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女大學生政黨認同之變遷與其影響因素之研究-以政治大學學生為例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女大學生政黨認同之變遷與其影響因素之研究-以政治大學學生為例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8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 社會科學學院 行政管理碩士學程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 陳義彦. 博士. 論文題目: 女大學生政黨認同之變遷與其影響因素之研究 -以政治大學學生為例 Factors Affecting the Change of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Party Identification - An Analysis of the Students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研 究 生. 林 惠 香. 撰. 中 華 民 國 九 十 九 年 七 月.

(2) 謝辭 勤學,如春起之苗,不見其增,日有所長。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因此,選擇進入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學程班就讀。在職修進修之路是艱辛, 得以完成論文取得碩士學位,倍感珍貴。 首先,感謝陳義彦老師,在選修政治社會化課程,啟發個人對政治相關 議題的興趣。並指導論文撰寫,對一個完全在政治議題無所知的學生,悉心 指導傾囊相授,提供諸多的珍貴資料及寶貴建議,在遇瓶頸時多加鼓勵與關 懷,使得以克服跨領域知識的不足,順利完成論文。另外要感謝陳陸輝老師 及劉嘉薇老師,於審查論文時,建議修正方向及提供寶貴補正意見,使本論 文更加完整及充實。感謝惠鈴及美惠協助資料處理,使得論文資料分析解讀 更加完備。 修讀過程,家庭、事業及學業皆須兼顧實感不易,感謝先生清義支持, 且在背後當我強力的靠山,感謝二個可愛的寶貝苡綾、苡綸自立自強、獨立 自主,得以在無後顧之憂下專心學習。謝謝公司長官的支持與體恤,在工作 之餘仍可完成自己的夢想。並有意超、維隆、梨雅、信璋、湘怡、嘉玲、桂 蓉、昭平、佩瑩、忠民、勝楷、勤昌、傳智及妍庭等同學相互砥礪,同學情 誼,彌足珍貴。謹以最真誠之心,致上最高感恩與謝意。. 惠. 香. 謹. 誌. 2010 年 7 月 10 日.

(3) 女大學生政黨認同之變遷與其影響因素之研究 - 以政治大學學生為例. 摘要 本論文採用定群追蹤研究方法,從社會化機制家庭及學校環境的角度, 與個人政治態度中政治信任感及施政滿意度二個重要變數,研究女大學生政 黨認同的變遷與其影響。傳統學派學者及修正學派學者,對於社會機制影響 政黨認同有不同之見解。前者認為,政治社會化在幼年期即形成,且具穩定 性。後者則認為,政黨認同在孩童時期即固定形成,但在成長期受重要的議 題影響,多少會反映出在政黨認同上的判斷。 本研究發現在家庭政治社會化的過程,女大學生的父母政黨認同為同質 性者,政黨認同呈一致性且穩定現象;父母親政黨認同為異質性者,則女大 學生的政黨認同較會偏向與母親相同;再者,父母親政黨認同為異質性者, 但若認同「泛藍政黨」與「泛綠政黨」二大類政黨者,其女兒仍會支持二大 類政黨其中一類政黨;但父母親皆為「獨立選民」或其中一方為「獨立選民」, 其女兒成為「獨立選民」比例較高。 學校環境政治社會化的過程,本研究發現女大學生較不會因學校環境, 其政黨認同有所變化。 政治信任感一直是學者在研究民眾政治態度的重要主題。政治信任感的 高低亦會影響政權或政府的正當性。施政滿意度是民眾對於政府施政的滿意 度評價,理論指出,施政滿意度愈高者,支持執政黨者的比例愈高。本論文 發現,民進黨執政時期,女大學生政治信任感及施政滿意度愈高,支持「泛 綠政黨」的比例愈高;反之,政治信任感及施政滿意度愈低,支持「泛藍政 黨」比例愈高。 由上可見,政黨認同在社會化機制中,主要受父母親的政黨認同所影響;.

(4) 女大學生政黨認同之變遷與其影響因素之研究 - 以政治大學學生為例. 而個人政治態度中,對執政黨政治信任感及施政滿意度愈高,支持執政黨比 例愈高。 兩性差異是後天社會化所形成,在社會結構變化,兩性差異逐漸消失。 本論文發現,大學生在性別差異驗證,無統計上的差異;由此筆者推論民主 化過程與政治社會化過程中,女大學生在教育程度的提升,政治知識及政治 參與的增加,以致本研究除學校環境中老師的政黨同因素外,其他因素並無 性別差異的情形。 關鍵字:政黨認同、政治信任感、施政滿意度、政治社會化、定群追蹤.

(5) 目次 表目次····················································································································································I 表目次 圖目次················································································································································ III 圖目次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 2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資料來源 .................................................................................................. 5 第二章 理論基礎與文獻探討 ········································································································· 7 第一節 理論基礎 ...................................................................................................................... 7 第二節 政黨認同構建途徑及爭議之相關研究文獻 ............................................................ 15 第三節 性別差距為何與如何影響政黨認同之相關研究文獻 ............................................ 17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架構················································································································ 20 研究方法與架構 第一節 研究方法 .................................................................................................................... 20 第二節 研究架構 .................................................................................................................... 20 第三節 測量問卷題目 ............................................................................................................ 22 第四節 研究假設 .................................................................................................................... 26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 28 研究結果與分析 第一節 家庭社會化機制與政黨認同關連性分析 ................................................................ 29 第二節 學校社會化機制與政黨認同關連性分析 ................................................................ 36 第三節 政治信任感與政黨認同關連性分析 ........................................................................ 44 第四節 政府施政滿意度與政黨認同關連性分析 ................................................................ 52 第五節 影響女大學生政黨認同因素的相對影響力 ............................................................ 60 第五章 結論 ···································································································································· 68 第一節 研究發現與假設驗證 ................................................................................................ 68 第二節 綜合討論 .................................................................................................................... 72.

(6) 女大學生政黨認同之變遷與其影響因素之研究 - 以政治大學學生為例. 第三節 研究檢討論與建議 .................................................................................................... 73 參考文獻············································································································································· 75 參考文獻 一、中文書目............................................................................................................................ 75 二、英文書目............................................................................................................................ 79.

(7) 女大學生政黨認同之變遷與其影響因素之研究 - 以政治大學學生為例. 表目次 表目次 表 1-2-1 台灣第十二任總統大選性別統計投票結果 ···································································· 4 表 2-1-1 最近國內(2005 年-2009 年)政黨認同相關研究之文獻 政黨認同相關研究之文獻 ··············································· 14 最近國內 表 4-1-1 女大學生政黨認同 (第一波 第一波/第五波 29 第一波 第五波)次數分配表 第五波 次數分配表························································· 次數分配表 表 4-1-2 父母親之政黨認同 交叉表 ····························································································· 30 表 4-1-3 父母親之政黨認同與女大學生政黨認同(第一波 父母親之政黨認同與女大學生政黨認同 第一波) 第一波 交叉表 ········································ 32 表 4-1-4 父母親之政黨認同與女大學生政黨認同(第五波 父母親之政黨認同與女大學生政黨認同 第五波) 第五波 交叉表 ········································ 32 表 4-2-1 課堂上下課時討論政治情形與政黨認同 (第一波 第一波/第五波 37 第一波 第五波) 第五波 交叉表·························· 交叉表 表 4-2-2 高中時期討論政治問題而發生辯論情形與政黨認同 第一波) 高中時期討論政治問題而發生辯論情形與政黨認同 (第一波 第一波 交叉表 ················· 38 表 4-2-3 大四時師生討論候選人﹑ 第五波) 大四時師生討論候選人﹑政黨﹑ 政黨﹑政治議問題與政黨認同 政治議問題與政黨認同 (第五波 第五波 交叉表 ········· 38 表 4-2-4 大四時政大老師政黨認同與女大學生政黨認同 交叉表(第五波 39 交叉表 第五波)···························· 第五波 表 4-2-5 大四政大老師政黨認同與男大學生政黨認同 (第五波 第五波)交叉表 第五波 交叉表 ································ 40 表 4-2-6 高中時期參加校內政治社團之政黨認同 (第一波 第一波) 第一波 交叉表 ······································ 40 表 4-2-7 大四時參加校內政治社團之政黨認同 (第五波 第五波) 第五波 交叉表 ·········································· 41 表 4-2-8 大一時修習政治相關課程與女大學生政黨認同 (第一波 第一波) 42 第一波 交叉表··························· 交叉表 表 4-3-1 女大學生政治信任感 (第一波 第一波/第五波 44 第一波 第五波)次數分配表 第五波 次數分配表····················································· 次數分配表 表 4-3-2 女大學生政治信任感與政黨認同 (第一波 第一波/第五波 第一波 第五波) 第五波 交叉表 ····································· 46 表 4-3-3 父母親政黨同屬「 父母親政黨同屬「泛藍政黨」 泛藍政黨」與女兒政黨認同之政治信任感 與女兒政黨認同之政治信任感(第一波 之政治信任感 第一波/第五波 第一波 第五波)表 第五波 表· 47 表 4-3-4 父母親政黨同屬「 父母親政黨同屬「泛綠政黨」 泛綠政黨」與女兒政黨認同之政治信任感 與女兒政黨認同之政治信任感(第一波 之政治信任感 第一波/第五波 第一波 第五波)表 第五波 表· 48 表 4-3-5 女大學生政治信任感兩波( 女大學生政治信任感兩波(第一波到第五波) 第一波到第五波)變化表 ·············································· 50 表 4-3-6 女學生第一波「 51 女學生第一波「低政治信任」 低政治信任」與第五波「 與第五波「中政治信任 中政治信任」 治信任」與政黨認同變化表········ 與政黨認同變化表 表 4-4-1 女大學生施政滿意度兩波(第一波 女大學生施政滿意度兩波 第一波/第五波 第一波 第五波)次數分配表 第五波 次數分配表 ·············································· 52. I.

(8) 女大學生政黨認同之變遷與其影響因素之研究 - 以政治大學學生為例. 表 4-4-2 女大學生政黨認同與施政滿意度 (第一波 第一波/第五波 第一波 第五波) 第五波 交叉表 ····································· 54 表 4-4-3 父母親政黨同屬「 55 父母親政黨同屬「泛藍政黨」 泛藍政黨」與女兒政黨認同之施政滿意度 與女兒政黨認同之施政滿意度(第一波 之施政滿意度 第一波/第五波 第一波 第五波)····· 第五波 表 4-4-4 父母親政黨同屬「 56 父母親政黨同屬「泛綠政黨」 泛綠政黨」與女兒政黨認同之施政滿意度 與女兒政黨認同之施政滿意度(第一波 之施政滿意度 第一波/第五波 第一波 第五波)····· 第五波 表 4-4-5 女大學生施政滿意度( 女大學生施政滿意度(第一波到第五波) 第一波到第五波)變化表 變化表 ····················································· 58 表 4-4-6 女學生第一波「 女學生第一波「低施政滿意度」 低施政滿意度」與第五波「 與第五波「中施政滿意度」 施政滿意度」與政黨認同變化表 59 表 4-5-1 第一波女大學生政黨認同的多元對數模型分析(2004 年) ·········································· 63 第一波女大學生政黨認同的多元對數模型分析 表 4-5-2 第五波女大學生政黨認同的多元對數模型分析(2008 年) ·········································· 66 第五波女大學生政黨認同的多元對數模型分析 表 5-1-1 研究假設成立與否的驗證(第一波 研究假設成立與否的驗證 第一波/第五波 第一波 第五波) 第五波 ·································································· 72. II.

(9) 女大學生政黨認同之變遷與其影響因素之研究 - 以政治大學學生為例. 圖目次 圖目次 圖一本研究架構 ································································································································ 21. III.

(10) 女大學生政黨認同之變遷與其影響因素之研究 - 以政治大學學生為例. 第一章 緒論 21 世紀台灣政治環境驟變,台灣女性政治意識抬頭,國內研究女性政黨 認同相關研究為數鮮少,本研究以社會化機制及個人政治態度兩項研究焦 點,試圖以台灣女大學生為例,探討 2004 年至 2008 年台灣女大學生社會化 機制對政黨認同的變化,個人因素中政治信任感與施政滿意度對女大學生政 黨認同持續及變化之影響。並進一步分析比較男大學生及女大學生間,在政 黨認同變化上是否産生性別差距。.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970 年代呂秀蓮推行「新女性運動」 ,台灣女性爭取女性平等地位運動, 遭父權社會強烈反對。1980 年代李元貞繼呂秀蓮後,發展第二波婦女運動組 成「婦女新知」 。1990 年前台灣女權運動以性別議題為主要訴求,政治議題較 少,1987 年代後政府解嚴,反對黨合法化,婦女組織參與政治行動逐漸增加(王 雅各 1999,263)。2000 年呂秀蓮當選台灣第十任副總統,台灣女性在社會、 經濟、地位及教育皆提升的情況下;女性主權意識抬頭,女性參與政治活動 增加,性別平等與婦女議題受到重視,值得深入探究。 國民黨自 1949 年遷移來台,於 1987 年政府宣布解嚴,1991 年李登輝宣 布終止動員戡亂時期,台灣逐步走向民主政治。1986 年民進黨創黨,1993 年 由趙少康等人發起成立新黨,2000 年總統大選後宋楚瑜宣布成立親民黨,接 著李登輝帶領少數國民黨本土派立委組成台灣團結聯盟,台灣政治體系由國 民黨單一政黨專政體系漸漸轉向多黨政治體系,台灣政治光譜出現了不同的 面貌與分布。 台灣在國民黨執政 50 年後,2000 年總統大選民進黨贏得中華民國第十任 1.

(11) 女大學生政黨認同之變遷與其影響因素之研究 - 以政治大學學生為例. 總統選舉,陳水扁由國民黨手中取得執政權,為台灣民主發展立下一個重要 的里程碑。民進黨執政 8 年後,2008 年國民黨參選人馬英九及蕭萬長再次從 民進黨手中拿到執政權。台灣歷經民主改革開放及在 2000 年與 2008 年二次 政黨輪替,政黨體系亦由多黨政治體系重新轉變為二大政黨體系,台灣中央 政府由一致性政府轉為分立政府,又從分立政府轉為一致性政府,台灣的政 黨政治與政治發展進入一個全然不同的時期。對於台灣 2000 年至 2008 年政 黨形態劇烈變化,台灣女大學生政黨認同的持續與變遷令人值得探討。.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國外研究女性選民政治態度、政治參與及政治行為等文獻已相當豐碩 , 反觀台灣的相關研究與論述中,對女性選民的政治態度、政治參與及政治行 為等研究較為鮮見。女性選民在傳統政治研究中常被認為隱性或非政治性, 往往將女性排除在政治活動之外。因此,産生所謂「性別盲」 、 「性別歧視」 (楊 婉瑩、劉嘉薇 2006,118) 。相對女大學生的政治態度在台灣民主改革開放後, 政黨形態發展快速,經濟的發展及教育程度的提升,政治資訊經由媒體傳播 政治知識的增加,政治參與及政治興趣的提昇,女性投票率逐漸增加。 由表 1-2-1 觀察,2008 年第十二任總統大選投票統計結果,女性投票率 除在桃園縣投票率較男性投票率低,其他區域皆已較男性投票率高。台灣女 性在政治態度、政治參與及政治行為,是否為學者所認為較冷漠,及較不參 與政治,值得研究之。 國內外學者對於研究政治態度最多的即為政黨認同,而個人態度中政治 信任感及施政滿意度,是學者研究政治態度時不容忽視的重要變數。對於「政 黨認同」的相關研究裡,多將其列為中介變項,探討政黨認同對政治參與及. 2.

(12) 女大學生政黨認同之變遷與其影響因素之研究 - 以政治大學學生為例. 投票行為之影響。本論文試著探討家庭、學校社會化機制對女大學生的政黨 認同影響,另探討分析女大學生本身對執政者政治信任感、施政滿意度等政 治態度對政黨認同的影響。 政黨認同在各類政治態度中是一項重要的面向, 「政黨認同」不僅是左右 選民投票抉擇的關鍵因素,亦是個人價值觀念與信仰系統中關鍵的一環,具 有長期穩定的性質(吳重禮、許文賓 2003,101-102)。就整體效應而言,政黨 認同對於政黨體系的穩定與否影響甚鉅。 政黨認同是選民對一個政黨所存在的一個歸屬感及心理認同,形成於社 會化的過程中,它是政治態度與選舉投票研究中,學者重視的焦點之一。一 個人的政治取向和行為模式,乃後天之學習並非與生俱來。政治社會化,亦 與各種之學習有差異,乃學習人與其所處的人群與環境之要素不同影響的過 程而産生差異,即一般所稱的「社會化」過程。在這些社會化過程之中,被 政治學家們所最注意的是家庭、學校、朋儕團體和大眾媒體(彭懷恩 1990,83)。 學者亦研究發現政黨認同形成於社會化過程,家庭社會化過程政黨認同 具有「遞移性」 ,父母親的政黨認同將會影響子女的政黨認同。另政治社會化 是解釋個人政治信任感重要的理論,政治信任感亦是研究台灣民眾政治態度 及政治行為重要的變數之一。 國內外對女性政治相關研究,傳統學者觀點認為,女性選民的政治態度、 政治參與及政治行為,呈較少參與且較不感興趣。但在社會環境變遷的過程, 女性生活形態的改變,教育、社會地位、就業率的提升及家庭型態的改變, 台灣女性的政治態度是否因而發生變化。. 3.

(13) 女大學生政黨認同之變遷與其影響因素之研究 - 以政治大學學生為例. 表 1-2-1 台灣第十二任總統大選性別統計投票結果 第 12 任總統副總統選舉性別投票統計表-縣市別 直轄市 縣市 全國總計. 選舉人數 男性. 投票人數 女性. 男性. 性別投票% 女性. 男性. 女性. 8670480. 8651142. 6504575. 6717276. 0.7502. 0.7765. 台北市. 971651. 1071154. 762767. 854908. 0.7850. 0.7981. 高雄市. 570863. 592683. 445838. 470899. 0.7810. 0.7945. 台北縣. 1420168. 1458309. 1101946. 1145598. 0.7759. 0.7856. 宜蘭縣. 176799. 170122. 127595. 129053. 0.7217. 0.7586. 桃園縣. 699911. 696479. 551199. 532162. 0.7875. 0.7641. 新竹縣. 184699. 173734. 143865. 140484. 0.7789. 0.8086. 苗栗縣. 219186. 200990. 164323. 158519. 0.7497. 0.7887. 台中縣. 572994. 562243. 427471. 440707. 0.7460. 0.7838. 彰化縣. 502750. 478512. 369810. 366586. 0.7356. 0.7661. 南投縣. 209479. 195489. 147880. 144178. 0.7059. 0.7375. 雲林縣. 293011. 264693. 202700. 188018. 0.6918. 0.7103. 嘉義縣. 224395. 203413. 158578. 150807. 0.7067. 0.7414. 台南縣. 436448. 417792. 312206. 324579. 0.7153. 0.7769. 高雄縣. 489218. 464392. 366685. 366417. 0.7495. 0.7890. 屏東縣. 350616. 328589. 251426. 249501. 0.7171. 0.7593. 台東縣. 94233. 83610. 55851. 56510. 0.5927. 0.6759. 花蓮縣. 135558. 125262. 87934. 91648. 0.6487. 0.7317. 澎湖縣. 37219. 34951. 22021. 21561. 0.5917. 0.6169. 基隆市. 149681. 148113. 111258. 115336. 0.7433. 0.7787. 新竹市. 142900. 146962. 109844. 117759. 0.7687. 0.8013. 台中市. 368099. 401827. 278745. 319830. 0.7573. 0.7959. 嘉義市. 97563. 103271. 71614. 81695. 0.7340. 0.7911. 台南市. 283221. 294938. 212186. 231519. 0.7492. 0.7850. 連江縣. 4699. 3161. 2639. 1929. 0.5616. 0.6102. 備註:投票人數=發出票數(有效票數+無效票數+已領未投票數) 資料來源:中央選舉委員會網站(http://www.cec.gov.tw/?Menu_id=698,瀏覽日期:2009/8/19). 本研究擬以國立政治大學女大學生為對象,依據社會化理論中家庭關 係、學校教育、師生關係、選修課程及參與學校政治社團等為考量,釐清各 因素對女大學生政黨認同的影響,亦進一步納入個人因素政治信任感及施政 滿意度對女大學生有何影響,提出解釋女大學生政黨認同的模型。 本論文依據陳義彦、陳陸輝二位教授共同主持的「我國大學生政治價值. 4.

(14) 女大學生政黨認同之變遷與其影響因素之研究 - 以政治大學學生為例. 與態度的持續與變遷-大學四年社會化過程之研究」資料作研究分析。預期達 到下列研究目的: 一、瞭解家庭社會化過程父母的政黨認同,對女大學生政黨認同的形成與變 化的影響。 二、探究女大學生高中時期及進入大學後,學校環境對政黨認同的影響與變 遷。 三、個人政治態度中政治信任感及對陳水扁任職期間的施政滿意度,對政黨 認同的持續與變遷之影響。.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資料來源 國內外對於政黨認同的研究成果相當豐富,因此,瞭解選民的政黨認同 對其政治態度、政治行為與投票行為有決定性的影響。過去政黨認同之研究 多採全體選民為母體,以多次橫斷面資料為分析基礎,主要的有:分析「整 體」選民的政黨認同趨勢(何思因 1994;陳陸輝 2000) ;研究女性的投票行 為與政治參與(李端容 1989;吳家蕎 2007) 。以性別差距探討政黨認同(劉 玉婷 2005;楊婉瑩、劉嘉薇 2006;吳皇昇 2009)。雖然實證研究發現性別 在政治態度與政治行為確實存在差異,但國內探討研究女性政治態度之研究 至今仍為少數,本研究將著力於此方面,期能有所補充。 本論文採用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補助政治大學選舉研究 中心執行,由陳義彦與陳陸輝二位教授共同主持的「我國大學生政治價值與 態度的持續與變遷-大學四年社會化過程之研究」資料作次級資料的研究分 析。計畫內容是對 2004 年進入國立政治大學的所有系所的新生, ,以定群追蹤 研究法進行長期觀察,分別在新生入學後不久(2004 年 9~10 月)作第一波研. 5.

(15) 女大學生政黨認同之變遷與其影響因素之研究 - 以政治大學學生為例. 究,第一學年下學期末(2005 年 4~5 月)作第二波研究、並在第二、三、四學 年度下學期末(2006、2007 及 2008 年 4~5 月)作第三、四、五波研究,以瞭解 大學生的政治價值、態度與行為在其大學生涯中各年的變化情形。本論文將 藉由第一波及第五波女大學生進行研究分析,第一波研究成功樣本數 1,369 人,其中女性為 871 人,占 63.62%,男性為 498 人,占 36.38%;第五波研究 樣本數有二類: (1)第一至五波連續接受訪問的成功樣本數 762 人; (2)在 第一波曾接受訪問,但在第二、三、四波流失的受訪問者,至第五波再度接 受訪問的成功樣本數 262 人。第五波合計接受訪問成功的樣本數為 1,024 人, 其中女性為 659 人,占 64.36%,男性 365 人,占 35.64%。本論文的分析資料 即以第一波及第五波曾接受訪問者為分析資料基礎,亦即大一新生及大四畢 業時,二波次有接受訪問者為主。期望能釐清女大學生政黨認同的變遷與持 續。. 6.

(16) 女大學生政黨認同之變遷與其影響因素之研究 - 以政治大學學生為例. 第二章 理論基礎與文獻探討 第一節 第一節 理論基礎 一、政治社會化 國外學者 Herbert H. Hyman 及 Lucian W. Pye 分別對社會化提出概念。 政治社會化一詞最初於 1959 年由社會心理學家 Herbert H. Hyman 提出,在 所著「政治社會化:政治行為心理研究」 ,就心理學角度解釋社會化。個人政 治態度與行為之根源與發展是藉由學習而來,其學習是藉由社會機構媒介, 學習符合個人社會地位之各種行為模式,強調的是個體層次。Lucian W. Pye 學者運用社會化概念此概念解釋政治系統穩定要素與變遷的動態過程,強調 的是總體層次。兩位學者強調的重點不同,但發展至今研究學者則以個體層 次與總體層次作為研究社會化問題的思考方向。 現今學者研究政治社會化則以 1968 年 Jack Dennis 提到政治社會化的十 項問題為主要研究問題,包括:與系統有關的政治社會化、政治社會化內容 的差異、整個生命週期的政治社會化、世代間的政治社會化、政治社會化的 泛文化研究、次級團體與次級文化的差異、政治學習過程、政治社會化的媒 體與機構、對不同個人的政治社會化程度與相關效果、特殊的政治社會化, 尤指秀異份子的政治社會化等研究主題(陳義彦、陳陸輝 2004,4)。 劉嘉薇提出,政治社會化是政治系統運作重要的目的,即在型塑成員對 於政治系統的政治支持。在政治系統中,若政治社會化成功,成員對該體系 具有較高的支持,而政治系統較穩定;反之如果失敗,則可能導致政治體系 失序進而解體。因此,政治社會化成了解釋政治系統是否得維持穩定與持續. 7.

(17) 女大學生政黨認同之變遷與其影響因素之研究 - 以政治大學學生為例. 的重要因素(劉嘉薇 2008,2)。 二、政黨認同 本論文所指「政黨認同」係依據密西根大學 Campbell 等人的定義:是指 選民對於一個政黨所存在的一種歸屬感,並不以正式黨籍或一貫的投票記錄 為條件,政黨認同在社會化過程中漸漸形成,並長期穩定存在選民心中,政 黨認同是影響選民的政治行為及投票行為的重要因素(Campbell et al. 1960,121)。在美國的選民大多數擁有政黨認同,而且分布相當穩定。「政黨 認同」只有在重大的社會變動時,才會發生全國性的變遷(Campbell et al. 1960,121) 。在政治社會化相關研究中,美國人在幼年時期,即學習他們父母 的 政 黨 認 同 , 並 與 父 母 的 政 黨 認 同 一 致 性 相 當 高 ( Campbell et al. 1960,166)。政黨認同的形成主要在於政治社會化的過程,孩童自幼的成長 過程中,在家庭、學校、同儕、傳播媒體及進入社會後的工作環境逐漸形成 自我的政黨認同。Miller 與 Shanks 認為政黨認同是個從小團體理論參照來 的概念,意指一個人自覺歸屬一個次級團體的情感意識。對政黨的歸屬感不 需要一個正式的會員身份或者積極的與政黨組織活動連結。政黨忠誠雖強烈 影響選舉行為,並有交互作用關係。研究證據顯示:投票行為有助於建立、 強化、鞏固政黨忠誠,但一個人的政黨認同感並不一定意味著一定要有特定 的投票記錄。政黨和個人之間的連結是心理的延伸,一種個人將自我視為屬 於某個群體一部份的感覺。政黨認同在總體政治層次上的意義,在於其為選 民常態投票行為的依據,評估選舉變遷的基線,並可以形成穩定的政黨組合 (Miller and Shanks 1996,120;轉引自黃信達 2004,6)。 傳統認為政黨認同系形塑於孩童時期的家庭政治社會化,且隨著年齡愈. 8.

(18) 女大學生政黨認同之變遷與其影響因素之研究 - 以政治大學學生為例. 大其強度愈強,個人的政黨認同會影響其對議題的態度。但修正主義學者則 認為,政黨認同在孩童時期即固定形成,在孩童時期就被灌輸對某一政黨的 心理依附,但在成長期會多少反映出選民認為重要議題上政黨的表現所作的 判斷。換言之,選民選擇持有或改變其政黨認同,是基於對政黨或候選人的 表現,而有意識的、經過考慮的一個選擇;且政黨認同並非全然穩定,會因 新議題的出現、政黨在議題上的立場、或者選民自己在議題立場的改變而改 變(Gant and Luttbeg, 1991,30-33;轉引自盛杏湲 2009,3)。 政黨認同是學者在研究選舉投票與政治態度重要的因素之一,政黨認同 形成於社會化的過程。透過實際生活經驗及有形的學習形成政治上的行為定 向及行為模式(易君博 1975,115)。過去國內的選舉研究中,眾多研究學者亦 證實,政黨認同對於選民投票行為有其相當深的影響,政黨認同的形成及變 遷與政治態度、競選議題與心理認知有著相關性。 劉義周( 1994,70)研究不同的政治世代其對政黨的偏好及政黨認同持續 與變遷,發現不同政治世代對政黨形象評價有不所同,外省第一代、本省第 一代對國民黨表現最有好評,評價隨選民年鹷降低而變差;另發現外省第一 代對民進黨的評價最差,本省第三代則無差別。陳陸輝(2000,116)研究政 治世代對政黨認同的影響,發現世代間國民黨的政黨認同呈現穩定;民進黨 認同者呈現持續成長,年長世代較年輕世代認同感低。陳陸輝及耿曙發現民 眾的政黨認同以及對於現任市長的施政滿意度,是解釋民眾是否支持現任市 長的重要因素(陳陸輝、耿曙 2008,112)。個人因素中年輕選民具有政黨認同 者較高,而獨立選民的比例較低;民進黨的男性選民政黨認同者高於女性, 而國民黨與親民黨在性別上則不顯著。另有學者發現女性選民為獨立選民的 高於男性;政黨認同不僅左右選民投票抉擇的關鍵因素,對於政黨體系的穩. 9.

(19) 女大學生政黨認同之變遷與其影響因素之研究 - 以政治大學學生為例. 定與否影響甚鉅(吳重禮、許文賓 2003,117、125)。黃秀端曾對大學生政 治權利態度進行研究分析,發現政黨認同者對政治權利態度有差異,愈認同 國民黨者愈不能容忍言論出版自由、集會遊行自由及請願的自由;而愈認同 民進黨者則愈傾向於主張較嚴格的參政權限制(黃秀端 1998,192)。政黨認 同與政治社會化有關研究,黃信達發現大學生的政黨認同與父母親的一致性 相當高(黃信達 2004,13)。在施政滿意度對政黨認同相關性的研究(陳陸 輝、陳義彦 2002;盛治仁 2003;盛治仁、白瑋華 2008),盛治仁等人研究 發現政黨認同對施政評價有顯著相關性影響,無政黨認同者與泛綠認同者對 陳水扁總統特別滿意;國民黨、親民黨與新黨則未達顯著,對陳水扁總統施 政表現不滿意(盛治仁、白瑋華 2008,26)。由此可知,政黨認同對總統施 政滿意度是有相關性的。 三、政治信任感 本論文所指「政治信任感」係指民眾對於政府的信任,是任何政權合法 性的重要基礎(陳陸輝 2006,41)。政治信任感與一般針對某些特定公共議 題或某一特定人物而發的政治意見不同,政治信任感是一種更基本的政治取 向,同時也比指涉特定公共議題的政治態度更具一般性,更具穩定性(黃信 達 2004,8)。一個國家人民民主價值的強弱對其民主政治的維繫和品質有關 鍵性的影響,而選民的政治信任感高低也會影響政權或政府的正當性(盛治 仁 2003,115)。 政治信任感一直是學者在研究民眾政治態度的的重要主題。在政治支持 的相關研究中,以有關「權威當局」為對象的政治信任感的研究成果最為豐 碩。政治信任感是指民眾對於政府的信心,當民眾對於政治權威具有相當程. 10.

(20) 女大學生政黨認同之變遷與其影響因素之研究 - 以政治大學學生為例. 度的信任時,民眾會相信,權威當局會遵守法律並且為人民謀福利。相對地, 當人民對於權威當局不信任時,他們給予執政者的自由裁量權相對地縮小, 且會處處限制執政者,以確保自身的利益不受執政者侵犯( Citrin et al.1999,465-532;轉引自鄭夙芬、陳陸輝與劉嘉薇 2008,31)。 鄭夙芬等人以 2004 年總統選舉為例進行選舉事件對政治信任感的關連性 分析,運用「定群追蹤研究」資料在選舉前後進行分析不同政治傾向民眾, 政治信任感上是否出現變化;並運用調查研究資料分析民眾的政治信任感,是 否受政府處理選舉過程重要事件的評價影響。由於民主政治講求的是程序的 公平與正當性,程序的公平與正當對於政黨競爭有良性影響,更讓民眾對民 主體制更具信心。因此,講求程序的合理與正當,不但攸關任何統治合法性, 更對政府的治理,具有關鍵性的影響(鄭夙芬、陳陸輝與劉嘉薇 2008,29-30) 。 政治信任感是政治態度中影響投票行為的重要因素,政治信任感是民眾 對政府形成政治支持的重要力量。政治支持包含對政治社群、政治典則、權 威當局三個面向的信任(劉嘉薇 2006,165-166)。劉嘉薇觀察大學生的政治 信任感,從政治社會化的理論架構下討論,發現大學生因外在政治媒介功效 意識的提升,而降低政治信任感,北部學校的學生比非北部學校的學生政治 信任感為低,這對台灣逐漸走向民主則是個警愓(劉嘉薇 2006,181-183)。 劉嘉薇另發現政治性信任感是一緩慢變遷的態度,並非在短時間內有所變遷 (劉嘉薇 2008,77-82)。陳陸輝則發現 1992 年到 1998 年政治信任感逐年降 低,年長的世代政治信任感高,大陸省籍的民眾政治信任感較低(陳陸輝 2006,55)。鄭夙芬等人研究選舉事件對政治信任感的相關性,2004 年總體選 民政治信任感,並無因重大選舉事件,使得選舉前後有顯著變化;進一步觀 察不同陣營的民眾,其政治信任感、投票行為與政黨認同則發生不同的變化,. 11.

(21) 女大學生政黨認同之變遷與其影響因素之研究 - 以政治大學學生為例. 本省閩南、台灣認同者、傾向獨立以及支持泛綠者在選舉前後政治信任感皆 高於大陸各省、中國人認同者、傾向統一以及支持泛藍者;觀察結果 2004 年 選舉事件前後,民眾政治信任感普遍偏低,但是相當穩定(鄭夙芬、陳陸輝 與劉嘉薇 2008,45)。 四、施政滿意度 本論文所指「施政滿意度」係指民主國家的政治運作以民意為依歸,而 民主政治與責任政治之體現,與民眾對施政表現評價更有著密切的關係,政 府部門藉由民眾對施政表現評價來瞭解民意的向背,據此作為政策制訂與施 行的準則(李世宏、吳重禮 2003,36)。「施政滿意度」意指政府部門藉由施 政評價來瞭解民意動向,作為政策制訂與調整的準則,而政治領導者則是利 用施政評價來瞭解民意支持,藉以分析自身的政治實力。因此,施政評價如 同一個政治溫度計,足以反應民眾對政府部門與政治領導者的觀感,在瞭解 民意的脈動下,執政者會選擇人民喜好的政策方針,藉以得到多數的支持與 避免政策的反對,從而穩固民意基礎以維持政權的穩定(盛治仁、白瑋華 2008,2)。 政府相當重視民眾對於政府施政滿意度的評價(黃國敏 2008,24) 。施政 滿意度對政黨認同與政治信任感是一項重要的變數,政治信任感是民眾對於 政府官員施政評價以及喜好程度的一個重要指標。盛治仁等研究陳水扁總統 首任施政滿意度相關研究發現:(一)隨著時間的流逝,總統施政評價有衰退 的趨勢, 「時間」是相當具有解釋力的影響因素,執政初存在蜜月期,隨著時 間增加,滿意度逐漸減少;(二)在好的經濟環境時,總統施政評價會上升。 總體經濟會影響總統施政評價,好的經濟環境確實有助於施政評價的提升,. 12.

(22) 女大學生政黨認同之變遷與其影響因素之研究 - 以政治大學學生為例. 壞的經濟環境也會造成施政評價的下降,因此經濟環境是影響施政評價的重 要關鍵;(三)當正面事件發生時,總統施政評價會上升:事件的好壞會影響 施政評價的變動;(四)當民眾的政黨認同屬於總統的政黨或總統的政黨聯 盟,則該民眾會給予較高的施政評價:基本上,屬於泛綠陣營的民進黨認同 者與台聯黨認同者是較滿意陳總統施政表現的一群;屬於泛藍陣營的國民黨 認同者、親民黨認同者與新黨認同者是較對陳總統施政表現不滿的一群。有 趣的是,當另外檢測政黨認同和時間及事件的交互作用影響時,發現泛藍支 持者對陳總統的滿意度會受到事件和時間較大的影響,降低對陳總統的支 持;(五) 相對於本省族群(閩南族群與客家族群),外省人通常對陳水扁總 統施政表現不是很滿意:如同政黨認同,族群亦是施政評價的重要影響因素。 在統計模型裡,相對於閩南族群而言,外省族群確實是持有最不滿意的施政 評價,而客家族群與閩南族群的施政評價沒有統計上的差異(盛治仁、白瑋 華 2008,30-31)。陳陸輝也發現政治信任感與施政滿意度有顯著關聯性,當 民眾政治信任感愈高,對台灣實施民主政治的評價或是展望的正面評價愈 高;民眾對於執政黨評價的好壞與政治信任感間,有重要的關聯性,民眾對 執政黨的表現評評價愈高則政治信任感愈高。因此,民眾的政治信任感似乎 是對執政黨政績效評比的有效指標(陳陸輝 2003,172-175)。 五、國內最近政黨認同相關研究文獻 筆者蒐集國內最近五年有關政黨認同及女性選民研究文獻,摘錄其研究 者、主題、研究變項及與本論文有關之研究發現,扼要整理如表 2-1-1。. 13.

(23) 女大學生政黨認同之變遷與其影響因素之研究 - 以政治大學學生為例. 表 2-1-1 最近國內(2005 年-2009 年)政黨認同相關研究之文獻. 研究者 研究主題 劉玉婷 兩性在大學生 (2005) 時期政治定向 與政治行為差 異之探討 李育任 家庭父母政黨 (2006) 態度一致性與 大學生政黨傾 向之研究. 研究變項 政治社會化 政治信任感 政治參與. 吳家蕎 我國女性投票 (2007) 行為之研究-以 2004 年總統大 選. 施政評價 投票行為 政黨認同. 周正勝 直轄市國小學 (2007) 生政治社會化 之探討. 政治信任感 政治社會化 政黨偏好 政治知識. 李志強 台北市高職學 (2008) 生政治信任感 之研究-學校社 會化機制之觀 察視角 陳仁海 政黨解組或是 (2009) 政黨重組-以 2001-2009TEDS. 政治社會化 政治信任感 政黨偏好. 政治社會化 政黨認同. 政黨解組 政黨重組 政黨認同. 與本研究有相關的研究發現 1.權威性人格的男性同學,政治信任感及 政治參與較低。 2.女學生在大學期間政治參與較男學生 為高。 1.大學生為獨立選民較父母親為獨立選 民高,政黨認同比例較父母親低。 2.大學生與父母親的政黨認同有其關聯 性。 3.大學生較偏好泛藍政黨。 4.父母親政黨認同為異質性時,大學生較 傾向與母親的政黨認同。 1.台灣女性選民較偏向獨立選民。 2.台灣女性選民對候選人評價,候選人形 象陳水扁較連戰偏高,候選人能力連戰 高於陳水扁。 3.台灣女性對總統施政滿意度 (2000-2004 年陳水扁執政)低。 4.影響台灣女性選民投票行為主要變 項:教育程度、政黨認同、情感溫度計。 1.直轄市學童同意政府會以民眾福利為 優先,但不認同政府的決策,對政府的 政治信任感評價不高。 2.直轄市學童多數無特別偏好那一黨,認 同國民黨較民進黨多,偏好影響多為家 庭父母,其次為媒體報導。 3.性別差異在政治信任感有顯著差異,女 性較男性對政府決策較不信任。 4.父母親的省籍對學童的政治信任感有 顯著相關。 5.學校氛圍對政治信任感呈現顯著負相 關。 1.不同個人政黨偏好的學生,政治信任感 有顯著差異,個人政黨偏好為執政黨 者,政治信任感較高。 2.學生顯見對現今政府信任感及施政滿 意度普遍偏低。 1.政黨重組的概念與測量都必須透過長 時間的觀察之後方能印證。 2.2000 與 2008 台灣選民政黨認同藍綠陣. 14.

(24) 女大學生政黨認同之變遷與其影響因素之研究 - 以政治大學學生為例. 為例. 盛杏湲 台灣選民政黨 (2009) 偏好的持續與 變遷:定群追蹤 資料的應用. 民主滿意度 投票選擇 政黨認同 政治態度 族群認同 候選人評價 議題立場. 陳光輝 「台灣選舉與 政黨認同 (2009) 民主化調查」受 政黨支持 訪者藍綠支持 政黨偏好 的維持與變動. 營有明顯變化,但政黨認同受選舉制度 改變,雖短期有其影響,但長期影響仍 待時間印證。 1.偏好國民黨選民相對於偏好民進黨選 民穩定。 2.選民政黨偏好大黨相對於小黨穩定。 3.選制度改變,選民偏好小黨轉向偏好大 黨,且在原有藍綠認同範圍變動。 4.政治菁英的作為對政黨認同有影響。 5.族群認同自己是台灣人的比例逐漸升 高。 1.政黨認同大多偏像藍、綠兩陣營,其變 動難以跨越藍綠陣營。 2.固定樣本中,支持藍營者較支持綠營者 穩定。 3.支持藍綠支持者的態度穩定或變動之 因素:政治知識、原有政黨傾向之強度 及民進黨政府的評價。. 資料來源:筆者自行整理. 第二節 政黨認同構建途徑及爭議之相關研究文獻 自美國發展出「政黨認同」這個概念後,國內外學者即熱烈的討論分析 與政黨認同相關之研究;自 1950 年代以來,行為學派研究者嘗試運用各種不 同的分析途徑與測量方式,對於政治態度的概念與相關議題進行研究分析。 與政黨認同概念意涵密切相關的另一項爭議在於,究竟應該如何確切地 測量「政黨認同」?關於政黨認同的測量,約略可區分為兩派:偏重「個人 層級」的態度調查研究途徑,以及著重「總體層級」的行為結果研究途徑。 必須強調的是,分屬這兩派研究途徑的學者所持觀點亦不盡相同,並無定見。 調查研究途徑的研究者認為,政黨認同應從「個人層級」的觀點切入, 但是對於究竟應該採取「單一面向」(unidimensional)或者是「多層面向」 (multidimensional)的測量,爭論不已,迄今未休(吳重禮、許文賓 2003,. 15.

(25) 女大學生政黨認同之變遷與其影響因素之研究 - 以政治大學學生為例. 105-108)。何恩因等人亦對如何測量我國政黨認同進行探討,歐美國家的政 黨認同測量與我國文化背景、政黨體系與過程不同,所以問卷方式、內容與 措辭都須按國情予以修正;美國政黨認同在 50 年代及 60 年代初期測量採多 面向概念。但 60 年代後期因美國政治已不再穩定, ,因此,從概念及測量的質 變來看,政黨認同的概念已成了多面向的概念。單面向在概念上、測量上已 無 法 涵 蓋 選 民 對 政 黨 認 同 的 心 理 ( 何 思 因 1994,41 ; 何 思 因 、 吳 釗 燮 1996,2)。何思因與吳釗燮研究指出台灣在進入三黨競爭之後,傳統針對兩 黨體系的單面向延續性量表,己經不再適用;多層面的分析概念比起其他測 量方法,對台灣選民政黨認同可更周延的分析及精確的定位(何思因、吳釗燮 1996,14) 針對「單一面向」測量可能的不足之處,若干學者提出「多層面向」的 政黨認同理論,或者嘗試發展不同的測量工具,藉以更精確地測量選民心理 認知(Hadley,1985;Miller and Wattenberg, 1983;Niemi, Wright, and Powell, 1987;Weisberg, 1980;轉引自吳重禮、許文賓 2003,106)。但是, 自從 1980 年代末期起,「個人層級」態度調查研究途徑的受限與不足,部分 研究者發展「總體層級」行為結果研究途徑,至今儼然呈現益形興盛的趨勢。 過去對於台灣選民政黨偏好的持續與變遷的研究,大多是以多次性的橫 切面資料為分析的基礎(何思因 1994;陳陸輝 2000) ,如此雖能夠掌握「整 體」選民的政黨偏好的持續與變遷的趨勢,但無法掌握「個體」選民政黨態 度的持續與變遷,從而對於選民個人政黨態度的持續與變遷無法作嚴謹的因 果推論。盛杏湲採用定群追蹤資料進行分析,藉以釐清究竟是哪些選民政黨 偏好持續,哪些選民政黨偏好變遷,以及變遷方向為何,同時對於選民的政 黨偏好為什麼産生持續與變遷,也將提供較嚴謹的因果推論,如此將有助於. 16.

(26) 女大學生政黨認同之變遷與其影響因素之研究 - 以政治大學學生為例. 理解台灣政黨政治變遷的微觀基礎(盛杏湲 2009,2)。. 第三節 性別差距為何與如何影響政黨認同之相關研究文獻 兩性差異的主要原因是後天社會化的歷程所造成,而非先天的生理遺傳 因素,即意謂著這種差異可因文化的變遷、社會經濟結構及社會化代理人觀 念的改變而發生變化。1960 年代心理學大師 Freud 的精神分析理論在歐美社 會及學術界盛行,傳統理論認為女性是卑弱、被動、道德無力的人格及女人 天生在生理結構上差異,因此,對女性産生一股強大的壓制思潮。傳統的女 性須三從四德,傳統女性的人格特質是謙卑、柔順、忍讓、自制、利他、愛 小孩、無我。在社會變遷的過程中,有些女性逐漸捨棄了傳統社會的人格特 質,而代之以較能配合現代社會的人格特質。愈現代化的女性愈強調個人的 自我發展。從 Maslow 的心理需求層階論來看,這些女性不像傳統女性一樣滯 留於情感歸屬需求及家庭內自我尊嚴需求的滿足,而進一步追求事業上之自 我尊嚴需求及自我實現需求的滿足,能應付這類需求的主要人格特質是堅 強、獨立、自主、主動、積極、穩健、善謀、競爭等現代化的人格特質(李 美枝 1984,1-15)。 美國「性別差距」這概念首先在 1981 年由婦運團體主席 Eleanor Smeal 所提出 (Bonk,1988),後為美國媒體學界廣泛引用美國女性較支持民主黨, 反之男性則較為支持共和黨。1996 年美國總統選舉性別差距達到 14%,婦女 選票受到主要政黨重視,為爭取女性選票提出更多婦女政策的議題,美國婦 女團體往往用以施壓兩大政黨在婦女與墮胎等議題上的表態。Norris(2003) 提出:國家發展依不同程度其性別差距亦有所不同的「發展中的性別差距」 論,後物質主義國家,女性出現支持左翼政黨的現代化性別差距;開發中國. 17.

(27) 女大學生政黨認同之變遷與其影響因素之研究 - 以政治大學學生為例. 家,女性則仍為傳統的性別差距,較為支持右翼政黨(Norris 2003)。Campbell 等人觀察分析女性政治參與政治行為認為,女性政治興趣較低且冷漠,參與 投票率較低,女性政治知識與政治效能感較低,政治參與易受到先生的影響, 且較為個人化不具議題取向(Campbell et al. 1960)。 傳統政治研究中將女性視為隱性或非政治性,將婦女排除政治活動外, 性別差距發展受到婦女團體的重視,性別差距可以使得女性選民的政治主體 性容易被顯現出來並受重視,不再以刻板印象來解讀女性的政治態度與行 為,將兩性差異視為女性次等化的結果。(楊婉瑩、劉嘉薇 2006,116-118) 。 楊婉瑩與劉嘉薇研究分析性別是否存在差異,以及此差異如何影響或是 轉化為政黨認同的差異其重要關鍵的解釋可分為內在心理學與外在社會結構 兩種解釋。 內在心理學的解釋:強調男女之間存在差異且具穩定性,認為性 別差異為內在心理因素所致。導致議題態度與政黨認同的差異,不受社會結 構文化的影響。從社會心理學途徑,性別社會化的觀點來看,男女在幼兒時 期的社會化,發展出不同的心理特質與性別角色,女性較為強調道德、責任、 人際連結、關懷、合作、歸屬感等,男性則較為強調個人自由、競爭、獨立 自主、法律、權利等價值;成人在社會化時期,女性由於母親角色及私領域 的關懷,漸進發展異於男性角色行為。此種歸因於幼兒與成年性別角色分化 的觀點,強調兩性因不同的社會化過程與性別角色,發展出不同的心理特質, 因此,産生男性與女性不同的值觀與態度。外在社會結構的解釋:認為男女 之間並不存在根本的議題態度與政黨認同的差異,而是受到其他因素影響的 結果, 此外也有性別與其它變項交互的綜合性解釋與相關研究。相對於將性 別差異視為內生性的,許多研究則將性別差異視為是外在性的。女性的團體 利益與意識,受到其社會經濟地位或是情境因素的影響調節,並進而對其態. 18.

(28) 女大學生政黨認同之變遷與其影響因素之研究 - 以政治大學學生為例. 度行為產生影響(楊婉瑩、劉嘉薇 2006,121-127)。 國內研究黃秀端與趙湘瓊研究 1983 至 1992 年台灣婦女政治態度發現, 1983 年男女具政黨認同差距為 15.8%到 1992 年此差距縮小為 6.9%,婦女不再 非政治化(黃秀端、趙湘瓊 1996,80-81)。許詩嫺研究政黨認同與性別差距發 現 1996 年總統大選無性別差距現象,2000 年女性較男性偏向泛藍,性別差距 微小,2004 年則出現較大變化,女性較男性偏向泛綠,性別差距值達到 4(許 詩嫺 2006,35)。楊婉瑩與劉嘉薇研究指出男女選民政黨認同的原因,在「統 獨議題」上男性愈偏向統一,愈認同親民黨,女性則無此特質;在「環保經 濟議題」 ,男性愈重視經濟發展,愈傾向支持國民黨,女性無此特質;在「改 革安定」上,女性愈偏向安定,則愈偏向國民黨,但男性無發現。相對男性 愈偏向安定,則愈偏向親民黨,女性則無此現象;男性愈偏向安定,則愈不 認同民進黨,女性則無此現象(楊婉瑩、劉嘉薇 2006,142)。. 19.

(29) 女大學生政黨認同之變遷與其影響因素之研究 - 以政治大學學生為例.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架構 第一節 研究方法 本論文主要探討女大學生家庭、學校社會化過程中對政治信任感、施政 滿意度與政黨認同之變化,並探討個人政治態度中政治信任感與施政滿意度 與政黨認同間之相關性。過去探討政治社會化研究較少採用長期對同一樣本 連續訪問的資料分析。本論文依據政治大學陳義彥與陳陸輝二位教授共同主 持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補助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執行的 「我國大學生政治價值與態度的持續與變遷-大學四年社會化過之研究」資料 作次級資料的研究分析。 本論文使用之研究方法,係採用長期追蹤觀察個人政治態度的「定群追 蹤研究法」(panel studies),並使用卡方檢定、tau-c 檢定、tau-b 檢定、 Fisher's 檢定及多元對數模型(multinomial logit model)等統計方法,以期 瞭解女大學生政治態度的差異。. 第二節 研究架構 圖一為本論文之研究架構,在此架構中,依變數為政黨認同。在本論文 中先探討女大學生父母親的政黨認同與女大學生的政黨認同關連性,再分析 女大學生進入大學後,學校環境與其政黨認同的關連性,並分析女大學生在 家庭社會化及學校環境社會化過程中對女大學生政治信任感及施政滿意度的 相關性。 又進一步分析女大學生個人對政府的評價之政治信任感與施政滿意度對 其政黨認同的影響。所以筆者論文探討分析女大學生政黨認同的持續與變遷. 20.

(30) 女大學生政黨認同之變遷與其影響因素之研究 - 以政治大學學生為例. 主要有二條軸線:一是長期性的軸線,即家庭與學校二個政治社會化機制的 影響;二是短期性的軸線,即個人對政府的評價,探討政治信任感與施政滿 意度對政黨認同的影響。最後再分析家庭與學校機制的自變數,與政治信任 感、施政滿意度對女大學生政黨認同的相對影響力。. 自變項. 家庭因素 ●父母親的 政黨認同. 學校因素 ●學校環境. 中介變項. 個人對政府的評價 ●政治信任感 ●施政滿意度. 圖一本研究架構 資料來源:筆者自行繪製. 21. 依變項. 政黨認同.

(31) 女大學生政黨認同之變遷與其影響因素之研究 - 以政治大學學生為例. 第三節 測量問卷題目 本研究採用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於 2004(Ⅰ)年及 2008 年(Ⅴ)測 量政治大學學生政治價值與態度的題目如下: 一、女大學生社會化家庭政治社會化測量政黨認同題目: (一)國民黨、民進黨、親民黨及台聯,這四個政黨之中: a.整體而言,就您的觀察,請問您的父親比較支持哪一個政黨? 受訪者回答:01.國民黨、02.民進黨、03.親民黨、04.台聯、05.都 支持、06.都不支持、07.其他、08不知道 b.整體而言,就您的觀察,那您的母親比較支持哪一個政黨呢? 受訪者回答:01.國民黨、02.民進黨、03.親民黨、04.台聯、05.都 支持、06.都不支持、07.其他、08不知道 (二)我們社會上有人說他自己是「支持國民黨的」,有人說他是「支持 民進黨的」,也有人說他是「支持親民黨的」,也有人說他是「支 持台聯的」。請問您認為自己是「支持國民黨的」、「支持民進黨 的」、「支持親民黨的」、「支持台聯的」,還是支持其他政黨? 受訪者回答:01.國民黨、02.民進黨、03.親民黨、04.台聯、05.都 支持、06.都不支持、07.其他、08不知道 以上測量問卷第一波與第五波問卷的題目用語方式相同。. 二、女大學生學校環境政治社會化的測量政黨認同題目: 第一波「2004年我國大學生政治價值與態度的持續與變遷-大學四年政治 22.

(32) 女大學生政黨認同之變遷與其影響因素之研究 - 以政治大學學生為例. 社會化過程之研究(Ⅰ)」: (一)高中時,在課堂上或下課後,您的老師會不會與您們討論一些有關 社會或政治方面的問題?(例如:選舉、政黨、政府政策、政府領 導人風格…等)。 受訪者回答:01.從來不談、02.很少討論、03.有時討論、04.時常 討論 (二)高中時,您與老師談論政治問題時,會不會因為彼此觀點不同,而 發生辯論的情形? 受訪者回答:01.從來、02.很少、03.有時、04.時常 (三)您是否曾經參加校內的政治性社團? 受訪者回答:01.是、02.否 第五波「2008年我國大學生政治價值與態度的持續與變遷-大學四年政治 社會化過程之研究(Ⅴ)」: (一)在課堂上或下課後,您的老師會不會與您們討論一些一般有關社會 或政治方面的問題?(例如:選舉、政黨、政府政策、政府領導人 風格…等) 受訪者回答:01.從來不談、02.很少討論、03.有時討論、04.時常 討論 (二)請問您會不會與老師討論有關候選人、政黨或政治議題? 受訪者回答:01.從來、02.很少、03.有時、04.時常 (三)整體來說,您覺得我們政大的老師大多是偏向泛藍(國民黨、親民 黨、新黨),還是泛綠(民進黨、台聯)或是都不偏? 23.

(33) 女大學生政黨認同之變遷與其影響因素之研究 - 以政治大學學生為例. 受訪者回答:01.泛藍、02.泛綠、03.都不偏、04.其他、05.不清楚 (四)您在大四這一學年有沒有修習或旁聽下列的課程?(憲法相關課 程、政治學相關課程、兩岸政經關係相關課程) 受訪者回答:a.憲法相關課程 c.兩岸政經關係相關課程. 學分、b.政治學相關課程. 學分、. 學分. 以上測量問卷第一波與第五波問卷的題目用語方式相同,不相同點在第 五波增加政大老師的政黨認同測量及教過與常接觸過的政大老師的政黨認同 測量。 測量問卷在修習政治相關課程編碼過程,先將原始題目三題加總後再平 均除以 3。 三、政治信任感對女大學生政黨認同測量題目如下: (一)請問您相不相信政府首長在電視上或報紙上所說的話? 受訪者回答:01.非常不相信、02.不太相信、03.有點相信、04.非 常相信 (二)有人說: 「政府所做的事大多數是正確的」。請問您同不同意這種說 法? 受訪者回答:01.非常不同意、02.不太同意、03.有點同意、04.非 常同意 (三)有人說: 「政府官員時常浪費老百姓所繳納的稅金」。請問您同不同 意這種說法? 受訪者回答:01.非常不同意、02.不太同意、03.有點同意、04.非 24.

(34) 女大學生政黨認同之變遷與其影響因素之研究 - 以政治大學學生為例. 常同意 以上測量問卷第一波與第五波問卷的題目用語方式相同。 測量問卷每題目皆為四個刻度,本研究先將這三題排除遺漏值後再加 總,加總後再除以 3,結果得到最小值為 1 的數值,最大值為 4 的數值。 四、施政滿意度影響女大學生政黨認同的假設: 第一波「2004 年我國大學生政治價值與態度的持續與變遷-大學四年政治 社會化過程之研究(Ⅰ)」: (一)整體而言,請問您對陳水扁總統過去一年來的施政表現滿不滿意。 第五波「2008年我國大學生政治價值與態度的持續與變遷-大學四年政治 社會化過程之研究(Ⅴ)」: (二)整體而言,請問您對陳水扁總統過去四年來的施政表現滿不滿意。 以上測量問卷第一波與第五波問卷的題目用語方式相同,不相同點在第 一波與第五波對陳水扁總統過去施政一年與四年的測量。 測量題目為十個刻度,本研究先將排除遺漏值後,結果得到最小值為 0 的數值,最大值為 10 的數值. 25.

數據

表 1-2-1 台灣第十二任總統大選性別統計投票結果  第 12 任總統副總統選舉性別投票統計表-縣市別  選舉人數  投票人數  性別投票%  直轄市  縣市  男性  女性  男性  女性  男性  女性  全國總計  8670480  8651142  6504575  6717276  0.7502  0.7765  台北市  971651  1071154  762767  854908  0.7850  0.7981  高雄市  570863  592683  445838  470899  0
表 2-1-1 最近國內(2005 年-2009 年)政黨認同相關研究之文獻  研究者  研究主題  研究變項  與本研究有相關的研究發現  劉玉婷  (2005)  兩性在大學生時期政治定向 與政治行為差 異之探討  政治社會化 政治信任感 政治參與  1.權威性人格的男性同學,政治信任感及政治參與較低。 2.女學生在大學期間政治參與較男學生為高。  李育任 (2006)  家庭父母政黨態度一致性與 大學生政黨傾 向之研究  政治社會化 政黨認同  1.大學生為獨立選民較父母親為獨立選民高,政黨認同比例較
表 4-1-3 父母親之政黨認同與女大學生政黨認同(第一波) 交叉表  女大學生政黨傾向  政黨認同  泛藍  泛綠  獨立選民  合計%  統計檢定  皆泛藍  268  21  41  330      81.2%  6.4%  12.4%  100.0%  皆泛綠  13  155  38  206      6.3%  75.2%  18.4%  100.0%  獨立選民  10  5  87  102      9.8%  4.9%  85.3%  100.0%  父綠母藍  33  9  17
表 4-2-2 高中時期討論政治問題而發生辯論情形與政黨認同 (第一波) 交叉表                    女大學生  政黨認同  深藍  淺藍  獨立選民  淺綠  深綠          合計%  統計檢定  15  143  141  90  8  397  從來不談  3.8%  36.0%  35.5%  22.7%  2.0%  100.0%  17  102  66  68  8  261  很少討論  6.5%  39.1%  25.3%  26.1%  3.1%  100.0%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本案件為乳癌標準化化學藥物治療與個人化化學治 療處方手術前化學治療療效比較之國內多中心研 究,於 2008 年 8 月 1 日由

為此,國立中正大學防制藥物濫用教育中心與台灣藥物濫用防治研究學會,在教育部學生事 務及特殊教育司之支持下,將於 2019 年 10 月

學校意見 大專院校 公眾人士 傳媒 政黨立法會 、區 議會、 香港教 育城 、其他,例如專業團體、僱主、. z

在南京條約的政治方面,在 條約割讓香港會令中國政治 影響力下降,因為英國在華 的勢力坐大,中國慢慢失去

甲、 秦朝的統一及其統治措施 乙、 漢武帝的統治政策與疆域拓展 丙、 昭宣以後的政治與社會的發展

並以較淺易的方式進行評估,為學生建立學習成就感。整體而言,大多數政治演變的課題,會以概覽式課題的方法處理,即教師

多黨制:若一國之內有三個以上的政黨在活動,而且在國會中各占有相當議 席,但卻沒有一個政黨可以單獨贏得大選而執政。..

因此在表 5-4 評估次項目中,統計結果顯示政治穩定度、房產政 策、官僚政治以及景氣是接受度最高的,可以顯示政局安定以及當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