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創造心力量─結合正向心理學的吸引力法則團體對國中生自我概念影響之行動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創造心力量─結合正向心理學的吸引力法則團體對國中生自我概念影響之行動研究"

Copied!
22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創造力發展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創造心力量─ 結合正向心理學的吸引力法則團體對 國中生自我概念影響之行動研究. 指導教授:陳昭儀博士 研究生:黃品蕙 撰 中華民國一百零五年十二月.

(2)

(3) 謝誌 打謝誌意味著在創發所的研究生涯即將告終,回頭看這兩年多來的點滴,無論是 甜是苦,都變得雲淡風輕,像是蒙上一層雲霧的美麗風景。途中也應證了只要心存希 望,一步步前行,所有的人事物都會前來幫助自己。 在貢寮上班的日子,幸運地考上創發所,但也萬分辛苦地通勤於兩地之間,傍晚 趕著到師大上課,隔日清晨再趕著回貢寮上班,在學校狀況多更常會累到流眼淚,在 壓力與情緒滿溢的彼時,感謝前同事美善與我分享了吸引力法則,讓我的心靈頓時覓 得一個避風港,幸福如我,也在學校遇到包容我、鼓勵我與協助我的好同事們:欣宜、 謙苪、雅倩、云禎、孟樺、薇先與姸黎,讓我可以擁有喘息的機會與空間,得以堅持 下去。於此,也結識了超級療癒的佩炫老師,從您口中所得到的每字每句回饋,雖然 輕巧卻能泛起陣陣漣漪,讓我在整個研究活動中,也能時時觀照自己的心境,不急不 慌也不怯懦,讓我知道自己的心態有多重要。 一年後老天保佑,得以介聘到市區的學校,在那裡我遇見我的實驗參與者們,是 十個可愛的小孩,雖然有些人無法相處到最後,但也因為有你們,我才能擁有這寶貴 的機會,發展並推廣吸引力法則,謝謝你們。在此我也接觸到淑媛,一個體貼、熱情 又有智慧的好老師,在整個團體施行的過程中,因為有你,才能激發出更多火花,同 時你也安撫了焦慮不安與疑惑的我,讓我更有信心不斷往前走。 在學習與研究的路上,有幸能在創發所的昭儀教授門下學習,雖然我總是讓您好 氣又好笑,但您卻也從沒放棄指導我、提醒我、給我方向及希望,這樣子的研究主題, 是那樣的抽象又帶了點玄妙,我很感激老師願意給我機會,讓我可以在這主題上探索 與鑽研,謝謝老師給我滿滿的愛,並帶領我看到不同的天空。感謝幽默大師學志老師, 擔任我的口試委員,喜歡您可愛的笑容、寬大的心胸及智慧的目光,聽您的指導總是 如沐春風。感謝乙明老師願意到師大擔任我的口試委員,謝謝您總是細心且用心地在. i.

(4) 我的論文上用紅筆寫上種種回饋與建議,並委婉又溫暖地指明我可以如何做得更 好,可以被您教導,真的很幸福又開心。 此外,我也擁有很多支持我的同儕與朋友,謝謝麗生以清晰的腦袋幫我看了好多 次論文,點出許多可以更好之處,並溫和耐心地鼓舞我一定可以做到;謝謝紫萍以細 膩的觀察力擔任我的論文計畫口試記錄,且總是和我說我很棒;謝謝卲屏總是與我一 同窩在圖書館閉關寫論文,在枯燥的文字海中,還能一同吃午餐和晚餐外加點心,有 你的陪伴真好;謝謝天一學長在每次論文討論會中都能提出很新穎的觀點,並以豐富 的肢體語言讓我們都能在愉快的氛圍中搭配哈哈大笑來學習;謝謝蝦蝦粉絲團的編輯 們:Sunny、依蓉、Nini、筱喻,有你們就像有了陽光,與你們一起再多的驚嘆號都 用不完。感謝我的大學室友們:孟婕、大柔、苡涵、絲晴,在每次聚會時給我滿滿的 打氣與鼓勵;感謝我的新同事佳玲,謝謝你在論文的最後一哩路,請了寶貴的婚假, 擔任我論文口試的紀錄與協助,你的大愛與善良,我會一直放在心上,有你真好。感 謝研究所統計大神同學振原,在我分析量表時給了我許多清楚且寶貴的說明及建議。 最後謝謝我的家人以及如同家人般的老朋友吳硯文,這兩年多來陪伴著多數時間 都像喪屍的我,聽我喃喃自語、幫我準備好吃的三餐、餵食我好吃的食物、叮嚀我早 點睡,如果沒有你們,我根本沒有足夠的體力或是心力完成這個厚厚的研究,如果有 人覺得我很棒,那也都是因為我有很棒的你們,謝謝你們,我愛你們。. ii.

(5) iii.

(6) 摘要 本研究透過吸引力法則結合相關正向心理學理論,發展並執行團體輔導方案,以 了解執行成果與研究參與者在自我概念中四個構念上產生的影響。 本研究以行動研究來進行,以七位國中生為研究參與者,在三個月期間實施十八 次團體輔導。研究工具包含:研究者省思札記、研究參與者晤談紀錄、諍友討論紀錄、 自編自我概念量表等。歸納本研究結論如下: 一、結合正向心理學的吸引力法則團體輔導方案執行成果 以吸引力法則三步驟:問求、宇宙給出回應、接收與放下,所發展出的八大具體 活動,實踐成果如下: 「內觀呼吸與分享」能協助接觸自身情緒與思維、沉澱自己,更清楚自身的狀態; 「感謝點心」能養成對人對物感恩的正向習慣,更珍視每個食物,並學習感謝;「肯 定他人」能培養讚美與感謝他人的習慣也能促進團體和諧; 「吸引力法則定義與內涵」 能更全面了解吸引力法則概念並在生活中實際應用,能提供更合適的心想事成策略; 「日常紀錄與檢核」能檢視自身行為是否符合吸引力法則並做相關修正;「放下三問 句」能練習面對自身情緒並學習接受與放下;「訂定目標」能給予一個明確方向去努 力並提供一個檢核吸引力法則是否奏效的依據; 「成員集氣」能提供支持接納的氛圍, 鼓舞成員去面對與處理挫折。 二、結合正向心理學的吸引力法則團體輔導方案能對自我概念產生正向影響 對照團體實施前、後的自我概念量表結果,「生理我」、「心理我」、「人際我」 與「學業我」四個構面總分均達顯著差異,於細項上「生理我」有兩個題目達顯著, 顯示研究參與者可以更加看見自身外型的優勢,不喜歡自己的程度也有顯著降低; 「心 理我」有四個題目達顯著,顯示研究參與者更能看見自身價值、能力、魅力,也較能 肯定自己;「人際我」沒有題目達顯著,但從研究參與者的日常待人接物、表達與訪 談中得知成員在人際相處的狀態上雖沒有產生顯著差異,但卻不再因此有太多的情緒 困擾;「學業我」有一個題目達顯著,顯示研究參與者更願意去面對學業上遇到的困 難,取代原先一味逃避學業挑戰的態度或習慣。 依據上述研究結論,提出結合正向心理學的吸引力法則團體輔導方案影響國中生 自我概念的具體建議。 關鍵字:正向心理學、吸引力法則、團體輔導、國中生、自我概念. iv.

(7) v.

(8) Create The Power of the Heart─An Action Research on The Effects of Law of Attraction Group Combined with Positive Psychology on The Self-Concept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Pin-Hui Huang Abstract This study aimed to combine Law of Attraction with the related theories of positive psychology to develop and conduct the group guidance program, and understood their influence on participants’ four self-concepts: physiological-self, psychological-self, social-self and school-self. This study applied action research method, seven students participated in a 3-month 18-session group guidance program. The research method and material included author’s reflection of group guidance program, students’ interview content suggestions from critical peers, the self-concept scale form, and related materials. The following research findings were obtained: I. There were eight activities developed from the three steps of Law of Attraction: ask, the response of universe, receive and letting go.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ing: The activity of Vipassana breathing could help students calm down and realize their true moods and thinking. The activity of thanks for the snacks could let students cherish food and be used to express thanks to others. The activity of praising others could let students willing to applause others and made the group more friendly. The activity of knowing Law of Attraction could understand this concept and apply to life. The activity of daily recording and check could let students’ speaking and behavior match Law of Attraction. The activity of three questions of letting go could learn to face the true emotion and accept it. The activity of goal setting could enhance students to take action. The activity of cheer could provide peer support and make students face and deal the challenge. II. The group guidance program of Law of Attraction could enhance the formation of self-concept. The self-concept of physiological-self, psychological-self and school-self were better than the previous self-concept scale. The students could value their body, ability, attractiveness and willing to strive for their studies. On the basis of the research finding, specific recommendations on applying Law of Attraction in group guidance program of self-concept were proposed for educators and future studies. Keywords: Positive Psychology, Law of Attraction, Group Guidance Program,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 Self-Concept vi.

(9) vii.

(10) 目次 謝誌 ...................................................................................................................................... I 摘要 ..................................................................................................................................... IV ABSTRACT ........................................................................................................................ VI 目次 .................................................................................................................................. VIII 表目錄 .................................................................................................................................. X 圖目錄 ................................................................................................................................. XI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 5 第三節 名詞解釋 ..........................................................................................................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9 第一節 正向心理學與吸引力法則 .............................................................................. 9 第二節 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 .................................................................................... 34 第三節 正向心理學、吸引力法則與自我概念之關聯 ............................................ 42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45 第一節 行動研究法 .................................................................................................... 45 第二節 研究場域與參與人員 .................................................................................... 46 第三節 團體方案實施 ................................................................................................ 51 第四節 研究工具 ........................................................................................................ 59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 62 第六節 研究信實度檢核 ............................................................................................ 64 第七節 研究流程 ........................................................................................................ 65 第八節 研究倫理考量 ................................................................................................ 67 viii.

(11)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 69 第一節 團體方案發展與執行成果分析 .................................................................... 69 第二節 團體方案對成員自我概念之影響 .............................................................. 137 第三節 研究者自身的專業成長分析 ...................................................................... 15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165 第一節 結論 .............................................................................................................. 165 第二節 建議 .............................................................................................................. 168 參考文獻 ........................................................................................................................... 173 附錄一 吸引力法則團體輔導方案 ................................................................................. 180 附錄二 團體報名表 ......................................................................................................... 201 附錄三 「青少年自我概念量表」授權 ......................................................................... 203 附錄四 自編自我概念量表 ............................................................................................. 204 附錄五 FACEBOOK 社團「你就是吸引力」............................................................... 206 附錄六 成員作品 ............................................................................................................. 207 附錄七 成員日常紀錄 ..................................................................................................... 208 附錄八 當次團體回饋表 ................................................................................................. 210 附錄九 團體總回饋表 ..................................................................................................... 211 附錄十 研究參與者同意函 ............................................................................................. 213. ix.

(12) 表目錄 表 3-1 成員背景 .................................................................................................................. 48 表 3-2 批判諍友背景說明 .................................................................................................. 50 表 3-3 方案綱要 .................................................................................................................. 52 表 3-4 基礎活動實施進程 .................................................................................................. 55 表 3-5 主題活動實施進程 .................................................................................................. 57 表 3-6 第五次團體方案 ...................................................................................................... 58 表 3-7 資料代碼分類 .......................................................................................................... 62 表 3-8 研究時程 .................................................................................................................. 65 表 4-1「內觀呼吸與分享」行動研究階段 ....................................................................... 71 表 4-2「感謝點心」行動研究階段 ................................................................................... 81 表 4-3「肯定他人」行動研究階段 ................................................................................... 87 表 4-4「吸引力法則定義與內涵」行動研究階段 ........................................................... 96 表 4-5「訂定目標」行動研究階段 ................................................................................. 122 表 4-6「成員集氣」行動研究階段 ................................................................................. 129 表 4-7 團體前後自編自我概念量表-四個構念-成對樣本 T 檢定分析摘要表 ............. 137 表 4-8 團體前後自編自我概念量表-生理我-成對樣本 T 檢定分析摘要表 ................. 138 表 4-9 團體前後自編自我概念量表-心理我-成對樣本 T 檢定分析摘要表 ................. 143 表 4-10 團體前後自編自我概念量表-人際我-成對樣本 T 檢定分析摘要表 ............... 148 表 4-11 團體前後自編自我概念量表-學業我-成對樣本 T 檢定分析摘要表 ............... 155. x.

(13) 圖目錄 圖 2-1 正向心理學的三大範疇 .......................................................................................... 11 圖 2-2 無意中的吸引 .......................................................................................................... 21 圖 2-3 自主式吸引步驟與提醒 .......................................................................................... 22 圖 2-4 吸引力法則實踐步驟 .............................................................................................. 28 圖 3-1 行動研究進行流程 .................................................................................................. 46 圖 3-2 成員來源 .................................................................................................................. 47 圖 3-3 方案核心理念 .......................................................................................................... 51 圖 3-4 方案時間分配 .......................................................................................................... 53 圖 4-1 內觀呼吸練習 .......................................................................................................... 70 圖 4-2 感謝點心 ................................................................................................................. 80 圖 4-3 肯定成員 .................................................................................................................. 86 圖 4-4 吸引力法則定義與內涵 .......................................................................................... 95 圖 4-5 日常紀錄分享與討論 .......................................................................................... 105 圖 4-7 放下三問句練習 .................................................................................................... 114 圖 4-8 訂定行動目標 ........................................................................................................ 121 圖 4-8 成員集氣 ................................................................................................................ 129 圖 4-9 創造心力量-心想事成運作關鍵 ........................................................................ 135 圖 4-10 八大活動方案修正歷程 .................................................................................... 136. xi.

(14) 第一章 緒論 本章共分為三節,第一節陳述本研究的動機與目的,第二節是基於研究動機與目 的所提出之研究問題,第三節則針對本研究之重要名詞做定義解釋。. 第一節 研究動機 常言道:「人定勝天」,我們想擁有什麼樣的生活,過什麼樣的日子,其實全掌 握在我們手中。從吸引力法則中明白我們的生活就是內心的縮影,我們的所思、所感, 決定了我們的境遇(林說俐譯,2007;鄧伯宸譯,2008)。. 壹、相信心的力量 由安慰劑的研究中可發現心靈的力量極大,Beecher(1995)的實驗發現給背痛的 患者服下安慰劑後,有四分之一的患者表示背痛獲得緩解,經客觀檢測後,發現其痛 症確實有所改善,而此痛症改善的現象,並未發生在那些未接受安慰劑的患者身上。 在過去兩年多裡研究者心中時常出現的信念就是:凡事再糟糕都還是會有希望,境隨 心轉,要相信好的事情,才能有好的境遇,以這樣的心境生活,生活真的一日比一日 更好。 從黑暗中談起 兩年前,是我教師生涯中相當大的轉捩點,一方面我極幸運地從嘉義介聘回我的 家鄉新北市,另方面我介聘之處是我只聽聞其名卻不甚了解的中途學校,僅知這是所 對於違反兒少條例的國中生,提供安置、教育及輔導功能,使其能在安穩的校園環境 中,建立正確適當的價值觀,以在未來能做新的生涯選擇,不再以身試法。 對於僅有三年教師經歷的我而言,是既緊張又害怕,深恐自己沒有能力因應我所 會面臨到的種種挑戰。永遠記得正式上班的第一天,我窺見一名學生正對著辦公室內. 1.

(15) 的老師歇斯底里地不斷大吼並夾雜許多不堪入耳的字眼,不久便聽到「碰」的一聲, 該學生甩門離開,留下淡然的老師緩緩坐回她的位置。原來師生間的氛圍是可以如此 緊張,原來學生對老師是可以這樣看似毫無保留的宣洩自己的情緒,原來老師可以對 這樣情緒失控的學生態度如此平和。僅僅一個畫面,卻重重敲擊著許多我對教育的種 種以為和假設,當時我認真地想了想假設我是該老師我一定會哭得說不出話來。果不 其然,在任職後,我面臨了許多無論在師生相處或輔導與教育工作界線上的種種挑 戰,眼裡、耳裡以至於閉上眼總充斥著學生自殘、情緒崩潰的畫面和許多意想不到的 突發狀況,於是我開始出現睡眠品質低下、失眠、焦慮甚至逃避上班的狀況,我感覺 到自己極度痛苦且不知如何面對無止盡的明天。 找到光的開關 也許是緣分,我留意到壓在辦公桌下的一張藍色紙卡,上頭寫著:「吸引力法則, 你怎麼想就怎麼發生,心想事成。」想起了七月時,我與原職位的美善老師做交接的 工作,他不斷告訴我要相信好的事情,要相信吸引力法則,一切都會很好的。看著卡 片的當下,才驚覺這段日子以來我壓根沒做到她叮嚀我的,我似乎只活在無盡的愧 疚、害怕與自責中,然後我的生活便一日比一日難過。在想起這件事時,我突然意會 到一直以來貼在我寢室床邊的一張護貝卡,也許是前同事遺留下來的,上頭寫著: 「心 存好事,便有好事。」,我直覺地認為他們所說的似乎是同件事情,也就是:「吸引 力法則」,我感覺到也許這是我嘗試改變目前困境的好方法。 Rhonda Byrne 所撰寫的《秘密》在全球被翻譯成 50 種語言,是銷售超過兩千五 百萬冊的暢銷書,在「祕密的揭露」這章中提到:「你生命中所發生的一切,都是你 吸引來的。它們是被你心中所抱持的心像吸引來的;它們就是你所想的。不論你心中 想什麼,你都會把它們全吸引過來。」。當時的我,立刻借閱《秘密》這本書來看, 並被開頭的這幾句話深深震懾,原來我便是我的想法!之後我開始以書中的方式重新 過我所希望的生活,我開始想像我所期許的未來,並深信它們會發生,每天睡前我也 總是告訴我自己:「明天會很順利很好!」我察覺到自己似乎逐漸可脫離負面情緒的 2.

(16) 掌控,也覺得自從這樣思考、這樣地對自己的未來信心喊話後,我的工作似乎變得沒 那麼棘手,我的生活不在充斥著無力感,我的思想變得比較正面,對人對事心中更常 保有希望感,我對自己的生活更加滿足滿意了。此刻的我雖然已經不在中途學校了, 但吸引力法則卻仍存在於我的生命裡,然而使用得越廣越是發現一些矛盾或難以說服 自己之處。 升起發展實用的吸引力法則的念頭 《秘密》書中提到:「創造一直在發生,每當一個人產生一個思想或者持續某種 慣常的思考方式,就進入了創造的活動內容與成員反應情形。」或是「你要意識到自 己的思想並謹慎選擇你的思想,且樂在其中,因為你就是自己生命的傑作。」等提醒, 讓我發現其實自己並非是有自信或那樣全然樂觀的人,很多時候我是在『假裝』我很 好,催眠自己生活中一定會有好事發生,但摸著良心講我並不真的如此相信!這樣的 覺察也讓我變得不知所措,因為自己無法做到像書中眾多成功人士所說的那般自然而 然,我是勉強自己在模仿書中的金科玉律,如此,我發現自己對這樣的心想事成法則 已無法去落實,且也催促著自己去找出更多吸引力法則的相關內涵。 陸續地,我自《有求必應-22 個吸引力法則》、《吸引力法則》、《為何心想事 不成?》(李欣頻,2012;林說俐譯,2007;鄧伯宸譯,2008)等書籍以至於正向心 理學的種種相關書籍、論文或期刊,發現一直以來自己所深信的吸引力法則,其實蘊 含著更多細節與重要概念,例如:自我概念、靜心、樂觀的學習、認知的調整等關鍵 因素,綜合這些前人的經驗與研究,便能在落實吸引力法則時減少許多矛盾、不確定 與茫然感。 因著閱讀,我獲得許多使用吸引力法則的知識,也發覺吸引力法則可以和正向心 理學中的許多概念作結合而更有助於實際上的運用,因此希望能將這樣能讓生活更好 的方法向更多人分享,讓更多人能活得更滿足與幸福。基於教師的職位,我很興奮地 期許自己能優先將我對吸引力法則的所學回饋給需要的學生!. 3.

(17) 貳、國中生─略為低下的自我概念 也許是身為輔導教師的緣故,我時常能感受到在課堂上或私底下學生自我概念 的低下,舉凡:「老師我很笨,所以別叫我做事,我肯定會搞砸!」、「老師我覺得 沒人會喜歡我,所以我不用試我就知道了!」或「老師你覺得他已讀不回我是不是討 厭我?」等自貶的話語,而在此類話語的背後其實隱含了學生負向的情緒及對自身悲 觀的看法,而這樣低下的自我概念也時常限縮了學生的行為與想法,而根據吸引力 法則的概念,學生們通常也都會心想事成:事情真的就搞砸了、沒有同學願意與之 共同一組、心儀的對象再也不願意聊天。 綜合而言自我概念是個體對自身各方面的看法,包含對自己的能力、外型、情 感、與人事物的關係、期許等,因著不同學者重視的角度而有內涵上的些許差異, 但整體而言就是個體怎麼看待自己這個人(葉芯慧,2010)。Mead(1934)提到自我概 念是經由個體與環境的互動逐漸形成與積累的,因此透過環境中的人事物所給予的 回饋,個體自會產生對自己不同的知覺。研究者相信透過團體所營造的環境,是有 機會對學生的自我概念產生影響的,而吸引力法則的核心便是試著去欣賞自己與他 人,進而以樂觀的態度去看待自身與環境,美好的自己與美好的環境從而可以相輔 相成,讓個體的生活更好! 研究者因受惠於吸引力法則信念,而能走出生命的低谷,也因為看到學生們在生 活中也受到自我懷疑與自我貶低之苦,因而升起想要發展以吸引力法則為主體的團體 輔導方案,期待能藉由這樣的研究讓更多人能跨過生活的困頓並從中看見自身美好的 的亮點。. 4.

(18)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基於上述研究動機,歸納本研究的研究目的與欲探討的問題,如下:. 壹、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的研究動機,歸納本研究欲達成的研究目的如下: 一、綜合吸引力法則的要義,輔以相關理論發展並執行實際的團體輔導方案。 二、透過行動研究法來分析吸引力法則團體輔導對國中生自我概念的影響。 三、分析研究者於行動研究歷程中個人專業成長情形。. 貳、研究問題 一、根據研究目的一: 「發展並執行吸引力法則團體輔導方案」發展出以下三個問題: 1-1 吸引力法則團體輔導方案的活動內容與成員反應情形為何? 1-2 吸引力法則團體輔導方案執行後的研究者研究者心得省思為何? 1-3 吸引力法則團體輔導方案執行後的方案修正為何? 二、根據研究目的二:「分析吸引力法則團體輔導對國中生自我概念之影響」發展 出以下四個問題: 2-1 吸引力法則團體輔導方案對國中生之「生理我」之影響為何? 2-2 吸引力法則團體輔導方案對國中生之「心理我」之影響為何? 2-3 吸引力法則團體輔導方案對國中生之「人際我」之影響為何? 2-4 吸引力法則團體輔導方案對國中生之「學業我」之影響為何? 三、根據研究目的三:「研究者於行動研究歷程中個人專業成長情形」發展出以下三 個問題: 3-1 研究者在行動研究歷程中的個人省思為何? 3-2 研究者在行動研究歷程中的團體方案設計能力成長為何? 3-3 研究者在行動研究歷程中的團體帶領技巧成長為何?. 5.

(19) 第三節 名詞解釋 根據前述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本研究對重要名詞釋義如下:. 壹、正向心理學 正向心理學即是將心理學研究自疾病的觀點轉移到重視個體的既有價值上,認為 個體本身就有自我調整與療癒的潛力(江雪齡,2008)。Seligman(2002)提出正向心 理學含括三大面向:正向情緒,如:滿意、愉悅、樂觀等;正向特質,如:勇氣、感 恩、寬恕等;正向組織,即具有引發個體正向情緒或培養正向特質的條件的氛圍與群 體,且這三大面向彼此也會相互影響。Peterson(2006)也提出正向心理學著重個體的優 點,並從中出發去建立生命的美好以及修復經驗中的傷痛,使得個體能達成生命中的 種種目標。 吸引力法則認為個體的生活境遇全憑心中的所思所感而創造(謝明憲譯,2007), 故要擁有愉悅的生活,便得借重正向心理學的內涵與技巧,在本研究中,也會使用 Seligman(2012)提出的每日感恩紀錄的練習,作為團體後的回家作業。. 貳、吸引力法則 本研究中所指的吸引力法則最先來自於 Rhonda Byrne 所著的《秘密》及 Michael J. Losier 所著的《吸引力法則:心想事成的黃金三步驟》兩本書中,歸納得知吸引力 法則是指我們心中所持有的信念與感受會吸引到相同頻率的人事物到我們的生命 中。所有我們關注的東西,無論好壞,都會因著我們的思維與感受而被吸引過來。Esther Hicks 與 Jerry Hicks 在《有求必應:22 個吸引力法則》中提到,吸引力法則又可細分 為三個步驟來達到心想事成的結果:問求、宇宙給出回應、接收與放下(鄧伯宸譯, 2008)。於是我們可經由練習這三個步驟來調整我們的思想、感受與行為,進而達到 心想事成的境界。. 6.

(20) 參、團體輔導 團體輔導(group guidance)發源於學校,主要的功能及用途是使用資訊的給予 和活動的體驗,預防學生失常並更能因應生活中的變化以維持心理健康,故團體輔導 著重在教育性與預防性(吳武典、洪有義、張德聰,2010)。團體因人數的差異,又 分為三十人以上的大團體與一般而言 8-12 人的小團體,團體人數越多,彼此間的互 動頻率則越低(張進上,1999),本研究因著重自我概念的變化,重視成員在團體中 與自身及他人相處的品質,藉此觀察吸引力法則在團體成員情緒、感受與思維上的影 響,故採用小團體的規模來進行。團體輔導能藉著受過專業訓練的領導者帶領,引導 成員在團體中透過自我揭露、他人給予的回饋以及與他人的互動,學習了解自己、接 納自己進而改變自己與實現自己(吳武典等人,2010)。. 肆、國中生 本研究所指的國中生為新北市某公立學校七、八年級學生,經過輔導教師推薦、 研究者邀請或自願參加的學生,經團體方案前的面談篩選、家長與導師同意後,參與 團體者。. 伍、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的內涵相當多元,張春興(1989)指出自我概念是個體對自身多方面的 綜合覺知,包含對自身的能力、外型、情緒及待人處事的價值與態度,而這樣的自我 概念會隨著個體與環境的互動而漸進調整與變化。郭為藩(1996)認為自我概念是個 體對自身的形象與特質所持有的態度與知覺,因此個體可以辨識自己是個怎麼樣的 人,進而衍伸出某個程度的喜惡,也就是「這樣的自己好不好」、「喜不喜歡這樣的 自己」等如是的態度與知覺。 自我概念是個體認知環境的主要架構,也是認知與經驗的主體與重心,即個體看 待自己的態度與知覺會連帶影響到他如何看待環境與他人,故若要擁有滿意的生活便. 7.

(21) 要先對自我滿意。期許透過吸引力法則團體方案,能使成員漸次養成欣賞自己、悅納 自己,進而能有不同的自我概念,使生活往滿意的方向改變。 本研究所指的自我概念是指研究者參考林家屏(2002)青少年自我概念量表,並 與研究參與者自身想要達成的面向做結合所自編的自我概念量表,由生理我、心理 我、人際我與學業我共四個構面所組成,詳細量表內容可參考附件四,量表構面分述 如下: 1. 生理我:對自身外貌、健康狀況、身體的評價。 2. 心理我:對自身的價值、能力感的評價。 3. 人際我:對自身與異性、同儕的相處狀況的評價。 4. 學業我:對自身在學業上的實際表現、責任心、態度的評價。. 8.

(2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共分三節來進行資料歸納與討論,第一節為正向心理學與吸引力法則;第二 節為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第三節為正向心理學、吸引力法則與自我概念之關聯,並 以此三節作為本研究的基礎並成為發展團體輔導方案與資料分析的參考。. 第一節 正向心理學與吸引力法則 吸引力法則在國內外僅是一個名詞概念,它代表著個人的種種遭遇皆是起因於自 身的想法及感受,這樣的想法及感受頻率會發散到宇宙中,而宇宙接受到你的反應後 即給予你相映稱的人事物,此便是心想事成的緣由。這樣看似玄妙的說法其實並無直 接理論可依據,但追究其精神與內涵,發現與正向心理學有極大部分的關聯,故此節 先從正向心理學的理論背景談起,進而延伸到吸引力法則的說明與相關應用,說明如 下:. 壹、正向心理學的起源 正向心理學就是闡明個體所擁有的優勢與優點,並加以運用使其生活更美滿健康 的科學應用方式(劉念肯,2011)。 過去的心理學界著重在探討使人們致病的原因,再從病因去研究治癒的方式,這 樣從人類缺陷處著手的風氣,在 1980 年代日漸被質疑,許多學者提出質問,為何不 從如何讓生活更好的目標開始?如果從個體的長處去尋求讓生活更好的可能是否會 讓治療進展得更順遂些?因此在 1998 年初,美國賓州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Martin E.P. Seligman 接任美國心理學會(American Psycho1ogy Association )的主席後,選擇「正向 心理學」領域為該年的主題,並在於西元 2000 年與 Csikszetmihalyi 在《American Psychologist》期刊正式提出正向心理學的相關概念(吳佩珊,2008;陳玫菁,2007)。. 9.

(23) Seligman 於 2002 年所提出的正向心理學範疇,包含了正向情緒、正向特質以及 正向的組織(洪蘭譯,2003),以下就這三個範疇做概要說明:. 一、正向情緒 正向情緒可依照時間序列而又細分為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正向情緒。過去的正 向情緒包含滿意、滿足、感恩、寬恕與遺忘,可透過情緒上的調整而對過去已發生 過的經歷有個正向的觀感或不再感到遺憾悔恨;現在的正向情緒包含了愉悅、心 流,屬於個體主觀的意識,可透過建立正向的價值觀達成;未來的正向情緒則包含 信心、希望、樂觀與信任,可以透過辨識與駁斥非理性想法得到。(吳佩珊,2008; 侯亭妤,2006)。. 二、正向特質 正向特質部份,包含美德與長處兩種,美德含括智慧、知識、勇氣、人道與 愛、修養及心靈的超越一共六項;長處則涵括好奇心、喜好學習、開放心、原創 力、社會智慧、觀點見解、勇敢、毅力、正直、仁慈、愛與被愛、公民精神、公平 與公正、領導能力、自我調節、謹慎、謙虛、對美和卓越的欣賞、感恩、希望及樂 觀、心靈、寬恕與慈悲、幽默及熱忱一共二十四種(Peterson & Seligman,2004)。. 三、正向組織 正向組織指的是某個環境,它具有引發個體正向情緒或培養正向特質的條件, 它有可能是大至氛圍、文化,小至教室、家庭等,因此一個正向組織對於正向情緒 與正向特質是相當有益的(吳佩珊,2008)。 根據以上三個正向心理學的範疇,得知正向情緒可經由正向特質被時常喚起, 而正向組織則有益於正向特質的培養,特質是由環境所養成的,故個體時常處於一 種情緒中,這樣的情緒便可被視為特質的一部分,因此以圖 2-1 來呈現其意義(侯亭 妤,2006)。本研究是透過提供正向組織,培養學生能習慣性地看見自身的正向特 質,進而能在生活中能時常保有正向情緒。 10.

(24) 圖 2-1 正向心理學的三大範疇 資料來源:侯亭妤(2006). 貳、正向心理學的內涵 正向心理學雖然在西元 2000 年才被 Seligman 和 Csikszetmihalyi 在《American Psychologist》期刊正式提出,但將重心放在找出人類能活得更好更健康的研究風潮, 其實在 1980 年代就開始了,有許多學者對於正向心理議題做不同角度的探討,包含 樂觀、復原力、幸福感、快樂等研究(Snyder,2000),因此正向心理學的內涵極廣極大! 本研究針對能與吸引力法則核心精神相映襯的正向心理學理論,依序呈現以下內 涵:樂觀與悲觀的定義、希望理論、正念、優勢諮商取向與比馬龍效應,作為發展團 體輔導方案的基礎。. 一、樂觀與悲觀的定義 樂觀與悲觀是兩種不同的人格特質,國內外不同學者對其所下的定義不盡相同 但大多相似。張春興(1989)認為樂觀與悲觀都屬於人生的態度,也是種較為穩定持 久的人格特質,較樂觀者對未來會抱持美好的期許,而較悲觀者則在看待未來上會 從負向的角度出發。Scheier 與 Carver(1985)認為樂觀者相信好事會發生在他們身上, 而悲觀者則認為壞事總會有他的份。從目前的研究來看,樂觀與悲觀的定義分為兩. 11.

(25) 大面向,一類為從預期的結果來看,即在事情未發生前,對於未來有著正向期許者 屬於樂觀,而對未來有著負向看待的便是悲觀的。另一類為從歸因的角度來看,對 於已發生的正負向事情,個體所採用的解釋風格或型態(常雅珍,2004)。 解釋風格與型態(Seligman,1995)指的是個體對於發生在身上的負向事件採取的解 釋方式,而解釋的方式會從三大面向來看:永久性、普遍性與個別性。永久性是指 負向事件的發生是不是穩定的,樂觀的人傾向把負向事件看成是暫時的、非永久性 的,悲觀的人則相反;普遍性指的是負向事件是普遍發生在生活的每個面向或者只 是某個單一方面,即樂觀者會將負向事件看作是一個小環節上遭遇了挫折,但悲觀 者便會將此事件渲染到更多層面,認為自己每件事都不可能做好;個別性是指負向 事件的發生原因是來自於自身或是他人,樂觀者會將責任視為外在人事物,而悲觀 者則會將責任攬在自己身上,造成較低自尊的情況。 但樂觀與悲觀不僅是單一向度,即非樂觀即悲觀,近年來出現將樂觀與悲觀視 為雙向度,即不樂觀不等於悲觀,在許多研究中也證實兩者是相關但不相等的人格 特質(丁明潔,2003;吳相儀,2005;陳玫菁,2007)。 在《秘密》與《吸引力法則 : 心想事成的黃金三步驟》中,一再出現的內容就是 每天都發現自己的優點,習慣去發揚看重自身的優勢,然後相信宇宙會將最好的一 切帶給你,相信每個當下與未來都是最好的安排。這樣的思維就類似於從預期的結 果來看的樂觀以及從歸因的結果來看的樂觀,因此吸引力法則的內涵中充滿著樂觀 的特性。藉由本研究,期許每個團體成員都能漸次地培養樂觀的信念與習慣,或是 辨識出悲觀的思維,把生活品質的決定權重新攬回自己身上,進而對自我概念有所 影響。. 12.

(26) 二、希望理論 希望理論屬於正向心理學下的一支,由 C. R. Snyder 歸納統整成為一個較完整的 內涵,它的核心概念有三大面向:目標、方法與意志力。希望理論強調個體會找到對 其有價值的目標,這個目標具有意義與價值,故會激起個體去尋求能達到此目標的方 法,若在嘗試方法的活動內容與成員反應情形中遭遇障礙,個體能運用意志力堅持下 去,最終便能達成目標,因此目標、方法及意志力三者彼此會相互影響,進而形成循 環(唐淑華,2008)。以下說明此三大核心面向(唐淑華,2008;Snyder, 2002): (一)目標 希望理論假設人類行為都是目標導向的,此意味著若能設定對個體而言有意義 的目標,便能引發其行為,且這個目標是個體可以在付出努力後有機會達成的,如 此對個體而言才能有足夠的意義感。 對於本身希望感較低落或自我概念較消極者,通常會過度壓抑與駁斥自己的想法 與欲望,故在訂定目標階段,可透過活動、與人討論及課程的教學給予其想像力馳騁 的機會,讓個體能去探索自己真正想要達到的目標為何(McDermott & Snyder, 1999)。 (二)方法 方法部分指的是個體運用來達成目標的策略或方式,而個體能擁有的方法可以 不只一種,當個體擁有高希望感時,會產出較多的方法,而擁有的方法越多,便能 更有效率地達成目標而不被活動內容與成員反應情形中的障礙侷限太久。Snyder (1994)也具體建議在方法的步驟中,可採取以下做法: 1. 將目標切割成當下便具體可行的小目標 2. 多次練習採取不同的方法,並從中找到自己最適用的。 3. 在心中排演在嘗試活動內容與成員反應情形中可能遇到的障礙或挫折,並思索如 何去因應。. 13.

(27) 4. 當使用方法後目標仍未達成時,不責怪自己,而是告訴自己該更換其他方法與策 略了。 5. 當方法用盡而想不到其他替代方法時,記得尋求協助,並與他人建立雙向討論對 話的空間,讓彼此成為各自的資源。 (三)意志力 指個體所擁有的心理動力。在追求目標的活動內容與成員反應情形中,個體擁 有越多的希望感,便能有越高的意志力去支持行動。 曾聽過有句玩笑話說:「當機會來敲門時,你也要得先去開門才行!」,因此儘 管個體擁有再適當的目標與再豐富多元的方法,若沒有意志力去行動,則一切都是 枉然。意志力就是一種動力,一種內在語言,告訴自己:「我可以做到!」或「我值 得擁有我想要的一切!」。因此 Snyder (1994)對於提升意志力也提到以下作法: 1. 學習使用正向語言為自己打氣 2. 身處困境時,可以回想自己過去的成功經驗。 3. 遇到困境時,可以幽自己一默。 4. 享受追求目標與為了目標努力的活動內容與成員反應情形,而非僅聚焦在最後成 果上。 從希望理論的內涵中,可以發現對於意志力的培養很注重彈性,亦即對於目標 保持彈性,並非得完全達到目標才能給自己讚許,而是能時時看見自身付出的點滴 努力,如此便不會那樣消磨耗損掉個體的意志力。 在吸引力法則的內涵中,我們就是我們的所想與所感,我們所持有的信念會決 定我們的境遇,我們如何看待自身的未來,我們便會走向那樣的未來,故在吸引力 法則的實踐中,首要就是訂定正向的目標、夢想與願望,而這樣的核心精神與希望 理論所強調的:個體希望感等同於方法與意志力的總和,當目標越明確可行對方法 與意志力越有提升的效果,而個體便能獲得越高的希望感(唐淑華,2008)。本研究 便期望借重希望理論如此的思維脈絡去發展出對團體成員有助益的團體方案,藉由 14.

(28) 協助學生訂定合宜的分段式目標,在正向組織的支持下,陪伴學生發想方法,並在 活動內容與成員反應情形中不間斷地為其鼓舞與回饋,使成員能維持一定的意志 力,進而達成所設定的目標,在這樣的循環中,也得到一定的成就感,故能達到正 向看待自己與環境,積極化自我概念的研究目的。. 三、正念 「正念」(mindfulness)起源於上座部佛教(Theravada Beddhism)的巴利語佛典中的 「正念」(samma-sati),念(sati)的本義有覺察(awareness)、專注(attention)和時刻不忘覺 察(remembering),即隨時隨地記得如實地覺察與觀照自身的身心狀況與所經驗到的 人事物感受。而正(samma)便是心不受邪妄影響,以正確的方式做正確之事。故「正 念」就是把「心」心放在「今」,認真專注地把心放在當下,不受過去或未來的干擾, 將注意力放在此時此刻的身心狀況,如:感受、情緒、思想、行為或環境上,清澈 覺知自己的當下(溫宗堃,2006;賴隆彥譯,2006)。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分子生物學 博士 Jon Kabat-Zinn 在接觸正念後發現其具有療癒身心之功效,故於 1979 年引入國 內,設計成正念減壓(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 MBSR)的治療方式,而「正 念」(mindfulness)又可被譯為內觀(范琬君,2012;Kabat-Zinn, J., 1994)。 Kabat-Zinn, J.(1994)表示正念是以一種特殊的方式來專注:即有目的刻意的、當 下的、不帶批判的,以這樣的方式做自身狀態的覺察,對自身正在經驗的一切去徹 底感受。 正念練習是培養正念的一種手段,而練習的方式大多符合以下四種核心特性: (一) 以身體感受為主 正念是引導個體以最原始的感官或直覺來經驗身體所升起的種種感覺,因為 個體時常依賴腦袋來思考及面對所發生的種種,以至於容易陷入偏見無限循 環的思考模式中或是以忽略、逃避來處理一些一時間難以解決的情況,使得 個體的情緒容易產生僵化固著,產生活在過去或未來而不在當下的心理陷阱. 15.

(29) 中。因此若個體能回到當下去徹底感受,理解自身正在經歷的一切,情緒本 身便能得到轉化(范琬君,2012;Segal, Williams, & Teasdale,2002)。 (二) 只覺察當下 Kabat-Zinn, J.(1994)認為在正念之中,唯有當下所發生與感受的才是最真實的 存在,當個體可以專心致志於當下便能不易受過去遺憾與悔恨的牽絆,也不 易被未來的想像所影響,心智能量便能得到釋放,在負面情緒的狀態時也就 不會深陷太久。想像心中存在著一個容器,可以涵容所有從內心升起的感受 與想法,而個體就只是站在這心靈容器旁,觀察著發生在身上的一切,並與 之同在(Crane, 2009)。 (三) 接納 在正念練習中個體得學習如實面對當下身體所感受到的一切感受與念頭,不 加批判地去經驗所有,因此接納意味著對當下所經驗的一切抱持開放、柔 軟、尊重,如其所是地去體驗,如此便能減少因規避現實而帶來的痛苦循 環,從而學會去放下對改變現況的執著,身心也能更加平靜舒適(Crane, 2009 ; Germer, Siegel, & Fulton, 2005)。 (四) 想法和感受僅是個事件 運用正念於生活中,便是站開一段距離去觀察身上所發生的一切感受與想法, 允許自己去如實體驗,不試圖去層層分析它的緣由、不試圖去逃避閃躲它,僅 僅將這發生的一切視為一些事件的來去,而得到:我不等於這些感受、我不等 於這個想法的省思,明白就算發生了這些事情,都不能用以說明我是誰,因此 能將自己與這些感受、想法間定義一個全新的關係(Segal, Williams, & Teasdale, 2002)。 正念的內涵,概要而言就是不帶評價地體驗當下的此時此刻,涵容當下的想法與 感受,不以某種標準來審核評價自身或他人,以這樣的方式生活能為心靈帶來最大程 度的自由,因為我們不再需要責難自身或他人,我們不用為過去或未來懊悔及擔憂, 16.

(30) 我們可以專注地把能量留在當下,選擇活在當下。在吸引力法則中,感受與想法決定 我們的遭遇,對多數人而言,要無時不刻地以正向的態度及思想生活,是相當困難的, 尤其是在遭遇困厄之時,因此要實踐吸引力法則,並非直接矯正我們的感受與思維到 全面正向樂觀的境界,而是先從接納生活中的一切開始,學習慢慢減少怨天尤人及停 留在負面情緒思維的時間,學著與自身情緒共處,而當我們能自在地涵容每個當下發 生在自身的經驗後,便能無處不自得,慢慢地我們能去練習進階的感恩與讚賞。因此 正念練習,是實踐吸引力法則相當重要的部分,它能使我們真正活在當下,與自身情 緒感受共處,毋須假裝或逃避,當我們能自在之時,便能吸引到美好的人事物。. 四、優勢取向諮商 優勢的概念最早可溯及到 1960 年代,一直以來這樣看重個體長處優勢與希望的 觀點,不斷地被重視著,前美國心理學會主席 Martin E.P. Seligman 提醒心理學不該 只專注於個體的疾病及失能,也應轉向其美德與長處,並於 2000 年與 Csikszetmihalyi 大聲疾呼心理治療人員應學習去檢驗、發現個體、社區或社會的優勢 因素,用以提升其生活品質(Smith, 2006)。因此應用優勢的概念於諮商,心理人員以 發掘個體的功能與長處取代尋找他們的弱點及失能的諮商模式,應運而生。 多位學者皆對優勢諮商提出概念與方法(Smith, 2006;Ward & Reuter, 2011; Wong, 2006),其中以 Ward 和 Reuter(2011)整合的架構較為完整,認為優勢取向諮商強調個 體的優勢力量(strength),並著重在個體的希望和復原力,也將目標放在從個體身上 所能發展出的解決之道,並視改變為動態且流動的活動內容與成員反應情形。優勢 取向諮商主要應用於個別諮商中,故以下將以 Ward 和 Reuter(2011)提出的理論說明 優勢取向諮商的基本概念及使用原則(李慧玟,2011;林逸媛,2013): (一) 發掘個體在面對困難時所展現的特質和功能,並從中找到希望。在看見個 體的有限及失能時,也要在這樣行事與自處的脈絡中去協助個體找到自身的. 17.

(31) 力量及可能性,在從這樣的優勢與希望中去訂定行動計畫,使其能過更滿意 的生活。 (二) 從看見自身所付出的努力,進而獲得自尊。當個體能看見自己是如何面對 困難、如何在困難中堅持及努力,便能感受到自尊以及自身所握有對生活的 掌控力,也能因此產生更多的希望感。 (三) 優勢力量的內涵。即正向心理學家 Peterson 和 Seligman(2004)所提出的 24 個正向特質,而這些正向特質又可被分為以下六種類別: 1. 智慧與知識:原創力、好奇心、喜好學習、判斷力、觀點與見解力。 2. 勇氣:勇敢、熱情、正直與誠實。 3. 人道與愛:愛人與被愛的能力、仁慈與社會智慧。 4. 正義:團隊合作精神、領導力、公平與公正。 5. 修養:謙虛、寬恕與慈悲、謹慎與自我控制。 6. 心靈的超越:對美與卓越的欣賞、感恩、保有希望感、宗教和靈性與幽默 好玩。 心理工作者須熟悉這些優勢力量,以便在與個體工作之際能辨識並協助個體 去肯定這樣的自己。 在吸引力法則中,開宗明義表達個體本身就像是塊磁鐵,自身所擁有的感受與 念頭,便是吸引所有遭遇的緣由。因此若個體時常沉浸在自身的不完美、失能、病 弱與不滿足之中,便無法吸引其所欲之人事物,因此若能在生活中落實肯定與欣 賞,便能做到心想事成。這樣的實踐概念與優勢取向諮商所注重的相符,皆是鼓勵 個體練習去找到自身優勢,從而去肯定自己並有所發揮,從中長出對自己的希望 感,相信自己是值得的、是美好的,是有吸引力的!. 18.

(32) 五、自我應驗預言 自我應驗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指的是個體的行為會受到他人期許的影 響,使其行為結果能與該期許相符,譬如個體受到他人期望成為循規蹈矩之人,則 該個體便會盡可能表現出符合循規蹈矩期望的行為,故又稱為期望理論。此外自我 應驗預言又可被稱作比馬龍效應(Pygmalion Effect),起源於希臘神話中塞浦路斯 (Cyprus)王子比馬龍(Pygmalion)因雕刻一尊象牙少女像,因而對其產生感情,日夜期 盼少女像能成為真人並與其相戀,愛神受到比馬龍真摯祈求的感動,便賦予少女像 生命,最後比馬龍便和少女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莫頓(R. K. Merton)於 1948 年在 《The Antioch Review》期刊發表〈The self-fulfilling prophecy〉一文,說明自我應驗預言為個體的信念或期望,無論正負,都會影響到一 個情境或他人的行為表現,就像是給予他物或他人一個標籤一樣(吳清山,林天佑, 2005)。 在吸引力法則中倡導的概念便是個人的感受與思維能影響到其所遇所得,同樣 的怎麼看自身,自己也會成為那個模樣,舉例而言當個體認為世界虧待了他,那麼 這樣的想法便會為他帶來更多不公的待遇,又或個體認為自己是個不值得被愛之 人,那麼這樣自怨自艾的感受也不會為他帶來好的對待,正像是自我應驗預言中的 給自己或他人貼標籤一樣,所遭遇的一切都會符合那些期待的預言。 因此個體若能養成肯定自身或他人他物的習慣,在生活中試著去欣賞、去感恩 種種經驗,時時覺察自己的感受與思維,檢核是否又給自己或別人貼了標籤,如此 他的生活不豐盛美好也難啊!. 19.

(33) 參、吸引力法則之相關書籍 吸引力法則這個名詞在國內發源於謝明憲翻譯 Rhonda Byrne 的著作《秘密》而 被廣為人知,而此著作也在全球被翻譯成五十種語言而暢銷超過兩千五百萬冊。儘管 國人多數都聽過吸引力法則,但實際上去探究它的研究則相當稀少,僅湯敬全(2009) 一篇有略為探究吸引力法則的源頭。 湯敬全(2009)提到吸引力法則可追溯到 1960 年代所興起的新時代運動,當時 在歐美各地興起的這種運動屬於一種追求靈性啟蒙的風潮,而王季慶女士將其翻譯並 引進臺灣,給予其一個專有名詞「新時代」。在新時代中有個相當重要的角色翻譯作 高靈,其定義是意識、覺知、進化程度較人類高的非物質性存在,且這樣的非物質性 存在都是充滿智慧與愛的,他們會透過通靈者傳達許多希望人類明白的訊息,而吸引 力法則也屬於高靈欲傳達給我們的珍貴訊息之一。高靈們要我們去信任宇宙,鼓勵我 們用喜樂的心從內而外地認識自己與環境,當心靈轉變了,環境也會隨心而轉,掌握 了「你創造你自己的實相」與「萬法唯心造」的核心理念,就能使我們的生活更美好 與幸福,而這就是所謂的「秘密」,也就是吸引力法則。 韓艾玲(2013)也在臺灣教育月刊中分享自己相信吸引力法則,並運用其核心理 念於生活中,而實現成為廣播節目主持人與找到另一半的心得。研究者相信吸引力法 則,也確實在人生中相對黑暗的困頓中,因此找到轉機與不同的可能,因此希望藉由 此研究能使吸引力法則能更加具體實際及為人所用。 研究者第一次接觸到吸引力法則是在 Rhonda Byrne 所著的《秘密》書中,當下 我只覺得:「天啊!怎麼這麼神奇,我只要想好的事情,好的事情便能被我吸引過 來!」,看似簡單的思維改變,實踐卻不容易,且容易感到困惑,例如有時心情就是 會莫名沮喪難過,無論如何和自己信心喊話,就是無法振作起來,更何況是要我想正 向快樂的好事,真的是做不到!此時該怎麼辦,難道我就會因此被壞事厄運纏身嗎? 因此,為了更瞭解吸引力法則、更明白如何去運用它,以下就研究者所涉獵與吸引力. 20.

(34) 法則有關的書籍,做內容要義的說明,但因書籍龐雜且內容不一,故以有運用在方案 設計中的內容摘要如下:. 一、《吸引力法則:心想事成的黃金三步驟》 (一) 無意中的吸引。以圖 2-2 來顯示:. 圖 2-2 無意中的吸引. 當你說的話語中含有「不要」、「不是」或「別」,其實我們就是將注意力放在 那些你不想、不要的東西上。因此要藉由問問自己:「那我要什麼?」來修飾我 們的話語,當用字改變了,所發出的頻率也會跟著變了,所吸引到的東西也就不 同了。要記住,吸引力法則只會回應你當下所發送的頻率。 (二) 自主式吸引的三步驟一提醒:排除掉無意中的吸引,我們可藉由管理我們的 意願,主動向宇宙下訂單,以下為三步驟一提醒與圖示:. 21.

(35) 圖 2-3 自主式吸引步驟與提醒. 1.. 釐清願望:藉由對照物的概念,從不喜歡的東西裡發覺自己喜歡的東西,. 越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發出的頻率就越清晰,也能將願望目標書寫下來,將 會更具體明確。 2.. 專注自己的願望:藉由肯定句,可以讓我們專注於自己的願望上,練習認. 同自己是值得接受好的人事物與對待,進而散發正向頻率。對於肯定句,要留 意是否我們的感受和字面上所呈現的一致,當我們不滿意自己的外表,卻說: 「我愛我的身體」,如此所發出的頻率會以感受為主,也就是不滿與懷疑。因此 可以將肯定句加入:「我正在……」,讓肯定句變成:「我正在越來越欣賞我的 身體的路上」、「我正在吸引理想伴侶的路上」……等,如此我們便能與感受一 致,也能感到自在愉悅。而許願文的部分就是寫下自己的願望,藉由寫下的動 作,加強自身對於願望的確立感及希望感。 3.. 與願望合一。合一就是移除負面能量,而懷疑就是種負面能量,它通常來自. 於個體受侷限的信念,如:「我想和他在一起,但我不夠漂亮。」、「我想減肥, 可是我食量很大,所以可能很難成功。」……等,因此我們可以透過尋找例外,. 22.

(36) 來向自己證明那些理由都不是真的理由,只要地球上有一人情況與我們相類似, 那我們的理由就只是個因循的藉口,必須移除。 4.. 注重欣賞與感激的力量。欣賞與感激能協助我們發出強大的正面頻率,因. 為當我們在欣賞某樣東西時,我們會散發純粹愉悅的感覺和頻率,因此當我們刻 意花時間去表達欣賞和感激,就會特別發出強烈正面的頻率,而有助於我們心想 事成(林說俐,2007)。. 二、《有求必應-22 個吸引力法則》 (一) 心想事成三步驟:問求、宇宙給出回應、接收與放下。當訂定目標後,我 們得付出行動去靠近目標,要多去肯定自身與環境,然後無論我們遭遇什 麼,都去試著接納與涵容,不是得到就是學到,無論如何自己都不會吃虧, 這便是實踐吸引力法則於生活的態度與行為。 (二) 心想事卻沒成的原因。很多人時常問到:「為什麼我那麼努力想了但願望卻 還沒實現?」問題不在於我們不夠積極、不夠聰明、不夠分量、運勢不夠好 或有人搶先了我們一步,而是對於所訂定目標是否能保有彈性、是否能時常 肯定自己的努力與付出,因為怨天尤人、唉聲嘆氣,如此只會讓自己離目標 越來越遙遠。 (三) 重點其實是當下而非未來。願望永遠都有,因此我們可以維持在:「儘管眼 前還有許多渴望,卻能樂於當下的自己,樂於當下的擁有」。樂觀創造的正 面態度就是迎向即將來臨的現實,去感受渴望,去樂觀的看待,而不要讓不 耐煩、疑慮或沒價值的想法構成我們的抗拒,這就是用心創造的最佳態度。 (四) 重點是感受!我們要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感受上,如果你的感受是挫折、 沮喪、憤怒、沒有安全感,那麼你的思想頻率便需要調整了。我們騙不了自 己的情緒感受,因此假裝自己快樂、開心,就是在思想上欺騙自己,如此就 算心想,事也不會成。而關於控制情緒,我們真正可以做的是換個方式去對. 23.

(37) 待升起的情緒。正像是油表顯示沒有油時,我們不會去怪油表,而是接收它 要帶給我們的訊息。因此我們要去觀照自己的情緒,順勢而為,該沮喪、生 氣或難過時,就先讓自己好好待在情緒裡面,讓感受可以抒發進而稍微平靜 一些,如果抒發夠了,便嘗試改變想法,選擇一個會讓自己比較好過的想法 也是可行的替代方案。 (五) 在這個宇宙中,與本源能量共振最相容的就是欣賞別人並欣賞自己!若是 批評別人或是不滿意自己,如此所產生的感受就是不自在。當你感覺不自在 時,物質界的你和非物質界的你就不是處於相融的狀態,願望當然也不會實 現(鄧伯宸,2008)。. 三、《零極限:創造健康、平靜與財富的夏威夷療法》 (一) 對不起,請原諒我,我愛你,謝謝你。透過一次次地覆誦這些詞彙,我們 可以感受到自己被愛所理解也被慈悲所填滿。此外當我們說對不起時,我們 便能意識到我們得對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任何事物負責,我們再也無法把自己 和自己所討厭感受與想法分開。 (二) 對自己說:對不起,請原諒我,我愛你,謝謝你,如此可以喚起愛的靈 性,以療癒內在。實行說我愛你、謝謝你、對不起與請原諒我,不一定立刻 有結果,而這舉止的目的不是為了達到什麼效果,而是使自身得以平靜。如 果願意試著做做看,常會在第一時間就獲得我們想要的結果。當然,不必真 的感覺我愛你或真的覺得對不起自己,這些詞彙才會有效果,只要說了就行 了,說了後,就能真的開始感覺到了,然後習慣便成了自然(宋馨蓉,2009)。. 四、《創造生命的奇蹟 : 影響五千萬人的自我療癒經典》 (一) 當人們帶著問題前來時,無論他們的問題是哪方面的,就只要針對一件事 來著手:愛自己。我們發現,只要可以去接納與肯定自己原來的面目,而不 是一味壓抑、逃避、否認生命中的一切不滿,如此生命中的一切就會變得順遂。. 24.

(38) (二) 有時當我們開始放棄某些習慣並做出新的改變時,有段時間情況似乎沒比 較好或是更糟了。這樣的變化容易讓我們懷疑是否吸引力法則失效了,其實 這是情況要開始轉變的徵兆,因為問題會轉到另一個不同的方向,使我們能 看得更多、更深也更廣。 (三) 靜心,可以澄清思想,也更確定願望與目標。靜心的方法有許多,並沒有 一定的作法,可以透過靜靜坐著,觀察自己的呼吸,然後隨著種種念頭輕輕 掠過腦海,不用試著擺脫它們,也可以試圖問自己:「我現在必須知道些什 麼?」,然後等待答案在腦中浮現。 (四). 每個經驗都是一項成就。吸引力法則不會出錯,除非你內心仍然有著:「我. 不值得」或「我不配」的念頭。因此如果你的願望沒有成真,別將它視為失 敗,這項寶貴的嘗試經驗也是一項成就,因為不是得到,便是學到(謝明憲, 2012)。. 五、《為何心想事不成─《秘密》裡還有十個你不知道的祕密》 (一) 當我們啟用了吸引力法則去吸引某樣人事物,可能會因為沒成功而感覺低 落、失望,這沮喪的感覺便會造成反效果。為了避免陷入這樣的矛盾,我們 可將夢想的感覺範圍拉大,讓願望可以成為每日生活的真實,譬如把想擁有 一棟有景觀別墅的願望,拉大成擁有廣大視野的居住空間,然後我們每天都 去戶外、公園綠地走走,如此我們幾乎每日都沉浸在那樣美好的感覺中,吸 引力法則便能精準地被創造出來了。 (二) 要從「未來的自己」往「現在的自己」聚焦。往回看現在的自己所擁有的資 源和機會,從這些資源和機會看到自身的價值,如此便能向未來的自己邁 進!許了願後,便要從自身去找到機會點去發展,如此宇宙也會助我們一臂 之力,盡快心想事成!. 25.

(39) (三) 吸引力法則是自己必須也具有吸引力,才能成真!從《秘密》書中我們得知 做願景板,把所有想要的東西都印成圖片貼上去,便能吸引到這些事物並使 願望成真。但這行為背後是當事人本身也具有一些長處和才華,藉著他的能 力「交換」到他願景板上的東西,因此做完願景板之後,我們得從自身看到機 會,然後去付出努力才能夠有所收穫! (四) 「讓光穿透黑暗,直到黑暗射出光亮,兩者不再有分別為止。」從這句希伯 來諺語中我們能體會到若一味正面思考,不願直視人生的負面,或只知道壓 抑負面的思想,選擇只看到事情的正面,以這樣極端的態度生活,有朝一日 便會被極大的負面情緒反撲,造成信念上的崩潰。人生本來就是有喜有悲, 重點在於順著情緒之流宣洩,然後在自身重新尋得希望與力量,繼續開創不 同的人生境遇!有光就有影,在影中找光,自在於正負情緒之間,才是自然 的規律。 (五) 避免在許願或祈禱中放進所設定的實現時間點。譬如:「我要在八月之前遇 到真命天子」、「我想要在兩個月內找到新工作」……等,這樣的許願及祈禱 容易讓人進入「必須」的急迫感中,最後也容易流於未成真的沮喪和低落裡, 因此可以將自己放入無時間感中,去感受那寧靜、自在、悠閒和愉悅,如此 才能擁有全新的創造。此外,應將重心放在當下,唯有當下過得好,未來才 有機會過得好,別忘了未來的自己是由現在的自己所發展而成的! (六) 「生命藍圖法則」超越吸引力法則與創造法則之上!若我們貫徹了所有實行 要點,卻仍然發生了與我們所想所思完全不相符的事情,例如:懷孕、遭遇 重大意外……等,那就涉及到此生究竟要來體驗什麼的「生命藍圖法則」,即 此生我們需要學習的課題,早在我們生命藍圖中就已確立的計畫,無關乎我 們的想望或創造,在面對這樣的人生功課時,就盡情體驗學習吧(李欣頻, 2012)!. 26.

(40) 六、《遇見心想事成的自己》 (一)你必須對你想得到的事物理由清晰,否則你發的願不會有強大的願力!如果只 是表面的發願而沒有受到內在潛意識的支持,就像沒了箭頭的弓箭,即使碰到 標的物也無法中的。為了讓目標清楚,我們可以從最終的結果來發願,給宇宙 和自己的發展多一些彈性空間,譬如將「我想要一個 176 公分的老師當我的伴 侶」修改成「我想要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婚姻生活」,如此願望便更有實現的空 間。 (二)先瀉再補。積壓的情緒就是被堵塞的能量,它堵住宇宙能量流向你的通道,因 此瀉就是容許那些積壓許久的負面情緒浮上檯面,然後去全然經歷它。情緒是 對思想的一個反應,所以當情緒升起時,我們得將注意力從外界激起你情緒的 那些人事物上,轉移到自己身上。然後隨著呼吸去經歷這樣的自己,去檢視何 種的信念造成我們的負面情緒。 (三)信念的形成非一朝一夕,要鬆動這樣的思考慣性也需要出些奇招!除了在情緒 來時全然經歷它外,平時我們也得多靜坐冥想,提升覺察能力,再來我們也可 以在手上掛一條橡皮筋,當覺察到自己又有負向信念時,例如:「我就是不值 得」、「我就是不配」……等,就拉橡皮筋彈自己一下,然後對自己說一些正 面語句來肯定自己,例如:「我正在喜歡自己的路上」、「我正在接納自己」、 「我其實很好」、「我是世上獨一無二的存有,我是宇宙寶貝的孩子」……等, 這樣便是先瀉再補的精神,也能慢慢消融負向思維了(張德芬,2013)。 (四)吸引力法則實踐步驟如下:. 27.

(41) 圖 2-4 吸引力法則實踐步驟. 七、《放下的力量》 (一) 若生命中出現了不想要的事件,它帶來的痛苦與創傷佔滿了我們的思緒, 這樣的情緒嚴重影響了我們的思維,此時我們可以試著:放下!藉著回想任 何一件不愉快的事,然後在心裡默問自己三個問句:「我可以把這個感覺放掉 嗎?」、「我要把這個感覺放掉嗎?」與「我什麼時候要放掉這感覺?」,藉 著不斷詢問自己這三個問題,可以協助我們接納並釋放負面情緒,此時我們 的內心才能重新容納更多其他可能。此外也對應到吸引力法則並非百分之百 能成功地心想事成,此時就得透過放下,才能再創造新局,創造,也從放下 開始。 (二) 轉個念,生命就會不同。信念不易改變,原因在於信念時常與情緒綁在一 起,情緒會賦予信念能量,越是在意的事情所產生的情緒強度越大,因而越 深植於內心,因此轉念前,我們得先釋放並接納我們的負面情緒。 (三) 放下,先從接納開始。回想心裡頭那存在已久的疙瘩或傷口,去徹底感受 它,然後在心裡默問自己:「我對這件事情的感覺是什麼?」,不斷這樣做,. 28.

(42) 是練習覺察自身的情緒,取代去壓抑它。接著,當我們可以自然的覺察情緒 後,可以再試著欣然地歡迎它,這點不容易,但與其不斷抱怨和強迫他人改 變,不如從悅納開始,你將發現此時事情反而會出現轉機。 (四) 心想事成的第一階段是釋放強烈的企圖,若所想之事未成,那便可進入第 二階段,即放下的技巧。藉著陳述我們的意圖,然後釋放與之衝突的意圖, 來達成。陳述意圖時,請使用:「我容許……」、「我正在……」或「我決 定……」,加強決心與信心。釋放衝突意圖,即去面對自身對這個意圖所不自 覺產生的懷疑、猜忌與矛盾,我們能藉由不斷覺察自己在每說出一次意圖 時,看看自己跑出幾個衝突意圖,逐步練習,直到一個意圖只會出現一個衝 突意圖時就算是成功了(王佑驊,2014)!. 七、《是情緒糟,不是你很糟》穿透憂鬱的內觀力量 (一) 反覆思索外的另一個選擇-如實地覺察。覺察便是內觀也就是所謂的正念, 如其所是的接受每個經驗的當下。當一個工人打翻了一大桶牛奶,此刻若立 即灑水清理,可能面臨到地上更大一灘的乳白色液體,處理起來更耗時費 力,因此最好的處置方法便是先把牛奶拖乾,之後再用清水做最後的清洗。 這道理正像是在事件發生的當下,不斷去反覆思索發生的原因,便是在一大 灘牛奶上加水一樣,雖然很努力地檢討思索,卻無法有效率地解決當下的困 境,反而為自己帶來更大的痛苦,因為我們已將思緒推到過去或未來,因此 如實地、不帶批判地覺察當下,讓那些當下的經驗像白雲從天空掠過一般, 我們便能好過許多。 (二) 覺察,可以改變我們的經驗。當專注在當下的每個經驗中時,我們能拿掉 很多先入為主的思維和感受,例如專注地呼吸時,我們能嗅到空氣的味道、 專注地吃東西時,我們能嘗到更細微甚至未曾注意到的美味,而面對情緒 時,當我們不逃避去經驗它時,每一個情緒便只會被留在當下,不涉及過去 也不影響未來,如此我們便能較快脫離情緒折磨的漩渦了。 29.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To enhance teachers’ understanding of the major updates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Education Key Learning Area under the ongoing renewal of the school curriculum;.. • To

Reading Task 6: Genre Structure and Language Features. • Now let’s look at how language features (e.g. sentence patterns) are connected to the structure

 Literacy Development  Using Storytelling to Develop Students' Interest in Reading - A Resource Package for English Teachers 2015  Teaching Phonics at Primary Level 2017

• e‐Learning Series: Effective Use of Multimodal Materials in Language Arts to Enhance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of English at the Junior Secondary Level. Language across

help students develop the reading skills and strategies necessary for understanding and analysing language use in English texts (e.g. text structures and

• e‐Learning Series: Effective Use of Multimodal Materials in Language Arts to Enhance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of English at the Junior Secondary Level. Language across

Hope theory: A member of the positive psychology family. Lopez (Eds.), Handbook of positive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