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台灣太陽光電產業之組合分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台灣太陽光電產業之組合分析"

Copied!
14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 立 交 通 大 學  

高階主管管理學程碩士班 

碩 士 論 文  

 

台灣太陽光電產業之組合分析

A Portfolio Analysis

of Taiwan’s Solar PV Industry

 

      研  究  生:賴  志  政   

      指導教授:徐  作  聖    博士

 

 

中華民國九十九年六月 

   

(2)

台灣太陽光電產業的組合分析

A Portfolio Analysis of Taiwan’s Solar PV Industry

 

研  究  生:賴志政      Student: Chih Cheng Lai 

指導教授:徐作聖 博士 Advisor: Dr. Joseph Z. Shyu

國立交通大學

高階主管管理學程碩士班

碩士論文

A Thesis

Submitted to Master Program of Management for Executives

College of Management

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Executive 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June, 2010

Hsinchu, Taiwan, Republic of China   

中華民國九十九年六月

(3)

台灣

太陽光電產業之組合分析

學生:賴志政      指導教授:徐作聖  博士

國立交通大學管理學院高階主管管理學程碩士班

摘 要

本研究之主要架構以產業組合分析為基礎,建構太陽光電(Solar Photovoltaic)產業之 競爭策略,以市場成長曲線與太陽光電產業價值鏈為區隔變數。透過此一分析區隔出台 灣太陽光電產業之定位,並利用產業創新需求要素分析模式及產業專家之意見調查,分 析歸納出發展太陽光電產業的關鍵成功要素,提出台灣太陽光電未來發展的可能經營策 略。 分析後結果得出,台灣太陽光電產業目前定位在產業價值鏈中的生產成長階段;未 來冀望針對生產及市場應用研究持續投入,使太陽光電產業順利進展到生產與市場階段 的成熟期。 為輔助台灣太陽光電產業成長,本研究根據產業創新需求要素與政策類型的分析結 果得到,政府需要優先提供與加強的要素有:「國家基礎研究能力」、「國家整體對創新 的支持」、「技術合作網路」、「政府對產業政策的制定」、「產業間的技術合作」、「政府對 產業創新的支持」、「具整合能力之研究單位」、「再生能源發展條例的立法」、「建立系統 標準」、「先進與專業的資訊流通與取得」、「需求量大的市場」、「國家基礎建設」、「政府 優惠制度」、「綠色電價制度」、「研究經費」等。 關鍵字:太陽光電系統、產業組合分析、創新政策、產業創新需求要素、再生能源

(4)

A Portfolio Analysis

of Taiwan’s Solar PV Industry

Student : Chih Cheng Lai Advisor : Dr. Joseph Z. Shyu

Executive 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Abstract

This thesis reports on a strategic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Solar Photovoltaic (PV) industry, using a portfolio model to assess competitive and strategic requirements for the development. The portfolio model entails a 2-dimensional analysis, containing market s-curve and the value chain. Three research methods used for data collection are literature review, expert interview, and general survey.

This research reveals that the PV industry is positioned at the developing phase of the market s-curve, and also between the production area of the value chain. The future prospects should be placed at the position of production and the mutual phase, and base on the production mutural results to move to the market phase.

Evaluating Industrial Innovation Requirements and Policy Tools leads to a conclusion that the most critical categories of policy are “Nation fundamental research capability” , “Full support to overall innovation nationwide”, “The network of technical cooperation”, “Government’s policies for industry ”, “Technical cooporation in industry”, “Government policies support to industrial innovation”, “Integration capable of research units”, “Renewable Energy

Development Act legislation”, “Establish system standards”, “Advanced and professional flow of information and to obtain”, “Large market demand”, “National Infrastructure”, “Government System of Preferences”, “Establish laws on renerable energy” and “Research funding”. More specifically, the corresponding policy instruments in support of developing IIRs are provided in the conclusion of this thesis.

Key words:Photovoltaic, Industrial Portfolio Analysis, Innovation Policy, Industrial Innovation Resources, Renewable Energy

(5)

致 謝

時光飛逝,二年 EMBA 求學的日子,隨著口試完畢及論文的完成即將在六月份畫下 句點,心中頓時充滿不捨。回想起二年前才剛報到時的青澀模樣,雖然已在社會上工作 歷練了一段時光,重回校園的挑戰,仍在心中忐忑。二年時光就在師長的教誨、同班同 學的刺激學習及同組同學的協助下,一一在工作、家庭與課業的多重挑戰下完成。一切 的努力終將有所成果,心中著實感到歡喜卻也感到對母校、師長及同窗好友們的不捨。 本篇論文能順利完成,首先須感謝恩師 徐作聖教授的指導。老師的諄諄教誨,讓 我在學業及處事各方面皆有所增長,僅在此表達誠摯的感謝之意。其次,感謝徐門學長 姐與學弟妹們,柔蓁學姐、蒧均學姐、仁聖學長與欣怡學妹,謝謝您們的協助,尤其是 柔蓁學姐的細心指正與依霓學妹的協助,使得本論文得以按部就班的完成。也要感謝協 助本論文的受訪者與問卷填答者,謝謝您們的熱心與耐心的專業協助,讓我完成了論文 中很重要的一大步。同時亦感謝同窗好友竹四組的全體組員們,有您們互相勉勵與幫 忙,才能讓我堅持並順利完成整個學程,您們是最美好的團隊。 最後,我衷心地感謝我的家人,感謝你們二年來的支持,讓我在工作之餘仍能專心 於課業。僅以此論文獻給我親愛的父母親,我的太太及兩個小孩,願與你們共享我這人 生中的喜悅。   賴志政    謹誌        中華民國九十九年六月   

(6)

目 錄

摘 要...I ABSTRACT... II 致 謝...III 目 錄...IV 表目錄...VI 圖目錄... VI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2 第三節 研究分析與步驟...3 第四節 研究架構...5 第五節 研究對象與限制...7 第二章 文獻探討...9 第一節 技術能力構面...9 第二節 產業價值鏈...10 第三節 產業生命週期...14 第四節 競爭策略群組...17 第五節 產業組合分析模式...22 第六節 產業發展相關理論...23 第七節 創新政策...32 第八節 國家產業組合規劃...37 第三章 理論模式...40 第一節 產業領先條件與競爭優勢來源...40 第二節 產業分析模式...41 第三節 太陽光電產業創新需求要素...42 第四節 太陽光電產業之政策組合分析...54 第五節 分析方法...57 第四章 產業分析...60 第一節 產業簡介...60 第二節 產業發展歷程與趨勢...65 第三節 產業結構...69 第四節 產業競爭力分析...76 第五節 全球產業發展...79 第六節 台灣產業發展...84 第七節 個案簡介...94

(7)

第五章 研究結果...96 第一節 樣本描述...96 第二節 太陽光電產業創新需求要素重要性及環境配合度分析...99 第三節 太陽光電產業組合定位與策略方向...109 第四節 太陽光電產業政策組合分析...112 第五節 產業所需之具體政府推動策略...116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119 第一節 研究結論...119 第二節 後續研究建議...123 參考文獻...124 附錄一 問卷...128 附錄二 專家訪談名單...133

(8)

目錄

表 2-1 技術演進特徵表...15 表 2-2 策略群組之營運分類準則...21 表 2-3 產業技術發展三階段之特性...26 表 2-4 產業競爭模式...27 表 2-5 產業創新過程與需求資源關連表...31 表 2-6 科技演進過程...32 表 2-7 政府政策工具的分類...34 表 3-1 太陽光電產業分析矩陣...41 表 3-2 太陽光電產業創新需求要素組合關聯表...52 表 3-3 太陽光電產業創新需求資源...53 表 3-4 創新政策工具與產業創新需求資源關聯表...54 表 3-5 政策工具與產業創新需求要素關聯表...55 表 3-6 太陽光電產業政策組合關聯表...56 表 3-7 專家資料...57 表 4-1 太陽光電產業競爭力分析...78 表 4-2 2008 年至 2009 年全球產量前十大太陽能電池廠商排名...81 表 4-3 太陽光電系統之應用市場...82 表 4-4 全球暨台灣太陽能光電產業各項產品產值預估 ...86 表 4-5 台灣多晶矽廠商規劃...87 表 4-6 台灣矽晶圓廠商生產力評估...88 表 4-7 台灣主要太陽能電池業者生產能力評估...90 表 4-8 台灣薄膜太陽能電池廠商發展概況...90 表 4-9 台灣已量產太陽光電模組廠商發展狀況...91 表 4-10 2008 年全球太陽能光電各項產品之產值市佔率分布概況...92 表 4-11 近六季台灣太陽能電池產銷存概況...93 表 4-12 近六季台灣太陽能電池之進出口國家排名概況...93 表 5-1 太陽光電產業問卷對象回收率統計...96 表 5-2 個別構面之信度分析表...98 表 5-3 目前太陽光電產業要素重要性與配合度分析...100 表 5-4 未來太陽光電產業要素重要性與配合度分析...105 表 5-5 太陽光電產業之產業定位與未來發展方向...109 表 5-6 太陽光電產業目前定位與未來五年發展所需之IIRs...111 表 5-7 太陽光電產業環境配合顯著不足之政府政策工具 (目前狀況) ...113 表 5-8 太陽光電產業環境配合顯著不足之政府政策工具 (未來五年) ...115 表 5-9 太陽光電產業所需之具體政府推動策略...117

(9)

目錄

圖 1-1 研究步驟...4 圖 1-2 研究架構...5 圖 1-3 太陽光電產業價值鏈...7 圖 1-4 太陽光電產業魚骨圖...8 圖 2-1 Porter的價值鏈 ...11 圖 2-2 組織之延伸後價值鏈...11 圖 2-3 細分的產業價值鏈...13 圖 2-4 技術採用生命週期...16 圖 2-5 Porter的競爭策略群組 ...18 圖 2-6 產業構面的四大競爭策略群組...19 圖 2-7 策略性產業選擇分析模式...23 圖 2-8 國家政策影響產業模式...24 圖 2-9 國家產業三階段發展模式...25 圖 2-10 鑽石結構模式...29 圖 2-11 Kolter 的國家競爭力分析模式...30 圖 2-12 創新過程與政策工具的作用...35 圖 2-13 再生能源政策工具...36 圖 2-14 策略性產業選擇分析模式...38 圖 2-15 國家產業組合分析...38 圖 4-1 太陽電池的作用原理...61 圖 4-2 全球太陽光電產值預估...62 圖 4-3 太陽能電池的分類...63 圖 4-4 太陽光電產業鏈...70 圖 4-5 太陽電池模組製造過程...72 圖 4-6 獨立式發電系統...73 圖 4-7 倂聯式發電系統...74 圖 4-8 太陽光電產業魚骨圖...75 圖 4-9 全球太陽光電產業鏈主要業者...79 圖 5-1 太陽光電產業問卷對象工作性質統計...97 圖 5-2 太陽光電產業問卷對象工作年資統計...97 圖 5-3 太陽光電產業目前創新需求要素重要度及其配合程度...103 圖 5-4 太陽光電產業未來創新需求要素重要度及其配合程度...108

(10)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在 21 世紀的今天,世界各國所面臨的一大問題是二氧化碳排放所造成的溫室效 應和原油價格不斷攀高產生的石油危機。在面對哥本哈根會議的二氧化碳排減目標、 減少碳能源使用及高油價時代的挑戰,如何尋求替代能源甚至是乾淨無污染的再生能 源來減緩全球暖化並有效取代化石燃料,實為能源科技的重要課題。 再生能源的種類眾多如: 風力、水力、波浪、海洋溫差、潮汐、生質能等能源。風 力發電為無污染乾淨的能源,只要地球與太陽仍在運行,風能即無匱乏之虞。但是風力 須達一定強度才可推動風力機,所以風力發電的不穩定性高,受地形影響大且地區差異 大,發電品質較不穩定,又有噪音的問題。潮汐是利用海水的漲退潮產生水位的落差來 發電,優點為幾乎沒有污染,缺點為有些地區漲退潮不明顯,發電效率不大。生質能所 能使用的原料豐富,生產技術簡單。但是種植原料所需的土地面積大且轉換效率不高。 而太陽能具有清潔、安全的特性、不受任何國家壟斷,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優 點。每天太陽照射到地面所散發的能量,約為全世界石油蘊藏量的四分之一,而風力、 水力、波浪、海洋溫差、潮汐等能源,也直接或間接來自太陽能。太陽能最大的特徵 是它的不變性,它不從地球上帶走任何東西,也不帶來污染,有光有熱,分布廣闊, 容易獲得,同時是世界上最豐富最永久性的能源。雖然太陽能有無日照時無法發電及 目前轉換效率不高等缺點,但仍為最具有未來性的再生能源。 面對這樣一個全球性的能源產業趨勢,台灣正可運用其在半導體產業及液晶面板 產業發展已久的技術與人力基礎,積極投入太陽光電產業。雖然太陽光電系統的開發 已經相當成熟,在台灣各地區的屋頂或是空曠地區也常可見到其蹤影,但目前的發電 成本都遠高於傳統燃燒石化燃料發電的成本,所以目前仍需要藉由政府補貼來帶動市 場成長。同時太陽光電產業屬於再生的替代能源,是一個國家的重要政策與發展方 向,需要政府政策的領導、產業界投入、技術的開發..等,來協助此產業的發展。 有許多的專家學者投入在此產業發展的分析上。在李彥斌(2005)的“台灣太陽能 電池產業發展策略之研究"中,建議政府在政策工具上優先針對「技術合作網路」, 應「協助廠商與國外廠商及研究單位之技術交流」與「邀請國內外廠商及研究單位資 深人士來台參訪」。當時是以矽晶圓太陽電池為主,且較少涵括模組及系統廠商。在丁 翊惠(2009)的“台灣太陽能光電業者未來發展機會分析"中,蒐集各產業鏈中主要業

(11)

者發展進度與佈局,利用產業生態及演化探討產業動態,整理出太陽光電產業鏈發展 動態與未來趨勢,之後針對台灣上中游領導廠商的經營績效及策略分析,再探討其競 爭優勢及定位。邱怡慧(2009)的“全球太陽能產業分析-以德國發展為例"是從國家 政策的角度出發,探討德國太陽能光電產業發展之分析。其中德國是推廣太陽能光電 產業相當成功的國家,成功的因素主要歸功於許多獎勵措施的導入和經驗累積。李振 興(2008)的“台灣太陽能系統產業之策略分析" 以產業組合分析模式探討台灣太陽 能系統產業之發展方向,得出我國太陽能系統產業目前與未來應首先建立「技術知識」 這項創新資源。 所以可歸納出上、中、下游的發展趨勢及整合,政府的政策與獎勵措施等,都是 此產業發展重要因素,本研究以產業組合分析為基礎,從整個上、中、下游產業價值 鏈的觀點來探討台灣太陽光電產業的創新發展策略。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政府對國家未來科技產業的規劃應依照產業特性、國家科技資源以及國際比較優勢 來做一個均衡的設計,因此本研究根據徐作聖(1999)發展的國家投資組合模式理論而改 良的產業組合(Industrial Portfolio)分析模式,可訂定出國家級的產業組合規劃方案,以 及產業之發展策略及執行所需之條件。 本研究目的在於分析台灣太陽光電產業之發展策略思維,並建議政府應有之創新政 策實施方案。並以產業創新與國家政策的角度,探討台灣太陽光電產業在產業技術能力 與全球產業價值鏈的定位。分析的項目包括了太陽光電產業現在及未來之定位區隔、所 需的創新資源要素,以及政府所應配合之政策類別。具體而言,本研究之具體目標如下: 一、分析台灣太陽光電產業目前的產業定位與未來發展願景與策略。 二、分析太陽光電產業之創新需求資源與要素 三、建構發展太陽光電產業所需之創新政策與政府推動策略 綜合言之,本研究期望能彙整台灣產官學研各界專家之意見並比較政策工具與執 行機制,針對太陽光電產業技術之特性,提出具體可行之方案,並分析最適的政策形 成與執行機制,並希望能提供政府在從事太陽光電產業政策規劃與執行時之參考,此 外,亦可作為廠商在發展此產業上之參考。

(12)

第三節  研究分析與步驟 

本研究利用完整的產業分析與政策分析模式,設計出發展產業所需之策略與機制。 主要研究步驟如圖1-1 所示,研究內容分別說明如下: 一、以「全球產業之價值鍊」、「策略群組」為區隔變數,利用產業組合分析模式, 定位出目前產業各技術領域(產品或市場)所處之定位及未來發展方向。 二、 利用創新需求資源明確定義發展各區隔所需之競爭優勢來源(創新需求要素, IIRs)。 三、根據創新需求要素之構面,利用專家訪談、專家問卷與統計分析,評估目前台 灣環境之現況,探討創新需求要素為重要但目前台灣環境明顯不足者,作為產 業發展策略之參考。 四、結合產業政策與科技政策,建構出完整的十二項創新政策工具,並進一步釐清 各政策工具與創新資源之關係。 五、根據產業現況,分析不同政策工具所需之具體執行策略。 六、根據創新資源與政策工具之聯結關係,推論發展「重要且明顯不足」要素所需 之具體可行政府推動策略。

(13)

圖 1-1 研究步驟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參考徐作聖 IIR 架構 研究理論基礎與架構 產業組合分析模式 國內外太陽光電產業 資料收集與分析 台灣整體環境分析 與政策評估 全球與台灣 太陽光電 產業特性分析 研究背景與動機 研究目的 文獻探討 建構太陽光電產業組合模式 與產業創新資源要素(IIRs) 專家訪談 與問卷調查 1.全球太陽光電產業定位 2.台灣太陽光電產業發展 確認訪談 目標與內容 結論與建議

(14)

第四節  研究架構   

本研究的架構是透過產業組合分析模式,利用產業價值鏈及策略群組對太陽光電 產業進行分析,由產業定位與未來發展方向,探討產業發展所需之創新政策;另一方 面則由產業發展所需之創新需求資源與創新要素的配合程度,分析產業發展不足之環 境並藉由相關創新政策加強改善。綜合兩方面的分析,對台灣太陽光電產業之組合模 式,就市場面、競爭面、技術面做定位之分析,然後再依據不同之策略定位,分析其 創新需求與發展策略之關連性,再配合學者專家之訪談及問卷,確認理論與實際之一 致性,完成台灣太陽光電產業之創新政策研究;研究架構如圖 1-2 所示。 圖 1-2 研究架構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產 業 價 值 鏈 技術成長曲線 產業組合分析模式 太陽光電產業 組合定位 創新要素 需求研究 太陽光電產業發展策 略與政府政策 創新政策實証 分析 政策工具類型組 合分析研究

(15)

本研究利用產業矩陣分析方法、文獻資料整理與專家訪談意見,深入分析該模式矩 陣中每一區隔所需之競爭優勢來源(創新需求要素),以評估產業在特定區隔中策略經 營之方向與需求。最後,透過專家訪談、專家問卷與計量統計的方法,確認本研究的定 位與產業創新需求要素的擬定。研究方法分列如下: 一、文獻資料蒐集 本研究之目的在探討台灣太陽光電產業的發展策略,因此需先瞭解產業發展現況, 其係透過蒐集國內外相關產業資訊、研究報告,以分析整理出目前產業發展概況、技術 能量及未來可能發展趨勢。 二、專家訪談 決定產業組合分析模式與相關產業分類群組的初步架構後,本研究將進行專家訪 談,訪談對象主要針對台灣太陽光電產業之研究專業人員。 三、專家問卷 本研究根據台灣太陽光電產業目前及未來五年的發展狀況,設計出一評量問卷,其 內容在衡量此一領域之產業創新需求要素之重要程度,以及目前台灣在此領域之產業環 境支持度充足與否。 四、計量與統計方法 1. 本研究採取三點度衡量方式(Likert 度量方式),以便受訪專家作答。基本運 算說明如下: 2. 每份問卷中各創新要素重要性選項之作答 – [很重要]為 2;[需要]為 1;[無 關緊要]為 0; 3. 將個別領域中之所有問卷之該項目取重要程度平均,作為權數; 4. 每份問卷中各創新要素台灣資源支持程度選項之作答 – [足夠]為 1;[不足] 為0,作為基數; 5. 將各領域中,各問卷選項之取平均,所得值若大於 0.5 者認定為資源充分領 域,低於 0.5 者則視為非資源充分領域。         

(16)

第五節  研究對象與限制   

壹、研究對象

本研究之主題為 「太陽光電產業分析」。太陽光電產業最主要的就是生產太陽光電 系統的產業,太陽光電系統係運用光伏效應將太陽光照射到半導體元件,也就是所謂的 太陽能電池或稱為太陽電池時,直接將光子能量轉換為電能。此產業價值鏈可分為上、 中、下游(如圖1-3所示)。上游為材料供應,涵括了各種太陽電池的原料,如:多晶 矽原料、矽晶錠、矽晶片、玻璃…等。中游為太陽電池及太陽電池模組的製作,下游 為太陽光電系統的組成。本研究將以此產業價值鏈為研究範圍。 圖 1-3 太陽光電產業價值鏈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在此價值鏈中,有許多的廠商在供應不同的產品與服務,如: 一、原料: 矽錠、矽晶棒、矽晶圓、玻璃基板、磊晶片..等。 二、太陽能電池: 結晶系太陽能電池、薄膜太陽能電池、III-V 族太陽能電池、太陽能 電池製造設備..等。 三、太陽光電模組: 太陽能電池模組廠、模組認證..等。 四、太陽光電系統: 系統設計、系統安裝..等。 多晶矽 原 料 矽晶錠& 矽晶片 矽晶片 太陽電池 模組模組 系統 矽晶片太陽能電池產業鏈 基板(玻璃) 材料材料 ( (TCO..)TCO..) 薄膜太陽能電池 & 模組 系統 鍺晶圓板 磊晶片 III-V 族 太陽電池 薄膜太陽能電池產業鏈 III-V 族太陽能電池產業鏈 上游 中游 下游 模組 模組 系統

(17)

圖 1-4 為太陽光電產業魚骨圖。 圖 1-4 太陽光電產業魚骨圖 資料來源:工研院IEK(2009)

貳、研究限制

本研究主要有以下幾項限制: 一、太陽光電產業發展在國內已有一段時間,但因缺乏上游原料,企業在上游原 料部分則介入不多,如矽原料的供應等。所以在上游資料蒐集以及專家意見 或許未能達到全面性。 二、本研究目的在於分析台灣太陽光電產業之技術能力與產業價值鏈之產業組 合,過程與方法上採用專家意見,文獻整理與專家問卷,並經過有母數與無 母數統計之檢定,但專家意見與問卷上可能發生之偏差仍必然無法避免。 三、國內在系統廠商的相關文獻較少,本研究力求整合研究報告、全球產業發展 情況以及專家學者觀點,對國內產業發展提供策略及政策建議。 原料 太陽光電 產業 矽碇 矽晶棒 矽晶圓 玻璃基板 CTO 太陽能電池 結晶矽 太陽能電池 薄膜太陽 能電池 太陽光電模組 太陽光電系統 系統設計 系統安裝 太陽能電池模組廠 模組認證 單晶矽 多晶矽 非晶矽 CIGS CdTe 染料敏化 III-V結晶矽 太陽能電池 磊晶片 歐盟IEC 認證 美國UL 認證 電力調節器 蓄電池 EVA 膠膜 太陽能電池 製造設備 獨立式 併聯式 直/交流轉換器

(18)

四、本研究在樣本數上屬於小樣本研究,各個專家學者在看法與觀點上或許會有 主觀的認定,亦為本研究的限制。

第二章文獻探討

 

本章主要的內容為整理國內外學者對產業創新需求所提出的相關理論,與根據研究 目的與研究架構,回顧並分析與本研究產業組合分析模式相關之文獻,經由相關文獻深 入的分析探討與回顧整理,來對產業創新需求的策略做全面性的理解。首先針對影響太 陽光電產業競爭力的重要因素- 技術能力進行探討,其次說明產業分析的相關理論:產 業價值鏈、產業生命技術週期,再介紹國家創新理論。茲分述如下:

第一節 技術能力構面

一般對於技術的定義,多限於生產技術之範疇,亦即技術係生產要素之一。然而, 有些學者認為現今技術不只存在於產品或製程等硬體知識,更存在於組織的管理制度 與市場的開拓方法等軟體知識當中。對於管理學者而言,技術普遍被認為是策略性資 產,因為技術可以改變產業結構與競爭優勢,形成競爭策略中的重要力量。但技術本 身為長期累積且為無形的差異化知識,很難用具體的指標來衡量技術能力,因此如何 分析判斷技術能力,便成為許多學者研究的課題。本節主要以兩部分來回顧文獻,首 先釐清技術的定義,並進一步探討如何衡量技術能力。

壹、技術的定義

有關技術的定義,Daft & Lengel(1986)認為技術是將投入轉換為組織性產出的 知識、工具或技巧等綜合性描述。Robock & Simmonds(1983)則認為除了前述的轉 換外,還應加入據以運用及控制組織性產出的各項內、外在因素。Kast & Rosenzweig (1985)則補充認為技術次系統中應包含機器設備、電腦、工具、佈置、程式、方法、 程序、資訊處理等之知識或技巧。 Sharif(1988)同樣認為將特定投入資源轉化為所欲產出間的所有主要活動,都 可稱為技術,因此技術不僅可包含轉換過程中所需使用的有形工具、設備,亦包含為 有效使用這些工具、設備所需具備的相關知識。 Souder(1987)則認為技術可以不同程度的形態如以產品、製程、型式、樣式或 概念存在,或可以在應用、發展或基礎等階段存在,因此技術應包含機器、工具、設 備、指導說明書、規則、配方、專利、器械、概念及其他知識等。因此他認為任何可 增加人們知識或Know-how 者,均可稱為技術。

(19)

貳、技術能力的衡量

關於技術能力的比較衡量,以國家之間的相互比較,一般均以:(專利註冊件數 +技術貿易總額+技術密集製品輸出額+製造業附加價值額)÷4,來做為衡量的基 礎。然而,僅以少數構面衡量容易產生偏差,故Sharif 為解決此問題,認為應由組成 技術各成份來衡量,並將技術視為四部份: 一、生產工具及設備(Technoware):包含全部實體設施,如儀器、機器設備與廠房 等。 二、生產技術與經驗(Humanware):包含所有將投入轉換為產出的必要能力,如專 家知識、熟練程度、創造力與智慧等。 三、生產事實與資訊(Inforware):包含所有過去累積的經驗與資訊,如設計、客戶 資料、規格、觀察、方程式、圖表與理論等。 四、生產的安排及關聯(Orgaware):包含轉換過程中所有必要的安排,如分組、分 派、系統化、組織、網路、管理與行銷等。

第二節  產業價值鏈 

價值鏈(Value Chain)為美國學者 Michael Porter 於 1985 年提出來的觀念。所謂 價值鏈,係指企業創造有價值的產品或勞務與顧客的一連串「價值創造活動」,包括 往上溯及原料來源之供應商下追至產品的最終購買者為止。主要是在描述顧客價值在 每一個作業活動累積之情況,目的在於連結那些導致低成本或有差異化的價值創造活 動。Porter 認為每個企業都是包含產品、生產、行銷、運輸與相關支援作業等各種不

(20)

圖 2-1 Porter 的價值鏈 資料來源:Porter M. E.(1985) Horngren 則認為上游供應商及下游顧客亦可視同價值鏈之整體分析的一部份,組織 延伸後之價值鏈,以顧客滿意為優先考量,如圖2-2 所示。 圖 2-2 組織之延伸後價值鏈 資料來源:Horngren,王美蘭 (1994)等譯 價值鏈可以診斷競爭優勢並為尋求改善的基本工具,把企業運作的各種活動,劃分 成產品設計、生產、行銷和運送等獨立領域。透過對價值鏈的影響,這些企業活動的範 疇對競爭優勢產生舉足輕重的效應。「價值」是顧客願意為企業所提供服務付出的金額。 價值的多寡則必須以總收益來計算,它反映出產品的價格和總銷售量。價值鏈所呈現的 總體價值,是由各種「價值活動」(Value Activities)和「利潤」(Margin)所構成。 價值活動是企業進行的各種物質上和技術上具體的活動,也是企業為顧客創造有價值產 品的基礎。Porter 將價值活動區分為主要活動(Primary Activities)和輔助活動(Support

企業基本設施 人力資源管理 技術發展 採購 利 潤 進 料 後 勤 生 產 作 業 出 貨 後 勤 市 場 行 銷 服 務 支 援 活 動 主要活動

(21)

Activities)兩大類: 一、 主要活動-涉及產品實體的生產、銷售、運輸、及售後服務等方面的活動,只對 最終產品組合有直接貢獻者,可分為下列五種: (一) 進料後勤(Inbound Logistics):這類活動與原料之驗收、儲存以及分配有關。 如物料處理、倉儲、存貨控制、運輸排程、退貨給供應商等; (二) 生產作業(Operations):這類活動與將原料轉化為最終產品有關。如機械 加工、包裝、裝配、設備維修、測試、印刷、和廠房作業等; (三) 出貨後勤(Outbound Logistics):這類活動與產品收集、儲存、將實體產品 運送給客戶有關。如製成品之倉儲、物料處理、送貨車輛調度、訂單處理、 進度安排等;

(四) 市場行銷(Marketing and Sales):這類活動與提供客戶購買產品的理由、並 吸引客戶購買有關。如廣告、促銷、報價、選擇銷售通路、建立通路關係、 定價等; (五) 服務(Service):這類活動與提供服務以增進或維持產品價值有關。如產品 安裝、維修、訓練、零件供應、產品調整等。 以上各活動在價值鏈中屬於連貫的線型關係。各個活動都能創造其附加價值,但由 於企業本身的策略不同,會影響各階段價值鏈活動的價值創造能力,因而產生不同的企 業競爭優勢。 二、 支援活動-藉由採購、技術、人力資源、及各式整體功能的提供,來支援主要活 動、並相互支援,可分為下列四種: (一) 採購(Procurement):係指購買用於企業價值鏈活動「投入因素」之功能, 而非所採購的項目本身。這些採購項目包括了原料、零配件和其他消耗品, 以及機器、設備、房屋建築等資產; (二) 技術發展(Technology Development):每種價值活動都會用到技術。包括 一系列可以改進產品與製程的有關Know-how 或資訊;

(三) 人力資源管理(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人力資源管理涉及人員招 募、僱用、培訓、發展、和各種員工福利津貼的不同活動所組成。企業內, 人力資源管理不但支援個別的主要和輔助活動(如聘用工程師),也支援整 個價值鏈(如勞工協商);

(22)

般管理、企劃、財務、會計、法務、政府事務、品質管制等。基本設施與其 他輔助活動不同之處在於,它通常支援整個價值鏈,而非支援個別價值活動。 任何產業都是由一連串的「價值活動」所構成。企業除了企業系統本身組成的價 值鏈外,其與外部相連結之組織,如上、下游廠商之個別價值鏈,乃構成更完整之價 值鏈,Porter 稱之為價值系統 (Value System)。

國 內 學 者 司 徒 達 賢 則 認 為 此 價 值 系 統 可 成 為 產 業 價 值 鏈 (Industrial Value Chain)。價值系統是以上、下游之垂直結構來切割產業價值鏈,整個產業價值鏈乃由 上游供應商價值鏈、中游企業價值鏈、下游通路價值鏈以及顧客價值鏈所組成,價值 系統中的各個部分大多由一個廠商或是某個廠商內的事業單位構成,每個廠商或事業 單位內部仍以其內部價值鏈活動建構而成。但司徒達賢認為若就策略上的意義而言, 產業價值鏈必須作更細的分割,使企業能更深入瞭解產業價值鏈中附加價值創造的過 程以及活動的來源,以利企業對應投入的價值鏈活動作策略性之選擇。 細分的產業價值鏈會隨產業而有所不同,但一般來說,細分式的產業價值鏈大致 上可切割成研究發展、零組件製造、製程技術、品牌、廣告、推銷與售後服務等,在 細分的產業價值鏈(圖 2-3)之下,企業能較明確地區分價值鏈活動之配置,以及明瞭各 個活動所創造附加價值的大小,以企業目前所處之產業價值鏈定位,是否可能以垂直 整合之方式介入其他的價值鏈活動,以取得該部分所創造的附加價值,或是在既有產 業價值鏈上策略地加入創新性的價值鏈活動,以改變目前產業價值鏈之結構,形成策 略上的競爭優勢。 圖 2-3 細分的產業價值鏈 資料來源:司徒達賢(1994)策略的矩陣分析法基礎 近年來大陸學者吳海瑾(2009)提出產業價值鏈是由眾多的價值環節所構成,但並 不是每一個環節都創造等量價值。高附加價值的環節一般是全球價值鏈上的高端環

(23)

節,產業鏈具有向高附加價值環節延伸的能力和趨勢。其實就是一種高端化的趨勢, 產業高端化包含三層含意:產業結構的不斷優質化,產業的不斷創新和高層次生產要 素的支撐。

第三節 產業生命週期

經濟成長的基礎可以說是建立在不斷的技術進步之上,技術改變是影響產業演進 的重要因素之一,依一般理論而言,技術的變化會造成產業結構與形態的改變,因此 我們可以從技術變化的動態過程來了解產業的演化。一般有關技術演進的研究大致可 歸納三類,分別是技術進步的S-curve、技術成熟度與技術生命週期。

壹、技術進步曲線

有關技術變化,Oliver Williams (1975) 所提出技術發展呈現 S-curve,並分為三階 段的主張,分別為早期探索階段、中介發展階段及成熟階段;其認為以在技術上投入 的經費、參與研發工作的人數、設備的專業分工程度來做衡量技術進步的指標。而 Foster(1986)提出,S-curve 可應用於決定產業對於技術之研發強度及由舊有技術轉 換為新技術的時機,使企業在競爭上獲得成功。因此企業應利用S-curve 進行核心技 術轉換,並利用技術生命週期曲線的概念來協助企業了解產業環境在曲線上所處的位 置,並探討如何應用R&D 來縮短技術差距與解決技術上的問題。

貳、技術成熟度

在技術成熟度方面,Ketteringham & White (1984) 則認為技術的發展,開始主要 是高度不確定及少數參與者之基本研究,經過高生產力之成長期而達到進展極小的成 熟期,形成一生命週期。Christensen (1997)和 Foster (1986)則依技術績效指標達到飽和 的程度,將技術成熟階段分為萌芽期、成長期、成熟期與老化期等四階段,其認為技 術成熟度可決定產業成熟度、科技政策與產品差異化的機會。而Sood & Tellis (2005) 提出當技術達到一定純熟度時,將透過創新活動來提高技術的層次及競爭力。

叁、技術生命週期

有關技術生命週期的觀念,可依照技術滲透的狀況,亦即技術被應用於生產之普 遍程度,將技術分為技術發展、技術應用、應用上市、應用成長、技術成熟與技術衰 退等六階段,做為技術發展的指引,探討在技術生命週期不同階段,產品發展與技術

(24)

發展的關係,促使管理者建立技術組合來發展企業合適的策略,如表2-1。 表 2-1 技術演進特徵表 技術發展 此階段主要是指對於明顯價值的基礎研究,開始進行應用研究 技術應用 此階段主要是將技術具體應用在產品上,也就是一般所謂的萌 芽期。 應用上市 此階段主要是指產品開始出現在市場上。 應用成長 產品開始依市場的需求做局部性或漸進性的改變。 技術成熟 在眾多廠商的競爭下,市場趨於成熟,技術的價值開始下降, 企業的競爭重點在於利用製程來降低產品成本。 技術衰退 在此階段,產品本身已成為陳舊式樣,銷售量成長衰退,技術 與產品僅有少部份的改變。 資料來源:蘇俊榮(1998) 另一種生命週期的理論,由Everett Rogers (2003)等人根據一項針對社會團體在面 臨「不連續的創新」(discontinuous innovations)時的反應狀況之相關調查報告,所推導 出的社會現象模式。所謂不連續的創新代表著嶄新的產品與服務,當其與目標客群互 動之歷程恰與高科技公司產品在面臨市場採用之模式類似。市場上所面對之消費客群 依其採購心理與行為主要可歸納為以下數種: 一、創新者或技術狂熱者 對於新的事物(新科技;新產品)有極高的興趣;樂在高科技,能克服不便及困難, 是新產品的擁護者與守門員角色。他們大部分沒有什麼錢,卻值得廠商投資以爭 取其支持並發揮他們的影響力。創新者僅佔全體顧客的2.5%,卻是技術採用生 命週期的守門員。 二、早期採用者或高瞻遠矚者 是企業裡的革新派,有權也有錢。他們高度期望高科技能創造更好的利益或競爭 優勢;對於能突破舊制之新能力或產品勇於率先採用,通常佔全體顧客的13.5%。 廠商應傾全力滿足他們的需求,以創造具有示範效果的成功案例。 三、早期大眾或實用主義者 不會對新科技著迷,採用時持審慎的態度,凡事務實、對技術保持中庸,要求針 對問題的完整解決方案。採用新產品前,一定會向所信任的人尋求參考意見。決

(25)

定更新舊系統架構時,偏向於向市場上的領導廠商來採購,以便從供應面取得最 大的總體價值。他們通常代表全體顧客的三分之一。 四、晚期大眾或保守派 之所以採用新技術,乃是受到市場壓力,不得不跟上潮流,否則就要面臨淘汰。 這類消費者對於價格非常敏感,要求苛刻,並且吝於支付額外服務費。對有志於 此一市場的廠商,需想辦法擴大經濟規模以降低價格,並將產品及服務標準化, 提供價廉物美的產品以爭取佔了三分之一的目標客戶。 五、落伍者或吹毛求疵者 這群人對高科技的行銷嗤之以鼻,雖然佔全體顧客的16% ,但除了消極的批評 外,對於銷售量的提升並無幫助,故高科技行銷應避開這特定族群。 高科技產品發展階段依技術採用生命週期模式則可分為六個不同地帶,如圖2-4: 圖 2-4 技術採用生命週期 資料來源: Moore GA.(1995) 一、早期市場 由技術狂熱者和高瞻遠矚者率先加入支持。 二、鴻溝階段 此現象為市場開發停滯不前,早期市場熱度剛冷卻,主流市場卻無法接受尚未足 夠成熟的解決方案。跨越鴻溝的制勝策略,標定主流市場中的實用主義顧客群, 傾全力發展該特定顧客群所要求的無任何折扣的「完整產品」。

(26)

三、保齡球道 指產品在部分垂直利基市場得到青睞(如蘋果電腦公司針對圖形美工社團所推出 的桌上排版系統)。行銷推廣以經濟性買主(指負責特定功能部門盈虧之主管)為訴 求重心。發展市場重點是聚焦於提供單一應用之完整產品解決方案以拔得頭籌, 接著充分運用前一個利基市場建立之優勢堅強基礎,逐次朝獨立而相鄰的利基上 尋求突破。 四、龍捲風暴 徵兆為當市場整體已脫離多個利基市場彼此分立的局面,開始朝一個新興的產品 類別組合(一體適用之水平市場);為滿足龐大的新客戶在極短時間內同時湧入市 場供不應求現象。行銷對象以基礎架構性買主或技術性買主為主(如公司之資訊技 術部門)。行銷重點在於根據市場共同架構,將完整產品商品化以實施大量市場開 發與攻擊的策略,快速生產、擴張通路並及時運交產品予客戶。 五、康莊大道 此階段產業標準已經確定,產品開始出現供過於求、廠商開始削價競爭:為爭取 產品的最後使用者,市場開發指導原則轉為以滿足特定顧客群之偏好,並將重點 放在「大量的客製化」。也就是充分利用原有的完整產品,設法增添能增加使用者 主觀附加價值之延伸性產品。 六、生命盡頭 替代型新技術的產品訊息開始宣傳,醞釀出另一波版圖轉移。

第四節 競爭策略群組

第一項 一般競爭策略區分的競爭群組

Porter (1990)觀察廠商所採取之策略,利用競爭優勢來源與競爭範圍兩構面訂出一 般競爭策略圖(圖 2-5),認為廠商所採取之競爭優勢包括以下三種:

(27)

圖 2-5 Porter 的競爭策略群組 資料來源:Porter, M. E., 1980. 一、成本領導(Cost Leadership):產品的主要競爭力為成本的優勢。此時企業之最佳策 略為將產品標準化,並取得規模經濟,創造產品的成本優勢; 二、差異化(Differentiation):若產品擁有特殊功能且滿足顧客(如高品質、創新的設計、 品牌名稱、良好的服務聲譽等),即具有競爭力; 三、集中化(Focus):廠商之產品集中在某群顧客、某地理範圍、某行銷通路,或產品 線的某一部份。 成本領導、差異化及集中化三種競爭策略,所採取之方法、所需之資源並不同,組 織安排、控制程式也不同,其中成本領導重視製造程式,藉由製程的技術以及優良的管 控將產品成本降到最低,以價格戰的方式來做市場競爭。差異化強調行銷能力,透過強 力的行銷,將本產品在消費者的心中跟其他公司的產品有所區別。至於集中化策略則針 對集中目標採取適當之措施。

第二項 產業構面區分的競爭群組

根據Porter 之架構,徐作聖進一步發展產業構面的競爭群組,產業構面分析根據「競

爭領域」(Competitive Scope)的窄或廣,以及「競爭優勢」(Competitive Advantage)的來

源等兩構面,將產業區隔成四種不同的競爭策略群組,如圖2-6 所示。     廣  競  爭  範  圍      窄 低成本      差異化       競    爭    優    勢  成本領導 差異化 集中化

(28)

圖 2-6 產業構面的四大競爭策略群組 資料來源:徐作聖,1999。 以下分別說明四大競爭策略群組及其特色: 一、多元化經營:當競爭領域較為寬廣,而企業擁有成本上的競爭優勢時,應採取多 元化經營之策略。多元化經營企業除了擁有本身所處產業的產品及技術外,還擁 有其他相關性產業的多元性技術,甚至是非相關產業的多元性技術,因而能享有 範疇經濟的優勢。具有多元化經營優勢之企業,資本額龐大並擁有高度的混合型 組織,產品以全球化市場為導向,建立國際化的品牌行銷到全球各地。多元化經 營企業之經營型態以「多角化導向」為主,其競爭優勢在於,該企業能創造不同 產業間的技術、生產或市場的綜效,並藉此擴展經營規模; 二、市場導向經營:當產業競爭領域寬廣,且產品具有差異化優勢時,企業應採取市 場導向經營之策略。市場導向經營之企業專注於提供符合顧客需求的產品及新市 場、新客層的開拓,重視企業形象、品牌建立以及產品多樣化。此類企業經營型態 以「市場導向」為主,其競爭優勢在於,成為市場開發與先驅者,掌握進入市場的 時效,致力於顧客滿意,形成其他廠商的進入障礙; 三、獨特技術能力:當產業競爭領域狹窄,且產品具有差異化優勢時,此時企業應採 取獨特技術能力取勝之策略。專注於某種專門研發技術的累積及創新發展,並有能 力將此種技術移轉及應用至不同的產業領域,並以企業核心技術參與產業技術規格 及標準的制定,該企業之經營型態以「技術導向」為主,其競爭優勢在於,建立技 術研發上的利基,以技術標準的制定及開發來形成進入障礙。 四、低成本營運能力:當產品之競爭空間狹窄,但企業擁有成本上的競爭優勢時,應 採取低成本營運能力之策略。由於成本的降低為該企業最主要的經營重點,因此必 多元化 經營 市場導向 經營 低成本 營運能力 獨特技術 能力   廣 競  爭  領  域      窄 低成本      差異化       競    爭    優    勢 

(29)

須專注於產品的製造,重視製造時程、品質控制,致力於建立高製程效率及高量產 速度的利基。該企業之經營型態以「生產導向」或「成本導向」為主,而其競爭優 勢在於,創造規模經濟及高製造效率,擁有成本優勢,形成進入障礙。

第三項 市場領導者準則區分的競爭群組

Hope and Hope (1997)提出三種領導企業的原則,包括:產品領導者、營運效能領導 者以及親密顧客服務導向等。在這些不同的廠商經營型態中,無論是企業的管理系統、 營運流程、組織架構以及組織文化等表現亦不相同。以下針對此三種策略群組模式,歸 納出如表2-2 之分類準則。 一、以產品領導者而言,此群組所需注意的是重視創新功能,也就是技術創新,因此 公司如果想在此群組中脫穎而出,必須以技術為樞紐,努力追求多元化的核心能 力、並在產品的設計與製造上不斷的改良與創新。 二、追求營運效能導向的企業,較需注重與上游供給鏈關係的維持及公司內部營運成 本的最小化,由於成本的考量因素,因此此群組中的企業主要的經營型態為推出 標準化較高之產品,而非針對不同顧客生產不同產品,因此推出比市面現有產品 價格更低、品質更高的產品為其主要競爭優勢。 三、而對顧客服務為導向的公司來說,較需注重顧客的服務以及與顧客間溝通管道的 順暢,並與顧客建立長期的關係、願意分享顧客的風險、生產為顧客量身而作的 產品以及提供有價值的服務。

(30)

表 2-2 策略群組之營運分類準則 策略群組 群組分類準則 活動項目之範例 產品領導 者 1. 公司較注重產品發展與市場探索等創新 關鍵程式上; 2. 公司採用較彈性之組織結構,並以創業 家精神探索公司潛在發展之領域; 3. 在管理系統上,一般產品領導型公司多 採用結果導向(result-driven)之管理風 格,作為新產品開發之評估準則; 4. 在公司文化風格方面,公司鼓勵發揮個 人想像力與才藝,以易於常人思考之邏 輯創造未來之遠景。 1. 決定產業標準,例如:Intel 的微處理器;Microsoft 的 視窗作業系統;Sony 的隨 身聽等; 2. 不斷激發新產品創意、迅速 商品化,並不斷加以改良, 如:Johnson & Johnson; 3. 透過本身核心能力與顧客 間的緊密連結,達到公司不 斷創新的機制。 營運效能 領 導者 1. 能將產品從供應商到最終消費者之間的 一連串服務活動做最有效率之安排,以 降低成本與減少不必要之活動 2. 公司內部之價值活動皆由公司總體規 畫,並以標準化、簡單化與緊密控制之 原則,減少一般員工之決策行為以提昇 整體營運效率 3. 在管理系統上,透過一定的規範準則, 強調整合、可靠與快速的業務處理程式 4. 在公司文化風格上,強調全面成本之控 制,減少不必要之獎賞制度 1. 有效率之配銷運輸系統 如:Dell 等; 2. 強調低成本、高品質的產 品,如Dell、GE 等 3. 利用管理資訊系統透過「虛 擬庫存(Virtual Inventory)」 的觀念,與供應商保持密切 的合作,如:GE、Wall-Mart 等。 顧客服務 領 導者 1. 公司主要的活動程式在於幫助顧客全功 能的服務(例如:幫助顧客瞭解他們真 正需要的產品)並維持與顧客間溝通管 道的順暢 2. 公司採用較扁平之組織結構,並讓第一 線之員工擁有決策的權力以因應消費者 的需要 3. 在管理系統上,針對公司長期的客戶創 造更高的服務品質 4. 在公司的文化風格上,希望服務之對象 為特殊且長久維持良好關係之顧客,而 非針對一般普通之顧客 1. 透過整合資訊系統,使顧客 可隨時追蹤從下訂單到付 費之間的一切流程,如: Cable & Wireless

2. 強調與顧客間長期關係之 建立,並給予絕佳之顧客服 務,如:British Airway

(31)

第五節  產業組合分析模式   

早期在70 年代時,波士頓顧問群(BCG)發展與推廣一套類似組合分析的方法-波

士頓模式(BCG Model),又稱為成長佔有率矩陣(growth-share matrix);將產品市場佔 有率與相對市場佔有率作為橫軸及縱軸,將矩陣分為四個部分,依據此判定公司事業投 資組合是否健全。而後,有學者認為應該加入更多的影響因素,發展出另一種成長佔有 率矩陣-奇異電器模式(GE Model),又稱為多因子投資組合矩陣(multifactor portfolio matrix),是由縱軸市場吸引力與橫軸-競爭地位所組九宮格矩陣。 在90 年代,Jose(1996)提出組合方法(Portfolio Approach),使用組合分析的方式探 討公司的策略與面對環境間的關係,建構出環境與策略矩陣(Environment-strategy matrix),再運用矩陣所建構出的各種組合方式分析不同時期因環境改變造成的策略定位 修正。 Kotler et al.(1997)認為策略性產業組合是從許多產業之中選擇出合適發展的產業組 群(特別是產業附加價值高與國家有實力競爭的產業環節),並同時也能淘汰衰退或生 產力較低的產業。在策略性產業組合分析過程中,必須先定義出決定產業發展的條件, 將產業加以定位並設定目標,最後才尋求合適的產業策略,在此產業組合分析模式中, 用來檢驗分析產業組合的的函數主要有二大項,如圖2-7 所示。每個國家比較自己與其 他國家在競爭條件上的差異後,選擇發展條件最佳的產業。而政府可以透過政策工具的 干預,局部或全面改變競爭能力的優勢,使得產業更適宜發展。 徐作聖(1995)針對產業發展階段模式分析,認為產業在不同的發展時期與環境,應 有不同的需求,因此只要能在產業發展過程中掌握重點需求資源,政府與產業便可依據 產業需求做適當的規劃。

(32)

圖 2-7 策略性產業選擇分析模式 資料來源:Kolter, P., Jatusripitak, S., and Maesincee, S., 1997.

而區隔變數的選擇是產業組合分析模式的最大特色,其中產業供需的配合與競爭能 力是區隔變數選擇的重要依據,而產業領先重點與產業競爭優勢來源是選擇供需面變數 的準則。在供給面(X 軸)方面,全球產業之價值鏈或供應鏈是主要的選擇,它代表了在 知識經濟時代全球垂直分工與水平整合的趨勢,同時也兼顧了系統整合的考量;在需求 面(Y 軸)方面,對於已形成的產業與產業結構還在發展中的產業有不同的選擇,前者以 策略定位為主,而後者是以產業(市場)生命週期為主,而這兩種選擇代表了市場結構 之競爭情勢與競爭優勢選擇之考量。

第六節  產業發展相關理論 

 

壹、產業發展階段模型

本節主要討論產業發展階段的概念與相關理論,由於不同國家的自然資源與環境會 強化某些特定產業的競爭力,或者在產業由引進到成熟的不同時期,使用適當的策略與 方法來改善環境與補足不足的條件,產業同樣也可以產生競爭上優勢。因此,如何使國 家與環境能培育出特定且具有競爭力的產業,一直為各國政府研究產業政策的重點。 對於分析某些國家與環境為何能培育出特定且具有競爭力的產業,一直是學者研究 的課題。 有一派學者認為,不同國家的自然資源與環境會強化某些特定產業的競爭力。 產業吸引力  高附加價值  核心關鍵產業  未來的競爭力  專門化產業  具有出口潛力  國內市場需求高  國家競爭能力  國家產業潛能評估  國家產業發展能力  國家產業發展 

(33)

但也有另一派學者認為,在產業由引進到成熟的不同時期,如果使用適當的策略與方法 來改善環境與補足不足的條件,產業同樣也可以產生競爭上優勢。因此在本段中主要討 論產業發展模式的概念與相關理論。 Porter(1990)以經濟發展的概念來解釋對於產業發展看法,在理論上主要將國家 經濟成長劃分成四種階段:生產因素導向階段,投資導向階段、創新導向階段與富裕導 向階段四個時期,在不同的時期國家會形成不同的優勢條件,因此在各種時期會有不同 的產業興起或衰退。在理論上雖可以解釋國家在不同的時間下多變的產業形態,但是有 些產業不見得在國家進入不同經濟成長階段的時候便喪失競爭力。即使像美國、德國等 先進國家,還是有完全倚賴天然資源而求得競爭力的產業。且國家經濟是由不同類型的 產業結合而成的,每種產業成長的時間與階段都不相同。 以國家經濟發展的模式來解釋產業的發展,在某些觀點上仍有所不足。因此Kotler 提出了另一種的產業發展模式(如圖 2-8),產業在發展不同的階段會有不同的變化(如圖 2-9),因此政府便可以依據各時期不同的變化來輔導產業。   圖 2-8 國家政策影響產業模式 資料來源:Kolter, P., 1997 政府貿易政策  政府產業政策  政府投資政策 政府支出  對內投資  本地投資 對外投資  生產 進口 國內消費 出口 輸入  生產  輸出 

(34)

圖 2-9 國家產業三階段發展模式 資料來源:Kolter, P., 1997 本地投資 生產 進口 國內消費

階段一:進口替代導向

對內投資  本地投資 生產 進口 國內消費 出口

階段二:內部投資與出口促進導向

對內投資  本地投資 生產  進口 國內消費   出口 對外投資

階段三:對外投資與進口自由化導向

(35)

技術的改變影響產業的演進,故技術的取得成為產業發展的重要憑藉;在產業發展 初期,國家無法自行建立自有技術能量,此時便須設法由國外等管道取得技術來源, Kim(1980)認為以開發中國家來看,從產業技術引進到生根,至少包括了三個主要的階 段,如表2-3。 表 2-3 產業技術發展三階段之特性 階段一 階段二 階段三 建立新企業的方式 移轉國外技術 本地技術與創業 者之流動 科技工作重點 施行引進之技術 吸收領會技術以 增進產品多元化 改善技術以強化競爭 優勢 關鍵之人力資源 國外專家 受訓於供應商之 本地技術人才 本地科學與工程人才 生產技術 無效率 較有效率 技術改變之主要來源 國外整組技術移轉 自有努力的成果 國際技術移轉之主要 形式 單項技術 外在影響技術改變之 主要來源 供應商與政府 顧客,競爭者 市場 本地(低度競爭) 本地與海外(高度競爭) 研發及工程之重點 工程 發展與工程 研發與工程 零組件之供應來源 多數為國外 多為國內 政府政策之重要性 進口替代與外資控制 促進外銷 當地應用科技之機構 顧問 改良發展 研發 資料來源:Kim, L., 1980 第一階段: 技術的獲取:技術移轉的管道,包括多國籍公司的直接投資(包括國外的技 術移轉)、購買整廠技術(Turnkey)、專利權及知識的授權、與技術的服務,這 些管道是開發中國家在取得技術能力的最重要的來源。科技知識的移轉也可 透過其它的途徑完成,如機器設備之進口(技術移轉極重要的形式),國外 OEM 之購買者之技術移轉(為了使產品之品質能符合標準,國外購買者提供

(36)

的技術協助)。此外,國外的教育、訓練、工作經驗、複製國外之產品等也都 是獲得技術能力的來源。 第二階段: 技術的擴散。技術擴散的最大目的,在於將取得之技術擴散到整個產業中, 全面提昇國家技術能力。以國家整體的立場來看,由國家主導的海外技術移 轉必須藉由擴散功能傳播到整個產業以求到最大的經濟效益。舉例來說,韓 國之電子產業因為技術迅速地擴散、訓練有素之技術人員的流動,使得後進 廠商技術得以升級,整個產業的競爭力得以提昇,進而促使本地技術開發的 投資增加。 第三階段: 技術的吸收及自有技術的開發。技術移轉的最終目的,在於自有技術的開發。 自有技術的開發的活動包括複製或還原外國產品、採用引進之技術並透過學 習加以改良及自行研發等。進而促使國家的產業升級。 在國內學者的研究方面,徐作聖(1995)提出產業在不同階段的發展階段模式(如表 2-4 所示)。 表 2-4 產業競爭模式 產業生命 週 期 工業結構 主要競爭 策略 科技差距* 產業競爭 典型產業 萌芽期 分散型 集中差異 化 極大差異 (階段 1) 完全競爭或局 部壟斷 生物科技,HDTV,高溫 超導,醫療製藥 成長期 分散到集 中型 全面差異 化 差距縮小 (階段 2) 壟斷式競爭 IC,材料科技,通訊網路, 特用化學品 成熟期 集中型 全面成本 領導 差距極小 (階段 3) 寡斷式競爭 汽車,石油,IC 產業,大 宗化學品,航太,建築及 一般工程,國防科技,個 人電腦 衰退期 集中型 集中成本 領導 無差距 (階段 4) 寡斷或獨佔 家電產品,民生用品,紡 織,煉鋼,造船,能源產 業 資料來源:整理自徐作聖「全球科技政策與企業經營」,華泰書局, pp.25,1995 經濟部技術處編印,《經濟部產業技術白皮書》,1994 年,頁 24-2

(37)

貳、產業競爭優勢相關理論

依國際貿易理論而言,有關產業或特定的產業環節之所以能在特定的國家發展的解 釋很多,最傳統的說法便是該產業在當地國家具有較好的比較利益條件,如國家優勢的 資本或人力因素。但基本假設沒有考慮到技術的特殊與生產差異性的因素,與現實情況 並不符合。一般對於產業或特定的產業環節之所以能在特定的國家發展,通常忽略了技 術的特殊與生產差異性的因素,而僅認為該國家具有較好的比較利益條件。 後期的經濟學者Heckscher 及 Ohlin 於 1920 年提出要素比例理論,其基本的觀念假 設在於各國的技術相等的情形下,產業優勢的條件會決定於土地、勞動力、天然資源與 資本等「生產因素」的差異,每個國家比較自己與其他國家在生產因素的差異後,選擇 發展條件最佳的產業。而以生產因素的比較利益說明貿易形態確實有它直接的說服力, 但是在許多情況下卻無法解釋產業的實際競爭行為,特別是需要精密技術或熟練勞工的 產業,若單純以靜態的勞力與資本因素解釋便有所困難。 美國的Bela Balassa 於 1979 年提出階段性比較利益理論。他認為傳統理論大多把 靜態的成本效益與生產因素具象化,但沒有考慮到時間的因素,而理論之所以不能解釋 技術密集產業的原因,以長期的觀點來看,技術會不斷的演進變化,且生產因素可以在 國家之間移動。而國家隨著經濟發展過程,新的產品、生產流程與市場的變化都會促使 產業優勢的形態改變。因此在研究產業發展模式時便不能只考慮靜態的比較利益法則, 而須考慮到技術差異與時間等動態理論觀念。 Porter 在經過分析研究許多國家的產業之後,認為產業的發展有特定因素。不同的 因素相互影響造成產業多變的形態。因此他提出一個細部分析架構來比較且解釋產業在 不同國家的發展情形。如圖 2-10 所示,此一觀念性架構將產業發展的基本因素分為六 個主要部份:生產要素、需求條件、相關與支援產業、企業策略結構與競爭對手、機會 以及政府。 一、 生產要素 主要為國家在特定產業競爭中有關生產方面的表現,如人力資源、自然資源、 知識資源、資本資源與基本建設等優劣條件。 二、 需求條件 主要為本國市場對該項產業所提供產品或服務的需求。 三、 相關產業和支援產業的表現 主要指相關產業與上游產業是否有競爭力。

(38)

四、 企業的策略、結構與競爭對手 主要為在產業內企業的組織與管理形態,以及市場競爭的情形。 五、 機會 某些特定的條件出現會改變國家的競爭優勢與產業環境。如基礎科技的創新、 全球金融市場或匯率的重大變化、生產成本突然提高與戰爭。 六、 政府 政府透過政策工具與手段會改變產業的競爭環境與條件,如政府的補貼政策會 影響到生產因素、金融市場的規範或稅制會影響到企業的結構。而產業的發展 也會帶動政府的投資意願與態度。因此在分析政府的政策時必須參考其他條件 的情況。 在此模式中強調產業的優勢在於基本條件的互相影響。藉由這些關鍵條件,我們可 以評估產業環境的變化與改變的效果。配合國家的特有資源條件與優勢,經分析及評估 結果,可以提供有用的資料,便於政府制定、執行、控制與規劃相關措施,以創造最有 利於企業的機會。 圖 2-10 鑽石結構模式

資料來源:Poter, M.E.,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 ”, pp.127,1990

然而,Porter 提供觀念架構來分析產業如何達到競爭優勢,但是並沒有解釋為何在 相似的方式與條件下,有些國家的產業仍無法達到優勢,近來的學者研究則加以擴充, 認為每個國家的總體經濟環境、社會與政治的歷史背景、社會的價值觀也會影響到產業 的競爭優勢。因此Kotler 補充提出產業發展因素模式。如圖 2-11 所示,此結構主要分 企 業 策 略 企 業 結 構 競 爭 程 度 生 產 要 素 需 求 條 件 相 關 與 支 援 性 產 業 機 會 政 府

(39)

五部份:政府領導、國家文化、態度與價值、國家的生產因素條件、國家的社會聚合力、 國家產業組織形態。此分析模式的特點為: 一、此結構包含了社會層面(國家文化、態度與價值、國家的社會聚合力)、經濟層 面(國家的生產因素條件、國家產業組織形態)與政治層面(政府領導)。 二、在結構因素條件方面有些是屬於固有的,如國家生產因素條件(自然資源),有 些屬於創造出來的,如產業組織形態。 三、在此架構分析中同樣包含了靜態分析(國家文化、態度與價值)與動態分析(政 府領導、國家產業組織形態)。 四、在分析的方法上,有些屬於結構面,如國家的生產因素條件。有些屬於行為面 如政府領導。有些則結合兩者,如國家產業組織形態。 圖 2-11 Kolter 的國家競爭力分析模式 資料來源:Kolter, P., “The Marketing of Nations”, pp.112, 1997

參、產業創新需求理論

由於技術的改變,使得「創新」被管理學者與經濟學家普遍認為是經濟成長的一項

基本因素,但卻很少人去研究創新如何影響經濟成長,直到 1960 年代中期,才開始有

人探討創新如何造成產業的改變與競爭優勢。Rothwell and Zegveld (1981)曾針對產業創

新造成的影響提出說明,由產業的創新可以導引至國家各經濟層面的成長。Porter (1990) 進一步分析比較後發現,新的競爭優勢理論除必須將競爭層面提升到國家層次,還必須 把技術進步與創新列為思考重點,雖然此一論點已經明確顯示將產業技術創新對於國家 競爭優勢的重要性,但Porter 的理論卻沒有明顯的指出產業要如何規劃來達到創新。因 此在本節中,將針對產業創新所需求的條件做深入的分析。 政府領導  國家生產因素條件 國家文化、態度與價值 國家的產業組織 國家的社會聚合力

(40)

一般從傳統的分析角度上,有關產業創新的條件,普遍以技術發展相關需求條件做 剖析與研究。但是在近年來,創新的觀念不僅包括技術與產品的改善,更包括新的產業 環節出現或生產因素的改變,因此影響產業的創新因素便日益複雜。

以產業創新的所需的資源來看,Rothwell and Zegveld (1981)歸納出產業創新所需要 的因素,包括技術知識與人力資源、市場資訊與管理技巧、財務資源、研究發展、研究 環境、國內市場、國外市場、國內市場環境、國外市場環境等資源條件如表2-5 所示, 政府可藉由政策來改變相關的因素與條件來獲得競爭上的優勢;但若進一步的分析與檢 視影響產業創新需求條件,理論上產業所需求的資源在不同環境下應有不同的差異。以 財務資源來看,產業在不同時期所需要的資金市場形態就不太相同,需求的資金來源與 管道也有所差異。 表 2-5 產業創新過程與需求資源關連表 創新過程 基礎研究 應用研究 產品發展 量產 市場行銷 拓建通路 研究發展

i

i

研究環境

i

技術知識

i

i

i

市場資訊

i

i

i

i

市場勢態

i

i

i

市場環境

i

i

人力資源

i

i

i

i

i

i

產 業 需 求 資 源 財務資源

i

i

i

i

i

i

註:●

表產業重點需求的資源

資料來源:Rothwell R. and Zegveld W., 1981.

在國內學者的研究方面,徐作聖(1995)曾針對產業發展階段模式分析後,進一步提

出科技演進過程如表2-6 所示,認為產業在不同的發展時期應有不同的創新需求,只要

能在發展過程中掌握重點需求資源,政府便可依據產業的需求做適當的規劃。因此我們 可以瞭解,從傳統的觀點來看產業競爭,國家的生產因素與環境都是固定的,產業必須 善用這些固定的條件來獲得發展。

(41)

表 2-6 科技演進過程 發展階段 科技差距 資金需求 資金來源 主要支出 產業結構 主要競爭策略 萌芽期 極大 不確定 企業內部或 政府補助 產品研發及市 調 尚未發展 未確定 成長期 差距縮小 高 企業內部 產品及製程開 發;市場開發 市 場 區 隔 中 壟 斷 或 整 體 完 全 競爭(萌芽期) 集中差異化 成熟期 差距極小 創新產品較 低;大宗產 品極高 創投基金及 企業內部 產品推出速度 及 開 發 風 險 ( 企 業 創 新 精 神) 壟 斷 或 寡 斷 式 競爭(成長或近 成熟期) 全面差異化或 成本領導 衰退期 無差距 極高 股市基金 市場開發與行 銷 寡斷式競爭 (成 熟期或衰退期) 全面或集中式 成本領導 資料來源:徐作聖,1995。

第七節 創新政策

壹、創新政策的基本理論

根據美國、日本、德國、法國等先進國家採行之產業政策及經驗,政府對產業活 動採行的政策取向,從自由放任主義到積極干預主義之間,其中有三種基本理念對政 策目標及策略的抉擇影響最大:「塑造有利環境論」 (favorite environment

promotionist)、「創新導向論」(innovation pushers)、「結構調整論」(structure adjusters)。 一、塑造有利環境論:主張政府機構的功能應侷限於塑造促進產業發展的有利環境, 故採行之產業政策應著重於促成穩定的經濟環境、增進市場有效競爭,甚至包括 刻意低估本國匯率。 二、創新導向論:主張政府的干預措施必須激發創新,也就是說,政府有能力選取並 有效培育明星工業,使其成為經濟成長的動力。此種理論的基礎在於,肯定政府 機構能力,以選定及培育具有發展潛力的產業,並促進國家經濟的成長。 三、結構調整論:認為政府干預應著重於產業結構的調整。其主要理念是基於市場狀 況而加以調整,才可確保經濟活力與衝勁。當需求面發生重大改變之際,政府必

(42)

須針對供給面進行有效的結構轉變。基本上,此種基本理念所制定的產業政策, 應可以協助及引導市場機能的轉變。許多自由經濟理論的學者認為,政府的干預 愈少愈好,但基於下列理由,一般認為政府應介入並形成相關政策: (一)基礎性科技技術具有外部性經濟,加上研發所需資訊的公共財特性,以及研發活 動的不確定性與不可分割性(經濟規模),導致企業投資的資源低於最適水準,有 必要由政府支持該活動; (二)據動態比較利益理論,在其他國家已投入新興產業科技研發,本國若未採產業誘 導企業從事研發而改變企業在學習曲線的位置,則將居於競爭劣勢; (三)依據產業組織理論,凡具備相當程度規模的企業組織若從事研究發展應可以有成 果出現。但對多數規模小且資金不足的企業而言,面對技術快速變動及高風險, 並無能力進行,而須由政府政策介入; (四)此外,保護主義、幼稚工業理論和不平衡成長理論者,則主張政府應介入經濟活 動,引導相關產業發展方向。 換言之,基於外部效果、經濟規模、動態競爭和幼稚工業保護等理由,政府對新 興產業制訂產業政策有其合理化基礎。

貳、創新政策工具

從產業的觀點,政策是政府介入科技發展系統具體實現的手段。科技發展投入到 產出,是從起始階段資源的投入,經創新過程,將技術落實於生產與行銷市場的過程 都涵蓋於科技政策內。Rothwell 及 Zegveld 在研究政府之創新政策中指出,創新政策 應包括科技政策及產業政策,而以政策對科技活動之作用層面,將政策分為下列三類 以及12 項政策工具: 一、供給面 (Supply)政策:政府直接投入技術供給的三個影響因素,即財務、人力、 技術支援、公共服務等; 二、需求面 (Demand)政策:以市場為著眼點,政府提供對技術的需求,進而影響科 技發展之政策;如中央或地方政府對科技產品的採購,以及合約研究等; 三、環境面 (Environmental)政策:指間接影響科技發展之環境,即專利、租稅及各項 規則經濟體之法令之制定。 Rothwell 及 Zegveld(1981)在另一方面研究指出,政策的形成主要在於政策工具的

數據

圖 1-1 研究步驟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參考徐作聖 IIR 架構 研究理論基礎與架構產業組合分析模式  國內外太陽光電產業資料收集與分析 台灣整體環境分析 與政策評估 全球與台灣太陽光電 產業特性分析 研究背景與動機研究目的 文獻探討 建構太陽光電產業組合模式 與產業創新資源要素(IIRs) 專家訪談 與問卷調查 1.全球太陽光電產業定位 2.台灣太陽光電產業發展 確認訪談 目標與內容 結論與建議
圖 1-4 為太陽光電產業魚骨圖。  圖 1-4 太陽光電產業魚骨圖  資料來源:工研院 IEK(2009)  貳、研究限制  本研究主要有以下幾項限制:  一、太陽光電產業發展在國內已有一段時間,但因缺乏上游原料,企業在上游原 料部分則介入不多,如矽原料的供應等。所以在上游資料蒐集以及專家意見 或許未能達到全面性。  二、本研究目的在於分析台灣太陽光電產業之技術能力與產業價值鏈之產業組 合,過程與方法上採用專家意見,文獻整理與專家問卷,並經過有母數與無 母數統計之檢定,但專家意見與問卷上可能發生之偏差仍必
圖 2-1 Porter 的價值鏈  資料來源:Porter M. E.(1985)    Horngren 則認為上游供應商及下游顧客亦可視同價值鏈之整體分析的一部份,組織 延伸後之價值鏈,以顧客滿意為優先考量,如圖 2-2  所示。  圖 2-2 組織之延伸後價值鏈  資料來源:Horngren,王美蘭 (1994)等譯    價值鏈可以診斷競爭優勢並為尋求改善的基本工具,把企業運作的各種活動,劃分 成產品設計、生產、行銷和運送等獨立領域。透過對價值鏈的影響,這些企業活動的範 疇對競爭優勢產生舉足輕重的
圖 2-5 Porter 的競爭策略群組  資料來源:Porter, M. E., 1980.  一、成本領導(Cost Leadership):產品的主要競爭力為成本的優勢。此時企業之最佳策 略為將產品標準化,並取得規模經濟,創造產品的成本優勢;  二、差異化(Differentiation):若產品擁有特殊功能且滿足顧客(如高品質、創新的設計、 品牌名稱、良好的服務聲譽等),即具有競爭力;  三、集中化(Focus):廠商之產品集中在某群顧客、某地理範圍、某行銷通路,或產品 線的某一部份。  成本領導、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Experiment a little with the Hello program. It will say that it has no clue what you mean by ouch. The exact wording of the error message is dependent on the compiler, but it might

A., and Revang, O., “A Strategic Framework for Analying Professional Service Firms — Developing Strategies for Sustained Performance”, Strategic Management Society

This research first analyzed the electronic component industry, and then studied the literature on vertical integration, strategic alliance, an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n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explore the important and satisfaction analysis of experiential marketing in traditional bakery industry by using Importance-Performance and

The purpose of this thesis is to propose a model of routes design for the intra-network of fixed-route trucking carriers, named as the Mixed Hub-and-Spoke

and J Van Welle, A., “Strategic Direction through Purchasing Portfolio Management: A Case Study,” Journal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pring Special Issue, 2002, pp.30-37.. E.,

Therefore, this thesis applies the concept of the 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 (HSI), brought from the Habitat Evaluation Procedure (HEP), to establish a mathematic model for factors

This study first surveys the thin film solar cell application of new components and thin film solar photovolta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in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