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六章 相似形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六章 相似形"

Copied!
5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注意:

允許學生個人、非營利性的圖書館或公立學校合理使用

本基金會網站所提供之各項試題及其解答。可直接下載

而不須申請。

重版、系統地複製或大量重製這些資料的任何部分,必

須獲得財團法人臺北市九章數學教育基金會的授權許

可。

申請此項授權請電郵

ccmp@seed.net.tw

Notice:

Individual students, nonprofit libraries, or schools are

permitted to make fair use of the papers and its

solutions. Republication, systematic copying, or

multiple reproduction of any part of this material is

permitted only under license from the Chiuchang

Mathematics Foundation.

Requests for such permission should be made by

e-mailing Mr. Wen-Hsien SUN ccmp@seed.net.tw

(2)

̱

̱

!

!

!

!

!

!

Ҭ

Ҭ

ԛ

ԛ

!

!

˘ăּͧቢ߱!

6.1 ּͧ

前面,我們學習了全等圖形。兩個全等圖形的形狀相同,大 小也相同,它們能夠完全重合。我們還常見到這樣的一些圖形, 如大正方形與小正方形;圖 6-1 中是兩幅大小不同的地圖。這些 圖形大小雖然不同,但形狀卻是相同的。 為了研究這些形狀相同的圖形之間的關係,我們須要先研究 比例與比例線段。 在小學裡,我們學過比例,就是兩個比相等的式子。如 80 240 2 = 6 或 80:2 = 240:6 如果用字母來表示數,那麼比例可以寫成如下的形式(只研究 所有字母都不等於零的情形): a c b = 或 a:b = c:d d 在比例中,a、d 叫做比例外項,b、c 叫做比例內項,d 叫做 a、b、c 的第四比例項。如果比例中兩個比例內項相等,即比例 為 圖 6-1

(3)

a b b = 或 a:b = b:c c 時,我們把 b 叫做 a 與 c 的比例中項。 在比例 a c b = 的兩邊同乘以 bd,得到 d ad =bc 這個推理步驟就是: ∵ a c b = d ∴ ad =bc 為了簡明,可以把這個推理步驟寫成 a c ad bc b = ⇒d = (1) 符號「⇒ 」讀作「推出」。 在等式 ad =bc的兩邊同除以 bd,又得到 a c b = ,即 d ad bc a c b d = ⇒ = (2) (1)、(2)式合起來表明 a c b = 與 ad bcd = 可以互相推出,它是 比例的基本性質。 比例的性質定理 a c ad bc b = d ⇔ = 符號「⇔ 」讀作「等價於」。它表示從左端可以推出右端, 並且由右端也可以推出左端。 推論 a b b2 ac b = ⇔c = 根據比例的性質定理,一個比例可以得出多種不同的比例變 形,例如, a c b d ad bc bc ad b = ⇒d = ⇒ = ⇒ = a c

(4)

由於 ad =bc可以寫成 bc = ad、ad = cb、cb da= 、…等七種 形式,所以由 a c b = 又可以得出d b d a = 、c a b c = 、d c a d = 、…等七b 種不同的形式。 【ּ 1】 依據下列各式,求 a:b (1) 3a = 4b; (2) 5 7 a = 。 b

ś

ྋ !!! (1) 3 4 4 3 a a b b = ⇒ = ; (2) 5 5 7 7 a b a b = ⇒ = 。 下面,我們再學習比例的兩個重要性質。 1. 合比性質 a c a b c d b d b d ± ± = ⇒ = 證明: a c a 1 c 1 a b c d b d b d b d ± ± = ⇒ ± = ± ⇒ = 。 2. 等比性質 ( 0) a c m a c m a b d n b d n b d n b + + + = = = + + + ≠ ⇒ = + + + 證明: 設 a c m k b = =d = n = ,那麼 a bk= 、c = dk、…、m nk= 。 a c m bk dk nk (b d n k) k a b d n b d n b d n b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 2】 (1) 已知: 3 8 a b b= 。求證: 11 8 a b = (2) 已知: a c (b d 0) b = d ± ≠ 。求證: a c b d a c b d + = + − − 。 證明: (1) 3 3 8 11 8 8 8 a b a b b a b b b − − + + = ⇒ = ⇒ = ; (2) a c a a c b d b a c a c a c a b d b d b d b d b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a c b d a c b d + + ⇒ = − − 【ּ 3】 已知: a c e 3 b = =d f = 、b+ + = 。求 a c ed f 4 + + 。

ś

ྋ !!! a c e 3 a c e 3 b d f b d f + + = = = ⇒ = + + ! 3( ) 4 3 4 12 a c e b d f b d f a c e ⇒ + + = + + ⎫ ⎬ + + = ⎭ ⇒ + + = × =

ቚ ௫!

1. 求下列各式中的 x: (1) 4:x = 3:5; (2) (x+ :x = 11:9; 2) (3) 3:x = x:12; (4) 1:x = x:(1− 。 x) 2. 已知 a c b = 。寫出其它七個比例式,並指出其中哪些是以 ad 與 d 為外項、以 b 與 c 為內項的比例式,哪些是以 b 與 c 為 外項、以 a 與 d 為內項的比例式。

(6)

ቚ ௫!

3. 求下列各式中的 x:y (1) 3y = 4x(2) 3:2 = y:x; (3) 7:x = 4:y; (4) m:y = n:x; (5) (x+ y):y = 8:3; (6) (xy):y = 1:2。 4. 已知 h 是 e、f、g 的第四比例項,寫出比例式。 5. 已知 5 7 a c e b = =d f = 。求 2 7 2 7 a c e b d f − + − + 。 6. (口答): (1) a b 是不是等於 2 2 a b ?為什麼? (2) 從a c b = 能不能得出d 2 2 2 2 a c b = d ?為什麼? 7. 從下面兩個比例可以推出什麼結果: (1) b:a = c:b; (2) b:a = b:c。

6.2 ּͧቢ߱

我們先來研究兩條線段的比。 在同一單位下,兩條線段長度的比叫做這兩條線段的比。兩 條線段 AB、CD 的比值為 k 時,可以記作: AB k CD = 或 AB:CD = k 因為線段的長度是一個正量,所以兩個正數的比值一定是正數。 例如,課本的封面相鄰兩邊 a、b 的長度分別是 18.5 cm 與 13 cm, 那麼 18.5 37 13 26 a b = = 或 a:b = 18.5:13 = 37 26

(7)

如果改用 m、mm 作為線段的長度單位,那麼 a:b = 0.185:0.130 =37 26 a:b = 185:130 =37 26 由此可知:兩條線段的比與所採用的長度單位沒有關係。因 此,下面討論線段的比時,一般不指明長度單位。但如果遇到給 出的線段長度使用不同單位時,要先化成同一單位。 如圖 6-2,分別度量兩個矩形的長 a 與 b、寬 c 與 d,得 3 cm a = 、b =12 mm、c = 2 cm、d =8 mm 。 改用 mm 為單位,得a =30mm、c =20mm。可得 30 2.5 12 a b = = 、 20 2.5 8 c d = = 於是得 a c b = 或 a:b = c:d d 在四條線段 a、b、c、d 中,如果 a 與 b 的比等於 c 與 d 的 比,那麼,這四條線段叫做成比例線段或簡稱比例線段。 【ּ 1】 兩地的實際距離是 250 m,畫在一份地圖上的距離(圖距) 是 5 cm,圖距與實際距離的比(0.05:250)就是比例尺 ( 1 5000 )。在這樣的地圖上,圖距a = cm 的兩地 A、B,8 實際距離是多少 m? 圖 6-2 c b a d

(8)

ś

ྋ !!! 根據題意 1 5000 a AB = ∴ 5000AB = a = 40000 (cm)= 400 (m) 答:A、B 兩地的實際距離是 400 m。 【ּ 2】 已知線段 AB l= ,C 是 AB 上的 一點(圖 6-3),且 AC 是 AB 與 BC 的比例中項,求 AC 的長。

ś

ྋ !!! 設 AC = ,那麼 BC AB AC l xx = − = − 。因為 AC 是 AB 與 BC 的比例中項,得 2 2 2 ( ) 0 x l l x x lx l = − + − = 解得 2 2 4 2 l l l x = − ± + 1 1 5 2 x = − + l2 1 5 2 x = − − l (不合題意) 即 1 5 0.618 2 AC = − + ll 把一條線段(AB)分成兩條線段,使其中較大的線段(AC)是原 線段(AB)與較小的線段(BC)之比例中項,叫做把這條線段黃金分 割。 在一條線段 AB 上截取這條線段的 0.618 倍得點 C,點 C 就 是線段 AB 的黃金分割點(近似)。我們也可以根據勾股定理,利 用尺規作圖做出 2 2 ( ) 2 l l + ,再作出一條線段的黃金分割點。作 法如下: 1. 過點 B 作 BDAB,使 1 2 BD = AB(圖 6-4)。 2. 連結 AD,在 AD 上截取 DE = DB。 圖 6-3 B A C

(9)

3. 在 AB 上截取 AC = AE。點 C 就是所求的黃金分割點。 這是因為, 2 2 2 ( ) 2 2 5 2 2 5 1 2 AC AE AB AD AB AB AB AB AB AB = = − = + − = − − =

ቚ ௫!

1. 延長線段 AB 到 C,使 BC = AB。求

(1) AC:AB; (2) AB:BC; (3) AC:BC。

2. 求正方形的對角線與它一邊的比值: (1) 用根式表示; (2) 精確到 0.1; (3) 精確到 0.001。 3. (口答) 如圖所示的三個矩形中,那兩個矩形的長與寬是成比 例的線段? 4. 已知:線段 1 7 a = cm、b= cm、4 c = 28 2 cm。求 a、bc 的 第四比例項。 圖 6-4 B A C E D (第 3 題) 6 8 4 8 4.5 6

(10)

ቚ ௫!

5. 已知:如圖, AD AE DB = ECAD =15、 40 AB = 、 AC =28。求 AE 的長。

௫ ᗟ Ȉ ˝

1. 煙囪高 30 m,影長 20 m;竿高 1.5 m,影長 1 m。物高與影 長成比例嗎? 2. (1) 求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直角邊與斜邊之比; (2) 求正三角形的高與邊長之比。 3. 把下列各式寫成比例的形式: (1) mn = pq; (2) a2 =bc; (3) x bc a = 。 4. 已知 a c b = 。 d (1) 用 b、c、d 表示 a; (2) 用 a、c、d 表示 b。 5. 圖紙上畫出的某個零件之長是 32 mm,如果比例尺是 1:20, 這個零件實際的長度是多少?如果比例尺是 5:1 呢? 6. 在相同時刻的物高與影長成比例。如果某建築物在地面上的 影長為 50 m,同時,高為 1.5 m 的測竿之影長為 2.5 m,那麼 建築物的高是多少 m? (第 5 題) A E D C B

(11)

7. 在兩個比例式 a c b = 與d a c b d ′ ′ = ′ ′中,如果 a = 、b b′a′ = 、c c′= , 那麼 d 與 d′ 是不是相等?為什麼? 8. 已知: 2 3 4 x = = 。求 y z (1) x y z x + + ; (2) x y z x y z + + + − ; (3) y z x z x y + − + − 。 9. 已知 x:y:z = 3:4:5, x+ − = 。求 x、y 與 z 。 y z 6 (註:x:y:z = 3:4:5 是 x:3 = y:4 = z:5 的另一種寫法。) 10. (1) 求證: a c a b c d b d a b c d + + = ⇒ = − − ; (2) 求證: a c a c b = ⇒d a b+ = c+d 。 11. 如圖,△ABC 中,DE//BC 、 AHBCAH 交 DE 於 點 G 。 已 知 AG AH DE = BC 且 12 DE = 、BC =15、GH = 。求高 AH。 6 12. (1) 已知:a = cm、4 b = cm、6 c = cm。3 求 a、b、c 的第四比例項 d; (2) 已知:a = 2.4cm、c = 5.4cm。求 a 與 c 的比例中項 b; (3) 已知:線段a = 、1 5 1 2 b = − 、 3 5 2 c = − 。求證:線段 b 是 a 與 c 的比例中項。 13. 已知:如圖, AE CF EB = FD 。依據比例的性質證明: (1) AE EB CF = FD; (2) AB CD EB = FD ; (3) AB AE CD = CF 。 14. 已知:如圖, 3 2 AD AE DB = EC = 。求 AB DBEC AEAB ADEC AC 。 (第 11 題) B C A D H G E

(12)

15. 已 知 : 如 圖 , AB BD AC = DCAB = 2.8 cm 、 BC =3.6 cm 、 3.5 AC = cm。求 BD、DC。 16. 已知:在四邊形 ABCD 與 A B C D′ ′ ′ ′ 中, 2 3 AB BC CD DA A B′ ′ = B C′ ′ = C D′ ′ = D A′ ′ = 、AB+ BC +CD+ DA=13.6cm。 求 A B′ ′+ B C′ ′+C D′ ′+ D A′ ′。

6.3 πҖቢ̶ቢ߱јּͧؠந

在四邊形一章裡,我們學過平行線等分線 段定理。如圖 6-5,l1 //l2 //l ,如果 AB3 = BC那麼 DE = EF 。 由於 AB 1 BC = 、 1 DE EF = ,我們可得比例: AB DE BC = EF 這就是說,平行線等分線段時,分得的線段成比例。 下 面 我們來 研 究平行 線 不等分 線 段的情 形 。如圖 6-6 , 1 // 2 // 3 l l l ,如果 ABBC,那麼四條線段 AB、BC、DE、EF 是否 也有比例關係。 (第 13 題) (第 15 題) A B C D F E (第 14 題) A B C E D A B C D 圖 6-5 F E 1 l D C 2 l 3 l B A

(13)

以 B 為起點,在 BA 上順次截取與 BC 相等的線段,有以下 幾種可能情形: (1) 如果截取 3 次正好截盡,這些分點與點 B 四等分線段 AC (圖 6-6 (甲)),這時 AB 3 BC = 。經過分點分別作l′ 、 l′′ 平行l 。1 根據平行線等分線段定理, l′ 、 l′′ 與l 也 等 分 線 段 DF ,即2 3 DE = EFDE 3 EF = 。這就得到 AB DE BC = EF (2) 如果截取 3 次後還剩餘一條小於 BC 的線段 GA(圖 6-6 (乙)),那麼再以 G 為起點,在 GA 上順次截取等於 10 BC 的線段, 截 4 次正好截盡,這時 AB 3.4 BC = 。運用(1)中那樣作平行線的方 法,可以得到 DE 3.4 EF = ,因此也有 AB DE BC = EF (3) 如果 AB 3.47 BC = ,同樣有 3.47 DE EF = ;如果 3.476 AB BC = , 也有 DE 3.476 EF = ; 3.476 AB BC = ,那麼,也有 3.476 DE EF = 。 圖 6-6 (甲) A B F E 1 l D C 2 l 3 l l′ l′′ a b C (乙) B A F E 1 l D 2 l 3 l a b G

(14)

這樣,對於 AB BC 是任何實數,都可得 AB DE BC = EF 利用合比性質,可得 AB DE AC = DF 這樣,我們就得到 平行線分線段成比例定理 三條平行線截兩條直線,所得的 對應線段成比例。 如 圖 6-7 , 在 △ ABC 中 , 已 知 // DE BC ,過點 A 作MN // DE ,依據上 述定理得: AD AE DB = ECAD AE AB = AC 這樣,就得到 推論 平行於三角形一邊的直線 截其它兩邊,所得對應線段成比例。 利用比例的性質,從推論還可得到圖 6-7 中對應線段的各種 比例。例如 AD DB AB AE = EC = AC 等。 【ּ 1】 作已知線段 a、b、c 的第四比例項。 已知: 線段 a、b、c。 求作: 線段 x,使 a:b = c:x。 圖 6-7 A B C E D N M 圖 6-8 A B C O D N M c b a x c b a

(15)

作法: 如圖 6-8。 1. 作以點 O 為端點的射線 OM 與 ON。 2. 在 OM 上依次截取 OA a= 、 AB b= ; 在 ON 上截取 OC = 。 c 3. 連結 AC。過點 B 作BD// AC ,交 ON 於 點 D。 CD 就是所求的線段。 證明: 略。 【ּ 2】 平行於三角形的一邊,並且與其它兩邊相交的直線,所 截得的三角形之三邊與原三角形三邊對應成比例。 已知: △ABC 中,DE//BC ,分 別交 AB、AC 於 D、E (圖 6-9)。 求證: AD AE DE AB = AC = BC 。 分析: 由上一節定理的推論可 以直接得到 AD AE AB = AC DE BC 中的 DE 不在△ABC 的邊 BC 上,我們不能直接利 用前面所學的定理。但從比例 AD DE AB = BC 可以看出,除 DE 外,其它線段都在△ABC 的邊上,因此,我們只要 將 DE 移到 BC 邊上去,得到 CF = DE ,然後再來證明 AD CF AB = BC 就可以了。這只要過點 D 作DF // AC ,交 BC 於點 F,CF 就是平移 DE 所得的線段。 證明: 過點 D 作DF // AC ,交 BC 於點 F。 圖 6-9 A B C E D F

(16)

// // // DE BC DE FC AD DE DF AC AB BC AD FC DF AC AB BC ⎫ ⎫ ⇒ = ⎬ ⎪⎪ = ⎪ ⇒ = ⎪⎭ DE// BC AD AE AB AC ⇒ = ∴ AD AE DE AB = AC = BC

ቚ ௫!

1. 已 知 : 如 圖 , l1 //l2 //l 。3 3 AM = cm 、 BM = cm 、5 4.5 CM = cm、EF =15cm。求 DM、EK、FK 的長。 2. 已知:線段 a、b。 求作:線段 a、b 的第三比例 線段(即求 x,使 a:b = b:x)

3. 平行於△ABC 的邊 BC 之直線,與另兩邊 AB、AC(或 BA、CA) 的延長線相交於點 D、E,畫出圖形,並說出圖中所有的成比 例線段。 4. 已知:如圖 6-9,DE//BC 、DF // AC 。判斷下列比例是否正 確,不對的加以改正: (1) AD DE BD = BC ; (2) AE BF EC = FC ; (3) DF DE AC = BC

6.4 ˬ֎ԛ˘ᙝ۞πҖቢ̝ҿؠ

上一節我們研究了平行於三角形一邊的直線截三角形另兩 邊所得的對應線段成比例。下面,我們來研究它的逆命題是否成 立。 (第 1 題) M K F E 1 l D C 2 l 3 l B A

(17)

如圖 6-10,在△ABC 中, AD AE AB = AC ,那麼 DE 與 BC 是不是 平行呢? 以前,我們判定兩條直線平行,一般要用到角相等或線段相 等,但現在的問題裡沒有這樣的條件。所以需要考慮另外的途徑。 我們來看,假如在已知條件下 BC 與 DE 不平行會發生什麼情況。過點 B 作直線 // BCDE,交直線 AC 於點 C′ 。這時 C′ 與 C 是不同的兩點,因而 AC′ ≠ AC 。但是, // AD AE BC DE AB AC AC AC AD AE AB AC ⎫ ′ ⇒ = ⎪⎪ = ⎬ ⎪ = ⎪⎭ 這樣就出現 AC′ ≠ AC 與 AC′ = AC 兩種相矛盾的結果。出現 矛盾的原因就是我們作了假設 BC 與 DE 不平行造成的,這說明 我們所做的假設是錯誤的。因此,BC //DE 。由此得到下面的定 理: 定理 如果一條直線截三角形的兩邊,其中一邊上截得的 一條線段與這邊與另一邊上截得的對應線段與另 一邊成比例,那麼,這條直線平行於第三邊。 根據比例的性質,我們很容易得到下面的結論: 推論 如果一條直線截三角形的兩邊所得之對應線段成 比例,那麼這條直線平行於三角形的第三邊。 例如,圖 6-10 中,如果 AB AC AD = AEAD AE DB = EC,則DE// BC 。 【ּ】 已知: 如圖 6-11, AB// A B′ ′、BC //B C′ ′。 求證: AC // A C′ ′ 。 圖 6-10 A B C E D C′

(18)

證明: // // OA OB AB A B OA OB OC OB BC B C OC OB ⎫ ′ ′ ⇒ = ⎪⎪ ′ ′ ⎬ ⎪ ′ ′ ⇒ = ⎪ ′ ′⎭ OA OC AC// A C OA OC ′ ′ ⇒ = ⇒ ′ ′

ቚ ௫!

1. 一條直線交△ABC 的邊 AB 於點 D,交 AC 邊於點 E。如果 (1) AD = cm、3 BD = cm、4 AE =1.8cm、CE = 2.4cm; (2) AB = cm、11 BD = cm、6 AC = 4.4cm、 AE = 2.1cm; DE 與 BC 是否平行?

2. D、E 分別是△ABC 兩邊 AB、AC 上的 點,哪些線段成比例能推出 DE//BC ? 3. 已知:如圖, OA OB OA′ = OB′ 。 求作: A∠ = ∠ 、 BA′ ∠ = ∠ 。 B′

6.5 ˬ֎ԛ֎π̶ቢ۞ّኳ

三角形內角平分線性質定理 三角形的內角平分線分對邊所得之兩條線段與這個角的兩 邊對應成比例。 已知: △ABC 中,AD 是角平分線(圖 6-12)。 求證: BD AB DC = AC 。 圖 6-11 A B C O A′ B′ C′ (第 3 題) O A′ B′ B A

(19)

分析: 在比例式 BD AB DC = AC 中,AC 是 BD、DC、AB 的第四比例項。從圖 6-12 中又可以看出,如果過點 C 作CE// AD , 交 BA 的延長線於 E,就可以得到 BD、 DC 、 BA 的 第 四 比 例 項 AE , 要 證 明 BD AB DC = AC ,只要證明 AC = AE 即可。 證明: 點 C 作CE// AD ,交 BA 的延長線於 E。 1 2 3 1 // 2 3 E E CE DA ∠ = ∠ ⎫ ⎪ ⇒ ∠ = ∠ ∠ = ∠ ⎧ ⎬ ⇒ ⎨∠ = ∠ ⎩ ⎭ // AE AC BD AB BD BA DC AC CE DA DC AE ⇒ = ⎫ ⎪ ⇒ = ⎬ ⇒ = ⎪⎭ 在 一 條 線 段 上 的 一 個 點,將線段分成兩條線段, 這個點叫做這條線段的內分 點。如圖 6-13(甲)中,點 C 是線段 AB 的內分點,這時,點 C 內分線段 AB 成兩條線段 AC、 BC。在一條線段的延長線上之點,有時也叫做這條線段的外分 點。外分點分線段所得的兩條線段也是這個點分別與線段的兩個 端點確定之線段。如圖 6-13(乙)中,點 D(E)是線段 AB 的外分點, 外分線段 AB 成兩條線段 AD、BD(AE、BE)。 根據內分點定義,三角形內角平分線性質也可說成「三角形 內角平分線內分對邊所成的兩條線段與相鄰兩邊對應成比例」。 用類似的方法可以得到三角形外角平分線性質定理: 三角形外角平分線性質定理 如果三角形的外角平分線外分對邊成兩條線段,那麼這兩條 線段與相鄰的兩邊對應成比例。 圖 6-12 A B C E D 1 2 3 圖 6-13 (甲) A C B D (乙) E A B

(20)

已知: △ABC 中,AD 是外角平分線,交 BC 的延長線於 點 D (圖 6-14)。 求證: BD AB DC = AC 。 同學可以根據圖形自己寫出證明。 【ּ】 已知: 如圖 6-15,AD 與 AE 分別是△ABC 的內角 平分線與外角平分線。 求證: BD BE CD = CE 。 證明: 1 2 3 4 AB BD AC CD AB BE AC CE ⎫ ∠ = ∠ ⇒ = ⎪⎪ ⎬ ⎪ ∠ = ∠ ⇒ = ⎪⎭ BD BE CD CE ⇒ =

ቚ ௫!

1. (口答) (1) 等腰三角形頂角平分線分底邊所得兩條線段的比 值是多少? (2) 三角形外角平分線性質定理為什麼在「三角形的外角平 分線外分對邊成兩條線段」之前一定要加如果二字? 2. 總結本節兩個定理中作輔助線的方法,即怎樣根據比例作輔 助線(平行線)。 3. 已知:△ABC 中,AD 是角平分線,AB = cm、5 AC = cm、4 7 BC = cm。求 BD、DC 的長。 圖 6-14 A B C E D 1 2 3 4 圖 6-15 A B D C E 1 2 3 4

(21)

௫ ᗟ ˟ Ȉ

1. (1) 把下列各式寫成比例,並使 x 為第四比例項: mx= npx ac b = (2) 設 a、b、c、m、n、p 是已知線段,用直尺與圓規作出 上兩題中的線段 x。 2. 已知:梯形 ABCD,點 E 是腰 AB 上的一點。在腰 CD 上求作 一點 F,使CF BE FD = EA3. 梯形 ABCD 的腰 BA 與 CD 之延長線交於點 F,FB:AB=8:5, 2.25 DC = cm。求 FC 的長。 4. 如圖,直線 PQ 經過菱形 ABCD 的頂點 C,分別交邊 AB 與 AD 的延長線於點 P 與 Q,並且 1 2 BP = AB。求證:DQ = 2AB。 5. 已知:如圖,EF //BC 、FD// AB、AE =1.8cm、BE =1.2cm、 1.4 CD = cm。求 BD。 (提示:設 BD = ,列出比例。) x 6. 已知:△ABC 中,DE//BC ,DE 與 AB 相交於點 D,與 AC 相交於點 E。 (1) 如果 AD:AB = 3:5,求 DE:BC; (2) 如果 AE:EC = 3:5,求 DE:BC。 (第 4 題) (第 5 題) C B D A Q P A F B E D C

(22)

7. 如圖,測量小玻璃管口徑的量具 ABC 上,AB 長為 5 mm,AC 被分為 50 等份。。如果小管口 DE 正好對著量具上 30 份處 (DE// AB ),那麼小管口徑就是 3 mm。為什麼?如果 DE 對 著量具上 38 份處呢? 8. 已知:OC 是AOB內的一條射線。求證:自 OC 上的任意兩 點到 AOB∠ 的兩邊之距離成比例。 9. 已知:如圖, ACAB、 BDAB ,AD 與 BC 相交於點 E, EFAB,垂足為 F。又 AC = 、BD qp = 、FE r= 、AF m= 、 FB = 。 n (1) 用 m、n 表示 r p(2) 用 m、n 表示 r q ; (3) 證明: 1 1 1 p + = 。 q r 10. 如圖,直立在點 B 處的標桿AB =2.5m,立在點 F 處的觀測者 從點 E 處看到桿頂 A、樹頂 C 在一直線上(點 F、B、D 也在一 直線上)。已知:BD =3.6m、FB =2.2m,人目高EF =1.5m, 求樹高 DC。 (第 7 題) A B C D E 50 30 40 (第 9 題) A B C F r m q p n D E (第 10 題) A B C E F D (第 11 題) A B C E D

(23)

11. 梯形 ABCD 的兩腰 BA 與 CD 延長相交於點 E (如圖)。已知: 3.2 AD = m、BC = m、6 BA= 2.8m。求 AE。(提示:設 AE = ,x 列出比例。) 12. 已知:如圖,B C′ ′// BCC D′ ′//CDD E′ ′//DE、 AB′: B B′ = 2:1。求 B E′ ′ :BE。 13. 已知:如圖,A、C、E 與 B、F、D 分別是∠ 兩邊上的點,OAB// ED 、BC //FE 。求證: AF //CD 。

14. △ABC 中,BC 的中點為 D,ADB與 ADC∠ 的平分線分別交

AB、AC 於點 M、N。求證:MN //BC 。

15. 已知:△ABC 中,D 為 BC 邊上一點, BD AB

DC = AC 。求證:AD

平分 BAC∠ 。

16. △ABC 中,BE 與 CF 為角平分線,FE// BC 。求證:△ABC

是等腰三角形。 17. 指出分點 C 是在線段 AB 上或是在 AB 哪一端的延長線上: (1) 內分線段 AB,使 AC:CB = 3:2; (2) 外分線段 AB,使 AC:CB = 3:2; (3) 外分線段 AB,使 AC:CB = 2:3; 18. 已知△ABC 的三邊 AB = cm、11 AC = cm、7 BC = cm,AD、6 AD′ 是內、外角平分線。求 DD′ 的長。 (第 12 題) A B C E D B′ E′ D′ C′ (第 13 題) A B C O F E D

(24)

˟ă࠹Ҭˬ֎ԛ!

6.6 ࠹Ҭˬ֎ԛ

前面我們學過,有一些圖的形狀相同,但大小不一定相同。 我們知道兩個全等三角形的形狀相同,大小也相同。有些三角形 的形狀是相同的,但大小不一定相同,如圖 6-16 中,△ABC、 A B C′ ′ ′ △ 、△A B C′′ ′′ ′′就是形狀相同大小不同的三角形。 僅依觀察是不能確定兩個三角形的形狀是否相同的。因而須 研究兩個形狀相同的三角形之間有什麼關係。為此,我們來測量 △ABC 與A B C′ ′ ′的各邊與各角,可以得出: A A′ ∠ = ∠ '、 B∠ = ∠ '、 CB′ ∠ = ∠ 、C′ AB BC CA A B′ ′ = B C′ ′ = C A′ ′。 這就是說,這兩個三角形的對應角都相等,對應邊都成比例。 對應角相等,對應邊成比例的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相 似利用符號「~」來表示,讀作「相似於」,如圖 6-16 中的△ABC 與△A B C′ ′ ′相似,記作 ~ ABC A B C′ ′ ′ △ △ 。 與記兩個三角形全等一樣,在記兩個三角形相似時,通常把 表示對應頂點的字母寫在對應之位置上,這使得我們可以比較容 易地找出相似三角形的對應角與對應邊。 現在我們來研究下面兩個圖形。 圖 6-16 A C B B′′ C ′′ A′′ C ′ B′ A′ 圖 6-17 A B C E 1 2 F 圖 6-18 A B C E F

(25)

如圖 6-17,△ABC 中,EF //BC ,可得 // 1 ~ 2 AE AF EF AB AC BC EF BC B AEF ABC C A A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類似地,可以證明圖 6-18 中,當EF //BC 時,△AEF~△ABC。 由此,可以得到下面的定理: 定理 平行於三角形一邊的直線與其它兩邊(或兩邊的延 長線)相交,所構成的三角形與原三角形相似。 相似三角形對應邊的比,叫做兩個相似三角形的相似比(或相 似係數)。但要注意的是,如圖 6-16,△ABC 與A B C′ ′ ′的相似 比是k ,而1A B C′ ′ ′與△ABC 的相似比是k ,此時2 1 2 1 k k = 。只有 當△ABC ≅ △A B C′ ′ ′時,相似比k1 = k2 = 。 1

ቚ ௫!

1. (1) 所有的等腰三角形都相似嗎?所有的等邊三角形呢? 為什麼? (2) 所有的直角三角形都相似嗎?所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 呢?為什麼? 2. 已知:如圖, (1) △ABC~△ADE,其中DE//BC ; (2) △OAB ~ △OA B′ ′,其中 A B′ ′// AB(3) △ABC~△ADE,其中ADE = ∠ 。 B 寫出各組相似三角形的對應邊之比例式。 (第 2 題) A B C D E O A B A′ B′ E D C B A

(26)

ቚ ௫!

3. △ABC 中,BC =52cm、CA= 46cm、AB =63cm。另一個與 它相似的三角形之最短邊為 12 cm,求其餘兩邊的長度。 4. 已知:△ABC ~△A B C1 1 1、△A B C1 1 1 ~ △A B C2 2 2。 求證:△ABC ~ △A B C2 2 2。 6

.7 ˬ֎ԛ࠹Ҭ۞ҿؠ

我們知道,全等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的特殊情形。判定兩個 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SAS」、「ASA」、「SSS」、「RHS」等,那麼 判定兩個三角形相似是否也有類似的方法呢?下面,我們來研究 這個問題。 如圖 6-19,△ABC 與A B C′ ′ ′ 中,如果 AB AC A B′ ′ = A C′ ′ 、 A∠ = ∠ ,A′ 我們看△ABC 與A B C′ ′ ′是否相似。 我們知道,如果在△ABC 的邊 AB 、 AC( 或 延 長 線 ) 上 , 分 別 截 取 AD = A B′ ′、 AE = A C′ ′,連結 DE, 就得到與△A B C′ ′ ′ 全等的△ADE。這就相當於把A B C′ ′ ′ 搬到 △ABC 中去。因而只要證明△ADE~△ABC。 // ~ AB AC A B A C AB AC AD A B BC DE ABC ADE AD AE AE A C AD A B AE A C ADE A B C A A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ABC A B C′ ′ ′ ⇒ △ △ 圖 6-19 A C B B′ C ′ A′ E D

(27)

這樣,我們就得到下面的定理: 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 1 如果一個三角形的兩條邊與另一個三角形的兩條邊對應成 比例,並且夾角相等,那麼這兩個三角形相似。 類似地,我們可以得到下面的判定定理: 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 2 如果一個三角形的兩個角與另一個三角形的兩個角對應相 等,那麼這兩個三角形相似。 如 圖 6-19 , △ ABC 與A B C′ ′ ′ 中 , 如 果 ∠ = ∠ 、A A′ B B′ ∠ = ∠ ,那麼△ABC ~ △A B C′ ′ ′。 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 3 如果一個三角形的三條邊與另一個三角形的三條邊對應成 比例,那麼這兩個三角形相似。 如圖 6-19,△ABC 與A B C′ ′ ′中,如果 AB BC CA A B′ ′ = B C′ ′ = C A′ ′, 那麼△ABC ~△A B C′ ′ ′。 關於直角三角形的相似,還有下面的判定定理: 定理 如果一個直角三角形的斜邊與一條直角邊與另一 個直角三角形的斜邊與一條直角邊對應成比例, 那麼這兩個三角形相似。 已知: Rt△ABC 與 RtA B C′ ′ ′中, C∠ = ∠ = ∠ 、 CRt AB CA A B′ ′ = C A′ ′ (圖 6-20)。 求證: RtABC ~ RtA B C′ ′ ′ 證明: 在 CA(或延長線)上,截CA1 =C A′ ′,過點 A 1A B1 1 // AB,交 CB(或 延長線)於點B 。 1 A C B C ′ B′ A′ 1 A 1 B

(28)

1 1 1 1 1 1 1 1 // AB AC AB A B AB AC A B A C A B A C A C A C AB AC A B A C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1 1 1 1 AB AB A B A B A B A B C C Rt A C A C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tA B C1 1RtA B C′ ′ ′ 又 AB// A B1 1 ⇒ △ABC ~ △A B C1 1RtABC ~ RtA B C′ ′ ′

ቚ ௫!

1. 說明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 2。 2. 依據下列各組條件,判定△ABC 與A B C′ ′ ′是否相似,並說 明為什麼? (1) ∠ =A 45° 、 AB =12cm、AC =15cm、 45 A′ ∠ = ° 、 A B′ ′ =16cm、A C′ ′ = 20cm; (2) ∠ = °、A 68 ∠ =B 40° 、∠ = ° 、A′ 68 ∠ = ° ; C′ 72 (3) AB =12cm、BC =15cm、 AC =24cm、 A B′ ′ = 20cm、B C′ ′ = 25cm、 A C′ ′ = 40cm。 3. 兩個三角形中,一個三角形的兩邊分別是 1.5 cm 與 2 cm,另 一個三角形的兩邊分別是 2.8 cm 與 2.1 cm,且夾角均為 47°。 這兩個三角形是否相似?為什麼? 4. (口答)判定兩個三角形全等與兩個三角形相似的條件有什麼 相同與不同?為什麼三角形全等的判定「ASA」中有對應邊相 等,而三角形相似的判定中只要兩角對應相等就可以了?

(29)

【ּ 1】 直角三角形被斜邊上的高分成之兩個直角三角形與原 三角形都相似。 已知: RtABC 中,CD 是斜邊上的高(圖 6-21)。 求證: △ABC~△CBD~△ACD 證明: ~ B B ABC CBD Rt ACB Rt CDB ∠ = ∠ ⎫⎪ ⇒ ⎬ ∠ = ∠ ⎪⎭ △ △ 同理可證 △ABC~△ACD ∴ △ABC~△CBD~△ACD 【ּ 2】 已知: 如圖 6-22,BE、CF 是△ABC 的中線,它們相 交於點 G。 求證: 1 2 GE GF GB = GC = 分析: 要證明四條線段成比例,一般是證明這四條線 段分別是某兩個相似三角形的對應邊。從圖中可以看 到,GF、GB 在△FGB 中,GE、GC 在△EGC 中,但是, 即使△FGB 與△EGC 相似,由於 FGB∠ = ∠EGC,可能 得到的比例 GE GF GC = GBGE GB GC = GF 也不符合要求,因而 只能另找辦法。考慮到點 E、F 是 AB、AC 的中點,如 果連結 EF,那麼EF //BC ,又 GF、GE 在△FGE 中,

GB、GC 在△BGC 中,這樣就可以證明比例成立了。 圖 6-21 A B C G D 圖 6-22 A B C E F

(30)

證明: 連結 EF。 1 2 2 // FE BC BC EF AE EC GE GF EF AF FB FE BC GB GC BC= = ⎫ ⎪ ⎪ = ⎫⎪ ⎪ ⇒ ⎬ ⎨ ⎬ = = = ⎪ ⎪ ⎩ ⎭ 1 2 GE GF GB GC ⇒ = = 如果 AD 是圖 6-22 中△ABC 的另一 條中線(圖 6-23),同樣可以證明它與 BE 的交點也分別內分 AD、BE 為 2:1。即 AD 與 BE 的交點也是 BE 與 CF 的交點 G。就是說,三角形的三條中線交於一 點。三角形三條中線的交點叫做三角形的 重心。由以上證明可以得到 三角形重心與頂點的距離等於它與 對邊中點距離的兩倍。 【ּ 3】 已知△ABC,P 是 AB 上的一 點,連結 CP。滿足什麼條件 時,△ABC 與△ABC 相似? 分析: 從圖形可以看出,兩 個三角形有一個公共角 A∠ 。根 據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只 要還有另一對對應角相等,或 夾 A∠ 的對應邊成比例,兩個三 角形相似。因為 2∠ > ∠ 、 1B ∠ < ∠ACB,所以 AP 與 AB、 AC 與 AC 不可能是對應邊。只能∠ = ∠ 與 21 B ∠ = ∠ACB

ś

ྋ !!! 1 B ACP ~ ABC A A ∠ = ∠ ⎫ ⇒ ⎬ ∠ = ∠ ⎭ △ △ G 圖 6-23 A B C E F D 圖 6-24 A C B P 1 2

(31)

2 ACB ACP ~ ABC A A ∠ = ∠ ⎫ ⎬ ∠ = ∠ △ △ ~ AB AC ACP ABC AC AP A A ⎫ = ⎪ ⇒ ⎬ ⎪ ∠ = ∠ ⎭ △ △ 又因 AB AC AC2 AB AP AC = AP ⇔ = i ,因此,得 當 1∠ = ∠ ,或 2B ∠ = ∠ACB,或 AC2 = AB APi 時, △ACP ~△ABC

ቚ ௫!

1. 已知:D、E、F 分別是△ABC 的三邊 AB、BC、CA 之中點。 求證:△DEF ~△ABC。

2. 如圖:D、E 是△ABC 的邊 AC、AB 上的點。

證明:(1) 如果∠ = ∠ ,那麼 AD AC AE AB1 B i = i ; (2) 如果 AD ACi = AE ABi ,那麼 1∠ = ∠ 。 B 3. 如圖,△ABC 中,P 是 AB 上的點,∠ = ∠ 。 1 B 求證:CP AC BC AB = i 。 4. 已知:P 是正方形 ABCD 的邊 BC 上之點,且BP =3PC 、Q 是 CD 的中點。求證:△ADQ ~△QCP。 1 C B A D E (第 2 題) (第 3 題) A B C P 1

(32)

௫ ᗟ ˟ Ȉ ˘

1. 已知:如圖, AB// A B′ ′、BC //B C′ ′。

求證:△ABC ~ △A B C′ ′ ′。

2. 已知:如圖, AB// A B′ ′、BC //B C′ ′。

求證:△OAC ~△OA C′ ′。

3. M 是△ABC 的邊 BC 之中點,AMB 的平分線交 AB 於 E、

AMC的平分線交 AC 於 D。 求證:△AED ~△ABC 。 4. 作△A B C′ ′ ′,使它與已知△ABC 相似,且與邊 BC 相對應的 邊 B C′ ′等於已知線段 a′ 。 5. 已知:△ABC。 求作:△A B C′ ′ ′,使它與△ABC 相似,並使相似比為2 3 。 6. 比例規是一種畫圖工具(如圖),使用它可以把線段按一定比 例伸長或縮短。它是由長度相等的兩腳 AD 與 BC 交叉構成 的。如果把比例規的兩腳合上,使螺絲釘固定在刻度 3 的地 方(即同時使OA= 3ODOB =3OC),然後張開兩腳,使 A、 B 兩個尖端分別在線段 l 的兩個端點上,這時 1 3 CD = AB,為 什麼? (第 1 題) (第 2 題) A B C O C B A O A′ C′ B′ A′ C′ B′

(33)

7. 已知如圖所示的零件之外徑為 a,要求它的厚度 x,須先求出 內孔的直徑 AB,但不能直接量出 AB。現用一個交叉卡鉗(兩 條尺長 AC 與 BD 相等)去量,若 OC OD 1 OA = OB = ,且量得n CD = ,求厚度 x。 b 8. 證明: (1) 兩個直角三角形有一個銳角相等,兩個三角形相似; (2) 兩個等腰三角形的頂角(或底角)相等,兩個三角形相似; (3) 兩個等腰三角形中,腰與底對應成比例,兩個三角形相 似。 9. 如圖,△ABC 中,∠ 為直角;C △ DEF 中 , ∠ 為 直 角 ;F DEAC 、 DFAB 。 求證:DF AC DE AB = i 。 10. 已知:四邊形 ABCD 中,AC 平 分 DAB、 ACD∠ = ∠ABC

求證: 2 AC = AB ADi 。 11. 設 AD、BE 與 CF 是△ABC 的三條高。 求 證 : AD BCi = BE CAi =CF i AB ( 用 比 例 線 段 證 明 ) 。 (分△ABC 是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與鈍角三角形三種情 況。) (第 6 題) (第 7 題) C A B O D l A B C O D b x a φ (第 9 題) A D C B E F

(34)

12. 已知:△ABC 中, AB = AC∠ = ° 、BD 是角平分線。 A 36 求證: (1) BD = AD; (2) △ABC ~ △BCD; (3) 5 1 0.618 2 BC = − ABAB13. 已知:AD 是△ABC 的角平分線, BHAD,垂足為 H, CHAD垂足為 K。 求證: AB DH AC = DK

14. 已知:O 是△ABC 內任一點,OA、

OB、OC 的中點分別是 A′、B′、C′ 。 求證:△ABC ~ △A B C′ ′ ′。 15. 求證:如果一個三角形的兩邊與其中一邊上的中線與另一個 三角形的對應部分成比例,那麼這兩個三角形相似。 16. 已知:如圖, AB BC AC AD = DE = AE求證: BAD∠ = ∠CAE 。 17. 求證:如果一個三角形的兩邊與 第三邊上的中線與另一個三角形 的對應部分成比例,那麼這兩個 三角形相似。 18. 如圖,在正方形網格上有兩個三角形 A B C 與1 1 1 A B C 。 2 2 2 求證:△A B C1 1 1 ~△A B C2 2 2 。 (第 13 題) A D C B H K (第 16 題) A D C B E (第 18 題) 1 A 1 B C1 2 A 2 B 2 C M N L F E G H (第 19 題) A D C B K

(35)

19. 如圖,人字型屋架上的六段距離 BD、DE、EF、FG、GH、 HC 彼此相等。MD、NE、AF、KG、LH 都垂直於 BC,中柱 2 AF = m,求支柱 DM、EN 的長度。 20. 求證:如果一個直角三角形的一條直角邊與斜邊上的高,與 另一個直角三角形的一條直角邊與斜邊上的高成比例,那麼 這兩個直角三角形相似。

6.8 ࠹Ҭˬ֎ԛ۞ّኳ

兩個三角形相似,根據定義可知它們具有對應角相等,對應 邊成比例這些性質。下面我們來研究其它性質。 已知△ABC ~ △A B C′ ′ ′。相似比為 k,AD、 A D′ ′ 是對應高(圖 6-25)。那麼在△ABD 與A B D′ ′ ′中, B∠ = ∠ 、B′ ADB A D B′ ′ ′ Rt ∠ = ∠ = ∠,所以 ~ AD AB ABC A B C k A D A B ′ ′ ′ ⇒ = = ′ ′ ′ ′ △ △ 類似地,可以推得兩個相似三角形對應中線的比,對應角平 分線的比也等於相似比。就是 相似三角形對應高的比,對應中線的比與對應角平分線的比 都等於相似比。 如圖 6-26,△ABC ~△A B C′ ′ ′,相似比是 k。 圖 6-25 C B A D A′ C′ B′ D′

(36)

~ AB BC CA ABC A B C k A B B C C A AB BC CA k A B B C C A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由此可得 相似三角形周長的比等於相似比。 如圖 6-25,△ABC ~△A B C′ ′ ′,相似比是 k,AD、 A D′ ′ 分別 是兩個三角形的高。那麼, 2 1 2 1 2 ABC A B C AD BC S AD BC k k k S ′ ′ ′ = A D′ ′ B C′ ′ = A D′ ′ B C′ ′ = = i i i i i i △ △ 由此得到下面的定理: 定理 相似三角形面積的比等於相似比之平方。 【ּ 1】 有一塊三角形餘料 ABC,它的 BC =120mm,高 AD =80mm (圖 6-27)。要把它加工成正方形 零件,使正方形的一邊在 BC 上,其餘兩個頂點分別在 AB、 AC 上。加工成的正方形零件之 邊長為多少 mm?

ś

ྋ !!! 設正方形 PQMN 為加工成的正方形。邊 QM 在 BC 上, 頂點 P、N 分別在 AB、AC 上,高 AD 與邊 PN 相交於 點 E。設正方形的邊長為 x mm,則有 圖 6-26 C B A A′ C′ B′ 圖 6-27 C B A D N P Q E M

(37)

// ~ AE PN PN BC APN ABC AD BC ⇒△ △ ⇒ = 因此,可以列出方程: 80 80 120 x x= 解得 x = 48。 答:加工成的正方形零件為 48 mm。 【ּ 2】 已知:如圖 6-28,DE// BC 、 3 5 AD AB = 、SABC = S。 求SADE

ś

ྋ !!! DE// BC ⇒ △ADE ~△ABC 2 2 3 5 ADE ABC S AD S AB AD AB ⎫ ⇒ = ⎪ ⎬ ⎪ = ⎪ △ △ 2 2 3 5 ADE ABC S S ⇒ △ = △ 9 25 ADE ABC ABC S S S S ⎫ ⇒ = ⎬ ⎪ = ⎭ △ △ △ 9 25 ADE S S =

【ּ 3】 已知: △ABC 與A B C′ ′ ′中,AD、BE 是△ABC 的高,

A D′ ′ 、 B E′ ′ 是 A B C△ ′ ′ ′的高,且 AB A B AD A D ′ ′ = ′ ′ 、 ∠ = ∠ (圖 6-29)。 C C′ 求證: AD A D BE B E ′ ′ = ′ ′ 。 圖 6-28 C B A D E

(38)

分析: 從圖形可知, 求證的四條成比例線段 並不分別在兩個三角形 中,所以不能用直接證 兩個三角形相似得出。 但我們可以知道這四條 線段分別是△ABC 與 A B C′ ′ ′的高,如果能證明△ABC ~△A B C′ ′ ′,那麼比 例就成立了。可是由題設不能直接證得這兩個三角形相 似,但可證得△ABD ~ △A B D′ ′ ′,得 ABC∠ = ∠A B C′ ′ ′, 從而△ABC ~ △A B C′ ′ ′。 證明: ⇒ △Rt ABD ~ RtA B D′ ′ ′ ~ ABC A B C ABC A B C C C AB BE AD A B B E A D AD A D BE B 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ቚ ௫!

1. 證明:兩個相似三角形的對應中線之比等於相似比。 2. 已知:點 M、N、P 分別是△ABC 的中線 AD、BE、CF 的中 點。求△ABC 與△MNP 面積的比。 3. 把一個三角形改成與它相似的三角形。 (1) 如果邊長擴大為原來的 100 倍,那麼面積擴大為原來的 多少倍? (2) 如果面積擴大為原來的 100 倍,那麼邊長擴大為原來的 多少倍? 圖 6-29 A B C E D A′ D′ C′ B′ E′ 90 AB A B AD A D ADB A D B ′ ′ ⎫ = ′ ′⎬ ⎪ ′ ′ ′ ∠ = ∠ = °⎭

(39)

6.9 ۡ֎ˬ֎ԛ̚јּͧ۞ቢ߱

從一點到一直線所作垂線的垂足,叫做這點在這條直線上正 射影。圖 6-30 中,點 P′ 、1 P′ 、2 P′ 分別是點3 P 、1 P 、2 P 在直線3 MN 上的正射影。 一條線段的兩個端點在一條直線上的正射影之間的線段,叫 做這條線段在這條直線上的正射影。圖 6-31 中的那些線段 A B′ ′ 都 是對應的線段 AB 在直線 MN 上的正射影(當 ABMN 時,A B′ ′ 縮 為一個點)。 點、線段在一條直線上的正射影,簡稱射影。 定理 直角三角形中,斜邊上的高是兩條直角邊在斜邊上 的射影之比例中項;每一條直角邊是這條直角邊在 斜邊上的射影與斜邊之比例中項。 已知: 圖 6-32 中,AB 是 Rt△ABC 的斜邊,CD 是高。 求證: (1) 2 CD = AD BDi (2) AC2 = AD ABi 2 BC = BD ABi 證明: (1) ⇒ △ACD ~ △CBD CD BD CD2 AD BD AD CD ⇒ = ⇒ = i (2) 的證明由同學自己寫出。 圖 6-30 N M 1 P′ 3 (P′) 2 P′ 1 P 3 P′ 2 P A A′ B′ N M B A A′ B′ B A A′ B′ B A A′ (B′) B A ( ) A B′ ′ B 圖 6-31 圖 6-32 A B C D 90 ACB CD AB= °⎫⎪ ⎬ ⊥ ⎪⎭

(40)

在第五章中,我們曾用面積割補法證明了勾股定理,現在利 用上面的定理很容易證明勾股定理。把上面定理中(2)的兩個關係 式之兩邊分別相加,得 2 2 2 ( ) AC BC AD AB BD AB AB AD BD AB + = + = + = i i

【ּ】 已知:△ABC 中,ACB = ° ,CD 是高,CE 是角平 90 分線, AC = cm,9 BC =12cm (圖 6-33)。求 CD、CE 的長。

ś

ྋ !!! 由勾股定理可得 AB = AC2 + BC2 =15cm ∴ 2 144 48 15 5 BC BD AB = = = cm 27 5 AD = ABBD = cm 36 5 CD = BD ADi = cm ∵ ∠ACE = ∠BCEAC BC AC BC AE BE AE BE + = = + cm 得 12 15 60 9 12 7 BC AB BE AC BC × = = = + + i cm 48 60 36 5 7 35 DE = BDBE = − = ∴ 2 2 (36)2 (36)2 36 2 5 35 7 CE = CD +DE = + = cm 圖 6-33 C B A D E

(41)

ቚ ௫!

1. 證明本節定理(2)。 2. CD 是 Rt△ABC 的斜邊 AB 上之高。 (1) 已知AD = cm、9 DB = cm。求 CD 與 AC; 4 (2) 已知AB = 25cm、BC =15cm。求 DB 與 CD。 3. 設 CD 是 Rt△ABC 斜邊 AB 上的高。求證: (1) 2 2 AC AD CB = DB ; (2) CA CDi =CB ADi 。

6.10 ࠹Ҭкᙝԛ

前面,我們研究了相似三角形,現在來研究相似多邊形。 如果兩個邊數相同的多邊形之對應角都相等,對應邊都成比 例,這兩個多邊形叫做相似多邊形。 例如,四邊形 ABCD 與四邊形 A B C D′ ′ ′ ′ 中(圖 6-34) A A′ ∠ = ∠ '、 B∠ = ∠ '、 CB′ ∠ = ∠ 、 DC′ ∠ = ∠ 、D′ 2 3 AB BC CD DA A B′ ′ = B C′ ′ = C D′ ′ = D A′ ′ = ' 所以四邊形 ABCD ~ 四邊形 A B C D′ ′ ′ ′ 。 相似多邊形的對應邊之比叫做相似比(或相似係數)。如圖 6-35 中的四邊形 ABCD ~ A B C D′ ′ ′ ′ ,對應邊的比是 3 2 ,那麼四邊 圖 6-34 A B A′ B′ C C′ D′ D A B′ A′ C D′ C′ B D 圖 6-35

(42)

形 ABCD 與 A B C D′ ′ ′ ′ 的相似比 1 3 2 k = 。而四邊形 A B C D′ ′ ′ ′ 與 ABCD 的相似比是 2 2 3 k = 。 現在,我們來研究相似多邊形的性質。 我們知道,過多邊形一個頂點的對角線有n− 條,它將多邊3 形分成n− 個三角形,由於我們已經學過相似三角形的性質,因2 此,我們先研究兩個相似多邊形的對應對角線之性質,然後再利 用相似三角形來研究相似多邊形。 六邊形 ABCDEF ~ 六邊形 A B C D E F′ ′ ′ ′ ′ ′ (圖 6-36)。相似比為

k。AC 與 A C′ ′ 、AD 與 A D′ ′ 、AE 與 A E′ ′分別是對應對角線。

六邊形 ABCDEF ~ 六邊形 A B C D E F′ ′ ′ ′ ′ ′ ~ B B AC k A C ABC A B C AB BC k ACB A C B A B B C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由此又可推出∠ACD = ∠A C D′ ′ ′、 AC DC k A C′ ′ = D C′ ′ = 。可得到 ~ AD ACD A C D k A D ′ ′ ′ ⇒ = ′ ′ △ △ 同理可得 AE k A E′ ′ = 。 一般地,可以得到 兩個相似多邊形對應對角線的比等於相似比。 圖 6-36 A A′ E′ B C F ′ D B′ F D′ C′ E

(43)

以兩個相似多邊形的對應頂點為頂點之兩個三角形(相似多 邊形中的對應三角形),它們的邊或是多邊形之邊,或是多邊形 的對應對角線,所以這樣的兩個三角形之三邊對應成比例,它們 是相似三角形。例如△ACD ~△A C D′ ′ ′。於是有 定理 相似多邊形中的對應三角形相似,相似比等於相似 多邊形的相似比。 與相似三角形一樣,利用等比定理可得: 定理 相似多邊形周長的比等於相似比。 我們知道,經過 n 邊形的任何一個頂點之n− 條對角線,將3 多邊形分成n− 個環繞著這個頂點按順序排列的三角形。兩個相2 似 n 邊形分別這樣一組對應對角線分成的對應三角形分別相似。 由等比定理可得: 定理 相似多邊形的面積比等於相似比之平方。 【ּ 1】 已知四邊形 ABCD ~ 四邊形 A B C D′ ′ ′ ′,它們的對角線分 別交於點 O、 O′ (圖 6-37)。求證:OAB ~△O A B′ ′ ′。

證明: 四邊形 ABCD ~ 四邊形 A B C D′ ′ ′ ′ ~ 2 4 ~ 1 3 ABD A B D ABC A B C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OAB ~ △O A B′ ′ ′ 圖 6-37 A B C O D A′ D′ C′ B′ O′ 1 2 3 4

(44)

【ּ 2】 如圖 6-38,已知四邊形 ABCD 與四邊形 A B C D′ ′ ′ ′ 中, ∠ = ∠ 、 DB B′ ∠ = ∠ 、D′ AB BC CD DA A B′ ′ = B C′ ′ = C D′ ′ = D A′ ′。 求證:四邊形 ABCD ~ 四邊形 A B C D′ ′ ′ ′ 。 證明: 連結 AC、 A C′ ′ 。 1 1 ~ 2 2 B B ABC A B C AB BC A B B C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同理 3 3 ~ 4 4 ADC A D C ′ ∠ = ∠ ⎧⎪ ′ ′ ′ ⇒ ⎨ ′ ∠ = ∠ ⎪⎩ △ △ 1 1 3 3 2 2 4 4 BAD B A D B B BCD B C D D D AB BC CD DA A B B C C D D A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四邊形 ABCD ~ 四邊形 A B C D′ ′ ′ ′ 圖 6-38 A B C D A′ D′ C′ B′ 1 2 4 3 1′ 2′ 3′ 4′

(45)

ቚ ௫!

1. 在下表的空白處填入合適的數值: 兩個多邊形的相似比 10 1 100 它們周長的比 5 1 8 它們面積的比 4 1 3 2. 在 四 邊 形 ABCD 與 四 邊 形 A B C D′ ′ ′ ′ 中,如果 B∠ = ∠ 、B′ C C′ ∠ = ∠ 、 AB BC CD A B′ ′ = B C′ ′ = C D′ ′,那麼,這兩個四邊形相似。

௫ ᗟ ˟ Ȉ ˟

1. 如圖,鐵道口的欄桿之短臂長 1.25 m、 長臂長 16.5 m。當短臂端點下降 0.85 m 時,長臂端點升高多少(桿的寬度忽略不 計)? 2. △ABC 中,AB =12cm,BC =18cm,CA= 24cm。另一個與 它相似的△A B C′ ′ ′,周長為 81cm,求△A B C′ ′ ′的各邊長。 3. 兩個相似三角形的一對對應邊長分別為 35 cm 與 14 cm。 (1) 它們的周長相差 60 cm,求這兩個三角形的周長; (2) 它們的面積相差 588 cm2,求這兩個三角形的面積。 4. CD 是 Rt△ABC 斜邊 AB 上的高。設 BC = 、CA ba = 、AB c= 、

CD = 、 AD qh = 、 DB p= 。 (1) 已知:c = 29、 p = ,求 h 與 b; 4 (2) 已知:a = 、5 h= ,求 p 與 q; 4 (3) 已知:a =10、 p = ,求 q 與 b; 6 (4) 已知: p = 、4 h =10,求 a 與 b。 (第 1 題)

(46)

5. 已知:△ABC 中, BAC是直角, AC > AB,AD 是高,M

是 BC 的中點。求證: 2 2

2

ACAB = DM i BC

6. △ABC 中,BAC是直角,AD 是高,DE 是△ABD 的高。

求證: 2

AD = AC DEi 。

7. △ABC 中,BAC是直角,AD 是高。求證:

(1) 如果AB = 2AC ,那麼 5AD = 2BC ; (2) 如果BC =5DC ,那麼BC2 =5AC2。 8. 矩 形 ABCD 中 , AB = 、 BC ba = 、M 是 BC 的中點、 DEAM ,E 是垂足。求證: 2 2 2 4 ab DE a b = + 。 9. 在一張比例尺為 1:50000 的地圖上,一塊多邊形地區的周長 是 72 cm,面積是 320 cm2。地區的實際周長是多少?面積是 多少? 10. 如圖,設 O 是四邊形 ABCD 對角線 AC 上的一點,OF //CD 、 // OE BC 。求證:四邊形 AEOF ~ 四邊形 ABCD。 11. 已知:四邊形 ABCD 與四邊形 A B C D′ ′ ′ ′ 中, A∠ = ∠ 、A′ AB BC CD DA A B′ ′ = B C′ ′ = C D′ ′ = D A′ ′。 求證:四邊形 ABCD ~ 四邊形 A B C D′ ′ ′ ′ 。 (第 8 題) A D C B E M (第 10 題) A D C B O E F

(47)

ˬăҜҬဦԛ

+

!

6.11 ҜҬԛ

現在,我們來研究相似形的一種特殊 情形。 如圖 6-39,O 是四邊形 ABCD 內的任 一點, A′、 B′、C′ 、 D′ 分別是 OA、OB、 OC、OD 的點。 2 3 OA OB OC OD OA OB OC OD ′ ′ ′ ′ = = = = 可以證明四邊形 A B C D′ ′ ′ ′ ~ 四邊形 ABCD,並且相似比為 2 3。 OA OB OC OA OB OC ′ ′ ′ = = 2 3 // 2 3 // A B OB AB OB A B AB OB A OBA B C OB BC OB B C BC OB C OBC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3 A B B C AB BC A B C ABC ′ ′ ′ ′ ⎧ = = ⎪ ⇒ ⎨ ⎪ ′ ′ ′ = ∠ ⎩ 同理可得 2 3 A B B C C D D A AB BC CD DA ′ ′ ′ ′ ′ ′ ′ ′ = = = = ∠B C D′ ′ ′= ∠BCD、 C D A∠ ′ ′ ′= ∠CDA、 ∠D A B′ ′ ′ = ∠DAB ∴ 四邊形 A B C D′ ′ ′ ′ ~ 四邊形 ABCD,相似比為 2 3 。 * 此大節為選學內容。 圖 6-39 A B C O D A′ D′ C′ B′

(48)

由此看出,在四邊形 ABCD 與四邊形 A B C D′ ′ ′ ′ 中,如果有: (1) 對應頂點 A′ 與 A、 B′ 與 B、 C′ 與 C、 D′ 與 D 的連線都經過 同一點 O;(2) 2 3 OA OB OC OD OA OB OC OD ′ ′ ′ ′ = = = = ,那麼四邊形 A B C D′ ′ ′ ′ 與四邊形 ABCD 相似,相似比等於2 3,這樣的兩個四邊形有特殊 的位置關係。 如果一個圖形上的點 A′、B′、…、P′ 與另一個圖形上的點 A、 B、…、P 分別對應,並且 (1) 直線 A A′ 、 B B′ 、…、 P P′ 都經過同一點 O; (2) OA OB OP k OA OB OP ′ ′ ′ = = = = , 那麼這兩個圖形叫做位似圖形,點 O 叫做位似中心。 位似圖形不僅形狀相同,而且有特殊的位置關係。 對於兩個多邊形來說,只要它們的對應頂點 A′、 B′、…、 P′ 與 A、B、…、P 有上面的(1)、(2)兩個關係,這兩個多邊形就是 位似多邊形。如圖 6-39 中的四邊形 A B C D′ ′ ′ ′ 與四邊形 ABCD 是位 似四邊形。 用類似的方法,可以證明(由同學自己證明) 兩個位似多邊形一定相似,它們的相似比等於對應頂點與位 似中心的距離之比,它們的各對對應邊分別平行。 兩個位似圖形的各對對應點可以全部都在位似中心的同 旁,這時這兩個位似圖形叫做相互外位似,位似中心叫做外位似 中心;也可以全部都在位似中心的兩旁,這時這兩個位似圖形叫 圖 6-40 A B C O D A′ D′ C′ B′ E E′ 圖 6-41 A B C O D A′ D′ C′ B′ E E′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r]

其交線垂直於軸三角形的底邊。進而,如果截痕的直徑平行於軸三角形的一邊,那麼任一

定理: : : :2.1-2 全等三角形對 全等三角形對應角的對邊相等 全等三角形對 全等三角形對 應角的對邊相等 應角的對邊相等 ... S.三角形全等定理 三角形全等定理 三角形全等定理

定義 7.4-1 內接與外切.

[r]

本章介紹多邊形包含正方形、菱形、鳶形、平行四邊形、梯形、n

有一長條型鏈子,其外型由邊長為 1 公分的正六邊形排列而成。如下 圖表示此鏈之任一段花紋,其中每個黑色六邊形與 6 個白色六邊形相

有一長條型鏈子,其外型由邊長為 1 公分的正六邊形排 列而成。如下圖表示此鏈之任一段花紋,其中每個黑色 六邊形與 6 個白色六邊形相鄰。若鏈子上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