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本節根據研究結果與討論,提出具體建議,給予有意將吸引力法則融入教育或從 事吸引力法則相關研究者做為參考,如下:

壹、 對教育實務上的建議

研究者針對一般教師與輔導教師在應用吸引力法則上提出相對應的建議如下:

一、 對一般教師的建議

吸引力法則是一種從心出發的概念,是一種自己給自己能量與希望的自我學習 法,能從根本上帶給自身力量與希望。身為教師,無非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珍愛自 己同時也能珍愛他人,故自八大具體活動中,選出較簡易學習、適合每日進行、學生 也較能自行操作的三項活動,給一般教師能在班級中運作與實施的吸引力法則應用策 略:

(一) 每日的內觀呼吸時間─與自習課或午休時間結合

內觀呼吸可以使學生沉靜下來,練習與自己的內在情緒、思維獨處,這對整

169

日忙碌或不習慣與內在共處的學生而言,這段時間顯得很珍貴且特別。一開始學生會 不習慣或是比較躁動,但搭配無歌詞的背景音樂與教師的放鬆引導語,學生便能逐漸 進入狀況。若想增進學生自覺的教師,可於內觀後請學生用簡單的 10-20 字記錄剛才 內觀中的自己,包含感覺、情緒與想到的人事物,作一個長期的觀察,從這樣的紀錄 中也能知道自己當時的狀態為何、在意的人事物為何、情緒和在意的程度是否有隨著 時間而有所改變,讓這樣的一個小活動來使學生更貼近自己,同時也能讓心與整個人 的狀態更為平穩。

(二) 日常紀錄─與生活札記結合

吸引力法則很強調自我信任與肯定的重要性,然而生活中並非每個學生都能獲得 充分的肯定與讚美,對於某些調皮或學業表現不佳的學生而言更是如此,因此教師安 排機會,讓學生學習自我肯定的習慣,顯得更為重要。於此可以安排在每日的生活札 記中,規定學生填寫 2-3 個項目,包含:今天我發生的好事、今天我遇到的壞事、我 從壞事中看到的好事與自我肯定一句話,其中壞事中的好事可以請學生用「還好」、

「幸好」來造句,幫助學生體會壞事中仍然有所收穫。而自我肯定部分可以從「我今 天有……」寫起,會比較具體且容易做到。

(三) 肯定他人的習慣─與教室布置結合

於生活札記中既然學習肯定自我,當然也可在教室中營造相互肯定的氛圍,如此 學生不但能在愛的氛圍中生活學習,也能幫助學生提高自我概念。教師可發下小紙 條,請學生寫下對班上同學的肯定,內容包含當周觀察到同學的進步、感謝同學之處 與給同學的建議,以鼓勵學生相互回饋。在此部分教師需留意學生寫出的回饋在公開 展示前,得先檢查過,請學生在給建議之餘也要先給予對方肯定與鼓勵,避免失去此 活動的真義。

二、 對輔導教師的建議

(一) 諍友的重要性─尋求客觀討論的可能

170

雖然研究者帶的是正向團體,但在生活仍會有情緒不好、狀態不佳卻必須帶團體 之時,此刻若來不及將自己調整好,就容易在團體中過於放大成員的缺失,導致對自 己或成員產生更多失落、絕望的負向情緒。身為輔導工作者,雖敏於覺察情緒狀態,

也多樂於反省檢討自己,但仍會有不盡客觀或落於過分自責的狀態,因此在團體後,

能有個傾聽與討論的客觀第三方,便顯得格外珍貴,諍友這個角色能協助我們做自身 心理上的調適與客觀地就觀察上的資料來討論團體狀況,於此對於整體方案的規劃與 修正,以及看待成員的角度上會有莫大的幫助。

(二) 團體招生的新意─喚起學生的好奇心

校園中的團體輔導招生總是沒有想像中容易,因為運用的都是學生的休息時間,

幸運者可以借到自習課來使用,但多數團體輔導是利用諸如午休或正課後的第八節,

因此在招生上總是得花費不少心力來換取學生的參與意願。研究者此次將宣傳單與報 名表的合併設計,除了到各班級發傳單外,也能張貼在各班以增進能見度,效果很不 錯,請參見附錄二團體報名表。而在宣傳時告訴成員參與團體能使你心想事成及獲得 更多的快樂,且是運用你自身已擁有卻不知該如何運用的魔法,先引起學生的好奇心 後,招生便不再那麼困難,甚至還能篩選成員。因此為團體取個有新意又符合學生心 中渴望的名字,相當關鍵。

(三) 團體輔導時間與頻率的突破─輔導教育效能加倍

團體輔導需要時間與頻率來為來自不同班的成員間關係與信任加溫,在團體中成 員與成員間是幫助彼此的貴人,藉由相互分享、同理與討論澄清,可以讓自身得到情 緒與思維上的洗滌也同樣能灌溉他人。惟一般的六次團體對於自我概念這個議題而言 實屬太短,此涉及習慣與特質的再認識與調整,故建議儘可能以八到十次為基礎,一 週一次或兩次皆可,而後者能讓活動「日常紀錄與檢核」推行得更為順利。

171

貳、 對後續研究方向的建議

針對有意繼續研究吸引力法則者,提出三個研究方向,如下:

一、多元發展吸引力法則方案

研究者是以《有求必應-22 個吸引力法則》書中吸引力法則三步驟:問求、宇宙 給出回應、接收與放下為開端來發展方案,且研究者較著重在情緒與思維的接收與放 下的部分,故方案也會以此項目為重。未來的研究可以吸引力法則的其他層面為開 端,開創出不同內涵的吸引力法則方案。

二、追蹤研究參與者的延宕效果

本研究僅對研究參與者進行立即性效果的探討,並未在研究結束後做延宕效果的 追蹤,實為遺憾。因吸引力法則是對研究參與者的思維與感受進行影響與培養,而習 慣與特質的養成實屬不易,故可藉由追蹤延宕效果,了解研究在哪些面向需要增強或 方案修正,以讓研究參與者能受惠更多。

三、 吸引力法則也重視負向情緒與事件

「Every Cloud Has a Silver Lining」每朵雲都有著銀色鑲邊,吸引力法則雖然告 訴我們要試著看見雲後的陽光,但同樣的我們要先接受這朵雲的存在,而非對其視而 不見。吸引力法則中的「接收與放下」強調的便是對於負向事件與情緒的接納,這點 需要傳遞給學習者明白,如此才能在學習的過程中有更多體會與討論,而不會使得學 習者過早放棄或因此產生更大的壓抑或失落感,以發揮吸引力法則這項信念的價值。

172

173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丁明潔(2003)。國中生樂觀/悲觀傾向、課業壓力評估、課業壓力因應方式與學校 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臺北。

王佑驊(2014)。放下的力量。商周出版。

江雪齡(2008)。正向心理學—生活、工作和教學的實用。臺北:心理。

吳清山,林天佑(2005)。自我應驗預言。教育研究月刊,134,155。

吳佩珊(2008)。正向心理學在學生輔導之應用。教師之友,49,26-32。

吳武典、洪有義、張德聰(2010)。團體輔導。臺北:心理。

吳相儀(2005)。樂觀訓練課程對國小高年級學童樂觀信念、因應策略之影響(未出 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臺北。

宋馨蓉(譯)(2009):零極限:創造健康、平靜與財富的夏威夷療法(原作者:Joe Vitale & Ihaleakale Hew Len)。臺北 : 方智。

李乙明、李淑貞(譯)(2008):多元智能(原作者:Howard Gardner)。臺北:五 南。

李欣頻(2012)。為何心想事不成-《秘密》裡還有十個你不知道的祕密。臺北:平 安文化。

李睿哲(2014)。冒險教育方案對失戀者自我概念及分手認知與調適之影響研究(未 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臺北。

李慧玟(2011)。校園高關懷國中生介入方案-優勢取向小團體諮商之效果(未出版 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臺北。

杜蜀芬(2013)。正念療癒團體效益之探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 生命教育與健康促進所,臺北。

林邦傑(1981)。田納西自我概念量表指導手冊。臺北:正昇教育科學社。

174

林家屏(2002)。青少年自我概念與行為困擾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 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南。

林逸媛(2013)。性侵害倖存少女參與優勢取向諮商團體所知覺改變歷程之分析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彰化。

林群華(譯)(2011):22 個今生靈魂課題(原作者:Sonia Choquette)。臺北 : 生 命潛能。(原著出版年:2007)

林說俐(譯)(2007):吸引力法則 : 心想事成的黃金三步驟(原作者:Michael J.

Losier)。臺北 : 方智。(原著出版年:2006)

侯亭妤(2006)。我國青少年正向情緒及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 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

洪蘭(譯)(2003):真實的快樂(原作者:Martin E. P. Seligman)。臺北:遠流。

(原著出版年:2002)

范琬君(2012)。內觀認知治療團體於憂鬱症緩解患者之療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臺北。

唐淑華(2008)。從希望感論情緒轉化。載於崔光宙、饒見維(主編),情緒轉化:

美學與正向心理學的饗宴。臺北:五南。

常雅珍(2004)。激發心理潛能─以正向心理學內涵建構情意教育課程之研究(未出 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臺北。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東華。

張進上(1999)。輔導理念與課程設計。臺北:五南。

張德芬(2013)。遇見心想事成的自己。臺北 : 方智。

張學善、林旻良、葉淑文(2010)。大學生情緒智慧、人際關係與自我概念之關係探 究。輔導與諮商學報,32,1-25。

郭為藩(1996)。自我心理學。臺北,師大書苑。

陳玫菁(2007)。減悲/增樂教學方案對國小高年級學童悲觀/樂觀信念、憂鬱及焦

175

慮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臺北。

陳昭儀(2007)。創造力課程授課教師教學理念之研究。資優教育研究,7(1),71-84。

陳昭儀(2007)。創造力課程授課教師教學理念之研究。資優教育研究,7(1),7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