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歐巴馬對美國在阿富汗外交政策的承續與變革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歐巴馬對美國在阿富汗外交政策的承續與變革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3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黃奎博. 立. 博士.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al. Ch. engchi. er. io. 承續與變革. sit. y. Nat. 歐巴馬對美國在阿富汗外交政策的 i n U. 研究生:胡育瑋 中華民國 102 年 1 月. v.

(2)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3) 摘要 美國由於在國家形成及歷史上與其他歐陸國家大不相同,外交政策不能單純只 用傳統的現實主義-理想主義二元法來分析。本文嘗試使用米德(Walter Russell Mead)在 Special Providence 一書中所提出美國外交政策的四種傳統學派:漢米爾 頓主義(Hamiltonism)、威爾遜主義(Wilsonism)、傑佛遜主義(Jeffersonism)與傑克遜 主義(Jacksonism)作為分析架構,並以歐巴馬第一個總統任期內的阿富汗政策為研究 標的。本文比較歐巴馬(Barrack Obama)在阿富汗的外交政策與其他二戰後的美國 總統的阿富汗外交政策後,得到一個結果。歐巴馬的阿富汗政策不但傳承了美國外. 政 治 大 透過米德的分析架構,無論是概觀歐巴馬政府的整體外交政策,還是聚焦於阿 立. 交政策的意識形態,也是一種創新。並由這個結果檢驗米德的分析架構。. ‧ 國. 學. 富汗外交政策上,都具有米德所提出「傑佛遜主義」的特徵與精神。與過去的美國 總統比較,歐巴馬政府在阿富汗的外交政策,是一個具有整體性、長遠性的創新計. ‧. 畫。然而,本文亦發現,米德的架構雖然可以有效地分析美國外交政策,卻無法很 好地解釋為何歐巴馬與同樣屬於「傑佛遜主義」的卡特(Jimmy Carter)或類似國際. Nat. sit. y. 環境下的柯林頓(Bill Clinton)在阿富汗政策上出現的強烈差異。最後,本文引入. al. er. io. 巴柏(James Barber)所提出,個性 (character)會影響美國總統在外交政策上的. v. n. 選擇。用以來對米德的架構進行檢討與補強,並且提出未來研究者繼續在此議題研 究之基礎與方向。. Ch. engchi. i n U. 關鍵詞:歐巴馬、美國外交政策、米德、美國-阿富汗關係、傑佛遜主義.

(4)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5) Inherited or Innovation, Obama’s Foreign Policy in Afghanistan Abstract Due to the differences in the state-formation and history from other European countries, United States (U.S.) foreign policy cannot be simply analyzed with the conventional realism-idealism binary method. This thesis uses Walter Russell Mead’s four traditional schools of U.S. foreign policy, namely Hamiltonism, Wilsonism,. 政 治 大. Jeffersonism and Jacksonism, as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and studies Barack H. Obama’s Afghanistan policy in his first presidential term. Not only does this thesis examine. 立. Mead’s analytical framework, but it also briefly compares Obama's foreign policy toward. ‧ 國. policy as both continuation and innovation.. 學. Afghanistan with those of the other post-World War II U.S. Presidents and evaluates his. ‧. This thesis points out that Obama's foreign policy, whether reviewed in general or focused on Afghanistan, has both Jeffersonian features and spirits as Mead proposed.. sit. y. Nat. Compared with the Afghanistan policies of his predecessors, Obama's foreign policy toward Afghanistan is a comprehensive long-term innovation plan. However, even if. io. al. er. Mead’s framework can be used to scrutinize U.S. foreign policy effectively, it cannot. n. iv n C h e n g cas hwell, Carter who was categorized as a Jeffersonian i Uand Bill Clinton who was in the. explain the differences in foreign policies toward Afghanistan among Obama, Jimmy. similar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In order to reinforce Mead’s framework, I cite James Barber’s mental research on how U.S. presidents’ characters affect their foreign policies and believe that it is their personal characters that mainly determine the nuance in their policies toward Afghanistan. Finally, this thesis provides to other researchers a groundwork and a direction of suggested further research on this subject.. Keywords: Barack H. Obama, Foreign Policy, Walter Russell Mead, United States-Afghanistan Relations, Jeffersonism.

(6)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7)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問題意識與研究界定 ..................................................................................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 4. 第三節. 研究途徑與研究方法 .................................................................................................... 13. 第四節. 章節安排 ........................................................................................................................ 16. 第二章. 意識形態與米德的分類分析架構 ................................................................................ 19. 第一節. 意識形態在美國外交政策中的影響 ............................................................................ 19. 第二節. 美國外交政策中的漢米爾頓主義 ................................................................................ 25. 第三節. 美國外交政策中的威爾遜主義 .................................................................................... 30. 第四節. 美國外交政策中的傑佛遜主義 .................................................................................... 35. 第五節. 美國外交政策中的傑克遜主義 .................................................................................... 38. 立. 政 治 大. 小結 .................................................................................................................................................... 40 過去美國政府在阿富汗的外交政策............................................................................. 43. ‧ 國. 學. 第三章. 蘇聯入侵阿富汗以前之政策 ........................................................................................ 44. 第二節. 蘇聯入侵阿富汗期間之政策 ........................................................................................ 51. 第三節. 阿富汗內戰到美國阿富汗戰爭時期之政策................................................................. 58. ‧. 第一節. y. 歐巴馬執政時期對阿富汗之外交政策 ......................................................................... 71. io. sit. 第四章. Nat. 小結 .................................................................................................................................................... 67. 歐巴馬外交政策整體概論 ............................................................................................ 72. 第二節. 歐巴馬對阿富汗外交政策 ............................................................................................ 84. er. 第一節. al. 第五章. n. v i n Ch 第三節 造成歐巴馬在阿富汗政策上差異之個人特質因素 e n g c h i U..................................................... 97 小結 .................................................................................................................................................. 106 結論 ............................................................................................................................ 109. 第一節. 歐巴馬對阿富汗外交政策與「歐巴馬主義」 ........................................................... 109. 第二節. 對米德理論之回應與再檢視 ...................................................................................... 114.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展望 .......................................................................................................... 115. 參考文獻 ....................................................................................................................................... 117. I.

(8) 圖目錄 圖 一:阿富汗族群分布圖................................................................................................................... 45 圖 二:阿富汗境內北方聯盟與塔利班勢力圖 ................................................................................... 60 圖 三:以色列 1967 年疆界示意圖..................................................................................................... 76 圖 四:五角大廈在 2009 年 11 月 14 日關於阿富汗移交計畫的投影片 ......................................... 90.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I. i n U. v.

(9) 表目錄 表 一:米德所提出四種外交政策學派之比較 ................................................................................... 41 表 二:蘇聯入侵阿富汗以前各美國總統對阿富汗外交政策之分析 ............................................... 51 表 三:蘇聯入侵阿富汗時期,美國總統對阿富汗外交政策之分析 ............................................... 58 表 四:阿富汗內戰開始美國總統對阿富汗外交政策之分析 ........................................................... 67 表 五:二戰後各任美國總統之外交政策與阿富汗之分析 ............................................................... 70 表 六:歐巴馬外交政策之概觀 ........................................................................................................... 83 表 七:總統個性分析表..................................................................................................................... 100.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II. i n U. v.

(10)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V. i n U. v.

(11)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問題意識與研究界定 外交政策研究一直是國際關係領域的重點之一,而美國外交政策的研究又是 其中的重要領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美國取代英國成為世界制度的建立者, 隨著時間的過去,蘇聯解體同時冷戰結束,美國開始成為真正全球霸權,1 至今 已經有四位總統,分別在外交政策上展現出自己的特色。第 41 任總統布希 (George H. W. Bush,在文章後以老布希簡稱)提出了 「新世界秩序」 (New world. 政 治 大. order);2 第 42 任總統柯林頓(William Jefferson Clinton)建立了明確的全球化. 立. 民主輸出干預,與更積極的對外干預;第 43 任總統布希(George W. Bush,後. ‧ 國. 學. 文稱小布希)提出了鮮明的「布希主義」,以反恐戰爭作為主軸,以單邊主義的 姿態,強力地動員世界各國加入其反恐戰爭;3 現任總統歐巴馬(Barack H. Obama). ‧. 目前即將完成他的第一個任期,對他外交政策的檢視也越來越多。. y. Nat. sit. 自二戰以來,自地中海東岸延伸至阿富汗、巴基斯坦的大中東地區向來都是. n. al. er. io. 美國外交政策核心區域,此區域不但關係到石油供給,同時還是美國民主輸出的. i n U. v. 關鍵地區,而卡特總統也因為此地問題處理不善而在選舉連任失敗。4 大中東的. Ch. engchi. 概念較為模糊,直到 2004 年的八大工業國組織(Group of Eight, G8)峰會中小 布希將美國國家利益中的傳統的中東定義擴展成大中東的概念(Greater Middle. 1. 高德源譯,Zbigniew Brzezinski 著,美國的危機與轉機:從老布希、柯林頓到小布希的外交成 績單看超級強權的未來走向(台北:左岸文化,2008 年),頁 7。 2 George H. W. Bush, "Address before a Joint Session of the Congress on the Persian Gulf Crisis and the Federal Budget Deficit," ed. The White House Office of the Press Secretary (1990), http://bushlibrary.tamu.edu/research/public_papers.php?id=2217&year=1990&month=9. 3 吳玉山,「仍是現實主義的傳統:九一一與布希主義」,政治科學論叢,第 17 期(2002 年), 頁 1-32。 4 卡特(James Earl Carter, Jr),美國第 39 任總統,強調人權與共產國家的和解政策,但是這些 政策並未得到目標國家(如伊朗、蘇聯)的支持,蘇聯入侵阿富汗,伊朗也發生了德黑蘭人質事 件,在人質事件營救失敗後,卡特的外交政策被視為失敗與懦弱的,即使卡特政府提出了修正性 質的「卡特主義」(Carter Doctrine,指任何對波斯灣控制的意圖與嘗試將被視為對美國國家重 大利益的挑戰)但在第一個任期結束後,卡特在連任之路上敗給了共和黨的雷根(Ronald Wilson Reagan)。 1.

(12) East) 5 除了傳統上泛稱的阿拉伯半島、兩河流域與埃及之外,加上北非與西亞 的伊斯蘭國家。而這個區域中,對歐巴馬而言,阿富汗問題是必須解決的難題, 如何妥善的處理並結束小布希執政時期開始的阿富汗戰爭,未來對阿富汗的外交 政策又將如何運作,避免阿富汗戰爭成為下一個越戰,值得深入探討。 研究動機 過去現實主義在國際關係學界具有不可動搖的地位,與其相對應的理想主義, 交織構成了當今諸多學說的主要框架,而外交政策的研究也不免在這個浪潮之中。 然而現實主義與理想主義這種二分法的劃分,6 是否能夠真實的呈現外交政策他. 政 治 大. 應有的面貌?米德(Walter Russell Mead)在其著作Special Providence: American. 立. Foreign Policy and How It Changed The World (簡稱為Special Providence)中,. ‧ 國. 學. 認為過去這種強調現實主義的分析(米德稱之為歐陸現實主義,Continental realism),發軔於歐洲的政治體系,不見得適用於自始自終民主政體的美國外交. ‧. 政策,7 因此根據美國自開國以來的歷史,從新劃分出四種屬於美國外交政策的. y. Nat. sit. 傳統意象,分別由四位象徵性的人物命名,分別為「漢米爾頓主義」 (Hamiltonism)、. n. al. er. io. 「威爾遜主義」(Wilsonism)、「傑佛遜主義」(Jeffesonism)與「傑克遜主. i n U. v. 義」(Jacksonism)。有別於過去的研究分析,米德的四項意象給予外交政策研. Ch. engchi. 究一個新的切入點,但米德的研究偏重於歸納過去歷史的總結,對於冷戰後的美 國外交政策或是日後外交政策的預測是否可以完全的適用,尚未有所定論。本文 的研究動機將以歐巴馬自 2008 年就任美國總統至今即將結束的第一個任期間對 阿富汗的外交政策作為研究對象,嘗試以米德所提出的四項美國外交政策傳統學 派作為分析架構,透過比較過去美國政府對於阿富汗的外交作為與取向,與他們. 5. 在該峰會中,主要是小布希檢討過去伊斯蘭政策的問題,決定在當地進行更多的民主與資本主 義輸出,並將其他原本不屬於中東定義,但是同樣是受伊斯蘭文化影響深遠的西亞與北非地區涵 蓋在內。同時由於學界上尚無統一稱呼之定論,本文仍以「中東」代表此一概念。 6 如 Henry Kissinger 就是美國外交政策二元論的主張者,見:Henry Kissinger, Diplomacy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1994).。 7 Walter Russell Mead, Special Providence: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and How It Changed the World (New York: Knopf, 2001), 34-38. 2.

(13) 所屬的外交政策傳統學派,分析歐巴馬總統現行的阿富汗政策,希望能夠在分析 之中找出歐巴馬在美國外交政策傳統學派中的分類,並進一步勾勒出「歐巴馬主 義」可能的輪廓。 問題意識 本文的問題起始於:「過去美國總統對於阿富汗的外交各自為那一種外交政 策傳統學派?」在這個問題中,首先要處理的是米德的四項美國外交政策學派如 何運作與判斷。米德的分類方法不同與一般分類學的方式,四個學派彼此互相影 響與融合,而且隨著時代的進步,學派之間的排他性較低,如何確認一個行為或. 政 治 大. 是人物屬於哪一個學派並不容易。過去美國對阿富汗的外交政策與其所屬的外交. 立. 政策傳統是否具有相當的解釋力。本文進而提出「歐巴馬對阿富汗的外交政策是. ‧ 國. 學. 什麼?在美國外交政策中是傳承還是革新?是否可以歸納出所謂的『歐巴馬主 義』?」的問題意識。就這個問題意識上,選擇使用偏向外交傳統研究米德所提. ‧. 出的概念來說似乎是相當合用的工具,在確立的判斷的方法後再以歐巴馬政府現. y. Nat. sit. 行的外交政策帶入檢視,觀察是否具有解釋力。然而在研究過程中,總統做為外. n. al. er. io. 交政策最終決定者的身分,但國務卿、幕僚等角色也有各自代表的利益,本文亦. i n U. v. 當列入討論,以一個綜觀的角度,來觀察與分析歐巴馬政府的外交政策是否具有. Ch. engchi. 美國外交政策中的這些傳統,同時更完整理解歐巴馬在中東外交安全政策的主軸 與核心價值。 研究界定 本文以比較歐巴馬執政時期與過去美國政府在處理阿富汗外交政策之差異 作為研究主題,,但是基於一些分析,部分舉證還是會使用到部分歐巴馬擔任參 議員時期的相關資料。自冷戰結束後,美國開始真正的全球霸權,而到今日雖然 整個國際環境逐漸有在變化,但是體系上並無太大的改變,8 本文將時間限縮到 8. Brzezinski 著,美國的危機與轉機:從老布希、柯林頓到小布希的外交成績單看超級強權的未 來走向,前引書,頁 16-17。 3.

(14) 單一任期內以降低新現實主義中所強調體系變化對國家行為者造成影響;9 此外, 冷戰至今約 20 年,做為一個美國中長期一個大戰略的整體思考,是一個相當不 錯的區段帶。本文在方法上意圖使用既有研究架構(米德所提出的分類)作為自 變項來分析新的案例(歐巴馬在阿富汗的外交政策),並針對米德既有的理論整 理並期望能推導出四個傳統新的發現與特徵,同時希望透過歐巴馬外交政策的整 理與理解,展望 未來 其他國家的回應,回頭來可以驗證米德當初在Special Providence中所提出的問題「美國外交政策與其如何影響世界」。. 政 治 大 本文之文獻回顧分為兩個部分,首先探討米德的四個學派之探討與應用,接 立. 第二節 文獻回顧. ‧ 國. 學. 下回顧其他學者對於類似概念,同時分析對於歐巴馬外交政策的研究。在透過比 較歐巴馬與其他美國總統在阿富汗政策上的比較之後,本文將檢視巴柏(James. ‧. er. io. 米德的理論與運用. sit. Nat. 用來輔助與強化米德的理論與概念分析上不足之處。. y. David Barber)所提出總統性格(character)與外交決策風格之影響。在第四章中,. al. n. v i n 米德在 2001 年的著作Special C h Providence中針對美國外交政策的源起、分析 engchi U. 進行一個歷史性的通盤研究。書中開宗明義,探討美國的外交政策傳統是什麼? 過去許多的研究者認為美國向來不太關心制定外交政策,也不太擅長制定外交政 策,甚至沒有外交政策可言。 10 米德認為外交政策在美國政治中至關重要,長 期以來外交政策決定了美國的選舉與政治型態,並與美國的經濟成長息息相關。 透過歷史的分析與研究,美國的外交政策背後有四種貌似截然不同,卻彼此相輔 相成的四個學派,分別是:漢米爾頓主義代表了政府與大型企業的商業利益,以 9. Kenneth Waltz 認為一個體系包含結構與單位兩個部分,國家行為者以自身力量的大小決定體 系中的排列(也就是體系的結構),國際體系一旦建立,所產生的力量是個體內無法控制的。見: Kenneth N. Waltz,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New York: McGraw Hill Publishing Company, 1979), 79-80. 10 Mead, Special Providence, xi. 4.

(15) 開國元勳,曾任美國財政部長的漢米爾頓(Alexander Hamilton)命名。威爾遜 主義 則是強調美國具有向全世界傳播民主與價值觀的必要,以在巴黎和會中, 提出 14 點原則的美國總統威爾遜(Woodrow Wilson)命名。傑佛遜主義以開國 元勳同時也是總統的傑佛遜(Thomas Jefferson)所命名,服膺華盛頓等開國元 勳的所規範的孤立政策,反對美國涉足國際事務過深,損及本身利益。最後一種 是傑克遜主義,相當程度上可稱為美國的民族主義, 11 以美國總統傑克遜 (Andrew Jackson)命名。關於米德所提出四種學派的標識、規範與演變將會在 第二章中有完整的論述。. 政 治 大 交政策,並不想單純建立一個詳細的國家行為與對外關係理論, 立. 米德透過歷史的角度分析,認為這四種學派影響 18 世紀到 21 世紀的美國外 12. 而意圖讓讀. 者做為一個主體更清楚完整的思考美國外交政策。但是米德也指出使用四個歷史. ‧ 國. 學. 人物來作為分類的缺陷與問題。 13 首先是這四個人物都具有非常傑出的事業,. ‧. 同時他們的性格與處事風格也常常是多變的,因此要基於什麼理由才能決定他們. y. Nat. 漫長生涯中的基本原則?隨著時間的演進,各派別的學說也會偏離原始模型的角. er. io. sit. 色,如:漢米爾頓本人主張保護主義,但是現代的漢米爾頓主義者可能是自由貿 易的熱衷者;傑克遜本身是一個老練、精明的政治家,但是他的追隨者(泛指傑. n. al. Ch. 克遜主義者)往往都顯得魯莽。. engchi. i n U. v. 其次,有些評論表示為什麼不使用政治科學與思想史上的抽象名詞來作為分 類代表,但米德認為使用理想主義、現實主義、人民主義等名詞,既不負責任更 不誠實。14 由於這四個學派是源於歷史分析歸納,用現代的人觀點「現實主義」 去標示這個名詞並不存在於美國外交政策源起的 18 世紀,是一個很大的時代錯 誤。雖然使用抽象術語也許更具有科學權威性,但更不精準,同時也製造混亂。. 11. Power, Terror, Peace and War: America's Grand Strategy in a World at Risk (New York: Vintage, 2005), 84. 12 Special Providence, 89-90. 13 Ibid., 90-91. 14 Ibid., 91. 5.

(16) 而這四個學派雖然是獨立的個體,但隨著時間的演進發生變化、互相融合,界線 反而不是那麼清晰可見,也就不適合使用這些專業的抽象術語。 最後,米德提到這四個學派不是影響美國外交政策的所有力量,特別是在當 代的美國政治中,各式各樣的利益團體與遊說者在國會中互相角力,而這四個學 派不同於上述的份子,反映的是一種廣泛的國家利益戰略觀念,利益團體的遊說 往往只能反映有限問題的具體政策。美國外交政策不斷地在這四個學派中變換, 互相截長補短,不同的學派消長在外交政策中會反映出每個學派所代表特殊利益 的重要性。. 政 治 大 大國單一原則下的產物,更像是一個聯盟合議下的產物,透過四個學派的理論可 立. 在米德的觀點中,由於美國外交政策的核心非常複雜,相較於 18 世紀歐陸. 以分析在不同時代所形成不同學派間的組合,透過互相矛盾與批評理解折衷後的. ‧ 國. 學. 產物,以作為一個分析研究的方法。. ‧. 在 2005 年米德在其著作Power, Terror, Peace and War: America's Grand. y. Nat. Strategy in a World at Risk 中嘗試使用他在Special Providence所提出來的四種分. er. io. sit. 類架構;利用歷史學、政治學、經濟學的層面來分析美國的大戰略(Grand Strategy), 特別是小布希政府在 911 事件後的外交戰略。米德指出美國已經從原本服膺的. al. v i n 轉變為「千禧年資本主義」 ,造成了美國與其他國家的對立與 Ch engchi U n. 15. 「福特主義」. 16. 不信任,這些支持轉型千禧年資本主義的美國復興論者,特別是指那些小布希政. 府與新保守主義的支持者, 17 他們在外交政策制定上的同樣可以繼續用在 Special Providence中對美國外交政策的四個分類學說,同時,米德也給了這四個 15. 福特主義(Fordism):最早由馬克思主義學者 Antonio Gramsci 所提出,以福特汽車創始人 Henry Ford 的大量生產策略(mass production)與高工資(high wages)造成大部分人都買得起當 時福特公司所生產的 Model T-Car,形成一個大眾消費與群眾社會地位崛起的時代。可見: Power, Terror, Peace and War, 44-53.。 16 千禧年資本主義(millennial capitalism):由 Jean Comaroff 在 2000 年所提出,主要是在描繪 新自由主義發展下的國際情勢變動,Mead 在書中沒有明確的定義,但是與福特主義相比,Mead 認為千禧年資本主義作為一個新的系統,所代表的是「不公平、不穩定與屈服於新自由主義狗咬 狗的世界中醜惡的比賽」,見:Mead ibid., 71.,關於千禧年資本主義可見 Jean Comaroff and John L. Comaroff, "Millennial Capitalism: First Thoughts on a Second Coming," Public Culture 12, no. 2 (2005).。 17 Mead, Power, Terror, Peace and War, 83-84. 6.

(17) 學說一個更簡單的界定,分別是:漢米爾頓主義代表了經濟民族主義者(economic nationalists),威爾遜主義代表了國際理想主義者(idealistic internationalists), 傑佛遜主義代表孤立主義者(isolationalism),傑克遜主義代表了民粹民族主義 者(populist nationalists)。 18 在米德的分析中,小布希政府與新保守主義者, 是在美國復興上呈現傑克遜主義的外交政策,同時隨著反恐戰爭的影響,也融合 了威爾遜主義的教義在裡面。傳統而言,漢米爾頓主義是福特主義的支持者,但 是隨著國際局勢的變遷,新一代的漢米爾頓主義在美國外交政策中的影響是扮演 高科技軍工複合體(new high-tech military industrial complex)的一員。19 即便威. 政 治 大 義者的眼中,這些矛盾差異是可以結合的。 立. 爾遜主義與傑克遜主義在本質上擁有相當多的矛盾在,但是在這一股美國復興主. 對於在小布希政府時代重要性日增的傑克遜主義,米德在學術期刊Foreign. ‧ 國. 學. Affairs 2011 年三、四月號內發表了“The Tea Party and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 一文,先從茶黨(Tea Party)在美國歷史上的濫觴說起,但從 2010 年美國國會. y. Nat. 期中選舉的結果來看,目前正在興起一波非常強大的茶黨運動,對於支持者而言. er. io. sit. 茶黨運動是美國核心價值的回歸;相反的,反對者認為茶黨運動對於文化多元、 民族繁眾的情況下,顯得保守、偏狹與不合時宜。茶黨運動形成的背後影藏著美. al. n. v i n 國外交政策中傑克遜主義的思考邏輯,這個邏輯強調人民力量的重要,相較於不 Ch engchi U 斷沉淪墮落的政治菁英,普羅大眾的知識、科學、道德才是真理。又被稱作傑克. 遜共識(Jacksonian common sense)。 20 在過去美國外交政策中,傑克遜主義一 直都是一股不容許被忽視的力量,堅信美國例外論(American exceptionalism), 對於美國建構國際體制的力量感到懷疑,儘管目前歐巴馬總統試圖避開傑克遜主 義對美國外交政策的影響,但米德認為,美國的民意具有相當的敏感性,簡單的 邊界衝突或來自緊張地區的危機,都會讓美國對外政策產生相當巨大的變化。21. 18 19 20 21. Ibid., 84. Ibid., 86. "The Carter Syndrome," Foreign Policy no. 117 (2010). Ibid. 7.

(18) 綜觀而論傑克遜主義似乎具有許多衝突與問題,但是米德也認為在傑克遜主 義支持下的茶黨,也不是完全沒有可取之處。他舉茶黨內部的派系紛爭,主張積 22. 極處理中東事務的培琳派(Palinite). 與主張與以色列保持距離的保羅派. (Paulite) 23,目前逐漸由培琳派成為主流,顯示民眾已經清楚的意識到如果美 國不積極的參與涉外事務,將無法保證本土的絕對安全。這種觀點比較起 1950 年代美國孤立主義的論者而言,在美國建構國際秩序上相對可靠的多,同時這種 新型態的民粹主義也比過去如布萊恩(William Jennings Bryan)24 所領導的民粹 運動,在種族、性別、文化與自由資本主義等眾多層面上,更顯得包容與尊重。. 政 治 大 能排除民眾的力量,由於傑克遜主義的重要性,即便是茶黨運動消失,其他的民 立 米德最後認為,不同於其他國家的外交政策制定者,美國的外交政策制定是不可. 粹運動也會隨之誕生,是政策制定者不可不察的關鍵。. ‧ 國. 學. 在第一本書Special Providence中,米德分析了從老布希、柯林頓時期四種學. ‧. 派的影響與變動,在Power, Terror, Peace and War中,則分析了小布希時期由於. y. Nat. 美國復興論與千禧年資本主義的影響下四種學派的演化與興衰。2010 年,米德 25. 一文,其主要. er. io. sit. 在外交政策期刊Foreign Policy上發表了 “The Carter Syndrome”. 內容在於簡單敘述米德對於歐巴馬外交政策的分析與日後可能的威脅。. al. n. v i n 該文中提到,美國民主、共和兩黨政治中又各自可以分為激進路線與溫和路 Ch engchi U. 線,用美國外交政策的四個學派來分類的話大致可以劃分成,激進的共和黨人多 半是傑克遜主義的信徒,溫和的共和黨人多半主張漢米爾頓主義的政策;激進的 民主黨人則是威爾遜主義的服膺者,溫和的民主黨人走向會接近於傑佛遜主義。 22. 由培琳(Sarah Palin)所領導的茶黨派系,培琳曾任阿拉斯加州州長,曾在 2008 年與麥侃(John Sidney McCain, III)代表共和黨一同參選美國總統,雖然最後沒有當選,但是保守與親以色列的 強烈形象,已經在美國相當知名。 23 由保羅(Rand Paul)所領導的茶黨派系,保羅為共和黨的肯塔基州參議員,同時也是茶黨運 動的重要角色,在共和黨肯塔基州黨內提名選舉中,已高達 23%的選票擊敗任該州州務卿的格 蘭森(Trey Grayson),最後更進一步當選參議員而聲名大噪。 24 布萊恩(William Jennings Bryan),1860 年 3 月 19 日-1925 年 7 月 26 日,曾任眾議員、三 次民主黨總統候選人與威爾遜總統(Woodrow Wilson)時期擔任國務卿。特別關注美國南方農 民、工人等窮苦平民階級的利益,因此得到激進民粹主義政黨人民黨(Populists)的支持,對於 銀行、鐵路、政治菁英不滿,且強調激進的改革運動。 25 Mead, "The Carter Syndrome." 8.

(19) 根據過去歐巴馬擔任參議員的動態以及在其當選後的眾多演說中判定,歐巴馬可 以稱得上是一個標準的傑佛遜主義者,在過去的美國歷史中,第 39 任總統民主 黨籍的卡特(Jimmy Carter)也曾經是傑佛遜主義的奉行者,而卡特在民主黨傳 統的威爾遜主義與傑佛遜主義中擺盪,最後只當了一任總統而未能連任。相較於 卡特,歐巴馬可能會遇到類似或是更為嚴重的問題。 首先是外交政策中其他學派的指責,傑佛遜主義一向主張減少美國的海外承 諾,並且趨向一個內斂的政策走向,常常是其他學派所指責的對象。對歐巴馬來 說,國內的威爾遜主義者害怕總統的行為是對於國際人權與民主輸出的放棄; 傑. 政 治 大 漢米爾頓主義雖然在近年來發言權較低,但是他們也擔心美國退出國際建制後真 立 克遜主義認為歐巴馬的政策太過怯懦,讓他們聯想到過去 30 年前的卡特總統;. 空現象,而更激進的傑佛遜主義也不贊同歐巴馬的作法,他們認為歐巴馬的政策. ‧ 國. 學. 中依然抱持著夢想與理想存在,而這種憧憬是傑佛遜主義者所不贊同的。. ‧. 不單是國內的威脅,其他國家是否能配合美國的政策是卡特當年失敗的主因. y. Nat. 也是歐巴馬面臨的關鍵,伊朗與俄羅斯是否願意接受美國的讓步而互相理解,激. er. io. 外交政策與路線。. sit. 進穆斯林團體是否願意和解抑或者是發動新一波的攻勢都將考驗目前歐巴馬的. al. n. v i n 總觀上述米德的文章與書籍 ,各自有其助益與不足:在 Special C, h對於本文而言 engchi U. Providence 提供了四個學派的研究模型與方法,同時簡單的分析了從老布希到柯 林頓時期的運作與改變,也由於此,對於未來新的案例是否可以具有解釋力,該 書也沒有完整說明。在 Power, Terror, Peace and War 一書中則透過小布希時期所 發生的美國復興主義與千禧年資本主義討論外交政策的四個學派如何運作,同時 帶入了新的變數,即美國國力的變動,讓原本強調詮釋學的研究更具有說服力, 但是同樣沒有能夠預測或是分析未來美國外交政策的發展。“The Tea Party and American Foreign Policy”則是重新檢視了傑克遜主義與其在國家中扮演的角色, 過去一般人對於傑克遜主義多半抱持著缺點大過於優點的看法,但是米德指出了 四個學派都有其存在的必要與價值在。最後在“The Carter Syndrome”分析了目前 9.

(20) 歐巴馬的外交政策,給出了未來研究者可以進行的方向,但主要還是以過去卡特 的問題來分析,同時由於篇幅的侷限性,是故沒有做深入的討論,而本文正希望 能以此作為基礎,進行更進一步的探討。由於米德是歷史學家的背景,因此其研 究的特色專注在於史料的証實與過去歷史的歸納,在理論層面較無深入的探討, 下一段落將回顧其他學者從意識形態對美國外交政策相關的討論以檢視四個學 說是否有其他學者的支持。 意識形態與美國外交政策的相關理論研究 關於重商主義、資本主義、商業利益等意識型態與美國外交政策的關連多有. 政 治 大. 文章敘述,李普賽(Seymour Martin Lipset)就提出了美國意識型態中具有「自. 立. 由」、「平等」、「個人主義」、「民粹主義」與「放任經濟」等五項「美國信. ‧ 國. 學. 念」(American Creed)。 26 1988 年,佛里登(Jeff Frieden) 在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發表了 “Sectoral Conflict and Foreign Economic Policy, 1914-1940.”. ‧. 一文。文章內容主要討論戰間期(interwar period,1914 年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到. y. Nat. sit. 1940 年美日開戰)中,美國貿易政策如何自國家保護主義轉變到國際自由貿易. n. al. er. io. 主義。佛里登透過實際貿易數據來證明他的觀點,表示在一次大戰結束後,美國. i n U. v. 國內仍然是主張孤立與保護主義的政府。但美國銀行與部分公司發現過去由英國. Ch. engchi. 所掌控的全球市場開始出現真空,進而開始海外擴張與推動開放貿易政策。同時 另外一些在國際競爭遭受威脅的企業公司繼續支持政府的孤立主義。這兩個派系 都想要控制國家的貿易政策,並且展現在不同的政府機關上。最後透過 1930 年 代的貿易危機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生,讓自由貿易主義的美國資本主義者取得 了勝利,完成了歷史上外交政策的轉變。 27 佛里登的文章雖然沒有提到資本主 義與戰爭間的關連性,但是透過解釋美國國內資本主義理念上的轉移,可以解釋. 26. Seymour Martin Lipset, American Exceptoinalism: A Double-Edge Sword (New York: Norton, 1997). 27 Jeff Frieden, "Sectoral Conflict and Foreign Economic Policy, 1914-1940,"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42, no. 1 (1988). 10.

(21) 為什麼漢米爾頓主義會產生轉變,也能更清楚的去了解漢米爾頓主義者是如何影 響政府決策的詳盡案例,這些都是米德在其書中所沒有顧及的地方。 巴賽維奇(Andrew Bacevich)指出美國擁有一個超過百年,且持續存在的 開放戰略(strategy of openness),這個戰略中有兩個基本核心論點,其一是穩 健與持續成長是絕對的;其二在於美國國內的市場是不足以滿足經濟成長的需求。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一戰略已超越原本單純經濟開放的願望,並成為國家安全不 可分的一部分,可以拿來充分的解釋柯林頓時期的美國外交政策。 28 巴賽維奇 的文章對於本文而言,其價值在於作為漢米爾頓主義在美國外交政策中一概的重. 政 治 大 缺陷在於該篇文章所包含的層面與米德所討論的漢米爾頓主義不盡然完全吻合, 立 要性,同時他也能證明柯林頓時期如何以漢米爾頓主義作為政策的主流,但是其. 在討論上有必要做更嚴謹的定義。(相關內容詳見第二章). ‧ 國. 學. 除了資本主義與商業利益外,美國外交政策被大部分學者討論的意識型態是. ‧. 美國民主與價值觀輸出,季辛吉(Henry Kissinger)認為美國外交政策是一種分. y. sit. io. er. Hunt). Nat. 作「孤立主義-全球主義」與「理想主義-權利政治」的二元體系。29 杭特(Michael. 則提出美國外交政策的三個核心:追求國家的偉大自由、種族的階級理論與. n. al. 對其他國家革命的不信任。. v i n Ikenberry)提出了一個「自由 C艾肯伯里(G. h e n g c hJohn i U. 30. 大戰略」(Liberal Grand Strategy)的概念,作為一個本身就是威爾遜主義的學 者,在艾肯伯里的文章 “America's Liberal Grand Strategy: Democracy and National Security in the Post-War Era”提到一般認為美國在冷戰時期的大戰略是權力平衡 與圍堵蘇俄,但實際上美國追求的是在已發展工業國家中建立一個自由民主秩序 的大戰略,透過推動國際建制,提倡自由貿易與鼓勵民主化都是這個戰略的一部. 28. Andrew Bacevich, American Empire: The Realities and Consequences of U.S. Diplomacy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29 Kissinger, Diplomacy, 29. 30 Michael H. Hunt, Ideology and U.S. Foreign Policy (New Haven, Con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7), 17-18. 11.

(22) 分,並認為這個戰略是主宰冷戰以後美國外交政策的主要部分。31 在 2009 出版 所編的新書. The Crisis of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Wilsonianism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中艾肯伯里與納克(Thomas J. Knock)、施勞特(Anne-Marie Slaughter) 與史密斯(Tony Smith)四位學者討論伊拉克戰爭是否是威爾遜主義 的延續與拓展,艾肯伯里在導論中提到,威爾遜主義希望一個由民主所建立的和 平世界,透過國際法與國際機構提供一個集體的安全網絡,而美國就是扮演這個 運動的先驅者,但是這是否就是驅使小布希走向中東民主化與推動自由中東的主 要因素,提供了一個討論的框架。艾肯伯里在導論中的最後提到「無論是好是壞,. 政 治 大 義的素材,但是他也呈現了過度重視威爾遜主義而忽略了其他美國外交政策中重 立. 我們都已經是威爾遜主義了。」 32 艾肯伯里的研究提供了相當豐富的威爾遜主. 要的傳統要素,不過做為本文的回顧,仍然有不可取代的重要性。. ‧ 國. 學. 一般認為,歐巴馬在繼承小布希暨有政策上有相當的負擔與困難,布里辛斯. ‧. 基(Zbigniew Brzezinski)在Foreign Affairs中發表他對歐巴馬外交政策的整體評. y. Nat. 價,布里辛斯基指出歐巴馬展現了他在 21 世紀重新塑造與連結美國與世界關係. er. io. sit. 的雄心壯志,如改善與拉丁美洲的關係、檢討全球反恐的績效與必要性、不再視 伊斯蘭如寇讎等,而歐巴馬的成功也從他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中可以證實,但是. al. n. v i n 歐巴馬依然是面臨了重重考驗。即便是歐巴馬擁有一個強大的外交團隊,而歐巴 Ch engchi U. 馬本身也有決策與戰略的思考,但是這些新的舉動都很有可能讓決策成效遭到傳 統上層官僚體制的稀釋與淡化。首要的問題是以色列─巴勒斯坦問題,雖然歐巴 馬已經畫定了一個美好的中東和平願景,但是許多機會都被浪費掉,而歐巴馬只 是在慢慢的督促雙方談判的誠意。其次是伊朗的核子擴張的挑戰,歐巴馬必須保 持一個有耐心進行談判的格局下,保持彈性的處理,而不是受到激進派的鼓動。. 31. G. John Ikenberry, "America's Liberal Grand Strategy: Democracy and National Security in the Post-War Era," American Democracy Promotion 1, no. 9 (2000). 32 原文為“For better or worse, we are all Wilsonians now.”見"Introduction: Woodrow Wilson, the Bush Administration, and the Future of Liberal Internationalism," in The Crisis of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Wilsonianism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ed. G. John Ikenberry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9), 1-24. 12.

(23) 最後是阿富汗與巴基斯坦中塔利班的問題與民主輸出的部分。布里辛斯基表示這 三大問題將會是歐巴馬日後塑造美國新的形象一個重要的關鍵。 33 布里辛斯基 全方面的探討歐巴馬外交政策的問題,並且提出了日後學者可以進行討論的方向, 同時也指出歐巴馬的政策問題與本文所欲探討對阿富汗的外交政策相同,可以作 為本文的重要基礎。. 第三節 研究途徑與研究方法 分析層次. 政 治 大. 國際關係研究強調分析層次的重要性,概括而言,通常從三個不同層次進行. 立. 分析:第一層次為國際體系層次(international system level),第二層次為國內. ‧ 國. 學. 政治結構層次(domestic structure level),第三層次為個人層次(individual level) 有時候又稱為決策層次(decision making level)。34 過去新現實主義等結構論學. ‧. 者會強調使用國際層次來進行分析,進而形成國際關係研究的主流,然而隨著冷. y. Nat. sit. 戰結束,強調國際結構支配能動者角色的新現實主義受到挑戰而造成變化,過去. n. al. er. io. 強調國際單一層次研究已經無法滿足分析逐漸多元的國際環境。 35 本文的重心. i n U. v. 是外交政策,分析層次著重在國內政治結構層次與個人決策層次上,透過分析美. Ch. engchi. 國國外交政策,依附在歷史傳統與意識型態來分析歐巴馬的外交決策。 研究途徑 所謂研究途徑(approach),係指研究者對於研究對象的研究,到底是從何 處著手,去進行觀察、歸納、分頓與分析。由於研究途徑不同,各自有其與之相 配合的概念作為分析的架構,並以其中一個核心概念作為此研究途徑之名稱。羅 33. Zbigniew Brzezinski, "From Hope to Audacity: Appraising Obama's Foreign Policy," Foreign Affairs 89, no. 1 (2010). 34 提出類似看法的可見:Kenneth N. Waltz, Man, the State, and War: A Theoretical Analysi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59).;John D. Singer, "International Conflict: Three Levels of Analysis," World Politics 12, no. 3 (1960): 453-61.。 35 宋學文,「層次分析對國際關係研究的重要性及模型建構」,問題與研究,第 47 卷,第 4 期 (民國 97 年 12 月),頁 167-199。 13.

(24) 森諾(James N. Rosenau)提出外交政策的研究途徑,認為外交政策受到內部環 境與外部環境的影響,並主張:個人、角色、社會、政府體制、國際體系五大分 析要素。 36 此外,在政治學研究途徑中,也常用詮釋性理論來作為研究途徑, 歷史學者將焦點放在各個年代的特殊事件,並試圖在這些事件中,找出行為者的 信念與動機。詮釋主義有兩個前提:第一個前提是人類是基於其信念及偏好而行 動。第二前提假設是,我們無法從所謂的客觀事實,如:社會階級、種族或是制 度位階來解讀行為與偏好。 37 根據上述所提到劃分與方法,本文專注於內部環境的影響,採用米德所提出. 政 治 大 防報告與相關的公開資訊為主,報章媒體與其他學者的分析討論為輔,檢視政策 立. 美國外交政策的四個學派作為分析途徑,透過分析歐巴馬的演講、國情咨文、國. 中是否合乎四種學派的基本價值,或者是政策制定單位的傳統定位等,目的在於. ‧ 國. 學. 透過歸納分析的方法解釋歐巴馬的外交政策。. ‧. 研究方法. y. Nat. sit. 透過米德分析外交政策的研究途徑,採用敘述性研究(descriptive research),. n. al. er. io. 在時間劃分上採用橫斷面研究(cross-sectional study),單純在歐巴馬執政期間. i n U. v. 的各樣本文為主,在此之下本文主要採用以下種研究方法: (一)文獻分析法. Ch. engchi. 文獻研究乃是對研究問題尋找過去的相關學術研究中廣泛的尋找文獻,並加 以分析而讓其逐漸架構出研究之內容。本文採用文獻分析法主要分析米德過去的 文獻與相關學者對相關意識形態討論的文獻,探討其各自的貢獻與缺失。. 36. James N. Rosenau,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Foreign Policy (New York: Free Press, 1971), 113. 陳義彥等譯,David Marsh, Gerry Stoker 等著,政治學方法論與研究途徑(台北:韋伯出版社, 2007) 。,頁 157-160。 37. 14.

(25) (二)歷史分析法 本文的歷史分析法主要著重在歷史比較分析法。是指將有一定關聯的歷史現 象和概念,包括事件、人物、制度等,進行比較對照,判斷異同,分析緣由,把 握歷史發展進程的共同規律和特殊規律,認識歷史現象的性質和特點。 (三)案例研究 喬治(Alexander L. George)與班奈特(Andrew Bennett)兩位學者認為,案 例研究的優點在於有相對清楚的因果關係,在一般研究中主要用於推導、釐清與 檢驗理論假說。 38 本文主要在於釐清歐巴馬的外交安全政策在中東地區是什麼. 政 治 大 選擇上,本文選擇了阿富汗戰爭來探討,主要的原因在於,自 911 事件以來反恐 立 樣的面貌,透過米德的研究途徑下將會是哪一種美國外交政策中的傳統。在案例. 戰爭已經成為美國外交政策的一大特色,而在反恐戰爭中扮演重要角色的阿富汗,. ‧ 國. 學. 綜觀其歷史,可以發現與美國在此地外交政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性。同時曠日. ‧. 費時的阿富汗戰爭已經造成國際與美國國內的諸多質疑,成為歐巴馬必須面對的. y. sit. n. al. er. io. 研究限制. Nat. 重要問題,作為分析之案例,有其特殊的意義。. i n U. v. 總結上述,本文有其限制存在。案例仍有相當的歧異度,本文在探討上,雖. Ch. engchi. 然著重在米德所提出的美國外交政策中的傳統因素,但在判斷與詮釋上仍然會忽 略其他要素。即便有這些限制在,但本文作為短期政策的分析與釐清中,以主要 的研究變因為主,同時在詮釋與解釋上透過多方取材與透過官方的文書資料的方 式,降低資料的主觀性。此外,由於外交政策之全貌,非決策經手之人難以窺見。 其相關資料,大部分已經是經過篩選與處理過的,同時基於國家安全之疑慮,許 多歐巴馬相關的機密檔案仍無法取得,成為研究上一大限制。. 38. Alexander L. George and Andrew Bennett, Case Studies and Theory Development in the Social Sciences (Cambridge, MA.: MIT Press, 2005), 8-10. 15.

(26) 第四節 章節安排 本文章節安排上預計分為五章,第一章為緒論,先就歐巴馬上台後外交政策 的不同,提出研究動機與研究問題的意識。其次透過文獻回顧與整理尋找出合乎 本文的研究方法與研究素材,同時透過研究過去學者研究人員所做出的研究貢獻, 在其基礎上尋找研究上可以提供立足點的地方,最後決定研究方法與研究架構, 並根據研究架構整理出全文的章節安排。 第二章開始進入米德所提出的分析架構,米德在 Special Providence 中提出. 政 治 大 學派的誕生與代表,透過各學派所代表的國家利益與個人利益,判斷與整理出各 立. 了美國外交政策傳統中的四種學派,在該書中主要是透過歷史學角度檢視這四種. ‧ 國. 學. 學派的代表性與分類的要點。同時由於時代的演進,各個學派所代表的意識型態 也有所進步與轉變,在第二章中,將個別作出討論,根據文獻回顧的內容,目前. ‧. 米德認為歐巴馬具有四種學派中傑佛遜主義的色彩在,本文在此先不將歐巴馬與. sit. y. Nat. 四種主義作出預設立場,而使用前文推論出來的要點與判斷關鍵,解釋歐巴馬是. al. n. 交政策是屬於哪一種主義。. er. io. 否真的是屬於傑佛遜主義的信徒,並帶出下文,檢視與分析歐巴馬在阿富汗的外. Ch. engchi. i n U. v. 第三章從過去阿富汗之歷史與美國的外交政策著手,在時間序列上分為三個 階段,分別是(一)二次大戰後到蘇聯入侵阿富汗。(二)蘇聯入侵阿富汗時期。 (三)阿富汗內戰迄今。透過個時期的重大事件為經,美國政府的外交政策為緯, 配合米德所提出的外交政策整理出一個大概的規律與傳統。 在第四章的部分開始歐巴馬總統執政時期的分析,首先,本文先就歐巴馬的 總體外交政策進行一個全盤、概略的檢視。再來補充歐巴馬對阿富汗的外交政策 進行整理與解析,特別著重在歐巴馬政府每年整府所提出來的重要談話或報告作 為主要分析的骨幹。透過比較冷戰後美國總統與歐巴馬對阿富汗的外交政策的差 異,進一步分析同屬民主黨的卡特總統與柯林頓總統與歐巴馬為何會有不同之處,. 16.

(27) 在本研究中發現,米德的理論與架構並沒有辦法很完整的解釋,為何歐巴馬會與 同樣屬於民主黨又是同一型外交政策傳統的卡特產生差異。因此在本章最後,將 從政治心理學的領域著手。巴柏從事美國總統心理層面與外交政策產出的關聯性 研究。在其代表作 The Presidential Character: Predicting Performance in the White House 中,提出了「個性」的概念,將美國總統對自身總統職權的認知好壞分成 正面(Positive)與負面(Negative);總統對於自身職權行使的意圖,則可分成 主動(Active)與被動(Passive),形成一個 2 乘 2 的分析矩陣。本文將透過巴 柏的論點與分析方法,檢視造成歐巴馬的阿富汗外交政策與卡特、柯林頓出現差. 政 治 大 第五章為結論,主要總結前面各章的論述,並且探討其他國家對於歐巴馬現 立. 異的可能原因為何。對米德分析架構的解釋力進行補強。. 行外交政策的反應為何,本文中外交政策的制定偏向於國內意識型態的產生,但. ‧ 國. 學. 是外交政策必然會對其他國家產生影響,而在歐巴馬新的外交政策出爐後,其他. ‧. 國家都將有與過去相同或是不同的反應,更進一步觀察美國外交政策對世界的影. y. Nat. 響,同時這些反映是否會回饋到美國外交政策的改變。最後針對歐巴馬未來的外. er. io. sit. 交政策,提出展望與預期,希望能夠整理出一個完整而概觀的歐巴馬外交政策, 同時做為學術研究的一部份,提供給日後研究相關主題的研究人員一些相關的想. n. al. 法與心得。. Ch. engchi. 17. i n U. v.

(28)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18. i n U. v.

(29) 第二章 意識形態與米德的分類分析架構 承前章,本文所探討之主要問題為歐巴馬在阿富汗的外交政策,在美國外交 政策的傳統上是否是一種創新,還是一種傳承。在第一章的文獻回顧中可以發現 冷戰結束以後,美國面臨世界獨強的國際局勢。此後的美國總統所提出來的外交 政策與過去大相逕庭,無論是老布希提出的「新世界秩序」、柯林頓的「擴大交 往政策」或是小布希的「先發制人」,但是歐巴馬在競選期間所喊出的口號「改 變」,與其在許多外交政策在主軸與思維上皆有所改變。. 政 治 大. 在這個思考脈絡下,本章首先以美國外交政策與意識形態作為切入點,探討. 立. 意識形態對美國外交政策有何影響。相較於決策過程的制定與架構,本文著重個. ‧ 國. 學. 人層面上,檢視歐巴馬的阿富汗外交政策是否能用傳統的意識形態來解釋。以期 更進一步透過歷史上影響美國外交的諸多意識形態,整理出具有代表性且更能完. ‧. 整分析美國外交政策的真實面貌-驗證由米德所提出的四種學派,建立一種分析. y. Nat. sit. 的架構。然而,一個外交政策的形成不單單只是總統或是領導菁英所造成的,為. n. al. er. io. 了讓研究素材可以與分析架構順利的契合,下一章中將針對歐巴馬的發言、演說. i n U. 與官方文書等在外交政策中的部分做出全面性的研究。. Ch. engchi. v. 第一節 意識形態在美國外交政策中的影響 美國的外交政策的形成,向來有其獨特之處。凱根(Robert Kagan)曾指出 美國人不是先建立一個國家,再透過外交政策來保護自己的利益;相反的他們是 先確立一個外交政策,而這個外交政策的目的就是要建立這個國家。1 因此,在 美國誕生時,外交政策與國家的角色密不可分。同時在「獨立宣言」中所闡揚的 平等原則使得國家的凝聚力超越了血緣與種族的界線,使美國與其他民族國家仰. 1. 相關概念可見 Robert Kagan, Dangerous Nation: America’s Place in the World from Its Earliest Days to the Dawn of the 20th Century (New York: Knopf, 2006). 19.

(30) 賴於扎根在土地與歷史的民族主義不同,產生出大異其趣的普遍性民族主義。由 於這個原因,美國的外交政策常常展現出多變而複雜的態勢,常常被他們外交上 的對手批評為「在不同的時間點中存在太多的主義與概念,導致無法形成一個堅 實、一致且有連續性的政策」。2 即使美國被認為在民族性上具有強烈的孤立主 義傾向,觀察者也可以很輕易的在美國的外交政策上看到現實主義、理想主義、 實用主義與保守主義等意識形態等交互攻防的火花。豪佛斯達特(Richard Hofstadter)認為:「作為一個國家,美國命運中沒有意識形態,但是卻成為一 個意識形態的國家」。3 綜合上述,意識形態的研究對於美國外交政策是不可缺. 政 治 大 許多學者嘗試對影響美國外交政策的意識形態進行評論與研究,如李普賽稱 立. 少的一個環節,甚至可以說是外交政策形成的關鍵。. 構成美國例外主義(American Exceptionalism) 4 的五大要素為自由、平等、個. ‧ 國. 學. 人主義、民粹主義與放任經濟; 5 伯利(Thomas A. Bailey)認為美國外交政策. ‧. 有六大基本外交政策:孤立主義、海上自由、門羅主義(Monroe Doctrine)、汎. y. Nat. 美主義(Pan-Americanism)、門戶開放與和平解決理論。6 季辛吉則是主張畫分. er. io. sit. 成孤立主義與全球主義、理想主義與權力政治的二元體系。7 然而此一主題的研 究雖然很多,但是仍不脫幾個基本的概念。以下就將針對最主要的「新教倫理」、. al. n. v i n 「資本主義」、「不干涉主義」、「個人主義與保守主義」、「自由主義與例外 Ch engchi U 主義」等五個基本層面來討論。. 2. 為蘇聯駐美國大使葛羅米柯(Andrei Gromyko)所說,原文為「Americans have "too many doctrines and concepts proclaimed at different times" and so are unable to pursue "a solid, coherent, and consistent policy."」 ,載於 Walter A. McDougall, Promised Land: Crusader State: America's Encounter with the World since 1776 (New York: Houghton Mifflin, 1997), 199-200. 3 Richard Hofstadter, The American Political Tradition and the Men Who Made It (New York: Vintage, 1989). 4 此概念最早由托克維爾(Alexis de Tocqueville)所提出,托氏為法國人在旅美途中有感於美國 具獨一無二之國家起源、文教背景、歷史進展、以及突出的政策與宗教體制,故世上其他已開發 國家皆無可比擬。於 1835 年在其名著 Democracy in America 一書中所提出的概念。可見:Alexis de Tocqueville, Democracy in America (San Bernardino, Calif.: Borgo Press, 1991).。 5 Lipset, American Exceptoinalism: A Double-Edge Sword. 6 Thomas A. Bailey, A Diplomatic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People (New York: Appleton Century Crofts, Inc., 1950), 2. 7 Kissinger, Diplomacy, 29. 20.

(31) 新教倫理(Protestant work ethic) 8 白種人盎格魯薩克遜新教文化(White Anglo-Saxon Protestant, WASP)崇尚 勤勞勤奮的勞動價值觀是美國自獨立戰爭以來的主流文化。在新教觀點中,勤奮 者獲得財富與成功是上帝的恩賜。個人對財富與成就的追求是一種精神上自我價 值的實現,另一方面也是宗教上也是榮耀上帝的方法。在這種獨特的價值觀之下, 美國人對於實用觀念的價值遠超過理想,進而發展成美國獨一無二的哲學概念- 實用主義(pragmatism)。實用主義是來自神學與意識形態的結合所形成的特殊 結構,但是這種宗教上的神學並沒有破壞美國作為一個世俗國家(Secular state,. 政 治 大 平等、民主、自由、個人化的國家。針對這種情況羅洛夫斯(Mark M. Roelofs) 立 指政教分離,在宗教上保持中立態度的國家)在政治上的獨立性,形成美國成為. 稱之為「新教-資產階級的混合體」(Protestant─Bourgeois Complex)。9 新教. ‧ 國. 學. 在美國並不介入政府的運作,卻相當於一個政治性的機制,不僅傳播自由,同時. ‧. 也為「自由」帶來更廣泛、多元的解釋。精神層面上新教的價值觀鼓勵美國人追. y. Nat. 求物質成就的思想上,也造就了美國外交政策重視商業利益,認同贏者全拿. n. al. er. io. 資本主義. sit. (Winner-Take-All Society)的價值觀。. Ch. engchi. i n U. v. 由於新教倫理的價值觀,美國人普遍以經商致富作為理所當然的目標。民眾 的夢想是追求個人經濟的成就,進而影響政府把商業當成是一個主要的政策。由 此形成的資本社會長久以來都是牽動美國外交政策的重要關鍵。許多研究嘗試找 出資本主義、商業利益與外交政策的連結性,其中最關鍵的結構在於政府官員的 角色。由於美國在地理上的隔絕與英國在歐陸的局勢類似,因此 18 世紀時英國 的戰略很自然地成為了美國商人與官員仿效的對象,形成一種習慣不捲入歐洲事 8. 新教倫理一詞為韋伯(Max Weber)所發揚,但在韋伯的書中不單指美國文化中的新教倫理, 而是從喀爾文教派出發將其與資本主義發展結合,從宗教與經濟層面出發探討,詳見 Max Weber and Stephen Kalberg, 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 2010).。 9 Mark M. Roelofs, The Poverty of American Politics (Philadelphia: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1992), 1-2, 24. 21.

(32) 務,不涉入(nonentanglement)的外交精神。這種精神並非單純的鎖國與不接觸, 相反的是積極的在商業與知識上與歐洲往來,但是在外交政策上決不介入歐洲爭 端。漢米爾頓在獨立戰爭後就認定資本與經濟利益是國家最重要的需求,因此把 外交政策與經濟利益結合成為美國早期外交政策的型態。 10 而這種對商業利益 的需求又與歐洲大陸盛行的重商主義有微妙的差距,同樣是追求國家貿易利益的 極大化,重商主義願意運用戰爭手段,但是在美國早期的實踐中,除了漢米爾頓 本人之外,其他開國元勳都是站在和平的自由貿易立場,即便與法國有結盟的名 義,但實際上也只是一種商業上合作的方式。. 政 治 大. 不干涉主義 (Non-interventionism). 立. 1796 年華盛頓(George Washington) 在總統卸任演說的最後提到:「……。. ‧ 國. 學. 因此,如果我們捲進歐洲事務,與他們的政治興衰人爲地聯繫在一起,或與他們 友好而結成同盟,或與他們敵對而發生衝突,都是不明智的。……。」 11 明白表. ‧. 示美國將避免與歐洲的條約與戰爭,成為日後不干涉主義的信條,被視為美國憲. y. Nat. sit. 政重要原則之一。. n. al. er. io. 在美國歷史上,不干涉主義曾經有相當長時間的成功,在實質層面上可以分. i n U. v. 為兩個面向,其一是孤立於歐洲舊大陸之外,另一方面則是在美洲新大陸中進行. Ch. engchi. 擴張。這兩個面向其實是一體兩面,主要著眼於國家安全上的考量。此外,經濟 利益同樣是強化不干涉主義的要素之一,並且是早期美國對外擴張的主因,由於 擔心經濟不景氣與國際通貨膨脹會危及國家的財政與貨幣制度,而過多涉入國際 事務會帶來戰爭與摩擦,可能會損耗國家的資源。因此奉行不干涉主義的保守份 子多半把政策重心放在國內人民生活水準的提升,有別於更專注於國際關係的菁 英政治。美國複雜而眾多移民群體在歷史上也相當程度地造成了不干涉主義的壯 10. Paul A. Varg, Foreign Politics of Founding Fathers (Michigan: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63), 77. 11 原文為 “…Hence, therefore, it must be unwise in us to implicate ourselves, by artificial ties, in the ordinary vicissitudes of her politics, or the ordinary combinations and collisions of her friendships or enmities....”,見 George Washington, "Farewell Address," ed. The Library of Congress (1796), http://www.loc.gov/rr/program/bib/ourdocs/farewell.html.。 22.

(33) 大,許多移民雖然對美國有國家認同,不願意輕易的切斷與移民母國的聯繫,在 這種矛盾交錯的情緒下,讓民眾更為傾向保持中立的不干涉主義。 美國不干涉主義常常也被稱作「單邊主義」(unilateralism)。與其他國家 完全鎖國不與外接往來的孤立主義(isolationism)並不相同,不干涉主義只有在 政治層面上的孤立,但是在貿易與人民流動上依然與其他國家保持密切的往來。 個人主義與保守主義(Individualism & Conservatism) 美國的個人主義來自於資本主義發展中對個人價值的概念,起源於洛克 (John Locke)的天賦人權中對於個人財產權的強調,認為個人價值是至高無上,. 政 治 大. 強調自我支配與控制、反對任何權威、宗教、國家的干涉。個人主義一方面強調. 立. 奮鬥與自我實現,另一方面強調社會上的機會均等與公平。在個人主義的影響下. ‧ 國. 學. 美國憲法將人民的保障視為第一要務,不僅重視人權,也授予人民對抗威權政府 的能力。開國元勳中,傑佛遜等人認為「管理越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強調. ‧. 自由是建立在個人經濟條件之上。在此觀念下,美國社會所奉行的個人主義不但. y. Nat. sit. 重視成就取向,也強調功利思想。. n. al. er. io. 更進一步來看,美國社會視個人為生活本質與目標的起點。社會與政府都是. i n U. v. 為了服務個人所成立的。在宗教信仰上清教徒相信上帝是可以直接與每個人溝通,. Ch. engchi. 人人平等來往,上帝公平地給予獎勵。這種精神下,吸引了更多的移民進入美國。 個人主義重視公民社會的重要性。與一般對於個人主義破壞社會群體的印象不同, 美國的個人主義反而滋長了公民社會。參與公民社會並不否定個人在社會中的超 然地位,反而是展示出個人利益與團體觀念的結合,是個人追求美好生活的場 所。 而這種個人主義在第二次大戰後在政治上形成了保守主義與自由至上主義。 前者強調個人價值、限制政府功能以及開放自由經濟,但是個人的價值必須要在 團體中被視為團體的一部分才顯得重要。後者則認為追求個人利益的最大化才是 社會進步的動力。在政治上,保守主義極力反對中央集權,強調權力分散、地方 23.

(34) 自治、私人財產、以及將官僚機構最小化。在外交政策上,他們主張對抗極權與 共產勢力,並且希望國家能維持足夠的軍事實力來抵禦這些可能的威脅。然而隨 著 1990 年代開始共產勢力的瓦解,造成保守主義失去外交政策上重心,1960 年 代開始,強調民粹基督教右派信仰的「新保守主義」(Neo-conservatism)開始 崛起。藉由保守主義長期所控制的階級基礎,在政治思想上強調「多元文化」對 美國價值的損害,主張美國社會在宗教、經濟秩序與基本文化上需要有一致性, 使得保守主義在本質上產生了極大的變化。 自由主義與例外主義. 政 治 大. 自由與平等是美國社會的主要支柱。美國建國的歷史中,開國元勳們認為美. 立. 國獨有的自由民主體制是人類社會的榜樣。這種自詡在國家道德上高人一等的思. ‧ 國. 學. 維,發展出美國認為不需要理會腐化的歐洲事務。源自於對自我期許所產生的優 越感,透過理想主義的觀點,進一步產生對舊世界的不信任與恐懼。文化上追求. ‧. 完美自由的理想是美國的「召召天命」(Manifest Destiny), 12 最早從英國移. y. Nat. sit. 民來到美國的清教徒認為他們的新世界是上帝賦予來拯救人類最後和最好的希. n. al. er. io. 望。13美國人深信自己獨一無二的例外主義,不但是一個在制度上不斷演進的價. i n U. v. 值觀,同時也是戰略上所形成的意識形態。例外主義在獨特的意識與領導的權力. Ch. engchi. 基礎上合理化與延續美國的國家認同。形成一種強而有力的信念,也就是美國對 自由與道德的責任感。反映到外交政策上,著重在關心世界的秩序與穩定。. 誠然影響美國外交政策的意識形態相當多樣性。彼此之間貌似獨立但又有各 自呼應與相輔相成的結構,若單單只用意識形態來分析的話,一方面來說過於複 雜且不夠精確,另一方也無法在論述上聚焦。而各家之言中,也多有重疊與繁雜 12. 美國歷史中的一個重要觀點,因為翻譯不同又稱天命論、天命觀、天命昭彰、昭彰天命等, 認為美國位於兩洋之間,與生俱來的自由民主精神,是上天特別眷顧的國家,而這個眷顧就是要 美國完成擴張到西部直到太平洋的使命,在 1940 年代以後更擴大為美國必須有向世界宣揚自由 民主精神的任務。 13 相關內容可見 Deborah L. Madsen, American Exceptionalism (Jackson, Miss.: University Press of Mississippi, 1998).。 24.

(35) 不清之處。為了在分析上與研究上的需要,米德根據了過去美國外交的歷史、配 合諸多美國的意識形態,組合成四種美國外交政策中的意識型態的學派,其特別 之處在於四種學派中都含又若干的意識形態在,同時彼此之間會互相合作與排斥, 形成美國外交政策分析中相當獨特的見解。 與大多數的學者不同,米德並不是針對美國外交政策的各家學說進行分解與 重組,而在美國國內政治、歷史、經濟與文化背景深刻研究,並且討論他們如何 影響外交政策,進而隨著美國成功的外交而影響世界。在米德理論途徑的經典作 品 Special Providence 中,他將美國的外交政策的影響要素劃分為四個學派。分. 政 治 大 每一個學派的代表人物,並非是這個人完全同等於這個學派的路線,但是其背景 立. 別由四位在美國歷史上舉足輕重的政治家來代表。在這四種學派之中,米德強調,. 與背後代表的文化意涵才是學派的重點。米德引用聖經馬太福音中的語句「我差. ‧ 國. 學. 你們去,如同羊進入狼群,所以你們要靈巧像蛇,馴良像鴿子。」推展到外交政. ‧. 策上,便可以理解成:用毒蛇般的狡猾機靈的態度與手段來自己和平的目標。因. y. Nat. 此單純的現實主義或者是理想主義都無法很好的解釋美國外交政策的獨特面貌。. er. io. sit. 然而在實際應用的層面上又是如何操作,在下節中將針對此進行論述。. n. al. Ch 第二節 美國外交政策中的漢米爾頓主義 i e ngch. i n U. v. 第一種學派稱之為漢米爾頓主義。其命名由來源自於美國的第一任財政部長 同時也是聯邦憲法起草人之一的亞歷山大漢米爾頓。漢米爾頓主義在美國國內為 支持聯邦主義. 14. 的主要力量,包括過去的輝格黨與現代的共和黨。由於強調商. 業利益,此主義者多半會給人一種利益至上而欠缺人性的面貌,乍看之下貌似與 強調「權力平衡」、「國家利益」的歐陸現實主義者並無二致。在外交政策的實 踐上兩者卻有相當的差距。雖然同樣是主張人性本惡,國家不可信任,也同樣相 14. 此處專指美國憲政中的聯邦主義(federalism),係指美國取得獨立戰爭的勝利以後於 1787 年 在費城召開了制憲會議,主要針對聯邦權力與各州權力的劃分的議題,當時以漢米爾頓為首的聯 邦主義者強調邦聯政府軟弱無力,不能夠給軍隊籌集和輸送足夠的糧食和兵源,更為重要的是他 認為私有財產是神聖不可侵犯的,為了保護私有財產,實行有效的統治,必須廢除邦聯制,建立 強有力的聯邦政府。相對的另一派則是主張保留各州主權為基礎的邦聯主義者。 25.

(36) 信「利益」是領導國家走上正確路線的必要存在。漢米爾頓主義者在外交政策上 不會仿效歐陸國家,反而是著眼於跳脫於歐洲大陸之外的另一個歐洲強權-英國 的政策路線。 基本概念 商人與商業利益是構成美國國家方向一個重要的意識形態,而這個重要的概 念最早是來自於英國的民主化的結果。在聯合王國尚未成形以前,發生於 15 世 紀的內戰-薔薇戰爭(Wars of the Roses),在長達 30 年的時間中,將英格蘭境 內的封建貴族力量消耗殆盡。一群仰賴經商的中產階級取代地主身分的封建貴族. 政 治 大. 成為構成社會的主流勢力。這些中產階級所注重的外交政策並不是軍事征服,而. 立. 是他們經商的權利與仰賴政府開拓新的財源。在另外一個層面上,聖公會. ‧ 國. 學. (Anglicanism) 15 的誕生,讓英國更早一步讓外交政策脫離羅馬教宗的束縛, 將國家利益的概念自宗教信仰中分離出來。總結下來,使得英國在外交政策上展. ‧. 現出不同於歐陸國家以軍事作為第一考量,反而是醉心於商業利益的獨特面貌。. y. Nat. sit. 戰爭只能是單純的零和遊戲,但是商業貿易是有一定的可能讓雙方滿意的。. n. al. er. io. 漢米爾頓主義者把英國當成目標,在政治層面上,英國超脫其他國家成為立憲的. i n U. v. 政府,而美國更進一步地成為共和國;在宗教上,英國擺脫教宗組成了軟弱的國. Ch. engchi. 家教會,而美國則是徹底的實現政教分離,進而在各種社會層面中達成所謂「英 國中的英國」。漢米爾斷主義者在外交政策上,也把英國當作楷模,並且期許超 越這個楷模,英國的外交政策重視商業,美國的外交政策更加注重,在獨立後的 150 年間,美國的知識份子擔心並不是領土安全,而是貿易中斷。 不同於列寧所稱資本主義是導致國際戰爭重要原因的觀點,漢米爾頓主義者 的資本主義則是著重於商業行為如何成為國際和平的理由。透過擴大貿易的方式, 兩個國家可以彼此交換有無,同時一個富裕的國家可以透購貿易來帶動另一個國 15. 由於 1533 年英王亨利八世離婚案,迫使英國教會與羅馬教宗決裂,在隔年頒布的上訴限制條 例(Statute in Restraint of Appeals)、教職任命法案(Ecclesiastical Appointments Act)與至尊法 案(Act of Supremacy),確立王權高於宗教權利之上,自此英國教會轉為聖公會,後來入續傳 入世界各地(特別是北美),為有區別,英國的聖公會也稱英國國教派(Church of England)。 26.

(37) 家的生產與經濟,戰爭只會造成貿易中斷、國家資源移轉至國防事業上等不量的 影響。在此前提之下,漢米爾頓主義者對於一個雙贏的世界秩序是充滿希望的。 漢米爾頓主義者雖然不以軍事作為政策主軸,但是在強大的貿易需求下,也 不是對軍事安全毫無興趣。實際上為了維持貿易,國家強大自我防衛的武力是不 可缺少的。只要能嚇阻歐洲國家不染指西半球事務,那麼美國與歐陸的關係是可 以建立在相較於歐陸國家彼此之間,更高一層次的基礎上。這個觀點則顯示了本 學派中歐陸現實主義的色彩,而在歷史的實踐中這個觀點往往形成漢米爾頓主義 者對海軍擴軍政策上的支持。漢米爾頓主義者與傳統歐陸現實主義所奉行的貴族. 政 治 大 為服務,貴族菁英間所著重的權力政治只是外交政策中的一小部分。 立. 菁英外交也有所差異。對漢米爾頓主義者來說外交政策的本質是為平民的商業行. 整體而言,漢米爾頓主義者的外交政策邏輯儘管起源於歐洲的外交框架之中,. ‧ 國. 學. 但是顯現出的防禦心理較低,並呈現出更多樂觀的一面。征服其他國家或是被其. ‧. 他國家所征服不是漢米爾頓主義者的討論重點,但是該主義並不會輕視軍隊的作. y. sit. n. al. er. io. 國家利益的內涵. Nat. 用,尋求在與他國交往時達成互利的妥協。. i n U. v. 對於漢米爾頓主義的奉行者來說,最初、最原始的國家利益就是來自於維持. Ch. engchi. 貿易的海上自由。海上自由的定義可以從最基本的層面來看,就是實現和平貿易 並且讓美國公民、商品與船隻可以自由地旅行到世界各地經商。隨著科技的演進 而擴大到空中航行自由與任何與商業開放有關的事項,自獨立戰爭開始,如何與 其他國家保持美國商品的流暢,所謂的門戶開放政策,一直是漢米爾頓主義者相 當關注的。 作為與商業利益休戚與共的商人,是漢米爾頓主義者在美國外交政策中最主 要的擁護者。由於美國的商人早在 17 世紀就對太平洋貿易充滿興趣,導致太平 洋區域的貿易情勢對漢米爾頓主義者有著獨特的意義,在米德的觀點中「保護、. 27.

數據

圖   四:五角大廈在 2009 年 11 月 14 日關於阿富汗移交計畫的投影片  資料來源:Bob Woodward, Obama's Wars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2010), p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first row shows the eyespot with white inner ring, black middle ring, and yellow outer ring in Bicyclus anynana.. The second row provides the eyespot with black inner ring

After the Opium War, Britain occupied Hong Kong and began its colonial administration. Hong Kong has also developed into an important commercial and trading port. In a society

• helps teachers collect learning evidence to provide timely feedback & refine teaching strategies.. AaL • engages students in reflecting on & monitoring their progress

Robinson Crusoe is an Englishman from the 1) t_______ of York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the youngest son of a merchant of German origin. This trip is financially successful,

fostering independent application of reading strategies Strategy 7: Provide opportunities for students to track, reflect on, and share their learning progress (destination). •

Strategy 3: Offer descriptive feedback during the learning process (enabling strategy). Where the

How does drama help to develop English language skills.. In Forms 2-6, students develop their self-expression by participating in a wide range of activities

Now, nearly all of the current flows through wire S since it has a much lower resistance than the light bulb. The light bulb does not glow because the current flowing through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