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簡介 指定文言篇章的設置,期望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簡介 指定文言篇章的設置,期望"

Copied!
2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指定文言經典學習材料的 教學與評估

中國文化核心

盧鳴東

(2)

簡介

指定文言篇章的設置,期望 作為學生學習的切入點,透過細 讀文本,掌握文化、文學內涵,

提升語文素養,並能把所學的知

識應用在不同的學習範疇。

(3)

文化地理版圖

從中華文化的連貫性、相對性,反映文言經典篇章之間的延 伸關係;從文言經典篇章的文本解讀,勾勒中國文化核心的 形成及對中國知識份子的影響。

(4)

求仁得人

(5)

孔子 - 一切從「仁」開始

• 內核:價值、經驗、判斷、與生俱來

• 《論語‧憲問》曰:「子路問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 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 矣。 』曰: 『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 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 』 」

• 《論語•衛靈公》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 仁。」

• 《論語‧顏淵》曰:「樊遲問仁。子曰:『愛人。 』 」

• 《論語‧述而》曰: 「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 《禮記‧中庸》曰:「仁者,人也。」

• 《孟子‧盡心下》曰:「仁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

(6)

成「人」以禮? 成「仁」以禮?

• 《論語‧顏淵》曰:「顏淵問仁。子曰 :『克己復禮為 仁。 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 為仁由己,而由人 乎哉! 』顏淵曰: 『請問其目。 』 子曰:『 非禮勿 視, 非禮勿聽, 非禮勿言, 非禮勿動。 」

•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仁者,本心之全德。」

• 《論語‧八佾》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 樂何 ?」

•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 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 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

《論語‧為政》

• 方法、實踐、存養

(7)

仁、禮、孝

仁、禮、孝三者關係

仁(內)

親親 成人

孝 禮(外)

(8)

禮是否等於敬?

養親與敬親

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

何以別乎?」《論語‧為政》

• 《曲禮》曰:毋不敬,儼若思,安定辭,安民哉!《禮記・曲禮上》

• 鄭玄注:禮主於敬。

• 朱子曰:毋不敬,是統言主宰處。儼若思,敬者之貌也;安定辭,敬 者之言也;安民哉,敬者之效也。

• 孫希旦:愚謂人之治其身心,莫切乎敬,自不睹不聞以至於應事表接 物,無一時一事之可以不主乎此也。儼若思,謂容貌端嚴,儼然若有 所思也。安者氣之和,定者理之確,人能事無不敬,而謹於言貌如此,

則其效至於安民也。

(9)

移孝至忠

《孝經》曰:「資於事父以事母,

而愛同:資於事父以事君,而敬同。

故母取其愛,而君取其敬,兼之者

父也。故以孝事君則忠,以敬事長

則順。」

(10)

人子要絕對服從父母嗎?

孝順與順從

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 不怨。」《論語•里仁》

王引之《經義述聞》釋「勞」為「憂愁」。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 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 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論語•學而》

(11)

如何區分?

儒孝與愚孝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 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論語•學 而》

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 而子證之。」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於是:

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論 語·子路》

(12)

修身養性

修身齊家

(13)

孟子 - 捨生取義、求其放心、自暴自棄

• 孟子曰︰「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 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 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 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 勿喪耳。

(14)

仁學的發揮 - 心性之學

• 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

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 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 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 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公孫丑上》

(15)

修、齊、治、平的雛型

• 孟子曰:人有恆言,皆曰:「天下國家」

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 孟子曰:道在邇而求諸遠,事在易而求諸 難: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

《孟子・離婁上》

(16)

仁之制約、義之仲裁- 大義滅親

• 「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 也。言非禮義,謂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義,

謂之自棄也。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

曠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 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 在。《孟子・離婁下》

• 《左傳・隱公四年》:「石碏,純臣也。惡州吁 而厚與焉,『大義滅親』,其是之謂乎!」

(17)

淨化心靈

(18)

莊子 - 道法自然

• 《莊子・大宗師》曰:「夫道,有情有信,

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

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

• 《莊子・知北游》曰:「道不可聞,聞而 非也;道不可見,見而非也;道不可言,

言而非也。」

(19)

《莊子・知北遊 》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 。

聖人者,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是故至人無為,

大聖不作,觀於天地之謂也。

(20)

物我齊一

• 《莊子・齊物論》曰:「道隱于小成,言隱于 榮華,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 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則莫若以明。」

• 《莊子・齊物論》曰:「物無非彼,物無非是。

自彼則不見,自是則知之。故曰:彼出于是,

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說也。雖然,方生方死,

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 非,因非因是,是以聖人不由,而照之于天,

亦因是也。」

(21)

捨棄價值、超脫世俗

• 無用之用

• 寓言:五石之瓠

• 不龜手之藥

• 大樹、斄牛

• 今子有大樹,患其無用,

何不樹之於無何有之鄉,

廣漠之野,彷徨乎無為其 側,逍遙乎寢臥其下。不 夭斤斧,物無害者,無所 可用,安所困苦哉?

《莊子.逍遙遊

• 有待無待、小大之辨

• 寓言:鯤鵬變化南遷

• 蜩與學鳩之別

• 冥靈、大椿、彭祖

• 朝菌、蟪蛄之別

• 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 其負大舟也無力。

• 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 大翼也無力。

(22)

逍遙之境

•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辨,以游無 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

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23)

中國傳統文化觀照下的知識份子

• 個案一

• 諸葛亮 出師表

• 儒家思想觀下,知識 份子有何特點:

• 1. 國家情懷

• ……

• 個案二

• 柳宗元 始得西山宴 遊記

• 道家思想觀照下,知 識份子有何特點:

• 1. 處世之道

• ……

(24)

諸葛亮 出師表

精華片段

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

此臣之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25)

報與忠

• 1.北伐大業對諸葛亮而言,「此臣所以報先 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你認為「報先帝」

與「忠陛下」是否相同?

• 《禮記・曲禮上》記載:「禮尚往來,往 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

也。」

• 《孟子.滕文公上》記載,「父子有親,

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 信。」

(26)

儒忠/愚忠

• 2.先帝對諸葛亮有恩,而諸葛亮報之於昏庸 暗弱無能、賢愚不辨的後主,這個抉擇是 愚忠抑或值得欽佩呢?

(27)

柳宗元 始得西山宴遊記

• 然後知是山之特出,不與培塿為類,悠悠 乎與顥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 者游,而不知其所窮。引觴滿酌,頹然就 醉,不知日之入。蒼然暮色,自遠而至,

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心凝形釋,與萬 化冥合。

(28)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意欲達之,則口有聲。意者,象乎事物而 構之者也;聲者,象乎意而宣之者也。聲

然後徐行,其清而平者且十畝,有樹環焉,有 泉懸焉。其上有居者,以予之亟游也,旦款門

• 然後知是山之特立,不與培塿為類,悠悠乎與 顥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遊,而

造端乎夫婦之所能行。而極乎聖人之所不能。是以天下無不可學。而極乎聖人之所不

下列文句未使用「倒裝句式」的選項是:﹙A﹚好鳥枝 頭亦朋友﹙B﹚子何恃而往﹙C﹚不患人 之不己知,患

嗚呼!仲以為桓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與桓公處幾年矣,亦知桓公之為人

道也者,不可須臾 (音儒) 離也,可離非 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

 安瑟莫給出的答案是:天主的慈悲不是與 我們的行為對應,而是與他自身和他的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