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清代乾嘉時期新疆驛傳制度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清代乾嘉時期新疆驛傳制度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25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研究所 碩士學位論文. 指導教授:廖敏淑 副教授.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清 代 乾 嘉 時 期 新 疆 驛 傳 制 度.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研究生:莊祐維 中華民國一○八年一月. DOI:10.6814/THE.NCCU.Hist.002.2019.A04.

(2)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3) 清代乾嘉時期新疆驛傳制度 莊祐維. 摘要 自乾隆二十年(1755)平定準噶爾開始,清朝軍隊先是於嘉峪關至哈密、巴里坤之間, 設立軍營驛站。其後為補給前線軍隊,又在巴里坤至烏魯木齊的行軍路途上,建立運送糧 食與馳遞公文的臺站,此便是新疆驛傳制度之始。清朝官兵所到之處,多以當地住民語言 為各地命名,將地名轉寫成滿文,並貼上一併繪製的輿圖。除積累成清朝西陲輿地書寫之. 政 治 大. 外,亦是新疆臺站名稱的由來。清軍所率領兵丁包括滿洲、察哈爾、綠旗、喀爾喀、厄魯 特、回人等,都曾參與臺站的建置。他們共同維繫新疆驛傳制度的運作,只因各處軍隊組. 立. 成不同,而有不同編制。當時臺站不僅是作為馳報事件的信息中心,也看管地方的治安與. ‧ 國. 學. 貿易,更有接待外賓、屯田貯糧等多重功能,實際參與地方治理。由於新疆地理環境的緣 故,使臺站、卡倫連結而成的交通網絡,便是通往新疆各地方的骨幹。新疆建立以後的臺 站卡倫,在乾隆嘉慶年間,皆具備掃蕩盜匪、測繪輿地、馳報公文、行走貿易的功能。承. ‧. 平日久後,又因裁減編制、交通路線變動、行政區劃改變等因素,新增營塘與驛站的設置。. y. Nat. 自道光元年(1821) 《新疆識略》纂成,其中所錄輿圖與驛站可供相互參照,成為認識清代. sit. 新疆驛傳的重要依據。至嘉慶時,臺站系統所辦理多為日常行政,僅剩驛傳功能受到重視,. n. al. er. io. 在方志記載中也與原來輿地情況失去連結。本論文從此一脈絡追本溯源,回到新疆臺站卡. i n U. v. 倫形成之初,一觀在清朝戡定西陲之浩大工程下,新疆驛傳制度於乾隆嘉慶朝產生的轉變。. Ch. engchi. 【關鍵字】:新疆驛站、臺站、卡倫、軍站、驛傳制度、西陲輿地. DOI:10.6814/THE.NCCU.Hist.002.2019.A04.

(4)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DOI:10.6814/THE.NCCU.Hist.002.2019.A04.

(5) The Postal Delivery System of Xinjiang during Qing Dynasty Qianlong and Jiaqing Period Zhuang Yu-Wei. Abstract From the beginning of quelling Jungar in 1755, Qing dynasty’s military first built Junying Yizhan(military camp station) from Jia yu guan to Hami and Barkul. Since then for provision of the front-line army, establishing Taizhan(station of transporting grain) to transport grain and. 政 治 大. deliver official documents on the army’s itinerary from Barkul to Urumchi, that was the start of Xinjiang postal delivery system. Whenever Qing dynasty’s officers and soldiers arrived, they. 立. would name the toponyms with tribe’s language, and then transcript to Manchu language that. ‧ 國. 學. tagged the drawing maps together at same time. Besides had been accumulated Qing dynasty’s Xichui(china western frontier) geomancy writing, but was the origin of Xinjiang Taizhan’s name.. ‧. Qing military head the troops including Manchu, Cahar, Lu qi, Karka, Ulet, Uighur, all of them had participate the develop of Taizhan. they preserved the operations of Xinjiang postal delivery. y. Nat. system together, just because the troops at every place consist of different forms, organization. io. sit. were also different. At that time, Taizhan not only regarded as delivering documents’ information. al. er. center, but also look after local public order and trade, even received foreign visitors, or tuntian. n. v i n C hand Karun, becoming the road webwork consisted of Taizhan e n g c h i U the arterial road of Xinjiang. During Qianlong and Jiaqing period, Taizhan and Karun afforded public affairs of arrest, mapping,. zhuliang(屯田貯糧) etc, practically managered region. On account of Xinjiang’s environment,. delivery, trade. In the time of peace, government set up Yingtang(營塘) and Yizhan(驛站) for arms reduction or region altered. Since 1821 “Xinjiang Shilue”(新疆識略) had been come out, referring to atlas and stations that could go deep into the Postal Delivery System. When Jiaqing period, Taizhan system became executive and permanent units, remained to delivery for the most party, and lost many origin record in the annals. This thesis try to go back to the inceptive Taizhan and Karun, view under the great work of Qing dynasty quelling Xichui, how did the Postal Delivery System transform.. Key words: Xinjiang Yizhan, Taizhan, Karun, Junzhan, Postal Delivery System, Xichui geomancy.. DOI:10.6814/THE.NCCU.Hist.002.2019.A04.

(6)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DOI:10.6814/THE.NCCU.Hist.002.2019.A04.

(7) 目 次. .I..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回顧 ......................................................................................3. 一、清代新疆研究相關史料 ..................................................................................... 3 二、外國新疆相關研究 ............................................................................................. 6 三、華文研究 .......................................................................................................... 11 四、研究目的、方法及預期成果 ........................................................................... 16 第二節. 清代驛傳概述............................................................................. 17. 政 治 大. 一、中國歷代驛傳制度 ........................................................................................... 17 二、清朝地方驛傳單位沿革 ................................................................................... 19. 立. 清代新疆驛傳的肇建 ............................................................................................... 27 清代西陲驛傳的開端(1697-1750) ........................................ 27. 學. 第一節. ‧ 國. 第二章. 一、巴里坤成為前線基地 ....................................................................................... 27 二、雍正時期增修塞外驛傳據點與議和定界 ........................................................ 30. ‧. 三、清準承平時的貿易路線 ................................................................................... 33 平定準噶爾時期的臺站(1755-1757) .................................... 36. y. Nat. 第二節. sit. 一、平定準噶爾時西路臺站之初建 ....................................................................... 37. al. er. io. 二、搶掠風潮與接續臺站 ....................................................................................... 41. n. v i n C h....................................................................................... 四、天山以北的驛傳維安 50 engchi U 第三節 平定回部時期的臺站(1758-1759) ........................................ 55. 三、訂定西路新設臺站章程 ................................................................................... 47. 一、阿克蘇作為管理回部的重鎮 ........................................................................... 57 二、進剿回部時期的西路貿易 ............................................................................... 61 三、撫定喀什噶爾下的臺站建置 ........................................................................... 64 四、平定後的軍臺與卡倫 ....................................................................................... 70 小結 ............................................................................................................ 74 第三章. 乾隆朝新疆驛傳制度 ............................................................................................... 75. 第一節. 從滿文檔案探討平準初期的臺站建置狀況 .............................. 75. 一、臺站初設──從哈密到烏魯木齊 .................................................................... 76 二、嘉峪關外各站重修 ........................................................................................... 81 三、反叛的厄魯特搶掠下軍站情形 ....................................................................... 84 四、巴里坤至吐魯番增設臺站 ............................................................................... 86. DOI:10.6814/THE.NCCU.Hist.002.2019.A04.

(8) .II.. 清代乾嘉時期新疆驛傳制度. 五、反叛厄魯特掠奪臺站 ....................................................................................... 88 第二節. 從輿圖繪製看新疆地理空間 .................................................... 90. 一、清代巴里坤輿圖上地名的確認 ........................................................................ 91 二、乾隆朝新疆各處地圖地形的繪製 .................................................................... 93 三、嘉慶至咸豐朝新疆輿地繪製情形 .................................................................... 98 第三節. 新疆承平時期的驛傳制度 ...................................................... 101. 一、裁減臺站編制 ................................................................................................. 103 二、臺站路線及卡倫調動 ..................................................................................... 109 三、變動中的臺站制度 ......................................................................................... 119 第四節. 乾隆朝以新疆臺站為中心的商業概況 ................................... 126. 一、平準時巴里坤商業的興盛 ............................................................................. 126. 政 治 大. 二、新疆貿易與臺站 ............................................................................................. 129 三、商業興盛後的臺站控管 ................................................................................. 134. 立. 小結 ......................................................................................................... 135 嘉慶朝驛傳制度──以《欽定新疆識略》所列驛站為中心 ............................... 137. ‧ 國. 第一節. 學. 第四章. 伊犁與邊衛 .............................................................................. 141. ‧. 一、伊犁軍臺 ......................................................................................................... 145 二、卡倫 ................................................................................................................ 148 天山北路.................................................................................. 156. y. Nat. 第二節. io. sit. 一、巴里坤............................................................................................................. 160. al. er. 二、古城 ................................................................................................................ 165. n. v i n 四、庫爾喀喇烏蘇與精河 C ..................................................................................... 175 hengchi U 五、塔爾巴哈臺 ..................................................................................................... 181 三、烏魯木齊 ......................................................................................................... 168. 第三節. 天山南路.................................................................................. 188. 一、哈密 ................................................................................................................ 190 二、吐魯番............................................................................................................. 196 三、喀喇沙爾 ......................................................................................................... 200 四、庫車 ................................................................................................................ 203 五、阿克蘇............................................................................................................. 208 六、烏什 ................................................................................................................ 213 七、喀什噶爾 ......................................................................................................... 216 八、英吉沙爾 ......................................................................................................... 220 九、葉爾羌............................................................................................................. 222 十、和闐 ................................................................................................................ 226. DOI:10.6814/THE.NCCU.Hist.002.2019.A04.

(9) 目 次. .III.. 小結 .......................................................................................................... 230 第五章. 結論 ........................................................................................................................ 233. 徵 引 書 目 ............................................................................................................................ 237 一、檔案 ................................................................................................................ 237 二、官書典籍 ........................................................................................................ 237 三、中文書目 ........................................................................................................ 238 四、英文書目 ........................................................................................................ 243 五、日文書目 ........................................................................................................ 244.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DOI:10.6814/THE.NCCU.Hist.002.2019.A04.

(10) .IV.. 清代乾嘉時期新疆驛傳制度. 圖次 圖 4-1-1 新疆驛傳示意總圖…………………………………………………………………138 圖 4-1-2 伊犁驛傳分布示意圖………………………………………………………………143 圖 4-2-1 巴里坤驛傳分布示意圖……………………………………………………………158 圖 4-2-2 古城驛傳分布示意圖………………………………………………………………165 圖 4-2-3 烏魯木齊驛傳分布示意圖…………………………………………………………169 圖 4-2-4 庫爾喀喇烏蘇驛傳分布示意圖……………………………………………………176 圖 4-2-5 塔爾巴哈台驛傳分布示意圖………………………………………………………182 圖 4-3-1 哈密驛傳分布示意圖………………………………………………………………191 圖 4-3-2 吐魯番驛傳分布示意圖……………………………………………………………195. 政 治 大. 圖 4-3-3 喀喇沙爾驛傳分布示意圖…………………………………………………………200. 立. 圖 4-3-4 庫車驛傳分布示意圖………………………………………………………………204. ‧ 國. 學. 圖 4-3-5 阿克蘇驛傳分布示意圖……………………………………………………………209 圖 4-3-6 烏什驛傳分布示意圖………………………………………………………………214 圖 4-3-7 喀什噶爾驛傳分布示意圖…………………………………………………………217. ‧. 圖 4-3-8 英吉沙爾驛傳分布示意圖…………………………………………………………220. y. Nat. 圖 4-3-9 葉爾羌驛傳分布示意圖……………………………………………………………223. n. al. er. io. sit. 圖 4-3-10 和闐驛傳分布示意圖……………………………………………………………..227. Ch. engchi. i n U. v. DOI:10.6814/THE.NCCU.Hist.002.2019.A04.

(11)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章. 緒論. 正當21世紀的中國逐漸茁壯走向世界,20世紀引領中國思想由傳統走向現代的前輩大 師章太炎、梁啟超、錢穆……等,他們所留下的巨作成為今日對過去中國想像的源頭。至 今「何為中國」及「中國多民族的形成」等仍是學界熱門探討的命題,葛兆光、姚大力等 皆援引經史嘗試論述而著有專書,此外亦有多方學者發表期刊論文探討。楊瑞松老師所著 《病夫、黃禍與睡獅: 「西方」視野的中國形象與近代中國國族論述想像》 ,1提供良好的視 角切入國族認同的問題。再藉由孔飛力(Philip A. Kuhn) 《中國現代國家的起源》2與羅威. 政 治 大 文人及統治疆域所建立的秩序對於現代中國的形成有著深遠影響。故嘗試以清代邊疆為研 立. 廉(William Rowe)《中國最後的帝國:大清王朝》 3將視角聚焦到清朝,體認到清朝官員. 究主題,透過廖敏淑《清代中國對外關係新論》4一書來檢視清朝經由商貿建立邊境與對外. ‧ 國. 學. 秩序,以此為核心觀點蒐羅史料。因向林士鉉老師學習滿文,在課堂上翻譯《清代新疆滿 文檔案匯編》之驛站相關史料,而發現目前學界對於清代新疆驛傳制度尚有可以著墨之處。. ‧. 所以決定以清代乾嘉時期新疆驛傳制度,作為論文主題撰寫。. 許多人聽聞此論文主題,馬上會聯想到中國大陸目前的「一帶一路」政策,畢竟新疆. y. Nat. sit. 是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核心區。然而本論文著重歷史領域,並非處理當代問題。新疆區. al. er. io. 域在中國清代以前,作為中國朝廷面對西域問題一環,最早可追溯至漢代。但中國歷代官. n. 員並不是都對西域史地有著深刻認識與了解,中國在西域設官置戍的有無極為關鍵。清朝. Ch. i n U. v. 平定準噶爾回部後,編纂的官修史書《欽定西域同文志》、《欽定皇輿西域圖志》,即是對. engchi. 中國西北地方再認識的歷程,同時也形成清朝所認知的新疆地理空間。雖然清朝統治新疆 所留下的影響至今仍然存在,卻隨著20世紀以後的移民遷徙、生產建設兵團發展、維漢競 爭等問題而淡化。具體而言,清代在平定準噶爾以前,雙邊即存在著互市,且互動逐漸頻 繁。平準後,更加深藩部與朝廷間在政治、社會、經濟上的依存關係。其中發揮交通、運 輸、行文、維安功能的邊疆驛傳制度,便是維護中央與地方之間的生命線。以此作為論文 主軸,將再現新疆驛傳制度在乾隆嘉慶朝所發生的轉變,欲探討其對於中國統治新疆的重 要性。 楊瑞松,《病夫、黃禍與睡獅:「西方」視野的中國形象與近代中國國族論述想像》(臺北:政大 出版社,2010年)。 2 (美)孔飛力(Philip A. Kuhn)著;陳兼、陳之宏譯,《中國現代國家的起源》(北京:生活‧ 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3年)。 3 (美)羅威廉(William Rowe)著;李仁淵、張遠譯,《中國最後的帝國:大清王朝》(臺北: 臺大出版中心,2013年)。 4 廖敏淑,《清代中國對外關係新論》(臺北:政大出版社,2013年)。 1. DOI:10.6814/THE.NCCU.Hist.002.2019.A04.

(12) .2.. 清代乾嘉時期新疆驛傳制度. 究竟要如何運用清代所留存下來龐大的史料,來作為本論文書寫的主軸,成為一個重 要的問題。近年學界對於清朝統治者統治中國時扮演的角色產生高度興趣,許多關於滿洲 文字、八旗文化、統治者思想的研究論文及專書大量出版。此研究途徑已不同於1970年代 費正清(John King Fairbank)於《The Chinese World Order: Traditional China's Foreign Relations》中所提出,以中國封貢及東亞貿易所構成的天下秩序。5欲從大清國的核心出發, 尋求清統治者及其統治政策更深一層認識,這種關懷始於1996年羅友枝(E.S. Rawski)以 〈Reenvisioning the Qing: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Qing Period in Chinese History〉6反駁何炳 棣1967年的〈清代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性〉 ,7滿洲人入關後的族群認同成為美國「新清史」 (New Qing History)學群之第一代學者最初亟欲解決的核心問題。 當2002年中國官方啟動「國家清史纂修工程」,中國學界出現探討新清史的文章,徐 曉東〈中國「新清史」研究〉認同美國新清史學者在滿文史料與族群認識上的貢獻,同時. 政 治 大. 強調中國本身也有相類似的研究成果。8近來汪榮祖、姚大力之間的論爭,及李治亭在中國 社會科學網上的激烈言論,可見華人學者在「新清史」的誕生及大清國性質上仍存在著許. 立. 多歧見。一時之間,在清朝研究的問題上,政治與學術之間的關係似乎難以分離。. ‧ 國. 學. 一如葛兆光所言「其實新清史並不新,老實說是舊清史」,日本學者早已於明治、大 正時代研究東亞史時對於蒙、回、藏多加關注, 9稻葉岩吉(1876-1940)、和田清(1890-. ‧. 1963) 、浦廉一等皆是先驅者。戰後日本學界仍對中國邊疆持續關懷,羽田明、佐口透、若 松寬、岡田英弘為知名學者,如今其後輩村上信明、杉山清彥、小沼孝博等仍以清朝為核. y. Nat. 心探討中國邊疆,並可以和美國「新清史」學群遙相呼應,有一百年的傳統持續到現在。. io. sit. 若說「新清史」學群是延伸與引介過去日本學者的研究途徑,那麼「中華思想」說10. al. er. 的概念無疑將一同繼承,即用西方的普世價值來檢視「中華思想」必然會產生問題。此觀. n. v i n Ch 以「內陸亞洲」(Inner Asia)的觀點來完全解釋清朝在17、18世紀對喀爾喀、準噶爾、回 engchi U 部、西藏的擴張。 中國與外國學者的觀點彷彿光譜的兩極,古來的「華夷之辯」成為現. 點必然對目前中國清史學者造成衝擊,劉文鵬〈正確認識「新清史」與「內陸亞洲」〉反對. 11. 代學界繼續爭論的議題。 (美)費正清(John King Fairbank),〈一種初步的構想〉,費正清編,杜繼東譯,《中國的世界 秩序──傳統中國的對外關係》(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頁2。 6 E. S. Rawski, ‘Presidential Address: Reenvisioning the Qing: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Qing Period in Chinese History’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Vol.55 No.4”(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 1996). 7 Ping-ti Ho,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Ch'ing Period in Chinese History."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Vol. 26, No. 2 (Feb., 1967), pp. 189-195. 8 徐曉東,〈中國「新清史」研究〉,《赤峰學院學報》,第34卷第6期,(內蒙古,2013.06),頁3738。 9 Benjamin A. Elman等,《對話:美國中國學史學研究的新動向與新趨勢──兼談〈劍橋中國清代 前中期史〉暨〈劍橋中國史〉系列出版意義》,2009年12月。 10 關於「中華思想」說可參見王柯,《民族主義與近代中日關係》第八、九章(香港:香港中文 大學出版社,2015),頁268-339。 11 劉文鵬,〈正確認識「新清史」與「內陸亞洲」〉,《中國社會科學報》第737期(北京),2015年 05月13日。 5. DOI:10.6814/THE.NCCU.Hist.002.2019.A04.

(13) 第一章. 緒論. .3.. 清朝作為多民族大國,其大部分的疆域領土為現代中國所繼承,清朝留下的龐大遺產 與複雜制度,不可能從單一觀點與途徑來詮釋清朝,此正是中外學者以多種方法來從事清 朝研究的普遍原因。清朝前期新擴張的區域,是否迥異於歐洲海外殖民、俄羅斯西伯利亞 擴張兩種不同的歷史過程,仍存在著爭議與質疑。這一議題關乎是否應當將清朝視為一個 具「帝國主義」 (Imperiallism)擴張性質的國家,誠如米華健(James A. Millward)在《Beyond the Pass: Economy, Ethnicity, and Empire in Qing Central Asia, 1759-1864》一書中所揭示,清 朝對新疆採行除移民實邊、屯田等政策之外,還有哈薩克、嘉峪關間的商業貿易及貿易稅 收,實際上構成新疆多族群生計的面貌。12這是清代西陲與中原重新連結後,受中國官方 保護的「絲路」再建構的歷史軌跡。米氏利用清帝國主義(Qing Imperiallism),來解釋清 朝對於新疆的統治與發展有其獨到之處。但僅以商業行為來檢視,忽略清朝在新疆投入鉅 額的官兵餉銀,造成財政上收支不平衡的問題。. 政 治 大. 事實上平定準噶爾與回部的結果,給清朝邊疆統治帶來許多考驗。一來中國當時已有 三百餘年未經手大部分的西域地區;其次對清朝八旗所率領的軍隊來說,更要面對一片陌. 立. 生的土地、人民進行維安,乾隆帝將這一塊新征服的疆域命名為新疆也是無可厚非的。此. ‧ 國. 學. 後清代往來新疆的官員及知識分子,持續認識探索對天山南北路,於是有《西域同文志》 、 《西域圖志》 、 《西域水道志》 、 《新疆識略》等著作集結,也在新疆建省後再度受到而重視. ‧. 出版。. 最終清朝能順利統治新疆百餘年,從軍事組織、行政建置、民生經濟各種角度上來說. y. Nat. 絕非易事。乾隆帝並未在取得新疆後立即建省,而是在接收準噶爾汗國所留下的政治遺產. io. sit. 後,由伊犁將軍總統事務,加之各族間文化迥異,遂形成多族群分治的面貌。清朝利用八. er. 旗駐防與各個不同文化的群體接觸,可說在中國朝代中達到邊疆控制的高峰。其中臺站系. n. al. i n C 可見新疆驛傳系統在大清邊疆控制上扮演的重要性。 hengchi U. v. 統的運作成為關鍵,新疆後來發生的許多叛亂中,反對勢力重點攻擊目標便是驛站,由此. 第一節. 研究回顧. 一、清代新疆研究相關史料. 12 James A. Millward, Beyond the Pass: Economy, Ethnicity, and Empire in Qing Central Asia, 17591864(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DOI:10.6814/THE.NCCU.Hist.002.2019.A04.

(14) .4.. 清代乾嘉時期新疆驛傳制度. 清代新疆所遺留下來相關史料,比起同時西南、東北、北部、海疆的邊疆文獻不在少 數,文獻種類包含圖志、方志、通志、紀略等。目前中國大陸官方欲將這些邊疆古籍蒐羅 成冊。2002年出版的《中國少數民族古籍集成》 ,13收錄歷朝歷代關於邊疆的史料,以先地 域後時序進行編排,是極具規模的套書,因時段跨越過長,古籍仍有闕遺之處。2011年由 大陸中央編輯出版社出版的《中國邊疆研究資料文庫》巨冊系列,將清代非欽定的邊疆史 料盡皆蒐羅,現多為邊疆研究學者所引用。系列中和清代西北疆域較相關的分冊有《邊疆 方志文獻初編:西北邊疆》 、 《邊疆方志文獻初編:西北邊疆》 、 《邊疆民族資料初編:綜合》 、 《邊疆民族地區舊刊輯錄:西北及西南》 、 《邊疆民族地區舊刊輯錄:綜合》 、 《邊疆行政建 制初編:西北及西南》 、 《邊疆行政建制初編:綜合》 。欲尋找此前的邊疆相關古籍,最近的 套書出版品已必須追溯到台灣文海出版社1965-1966年影印出版的《中國邊疆叢書》 ,此套 叢書之齊全程度尚不及此次中國邊疆研究資料文庫工程。《中國邊疆研究資料文庫》是按. 政 治 大. 史料性質進行編採,不同的套書會有部分作品重覆,此編纂形式充分體現以研究為目來進 行收錄。因此中國大陸在2011年出版此資料庫,雖許多部分僅是初編,實具跨時代意義。. 立. 以下將對目前清代可見的官修史書及民間典籍進行研究回顧。. ‧. ‧ 國. 學. (一)、官修史籍. y. Nat. 清朝官修史書可謂是歷代最盛,種類繁多、分類明確。若欲建構清朝征服準噶爾完整. al. er. 《聖祖仁皇帝御駕親征平定朔漠方略》 、17《欽定平定準噶爾方略》 、18《欽定皇朝文獻通. io. 16. sit. 的敘事脈絡,可參酌《聖祖仁皇帝實錄》、14《世宗肅皇帝實錄》、15《高宗純皇帝實錄》、. v i n C h (乾隆朝)、《欽定大清會典則例》 參考《欽定理藩院則例》、《欽定大清會典》 (乾隆朝)、 engchi U n. 考‧四裔志》 、19《欽定續文獻通考‧四裔志》 、20《清史稿》 。21針對新疆軍台及驛站設置,可. 《欽定大清會典》 (嘉慶朝) 《欽定大清會典事例》 (嘉慶朝) 、 《欽定大清會典圖》 (嘉慶朝) 。 最接近清綏服準噶爾的史料,可說是傅恒奉敕纂修的《欽定皇輿西域圖志》,此書是 在乾隆大力推動下完成,並藉由此書對新疆地區有完整的認識。其內容後來也被當作《大 清一統志》的一部分, 《大清一統志》的編纂工作始自康熙二十五年(1686) ,後因清的疆 季羡林名誉主编、徐麗華主编,《中國少數民族古籍集成》(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 年)。 14 (清)馬齊等奉敕纂修,《聖祖仁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15 (清)鄂爾泰等奉敕纂修,《世宗肅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16 (清)慶桂等奉敕纂修,《高宗純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17 (清)溫達等奉敕纂修,《平定朔漠方略》(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18 (清)傅恒等奉敕纂修,《平定準噶爾方略》,收入季羡林名誉主编、徐丽华主编,《中国少数 民族古籍集成》第73-76冊(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年)。 19 (清)張廷玉等奉敕纂修,《欽定皇朝文獻通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20 (清)嵇璜等奉敕修,《欽定續文獻通考》(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21 (清)趙爾巽等撰,《淸史稿》(北京市:中華書局,1976-1977年)。 13. DOI:10.6814/THE.NCCU.Hist.002.2019.A04.

(15) 第一章. 緒論. .5.. 域不斷擴大,續修至道光二十二年(1842)才完成。其中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續修完 成,此版本對於理解新疆建置初期有較高的史料價值。若欲對此時新疆地方的地理、人文 詞彙進行考證,傅恒奉敕纂修《欽定西域同文志》22按照新疆、青海、西藏編排,詞條分 為天、地、山、水、人五類,並有滿、漢、蒙、藏、回、托忒六文對譯,是在對認識清朝 統治新疆初期最重要的工具書。 其次機構館藏之一手史料有:故宮博物院《宮中檔乾隆朝奏摺》滿漢文本;中國第一 歷史檔案館所藏史料,有軍機處《滿文上諭檔》 、 《滿文寄信檔》 、 《滿文議覆檔》 、 《滿文月 摺檔》 、 《滿文錄副奏摺》 ,以及《乾隆朝滿文寄信譯編》等。2005年在中國國家社科基金特 別項目「新疆歷史與現狀綜合研究」推動下,《清代新疆滿文檔案匯編》編輯出版工作正 式啟動,歷時5年完成,全套283冊,共收錄檔案72812件。 《清代新疆滿文檔案匯編》統整 中國一檔館所藏有關新疆的軍機處滿文史料,是當前清代新疆研究首重的材料,石河子大 學已開始進行漢譯之工作。. 立. ‧ 國. 學. (二)、民間史籍. 政 治 大. 關於清代新疆民間史書,最早可以追溯到梁份(1641-1729) 《西陲今略》23一書,梁份. ‧. 遊歷各地,西至武威、張液,可以反應當時文人如何對西陲地域進行認識,書中內容後多. y. Nat. 為乾隆《河套志》所沿用。後來西陲這個概念,隨著清征服準噶爾而延伸,經過五十年的. sit. 經營始有志書出現,汪廷楷最先撰寫《西陲總統事略》的底本,先後由祁韵士(1751-1815) 、. al. er. io. 徐松(1781-1848)進行增補,1821年由當時伊犁將軍松筠奏上,成為後來的《欽定新疆識. v i n Ch 志成果。書中附有新疆各路地圖,對地理形勢、官制、兵額、屯務、外裔等有所記載,基 i U e h n c g 本上呈現18世紀末志19世紀初的新疆風貌。祁韵士與徐松都是新疆有深度了解的人物,徐 n. 略》;而祁韵士《西陲要略》,24成為著名民間版本,此二作即是嘉慶年間所積累的新疆方. 松的著作有《西域水道記》、《漢書西域傳補注》、《新疆赋》。祁韵士則著有《皇朝藩部要 略》 ,對喀爾喀、厄魯特、回部、西藏有通盤性敘述與認識,原稿本經張穆增改,於道光二 十六年(1846)印成刻本。清代道光以前的新疆歷史論著,主要聚焦於以政府、社會、地貌 產物為主題的描述。 自鴉片戰爭後,面臨列強侵略的威脅,造訪新疆而留下相關著作的學者。他們的視角 更為注重歷史上新疆曾發生的動亂,以及與其周邊政治體的互動關係。在俄英兩國於中亞 積極擴張殖民勢力的局面下,藉此古今對照,嚴加考據,欲再次申張清朝統治新疆的合法 地位。其中最知名當屬魏源(1794-1857) ,其新疆相關著作有《綏服西屬國記》 、 《西北邊. 22 23 24. (清)傅恒等奉敕纂修,《欽定西域同文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 又名《秦邊紀略》。 又名《西陲邊略》。. DOI:10.6814/THE.NCCU.Hist.002.2019.A04.

(16) .6.. 清代乾嘉時期新疆驛傳制度. 域考》 。何秋濤(1824-1862)於咸豐十年(1860年)上奏著名的《朔方備乘》 ,25因資料使 用原始考證,並校勘錯誤之處,而有極高的史料價值,於光緒七年(1860)刊行。其次, 尚有黄楙材(1843—1890) 《西域形勢》;王樹枬(1851-1936) 《新疆國界圖說》 、《新疆山 脈圖志》等著作。王樹枬擔任新疆布政使司期間進行編纂《新疆圖志》的工作,此書作為 新疆建省(1884)後第一本通志,雖有錯誤之處,但因書中內涵豐富,且作為清代最後一 部新疆方志,影響民國初年的新疆論述甚深,足見其重要影響。. 二、外國新疆相關研究. 政 治 大. 本節略論外國學者目前對新疆的研究現況,現今歐洲、俄國等地區仍存在不少新疆相 關的研究學者,但主要礙於筆者的語言能力,欲將焦點放在對美國學界及日本學界的相關. 立. 著作進行探討。早在19世紀末,便有許多歐洲漢學家進駐中國進行研究,對於邊疆的少數. ‧ 國. 學. 民族語言也同時開始有所掌握,最早是沙畹(É douard É mmannuel Chavannes)對敦煌古文 書的關注,後來著名的學者是沙畹之學生伯希和(Pau Pelliot) ,他精通多族語言、曾到過 新疆、發現唐代古文書。此時期多是單點研究,對中國及新疆過去曾存在過的歷史及語言,. ‧. 進行細部的認識與考證,未有通盤性的著作出現。. y. Nat. 二戰後的海外漢學研究中心轉移至美國,戰後新一代的學者以費正清為首,焦點逐漸. sit. 集中到清史上。「新清史」一詞的出現,使1990年代以後的許多國外學者致力對此一議題. al. er. io. 進行研究探討,因此其中也不乏歐美學者關注到了清代新疆及其歷史,衍生許多論著。而. v i n Ch 初步成果。這一學術脈絡在1990年代達到成熟,準噶爾汗國、清代新疆、東土耳其斯坦獨 i U e h n c g 立運動等各個時代的中國西域皆有專著出現。故以下小節,將這些學者的著作,分成英文 n. 日本延續自20世紀初研究中國邊疆的高度興趣,早在1960年代,對於清代新疆的研究已有. 專著及日文專著來回顧。. (一)、日文研究. 日本學者最初對於新疆這一塊土地的關心,幾乎集中在新疆回民之上,這是基於20世 紀初對華侵略的戰略考量,而欲分離滿蒙回藏。藉由日本國內原來就存在的伊斯蘭信徒, 開始與全中國的回民進行連結,繼而向中國西北及中亞進軍,所謂的「回教工作」在二戰 期間如火如荼進行。戰前有白鳥庫吉、石濱純太郎、小野川秀美、羽田亨、藤田豐八、石 田幹之助等學者對回鶴進行研究,其中羽田亨精通漢文及回文,具跨時代的研究成果。麗 25. 原書名為《北徼彙編》,咸豐十年賜名《朔方備乘》。. DOI:10.6814/THE.NCCU.Hist.002.2019.A04.

(17) 第一章. 緒論. .7.. 澤大學教授大久保幸次(1887-1947)是日本最初的伊斯蘭教研究者。1938年3月,大久保 幸次接受德川家族的資金援助,成立回教圈考究所並擔任所長,是極具代表性的一步。此 時的回教研究及新疆研究作為「大東亞共榮圈」概念的一環,日本「回教工作」的目的滿 足了支援侵略戰爭的需求。因此20世紀前半葉的日本學者,僅是對於現代新疆民族屬性上 的認識,對於新疆及西域的歷史變遷,並沒有太多關心。 戰後日本仍延續對新疆及回民的關心,因當時東土耳其斯坦獨立運動是中國西北地區 最嚴重的分離問題,成為學者們最初聚焦的議題。此時代表性學者有佐口透、田山茂、北 山康夫等,其中佐口透(1916-2006)在1942年已注意到回民問題始於清代之前的察合台汗 國時代,26其後續著作《18-19世紀東トルキスタン社会史研究》、 《ロシアとアジア草原》、 《新疆民族史硏究》,使佐口透成為日本研究清代新疆最具代表性的學者。其研究主要對 清代新疆歷史進行認識性的書寫,並關注新疆多民族的歷史成因,其中以《新疆ムスリム. 政 治 大. 研究》27為最,以回民為主體,從宗教、地理、歷史、社會變遷多層面進行探討。 另一方面日本學者在蒙古史學上累積的成果,漸漸發覺新疆地區在清代以前與自13世. 立. 紀興起的蒙古部落有著長久的關係,若松寬從1965年發表〈ツェワン•アラブタンの登場〉, 對策妄阿拉布坦的研究開啟若松寬關注準噶爾發展史長達20年之久, 〈ジュンガル王国の. ‧ 國. 學. 28. 形成過程〉29是其集大成之作,此外他對於西藏、藏傳佛教等課題的探討,亦拓展後輩學. ‧. 者的視野。若松寬多名篇卻未有專書,後進學者宮脇淳子自1979年開始投入喀爾喀與衛拉 特蒙古的研究,於1995出版《最後の遊牧帝国──ジュンガル部の興亡》,30是目前研究新. y. Nat. 疆在準噶爾時期最主要入門的二手研究。其第一手史料多引用俄國學者茲拉特金(Zlatkin,. al. er. io. 子皆是要建構一個具獨立性質的準噶爾史觀。. sit. 1898-1990) 《準噶爾汗國歷史:1635-1758》31書中俄文史料,無獨有偶茲拉特金和宮脇淳. n. v i n Ch 研究並不以新疆住民為出發點,而是探討清是如何統治新疆,並將清統治新疆分為乾嘉、 engchi U 道同、建省三個時期進行細部探討,結構嚴謹、立論詳細,日本清代新疆研究的重要著作。 除宮脇淳子對準噶爾的關注外,片岡一忠《清朝新疆統治研究》32主題目的明確,其. 2000年以後,日本對於內陸亞洲的研究進入發展成熟期,研究及專著的豐碩成果非歐美學 界所能比擬。澁谷浩一、杉山正明、杉山清彥、森川哲雄、野田仁、村上信明、小沼孝博 都是蒙古或清代的重要學者,如杉山正明《モンゴルガ世界史を覆す》,以蒙古征服視作 世界史的展開,目前已有許多外國學者認同其觀點,並再繼續延伸敘事。其次,進行清代 佐口透,〈チャガタイ‧ハンとその時代(下)──一三、一四世紀トルケスタン史序說とし て〉,《東洋學報》29:2(1942),頁104-145。 27 佐口透,《新疆ムスリム研究》(東京:吉川弘文館,1986年)。 28 若松寬,〈ツェワン‧アラブタンの登場〉,《史林》48:6(1965),頁50-80。 29 若松寬,〈ジュンガル王国の形成過程〉,《東洋史研究》41:4(1983),頁74-117。 30 宮脇淳子,《最後の遊牧帝国──ジュンガル部の興亡》(東京:講談社,1995)。 31 茲拉特金(Zlatkin)著,馬曼麗譯,《準噶爾汗國史(1635-1758)》,(北京:商務印書館, 1980)。 32 片岡一忠,《清朝新疆統治研究》(東京:雄山閣,1991)。 26. DOI:10.6814/THE.NCCU.Hist.002.2019.A04.

(18) .8.. 清代乾嘉時期新疆驛傳制度. 研究的學者多著重於清朝作為一個多民族國家,一是注重內在結構的形成過程與運作模 式;二是針對清朝外部周邊之藩部、與國的進行檢視。 小沼孝博於2014年出版的《清と中央アジア草原: 遊牧民の世界から帝国の辺境へ》, 33. 綜合前一代學者的學術成果,全書分為上下兩部,第一部描述新疆從準噶爾汗國轉變為. 清朝疆域的政治與社會變遷過程,聚焦在清朝統治者是如何進行政治及軍事部屬;第二部 則是新疆在清朝統治後所實行的的政策,說明官方藉由卡倫所確立的巡邊制度,確立實質 統治範圍,接近現代國家意義下的邊界由此開始。其中第二部的前人研究,可以追溯到堀 直〈清代回疆の交通事情──軍台と卡倫を中心として〉, 34小沼孝博在此基礎上做了更好 的演繹,以邊界及行政的概念,輔以滿漢文參照,將清代新疆的研究論述得更為細緻及完 整。. (二)、英文研究.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早在與費正清同時期的美國學者傅禮初 35(Joseph Fletchter,1934-1984)對中國邊疆 於1978年出版劍橋中國晚清史中發表的著名篇章《Ch’ing Inner Asia c. 1800》,36文中「內 陸亞洲」的概念受到包括美國與日本的學者所承襲。傅禮初作為伯希來的再傳弟子,先後. ‧. 發表《China and Central Asia, 1368-1884》、《The Heyday of the Ch’ing Order in Mongolia,. y. Nat. sinkiang and Tibet》等單篇論文,標誌著傅禮初已然理解到清朝之於中亞及邊疆的重要性。. sit. 傅氏認為清朝和同時期的土耳其、蒙兀兒印度、沙俄及薩非王朝等帝國一樣,均長期保留. er. io. 了突厥-蒙古型政治傳統,因此也就具有横向的歷史發展可比性37。這一觀點基本上開啟. al. v i n Ch 目前研究中國邊疆的中外學者最多引用的著作,當屬拉鐵摩爾 (Owen Lattimore,1900U i e h n g c 一書。此書立論高明優於考證過程, 1989)於1988年出版《Inner Asian Frontiers of China》 n. 美國近三十年中亞史研究的相關課題。. 38. 拉鐵摩爾先點出東亞游牧族群和定居族群生活上有極大的差異,接著他觀察到中國文明起 源多元這一特點,分別對華北、蒙古、滿洲、西藏、新疆作了論述。藉此在第八章提出「過 渡地帶」這一概念來解釋「邊疆」與「邊界」之不同,超越原有過去「華夏中心觀」的研. 小沼孝博,《清と中央アジア草原: 遊牧民の世界から帝国の辺境へ》(東京:東京大學,2014 年)。 34 崛直,〈清代回疆の交通事情──軍台と卡倫を中心として〉,《大手前女子論集》(東京:東京 大學,2014年)。 35 別譯弗萊彻。 36 Joseph Fletcher, “Ch’ing Inner Asia c.1800,” in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 10, Late Ch’ing, 1800-1911, p.1, eds. D. Twitchett and J. K. Fairbank(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8), 35-106. 37 鐘焓,〈傅禮初在西方內亞史研究中的位置及影響〉,收入達力扎布主編,《中國邊疆民族研 究》第6輯(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2年),頁231。 38 Owen Lattimore, “Inner Asian Frontiers of China”(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33. DOI:10.6814/THE.NCCU.Hist.002.2019.A04.

(19) 第一章. 緒論. .9.. 究視野。正是因為中國存在許多「內部邊界」,不同文化的交融,便構成中國是一個整體 的關鍵。將中國史研究之重心置於「邊疆」的概念,影響後來的巴菲爾德、狄宇宙、王明 柯等人的研究途徑。 巴菲爾德(Thomas Barfield) 《The Perilous Frontier: Nomadic Empire and China》39結合 美國當時人類學界的理論,來對中國邊疆史進行詮釋,從最早的匈奴帝國開始至清統一準 噶爾為止,介紹北亞歷來游牧政治勢力的變遷。架構鬆散是其較為不足之處,但豐富的內 容完整呈現胡漢歷史周期循環,以及文化和物質的交互流通,構成胡、漢兩股勢力壯大的 內在成因,此觀點至今仍然值得深究。若說魏斐德(Frederic E. Wakeman)1985年出版《The Great Enterprise: The Manchu Reconstruction of Imperial Order in Seventeenth-Century China》 40. 是歷史式敘事手法和傳統清史的結晶,則濮德培(Peter C. Perdue)其著作《China Marches. West-The Qing Conquest of Central Eurasia》聚焦於清朝征服西北在國家建構與世界史上所. 政 治 大. 帶來的意涵。濮式認為清朝征服內陸亞洲出於防止強國興起,與經濟利益無關,此番作為 仍然實現了帝國利益,是殖民性的展現;此外清朝在清準戰爭期間國家塑造(state building). 立. 得到強化,也因投入過多資源於陸房,加上沒有更強的競爭對手而衰弱41。這一論證就明. ‧ 國. 學. 顯過於大膽,且似乎又使中國史回到西方進步而東方停滯的脈絡。 在美國清代新疆史研究方面,Nailene J. Chou《Frontier studies and changing frontier. ‧. administration in late Chʻing China: the case of Sinkiang, 1759-1911》,42據米華健的說法是最 早分析清代邊疆研究起源的著作 43。最具學術成果的是米華健被歐立德(Mark C. Elliott). y. Nat. 認為是「新清史」並未侷限於對滿洲的研究,更進一步拓展至邊疆少數族群的證明44。米. sit. 氏第一本專書《Beyond the Pass: Economy, Ethnicity, and Empire in Qing Central Asia, 1759-. al. er. io. 1864》45在前言已提及,是以商業貿易與國家稅收體制,作為清朝統治新疆的生命線來看. n. v i n C上h, 則 有 新 的 突 破 。 絲路與中國朝代之間的關聯性 e n g c h i U其 後 續 所 發 表 的 專 書 《 Eurasian 待。與濮德培的觀點相比,一樣不脫將邊疆治理視為清帝國體系運作下的一部份,在西域. Crossroads: A History of Xinjiang》、46《The Silk Road: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47,第一本 39. Thomas Barfield, The Perilous Frontier: Nomadic Empire and China, 221BC to AD 1757(Cambridge: B. Blakewell, 1989). 40 Frederic E. Wakeman, The Great Enterprise: The Manchu Reconstruction of Imperial Order in Seventeenth-Century China(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6). 41 鐘焓,〈傅礼初在西方内亚史研究中的位置及影响〉,頁234。 42 Nailene J. Chou, “Frontier studies and changing frontier administration in late Chʻing China: the case of Sinkiang, 1759-1911”(Washington: Ph. 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1976). 43 米華健(James A. Millward),袁劍譯,〈清代邊疆研究新視角〉,《華西邊疆評論》,第1期(成 都,2014.04),頁72。 44 定宜莊、歐立德(Mark C. Elliott),〈21世紀如何書寫中國歷史:新清史研究的影響與回應〉, 收入彭衛編,《歷史學評論》(上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頁116-118。 45 James A. Millward, Beyond the Pass: Economy, Ethnicity, and Empire in Qing Central Asia, 17591864. 46 James A. Millward, Eurasian Crossroads: A History of Xinjiang(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7). 47 James A. Millward, The Silk Road: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3).. DOI:10.6814/THE.NCCU.Hist.002.2019.A04.

(20) .10.. 清代乾嘉時期新疆驛傳制度. 是關於絲路通史性質的專書,第二本篇幅較短則是對絲路的地理環境、工藝、藝術進行介 紹。米氏作為絲路興盛論的支持者,一反一般學者所認知的15、16世紀海上貿易興起後, 陸上絲路便逐漸沒落這一觀點,認為從古至今絲路一直是維繫中亞社會、國家的重要命脈。 美國目前對新疆史的研究仍集中在現代新疆極具爭議的維吾爾及穆斯林族群問題上, 如S. Frederick Starr主編《Xinjiang: China’s Muslim Borderland》48蒐羅許多著名美國著名新 疆學者的論文,日前中譯為《新疆工程》而遭到中國官方查禁。此書內容較多關於現代維 吾兒人及穆斯林的研究,美國學界多抱持著同情的心態來檢視這些少數族群之遭遇,並主 張其有主體性而進行研究。其研究方法大多利用民族學、田野調查的成果,較不同於前文 所提及米華健和相關歷史學者邊疆研究的傳統。2010年米華健、新免康、菅原純共同編輯 出版《Studies on Xinjiang Historical Sources in 17-20th Centuries》 ,49以論文集的方式,展現 自2004展開對於新疆史料的成果,充分介紹17至20世紀各種關於新疆族群與政治的一手史 料。. 立. 政 治 大. 回顧自1980、1990年代這些新出版的新疆相關研究論著,不僅是數量上逐年增加,立. ‧ 國. 學. 論及方法上也越漸明確。歐美學者欲從世界史、區域史的角度,並配合多樣的材料,企圖 呈現一個較為客觀的歷史。然而討論的出發點,大多始終難以脫離「帝國殖民邊疆」這樣. ‧. 的論證過程。而日本學者對於新疆研究,想法與結構的吸收能力較強,中國大陸學者與歐 美學者的研究路徑,日本學者皆能有所掌握,並對歐美學者所重視「內陸亞洲」的概念,. y. Nat. 予以高度認同。以此角度檢視當代對東亞世界的傳統想像,可說是新一代的「華夷之辯」 。. io. sit. 這些中亞、北亞遊牧民族一方在文化上處於弱勢,另一方面卻是多文化的傳遞及融合促進. al. er. 者,正因此一特殊性,近代以來即便受多民族組成的大國統治,也不會令他們舊有的文化. n. v i n Ch 那麼究竟該以什麼角度切入,來看待生活在大國底下邊陲區域的族群及其歷史,成為 engchi U 一個重要課題。現今中國大陸學界已在嘗試用更多的研究論述,將邊疆民族的歷史加入既. 完全消逝。. 有的歷史論述與脈絡當中。這樣的使命感促使中國大陸學者們,更加注重蒐羅自古留下存 下來的典籍和史料,用以對少數族群的歷史進行重構。可以說成為另一種形式,來回應了 當前世界對於新疆研究的潮流,即對自20世紀以來建構的漢族民族主義史觀之缺陷,進行 一定程度的補強。 之前中國大陸學者與外國學者間,對於新清史的學術論贊稍歇,若要引申更多觀點, 對史事嚴加進行考證勢在必行。實際上目前已有許多中國大陸學者利用滿文檔案對邊疆進 行研究,其中尤以清代民族史為大宗,其次注重邊疆制度、外政、驛傳、駐防的研究皆有。 一旦進入到邊疆,滿洲中心論與漢族民族主義皆已不是探討的重點,而是清朝作為大國,. S. Frederick Starr(eds.), Xinjiang: China’s Muslim Borderland(New York: M. E. Sharpe, 2004). James A. Millward, Yasushi Shinmen, Jun Sugawara(eds.), Studies on Xinjiang Historical Sources in 17-20th Centuries(Tokyo: The Toyo Bunko, 2010). 48 49. DOI:10.6814/THE.NCCU.Hist.002.2019.A04.

(21) 第一章. 緒論. .11.. 如何在率領多族群軍隊下,在相對陌生的疆域上建立秩序,和當地人民共生共存,以使這 遍廣茅之地再度獲得安定。驛傳制度正是國家與人民互動的第一站,如今以清代新疆驛站 作為主題的論文仍屬少數,值得以此切入研究清朝統治下的新疆歷史。. 三、華文研究 近來台灣及大陸學界,越來越多學者對於邊疆議題予以關注。這一議題除了是中國史 中較為匱乏之處外,同時也是國際熱議「全球史」(Global History)、「區域史」(regional history)、「中央歐亞」(Central Eurasia)的範疇。就中國大陸的現況來說,欲將歷代邊疆. 政 治 大. 的歷史在中國史脈絡中進行重整,以期高度整合。於是自改革開放後,官方投入大量資金 出版邊疆史料叢書,提供學術研究基礎。自2000年新出版的期刊論文及專書的參考資料,. 立. 已逐漸展現出成果。. ‧ 國. 學. 現今在臺灣對清代邊疆及驛傳議題有所成果,最主要集中於國立故宮博物院研究員;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民族學研究所之研究員;臺灣大學歷史學系、 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等。而中國大陸的邊疆研究則可謂百花齊放,. ‧. 除中國社會科學院的近代史研究所、中國邊疆研究所、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外;中央民. y. sit. io. n. al. er. 究進行評介。. Nat. 族大學、新疆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以將對研究主題相關的新疆及驛傳制度研. (一)、臺灣地區. Ch. engchi. i n U. v. 臺灣1964年出版由張大軍編著的通史性書籍《新疆史》 ,50就其內容僅最後第九章提及 清代之西域與開省,實質上是西域史。可見在此時的新疆論述,早已把它視作是西域史的 一個篇章,然他對於清代中亞政局有初步的描繪是可貴之處。張大軍作為著名新疆研究者, 其相關研究有《新疆民族變遷與現狀》、51《新疆中俄國界研究》。52以《新疆風暴七十年》 53. 評價最高,全書12冊對新疆現代史有詳細的考證。此外,政治大學民族學系林恩顯於1980. 年代以後有較多出版著作,早期《清朝在新疆的漢回隔離政策》54將焦點放在族群政策上,. 50 51 52 53 54. 張大軍編,《新疆史》(臺北:蒙藏委員會,1964年)。 張大軍,《新疆民族變遷與現狀》(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54年)。 張大軍,《新疆中俄國界研究》(臺北:光復大陸設計研究委員會,1976年)。 張大軍,《新疆風暴七十年》(臺北:蘭溪出版社,1980年)。 林恩顯,《清朝在新疆漢回隔離政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 DOI:10.6814/THE.NCCU.Hist.002.2019.A04.

(22) .12.. 清代乾嘉時期新疆驛傳制度. 並編有《近代中國邊疆研究論著目錄》 。55最近發表《新疆論叢》56中〈清代新疆墾務研究〉 對新疆屯田情況進行計量分析,藉此看出變遷及影響。林恩顯指導之碩士論文有,翟玉樹 〈清代新疆防兵制研究〉 (1974) 、李生辰〈清乾嘉道三朝回疆社會發展之研究─一七六○∼ 一八五○〉(1982)、魏展民〈清代回疆八城城市發展之研究〉(1985)、王鶴皊〈清代新疆 水利之研究〉(1996)。 莊吉發在清代新疆研究上主要發表〈清高宗兩定準噶爾始末〉、 57〈天高皇帝遠──清 朝西陲的邊臣疆吏〉等,58在滿文史料的解讀上有極高的成就,在滿漢文對照上增進對史 實的理解。其指導學生發表新疆相關的碩博論文有:吳佳玲〈清代乾嘉時期遣犯發配新疆 之研究〉 (1992) 、歐陽增梁〈清朝與準噶爾關係〉 (1993) 、游佳瑞〈清嘉道時期西陲邊臣 疆吏之研究〉 (2011) 、蔡仲岳〈新疆民族關係脈絡下的錫伯文化變遷(1864-1884)-一個 察布查爾的民族史研究〉 (2014) 、簡湛竹〈雍正朝邊臣疆吏之比較分析研究──以年羹堯及. 政 治 大. 鄂爾泰為核心〉 (2014) 、彭偉皓〈清朝驛遞文書的創新與運作〉 (2015) 。59由賴惠敏指導, 張正樺所作〈清乾隆朝驛傳制度之研究〉 。60敘述清代驛傳體制的形成與運作,清晰呈現文. 立. 報遞送過程與所需經費,到最後乾隆時代的演變。企圖跳脫過去研究對於驛傳制度及路線. ‧ 國. 學. 的單一取向,由訊息傳播的概念出發,突顯明末與乾隆朝在驛傳管理策略上的差異。彭偉 皓則在其博論〈清朝驛遞文書的創新與運作〉有更仔細的論證,說明將中央訊息傳送到西. ‧. 南、西藏、台灣、到最後新式電報的出現,都因地制宜而有所不同。由上述的學術趨勢可 以觀察到,關注清代訊息傳遞與邊疆關係是目前重要的研究課題之一。. y. Nat. 臺灣新疆研究的期刊論文與單篇論文集,較傑出的著作有吳啟訥〈清朝的戰略防衛有. io. sit. 異於近代帝國的殖民擴張〉 ,61主張打破國外以帝國殖民來檢視清朝擴張之史觀,強調清朝. al. n. 62. er. 征服新疆具有穩定中央政局的作用。葉高樹〈康熙皇帝的焦慮──立儲、開邊和歷史定位〉 ,. i n U. v. 主張康熙皇帝之所以對噶爾丹御駕親征,有多方面因素,解決皇子間鬥爭問題是其著重. Ch. engchi. 之處,可說提供清準關係的另一個面向。. 林恩顯編,《近代中國邊疆研究論著目錄》(臺北:國立政治大學邊政研究所,1986年)。 林恩顯,《新疆論叢》(臺北:唐山出版,正港資訊文化發行,2014年)。 57 莊吉發,〈清高宗兩定準噶爾始末〉,《清史論集(十四)》(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4年),頁 87-146。 58 莊吉發,〈天高皇帝遠──清朝西陲的邊臣疆吏〉,《清史論集(十九)》(臺北:文史哲出版 社,2008年),頁7-40。 59 彭偉皓,〈清朝驛遞文書的創新與運作〉(臺北: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 年)。 60 張正樺,〈清乾隆朝驛傳制度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年)。 61 吳啟訥, 〈清朝的戰略防衛有異於近代帝國的殖民擴張〉,汪榮祖編,《清帝國性質的商榷─ ─ 回應新清史》(台北、桃園:中大出版中心、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頁81107。 62 葉高樹, 〈康熙皇帝的焦慮--立儲、開邊和歷史定位〉,《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54期 (台北,2015.12),頁45-94。 55 56. DOI:10.6814/THE.NCCU.Hist.002.2019.A04.

(23) 第一章. 緒論. .13.. (二)、大陸地區. 大陸學界目前現有的二手研究將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對18世紀準噶爾及新疆建置 的相關研究著作進行文獻回顧,此部分期刊資料較多,僅究較具代表性的著作進行探討。 清征服準噶爾前的情況可參閱通史性質的《準噶爾史略》 ,63另李秀梅《清朝統一準噶爾史 實研究:以高層決策為中心》64是重要代表作,闡述清朝對準噶爾的統一過程,具體體現 中國歷代皇帝企圖維持天下太平,所引發一連串的決策與行動。近來吳阿木古冷發表之碩 論〈準噶爾覆亡時期若干史料考〉 ,65因新疆滿文檔案匯邊的問世,運用大量的滿文材料, 重構當時準噶爾人民遭遇戰爭、飢荒、瘟疫之滅亡過程,補足漢文文獻難以考究之處,滿 文史料的確拓展了新疆史學的視野。至於張健〈再造強權──準噶爾琿台吉策妄阿喇布坦. 政 治 大. 崛起史新探〉 ,66內文則利用豐富的俄文材料,說明當時準噶爾在策妄阿喇布坦的統治下, 因周旋於中俄兩大國間而得到俄羅斯在國家地位上的承認,顛覆屈居於附庸的傳統印象。. 立. 此外,厲聲〈清代新疆巡邊制度研究〉,67對新疆建立的重要官方行政體制作了介紹。. ‧ 國. 69. 學. 關於清朝駐防伊犁之研究,定宜庄《清代八旗駐防研究》 ,68賀靈、佟克力《錫伯族史》 , 吳元豐《錫伯族歷史探究》 ,70賈建飛《清乾嘉道時期新疆的內地移民社會》71。其中賈建. 飛之著作,最主要使用軍機處滿漢文錄副奏摺及宮中檔硃批奏摺,就描繪18世紀晚期新疆. ‧. 內地移民社會一個極為完整的風貌,是必要閱讀之著作。. y. Nat. 在新疆屯墾及農業發展的研究上,有華立《清代新疆農業開發史》 ,72近年則有王希隆. sit. 出版《清代西北屯田研究》73一書較具代表性,其指導的一批研究生也正投入更細部的屯. al. er. io. 田研究。對於清代新疆外政研究則可參考,成崇德〈清朝與中亞「藩屬」的關係〉74及潘. v. n. 志平《浩罕國與西域政治》 。75最後對於新疆民族有較完整呈現,而不止局限於回民研究的. Ch. engchi. i n U. 準噶爾史略邊寫組,《準噶爾史略》(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 李秀梅,《清朝統一準噶爾史實研究:以高層決策為中心》(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 65 吳阿木古冷,〈準噶爾覆亡時期若干史料考〉(北京: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碩士論文, 2015年)。 66 張健,〈再造強權──準噶爾琿台吉策妄阿喇布坦崛起史新探〉,《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 所集刊》,第86卷1期(臺北,2015.03),頁53-96。 67 厲聲,〈清代新疆巡邊制度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報》,第21期(臺北,1994),頁113134。 68 定宜庄,《清代八旗駐防研究》(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03年)。 69 賀靈、佟克力,《錫伯族史》(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 70 吳元豐,《錫伯族歷史探究》(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08年)。 71 賈建飛,《清乾嘉道時期新疆的內地移民社會》(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 72 華立,《清代西北屯田研究》(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 73 王希隆,《清代西北屯田研究》(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2012年)。 74 成崇德,〈清朝與中亞「藩屬」的關係〉,《民族史研究》,2002年第3期(北京,2003年),頁 318-329。 75 潘志平,《浩罕國與西域政治》(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 63 64. DOI:10.6814/THE.NCCU.Hist.002.2019.A04.

(24) .14.. 清代乾嘉時期新疆驛傳制度. 著作是趙海霞《清代新疆民族關係研究》 ,76自準噶爾始至新疆建省,對民族關係及民族政 策皆有論及,欲呈現新疆民族成分的變化始末。至於清代新疆經濟概況,僅有蔡家藝《清 代新疆社會經濟史綱》,時間斷點從平定前準噶爾的內部情況,一直延續到新疆建省。利 用清代各時期留存的史料,將既有彙整成天山南北各路的商貿、產業、職業流動之概貌, 在體現新疆社會經濟情況上堪稱完備。 第二部份關於中國驛傳制度的研究論著,晏星所撰之《中華郵政發展史》算是諸多中 國郵政史中,考證最為細緻,架構也十分嚴謹的著作。然而其主要聚焦的重點,在中國近 現代的郵政發展上,中國古代的郵政、驛遞制度,僅作詳細整理。若要論及明清一代中國 驛傳制度的整體演變,眾所周知始自元代建立的站赤制度,經發展後續為明清兩朝行政通 訊的基礎。目前最具成果的專書為黨寶海《蒙元驛站交通研究》 。77探討元史中從中央部院 體制,延伸到直省地方驛站、站戶等的運作情況以及生計問題,概括呈現元代驛站從中央. 政 治 大. 到地方的面貌,最後描述因站戶役務過重導致崩解的過程。楊正泰《明代驛站考》78此書 最主要是對《明會典》中驛站今址為考察對象,明代版圖延伸至西域最後的驛站據點。其. 立. 地域雖未到達西域,因富有詳細的考據與圖例,仍是研究明清之際直省驛站制度的重要依. ‧ 國. 學. 據。. 若將歷史研究看作是縱軸,歷史地理中所形成的地名與空間則可看作是橫軸。長期擔. ‧. 任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研究員的牛汝辰,對於新疆地名的研究可謂成果豐碩,不僅近來出 版《新疆地名的積澱與穿越:新疆地名歷史語言學探源》,其提出的新疆地名層累說,也. y. Nat. 十分切合歷史事實與現狀。此外對於清代新疆輿圖的研究,有劉傳飛〈清光緒前中期新疆. io. sit. 普通地圖的繪製及其相關問題研究〉,基本上對於清代新疆地圖現存的幾個版本,進行詳. n. al. er. 細的考證。另外如劉超建、王恩春〈乾嘉時期新疆輿地學著述研究初探〉等,關於近現代. i n U. v. 以前中國朝廷如何測繪邊疆地圖之研究,也已有許多期刊論文發表。顯示著新疆地理空間 的建構工程仍方興未艾。. Ch. engchi. 而清代驛站相關研究,目前以清代驛傳為主題著有專書者,僅劉文鵬之《清代驛傳及 其與疆域形成關係之研究》 ,其餘多是期刊論文。79劉文鵬在該書中針對新疆驛傳概況,對 於臺站有詳細的描繪,史料主要取自《欽定皇輿西域圖志》 、 《西陲總統事略》 、 《西陲要略》 。 在劉文鵬之前,對西北兩驛路有詳細考證的是金峰,其研究知名著作為〈清代新疆西路台 站(一)〉、80〈清代新疆西路台站(二)〉。81文中主要從交通道路史的概念出發,自北京至嘉 峪關的臺站道路始,後分天山南北諸路,探討各臺站間的里程距離,及略論驛路在清代的 趙海霞,《清代新疆民族關係研究》(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 黨寶海,《蒙元驛站交通研究》(北京:昆侖出版社,2006年)。 78 楊正泰,《明代驛站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79 劉文鵬,《清代驛傳及其與疆域形成關係之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 80 金峰,〈清代新疆西路台站(一)〉,《新疆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0年第1期(烏魯木 齊,1980),頁60-78。 81 金峰,〈清代新疆西路台站(二)〉,《新疆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0年第2期(烏魯木 齊,1980),頁93-102。 76 77. DOI:10.6814/THE.NCCU.Hist.002.2019.A04.

(25) 第一章. 緒論. .15.. 變遷,最後附有表統計驛站卡倫等據點之數量。受限於期刊篇幅,論述較為粗淺,卻是開 清代新疆驛傳研究之先河。 近來大陸學者對於新疆卡倫的關注有增加的趨勢,馬長泉〈新疆卡倫的設立及作用〉 , 82. 張春梅、馬長泉〈簡論松筠的卡倫制度研究——以《欽定新疆識略》為中心的考察〉,83. 陳劍平〈清代新疆卡倫的體系構成〉 ,84于泉勝〈清代新疆卡倫若干問題述略——以《清實 錄》史料記載為中心〉 。85上述著作篇幅都較短,研究方法是從各種史料對於卡倫紀載進行 考證,深入理解不同時期卡論建制相異之處。另查找過程中,所發現之期刊論文少有以新 疆軍台或新疆驛站為主題的單篇論文,是值得注意之處。 與本論文主題最為相關的期刊論文,是謝貴安撰寫之〈論清代阿克蘇的交通與臺站── 以《清實錄》記載為線索〉 ,在嚴謹考證下,同時呈現時空轉變下地理空間的變化,深化了 對於地方歷史的認識。而相關度最高的著作,當屬王啟明《天山廊道:清代天山道路交通. 政 治 大. 與驛傳研究》。其書分為上下兩部分,首先從道路交通史之角度切入,基本上延續金峰對 於清代新疆西路臺站的編排,進而擴大延伸。除了集中於天山南北兩條幹道的研究,另補. 立. 足山中捷徑路線的不足,以八條道路交通概況,呈現整個天山廊道的完整路網。86其資料. ‧ 國. 學. 蒐羅可往前追溯自古代、唐代交通路線等,可謂十分齊全。第二部分,由於清代新疆驛站 缺稀,欲以驛傳角度切入,其選擇大量使用《清代新疆檔案選輯》內的文獻記載,利用光. ‧. 緒朝間新疆驛傳事件進行考察,論述驛傳平台的演變及內部組織、驛傳經費、驛傳功能、 驛傳的弊端及其整頓、驛傳管理及與其與當地社會的關係等,詳細探討晚清天山一代的驛. y. sit. io. al. er. 述。. Nat. 傳體系與運作情況。87至於清代新疆初定之時的驛傳情況,目前仍缺乏專著進行系統性論. n. v i n Ch 以來,加入中國自古自今的歷史沿革,把焦點放到清代新疆統治的當下,描述倚賴中國朝 engchi U 廷、內地資源、多民族社會所形成的地理空間。此外,也要對於國外學者例如米華健(James. 本論文旨在重新闡述清代新疆各區域乾嘉期間的歷史,一改自《欽定皇輿西域圖志》. A. Millward)的「清帝國殖民新疆」、歐立德(Mark C. Elliott)的「新清史」論述進行對 話,證明清代統治新疆的過程是一種中國政治經濟體的膨脹,而非帶有目的性的殖民擴張。 最後,企圖藉由新疆的驛傳制度,窺視清代新疆的城市發展及全國性的資源調度。使人們 馬長泉,〈新疆卡倫的設立及作用〉,《新疆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1期(烏魯木 齊,2005),頁58-63。 83 張春梅、馬長泉,〈簡論松筠的卡倫制度研究——以《欽定新疆識略》為中心的考察〉,《內蒙古 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0卷第5期(內蒙古,2011),頁96-100。 84 陳劍平,〈清代新疆卡倫的體系構成〉,《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4期 (銀川,2014),頁11-15。 85 于泉勝,〈清代新疆卡倫若干問題述略——以《清實錄》史料記載為中心〉,《蘭州教育學報》, 第31卷第6期(蘭州,2015),頁10-12。 86 王啟明,《天山廊道:清代天山道路交通與驛傳研究》(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總社,2016年 9月),頁2。 87 王啟明,《天山廊道:清代天山道路交通與驛傳研究》,頁4。 82. DOI:10.6814/THE.NCCU.Hist.002.2019.A04.

(26) .16.. 清代乾嘉時期新疆驛傳制度. 較易理解從清代統治切入新疆歷史的重要性,減輕沉重而雜亂的民族主義帶來的負擔,重 新思考近代中國統治新疆何以具備著合法性,以及進入現代後,成為中國少數民族區域的 困境。. 四、研究目的、方法及預期成果 方法上主要是歷史學的文本研究及考證,搭配數位人文中的資料庫、繪圖等技術排列 與分析史料。史料上多使用《清實錄》 、 《大清會典》 、 《欽定皇輿西域圖志》 、 《欽定西域同 文志》 、 《欽定新疆識略》 、 《平定準噶爾方略》等作為文本摘錄,輔以二手研究或蒙滿文等. 政 治 大. 作為參照及考證。在實際閱讀的過程當中,既有研究少有將上述各件材料綜而視之,並以 驛站、臺站等關鍵字,完整構築新疆的驛傳制度。故以乾隆嘉慶時期新疆全域驛站的形成. 立. 為題,或能成為本論文最有貢獻之處。資料庫部分,利用史料中有的兵額、米石、軍餉、. ‧ 國. 學. 職位目錄、驛站里程,利用Excel彙整成冊,方便查詢或統計。繪圖部分則將已有的史地資 料,利用CorelDraw編輯。對清代人們認知下新疆地理空間進行全盤整理後,以絕對距離、 相對位置作成示意圖的方式來呈現。. ‧. 此外筆者嘗試對清代驛傳制度有概觀的了解,略為探究中國自春秋戰國以來,直至元. y. Nat. 明清三代驛傳制度之沿革。發現自元代以來,中國驛傳制度的發展有其脈絡,中國朝廷的. sit. 驛傳單位種類大致可分為兩類,一為在戰時由哨探兵丁所設置的哨所;二是遞運日常行政. al. er. io. 公文貨物的驛站。這一制度延續到清代產生變化,朝廷按照地情以及統治需要,而設置不. v i n Ch 保持主要章節描述清代新疆驛傳制度的完整性,於是將先前朝代的驛傳制度沿革放在緒論 i U e h n c g 中介紹,並主要聚焦在驛站、營塘、臺站、卡倫等清朝地方驛傳單位的發展上。 n. 同名稱的單位,探討其間之差異性,以此為前提才能對新疆驛傳制度有良好的理解。為了. 本論文預期整合出清代統治下所形成的新疆地理空間之沿革,主要焦點有四,一為清 代驛傳制,自繼承明代體制後,如何利用軍事行動與實際管理機制,形成邊疆驛傳制度。 二為清代如何在統治新疆初期的十年間,在東北、俄羅斯、喀爾喀的治理經驗下,完成對 於新疆驛傳制度的建構。三為乾隆至嘉慶年間,新疆全域驛站的設置與演變。四為清代新 疆歷史與地理空間,是如何為當時代的人所建構,以及後續官修、民修史書如何在史料的 層累下,有不同的歷史解釋。此外所觸及之對外關係、經濟結構、人口規模、政治發展、 兵屯社會等當時代問題,只能略敘而不能詳加分析。最終之成果,希望能作為日後學者研 究,無論是對於新疆城市史、交通史、經濟史、民族史重要的基礎與參照,使八旗制度、 中國朝廷制度、準噶爾部落、維吾爾商民等文化,能在清代新疆歷史中做到更完整的結合。. DOI:10.6814/THE.NCCU.Hist.002.2019.A04.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Asia, and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 Racism in the Formation of the Philosophical Canon, 1780–1830,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2013) 等人 的 研 究。Garfield

煬帝居藩邸稱晉王從吾祖受戒師謂王曰大王迂遵聖禁宜號總持王云師傳佛燈宜稱智 者

The Empire State Building is currently the third tallest skyscraper in the United States (after the Willis Tower and Trump International Hotel and Tower, both in Chicago), and the

In the last one hundred years, several statues of Vairocana Buddha were unearthed in the southern hill foot of Tienshan, Central Asia and thus. received chose attention of the

大師這篇論文把二十世紀以前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分成五個時期:秦漢

Hong Kong: Hong Kong Institute of Asia-Pacific Studies,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1994.. The Colonial State and Rural Protests in

Spontaneous symmetry breaking: massless Nambu- Goldstone boson ‘eaten’ by gauge boson ‘eaten’ by gauge boson. Accompanied by

These possibilities are associated with totally di↵erent underlying dynam- ics for electroweak symmetry breaking than the SM, requiring new physics beyond the Higgs around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