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運動比賽之微觀權力研究──以一場混雙網球比賽的分析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運動比賽之微觀權力研究──以一場混雙網球比賽的分析為例"

Copied!
11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學院 運動競技學系 碩士學位論文. 運動比賽之微觀權力研究── 以一場混雙網球比賽的分析為例. 研 究 生:王耀城 指導教授:劉一民. 中華民國 104 年 8 月 中華民國臺北市.

(2) i.

(3) ii.

(4) 運動比賽之微觀權力研究──以一場混雙網球比賽的分析為例 2015 年 8 月 研 究 生:王耀城 指導教授:劉一民 摘要 本研究以運動比賽之微觀權力研究為題,主要著眼於網球雙打選手彼此在搭檔配合 時所產生的種種關係以及由此延伸出的微觀權力。本研究以傅柯 (Michel Foucault) 之 「權力的微觀物理學」(本論文簡稱微觀權力)概念作為理論基礎。其理論探討的是關 於微觀權力不斷存在於人與人之間或是各種關係之中,透過對權力進行深入解析,而指 向「權力關係」的運作。透過筆者自身在中華民國 103 年全國大專院校運動會與搭檔合 作的公開混合組雙打比賽案例,探討在這次合作關係中所產生的種種權力運作模式。結 果發現,權力運作方面分析出包括父親、姊姊、教練、制度、學校、學長姊、金牌、隊 友、搭檔等不同的權力運作。接著再從微觀權力的影響來看,則可發現臉孔、手勢、態 度、溝通、外顯行為、思想、球技、外在的監督等權力關係運作。最後,這些微觀權力 下細密繁複的權力關係脈絡建構出相對明晰的結構模式,主要可歸納為四個部分:肉體 ──有形的權力;看──無言的權力;語言──有聲的權力;規訓──可逆的權力。透 過這種種的微觀權力網絡,從各個層面、角度,以不同程度的影響力主導了這整個網球 雙打搭檔過程與合作關係。. 關鍵詞:網球雙打、權力關係、規訓、傅柯、運動哲學. iii.

(5) The Study of Micro-powers in Sport Tournaments Based on analyzing a Mixed Doubles Tennis Tournament August, 2015 Author: Wang, Yao-Cheng Advisor: Liu, I-Min. Abstract. The research aims at studying the micro-powers in sport tournaments, and focuses on examining the micro-powers derived from the relations between partners in tennis doubles. In philosophy of sport, the study is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Michel Foucault’s theory that explores micro-physics of power (micro-powers) existing constantly in persons and various relations and further points out the operation of power relations by analyzing the powers. In the case study, the author takes the personal experience while he participated in mixed doubles tennis tournament in National Intercollegiate Athletic Games 2014 and explores the operation of power in partnership. The result shows various kinds of operation of power including father, elder sister, coach, system, school, seniors, championship, teammates, and partner. Moreover, the study evaluates the influence of micro-powers and finds out the operation of power relations including face, gesture, attitude, communication, behavior, thought, technical skills, and supervision. Finally, the networks of micro-powers are clearly constructed based on examining the complex power relations and generalized into four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tangible power such as body, the second part is silent power such as look, the third part is vocal power such as language, and the fourth part is reversible power such as discipline. In summary, the micro-powers play a key role in influencing the partnership in tennis doubles from various aspects.. Key words: tennis doubles, power relations, discipline, Foucault, philosophy of sport iv.

(6) 謝 誌 要完成碩班所有課程與研究,一個人勢必是辦不到的,所以要感謝許多人在這條艱 難的路上對我的幫助。這篇論文最終完成了。首先要非常感謝指導教授劉一民老師。在 碩班期間,老師耐心與寬容的教導,不斷用深厚的功夫打通學生所有任督二脈,無論在 學術上教會如何讀書、完成一篇論文以及建構邏輯思考與哲學思想,或在網球教學上、 比賽上讓我跳到另一層級的世界,與高階競技拉近距離。而學生永遠難忘老師幫助我們 (與小廖)一起訓練雙打比賽的日子,至今回想起來,心中充滿難以明說的心情。 在論文修訂上,非常感謝石明宗老師以及胡天玫老師提供了寶貴且專業的意見,使 得本論文的內容更加完備充實,對我而言也啟發許多收穫。然而,也懷念與兩位老師一 起熱血打籃球的日子,那時候的時光至今回想起來真是美好。 在網球隊上,要非常感謝從一進師大以來到我碩班畢業的網球教練劉錦璋老師,以 亦師亦友的教導方式,讓學生無論在學業上或網球上以及最重要的待人處事上都受益良 多,也非常感謝老師延續我的運動生涯,為師大贏得兩面全大運金牌,如果沒有當初老 師的教導與幫助就沒有現在的成就。 在運動哲學學門要非常感謝芝憶學姊,在我第一次撰寫期刊論文時,學姊慷慨的犧 牲自己寶貴的休息時間,與我不斷的討論研究該如何進行,使第一次的投稿順利完成。 也非常感謝學門裡的各位學長姊以及研究夥伴,在研究上面臨到困難與挫折時,都適時 的給予建議與幫助。 也要非常感謝一位在碩班期間非常照顧我的庭宇學長,他就像親大哥一樣,無論在 學術上或生活上遇到任何挫折或難關時,他永遠支持我、鼓勵我與幫助我,永遠忘不了 那些年一起在宿舍相處的日子。 最後,非常感謝家人(及女友)默默的支持,他們永遠是我最強大的後盾。. 王耀城. 謹誌. 2015 年 8 月 v.

(7) 目 次 口試委員與系主任簽字之論文通過簽名表………….….……………………………………i 論文授權書…………….……………………………………….…..…………………………ii 中文摘要…………………………………..…………………….……………………………iii 英文摘要……………………………………………………………..………………………..iv 謝誌………………………………………………………………………….…………………v 目次………………………………………………………………….…………...……………vi. 第壹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5. 第三節. 研究範圍…...…………………………………………………………………5. 第四節. 研究限制…...…………………………………………………………………5. 第貳章. 文獻探討…...…………………………………..……………………6. 第一節. 網球的相關文獻…...…………………………………………………………6. 第二節. 傅柯的微觀權力概念…...………………………………………..…………13. 第三節. 敘說研究相關文獻…….…...………………………………………………24. 第參章. 研究方法…...…………………………………..……………………36. 第一節. 研究方法…...…………………………………………………………………36.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研究架構…...………………………………………..…………36. vi.

(8) 第肆章. 永無止境的「想像」世界…...…………………………………..…39. 第一節. 無限想像的搭檔…...…………………………………………………………40. 第二節. 初次見面的搭檔…...…………………………………………………………50. 第三節. 比賽期間的搭檔…...…………………………………………………………55. 第四節. 本章小結…...…………………………………………………………………59. 第伍章. 無所不在的「權力」世界…...…………………………………..…61. 第一節. 競賽場的微觀權力世界…...………………………………………..………..62. 第二節. 搭檔間的微觀權力世界…...………………………………………..………..72. 第三節. 本章小結…...…………………………………………………………………80. 第陸章 肉體、看、語言、規訓……………………………………………....81 第一節. 肉體──有形的權力………………………………………………………...82. 第二節. 看──無言的權力………………………………………………………......88. 第三節. 語言──有聲的權力………………………………………………………...93. 第四節. 規訓──可逆的權力………………………………………………………...96. 第五節. 本章小結…...…………………………………………………………………99. 第柒章. 結論…...……………………………………………………………100. 引用文獻…...…………………………………………………………………105. vii.

(9) 第壹章. 緒論. 本章內容共分為以下四節:第一節為研究背景;第二節為研究目的與問題;第三節 為研究範圍;第四節為研究限制。. 第一節 研究背景. 經歷十餘年的技術訓練,筆者至今回想起來,有許多身歷其境的深刻體會。記得還 在念國小的時候,父親就開始教我打網球,每當下午五點一放學,就被父親開車載到一 個公園裡的網球場進行訓練。剛開始,他將以前所學的動作姿勢,一點一滴地傳授給我, 每天不斷地講解、說明,像是正手拍的引拍要如何做,還有球、球拍與身體之間的位置, 或是腳要怎麼踩、怎麼移動,叮嚀著每個身體動作的細節。從小父親就對我相當嚴厲, 對於每個網球的基本動作都要求相當嚴格且精確,不得有半點馬虎與鬆懈的時候。而我 有時會躲避他無處不在的目光,趁機在一旁休息,但是只要被父親發現,一定會受到非 常嚴厲的懲罰。. 在小的時候,我和雙打就結下不解之緣。從小父親就是我的啟蒙教練,在教我打球 和訓練的過程中,沒有同儕與我一起練習,所以每次都會帶我至離家較近的一座網球 場,與申辦網球會員的球友們進行雙打比賽。由於那些愛好網球的人士大多都是較為年 長的球友,在體能上的限制只能搭配打雙打比賽,所以在小學五年級的那一年,我每天 至少與年長的球友們打一至兩場的雙打比賽。也因為從小就接觸雙打,在青少年時期的 雙打成績都非常傑出,遠優於個人單打的競賽成績,筆者長期以來與雙打存在著緊密的 關係,長大後對雙打有著莫名的執著與熱忱,認為雙打就像一場遊戲,或像是一盤棋局 般,永遠都要心思縝密,提早想到下一步的動作,並猜測對手的心理和預測對手的下一 1.

(10) 步,在比賽中慢慢地掌控對手,讓對手一步步地掉進陷阱裡。在大學期間,教練們也將 我定位為雙打選手。. 父親教導我在技術上,到了一個階段,無法繼續下去,國中開始之後,我就獨自一 人到台北訓練。到了台北之後,我就讀一間網球學校,他們的訓練模式與我以前的方式 不同,他們的訓練方式講求效率、團隊、分工以及各種訓練的安排,使我剛開始訓練無 法適應。他們的教練比我父親還要嚴厲,每位選手都相當怕他,在訓練上教練常常會給 選手巨大的壓力,譬如,當我技術達不到教練的要求,他會請其他的選手停止訓練,看 著我完成這項技術,如果我沒完成,其他選手也無法進行訓練,甚至當大家的面前處罰 你。因為承受了巨大壓力,所以我必須盡快將技術完成。. 由此可見,筆者小時候受到父親嚴厲的管教,以及在臺北受到嚴格的團隊訓練,這 些經驗使我當時覺得受到他人的宰制,控制在球場上的一舉一動。因此,筆者到了研究 所之後,對於有關權力等議題皆相當有興趣,並開啟我對權力的探索之路。. 筆者有一年的時間,為了找尋教練與選手之間有關權力等議題,認真投入於網球教 練工作,暫時將碩士論文放置一旁,原本為了專心研究權力議題,放棄一年一度的全國 大專院校運動會。但是學校裡的教練們因有奪牌考量,因此,用盡各種方法希望筆者能 參與這次重要的賽事,起初自己還是堅持不願參加比賽。直到在某一天晴朗的下午,筆 者帶著輕鬆愉悅及關懷的心情來到臺灣師大網球場,一如往常在球隊裡與學弟妹們切磋 球技。這時,師大教練突然走過來對筆者說: 「今天是全國大運會報名截止的最後一天, 1 你可能要與謝淑映 搭配混合雙打,因為有一位學弟人在國外無法參加比賽,所以人數. 不夠你必須參加」。當時,筆者的指導教授剛好經過球場,看到我與教練在交談,於是 1. 謝淑映──目前為臺灣女子職業網球好手,綽號:A 妹;持拍慣用手:右手;持拍技術:雙手正、反手 拍。世界網球名將謝淑薇的妹妹,教練為她的父親謝子龍,四歲時由父親啟蒙,六歲時開始進行青少年 比賽,並獲得無數單、雙打冠軍,從九歲開始越級參加國內 14、16、18 歲組的青少年賽事,在她八歲 那年就經常與姊姊征戰世界各地(例如澳洲公開賽、法國公開賽、馬來西亞、日本、韓國等等)。她的 個性活潑,外型甜美且有禮貌,打球變化多樣,而且具有不錯的攻擊性與侵略性,世界雙打排名最佳 134 名,與筆者搭檔時為世界排名 173 名,賽前剛拿下總獎金 5 萬美元佛羅里達女網賽的雙打冠軍。 (參 考台灣之星網球家族、ITF TENNIS.com 以及 TSNA 新聞 http://www.tsna.com.tw/index.php?q=node/50955) 2.

(11) 過來關心我們的狀況。在聽了報名的事情之後,指導教授也認同教練的安排,希望我能 參加比賽。此時,師大的總教練也來到球場,並對著我說我應該參加。由於筆者擔心參 加比賽時,可能無心完成論文進度,遲遲不敢答應。而教練、總教練與指導教授當時皆 告訴我比賽與撰寫論文不會有太大的衝突,所以不必擔心,於是在那之下便答應參加。. 後來,筆者回想起曾經搭配的混雙搭檔在學校裡都不是最優秀的,在比賽中總是覺 得打得很辛苦。以前必須掌控整個局面,有時因為過於擔心搭檔,而影響自己在比賽上 的節奏,造成自己過多不必要的失誤,所以常常羨慕自己隊上的學長們,能與較厲害的 女選手搭檔,總是贏得金牌。當時認為,如果我能與這些厲害的女選手搭檔合作,就能 打得較輕鬆且沒有壓力,且能順利奪得全大運的混雙金牌。但是,這次全國大運會比賽 搭配混雙練習的過程,卻打破我以前認為與優秀女選手搭配較為容易且輕鬆便能獲勝的 想法。事實上,這次的混雙經驗卻充滿矛盾、恐慌、不確定等複雜情緒。. 在筆者預設的想像中,因在網球選手生涯中雖曾有過參加職業比賽的經驗,但卻未 曾進入職業排名內,如果能與高層級選手合作應該會有不錯的結果。在此意向下,一旦 得知能與有較高排名的頂尖職業選手搭檔合作,心情不僅興奮還產生莫名的緊張感。過 去筆者所搭配的混雙搭檔,由於皆非隊上最優秀的女子選手,所以常常要扮演主導比賽 的角色。因為在混合雙打的比賽中,時常是男選手比女選手略勝一籌,於是比賽中的防 守範圍通常較大,會幫忙多處理一些不好打的球,甚至在場上還要引導女搭檔如何打每 一球。然而,近期搭檔在國際上有亮眼的成績表現,開始想像是否首次與她搭檔,便可 較容易獲得不錯的混雙成績,並被列為奪牌的重點組合。. 筆者在想像搭檔的關係中,會去瞭解到搭檔的個性。於是當時筆者想像搭檔的個性 是溫和的,好相處,因為臉上總是充滿著笑容,自己那時候的想法是與她搭配混雙應該 會相當有默契,而且打起來會相當得心應手,獲得佳績。然而實際搭檔之後,才發現了 許多此前筆者未曾深思過的種種互動關係與磨合難題,無論是我們兩人的溝通配合,或 是相關人等諸如教練、家長、親友等人際層面的關注,亦或是我們兩人本身背景、經驗、 3.

(12) 生活環境與目標定位的制約,都顯示出了或多或少、或顯或隱的影響力。這不禁使筆者 開始深思關於這次合作關係中所產生的種種權力運作模式,發現正是這些權力運作在經 過細密的分析之後,呈顯出種種細密的微觀權力網絡。透過這種種的微觀權力網絡,從 各個層面、角度,以不同程度的影響力主導了這整個搭檔過程與合作關係。由此,筆者 產生針對此次搭檔經驗進行權力關係研究的構想,將焦點放在網球雙打選手的微觀權力 探討,以期能將這次經驗進行理論性的意義建構與價值呈現。. 而 有 關 權 力 等 議 題 的 研 究 讓 筆 者 想 起 法 國 哲 學 家 傅 柯 (Michel Foucault, 1926-1984)。傅柯在自己的著作中,提出有別於傳統權力的權力概念,即為「權力的微 觀物理學」 (microphysics of power) (本論文簡稱微觀權力 (micro power) ) ,讓筆者覺 得可作為本研究的理論基礎。在傳統的權力分析似乎只有思考到一種型態,即將權力視 為某一方對另一方的控制。但是在傅柯的概念中,權力其實是無所不在且相互滲透的。 因此若擴而言之,權力關係的產生並不專屬於某些特定者對於另一群體的展現,例如統 治者與被統治者。而是應該由更加微觀的面向加以解析,由此可發現權力關係的展現乃 是一種實質影響力的發揮與呈顯。其對象不只限於人,有時牽涉到一切相關的事、物、 觀念、情感、經驗,並由此共構出一繁複交織的互動網絡,互為依存、因果、生發,從 而影響到參與其中的相關人、事、物,形成不同的變化與結果。本研究所謂的微觀權力 即是在此理論脈絡下而產生的意義,與一般論之權力概念不同。. 傅柯所提出微觀權力在不同的層級和不同領域,也會有不同的結構和運作模式。也 就是說,傅柯的微觀權力概念非常適合探討我們網球場域之中,雙打選手所發生種種互 動關係與磨合難題,無論是兩人的溝通配合,或是相關人等諸如教練、家長、親友等人 際層面的關注,亦或是我們兩人本身背景、經驗、生活環境與目標定位的制約。因此, 本研究希望藉由傅柯的微觀權力概念,探討網球雙打選手與搭檔關係中,諸多權力的運 作。. 4.

(13)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本研究的目的主要是希望能透過傅柯權力的微觀物理學,來分析網球雙打比賽搭檔 關係的各種面向,釐清網球雙打比賽搭檔關係之間無所不在且不斷發生的權力流,以及 彼此交互作用的關係。根據上述研究目的,擬訂本研究具體研究問題如下:. 一、 網球雙打搭檔關係從想像到真實所呈顯的現象為何?. 二、 以微觀權力所詮釋的網球雙打比賽搭檔關係為何?. 三、 網球雙打比賽搭檔關係的微觀權力在交互影響下形成的結構模式為何?. 第三節 研究範圍. 本研究係以中華民國 103 年度全國大專院校運動會公開混合組雙打比賽與謝淑映選 手合作的經驗為主軸,從偶然性產生的搭檔關係開始生發的一連串生命故事為研究範圍 ──即剛得知搭檔對象到比賽結束之間所發生種種經驗故事,逐步開展此一經驗脈絡, 並透過傅柯的微觀權力概念,以更微觀的角度加以分析探討,試圖找出種種權力關係的 運作結構。. 第四節 研究限制. 本研究的理論基礎主要來自於傅柯權力的微觀物理學,然而其原著是以法文寫成, 筆者礙於語言能力不足,無法直接閱讀原典,而只能求助於中、英文的翻譯書籍與二手 資料。其中或許有所疏漏、謬誤,將直接影響研究結果之正確性,此乃本研究之重大限 制。 5.

(14) 第貳章. 文獻探討. 本章內容共分為以下三節:第一節為網球的相關文獻;第二節為傅柯的微觀權力概 念;第三節為敘說研究相關文獻。. 第一節 網球的相關文獻. 在研究運動比賽中種種微觀權力運作之前,原本希望能透過網球的相關書籍、學術 期刊以及學位論文,來幫助筆者解決心中對網球雙打搭檔關係的種種疑難雜症。但是, 在進行相關文獻探討時,發現它們似乎係以「技術」的觀點或各個科學領域(如生理學、 心理學和生物力學)的視角在探討,並非以更微觀的角度分析實際運動場上,網球雙打 搭檔合作的種種權力關係運作。. 一、一般網球書籍的文獻探討. 2. 在閱讀一般網球書籍時,筆者從馬達弟與曾精雄合編的《網球:基本技術與戰術》. 一書以及穆瑞傑主編的《普通高校公共體育選項課教材~網球》 3一書開始著手,發現此 兩本書裡談到的皆是由最基本網球由來開始,其次即說明各種基本技術──如握拍法、 正反手拍擊球、發球、網前截擊以及各種步法等等,接著還有談到訓練前的熱身以及如 何訓練與增強選手身體素質,最後是各種網球戰術和戰略的運用。. 然而,筆者在閱讀一般網球書籍尋找有關網球雙打的資料時,試圖解決在這次的與 雙打搭檔關係中所發生的種種困難與磨合問題,但結果發現他們提到網球雙打皆是說明. 2 3. 馬達弟、曾精雄,《網球:基本技術與戰術》 ,臺北:台灣珠海出版有限公司,1991。 穆瑞傑,《普通高校公共體育選項課教材~網球》 ,臺北:諾亞文化出版社,2004。 6.

(15) 雙打的站位與戰術運用,其中分成雙打發球者戰術以及接發球者戰術兩種──即發球上 網戰術、發球上網及搶球戰術、澳大利亞網前戰術,以及接發球雙上網戰術、接發球搶 球戰術、接發球雙底線戰術。由此可見,一般網球書籍並未對選手與搭檔之間種種細膩 的權力運作關係作進一步或細部的說明,網球雙打在比賽中不僅有戰術的運用,其牽涉 種種人、事、物之間的相互影響關係,各種隱蔽的力量關係流動。因此,筆者試圖直接 尋找與閱讀網球雙打的相關文獻,看看是否可釐清本研究問題。. 二、網球雙打的相關研究文獻. 在期刊論文的文獻上,找到四篇研究網球雙打的相關文獻,但在閱讀的過程中,筆 者發現文章裡大多也是探討雙打的戰術應用或雙打基本擊球技術,以及雙打得分技術的 分析。. 本文將這些網球雙打期刊論簡述如下:. 簡瑞宇在〈硬式網球雙打基本擊球及戰術應用分析 〉 4一文中,指出網球雙打比賽 站在四個位置的選手(發球者、發球者搭檔、接發球者以及接發球者搭檔)各自有自己 的任務去執行。作者指出,發球者的工作就是提高第一發球的進球率,並且發向對手的 較弱勢的技術,或是對手的身體以及對手的外側方向,製造給搭檔執行一個網前搶打技 術的機會。而發球者搭檔的工作就是在搭檔發進球時,可利用網前搶打技術或是假動作 干擾對手接發球的節奏。在接發球者的工作是在接對手發球時,盡量擊出讓對手搭檔較 不易搶打的落點。而接發球者的搭檔,在搭檔回擊具有威脅性的球,應積極去網前搶打 製造得分。最後,作者提出,網球雙打最重要的得分方式,即為「搶打」。並進一步的 指出發球方之搶打、接發球方之搶打以及搶打之假動作的戰術說明。. 麥吉誠、趙高政、林志隆以及鄭鯤茂在〈網球雙打比賽技術應用之原則〉 5一文中 4 5. 簡瑞宇,〈硬式網球雙打基本擊球及戰術應用分析〉,《大專體育》,58(臺北,2002.02) :25-30。 麥吉誠、趙高政、林志隆、鄭鯤茂, 〈網球雙打比賽技術應用之原則〉,《中華體育季刊》,19.1(臺 7.

(16) 指出,網球雙打除了戰術上的運用之外,搭檔之間的良好搭配與互助合作,才是比賽中 重要的一環。他們因此在文中提出 11 個網球雙打比賽技術應用之原則──即 1.夥伴的 搭配以雙方特長的組合為原則;2.比賽時以控球穩定為原則;3.擊球時以最有效的進球 機率為原則;4.戰略方式以採上網攻擊方式為原則;5.發球時以發球至對手的反拍位置 為原則;6.接發球員在回發球時應注意的原則;7.接球者的三項原則;8.雙上網的穿越球 應由近網的球員先擊球為原則;9.接發球區右邊的位置,以接發球較好者為原則;10. 前排隊友在網前以搶打截擊方式得分為原則;11.觀察對方所站的相關位置。. 從上述 11 個網球雙打比賽技術應用的原則來看,他們也提到有關雙打選手在發球、 發球前排以及接發球、接發球前排四個位置所需執行的戰術運用。但是,他們更進一步 的指出,雙打搭檔選擇的重要性(在與搭檔搭配時,會牽涉到雙方技術特性的問題影響 合作關係)與比賽時以穩定性為第一優先,以及比賽時需觀察對手所站的相關位置。由 此可見,網球雙打比賽不僅牽涉到戰術的應用,更牽涉到與搭檔另一層面之間的關係(例 如合作時雙方的溝通與雙方技術型態不同等問題),以及與對手之間的關係。最後,透 過這篇研究我們可以發現,筆者在面臨與搭檔合作時,所發生種種互動關係與磨合難 題,有可能牽涉到雙方技術特性的關係影響,亦發現他人(對手)是否也參與影響之中。. 6 簡瑞宇與詹建人在〈網球截擊技術及雙打「搶球戰術」之應用分析〉 一文,以文. 獻彙整以及實際網球教學經驗進行探討網球截擊球的基本技術,並且從中了解「網球雙 打戰術」應用在實際比賽上。他們認為,理想的截擊可以迫使對手回擊較具有防禦性的 吊高球,相較之下,我方能以高壓殺球得分提高獲勝的機率,所以截擊在雙打比賽中, 成為上網型選手的重要武器之一。因此,他們從截擊球的基本技術中,探討出 5 個雙打 搶打戰術的要點,分別為 1.發球方之搶打及站位;2.接球方之搶打及站位;3.澳洲式戰 術;4.搶打的最佳時機;5.搶打的位移。透過這篇研究我們可以發現,他們除了指出發. 6. 北,2005.03):38-46。 簡瑞宇、詹建人, 〈網球截擊技術及雙打「搶球戰術」之應用分析〉,《大專體育》,114(臺北,2011.06) : 61-68。 8.

(17) 球方與接發球方的搶打戰術及站位,以及發球方採澳大利亞戰術迫使對手產生壓力之 外,還具體提出搶打的時機以及搶打的位移,他們指出,好的搶打時機與位移,可以增 加截擊的進球率和勝率,所以,提供教練與選手在未來訓練上可以針對這兩個重點訓練。. 陳志榮、王宏義、簡瑞宇以及張碧峰在〈網球雙打比賽勝負之技術分析──以生涯 金滿貫選手布萊恩兄弟為例〉 7一文中,以SPSS for windows 18.電腦統計套裝軟體對美 國網球雙打名將布萊恩兄弟在 2013 年澳網、法網及美網的男雙比賽中,在各個技術因 子(即第一發進球率、ACE球數、雙發失誤、非受迫性失誤、第一發贏球率、第二發贏 球率、致勝球、接發球點勝率以及破發成功率)的差異情形進行統計分析,結果發現, 布萊恩兄弟在 2013 年澳網、法網及美網的男雙比賽中,第一發球贏球率、第二發球贏 球率、接發球點勝率以及每盤的破發成功率都是優於落敗的對手。從這篇研究可以讓我 們了解到男子網球雙打比賽中,發球以及接發球是影響勝負的重要關鍵。. 透過上述這四篇網球雙打相關期刊論文我們可以發現,其探討的問題大多偏向於雙 打截擊技術、如何提升截擊進球率、勝率,以及雙打的戰術應用等,還是無法解決筆者 在全大運比賽與雙打搭檔合作關係的矛盾與問題。於是,筆者從師大圖書館的博碩士論 文中,以「網球雙打」為關鍵詞檢索,發現另有兩篇學位論文係以描述性統計的方式, 探討網球雙打為主題,研究題目分別為〈優秀女子網球雙打比賽主要得分技術之探討- 以 2008 年海碩盃女子職業網球雙打為例〉 8和〈職業男子網球雙打比賽中網前球員策略 之研究-以布萊恩兄弟為例〉 9。. 第一篇的研究論文是林子揚以 2008 年海碩盃女子職業網球雙打為例,探討優秀女 子網球雙打選手在比賽中,整體、保發球局及破發球局中之發球、接發球、截擊以及底. 7. 8. 9. 陳志榮、王宏義、簡瑞宇、張碧峰, 〈網球雙打比賽勝負之技術分析──以生涯金滿貫選手布萊恩兄弟 為例〉,《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3.1(嘉義,2014.04) :138-148。 林子揚,〈優秀女子網球雙打比賽主要得分技術之探討-以 2008 年海碩盃女子職業網球雙打為例〉 ,臺 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競技學系碩士論文,2009。 林岱樵,〈職業男子網球雙打比賽中網前球員策略之研究-以布萊恩兄弟為例〉,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運動競技學系碩士論文,2010。 9.

(18) 線抽球的得分情形,以及相關變相的 Aces 率、雙發失誤率、一發贏球率、二發贏球率、 第一接發球贏球率以及第二接發球贏球率。而第二篇研究論文是林岱樵以布萊恩兄弟在 2005 到 2010 年一系列賽事的比賽影片,探討布萊恩兄弟在比賽中網前搶打的戰術策 略。在閱讀的過程,雖然這兩篇研究對網球雙打具有非常好的貢獻,但是,他們係以探 討網球雙打中的各項技術與策略為主,並非研究球員之間的各種關係。. 因此,在閱讀過這些網球雙打相關的期刊論文與學位論文後,讓筆者產生第一個感 覺是:「怎麼每一篇研究的題目和內容都差不多?」而有了這個感覺自己便開始思考, 為什麼會有這種感覺呢?於是,筆者從上述這些文獻中思考,發現這些相關研究中的研 究「調性」似乎都很類似,它們不斷在說明與探討網球的技術、戰術、策略、進球率以 及成功率等,使筆者產生如此的感覺。. 筆者在研究網球雙打比賽搭檔關係的微觀權力之前,先對網球相關文獻進行閱讀與 分析,結果發現這些相關文獻的作者他們皆以「技術」的觀點在探討網球雙打問題,卻 不是以更微觀的面向深入去探討選手與搭檔之間,實際所發生的種種權力關係以及在網 球比賽中種種複雜的力量互動關係之問題,在探討這些網球雙打文獻的過程,讓筆者始 終無法解決心裡對網球雙打比賽中,所面臨對搭檔合作關係的種種問題與疑惑。最後, 筆者試圖去尋找其它科學研究領域的網球文獻,看看是否能獲取一些解決的知識。. 三、科學研究的網球相關文獻. 由於上述網球雙打的相關文獻無法去除筆者心中的疑問,所以進一步的搜尋其它網 球的相關研究。在科學研究的網球文獻中,筆者首先找到六篇有關網球選手生理學相關 10. 11. 〈網球單打比賽的生理學分析〉 、 的研究,分別為〈網球的應用生理學──適能發展〉 、. 10 11. 王苓華,〈網球的應用生理學──適能發展〉,《大專體育》,55(臺北,2001.08):127-132。 吳忠芳、李建平、郭世傑, 〈網球單打比賽的生理學分析〉,《運動生理暨體能學報》,4(臺北,2006.06) : 21-28。 10.

(19) 〈個案分析女子網球單打正式比賽之運動強度〉12、 〈網球選手熱環境運動之策略〉13、 〈女 子網球單打正式比賽特徵與心跳率相關之個案分析〉14以及〈網球選手的營養管理〉15。. 其次在心理學網球相關的文獻找到有十篇研究,分別為〈優秀大專網球運動員心理 技能之分析研究〉16、 〈網球選手心理競技能力及競賽特質焦慮之研究─以契合度與區域 分析為指標〉17、 〈網球運動心理策略〉18、 〈網球選手壓力管理之探討〉19、 〈大專網球選 手運動心理堅韌性之研究〉20、 〈網球選手心理技能之研究-以參加第十五屆東方錶盃全 國大專網球排名賽為例〉21、 〈不同背景變項之大專網球選手運動心理堅韌性之研究〉22、 〈網球運動員心理素質訓練之探討〉23、 〈青少年網球選手壓力知覺、因應策略與身心倦 怠之關係〉 24、〈網球運動員接發球等待的技術-靜眼訓練〉 25。. 最後在生物力學領域中,找到五篇有關網球相關的研究,分別為〈不同步法網球發 26 〈網球發球軀幹及下肢運動學與重心力矩之分析〉27、 〈硬式網 球的動力學參數比較〉 、. 12. 梁龍鏡、黃美雯、黎俊彥, 〈個案分析女子網球單打正式比賽之運動強度〉,《運動生理暨體能學報》, 6(臺北,2007.08) :143-151。 13 吳忠芳、陳麗玉,〈網球選手熱環境運動之策略〉,《國立臺中技術學院通識教育學報》,2(臺中, 2008.12) :215-219。 14 梁龍鏡、范姜文妏、黎俊彥, 〈女子網球單打正式比賽特徵與心跳率相關之個案分析〉,《運動生理暨 體能學報》,8(臺北,2008.12) :25-33。 15 吳忠芳、陳麗玉,〈網球選手的營養管理〉,《臺中學院體育》,8(臺北,2011.11):73-82。 16 董俊男、陳志榮、季力康、劉義群, 〈優秀大專網球運動員心理技能之分析研究〉,《大專體育學術專 刊》,92 年度上(臺北,2003.06):533-540。 17 翁麒焜, 〈網球選手心理競技能力及競賽特質焦慮之研究─以契合度與區域分析為指標〉 , 《體育學報》 , 35(臺北,2003.09):107-116。 18 林俊宏、林學宜,〈網球運動心理策略〉,《大專體育》,74(臺北,2004.10) :49-55。 19 歐陽振漢、徐育廷, 〈網球選手壓力管理之探討〉,《輔仁大學體育學刊》,7(臺北,2008.05) :267-277。 20 蔡文程、郭志騰、楊坤芳,〈大專網球選手運動心理堅韌性之研究〉,《休閒保健期刊》,3(彰化, 2010.06) :177-187。 21 簡瑞宇、蔡文程, 〈網球選手心理技能之研究-以參加第十五屆東方錶盃全國大專網球排名賽為例〉, 《休閒運動期刊》,10(雲林,2011.08) :45-54。 22 溫廷傑,〈不同背景變項之大專網球選手運動心理堅韌性之研究〉,《休閒運動期刊》,10(雲林, 2011.08):123-134。 23 羅志勇、劉先翔,〈網球運動員心理素質訓練之探討〉,《中華體育季刊》,26.4(臺北,2012.12) : 483-489。 24 陳志明、簡敬倫、張瑞興、洪雪鳳, 〈青少年網球選手壓力知覺、因應策略與身心倦怠之關係〉,《休 閒觀光與運動健康學報》,4.3(屏東,2014.06) :93-108。 25 彭譯箴,〈網球運動員接發球等待的技術-靜眼訓練〉,《中華體育季刊》,28.2(臺北,2014.06) : 145-153。 26 謝麗娟、林育田, 〈不同步法網球發球的動力學參數比較〉,《北體學報》,7(臺北,2000.04) :228-236。 27 羅國城、王苓華, 〈網球發球軀幹及下肢運動學與重心力矩之分析〉,《大專體育學刊》,5.1(臺北, 11.

(20) 球發球技術之運動生物力學探討〉28、 〈網球運動單、雙手反拍與站姿之生物力學探討〉29、 〈男子網球選手第一發球與第二發球持拍臂之運動學分析〉 30。. 筆者在閱讀過這些科學研究的網球相關期刊論文後,發現這些學者他們從生理、心 理以及力學中,分別以不同的觀點在探討網球運動──即例如體能訓練、營養學、心理 技能、心理堅韌性、壓力管理、重心力矩以及動力學等,這些研究對網球運動作出非常 好的貢獻。然而,筆者展開進一步的閱讀,將上述這些種種研究文獻的內容比較與分析, 不管是一般網球書籍或是學術論文,希望可以從中尋求一些雙打搭檔關係的相關知識, 可以用來解釋在這次全大運比賽與雙打搭檔合作時,所經驗到的困難與疑惑。但是,這 麼多與「網球」有關的研究,甚至還有一些「網球雙打」相關的論文,總該可以找到一 些讓筆者可以依循的知識或建議吧!然而,這樣的期盼與假設,卻在筆者深入咀嚼這些 文獻的過程中,慢慢地將此想法推翻,因為這些文獻的研究趨勢,不是運動現場實際經 驗的捕捉,也不是貼近運動選手生命的研究取徑,而是量化的、化約的、形式的知識論 述,而這樣的知識論述,卻始終無法解決筆者心中的疑慮。從實際來說,雖然他們的研 究都不太一樣,但是終究他們不是去研究實際運動現場人與人之間或選手與選手之間的 種種權力關係,因為其中運作的權力關係是無所不在且不斷地相互影響,所以我們必須 去了解其中的關係。. 然而,在第一章研究背景時有提到,在運動場上選手們之間的關係,他們其實是很 能夠用傅柯的微觀權力概念來解釋。但是,真正研究傅柯的人他們又很少去看運動場上 微觀權力複雜的關係。因此,本研究將傅柯的微觀權力概念作為理論基礎,希望可以透 過理論,幫助筆者探究與了解運動場上種種權力關係的運作。在研究運動場上各種權力 關係運作之前,我們必須對傅柯的微觀權力概念有所了解,所以下一節將進行傅柯微觀 2003.06) :205-215。 劉俊概,〈硬式網球發球技術之運動生物力學探討〉,《屏東體育》,9(臺北,2006.07) :122-131。 29 謝勇圳、王苓華, 〈網球運動單、雙手反拍與站姿之生物力學探討〉,《中華體育季刊》,21.2(臺北, 2007.06) :98-105。 30 江勁政、江勁彥、湯文慈, 〈男子網球選手第一發球與第二發球持拍臂之運動學分析〉,《臺灣體育學 術研究》,50(臺北,2011.06) :45-60。 12 28.

(21) 權力概念的相關文獻。. 第二節 傅柯的微觀權力概念. 傅柯在生平的研究中,對「權力」問題的關注有幾本重要著作。如 1975 年完成的 《規訓與懲罰》31一書中,運用權力概念闡述現代監獄的興起;或在 1977 年出版《性經 驗史》 32的晚期著作中,將權力概念轉向探討「性史」的研究,並轉向探討形構西方人 主體身份和主體地位的最核心問題。但 1980 年傅柯在〈真理與權力〉 33一文中說:「現 在當我回想起來,我問自己在《瘋癲與文明》34及《臨床醫學的誕生》35中到底講的是什 麼?難道不是權力嗎?」由此可見,傅柯對權力問題的探討不僅侷限於《規訓與懲罰》 一書以及《性經驗史》一書中敘述的權力概念,也就是說權力等問題的探討貫穿傅柯一 生中整個思想體系。. 傅柯在中後期的著作中,開始不斷探討有關權力等問題,但是,傅柯本人聲稱自己 並不是什麼權力理論家,亦不想寫什麼新的權力理論,其對一般權力問題並不是那麼地 感興趣。那麼,我們不禁要問,傅柯所探討的權力到底是什麼呢?他要探討的是某種關 於權力的微觀物理學,此微觀權力不斷存在於人與人之間或是各種關係之中。換言之, 傅柯探討權力並不是指向實體的權力,亦不是我們普遍對於權力的認知,例如,傅柯反 對人們提問「誰有權力?」、「權力是什麼?」、「權力由什麼地方產生?」,而想表明的 是「權力是如何運作?」、「權力運作的效果是什麼?」,也就是說,傅柯所探討的重點 是透過對權力進行深入解析,並指向「權力關係」(亦可稱力量關係)的運作。 31. 36. 傅柯 (Michel Foucault) 著,《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 (劉北成、楊遠嬰譯) ,北京:生活‧讀書‧ 新知三聯書店,2012。 32 傅柯 (Michel Foucault) 著,《性經驗史》 (余碧平譯)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33 Michel Foucault, Power/knowledge: Selected interviews & other writings 1972-1977 (New York: Pantheon Books, 1980) 109-133. 34 傅柯 (Michel Foucault) 著,《瘋癲與文明:理性時代的瘋癲史》 (劉北成、楊遠嬰譯),北京:生活‧ 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 35 傅柯 (Michel Foucault) 著,《臨床醫學的誕生》 (劉北成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1。 36 楊大春,《傅柯 (Michel Foucault) 》(臺北市:生智,2008) ,107。 13.

(22) 從傅柯的著作來看,他認為「權力是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權力在我們生活 周遭或在我們的社會關係中是如何被運作的。但是如此,傅柯雖然話這麼說,可是他也 在自己的一些著作中,嘗試對權力作出定義。如下:. 這是一種被行使的而不是被占有的權力。它不是統治階級獲得的 或保持的「特權」,而是其戰略位置的綜合效應──是由被統治者的 位置所展示的、有時還加以擴大的一種效應。其次,這種權力在實施 時,不僅成為強加給「無權者」的義務或禁錮;它在干預他們時也通 過他們得到傳播。 37. 我們必須首先把權力理解成多種多樣的力量關係,它們內在於于 它們運作的領域之中,構成了它們的組織。它們之間永不停止的相互 鬥爭和衝撞改變了它們、增強了它們、顛覆了它們。這些力量關係相 互扶持,形成了鎖鏈或系統,或者相反,形成了相互隔離的差距和矛 盾。它們還具有發揮影響的策略,在國家機構、法律陳述和社會霸權 中都體現著對它們的策略的一般描述或制度結晶。權力可能的條件就 是使得權力的運作及其無遠弗屆的影響易于理解的視點,它還允許把 權力的機制當作理解社會領域的格式。……權力無所不在:這不是因 為它有著把一切都整合到自己萬能的統一體之中的特權,而是因為它 在每一時刻、在一切地點,或者在不同地點的相互關係之中都會生產 出來。 38. 權力不是一種制度,不是一個結構,也不是某些人天生就有的某 種力量,它是大家在既定社會中給予一個複雜的策略性處境的名稱。39. 37. 傅柯 (Michel Foucault) 著,《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 ,28-29。. 38. 傅柯 (Michel Foucault) 著,《性經驗史》 ,60。 傅柯 (Michel Foucault) 著,《性經驗史》 ,61。. 39. 14.

(23) 從上述來看,傅柯將權力視為不是人們可以擁有的,也不是可以隨時拿來使用的, 而是被實行在我們生活周遭。因此,權力並不是統治階層或上層社會所擁有的特權── 也就是非少數人可享受而多數人無法享受的權利。換言之,權力應被視為策略、調度、 計謀、技術或運作。. 而權力並不是僅有單一的形式──即上對下的權力,它有時是透過支配而開始延伸 展開的,形成一種擴散性的力量關係,其存在各種地點、各種領域、各種人事物以及各 種關係之中互動。所以,傅柯才會要我們將權力理解成是多種多樣的力量關係。. 為什麼說權力是一種多種多樣的力量關係呢?一般我們認為權力是政治學、法律 學、經濟學或是上層社會等等,對我們人們設立法規、條文、規則等各種限制進行約束 與管制。換言之,所以我們一般在國家機構、法律陳述或是社會霸權中,所認為的權力 僅是傅柯所說的「宏觀權力」。由於這種思考模式,傅柯認為這是侷限對權力的理解或 詮釋。所以,傅柯指出,在宏觀權力的運作下存在另一層面的力量關係,其內在於它們 的運作領域之中,這種力量關係的影響是無遠弗屆的,並非單一形式的運作──即統治 者與被統治者。這種力量關係的運作彌散在我們社會之中的各個角落、所有細節、各種 領域、各種文化以及各種微觀人群。換言之,存在這種力量關係使宏觀權力才得以運作, 也就是說,它們相互依存以及相互依靠,相反地,它們也會形成永恆的相互爭鬥與衝撞, 使權力關係運作不斷地改變、顛覆或增強,使我們人們一再地受到規訓。然而,這另一 種力量關係即為傅柯所說的「微觀權力」。. 說到此,何謂微觀權力?雖然傅柯對權力的論述,並不是要提出什麼權力理論,然 而,筆者在學術上,整理探討傅柯的權力概念,不可避免地要對其權力概念說明出一個 具體的定義。所以,趙福生在《福柯微觀政治哲學研究》一書,從傅柯的著作與訪談中 歸結出明確的微觀權力定義。他指出:. 從訪談上看,他有多種說法;從書上看,他有多種寫法。總的來看, 15.

(24) 傅柯經常以「知識─權力」來指稱「微觀權力」,以「主權」和「法 權」來指稱「宏觀權力」,以本體上說,宏觀權力與微觀權力的共同 之處在於它們都是操縱人的客觀的社會物質力量;不同之處在於前者 的控制的樣態為「一」,後者的樣態為「多」,具體表現為前者更多體 現為自然性、政治性、總體性、中心化,而後者則相對體現為知識性、 文化性、非彌散化、邊緣化,宏觀權力與微觀權力模式的差異與社會 生活模式和人的實踐方式的差異互為基礎,相互關聯。 40. 依上述微觀權力的定義說明,我們可以發現學者趙福生明確地指出傅柯所提到的微 觀權力是以「知識─權力」來指稱的,宏觀權力是以「法權」和「主權」來指稱的。而 我們也可以從上述得知,不管是單一形式的宏觀權力或是多元的微觀權力,它們皆是宰 制人們的一種物質的力量。也就是傅柯在《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著作中,所提出 權力的微觀物理學:. 肉體也直接卷入某種政治領域;權力關係直接控制它,干預它,給它 打上標記,訓練它,折磨它,強迫它完成某些任務、表現某些儀式和 發出某些信號。這種對肉體的政治干預,按照一種複雜的交互關係, 與對肉體的經濟使用緊密相關;肉體基本上是作為一種生產力而受到 權力和支配關係的干預;但是,另一方面,只是在它被某種征服體制 所控制時,它才可能形成為一種勞動力(在這種體制中,需求也是一 種被精心培養、計算和使用的政治工具);只有在肉體既具有生產能 力又被馴服時,它才能變成一種有用的力量。這種征服狀態不僅是通 過暴力工具或意識形態造成的,它也可以是直接實在的力量的對抗較 量,具有物質因素,但又不包含暴力;它可以被計算,被組建,被具 體地設想出來;它可能是很微妙的,既不使用武器,也不借助於恐怖, 40. 趙福生,《福柯微觀政治哲學研究》 (哈爾濱:黑龍江大學出版社;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1) , 14。 16.

(25) 但依然具有物質結構。也就是說,可能有一種關於肉體的「知識」, 但不完全是關於肉體功能運作的科學;可能有對肉體力量的駕馭,但 又不僅是征服它們的能力;這種知識和這種駕馭構成了某種可以稱為 肉體的政治技術學。當然,這種技術學是發散的,幾乎沒有形成連貫 的系統與話語;它往往是各種零星的片斷;它使用的是一套形形色色 的工具和方法。儘管其結果具有統一性,但一般來說,它不過是一種 形式多樣的操作。另外,它不是固定在某種特殊的制度機構或國家機 器中。它們都求助於它,使用、選擇或推行它的某些方法。但是,就 其機制和效應而言,它處於另外一個層面。在某種意義上,國家機器 和各種機構所運用的是一種權力的微觀物理學,其有效領域在某種意 義上是介於這些重大功能運作與具有物質性和力量的肉體之間。 41. 由此可見,整個權力關係運作一種實質的影響力,不管是宏觀權力或微觀權力,它 們運作在我們現實社會以及各個場域之中,甚至存在於實際的運動現場中發揮作用,宰 制我們的各種行動、思想、意志等等。. 然而,宏觀權力與微觀權力到底有什麼不同?趙福生在《福柯微觀政治哲學研究》 一書中,以七種不同觀點來說明此兩種權力之間的不同:第一,以存在觀點來說,微觀 權力與宏觀權力兩者存在不同層面的領域。微觀權力不僅限於國家政治之中,它包括在 社會中的所有細節、文化活動以及各種人們的生活圈中。相反之,宏觀權力則僅限存在 於國家機器之中。第二,以權力來源的觀點來說,微觀權力的運作是以非實體化的方式 表現,不同於實體化的國家主權和法律權力,權力並不是「物」或某種東西,是不可獲 得、取得或分享的,它是無處不有,無所不在,存在各種不平等的和變動的關係中,相 互作用且不斷地運作。第三,以權力形態的觀點來說,現代權力整體運作的重點,即國 家主權從單一、中心且固化的型態,轉換到文化權力與知識權力的多樣、邊緣、彌散、. 41. 傅柯 (Michel Foucault) 著,《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 ,27-28。 17.

(26) 滲透化等型態。第四,以權力保障的觀點來說,其中心化的權力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是「神 權」和「暴力」來維持運作。然而,微觀權力的保障機制所呈現出的是以知識化和技術 化,表徵理性化和合理化。第五,以日常經驗的觀點來說,宏觀權力是顯性的,具有可 見性的。相反之,微觀權力是隱性的,但其像毛細孔一樣到處都有,在我們日常生活中, 將我們所做所事置於一種可見性之中。第六,以歷史描述的觀點來說,宏觀權力在法律、 法規中存在,以及一序列的宣言佈告中存在,它是實名的。然而,微觀權力係以透過隱 藏性來發揮其作用,其即為匿名的。第七,以權力之反抗的觀點來說,微觀權力的反抗 並不是透過暴力得以實現,而是通過局部且細微的反抗而實現,如同相同的微觀多元 化、彌散化、多態化等概念。由此可見,微觀權力與宏觀權力具有實質的差別,它們各 自存在不同層面的領域並且相互運作著。 42. 依上述而言,我們可以從中得知傅柯的微觀權力概念是多形態的表現。然而,傅柯 之微觀權力概念到底具有什麼特色?而他所提的微觀權力分析與傳統權力分析又有何 不同?. 李猛在 1999 年指出,傅柯認為傳統權力的理論存在很多問題,所以必須以全新的 視角來掌握現代權力運作的特點。李猛將傅柯重要的微觀權力概念特色分成六項,分別 說明其與傳統權力分析有何者不同。如下:. 一、權力並非單一結構或模式,它是多種多樣的力量關係。. 傳統的權力:自霍布斯 (Thomas Hobbes, 1588-1679) 以來,傳統權力分析似乎僅思 考到單一型態的權力──即將權力視為是一方對另一方的宰制,它往往以前者對後者的 暴力手段為基礎,進而涉及到意願控制──即意識型態的控制。以運動領域來說,我們 不能僅思考教練、家長、學校、官員、運動相關協會……等權力問題,也就是將運動領. 42. 趙福生,《福柯微觀政治哲學研究》 ,15-16。 18.

(27) 域中的權力看作某一方對運動選手意識型態的宰制。 43. 傅柯的權力:傅柯強調我們在分析權力時,要擺脫司法模式的限制,他指出:「在 權力問題上,我們必須拋棄暴力─意識形態對立、所有權觀念、契約和征服模式」 。44因 此,權力的分析應多關注在各種經驗性的局部,例如監獄、醫院、學校、家庭等來研究 權力多變的形態。在不同的層級或不同的領域,也會有不同的結構和運作模式。也就是 說,我們在分析權力要超越傳統權力分析僅關注國家、法律和政治領域的局限。由此, 傅柯指出「權力來自下層」:. 這就是說權力關係的原則和普遍基礎不是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之間的 二元對立。這種二元對立是自上而下發生影響的,愈到社會下層,限 制愈多。相反,我們必須認為在生產設備、家庭、紀律組織、機構之 中形成和運作的力量的多樣關係極大地支持了貫穿於整個社會的對 立。它們形成了一條貫穿和連結各個局部衝突的一般力量軌跡。當 然,它們又會反過來重新分配、排列、同化、整理和混合這一系列的 力量關係。各種規模龐大的統治都是得到所有這些劇烈衝突持續支持 的霸權結果。 45. 由此可見,傅柯的權力概念超越傳統權力分析對權力的理解或詮釋之局限。因此, 筆者認為傅柯的權力概念可以幫助研究運動比賽場域中,雙打選手與搭檔之間所面臨種 種複雜且細微的權力關係之問題。 46. 二、權力不是某些人或集團的所有物,而是作為力量關係的策略。. 43. 李猛,〈傅柯與權力分析的新嘗試〉,《再見傅柯》,黃瑞祺編(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 115。 44 傅柯 (Michel Foucault) 著,《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 ,30。 45 傅柯 (Michel Foucault) 著,《性經驗史》 ,61。 46 李猛,〈傅柯與權力分析的新嘗試〉,115。 19.

(28) 傳統權力:傳統權力分析要掌握權力運作的模式,係以「原因─力」的觀點在思考, 也就是說,傳統的做法局限在探討「起因」(cause) 的問題上,其經常從權力與鬥爭的 實際過程中,回過頭來分析這些相互過程的起因。. 傅柯權力:傅柯在權力分析中, 「策略」 (strategies) 一詞始終是一個中心概念,他 在掌握權力運作的模式,經常使用軍事用語(如技術、手法、戰術),因為這些概念強 調了權力運作的實際過程,換言之,傅柯對權力的分析是強調把握權力運作的過程和效 果。 47. 三、權力並非壓制性的外在控制,而是生產性的實踐。. 傳統權力:傳統權力分析總是強調權力消極否定的一面,將權力視為某種障礙,權 力分析中充斥著「禁止」 、 「阻止」 、 「防止」之類的語彙。傅柯在早期著作中,也基本是 從這樣的思路來理解權力的。但是,傅柯通過對監獄和性的問題的研究發現,權力應該 首先被看作是一種生產性的實踐或者說生產性的網絡。. 傅柯權力:傅柯在論述權力的概念時,強調權力的積極性並不是說權力是好的,而 是讓人們注意權力不僅是被動的禁令,還更多是產生許多效果的機制或技術,不管是在 知識、話語的層面,或是在慾望的層面,此即是權力運作所會產生出一連串的效應。換 言之,權力是生產性的,其激發了活動,而不是禁錮了活動;在權力的互動過程中,會 不斷生產出話語,而不是打斷了話語;其引發了思想,而不是抑制思想。. 48. 四、權力與知識之間存在著微妙複雜的關係。. 傳統權力:傳統權力分析「知識」和「權力」兩者是彼此相對立的。自 18 世紀以 來,學者們對權力揭示出來的知識(或真理) ,總是與批判性聯繫在一起,所揭示出來. 47 48. 李猛,〈傅柯與權力分析的新嘗試〉,115-116。 李猛,〈傅柯與權力分析的新嘗試〉,116-117。 20.

(29) 的真理可以展現社會支配的真相,而真理則賦予被支配的人們以反抗的信心、勇氣乃至 革命和重建的方向。簡言之,真理或知識與權力可說是扞格不入。. 傅柯權力:在傅柯的權力分析中, 「權力─知識」的概念是最能體現傅柯思想特點。 他在《規訓與懲罰》一書中指出:. 我們也應該完全拋棄那種傳統的想像,即只有在權力關係暫不發生作 用的地方知識才能存在,只有在命令、要求和利益之外知識才能發 展。或許我們應該拋棄那種信念,即權力使人瘋狂,因此棄絕權力乃 是獲得知識的條件之一。相反,我們應該承認,權力製造知識……; 權力和知識是直接相互連帶的;不相應地建構一種知識領域就不可能 有權力關係,不同時預設和建構權力關係就不會有任何知識。 49. 由此可見,傅柯要我們拋棄傳統權力分析的概念,因為在現代社會中,權力的運作 剛好與知識的建構之間存在密切的關係。例如,傅柯指出社會學知識的出現就和 19 世 紀那些負責管理集體空間的醫生對城市的研究有著直接的關係。所以,從例子我們可以 看出權力和知識是相互蘊含的,兩者密不可分,有知識的地方就有權力的運作,有權力 運作的地方就有知識的生產。 50. 五、不應僅僅從宏觀著眼考察權力,而應充分考慮權力的微觀運作. 傳統權力:傅柯指出,傳統權力分析還在以 18 世紀君主專制時代的視角,分析現 代權力的做法,因為君主時代的權力運作與現代資本主義的權力運作大不相同,後者主 要是借助於對各種微小的細節之管理實現的。換言之,前者較為宏大的觀點,後者較為 細微的觀點。. 49 50. 傅柯 (Michel Foucault) 著,《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 ,29。 李猛,〈傅柯與權力分析的新嘗試〉,117-119。 21.

(30) 傅柯權力:傅柯權力分析一再強調一個重點,即權力的微觀物理學──應多從細微 的實踐著手去分析權力,也就是多考察各種微觀權力,從一種以社會生活底層之權力網 絡為根本的權力分析。傅柯指出,權力的微觀結構及運作是非常重要的,就好像是人的 微血管系統一樣,扮演維持生命實際運作的重要角色,比宏觀的權力結構更為重要,因 為它們更具體和更直接的控制整個權力網絡,使權力宰制功能全面地落實。傅柯的微觀 權力概念與肉體是相互關連的,其研究權力總是和身體這個議題一起作探討的,也就是 說,微觀權力與生物權力 (bio-power) 一起將權力的分析與身體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傅 柯指出,其權力系譜學的分析是把焦點關注在身體上,這一點在他的權力相關著作中可 以看到,例如《規訓與懲罰》中所提出的「溫順的身體」 (docile body) 的論述,以及 在《性經驗史》第一卷關於妓女歇斯底里的分析,皆將權力、身體與知識三者之間的關 係緊密的結合在一起,係有別於傳統權力分析中的「身心二元論」和超驗主體的觀念。 因此,傅柯的微觀權力概念對權力理論做出重要的貢獻。. 51. 六、權力和反抗是密不可分的. 傳統權力:傅柯非常重視「反抗」在權力運作中存在的地位,雖然盧克斯 (Steven Lukes) 在考察韋伯 (Max Weber, 1864-1920) 的權力定義時,就有從中發現到反抗與權 力之間是密不可分的,對權力來說,反抗即是一個檢驗。但是,盧克斯指出,儘管你有 時可以成功的實現對我的反抗,但我的權力仍然可以比你的權力更多。在此,盧克斯的 分析由於受到權力的所有物概念限制,難以完全透徹的理解權力和反抗之間的關係。. 傅柯權力:傅柯在《性經驗史》一書明確地指出「哪裡有權力,哪裡就有抵制」, 他說:. 這些抵抗點在權力網絡中到處都有。在此,對於權力來說,不存在一 個大拒絕的地點──造反的精神、所有反叛的中心、純粹的革命法 51. 李猛,〈傅柯與權力分析的新嘗試〉,119-120。 22.

(31) 則。但是,存在著各種抵抗,它們在不同的情況下是可能的、必要的、 不可能的、自發的、野蠻的、孤立的、協調的、低調的、粗暴的、不 可妥協的、善於交易的、有利害關係的或是奮不顧身的。從定義上看, 它們只能存在於權力關係的戰略範圍內。 52. 由此可見,傅柯所指的反抗是有別於傳統權力分析的,並非具有所有物的概念影響, 而是探討存在權力關係中相互牴觸、相互碰撞的反抗,通過考慮各種不同形態的反抗, 更深入地理解權力與反抗之間的關係。然而,傅柯之所以從微觀的策略分析權力,即是 因為這種策略的出發點是反抗,這樣就可以將反抗視為化學催化劑,以此來彰顯出權力 關係,確定權力關係的位置,找出採用權力的點,以及使用權力的方法。 53. 在傅柯的微觀權力概念中,權力是細微且無所不在相互滲透的,並非「實體」或 「物」 ,而是權力運作中的互動關係,即「力與力之間的關係」54。因此若擴而言之,權 力關係的產生並不專屬於某些特定者對於另一群體的展現,例如統治者與被統治者。而 是應該由更加微觀的面向加以解析,由此可發現權力關係的展現乃是一種實質影響力的 發揮與呈顯。其對象不只限於人,有時牽涉到一切相關的事、物、觀念、情感、經驗, 並由此共構出一繁複交織的互動網絡,互為依存、因果、生發,從而影響到參與其中的 相關人、事、物,形成不同的變化與結果。本研究所謂的微觀權力即是在此理論脈絡下 而產生的意義,與傳統權力分析的權力概念不同。. 上述有提到微觀權力在不同的層級以及不同的領域,也會有不一樣的結構和運作形 態。總言之,傅柯的微觀權力概念是很夠說明我們整個實際的運動比賽場域之中,網球 雙打選手與搭檔所面臨種種互動關係與權力運作,無論是兩人的溝通配合,或是相關人 等諸如教練、家長、親友等人際層面的關注,亦或是我們兩人本身背景、經驗、生活環 境與目標定位的制約。因此,本研究希望藉由傅柯的微觀權力概念,探討網球雙打選手 52 53 54. 傅柯 (Michel Foucault) 著,《性經驗史》 ,62。 李猛,〈傅柯與權力分析的新嘗試〉,120-121。 德勒茲 (Gilles Deleuze) 著,《德勒茲論傅柯》 (楊凱麟譯) (臺北:麥田出版,2012),86。 23.

(32) 與搭檔關係中,諸多權力的運作。. 本研究筆者係以經驗的陳述加上理論基礎,進行整個比賽生發關係的探討,由於是 說出整個比賽所發生的種種事件與故事,所以,筆者認為,將故事說出最貼切的研究方 法即「敘說研究」莫屬了。. 第三節 敘說研究相關文獻. 一、敘說研究. 近十餘年來,在社會科學(例如心理學、社會學、教育學以及歷史學等等)的各種 領域中,敘說 (narrative) 以及生命故事 (life story) 的概念開始逐漸地受到青睞。各種 形形色色的學科,它們也逐漸在理論、研究以及應用層面學習運用敘說研究。「敘說」 目前在種種研究上的應用,大致可分成為實驗法、調查法、觀察法及其他傳統方法。無 論是哪種方法,敘說方法論 (narrative methodology) 已然成為社會科學研究中的一個重 、 「如何建構故事」 、 「敘說的建構歷程」 、 「敘 要部份。55以下將詳述探討「何謂敘說研究」 說研究的特別之處」、「何謂敘說研究的資料」以及「敘說研究的步驟」 。. (一)何謂敘述研究──即說故事. 何謂「敘說」研究?敘說也可稱之為「敘事」,在國內外的相關文獻即「narrative」 一辭。簡言之,即為「說故事」。. Riessman在 1993 指出,簡單來說,說故事──即一方面是指資料提供者(說故事 者)對我們所做的事,另一方面是指我們對研究材料所做的事。敘說研究係以一個故事. 55. Amia Lieblich, Rivka Tuval-Mashiach, Tamar Zilber 著, 《敘事研究:閱讀、分析與詮釋 (Narrative research:reading,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 (吳芝儀譯) (嘉義:濤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5) ,2。 24.

(33) 本身作為研究的對象,在特定的脈絡底下,以有組織的方式建構文本。敘說研究的分析, 即為訴說經驗的形式,而不僅僅是語言所指涉的內容而已。然而,我們所要思考的是, 這個故事為何這樣說的?這個世界本身並不會說故事的,但人卻可以,因此,敘說就是 一種對經驗的再現 (representations)。總言之,敘說研究不僅是一種看世界的方式,人們 也透過敘說研究主動建構世界。 56. 由此可見,敘說研究係以透過敘說的整個過程,重新「建構」與「詮釋」說故事者 與聽故事者的經驗,並不僅是澄清故事的內容而已。當我們在說故事時,重新組織、確 認或修正我們的故事,這些實際真實的故事不僅可以教育(或檢視)自己,同時也可教 育他人。由此,在敘說研究中,我們該如何去建構故事或經驗呢?. (二)如何建構故事──即以時間與因果的序列. Murray在 2003 年指出,敘說研究可說是對一連串的事件重新建構,並且有組織的 闡述,其中給予故事角色的能動性,以及推論故事(事件)的因果關係。而故事經常以 三個成分組成──即為「開始」、「中間」以及「結束」。譬如說,我們人與人之間的談 話,在敘說的結構中,都存在著開始、中間和結束。相同地,敘說是故事的整合性描述 ──即有時間性與因果關係的呈現。由此可見,敘說與論述之開放性的特性是不同的, 前者是有一個結束的結構。然而,我們不一定會在每天的對話裡,完整或詳細的呈現「開 始」 、 「中間」 、 「結束」的敘說結構,甚至,在某些脈絡下,敘說的結局被安排成「未結 束」,不過,這其實只是將「結束」的工作交給觀眾和讀者而已。然而,我們人們生活 在這個世界,充滿故事的世界裡,已存在很多敘說的方式來解釋事件或完成一個特殊故 事。但是,通常我們並不會很有意識的在做這些事情。 57. 56. Catherine Kohler Riessman 著, 《敘說分析 (Narrative analysis) 》(王勇智、鄧明宇譯) (臺北:五南圖 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4),3-4。 57 史密斯 (Jonathan A. Smith) 編, 《質性心理學:研究方法的實務指南 (Qualitative psychology: a practical guide to research methods) 》 (丁興祥、張慈宜、曾寶瑩等譯)(臺北:遠流,2011) ,144。 25.

(34) 學者 Denzin 在 1989 年《詮釋互動論》 (Interpretive interactionism) 一書中,將敘說 界定為:. 一個敘說即是一個故事,述說對敘說者和其他聽眾有意義的一系列事 件 (a sequence of events)。敘說,如同故事一般,有其情節 (plot), 一個開端、一個中段和一個結語。它具有敘說者可理解的內在邏輯。 敘說以時間的、因果的序列來使事件彼此相關連。每一個敘說都描述 了一系列已經發生的事件。 58. 依上述兩位學者的指出,我們可以發現他們除了將敘說視為對敘說者與聽眾或讀者 建構出一系列有意義的故事之外,還指出敘說這些生命故事係有一個開始、一個中段和 一個結束的時間性,以及故事是具有事情之變化的,就如同我們一般故事一樣。換言之, 建構一個故事(或事件)係以有組織結構的方式呈現,即為以「時間」與「因果」的序 列。. (三)敘說的建構歷程──即建構意義. Riessman在 1993 年指出, 「個人是在個人的敘說裏,建構了過去的經驗和行動,用 以宣稱他們的認同,以及型塑他們的生命」 。59由此而言,生命故事在建構的過程,是要 建構出某種生命意義。也就是說,不是僅將故事以時間的與因果的呈現出來而已,而是 要具有意義地將它建構出來。. Rosenwald 與 Ochberg 在 1992 年的著作中,說明再現故事的過程,是要以敘說者與 聽敘者之間的關係而建構的。他們指出:. 58. Denzin, N. K., Interpretive interactionism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s, 1989), 37.;引至吳芝儀, 〈敘事研 究的方法論探討〉 , 《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 ,齊力、林本炫編(嘉義: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2005),156。 59 Catherine Kohler Riessman 著, 《敘說分析 (Narrative analysis) 》,4-5。 26.

(35) 個人是如何重述他們的歷史──他們強調了某些部分,又忽略其他 的;他們的姿態可能是主導者或受害者;故事在說者和聽者之間建立 了如何的關係──這些皆會型塑個人對他們自身生命的宣稱。個人故 事不僅僅是告訴某人(或自己)關於自己生命的一種方式,也是他們 的認同賴以形成的工具。 60. 由此可見,敘說研究建構一個完整的生命故事,不僅僅是將事件再呈現(訊息儲存 機制),也重新組織了記憶,並且構成了思與非思的知覺經驗和生命的意義。因此,敘 說研究者成為他們所訴說關於自己生命的自傳式敘說 (auto-biographical narratives) 。而 這些個人建構的故事,若典型地與一個社群的生命故事相契合,將可反映生命本質的「深 層結構」 (deep structure)。 61. 所以Labov在 1972 年特別認為,這些各種各樣的敘說,皆是關於過去某件特定事情 的故事,它們存在一種有共同的特質──即把敘說當作是一種「分離」的單位。因為敘 說有清楚的開始和結束,可從圍繞的言說 (discourse) 中分離出一些深層的結構,而非 只是情境中的事件而已。 62. 在敘說生命故事,我們或他人身上充滿著各種有意義的敘事片段,而這些片段活化 於故事裡的某時某地,並且以整體及不連續性的方式被反思與瞭解。對我們來說,敘說 是呈現及瞭解經驗最貼切的方式。因為我們所研究的是經驗,我們以敘事的方式去研究 它,所以,敘事思考是經驗的一種關鍵形式,相同地,也是書寫及思考經驗的一種重要 方法。以實際而言,敘事式思考是敘說現象的一部分。換言之,敘說研究方法可說是敘 說現象的一種不同層面的方式。因此,筆者認為,敘說研究方法非常適合探討本研究在 實際運動場上,所發生的種種現象以及各種經驗。 63. 60 61 62 63. Catherine Kohler Riessman 著, 《敘說分析 (Narrative analysis) 》,5。 Catherine Kohler Riessman 著, 《敘說分析 (Narrative analysis) 》,5。 Catherine Kohler Riessman 著, 《敘說分析 (Narrative analysis) 》,38。 D. Jean Clandinin, F. Michael Connelly 著,《敘說探究:質性研究中的經驗與故事 (Narrative inquiry: 2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四、有關球員資格,頇於賽前 20 分鐘提出,比賽結束後不得異議。如比賽中球員冒名違規 之申訴,得先以口頭提出申訴, 「拍照存證」

巴斯德研究院(法語:Institut Pasteur)總部位於巴黎,是法國的一個私立的非營利研究 中心,致力於生物學、微生物學、疾病和疫苗的相關研究,其創建者巴斯德於

• 學校可以組織不同的全方位學習活動(例如:內地

1900年, Bachelier以數學方法分析巴黎股票交易的價格變化,自

(計畫名稱/Title of the Project) 提升學習動機與解決實務問題能力於實用課程之研究- 以交通工程課程為例/A Study on the Promotion of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Practical

本研究採用的方法是將階層式與非階層式集群法結合。第一步先運用

本研究是以景觀指數進行對 1993 年、2008 年與擴大土地使用三個時期之評 估,其評估結果做比較討論。而目前研究提供研究方法的應用-GIS 與 FRAGSTATS 之使用方法。從 1993 年至

本研究以河川生態工法為案例探討對象,應用自行開發設計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