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不同性別的國小學童在歸因方式之差異分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不同性別的國小學童在歸因方式之差異分析 "

Copied!
1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五章 討論

本章主要目的在針對研究結果與發現,做進一步詳細的討論。全章共分為六 節,第一節為國小學童的社交地位分布狀況之討論;第二節為不同性別與社交地 位的國小學童在歸因方式上差異之討論;第三節為不同性別與社交地位的國小學 童在人際信念上差異之討論;第四節為不同性別與社交地位的國小學童在表情辨 識能力上之差異之討論;第五節為不同性別與社交地位的國小學童在友誼品質上 差異之討論;第六節為歸因方式、人際信念、表情辨識能力與友誼品質對國小學 童社交地位區分情形之討論。

第一節 國小學童的社交地位分布狀況之討論

本研究以描述統計了解國小學童的社交地位分布狀況,由第一部分「我們這 一班」問卷可求得受試學童在班級中的七種社交地位。其中,受歡迎者有78人,

佔了全體的24.6%;攻擊-被拒絕者有32人,佔10.1%;退縮-被拒絕者有7人,佔2.2

%;一般-被拒絕者有26人,佔8.2%;被忽視者有53人,佔16.7%;受爭議者有14 人,佔4.4%;而普通者有107人,佔了全體的33.8。各社交類型的人數、比例如表 4-2-1所示。

由本研究結果可知,在國小學童中,普通型所佔比例最多(33.8%),受歡迎者 次之(24.6%),而三種被拒絕者共有 65 人,佔了全體的 20.5%;對照涂春仁(民 88)對國小學童進行社交測量研究中,五種社交類型學生的出現比例:受歡迎(23%),

被拒絕(17%),被忽視(18%),受爭議(4%),普通(38%),被拒絕組比例有急速增加的 趨勢,這個現象值得重視。此外,在被拒絕組中,攻擊-被拒絕類型所佔比例高於退 縮-被拒絕類型,可見在國小班級情境中,被同儕拒絕者多屬具攻擊傾向的學童;退

(2)

縮-被拒絕學童人數雖稀少,但其屬於帶負面色彩的弱勢者,可能同時受到拒絕與忽 略,亦值得加以關注;此外,受忽略組雖沒有受到同儕拒絕,但長期處於不受重視 的狀態之下,其認知方面的情況亦值得探究。

(3)

第二節 不同性別與社交地位的國小學童在歸因方式上 差異之討論

一、

不同性別的國小學童在歸因方式之差異分析

本研究對國小學童男、女生於歸因上的差異,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來進行統 計分析。結果發現,男、女生於歸因方式上具有差異,男生在「正向事件-內歸因」

分量表、「正向事件-外歸因」分量表以及「負向事件-內歸因」分量表的得分均低 於女生,表示女生在面對正向事件時,較男生偏向做內在歸因,但也較男生偏向 做外在歸因;而在面對負向事件時,女生較男生偏向歸因於內在因素。此結果支 持了研究假設一:不同性別的國小學童,其對人際事件的歸因方式具有差異,其 中假設 1-1:男生在「國小學童人際歸因量表」中「正向事件-內歸因」分量表的 分數低於女生,以及假設 1-3:男生在「國小學童人際歸因量表」中「負向事件- 內歸因」分量表的分數低於女生,均同樣獲得了支持。

本研究結果與先前徐佩君(民 88)與 Jupian(1996)等人的發現一致。在正 向的人際事件方面,女生會比男生還容易將同儕之間良善的互動做內在歸因,也 就是將之歸因於自己本身的因素。例如國小學童人際歸因量表(我的學校生活 A 部分)中題目:「假設下課時同學約我一起玩,這可能是因為:」,女生會偏向在 內在歸因題幹「我很合群,並會去遵守遊戲規則」上勾選同意程度較高的選項,

這可能是由於女生的自我概念發展較快,已可由他人肯定移轉為自我肯定,對於 事情的正向結果較具自信,因此較男生而言,將正向人際事件歸因於內的程度更 為明顯。不過,研究結果也發現,女生在「正向事件-外歸因」分量表的分數高於 男生,造成這種看似矛盾的結果,可能是來自於正向事件本身的內容差異,若正 向人際事件為女生較有自信的方面,則女生會偏向做內在歸因;反之,若女生對

(4)

此事件不具信心,便會採取保守策略,而偏向做外在歸因。

另一方面,女生對於人際事件的負向結果,同樣也較男生偏向內在歸因,為 何會有這樣的結果呢?由於內在歸因與外在歸因這兩個變項並非位於同一線段的 兩端,個體不會僅持內在歸因觀點或僅持外在歸因觀點,而是「因事制宜」,也就 是說,其可能對某事件做內在歸因,卻對另一件事做外在歸因,端看事件的屬性 而言。對於負向的人際互動結果,由於女生較具內省能力,會將其歸因於自己本 身的因素,例如量表中題目:「假設我在關窗戶時,夾到了同學的手,這可能是因 為:」,女生會在「我太不小心了,沒有注意到同學的手」的內在歸因敘述上較男 生呈現高同意度。

此外,根據徐佩君(民 88 年)以及高民凱(民 90 年)等人的研究,由於中 華文化的教育強調羞恥感與負責的態度,所以學童會傾向對負向事件做「內在性」

的歸因,此一結論,也在本研究中獲得了再次的支持。研究者發現四年級的國小 學童在面對與同儕互動的負向事件時,學童做內在歸因的傾向大於做外在歸因的 傾向;即使男生在面對負向事件時不若女生歸因於內的程度大,卻同樣呈現內在 歸因的傾向,由此可見文化脈絡的因素影響之深遠。

值得注意的是,先前對性別差異的研究多以國中生或國小五、六年級學童為 研究對象,但研究者此次嘗試對國小中年級升高年級的關鍵時期「四年級下學期」

做探究,發現國小四年級學童在人際事件歸因上的性別差異達到顯著。此結果可 能與現今學童的時代背景有關,目前兒童的社會刺激增多,其不論在心理方面或 認知方面均有提前發展的情形,此現象值得再做進一步縱向的研究。

二、

不同社交地位的國小學童在歸因方式上之差異分析

本研究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進行不同社交地位國小學童在人際事件上歸因 方式的檢定,結果發現「正向事件-內歸因」、「正向事件-外歸因」以及「負向事件

(5)

-外歸因」三個分量表均達顯著差異:「正向事件-內歸因」方面,受歡迎組大於攻 擊-被拒絕組;「正向事件-外歸因」方面,受歡迎組大於攻擊-被拒絕組,且被忽視 大於攻擊-被拒絕組;「負向事件-外歸因」方面,受歡迎組大於退縮-被拒絕組,攻 擊-被拒絕組大於退縮-被拒絕組,且被忽視大於退縮-被拒絕組。而「負向事件-內 歸因」分量表則未達顯著差異。

由上述可知,研究假設二中,假設 2-1:攻擊-被拒絕組在「國小學童人際歸 因量表」中「正向事件-內歸因」分量表的分數上高於其他各組未獲得支持。各組 平均數數據中,「攻擊-被拒絕組」雖高於「退縮-被拒絕組」,但未達顯著差異;反 倒是「受歡迎組」高於「攻擊-被拒絕組」。此結果雖與本假設不符,卻可應驗先 前對國小學童「自尊」方面的研究(Buhrmester, 1990;陳坤虎,2001;Colarossi &

Eccles , 2003):受歡迎者自尊較高,也因為這個原因,讓具高自尊的受歡迎學童 在面對人際方面的正向事件時,會偏向將之歸因於與自身相關的內在因素。至於

「退縮-被拒絕組」由於人數太少,其極端值對整體統計的影響過於突顯,導致變 異數增大,而無法呈現出與其他二組的顯著差異情形。

研究假設 2-2 獲得支持:攻擊-被拒絕組在「國小學童人際歸因量表」中「正 向事件-外歸因」分量表的分數上低於其他各組。「攻擊-被拒絕組」有自利歸因的 傾向,常誇耀性的將事件的成功歸因至個人的因素,這是因為他們為了彌補在人 際上的受挫,藉著邀功於己以獲得自尊,這是一種自我彰顯的偏差(Miller & Ross, 1975),其吝於將功勞分給他人,獨斷的認為正向事件的成果是自己的付出,而忽 略他人的努力與感受;「攻擊-被拒絕組」學童在行為或是口語上表現出令人不舒 服的攻擊傾向,均是導致其受到同儕拒絕的原因。

研究假設 2-3:退縮-被拒絕組在「國小學童人際歸因量表」中「負向事件-內 歸因」分量表的分數上高於其他各組未獲得支持。由研究數據中可見「受歡迎組」

高於其他二組,可知能夠自我反省亦是人緣佳學童受歡迎的因素之一。「退縮-被 拒絕組」的平均數雖高於「攻擊-被拒絕組」,但由於本研究之「退縮-被拒絕組」

人數過少,在各組人數差異過多的狀況下,較難顯現出各組的差距情形。

(6)

研究假設 2-4 則獲得了支持:退縮-被拒絕組在「國小學童人際歸因量表」中

「負向事件-外歸因」分量表的分數上低於其他各組。相對於「攻擊-被拒絕組」的 自利歸因傾向,「退縮-被拒絕組」在歸因上則容易偏向自我貶抑,在長期的被拒 絕之下,其自信心明顯不足,當遇到人際間的負向事件時,會將過錯承攬在自己 身上,而不會去考量外界情境或是他人造成等因素。這個結果與 Hjelle 與 Busch

(1996)的研究一致,身旁重要他人忽視的反應,易使「退縮-被拒絕」兒童感到 無助,而傾向對負向事件做悲觀的解釋,而非歸因於外。

(7)

第三節 不同性別與社交地位的國小學童在人際信念上 差異之討論

一、

不同性別的國小學童在人際信念上之差異分析

本研究對國小學童男、女生於人際信念上的差異,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來進 行統計分析。結果發現,男、女生在國小學童人際信念量表「實體信念」分量表 的得分上,雖然男生略高於女生,而在國小學童人際信念量表「累進信念」分量 表的得分上,雖然女生略高於男生,但均沒有達到顯著差異,可知研究假設 3-1:

男生在「國小學童人際信念量表」中「實體信念」分量表的分數上高於女生,以 及研究假設 3-2:男生在「國小學童人際信念量表」中「累進信念」分量表的分數 上低於女生,均未獲得支持。對於這樣的研究結果,研究者探究其可能原因,分 述如下:

在內隱理論(implicit theory)的研究中,發現即便是偏向持實體信念的個體,

其在信念量表上仍會有累進信念分數偏高,甚至高於實體信念分數的現象(Boyum, 1988; Leggett, 1985),因此,部分研究在信念量表的編寫上,會僅呈現實體信念的 敘述句,如:「你的智能(intelligence)是固定的,無法改變。」、「你可以學習 新事物,但卻無法改變你的智能。」,讓受試者針對此決定認同的程度,程度愈 高,偏向實體信念,程度愈低,則偏向累進信念。但在本研究中,由於研究者首 度將信念引用至人際互動脈絡中,為了對此「人際信念」有進一步的探究,因此 在量表的編寫上,仍併用了「實體信念」以及「累進信念」兩部分來命題,量表 總分愈高,愈偏向累進信念,反之,總分愈低,愈偏向實體信念,故而在男、女 國小學童在人際信念的總分上,有偏高的情形(最高總分 70,男生:52.78,女生:

53.55),此種天花板效應(ceiling effect)便降低了兩者間的差異性。

(8)

此外,在國內的教育上,多強調「勤能補拙」、「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 觀念,對於「努力」有較正向的想法,學童從小就被灌輸凡事皆應積極的處理態 度,對於課業如是,對於人際互動上亦如是。因此,當面對像國小學童人際信念 量表中的敘述:「我在班上的受歡迎情形會因我的表現而改變。」、「我和朋友的友 情會隨著我的努力而欲來愈好。」這類的句子時,會直覺的勾選偏向同意的選項;

而看到像「如果我和朋友意見不合,即使我努力溝通,都無法改善。」、「如果我 的人緣不好,不論怎麼做都無法改變別人對我的看法。」的反向題目,則會偏向 勾選不同意的選項。這同樣也造成了男、女國小學童在人際信念得分上的天花板 效應,而導致性別差異不顯著的結果。

以往「實體信念」與「累進信念」的觀點多用於個體的智力、成就表現或工 作成果上,還未有人針對人際關係方面來研究。研究者首次以「人際信念」的角 度探究不同性別的國小學童之差異,發現其中未達顯著差異,此結果是因為國小 男、女生的人際信念原本就沒有差別?抑或是如上述般為教育文化之背景因素影 響?還是研究工具之不恰當?值得再作深入探究。

二、

不同社交地位的國小學童在人際信念上之差異分析

本研究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進行檢定,結果發現「受歡迎」、「攻擊-被拒絕」、

「退縮-被拒絕」以及「被忽視」國小學童在國小學童人際信念量表中,其「實體 信念」與「累進信念」差異均未達顯著水準,故研究假設 4-1:攻擊-被拒絕組在

「國小學童人際信念量表」中「實體信念」分量表的分數上高於其他各組,以及 研究 4-2:攻擊-被拒絕組在「國小學童人際信念量表」中「累進信念」分量表的 分低於其他各組,均未獲得支持。對於這樣的研究結果,研究者探究其可能原因,

分述如下:

在內隱理論的研究中,發現即便是偏向持實體信念的個體,其在信念量表上

(9)

仍會有累進信念分數高過於實體信念分數的現象(Boyum, 1988; Leggett, 1985),因 此,部分研究在信念量表的編寫上,會僅呈現實體信念的敘述句,如:「你的智 能(intelligence)是固定的,無法改變。」、「你可以學習新事物,但卻無法改變 你的智能。」,讓受試者針對此決定認同的程度,程度愈高,偏向實體信念,程 度愈低,則偏向累進信念。但在本研究中,由於研究者首度將信念引用至人際互 動脈絡中,為了對此「人際信念」有較顯明的探究,因此在量表的編寫上,仍併 用了「實體信念」以及「累進信念」兩部分來命題,量表總分愈高,愈偏向累進 信念,反之,總分愈低,愈偏向實體信念,故而在男、女國小學童在人際信念的 總分上,有偏高的情形(最高總分 70,男生:52.78,女生:53.55),此種天花板 效應(ceiling effect)便降低了兩者間的差異性。

此外,在國內的教育上,多強調「勤能補拙」、「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 觀念,對於「努力」有較正向的想法,學童從小就被灌輸凡事皆應積極的處理態 度,對於課業如是,對於人際互動上亦如是。因此,當面對像國小學童人際信念 量表「我的學校生活 B 部分」中的敘述:「我在班上的受歡迎情形會因我的表現而 改變。」、「我和朋友的友情會隨著我的努力而欲來愈好。」這類的句子時,會直 覺的勾選偏向同意的選項;而看到像「如果我和朋友意見不合,即使我努力溝通,

都無法改善。」、「如果我的人緣不好,不論怎麼做都無法改變別人對我的看法。」

的反向題目,則會偏向勾選不同意的選項。這同樣也造成了不同社交地位國小學 童在人際信念得分上的天花板效應,而導致差異不顯著的結果。

以往「實體信念」與「累進信念」的觀點多用於個體的智力、成就表現或工 作成果上,還未有人針對人際關係方面來研究。研究者首次以「人際信念」的角 度探究不同社交地位的國小學童之差異,發現其中未達顯著差異,此結果是因為

「受歡迎」、「攻擊-被拒絕」、「退縮-被拒絕」以及「被忽視」國小學童的人際信念 原本就沒有差別?抑或是如上述般為教育文化之背景因素影響?還是研究工具之 不恰當?值得再作深入探究。

(10)

第四節 不同性別與社交地位的國小學童在表情辨識能 力上差異之討論

一、

不同性別的國小學童在表情辨識能力上之差異分析

本研究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進行檢定,結果發現國小學童男、女生在表情辨 識實驗中,其表情辨識的正確率未達顯著水準,因而研究假設 5-1:男生在「表情 辨識實驗」的正確率上低於女生未獲支持;而在國小學童男、女生的表情辨識的 反應時間上,具有顯著差異,故研究假設 5-2:男生在「表情辨識實驗」的反應時 間上多於女生,獲得了支持。

在表情辨識的正確率上,過去對此項研究多使用量表的方式來測量,表情照 片於紙本上為黑白呈現,再加上印刷上的失真,使受試者在辨識上較感難度,不 過也較能顯現出受試者間的差異。所以本研究中改良了研究工具,以更接近生活 化的方式呈現各種的表情,並且為了能檢視受試者的立即反應,故而採用認知實 驗技術 SuperLab 作為研究工具,將表情以彩色、真實的方式呈現在電腦螢幕上,

再讓受試者按按鍵反應表情辨識能力。此方式提高了受試者的表情辨識正確率,

在本研究中,男生達到了.7459,女生更高達.7841,兩者皆有接近八成的辨識成功 率,造成了天花板效應(ceiling effect),可能導致國小學童男、女生在表情辨識 的正確率上性別差異不顯明的結果。

在表情辨識的反應時間方面,由於本研究使用 SuperLab 研究工具,因而得以 對這個課題加以探究。國小學童男、女生在表情辨識反應時間上達到顯著,而女 生的反應時間低於男生,此結果呼應了 Rahman,、Wilson 與 Abrahams(2004)的 研究結果:他們在了解兒童於「高興(happy)」與「悲傷(sad)」兩種臉部情緒 表情的性別差異時,發現女生有較快的反應時間。本研究擴大了辨識的表情類別,

(11)

除了快樂與悲傷之外,還探究了生氣、討厭、輕視、害怕以及驚訝等七組表情,

同樣發現國小學童在對表情辨識的反應時間上,達到了性別差異。可能是由於女 生對情緒表情的觀察採用精緻化策略(Guillem & Mograss, 2005),較為敏銳,故 而在表情辨識上反應較快,女生的反應時間低於男生。

二、

不同社交地位的國小學童在表情辨識能力上之差異分析

本研究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進行檢定,結果發現「受歡迎」、「攻擊-被拒絕」、

「退縮-被拒絕」以及「被忽視」組的國小學童在表情辨識實驗中,其表情辨識的 正確率達顯著水準,再進行事後比較,得到「攻擊-被拒絕」的國小學童在表情辨 識的正確率上高於「退縮-被拒絕」的國小學童之結果,與研究假設 6-1:攻擊-被 拒絕組在「表情辨識實驗」的正確率上低於其他各組不符,未獲得支持。

以往研究中,僅對受歡迎、被拒絕、被忽視、受爭議以及普通五種社交地位,

做表情辨識能力的比較,卻無再將被拒絕者分為「攻擊-被拒絕」和「退縮-被拒絕」

做討論,研究者經由文獻探討中,了解其二者差異甚大,的確有再加以區分的必 要,因此特別將「攻擊-被拒絕型」和「退縮-被拒絕型」提出,與「被忽視」、「受 歡迎型」的國小學童比較其表情辨識的正確率。結果發現攻擊-被拒絕者的表情辨 識能力高於退縮-被拒絕者,原因可能為前者的人際互動機會較後者為高,雖其所 表現的多為負向行為,惹人不快,仍然屬於班上互動上的活躍份子;反觀退縮-被 拒絕者,由於較少與他人互動,缺乏練習表情情緒辨識的機會,因此在表情辨識 的正確率上,會低於其他的學童,此結果與黃世琤以及陳慧芳(2003)的研究結 果一致。

另外,本研究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進行檢定,結果發現「受歡迎」、「攻擊-被 拒絕」、「退縮-被拒絕」以及「被忽視」組的國小學童在表情辨識實驗中,其表情 辨識的反應時間未達顯著水準,故研究假設 6-2:攻擊-被拒絕組在「表情辨識實

(12)

驗」的反應時間上多於其他各組未獲支持。

本研究嘗試以認知實驗技術的方式,進行國小學童表情辨識能力的探究,除 了解表情辨識的正確率外,還可藉此種實驗方法,更深一層的探討表情辨識的反 應時間差異。結果發現在「受歡迎」、「攻擊-被拒絕」、「退縮-被拒絕」以及「被忽 視」的國小學童中,雖前者的反應時間短於後兩者,但並無顯著差異。此結果可 能由於國小中年級學童在電腦的按鍵操作上較不熟悉,有反應延遲的狀況,故在 答題反應尚未呈現真實的反應時間,造成不同社交地位國小學童對表情辨識反應 時間上差異不顯著的情形。

三、

不同社交地位的國小學童在七種表情辨識能力上之差異 分析

為進一步了解不同社交地位的國小學童,在驚訝、害怕、輕視、討厭、悲傷、

生氣與高興七種表情的辨識能力上之差異情形,本研究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來考 驗。結果發現在表情辨識正確率上,不同社交地位的國小學童在「驚訝」與「輕 視」兩種表情上之辨識正確率達到顯著差異。為進一步了解「受歡迎」、「攻擊-被 拒絕」、「退縮-被拒絕」以及「被忽視」國小學童在這兩種表情的辨識正確率上之 差異情形,於是進行事後比較,結果發現對於驚訝表情,「攻擊-被拒絕」的國小 學童在表情辨識的正確率上大於「退縮-被拒絕」的國小學童;而對於輕視表情,

「受歡迎」的國小學童之正確率大於「退縮-被拒絕」的國小學童,「被忽視」的 國小學童之正確率大於「退縮-被拒絕」的國小學童。

在班級情境中,具攻擊傾向的學童,會以逗弄別人為樂,開些小玩笑、做些 侵擾同學的舉動,甚至以攻擊行為傷害他人,常可接收到同儕驚訝的表情訊息,

而退縮型態的被拒學童,較少對同儕做出大動作或誇張的行為,故在對「驚訝」

表情的辨識正確率上,攻擊-被拒絕的國小學童大於退縮-被拒絕的國小學童;在「輕

(13)

視」表情上,退縮被拒絕學童的辨識正確率低於受歡迎與被忽視的學童,此結果 令人玩味,照理說退縮-被拒絕的國小學童較常接收到輕視的目光,應會對此表情 較易辨識,但結果卻不然,推測可能由於退縮-被拒絕學童為逃避被拒絕的社交情 況,而產生防衛機制,藉以保護本身的自尊,故在辨識輕視的表情正確率上,反 倒有較低的結果。

此外,對於表情辨識反應時間方面,不同社交地位的國小學童在「悲傷」與

「高興」兩種表情上之辨識反應時間達到顯著差異。進一步以事後比較了解「受 歡迎」、「攻擊-被拒絕」、「退縮-被拒絕」以及「被忽視」國小學童在這兩種表情的 辨識反應時間上之差異情形,結果發現對於悲傷表情,「被忽視」的國小學童在表 情辨識的反應時間上大於「受歡迎」的國小學童;而對於高興表情,「退縮-被拒 絕」的國小學童之反應時間大於「受歡迎」的國小學童。

在同儕互動中,愈能察言觀色、體人心意的學童,通常愈會受到大家的喜愛,

而擁有好人緣。受歡迎的國小學童在遇到同儕情緒低落、悲傷時,較能敏銳察覺,

而在第一時間給予安慰,提供協助;在高興表情方面,退縮-被拒絕的學童由於長 期遭受拒絕,較不易接收到對方對自己所展現的的高興表情,缺乏練習的結果,

導致對高興表情反應較慢,且因為退縮-被拒絕學童缺乏自信,在面對他人高興的 表情時,可能會有所遲疑,而延長了反應時間。

(14)

第五節 不同性別與社交地位的國小學童在友誼品質上 差異之討論

一、

不同性別的國小學童在友誼品質上之差異分析

本研究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進行國小學童男生與女生在友誼品質方面的檢 定,結果發現男、女生於國小學童友誼品質量表的得分達到顯著水準,男生在「正 向關係」分量表得分低於女生,而在「負向關係」分量表得分高於女生,因此,

研究假設 7-1:男生在「國小學童友誼品質量表」正向關係分量表中得分低於女生,

以及研究假設 7-2:男生在「國小學童友誼品質量表」負向關係分量表中得分高於 女生,均獲得了支持。

此研究結果與林世欣(民 88 年)的發現一致,女生在自評的同儕關係上優於 男生,而認為自己擁有較佳的友誼品質。可能由於女生特別著重於與好朋友之間 的親密感與依賴感,因此對友誼品質有正向的知覺。根據研究者於國小任教多年 的觀察,女生對友誼的認知較狹窄,認為只有幫助、親密、陪伴等正向特質才是 構成友誼的條件,她們較少與好朋友發生衝突,但若一旦有了誤會與紛爭,常常 面臨「絕交」或「我不跟你好了」的結果;反觀男生則較不會有這種「非一即零」

的觀念,有時兩個男生產生爭執,甚至大打出手,一會兒卻又相安無事,彼此呼 朋引伴相約打球去,令旁觀者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

由上述可知,對於與好朋友之間的友誼品質知覺,國小女生對於正向關係較 為敏感與重視,因此在友誼品質的正向關係上高於男生;而國小男生平日除知覺 到與好朋友間的正向互動外,亦會發生具有負向互動關係的情況,故而在友誼品 質的負向關係上高於女生。

(15)

二、

不同社交地位的國小學童在友誼品質上之差異分析

本研究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進行「受歡迎」、「攻擊-被拒絕」、「退縮-被拒絕」

以及「被忽視」國小學童在友誼品質方面的檢定,結果發現「正向關係」以及「負 向關係」兩個分量表均達顯著差異。經由事後比較,在「正向關係」分量表上,

受歡迎組的得分高於攻擊-被拒絕組的國小學童,且受歡迎高於被忽視組的國小學 童;而在「負向關係」分量表上,攻擊-被拒絕組的得分高於受歡迎組的國小學童。

由此可知,研究假設 8-1:攻擊-被拒絕組在「國小學童友誼品質量表」正向關係 分量表中得分低於其他各組得到支持;研究假設 8-2:攻擊-被拒絕組在「國小學 童友誼品質量表」負向關係分量表中得分高於其他各組亦得到支持。

研究結果發現,攻擊-被拒絕國小學童知覺的正向友誼品質較低,而受歡迎兒 童知覺的正向友誼品質較高,與 Brendgen, Little 以及 Krappmann(2000)的研究 結果一致。Parker & Asher(1992)提出;雖然被拒絕學童同樣會有好朋友,也會 對其友誼關係滿意,但此關係仍會低於受歡迎學童的友誼品質,此說法亦於本研 究中再次得到支持;另外,被忽略組學童的正向友誼關係同樣低於受歡迎組的國 小學童,由於其長期受到忽略,導致在人際關係上不具信心,連帶影響了被忽略 學童與好朋友的友誼關係知覺,造成正向友誼關係低落的結果。

在負向友誼關係上,攻擊-被拒絕國小學童知覺到的負向關係高於受歡迎組,

此亦與先前 Brendgen, Little 以及 Krappmann(2000)的研究結果一致,由此可知,

被拒絕型學童在客觀的人際關係「社交地位」以及主觀的人際關係「友誼品質」

上,都較其他學童來得劣勢,即使被拒絕型學童擁有親密友誼的好朋友,其所知 覺到與好朋友之間的友誼品質,也不像一般兒童那麼高。由此可以想見被拒絕者 所遭遇的內心挫折,此種被孤立的經驗,會使學童對其社交能力產生懷疑,導致 自卑感的產生,並形成較差的自我概念(Vandell & Hambree, 1994; Rubin, Bukowski,

& Parker, 1998);若孩子長久下來缺乏正向的同儕關係,也會造成未來的心理異常

(16)

和社會行為等問題(Silver, 1992)。因此,對於被拒絕學童的關懷與輔導介入,實 乃刻不容緩之務。

(17)

第六節 歸因方式、人際信念、表情辨識能力與友誼 品質對國小學童社交地位區分情形之討論

本研究以區別分析來考驗國小學童的歸因方式、人際信念、表情辨識能力以 及友誼品質,能否區分其社交地位,對「受歡迎」、「攻擊-被拒絕」、「退縮-被拒絕」

以及「被忽視」四種社交地位做明確之分類。結果發現「正向事件-內歸因」、「正 向事件-外歸因」、「負向事件-內歸因」、「負向事件-外歸因」、「人際信念」、「正向 友誼品質」、「負向友誼品質」、「表情辨識正確率」以及「表情辨識反應時間」九 個預測變項,可有效區別四種國小學童的社交地位,故研究假設九:歸因方式、

人際信念、表情辨識能力與友誼品質能有效區分國小學童的社交地位,獲得了支 持。

第一條典型區別函數方面,標準化係數中「負向事件-外歸因」的係數最大,

表示其重要性最高;而由典型區別函數的結構矩陣中,區別變項與標準化典型區 別函數的相關值較大者表示此變數對區別函數的影響力愈大,相關最高的為「負 向事件-外歸因」。由上述可知,第一條函數中「負向事件-外歸因」對國小學童社 交地位的比重很高,此變項在做社交地位的預測時,具有決定性的作用;而在樣 本的形心差異值上,可知第一區別函數最能區分「攻擊-被拒絕」與「退縮-被拒絕」

兩組。

在面對人際中的負向事件時,「攻擊-被拒絕型」學童會將同儕視為社會性障 礙的原因,除了產生敵意歸因偏誤,還會以自我防禦的方式去思考問題,而發展 出自利歸因型態去解釋被拒的事件(Nicki & Gary, 1993),將人際失敗歸咎於與自 己無關的外在事件,以維護自尊,逃避責任;而對於另一種被拒絕型態「退縮-被 拒絕」者,身旁重要他人冷漠的反應,易使其感到無助,傾向對負向事件做悲觀 的解釋,也就是將其歸因於內在(Hjelle & Busch , 1996),產生自貶歸因的現象。

因此在預測變項中,「負向事件-外歸因」最能區分此二種類型的被拒絕國小學童。

(18)

關於第二條典型區別函數方面,標準化係數中「正向友誼關係」的係數較大,

表示其重要性最高;而由典型區別函數的結構矩陣中,區別變項與標準化典型區 別函數的相關值較大者表示此變數對區別函數的影響力愈大,相關最高的亦為「正 向友誼關係」。由上述可知,第二條函數中「正向友誼關係」對國小學童社交地 位的比重很高,此變項在做社交地位的預測時,具有決定性的作用;而在樣本的 形心差異值上,可知第二區別函數最能區分「受歡迎」與「攻擊-被拒絕」兩組。

此研究結果符合相關文獻探討,被拒絕兒童知覺到的友誼品質較其低,而受 歡迎兒童知覺到的友誼品質則較高(Brendgen, Little & Krappmann, 2000);雖然 低接受度兒童同樣會有好朋友,也會對其友誼關係滿意,但此關係仍會低於其他 兒童的友誼品質(Parker & Asher, 1992)。故而在「正向友誼關係」上,受歡迎 組會顯著高於攻擊-被拒絕組的國小學童,在所有的預測變項中,「正向友誼關係」

最能區分此二類型社交地位學童的差異。

由研究結果可知,區別變項之整體分類正確率為 64.2%,代表本研究的九個 預測變項「正向事件-內歸因」、「正向事件-外歸因」、「負向事件-內歸因」、「負向 事件-外歸因」、「人際信念」、「正向友誼品質」、「負向友誼品質」、「表情辨識正確 率」以及「表情辨識反應時間」在對國小學童的四種社交地位分類上,具有區別 的效果。因此,教育現場的教師可藉由觀察班級學生在這些認知變項上的狀況,

來了解學童的內在世界,並進而推測其社交地位的差異情形,期能提供國小學童 遭遇人際挫敗的預防;輔導工作者也可參照學童的認知狀況,作為介入時的依據,

希望能在外顯行為之外,提供相關人員更深入的資訊,以更適切的協助因人際受 挫而影響身心健康的學童。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保護因素(protective factors) :可降低兒童受傷害/虐待

• 課程由現代的普遍取向轉向後現代的多元 取向,從根據學界所預訂的學科知識,轉

浪漫色彩 兩性相處變得避忌,影響正常友誼發展

1.受虐待兒童及受性侵犯兒童的心理與成長影響 ( 短期及長期影響

•虐兒行為是人們(單獨或集體地) 利用本身與兒 童之間權力差異的特殊地位 (如年齡、身分、知

• 學生表示被媽咪的朋友 ( 異性 ) 虐打及虐待,班主任通

根據研究背景與動機的說明,本研究主要是探討 Facebook

研究與發展(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R&D) 係指進步的 科學知識或產品(與製程)之創新而言[23]。依據美國國家科學基 金會的報告,顯示在最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