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節 文獻回顧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單一任期內以降低新現實主義中所強調體系變化對國家行為者造成影響;9 此外,

冷戰至今約 20 年,做為一個美國中長期一個大戰略的整體思考,是一個相當不 錯的區段帶。本文在方法上意圖使用既有研究架構(米德所提出的分類)作為自 變項來分析新的案例(歐巴馬在阿富汗的外交政策),並針對米德既有的理論整 理並期望能推導出四個傳統新的發現與特徵,同時希望透過歐巴馬外交政策的整 理與理解,展望 未來 其他國家的回應 ,回 頭來可以驗證米 德當 初在Special Providence中所提出的問題「美國外交政策與其如何影響世界」。

第二節 文獻回顧

本文之文獻回顧分為兩個部分,首先探討米德的四個學派之探討與應用,接 下回顧其他學者對於類似概念,同時分析對於歐巴馬外交政策的研究。在透過比 較歐巴馬與其他美國總統在阿富汗政策上的比較之後,本文將檢視巴柏(James David Barber)所提出總統性格(character)與外交決策風格之影響。在第四章中,

用來輔助與強化米德的理論與概念分析上不足之處。

米德的理論與運用

米德在 2001 年的著作Special Providence中針對美國外交政策的源起、分析 進行一個歷史性的通盤研究。書中開宗明義,探討美國的外交政策傳統是什麼?

過去許多的研究者認為美國向來不太關心制定外交政策,也不太擅長制定外交政 策,甚至沒有外交政策可言。10 米德認為外交政策在美國政治中至關重要,長 期以來外交政策決定了美國的選舉與政治型態,並與美國的經濟成長息息相關。

透過歷史的分析與研究,美國的外交政策背後有四種貌似截然不同,卻彼此相輔 相成的四個學派,分別是:漢米爾頓主義代表了政府與大型企業的商業利益,以

9 Kenneth Waltz 認為一個體系包含結構與單位兩個部分,國家行為者以自身力量的大小決定體

系中的排列(也就是體系的結構),國際體系一旦建立,所產生的力量是個體內無法控制的。見:

Kenneth N. Waltz,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New York: McGraw Hill Publishing Company, 1979), 79-80.

10 Mead, Special Providence, xi.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開國元勳,曾任美國財政部長的漢米爾頓(Alexander Hamilton)命名。威爾遜 主義 則是強調美國具有向全世界傳播民主與價值觀的必要,以在巴黎和會中,

提出 14 點原則的美國總統威爾遜(Woodrow Wilson)命名。傑佛遜主義以開國 元勳同時也是總統的傑佛遜(Thomas Jefferson)所命名,服膺華盛頓等開國元 勳的所規範的孤立政策,反對美國涉足國際事務過深,損及本身利益。最後一種 是傑克遜主義,相當程度上可稱為美國的民族主義,11 以美國總統傑克遜

(Andrew Jackson)命名。關於米德所提出四種學派的標識、規範與演變將會在 第二章中有完整的論述。

米德透過歷史的角度分析,認為這四種學派影響 18 世紀到 21 世紀的美國外 交政策,並不想單純建立一個詳細的國家行為與對外關係理論,12 而意圖讓讀 者做為一個主體更清楚完整的思考美國外交政策。但是米德也指出使用四個歷史 人物來作為分類的缺陷與問題。13 首先是這四個人物都具有非常傑出的事業,

同時他們的性格與處事風格也常常是多變的,因此要基於什麼理由才能決定他們 漫長生涯中的基本原則?隨著時間的演進,各派別的學說也會偏離原始模型的角 色,如:漢米爾頓本人主張保護主義,但是現代的漢米爾頓主義者可能是自由貿 易的熱衷者;傑克遜本身是一個老練、精明的政治家,但是他的追隨者(泛指傑 克遜主義者)往往都顯得魯莽。

其次,有些評論表示為什麼不使用政治科學與思想史上的抽象名詞來作為分 類代表,但米德認為使用理想主義、現實主義、人民主義等名詞,既不負責任更 不誠實。14 由於這四個學派是源於歷史分析歸納,用現代的人觀點「現實主義」

去標示這個名詞並不存在於美國外交政策源起的 18 世紀,是一個很大的時代錯 誤。雖然使用抽象術語也許更具有科學權威性,但更不精準,同時也製造混亂。

11 Power, Terror, Peace and War: America's Grand Strategy in a World at Risk (New York: Vintage, 2005), 84.

12 Special Providence, 89-90.

13 Ibid., 90-91.

14 Ibid., 91.

在 2005 年米德在其著作Power, Terror, Peace and War: America's Grand Strategy in a World at Risk 中嘗試使用他在Special Providence所提出來的四種分

類架構;利用歷史學、政治學、經濟學的層面來分析美國的大戰略(Grand Strategy),

15 福特主義(Fordism):最早由馬克思主義學者 Antonio Gramsci 所提出,以福特汽車創始人 Henry Ford 的大量生產策略(mass production)與高工資(high wages)造成大部分人都買得起當 時福特公司所生產的 Model T-Car,形成一個大眾消費與群眾社會地位崛起的時代。可見: Power, Terror, Peace and War, 44-53.。

16 千禧年資本主義(millennial capitalism):由 Jean Comaroff 在 2000 年所提出,主要是在描繪 新自由主義發展下的國際情勢變動,Mead 在書中沒有明確的定義,但是與福特主義相比,Mead 認為千禧年資本主義作為一個新的系統,所代表的是「不公平、不穩定與屈服於新自由主義狗咬 狗的世界中醜惡的比賽」,見:Mead ibid., 71.,關於千禧年資本主義可見 Jean Comaroff and John L. Comaroff, "Millennial Capitalism: First Thoughts on a Second Coming," Public Culture 12, no. 2 (2005).。

17 Mead, Power, Terror, Peace and War, 83-8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學說一個更簡單的界定,分別是:漢米爾頓主義代表了經濟民族主義者(economic nationalists),威爾遜主義代表了國際理想主義者(idealistic internationalists),

傑佛遜主義代表孤立主義者(isolationalism),傑克遜主義代表了民粹民族主義 者(populist nationalists)。18 在米德的分析中,小布希政府與新保守主義者,

是在美國復興上呈現傑克遜主義的外交政策,同時隨著反恐戰爭的影響,也融合 了威爾遜主義的教義在裡面。傳統而言,漢米爾頓主義是福特主義的支持者,但 是隨著國際局勢的變遷,新一代的漢米爾頓主義在美國外交政策中的影響是扮演 高科技軍工複合體(new high-tech military industrial complex)的一員。19 即便威 爾遜主義與傑克遜主義在本質上擁有相當多的矛盾在,但是在這一股美國復興主 義者的眼中,這些矛盾差異是可以結合的。

對於在小布希政府時代重要性日增的傑克遜主義,米德在學術期刊Foreign Affairs 2011 年三、四月號內發表了“The Tea Party and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一文,先從茶黨(Tea Party)在美國歷史上的濫觴說起,但從 2010 年美國國會 期中選舉的結果來看,目前正在興起一波非常強大的茶黨運動,對於支持者而言 茶黨運動是美國核心價值的回歸;相反的,反對者認為茶黨運動對於文化多元、

民族繁眾的情況下,顯得保守、偏狹與不合時宜。茶黨運動形成的背後影藏著美 國外交政策中傑克遜主義的思考邏輯,這個邏輯強調人民力量的重要,相較於不 斷沉淪墮落的政治菁英,普羅大眾的知識、科學、道德才是真理。又被稱作傑克 遜共識(Jacksonian common sense)。20 在過去美國外交政策中,傑克遜主義一 直都是一股不容許被忽視的力量,堅信美國例外論(American exceptionalism),

對於美國建構國際體制的力量感到懷疑,儘管目前歐巴馬總統試圖避開傑克遜主 義對美國外交政策的影響,但米德認為,美國的民意具有相當的敏感性,簡單的 邊界衝突或來自緊張地區的危機,都會讓美國對外政策產生相當巨大的變化。21

18 Ibid., 84.

19 Ibid., 86.

20 "The Carter Syndrome," Foreign Policy no. 117 (2010).

21 Ibid.

(Paulite)23,目前逐漸由培琳派成為主流,顯示民眾已經清楚的意識到如果美 國不積極的參與涉外事務,將無法保證本土的絕對安全。這種觀點比較起 1950 年代美國孤立主義的論者而言,在美國建構國際秩序上相對可靠的多,同時這種 新型態的民粹主義也比過去如布萊恩(William Jennings Bryan)24 所領導的民粹 運動,在種族、性別、文化與自由資本主義等眾多層面上,更顯得包容與尊重。

米德最後認為,不同於其他國家的外交政策制定者,美國的外交政策制定是不可 能排除民眾的力量,由於傑克遜主義的重要性,即便是茶黨運動消失,其他的民 粹運動也會隨之誕生,是政策制定者不可不察的關鍵。

在第一本書Special Providence中,米德分析了從老布希、柯林頓時期四種學 派的影響與變動,在Power, Terror, Peace and War中,則分析了小布希時期由於 美國復興論與千禧年資本主義的影響下四種學派的演化與興衰。2010 年,米德 Sidney McCain, III)代表共和黨一同參選美國總統,雖然最後沒有當選,但是保守與親以色列的 強烈形象,已經在美國相當知名。

23 由保羅(Rand Paul)所領導的茶黨派系,保羅為共和黨的肯塔基州參議員,同時也是茶黨運

動的重要角色,在共和黨肯塔基州黨內提名選舉中,已高達 23%的選票擊敗任該州州務卿的格 蘭森(Trey Grayson),最後更進一步當選參議員而聲名大噪。

24 布萊恩(William Jennings Bryan),1860 年 3 月 19 日-1925 年 7 月 26 日,曾任眾議員、三 次民主黨總統候選人與威爾遜總統(Woodrow Wilson)時期擔任國務卿。特別關注美國南方農 民、工人等窮苦平民階級的利益,因此得到激進民粹主義政黨人民黨(Populists)的支持,對於 銀行、鐵路、政治菁英不滿,且強調激進的改革運動。

25 Mead, "The Carter Syndrome."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根據過去歐巴馬擔任參議員的動態以及在其當選後的眾多演說中判定,歐巴馬可 以稱得上是一個標準的傑佛遜主義者,在過去的美國歷史中,第 39 任總統民主 黨籍的卡特(Jimmy Carter)也曾經是傑佛遜主義的奉行者,而卡特在民主黨傳 統的威爾遜主義與傑佛遜主義中擺盪,最後只當了一任總統而未能連任。相較於 卡特,歐巴馬可能會遇到類似或是更為嚴重的問題。

首先是外交政策中其他學派的指責,傑佛遜主義一向主張減少美國的海外承

首先是外交政策中其他學派的指責,傑佛遜主義一向主張減少美國的海外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