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意識形態在美國外交政策中的影響

第二章 意識形態與米德的分類分析架構

第一節 意識形態在美國外交政策中的影響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章 意識形態與米德的分類分析架構

承前章,本文所探討之主要問題為歐巴馬在阿富汗的外交政策,在美國外交 政策的傳統上是否是一種創新,還是一種傳承。在第一章的文獻回顧中可以發現 冷戰結束以後,美國面臨世界獨強的國際局勢。此後的美國總統所提出來的外交 政策與過去大相逕庭,無論是老布希提出的「新世界秩序」、柯林頓的「擴大交 往政策」或是小布希的「先發制人」,但是歐巴馬在競選期間所喊出的口號「改 變」,與其在許多外交政策在主軸與思維上皆有所改變。

在這個思考脈絡下,本章首先以美國外交政策與意識形態作為切入點,探討 意識形態對美國外交政策有何影響。相較於決策過程的制定與架構,本文著重個 人層面上,檢視歐巴馬的阿富汗外交政策是否能用傳統的意識形態來解釋。以期 更進一步透過歷史上影響美國外交的諸多意識形態,整理出具有代表性且更能完 整分析美國外交政策的真實面貌-驗證由米德所提出的四種學派,建立一種分析 的架構。然而,一個外交政策的形成不單單只是總統或是領導菁英所造成的,為 了讓研究素材可以與分析架構順利的契合,下一章中將針對歐巴馬的發言、演說 與官方文書等在外交政策中的部分做出全面性的研究。

第一節 意識形態在美國外交政策中的影響

美國的外交政策的形成,向來有其獨特之處。凱根(Robert Kagan)曾指出 美國人不是先建立一個國家,再透過外交政策來保護自己的利益;相反的他們是 先確立一個外交政策,而這個外交政策的目的就是要建立這個國家。1 因此,在 美國誕生時,外交政策與國家的角色密不可分。同時在「獨立宣言」中所闡揚的 平等原則使得國家的凝聚力超越了血緣與種族的界線,使美國與其他民族國家仰

1 相關概念可見 Robert Kagan, Dangerous Nation: America’s Place in the World from Its Earliest Days to the Dawn of the 20th Century (New York: Knopf, 2006).

構成美國例外主義(American Exceptionalism)4 的五大要素為自由、平等、個 人主義、民粹主義與放任經濟;5 伯利(Thomas A. Bailey)認為美國外交政策 有六大基本外交政策:孤立主義、海上自由、門羅主義(Monroe Doctrine)、汎 美主義(Pan-Americanism)、門戶開放與和平解決理論。6 季辛吉則是主張畫分 成孤立主義與全球主義、理想主義與權力政治的二元體系。7 然而此一主題的研 究雖然很多,但是仍不脫幾個基本的概念。以下就將針對最主要的「新教倫理」、

「資本主義」、「不干涉主義」、「個人主義與保守主義」、「自由主義與例外 主義」等五個基本層面來討論。

2 為蘇聯駐美國大使葛羅米柯(Andrei Gromyko)所說,原文為「Americans have "too many doctrines and concepts proclaimed at different times" and so are unable to pursue "a solid, coherent, and

consistent policy."」,載於 Walter A. McDougall, Promised Land: Crusader State: America's Encounter with the World since 1776 (New York: Houghton Mifflin, 1997), 199-200.

3 Richard Hofstadter, The American Political Tradition and the Men Who Made It (New York: Vintage, 1989).

4 此概念最早由托克維爾(Alexis de Tocqueville)所提出,托氏為法國人在旅美途中有感於美國 具獨一無二之國家起源、文教背景、歷史進展、以及突出的政策與宗教體制,故世上其他已開發 國家皆無可比擬。於 1835 年在其名著 Democracy in America 一書中所提出的概念。可見:Alexis de Tocqueville, Democracy in America (San Bernardino, Calif.: Borgo Press, 1991).。

5 Lipset, American Exceptoinalism: A Double-Edge Sword.

6 Thomas A. Bailey, A Diplomatic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People (New York: Appleton Century Crofts, Inc., 1950), 2.

7 Kissinger, Diplomacy, 2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新教倫理(Protestant work ethic)8

白種人盎格魯薩克遜新教文化(White Anglo-Saxon Protestant, WASP)崇尚 勤勞勤奮的勞動價值觀是美國自獨立戰爭以來的主流文化。在新教觀點中,勤奮 者獲得財富與成功是上帝的恩賜。個人對財富與成就的追求是一種精神上自我價 值的實現,另一方面也是宗教上也是榮耀上帝的方法。在這種獨特的價值觀之下,

美國人對於實用觀念的價值遠超過理想,進而發展成美國獨一無二的哲學概念-

實用主義(pragmatism)。實用主義是來自神學與意識形態的結合所形成的特殊 結構,但是這種宗教上的神學並沒有破壞美國作為一個世俗國家(Secular state,

指政教分離,在宗教上保持中立態度的國家)在政治上的獨立性,形成美國成為 平等、民主、自由、個人化的國家。針對這種情況羅洛夫斯(Mark M. Roelofs)

稱之為「新教-資產階級的混合體」(Protestant─Bourgeois Complex)。9 新教 在美國並不介入政府的運作,卻相當於一個政治性的機制,不僅傳播自由,同時 也為「自由」帶來更廣泛、多元的解釋。精神層面上新教的價值觀鼓勵美國人追 求物質成就的思想上,也造就了美國外交政策重視商業利益,認同贏者全拿

(Winner-Take-All Society)的價值觀。

資本主義

由於新教倫理的價值觀,美國人普遍以經商致富作為理所當然的目標。民眾 的夢想是追求個人經濟的成就,進而影響政府把商業當成是一個主要的政策。由 此形成的資本社會長久以來都是牽動美國外交政策的重要關鍵。許多研究嘗試找 出資本主義、商業利益與外交政策的連結性,其中最關鍵的結構在於政府官員的 角色。由於美國在地理上的隔絕與英國在歐陸的局勢類似,因此 18 世紀時英國 的戰略很自然地成為了美國商人與官員仿效的對象,形成一種習慣不捲入歐洲事

8 新教倫理一詞為韋伯(Max Weber)所發揚,但在韋伯的書中不單指美國文化中的新教倫理,

而是從喀爾文教派出發將其與資本主義發展結合,從宗教與經濟層面出發探討,詳見 Max Weber and Stephen Kalberg, 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 2010).。

9 Mark M. Roelofs, The Poverty of American Politics (Philadelphia: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1992), 1-2, 2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務,不涉入(nonentanglement)的外交精神。這種精神並非單純的鎖國與不接觸,

相反的是積極的在商業與知識上與歐洲往來,但是在外交政策上決不介入歐洲爭 端。漢米爾頓在獨立戰爭後就認定資本與經濟利益是國家最重要的需求,因此把 外交政策與經濟利益結合成為美國早期外交政策的型態。10 而這種對商業利益 的需求又與歐洲大陸盛行的重商主義有微妙的差距,同樣是追求國家貿易利益的 極大化,重商主義願意運用戰爭手段,但是在美國早期的實踐中,除了漢米爾頓 本人之外,其他開國元勳都是站在和平的自由貿易立場,即便與法國有結盟的名 義,但實際上也只是一種商業上合作的方式。

不干涉主義 (Non-interventionism)

1796 年華盛頓(George Washington) 在總統卸任演說的最後提到:「……。

因此,如果我們捲進歐洲事務,與他們的政治興衰人爲地聯繫在一起,或與他們 友好而結成同盟,或與他們敵對而發生衝突,都是不明智的。……。」11 明白表 示美國將避免與歐洲的條約與戰爭,成為日後不干涉主義的信條,被視為美國憲 政重要原則之一。

在美國歷史上,不干涉主義曾經有相當長時間的成功,在實質層面上可以分 為兩個面向,其一是孤立於歐洲舊大陸之外,另一方面則是在美洲新大陸中進行 擴張。這兩個面向其實是一體兩面,主要著眼於國家安全上的考量。此外,經濟 利益同樣是強化不干涉主義的要素之一,並且是早期美國對外擴張的主因,由於 擔心經濟不景氣與國際通貨膨脹會危及國家的財政與貨幣制度,而過多涉入國際 事務會帶來戰爭與摩擦,可能會損耗國家的資源。因此奉行不干涉主義的保守份 子多半把政策重心放在國內人民生活水準的提升,有別於更專注於國際關係的菁 英政治。美國複雜而眾多移民群體在歷史上也相當程度地造成了不干涉主義的壯

10 Paul A. Varg, Foreign Politics of Founding Fathers (Michigan: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63), 77.

11 原文為 “…Hence, therefore, it must be unwise in us to implicate ourselves, by artificial ties, in the ordinary vicissitudes of her politics, or the ordinary combinations and collisions of her friendships or enmities....”,見 George Washington, "Farewell Address," ed. The Library of Congress (1796), http://www.loc.gov/rr/program/bib/ourdocs/farewell.html.。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大,許多移民雖然對美國有國家認同,不願意輕易的切斷與移民母國的聯繫,在 這種矛盾交錯的情緒下,讓民眾更為傾向保持中立的不干涉主義。

美國不干涉主義常常也被稱作「單邊主義」(unilateralism)。與其他國家 完全鎖國不與外接往來的孤立主義(isolationism)並不相同,不干涉主義只有在 政治層面上的孤立,但是在貿易與人民流動上依然與其他國家保持密切的往來。

個人主義與保守主義(Individualism & Conservatism)

美國的個人主義來自於資本主義發展中對個人價值的概念,起源於洛克

(John Locke)的天賦人權中對於個人財產權的強調,認為個人價值是至高無上,

強調自我支配與控制、反對任何權威、宗教、國家的干涉。個人主義一方面強調 奮鬥與自我實現,另一方面強調社會上的機會均等與公平。在個人主義的影響下 美國憲法將人民的保障視為第一要務,不僅重視人權,也授予人民對抗威權政府 的能力。開國元勳中,傑佛遜等人認為「管理越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強調 自由是建立在個人經濟條件之上。在此觀念下,美國社會所奉行的個人主義不但 重視成就取向,也強調功利思想。

更進一步來看,美國社會視個人為生活本質與目標的起點。社會與政府都是 為了服務個人所成立的。在宗教信仰上清教徒相信上帝是可以直接與每個人溝通,

人人平等來往,上帝公平地給予獎勵。這種精神下,吸引了更多的移民進入美國。

個人主義重視公民社會的重要性。與一般對於個人主義破壞社會群體的印象不同,

美國的個人主義反而滋長了公民社會。參與公民社會並不否定個人在社會中的超 然地位,反而是展示出個人利益與團體觀念的結合,是個人追求美好生活的場 所。

而這種個人主義在第二次大戰後在政治上形成了保守主義與自由至上主義。

而這種個人主義在第二次大戰後在政治上形成了保守主義與自由至上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