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參、國中學生內外控信念與利社會行為的關係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參、國中學生內外控信念與利社會行為的關係 "

Copied!
1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從文獻探討中發現,利社會行為的發展受到多種因素的影 響。從教育的觀點而言,利社會行為的培養及增進可透過了解影響其發 展之因素,而從教育的過程中加以改變。因此,本研究試著從個體本身 的人格特質來探討會影響利社會行為的因素,而內外控信念為穩定之人 格特質,此人格特質影響人的行為表現。是以本研究以內外控信念來探 討其與利社會行為之間的關聯性,並以性別、家庭社經地位為背景變項,

將全體受試者分組,作為比較各個變項之用。

本研究之目的就是要了解國民中學學生內外控信念與利社會行為之 相關及不同背景變項之國中生內外控信念與利社會行為之差異情形,作 為國中實施教育的理論基礎,亦希望成為我國實施公民教育及道德教育 遵循或改革的依據。

為達研究目的,首先從理論層面來探討並了解各變項之內涵,作為 研究架構的理論基礎和研究工具編製的依據;然後編製調查問卷,修訂 與預試,接著以台灣省國中學生1235位為抽測樣本,實施問卷調查,並 將調查資料逐一統計分析與討論。本章將根據研究所得之主要發現做成 結論,並提出研究者對現況及將來研究方向的具體建議,供家庭與學校 輔導學生及進一步相關學術研究的參考。

研究者採用問卷調查法,以台灣地區國中學生為研究對象,以自編

「國中學生生活與行為量表」為研究工具,以分層立意取樣法進行抽樣,

有效樣本為1215名學生,以郵寄的方式,委託各校負責的教師施測,以 蒐集相關實證性資料,抽樣調查完成後,即進行登錄,以SPSS統計軟體 進行資料的分析,以次數分配、百分比、平均數、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 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逐步多元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來比較不同性 別、家庭社經地位的學生其內外控信念、利社會行為的差異,並分析內 外控信念與利社會行為之相關,最後再探討不同背景變項及內外控信念 對利社會行為的預測力。

(2)

第一節 結論

以下先將本研究假設驗證的結果做一彙整說明,並將研究發現作摘 要性的介紹,接著針對內外控信念、利社會行為提出建議,作為實施公 民教育、輔導活動及道德教育的參考,最後對未來研究的方向提出建議,

以作為改進研究限制,對研究目的作更深入探討之用。

壹、國中學生內外控信念

一、國中學生普遍傾向內控信念,且最傾向認為「成之在我」

以內外控信念得分來說,內控信念的每題平均得分為 3.07,外控信 念的每題平均得分為 2.13,而每題最高得分均為 4 分,故國中學生的內 外控信念較傾向內控發展,亦即,國中學生大多傾向認為事情的成功或 失敗是由於自己所致。

內外控信念的「正內控」、「負內控」、「正外控」、「負外控」等各分 變項的每題平均得分由高至低依次為「正內控」(M=3.14)、「負內控」

(M=2.95)、「負外控」(M=2.23)及「正外控」(M=2.03),此結果顯 示:國中學生最多傾向「成之在我」的信念。

二、國中男女學生內外控信念及其各分變項均沒有差異

t 考驗結果,男女學生之「內控信念」、「外控信念」、「正內控」、「負 內控」、「正外控」、「負外控」等各層面得分上均無顯著差異。

三、不同家庭社經地位國中學生的內外控信念、正內控、正外控及負外 控沒有顯著差異,而負內控則有顯著差異,且低社經地位組的學生 較高社經地位組的學生傾向「失敗由己」的信念。

不同家庭社經地位的國中學生在內控信念的分數未達顯著差異(F

.661,p>.05);在外控信念的分數亦未達顯著差異(F=.312,p>.05),

可知高社經地位組、中社經地位組及低社經地位組的國中學生之內外控 信念並無顯著差異存在。

在分變項方面,不同家庭社經地位除了「負內控」層面有顯著差異 外,其他在「正內控」、「正外控」、「負外控」之得分均無顯著差異。

(3)

而負內控亦呈現出與一般研究相反之結果,其低社經地位組的學生較高 社經地位組的學生傾向「失敗由己」的信念。

貳、國中學生利社會行為

一、國中學生利社會行為表現趨向積極,且最常表現的類型是合作 就利社會行為整體表現而言,每題平均得分為 3.53 分,若以優、良、

中、可、差五等級稱之,可謂屬於中、良級之間,故學生利社會行為表 現趨向積極。而利社會行為的「助人」、「合作」、「關懷」、「志願服務」

各層面的得分上,「合作」層面得分最高,「關懷」層面次之,「助人」層 面再次之,而以「志願服務」層面的得分最低。就每題平均得分呈現的 結果而言,因為利社會行為整體表現及四個類型層面均為 3 分以上,以 五等級而言,均屬於中等以上。

二、國中女生之利社會行為及各層面的行為表現均較國中男生積極 不同性別的國中學生,在「利社會行為總量表」、「助人層面」、「合 作層面」、「關懷層面」、「志願服務層面」各變項得分上,女生得分皆較 男生高且均有顯著差異存在,可見,國中女生在利社會行為各方面表現 均優於男生。

三、高社經地位及中社經地位的國中學生利社會行為及各層面表現均優 於低社經地位的國中學生

國中學生利社會行為及助人、合作、關懷及志願服務各層面,皆因 家庭社經地位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均為高社經地位、中社經地位組學 生的利社會行為、助人、合作、關懷及志願服務各層面行為顯著的優於 低社經地位組的學生。

參、國中學生內外控信念與利社會行為的關係

一、愈內控的國中學生,愈容易表現利社會行為,而愈外控的國中學生,

利社會行為表現愈消極。

國中學生內控信念與利社會行為達顯著正相關,外控信念與利社會 行為有顯著負相關,但相關係數值均不高,屬低度正相關,因此,國中

(4)

學生愈傾向認為事情之成敗,歸功或歸咎於自己者,則其利社會行為表 現愈積極;而傾向認為成功或失敗皆是由於外在因素所造成的國中學 生,則其利社會行為表現程度較消極。

二、國中男女學生內外控信念與利社會行為之間有顯著相關

從整體而言,本研究發現國中男女學生的內控信念與利社會行為各 層面均呈顯著正相關,而外控信念與利社會行為各層面均呈顯著負相 關;亦即,國中男女學生愈傾向認為事情之成敗,歸功或歸咎於自己者,

則其利社會行為表現愈積極;而愈傾向認為成功或失敗皆是由於外在因 素所造成的國中男女學生,則其利社會行為表現程度愈消極。

(一)國中男生內外控信念各分變項與利社會行為各層面中,除負內控 外,其餘內外控信念分變項與利社會行為均呈顯著相關

以國中男生而言,正內控、負內控與利社會行為各層面分數均呈正 相關,但只有正內控達顯著水準;而正外控、負外控則與利社會行為各 層面分數呈顯著負相關,故國中男生愈具有「成之在我」的信念者,其 利社會行為各方面表現程度愈高;而愈認為命運、機會或他人決定其成 敗者,其利社會行為各方面表現程度愈低。

(二)國中女生內外控信念各分變項與利社會行為各層面,均呈顯著相

以國中女生而言,正內控、負內控與利社會行為各層面分數均呈顯 著正相關,正外控、負外控則與利社會行為各層面分數呈顯著負相關,

故國中女生愈具有成敗皆在己的信念者,其利社會行為各層面表現程度 均愈高;而愈認為成敗皆在於自己以外的因素者,其利社會行為各層面 表現程度皆愈低。

三、不同家庭社經地位國中學生內外控信念與利社會行為之間有顯著相

從整體而言,本研究發現不同家庭社經地位的國中學生內控信念與 利社會行為各層面均呈顯著正相關,而外控信念與利社會行為各層面均 呈顯著負相關;表示不同家庭社經地位的國中學生,愈傾向成敗皆在於 己者,則表現愈多的利社會行為,愈傾向成敗是由於外在因素所決定者,

則利社會行為表現愈消極。

(5)

(一)高社經地位學生只有負外控與關懷雖有負相關,但未達顯著差異,

其他正內控、負內控、正外控及負外控變項與利社會行為各層面 均呈顯著相關

高社經地位的國中學生,愈傾向正內控或負內控者與利社會行為、

助人、合作、關懷及志願服務均呈正相關,且達顯著水準;而正外控與 利社會行為、助人、合作、關懷及志願服務分數亦呈顯著負相關;負外 控與利社會行為、助人、合作及志願服務分數亦呈顯著負相關。亦即,

高社經地位國中學生具有成、敗皆在己的信念者,其利社會行為、助人、

合作、關懷及志願服務表現程度較高;而認為成功在於自己以外的因素 者,其利社會行為、助人、合作、關懷及志願服務表現程度較低;認為 失敗是由於運氣、命運等不可掌握的因素之高社經地位之國中學生,其 利社會行為、助人、合作及志願服務表現程度較低。

(二)中社經地位學生愈傾向負內控者,只與助人、關懷層面呈顯著正 相關。而正內控、正外控、負外控各變項與利社會行為各層面,

均呈顯著相關

中社經地位愈傾向正內控的國中學生與利社會行為、助人、合作、

關懷及志願服務均呈正相關,且達極顯著水準。愈傾向負內控的中社經 地位國中學生與利社會行為、助人、合作、關懷及志願服務則只有助人、

關懷層面呈顯著正相關。而愈傾向正外控、負外控的中社經地位之國中 生與利社會行為、助人、合作、關懷及志願服務均呈顯著負相關。故中 社經地位國中學生愈傾向成之在己的信念者,其利社會行為、助人、合 作、關懷及志願服務表現愈佳;具有敗之在己的信念者,其助人及關懷 表現程度較高;而認為成、敗皆是由於運氣、命運等不可掌握的因素之 中社經地位的國中學生,其利社會行為、助人、合作、關懷及志願服務 表現程度較低。

(三)低社經地位學生正內控、正外控及負外控與利社會行為各層面 ,均呈顯著相關,而負內控與利社會行為各層面無顯著相關 低社經地位國中生之正內控、負內控與利社會行為、助人、合作、

關懷及志願服務分數均呈正相關,但只有正內控達顯著差異;而正外控、

負外控則與利社會行為、助人、合作、關懷及志願服務分數均呈顯著負 相關。故低社經地位國中學生具有成之在己的信念者,其利社會行為表 現程度較高;而認為成、敗皆在於自己以外的因素者,其利社會行為表

(6)

現程度較低。

肆、有效影響國中學生利社會行為之因素

國中學生之性別、家庭社經地位、內外控信念及其分變項中,對利 社會行為具有預測力的變項,根據逐步多元迴歸分析結果顯示:

一、「正內控」、「外控信念」、「性別」、「家庭社經地位」為國中 學生利社會行為之影響因素

「正內控」、「外控信念」、「性別」、「家庭社經地位」等四個 變項可共同解釋及預測國中學生利社會行為總變異量的16.1﹪,因此影 響利社會行為的其他因素有待進一步研究。

二、「正內控」、「性別」、「正外控」、「家庭社經地位」為國中學 生助人行為之影響因素

「正內控」、「性別」、「正外控」及「家庭社經地位」等四個變 項可共同解釋及預測國中學生助人行為總變異量的11.5﹪,因此影響助 人行為的其他因素有待進一步研究。

三、「正內控」、「正外控」、「家庭社經地位」、「性別」為國中學 生合作行為之影響因素

「正內控」、「正外控」、「家庭社經地位」及「性別」等四個變 項可共同解釋及預測國中學生合作行為總變異量的17.5﹪,因此影響合 作行為的其他因素有待進一步研究。

四、「正內控」、「性別」、「家庭社經地位」、「外控信念」、「內 控信念」為國中學生關懷行為之影響因素

「正內控」、「性別」、「家庭社經地位」、「外控信念」及「內 控信念」等五個變項可共同解釋及預測國中學生關懷行為總變異量的 10.3﹪,因此影響關懷行為的其他因素有待進一步研究。

五、「正內控」、「外控信念」、「家庭社經地位」及「性別」為國中 學生志願服務行為之影響因素

「正內控」、「外控信念」、「家庭社經地位」及「性別」等四個 變項可共同解釋及預測國中學生志願服務總變異量的9.6﹪, 因此影響 志願服務行為的其他因素有待進一步研究。

(7)

第二節 建議

道德教育的實施,有賴於家庭、學校與社會之間的密切配合。本研 究根據上述的研究發現與結論,擬由國中學生的背景變項、內外控信念 與利社會行為為著眼點,依據文獻探討的結果並配合實證研究結論,從 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個人及社會及對未來的研究者四方面分別提出數 項建議。

壹、對學校、家庭、學生個人或社會的建議

本研究發現性別、家庭社經地位及內外控信念所有變項中,對國中 學生利社會行為的最主要預測變項是正內控信念。此結果說明對事件成 功之責任歸屬,影響利社會行為力量多大。故為健全青少年的人格發展 及提高其利社會行為表現,教育學者、教師及家長們需多費心,加以注 意。以下,即針對學校、家庭、個人及社會提出本研究的建議。

一、學校方面

(一)研訂防止學生趨向外控信念的輔導方法

本研究發現內外控信念與其利社會行為有顯著的正相關,亦即愈傾 向內控信念的國中學生,其利社會行為愈積極、正向。因此,促進學生 內控信念的發展,應可增加其利社會行為。

本研究發現國中學生普遍傾向內控信念。目前之國中生從小生長在 教育程度普遍提高、經濟高度發展的時代中,生活的富裕及家庭中小孩 人數的減少,使得父母特別關愛他們,因此,他們會較覺得一切事物皆 在自己操控中,以致國中學生大多傾向內控信念。但國中生在青春期會 面臨學業、人際、感情及其他方面的困擾及問題,而這些可能會導致青 少年的偏差行為及其外控信念的發展,故如何切合學生身心發展階段,

合理的研訂適時、適情、適性的輔導方法,值得深思。

基於青少年的發展特徵及其身心健全發展、道德教育、行為的重要 性,在青少年犯罪行為不斷,內外控信念又可受外在力量改變之情況下,

了解青少年的內外控信念並予以引導使其具內控信念,應有助於教育工

(8)

作者提升教學或輔導實務工作上的效果。

(二)教育以養成德、智、體、群、美五育均衡發展的學生為目標 本研究發現內外控信念在國中學生的利社會行為扮演了非常重要的 角色,學校教育如果能以引導個體傾向內控信念的方向來教養,則個體 其社會行為會傾向於積極、正面,因之教師在教學中,對於青少年的內 化,可多運用情境教導學生「只要奮鬥,成功操之在我」的觀念及「天 助自助者」、「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人定勝天」等內控傾向的座 右銘,並且需要提高其自我負責的態度;其次,個體內外控信念是後天 環境形成,因此縱使在教育與觀念上導正青少年的觀念,但在實際生活 中若常使青少年感到挫折,其會對外在情境產生無法掌握及控制的感 覺,因此,仍然會趨向外控。因之,學校應避免過分強調智育成績的重 要,而應以養成德、智、體、群、美五育均衡發展的學生為目標,力求 使學生獲得多樣性教育的機會,重視並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興趣與能力,

讓學生的人格與社會適應都能平衡發展,以促進個人潛能的充分發揮,

達到教育機會的均等,而在德育、群育的實施中,經由人格的陶冶、內 控信念的形成增進其利社會行為的表現。

(三)教師可透過活動運用、教學情境或經營良好的班級氣氛,提昇學 生內控信念及利他的價值觀

根據文獻探討結果中,發現融洽的班級氣氛,皆有助於內控信念的 發展及利社會行為的培養,故教師應使教室的生活變得更順利而有趣,

從而改善班級氣氛,且應重視與學生的關係,藉著關係的改變,引導學 生認為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中;再者,教師亦可改進成就評量方式,以 減少壓力,並可多設計有效的教學策略或安排適切的教學環境,提供學 生各種成功的經驗及明確的預期目標,讓青少年有透過活動表現的機會

,使其覺得自己可以主動克服障礙,可以成為自己行為的主宰,以提昇 其朝內控信念發展。除此,在教學策略或環境中,教師亦應適時教導學 生正確利他的價值觀,故可多運用合作學習或小組討論方式,提供學生 合作、分享與彼此幫助的機會,來培養學生合作的態度、同情及社會關 懷的能力,增長其利社會行為。

(9)

(四)學校應加強輔導工作、增強導師的輔導知能及多舉辦有教育意義 的活動

學校輔導工作,應多加強學生問題解決能力之培養,或透過班級輔 導,或透過團體諮商等方式,訓練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並協助學生統整 其不同生活經驗。並且加強學校的導師輔導功能,促使每班導師能全心 全力對班上傾向外控信念者,多給於關懷與互動,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

並運用認知-行為改變的技術,幫助學生培養自我控制的能力與信念,建 立其內控信念。除此,學校亦應透過團體活動的實施、義賣或慈善活動 的舉辦,讓學生在自然情境下表現合作、助人、捐贈及分享等行為。如 此,內控信念與利社會行為因彼此正相關,故家庭、學校既可各自進行 培養內控信念及增進利社會行為,兩者又可相輔相成,以收事半功倍之 效果。

二、家庭方面

(一)家長應檢視自己的管教方式、注重親職教育及親師互動,並經由 有意的情境安排,塑造子女較佳的性格

從社會學習理論來說,父母是子女心目中重要的認同楷模,在親 子之間自然且長期接觸中,最能發揮潛移默化的功能。而父母的溫情 教養、關懷及愛護,誘導型的管教方式有助於子女內控信念及利社會 行為的發展。故父母之管教應採取關懷、積極且適當、民主與相互分 享的方式。而社會文化中的生活經驗,亦可透過父母有意的情境安排,

在良好管教方式下,塑造較佳的性格,而構成內控傾向(簡茂發、蔡 玉瑟,民84:103)。本研究亦發現高社經地位及中社經地位之利社會 行為表現均顯著的優於低社經地位,若是高社經地位父母對子女的期 望與教養是影響其在利社會行為表現較佳的原因,則父母更應省思自 己之管教方式是否有值得檢討之處,是否會過度期望、濫用權威與打 罵,使負面家庭教育影響學生過鉅,因而促成子女的外控信念,建議 家長們可多與導師親師交流,並配合學校教育推動的親職教育,修正 管教子女的方式,透過自我教育,朝向積極的關懷與民主之途,以增 進子女的利社會行為。

(二)培養國中男生的利社會行為

行為者對自己助人能力的知覺與利社會行為有關,一個自認有能力

(10)

幫助別人的兒童比自認為沒有能力幫助別人的兒童,幫助行為較多,

Eisenberg-Berg 與 Mussen(引自蘇清守,民 78)指出年紀小的兒童,一 方面成人對其助人行為並未有很大期望,另一方面他們也對自己能力未 有很高的知覺,因此助人行為較少。而待年紀較大,以及成人對其助人 行為有較大期望,使得他們也預期自己能助人,因此助人行為較多。除 此,Staub(1970)發現責任分派亦可增進助人行為(引自蘇清守,民 78:

122)。本研究發現國中女生比男生表現較多的利社會行為,換言之,國 中男生比女生表現較少的利社會行為,在現代強調兩性平等的社會環境 中,父母應該從小分派家務讓子女參與,使他們藉此學習到負責及有能 力的知覺,才能增進其利社會行為。

(三)從日常生活中透過增強及示範作用,帶孩子從事公益活動 利社會行為是從小就出現的,而父母的言行對個體會產生楷模學習 的作用,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如果父母能透過增強及示範的學習方式,

適度的表現對社會公益活動的關心,利用假日帶孩子做公益活動,那麼 個體在耳濡目染下,認同父母的行為、價值觀,也會對社會事務產生強 烈的責任感,而積極參與,在無形中讓利社會行為成為一種教養方式,

使孩子的利社會行為由外顯行為內化為個人信念。而此一行為除提昇了 學生的利社會行為外,並肯定了自我的價值而助長其內控信念的發展,

故值得父母及教師省思。

三、個人:去除性別刻板印象、了解自我,以訂立確切可行的目

現代化社會所需的性別角色是「雙性別角色」,男女雙方都應為家庭 貢獻一份心力,也不應存有性別刻板印象。因此,男生可藉著幫助家人 作家務事培養責任感、成就感及與他人合作、幫助他人之能力,更不因 傳統性別的角色,對自己有較高的期許,如此才不會未達目標或不符自 己期望時,壓力或無力感、挫折感更大,以致形成外控信念,並且個體 應主動去利用了解自我的途徑,如測驗工具、自省、尋求輔導室或導師 的協助,以建立切合實際可行的目標或期望,增加工作或學業的成功機 率,以有利於內控信念的發展。

四、社會:媒體應善盡社會責任,多報導利社會行為

觀察模仿在社會化的過程當中,是一個很重要的歷程(李雯智,民

(11)

84)。增進利社會行為除了從對內外控信念的了解,予以「因才適教」外,

將人心中所隱藏的惻隱之心激發出來,亦是改進之道。除此,顯揚善行 是目前推廣利社會行為的解決方式之一。雖然助人行為本身可以是一種 酬賞,但外在的獎賞及強化,可增進人們的利社會行為。人們的善行受 到表揚,其他人將群起效尤,社會上助人的事就會增加。故媒體應善盡 社會責任,多報導正面利社會行為,以導正並培養善良敦厚的風氣,建 立利他的價值觀。

貳、對後續研究的建議

本研究於過程中雖力求完善,但因受限於各種主客觀因素,故仍有 許多構想未能付諸實施,使研究結果之應用與推論,有其限制。故檢討 整個研究過程,提出未來相關研究之建議,以為進一步研究之參考。

一、擴大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公立學校的國中學生為研究的對象,因經費有限未能擴及 離島及私校學生,增加樣本的代表性及普遍性,使研究所得的結論更具 實徵性的意義。未來的研究可因應不同的需要擴大研究對象,除橫向擴 展,亦可以縱向往成人或其他階段的學生為研究對象,以瞭解並比較不 同年齡層內外控信念與利社會行為的差異情形。

二、提升研究工具並建立常模

目前國內所採用的測驗,大多翻譯自國外的相關量表,不僅有文化 的差異,而且沒有國內的常模可供對照,因此無法進一步解釋測驗的結 果,所以國內應成立相關單位,發展適用於國內研究對象的測驗,並建 立常模,供研究者使用,以提昇研究的品質。

本研究在「國中學生內外控信念量表」上,為首次從正內控、負內 控、正外控及負外控四方面探究國中生內外控信念,並採用因素分析提 高問卷之信度及效度,但一份良好的研究工具,在推廣應用之前,仍需 經過重重的考驗。故研究者期望未來仍有針對國中生內外控信念方面的 研究,再針對本量表內外控信念之信、效度進一步考驗、修訂或研究,

以檢驗其穩定性。本研究的一個缺憾是內外控量表所獲得的四個因素,

分量表的信度稍低。

(12)

本研究之另一研究工具「國中學生利社會行為量表」是學生的自陳 量表,沒有加上教師及同儕的評量,故很難避免社會期許的效應,應可 加入教師或同儕客觀的評定量表,以確定學生利社會行為表現的程度。

三、增加研究變項

本研究之變項僅以性別、家庭社經地位分別探討其內外控信念與利 社會行為之差異,並求內外控信念與利社會行為之相關。除此,從多元 迴歸分析中,發現性別、家庭社經地位、內外控信念及各分變項對利社 會行為的解釋力只有 16.1﹪。因此,未來之研究除了上述針對量表信、

效度方面的考驗之外,尚可增加其他個人、家庭及學校因素變項,對內 外控信念與利社會行為做更深入、更多的探討,以期得到更多的研究成 果。

四、兼採質的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文獻分析和問卷調查法為主,唯學生內外控信念、利社會 行為的成因及變化的過程極為複雜與微妙,故進一步的研究可兼用質的 研究模式,加上實地觀察、紀錄,或許會有更重大的發現;並且,本研 究結果雖顯示內外控信念與利社會行為之間具有顯著正相關,但並不表 示直接的因果關係。所以,要了解誰為因、誰是果,則需進一步探討,

採用實驗法,操弄研究變項,確認有關利社會行為及內外控信念的因果 關係,以能找出更具體有效改善的可行辦法。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本教材設定使用對象為國中數學低成就的學生,考量《補救教學基本學習內 容》 , 並配合不同學習狀態的學生,發展了兩套教材:「精進教材」適用於百分等 級

配合小學數學科課程的推行,與參與的學校 協作研究及發展 推動 STEM

教育局的課程文件《為智障學生而設的中國 語文建議學習重點(小一至中三)》 (香 港課程發展議會,

推行為智障學生而調適課程的 特殊學校,可按智障學生的學 習能力和特殊學習需要等,在 2021/22學年或以後盡早調適

3) 日常逐步發展不同的學與教策略,尋求校內 ( 行政 ) 與校外 ( 資源 ) 支援,留意機會,以擴闊學生的學習 經驗. 4)

 課程發展議會於 2002 年提出將堅毅、尊重他人、責任感、國民身份認 同,以及承擔精神,作為促進學生全人發展和終身學習的首要培育的正 面價值觀和態度;並因應社會發展和學生需要,於

常識科的長遠目標是幫助學生成為終身學習者,勇於面對未來的新挑 戰。學校和教師將會繼續推展上述短期與中期發展階段的工作

目前的課程改革優先強化學生五種觀念:國民身份認同、責任感、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