特和贡特尔等显贵,鄂图本人也险些被俘。

983 年 6 月,在维罗那召开帝国会议,企图重整旗鼓。到会的有萨克森、

法兰克尼亚、士瓦本、巴伐利亚和洛林的教俗大贵族,捷克大公的使者,伦 巴底和罗马地区的主教。但由于米兰市民的反对和拜占廷拒绝把舰队交给鄂 图二世支配,而使远征阿拉伯人的计划流产。同年 12 月 7 日鄂图二世死于罗 马。当时,他的儿子鄂图三世年仅三岁,由鄂图三世的母亲西奥芬诺、祖母 阿德里根德和美因兹大主教威利吉斯摄政,直到 996 年鄂图三世才独立执政

(996~1002 年)。他在大批主教陪同下又开始了对意大利的远征,并指定 他的表侄布鲁诺为教皇(格利哥里五世),并由新教皇给自己加冕。但罗马、

贝纳凡托、卡普亚、那不勒斯都拒绝承认他的权力。鄂图三世建立世界帝国 的企图也没有实现。

在德国皇权一再受挫的情况下,教会权力逐渐增长。从 921 年开始,德 国侵略意大利的武力,70%以上是由教会供给的。德国大主教可以代表教皇 为德国皇帝加冕。从 10 世纪起,振兴教会的克吕尼运动已经在法国兴起。克 吕尼修道院兴建于公元 910 年,它位于法国勃艮第境内。克吕尼派僧侣标榜 清贫、独身,反对买卖圣职,反对教产世俗化,订立严格清规戒律,加强以 教皇为首的中央集权。10 世纪后半期,在马若尔(948~994 年)任克吕尼修 道院院长的时代,克吕尼运动已变成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勃艮第、法国东 部和意大利北部四十来个寺院都听命于它。鄂图二世极力同他保持良好关 系,甚至提议马若尔任教皇。

在西尔维斯德二世(999~1003 年)任教皇的时代,已公开提出教权来 自上帝,教权高于世俗政权,公开向世俗政权挑战。

到了利奥九世(1049~1054 年)任教皇时期,教权得到进一步增强。利 奥九世是克吕尼派僧侣,他下令改组教廷,高级神职人员均由克吕尼派僧侣 担任。要求各级教士实行严格的独身制,防止教产转移到俗人手中。宣布所 有教产都属于教皇,应向罗马教廷纳税。

他的后继者尼古拉二世(1058~1061 年)于 1059 年在拉特兰宫召开宗 教会议,宣布教皇只能由教廷的枢机主教选举,世俗君主不得干涉。因此,

教皇与皇帝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至教皇格利哥里七世(1073~1085 年)时 期,政教之争达到了高峰。这时德国皇帝亨利四世(1056~1106 年)在内政 上遇到重重困难,1073 年初萨克森地方贵族和平民不满于亨利四世横暴政 策,举行起义,皇帝被包围在加茨堡。后来逃到海尔菲里德。教皇格利哥里 七世利用这一局势,在 1074 年和 1075 年两次宗教会议上,先后提出禁止买 卖圣职和不准教士结婚,反对世俗授职权,并将亨利四世近臣五人以买卖圣 职罪革除教籍。随着俗人授职权的取消,教产直属教皇,主教向皇帝宣誓效 忠亦相继失效,这直接威胁到德国君主的利益。  1076 年元月,亨利四世在

(16)

沃姆斯召开帝国会议,公开与教皇抗衡,争夺授职权的斗争就这样开始了,

它延绵了近半个世纪,至 1122 年签订沃姆斯协定才告一段落。

1076 年帝国会议,使亨利四世大失所望。世俗公爵当中,除洛林的高特 弗利德外,几乎谁也没有到会。到会的主教只有 26 名,恰好是一半,另有 24 名主教和两名总主教没有到会。这次会议虽然曾给罗马教皇发出最后通 牒,信的结尾是这样:“朕,亨利,神授的国王,朕偕全体主教告诉你:滚 开!”但亨利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力量,教皇格利哥里七世不怕威胁,而给 予回击,宣布开除亨利教籍,解除臣民对皇帝的效忠。因为反对教皇就是反 对上帝及其代理人,所有基督教徒都应起来反对他。同时把追随亨利四世的 美因兹大主教基戈弗里德也开除教籍。德国诸侯纷纷起来反对亨利。1076 年 10 月 16 日教俗封建主向亨利送交最后通牒,若一年之内不恢复教籍,教皇 将成为德国最高仲裁人。亨利四世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被迫请求教皇宽恕。

1077 年 1 月,他越过阿尔卑斯山到达卡诺沙,亨利四世穿着悔罪人的衣服在 城堡下等候了三天(1077 年 1 月 25 日至 28 日),才得到教皇的赦免。从此,

“到卡诺沙去”这句话就成了“屈膝投降”的代名词。

但亨利四世的暂时屈辱,是一种权宜之计,他伺机报复。回到德国后,

重新任命一批主教,并依靠骑士、家臣和南德一部分城市的支持,于 1080 年 7 月 25 日,再度宣布废黜格利哥里七世,并任命克莱门特第三为新教皇。

1084 年,亨利四世再一次越过阿尔卑斯山,由于得到北部意大利城市和 主教的支持及拜占廷的经济援助,他率军进入罗马城,格利哥里七世逃到萨 勒诺,并在诺曼人的帮助下,赶走了德国皇帝的军队,但诺曼人把罗马城劫 掠一空,格利哥里七世不敢再留在罗马,随诺曼人逃到意大利南部。1085 年 5 月 25 日死于萨勒诺。此后,政教之争又延续了 35 年左右。最后,皇帝亨 利五世和教皇卡里克斯特二世(1119~1124 年)在沃姆斯签订和约。规定主 教和修道院长由教士选举,德皇归还所侵占的教产,由教皇赐予指环和权杖。

但德国主教和修道院长的选举须在皇帝或其代表参加下进行,并首先由皇帝 赐予权节作为世俗权力的象征。主教授职权之争,暂时告一段落。

11 世纪中叶以前的英格兰  从公元 43 年罗马皇帝克劳狄把不列颠作 为帝国行省算起,至 442 年罗马戍军完全撤离,罗马人统治不列颠近 400 年,

其势力范围主要是在英国东南部。经过考古发掘,发现百多个罗马农庄遗址,

其中 90%在东南地区。罗马人在不列颠还建立了五十多个城镇,最大的城市 伦敦,当时只有 15,000 人左右。

5 世纪初,由于罗马奴隶制的危机,罗马戍军开始撤离不列颠,凯尔特 人一度恢复自己独立和自由的生活。5 世纪中叶,居住在易北河、莱茵河和 威悉河下游的裘特人、盎格鲁人和撒克逊人先后侵入不列颠,大部分凯尔特 人被屠杀或沦为奴隶,也有一小部分逃到西部山区和法国的布列塔尼等地。

这一征服过程延续了近一个半世纪。从 6 世纪起,在不列颠开始形成七个小 王国:埃塞克斯、威塞克斯、苏塞克斯、肯特、东盎格里亚、麦西亚、诺森 伯里亚。

第一个称霸的是肯特王国。这与它得到教会的支持是分不开的。肯特国 王埃塞伯特(560~616 年)是盎格鲁-撒克逊人第一个皈依基督教的国王。

597 年,罗马教皇格利哥里派奥古斯丁带 40 名僧侣,经高卢来到肯特。埃塞 伯特为他们重建坎特伯雷教堂。601 年奥古斯丁成为罗马教皇任命的第一个 英国大主教。埃塞伯特还劝说两个侄子信奉基督教,一是埃塞克斯国王;一

(17)

是东盎格里亚国王。625 年埃塞伯特的女婿、诺森伯里亚国王埃德文(616~

632 年)也接受基督教。约在 8 世纪初,全盎格鲁-撒克逊各王国都承认基督 教。

在中世纪初期的西欧,教会不仅在精神上为农奴制大唱赞歌,而且,通 过政教勾结,教会也成为新兴的封建大地主。国王封赐教会大量土地。7 世 纪至 9 世纪期间,在国王赐地文书中,只有 29 件是不属于赐予教会的。英国 现今见到的最早的赐地文书是 679 年肯特国王赫洛塞尔(673~685 年)给布 利赫窝特修道院院长的文书。国王把塔内特河西的耕地、牧场、沼泽和鱼塘 赏赐给这个修道院院长。这意味着公社土地所有制从国王手中向教会封建主 手里转移,说明农村公社土地所有制向封建土地所有制转化。接受“赐地”

的农民须向领主纳税和服各种劳役。

教会在政治上也享有许多特权。肯特国王的首席秘书就由国王小教堂的 神父兼任,主教们都是国王的高参,他们的意见可以左右当时的政局。教会 财产受到特殊保护。埃塞伯特法典第一条规定:如偷窃“神和教会财产”要 以 12 倍价格赔偿。

但基督教在英国的传播和自由农民被奴役也经历了复杂的过程。616 年,埃塞伯特死后,肯特王国曾出现了恢复氏族神的异教运动。  632 年,

诺森伯利亚国王埃德文被杀,异教一度恢复统治地位。直到 8 世纪初,随着 盎格鲁-撒克逊诸王国的封建化进程,基督教才逐渐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宗教。

在国王怀特烈德(691~725 年)时期,教会可以享有免税权。8 世纪是 麦西亚王国称霸时期,国王奥发(757~796 年)下令造“贡赋册”,按土地 多寡征收贡赋。“贡赋册”的建立,成为封建国家压榨农民的重要手段,也 是封建国家职能的重大发现。8 世纪后半期,由于丹麦人的入侵(第一次见 于史册的是 787 年),促成诸王国的统一。825 年,威塞克斯国王埃格伯特

(802~839 年)在埃兰丹尼一战,打败了麦西亚,其他王国相继承认他为“不 列颠的统治者”,英国开始统一。“英格兰”这个名词,大约也是从这个时 候开始的。

真正完成统一大业的是阿尔弗雷德大帝(871~899 年),他一生做了四 件大事:第一,与丹麦人进行了近 30 年斗争。9 世纪 70 年代,英格兰全境 几乎沦于丹麦人之手。阿尔弗雷德组建一支百艘战船的船队英勇作战,才迫 使丹麦人于 879 年签订威得摩尔和约。泰晤士河以北为“丹麦区”,以南连 同伦敦为阿尔弗雷德统治区。第二,废除义务兵制,改用封赐土地的办法来 加强对军队的控制,这是后来封建骑士的雏型,类似法兰克王国查理・马特 的改革。第三,创立贵族子弟学校,为统治阶级培养人才。他奖励学术,重 金延聘外国学者到宫廷讲学。阿尔弗雷德还亲自安排把英国文学之父比德

(673~735 年)的《英格兰民族教会史》和博提乌斯的《哲学的安慰》等著 作译成本国方言,促进了古代英吉利语言和文学的发展。他下令编纂编年史,

从而奠定了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的基础。第四,编纂法典,把历代盎格鲁-

撒克逊王国法律加以整理汇编,以适应统一国家的需要,这就是英国历史上 有名的《阿尔弗雷法典》。法典强调领主权利神圣不可侵犯,法典第四条规 定:“刻尔(公社农民)企图谋害他的领主,他应该被处死和没收其财产,

或可付其领主偿命金以清白自己”。法典还规定:依附的农民不得随意迁徙,

须郡尹证明才能迁移。同时,领主对依附于他的人员有法律责任。假如被保 护人曾在另一地犯罪,现在接纳的人须向国王交纳 120 先令的罚金。

(18)

在阿尔弗雷德的后继者爱德华(899~924 年)执政时期,由于频繁的战 争以及天灾人祸,加速了自由农民的破产。自 991 年至 1014 年英国共付七次

“丹麦金”,共计 158,000 镑(折合现今货币约 1000 万镑)。1018 年卡纽 特国王登位,又勒索 82,500 镑“丹麦金”。这些钱都转嫁到自由农民身上,

加速了自由农民的破产。10 世纪上半期,自由农民的依附化过程已基本完 成。《亚塞尔斯丹法典》第二条明确规定:“对于没有领主的人……应该由 其族人将他逮送法院,并在公共集会上为其找一领主”。

11 世纪,英国的自由农民逐渐消失了,出现各种不同身份的依附农民,

现在须向领主交纳少量实物和货币地租,有时还服徭役。但仍保有自由农民 的身份,须为国王服兵役。其次是“格布尔”,这是一种无权的农民,他们 被束缚在领主的土地上,每周服两天、三天的徭役,而且交纳沉重的贡赋和 各种苛捐杂税。例如:在圣迈克尔节(9 月 29 日)交纳租金 10 便士。在圣 马丁节(10 月 11 日)交纳 23 蒲式耳大麦,两只母鸡等等。此外还有叫“卡 特尔”的“茅舍农”,只占有 5 英亩的份地,在秋收大忙季节,每周要为领 主劳动三天,其他苛捐杂税也很重。应当指出,直到 1066 年诺曼人征服之前,

仍有 12%是自由农民,他们主要集中于“丹麦区”。

(19)

第二章  西欧封建社会的发展

第一节  西欧中世纪城市的兴起和十字军东侵

(一)西欧城市的兴起和发展

城市的产生  西欧封建社会之初,西罗马时代的城市业已衰落,遗留下 来的城市如罗马、米兰、巴黎、里昂、伦敦、科伦和特里尔等,早已失掉经 济中心的地位,仅是封建诸侯、教会主教的政治统治中心而已。中世纪西欧 作为工商业中心的城市,并不是从古代历史中现成地继承下来的,而是 10 世纪至 11 世纪时由逃亡农奴重新组成的,“从中世纪的农奴中产生了初期城 市的城关市民”。中世纪西欧城市的一个特点是兴起晚,但发展迅速,市民 争取城市自治运动一浪高一浪地前进,市民与王权结盟对抗封建割据,加速 了西欧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产生。

西欧在封建社会形成时期,生产力发展缓慢,农业与手工业紧密结合在 一起。到了 10 世纪至 11 世纪,社会生产力才有显著的提高。随着铁制农具 的增多和土地耕种方式的改善,特别是用马牵引的带轮的铁犁和二圃、三圃 制的广泛流行以及大面积垦荒,生产率得到增长。主要谷物如大麦、小麦和 豌豆的产量由 8 世纪至 9 世纪时的种一收二,提高到种一收五甚至收六的水 平。葡萄、麻、果木等园艺以及畜牧业都发展起来。水磨也广为使用,1086 年仅英国就拥有 5000 盘水磨。这时,尼德兰又发明了风磨。马颈皮项圈和 马蹄铁等马具的改进,使马成为有效的负重动物,而且数匹马可以并驾成队 曳拖重犁或货车。风磨与马力效率的提高提供了新的动力来源。10 世纪至 11 世纪的西欧,采矿、冶炼和金属加工业、纺织、制革、制陶、磨粉和建筑 业等都较前完善。

由于手工业成为具有专门熟练技巧的部门,非一般农家所能兼营,于是,

庄园内手工业者所生产的剩余产品可供交换,商品比重开始增长,乃逐渐发 生了个体小商品生产的手工业与农业分离的漫长过程。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力 的提高是中世纪西欧城市兴起的重要前提。西欧城市的产生也是农奴和其他 依附农民与封建领主进行阶级对抗的结果。专业化的手工业农奴为了摆脱封 建领主的压迫与剥削,于是他们开始脱离封建庄园。逃亡是反封建斗争的一 种方式,农奴逃离庄园,到便于销售自己产品的地方,如封建城堡、主教驻 地、寺院附近和交通方便的渡口、港口、要道、关隘等地。这些手工业者聚 集的地方,人口逐渐增加,来往商人和交换增多,渐次成为工商业集中的城 市。西欧有句谚语说:“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1168 年圣托美尔城规定,

农奴入城后,领主不得追捕。1227 年,英王亨利三世给克劳彻斯特城颁特许 证,明文规定,农奴在城市住一年零一天便成为自由人。因此,城市对于农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版,第 1 卷,第 273 页。

在此之前,马颈套上轭,负重时马的咽喉易于梗塞。

参阅帕尔默、乔尔・科尔顿合著的《世界近代史》,第 23 页,纽约,1978。

有的农奴通过纳租与赎买离开庄园,如据英国《末日审判书》记载,有的定居于城市的手工业者要向原 庄园主“缴纳六只钵”、“缴纳 20 锭铁”作为代役租,有的要缴纳若干便士,有的甚至还要给原庄园主服 劳役。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目前全世界生產結構存在全球供應鍊的整合體系,在 這種環境下,土國相信保護主義的形成亦對實施保護

經國三民非營利幼兒園為依據本辦法第 7 條及第 34 條,由

這類文章,不以阿彌陀佛所創建之西方極樂世界淨土,為信

以土地清冊與地籍圖核對,劃出區土地是否在劃出範

海納百川,所有海中的一切有大部份來自陸地,海洋雖然很大,但是當百川都

大多是對佛教進行管理方面的內容。前已述及,唐令迄今為止已經佚失。二十世紀初,在中

卻不是恢復封建,而是將其中原來封建結構的理想成分,擴

封建時期 8~13世紀 羅馬體大小寫字母完備 加洛林王朝 皇室抄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