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華民國一○八年三月 科技領域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 目 次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中華民國一○八年三月 科技領域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 目 次"

Copied!
3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

綜合型高級中等學校

科技領域

中 華 民 國 一 ○ 八 年 三 月

(2)
(3)

目 次

壹、基本理念 ... 1

貳、課程目標 ... 1

參、時間分配及科目組合 ... 2

肆、核心素養 ... 2

伍、學習重點 ... 4

一、學習表現 ... 4

二、學習內容 ... 6

陸、實施要點 ... 10

一、課程發展 ... 10

二、教材編選 ... 10

三、教學實施 ... 11

四、教學資源 ... 12

五、學習評量 ... 12

柒、附錄 ... 13

附錄一:科技領域學習重點與核心素養呼應表參考示例 ... 13

附錄二:議題適切融入領域課程綱要 ... 16

附錄三:學習內容說明 ... 31

(4)
(5)

壹、基本理念

綜合型高級中等學校的課程著重於發展學術預備以及職業準備的興趣與知能,科技領 域課程可提供綜合型高級中等學校學生探索多種職涯領域,藉此認識自我以達到試探個人 在不同職涯的興趣與潛能,並培養學生做進一步學術或專門學程之專精學習所需的基本能 力。

科技領域課程著重在運用科技工具、材料、資源,進行系統性思考與科技相關問題的 解決,以培養學生在設計製作及應用資訊系統之基本能力,進而發展學生邏輯與運算思維、

問題解決、創新設計、批判思考等高層次思考能力。科技領域課程也著重跨學科知識的整 合,藉由強調實作的專題課程來運用如科學、科技、工程、藝術與數學等學科知識。

科技領域課程強調「運算思維」與「設計思考」能力的培養。其中,「運算思維」主要 透過電腦科學相關知能的學習,培養邏輯思考、系統化思考等運算思維,增進運算思維的 應用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團隊合作以及創新思考的能力。奠基於國民中學在運算思維與 資訊科技解決問題能力之培養,綜合型高級中等學校之課程則逐步進行電腦科學探索,以 了解運算思維之原理,並進一步進行跨學科知識的整合應用。「設計思考」主在透過動手實 作專題活動的學習,培養科技問題解決與設計思考等能力。奠基於國民中學在創意設計與 動手實作能力之培養,綜合型高級中等學校之課程則將工程內涵納入科技課程中,並著重

「工程設計」的思維,強調藉由工程設計的專題製作活動,提供學生跨學科知識整合的學 習,並藉此發展其在科技與工程領域的設計、創新、批判思考等高層次思考能力。

綜上所述,綜合型高級中等學校的科技領域是一個跨學科知識的整合性學科,其課程 重點強調「運算思維」與「設計思考」能力之培育,並透過與社會、自然與人文相關議題 之討論,建立學生在現代社會中應有的公民態度與責任。

貳、課程目標

科技領域課程目標在協助學生:

一、習得科技的基本知識與技能。

二、培養正確的科技觀念、態度及工作習慣。

三、善用科技知能以進行創造、批判、邏輯、運算等思考。

四、整合理論與實務以解決問題和滿足需求。

五、理解科技產業及其未來發展趨勢。

六、發展科技研發與創作的興趣,不受性別限制,從事相關生涯試探與準備。

七、了解科技與個人、社會、環境及文化之相互影響,並能反省與實踐相關的倫理議題。

(6)

參、時間分配及科目組合

綜合型高級中等學校科技領域的資訊科技及生活科技二個科目,與綜合活動領域的五 個科目合計配置 4 學分。綜合活動領域的「生涯規劃」科目為一年級必修,其餘六個科目 由各校自選一科 2 學分彈性開設,時間分配如下。

課程類別 領域/科目及學分數 建議授課年段與學分配置

備註 第一學年 第二學年 第三學年

名稱 名稱 學分 一 二 一 二 一 二 部

定 必 修 科 目

一 般 科 目

綜 合 活 動

生命教育

4

(2) 生 涯 規 劃

為 一 年 級 必修,其餘 科 目 任 選 一科目 2 學 分,合計 4 學分。

生涯規劃 2

家政 (2)

法律與生活 (2)

環境科學概論 (2) 科

生活科技 (2)

資訊科技 (2)

肆、核心素養

下表係依循《總綱》在國民中學及綜合型高級中等學校教育階段核心素養之具體內涵,

結合科技領域的基本理念與課程目標後,在科技領域內的具體展現。「科技領域學習重點 與核心素養呼應表參考示例」詳參附錄一。

總綱 核心 素養 面向

總綱 核心素養

項目

總綱核心素養 項目說明

科技領域核心素養具體內涵 國民中學教育

(J)

綜合型高級中等學校教 育(C-U)

A 自主 行動

A1 身心素質

與 自我精進

具 備 身 心 健 全 發 展的素質,擁有合 宜 的 人 性 觀 與 自 我觀,同時透過選 擇、分析與運用新 知,有效規劃生涯 發展,探尋生命意 義,並不斷自我精 進,追求至善。

科-J-A1

具備良好的科技態度,並 能應用科技知能,以啟發 自我潛能。

科 C-U-A1

具備應用科技的知識與 能力,有效規劃個人生涯 發展朝向自我精進。

A2 系統思考

與 解決問題

具備問題理解、思 辨分析、推理批判 的 系 統 思 考 與 後 設思考素養,並能 行動與反思,以有 效 處 理 及 解 決 生 活、生命問題。

科-J-A2

運用科技工具,理解與歸 納問題,進而提出簡易的 解決之道。

科 C-U-A2

具備系統思考與分析探 索的能力,並能整合科 學、科技、工程、藝術與 數學等方法及工具,有效 處理與解決問題。

A3 規劃執行

與 創新應變

具 備 規 劃 及 執 行 計畫的能力,並試 探 與 發 展 多 元 專 業知能、充實生活

科-J-A3

利用科技資源,擬定與執 行科技專題活動。

科 C-U-A3

具備統整科技資源進行 規劃、執行、評鑑及反省 的能力,並能以科技創新

(7)

總綱 核心 素養 面向

總綱 核心素養

項目

總綱核心素養 項目說明

科技領域核心素養具體內涵 國民中學教育

(J)

綜合型高級中等學校教 育(C-U) 經驗,發揮創新精

神,以因應社會變 遷、增進個人的彈 性適應力。

的態度與作為,因應新的 情境與問題。

B 溝通 互動

B1 符號運用

與 溝通表達

具 備 理 解 及 使 用 語言、文字、數理、

肢 體 及 藝 術 等 各 種符號進行表達、

溝通及互動,並能 了解與同理他人,

應 用 在 日 常 生 活 及工作上。

科-J-B1

具備運用科技符號與運 算思維進行日常生活的 表達與溝通。

科 C-U-B1

合理的運用科技符號與 運算思維進行表達,並能 有效進行思想與經驗的 表達,與他人溝通並解決 問題。

B2 科技資訊

與 媒體素養

具備善用科技、資 訊 與 各 類 媒 體 之 能力,培養相關倫 理 及 媒 體 識 讀 的 素養,俾能分析、

思辨、批判人與科 技、資訊及媒體之 關係。

科-J-B2

理解資訊與科技的基本 原理,具備媒體識讀的能 力,並能了解人與科技、

資訊、媒體的互動關係。

科 C-U-B2

理解科技與資訊的原理 及發展趨勢,具備科技、

資訊、媒體的整合運用能 力,並能分析、思辨、批 判人與科技、社會、環境 之關係。

B3 藝術涵養

與 美感素養

具備藝術感知、創 作與鑑賞能力,體 會藝術文化之美,

透 過 生 活 美 學 的 省思,豐富美感體 驗,培養對美善的 人 事 物 , 進 行 賞 析、建構與分享的 態度與能力。

科-J-B3

了解美感應用於科技的 特質,並進行科技創作與 分享。

科 C-U-B3

具備欣賞科技創作之美 感,以進行科技與藝術的 創作、傳播與分享。

C 社會 參與

C1 道德實踐

與 公民意識

具 備 道 德 實 踐 的 素養,從個人小我 到社會公民,循序 漸進,養成社會責 任感及公民意識,

主 動 關 注 公 共 議 題 並 積 極 參 與 社 會活動,關懷自然 生 態 與 人 類 永 續 發 展 , 而 展 現 知 善、樂善與行善的 品德。

科-J-C1

理解科技與人文議題,培 養科技發展衍生之守法 觀念與公民意識。

科 C-U-C1

具備科技與人文議題的 思辨與反省能力,並能主 動關注科技發展衍生之 社會議題與倫理責任。

(8)

總綱 核心 素養 面向

總綱 核心素養

項目

總綱核心素養 項目說明

科技領域核心素養具體內涵 國民中學教育

(J)

綜合型高級中等學校教 育(C-U)

C2 人際關係

與 團隊合作

具 備 友 善 的 人 際 情 懷 及 與 他 人 建 立 良 好 的 互 動 關 係,並發展與人溝 通 協 調 、 包 容 異 己、社會參與及服 務 等 團 隊 合 作 的 素養。

科-J-C2

運用科技工具進行溝通 協調及團隊合作,以完成 科技專題活動。

科 C-U-C2

妥善運用科技工具以組 織工作團隊,並進行溝通 協調,以進行合作共創。

C3 多元文化

與 國際理解

具 備 自 我 文 化 認 同的信念,並尊重 與欣賞多元文化,

積 極 關 心 全 球 議 題及國際情勢,且 能 順 應 時 代 脈 動 與社會需要,發展 國際理解、多元文 化 價 值 觀 與 世 界 和平的胸懷。

科-J-C3

利用科技工具理解國內 及全球科技發展現況或 其他本土與國際事務。

科 C-U-C3

運用科技去關懷、敏察和 理解國內及全球科技發 展現況或本土與國際事 務,並尊重與欣賞差異。

伍、學習重點

科技領域涵蓋生活科技與資訊科技兩個科目。由資訊科技課程提供學生學習電腦科學 相關知識,來培養學生的運算思維能力;由生活科技課程提供學生學習一般生活應用的科 技知識、工具及技能,來培養學生的設計與製作能力。依此,資訊科技與生活科技將分別 以運算思維及設計思考,作為學習重點的主要內容。科技領域學習重點的內容由「學習表 現」與「學習內容」所組成。「學習表現」是指學生在核心素養的具體表現,亦是教師評 量之依據;「學習內容」為科技領域之重要事實、概念、原理原則、技能、態度及後設認 知等,是未來課程設計、教材發展及教科書編撰之依據。「議題適切融入領域課程綱要」

(詳參附錄二)乃為豐富本領域的學習,促進核心素養的涵育,使各項議題可與科技領域 的學習重點適當結合。

一、學習表現

科技領域的學習表現分為兩類:「運算思維」與「設計思考」。運算思維方面的學 習表現包含:「運算思維與問題解決」、「資訊科技與合作共創」、「資訊科技與溝通 表達」、及「資訊科技使用態度」等四個類別,分別說明如下:

1.運算思維與問題解決:能具備運用運算工具輔助思維之能力,藉以分析問題、發 展問題解決方法,並進行有效的決策。

2.資訊科技與合作共創:能利用資訊科技與他人合作並進行創作。

(9)

3.資訊科技與溝通表達:能利用資訊科技表達想法並與他人溝通。

4.資訊科技使用態度:能建立健康、合理與合法的資訊科技使用態度與習慣,並樂 於探索資訊科技。

設計思考方面的學習表現包含:「日常生活的科技知識」、「日常科技的使用態度」、

「日常科技的操作技能」、及「科技實作的統合能力」等四個類別,分別說明如下:

1.日常生活的科技知識:包含本質演進、科技概念、科技程序、及影響評估等項目。

著重在培養學生了解科技的本質演進、科技的概念知識(如科技原理、工具使用 知識、材料處理知識等)、科技的程序知識(如問題解決、工程設計等)、及能 進行科技的影響評估(如科技與社會的互動、科技與環境的互動)等。

2.日常科技的使用態度:包含興趣、態度及習慣等項目。著重在培養學生學習科技 的興趣、使用科技的正確態度、及養成動手實作的習慣等。

3.日常科技的操作技能:包含操作、使用及維護等項目。著重在培養學生具備操作 機具的能力、使用科技產品的能力、及維護科技產品的能力。

4.科技實作的統合能力:包含設計、實作、整合、創意、溝通等項目。著重在培養 學生具備整合科際知識以實踐設計與製作的能力,並能在過程中進行有效的溝通,

與他人合作並進行創作,以利於創意之發揮。

以下說明科技領域的學習表現之編碼方式:

1.第 1 碼為學習表現的構面及類別。

2.第 2 碼為學習階段別,Ⅴ代表第五學習階段(高級中等學校 10-12 年級)。

3.第 3 碼為流水號。

第 1 碼 第 2 碼 第 3 碼

構面 類別 學習階段別 流水號

運算思維 (運)

運算思維與問題解決(t) 資訊科技與合作共創(c) 資訊科技與溝通表達(p) 資訊科技的使用態度(a)

V 1、2、3……

設計思考 (設)

日常生活的科技知識(k) 日常科技的科技態度(a) 日常科技的操作技能(s) 科技實作的統合能力(c)

V 1、2、3……

以下說明科技領域學習表現的內容:

構面 類別 學習表現

運算思維 (運)

運算思維與問題解決 (t)

運 t-V-1 運 t-V-2

能使用程式設計實現運算思維的問題解 決方法。

能應用運算思維評估問題解決方法的優 劣。

(10)

構面 類別 學習表現 資訊科技與合作共創

(c)

運 c-V-1 運 c-V-2

能認識專案管理的概念。

能選用適當的資訊科技與他人合作完成 專題製作。

資訊科技與溝通表達

(p) 運 p-V-1 能整合資訊科技進行有效的溝通表達。

資訊科技的使用態度 (a)

運 a-V-1 運 a-V-2 運 a-V-3

能實踐健康的數位公民生活。

能使用多元的觀點思辨資訊科技相關議 題。

能樂於探索新興的資訊科技。

設計思考 (設)

日常生活的科技知識 (k)

設 k-V-1 設 k-V-2 設 k-V-3

能了解工程與工程設計的基本知識。

能了解科技產業現況及新興科技發展趨 勢。

能分析、思辨與批判人與科技、社會、

環境之間的關係。

日常科技的使用態度 (a)

設 a-V-1 設 a-V-2

設 a-V-3

能主動探索科技新知。

能從關懷自然生態與社會人文的角度,

思考科技的選用、關注科技倫理及永續 發展議題。

能不受性別限制主動關注並參與生活中 的科技議題。

日常科技的操作技能 (s)

設 s-V-1 設 s-V-2 設 s-V-3

能運用繪圖軟體或相關科技以表達設計 構想。

能有效活用材料、工具並進行精確加工 處理。

能運用科技工具維修及調校科技產品。

科技實作的統合能力 (c)

設 c-V-1 設 c-V-2 設 c-V-3

能運用工程設計流程,規劃與執行專案 計畫以解決實務問題。

能運用科技知能及創新思考以設計科技 產品。

能具備溝通協調、組織工作團隊的能 力。

二、學習內容

科技領域包含資訊科技與生活科技兩科目,學習內容共分為 10 個主題。其中,資訊 科技包括:「演算法」、「程式設計」、「系統平台」、「資料表示、處理及分析」、「資訊科技 應用」、「資訊科技與人類社會」等主題;生活科技包括:「科技的本質」、「設計與製作」、

「科技的應用」、「科技與社會」等主題。

以下說明科技領域的學習內容之編碼方式:

1.第 1 碼為科目與主題,「資」表示資訊科技的內涵、「生」表示生活科技的內涵,

學習內容主題以英文大寫代表之。

2.第 2 碼為學習階段別,Ⅴ代表第五學習階段(高級中等學校 10-12 年級)。

3.第 3 碼為流水號。

(11)

第 1 碼 第 2 碼 第 3 碼

科目 主題 學習階段別 流水號

資訊科技

(資)

系統平台(S)、資料表示、處理及分析(D)、

演算法(A)、程式設計(P)、資訊科技應用 (T)與資訊科技與人類社會(H)。

V 1、2、3……

生活科技

(生)

科技的本質(N)、設計與製作(P)、科技的

應用(A)、科技與社會(S) V 1、2、3……

(一)資訊科技

資訊科技課程的理念主要在透過資訊科技理論與應用培養學生高階思考能力與 重要關鍵能力,以期能面對二十一世紀中生活與職業的挑戰。透過資訊科技課程的 學習,學生能利用運算思維與資訊科技有效解決生活與學習問題並進行溝通與表達,

且能以團隊合作的方式進行資訊科技創作。資訊科技課程旨在培養學生運算思維能 力,以促進其問題解決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創造力及溝通表達能力。此外,資訊 科技課程亦協助學生建立資訊社會中應有的態度,透過對資訊科技與人類社會相關 議題之了解,養成正確的資訊科技使用習慣,遵守相關之倫理、道德及法律,並關 懷資訊社會的各項議題。

綜合型高級中等學校資訊科技的學習內容,係依據資訊科技學科的基本內涵訂 定,同時因應資訊科技潮流,與未來發展趨勢,以培養學生與時俱進的資訊科技基 本能力,成為主動、積極且負責任的數位公民。具體而言,資訊科技學習內容包含:

「系統平台」、「資料表示、處理及分析」、「演算法」、「程式設計」、「資訊 科技應用」及「資訊科技與人類社會」等主題,分別說明如下:

1.系統平台:包含各式資訊系統平台,如:個人電腦、行動裝置、網際網路、雲端 運算平台等之使用方法、基本架構、工作原理與未來發展。

2.資料表示、處理及分析:包含數位資料的屬性、表示、轉換、分析及應用。

3.演算法:包含演算法的概念、原理、表示方法、設計應用及效能分析。

4.程式設計:包含程式設計的概念、實作及應用。

5.資訊科技應用:包含各式常見資訊科技應用軟體與網路服務的使用方法,使其運 用在專案管理基礎概念上。

6.資訊科技與人類社會:包含資訊科技合理使用原則,以及資訊倫理、法律及社會 相關議題。

以下說明資訊科技課程的學習內容:

主題 學習內容

系統平台(S) 資 S-V-1 系統平台之運作原理。

資 S-V-2 系統平台之未來發展趨勢。

資料表示、處理及分析(D) 資 D-V-1 資料處理之常用演算法及資料處理軟體工具。

資 D-V-2 資料分析之基本概念與方法。

演算法(A) 資 A-V-1 常見資料結構的概念及應用。

(12)

主題 學習內容 資 A-V-2 資訊科技常用的演算法。

程式設計(P)

資 P-V-1 結構化程式設計實作。

資 P-V-2 基本演算法的程式設計實作。

資 P-V-3 模組化程式設計實作。

資訊科技應用(T) 資 T-V-1 數位合作共創之概念與工具使用。

資訊科技與人類社會(H)

資 H-V-1 資訊科技的合理使用原則。

資 H-V-2 個人資料的保護與資訊安全。

資 H-V-3 資訊科技對人與社會的影響與衝擊。

註:請參考附錄三各項學習內容之說明。

(二)生活科技

生活科技課程的理念主要在於引導學生如何從生活需求中去設計與製作有用及 適用的物品,並在設計與製作的過程中,學習如何由嘗試錯誤,以至系統性思考。

生活科技課程的內涵是以「做、用、想」為主,亦即,培養學生動手做的能力、使 用科技產品的能力、及設計與批判思考的能力。

綜合型高級中等學校生活科技的學習內容強調藉由工程設計的專題製作活動,

提供學生跨學科知識整合的學習,並藉此培養設計、創新、批判思考等高層次思考 能力。具體而言,其學習內容主要分為:「科技的本質」、「設計與製作」、「科 技的應用」、以及「科技與社會」四個主題,分別說明如下:

1.科技的本質:介紹工程設計在科技上的應用,及科技與工程、科學、藝術、數學 等知識的統整與應用。

2.設計與製作:介紹工程設計的步驟,使學生了解如何界定問題與發展解決方案、

進行預測分析的方法、製作模型/原型、及測試、修正與最佳化等程序。

3.科技的應用:介紹機構與結構、機電整合與控制等兩大主軸,在機構與結構方面,

主要使學生了解機構與結構的模擬與分析、及機構與結構在生活上的應用等;在 機電整合與控制方面,主要使學生了解機電整合與控制的基礎概念知識、及機電 整合與控制在生活上的應用等。

4.科技與社會:介紹科技與工程的相關產業與職業,及科技與社會互動的省思,使 學生能探究科技與個人、社會、環境、性別及文化之間的互動關係,並能了解不 良科技產品或設施所可能衍生的社會問題,藉此養成對科技的正確態度及價值觀。

以下說明生活科技課程的學習內容:

主題 學習內容

科技的本質 (N)

生 N-V-1 科技與工程的關係。

- 工程技術在科技發展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 工程設計的基本概念。

生 N-V-2 工程、科技、科學、藝術與數學的統整與應用。

- 科學分析、數學模擬與計算在工程設計過程中扮演的角色。

(13)

主題 學習內容

設計與製作 (P)

生 P-V-1 工程設計與實作。

- 界定問題與發展解決方案的原則。

- 預測分析的方法。

- 模型/原型製作。

- 測試、修正與最佳化。

科技的應用 (A)

生 A-V-1 機構與結構的設計與應用。

- 機構與結構的模擬與分析。

- 機構與結構在生活上的應用。

生 A-V-2 機電整合與控制的設計與應用。

- 機電整合的基礎概念知識。

- 機電整合與控制在生活上的應用。

科技與社會 (S)

生 S-V-1 科技與社會互動的省思。

- 科技與工程相關產業與職業介紹。

- 科技、工程與社會議題的探究及省思。

- 科技產業中性別差異與區隔的省思。

註:請參考附錄三各項學習內容之說明。

(14)

陸、實施要點

科技領域與綜合活動領域共有生命教育、生涯規劃、家政、法律與生活、環境科學概 論、生活科技及資訊科技等 7 科目,生涯規劃為一年級必修,其餘科目任選一科目開設,

合計 4 學分。未開設科目各校亦可視需要在校訂課程中規劃開設相同或相關名稱之科目。

一、課程發展

(一)科技領域的課程應兼重生活科技與資訊科技,並關注科技與科學、數學、社會領 域間的橫向統整,以及與國民中學階段的縱向銜接。

(二)生活科技之課程應著重在工程導向的設計與製作,強調藉由工程設計的專題製作 活動,提供學生跨學科知識整合的學習(如科學、科技、工程、藝術與數學),並 藉此培養設計、創新、批判思考等高層次思考能力。

(三)資訊科技之課程以運算思維為主軸,透過電腦科學相關知能的學習,培養邏輯思 考、系統化思考等運算思維,通曉科技應用軟體與網路資源服務,並藉由資訊科 技之設計與實作,增進運算思維的應用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團隊合作以及創新 思考。此外,亦需逐步進行電腦科學探索,以了解運算思維之原理而能進一步整 合應用。

(四)為增進科技領域學習的豐富性,以及地區關懷與國際視野,課程發展應以學生經 驗為中心、選取生活化教材,並掌握各項議題之基本理念與其不同學習階段之實 質內涵,連結領域/科目內容,以問題覺知、知識理解、技能習得、及實踐行動 之次序發展教材。

(五)本領域課程發展可考量引進產業參與,以掌握科技發展之最新趨勢,啟發未來創新 科技思維。

二、教材編選

(一)教材的編選應符合科技領域課程之理念、課程目標與學習重點,並適合學生之認 知能力與身心發展。

(二)教材編寫應注意其連貫性,如有先後順序關係之內涵,則須循序漸進介紹,並應 注意教材內容應具時代性及前瞻性。

(三)教材之範例、說明與教學活動設計應配合學生的日常生活與學習經驗,並兼具趣 味性與挑戰性。

(四)教材所使用之文字、圖片和資料須重視性別平等、文化差異及尊重人權的理念。教 材呈現應注意社會中性別、族群與階級的權力結構關係,保障性別權益。

(五)教材文字之敘述應力求生動活潑與淺顯易懂,避免使用過多之專業術語。

(六)為增進科技學習的廣度,教材編選可適切納入各項議題的素材,並引導學生分析、

(15)

思辨與批判人與科技、社會、環境之間的關係。

(七)鼓勵於原住民重點學校之教材編選,適度與當地原住民族文化與部落生活經驗結 合,進行文化回應教學。

三、教學實施

(一)科技領域之教學宜以問題解決或專題製作之方式進行,鼓勵學生進行自主性、探 索式的學習,以實踐「設計思考」與「運算思維」的課程理念。實作活動時數宜佔 整體課程時數的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二。

(二)生活科技實作活動之設計原則:

1.應以動手實作的活動為主,引導學生運用工程設計流程,進行專案之規劃與執行,

以提升其解決真實世界問題的能力。

2.應引導學生應用工程設計與科技創新能力,針對科技產品構造或功能提出創新且可 行的設計構想。

3.專題實作應以工程設計為主,並與科學、藝術、數學相關知識進行橫向連結。

4.應透過系列實作或實驗單元的輔助,引導學生應用科學、科技、工程、藝術與數學 等知識分析設計方案的可行性,以預測、探究或解決工程設計與製作過程中的可能 問題。

5.應引導學生妥善運用工具、設備以進行材料處理,進而解決實作過程的問題。

6.須能引導學生反思、改善工程設計流程,並藉此試探對工程領域的興趣。

(三)資訊科技之「演算法」與「程式設計」教學宜教導學生運用「演算法」分析問題、

設計問題解決的方法,兼以「程式設計」實踐問題解決的程序,兩者環環相扣,不 宜分別教學。課程規劃應列舉與學生日常生活與學習相關之實例,以激發學生學 習演算法與程式設計解決問題之興趣。

(四)教學單元目標之設定與學習活動之安排,應重視學生的個別差異,輔導學生手腦 並用,兼顧認知、情意、技能及統合能力之均衡發展。

(五)教學過程中可適時輔以校外參訪等教學活動。

(六)教師應於每學期上課前確定學校可提供教學所需之軟、硬體設備,並確認其安全 性與合法性。

(七)對身心障礙或有其他特殊需求之學生,教師應協調學校或社福單位提供適切之科 技輔具。

(八)教學內容宜與其他學習領域進行橫向聯繫,促進協同教學之實施。

(九)教師宜持續關注大專院校科技領域相關科系、科技產業相關職業的發展現況,以 擷取科技新知與教學創意。

(十)教師使用教材及從事教育活動時,應具備性別平等意識,破除性別刻板印象、避

(16)

免性別偏見及性別歧視,並應鼓勵學生修習非傳統性別之學科領域。

四、教學資源

(一)學校宜依據生活科技課程設備基準採購適切的手工具、電動機具、桌上型機具、

或其它新興機具設備等,並規劃合宜的空間,以利教學之實施。

(二)學校宜依據資訊科技課程教師之授課需要採購適切之軟硬體設備(電腦、應用軟 體、新興科技工具與平台等),或採用自由軟體進行教學。

(三)生活科技及資訊科技專科教室內的器材、工具、或機具等設備的擺放與架設應有 適切的規劃,並設有安全防護與應急措施。需使用工具、機具和設備時,應特別 指導學生對機具的使用方法和操作安全,並妥善管理。

(四)宜定期補充與學生學習活動有關之學習資源(如:相關的圖書、期刊雜誌、多媒體 視聽教材等)。

五、學習評量

(一)科技領域的學習重點涵蓋科技知識、科技態度、操作技能與統合能力等類別,故 學習評量應涵蓋此四大類別與結合「做、用、想」的課程理念與學習重點,並兼重 形成性和總結性的評量,且必須兼顧學生之個別差異。

(二)科技知識方面的評量宜涵蓋不同認知層次,且評量之設計應以靈活、富創意、情 境化與多樣化為目標,並儘量以開放式問題訓練學生之思辨能力。

(三)科技態度方面的評量宜涵蓋態度建立、習慣與興趣養成等不同面向,並透過教師晤 談、學生自我評量與同儕互評等方式為之。

(四)操作技能方面之評量宜涵蓋不同技能層次,並透過實作或檔案評量方式為之,且 應考查學生日常表現與行為習慣之改進。

(五)統合能力方面的評量宜涵蓋設計、創新、解決問題、團隊合作、批判思考等,並 透過實作、晤談、自我評量、同儕互評、檔案評量等方式為之。

(六)科技領域的評量除了應涵蓋前述類別之外,也應具有引導學生自我反思與改善學 習,以培養其後設認知能力。

(七)科技領域的教師於教材編選、教學實施、班級經營等工作,應參考學生的評量結 果據以調整。

(17)

柒、附錄

附錄一:科技領域學習重點與核心素養呼應表參考示例

科技領域學習重點 科技領域

核心素養

學習表現 學習內容

運 a-V-3 設 k-V-1 設 k-V-2 設 a-V-1

能樂於探索新興的資訊 科技。

能了解工程與工程設計 的基本知識。

能了解科技產業現況及 新興科技發展趨勢。

能主動探索科技新知。

資 S-V-1 資 S-V-2 生 N-V-1 生 A-V-1 生 A-V-2

系統平台之運作原理。

系統平台之未來發展 趨勢。

科技與工程的關係。

機構與結構的設計與 應用。

機電整合與控制的設 計與應用。

科 C-U-A1 具 備 應 用 科 技 的知識與能力,

有 效 規 劃 個 人 生 涯 發 展 朝 向 自我精進。

運 t-V-2 設 k-V-1 設 s-V-3 設 c-V-1

設 c-V-2

能應用運算思維評估問 題解決方法的優劣。

能了解工程與工程設計 的基本知識。

能運用科技工具維修及 調校科技產品。

能運用工程設計流程,

規劃與執行專案計畫以 解決實務問題。

能運用科技知能及創新 思考以設計科技產品。

資 D-V-1

資 D-V-2 生 N-V-2

生 P-V-1 生 A-V-1 生 A-V-2

資料處理之常用演算 法及資料處理軟體工 具。

資料分析之基本概念 與方法。

工程、科技、科學、藝 術與數學的統整與應 用。

工程設計與實作。

機構與結構的設計與 應用。

機電整合與控制的設 計與應用。

科 C-U-A2 具 備 系 統 思 考 與 分 析 探 索 的 能力,並能整合 科學、科技、工 程、藝術與數學 等方法及工具,

有 效 處 理 與 解 決問題。

運 t-V-2 運 c-V-1 運 c-V-2

設 k-V-1 設 s-V-2 設 c-V-1

設 c-V-2

能應用運算思維評估問 題解決方法的優劣。

能 認 識 專 案 管 理 的 概 念。

能選用適當的資訊科技 與他人合作完成專題製 作。

能了解工程與工程設計 的基本知識。

能有效活用材料、工具 並進行精確加工處理。

能運用工程設計流程,

規劃與執行專案計畫以 解決實務問題。

能運用科技知能及創新 思考以設計科技產品。

資 P-V-1 資 P-V-2 資 P-V-3 生 P-V-1 生 A-V-1 生 A-V-2

結構化程式設計實作。

基本演算法的程式設 計實作。

模組化程式設計實作。

工程設計與實作。

機構與結構的設計與 應用。

機電整合與控制的設 計與應用。

科 C-U-A3 具 備 統 整 科 技 資源進行規劃、

執行、評鑑及反 省的能力,並能 以 科 技 創 新 的 態度與作為,因 應 新 的 情 境 與 問題。

運 t-V-2 運 p-V-1

能應用運算思維評估問 題解決方法的優劣。

能整合資訊科技進行有 效的溝通表達。

資 D-V-1 資料處理之常用演算 法及資料處理軟體工 具。

科 C-U-B1 合 理 的 運 用 科 技 符 號 與 運 算 思維進行表達,

(18)

科技領域學習重點 科技領域 核心素養

學習表現 學習內容

設 s-V-1 能運用繪圖軟體或相關 科技以表達設計構想。

資 D-V-2 資 A-V-1 資 A-V-2 生 P-V-1

資料分析之基本概念 與方法。

常見資料結構的概念 及應用。

資訊科技常用的演算 法。

工程設計與實作。

並 能 有 效 進 行 思 想 與 經 驗 的 表達,與他人溝 通並解決問題。

運 a-V-1 設 k-V-2 設 k-V-3

能實踐健康的數位公民 生活。

能了解科技產業現況及 新興科技發展趨勢。

能分析、思辨與批判人 與科技、社會、環境之 間的關係。

資 H-V-1 資 H-V-2 資 H-V-3 生 N-V-2

生 S-V-1

資訊科技的合理使用 原則。

個人資料的保護與資 訊安全。

資訊科技對人與社會 的影響與衝擊。

工程、科技、科學、藝 術與數學的統整與應 用。

科技與社會互動的省 思。

科 C-U-B2 理 解 科 技 與 資 訊 的 原 理 及 發 展趨勢,具備科 技、資訊、媒體 的 整 合 運 用 能 力,並能分析、

思辨、批判人與 科技、社會、環 境之關係。

運 p-V-1 設 s-V-1

能整合資訊科技進行有 效的溝通表達。

能運用繪圖軟體或相關 科技以表達設計構想。

資 T-V-1 生 P-V-1

數位合作共創之概念 與工具使用。

工程設計與實作。

科 C-U-B3 具 備 欣 賞 科 技 創作之美感,以 進 行 科 技 與 藝 術的創作、傳播 與分享。

運 a-V-2 設 a-V-2

設 a-V-3

設 s-V-2 設 s-V-3

能使用多元的觀點思辨 資訊科技相關議題。

能從關懷自然生態與社 會人文的角度,思考科 技的選用、關注科技倫 理及永續發展議題。

能不受性別限制主動關 注並參與生活中的科技 議題。

能有效活用材料、工具 並進行精確加工處理。

能運用科技工具維修及 調校科技產品。

資 H-V-3 生 S-V-1

資訊科技對人與社會 的影響與衝擊。

科技與社會互動的省 思。

科 C-U-C1 具 備 科 技 與 人 文 議 題 的 思 辨 與反省能力,並 能 主 動 關 注 科 技 發 展 衍 生 之 社 會 議 題 與 倫 理責任。

運 c-V-2

設 c-V-3

能選用適當的資訊科技 與他人合作完成專題製 作。

能具備溝通協調、組織 工作團隊的能力。

資 T-V-1 生 A-V-1 生 A-V-2

數位合作共創之概念 與工具使用。

機構與結構的設計與 應用。

機電整合與控制的設 計與應用。

科 C-U-C2 妥 善 運 用 科 技 工 具 以 組 織 工 作團隊,並進行 溝通協調,以進 行合作共創。

(19)

科技領域學習重點 科技領域 核心素養

學習表現 學習內容

運 a-V-2 設 s-V-1

能使用多元的觀點思辨 資訊科技相關議題。

能運用繪圖軟體或相關 科技以表達設計構想。

資 H-V-3 生 S-V-1

資訊科技對人與社會 的影響與衝擊。

科技與社會互動的省 思。

科 C-U-C3 運 用 科 技 去 關 懷、敏察和理解 國 內 及 全 球 科 技 發 展 現 況 或 本 土 與 國 際 事 務,並尊重與欣 賞差異。

(20)

附錄二:議題適切融入領域課程綱要 壹、前言

「議題」係基於社會發展需要、普遍受到關注,且期待學生應有所理解與行動的一些 課題,其攸關現代生活、人類發展與社會價值,具時代性與前瞻性,且常具高度討論性與 跨學門性質。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本乎總綱「自發」、「互動」及「共好」之基本理念,

為與社會脈動、生活情境緊密連結,以議題教育培養學生批判思考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提 升學生面對議題的責任感與行動力,並能追求尊重多元、同理關懷、公平正義與永續發展 等核心價值。

依《總綱》「實施要點」規定,課程設計應適切融入性別平等、人權、環境、海洋、品 德、生命、法治、科技、資訊、能源、安全、防災、家庭教育、生涯規劃、多元文化、閱 讀素養、戶外教育、國際教育、原住民族教育等議題。各領域/科目可發揮課程與教學之創 意與特色,依需求適切融入,不受限於上述議題。同時隨著社會的變遷與時代的推移,議 題內涵亦會發生改變或產生新議題,故學校宜對議題具備高度敏覺性,因應環境之變化,

活化與深化議題內涵,並依學生的身心發展,適齡、適性地設計具創新、前瞻與統整之課 程計畫。

為促進議題教育功能之發揮,各領域/科目「課程綱要」已進行《總綱》所列議題之適 切轉化與統整融入。學校、教師及教材研發、出版與審查等相關教育人員應依循各領域/科 目「課程綱要」內容,並參考本說明,落實議題融入課程與教學之責任。學校亦可於彈性 學習課程/時間及校訂課程中據以規劃相關議題,將議題的精神與價值適切融入學校組織 規章、獎懲制度及相關活動,以形塑校園文化,提升學生學習成果。

議題教育的實施包含正式與非正式課程,學校課程的發展與教材編選應以學生經驗為 中心,選取生活化教材。在掌握議題之基本理念與不同教育階段之實質內涵下,連結領域 /科目內容,以問題覺知、知識理解、技能習得及實踐行動等不同層次循序引導學生學習,

發展教材並編輯教學手冊。教師教學時,除涵蓋於領域/科目之教材內容外,可透過領域/

科目內容之連結、延伸、統整與轉化,進行議題之融入,亦可將人物、典範、習俗或節慶 等加入教材,或採隨機教學,並於作業、作品、展演、參觀、社團與團體活動中,以多元 方式融入議題。經由討論、對話、批判與反思,使教室成為知識建構與發展的學習社群,增 進議題學習之品質。

各該教育主管機關應提供資源以落實議題融入教育,有關《總綱》所列各項議題之完 整內涵說明與融入方式等,可參閱「議題融入說明手冊」與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 各領域/科目之課程手冊。

(21)

貳、議題學習目標

為使各領域/科目課程能適切進行議題融入,並落實教育相關法律及國家政策綱領,

以下臚列十九項議題之學習目標,提供學校及教師於相關課程或議題教學時進行適切融 入,以與領域/科目課程作結合。

議題 學習目標

性別平等教育1

理解性別的多樣性,覺察性別不平等的存在事實與社會文化中的性別權力 關係;建立性別平等的價值信念,落實尊重與包容多元性別差異;付諸行 動消除性別偏見與歧視,維護性別人格尊嚴與性別地位實質平等。

人權教育2 了解人權存在的事實、基本概念與價值;發展對人權的價值信念;增強對 人權的感受與評價;養成尊重人權的行為及參與實踐人權的行動。

環境教育3

認識與理解人類生存與發展所面對的環境危機與挑戰;探究氣候變遷、資 源耗竭與生物多樣性消失,以及社會不正義和環境不正義;思考個人發展、

國家發展與人類發展的意義;執行綠色、簡樸與永續的生活行動。

海洋教育4 體驗海洋休閒與重視戲水安全的親海行為;了解海洋社會與感受海洋文化 的愛海情懷;探究海洋科學與永續海洋資源的知海素養。

科技教育5 具備科技哲學觀與科技文化的素養;激發持續學習科技及科技設計的興 趣;培養科技知識與產品使用的技能。

能源教育6 增進能源基本概念;發展正確能源價值觀;養成節約能源的思維、習慣和 態度。

家庭教育7

具備探究家庭發展、家庭與社會互動關係及家庭資源管理的知能;提升積 極參與家庭活動的責任感與態度;激發創造家人互動共好的意識與責任,

提升家庭生活品質。

原住民族教育8 認識原住民族歷史文化與價值觀;增進跨族群的相互了解與尊重;涵養族 群共榮與平等信念。

品德教育 增進道德發展知能;了解品德核心價值與道德議題;養成知善、樂善與行 善的品德素養。

生命教育 培養探索生命根本課題的知能;提升價值思辨的能力與情意;增進知行合 一的修養。

法治教育 理解法律與法治的意義;習得法律實體與程序的基本知能;追求人權保障 與公平正義的價值。

資訊教育 增進善用資訊解決問題與運算思維能力;預備生活與職涯知能;養成資訊 社會應有的態度與責任。

安全教育 建立安全意識;提升對環境的敏感度、警覺性與判斷力;防範事故傷害發 生以確保生命安全。

防災教育 認識天然災害成因;養成災害風險管理與災害防救能力;強化防救行動之 責任、態度與實踐力。

生涯規劃教育 了解個人特質、興趣與工作環境;養成生涯規劃知能;發展洞察趨勢的敏 感度與應變的行動力。

多元文化教育 認識文化的豐富與多樣性;養成尊重差異與追求實質平等的跨文化素養;

維護多元文化價值。

閱讀素養教育 養成運用文本思考、解決問題與建構知識的能力;涵育樂於閱讀態度;開 展多元閱讀素養。

戶外教育 強化與環境的連接感,養成友善環境的態度;發展社會覺知與互動的技能,

培養尊重與關懷他人的情操;開啟學生的視野,涵養健康的身心。

(22)

議題 學習目標

國際教育 養成參與國際活動的知能;激發跨文化的觀察力與反思力;發展國家主體 的國際意識與責任感。

8 項議題所涉之教育相關法律及國家政策綱領如下:

註 1:性別平等教育之教育相關法律或國家政策綱領有:《性別平等教育法》、《性別平等政策綱領》、《消 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施行法》等。

註 2:人權教育之教育相關法律或國家政策綱領有:《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及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 約施行法》、《兒童權利公約施行法》、《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施行法》等。

註 3:環境教育之教育相關法律或國家政策綱領有:《環境教育法》、《國家環境教育綱領》等。

註 4:海洋教育之教育相關法律或政策綱領有:《國家海洋政策綱領》等。

註 5:科技教育之教育相關法律或政策綱領有:《科學技術基本法》等。

註 6:能源教育之教育相關法律或政策綱領有:《能源發展綱領》等。

註 7:家庭教育之教育相關法律或政策綱領有:《家庭教育法》等。

註 8:原住民族教育之教育相關法律或政策綱領有:《原住民族基本法》、《原住民族教育法》、《原住民族 語言發展法》等。

參、議題適切融入之學習主題與實質內涵及學習重點舉例說明 一、議題之學習主題與實質內涵

有鑒於性別平等、人權、環境、海洋教育議題為延續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已具完整 之內涵架構,有利延伸規劃各領域/科目課程之適切融入,並能豐富與落實核心素養之 內涵,故以性別平等、人權、環境、海洋教育議題為例,呈現其學習主題與實質內 涵,以作為課程設計、教材編審與教學實施之參考。

有關本領域融入議題之選擇、作法與示例參考說明,可參閱「科技領域課程手冊」。

教育階段 議題/學習主題

議題實質內涵

國民小學 國民中學 高級中等學校

性 別 平 等 教 育

生理性別、性 傾向、性別特 質與性別認同 多樣性的尊重

性 E1

性 E2

認 識 生 理 性 別、性傾向、

性 別 特 質 與 性 別 認 同 的 多元面貌。

覺 知 身 體 意 象 對 身 心 的 影響。

性 J1

性 J2

接 納 自 我 與 他 人 的 性 傾 向、性別特質 與性別認同。

釐 清 身 體 意 象 的 性 別 迷 思。

性 U1

性 U2

肯 定 自 我 與 尊 重 他 人 的 性傾向、性別 特 質 與 性 別 認同,突破個 人 發 展 的 性 別限制。

探 究 社 會 文 化 與 媒 體 對 身 體 意 象 的 影響。

性別角色的突 破與性別歧視 的消除

性 E3 覺 察 性 別 角 色 的 刻 板 印 象 , 了 解 家 庭、學校與職 業的分工,不 應 受 性 別 的 限制。

性 J3 檢視家庭、學 校、職場中基 於 性 別 刻 板 印 象 產 生 的 偏見與歧視。

性 U3 分析家庭、學 校、職場與媒 體 中 的 性 別 不平等現象,

提 出 改 善 策 略。

(23)

教育階段 議題/學習主題

議題實質內涵

國民小學 國民中學 高級中等學校

身體自主權的 尊重與維護

性 E4 認 識 身 體 界 限 與 尊 重 他 人 的 身 體 自 主權。

性 J4 認 識 身 體 自 主 權 相 關 議 題,維護自己 與 尊 重 他 人 的 身 體 自 主 權。

性 U4 維 護 與 捍 衛 自 己 的 身 體 自主權,並尊 重 他 人 的 身 體自主權。

性騷擾、性侵 害與性霸凌的 防治

性 E5 認識性騷擾、

性侵害、性霸 凌 的 概 念 及 其求助管道。

性 J5 辨識性騷擾、

性 侵 害 與 性 霸凌的樣態,

運 用 資 源 解 決問題。

性 U5 探究性騷擾、

性 侵 害 與 性 霸 凌 相 關 議 題,並熟知權 利 救 濟 的 管 道與程序。

語言、文字與 符號的性別意 涵分析

性 E6 了解圖像、語 言 與 文 字 的 性別意涵,使 用 性 別 平 等 的 語 言 與 文 字進行溝通。

性 J6 探 究 各 種 符 號 中 的 性 別 意 涵 及 人 際 溝 通 中 的 性 別問題。

性 U6 解 析 符 號 的 性別意涵,並 運 用 具 性 別 平 等 的 語 言 及符號。

科技、資訊與 媒體的性別識 讀

性 E7 解 讀 各 種 媒 體 所 傳 遞 的 性 別 刻 板 印 象。

性 J7

性 J8

解 析 各 種 媒 體 所 傳 遞 的 性別迷思、偏 見與歧視。

解 讀 科 技 產 品 的 性 別 意 涵。

性 U7

性 U8

批判科技、資 訊 與 媒 體 的 性 別 意 識 形 態,並尋求改 善策略。

發 展 科 技 與 資訊能力,不 受 性 別 的 限 制。

性別權益與公 共參與

性 E8

性 E9

了 解 不 同 性 別 者 的 成 就 與貢獻。

檢 視 校 園 中 空 間 與 資 源 分 配 的 性 別 落差,並提出 改善建議。

性 J9

性 J10

認 識 性 別 權 益 相 關 法 律 與 性 別 平 等 運動的楷模,

具 備 關 懷 性 別 少 數 的 態 度。

探 究 社 會 中 資 源 運 用 與 分 配 的 性 別 不平等,並提 出解決策略。

性 U9

性 U10

了 解 性 別 平 等 運 動 的 歷 史發展,主動 參 與 促 進 性 別 平 等 的 社 會公共事務,

並 積 極 維 護 性別權益。

檢 視 性 別 相 關政策,並提 出看法。

性別權力關係 與互動

性 E10

性 E11

辨 識 性 別 刻 板 的 情 感 表 達 與 人 際 互 動。

培 養 性 別 間

性 J11 去 除 性 別 刻 板 與 性 別 偏 見 的 情 感 表 達與溝通,具 備 與 他 人 平

性 U11 分 析 情 感 關 係 中 的 性 別 權力議題,養 成 溝 通 協 商 與 提 升 處 理

(24)

教育階段 議題/學習主題

議題實質內涵

國民小學 國民中學 高級中等學校

合 宜 表 達 情 感的能力。

性 J12

等 互 動 的 能 力。

省 思 與 他 人 的 性 別 權 力 關係,促進平 等 與 良 好 的 互動。

性 U12

情 感 挫 折 的 能力。

反 思 各 種 互 動 中 的 性 別 權力關係。

性別與多元文 化

性 E12

性 E13

了 解 與 尊 重 家 庭 型 態 的 多樣性。

了 解 不 同 社 會 中 的 性 別 文化差異。

性 J13

性 J14

了 解 多 元 家 庭 型 態 的 性 別意涵。

認 識 社 會 中 性別、種族與 階 級 的 權 力 結構關係。

性 U13

性 U14

探 究 本 土 與 國 際 社 會 的 性 別 與 家 庭 議題。

善 用 資 源 以 拓 展 性 別 平 等 的 本 土 與 國際視野。

人 權 教 育

人權的基本概 念

人 E1 認 識 人 權 是 與生俱有的、

普遍的、不容 剝奪的。

人 J1 認 識 基 本 人 權的意涵,並 了 解 憲 法 對 人 權 保 障 的 意義。

人 U1 理 解 普 世 人 權 意 涵 的 時 代 性 及 聯 合 國 人 權 公 約 對 人 權 保 障 的意義。

人權與責任

人 E2 關 心 周 遭 不 公平的事件,

並 提 出 改 善 的想法。

人 J2 關 懷 國 內 人 權議題,提出 一 個 符 合 正 義 的 社 會 藍 圖,並進行社 會 改 進 與 行 動。

人 U2 探 討 國 際 人 權議題,並負 起 全 球 公 民 的 和 平 與 永 續發展責任。

人權與民主法 治

人 E3 了 解 每 個 人 需求的不同,

並 討 論 與 遵 守 團 體 的 規 則。

人 J3 探 索 各 種 利 益 可 能 發 生 的衝突,並了 解 如 何 運 用 民 主 審 議 方 式 及 正 當 的 程序,以形成 公共規則,落 實 平 等 自 由 之保障。

人 U3 認 識 我 國 重 要 的 人 權 立 法及其意義,

理 解 保 障 人 權 之 憲 政 原 理與原則。

人權與生活實 踐

人 E4

人 E5

表 達 自 己 對 一 個 美 好 世 界的想法,並 聆 聽 他 人 的 想法。

欣賞、包容個

人 J4

人 J5

了解平等、正 義的原則,並 在 生 活 中 實 踐。

了 解 社 會 上 有 不 同 的 群

人 U4

人 U5

理 解 人 權 與 世 界 和 平 的 關係,並在社 會中實踐。

理 解 世 界 上 有 不 同 的 國

(25)

教育階段 議題/學習主題

議題實質內涵

國民小學 國民中學 高級中等學校

人 E6

別 差 異 並 尊 重 自 己 與 他 人的權利。

覺 察 個 人 的 偏見,並避免 歧 視 行 為 的 產生。

人 J6

體和文化,尊 重 並 欣 賞 其 差異。

正 視 社 會 中 的各種歧視,

並 採 取 行 動 來 關 懷 與 保 護弱勢。

人 U6

家、族群和文 化,並尊重其 文化權。

探 討 歧 視 少 數民族、排除 異類、污名化 等現象,理解 其 經 常 和 政 治 經 濟 不 平 等、種族主義 等互為因果,

並 提 出 相 關 的 公 民 行 動 方案。

人權違反與救 濟

人 E7 認 識 生 活 中 不公平、不合 理、違反規則 和 健 康 受 到 傷害等經驗,

並 知 道 如 何 尋 求 救 助 的 管道。

人 J7 探 討 違 反 人 權 的 事 件 對 個人、社區/

部落、社會的 影響,並提出 改 善 策 略 或 行動方案。

人 U7 體 悟 公 民 不 服 從 的 人 權 法治意涵,並 倡 議 當 今 我 國 或 全 球 人 權 相 關 之 議 題。

人權重要主題

人 E8

人 E9

人 E10

人 E11

了 解 兒 童 對 遊 戲 權 利 的 需求。

認識生存權、

身 分 權 的 剝 奪 與 個 人 尊 嚴的關係。

認 識 隱 私 權 與 日 常 生 活 的關係。

了 解 兒 童 權 利 宣 言 的 內 涵 及 兒 童 權 利 公 約 對 兒 童 基 本 需 求 的 維 護 與 支 持。

人 J8

人 J9

人 J10

人 J11

人 J12

人 J13

了 解 人 身 自 由權,並具有 自 我 保 護 的 知能。

認識教育權、

工 作 權 與 個 人 生 涯 發 展 的關係。

了 解 人 權 的 起 源 與 歷 史 發 展 對 人 權 維護的意義。

運 用 資 訊 網 絡 了 解 人 權 相 關 組 織 與 活動。

理解貧窮、階 級 剝 削 的 相 互關係。

理解戰爭、和 平 對 人 類 生 活的影響。

人 U8

人 U9

人 U10

人 U11

說 明 言 論 自 由 或 新 聞 自 由 對 於 民 主 社 會 運 作 的 重要性。

理 解 法 律 對 社 會 上 原 住 民、身心障礙 者 等 弱 勢 所 提 供 各 種 平 權措施,旨在 促 進 其 能 擁 有 實 質 平 等 的社會地位。

認 識 聯 合 國 及 其 他 人 權 相 關 組 織 對 人 權 保 障 的 功能。

理 解 人 類 歷 史 上 發 生 大 屠殺的原因,

(26)

教育階段 議題/學習主題

議題實質內涵

國民小學 國民中學 高級中等學校

人 J14 了 解 世 界 人 權 宣 言 對 人 權 的 維 護 與 保障。

人 U12

思 考 如 何 避 免其再發生。

認 識 聯 合 國 的 各 種 重 要 國 際 人 權 公 約。

環 境 教 育

環境倫理

環 E1

環 E2

環 E3

參 與 戶 外 學 習 與 自 然 體 驗,覺知自然 環境的美、平 衡 、 與 完 整 性。

覺 知 生 物 生 命 的 美 與 價 值,關懷動、

植物的生命。

了 解 人 與 自 然和諧共生,

進 而 保 護 重 要棲地。

環 J1

環 J2

環 J3

了 解 生 物 多 樣 性 及 環 境 承 載 力 的 重 要性。

了 解 人 與 周 遭 動 物 的 互 動關係,認識 動物需求,並 關 切 動 物 福 利。

經 由 環 境 美 學 與 自 然 文 學 了 解 自 然 環 境 的 倫 理 價值。

環 U1

環 U2

關 心 居 住 地 區,因保護所 帶 來 的 發 展 限 制 及 權 益 受損,理解補 償 正 義 的 重 要性。

理 解 人 為 破 壞 對 其 他 物 種 與 棲 地 所 帶 來 的 生 態 不正義,進而 支 持 相 關 環 境保護政策。

永續發展

環 E4

環 E5

環 E6

環 E7

覺 知 經 濟 發 展 與 工 業 發 展 對 環 境 的 衝擊。

覺 知 人 類 的 生 活 型 態 對 其 他 生 物 與 生 態 系 的 衝 擊。

覺 知 人 類 過 度 的 物 質 需 求 會 對 未 來 世 代 造 成 衝 擊。

覺 知 人 類 社 會 有 糧 食 分 配 不 均 與 貧 富 差 異 太 大 的問題。

環 J4

環 J5

環 J6

了 解 永 續 發 展的意義(環 境、社會、與 經 濟 的 均 衡 發 展 ) 與 原 則。

了 解 聯 合 國 推 動 永 續 發 展 的 背 景 與 趨勢。

了 解 世 界 人 口數量增加、

糧 食 供 給 與 營 養 的 永 續 議題。

環 U3

環 U4

環 U5

探 討 臺 灣 二 十 一 世 紀 議 程 的 內 涵 與 相關政策。

思 考 生 活 品 質 與 人 類 發 展的意義,並 據 以 思 考 與 永 續 發 展 的 關係。

採 行 永 續 消 費 與 簡 樸 生 活 的 生 活 型 態,促進永續 發展。

氣候變遷

環 E8 認 識 天 氣 的 溫度、雨量要 素 與 覺 察 氣 候 的 趨 勢 及

環 J7 透 過 「 碳 循 環」,了解化 石 燃 料 與 溫 室氣體、全球

環 U6 探 究 國 際 與 國 內 對 氣 候 變 遷 的 應 對 措施,了解因

(27)

教育階段 議題/學習主題

議題實質內涵

國民小學 國民中學 高級中等學校

環 E9

環 E10

極 端 氣 候 的 現象。

覺 知 氣 候 變 遷會對生活、

社 會 及 環 境 造成衝擊。

覺 知 人 類 的 行 為 是 導 致 氣 候 變 遷 的 原因。

環 J8

環 J9

暖化、及氣候 變遷的關係。

了 解 台 灣 生 態 環 境 及 社 會 發 展 面 對 氣 候 變 遷 的 脆 弱 性 與 韌 性。

了 解 氣 候 變 遷 減 緩 與 調 適的涵義,以 及 台 灣 因 應 氣 候 變 遷 調 適的政策。

環 U7

應 氣 候 變 遷 的 國 際 公 約 的精神。

收 集 並 分 析 在 地 能 源 的 消 耗 與 排 碳 的趨勢,思考 因 地 制 宜 的 解決方案,參 與 集 體 的 行 動。

災害防救

環 E11

環 E12

環 E13

認 識 台 灣 曾 經 發 生 的 重 大災害。

養 成 對 災 害 的 警 覺 心 及 敏感度,對災 害 有 基 本 的 了解,並能避 免 災 害 的 發 生。

覺 知 天 然 災 害 的 頻 率 增 加 且 衝 擊 擴 大。

環 J10

環 J11

環 J12

環 J13

了 解 天 然 災 害 對 人 類 生 活、生命、社 會 發 展 與 經 濟 產 業 的 衝 擊。

了 解 天 然 災 害 的 人 為 影 響因子。

認 識 不 同 類 型 災 害 可 能 伴隨的危險,

學 習 適 當 預 防 與 避 難 行 為。

參 與 防 災 疏 散演練。

環 U8

環 U9

環 U10 環 U11

從 災 害 防 救 法 規 了 解 台 灣 災 害 防 救 的政策規劃。

分 析 實 際 監 測數據,探究 天 然 災 害 頻 率 的 趨 勢 與 預估。

執 行 災 害 防 救的演練。

運 用 繪 圖 科 技 與 災 害 資 料調查,繪製 防災地圖。

能源資源永續 利用

環 E14

環 E15

覺 知 人 類 生 存 與 發 展 需 要 利 用 能 源 及資源,學習 在 生 活 中 直 接 利 用 自 然 能 源 或 自 然 形式的物質。

覺 知 能 資 源 過 度 利 用 會 導 致 環 境 汙 染 與 資 源 耗 竭的問題。

環 J14

環 J15

環 J16

了 解 能 量 流 動 及 物 質 循 環 與 生 態 系 統 運 作 的 關 係。

認 識 產 品 的 生命週期,探 討 其 生 態 足 跡、水足跡及 碳足跡。

了 解 各 種 替 代 能 源 的 基 本 原 理 與 發

環 U12

環 U13

環 U14

了 解 循 環 型 社 會 的 涵 意 與執行策略,

實 踐 綠 色 消 費 與 友 善 環 境 的 生 活 模 式。

了 解 環 境 成 本、汙染者付 費、綠色設計 及 清 潔 生 產 機制。

了 解 國 際 及

(28)

教育階段 議題/學習主題

議題實質內涵

國民小學 國民中學 高級中等學校

環 E16

環 E17

了 解 物 質 循 環 與 資 源 回 收 利 用 的 原 理。

養 成 日 常 生 活節約用水、

用電、物質的 行為,減少資 源的消耗。

展趨勢。

環 U15

我 國 對 能 源 利 用 之 相 關 法 律 制 定 與 行政措施。

了 解 因 地 制 宜 及 友 善 環 境 的 綠 建 築 原理。

海 洋 教 育

海洋休閒

海 E1

海 E2

海 E3

喜 歡 親 水 活 動,重視水域 安全。

學 會 游 泳 技 巧,熟悉自救 知能。

具 備 從 事 多 元 水 域 休 閒 活 動 的 知 識 與技能。

海 J1

海 J2

海 J3

參 與 多 元 海 洋 休 閒 與 水 域活動,熟練 各 種 水 域 求 生技能。

認 識 並 參 與 安 全 的 海 洋 生態旅遊。

了 解 沿 海 或 河 岸 的 環 境 與 居 民 生 活 及休閒方式。

海 U1

海 U2

海 U3

熟 練 各 項 水 域運動,具備 安全之知能。

規 劃 並 參 與 各 種 水 域 休 閒 與 觀 光 活 動。

了 解 漁 村 與 近海景觀、人 文 風 情 與 生 態 旅 遊 的 關 係。

海洋社會

海 E4

海 E5

海 E6

認 識 家 鄉 或 鄰 近 的 水 域 環境與產業。

探 討 臺 灣 開 拓 史 與 海 洋 的關係。

了 解 我 國 是 海洋國家,強 化 臺 灣 海 洋 主權意識。

海 J4

海 J5

海 J6

海 J7

了 解 海 洋 水 產、工程、運 輸、能源、與 旅 遊 等 產 業 的 結 構 與 發 展。

了 解 我 國 國 土 地 理 位 置 的 特 色 及 重 要性。

了 解 與 日 常 生 活 相 關 的 海洋法規。

探 討 與 海 洋 相 關 產 業 之 發 展 對 臺 灣 經濟的影響。

海 U4

海 U5

海 U6

海 U7

分 析 海 洋 相 關 產 業 與 科 技發展,並評 析 其 與 經 濟 活動的關係。

認 識 海 洋 相 關法律,了解 並 關 心 海 洋 政策。

評 析 臺 灣 與 其 他 國 家 海 洋 歷 史 的 演 變及異同。

認 識 臺 灣 海 洋 權 益 與 戰 略地位。

海洋文化

海 E7

海 E8

閱讀、分享及 創 作 與 海 洋 有關的故事。

了 解 海 洋 民 俗活動、宗教 信 仰 與 生 活

海 J8

海 J9

閱讀、分享及 創 作 以 海 洋 為 背 景 的 文 學作品。

了 解 我 國 與 其 他 國 家 海

海 U8

海 U9

善 用 各 種 文 體 或 寫 作 技 巧,創作以海 洋 為 背 景 的 文學作品。

體 認 各 種 海

(29)

教育階段 議題/學習主題

議題實質內涵

國民小學 國民中學 高級中等學校

海 E9

的關係。

透過肢體、聲 音、圖像及道 具等,進行以 海 洋 為 主 題 之藝術表現。

海 J10

海 J11

洋 文 化 的 異 同。

運 用 各 種 媒 材與形式,從 事 以 海 洋 為 主 題 的 藝 術 表現。

了 解 海 洋 民 俗 信 仰 與 祭 典 之 意 義 及 其 與 社 會 發 展之關係。

海 U10

洋 藝 術 的 價 值、風格及其 文化脈絡。

比 較 我 國 與 其 他 國 家 海 洋 民 俗 信 仰 與 祭 典 的 演 變及異同。

海洋科學與技 術

海 E10

海 E11 海 E12

認 識 水 與 海 洋 的 特 性 及 其 與 生 活 的 應用。

認 識 海 洋 生 物與生態。

認 識 海 上 交 通 工 具 和 科 技 發 展 的 關 係。

海 J12

海 J13

海 J14

海 J15

探 討 臺 灣 海 岸 地 形 與 近 海的特色、成 因與災害。

探 討 海 洋 對 陸 上 環 境 與 生活的影響。

探 討 海 洋 生 物 與 生 態 環 境之關聯。

探 討 船 舶 的 種類、構造及 原理。

海 U11

海 U12

海 U13

海 U14

海 U15

了解海浪、海 嘯、與黑潮等 海 洋 的 物 理 特性,以及鹽 度、礦物質等 海 洋 的 化 學 成分。

了 解 海 水 結 構、海底地形 及 洋 流 對 海 洋 環 境 的 影 響。

探 討 海 洋 環 境 變 化 與 氣 候 變 遷 的 相 關性。

了 解 全 球 水 圈、生態系與 生 物 多 樣 性 的關係。

熟 悉 海 水 淡 化 、 船 舶 運 輸 、 海 洋 能 源、礦產探勘 與 開 採 等 海 洋 相 關 應 用 科技。

海洋資源與永 續

海 E13

海 E14

認 識 生 活 中 常 見 的 水 產 品。

了 解 海 水 中 含 有 鹽 等 成

海 J16 認 識 海 洋 生 物 資 源 之 種 類、用途、復 育 與 保 育 方 法。

海 U16

海 U17

探 討 海 洋 生 物 資 源 管 理 策 略 與 永 續 發展。

了 解 海 洋 礦

(30)

教育階段 議題/學習主題

議題實質內涵

國民小學 國民中學 高級中等學校

海 E15

海 E16

份,體認海洋 資 源 與 生 活 的關聯性。

認 識 家 鄉 常 見 的 河 流 與 海洋資源,並 珍 惜 自 然 資 源。

認 識 家 鄉 的 水 域 或 海 洋 的汙染、過漁 等環境問題。

海 J17

海 J18

海 J19

海 J20

了 解 海 洋 非 生 物 資 源 之 種類與應用。

探 討 人 類 活 動 對 海 洋 生 態的影響。

了 解 海 洋 資 源之有限性,

保 護 海 洋 環 境。

了 解 我 國 的 海 洋 環 境 問 題,並積極參 與 海 洋 保 護 行動。

海 U18

海 U19

產 與 能 源 等 資源,以及其 經濟價值。

了 解 海 洋 環 境 污 染 造 成 海 洋 生 物 與 環 境 累 積 的 後果,並提出 因應對策。

了 解 全 球 的 海 洋 環 境 問 題,並熟悉或 參 與 海 洋 保 護行動。

二、議題適切融入「科技領域課程綱要」學習重點舉例說明

議題融入科技領域之內容涵蓋議題之知識、情意與行動,重視對議題認知與敏感度之 提升、價值觀與責任感之培養,以及生活實踐之履行。進行議題教育時,透過本領域之學 習重點與議題實質內涵之連結、延伸、統整與轉化,培養學生對議題探究、思辨與實踐的 能力。下表僅先列舉性別平等教育、人權教育、環境教育與海洋教育四項議題之學習主題 與實質內涵,其融入本課程綱要「學習重點」之示例,作為教材編選與教學實施之參考。

議題 學習主題 實質內涵 融入課程綱要學習重點之示例

性別 平等 教育

生理性別、

性傾向、性 別特質與性 別認同多樣 性的尊重

性 U2 探 究 社會 文 化與媒 體 對 身體意象的影響。

運 a-V-2

資 H-V-3

能使用多元的觀點思 辨 資 訊 科 技 相 關 議 題。

資訊科技對人與社會 的影響與衝擊。

性別角色的 突破與性別 歧視的消除

性 U3 分析家庭、學校、職場與 媒 體中 的 性 別不平 等 現 象,提出改善策略。

運 a-V-1 資 H-V-3

能實踐健康的數位公 民生活。

資訊科技對人與社會 的影響與衝擊。

語言、文字 與符號的性 別意涵分析

性 U6 解析符號的性別意涵,並 運 用具 性 別 平等的 語 言 及符號。

運 a-V-1 設 k-V-3

資 H-V-2 資 H-V-3

能實踐健康的數位公 民生活。

能分析、思辨與批判 人與科技、社會、環境 之間的關係。

個人資料的保護與資 訊安全。

資訊科技對人與社會 的影響與衝擊。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本校完全中學附設職業類科課程係為學術導向 (大學) ,與專門導向 (四技二專或就業) 學生

本校完全中學附設職業類科課程係為學術導向 (大學) ,與專門導向 (四技二專或就業)

培養資訊能力 校訂課程~資訊教育 E-B2 蒐集資料 校訂課程~閱讀教育 E-A2、C2 觀察植物 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 E-A2.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 課程綱要總綱已於103 年11月28日由教育部

數學是科學研究的基本工具,科技發展是臺灣保持國際競爭力的命脈。因此 當今年 2 月,教育部公佈《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

各國的課程綱要均強調運算的概念性了解。我國 2009 年課程綱要談到所謂

本課程除重視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外,還着重加強文學、中華文

民國 104 年開始,身障生考試歷史考科將依據 101 學年度實施之「普通高級中學課程 綱要」之「歷史課程綱要」(簡稱「101 課綱」)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