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臺評月刊第四卷第三期「大學流浪教師」全文下載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臺評月刊第四卷第三期「大學流浪教師」全文下載"

Copied!
17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4 卷 第3期

本期主題

近十餘年來,臺灣的高等教育市場開放得太快,

大學生增加了,大學教授也跟著增加了。然而,

就在這幾年裡,少子化帶來莫大衝擊,

大學招生已經是「粥多僧少」的反現象,

大學生素質降低、缺額問題的嚴重性,

媒體報導在接下來的幾年內,

臺灣的大學在招生和辦學上

將面臨「東倒西歪、南傾北斜」的窘境...

大學流浪教師

臺灣教育評論學會 出版

T a i w a n E d u c a t i o n a l R e v i e w

Monthly

本刊各篇評論均經匿名雙審通過

(2)

發行人 李隆盛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教授) 總編輯 李隆盛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 展學系教授) 副總編輯 李懿芳(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系教授) 2015 年度編輯顧問(依姓氏筆劃排序) 方志華 (臺北市立大學學習與媒材設計學系副教授) 方德隆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授) 王振輝 (靜宜大學教育研究所教授) 白亦方 (國立東華大學課程設計與潛能開發學系教授兼教務長) 吳麗君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學系暨教育創新與評鑑碩士班教 授) 李隆盛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教授) 林明地 (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教授) 林新發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教授) 胡茹萍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副教授) 高新建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暨教育學系教授) 張芬芬 (臺北市立大學學習與媒材設計學系教授) 梁忠銘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教授) 陳伯璋 (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講座教授) 游自達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副教授) 游家政 (淡江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教授) 黃秀霜 (國立臺南大學校長) 黃政傑 (靜宜大學教育研究所講座教授) 楊思偉 (明道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講座教授) 葉興華 (臺北市立大學學習與媒材設計學系教授) 潘慧玲 (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教授) 2015 年度編輯委員(依姓氏筆劃排序) 方金雅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師資培育中心副教授兼主任) 王金國 (靜宜大學師資培育中心教授) 丘愛鈴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授) 成群豪 (華梵大學總務長、助理教授) 吳俊憲 (靜宜大學教育研究所教授兼所長暨師資培育中心主任) 吳錦惠 (中州科技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學系助理教授) 李 崗 (國立東華大學課程設計與潛能開發學系副教授) 李懿芳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教授) 林永豐 (國立中正大學師資培育中心教授兼主任) 林亞娟 (中州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孫麗卿 (嘉義大學幼兒教育系助理教授) 胡茹萍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副教授) 翁福元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教授) 張芬芬 (臺北市立大學學習與媒材設計學系教授) 陳麗華 (淡江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曾榮華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助理教授) 游家政 (淡江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教授) 黃政傑 (靜宜大學教育研究所講座教授) 楊國揚 (國家教育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兼代中心主任) 鄭青青 (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系副教授) 輪值主編 評論文章 吳俊憲 (靜宜大學教育研究所教授兼所長暨師資培育中心主任) 吳錦惠 (中州科技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學系助理教授) 專論文章 黃政傑 (靜宜大學教育研究所講座教授) 鄭青青 (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系副教授) 當期執編 林宜慧 (雲林縣麥寮國小教師) 文字編輯 蔡玉卿 (臺灣教育評論學會行政助理) 美術編輯 紀岳錡 (臺中市大肚區山陽國小教師) 封面設計 劉宛苹 (靜宜大學教學發展中心助理) 出版單位 臺灣教育評論學會 43301 臺中市沙鹿區臺灣大道七段 200 號 第二研究大樓 415 室 電話:04-26333588 FAX:04-26336101 聯絡人:蘇元煜 E-mail:ateroffice@gmail.com 出版地 臺中市 翻譯或轉載本刊文章須取得本刊書面同意

臺 灣 教 育 評 論 月 刊

Taiwan Educational Review Monthly

2011 年 12 月 1 日創刊

(3)

II

Publisher

Lee, Lung-Sheng (Professor,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Editor-in-Chief

Lee, Lung-Sheng (Professor,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Deputy Editor

Lee, Yi-Fang (Professor,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2015 Advisory Board

Chang, Fen-Fen (Professor, University of Taipei)

Chen, Po-Chang (Chair Professor, National University of Tainan) Fang, Chih-Hua (Associate Professor, University of Taipei) Fang, Der-Long (Professor, National Kaohsiung Normal University) Gau, Shin-Jiann (Professor,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Hu, Ru-Ping (Associate Professor,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

Huang, Hsiu-Shuang (President & Professor, National University of Tainan)

Hwang, Jenq-Jye (Chair Professor, Providence University) Lee, Lung-Sheng (Professor,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Liang, Chung-Ming (Professor, National Taitung University)

Lin, Hsin-Fa (Professor, National Taipei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Lin, Ming-Dih (Professor, National Chung Cheng University) Pai, Yi-Fong (Provost & Professor, National Dong Hwa University) Pan, Hui-Ling (Professor, Tamkang University)

Wang, Cheng-Hui (Professor, Providence University)

Wu, Li-Juing (Professor, National Taipei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Yang, Szu-Wei (Chair Professor, Mingdao University)

Yeh, Shing-hua (Professor, University of Taipei)

Yiu, Tzu-Ta (Associate professor, National Taichun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Yu,Chia-Cheng ( Professor, Tam Kang University)

2015 Editorial Board Chang, Fen-Fen (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Learning and Materials

Design, University of Taipei)

Chen, Li-Hua (Professor, Tamkang University)

Cheng, Ching-Ching ( Associate Professor, National Chiayi University )

Cheng, Chun-Hao (Dean of General Affair, Huafan University) Chiu, Ai-Ling (Associate Professor, National Kaohsiung Normal University)

Fang, Chin-Ya (Associate Professor, National Kaohsiung Normal University)

Hu, Ru-Ping (Associate Professor,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

Hwang, Jenq-Jye (Chair Professor, Providence University) Lee, Kang (Associate Professor, National Dong Hwa University) Lee, Yi-Fang (Professor,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Lin, Ya-Chuan (Assistant Professor, Chung C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n,Yung-feng (Professor, National Chung Cheng University) Sun, Li-Ching (Assistant Professor, National Chiayi University) Tseng, Jung-Hua (Assistant Professor, National Taichun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Wang, Chin-Kuo (Professor, Providence University) Weng, Fwu-Yuan (Professor, National Chi Nan University) Wu, Chin-Hui ( Assistant Professor, Chung C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 Chin-Kuo (Professor, National Taiwan Ocean University) Wu, Chun-Hsien (Professor, Providence University)

Yang, Guo-Yang (Assistant Researcher, National Academy for Education Research)

Yu,Chia-Cheng ( Professor, Tam Kang University) Editors

Review Articles Wu, Chun-Hsien (Professor, Providence University)

Wu, Chin-Hui ( Assistant Professor, Chung C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ssay Articles Hwang, Jenq-Jye (Chair Professor, Providence University)

Cheng, Ching-Ching ( Associate Professor, National Chiayi University ) Managing Editors

Lin, Yi-Hui(Teacher, Mailiao Elementary School) Text Editor

Tsai, Yu-Ching (Assistant, Association for Taiwan Educational Review)

Art Editor

Chi, Yueh-Chi (Teacher, Shan Yang Elementary School) Cover Designer

Liu, Wan-Pin (Assistant, Center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Development, Providence University)

Publishing Entity

Association for Taiwan Educational Review

No. 200, Sec. 7, Taiwan Boulevard, Shalu Dist., Taichung City 43301 Taiwan Tel:+886-4-26333588 FAX:04-26336101

Publishing Entity

E-mail:ateroffice@gmail.com ( Su, Yuan-Yu ) Publication

Taichung, Taiwan

All right reserved. Translation or reproduction must obtain a written permit.

Since November 1, 2011

Vol. 4 No. 3, Mar. 1, 2015

(4)

近十餘年來,臺灣的高等教育市場開放得太快,大學生增加了,大學教授也

跟著增加了。然而,就在這幾年裡,少子化帶來莫大衝擊,大學招生已經是「粥

多僧少」的反現象,大學生素質降低、缺額問題的嚴重性,媒體報導在接下來的

幾年內,臺灣的大學在招生和辦學上將面臨「東倒西歪、南傾北斜」的窘境。如

此一來,有許多大學教師將面臨被資遣或解聘的命運,尤以私立大學的問題最為

棘手。另外一個問題是,臺灣培養出太多的博士,但因為現今高等教育市場萎縮,

也造成失業博士的問題。大學流浪教師與博士失業問題層出不窮,故本期評論主

題訂為「大學流浪教師」

,投稿者可針對問題來源、解決策略、法令規定、政策修

改或案例問題與檢討進行評論,希冀藉以找出解決大學流浪教師應有的正確理念

觀點和實際作法,提供學校和教師參考。本期一共收錄了 3 篇主題評論,19 篇自

由評論,以及 2 篇專論文章。感謝各界關心教育的同好在百忙中仍踴躍賜稿,勇

於針砭教育問題並提出建言,期待臺灣明日的教育更美好!

吳俊憲 第 4 卷第 3 期輪值主編 靜宜大學教育研究所教授兼所長暨師資培育中心主任 吳錦惠 第 4 卷第 3 期輪值主編 中州科技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系助理教授

(5)

本期主題:大學流浪教師

封面 中文版權頁 / Ⅰ 英文版權頁 / Ⅱ 主編序 / Ⅲ 目次 / Ⅳ

主題評論

黃 政 傑 新科博士淪為大學流浪教師的問題與改進 / 1 成 群 豪 從二十一世紀資本論看大學落難教師的困境 / 9 倪 靜 貴 期待大學流浪教師轉為有效能的經濟鬥士 / 14

自由評論

黃 政 傑 大學整併政策務必對焦明確 / 19 張 芬 芬 張 嘉 育 十二年國教「議題融入課程」規劃芻議 / 26 蔡 仁 政 十二年國教實施成效初探-以中投區新移民為例 / 34 林 耀 榮 僕人領導理念之教師實踐 / 41 黃 逸 華 擁有了教師證,為什麼當老師還是那麼難? / 48 陳 盈 宏 杜威「民主」概念中的教師圖像 / 51 蕭 淑 娟 教科書中生態概念的省思~螢火蟲回來了 / 53 林 均 玨 一個學校兩個世界,國小代課代理教師的影響 / 55 徐 嘉 珍 教師如何實施正向管教,提升班級經營效能 / 58

(6)

王 淑 慧 馬來西亞華文獨立中學教師在職進修之教育專業文憑課程 / 67 吳 善 揮 香港非華語學生中文教育問題之探究 / 74 盧 秀 菁 對基礎學校教師進行總結性績效評鑑之適切性 / 80 歐 陽 怡 贏了小確幸,輸了大格局 / 82 林 孟 萱 森林藝術中學教學環境的優劣勢初探 / 84 洪 幼 玲 以教育哲學的觀點省思西方科學教育與東方人文教育之發展 / 89 何 慧 群 永 井 正 武 關鍵五堂課,教育如此簡單? / 94 李 清 偉 新校園運動創造校園空間新價值 / 102 楊 忠 斌 柯 伯 儒 M. Greene 的「想像力」觀點對教師推動閱讀教育的啟示 / 106

專論文章

林 淑 華 張 芬 芬 評析芬蘭教育制度的觀念取向:以共好取代競爭 / 112 吳 俊 憲 吳 錦 惠 楊 家 惠 新竹縣中小學參與學習共同體試辦計畫之研究—以國中小各一所學 校為例 / 132

本刊資訊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稿約 / 158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第四卷第四期評論主題背景及撰稿重點說明 / 161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第四卷第五期評論主題背景及撰稿重點說明 / 162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 2015 年 1 月至 2015 年 12 月各期主題 /163

(7)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投稿資料表 / 165 入會說明 / 166

入會申請書 / 168 封底

(8)

新科博士淪為大學流浪教師的問題與改進

黃政傑 靜宜大學教育研究所講座教授 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理事長

一、大學流浪教師問題浮現

近十年來大學畢業的博士,在社 會上從事其它不需要高學歷條件的工 作,甚至根本找不到工作而在家賦閒, 這些現象媒體報導頗多。有的博士去 賣雞排,有的去應徵勞力工人,有的去 參加國家考試但考不過大學生。這種 在社會上找不到工作或明顯學非所用 的博士,被稱為流浪博士,大家覺得他 們經過大學培育多年才畢業,是頂尖 的人才,卻學非所用、高資低就,空有 一身本事,未能發揮,不惟是個人發展 的挫折,也是社會人才浪費,實在可 惜。 流浪博士當中,有部分以擔任大 學專任教師為目標,每遇大學開缺就 去應徵,卻屢試屢敗,乃以擔任兼任教 師為過渡,一則取得大學經驗,二則賺 取兼任薪資做為生活費用,三則與大 學建立良好關係,夢想有一天能補實 為專任。他們遊走在各大學之間,在每 個大學教幾節課,湊足了一個專任教 師的基本授課時數,收入卻只有二萬 二不到(自由時報,2012.12.31)。他們 開著舊車在路上奔跑,成本和體力耗 費很大,直到媒體報導,整個社會才發 現事況不對。更嚴重的是,教育部調 查,全國有 8,118 名博士流浪在大學做 鐘點授課,其中七成是 55 歲以下青壯 學者(自由時報,2012.12.31)。 外界批評,國內博士生產數量過 剩,就業環境惡劣,大學教職僧多粥 少,競爭激烈,且耗費國家大量資源培 養的人才,在大學之間流浪兼課,更遭 到大學無情的剝削。其中之一是鐘點 費問題。立法委員質詢前教育部長蔣 偉寧有關私校退場機制時,即指出大 專院校兼任教師支領的鐘點費,兼任 教師的時薪是 1997 年 3 月所訂定,已 有十六年未作調整,若兼任教師和正 職教師授課鐘點相同,他們每月收入 不到三萬元,要求教育部提高鐘點費, 以免靠兼課維生的「流浪教授」死於貧 困(嚴震生,2013.10.15)。 為此,教育部作了回應,核定自 2014 年 8 月起國立、市立大專校院調 漲 16%,估計近 2.5 萬名教師受惠;估 計調漲後一學期增加 1.3 億元人事費, 先由學校買單(蘋果日報,2014.3.8)。 但部分公立學校因財務負擔增加,考 慮減聘兼任教師,部分私校則不跟進。 由於調整幅度不高,實際上解決不了 大問題,且私校為雇用兼任教師的大 宗,其不跟進,則大部分兼任教師收入 也得不到改善,故這個問題並未真的 解決。

二、問題分析與討論

新科博士任大學兼任教授,是個 複雜的問題,涉及大學教師供需、產業 及科系改變、教育品質監控、專兼任師 資比重、博士生培育與出路及個人就 讀博士班的抉擇等多面向的問題。

(9)

(一) 大學教師供需問題 新科博士淪為大學流浪教師的議 題,在國內社會少子化的現象愈趨嚴 峻的時刻,變得愈來愈受注目。少子化 現象對教育的衝擊由小而大,先從小 學到國中,又由國中到高中高職,最後 則到大學。在中小學階段,先出現師資 培育數量過多,師資生畢業後找不到 教職,拉著皮箱,到處趕考教師甄試的 現象,極少數幸運者考中了得到教職, 絕大多數考不中,有的繼續同樣的旅 程,有的則在中小學找到暫時性的代 理代課工作,時間到了再換另一個學 校代理,等到教師甄試時再去試試看, 這樣到處充任臨時教職的老師,被稱 為流浪教師。少子化的風潮衝擊到大 學時,重演中小學的現象,博士生的培 育多過社會需求,其中想到大學任教 者 遠 多於 大學 所願 或 所能 吸納 的 人 數,加上到國外留學取得博士學位回 國者加入競爭,還有不少大學招不到 學生而不續聘或資遣的教師,製造更 多流浪教師,且大部分大學又採取保 守的態度進用教師。綜觀這些因素,新 科博士要在大學取得教職真的難如登 天。 新科博士淪為大學流浪教師,其 產生除了少子化這個影響因素外,國 內大學博士產量過剩,也值得討論。根 據教育部統計處的統計,1998 學年博 士生 10,845 名, 2001 學年增加到 15,961 名,2006 學年 29,839 名,2008 學年 32,891 名,到 2011 學年是最高峰 達 33,686 名,其後逐漸下滑,2012 學 年 32,731 名,2013 學年 31,475 名。若 以 1998 年為基點來看,三年間增加為 1.5 倍,八年間增加到近三倍,其後一 直維持在三倍左右,可說是博士人力 培育高速成長。 自 2007 到 2012 學年度間,博士 班畢業生人數分別為 3,140、3,589、 3,705、3,846、3,861、4,241,顯示上揚 趨勢相當快。這段期間卻也是少子化 逐漸衝擊到大學的時刻,但各大學培 養博士人力,似未考量畢業生未來到 大學任教機會大幅縮減的問題,而持 續以高成長的姿態招收博士生。 (二) 產業及科系改變問題 二十年來受到產業升級發展、全 球化競爭及環境保護等因素影響,國 內許多產業外移到中國大陸、東南亞 或其它區域的國家生產,各類產業人 力需求產生很大變化,傳統大學製造 業人力需求減少,服務業人力需求增 加,學生轉往服務業科系就讀,重視實 務能力學習,大學科系也朝向較好招 生的服務類學門轉型發展。2013 學年 與 2009 學年比較,學士班學生人數成 長最多的前 10 大學系中,與觀光、 餐 旅有關的類科共四個,且囊括前三大, 合計增加 1.9 萬人,教育部分析指出, 主因是看好陸客及外人來臺帶動的觀 光商機,以及所衍生的相關服務產業 人力需求,影響所及是,按學生總人數 排序,餐旅遊憩管理學系自 2011 學年 起超越 國際企業學 系 而 成為 第十名 (教育部統計處,2014.6.5)。 但博士畢業生的學門和數量並未 對應於 大學學系及 學 生數發 展的變 化,以 2012 學年博士畢業生總數 4,241

(10)

名來看,工程佔 1,231 名,醫藥衛生佔 438 名,自然科學佔 343 名,三者合計 2,012 名,接近半數(教育部統計處, 2014a)。雖然具博士學位畢業生的工 作場域不單是教大學生,但若以國內 2013 學年度博士班及大學部學生人數 排名前十大系所相對照(教育部統計 處,2014b),可看出博士班和學士班人 才培育的對應或有需要檢討之處。大 學學士班轉向培養觀光餐旅人才方興 未艾,惟其師資有許多都由相關專長 的現任教師轉任,也有不少自業界進 用專業技術教師,現有培養觀光餐旅 人力的博士班所培養的人才很有限。 (三) 教育品質監控問題 教育品質的關鍵在師資,師資關 鍵在質與量,質的問題太複雜,估且不 論,單以數量來看。以國立大學而言, 老國立大學的師資編制至少都有四員 一工,遠優於新國立大學,又以愈晚設 的國立大學和改制改名的國立大學落 差最大。私立大學的師資員額常以系 所師生比及全校師生比來規範。大學 擴增主要是由專科學校改制學院及學 院改名大學而來,為求改制改名成功, 大學都會儘量聘足師資,提升具博士 學位師資比例,因而改大蓬勃時期,博 士比較搶手。等到改大完成後,許多私 立大學就不那麼在意「好看的」師生 比,常以最低標準為目標,甚至比最低 標準都無所謂,更不用說再超越標準 去進用專任師資。 有的大學招生不足,有的大學預 期未來生源困境,開始設法裁減教師, 沒有足夠的教師授課,就進用兼任教 師,也就是現在媒體所說的鐘點教師, 認為給他們鐘點費就解決了,相當省 錢。結果能全時照顧學生的專任教師 減少了,只來上幾個鐘點的兼任教師 愈來愈多,學校省下許多人事費,但學 生該得到的指導和服務沒有了。有的 大學只要聘洋博士不要土博士,土博 士找大學教職又有了土洋的侷限。有 的大學 校系進用非 編 制內的 專案教 師,要求他們上比編制內教師高很多 的課時,等於是把他們當教書匠,也著 眼於期滿可不予續聘,用人彈性大。 從這些問題來看,監督相關師資 數量的法規是否適切,值得檢討。許多 大學要減少專任師資多用兼任師資的 想法是可以理解的,但不聘專任,把教 師當臨時工來聘,會嚴重危及教育品 質。教育主管機關應做好監督,不能任 由這些大學愛怎麼做就怎麼做。 (四) 專兼任教師比重的問題 審計部 2012 年度總決算審核報告 顯示,國內 53 所國立大學,高達 21 所 未足額聘用專任教師。甚至近半數國 立大學的兼任教師數,占學校總教師 數五成以上,有兩所國立科大的兼任 教師數高達校內教師總數的 61%以上 (人間福報,2015.21.7)。立委以此質 詢,指出學校專任教師不足,受害最深 的是學生,學校為了節省經費而聘用 較便宜的兼任教師,影響學生受教權, 還損害流浪博士的工作機會。雖然學 校聘請兼任教師有其需要,但教育部 認為應以專任為主,兼任為輔。教育部 也坦承,有的學校確實會為了節省經 費而聘用兼任教師,教育部會加強控

(11)

管輔導,要求各大學以聘用專任教師 為優先。 大量以兼任替代專任,更嚴重的 恐非國立大學,而是出在私立大學。高 教產業工會指出,2001 學年各大專校 院鐘點教師有 27,111 人次,2011 學年 大增到 44,215 人次,十年之間增加六 成三,又以私立大專從 17,510 人增到 29,139 人次,最為嚴重,方法是把一名 專任教師員額,拆解成數名鐘點教師 (自由時報,2012.12.31)。教育部真的 要有效監督管理,以免愈來愈惡化。 (五) 博士生的培育與出路問題 進入博士班就讀者,有的是全時 生,有的是在職生,前者完成博士學位 後會有就業問題,後者有機會時可應 徵大學教職,但愈來愈多的人選擇留 在原來的工作上去發展。大學教師擔 任全時生的指導教授,會有幫忙他們 找工作的壓力,指導在職生這種壓力 就大大降低。在職生修完博士學位,留 在原來工作崗位,有助於提升原來的 專業進步,若他進到大學任教,也有可 能把他們的實務經驗帶進大學課堂, 引導大學教育和實務更加緊密結合。 但全時生全時間求學,更可撥出時間 擔任老師的研究計畫助理,更受到研 究型教師所青睞。 大學博士生取得學位後,其出路 有三,一是往研究機構發展,擔任研究 人員,從事研究;二是擔任大學教職, 作育英才,從事教學研究服務工作;三 是擔任相關的專業工作,從事專業服 務。既然博士生有這三大出路,大學培 育博士人才,應配合博士生的出路,在 教育目標及課程教學規劃,讓博士生 得以勝任未來的生涯方向。若大學假 定每位博士生未來都要擔任大學教師 來進行培養,結果新科博士就無法適 應未來就業市場的需要。在大學教職 市場緊縮時,培養出來的博士生找不 到教職,卻無法勝任其它專業工作,根 本的問題在博士人才培育的方向和品 質問題,值得改進。 教育部長吳思華指出,目前國內 博士生每年招生約 6,800 人,約 3,500 位博士生畢業,能進到校園工作的不 超過 800 人,加上部分學校聘用從國 外留學回來博士生約 300 人,本土博 士能進到校園工作的僅約 500 人(中 央 通 訊 社 , 2014.12.15 ; 新 頭 殼 , 2014.11.25)。他認為這件事若不能解 決,十年後,流浪博士會超過現在的流 浪教師,因此要正視博士的再教育,讓 這些博士進到產業,也要台灣企業已 有能力聘用博士做更多研發。他呼籲 各大學要先讓博士生有足夠的教育及 準備,幫助他們在學術界和產業界都 能有傑出表現,不能只想把他們當成 研究助理用,否則就是學校和老師的 失職。這項呼籲是正確的,希望各大學 不要視同馬耳東風,否則博士班招生 會愈來愈困難。不過,更重要的是,應 該在源頭上改進,就博士生未來的生 涯方向去規劃課程與教學。 (六) 就讀博士班的抉擇 2014 學年全國 159 所大專校院核 定招生名額,包含日間及進修學制在 內共計 40.3 萬人,新生實際註冊人數

(12)

33.2 萬人,整體平均註冊率為 82.7% (一般大學 88.9%,技專校院 77.1%)。 依學制言,學士班(含四技)註冊率 84.2 %最高,次為碩士班 83.3,博士班 68.1 %最低(教育部統計處,2015.1.8)。這 個統計的意義值得深思,博士班註冊 率這麼低,顯示招生名額仍然太多,或 者 是 學生 對博 士的 出 路不 好已 有 了 解,而不願就讀,以免深陷泥淖,而採 取符合現實的選擇。 教育部去年底開始公布各大學的 註冊率,實際上各校系博士班註冊率 的高低落差很大,有的幾乎沒什麼人 讀,顯示博士班招生十分困難,教育部 和各大學有必要深入檢討博士班是否 設置浮濫、招生門類是否欠當、招生人 數是否過多,對於博士班的教育目標、 課程教學、學生就業和社會需求的問 題,此刻亦是深入檢討改進的良機,且 有必要併同碩士班一起考量。就學生 角度來看,也要審慎思考求學的模式, 讀書不一定要採取直達車方式,先就 業取得工作經驗,帶職進修,有利於學 用相符,不必憂慮未來就業問題,也是 很好的選擇。另外,取得博士學位,也 可到業界服務,不見得都要到大學擔 任教職,生涯選擇可以多元,求學時期 先把自己裝備好。讀博士班,要讀有料 的優質校班才值得,在這樣的選擇下, 不好的校班自然會被淘汰掉。

三、改革建議

整體而言,對於新科博士淪為大 學流浪教師的問題,短期內要先解決 專任職缺開缺太少及兼課鐘點費不合 理的問題,但對於長期的改革更要趕 緊著手,否則這個問題恐會一直存在。 解決之道根據前述分析,可有幾個方 向。 (一) 博士班人才培育數量的供需問題 必須力求平衡 大學註冊率資料庫已建置完成, 應據以進行深入的分析,先宏觀規劃 各類博士人力需求,再就目前區分過 細、招生不足的博士班予以整併或減 招。追求頂大計畫的大學有不少過度 擴張博士班及其招生數,以增加研究 助理數,爭取國際期刊論文發表數量 及世界大學排名。此舉無助於大學品 質的實質改善,又造成博士人才培養 超量,就業市場無法消化,應予導正。 (二) 強 化 博 士 班 培 育 專 業 人 才 的 目 標、課程教學與評量設計 目前博士班教育仍以培育學術研 究人才為主,博士班畢業出路亦設定 於學術研究,此舉早已不符實際。主要 是國內研究機構有限,研究人力需求 很少,研究人力新陳代謝緩慢,且大學 迄今也很少單純進用研究人力,均以 進用教師為主,要求教師兼顧教學研 究和服務等工作。據此,博士班教育應 強化培育相關的專業人才這一塊,招 收在職人員修讀博士,課程教學及論 文題目均要呼應相關專業改進與發展 的需要,培養具備研究能力的高級專 業人才,新科博士才能受到業界歡迎。 (三) 增加博士後研究機會以吸納博士 人才

(13)

鼓勵公民營產業機構加強研究發 展工作,以提升國家競爭力,可評估要 求大型企業提撥一定比例利潤作為研 究發展之用,鼓勵其成立研發單位,解 決企業問題,開發新產品和新服務,或 委託大學及研究機構進行專題計畫。 科技部及各級政府委託辦理的研究計 畫,宜提供進用博士後人力經費補助, 以吸納部分新科博士繼續深化研究實 力。 (四) 調降大學生師比,控管大學系所 的專任師資額度 大學生師比的規定應予調降,一 是全校生師比,二是科系所生師比,都 要監控。再就各系所班的最低專業師 資額度,應予控管,一個班要有一個班 的專任人力,兩個班要有兩個班的人 力,以此類推。目前有的大學現有師資 員 額 在定 期上 報的 控 管時 間符 合 規 定,但在上報後即出缺不補,讓師資不 足擺爛。有的大學一直要求教師在基 本授課時數外,大量兼任進修班次及 推廣班次的課,專任教師負擔很重,新 科博士也就沒有機會到大學任教。解 決之道是併計正規班、進修班及推廣 班的超鐘點數,釋放出專任教師的上 課時間來做好研究、輔導及服務的事。 (五) 大學對博士班學生的就業能力應 負起更大責任 博士班學生的就業問題很難要各 大學全盤負起來,因為影響就業的因 素是多元的,不是大學博士班所能全 然控制,但博士班也不是亳無責任,至 少要把博士生的研究實力培養好,就 業相關的為人處事能力和態度也要加 以磨練。而在教育目標、課程教學、論 文寫作及其它學術表現方向,應具備 應有的學術品質,加強學術研究符應 社會和專業的需要,這都是博士班應 該做到的。再則,博士班的師資本來就 不多,所修的課也很有限,重要的是博 士生在求學過程中,要能參與專題計 畫及學術發表,充實學術素養,提升研 究實力,並接觸未來可能的工作機會 所在。 (六) 重新檢討大學聘任多少兼任教師 的問題 大學兼任教師應佔專任教師的多 少比例,一直是個爭議。實際上,這個 問題要看那個學制別,也要看系所屬 性。在學士班階段,因所學基礎課程 多,學校應該具有足夠的專任教師授 課,所需兼任教師較少,若這時聘了很 多兼任教師,就代表其專任師資嚴重 不足。若是碩博士班因所授課程較為 專門,常需要聘請校外頂尖的教師來 上課或協助論文指導事宜,兼任教師 比例較多是難免的。但這些都不能一 概而論,要把每個系所拿出來個別檢 視。至於系所屬性不同,專兼任師資的 比例也會有不同的考量,例如藝術類 師資,常需要多元的兼任教師。不論怎 麼講,大學系所的設置,專任教師比例 一定是主要的,兼任教師則為輔助,特 殊需求的系所再來考量其特殊性,進 行比重的調整。

四、結語

本文討論的大學流浪教師問題,

(14)

以新科博士找不到大學專任教職而遊 走在各大學兼課者,作為討論的範圍。 他們這麼勤奮工作,卻沒有得到應得 的待遇,應該趕緊解決。他們在各大學 流浪兼課的待遇,採取專職人員兼課 鐘點費計算方式,需要重新思考。專職 人員已經領了一份薪水,他們要把本 職做好,本來就不該多兼課,兼了課也 不必再拿太多待遇。但鐘點教師則不 同,需要從另外的角度看,至少交通費 用應該發給,亦要再調高其鐘點費標 準。當聘用鐘點教師的費用與聘用專 任教師相差不遠時,各大學聘用專任 師資的意願便會提高。教育部亦可要 求各大學,聘用未具有教師證的新科 博士,應即時協助辦理初審,使其早日 取得其條件對應的教師證和鐘點費。 至於需要跨部會合作且要長時間才能 解決的問題,現在就要開始積極去規 劃解決方法,這樣大學流浪博士的議 題才不會繼續延燒開來。大學流浪教 師不只是本文所探討的新科博士擔任 大學兼任教師而已,近十年來還出現 了被大學不續聘或資遣的教師,他們 正值盛年,還要養家活口,有不少也在 各大學之間流浪兼課,賺取微薄的鐘 點費,值得主管機關同時重視,設法協 助。 參考文獻  人間福報(2014.1.7)。21 所國立 大 學 兼 任 教 師 占 半 數 。 取 自 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332 839  中央通訊社(2014.12.15)。博士過 剩 10 年 後 比 流 浪 教 師 多 。 取 自 http://www.cna.com.tw/news/afe/20141 1250135-1.aspx  自由時報(2012.12.31)。博士流浪 教 師 月 薪 估 僅 22K 。 取 自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6 42331  教育部統計處(2014.6.5)。大專校 院系所及學生人數成長概況,教育統 計 簡 訊 《 第 11 號 》。 取 自 https://stats.moe.gov.tw/files/brief/%E5 %A4%A7%E5%B0%88%E6%A0%A1 %E9%99%A2%E7%B3%BB%E6%89 %80%E5%8F%8A%E5%AD%B8%E7 %94%9F%E4%BA%BA%E6%95%B8 %E6%88%90%E9%95%B7%E6%A6% 82%E6%B3%81.pdf  教育部統計處(2014a)。大專校院 畢業生概況:2012 學年各學門博士畢 業 生 數 排 序 。 取 自 https://stats.moe.gov.tw/files/chart/%E5 %A4%A7%E5%B0%88%E6%A0%A1 %E9%99%A2%E7%95%A2%E6%A5 %AD%E7%94%9F%E6%A6%82%E6 %B3%81.html  教育部統計處(2014b)。大學部以 上學生 人數排名前 十 大系所 。取自 http://www.edu.tw/pages/detail.aspx?No de=4076&Page=20047&Index=5&WID =31d75a44-efff-4c44-a075-15a9eb7aecdf  教育部統計處(2015.1.8)。教育統 計 簡 訊 第 21 號 。 取 自 https://stats.moe.gov.tw/files/brief/103% E5%AD%B8%E5%B9%B4%E5%A4% A7%E5%B0%88%E6%A0%A1%E9%9 9%A2%E6%96%B0%E7%94%9F%E8 %A8%BB%E5%86%8A%E7%8E%87 %E6%A6%82%E6%B3%81.pdf  新頭殼(2014.11.25)。吳思華:10 年後流 浪博士多過 流 浪教師 。取自 http://newtalk.tw/news/2014/11/25/5404

(15)

0.html  嚴震生(2013.10.15)。不到22K: 大 專 兼 任 教 師 的 哀 歌 。 取 自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4/ 8224690.shtml  蘋果日報(2014.3.8)。公立大學兼 任 師 鐘 點 費 漲 16 % 。 取 自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 y/article/headline/20140308/35686899/

(16)

從二十一世紀資本論看大學落難教師的困境

成群豪 華梵大學總務長;人文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一、前言

臺灣高教市場出現日趨嚴重的流 浪教師現象,大學教師職業的社會形 象 與 實質 生活 條件 樣 貌有 著很 大 落 差,若從皮凱提所著《二十一世紀資 本論》的信念『社會差距只能基於共 同的福祉而存在』,則臺灣高等教育市 場不僅呈現資本主義貧富不均的兩極 現象,且高等教育市場裡的知識資本 藉由教職階層區分之外,現在更增加 了身分甚至命運區分,無關個人才能 與努力,同工同酬已無意義,一部分 知識擁有者的知識資本和人力資本不 再有基本對等關係。這是二十一世紀 臺灣高等教育市場的必然還是偶然? 大學落難教師們應該如何自處?政府 過去從未就此著墨政策,現在應該是 全面檢討的時候了。

二、落難博士與流浪教師

臺灣高教市場出現的流浪教師現 象,探其形成的輪廓,一般認為是因 近年國內各大學每年平均培育 5 千名 博士畢業生,其中扣除部分在職博士 生,估計每年有 3 千 5 百人要投入職 場,遠超過學界所需人數,最後只有 約 5 百餘人可進入大學工作,其餘的 就很難找到學術工作,加上本土博士 難以滿足臺灣尖端產業對高端人才實 務經驗和創新能力之要求,或是臺灣 一般產業聘不起博士級的研發人才, 以至於臺灣博士畢業生能投入產業界 從 事 與科 技研 發有 關 的工 作機 會 不 多;多半想進大學任教,但教職缺額 供不應求,想進產業,實務能力不敷 所求,以及產業沒有需求等三『求』 落空,成為失業博士。失業博士無法 坐吃山空,仍然要找工作,而近年來 無論公私立大學都面臨校務經費的問 題,頂尖大學為了爭取或留住具有研 究產能的教師,往往以彈性薪資待遇 聘請頂尖知名或論文高手俾使學校在 評鑑競爭上取得優勢,自然限縮了聘 用一般教師的經費,於是多運用校務 基金自籌經費做為人事費來源的兼任 教職取代專任,眾多落難博士只好以 此為目標;一般大學,特別是私校, 因為面對少子化危機,在學生已出現 逐漸減少的浪頭初期,就迫不及待地 配合系所或課程調整展開教師減量, 想方設法讓正職教師「自願離職」進 而改聘兼任教職;流浪博士爭取大學 的專任教職越來越難,只好退而求其 次爭取兼任教職,而原先專任教師「自 願離職」後也只好轉戰兼任教職。從 92 學年到 102 學年的十年來,專任教 師人數增長率約為 10%,而兼任教師 人數增長率約為 30% (參考教育部統 計處網頁原始統計資料之約當值) ,這 極可能是近年國內大學校院的兼任教 職人數增長比率遠高於專任教師增長 人數比的原因。 兼任教師和專任教師大致做同樣 的教學工作,收入卻不到專任的三分 之一,換言之若一位兼任教師收入要 達到專任的收入水平,就要跑三所以 上的學校任教,何況還有寒暑假的收

(17)

入空窗期,有課可上期間還要消耗為 數不少的交通住宿成本,兼任教職不 如專任穩定,須經常面臨更換學校應 聘之壓力,處境如同流浪漢,承擔著 無形的身心壓力,所以有些狀況中人 稱自己是「落難教師」,這種落難博士 和流浪教師加起來的尷尬身分,對照 大學教授這一職務的職業聲望和社經 地位,只能自嘲說是生活在知識分子 或為人師表光環下的陰影中。 在少子女化的客觀環境和學校自 主經營的主觀條件下,大學落難教師 人數似乎會越來越多,寄望於政府調 整兼任教師鐘點費政策來改善收入也 不切實際。如果我們把落難教師的現 象參照法國巴黎經濟學院教授托瑪. 皮凱提(Thomas Piketty)2014 年 4 月出 版的《二十一世紀資本論》,把他們的 遭遇崁入整個資本主義國家在二十一 世紀初期已經呈現的『兩個世界』現 象,包括階層中的不同次階層的界線 改變,則對於落難教師的處境就不難 有更深層的體認,甚至不禁懷疑這難 道是『臺灣式資本主義』註下個人才 能與努力得不到應有的基本回報之社 會演變必然結果之一?

三、職業光環裡的兩個世界

黃毅志(2003)所做的臺灣地區新 職業聲望和社經地位調查的結果,大 專教師和研究人員的排名第一,國內 過去許多職業聲望量表也都顯示「大 學教授高高在上」。朱敬一 (2014)發 現,2013 年最高 20%所得級距的門檻 是每年約新臺幣 185 萬元,由於「夫 妻二人同在大學教書」的家庭收入也 超過 185 萬元,顯見政府是將教授的 收入是列在高收入族群,由此可見大 學教職 是被認為具 有 較高社 經地位 的,可 是在這個高 聲 望高社經族群 中,仍然存在著受難教師這一塊,高 等教育市場裡的從業者其知識資本藉 由本身的教職階層予以區分之外,現 在更增加了身分甚至命運的區分,同 工同酬已無意義,一部分知識擁有者 的知識資本和人力資本不再有基本對 等關係。 一如皮凱提的描述,二十一世紀 資本擁有者的收入遠高於勞務收入將 越演越烈,然因制度與政治因素,若 制度上將前所得的前 10%列為高所得 群體,事實是群體中勞務所得的比重 正逐漸消失中。臺灣政府以收入的前 20%群體列為高收入群體,「夫妻二人 同在大學教書」的家庭收入超過 185 萬元,故他們與「一口氣買四戶帝寶 的大財主」的家庭收入,「同屬最高 20 %那一級」,因此這五等分所得所算出 來的不均指標,實際上粗糙到沒有任 何鑑別力(朱敬一,2014),但政府可以 宣稱臺灣所得分配或貧富差距並沒有 很大,甚至於在政治上可以藉由大學 教職族群美化貧富差距的社會。但這 一塊遮羞布本身卻逐漸出現瘡孔,也 就是落難教師問題的浮現。 再者,專任教師特別是在聲望較 高的國公立大學教師,其所服務的學 校就是其擁有的無形資本。國公立大 學法人化並未實現,故國公立大學仍 屬公務機構,教職員可擁有相當程度 之職業保障,加以政府近年來對高等 教育,基本上是採取類似特許行業的

(18)

模式,賦予大學校院高度的自主治理 權限,較一般公務機構具有高度自主 空間,所以各大學在人事、財務及營 運管理上如薪資、待遇、福利等都較 以往有更多的彈性,故國公立學校教 職流出者甚少,從業者之無形資本條 件是較好的;但在私立大學校院,特 別是晚近成立的私校,其教職人員的 無形資本不但甚少,甚至反過來成為 扼殺其職業穩定性的因素,故私校教 職的所得僅能純以列計勞務收入,而 落難教師的非典型勞務型態,只能有 偏 低 的勞 務收 入,但 從教師資格來 看,他們是一樣的,從職業光環來看, 外表上也是一樣的。這就是前 20%裡 的 不 同世 界和不同次 階層界線的變 化。 本是基於產業技術變化,加強學 生實務能力,縮短學用落差而彈性配 置教師人力的兼任教師制度,一方面 基於教學需求而引進業界師資,一方 面可適時補充教學人力,同時可滿足 大學特定需求,如特別選修學生的興 趣、補充正職教師的青黃不接等,是 全世界大學普遍運用的人力模式,有 其功能性存在之必要,但潛在的濫用 (Potential for Abuse)現象也引起注意, 有些大學已經被批評為過於依賴兼職 教師,特別是學校基於財政原因的便 宜僱用,而享受不到安全穩定的臨時 教職可能會妨礙教學的整體效益,為 學生帶來更壞的體驗(參考 wise GEEK 網頁)。何其不幸的是臺灣的大學兼任 教師之命運一部分似乎正落入這種濫 用的顧慮中,兼任教師屬非典型勞動 人力,不僅勞動權益保障不足,而且 在各校間流動率太高也會影響學生受 教權,甚至與專任教師形成同工不同 酬的現象,這幾乎已是不爭的事實, 若再導入《二十一世紀資本論中》的 兩個世界現象,身在臺灣式資本主義 社會,落難教師不免嗟嘆時不我予, 難以回天? 許多人認為太陽花學運之所以能 積累這麼巨大的能量,應該與臺灣社 會最近所得分配日趨不均有關。夾在 社會貧富不均的事實和沒有貧富差距 的政治宣稱之間,尷尬的大學教職階 層已經令人氣惱,而其間的落難教師 所呈現的階層中不同次階層的界線改 變,更令人思索會不會出現落難教師 的太陽花? 皮凱提的《二十一世紀資本論》 認為如果政府放任市場自由運作,或 是採用現在許多國家的「小政府」施 政,不久後社會上將近 90%的資本都 會集中在最富有的 10%富豪手中,長 此以往,社會終將因為財富與所得分 配太過不平而產生動亂。該書也研究 美國大學的校務基金,發現越有錢的 學校操作資本投資報酬的績效越高, 也就是說大學財富也是日趨集中,富 者愈富,階層中的不同世界現象將越 演越烈,也終將引發受教育有助於社 會流動的質疑,事實上書中已經揭露 因為要進入菁英大學,美國人必須付 出極高昂的學費,因此美國的跨世代 階級複製程度遠高於歐洲國家,父母 的收入已成為其下一代能否接受較佳 高等教育的預測指標。 衡參上述,臺灣高等教育落難教 師所牽動的社會問題至少有:

(19)

(一) 大學校院在財政上固沒有如美國 高教機構的資本利得,富者愈富 的問題,但有生源減少,貧者愈 貧的問題,造成受教資源的社會 差異化是一樣的。在弱勢學校的 教師工作穩定度愈發不足,落難 的可能性增加。 (二) 同在高教環境中工作,落難教師 的勞務所得偏低,必須多校兼職 才能溫飽,也沒有退休金,生活 安定度不足,難以提供優良教學 品質,對學生受教權益有所不平。 (三) 職業聲望和實質生活造成極大社 會 差 距 , 臺 灣 式 資 本 主 義 的 結 果,高等教育有助於社會流動的 效果可能比美國更差,這固然是 二 十 一 世 紀 各 國 都 會 面 對 的 問 題,但我們落難教師的下一代可 能更無力往上流動。

四、結論及建議

落難兼任教師對高等教育具有同 等貢獻度,若『社會差距只能基於共 同的福祉而存在』這句話是可以用來 檢驗社會差距的合理性的話,顯然落 難教師身分不是合理的社會差距容許 的現象。然追求合理正義終非一蹴可 及,當下自處之道也許可以朝以下三 方面思考: (一) 展現團結力: 由於兼任教職身分尷尬,與雇主 團體無法從事團體協商,勞動權益促 進無門,單一力量更無法向雇主爭取 權益,所以必須結合群眾力量。落難 教師和本身已有專任工作的兼任教職 者性質不同,必須予以釐清身分,並 組成遊 說團體向國 會 爭取政 府之重 視。 (二) 培養競爭力: 落難教師自身競爭力仍是關鍵力 量,在當前教師聘任審查機制下,落 難教師宜勿忘初衷,持續精進研究, 累積研究成果,徐以待機;要不就朝 業界發展,教學中儘量增加學生實習 實做之產學互動機會,以良好的產學 能力植基朝業界發展的競爭力。 (三) 增強貢獻力: 對 於 所 兼 任 教 職 的 雇 主 學 校 系 所,儘可能強化自身的貢獻度,不要 自認為是兼任,系裡學校的事一概與 我無關,如目前各校多很重視競爭型 計畫之爭取,若能多貢獻一些心力, 說不定有可能轉成專案教師,先解決 兼課任教「居無定所」之苦。 臺灣高等教育值得遠慮的問題不 少,落難教師問題卻不折不扣的是個 近憂。政府研議調整鐘點費等作法實 際上是遠水近火,杯水車薪,且遍查 教育當局歷年所編印的有關高等教育 政策白皮書、研究報告或相關文獻, 均未見對於大學兼任教師人數激增現 象的研究或改善對策,是以積極建請 教育部研擬具體保障兼任教師之相關 整體規範,甚至可考慮修正大學法, 增訂兼職教師專章,律定及澄清大學 兼任教師的身分、勞務條件和權利義

(20)

務,避免高等人力資源的浪費,確保 學生受教品質,防範依照個人才能與 努力決定報酬的民主社會基本價值遭 到侵害。 註:法國金融學家 Michel Albert《兩種資本主 義之戰》,指出不同國家的市場機制和資本主 義在性格上有很大差異,提醒資本主義不是只 有一種。對臺灣所實行的資本主義較早的描述 見於葉啟政(1993)所撰《當前臺灣社會重利愛 財之價值取向的解析》,爾後李清潭(2001)在 《三稜鏡下的法理學》書中提出「黨國資本主 義」、「官商資本主義」的描述。楊弘任(2013) 則在《港都百工圖》的書評《勞動現場的反身 寫實與在地範疇的存在感》一文中賦予『臺灣 式資本主義』一詞。 參考文獻  詹文碩,陳以禮(譯)(2014)。二 十一世紀資本論。LE CAPITAL AU XXIe SIECLE ﹒ THOMAS PIKETTY 著。臺北:衛城。  朱敬一(2014)。教你一次讀懂《21 世 紀 資 本 論 》 。 引 自 http://www.stormmediagroup.com/open cms/ ... 2804cba5a1  黃毅志(2003)。「臺灣地區新職 業聲望與社經地位量表」之建構與評 估:社會科學與教育社會學研究本土 化。教育研究集刊,49:4,1-31。

(21)

期待大學流浪教師轉為有效能的經濟鬥士

倪靜貴 新北市立三重高級商工職業學校校長

一、前言

綜觀歷史的任何年代,都有困苦、 百廢待興的國家,尤其在教育不發達 的社會,許多教育家都主張必需投資 在國民的教育,且教育經費必需受到 國家憲法的保障。目前歐盟已將人才 培育及教育訓練,提升到國家戰略層 次,可見人才培育的重要(于承平、林 俞均,2013)。國內教育部吳思華部長 也在 2015 年的大學校長會議中指出, 博士培育及招生政策,受到少子化的 嚴峻衝擊,希望大學校長進行調整,我 國人才培育已成為國家的重要議題。 21 世紀的今天,各國競相提高教育投 資,欲藉人才的競爭力提升國家生存 的競爭力,已是不爭的事實。然,社會 卻在無預警的心理準備中,出現數量 不少的大學流浪教師現象,如教育部 吳部長所提解方,在減少大學博士招 生名額、增加國際學生入學、大學合併 或大學的退場等解方。今,最直接的問 題應是:我國要如何充分運用這些高 級知識份子?博士級人才,其個人均 經嚴謹的科學邏輯訓練,這些人才競 爭力應作為經濟發展的重要人才。國 內不僅面臨「食者眾、生者少」及 M 型 所得分配不均的財政、經濟問題,經濟 發展也處在勞力密集無法晉升到技術 升級的開發社會,運用高級知識份子, 輔導轉為有效能的經濟人才,大學流 浪教師的議題解方,應提升至我國教 育、經濟、財政等跨部會合作的重要戰 略層次,才能有效激勵高級知識份子 轉換生涯跑道,不必苦苦仍持續扮演 個人、家庭及社會均不樂見的大學流 浪教師。 另一個值得反思的重點是:博士 一定要 走入大學成 為 大學教 師嗎? 而,已經成為大學流浪教師的個人,還 要扮演 這種不具經 濟 效益的 角色多 久?從博士的小學教育到博士學位, 是一位通過層層知識/技術考驗的知識 份子,也是一位具有理想、抱負的高級 人力資源,當然是家庭、社會、國家發 展所期待優秀人力,屬於社會的重要 幹才,難道博士的生涯發展,只剩下一 條通往大學流浪教師之路? 奉勸博學多聞的大學流浪教師, 應從反思自身出發,為自己多開幾扇 有效營生之門,也成為台灣有效能的 經濟鬥士。 本文試圖為大學流浪教師提出二 個解方,其一為個人層次,藉國際重要 評鑑學者的研究,希望大學流浪教師 評估個人能力價值;進而以經濟學者 風險的研究,建議進行個人職場的風 險管理;繼之建議接受多元職場教育 訓練,轉變成為有效能的經濟鬥士;其 二為國家層次,建議政府建立個人教 育資歷架構,推動大學學分流通認證 系統,將高級知識人才的運用政策,作 為教育、經濟、財政等整合型國家戰略 層次,落實國家提升人才競爭力政策。

二、評估個人生存基本需求

(22)

(一) 人需滿足生存的基本需求 心理學家馬斯洛(Maslow)在其 「需求理論」(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中提出人的需求層次,從低至 高包括有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與隸 屬需求、自尊需求及自我實現需求,認 為 人 必須 先滿 足最 低 層次 的生 理 需 求,才能繼而驅使自我朝向更高的需 求層次邁進,最終達到自我實現需求。 馬斯洛指出激勵自我的關鍵動力,來 自個體尚未滿足的需要,由於未滿足 的需求所產生的動機,才具有影響個 體產出行為的激勵作用,而已經滿足 的 需 要, 是無 法充 當 為激 勵工 具 的 (Maslo,1953)。此揭示了個體必須先 求生存,才能論及其他有關在社會人 際關係或自我理想層次的目標。 惟,馬斯洛於 1970 年在其《人性 能達到的境界》中,在原有的五個需求 理論,增修為七個需求層次,即加入了 知識需求與美感需求,且在自我實現 需求中,論述個人對「自我創造成就 感」的需求,將此更完美、和諧的狀態 滿足,稱為「高峰體驗」;馬斯洛說明 個體由外部滿足個體基本需求後,會 驅使個體竭盡所能、朝向更完美的自 我 圖 像前 進, 晉升為 內部需求滿足 (Maslo,1970;張春興,2013)。 綜合上述,大學流浪教師在博士 養成階段,似乎跳過基本的生理、安 全、隸屬等需求層次,先具有了知識及 自我實現的層次。目前國內受到台灣 少子化的衝擊,讓已極稀罕的大學教 職名額更為稀少了,大學現職的教師 也極可能被解雇或成為兼職身份,大 學流浪教師加劇、加深了個人的匱乏 感(deficiency motivation),大學流浪 教師不僅出現有生理匱乏、無安定工 作的安全匱乏、無專任學校的團體隸 屬匱乏,更產生了自尊失落及社會負 面不良觀感痛苦感。依馬斯洛的需求 層次來看,大學流浪教師必須面臨的 抉擇:一、重拾人類最基本的需求,需 為自己 奮鬥找到一 個 有效的 營生之 道,二;儘速參與多元的職場能力,憑 以獲得社會認同、自尊重建。 (二) 評估自我的能力價值 國際知名評鑑學者 Alkin 在其《評 鑑本質》( Evaluation Essentials)中指 出,我們每一個人隨時隨地都在對周 遭每一事物進行評價,在評估過程後 所產生的價值判斷(evaluation),往往 成為我們對事情決策的重要依據或參 考(Alkin , 2011)。 在 Sriven 的無目標評鑑(goal-free evaluation ) 研 究 中 , 發 現 邊 際 效 益 (side-effect)高過預期效果。即,在現 實(realism)環境中,會獲得除預設目 標外,還能獲得其他效益,且高過窄化 的預期目標。據此,Sriven 建議個人對 任何事務的評鑑,必需先放棄隧道視 野(tunnel vision)的僵化思維,才能解 決 被 窄 制 的 困 境 ( Stafflebeam , 1991 )。

三、成為經濟鬥士的條件

(一) 學習多元彈性思維 要從大學流浪教師轉變成一位有

(23)

效能的經濟鬥士,是欲藉博士嚴謹科 學訓練所獲得的知識,轉為經濟服務 後的收入。 MacDonal’s 在評鑑價值(value) 中指出,應該重視個人、組織及利害關 係人的參與價值。缺乏彈性思維的評 鑑過程,極易出現偏見,亦將忽視參與 者的民主價值(MacDonal’s , 1987) Chen, MacDonaldson 及 mark 也警告 世人,針對事務的價值判斷,不能受制 於科學預設的唯一結果;由於個人所 處的現場是動態、混散的,不似科學實 驗室預設實驗組、控制組般的靜態情 境,因此評鑑過程需關注人們在遭遇 到問題時,真實工作和感覺所形成的 兩 難 ( Chen, MacDonaldson & mark, 2011)彈性思維的學習,多來自跨領域 的學習,過程中也許需要合作的夥伴 經驗,也許需要多元職場的教育訓練, 也許需要對事務評鑑後的價值判斷。 大學流浪教師目前艱鉅的體驗後,另 謀出路是求生的不二法則,據上述學 者諸多建議,大學流浪教師可積極學 習彈性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增進對 動態、混散的真實環境的理解,從中進 行有效的自我能力評估與未來職場的 預測。 (二) 運用風險評估檢測系統 經濟學者吳森田在其「效率市場 理論」指出,在一個資訊公開的自由市 場中,各種資產的價格均可充分反映 在其本身的特性(吳森田 ,2004);此 特性與 Alkin 主張的評鑑價值相似,即 評鑑事務需真正反映出所具價值的真 實性;此真正價值,在大量變動數量的 迴歸預測後,再加上時間因素的投入, 會產出殘差、或稱利差、或稱剩餘價 值,即所獲取的經濟利潤。這個模組要 想成為最有效模組,則必須符合極大 投資、收穫之間最大滿足點組合(吳森 田,2004)。 若 大 學 流 浪 教 師 繼 續 在 大 學 教 學,必須評估個人最大經濟效益的組 合。有 必要繼續成 為 大學流 浪教師 嗎?依據上述經濟利益分析來看,個 人可經由風險報酬的利差評估,重建 多層有效經濟組合,為自己試算出一 個極大投資、收穫之間最大的滿足組 合模組,才是因應之道。

四、我國可向歐洲教育借鏡之處

我國的高等教育制度,已受到少 子化的嚴峻衝擊,除由大學校長引入 國際學生或進行大學間合併外,如何 充分運用大學流浪教師的知識力量, 則可向歐盟學習其將人才的職業教育 訓練,提升至重要的戰略層級,進行跨 部會合作,輔導大學流浪教師參與多 元職場教育訓練,提升再運用高級知 識人才的經濟效益。 (一) 將人才培育列為國家戰略層次 歐洲目前已是世界最大的經濟實 體、投資區、市場,在 2002 年的哥本 哈根宣言中(The Copenhangrn),提出 歐盟各國應進展以強化職業教育與訓 練品質的保證合作計畫,藉著經驗交 換、相互學習,各會員國的年輕人可以 擁有高技術能力,以促進國家發展及 區域的繁榮。

(24)

歐洲採取 2020 策略(Europe 2020 Strategy),在 IVET 策略中主張學習者 需獲得職業教育技能(Initial Vocational Education Training),以跨校累積文憑 價值、採取多元進路,滿足勞動市場的 要求;在 CVET(Continuing Vocational Education Training)建議應使所有學習 者易於取得生涯繼續的職業教育與訓 練,裝備受雇者的能力發展及生涯轉 換能力(于承平、林俞均,2013)。 歐洲最重要的教育計畫即是職業 教育與訓練,已將培養年輕人的就業 技能提升到戰略層次,由希臘 2015 年 1 月 25 日的選舉策略,及歐盟各國對 歐元產生的合作與分離的兩難,均可 看見經濟效益已是國際間重要議題, 教育發展成為最重要的競爭策略,已 具是國家重要戰略份量。 (二) 鼓勵建立教育資歷架構 歐盟為了促進職業教育品質的一 致性,從歐盟議會、執行委員會、教育 及文化總署、歐洲職業與發展品質保 證、歐洲職業教育與訓練品質保證制 度,推動至歐盟各國政策,發展一致性 品質,從其推動的「歐洲資歷架構」中 看到,職業訓練已納入品質保證制度, 其目的在確保各項學習受到一定的品 質的保證,此亦提供年輕人在學校學 習 的 學分 得以 在歐 盟 各國 中獲 得 轉 換。藉此,充分鼓勵歐盟各國年輕人進 行多元學習,並輕易取得在各國大學 或職業教育訓練學分的資歷認證。一 旦正式認證後,可獲得在國際間移動 的工作保障。換言之,歐盟為年輕人建 立一個以職業教育訓練為重的世紀, 因學分的轉換及資歷的架構,讓年輕 人獲得歐盟國際間重要的移動力。 (三) 鼓勵建立人才監管機制 政府鼓勵大學流浪教師進入有效 的教育訓練系統,協助個人進行自我 評估、第二專長進修、企業生產技術訓 練,若缺乏教育訓練後的行為及反應 分析,無法有效解決目前大學流浪教 師的問題,對欲運用高級知識份子人 力資源,獲得國家競爭力的戰略來說, 也成空談。 在歐盟資歷的架構下,會進行積 木式的有效管理,其中以管理文化、有 效環境、自我評量、支持成員訓練、系 統化蒐集績效資料及利害關係人參與 等六個獨立積木式監控(于承平、林俞 均,2013)。 我國可從建立教育訓練監督分析 系統,輔導大學流浪教師的教育訓練 及認證,落實在疏通高級人力及個人 的知識移動力,確實具有 21 世紀跨領 域學習及跨國移動的特色。

五、結語

辛苦營生的大學流浪教師,體驗 了物力維艱、不確定生活的匱乏後,為 了獲得生存、安全、隸屬及自尊的基本 生存條件,建議在等待大學教職時,可 開始評估個人能力的價值,建立風險 管理外並積極接受多元職場的教育訓 練,以獲得轉變成有效能的經濟鬥士 的能力。

(25)

亦建議政府建立大學間個人教育 資歷架構,推動大學學分流通認證系 統,以運用高級知識人才的視野,提升 輔導高級人才的教育政策至國家戰略 層次,藉國家人才培育重要層級,督促 大 學 流浪 教師 進入 多 元職 場教 育 訓 練,學習歐盟教育資歷,促使國內高級 人力具有知識/技術移動力,導引大學 流浪教師有效的流向經濟發展,讓大 學流浪教師成為有效能的經濟鬥士, 是大學流浪教師個人之福,亦是我國 走 向 技術 開發 國家 之 列經 濟發 展 之 福。 參考文獻  于承平、林俞均(2013)。歐洲職 業教育訓練教育品質保證制度探討與 啟示。教育行政與評價。16,65-98。  吳森田(2004)。經濟學。臺北市: 智勝。  林清山(1976)。心理與教育統計 學。台北市:東華書局。  張春興(2013)。現代心理學。臺 北市:東華。  Alkin, M. C.(2011). Evaluation Essentials. The Guilford Press. Ciampa, D., & Watkins, M.(1999). Right from the start:Taking charge in a new leadership role.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 Chen, H., MacDonaldson & mark, M. M.(2011). Validity frameworks for outcome evaluation. Advancing validity

in outcome evaluation : Theory and practice. A publication of Jossey-Bass

and American Evaluation.

 Scriven,M.(1991). Prose and Cons about Goal-Free Evalu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Evaluation. 12;55.

Maslow, A. (1954).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New York, NY: Harper.

 MacDonal’s, B.(1987). Evaluation and the control of education. Murphy & Torrance: Issues and Methods in Evaluation. London: Paul Chapman.  Scriven ,M.(2011). Evaluation : Future Tense. American Journal of

Evaluation. Vol. 22, No.3, pp301-307.

American Evaluation Association.  Stake, R. E.(2004). Standards-Based & responsive evaluation. Sang Publications.

(26)

大學整併政策務必對焦明確

黃政傑 靜宜大學教育研究所講座教授 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理事長

一、事件緣起

近二十多年來大學擴增受到許多 批評,尤其是少子化愈來愈嚴重的時 刻,批評愈來愈嚴厲,而實際上大學 也開始退場,最近即有高鳯和永達兩 所技術學院關門,另外尚有多所大學 苟延殘喘,正由教育部列管。有鑑於 事態嚴重,教育部採取比以往更嚴格 的列管指標,期能把握處理大學退場 的先機。去年(2014)新任教育部長提出 把大學減少六十所的主張,以此目標 規劃所謂高教創新轉型方案。該方案 原本要在去年年底前提出,因來不及 而延至本年(2015)農曆春節後。 本年一月七日教育部長列席立法 院科技部專案報告,回應記者詢問大 學整併議題時表示,兩個月內將提出 完整的高教創新轉型方案,其中包括 學校創新轉型、大學合作合併、退場 輔導及高階人力躍昇等四項;私立學 校 的 因應 方式 包括 退 場、 轉型 和 合 併,也將於兩個月內提出方案(新頭 殼,2015.1.8;聯合報,2015.1.7)。教 育 部 長同 日受 訪時 做 了幾 個宣 布 如 下。 其一,公立大學部分,學生數少 於一萬人,且該縣市有兩所以上國立 大學者先合併。五十所國立大學中, 學生數一萬人以下的國立大學共 34 校,約有 25 校符合該條件,將列為檢 視名單,根據學術領域、招生規模、 教職員數、辦學品質,以及學校自籌 經費能力等因素考量,讓學術資源可 以互補整合的學校積極合併。教育部 長指出 ,國立小而 美 的學校 不無可 能,但經費需能自給自足。 其二,私立大學部分,採「停招 不停辦」政策,要盡快轉型或發展衍 生企業。擬議中,停招後的學校不一 定停辦,可以轉型衍生企業,發展為 醫療、養護或長青學苑等機構。據此, 註冊率較低的後三十所私立技專校院 恐會先倒,要及時準備。 其三,校際支援部分,認為私校 若一夜 之間停辦, 會 衝擊教 師與學 生,未來將請頂大或典範計畫大學來 支援停招的私校,讓學生可以從原校 畢業,教師則可陸續離職或退休,缺 額由頂大或典範計畫大學的教師暫時 支援,直到學生順利畢業。 其四,目前正推動三個整併案, 包括台大與國北教大合併;高雄第一 科大、高雄應用科大與高雄海洋科大 等三校合併案;以及私校康寧大學與 康寧醫護暨管理專科學校合併案。

二、各方批評

教育部提出萬人以下國立大學校 院先整併,各界有不少反對意見(台 灣立報,2015.1.10;聯合報,2015.1.8; 蘋果日報,2015.1.8)。學生人數在萬

(27)

人以下的某教育大學校長表示,辦學 的質比量更重要,以學生數量作為整 併的篩選條件並不恰當,並說美國常 春藤大學的學生人數在五千以下也屬 常見。有的人細數過去合併的幾個公 立大學,指出整併後的公立大學,其 內部管理仍有相當多的問題和雜音, 代表整合尚未成功,這是阻礙公立大 學合併的重要原因。另有主張政府辦 國立大學應朝優質方向著眼,不應處 處著眼於成本。 家長團體批評,若不減招而只合 併學校,無法解決少子化問題。立法 委員痛批,要優質的國立大學整併, 會造成這些大學師生恐慌,且國立大 學整併已經實施多年,成效有限,現 在問 題 迫在眉睫 , 設 定國立大學 整 併,實在緩不濟急。即便國立大學再 合 併 ,政 策上 不可 能 讓招 生名 額 減 少,私校仍面臨生源短缺的大問題。 再說,若國立大學整併後真的減招, 學生轉念私校,學費負擔擴大,教育 部有必要全盤檢討。 被教育部列入整併名單的台大, 則回應說,別為合併而合併,合併是 長遠計畫,目前沒有具體時間表,也 未預設立場,和國北教大早有跨校選 課、圖書互借等合作,實質合作比較 重要。國北教大和台大兩校合併案談 了多年,對同類、同名系所及各處室 如何整併,教師評鑑如何整合等,意 見不一,尚待蒐集兩校師生意見,不 能勉強。 有的人指出私校要退場,第一大 難關是私校法修改問題,但誤以爲「就 現有法律而言,辦學不力只有捐給國 家一途,當初捐資建校的任何成本, 一毛錢也拿不回是不是可以比照徵收 條例,提供私人興學者擁有的若干土 地能變更為住宅區,這樣來鼓勵退場 機制?」 (台灣立報,2015.1.10)

三、問題討論

(一) 公立高等教育機會究應增進或縮 減值得討論 目前國內的公立高等教育機會並 不多,在少子化衝擊到來之際,政府 不能從高等教育退縮,把高教責任再 度推給私校,相反地應勇敢挑起公立 高教的責任。根據 2014 年高教校數統 計,國立大學(含學院)共有 145 所 (國立 48 所,市立 1 所,私立 96 所), 專科學校 14 所(公立 2 所)。再看大 學生數量統計,2013 學年,大學生總 數為 1,035,534 名,公立 281,317 名, 僅佔 27.16%。相較於私立高教相當普 及的美國而言,其 2012 學年大學四年 制學生總數為 13,478.8 千人,公立 8092.7 人,佔 60.04%(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al Statistics,2014)。可 見,我國國立大學即便併校,其大學 部招生 數 量 至少在政 策上應予以維 持,讓成績優異的社會經濟弱勢家庭 子弟,可有多一點機會選擇較便宜的 公立優質大學就讀,為社會培育更多 優秀人才。 (二) 大學退場方案的焦點在辦學績效 欠佳的大學 大學退場是因為大學校數過多,

(28)

生源不足,政府有責任協助辦學成績 不好的大學順利退場,不論公私立。 不過目前招生困難的大學以後段私校 最為嚴重,大學退場的焦點就在這些 學校,必須依私校法處理,退場後改 辦 法 令許 可的其它事 業,或處理校 產。依市場機制,事情很清楚,招得 到學生的大學留下來,招不到學生的 大學走出去,做其它對社會有意義的 事。若要稍微舒緩問題,至多只是讓 大型大學辦學條件不足者釋出名額, 但沒有道理讓辦學條件充足,且成績 優良的大學無理由併校減招。迫在眉 睫的是 2016 之後招生不足的後段大學 更多,其生存更為困難,如何解決這 個問題,才是這一波高教改革的焦點。 (三) 國立大學的整併已推動好幾波, 再推動宜更慎重 國立大學整併不是不可以,但應 審慎為之,不要每次碰到大學要退場 的時刻,就提出整併國立大學的點子 來應付,反而沒能真正面對問題。且 整併國立大學的指標,居然還是「學 生人數一萬人以下且同縣市有兩所以 上的國立大學」,過去早有許多強烈批 評,希望這一次能徹底抛除數量導向 的思維,因為這個指標有許多問題。 其一是這個指標中的縣市是指什麼? 是像嘉義市、嘉義縣或新竹市、新竹 縣這種地方嗎?直轄市算不算在內? 一般講縣市,是不包括直轄市的。如 果縣市所指不包含直轄市,那麼直轄 市 的 標準 為何 ?兩 者 同一 標準 合 適 嗎?台北市、新北市該有幾所國立大 學?該整併幾所國立大學?或者直轄 市內的大學是例外?其二,世界百大 或先進國家的知名大學,不乏幾千位 學生的大學,若以學院來講,小學院 更多,上網查查所在皆是,為何我們 的小型國立大學要被整併?這個方案 能否拿出大型大學就是優質大學的證 據?能否拿出報告讓社會了解已經整 併的國 立大學比以前 更優質?若不 然,這個指標就難以服眾。其三,教 育部說小而美的國立大學可以存在, 但要自己找到財源。講這話之前是否 要先檢討,政府給小型國立大學多少 錢,其學生單位成本是多少?和大型 國立大學的差距有多大?若中小型國 立大學得到合理的資源,是否更可以 辦得比現在更好?其四,每次國立大 學被設定要整併,立即造成這些學校 校內的不安及校際矛盾,尤其是被框 限在內的小型國立大學,其發展立即 流於停滯,受傷何其大,最不幸的還 是校內學生。再說,國立大學的整併 在公年 二千年時就 在 討論, 時至今 日,整併完成的只有嘉義大學、東華 大學、屏東大學、台中科技大學、台 北市立大學等校,而破局及停滯的也 不少 。現在還在講的 台大和國北教 大、已經談了很久,而高雄第一科大、 高雄應用科大及高雄海洋科大也談了 好幾年。可見一個為處理招不到學生 的大學退場問題而形成的方案,轉變 成又要推動國立大學整併,這不是走 偏了方向嗎?方向抓不準,問題仍無 法解決,到時候主管機關進退維谷, 受害的還是整個社會和學生。 (四) 大學退場時學生和教師的安置問 私立大學在退場之際,教育部要

數據

表 1  施測統計表  學 校  縣 市  別  班級 總數  學生 總數  全校新 移民子 女總數  三年級 新移民 人    數  實際回 收問卷  問    卷 回收率  有效 問卷  無效 問卷  A  南投  6  124  14  3  3  100%  3  B  臺中  45  1219  86  19  19  100%  19  C  臺中  12  248  32  10  10  100%  8  2  D  臺中  20  533  81  18  18  100%  18  E
表 2    新院“教育專業文憑課程”畢業及尚在修讀教師人數統計  年份  地區/班次  畢業人數  尚在修讀人數  總人數  1998-2007  院內  504        外州  2008  1 個班次畢業  36       3 個班次    開 4 個新班次     2009  3 個班次畢業  98       4 個班次    開 3 個新班次     2010  4 個班次畢業  111       3 個班次    開 5 個新班次     2011  3 個班次畢業  98
表 2:芬蘭反競爭之思維與作為  觀  點  特      色  具體的思維或作為  平等觀  廢除能力分班及排名  1.  每個學童都有相同價值且一樣重要  2.  不論國籍或能力,皆受相同教育。  齊一觀  沒有明星學校與明星 教師  1
圖 2:案例學校推動學習共同體歷程及成效關鍵因素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繪製。  (二) 建議  針對上述實施困境,日後可以做的改進建議如下:  1.  應把握「按部就班、放慢腳步、邊做邊修」的原則  學校應該依據學校環境與學生背景的不同,找到適當的方式來逐漸推進,要 把握「按部就班、放慢腳步、邊做邊修」的原則,然後從理念宣導和建立共識著 手,再藉由專家或實務教師的分享與引導,逐步提高教師的接受度和參與意願。  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Taiwan..

Professor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National Chung Cheng University. Chair

2 Department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National Chung Hsing University, Taichung, Taiwan.. 3 Department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National Tsing Hua

Associate Professor of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and Center of Teacher Education at National Central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Taiwan..

Assistant Professor, Industrial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Chaoy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en Siao Gong JULY 13 , 2009 Chen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Taiwan..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