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開發新人力資源:屏東縣高齡者參與志工服務老人之意願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開發新人力資源:屏東縣高齡者參與志工服務老人之意願"

Copied!
11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屏東大學 行銷與流通管理學系碩士班 碩士論文 開發新人力資源:屏東縣高齡者參與 志工服務老人之意願 Tapping New Human Resources: A Study of Older Adults' Intention to Volunteer for the Elderly in Pingtung. 指導教授:劉素芬 博士 研 究 生:邱柏升. 中 華 民 國 103 年 1 1 月.

(2) Tapping New Human Resources: A Study of Older Adults' Intention to Volunteer for the Elderly in Pingtung. Advisor: Dr. Su-fen Liu By: Po-sheng Chiou. A Thesis Submitted to the Graduate Program of Marketing and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National Pingtung University. Pingtung, Taiwan, R.O.C. November, 2014.

(3)

(4) 誌 謝 歲月如梭,兩年的時光一下子就過去了,在碩士生涯的這段日子裡對我的人生中 有著深刻的意義,除了學識上的累積外,更重要的是培養邏輯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雖然還有許多不足之處,但會謹記這份學習的心,讓自己變得更好。 在這段日子裡,要感謝所有關心我的師長、家人與朋友。特別要感謝的是我的指 導教授 劉素芬老師,對我論文的耐心指正與教導,老師認真、嚴謹的教學態度,是 我學習的最佳典範,除了論文的教導外,也會分享許多人生經驗,如:學習的技巧、 為人處世的態度等。再來,則是百忙中撥冗審閱論文的段兆麟老師、鄭文英老師和吳 國強老師並願意擔任學生論文之口試委員,對論文上給予許多寶貴的建議以及對學生 的肯定與勉勵,讓學生獲益良多,十分感謝。 接下來,要感謝陳宗輝老師、林俊昇老師、朱素玥老師、柯惠玲老師、尤松文老 師與郭冠樟老師,在這兩年時間裡的教導,以充實論文之寫作;另外,也要感謝詩昭 學姊與瓊嬬學姊,給予我在使用研究方法上的建議。再者,是我最親愛的同學們,感 謝你們的鼓勵與支持,以讓我更有動力來完成論文,也豐富了我在碩士生涯的時光。 感謝屏東各所樂齡大學的老師、樂齡學習示範中心及社區大學的同仁,協助問卷的發 放;另外,也由衷感謝各位大哥、大姊撥冗填答問卷。 再者,是感謝家人在這段時間的支持與陪伴,得以讓我在學業上能無憂無慮的全 力以赴,以及默默在背後給我鼓勵的朋友們,感謝你們的陪伴。最後,感謝所有給予 我支持、鼓勵及幫助的所有人,因為你們,才得以完成論文。在此,再一次地,深表 感謝。. 邱柏升 謹誌於 行銷與流通管理研究所 中華民國 103 年 11 月. I.

(5) 摘要 近年來,人口老化已成為各國所關注的議題,尤其台灣也為全球人口老化最 快的國家之一,然而造成台灣人口老化嚴重因素有二,一為台灣生育率逐年下降,二 則是醫療水準的提升。在嚴重的高齡化與少子化衝擊下,台灣人口結構面臨嚴重影響, 使高齡人口的照顧成了一大隱憂,除了建立良好的醫療照顧體系外,其人力資源的需 求更是一大重要議題。 本研究主要目的是以屏東地區之高齡者為研究對象,來探討高齡者擔任志工服務 老人之意願,以開發新的高齡人力資源。由健康良好的老年人來照顧身體不便之老年 人,能夠響應各國近年所提倡之高齡者在地老化外,由同一世代的人來照顧,彼此間 能有較多話題,亦比較能夠了解對方的需求。 本研究由志工服務文獻中得出利己性、利他性、社會性及情境性等因子是會增加 高齡者參加志工之意願,歸納為動機因素;另外也得出交通問題、時間問題、健康問 題和專業能力問題皆是會降低高齡者擔任志工之意願,歸納為障礙因素,並將人口統 計變項和志工經驗納入研究中,一同探討高齡者擔任志工服務老人之意願。 以量化研究法和結構方程式(SEM)來驗證高齡者對參與志工服務老人意願之模 型配適度與研究假設,研究結果發現:(1)本研究之模型具不錯之配適度;(2)動機對 高齡者參與志工服務老人意願有顯著影響;(3)人口統計變數對高齡者參與志工服務 老人意願無顯著影響;(4)志工經驗對高齡者參與志工服務老人意願有顯著影響。本 研究將對研究結果提出具體的管理意涵及未來後續研究建議。. 關鍵詞:高齡者、志工服務、志工經驗、人力資源、意願. II.

(6)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aging of population has become an issue for many countries in the world. Taiwan is one of the countries with fastest growing aging population.. However,. there are two reasons pushing Taiwan to face this serious situation. First, the birth rate in Taiwan is decreasing year after year. Second, the medical standards grow rapidly. Under the severe impact of aging society with fewer children, Taiwan has a serious population structure.. Taking care of the elderly population has become a potential problem, in. addition to establishing a good medical care system.. Under these circumstances, the. human resource of care givers is in great demand. The main purpose of the study was to tap older adults’ human resources by identifying who had the intention to volunteer for the elderly in Pingtung.. Using healthy. older adults to take care of their peers in need is a way to fulfill the “aging in place” policy, which is highly promoted in other countries.. In addition, since the care givers are in the. same age as the care receivers, both have good understanding of mutual needs and can communicate better. Literature review showed that egoistic, altruistic, social, and situational factors were significant in impacting volunteers’ intention to serve.. These factors were grouped as the. motivational dimension. In addition, traffic, time, health, and professional abaility problems were identified as the barrier dimension from the literature. This study simultaneously examined the impact of motivational and barrier dimensions on the older adults’ intention to volunteer for their elderly peers. Demographic variables were also included to detect group differences in the intention to volunteer.. III.

(7) Results from quantitative research method and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SEM) analyses in this study revealed that: (1) The study had a nice model fit; (2) There were significant motivation factors to impact older people’s intention to volunteer for their peers; (3) The demographic variables were not significant in affecting older adult’s intention to volunteer; (4) The volunteer experience was a significant factor affecting the intention of older adults for participating in volunteer service.. This study proposed practical. implicat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volunteer recruitment managers and for future researchers as well.. Keywords: Older Adults, Volunteering, Volunteer Experience, Human Resources, Intention. IV.

(8) 目 錄 誌 謝 ...................................................................................................................................... I 摘要 ....................................................................................................................................... II Abstract ............................................................................................................................... III 目 錄 .....................................................................................................................................V 表目錄 ................................................................................................................................ VII 圖目錄 ................................................................................................................................. IX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4 第三節 研究流程 ......................................................................................................... 6 第四節 名詞釋義 .........................................................................................................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8 第一節 台灣人口之老化與因應 ................................................................................. 8 第二節 長期照護 ....................................................................................................... 12 第三節 屏東人口變遷及因應 ................................................................................... 17 第四節 高齡人力資源 ............................................................................................... 21 第五節 志願服務 ....................................................................................................... 25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研究方法 ........................................................................................... 37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37 第二節 研究假設 ....................................................................................................... 38 第三節 研究變數之操作性定義 ............................................................................... 40 第四節 研究方法、問卷設計和問卷收集 ............................................................... 41 第五節 資料統計方法 ............................................................................................... 47. V.

(9) 第四章 資料分析結果 ....................................................................................................... 50 第一節 信、效度分析 ............................................................................................... 50 第二節 樣本基本資料分析 ....................................................................................... 57 第三節 整體模式分析與假設驗證 ........................................................................... 6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76 第一節 研究結果與討論 ........................................................................................... 76 第二節 管理意涵 ....................................................................................................... 80 第三節 研究貢獻 ....................................................................................................... 83 第四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 84 參考文獻 ............................................................................................................................. 85 中文部分: ................................................................................................................. 85 英文部分: ................................................................................................................. 94 附錄 ................................................................................................................................... 103. VI.

(10) 表目錄 表 2-1 台灣男女性平均壽命............................................................................................... 9 表 2-2 台灣縣市農戶數比例表......................................................................................... 10 表 2-3 101 年 65 歲以上人口百分比表............................................................................. 10 表 2-4 2010 年社區式服務資源......................................................................................... 15 表 2-5 台灣地區獨居老人人數及服務概況..................................................................... 18 表 2-6 屏東縣社區關懷據點一覽表................................................................................. 19 表 2-7 我國社會福利類志願服務志工人數統計表......................................................... 24 表 2-8 志願服務之特性...................................................................................................... 27 表 3-1 研究變數操作性定義.............................................................................................. 40 表 3-2 本研究各構面問項出處......................................................................................... 42 表 3-4 問卷發放情形一覽表............................................................................................. 46 表 4-1 本研究構面之信度分析......................................................................................... 51 表 4-1 本研究構面之信度分析(續) ................................................................................... 52 表 4-2 各構面之驗證性因素分析結果............................................................................. 54 表 4-2 各構面之驗證性因素分析結果(續) ...................................................................... 55 表 4-3 各構面之相關係數................................................................................................. 56 表 4-4 基本資料狀況分析表............................................................................................. 58 表 4-5 志工經驗之描述性統計分析.................................................................................. 59 表 4-5 志工經驗之描述性統計分析(續) ................................................................ .……..60 表 4-6 各變數之敘述統計分析表...................................................................................... 62 表 4-7 各變數之敘述統計分析表...................................................................................... 62 表 4-7 各變數之敘述統計分析表(續) ............................................................................... 63 表 4-8 性別對參與志工意願之分析................................................................................. 64. VII.

(11) 表 4-9 年齡對參與志工意願之分析.................................................................................. 64 表 4-9 年齡對參與志工意願之分析(續) .................................................................... …...65 表 4-10 教育程度對參與志工意願之分析........................................................................ 65 表 4-11 經濟狀況對參與志工意願之分析 ........................................................................ 65 表 4-11 經濟狀況對參與志工意願之分析(續) ................................................................. 66 表 4-12 宗教信仰對參與志工意願之分析........................................................................ 66 表 4-13 以前擔任志工經驗對參與志工意願之分析........................................................ 67 表 4-14 現在擔任志工經驗對參與志工意願之分析........................................................ 67 表 4-15 擔任志工開始時期對參與志工意願的分析........................................................ 68 表 4-16 動機變項之測量模式結果.................................................................................... 71 表 4-17 障礙變項之測量模式結果.................................................................................... 71 表 4-18 整體測量模式結果................................................................................................ 72 表 4-19 整體模式配適度分析表........................................................................................ 73 表 4-20 整體模式配適度分析表........................................................................................ 74. VIII.

(12) 圖目錄 圖 1-1 研究流程圖............................................................................................................... 6 圖 2-1 各國老化指數比........................................................................................................ 8 圖 2-2 台灣人口老化指數比............................................................................................... 8 圖 2-3 台灣出生人口數....................................................................................................... 9 圖 2-4 成功老化要素..........................................................................................................11 圖 2-5 台灣長照機構發展趨勢圖..................................................................................... 13 圖 2-6 台灣健康照護體系................................................................................................. 14 圖 2-7 屏東縣人口消長圖.................................................................................................. 17 圖 2-8 屏東縣人口數量...................................................................................................... 17 圖 2-9 屏東縣志願服務人數統計表............................................................................... ...20 圖 2-10 屏東縣中老年志願服務人數統計表................................................................. ...20 圖 3-1 本研究架構圖......................................................................................................... 37 圖 4-1 本研究模式路徑圖................................................................................................. 75. IX.

(13)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全球人口正快速的老化,近年來已經成為各國所關注的議題,根據聯合國 2013 年「世界人口高齡化」報告指出全球 60 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率,已從 1990 年 9.2%上升至 11.7%,預計至 2050 年將攀升至 21.1%,老年人口預計從 2013 年 8.41 億人增加至 20 億人之多(國發會人力處,2014)。再者,因科技的發展使得醫療技術 進步,世界衛生組織(WHO) 2013 年公布,從過去 1990 年人類平均壽命 64 歲增加至 2012 年 70 歲,相當於在過去 20 年中,人類壽命每天平均增加 8 小時,(生命時報, 2013) 由此可見未來人類壽命將會延長,人口老化問題日趨嚴重,因此高齡人口的照 顧將會是一大問題。 在世界人口老化的過程中,台灣早在 1993 年正式進入聯合國界定之高齡化社會, 即 65 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例達 7%。其老化指數成長 12 倍,為全球老化最快 的國家,在嚴重的高齡化與少子化衝擊下,台灣人口結構面臨嚴重衝擊(邵靄如,2013)。 台灣在 2025 年後,將躍升為超高齡社會,每五個台灣人中就有一個是老人(康健雜誌, 2011)。因此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於 2012 年「黃金十年,國家願景」計畫 中,將 人口老化納入並推動國人健康老化、推展活躍老化、設置健全長照服務體系、保障國 人老年經濟等相關措施,以減輕人口老化對於經濟社會的衝擊。 行政院衛生署之長期照護計畫推動時間自 2007 年至 2016 年,期間政府將建立長 期穩定的財務制度,建構一個多元化、社區化及兼顧性別、城鄉、種族、經濟等不同 條件差異之老人長期照護政策。其主要達成之目標為 1.以在地化方式、提供多元連續 服務並加強服務照顧之發展及普及 2.保障每位民眾都能獲得個人所需之長期照護需 求 3.支持家庭照顧功能,以分擔家庭照顧責任 4.建立照顧管理機制,整合各類服務與 資源 5.為提升長期照顧之可負擔性,其經費由政府與民眾共同分擔。. 1.

(14) 台灣正面臨人口老化的危機,政府除了提出相關老化政策外,也積極鼓勵地方政 府及民間團體一同推行政策,為了能落實在地老化及節省財政支出下,提出社區照顧 計畫。行政院於 2005 年核定「建立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實施計畫」 ,以社區營造及社區 自主參與為基本精神,提供在地的初級預防照護服務,再連結社區照顧、機構照顧及 居家服務等各項照顧措施。社區照顧能隨時應付突發狀況的發生及方便老人就近治療, 扮演著照顧老年人之重要角色。 教育部於 2006 年提出「邁向高齡社會老人教育白皮書」 ,以終身學習、健康快樂、 自主尊嚴、社會參與等四大願景,為推動高齡者社會參與與邁向成功老化之指標,此 願景也是國際組織及先進國家重要的施政目標。為了使老年人能成功邁向老化,各國 政府積極以政策來推動高齡社會參與、高齡學習活動及志工參與服務(賴昭志,2010)。 聯合國於 1991 年通過「聯合國關懷老人原則」 ,針對老人關懷具體方案,提出十八項 原則,並將其歸納為:獨立、參與、照顧、尊嚴及自我實現。在參與中提出:組織老 人社團或活動、開創社區服務機會。日本文部省於 1984 年辦理「高齡者生命意義發 展綜合事業」,目的在辦理高齡教育、志工培訓、高齡人力資源運用以及生活諮商等 服務性工作。為了促進高齡者的社會參與、發展生命意義,便須重視高齡人力培訓與 運用。王秋絨(1997)指出高齡者社會參與,經由各項措施與方法協助老年人能再學習, 再社會化的過程,提供各種教育活動,能增進角色適應能力,如休閒娛樂教育、社會 服務教育等,讓老年人從以往參與者的角色,進而成為執行者,能進一步擴大社會接 觸,滿足社會情感需求,完成自我實現的目標。 從上述文獻中得知,各國對於老年人關懷政策,主要以鼓勵高齡者參與社會活動 為主。前衛生署署長,楊志良(2013)強調,政府無力來建置完善的長期照護,因此需 借助民間團體力量,一同參與福利政策,彌補人力資源不足的情況。由此可見,志願 服務存在之必要性和當今台灣社會對於志工需求的迫切性。. 2.

(15) 聯合國將 2001 訂定為「國際志工年」 ,志工服務在各國為之盛行,其目的為宣導 高齡者正向思維,肯定高齡者參與社會的能力與價值。「國際志工年」目標有四:1. 增進對志願服務的認識 2.促進志願服務的實行 3.志願服務的廉潔與傳播 4.志願服務 的倡導與推廣。內政部也在 2001 年通過「志願服務法」提供多項獎勵政策鼓勵民眾 參與志願服務工作,鼓勵民眾擔任志工服務,以活化民間人力資源,使各項福利政策 能更加便民,提升服務品質。新北市長朱立倫(2014)提出高齡者存本專案,此專案目 的在於累積服務時數,等日後有需要時可換取相同時數的服務照顧,主要是鼓勵高齡 者來參與志工,協助需要幫忙之年長者。朱芬郁(2004)提及,社區為高齡者所熟悉和 建立長期人際關係的地方,因此社區為高齡者最佳投入服務工作的場所。 回顧有關老人照護的方式,不外乎分為機構照顧、社區照顧、居家照顧,當中以 社區照顧最被國際推崇。行政院 2005 年在社區關懷據點計畫中提及,每一社區關懷 據點至少需具備下列四種服務功能:1.關懷訪視 2.電話問安、諮詢及轉介服務 3.餐飲 服務 4.健康促進活動。謝穎慧、邱亨嘉和毛莉雯(2002)指出老人在社區服務中餐飲服 務使用率在 1994 年至 1998 年間從 27%增加 36.9%,認為需要再增加比例為 38.4%, 其次為家事服務由 24.7%增加至 37.3%,認為需要再增加 28.5%,由此可知社區服務 人力需要再增加,以提供高齡者服務的需求。 余金燕等人(2009)指出社區關懷據點所需照顧人力資源面臨短缺現象,而高齡人 力資源則為最合適對象,主因是高齡者藉由社區服務活動,一方面扮演有意義的社會 角色,能滿足自己需求、建立人際關係、增進社會互動及提升高齡者自我價值與自尊; 另一方面,也能減少老人人力資源的浪費,同時展現出高齡者是社區不可或缺的夥伴 (朱芬郁,2004)。高齡者透過社會參與的行為,能適時調適自我狀況,以達成功老化 且由同一世代的高齡者來照顧,除能以同理心來照顧外,同一世代的高齡者也能較有 話題,因此高齡人力是很適合用來解決日後社區關懷人力不足問題。期望能開發高齡 人力資源,提升社區關懷之服務品質並落實健康老化、活力老化之理念。. 3.

(16) 第二節 研究目的 台灣正面臨人口結構變遷之困難,為因應日後人口老化趨勢,政府提出一系列相 關老人福利政策,當中以各國近年所提倡之在地老化為主軸,延伸出符合其精神且又 能照顧老人的社區照顧方案。為因應少子化及人口老化趨勢,我國提出社區照顧政策 以減輕財務、人力等各方面資源負擔,而目前最迫切的是解決高齡者社區照顧人力不 足問題,因此希望藉由社區內身心較健全之高齡者一同參與、幫助社區內行動不變或 是有需要幫助的民眾,將社區關懷照顧政策給予最大推力,一同協助老年人在地老化 之意願。吳淑瓊、莊坤洋和陳亮汝(2004);蔡幸嶧(2006)提到,一般在照顧高齡者的 人力資源大都來自同住的家人、外勞或機構內的服務人員,很少是高齡者,在照顧人 力及經費不足之下,健康的高齡者若能投入志工行列來照顧需要幫助的高齡者,則這 些高齡志工將是嶄新又可利用的人力資源,對於社區照顧的人力挹注將大有幫助;另 外,也較少有以高齡者擔任志工服務老人之研究,故本研究將探討高齡者參與志工服 務老人之意願。 屏東縣民政處統計自民國 70 年底時,人口為 89.2 萬人至民國 85 年首次突破 90 萬人,但從民國 88 年開始,人口呈現衰退現象,根據統計已減少約 5 萬多人,相較 於台灣其他縣市,屏東縣人口連續五年皆在倒數 5 名之內,其中以兒童人口(12 歲以 下)衰退最為嚴重,由 51,141 人降低為 28,185 人,而 65 歲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從 9.06% 增加至 11.9%。由此可見,日後青少年人口將會愈來愈少,而高齡人口將會不斷增加, 因此,高齡者的照顧將有賴於其他健康的高齡人口一同來協助,給予幫忙。為此,本 研究將以屏東縣為調查對象,原因有 1.屏東縣人口老化為全國第八名縣市 2.生育率為 全國最低 3.人口外流相當嚴重(自由時報,2013)。本研究目的在於探討高齡者參與志 工服務老人之意願,以開發屏東地區高齡者新人力資源,除能解決社區關懷據點人力 不足外,也能使社區內各項社會福利政策能有效的落實,並給予高齡者一個良好的生 活環境,以維護老年人在社區健康老化、在地安老等永續經營政策。. 4.

(17) 文獻探討顯示,影響高齡者參與志工的因素有很多。在人口統計方面,學者 Kim and Hong(1998)、Choi(2003)指出性別、年齡、教育程度、經濟狀況和宗教信仰對個 人參與志工的有顯著影響;另外有學者姜凱元(2000)、曾士雄(2001)、吳許暄(2007) 和吳菁菁(2008)研究發現個人之志工經驗對參與志工意願有顯著影響,因此將以人口 統計變項和志工經驗探討高齡者參與志工服務老人之意願。 在志願服務的動機文獻中,統整相關學者所提之志願服務動機因素,歸納為四個 動機因子,分別是利己性、利他性、社會性和情境性等因子。在本研究中利己性動機 是指以自身利益為出發點(陳淑芬,2008),利他性動機為以服務他人,幫助他人為主 (蔡起源,1995;蔡美玉,2009),社會性動機為建立人際關係、結交朋友(蔡起源,1995; 蔡美玉,2009),情境性動機為個人容易受社會因素影響(蔡美玉,2009;劉明菁,2008)。 參與志願服務之意願除有正向動機因素的助力外,亦有負向障礙因素的阻力。從文獻 中整理出影響高齡者參與志工之障礙因子有交通問題、時間問題、健康問題和專業能 力問題。在研究中,交通問題是指服務地點的考量(李佩漪、林珊如,2011)、時間問 題是指是否有閒暇時間(呂朝賢、鄭青霞,2005)、健康問題是指個人身體狀況(Hank and Stuck, 2008)而專業能力問題則為志工工作內容的能力限制等(陳金貴,2003)。 影響高齡者參與志工的因子可歸納為產生助力的動機因素與產生阻力的障礙因 素,文獻中的研究工通常是將動機與障礙分開個別進行研究。本研究將同時以此二因 素探討高齡者參與志工服務老人之意願。文獻顯示參與志工的動機與障礙研究常是針 對已擔任志工的人員進行研究,而本研究意在開發潛在的新人力資源,故對屏東地區 之高齡者進行研究。為達到本研究之目的,由文獻探討中擬定以下假設,以待驗證: H1:性別、年齡、教育程度、經濟狀況和宗教信仰等人口變項對高齡者參與志工服 務老人意願與參與志工意願有顯著影響。 H2:志工經驗和擔任志工開始時期對高齡者參與志工服務老人意願與參與志工意願 有顯著影響。 H3:動機因素與障礙因素對高齡者參與志工服務老人之意願有顯著影響。. 5.

(18) 第三節 研究流程 本研究先進行文獻資料蒐集及整理,發現各國人口開始邁入高齡社會。為使高齡 者能活用晚年時間,開始進行高齡人力資源之探討,研究流程如圖 1-1 所示,先確認 方向,擬定研究目的,進行文獻資料之蒐集與探討,進而建立研究架構,依據研究架 構的構面進行問卷設計,發放問卷,收集數據後進行分析,最後呈現研究結果並提出 結論與建議。 確認研究方向. 研究目的. 文獻探討. 建立研究架構. 問卷設計. 問卷收集. 資料分析. 研究結果. 結論與建議. 圖 1-1 研究流程圖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6.

(19) 第四節 名詞釋義 本節在解釋第一節內所提及之銀髮族、在地老化、社區照顧、志願服務與高齡志 工等專有名詞之解釋。 銀髮族:根據台灣「老人福利法」第二條對於老人的定義年齡為年滿 65 歲以上 稱之。銀髮族(Senior)一詞則是在 1980 年代出現,該名詞主要是以年齡為六十歲以上 長者之敬稱,為避免引起年長者對於老人一詞有心理上的不適感,故以「銀髮族」一 詞作為代稱(傅明珠,2004)。另外亦有學者對銀髮族定義為,有一定年齡、金錢及時 間的老年人(尚祺,1985) 在地老化:吳淑瓊和莊坤洋(2001)指出「在地老化」之概念起源於北歐國家,由 1960 年提出,主要是因當地民眾不滿意醫療機構中束縛且缺乏隱私的生活,因而產 生讓老人回歸家園及社區的想法,將此概念提出後,扭轉了先進國家長期照護的本質, 以瑞典為例,一改過去依賴機構的策略,進而投入居家服務發展。詹火生和林青璇 (2002)指出在地老化能降低照護成本,讓有照護需求的民眾能夠延長住在家庭或是社 區裡保有尊嚴且獨立自主的生活。 社區照顧:英國在 1989 年社區照顧白皮書-「照顧人民」指出社區照顧意義指讓 老年、精神疾病、身體失能者盡可能於住家所在地生活,並為其提供服務與支持。 志願服務:我國志願服務法第一條規定:「為整合社會人力資源,使願意投入志 願服務工作之國民力量做最有效之運用,以發揚志願服務美德,促進社會各項建設及 提昇國民生活素質,特制定本法。」內政部社會司於民國 84 年推動「祥和計畫」 ,提 升志願服務品質。祥和計畫重點是希望透過經費補助,教育訓練、委託服務、獎勵等, 肯定志工之貢獻,並促進組織整合,利於拓展社會福利服務和志願服務績效。 高齡志工:莊雯琪(2010)對於高齡志工之闡釋為年齡 55 歲以上之高齡者,在無 任何物質報酬情況下,自發性且願意貢獻個人時間及勞力,經由組織機構安排,為他 人、組織、社區、社會提供援助服務。. 7.

(2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台灣人口之老化與因應 根據內政部所公布之台灣地區人口結構資料顯示,台灣於民國 82 年開始邁入高 齡化社會以來,65 歲以上老人所佔比率持續攀升,於 102 年底已到達 11.53%,老化 指數為 80.51(老化指數:衡量一地區人口老化程度之指標;老年人口÷幼年人口×100)。 從圖 2-1 為各國老化指數比,可看出台灣在亞洲,除日本之外,為老化最嚴重國家; 圖 2-2 為台灣人口老化指數比,由此能看出台灣歷年人口老化指數逐年攀升。 250 192.31. 200. 161.54. 老 化 指 數. 150 93.75. 100. 89.47. 88.89 80.51. 73.68 73.68 70.00 68.7562.5 56.25. 50. 19.23. 12.12. 0. 圖 2-1 各國老化指數比 資料來源:內政部統計通報-人口結構分析(2014). 100 80 老 化 指 數. 60 40 20 0 1993 1995 1997 1999 2001 2003 2005 2007 2009 2011 2012 2013. 西元年 圖 2-2 台灣人口老化指數比 資料來源:內政部戶政司人口統計資料(2014). 8.

(21) 台灣近年生育率位居全球倒數,是造成人口老化因素之一。內政部的統計數據指 出 1981 年出生人口數為 41 萬四千零六十九人,至 2011 年驟降至 19 萬六千六百二十 七人,減少 21 萬七千四百四十二人之多,如圖 2-3 所示。 450,000 400,000 350,000. 出 生 人 口 數. 300,000 250,000 200,000 150,000 100,000 50,000 0 1981. 1986. 1991. 1996. 2001. 2006. 2011. 西元年 圖 2-3 台灣出生人口數 資料來源:內政部戶政司統計處生命統計表(2013) 台灣人口老化因素之二,是醫療水準之提升,促使人類壽命延長。如表 2-1 所示, 據內 政 部 (2012)統 計 資 料,我 國 女 性 在 民 國 六 十 年 時 的 平 均 壽 命 為 72.08 歲 , 男 性 較 女 性 略 低 , 為 67.19 歲 。 民 國 一 百 年 , 男 女 性 健 康 平 均 壽 命 均 提 高 , 女 性 為 82.47 歲 , 男 性 為 75.96 歲 。 表 2-1 台灣男女性平均壽命 民國. 女性. 男性. 60 年 70 年. 72.08 歲 74.64 歲. 67.19 歲 69.74 歲. 80 年 90 年 100 年. 76.70 歲 79.56 歲 82.47 歲. 71.20 歲 73.45 歲 75.96 歲. 資料來源:內政部統計台灣地區簡易生命表(2012). 9.

(22) 由於台灣城鄉工作機會差距甚大,造成許多以農業為重心的縣市,年輕人紛紛出 走,前往其他都市尋找工作機會,而許多較偏遠山區及鄉村大多只剩下老年人居住。 行政院主計處 2013 年公布台灣農戶數,截至 2011 年,以台南市 11.86%最高、其次 是彰化 11%、雲林 9.54%。可由表 2-2 可看出台灣各縣市農戶數比例中,以中南部地 區的百分比較高。由表 2-3 所示,老年人口比例較高的縣市也以中南部居多,當中以 嘉義縣 16.04%最高,其次為雲林縣 15.49%。 表 2-2 台灣縣市農戶數比例表 縣市. 農戶百分比. 縣市. 農戶百分比. 台南市. 11.86. 苗栗縣. 5.1. 彰化縣. 11. 新竹縣. 4.02. 雲林縣. 9.54. 新北市. 3.91. 高雄市. 8.52. 宜蘭縣. 3.55. 台中市. 8.4. 花蓮縣. 2.38. 嘉義縣. 8.2. 台東縣. 2.13. 屏東縣. 7.86. 台北市. 1.18. 南投縣. 5.83. 澎湖縣. 0.74. 桃園縣. 5.62. 基隆縣. 0.16.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2011) 表 2-3 101 年 65 歲以上人口百分比表 縣市. 百分比. 縣市. 百分比. 嘉義縣 雲林縣 澎湖縣 南投縣 苗栗縣 臺東縣 宜蘭縣 屏東縣. 16.04 15.49 14.28 13.94 13.54 13.47 13.33 13.10. 台南市. 11.85. 基隆市. 11.55. 臺北市 花蓮縣 彰化縣. 13.04 12.94 12.47. 嘉義市 金門縣 新竹縣 高雄市 新竹市 連江縣 臺中市 新北市. 11.49 11.41 11.06 10.87 9.59 9.32 9.06 8.97. 桃園縣. 8.58. 資料來源:內政部統計指標縣市排名(2012). 10.

(23) 台灣人口老化所衍生之問題是老年人未來之照顧需求。為了能確實照顧到每位老 年人之健康狀況,行政院於 2005 年核定「建立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實施計畫」 ,以社區 營造及社區自主參與為基本精神,提供在地的初級預防照護服務,再連結社區照顧、 機構照顧及居家服務等各項照顧措施,建置社區中連續性之長期照顧服務,讓老年人 能老有所終,安有所居,同時亦響應在地老化概念,並以社區照顧做為服務老年人之 導向。 在地老化之主旨在於讓老年人能「成功老化」 ,據 Rowe and Kahn(1998)指出,成 功老化有三項主要關鍵行為,包含:1.疾病或失能的低風險、2.健全的心理和生理功 能、3.主動參與社會活動,如圖 2-4 所示(引用呂寶靜,2012)。台大社會系教授陳東 升說:在地老化強調老年人維持原本生活型態,並能夠選擇一個舒適、快樂的環境來 居住,避免過度機構化,主要核心價值就是希望能「老有所用」(天下雜誌,2012)。. 圖 2-4 成功老化要素 資料來源:呂寶靜-老人福利服務(2012) Hsu(2007)指出,台灣老年人有良好的健康與自主性,當中以經濟安全和家人支 持為最重要因素,若涉及到整體社會安全和社會福利政策,更能夠增進老年人晚年生 活品質的提升。為了讓老年人達到在地老化的目標和獲得好的醫療服務,內政部於 2007 年推出「長期照護 10 年計畫-97 年至 100 年中期計畫」 ,在於協助老人獨立生活 於社區環境,進一步防止住進養護機構,以達在地化、社區化及社會化。. 11.

(24) 第二節 長期照護 一、長期照護之定義 Brody(1985)將長期照護界定為罹患慢性疾病或心理疾病,而需要住進長期機構 者,為其提供診斷、治療、復健、支持性與社會性等服務,使身體能恢復到最佳狀態。 美國聯邦政府則將需要服務之對象居所,擴展至非機構式居家與社區照顧,服務措施 含機構與非機構兩種,其目的在於維護服務對象身體及心理各層面狀態。Kane 和 Kane(1987)指出,長期照護是對先天或後天失能者,提供一段長時間服務照顧,使其 身體功能逐漸恢復,以增強獨立自主的生活能力,照顧內容為健康照護、個人健康和 社會服務,故長期照護是包含衛生與社會福利兩類。Evashwick(2005)指出,長期照護 主要是以照顧功能失調者為主,提供長時間、正式或非正式的健康相關支持方案,使 被照顧者能有獨立自主的能力。行政院衛生署(1995)則稱,長期照護係針對需長期照 護者,提供綜合性與連續性之服務。服務內容從一般性看診、治療至深入性服務如: 支持性、維護性及社會性之支持,服務範圍除涵蓋醫療保健與社會福利外,更將照顧 者也包含在服務對象之內。 阮玉梅(1999)提出,長期照護對象為測驗 ADLs(基本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含吃飯、 上下床、如廁、洗澡及穿衣等或 IADLs(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含洗衣、煮飯、購物及 外出活動者,至少一項功能不完整者應被列入長期照護的對象。陳秀卿(1999)對長期 照護給予完整定義,界定長期照護乃指在一段長時間內,提供身心障礙者一系列醫療 服務及個人與社會等多方面支持照護,對象為居住社區或機構內,因身心功能問題而 需他人之協助以維持日常生活者,主旨在於增進或維持身心功能,以恢復自我獨立自 主之生活能力,達到減輕他人及社會負擔,並維護其應有尊嚴的目標。 李雪禎和殷婕芳(2003)以疾病類型來定義長期照護,長期照護的服務對象除老年 人口外,亦應包含其他潛在人口,如腦性麻痺和先天缺陷者、發育遲緩患者、精神病 患、退化性疾病或因重大事故而喪失自我照顧能力者,都應列入長期照護之名單。. 12.

(25) 二、長期照護之類型 Brody and Masciocchi(1980)認為長期照護應包含機構照護、社區照顧與居家照護 等三大類型;吳淑瓊和江東亮(1999)進一步認為,應將此三類服務整合為連續服務性 網絡,以提供完整之長期照護。 我國長期照護系統分別為社政、衛政及榮民三大系統。長期照護服務模式包括居 家、社區及機構等三種。吳淑瓊等(2011)將三種服務模式給予詳細解釋與介紹;居家 式照護包含居家服務、護理及餐飲服務等,皆是在家中幫忙處理一般家庭服務;社區 照顧含括日間托老、日間照顧等,涵蓋電話訪視、送餐服務、老人保護網路等推動社 區互助,提供一個舒適且健康之社區;機構式照護包含安養機構、養護機構及護理之 家等,提供身心障礙者能長期在此增進或維持身體功能之場所。如圖 2-5 所示,安養 機構、護理之家與居家服務每年數量皆有增加,其中以安養機構增加數量最多。 1200 1021. 1000. 949. 照 800 護 機 600 構 數 400. 923. 937. 423. 447. 477. 479. 274. 311. 789 633. 678 490. 238 171. 200 0. 867. 84 7. 58 8. 97 1174 6. 144 74 20 10. 83 31 16. 206 123 14. 313. 385. 184. 211. 18. 26. 404 229 31. 241. 255. 25. 27. 19. 13. 322. 12.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居家. 安養. 護理之家. 日間照護. 圖 2-5 台灣長照機構發展趨勢圖 資料來源:台灣長期照護協會-機構歷年成長圖(2008) 註:1.安養機構數值包含安養護機構、榮家安養機構及長照機構(2007)家數。 2.護理之家數值包含護理之家機構、榮家護理之家機構的家數。. 13.

(26) 三、長期照護之發展 胡月娟(2013)論述,台灣長期照護之發展有其歷史背景,長期照護之相關法令則 是因為多種原因才開始制定相關政策來照顧弱勢者與年長者,其原因包括 1.民眾之需 求 2.民眾對服務之偏好 3.社會對長期照顧責任的歸屬 4.民眾支付能力及意願 5.醫療照 護之發展 6.家庭照顧的能力及意願等。 台灣於民國 60 年前僅由台北馬偕醫院、花蓮門諾醫院、彰化基督教醫院等三家 醫院提供出院返家之簡易性醫療服務;民國 75 年行政院衛生署推動「中老年四年防 治計畫」 ,將居家照護列為重點照護之一;民國 76 年老人福利法修訂通過,規定地方 政府應提供居家服務,以照顧行動不便之老年人。 民國 86 年衛生署在「衛生白皮書-跨世紀衛生建設」提出長期照護之發展主要以 70%社區照顧服務為主、30%機構照護服務為輔。民國 87 年實施「加強老人安養服 務方案」規定每一鄉鎮、區,需設立居家服務支援中心,以便整合家庭、社區、民間 機構、團體及政府力量,提供完善之老人安養照護服務措施。 如圖 2-6 所示,行政院衛生署將我國衛生醫療保健體系規劃為公共衛生及預防性 保健、急性醫療服務、復健及後續性服務。長期照護主要指復健及後續性照護。長期 照護的服務模式包括機構、居家及社區。養護機構和安養機構皆是機構式照顧,日間 照顧為社區照顧項目之一,居家照顧與服務、在宅服務為居家式照顧。. 圖 2-6 台灣健康照護體系 資料來源:劉淑娟(2011) 14.

(27) 四、社區照顧之定義及服務項目 根據 1989 年英國社會福利白皮書指出,社區照顧意指提供適當的干預及支持, 使人們能獲得最大之自主性,並進而能獨立生活的能力(引自周月清,2000)。萬育維 (1995)認為,社區化的基本理念與生活正常化相同,目的是使需要被照顧者能得到適 當的支持及服務,使其能有尊嚴且獨立生活在家裡或社區內。Bulmer(1997)指出社區 照顧是運用非機構式的資源,進而由家人、親戚或朋友之非正式關係來代替,視為一 種提供照護的工具。 黃源協(1989)將社區照顧定義為,政府欲透過非政府資源之運用,以達到照顧需 求者之目的,最終理想是對自己的生活照顧能有更大的自主性。內政部(2006)指出所 謂社區照顧是指整合社區人力、物力及財力等資源,針對不同對象給予適切的幫助並 提供各項福利服務滿足其需求,使其能在熟悉的環境內就近取得資源或得協助。 劉淑娟(2011)在長期照護一書指出社區照顧包括日間托老、日間照顧等。服務項 目包含住宅修繕補助、關懷訪視、電話問安、送餐服務、健康促進活動、老人文康活 動等。表 2-4 列出社區各項服務資源在各縣市實施之項目。目的在於了解高齡者需求, 盤點社區資源、人力資源等,以便根據不同需求提供適當服務。 表 2-4 2010 年社區服務資源 服務項目. 提供縣市. 服務家數(間). 日間照顧. 24. 66. 機構喘息. 25. 358. 居家喘息. 20. 104. 社區復健. 4. 11. 老人餐飲服務. 25. 201. 交通接送. 24. 43. 社區關懷據點. 25. 1671. 日間照顧. 23. 119. 喘息服務. 資料來源:劉淑娟(2011). 15.

(28) 衛生署於 2007 年推行「社區老人健康促進」計畫,對象為 65 歲以上社區民眾, 以衛生所為基礎推行本土化老人健康促進,結合健康營造單位,社區關懷據點等,依 當地老人特質,改善飲食、運動等生活型態並結合健康檢查,維護老人健康與安全。 政府部門正積極的推廣社區照顧,以落實在地老化之理念,讓老年人能夠受到良 好的服務照顧,也能讓家庭內成員安心外出工作。另外,在財政方面 Moore(1993)指 出照護機構通常以私人機構居多,但大部分資金來源則是從公家部門而來,社區照顧 的資金來源包括個人、家庭、政府、公會及慈善機構,一同分擔所需之醫療及其他資 源的使用,以減輕中央財政支出。周月清(2000)指出,中央政府將長期照護之財政責 任轉移至地方政府,讓使用者可以降低長期照護所需承受之經濟負擔,為節省財政支 出,地方政府積極推動社區照顧,以降低長期照護所需成本與費用。 施丞貴(2007)對於社區關懷老人方案提出五項方針: 1. 建立社區福利化並配合政府施政理念,協助各社區申辦社區關懷據點並建立社區 老人關懷網絡。 2. 透過社區內幹部參與,使其協調社區內外可用之人力和物力資源,將其具備行動 化服務理念,並強化社區間協調、積極辦理跨社區之志工教育訓練。 3. 招募並培訓在地志工,以專業訓練來強化服務站志工之專業照顧能力,以提升向 外拓展關懷服務能力,落實由社區照顧之理念,使能達到在地老化永續經營目的。 4. 透過社區服務據點所提供之電話問安、送餐服務等關懷服務並進階照顧及訓練, 提升志工社區個案照顧品質,落實政府社會服務政策。 5. 以社政的生活關懷為基礎並結合衛政資源服務,在於健康促進、疾病預防及各項 需求轉介服務,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質和健康指標。 余金燕等人(2009)認為,社區關懷照顧服務主要以民間成熟的社區發展協會主導, 以健全的社區組織為基礎,而健全的社區組織有賴於社區內人力參與,共同規劃與經 營,得以永續發展。. 16.

(29) 第三節 屏東人口變遷及因應 一、屏東人口變遷 根據屏東縣民政處的統計(圖 2-7),1981 年時,屏東縣人口為 89.2 萬人,至 1996 年首次突破 90 萬人,但從 1999 年開始,人口呈現衰退現象,截至 2014 年 11 月已減 少約 5 萬多人,相較於台灣其他縣市,屏東縣人口連續五年皆在倒數 5 名之內,人口 衰退非常嚴重。圖 2-8 顯示屏東各年齡層人口比率,得知老年人口(65 歲以上)正逐年 不斷攀升,而幼年人口(0-14 歲)卻每年銳減,其青壯年人口(15-64 歲)則並無太大改變。 920,000 900,000 880,000. 人 口 860,000 數 量 840,000 820,000 800,000. 圖 2-7 屏東縣人口消長圖 資料來源:屏東縣政府民政處人口統計(2013) 700,000 600,000. 人 500,000 口 400,000 數 300,000 量. 0-14歲(幼年) 15-64歲(青壯年) 65歲以上(老年). 200,000 100,000 0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西元年. 圖 2-8 屏東縣人口數量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2013). 17.

(30) 二、屏東社區照顧項目及據點 屏東人口老化問題嚴重,迫使老年人的照顧更是刻不容緩,因此屏東縣政府在各 社區廣設關懷服務據點,主旨在服務社區內老年人,尤其是獨居老人和行動不便者更 是需要他人照顧及相關人力資源之投入,表 2-5 顯示台灣地區關懷據點的服務項目中 以餐飲服務的服務人次最多,其次則為居家服務和電話問安。 表 2-5 台灣地區獨居老人人數及服務概況 獨居人數. 男:22,455 女:25,598. 合計:48,053. 服務項目. 人力資源(全年服務人次). 餐飲服務 居家服務 電話問安 關懷訪視 陪同就醫. 2,811,506 1,282,188 936,518 885,737 32,983. 資料來源:內政部統計年報-獨居老人人數及服務概況(2012) 呂寶靜(2012)於老人福利服務一書中解說關懷據點所提供各項服務之內容, 1. 電話問安:原本被視為緊急服務,確保獨居老人在生病時能獲得協助,逐漸變成 提供獨居老人與社會接觸的機會,電話問安也能增進老人安全感和減少孤獨感。 2. 關懷訪視:主要是透過探視、陪伴、叮嚀和聊天的方式,讓獨居者能感受到關懷, 其次也提供訊息性和工具性支持。訊息則為活動訊息、社會福利資訊等;工具性 支持包含,物資贈與和住院照顧。 3. 居家服務:主要工作內容為陪伴老人、清掃家裡、代寫書信等一般日常事務並檢 視老年人健康狀況,必需時提供資訊和轉介。 4. 餐飲服務:依場地之提供可分為居家式送餐到府和社區定點用餐,依餐食準備及 輸送方式分為(1)老人中心契約外包(2)志工做好便當並送至老人家中(3)由醫院或 安養機構準備餐食,再由志工送到老人家中(4)社區餐卡,老年人可憑餐卡至店家 購餐(5)與社區自助餐店簽約,送餐到老人家中(6)由中央廚房統一供應餐食(陳燕 禎、謝儒賢、施教裕,2005)。. 18.

(31) 表 2-6 所示,屏東縣政府共有 1 個縣轄市、3 個鎮及 29 個鄉,共設立 135 個社區 關懷據點,以提供初級預防性照護服務,方便老年人就近諮詢及能隨時關切身體狀態 等,期望能建立一個健康服務網及居民能夠互助的健康社區,除琉球鄉尚未設置關懷 據點。 表 2-6 屏東縣社區關懷據點一覽表 縣轄市/鄉鎮. 關懷據點/個. 縣轄市/鄉鎮. 關懷據點/個. 鹽埔鄉. 5. 萬巒鄉. 6. 霧台鄉. 3. 萬丹鄉. 12. 三地門鄉. 2. 新園鄉. 1. 瑪家鄉. 4. 林邊鄉. 3. 高樹鄉. 6. 東港鎮. 2. 長治鄉. 8. 枋寮鄉. 4. 里港鄉. 4. 佳冬鄉. 2. 九如鄉. 8. 滿州鄉. 2. 潮州鎮. 9. 牡丹鄉. 2. 新埤鄉. 1. 獅子鄉. 1. 麟洛鄉. 1. 恆春鎮. 1. 泰武鄉. 1. 車城鄉. 5. 崁頂鄉. 1. 枋山鄉. 南州鄉 來義鄉 內埔鄉 竹田鄉. 1 4. 屏東市 春日鄉 琉球鄉. 2 22 1 0. 9 2. 資料來源:屏東縣社會處關懷據點一覽表(2014) 從上述資料能夠得知,台灣正面臨人口老化的危機,政府除了提出相關老化政策 外,也積極鼓勵地方政府及民間團體一同推行政策,為了能落實在地老化及節省財政 支出,提出社區照顧計畫,一方面是因大多數老年人希望能在晚年時可以繼續生活在 熟悉的環境裡,再者是為了讓家庭成員能隨時看到長輩狀況,安心外出工作。社區照 顧能隨時應付突發狀況的發生、方便老人就近治療及維持老人健康,扮演著照顧老年 人之重要角色。. 19.

(32) 三、屏東志願服務之概況 屏東老年人口逐年增加,但年輕族群並未相對增加,故未來在老年照顧人力上將 會有所不足,志工人力或許能減緩照顧人力吃緊的情況。從圖 2-11 得知,屏東縣民 眾參與志願服務工作,雖然人數呈正向成長,但在參與人數上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 屏東縣政府社會處已推行「志工倍增計畫」,期望未來志工能達到 8,000 人以上,使 各項輔助性社會工作之志願服務人力不虞匱乏且透過志工之幫忙與協助,更能有效落 實地方政府相關老人福利政策,使需要服務之民眾得以受惠。圖 2-12 顯示出,屏東 中老年參與志工服務的人數變化,參與志工的年齡以 50-64 歲最多,其次為 30-49 歲。. 7,000 6,00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 志 工 人 數.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西元年 圖 2-9 屏東縣志願服務志工人數統計表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 志 工 人 數. 5,000 4,500 4,000 3,500 3,000 2,500 2,000 1,500 1,000 500 0. 30-49歲 50-64歲 65歲以上.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西元年 圖 2-10 屏東縣中老年志願服務志工人數統計表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 20.

(33) 由上述文獻中,瞭解到屏東縣除人口老化問題外,其人口外流問題亦相當嚴重, 當中以青壯年人口流失最為嚴重,導致許多居住社區的人口以老年居多,而地方政府 為有效照顧每位老年人,設置社區關懷服務據點以服務老人,但在人力需求上明顯不 足,考量到未來高齡人力照顧的需求,為此尋求志願服務者來幫助需要服務之民眾。 本研究目的主要是找出可能擔任志工的高齡者,以提供新的照顧人力,以身體狀況良 好的高齡者來照顧行動不便之老年人,不僅能有效運用高齡人力資源外,也能維持高 齡者之健康。許多學者認為高齡者若能從事志願服務工作,對本身會有相當大的助益。 有關高齡者人力資源運用之文獻探討如下。 第四節 高齡人力資源 一、高齡人力資源參與志願服務之意義與功能 陳清美(2005)指出,高齡人力資源為重要人力資源,加以投資發揮價值並以有系 統方式來發展不同人力,活用本身經驗、知識、技術等,根據自己意念採取行動,以 產生高齡人力的正向意義。林勤敏(2005)認為,因老年人休閒時間增多及人口老化等 因素,所以未來的社會必定充滿志願服務工作與志工。近年來因高齡人力資源的投入 使其志願服務更具意義,一來則能運用高齡者的經驗與智慧來促進社會發展,其次則 能填補高齡者失去的社會角色,重新肯定自我價值和生命意義。 根據 Knesek (1992)認為高齡者參與志願服務後,將會提升晚年的生活滿意度。 Perlmutter and Cnaan(1994)發現愈是健康的老年人,愈會去擔任志工。Ross-Gordon and Dowling(1995)從社會觀點指出,志願服務提供高齡者持續活動的機會,親近社會、 建立人際關係和提高社會福祉;亦有助於提升個人自尊、生活福祉和身心健康 (Hendricks & Cutler,2004; Baker, Cahalin, Gerst, & Burr, 2005; Cheung & Kwan, 2006; Choi & Bohman, 2007; Morrow-Howell, Hong & Tang, 2009)。適量的參與有酬勞動工作 和志願服務與健康之間有顯著的關係(Luoh & Herzog, 2002; Hao, 2008; Mui, Glajchen & Chen)。. 21.

(34) Hendricks and Cutler(2004)研究建議高齡者投入志工活動,因其有助於提高社會 福祉。van der Ploeg、Mbakile、Genovesi and O'Connor (2012)和 Morrow-Howell et al. (2009) 研究發現老年人參與志工服務工作除能增進本身之幸福感外,亦能增進被服 務者本身的幸福感,因此從事志願服務工作是能提升雙方之幸福感。許多文獻指出幸 福感是決定老年人參與志工的重要因素(Cheung, Tang & Yan, 2006; Wei et al., 2012)。 Thoits and Hewitt(2001)研究志願服務工作,進一步發現民眾投入志工之服務時數愈長, 其幸福感愈高,兩者呈正向關係。 二、高齡人力資源之運用與發展 Marshall(1990)認為高齡者退休後平均有 10 至 15 年時間可從事社會參與活動。 Chambre(1993)發現有許多老年人喜歡在社區裡從事志願工作並認為能將志願工作發 展為老年人的另一種休閒活動,除能有利於身心發展外,也能使老年人與社會有所接 觸、學習工作技能來服務社區或家人。楊孝濚(1996)指出銀髮族在生理及心理狀況皆 為健康的情形下,參與志願工作服務為老人人力資源最佳使用方式。如能將這些身心 健康的高齡人力引導為志工,能充實生活和提升生命意義,且因他們的加入能填補社 會人力不足的缺口,為社會永續發展作貢獻(江亮演、應福國,2005)。燕珍宜(2012) 報導關於二次世界大戰後大批嬰兒潮退休的老年人力之運用,當他們完全退休而不工 作時往往會認為自己沒有價值,因此能從事公益、志工等來展現自我價值,尤其是在 政府資源有限的情況和高齡化的社會裡,除仰賴政府幫助外,民間力量更是不可或缺。 朱芬郁(2004)在探討先進國家對於社區高齡人力資源發展的狀況時指出,美國在 1975 年就有老人社區服務就業計畫,該計畫規定各社區必須為高齡者創造新的工作機會。 近年則是將重點放在鼓勵老年人接受社區內工時的工作,日本則提供不同類型服務項 目來發展高齡者人力資源,如居家服務員、老人服務團體、人力銀行等。. 22.

(35) 蔡美玉(2001)指出高齡志工在服務學習上面收穫豐富,對個人、家庭與社會都有 正面影響效果。曾進勤(2003)提及目前高齡者人力運用情形分別為 1.投入家庭:協助 家族事業或照顧兒孫。2.重新就業或再次投入職場:應徵臨時性或全時性工作;擔任 相關專長的社團委員、 講師等;擔任個人化工作:以自身所學,教育他人。如才藝 教學等。3.社會服務:自願性從事志工服務,參加社福機構。Menec(2003)發現,高 齡者在日常活中參與產出型活動,對成功老化會產生正面影響。產出型活動為:具生 產性行為,有收穫的活動或一般勞務性活動,且能建立人與人之間社交價值並維繫其 關係,包含志願服務活動與有償工作。 林美玲、翁註重、李昀儒和邱文科(2009)強調,高齡者若能將志願服務活動納為 生涯規劃的目標之一,有助於提升自我價值、及維持與社會連結感,進而培養終生學 習理念,營造有尊嚴和成功老化之晚年生活。Morrow-Howell, Hinterlong, Rozario and Tang (2003)也於研究中發現,參與志願服務和成功老化之間有著正向的相關性。Mui et al (2013)於研究中發現老年人透過參與志願服務,能增進人際關係、培養解決問題 的技巧,改善心理壓力與增加幸福感 如表 2-7 所示,我國志願服務志工人數已有逐年攀升的趨勢,尤其值得注意的是 50 歲以上的志工更是明顯增加。內政部於 2001 年通過「志願服務法」鼓勵民眾參與 志工,以活化民間人力資源,使各項福利政策能更加便民,提升服務品質。戴嘉南(2009) 在「健康終老,幸福家園」一書的序中,認為透過志願服務法的執行,能培育更多高 齡志工,老年人不再是倚賴人口,而是社會未來新的人力資本與社會資本。綜合上述 學者所言,高齡人力最佳的運用方式為鼓勵高齡者從事志願服務性質工作或有償性報 酬工作,一方面能解決社區福利機構人力需求問題,另一方面也能使高齡者增進自我 價值感和社會接觸感,邁向成功老化之晚年生活。. 23.

(36) 表 2-7 我國社會福利類志願服務志工人數統計表 年度. 未滿 12 歲. 12-17 歲. 18-29 歲. 30-49 歲. 1996. 134. 1,117. 9,391. 15,846. 5,551. 3,233. 1997. 114. 932. 8,364. 15,041. 6,657. 3,068. 1998. 99. 1,170. 8,469. 17,105. 7,672. 4,086. 1999. 99. 1,267. 8,340. 21,246. 9,737. 4,340. 2000. 96. 2,386. 9,098. 26,145. 13,718. 5,233. 2001. 147. 2,905. 9,380. 26,171. 14,954. 5,177. 2002. 93. 2,494. 8,790. 21,906. 12,497. 4,486. 2003. 144. 3,322. 10,462. 24,773. 15,112. 4,858. 2004. 306. 3,320. 11,488. 25,596. 18,432. 5,680. 2005. 378. 4,444. 13,303. 30,297. 23,059. 7,047. 2006. 439. 5,048. 16,782. 35,513. 29,226. 9,217. 2007. 597. 5,929. 18,069. 37,233. 35,119. 11,798. 2008. 704. 6,711. 20,975. 42,045. 45,144. 15,659. 2009. 990. 9,438. 21,943. 45,514. 27,714. 30,117. 18,103. 2010. 1,037. 7,912. 24,472. 44,922. 29,005. 30,981. 22,203. 2011. 587. 16,051. 22,439. 41,305. 27,609. 33,455. 21,011. 2012. 694. 17,936. 21,757. 43,866. 30,816. 42,153. 25,732. 2013. 834. 14,251. 31,377. 47,336. 33,243. 46,921. 28,891.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社會福利統計年報(2014). 24. 50-54 歲. 55-64 歲. 65 歲以上.

(37) 第五節 志願服務 一、志願服務之意義及特性 中華民國志願服務協會(1992)認為志願服務有利於對社會提供精神或物質需求, 致力改善或促進服務,此外還能彌補政府人力不足問題,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融洽, 增進社會福祉。陸光(1994)認為志願服務係指民眾為增加社會之福祉,自願不計酬勞 免費提供各項服務,此為各國推動社會福利工作力量來源。蘇信如(1985)認為志願服 務是由個人、團體或社會福利組織,依其意願或興趣而選擇之志願服務工作,以協助 他人、改善社會為意旨,不求財利報酬,經由個人或集體方式所進行的服務。 台灣省社會處(1988)《志願服務工作手冊》對志願服務定義為:「志願服務,乃 出於自願,本著人類互助之美德,不求報償,以自身體力、時間、金錢等來表達對社 會的愛意、關懷,提供精神與物質兼具的服務」。 蔡佳瑩(2001)提出,志願服務是隨著現代人生活方式演變而來,如民間團體的修 橋、鋪路等都是志願服務的具體表現之一。志工服務的主旨在於幫助社會上不幸者的 問題,去減少、遏止相關社會問題的產生;從另一角度而言,服務工作促進了人與人 之間的互動,也提供志工正當且有意義的活動,達成終生學習的目標,並進而滿足個 人自我成長及自我實現的機會(宋世雯,2000)。 我國志願服務法第三條第一項將志願服務定義為:民眾出於個人意志,非基於個 人義務或法律責任,誠心的以自己知識、經驗、技術、勞力、時間等貢獻於社會,不 以報酬為目的,提高公共事務效率,並增進社會公益所實施之各項輔助性政策。根據 美國社會百科全書,志願服務是指沒有報酬,自願奉獻從事各種類型之社會福利活動, 包含兒童服務、教育、休閒育樂、社區關懷等方面工作。陳金貴(2003)認為志願服務 是出於個人自由意志下,犧牲個人時間、體力等去服務他人或組織,不以金錢報酬為 考量,透過服務的過程中,也給自己學習經驗與心理成就。. 25.

(38) Hendicks and Curtler(2004)認為志願服務能提升個人的社交能力、生活滿意度與 自我肯定,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環。Levin(1997)、宋世雯(2000)、謝安琪(2009)、 曾華源和曾騰光(2003)、蔡承家等人(2010)和蘇惠珍(2011)等學者,歸納志願工作特性 為: 1. 無酬性:志願服務工作並不是以謀求經濟利益為主的行為,因此志願服務工作是 無酬的,然而無酬並非代表無償,有些志願工作者仍可獲得團體機構給予之金錢, 做為一種津貼。 2. 增進社會福利:志願服務具社會責任感,為實踐社會理想或改善社會問題而衍生 出來的一種積極性社會行為,協助他人或增進社會大眾之福祉。 3. 非義務性行為:志願服務是個人有餘力及空閒時間的情況下參與,是出於自我意 志、自動自發的行為,不受外力強迫的利他行為。 4. 傳授知識與技能:以自身技能、知識、經驗、勞力等去服務他人,協助他人解決 困難並增進解決問題的能力。 5. 自我價值的提升:志願服務能滿足個人心理需求,實現自己理想,在參與服務工 作過程中,能擴大人際關係、自我能力證明,豐富生活。 本研究根據以上學者所定義之志願服務,歸納出高齡者能投入志工服務的類別分 別為:1.導師型:將自身所學,教育他人 2.工作型:持續投入職場工作 3.生活型:從 事有興趣之活動 4.志工型:自願地從事福利服務工作,使高齡人力資源不虞匱乏。 統整上述學者所提之志願服務特質,將其整理於表 2-8 志願服務之特性,分為自 願性、增進社會福利、無酬性、經驗傳授、自我實現和提升自我價值等六項。其中參 與志願服務的特性大多以自願性為主較多,其次為增進社會福利和無酬性。. 26.

(39) 表 2-8 志願服務之特性 特性 作者. 自願性. 增進社會福利. 無酬性. 陳金貴(2003). . . . 宋世雯(2000). . . . 謝安琪(2009). . . 曾華源、曾騰光. 經驗傳授. 自我實現. 提升自我 價值.   . . . . (2003) 蔡承家等人. . . (2010) 蘇惠珍(2011). . .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2014) 二、參與志願服務之動機 行政院主計處於民國 92 年公布社會發展趨勢調查報告,說明參與志願性服務工 作者最主要的參與動機,依其動機強弱排序 1.行善助人,服務社會 2.宗教信仰 3.結交 朋友,擴大生活圈 4.學習新知或技能 5.有興趣或可發揮專長 6.受朋友或家人影響 7. 受團體(組織)宣傳之影響 8.打發時間 9.其他。其參與志願服務工作之收穫,依其收穫 多寡排序 1.擴展人生經驗 2.肯定自我價值 3.結交志同道合的朋友 4.改善人際關係 5. 獲得成就感 6.學習新技能 7.發揮潛力與專長 8.其他。 Clary et al.(1998)發展出志願功能量表,包含價值、知識、社交、生涯、保護和自 我實現等六項,為影響民眾決定參與志工之重要因素。價值:以實際行動去關懷他人, 達到價值實現的目標;知識:尋找學習技能的機會;社交:想與社會有所聯絡、接觸; 生涯:累積日後職場所需相關經驗;保護:透過志願服務,能紓解個人負面情緒;自 我實現:尋求自我成長。. 27.

(40) 動機之定義依不同的學者有不同定義。林勝義、陸光(1990)將志願服務參與動機 分為主動及被動兩種。主動是因個人興趣喜好;被動是受環境、機構及他人所影響。 林美珠(1994) 強調志工參與志願服務的行為,是由數種內、外在的推力與阻力, 交互影響而成的,可能是個體內在因素,如:需要、慾望、興趣等,也可能是外在環 境的刺激與誘發;Shin(2011)亦認為民眾在決定是否參與志願服務的過程時,會有正 向和負向的各種因素來影響是否決定參與志願服務工作。 王貴瑛(2001)提出動機是促使行為發生的動力因素,動機能夠引發內在作用使其 產生行為,是人們一切活動的驅策力,因此,動機會影響個人從事工作的理念,也會 影響日後工作的成果表現。周學雯(2002)綜合諸位學者所提出之動機定義,認為動機 是指個人受內在歷程的影響,進而形成一種原動力去引發個人去投入有興趣之事務。 一個人所做的每件事背後,都有一個或多個誘因,這些誘因即為動機所在,動機 是促成外在行為的內在動力,是一個行動的原動力,動機的發生大多與個人過去經驗 背景、價值體系和當時的刺激事件有關(廖一儒,2004)。van der Ploeg et al.(2012)、 Randle and Dolnicar(2009)和 Bussell and Forbes(2002)道出,參與志願服務工作之民眾, 其動機是相當廣泛,不僅僅只有單一動機在影響他們是否決定參與志工。 本研究在志願服務的動機文獻中,以全面性的方式來探索文獻,並統整相關學者 所提之志願服務動機的因素,將此動機因素歸納為四個面向,分別是利己性、利他性、 社會性和情境性,與王素蘭(2006)研究退休人員擔任志工之社會支持、生活適應對志 願服務動機之影響,與研究中所提之動機相同,表示此四項動機因子是最能影響他人 去參與志願服務工作的重要因素。 以下將針對這四項動機分別來探討,並加入相關學者之研究,對本研究構面予以 更清晰的解釋,且亦能為後續問卷設計提供良好的問項。. 28.

(41) (一)、利己性動機 King and Fluke(1990)指出,老年人重視的是被需要和歸屬感,當年長者在提供服 務的同時,能察覺自己內心的轉變,認為自己是有能力及被需要的,同時也認同服務 機構值得自己付出和改變。Perlmurrer and Cnaan(1993)認為志工參與動機是因本身有 許多閒暇時間和機構提供具挑戰性角色。Dávila and Díaz-Morales(2009)發現老年人會 想增進自我價值感,而去擔任志工。 Stenzel and Feeney(1976)和陳金貴(1994)提出志願服務的動機,有自我表現取向和 職業上自我利益取向。自我表現取向志工是以參加團體性質志工為主,透過個人表現 得到自信、喜悅,通常參與藝術、運動和娛樂團體。職業上自我利益志工則主要從事 商業社會或專業協會,希望透過參與志願服務能強化本身事業、工作地位。 蔡啟源(1995)認為,人們參與志願服務能以期待理論來解釋,希望自己所付出的 能有所回報,當所得的回報與本身期待相符合時,較會持續的參與服務工作。林佩穎 (2000)探討民眾參與義工之動機、工作特性、工作滿意與離職傾向的關係,發現參與 志工的主要因素以自我成長為主,其次則為服務他人、求取專業知識和人際因素。陳 淑芬(2008)界定志工參與之動機,有利己性、利他及社會關懷動機和情境動機。在利 己動機方面有求取專業知識與技能、追求自我成長、獲得成就感與自我實現、未來利 益考量、擴展社會關係與建立人脈、結交朋友、打發時間等。 李珮漪和林珊如(2011)研究台北市老年人參與公共圖書館志願服務,發現許多民 眾參與動機是為滿足個人內在需求(包含打發時間、肯定自我價值、活動身心、轉換 心情等)和學習知識技能(涵蓋結合自己興趣、發揮所長與學習新知等)。根據 2013 年 高雄市政府調查退休公教人員參與志工動機,發現最吸引參加的原因是多元聯誼活動 和教育訓練等項目,皆屬於追求自我成長、滿足心靈需求等與利己性相關的動機。. 29.

(42) (二)、利他性動機 根據 Maslow 理論,人的需求層次由下而上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與愛 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等五種。當基本的生理及安全等低層次需求獲得滿足時, 會追求較高層次的精神需求。以老年人而言,一般基本需求皆已滿足,之後則會設立 目標,以達自我實現之層級,因此可藉由參與志工活動,以獲取他人肯定,達到滿足 (葉俊郎,1994)。 Stenzel and Feeney(1976)和陳金貴(1994)認為參與志工的動機有三類,其中最顯著 的動機以參與社會服務為主:主要工作為協助他人,常受到直接互動之服務對象鼓勵, 通常服務於衛生、教育或休閒機構中。 Cnaan and Goldberg-Glen(1991)研究 15 至 86 歲志工,以瞭解參與志工之動機, 發現主要動機為利益他人。蔡起源(1995)和蔡美玉(2009)探討高齡者參與志願服務動 機,認為利他性是動機之一,亦即高齡者參與志願服務是為了要服務他人、幫助他人。 林勤敏(2005)在高齡志工擔任領導者的動機、角色知能、學習需求及學習方式之 研究中,從社會教育機構裡訪問了 18 位高齡志工領導者發現,志工領導者的動機以 利他動機最為明顯,其中以幫助他人為最重要因素,其次是協助服務機構、社會等。 賴素燕(2007)訪問了五位在社教及非營利機構服務的志工,研究結果發現「一份服務 社會、不求回報的奉獻,是所有高齡志工投入志願服務的初始動機」(頁 112) 。 陳淑芬(2008)將利他性動機給予定義為,幫助他人,回應他人的期望、為他人服 務、解決困難。Schindler-Rainman and Lippit(1975)強調,許多民眾會參與志願服務的 動機是為了創造更多的社會福祉,透過服務滿足社區需求,社會意義和社區間的關聯 是選擇參與志工的標準。Omoto, Snyder and Martino(2000)發現老年人擔任志工的主要 的原因是想善盡社會責任,服務社區。. 30.

(43) Dora(1996)探究高齡者參與志工動機之因素,研究結果發現擁有較高利他性動機 的高齡者,較願意花費時間來參與志工工作,並將利他性定義為有熱心且親切的喜歡 去服務他人。Yoshioka, Brown and Ashcraft(2007)和 Son and Wilson(2012)發現會促使 高齡者去參與志願服務工作之動機以利他性最為重要。Groscost(2011)研究 55 歲以上 者參與志工之動機,發現其中主要以幫助、關懷他人為最主要參與動機。 (三)、社會性動機 George L. Maddox 於 1963 年提出活動理論,發現社會上會因老年人已缺乏社會 功能而將其排除在社會活動之外,而造成老年人失去社會角色。 Havighurst and Neugarten(1968)認為,老年人持續保持中年生活型態,積極的去 維持人際關係、持續投入對自己有意義活動,尋找退休後活動替代品,有助於提高老 年人晚年生活滿意度。角色替代理論主張高齡退休者,需要參與適當活動以填補空閒 時間及心理上造成之空虛,因此需要透過另一種方式來填補失去工作角色後造成之生 活空白,重新建立生活目標及自我認同(葉俊郎,1994)。 黃弘欽(2011)指出高齡者晚年生活重點在於社會角色的調整,因此需以新角色來 替代原來角色。高齡者參與志願服務為角色替代的形式之一,藉由參與活動來服務人 群,增加與同儕間互動及獲得社會支持,除能促進身心健康外亦能延續中年時期的興 趣,以增進生活意義和個人生活滿意度。 蔡啟源(1995)對台灣地區高齡志工協助高齡者工作模式研究中,認為高齡志工參 與服務的動機,是社會性動機,亦即透過服務他人過程來建立人際網絡並豐富生活層 面等。Prouteau and Wolff(2008)也認為,人際關係對從事志願工作者來說,是最強烈 的影響要素,其內涵包括 1.尋找志同道合的朋友 2.建立人際關係,營造社區友善環境, 即為本研究所探討的社會性動機。Shye (2010)以生活品質理論探討志工動機,發現與 他人建立友誼並從社區獲得歸屬感是影響他人參與志工最重要的因素。. 31.

數據

圖 4-1  本研究模式路徑圖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However, the CRM research was seldom used by the Science Park logistic industry; this research used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SEM) to research the relationship in CRM,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found that the experimental group had higher scores than the control group, demonstrated the curricula of the global warming, energy-saving and

(2)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was used to analysis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ourists’ lifestyle, involvement, experience and satisfaction.. Also, it showed that tourists’

The results obtained of this study include that (1) establishment of windows programming for the tunnel wriggle survey method, (2) establishment of windows

Us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Consciousness, Attitude, and the Related Behavior toward Energy Conservation– A Case Study

The aim of this research is to study changes resulting from parents attending a study group designed by class teacher that include reading a chosen book and engaging i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SEM), the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 discover that the personal and family factors, organizational climate factors,

In this Research,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nd Case Study Method are used, from which thre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work progress were obtained: “Encountering 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