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第一章 緒論

本章共分為三節,第一節陳述本研究的動機與目的,第二節是基於研究動機與目 的所提出之研究問題,第三節則針對本研究之重要名詞做定義解釋。

第一節 研究動機

常言道:「人定勝天」,我們想擁有什麼樣的生活,過什麼樣的日子,其實全掌 握在我們手中。從吸引力法則中明白我們的生活就是內心的縮影,我們的所思、所感,

決定了我們的境遇(林說俐譯,2007;鄧伯宸譯,2008)。

壹、相信心的力量

由安慰劑的研究中可發現心靈的力量極大,Beecher(1995)的實驗發現給背痛的 患者服下安慰劑後,有四分之一的患者表示背痛獲得緩解,經客觀檢測後,發現其痛 症確實有所改善,而此痛症改善的現象,並未發生在那些未接受安慰劑的患者身上。

在過去兩年多裡研究者心中時常出現的信念就是:凡事再糟糕都還是會有希望,境隨 心轉,要相信好的事情,才能有好的境遇,以這樣的心境生活,生活真的一日比一日 更好。

從黑暗中談起

兩年前,是我教師生涯中相當大的轉捩點,一方面我極幸運地從嘉義介聘回我的 家鄉新北市,另方面我介聘之處是我只聽聞其名卻不甚了解的中途學校,僅知這是所 對於違反兒少條例的國中生,提供安置、教育及輔導功能,使其能在安穩的校園環境 中,建立正確適當的價值觀,以在未來能做新的生涯選擇,不再以身試法。

對於僅有三年教師經歷的我而言,是既緊張又害怕,深恐自己沒有能力因應我所 會面臨到的種種挑戰。永遠記得正式上班的第一天,我窺見一名學生正對著辦公室內

2

的老師歇斯底里地不斷大吼並夾雜許多不堪入耳的字眼,不久便聽到「碰」的一聲,

該學生甩門離開,留下淡然的老師緩緩坐回她的位置。原來師生間的氛圍是可以如此 緊張,原來學生對老師是可以這樣看似毫無保留的宣洩自己的情緒,原來老師可以對 這樣情緒失控的學生態度如此平和。僅僅一個畫面,卻重重敲擊著許多我對教育的種 種以為和假設,當時我認真地想了想假設我是該老師我一定會哭得說不出話來。果不 其然,在任職後,我面臨了許多無論在師生相處或輔導與教育工作界線上的種種挑 戰,眼裡、耳裡以至於閉上眼總充斥著學生自殘、情緒崩潰的畫面和許多意想不到的 突發狀況,於是我開始出現睡眠品質低下、失眠、焦慮甚至逃避上班的狀況,我感覺 到自己極度痛苦且不知如何面對無止盡的明天。

找到光的開關

也許是緣分,我留意到壓在辦公桌下的一張藍色紙卡,上頭寫著:「吸引力法則,

你怎麼想就怎麼發生,心想事成。」想起了七月時,我與原職位的美善老師做交接的 工作,他不斷告訴我要相信好的事情,要相信吸引力法則,一切都會很好的。看著卡 片的當下,才驚覺這段日子以來我壓根沒做到她叮嚀我的,我似乎只活在無盡的愧 疚、害怕與自責中,然後我的生活便一日比一日難過。在想起這件事時,我突然意會 到一直以來貼在我寢室床邊的一張護貝卡,也許是前同事遺留下來的,上頭寫著:「心 存好事,便有好事。」,我直覺地認為他們所說的似乎是同件事情,也就是:「吸引 力法則」,我感覺到也許這是我嘗試改變目前困境的好方法。

Rhonda Byrne 所撰寫的《秘密》在全球被翻譯成 50 種語言,是銷售超過兩千五 百萬冊的暢銷書,在「祕密的揭露」這章中提到:「你生命中所發生的一切,都是你 吸引來的。它們是被你心中所抱持的心像吸引來的;它們就是你所想的。不論你心中 想什麼,你都會把它們全吸引過來。」。當時的我,立刻借閱《秘密》這本書來看,

並被開頭的這幾句話深深震懾,原來我便是我的想法!之後我開始以書中的方式重新 過我所希望的生活,我開始想像我所期許的未來,並深信它們會發生,每天睡前我也 總是告訴我自己:「明天會很順利很好!」我察覺到自己似乎逐漸可脫離負面情緒的

3

掌控,也覺得自從這樣思考、這樣地對自己的未來信心喊話後,我的工作似乎變得沒 那麼棘手,我的生活不在充斥著無力感,我的思想變得比較正面,對人對事心中更常 保有希望感,我對自己的生活更加滿足滿意了。此刻的我雖然已經不在中途學校了,

但吸引力法則卻仍存在於我的生命裡,然而使用得越廣越是發現一些矛盾或難以說服 自己之處。

升起發展實用的吸引力法則的念頭

《秘密》書中提到:「創造一直在發生,每當一個人產生一個思想或者持續某種 慣常的思考方式,就進入了創造的活動內容與成員反應情形。」或是「你要意識到自 己的思想並謹慎選擇你的思想,且樂在其中,因為你就是自己生命的傑作。」等提醒,

讓我發現其實自己並非是有自信或那樣全然樂觀的人,很多時候我是在『假裝』我很 好,催眠自己生活中一定會有好事發生,但摸著良心講我並不真的如此相信!這樣的 覺察也讓我變得不知所措,因為自己無法做到像書中眾多成功人士所說的那般自然而 然,我是勉強自己在模仿書中的金科玉律,如此,我發現自己對這樣的心想事成法則 已無法去落實,且也催促著自己去找出更多吸引力法則的相關內涵。

陸續地,我自《有求必應-22 個吸引力法則》、《吸引力法則》、《為何心想事 不成?》(李欣頻,2012;林說俐譯,2007;鄧伯宸譯,2008)等書籍以至於正向心 理學的種種相關書籍、論文或期刊,發現一直以來自己所深信的吸引力法則,其實蘊 含著更多細節與重要概念,例如:自我概念、靜心、樂觀的學習、認知的調整等關鍵 因素,綜合這些前人的經驗與研究,便能在落實吸引力法則時減少許多矛盾、不確定 與茫然感。

因著閱讀,我獲得許多使用吸引力法則的知識,也發覺吸引力法則可以和正向心 理學中的許多概念作結合而更有助於實際上的運用,因此希望能將這樣能讓生活更好 的方法向更多人分享,讓更多人能活得更滿足與幸福。基於教師的職位,我很興奮地 期許自己能優先將我對吸引力法則的所學回饋給需要的學生!

4

貳、國中生─略為低下的自我概念

也許是身為輔導教師的緣故,我時常能感受到在課堂上或私底下學生自我概念 的低下,舉凡:「老師我很笨,所以別叫我做事,我肯定會搞砸!」、「老師我覺得 沒人會喜歡我,所以我不用試我就知道了!」或「老師你覺得他已讀不回我是不是討 厭我?」等自貶的話語,而在此類話語的背後其實隱含了學生負向的情緒及對自身悲 觀的看法,而這樣低下的自我概念也時常限縮了學生的行為與想法,而根據吸引力 法則的概念,學生們通常也都會心想事成:事情真的就搞砸了、沒有同學願意與之 共同一組、心儀的對象再也不願意聊天。

綜合而言自我概念是個體對自身各方面的看法,包含對自己的能力、外型、情 感、與人事物的關係、期許等,因著不同學者重視的角度而有內涵上的些許差異,

但整體而言就是個體怎麼看待自己這個人(葉芯慧,2010)。Mead(1934)提到自我概 念是經由個體與環境的互動逐漸形成與積累的,因此透過環境中的人事物所給予的 回饋,個體自會產生對自己不同的知覺。研究者相信透過團體所營造的環境,是有 機會對學生的自我概念產生影響的,而吸引力法則的核心便是試著去欣賞自己與他 人,進而以樂觀的態度去看待自身與環境,美好的自己與美好的環境從而可以相輔 相成,讓個體的生活更好!

研究者因受惠於吸引力法則信念,而能走出生命的低谷,也因為看到學生們在生 活中也受到自我懷疑與自我貶低之苦,因而升起想要發展以吸引力法則為主體的團體 輔導方案,期待能藉由這樣的研究讓更多人能跨過生活的困頓並從中看見自身美好的 的亮點。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