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對新住民子女教育之影響/92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對新住民子女教育之影響/92"

Copied!
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東南亞新住民語文列入「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

要」對新住民子女教育之影響

林宜玄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所助理教授 范垂玲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技術級職業教育所碩士生 東南亞新住民母語-越南語教學志工

一、 前言

隨著全球化與經濟自由化趨勢, 1990 年代以後,臺灣以婚姻移民(稱 為新移民或新住民)的人數倍增。截 至 2015 年 2 月底,外籍配偶人數約為 49.9 萬人,約占臺灣 2 千 3 百萬總人 口的 2.1%,繼「原住民」、「本省籍」、 「客家人」、「外省族群」,成為臺灣的 五大族群。新住民主要為大陸、港澳 籍,其次為來自東南亞國家的外籍配 偶,目前人數約 16.2 萬人,占 32.42%。 其中以越南籍最多(18.28%),其餘依 序為印尼(5.67%)、泰國(1.7%)、菲 律賓(1.62%)(內政部移民署,2015)。 隨著婚姻移民的增加,其所生下 的「新住民子女」影響臺灣新生兒人 口結構的改變,102 學年新住民子女就 讀國中、小學生數已逾 20 萬 9 千人; 如與 93 學年比較,人數遞增 16 萬 3 千人,所占比例由 1.6% 躍升為 9.9 %,平均每 10 位國小新生就有 1 名為 新移民的子女(教育部,2014a)。 由於新住民語言、文化和臺灣的 差異,不僅影響新移民自己本身,更 可能會影響到其子女的學習,因此, 新住民子女的教育已成為重要社會課 題。為因應與改善東南亞新住民與其 子女的學校教育問題,政府已採取相 關的措施,其中舉辦東南亞「母語傳 承課程」,希望可以培養新移民子女 聽、說母語的能力,藉由語言學習而 增加新住民子女對家長的文化認同, 增強親 子 互動, 改 善課業 與 教育問 題。再者,教育部更於 2014 年公佈「12 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將東南亞 新住民語文列入本國語文課程,作為 國小必修與國中的選修課程,此議題 已引起各界的討論。 東南亞新住民母語正式納入學校 教育課程賦予培育將能滿足新住民子 女接受母語教育的需求、表示政府保 障人民接受母語教育的權利。此政策 更能證明臺灣母語教育思維符應世界 母語教學的發展趨勢。實施新住民母 語教學、視語言為一種學習媒介將可 增強新住民子女的學習潛能與身心健 全發展,助於改善新住民子女教育問 題,落實多元文化的教育推展。

二、 新住民子女母語教學的意涵

實際上,給予具有移民背景的兒 童在主流學校學習他們的母語,或者 在多元的社會提供少數民族的語言教 學,已成為世界各國教育制度非常普 遍的措施。以歐盟國家為例,土耳其 移民族群在歐盟國家的人口占很高的 比例,因此,德國、瑞典、紐西蘭、

(2)

丹麥各成員國都把移民人口或少數民 族(migrant/minoriy)的母語教育視為 國家責 任 。在各 國 政府普 遍 支持之 下,母語教學很成功的在各個學校進 行 (Ashhan, 2012)。 根 據 許 多 研 究 指 出 (Aytemiz, 2000; Clark, 2002; Zeliha, Binnur and Philip, 2009),兒童學習母語在學習成 長過程中有幫助。語文是表達思維和 學習的媒介,學校進行母語教學,豐 富化與深入化兒童從小所接觸的語言 以養成兒童學習的工具,令他們勇於 提問和參與討論,並能培養他們探究 的精神,達到樂於學習的目標。在者, 母語在發展兒童的解決問題,理解和 分 析 能 力 具 有 重 要 作 用 (Aytemiz, 2000) 。 另 外 , 多 項 教 育 研 究 (Clark, 2002; Zeliha et al.,2009) 亦指出,學生 如能在早年採用母語學習,日後學習 外語及其他學科,也能收事半功倍之 效。母語教學亦可使學生對母國語文 和文化傳統有更深厚的認識,這將使 移民子女建立更強的自尊、自信、文 化和社會價值,相互尊重第二語言的 文化價值,並在家庭和所在社區發揮 更加積極的作用。 以上可見,母語教育對兒童的學 習與身心發展確有助益。首先,新住 民母語教育的基本理念為考量新住民 子女在 多 元文化 、 語言的 環 境中生 長,以避免與改善文化差異而影響學 習發展。透過母語教學培養新住民子 女學會家長的語言,瞭解家長的異國 文化,進一步讓社會大眾認識新住民 文化之美,建立多元文化尊重,各族 群和諧 相 處的幸 福 社會( 教 育部, 2015)。 另外,新住民母語教育所帶來的 助益甚多,給予新住民子女接受母語 的教育機會、多培養一種語言能力、 增加自信與競爭力。另一方面,以文 化角度來看,透過母語教學可讓新住 民子女瞭解家長的文化、消除自卑, 反而為所屬的族群感到驕傲,進而向 社會周遭推薦、介紹其文化之美,帶 動社會對新住民文化的尊重與欣賞, 促進多元文化融合與和諧的社會。

三、 我國新住民子女教育問題與

輔導措施:

近年來,新住民子女的教育問題 逐漸受到各界的關注,包括:學習發 展、學校適應與學業成就。其中,在 學習發展方面,新移民子女在幼小學 習階段 確 實可能 有 語言發 展 遲緩現 象,但並非整體身心發展遲緩。在學 校適應方面,包括:母親缺乏指導能 力或參與子女的學習程度不足、課業 學習問題、文化適應問題、人際及行 為問題等(張嘉育、黃政傑,2007)。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的調查則發現,臺 北市的外籍配偶子女功課方面欠佳的 現象,主要是經常遲到,人際關係疏 離,作業缺交,被動懶散及無法獨立 完 成 作 業 ( 臺 北 市 政 府 教 育 局 , 2003)。 為因應新住民家庭可能面臨的弱 勢地位與發展障礙,對於新住民子女 給予適當的教育輔導自有其必要性。 近幾年,在各界的關注與積極提供建 議之下,我國政府針對新住民及其子

(3)

女所採取的主要教育輔導政策與措施 分別有:2004 年的「外籍與大陸配偶 子女教育輔導計畫」;2005 年起由教育 部主政的「發展新移民文化計畫」; 2009 年通過的「新移民子女教育改進 方案」;2012 年訂定的「全國新住民火 炬計畫」。根據陳玉娟(2009)的研究 指出,我國採取的新移民子女教育方 案種類甚多,但較為落實的方案則只 有:課業輔導、生活常規訓練及身心 障礙調適等三項,其餘方案執行仍不 普遍。 此外,為加強新移民子女對母語 文化之認識,善用新住民所帶來之文 化多樣性,重視新住民子女母學習、 運用其父(母)之母語,形成其另一 語言資產,同時孕育國家未來之競爭 力,2012 年透過「全國新住民火炬計 畫」補助學校開辦「母語傳承課程」, 推動新住民母語教育(內政部、教育 部,2012)。在政府部門的政策支持 下,新住民語言的學習在校園間蔓延 開來。根據葉郁菁、溫明麗(2012) 的研究指出,99 及 100 學年度接受教 育部補助辦理母語傳承課程的學校, 計有新北市、桃園縣、新竹市、臺中 市、彰化縣、南投縣、嘉義縣、臺南 市、高雄市、屏東縣及宜蘭縣等 11 個 縣市共 39 所國小,學校開設的課程多 以越南語為主(共 28 所,占 93%)。 隨後,基於協助新移民家庭解決 文化差異問題,尊重與推動不同文化 交流,藉以培養民眾對國際多元文化 之了解,促進健康幸福家庭、社會各 族群和協的理念之下,2014 年教育部 公布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 要」(教育部,2014b),將新住民語文 納入本國語文選修課程。本文從不同 角度討論東南亞新住民母文列入 12 年 國民教育課程綱要對新住民子女的影 響。

四、 東南亞新住民母語列入 12

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的意

(一) 滿足新住民子女接受母語教育的 權利 Bear Nicholas 指出在世界上,每 個人都有選擇自己母語的權利。如果 不提供母語教育的機會,表示政府和 教育工作者已否定語言方面的基本人 權(Basic Linguistic Human Rights), 這種行為被理解為直接剝奪人民的語 言權利 (引自 Shaunna, 2008)。檢視臺 灣的情況,大部份新住民子女在臺灣 生長,經常接觸的語言是國語或臺灣 本土語言;由於新住民子女的移民家 庭的背景,多數是母親從其他國家遠 嫁來臺灣,兒童出生以後,經常與母 親互動,自然就熟稔其語言。在此情 況下,新住民子女的母語定義以最淺 顯 的 說 法 應 理 解 為 「 媽 媽 的 話 」 (Mother tongue)。 但 是 , 母 語 並 不 是 專 指 一 種 語 言,而是一種通稱,是兒童自出生以 後,跟母(父)親首先學習的語言(引 自王麗英,2002)。對新住民子女而 言,他們有機會接觸不同語言,在主 流學校以國語(華語)上課,另有臺 灣本土語言課程(閩南語、客家語, 原住民),在家裡則以新移民母(父)

(4)

親的語言溝通,這也構成新住民子女 的語言優勢,而應該將新住民子女原 本只在家使用的母語正式化、納入學 校教育課程賦予培育。 基於尊重新住民子女學習家長的 語言之選擇,與肯定母語對兒童學習 成長助益的考量,教育當局過去幾年 透過「全國新住民火炬計畫」以補助方 式鼓勵各學校舉辦「新住民母語傳承 課程」,以提供新住民子女母語學習機 會(內政部、教育部,2012)。藉由語 言學習而認識母(父)親的異國文化, 進而推 廣 到社會 大 眾對新 住 民的瞭 解。此計畫推行數年後,獲得新住民 族群的支持,多數新住民家長熱烈參 與教育部所舉辦的母語教學人才培訓 並自願到學校當語言教學志工。 教育部對東南亞語文更進一步規 劃,研擬納入 12 年國教課綱,將新住 民語文與本土語文並列,定為國小的 必修與國中的彈性選課。課綱中亦定 義新住民語文課程的開設內容以來自 東南亞 地 區的新 住 民母語 為 主,例 如:越南、泰國、印尼、緬甸、菲律 賓、柬埔寨、馬來西亞等。 12 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列入 東南亞新住民語言,以教育機會均等 及語言選擇權角度來看,可以確保新 住民子女經由受教育或其他途徑獲得 適合的學習機會。 (二) 符應世界母語教學的發展趨勢 政府針對新住民子女的特殊背景 與其文化,考量新住民子女母語學習 需求與助益,規劃母語教學,已提供 給學童多一種接受語言教育的選擇, 能確保新住民子女學習與接受母語教 育的權利,表示國家尊重少數族群的 語言多樣性,並珍惜為臺灣的文化資 產。實際上,世界各國在主流學校提 供少數民族語言教學或提供給具有移 民背景的兒童之母語教學相關措施已 經非常普遍。例如,英國即尊重孩子 的雙語身分與權利,國家提供多種外 語的教學,在國家課程大綱中更明訂 「保障現代外語」,小學階段進行多種 外語的教學 (Jim Anderson, 2008)。加 拿大則 有 兩種官 方 語言, 法 語和英 語,而且還提供印度語和歐洲少數民 族語言的深根母語課。Otterup (2012) 談及瑞典母語教學自 1977 年以來已成 為該國學校的學科主題,這是一個學 校必須提供的選修科目,以五位學生 安排一位母語教師。在亞洲以新加坡 為例,新加坡是一個多語言、多種族 的國家,在 1965 年獨立後,採取「多 元語言國家的模型」,在語言地位上, 保留前殖民政權使用的英語外,還賦 予其他族群語言平等的地位,因此, 馬來語、華語和泰米爾語和英語一樣 都 是 新 加 坡 的 官 方 語 言 ( official languages ), 其 中 馬 來 語 為 國 語 (national language)(張學謙,2013)。 因此,東南亞新住民語文課程正式列 入「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 能證明臺灣教育理念已跟上世界的教 育思潮。 (三) 增強新住民子女的學習潛能發展 事實上,兒童多學會一種語言, 在學習發展過程具有助益。Zeliha 針

(5)

對土耳其移民子女在學校的母語學習 研究發現:第一語言的能力顯示會影 第二語言的學習,當孩童學習他們的 母語,發展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和知 識能力時,從而加強他們的第二語言 學習潛力。實施母語教學可以提高移 民背景的兒童學習第二語言的水準, 增加更廣泛的教育機會,以及促進相 互尊重,社會凝聚力與和諧 (Zeliha et al.,2009)。另外,Aytemiz (2000) 的研 究指出 , 母語在 發 展兒童 的 理解能 力、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具有 重要作用。母語可協調孩子表達自己 的情感、思想、利益和需求,其對兒 童的知識開發具有積極的影響(Clark, 2002)。 根據黃泉秋(2011)研究指出, 對兒童來說,教育最佳的媒介就是使 用其母語;從心理學的觀點而言,母 語是一種富有意義的系統,說這種語 言的個體可以自動地運用它,把個人 所要表達的以及所認知的一切全然地 詮釋出來。社會學的觀點而言,母語 是個人對其所屬群體社區的認同;教 育學的觀點而言,母語是個人學習事 物最快的媒介。顯然,從心理學、社 會學和教育學的觀點上,均已經指出 兒童學習母語的優點。 東南亞新住民語文列入「十二年 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在學校正式 進行教學,新住民子女可以在主流學 校學習家長的語言,而不必擔憂因為 母(父)親的語言是社會少數語言, 只在家裡適用,在學校或生活上都沒 用處,而對其語言有所排斥。同時, 未來納入學校正規教育、具有課程規 劃與各層次的語言技能訓練,加上回 家可以與家長複習,肯定對新住民子 女是個良好的語言學習環境。再者, 學習母語也給予孩童多一種思考的工 具,他們回家可以用母語與家長討論 學校功課,也逐漸習慣父母以母語教 導方式,而培養他們以母語來思考與 解決問題的能力。另外,透過學校的 母語課程,新住民子女可以多學習一 種語言、增加外語能力、提升競爭力。 在我國前往東南亞國家投資與外貿擴 展的政策下,具有多語言能力與多元 文化融合的新住民子女將會成為無可 或缺的外貿人才。 (四) 促進新住民子女的身心健全發展 新住民母語正式教育對其子女身 心發展也有幫助。過去臺灣社會對新 住民存有異樣的眼光與態度,認為他 們來自較落後的國家,經濟與教育程 度都屬於弱勢者或甚至將她們視為跨 國婚姻的商品(夏曉娟,2000)。這樣 的思維之下,新住民下一代在臺灣出 生與長大也受到影響,如幼小時可能 有語言緩慢問題,缺乏自信,人際關 係疏離,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李明 芳,2013)。 透過東南亞母語教育正規化,從 校園到一般社會環境中,大家有機會 認識新住民族群,逐漸透過學校的語 言課程與文化交流而了解與改變對新 住民的刻板印象,進而改善新住民子 女不會 對 家長或 自 己的身 份 感到自 卑。隨著政府對東南亞母語課程的推 廣,新住民與其子女有機會在校園、 社會公共場所為大家介紹與展現語言

(6)

與文化特色,逐漸形成新住民子女在 校園與同學之間的自信,營造校園和 樂學習氣氛、延續到社會和諧、相處 的環境。 (五) 落實多元文化的教育理念 以多元文化角度來看,臺灣已是 一個多族群的國家,在校園或生活環 境中,無法避免與不同族群的人士相 處,大家如何能彼此尊重差異、互重 共存是極為重要的事。因此,近幾年 多元文化教育在校園特別被重視。根 據劉鎮寧與邱世杰(2013)的研究指 出,多元文化教育主要包括下列五個 重要的概念,首先是尊重和欣賞文化 的多樣性;第二是認識和理解文化的 差異性 ; 第三是 相 互主體 的 互動歷 程;第 四 是培養 增 能與社 會 的行動 力;第五是實踐社會正義。 此外,Banks (1993) 則認為多元文 化教育目標,除了改變學校結構使學 生有均等學習機會外,還要幫助所有 學生對不同的文化、種族、民族與宗 教團體發展出正向態度,並且要協助 弱勢團體學生建立自信,讓學生發展 自我。顯然,多元文化教育核心目的 在於培養學生接受與肯定文化的多樣 性。 由多元文化觀點來看,東南亞新 住民母語課程正式列入「十二年國民 基本教育課程綱要」,藉由課程設計與 教育內容的多樣性,期能使學生認識 與了解現今各民族的文化差異;並致 力於將多元民族及全球性的觀點融入 過去專為單一民族所設計的課程中。 臺灣東南亞新住民母語教育在族群認 同上扮演重要的角色,新移民子女具 有雙文化的優勢,藉由母語的學習, 除增強 新 移民子 女 深入了 解 母親文 化,讓新住民子女對於自己的族群身 分趨於正向認同外,並融合來自母親 的異國文化,創造出新的臺灣文化, 讓創新中還有傳承(顏配如,2010)。 東南亞新住民母語在正規學校實 施,除了新住民子女之外,學校藉由 語言教學而舉辦各種文化交流活動, 選定文化主題,不論歌唱、飲食、美 術、節慶、服裝、建築、歷史文物、 地理景觀等,經由展覽、表演、設計、 製作、 攝 影等活 動 (張嘉 育 等人, 2007),以引起一般學生對東南亞新住 民文化與語言的興趣。這種結合語言 與文化教學方式可讓學生有機會與不 同的團體互動,學習及體驗不同文化 的內涵,可培養學生尊重並學習不同 族群文化,來豐富所有學生的生活及 更廣大的社群,進而改善對種族或其 他各種形式的偏見和歧視。 以上可見,東南亞新住民母語教 學是實踐多元文化教育理念的重要措 施,可 使 個人互 相 欣賞不 同 族群差 異,超越刻版印象的慣性思考,跳脫 「社會問題化」、「標籤化」與「污名 化」的視野,促進弱勢族群的社會融 合,營造社會凝聚力,和諧相處的關 係,達成社會共存共榮的理想。

五、 結語

「 十 二 年 國 民 基 本 教 育 課 程 綱 要」規劃將東南亞新住民語文納入及

(7)

與本土語言並列,由教育平等權與語 言選擇權的角度來看,確實能帶給新 住民子女學習母語的機會,滿足新住 民子女學習母語的需求。政府藉由提 供多種母語學習機會(無論是臺灣本 土語言或東南亞新住民語言)以平等 對待社會不同族群,表示尊重國民的 母語選擇權,並履行政府提供教育機 會的義務。對新住民子女的學習與身 心發展來說,透過新住民語文教學可 多培養兒童的語言能力與思考工具, 可視為一種學習媒介以增強孩童的表 達能力、以及對第二語言的學習能力。 不同語言代表不同族群的文化特 色,增加東南亞新住民語文課程,可 藉由語 言 教學而 推 展新住 民 文化之 美。首先,讓新住民子女瞭解移民背 景家長的異國文化色彩,使新住民子 女以身上存在兩種文化為榮,建立他 們在學校與生活上的自信心。進而透 過各種文化交流活動向一般社會大眾 介紹新住民文化,讓大家認識新住民 族群,逐漸改變對新住民與其子女的 負面刻板印象;建立彼此尊重、欣賞 異文化的觀念,促使社會各族群和諧 共存的環境。 整體而言,政府的母語教育政策 規劃具有前瞻性,將東南亞新住民語 文列入 12 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 新住民母語教育正式化對新住民與其 子女助益甚大。雖然如此,政策要能 順利推動賴於許多配合要素。初期, 政府應加強宣導讓民眾瞭解母語課程 包含臺灣本土語言,新增加東南亞語 言的意義,以爭取社會大眾的認同與 支持,學校與行政執行單位則應規劃 具體的施行細則。另外,東南亞語言 課程應不限制選課對象,除了新住民 子女之外,也開放給一般學生選修, 視為一 種 語言培 訓 與文化 欣 賞的課 程。同時,也應投入資源編製教材, 並加強培育與提升東南亞母語師資的 專業能力,以能勝任教學工作與發揮 文化傳播角色。 參考文獻  內政部、教育部(2012)。全國新 住 民 火 炬 計 畫 行 動 方 案 。 取 自 : http://www.immigration.gov.tw/ct.asp?x Item=1192409&ctNode=33977&mp=1  內政部移民署(2015)。各縣巿外 裔、外籍配偶人數與大陸(含港澳) 配 偶 人 數 【 原 史 數 據 】。 取 自 : http://www.ris.gov.tw/zh_TW/346  王麗英(2002)。屏東縣國小母語 教師教學實施現況及母語師一培訓問 題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 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縣。 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03)。大陸 及外籍子女學校適應狀況調查報告。 自 取 http://www.edunet.tcg.gov.tw/edu5/Read News.asp?newsid=7810&OutDate=&Pg Nm=  吳金香、張茂源、王昇泰(2007)。 從兒童學習權觀點談新住民子女的教 育問題。學校行政,50,269-281。

(8)

 李明芳(2013)。我國新住民及其 子女教育與輔導政策之探討。幼兒教 育,309,54-78。  施正鋒、張學謙(2003)。語言政 策及制訂『語言公平法』。臺北:前衛 出版社。  夏曉鵑(2000),資本國際化下的 國際婚姻-以臺灣的外籍新娘現象為 例。臺灣社會研究,39,45-92。  張嘉育、黃政傑(2007)。臺灣新 移民子女教育課題與方向一多元文化 教育概念之重建。課程與教學,10, 1-19。  張學謙(2013)。新加坡語言地位 規劃及其對家庭母語保存的影響。臺 灣國際研究,9,1-32。  教育部(2014a)。102學年新移民 子女就讀國中小人數分布概況統計。 取 自 http://www.edu.tw/fiels/site_content/boo 13/b.xls  教育部(2014b)。「十二年國民基 本 教 育 課 程 綱 要 」。 取 自 http://www.naer.edu.tw/files/15-1000-7944 ,c639-1.php?Lang=zh-tw。  教育部(2015)。「本土語言、新 住民語言與十二年國教:國中階段本 土 語言 、新 住民 語言 課程 之現 況探 討、未來規劃與進程」書面報告。自 取 http://lis.ly.gov.tw/lydb/uploadn/103/103 0430/4.pdf。  教育部國教署(2015年3月5日)。 教育部啟動輔導計畫培養新住民子女 第二外語資產【教育部國教署訊息公 告 】 。 取 自 http://www.edu.tw/news1/detail.aspx?N ode=1088&Page=26567&Index=1&WI D=ddc91d2b-ace4-4e00-9531-fc7f6336 4719  陳玉娟(2009)。新移民子女教育 方案執行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朝陽 人文社會學刊,7,89-118。  黃昭勳(2008)。我國當前新移民 教育發展現況之探討。教師之友 49, 74-82。  黃泉秋(2011)。職場祕方:多語言 能力-強化競爭優勢。華人前瞻研究, 7,83-101。  葉郁菁、溫明麗(2012)。臺灣國 民小學東南亞母語傳承課程實施現況 與政策建 議。 教 育 資 料 集刊, 57, 23-44。  劉鎮寧、邱世杰(2013)。多元文 化教育方案的省思-以臺灣的新住民 火炬計畫為例。教育行政論壇,5(1), 163-182。  嚴佩如(2013)。「新移民子女教 育之師資培植教材研發方案」之個案 評述。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1), 93-99。

(9)

 Ashhan, S.B. (2012). Mother tongue instruction policies towards Turkish migrant children in Europe.

Procedia -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70, 1016- 1023.

 Aytemiz, A. (2000). Turkish in Germany. Meeting concerning mother tongue problems of Turkish children living in Europe. TDK Publications.734.  Banks, J.A. (1996).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transformative knowledge & action historical and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41.

 Clark, A.B.(2002). First- and

second-language acquisition in early

childhood.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470 889)

 Jim Anderson. (2008). Pre- and In-service Professional Deveiopment of Teachers of Community/Heritage Languages in the UK: Insider Perspectives. Language and Education,

22 (4), 283-297. doi: 10.2167Ae769.0

 Otterup, O.D (2012). Multilingual

Development and Teacher Training in a Multicultural Society - the Swedish

example. Unpublished manuscript,

Instutude for Swedish as a Second Language, University of Gotthenburg, Sweden.

 Shaunna, G. (2008). Mother-tongue language education promoted.

Windspeaker Contributor, 16.

 Zeliha, Y., Binnur, G. I., Philip, G. (2009). How bilingual is bilingual? Mother-tongue proficiency and learning through a second languag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rly Years Education, 8, 259-268.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香港學生大多數不肯勤勤懇懇地「唸書」,其實 這也是一種靈活的特性,要利用這一點發揮學生 課堂學習的積極性。.

透過文學的學 習,引導學生 感受語言文字 和思想內容之

透過文學的學 習,引導學生 感受語言文字 和思想內容之

學習語文必須積累。語文能力是在對語文材料大量反復感受、領悟、積累、運用的過程中

從視覺藝術學習發展出來的相關 技能與能力,可以應用於日常生 活與工作上 (藝術為表現世界的知

主頁 > 課程發展 > 學習領域 > 中國語文教育 > 中國語文教育- 教學 資源 > 中國語文(中學)-教學資源

新高中課程中國語文科第十個選修單元:「普通 話與表演藝術」中提到的學習目標,正是期望學 生能「欣賞不同類型的普通話表演藝術,學習語

•給予學生豐富、均衡的語文學 習經歷,包括聆聽、說話、閱 讀、寫作及其綜合運用;連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