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三節 名詞解釋

第三節 名詞解釋

根據前述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本研究對重要名詞釋義如下:

壹、正向心理學

正向心理學即是將心理學研究自疾病的觀點轉移到重視個體的既有價值上,認為 個體本身就有自我調整與療癒的潛力(江雪齡,2008)。Seligman(2002)提出正向心 理學含括三大面向:正向情緒,如:滿意、愉悅、樂觀等;正向特質,如:勇氣、感 恩、寬恕等;正向組織,即具有引發個體正向情緒或培養正向特質的條件的氛圍與群 體,且這三大面向彼此也會相互影響。Peterson(2006)也提出正向心理學著重個體的優 點,並從中出發去建立生命的美好以及修復經驗中的傷痛,使得個體能達成生命中的 種種目標。

吸引力法則認為個體的生活境遇全憑心中的所思所感而創造(謝明憲譯,2007),

故要擁有愉悅的生活,便得借重正向心理學的內涵與技巧,在本研究中,也會使用 Seligman(2012)提出的每日感恩紀錄的練習,作為團體後的回家作業。

貳、吸引力法則

本研究中所指的吸引力法則最先來自於 Rhonda Byrne 所著的《秘密》及 Michael J. Losier 所著的《吸引力法則:心想事成的黃金三步驟》兩本書中,歸納得知吸引力 法則是指我們心中所持有的信念與感受會吸引到相同頻率的人事物到我們的生命 中。所有我們關注的東西,無論好壞,都會因著我們的思維與感受而被吸引過來。Esther Hicks 與 Jerry Hicks 在《有求必應:22 個吸引力法則》中提到,吸引力法則又可細分 為三個步驟來達到心想事成的結果:問求、宇宙給出回應、接收與放下(鄧伯宸譯,

2008)。於是我們可經由練習這三個步驟來調整我們的思想、感受與行為,進而達到 心想事成的境界。

7

參、團體輔導

團體輔導(group guidance)發源於學校,主要的功能及用途是使用資訊的給予 和活動的體驗,預防學生失常並更能因應生活中的變化以維持心理健康,故團體輔導 著重在教育性與預防性(吳武典、洪有義、張德聰,2010)。團體因人數的差異,又 分為三十人以上的大團體與一般而言 8-12 人的小團體,團體人數越多,彼此間的互 動頻率則越低(張進上,1999),本研究因著重自我概念的變化,重視成員在團體中 與自身及他人相處的品質,藉此觀察吸引力法則在團體成員情緒、感受與思維上的影 響,故採用小團體的規模來進行。團體輔導能藉著受過專業訓練的領導者帶領,引導 成員在團體中透過自我揭露、他人給予的回饋以及與他人的互動,學習了解自己、接 納自己進而改變自己與實現自己(吳武典等人,2010)。

肆、國中生

本研究所指的國中生為新北市某公立學校七、八年級學生,經過輔導教師推薦、

研究者邀請或自願參加的學生,經團體方案前的面談篩選、家長與導師同意後,參與 團體者。

伍、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的內涵相當多元,張春興(1989)指出自我概念是個體對自身多方面的 綜合覺知,包含對自身的能力、外型、情緒及待人處事的價值與態度,而這樣的自我 概念會隨著個體與環境的互動而漸進調整與變化。郭為藩(1996)認為自我概念是個 體對自身的形象與特質所持有的態度與知覺,因此個體可以辨識自己是個怎麼樣的 人,進而衍伸出某個程度的喜惡,也就是「這樣的自己好不好」、「喜不喜歡這樣的 自己」等如是的態度與知覺。

自我概念是個體認知環境的主要架構,也是認知與經驗的主體與重心,即個體看 待自己的態度與知覺會連帶影響到他如何看待環境與他人,故若要擁有滿意的生活便

8

要先對自我滿意。期許透過吸引力法則團體方案,能使成員漸次養成欣賞自己、悅納 自己,進而能有不同的自我概念,使生活往滿意的方向改變。

本研究所指的自我概念是指研究者參考林家屏(2002)青少年自我概念量表,並 與研究參與者自身想要達成的面向做結合所自編的自我概念量表,由生理我、心理 我、人際我與學業我共四個構面所組成,詳細量表內容可參考附件四,量表構面分述 如下:

1. 生理我:對自身外貌、健康狀況、身體的評價。

2. 心理我:對自身的價值、能力感的評價。

3. 人際我:對自身與異性、同儕的相處狀況的評價。

4. 學業我:對自身在學業上的實際表現、責任心、態度的評價。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