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臺中市國民小學教師知覺校長領導風格與教師超額問題因應策略之相關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臺中市國民小學教師知覺校長領導風格與教師超額問題因應策略之相關研究"

Copied!
18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教育行政與管理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謝寶梅博士

臺中市國民小學教師知覺校長領導風格

與教師超額問題因應策略之相關研究

研究生: 徐碩志 撰

中華民國 100 年 6 月

(2)

致謝

在擔任教職的生涯中常常有知心好友不斷勸進,鼓勵我趕快去讀研究 所。他們告訴我:讀完研究所,不管是薪資或思維層次的成長,必有大躍進。 而我總以要全心全意帶好班級、完全投入訓練中國笛演奏學生為由加以回 絕。而且,還戲稱:想想我的名字,無「心」才能成碩士嘛!! 如今,在擔任級任十七年、任職行政工作屆滿五年之際,我卻相當「有 心」的努力成為一個「碩士」。接觸寫論文,讓我了解數理邏輯推理能力與 社會教育人文素養是可以兼備的。接觸寫論文,讓我了解教育基本觀念與學 校實際場域是可以結合的。雖邁入行政職務才短短五年,但我知道還有許多 個行政年頭要過,在未來教育行政的日子中,如果有一點點值得肯定的聲 音,都歸功於指導與協助我完成論文的師長、同學及家人。 首先,感謝寶梅老師的論文指導,您的明確建議及細心提攜,開啟了我 人生學習的另一個視野。感謝游自達所長、系上老師、指導我周全教育行政 課程的眾多師長,您們的加持才能使我的論文更臻成熟。 感謝我的同組夥伴:永卿、貞文、葉玲、玉娟,能與大家一起學習,是 我莫大的榮幸。因為大家的協助與支援,讓我的論文內容可以更篤定踏實。 感謝兩個小寶貝:千賀與子甯,每當爸爸拖著疲憊的身子上完課回到家 時,你們是我最強勁的「充電器」。更感謝我的好牽手,在整個碩士學業的 過程中,沒有你的體諒與包容、鼓勵與打氣,怎有論文完成的現在。 最後,我將論文獻給在天上的父母,這一路走來,我永遠不會忘記您們 的恩情。 徐碩志 于山城東勢 2011 年仲夏

(3)

臺中市國民小學教師知覺校長領導風格與教師超額問題

因應策略之相關研究

摘要

本研究旨在了解臺中市國民小學教師知覺校長領導風格與教師超額問 題因應策略之相關情形。研究方法採用問卷調查法,調查對象為臺中市之國 民小學教師。採分層隨機抽樣,共抽取756人,計有效問卷696份,回收率91.7 %;資料處理以描述性統計量、獨立樣本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 遜積差相關及逐步多元迴歸等方法進行分析。本研究之主要結論如下: 一、臺中市國民小學校長大多能以「正向」領導風格帶領學校教師。 二、臺中市國民小學教師均能知覺校長在教師超額問題上所做的努力。 三、不同背景變項的臺中市國民小學教師知覺校長領導風格之差異情形 顯著。 四、不同背景變項的臺中市國民小學教師知覺校長在教師超額問題因應 策略之差異情形不顯著。 五、校長領導風格與其取向性質有顯著相關。 六、「校長在教師超額問題因應策略」一體多層面,互為高度正相關。 七、校長「正向領導風格」類型與「校長在教師超額問題因應策略」各 層面均呈現正相關。 八、臺中市國民小學教師知覺校長領導風格對教師超額問題因應策略具 有可預測性。

(4)

最後根據研究結論,對教育行政主管機關及國民小學教育相關人員提出 建議: 一、教育主管單位應明訂相關學校教師超額辦法,讓國民小學教師能安 心、專心於教學工作。 二、師資培育機構應重視和保留傳統師範體系培育師資的精神。 三、在校長儲訓過程中,應當將「正向領導風格」列為重要課程之一, 並追蹤輔導其執行成效。 四、校長處理「教師超額問題」時應以學校利益為全盤考量,降低負面 影響。 五、校長經營學校應採取較正向的 (如人和型、民主開放型、人性關懷 型) 等具備人性化領導風格的領導行為。 六、校長宜適時利用調整職務的機會,增加教師參與行政工作的機會。 關鍵字:國小校長領導風格、教師超額問題、因應策略。

(5)

Correlation between Taichung City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perception of principal leadership styles and coping strategies in response to the

teacher excess problem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understa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aichung City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perception of principal leadership styles and coping strategies in response to the teacher excess problem. This study conducted a questionnaire survey on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 Taichung City by

stratified random sampling. A total of 756 subjects were extracted, and 696 effective questionnaires were retrieved, for a valid return rate of 91.7%. Data were analyzed with descriptive statistics, independent sample t-test, one-way ANOVA, Pearson's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and stepwise multiple regression for analysis. The main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1. Elementary school principals in Taichung City are generally able to lead school teachers with a “positive” leadership style.

2.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 Taichung City can perceive that principals are working hard on the teacher excess problem.

3.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the perceptions of Taichung City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from different backgrounds regarding principal leadership styles.

4. There a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 Taichung City from different backgrounds regarding principals’ coping strategies in response to the teacher excess problem.

5. Principals’ leadership styles a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to their orientation characteristics.

6. “Principals’ coping strategies in response to the teacher excess problem” has multiple aspects which are highly positive correlated.

7. There are positive correlations among the principals’ “positive leadership style” types and the aspects of “principals’ coping strategies in response to the teacher excess problem.”

(6)

8. The perceptions of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 Taichung City regarding principal leadership styles for coping strategies in response to the teacher excess problem are predictable.

Finally, according to research conclusions,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are made for administrative bodies in education and elementary school educators:

1. Educational authorities should clearly establish regulations relating to teacher excess in schools, so that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can calmly focus on their teaching work.

2. Teacher training institutions should emphasize and retain the spirit of traditional teachers’ colleges in training teachers.

3. In the process of training reserve principals, “positive leadership styles” should be listed as an important course, and there should be tracking and

guidance for their implementation effects.

4. When principals deal with the “teacher excess problem” they should consider the school interest holistically to lower negative effects.

5. When principals manage schools, they should adopt more positive (such as the harmonious type, democratic and open type, or humane and caring type) leadership behaviors that are more humane in leadership.

6. The principal should use opportunities for job responsibility adjustment to increase the chances for teachers to participate in administrative work.

Keywords: elementary school principal leadership styles, teacher excess problem, coping strategies.

(7)

目 次

致謝

………Ⅰ

摘要

………Ⅱ

目次

………Ⅵ

表次

………Ⅷ

圖次

………VI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5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步驟………6 第四節 名詞釋義………7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教師超額問題之相關研究………11 第二節 國小校長領導風格之相關研究………25 第三節 國小校長在教師超額問題因應策略之相關研究………47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一節 研究架構………61 第二節 研究對象………63 第三節 研究工具………65 第四節 實施程序………71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77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8)

第一節 臺中市國民小學教師知覺校長領導風格與教師超額問題因應 策略現況之分析與討論………79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的國民小學教師對校長領導風格知覺之分析與 討論………83 第三節 不同背景變項的國民小學教師對校長在教師超額問題因應策 略知覺之分析與討論………109 第四節 臺中市國民小學校長領導風格與教師超額問題因應策略之相 關分析………126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139 第二節 研究建議………146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151 英文部分………160

附錄

附錄一 臺中市國民小學校長因應教師超額問題策略訪談大綱……164 附錄二 研究工具使用同意書………165 附錄三 預試問卷………166 附錄四 正式問卷………170

(9)

表 次

表2-1 臺灣地區1961-2009年的出生數與生育率………14 表2-2 合併前臺中縣市最近十年內國民小學學生人數變化統計…………16 表2-3 合併前臺中縣市國民小學超額教師產生原則………19 表2-4 研究人員對領導風格的定義………34 表2-5 領導風格的類型與內涵分析表………35 表2-6 近幾年來國內外文獻列舉的領導風格類型………38 表2-7 校長領導風格相關研究摘要表………40 表2-8 國內外學者對於因應的定義………47 表2-9 國內外學者對於策略的定義………48 表2-10 國內因應少子化學校經營策略相關研究………55 表3-1 預試問卷對象之學校數及預試樣本數統計………63 表3-2 正式問卷研究對象之學校數及抽樣樣本數統計………64 表3-3 校長領導風格調查問卷內容架構………67 表3-4 校長在教師超額問題因應策略之現況調查問卷內容架構…………70 表3-5 校長在「教師超額問題因應策略量表」項目分析摘要表…………73 表3-6 「教師超額問題因應策略量表」因素分析結果摘要表………74 表3-7 校長在「教師超額問題因應策略量表」信度分析結果摘要表……76 表4-1 國民小學教師背景變項次數分配表………80 表4-2 國民小學教師知覺校長領導風格各層面之描述性統計………81 表4-3 國民小學教師知覺教師超額問題因應策略各層面之描述性統計…82 表4-4 不同性別的國民小學教師對校長領導風格知覺之差異比較………84 表4-5 不同年齡的國民小學教師對校長領導風格知覺各層面之描述性統計 量……… 85 表4-6 不同年齡的國民小學教師對校長領導風格知覺各層面之變異數分析 摘要表………87

(10)

表4-7 不同學歷的國民小學教師對校長領導風格知覺各層面之描述性統計 量………88 表4-8 不同學歷的國民小學教師對校長領導風格知覺各層面之變異數分析 摘要表………91 表4-9 不同服務年資的國民小學教師對校長領導風格知覺各層面之描述性 統計量………92 表4-10 不同服務年資的國民小學教師對校長領導風格知覺各層面之變異數 分析摘要表………95 表4-11 不同職務的國民小學教師對校長領導風格知覺各層面之描述性統計 量………96 表4-12 不同職務的國民小學教師對校長領導風格知覺各層面之變異數分析 摘要表………99 表4-13 不同學校規模的國民小學教師對校長領導風格知覺各層面之描述性 統計量………100 表4-14 不同學校規模的國民小學教師對校長領導風格知覺各層面之變異數 分析摘要表………103 表4-15 不同學校地區的國民小學教師對校長領導風格知覺各層面之描述性 統計量………104 表4-16 不同學校地區的國民小學教師對校長領導風格知覺各層面之變異數 分析摘要表………107 表4-17 不同背景變項的國民小學教師對校長領導風格知覺差異情形一覽表 ………108 表4-18 不同性別的國民小學教師對校長在教師超額問題因應策略知覺之差 異比較………110 表4-19 不同年齡的國民小學教師對校長在教師超額問題因應策略知覺各層 面之描述性統計量………111 表4-20 不同年齡的國民小學教師對校長在教師超額問題因應策略知覺各層

(11)

面之變異數分析摘要………112 表4-21 不同學歷的國民小學教師對校長在教師超額因應策略知覺各層面之 描述性統計量………113 表4-22 不同學歷的國民小學教師對校長在教師超額問題因應策略知覺各層 面之變異數分析摘要………114 表4-23 不同服務年資的國民小學教師對校長在教師超額問題因應策略知覺 各層面之描述性統計量………115 表4-24 不同服務年資的國民小學教師對校長在教師超額問題因應策略知覺 各層面之變異數分析摘要………117 表4-25 不同職務的國民小學教師對校長在教師超額因應策略知覺各層面之 描述性統計量………118 表4-26 不同職務的國民小學教師對校長在教師超額問題因應策略知覺各層 面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19 表4-27 不同學校規模的國民小學教師對校長在教師超額因應策略知覺各層 面之描述性統計量………120 表4-28 不同學校規模的國民小學教師對校長在教師超額問題因應策略知覺 各層面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22 表4-29 不同學校地區的國民小學教師對校長在教師超額因應策略知覺各層 面之描述性統計量………123 表4-30 不同學校地區的國民小學教師對校長在教師超額問題因應策略知覺 各層面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24 表4-31 不同背景變項的國民小學教師對校長在教師超額因應策略各層面知 覺差異情形一覽表………125 表4-32 國民小學校長領導風格類型間之相關係數摘要表………126 表4-33 國民小學教師超額問題因應策略各層面間之相關係數摘要表…128 表4-34 國民小學校長領導風格類型與教師超額問題因應策略各層面間之相

(12)

表4-35 校長領導風格各類型對教師超額問題因應策略之逐步多元迴歸分析 摘要表………132 表4-36 校長領導風格各類型對教育行政策略層面之逐步多元迴歸分析摘要 表………133 表4-37 校長領導風格各類型對學校行政領導層面之逐步多元迴歸分析摘要 表………134 表4-38 校長領導風格各類型對學校教師教學領導層面之逐步多元迴歸分析 摘要表………135 表4-39 校長領導風格各類型對社區家長資源層面之逐步多元迴歸分析摘要 表………137

(13)

圖 次

圖2-1 臺灣地區國民小學一年級新生預測人數………15

圖2-2 認知評估學派的因應過程模式………52

圖2-3 個體與環境互動學派的因應過程模式………53

(14)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中市(本研究所稱之「臺中市」為於2010年12月25日由臺中 市及臺中縣合併升格為直轄市的「臺中市」)國民小學教師知覺校長領導風格與教 師超額問題因應策略之相關研究。本章共分成五節,第一節敘述本研究的動機,第 二節說明本研究的研究目的與問題,第三節為研究方法與研究步驟,第四節為名詞 釋義,第五節為研究範圍與限制,茲分別說明如后。

第一節 研究動機

壹、 研究動機 近年來因經濟、氣候議題一直困擾世界各國,接連造成社會結構不斷的修正與 變遷,在能顧及自身生存環境及自身溫飽的首要考量下,傳宗接代的觀念漸漸渺渺 如煙,蕩然無存,少子化趨勢日益明顯。但相關教育行政主管單位未能因應人口結 構的明顯變化,提早做出合理、妥善的因應措施,以致於教師超額問題日益嚴重。 學校也被迫訂定教師超額辦法,其中「後進先出」是各校主要考量,但其公平性及 客觀性令人質疑。鄭依青、劉文玉(2007)在臺灣中小學教師超額情形及其因應策 略的研究中也提出:教師的良窳關係著教育未來的發展,教師超額的問題已經嚴重 影響到教師教學環境及品質,若不能妥善解決此問題,後果堪慮。因此了解國內及 所屬居住地之少子化問題,藉以分析臺中市教師超額問題發生的原因及未來發展趨 勢,有其必要。 在少子化衝擊的現階段,政府卻又在規劃延後教師申領月退休金的資格條件, 規劃的方案可能從現行的年資加年齡的合計數值達到75,延後至85才能月退。國小 教師也對此高度關切,一旦實施月退新制,國小教師的退休人數在幾年內會明顯降 低,勢必加劇教師超額問題,國小師資就可能會形成一灘死水。少子化既然已是無 法避免的趨勢,國小學生人數必然會逐年減少,如果不能及時制定教師超額問題的

(15)

因應解決之道,超額的陰影就會長期籠罩在國小教師心中,影響教學品質與效能甚 巨。這種教師與學生雙輸的局面,不是家長或國人所樂見,所以如何解決國小教師 大幅超額問題已刻不容緩,不能忽視(李錫璋,2009)。 長期以來,國民小學的入學政策是採「學區制」,而學區之制定是由各鄉鎮市公 所邀請學校、村里長、民意代表或地方耆老等人召集討論而制定出來的。學齡兒童 一旦達到國小的入學時期,各縣市教育主管機關均會函令所轄範圍的戶政事務所依 學校學區制定結果,要求各國小按學區內戶籍招收新生。然而,隨著時空的轉換與 社會的變遷,憲法中明訂人民有遷徙的自由,人口的移動始終是往都市及繁榮處集 中,以致城鄉差距越拉越大。都市新興的社區大樓比比皆是,在極短的時間內,原 學區內的學校容納不下過多的入學新生,便得採行以入籍的先後順序,實施總量管 制入學。未能入學者均轉介至鄰近學校就讀之措施以因應現實狀況。若學生的戶籍 來不及較早遷入,即使戶籍在學校對門,恐怕也只能望校興嘆,徒呼奈何(宋慶瑋, 2003)。相較於都會區的急速向上成長,部分老舊社區及位處鄉下或交通不便的學 區,除非在辦學上有其獨到且優異於別人的特色與卓著績效,或許還能鞏守自己的 教育城池,否則幾乎都是逃離不了減班,出現超額教師的命運。增班學校必須面臨 大班教學、教學空間不夠及學生轉介壓力的窘境。雖亦是困擾不斷,然相較於減班 學校所要面臨之紛擾的人事問題,卻又顯得輕鬆又自在。在這一增一減擺盪間,所 凸顯的具體現象便是減班學校教師產生「教師超額問題」。 教育政策旨在針對當時環境時局的需要推出最合宜的作為,以協助學生順利成 長發展。策略的重要推動有賴於全體教師的努力;尤其行政人員更該對學校的因應 策略及未來經營走向有明確的做法與執著,以期達成共識並全力配合推動,協助學 校整體運作以化解危機,創造最佳教育成果,乃為首要責任(鄭崇趁,2007)。西 諺有云:「有怎樣的校長,就有怎樣的學校」(As is the principal, so is the school) (引自林明地,1997),校長是一所學校直接管理者與領導者,其作為將影響校內 所有因素功能的發揮及學校效能的達成。學校教育成效的良窳,校長角色的踐行是

(16)

一個重要的變數。因此,國小校長在個人因素、態度與學校不同背景因素、環境下, 他必須執行上級機關對教育的政策;同時也必須去履踐自身的理想與報負,故對解 決超額教師問題的角色上,更可能因其個人背景因素會有不同的作為。 張慶勳從2002年起,就開始從多方面調查研究許多國小教師知覺校長領導風格 的情形,從領導行為的研究中發現:國小校長的領導風格實際上真的具有多面向的 特性;陳麗紅(2007)也在對國小校長領導風格與學校行銷之研究中提出結論:每 個領導者的領導風格都是因人而異的,許多因素如:出身背景、價值觀、以及時代 的轉變都有可能會影響領導者本身的領導風格。因此,學校領導者會因個人因素而 展現出學校教育者的不同領導風格。校長對於產出卓越的學校效能,是其應盡的職 責。然而,受到教育環境的變化,實際的作為是跟每個校長的養成教育、生長環境、 周邊影響族群都息息相關。基於上述,本研究將從國民小學教師對校長領導風格知 覺上切入進行調查。 雖然教育部已於 2008 年 7 月 4 日公佈施行「國民小學與國民中學班級編制及教 職員員額編制準則」,自 96 學年度開始逐年降低國民小學新生入學班級人數上限, 預計到 104 學年度將可達各年級每班學生人數 29 人。事實上,到 98 學年度臺中縣 市一年級新生班級編制,就已經達到上限 29 人,相信未來達到目標並不成問題。但 是,就算逐年降低班級學生人數的作法加上退休教師的缺額,對於教師超額問題根 本緩不濟急。以臺中縣市為例,99 學年度已經有 45 校 91 人面臨超額且在 99 年 5 月完成超額介聘。另外,推行了很多年的教師專業發展涉及的教師評鑑、教師分級、 不適任教師退場機制等措施均未有著落。在外部沒有積極的機制措施來處理問題 時,學校在內部的運作就只好自行負責,自然有面對的壓力。 目前,研究者服務學校所隸屬的前臺中縣已於 94 年度停辦正式編制員額的國小 教師甄試,而前臺中市也於 98 年度第一次停止辦理國小教師甄試作業,甚至全國縣 市教育處於 98 年度教師介聘作業時,更呼籲各校教師控管員額需全部釋出以因應舒 緩教師超額之介聘調動。對於教師超額問題的解決,許多研究人員均在這方面下了

(17)

不少功夫,也提出了不少的因應措施及策略,例如鄭依青、劉文玉(2007)的研究 中歸納有以下幾項:1.善用教師課稅後的經費,提撥經費提高教師員額編制與降低 班級人數、2.採用教師績效評鑑,3.訂定合理的超額評鑑機制,共同協商擬訂超額 教師處理辦法,保障超額教師權益等。但這些都是學校外部的制度與法規的制定, 非學校可主導。在學校經營趨向市場化下,學校若在辦學上有其獨到的特色與卓著 績效,滿足家長期待與需求,在無法改變現實社會環境少子化趨勢出現的壓力下, 由學校內部管理做起,加上人民有遷徙的自由,口碑及辦學績優學校能吸引較多學 生前往就讀,應可逃離減班及出現超額教師的命運。而校長在一個學校的領導風格 攸關了這個學校辦學的績效。現在,校長聘任任用是屬於遴選制,也許幾年後,任 期屆滿即調離學校,對於教師超額問題也可採平常心態度,一切按照校內超額辦法 進行,無關己事;但有作為、有想法的校長是否能從了解教師超額問題的根本病灶 出發,對自己的行政領導及各項教育目標實現,有更深一層的抱負及期待,利用有 計畫、有組織、有企圖心的要求與作為,吸引較多的學童前往該校就讀,減緩教師 超額問題,這就是「因應策略」。「因應策略」是指當環境改變使個體生活遭遇困 難或限制時,個體為了因應環境的要求,並維護個人利益所採取的一切方法(張春 興,2006)。因此,一個學校的領導者-校長有何作為,透過老師知覺了解校長領 導風格與教師超額問題因應策略也是本研究關注的重點。 因此,研究者計畫以教師超額問題為根本,調查了解臺中市各國小教師知覺校 長領導風格與教師超額問題因應策略之現況。試圖從同一組織中的成員(教師)所 陳述的現況,瞭解各校長所展現的領導風格與所施行的教師超額問題因應策略。若 能有系統的統整及分析歸納,對現今教育領導人員應有實質性的反省與建議,在無 法全面解決教師超額問題下,或許能提供一個共同思考的方向。

(18)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壹、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研究動機,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如下: 一、瞭解臺中市國民小學教師知覺校長領導風格的現況。 二、分析臺中市國民小學教師知覺校長領導風格的差異情形。 三、瞭解臺中市國民小學教師知覺校長教師超額問題因應策略的現況。 四、分析臺中市國民小學教師知覺校長教師超額問題因應策略的差異情形。 五、探討臺中市國民小學教師知覺校長領導風格與教師超額問題因應策略的關係。 貳、研究問題 依據研究目的,本研究將探討下列問題: 一、臺中市國民小學教師知覺校長領導風格的現況為何? 二、臺中市國民小學教師知覺校長領導風格的差異情形為何? 三、臺中市國民小學教師知覺校長在教師超額問題因應策略的現況為何? 四、臺中市國民小學教師知覺校長在教師超額問題因應策略的差異情形為何? 五、臺中市國民小學教師知覺校長領導風格與教師超額問題因應策略的關係為 何?

(19)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步驟

本研究將在論文研究初期,廣泛蒐集、整理並閱讀相關議題文獻,並根據研究 目的加以分析整理,經指導教授指導修正且完成研究計畫,並依研究計畫確實積極 實施。茲將本研究實施之方法與具體步驟說明如下: 壹、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進行,主要採用問卷調查法,以蒐集相關所需資料。問卷調查法是藉 由問卷這種蒐集資料的工具,有計畫且系統化的蒐集代表性樣本的資料,以推估全 體母群各方面的特質與訊息的一種研究方法。 貳、研究步驟 本研究所進行的步驟如下: 一、確定研究主題:廣泛蒐集、閱讀相關文獻,確定研究主題。並釐清問題的範 圍與性質。 二、擬定研究計畫:研究者依據研究目的,廣泛蒐集、閱讀相關文獻,進行文獻 探討。並依初步結果擬定研究計畫並確定研究對象及方法,建構可行的研究架構, 並經指導教授指導後,完成研究計畫。 三、編製問卷:取得授權採用張慶勳(2004)編「校長領導風格量表」及自編「校 長在教師超額問題因應策略量表」合成「臺中市國民小學教師知覺校長領導風格與 教師超額問題因應策略之相關研究調查問卷」作為研究工具初稿,並請指導教授審 核修正後,編製成問卷。 四、進行問卷調查:多次與指導教授討論修改問卷,以提高問卷內容效度,並依 正式樣本對象以親送或郵寄方式進行問卷調查,發放並回收問卷。 五、資料處理與分析:問卷收回後,進行資料的整理,以SPSS12.0統計套裝軟體

(20)

進行統計資料分析與討論。 六、研究結果分析、整理與撰寫論文:完成資料分析後,根據所得結果予以歸納、 解釋,並與國內外相關之研究文獻相互比較後,研擬結論與建議,撰寫研究論文。 根據以上研究步驟所得的資料,將本研究論文分成五章加以說明。第一章為緒 論;第二章為文獻探討;第三章為研究設計與實施;第四章為研究結果之分析與討 論;第五章則為研究結論與建議。

第四節 名詞釋義

本研究以「臺中市國民小學教師知覺校長領導風格與教師超額問題因應策略之 相關研究」為題進行探究,針對文中內容所涉及之重要名詞,先加以說明詮釋如下: 壹、教師知覺 指教師在職場上對所扮演角色的認知與判斷。知覺較偏重在心理層面,知覺與 感覺不同,感覺以生理為基礎,個別差異小;而知覺是生理基礎之外再加上心理作 用,個別差異極大。 貳、教師超額問題 本研究所稱之「教師超額問題」定義為:受到社會環境變遷的影響,使得生育 率不斷下降,新生兒驟減,導致學齡兒童入學人數遞減。在教育當局教師人事聘用 一定規範編制下,產生原本任教學校之正式編制內教師,因減班無法繼續留在原學 校任教,必須以超額介聘方式調離學校至他校任教,所衍生之相關議題均屬於「教 師超額問題」。

(21)

參、校長領導風格 在此研究者將「校長領導風格」定義為「校長由內在而外顯的人格特質,經由 個人核心價值概念轉化而對外的作為與行為,因而影響組織成員內心感受的領導者 形象。」具體的說,可由張慶勳(2004)依目前在職之國小校長所表現之實際領導 行為所綜合歸納出的兩個取向、八種領導風格類型說明,包含:正向領導風格取向 (包含人和型、民主開放型、人性關懷型),負向領導風格取向(包含政治型、象 牙塔型、放任無為型、威權管理型、工作任務型)。 而本研究將引用張慶勳(2004)所設計之「國小校長領導風格類型與領導行為 調查問卷」進行施測。採五點量表計分方式,參與受試之教師在填答該量表中該項 領導風格所含之各題目平均數高於三分者,即表示校長之領導風格類型是具有此類 型的傾向,並可計算出整體與各層面的總分,以總分高低情形作為各型態的傾向判 斷。相對高分型態,即代表抽樣對象對該領導風格型態的知覺程度高;反之,低分 型態即知覺對該領導風格型態的看法程度低。 肆、教師超額問題因應策略 本研究所指的「因應策略」,泛指因「教師超額問題」使學校部分組織成員產 生不少的內外在困擾,當大環境遭遇問題產生內外在的壓力後,學校的領導者「校 長」決策所採取的因應方法均是本研究所探討的範圍。 研究者除了參閱國內外學者專家提出的建議及方法外,又實地訪問了不同規模 的現任國小校長五位(訪談大綱如附錄一),依其訪談所得,綜合歸納出「教師超 額問題」的「因應策略」可分為以下四個層面: 一、教育行政策略層面:本層面的範圍泛指校長針對教師超額問題在因應策略上, 採取積極向上級長官表達有利於舒緩教師超額問題相關策略,或在政策面有具體行 動表示或相關建言。

(22)

二、學校行政領導層面:本層面的範圍泛指校長針對教師超額問題在因應策略上, 在學校對於行政團隊同仁所施行的領導趨勢。包括理念、行政要求重點、學校組織 管理、目標、方向均屬於該層面。 三、學校教學領導層面:本層面的範圍泛指校長針對教師超額問題在因應策略上, 對於教師教學上所施行的領導趨勢、要求、品質管控管理…等,均屬於該層面。 四、社區家長資源層面:本層面的範圍泛指校長針對教師超額問題在因應策略上, 對於社區家長、學校周遭資源人士爭取認同、支持上所施行的相對等策略、作為, 均屬於該層面。 本研究以調查問卷方式,以「校長在教師超額問題因應策略」量表調查,並採 五點量表計分方式,依抽樣對象填寫情形,計算出整體與各層面的總分,以總分高 低情形作為各層面作為傾向判斷。相對高分型態,即代表抽樣對象對校長施行該層 面因應策略的知覺程度高;反之,低分型態,即代表抽樣對象對校長施行該層面因 應策略的知覺程度低。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壹、研究範圍 一、研究對象:本研究是以臺中市公立國民小學學校規模7班以上之校長為研究對 象,以教師為調查對象,並不包含臺中市內學校規模6班及私立所有國民小學。 二、研究內容:本研究以臺中市國民小學教師知覺校長領導風格與教師超額問題

(23)

因應策略之相關研究作為研究主題,採文獻分析方式蒐集相關理論資料外,並以問 卷調查蒐集相關資料分析,且進一步歸納整理出結論及對學校校長和教師的建議。 貳、研究限制 本研究之限制,可分為研究對象、研究方法、研究結果等三方面。 一、研究對象之限制: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調查臺中市國民小學教師知覺校長 領導風格與教師超額問題因應策略現況,取樣情形以隨機取樣,僅能依實際所填資 料分析推論,且未擴及全國,涵蓋所有母群體,由於各地教育區域性不同,因此在 應用本研究結果時,應注意其推論範圍的限制。 二、研究方法之限制:臺中市國民小學教師知覺校長領導風格與教師超額問題因 應策略之相關研究應採質、量並重的研究方法較為客觀、深入。但限於研究者時間 與能力之不足,本研究主要以問卷調查法作量化研究之綜合分析。對於實際問題之 個別探討,尚需加入更多質性研究,才能深入瞭解。而且問卷調查施測時,受試者 可能在填答之際,難免受到主觀判斷、身心狀況和認知差異等因素之影響,而出現 未符實情之填答。因此,在內容分析或結果之解釋上,可能產生一定誤差。 三、研究結果之限制:本研究是以臺中市公立國民小學學校規模7班以上之教師為 調查對象,研究結果無法推論至其他私立國民小學或不同性質學校地區(如學校規 模6班以下無教師超額問題)。

(2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旨在探討臺中市國民小學教師知覺校長領導風格與教師超額問題因應策略 的相關理論與研究結果。首先,探究國內暨臺中市少子化的發展,並析論整理教師 超額問題及其相關研究;再者,探究校長領導風格的理論、態度測量工具及相關研 究;最後,剖析校長領導風格與教師超額問題因應策略關係,並進一步探討二者間 之相關研究結果。

第一節 教師超額問題之相關研究

壹、國內暨臺中市少子化的發展 一、國內人口政策與少子化趨勢分析 進入21世紀的臺灣,隨著時間流動,湧現出來的問題不勝枚舉。臺灣近年來最 嚴重的議題,應該就是人口出生率急遽下降,所衍生出來的「少子化問題」。 其實,臺灣從1960年代初期開始實施家庭計畫以來,生育率馬上就大幅下滑, 從1960年代的平均每位育齡婦女總生育率將近6,十年間,到了1970年代中就已經下 降到3左右。相關行政單位正在欣喜推廣家庭計畫有成,有效控制人口問題之際,人 算不如天算,爾後的幾十年,臺灣的人口出生率就像是被下了魔咒般,好比坐雲霄 飛車向下奔馳。根據內政部戶政司2010年5月14日所編製的2009年重要人口指標中指 出:2009年的總生育率為1.03,即指平均每一婦女一生可生育1.03個小孩,比較1960 年代初期開始實施家庭計畫以來,婦女總生育率已降為原先的六分之一。 報告中也提出了淨繁殖率:2009年淨繁殖率為0.49,即指每一婦女依目前之生 存率自出生,活到生育結束期間,每個年齡組實際生存人數所生育之活女嬰為0.49 個(意即2個出生女嬰,只有大約1個要生育繁衍下一代),亦即下一代平均有0.49 個女子可遞補這一代每一婦女延續生育子女之任務。從內政部戶政司(2010a)的說

(25)

明得知:,當一個國家淨繁殖率低於「1」之人口替換率時,長期而言,其人口成長 趨勢將呈遞減現象。臺灣確實已經和鄰近的日本、韓國一樣,是一個不折不扣的低 出生率、超低生育率(lowest-low fertility)的國家(王德睦、劉一龍,2008;林萬 億,2008)。 回顧整個人口政策的歷史,從西元1964年到1969年,臺灣開始第一期為期五年 的「家庭計畫」。並於西元1968年頒布了「臺灣省家庭計畫實施辦法」作為推動法源。 並於西元1969年通過「中華民國人口政策綱領」,擴大辦理家庭計畫。希望於20年後, 到了1989年,能使臺灣的人口自然成長率從49.98‰降到12.5‰。由於計畫推行相當成 功,於1986年就已達成目標,將臺灣人口的自然成長率降到11‰。於是,西元1990 年結束了為期26年的「家庭計畫」。 學者Freedman Takeshita(1969)在很早就已把臺灣推行「家庭計畫」的作法推舉 為開發中國家學習模仿的對象。臺灣推行「家庭計畫」成功的奇蹟,三度被美國國 際人口行動組織Population Crisis Committee,Population Action International 評定為

95國開發中國家推行家庭計畫的第一名(孫德雄等,2000;張明正等,2004)。 「家庭計畫」第一階段(1964-1976)的推廣避孕措施,雖已使臺灣婦女的避孕 率大幅提高。但是,距離普及避孕還有一段距離,理想子女數已下降到2.9人,離2.1 人的理想水準仍有一段距離。於是,臺灣的「家庭計畫」進入第二階段的轉折期(孫 德雄等,2000;張明正等,2004)。 西元1976年,臺灣的「家庭計畫」進入第二階段二期的三年計畫,原預定目標 是1979年人口成長率下滑到17.88‰,於1982年達成人口成長率下降到17.69‰。但是 結果顯示1979年實質人口成長率仍然高達19.68‰,1982年實質人口成長率也超出預 期的17.31‰。孫德雄等(2000)認為此時期正是1950年代嬰兒潮出生的人口正進入 高生育期。因此,要達到低生育率有其困難。於是,政府推出了「兩個恰恰好,一 個不嫌少」的政策主張,稍微修正了「家庭計畫」推廣策略,終於在1986年就提前

(26)

達成預定目標,本來保守估計1986年只能將人口成長率下壓到15.9‰,沒想到臺灣的 人口成長率卻快速下滑到10.11‰。其實,到1984年,臺灣的人口浄繁殖率已下降到 「1」的替代水準,亦即數十年內,臺灣總人口不再自然增加。 西元1980年代,臺灣「家庭計畫」提前達到預定目標,不能不歸功於「家庭計 畫」的成功。但是,到了1980年代中期,臺灣社會已然進入後工業時代,服務業已 漸漸取代製造業,成為勞動力需求的最大宗。整體產業結構轉型,婦女勞動參與率 提高卻造成結婚率變低而下滑,因此婦女生育意願也跟著滑落。而這樣的社會經濟 背景也直接造成了近二十來,不再需要「家庭計畫」,臺灣的生育率就直直滑落了。 另外,臺灣的人口成長率從1963年起逐年下滑,到了1972年,人口成長率滑落 到19.4‰。臺灣人口成長率維持在20‰上下的期間延續到1980年前後。1980年到1990 年的10年間人口成長率進入另一波下滑的趨勢,平均年人口成長率降到12‰。1990 年到2000年臺灣的人口平均年成長率只剩下8‰,西元2009年,臺灣的人口成長率已 經到了歷史新低,千分之三點七(3.7‰)。因此,經建會提出警告,臺灣恐怕會提早 在西元2016年(民國105年)以後進入人口負成長期(馬慧如,2010)。 以2009年為例,臺灣育齡婦女的總生育率是1.030,比開發中國家平均的2.5低 很多。與亞洲相鄰國家如日本的1.25、新加坡的1.25、韓國的1.08相較,臺灣的總 生育率已相對的低了;若與歐洲的英國的1.79、法國的1.94、瑞典的1.77、義大利 的1.32相比,臺灣的總生率的確低很多;更不用說與美國的2.05相比了。 很明顯的,臺灣的育齡婦女一般生育率及總生育率的持續下降。執政當局對人 口政策作為有重新檢討的必要。於是內政部於2010年3月29日公開「徵求鼓勵生育標 語活動」,首獎獎金竟然高達100萬元,足見內政部相關單位已開始動起來,重視人 口問題的嚴重性。 表2-1是從內政部戶政司2010年所統計整理的臺灣地區近50年內新生兒出生數 與生育率的資料,很明顯呈現未來趨勢已經到了令人擔憂的地步。一個國家人口若

(27)

負成長,再加上老年人口增多,進入高齡化社會,國家所要付出的社會成本必然令 人咋舌,如何能面對這一發展趨勢,已成為熱門討論的焦點議題。 表2-1 臺灣地區1961-2009年的出生數與生育率 年 出生數(千人) 一般生育率(0/00) (註1) 婦女總生育率(0/00) (註2) 1961 420 177 5.585 1966 415 149 4.815 1971 380 112 3.705 1976 423 105 3.085 1981 413 89 2.455 1986 308 60 1.680 1991 321 58 1.720 1996 325 54 1.760 2001 260 41 1.400 2006 204 33 1.115 2007 204 33 1.115 2008 199 31 1.050 2009 191 31 1.030 資料來源:內政部戶政司(2010b)網站資料 註1:一般生育率:指一年內每一千位育齡婦女(15歲~49歲)之平均活產數,而不論 其已婚或未婚。 註2:婦女總生育率:指一個假設世代的育齡婦女按照目前的年齡別生育水準,在無 死亡的情況之下,渡過其生育年齡期間以後,一生所生育的嬰兒數或生育率。 二、臺中市少子化的發展 國內少子化問題浮現之後,所當其衝直接衝擊的,已明顯反映在國民教育上。 根據內政部的「中華民國臺閩地區出生人口數」,過去六年的以來,臺灣地區的出生 人口數, 2005年為205,854人、2006年為204,459人、2007年為204,414人、2008年 198,733人、2009年191,310人(內政部,2010b)。至於前臺中市自2005年至2009年, 出生人口分別為11,537人、11,184人、10,183人、9,863人、10,124人。而前臺中縣 自2005年至2009年之出生人口,分別為16,670人,16,256人,15,348人,15,119人, 15,322人,因此,臺中市未來出生人口成下降趨勢已相當明顯。

(28)

另根據教育部預測未來國小一年級新生入學人口推估資料(教育部,2010a),小 學99年至103學年之入學人數預估為:215,683人,209,622人,202,501人,199,825 人,199,073人。入學人數也呈現大致逐年下降的趨勢,推估未來國小一年級新生入 學數,從教育部統計處所得到的資料顯示,到113學年度為止,未來國小一年級新生 入學數,將由98學年度的230,495人,遽降至170,874人。詳細資料如圖2-1。 0 50,000 100,000 150,000 200,000 250,000 學年 國 小 230,495 215,683 209,622 202,501 199,825 199,073 189,067 186,965 187,196 186,619 185,350 182,704 180,398 177,941 174,561 170,874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人 學生數 圖2-1 臺灣地區國民小學一年級新生預測人數 資料來源:教育部(2010b)統計處網站資料 另外,根據教育部統計處2010年所整理公佈出來的資料顯示,合併前的臺中縣 市學生人數及每學年度一年級新生入學人數跟國內歷年出生數趨勢一致,有明顯的 下滑現象。如表2-2資料顯示,合併前臺中縣市最近10年內的國民小學一到六年級學 生數,以由89學年度的240,452人,降至98學年度的203,976人,。也就是說,合併 前臺中縣市這十年來,在每年的國小一到六年級學生數已少了將近四萬人,這不僅

(29)

代表學生數減少,相對的也影響教育的發展。石幸真(2008)曾在少子化的研究中 提出:教育是人類社會世代之間繼承和傳播文化的演變過程。因此人口數和受教育 學生數的變動過程與一個社會存在及發展關係十分密切,更說明了學生數減少會大 大影響了教育。 表2-2 合併前臺中縣市最近十年內國民小學學生人數變化統計 縣市別 89 學 年度 90 學 年度 91 學 年度 92 學 年度 93 學 年度 94 學 年度 95 學 年度 96 學 年度 97 學 年度 98 學 年度 臺中縣 142,984 142,776 142,518 142,284 139,508 135,343 132,443 129,712 124,200 117,890 臺中市 97,468 98,592 99,560 100,277 100,126 98,878 97,475 95,546 91,083 86,086 合計 240,452 241,368 242,078 242,561 239,634 234,221 229,918 225,258 215,283 203,976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自教育部(2010c)統計處網站資料 因此,臺中市的少子化現象以及發展趨勢由數據顯示,到了一個相當嚴重的地 步。教育之對於社會乃在於保存、傳承、創造社會文化之資產(黃光雄主編,1992); 而教育的對象為人,為了使教育的功能得以確實發揮預期之效果,研究教育與人的 關係就成為重要的研究課題。而如今,受教育的總人數逐年有規律性的減少,意味 著將衝擊大環境並產生相當多的問題。 貳、教師超額問題的形成 教師的身分其實不同於社會上的其他職業,教師的天職是在培育國家未來的人 才,對教育對象的成長過程影響深遠,教師的天職決定了其工作的特殊性質,教師 需要秉持有教無類的精神發掘教育對象潛在創造性、可能性,所以教師這個職業除 了和一般人一樣領薪水外,本身是被賦予社會、國家等眾人的期待(黃光雄,1992)。 而面對這種職業特性,一個相對有保障、穩定的職業環境是必要的。正如某一些國 家中,教師、法官等人往往實行的都是終身制。以優厚的薪水待遇、長期穩定的就 業環境,來保障這些職業的獨立性和不同於一般的超脫性(蕭佳純,2008)。 在臺灣,以往安定的教學環境是可以讓教師們專心於教學,但近年來,教師超

(30)

額問題漸漸在全國中蔓延開來,成為電視媒體、報章雜誌報導的新聞,以前人人稱 羨的「鐵飯碗」工作,如今淪為「瓷飯碗」工作,尤其是國中小學首當其衝,超額 教師問題已經是部份年資較淺的老師們的切身之痛。產生出來的問題,影響層面寬 廣,除了教師本身之外,相對學生、家長、學校都是被間接影響的受害者。嚴重的, 更可能會影響到國家未來的人才培育、衍生社會問題…等等。 如此重要的議題,並非由教師個人的不是所造成,而是整個大環境教育行政主 管單位未先洞察先機因應人口結構的變化來妥善規劃師資培育制度及提早做出有效 的因應措施所產生出來的。放眼國內學校,在面臨如此急迫的教師超額問題現況之 下,教育行政主管倒是依教師法將權力下放給地方政府,函令各縣市地方政府,縣 市地方政府再函令各級學校制定該校相關超額教師處理辦法。在教育現場未有統一 做法;教育法規朝令夕改的情況下,第一線面臨教師超額問題,學校只好依據現況, 參照左右鄰居學校,擬出一個反對最少、影響最小的辦法來做。因此超額教師處理 原則大多數是依年資、獎懲、專業、特殊表現等條件,採積分制進行數字量化評定, 這些辦法是否真的可以真正留下「好的」老師,實在引人不信任,又是否實質上符 合公平、公正、客觀的原則,更是有待思量。 綜觀上述,根據鄭依青、劉文玉(2007);鄭崇趁(2007);石幸真(2008); 李麗日等(2008);蕭佳純(2008);李錫璋(2009)等國內研究人員歸納已發表提 出的見解歸納出在大環境改變,生育意願大大降低;整體教育架構無一令眾人皆信 服的超額制度;教育經費不足,無法提升教育的質等的因素下,教師超額問題於是 形成。 參、「超額教師」處理原則探討 自從我國開放師資培育多元化以來,形成今日有大量具備教師資格的人力。而 臺灣今日因少子化,以致於每年學校入學人口大幅降低,班級數也因而減少。前臺 中縣已經多年未辦理國小教師甄試,而前臺中市於98學年首度未舉辦國小及幼稚園

(31)

教師甄試,現況呈現的教師需求數明顯逐年降低,市教育處以目前少子化的減班速 度推算以後的班級數將再降低。臺中縣市整併後,有關教師之超額問題會發生什麼 樣的變化,以及教師因超額而來的介聘方式會有何影響,必需加以瞭解。 臺灣地區明顯的少子化趨勢,勢必將衝擊大環境並產生相當多的問題。而攸關 國小教育這一塊,直接產生的就是「教師超額問題」。何謂「教師超額問題」?本研 究所稱之「超額教師」,乃是指學校因裁併校、減班或調整員額編制,而超出核定 編制員額數之現職教師。其定義之編制員額數,係依據國民小學與國民中學班級編 制及教職員員額編制準則(2005)第三條第四款:「國民小學教職員員額編制如下: 教師:每班置教師一‧五人為原則,全校未達九班,得增置教師一人。」及第四條 第四款:「國民中學教職員員額編制如下:教師:每班置教師二人,每九班得增置 教師一人;全校未達九班者,得增置教師一人。」核定。 文超順(2006)在臺灣地區縣市國民中小學超額教師介聘之研究中指出:有關 教師的超額及介聘事宜,均是依教師法第三章第十五條明文規定:「因系、所、科、 組、課程調整或學校減班、停辦、解散時,學校或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對仍願繼續任 教且有其他適當工作可以調任之合格教師,應優先輔導遷調或介聘;現職工作不適 任或現職已無工作又無其他適當工作可以調任者或經公立醫院證明身體衰弱不能勝 任工作者,報經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核准後予以資遣。」辦理。縣市政府依此母法訂 定該縣市之教師介聘及超額教師處理方式。 前臺中縣訂定有「臺中縣公立國民中小學及國民小學附設幼稚園教師介聘甄選 實施要點」,協助學校處理超額教師及師範公費生之介聘、遷調或介聘;「國民小 學暨附設幼稚園縣內聯合介聘積分審查表」以公平地處理相關教師介聘順序。前臺 中市也訂定有相關辦法,「臺中市政府辦理本市市立各國民中小學及幼稚園教師介 聘實施要點」、「國民中小學及幼稚園超額教師輔導遷調介聘作業實施要點規定」, 處理教師超額及介聘事宜。

(32)

「教師超額問題」,其實就是因處理教師超額及介聘事宜而衍生的相關問題。 根據表2-3得知,合併前臺中縣市各校制訂的超額教師產生原則。 表2-3 合併前臺中縣市國民小學超額教師產生原則 超額教師產生排序原則 優先順序 1 2 3 4 積分制 年齡 協調或抽籤 在校年資 (先進先出) 性別 積分制 協調或抽籤 積分制 協調或抽籤 自願超額 協調 抽籤制 性別 年齡 婚姻 協調 超額教師的超額情況 非自願超額 協調 在校年資 (後進先出) 積分制 (依校內調動積 分,低者超額) 抽籤 資料來源:引自李麗日、郭宏德、姜明雄、連建傑、陳佳雯、莊惠卿(2008),超額 制度對於國民小學超額教師影響之研究-以臺中縣為例。 上表的產生原則可以分成兩大類加以探討: 一、自願超額 各校若有超額情形時,第一時間應先協調出是否有自願超額的教師。若有很多 人爭取此一名額,再以當事人在校年資、縣市調動積分、校內調動積分或抽籤決定。 大部分學校都採用前三種方式,抽籤決定方式則較少使用,除非前三種方式的條件 都一樣的情形下才使用抽籤方式決定。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表2-3中排序原則中的 年齡是以較年長者為保障者;性別是以女性為保障者。 二、非自願超額

(33)

各校若發生超額現象而無法產生自願超額之教師,則進入第二階段協調非自願 超額教師,若協調一再不成,就只好以後進先出或積分制來決定超額教師順序。若 在校年資相同,積分也相同,則依照性別、年齡和婚姻狀況等條件排序,若背景條 件還是相同時,就再協調或最後由抽籤決定超額教師。 另外,為了確保各個學校能運作順利,教育主管機關臺中縣政府教育處有明文 規定:學校主任得不列入超額人選,這個「得」字孕藏著極大的學問,為了避免爭 議,有部分學校已自動排除此條款;但臺中市學校卻有自訂保障條款,譬如特教師 資、英語師資…等可不列為超額教師,因為各校超額辦法各異,考量保障學生受教 權、學校整體發展、學校風氣氛圍等因素,各校超額教師產生方法與原則可能各有 相異之處,但經文超順(2007)在宜蘭縣國民中小學超額教師處理意見調查研究中 歸納指出,最受到大部分受試者支持的超額教師產生方式之順序為:1.以協調方式 決定超額教師。2.以個人積分方式決定超額教師。3.以在本校服務年資決定超額教 師。4.以教師教學績效決定超額教師。以上研究結果對應臺中縣市的做法,確有異 曲同工之處,當也可作為縣市學校修訂超額教師制度的參考方向。 肆、解決教師超額問題相關提議 面對少子化時代來臨,超額教師問題是即刻遭遇需立即解決的問題。隨著師資 培育法的開放,教育市場化是不變的事實,不管是流浪教師或已在校任教教師都已 感受到教師超額的壓力。隨著時代的改變,實在有必要確實調適身段,努力充實自 己,為培育下一代學童盡心力,避免在滔滔變化的時代洪流中被淘汰。基於現今教 師超額問題日益嚴重,研究者在廣泛蒐集相關文獻、論文及學者討論會議紀錄,並 多次與教育界人士集思廣益討論後,歸納出以下幾項對因應教師超額問題的相關提 議,期待能為教師超額問題政策面整理出可行的幾個大方向。 一、有計畫的增加教育經費或教師編制 以下建議均是必須增加教育經費的方式,以現今我們國家的財政狀況要推行似

(34)

乎有困難,但這些建議卻是教師都一致認為能最快、最徹底解決超額教師問題的方 式(鄭崇趁,2007),期望國家在不久的將來,重視相關議題,能有計畫性採用這些 策略來改善並營造國內更優的教育環境。 (一)提高教師編制 目前國內除了直轄市之外各縣市的師生比均為1比1.5,然而國中的師生比卻是1 比2,然而即使是只調高師生比0.1,這樣微小的比例,也可提供6,000 個教師名額 (鄭崇趁,2007),這樣不但有效率提升教育品質,並可以增加教育界新陳代謝的流 動率以及保障優秀教師工作權,可以使超額教師將心力完全奉獻給教育,不需為了 教師超額問題每年在擔心去留而惶恐不安(李麗日等,2008)。 (二)降低班級學生數 教育部其實已經在每年小一新生入學實施此一政策,預計到100學年度時每班人 數上限為28人,這樣的策略確實有效遏阻了超額教師問題惡化,且增加的教育經費 相當有限(鄭崇趁,2007),而且鄭依青、劉文玉(2007)在臺灣中小學教師超額情 形及其因應策略研究中也指出:未來教師課稅後,若是實質回饋於教育上,最好用 於降低班級人數,除了提升教育的質;解決教師超額問題,更能徵聘新進教師,使 教育市場師資永保活力,同時讓教師有更多的時間備課及教學研究,實施小班教學 的理想願景。 二、維持現狀,不增加經費的建議 以下的建議是在不增加也不減少教師編制的情形下所歸納出來的,在保障教師 工作權之前提下,也能一併為學校解決現今教師超額問題。不過這樣的方式不管最 後教師被重新配置到何處,他(她)在學校的年資是必需被完整保留且繼續,在完 成階段任務後或超額問題獲得舒緩解決後仍需回到原學校。正如潘道仁(2004)在 少子化時代學校經營之探討研究中提出結論說到:學校現有人力資源適才適所,以 多元能力適應環境變遷為宜。鄭崇趁(2007)也在國小超額教師問題解決可行策略

(35)

之研究中提出不錯的建言,他認為教師的選用必須符合「專才專用」或者「擇優任 用」的原則,而非只遵循「後進先出」或其他非理性制式思考的方式。基於上述, 可以有以下做法: (一)專任教育局(處)課程發展教師 目前各縣市政府均有發展具在地文化的課程,但這任務美其名獨立自主由各校 自編,但學校自編後似乎無法有一致水準,只能做到學校附近的鄉土文化。楊朝祥 (2005)在中小學師資供過於求之成因與因應之道研究中指出:若能由縣市政府統 籌主導編製,方能讓使學生對自己生長的土地有全面性有規劃性的了解,也較能兼 顧課程的品質。只要有制度化的吸引各校具相當專才的現任教師投入,學校減少人 力資源投入自編課程,舒緩超額壓力;教育局(處)統籌辦理,控制編制課程品質, 這樣即可達成雙贏的局面。 (二)專任教育處輔導人員 縣市各科輔導員大多是由對某些科目學有專精的教師來兼任,而這些輔導員本 身仍有負責的班級或行政業務,所以只能利用個人無課時段或請公假進行學校間課 程輔導,對教師個人教學幫助實在有限。鄭崇趁(2007)指出,若能改成專任輔導 制度,讓各科輔導員取得正式輔導老師的資格,在接到各校老師提出問題申請後, 進行教室觀察,然後提出改進建議,這樣才能真正對老師有所幫助。李麗日等(2008) 研究中也提出:培訓超額教師或有興趣具專才教師成為輔導教師團,進入校園成為 專職輔導人力。成為特殊生的輔導教師,可以提昇教師專業的實質內涵。 (三)專任行政人員 國小行政人員當初由教師兼任,其原因是因為校內教師對校務運作了解,又是 校務運作的核心,且因為教師的教育專業,應該能勝任學校的行政工作。時至今日, 學校行政業務已不可同日而語,許多兼任行政教師都有「兼任業務」大於「教育工 作」情形。例如臺北縣教師會(2005)在預見未來教師的趨勢報告中指出:學校「總

(36)

務主任」,成為部份老師最主要的工作內容!這實在相當不妥。所以,鄭崇趁(2007) 就在研究中提出,若能編制教師正式專任,不要再讓老師教學與行政兩邊忙,再輔 以證照制度,即可快速提昇行政效能及素質,轉任而產生的空缺正可以做為吸收超 額教師的彈性空問。 (四)專任代課教師 現今國小在每天每週同一模式中,教務處教學組要處理的,就是行政人員或老 師因公假、公差或事、病假而須聯繫的代課老師。但代課老師素質優劣不一,都是 需碰運氣看有資格的校外人士,誰有空,誰就來代課。這並不是一個好現象。不但, 造成日後導師或科任老師要補課、趕課、課程銜接,學生等於浪費了學習時間。黃 怡雯(2007)在少子化趨勢下學校行銷的運用策略中提出:超額教師本身就是具有 教學實務經驗的正式合格老師,若學校真的有超額教師,就由他們來擔任臨時的班 級課程代課教師,他們在能力上絕對足夠,若再給予保障,讓他們能成為學校的專 任代課,平時也參與學校課程種種事務,有同事請假,一樣要花代課費,這樣不但 維持代課素質的水準,「代課教師也可以是一種專業」。 (五)專任國小補校及課托人員教師 國內近幾年新移民人口逐年增加,為修補因語言而產生的隔閡,國小的補校是 一最佳的橋樑,這不但使新移民降低文化適應不良,更能讓第二代能有較佳的教育 環境,但各國小幾乎是現職老師擔任補校教職,而且從事的意願不高;另現今父母 工作時間不定,課後托育需求日益增加,但一般國小課後托育師資素質不一,充其 量只是安親性質、只有「托」,沒有「育」。若是能整合經費並編制專職教師來擔 任,將超額教師這部分的人力資源妥善利用,學習企業界人力資源管理的模式(鄭 依青、劉文玉,2007),不但適度減低超額教師對學校的衝擊,更能讓老師專注在 所屬本身的教學工作中。 三、精減現職教師的建議 此建議會對目前現職教師產生空前巨大衝擊,打破教師工作是「鐵飯碗」的慣

(37)

例,但對於教育品質精進、提昇及解決教師超額問題一定能有明顯效果:那就是正 職教師退場機制(鄭崇趁,2007),石幸真(2008)就在研究中提出:讓不適任的 教師能退出職場,也較能符合社會期待。讓整體的教師素質提高,建立「教師專業 形象」,學校也在「市場化」的趨勢下,更具「競爭力」。 (一)落實教師評鑑及分級制度 「教師專業成長」已推動、鼓勵實施了很多年。但社會大眾較期待導向「教師 專業評鑑、分級」。這是外界一直對教育界的「要求」,但因為各方意見不一,無 法形成共識,所以至今並沒有全面付諸施行。但各校教師超額問題正日益嚴重中, 各界也又在認真思考:所有老師對學校的貢獻、能力是否有一致?有沒有「不適任 教師」?假如我們落實教師評鑑分級制,也許在短時間內是會增加教師的壓力與不 安,但長遠來看,不但提昇「教師專業形象」,也能解決「教師超額問題」。鄭彩 鳳(2010)也在教師分級制度之建構與專業形象之塑造研究中指出,「教師評鑑及 分級制度」這需要諸多配套措施及很好的教師退場機制來相佐。但只一味的保障正 式教師,那未來教育系統內將不會有新血注入,是無法適應萬變、高需求的社會, 因此這是一個該做而難做的策略。 (二)尋找超額教師的第二春 根據教師法第十五條規定,現職教師爾後是有可能遭遇到「資遣」的命運,這 是我們都不樂見的結果。假如哪一天真的要發生這結果,鄭崇趁(2007)在研究中 指出,是不是要事先輔導即將超額老師轉任相類似的工作職場。例如,近幾年來, 中文已成為世界重要語言之一,甚至有超越英語之姿。倘若放眼天下,到全球其他 國家教授中文,倒也是一條可行之路。宋慶瑋(2003)在當成為超額教師的那一天 文獻發表中從教師心理層面的立場提出了很正面的說法:在教育價值越來越多元的 轉換軌道裡,身為教育體系的一員應當深知盡心盡力於教學付出與獻身獻時於教 育,縱使有挫折,也必須有極佳的忍受力。

(38)

伍、小結 D. McGregor於西元1957年提出 Y 理論(維基百科,2010),對於人性秉持著性 善的觀點。認為人絕對可以從工作中獲得滿足,尤其是其對工作目標有所體認認知 時,即可以自動自發的擔負起使命。因此,教育當局主管機關和學校行政組織應提 供學校教師不斷學習成長的環境,開發創意、發揮潛能、滿足需要,進而促成達成 教育目標。所以,當教育主管機關及校方正視這些問題,主動協商、思考問題,產 生解決策略而制定機制,而不是只將權力下方給地方縣市政府即可,要絕對負起協 助督導之責,而教育也該走向市場化,要經得起顧客群(家長)檢驗,落實執行績 效評鑑制度,提升教育品質。 當然。教育絕對不是營利事業,有著更超然的立場。也許,危機就是轉機,教 師超額問題不啻為一提升教育品質的良機,若能夠促使教育品質提升,開展更多面 向發展。也許,一個新時代教育的里程碑就此展開。

第二節 國小校長領導風格之相關研究

壹、國小校長領導風格之相關理論 一、領導理論的探究 (一)領導的意義 本研究以「校長領導風格」為題,當然要先針對「領導」的意義加以探討。以 前許多學者及研究者對「領導」定義的論述相當多,研究領導學者對「領導」一詞 所下的定義至今已遠遠超過三百五十種以上(Daft,1999;吳復新、江岷欽、夏學理、

(39)

許道然,2003)。但是研究者發現,所探討的觀點差異頗多。究其原因應該是探討 「領導」所涵蓋的範圍及所涉及的層面不同導致。也就是說,研究者探討的方向角 度不同,當然就有不一樣的主張。Yukl (2002)曾說:「領導的概念似乎總是複雜 到難以捉摸,所以我們會用相當多的學術語言來加以詮釋,但仍無法對領導加以詳 細確切界定。」由此正可說明「領導」的確是一個相當複雜的社會組織現象。研究 者認為本研究要瞭解領導的意義,就應從在組織中「遇到待解決事項,需解決策略」 的方向著眼,以此方向切入,希望對本研究主題描述,有一個更清楚的輪廓。 學者Yukl (1994)曾提出一個對於「領導」相當經典的詮釋:決定團體或組織 目標,促動工作行為以達成這些目標,並影響團體持續維持與團體文化的各種影響 歷程。再以歷程為引線,國內學者秦孟群(2006)提出的領導也是認為領導者行為 的達成是一種階段性的歷程,而各階段是連續不斷,循序漸進的。這種說法把「領 導」定位得相當清楚。進一步具體的說,正如謝文全(2003)在教育行政學一書提 出的敘述:領導是在團體情境裡,透過與成員的互動來發揮影響力,以導引團體方 向,並糾合群力激發士氣,使其同心協力齊赴團體目標的歷程。對照DuBrin(2004) 提出的說法:領導係激勵組織成員,使其具有信心藉以達成組織目標的一種能力。 都有在心理層面有進階性明顯的描述。後來,李明來(2008)在國小校長領導風格、 權力運用與教師組織變革支持度關係之研究博士論文中提到的「領導」,就有了更 豐富的敘述:領導就是領導者運用一連串影響力,融合自己的智慧和人際關係,使 用領導的理論與技能,運用組織的人力物力,指導團體成員從事相關的活動與發揮 創造力,並在領導者與被領導者間的交互作用歷程中,促使團體成員朝向既定的組 織目標邁進,最終達成實現組織目標或改變組織結構的歷程。 綜合上述,其實「領導」定義及內涵基本上都包含了領導者、被領導者以及組 織目標三方面相互作用的運作歷程。進一步說,「領導」應是一種組織賦予領導者的 職權,透過領導者個人智慧及人際關係,運用溝通、協調、指揮、激勵、壓力…等 方法,配合運用組織人力、物力等資源,有計畫的激發組織成員(被領導者)的向

(40)

心力,為了追求達成組織願景或各階段性目標而共同努力的一種行為歷程。 (二)領導的理論

正如上述,領導的理論也因切入點的不同而發展出多種不同的理論。Bryman (1992)提出將領導理論依發生的時間順序分為四個時期:1940年代以前的領導特 質論(trait approach)、1940 至1960 年代的行為論(style approach)、1960 至1980 年 代的權變論(contingency approach)及1980年代以後的新型領導理論(new leadership approach)。張慶勳(1997)、秦夢群(2006)等國內學者也參考國外學者之理論提 出相類似的看法。茲將領導理論的四個時期就發展途徑及研究主題、待討論問題分 述於下:(引自秦夢群,2006:416-457) 1. 1940年代以前的領導特質論(trait approach) 以特質理論取向的研究途徑為主(特質論),研究領導者的人格特質,強調領 導能力是天生的。但易於以偏蓋全,不同情境因素中,所謂「成功」領導特質也許 有差異。 2. 1940 至1960 年代的行為論(style approach) 以行為理論取向的研究途徑為主(行為論),研究領導者的外顯行為,重視領 導效能與領導行為的關聯性。不論是單層面或是雙層面的探討,領導行為時期之研 究者最關心的是領導者採用何種領導方式,會產生較佳的領導,但並未找出可為規 準的領導方式。 3. 1960 至1980 年代的權變論(contingency approach) 以權變理論取向的研究途徑為主(情境論),研究有效的領導情境,主張領導有 賴於所有因素的結合。強調領導行為與領導情境兩項因素,並探討特定情境中的行 為使用,大多是用於個案研究,無法進行廣泛的探討。

4. 1980年代以後的新型領導理論(new leadership approach)

以新型領導理論取向的研究途徑為主(轉型領導與互易領導),研究領導者如 何促進組織成員自我提升、組織承諾、動機和效能,強調領導者對下屬或追隨者的

(41)

影響力。國內僅止於以實徵性的問卷調查研究學校領導者的行為模式與技術,及其 與學校效能的關係,其研究結果仍值得進一步探討。這樣的說法,對照國內學者張 德銳(1995)與蔡進雄(2000)所聚焦的「轉型領導」更是不謀而合。 以上1980 年代早期以前相關領導理論已經討論論述相當多,若以本研究的研究 主題「校長領導風格」為討論焦點,當然是聚焦在1980年代以後的「新型領導理論」, 以其內含詮釋本研究的校長領導風格及策略。 (三)新型領導理論 領導理論從最早期的「權力取向、特質取向」,演變到1950年代、1960年代的「行 為取向」,其理論的重心都是放在決定領導行為的各種因素。一直至1970年代「情境 領導理論」出現,才開始把情境影響力放入重視的範疇,也因此有了「權變理論」 的提出。然而特質論、行為論、情境論的領導理論主張經學者研究討論後在張潤書 (1998)的「行政學」一書中分析其中還是有下列缺失: 1.過去的領導理論相當重視影響領導效能的各種因素,而忽略了一個領導者在 組織變革活動中所應該扮演的積極性角色。 2.以往的領導理論聚焦在「領導者」與「被領導者」的相互角色關係中,忽略 了組織成員其實可以自我提昇、自我要求。 3.早期的領導理論將「領導者」與「管理者」的目標性質混為一談,未能明白 「管理者」主要是在於「控制」,而「領導者」的主要任務在於「創造」。 基於以上論述,也因此以多角度探討「領導」,於1990年代就有了「新型領導」 的出現。這理論的出現,無非是適應大時代人文社會的急遽轉變,例如本研究討論 的解決「教師超額問題」時,領導者可施行的「策略」,就是希望能將領導理論更切 確且實務性的運用在領導行為上,藉以提昇組織行為中的行政效能,解決組織所遭 遇的問題。

數據

表 3-7  校長在「教師超額問題因應策略量表」信度分析結果摘要表  層面  題數  Cronbach's α  係數  教育行政策略層面  5  .893  學校行政領導層面  5  .903  學校教學領導層面  5  .935  社區家長資源層面  5  .897  總量表  20  .956  根據因素分析所得各層面結果,以內部一致性係數(Cronbach’s α)進行信度分 析。經內部一致信度分析發現教育行政策略層面信度為.893、學校行政領導層面信 度為.903、學校教學領導層面信度為.935、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資源和支援 學與教資源 社區資源 學校設施 和支援 研究與 發展計劃 學校領導與

(a) The principal of a school shall nominate such number of teachers of the school for registration as teacher manager or alternate teacher manager of the school as may be provided

Schools may strategically enhance the professional capacity of teachers in curriculum leadership, learning and teaching strategies and assessment practices through participating

王淑真:臺北市立啟明學校退休教師 李信仲:臺北市立蘭雅國中退休教師 章念慈:臺北市立蘭雅國中退休教師 黃若玲:臺北市立明湖國小退休教師

(ii) “The dismissal of any teacher who is employed in the school – (a) to occupy a teacher post in the establishment of staff provided for in the code of aid for primary

(ii) “The dismissal of any teacher who is employed in the school – (a) to occupy a teacher post in the establishment of staff provided for in the code of aid for primary

初中聆聽範 疇的學與教 策略-

 Provid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for teachers and school faculty regarding the knowledge about Internet safety, awareness, and strategies of cyberbullying (Tange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