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節 板塊構造運動的迷思概念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一節 板塊構造運動的迷思概念 "

Copied!
4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

本章共分四節,第一節將學生的迷思概念加以分類整理,並比較兩組的異 同;第二節探討概念改變活動的成效,比較兩組學生概念改變是否有差異;第三 節分析學生對兩種教材的學習態度;第四節是綜合討論,比較文獻和研究結果。

第一節 板塊構造運動的迷思概念

在板塊構造運動概念前測,學生呈現出的迷思概念很多,較普遍的一些迷思 概念整理如表 4-1-1 所示。

表 4-1-1 迷思概念分類表

相關概念 對應迷思概念 編碼

板塊是地殼和軟流圈組成的地球外殼。 TECD 板塊會受侵蝕沉積等作用改變大小。 TECS 海岸線就是板塊的交界。 TECB1 板塊

國界就是板塊的交界。 TECB2 海洋地殼面積變大,因為:c海底擴張。

2海平面上升。

3陸地沉入地函。

4陸塊被擠壓變小。

OCEB1 OCEB2 OCEB3 OCEB4 海底擴張

海洋地殼在變小,因為被侵蝕。 OCEE 大陸地殼面積變小,因為:1風化、侵蝕等作用。

d大陸地殼沉沒融熔。

e海平面上升。

f大陸地殼受到擠壓。

CONS1 CONS2 CONS3 CONS4 大陸漂移

四億年前大陸還沒分裂。 CONA 板塊擠壓隆起產生裂縫,因此岩漿冒出形成火山。 VOLC1 板塊擠壓形成火山,軟流圈岩漿被擠出。 VOLC2 火山

液態外地核也是岩漿的來源之一。 VOLM

地震搖晃造成岩層斷裂形成斷層。 EARF

地震 地震是板塊碰撞的震動。 EARC

(2)

因為學生已學習過板塊構造單元,有些文獻中提到的迷思概念如大陸中央最 高、海洋中央最深、山脈是垂直作用力推升造成(Marques & Thompson,1997),

山脈是快速形成、大陸沒有移動(Philips,1991),火山和地震是同一件事(Katharyn

& Thomas,1993),幾乎都沒有出現。但將斷層和地震錯誤聯繫(Katharyn &

Thomas,1993)的迷思概念,則出現次數很多。

表 4-1-1 的迷思概念,普遍程度依次是:大陸地殼面積會變小、地震搖晃造 成岩層斷裂形成斷層、板塊是地殼和軟流圈組成的地球外殼、海洋地殼面積在變 大、板塊會受侵蝕沉積等作用改變大小、海岸線或國界是板塊的交界。擁有這些 迷思概念的學生所佔全體百分比如下表 4-1-2。

表 4-1-2 迷思概念出現的百分比 各組佔百分比 迷思概念 總百分比例

多重類比組佔百分比 反駁陳述組佔百分比

TECD 36 16 20

TECS 25 13 12

TECB1 24 14 10

TECB2 7 4 3

OCEB1 14 10 4

OCEB2 10 7 3

OCEB3 1 1 0

OCEB4 4 1 3

OCEE 4 3 1

CONS1 13 7 6

CONS2 19 9 10

CONS3 16 10 6

CONS4 3 0 3

CONA 17 7 10

VOLC1 9 3 6

VOLC2 1 1 0

VOLM 22 12 10

EARF 42 22 20

EARC 2 1 1

(3)

討論

由迷思概念所佔比例,可看出兩組學生所具有的迷思概念相差不多,只有在 海底擴張的迷思概念上,多重類比組比反駁陳述組多 11%,約七個人次。因此這 兩組學生的迷思概念分布,在教學活動之前可視為是等同的。

本研究原沒有要探討板塊構造的概念,但意外發現很多學生對板塊的構造並 不太清楚,常把板塊和地殼、陸地等混為一談。為回應此一發現,兩種閱讀教材 便加入板塊構造的簡要說明,但反駁陳述教材因陳述需要而描述較多。

張裂性板塊交界會有火山,學生大多可以理解,但聚合性板塊交界會有火 山,大部分學生都不太了解。有位學生為理解板塊擠壓形成火山的過程,做了一 個相當有創意的推理,如圖 4-1-1。學生將板塊擠壓形成火山,想像成板塊拱起 成火山狀,中間正好是地下岩漿被擠壓噴出的地方。

圖 4-1-1 板塊擠壓形成火山過程圖

原以為這只是個案,不料在晤談中發現另一位學生也有相同的想法,他在晤 談中畫了解說圖,左邊是板塊擠壓形成火山岩漿噴出,右邊是板塊張裂形成火山 岩漿流出,如圖 4-1-2。

圖 4-1-2 板塊擠壓和張裂形成火山示意圖

(4)

在前測沒有發現這位學生,是因為他的前測回答只有簡短的一句:「因為板 塊運動」 。這句話有些籠統,並不夠明確。

另外,山脈成因、感覺不到板塊移動的原因、大陸與海底岩石的差異,大部 分學生概念都正確,幾乎沒有普遍的迷思概念。至於預測地震,約 90%的學生 認為科技還不夠發達,所以目前不能預測,只有兩個學生能運用所學概念去判斷 預測的可能性與解說判斷的理由。

第二節 多重類比和反駁陳述概念改變活動的成效比較

多重類比和反駁陳述的概念改變活動成效比較,區分為三個部分,第一是前 後測資料分析,第二是延宕測驗資料分析,第三是各題前後延測的迷思概念改變 分析。為進行前後測量的分析,前後測必須計分量化,方法是選項和答題理由都 計分,但 1、2、4、7 題答題理由不計分,滿分為三十一分,計分方式如下表 4-2-1。

因延後測全是選擇題,以一題一分計算,總分是十六分。

表 4-2-1 計分方式

答題情形 計分 選項正確 一分 選項錯誤 零分 理由正確 二分 理由半對 一分 理由錯誤 零分

一、前後測資料分析

前後測的資料分析分為三個部分,分別是:多重類比組和反駁陳述組前測得

分比較、多重類比組和反駁陳述組的組內前後測得分比較、多重類比組和反駁陳

述組後測得分進步程度比較。

(5)

(一)多重類比組和反駁陳述組前測得分比較

兩組的前測得分比較由兩部分組成,分別是:兩組的組間比較、兩組的 組內比較。

1. 兩組的組間比較

將這兩組前測的得分進行 T 考驗,結果如下表 4-2-2,顯示兩組前 測平均得分沒有達顯著差異。兩組得分的人數比較如圖 4-2-1,而兩組 得分的分布如表 4-2-3,顯示兩組的平均分數、標準差、最高和最低得 分都很接近, 而且得分的分布也很類似,只是多重類比組的低得分人 數要比反駁陳述組稍微多一點。

表 4-2-2 多重類比組和反駁陳述組前測得分 T 考驗

平均得分 標準差 顯著性 t 值

多重類比組(N=35) 13.54 4.40

反駁陳述組(N=34) 14.09 3.62 0.576 -0.562

(6)

4 5 6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3 24

得分

0 1 2 3 4

5 組別

多重類比組 反駁陳述組

圖 4-2-1 多重類比組和反駁陳述組前測得分比較圖

人 數

(7)

表 4-2-3 多重類比組和反駁陳述組前測得分分布

多重類比組 反駁陳述組

得分 人數 累計百分比 人數 累計百分比

4 1 (2.9%) 2.9 - 5 2 (5.7%) 8.6 -

6 - 1 (2.9%) 2.9

7 - -

8 1 (2.9%) 11.4 1 (2.9%) 5.9 9 1 (2.9%) 14.3 -

10 1 (2.9%) 17.1 -

11 5 (14.3%) 31.4 5 (14.7%) 20.6 12 1 (2.9%) 34.3 5 (14.7%) 35.3 13 5 (14.3%) 48.6 5 (14.7%) 50.0 14 3 (8.6%) 57.1 4 (11.8%) 61.8 15 4 (11.4%) 68.6 1 (2.9%) 64.7 16 5 (14.3%) 82.9 5 (14.7%) 79.4 17 1 (2.9%) 85.7 4 (11.8) 91.2 18 2 (5.7%) 91.4 -

19 1 (2.9%) 94.3 1 (2.9%) 94.1

20 - -

21 - -

22 - -

23 1 (2.9%) 97.1 1 (2.9%) 97.1 24 1 (2.9%) 100.0 1 (2.9%) 100.0

總計 35 人 34 人

(8)

兩組都分為高成就、中成就、低成就三群學生,將相對應的三群前 測得分進行 T 考驗,結果如下表 4-2-4。結果組間同群的前測平均得分 都未達顯著差異,和前述兩組間整體比較結果相同,但這裡可以看出低 成就群學生的差異,大於中成就群學生的差異,中成就群學生的差異又 大於高成就學生。

多重類比組和反駁陳述組的高成就、中成就、低成就三群學生,其 前測得分分布比較如圖 4-2-2,兩組除了低成就群差異稍明顯外,高成 就和中成就群得分分布相當接近。

表 4-2-4 組間三群學生前測得分 T 考驗

群別 平均

分數 標準差 95%的

信賴區間 顯著性 多重類比組 15.25 3.62

高成就

(12 人) 反駁陳述組 15.67 3.45 (-3.410,2.576) 0.775 多重類比組 15.08 3.42

中成就

(12 人) 反駁陳述組 14.42 3.40 (-2.221,3.554) 0.637 多重類比組 10.00 4.27

低成就

(11 人) 反駁陳述組 11.80 3.19 (-5.270,1.670) 0.291

(9)

高成就 中成就 低成就

學業成就

0 5 10 15 20 25

前 測 得 分

17

69 54

37

組別 多重類比組 反駁陳述組

圖 4-2-2 兩組高、中、低成就群前測得分分布比較 2. 兩組的組內比較

將 多 重 類 比 組 三 群 學 生 的 前 測 得 分 進 行 單 因 子 變 異 數 分 析 (One-Way ANOVA),同樣也對反駁陳述組三群學生的前測得分進行單 因子變異數分析,其結果如下表 4-2-5,顯示兩組各自的三群中至少有 兩群在前測得分達顯著差異。

兩組各自的三群前測得分事後比較考驗,其結果如表 4-2-6。結果 顯示多重類比組的高與低成就群、中與低成就群平均得分達顯著差異,

高與中成就群平均得分則差異甚小;反駁陳述組的高與低成就群平均得

分達顯著差異,其餘都沒達顯著差異。

(10)

表 4-2-5 多重類比組與反駁陳述組的三群前測得分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組別 群別 人數 平均得分 標準差 F 值 顯著性 高成就 12 15.25 3.62

中成就 12 15.08 3.42 多重類比組

低成就 11 10.00 4.27

7.084 0.003*

高成就 12 15.67 3.45 中成就 12 14.42 3.40 反駁陳述組

低成就 10 11.80 3.19

3.709 0.036*

*P<0.05

表 4-2-6 兩組的三群前測得分事後比較考驗結果 組別 變異數同質性

考驗之顯著性

事後比較

考驗法 群別比較 顯著性 (高,中) 0.999 (高,低) 0.014*

多重類比組 0.465 Dunnett T3

(中,低) 0.016*

(高,中) 0.637 (高,低) 0.030*

反駁陳述組 0.985 Tukey/Kramer

(中,低) 0.180

*P<0.05

小結一

多重類比組和反駁陳述組的整體比較,可以看出平均分數、標準差、得 分分布都很相近,而且前測兩組的平均得分 T 考驗,並沒有達顯著差異。將 兩組分為高成就、中成就、低成就三群比較,發現組間對應的兩組平均得分 也都未達顯著差異。這顯示兩組前測時是在同一起點上,也就是說在概念改 變活動之前兩組可視為等同。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各組內三群學生得分,目的是探究在概念改變活動

前,不同學業成就群學生間的差異。結果發現兩組組內的高與中成就群差異

很小,都未達顯著差異,而高或中成就群與低成就群都有較大差異。

(11)

(二)多重類比組和反駁陳述組的組內前後測得分比較 兩組組內的前後測得分,各自分開比較。

1. 多重類比組

將多重類比組前後測得分進行 T 考驗,結果如下表 4-2-7,顯示前 後測平均得分達顯著差異。每個人前後測的得分比較如圖 4-2-3,可以 明顯看出每位學生得分幾乎都增加了,但少數幾位學生反而是減少;得 分分布比較如表 4-2-8,可以看出得分分布往高分方向移動。

表 4-2-7 多重類比組前後測得分 T 考驗

圖 4-2-3 多重類比組前後測得分比較

平均得分 標準差 顯著性 t 值

多重類比組前測 13.54 4.40

多重類比組後測 16.20 4.33 0.OOO* -5.207

*P<0.001

0 10 20 30

1 3 5 7 9 11 13 15 17 19 21 23 25 27 29 31 33 35 學生編號

得 分

前測

後測

(12)

表 4-2-8 多重類比組前後測得分分布比較

得分 前測人數 後測人數 4 1 (2.9%) -

5 2 (5.7%) - 6 - 1 (2.9%)

7 - -

8 1 (2.9%) 1 (2.9%) 9 1 (2.9%) 1 (2.9%) 10 1 (2.9%) 2 (5.7%) 11 5 (14.3%) 1 (2.9%) 12 1 (2.9%) 2 (5.7%) 13 5 (14.3%) - 14 3 (8.6%) - 15 4 (11.4%) 2 (5.7%) 16 5 (14.3%) 7 (20%) 17 1 (2.9%) 6 (17.1%) 18 2 (5.7%) 2 (5.7%) 19 1 (2.9%) 3 (8.6%) 20 - 2 (5.7%) 21 - 2 (5.7%) 22 - 2 (5.7%) 23 1 (2.9%) - 24 1 (2.9%) -

25 -

26 1 (2.9%)

總計 35 人 35 人

組內的高成就、中成就、低成就三群學生,各依前後測得分進行 T 考驗,顯示三群前後測平均得分都達顯著差異,結果整理如下表 4-2-9。

比較這三群的前後測得分盒鬚圖(圖 4-2-4),可以看出每群的後測得分 分布形狀和前測大致相同,但得分軸是偏移向上。另外值得注意的是,

中成就群得分分布比其他兩群要集中,顯示此群有關板塊概念的知識水

準較整齊,除有一極端值外,在後測她仍是極端值,但得分稍微減低。

(13)

表 4-2-9 多重類比組高、中、低成就三群前後測得分 T 考驗

高成就 中成就 低成就

學業成就

5 10 15 20

25 17

17

前測得分 後測得分

圖 4-2-4 高成就、中成就、低成就三群前後測得分盒鬚圖比較 群別 平均

分數 標準差 最高 分

最低 分

95%的

信賴區間 顯著性 前測 15.25 3.62 23 11

高成就

(12 人) 後測 18.25 4.20 26 11

(-4.857,-1.143) 0.005**

前測 15.08 3.42 24 11 中成就

(12 人) 後測 17.17 1.90 22 15

(-3.396,-0.771) 0.005**

前測 10.00 4.27 16 4 低成就

(11 人) 後測 12.91 4.72 20 6 (-5.621,-0.198) 0.038*

*P<0.05 **P<0.01

後 測 得 分

(14)

2. 反駁陳述組

將反駁陳述組前後測得分進行 T 考驗,結果如下表 4-2-10,顯示 前後測平均得分達顯著差異。每個人前後測的得分比較如圖 4-2-5,可 以明顯看出每位學生得分幾乎都增加,但也有幾位學生是減少;得分分 布比較如表 4-2-11,可以看出分布是往高分方向移,但不如多重類比 組般一致。

表 4-2-10 反駁陳述組前後測得分 T 考驗

0 5 10 15 20 25 30

1 3 5 7 9 11 13 15 17 19 21 23 25 27 29 31 33 學生編號

得 分

前測 後測

圖 4-2-5 反駁陳述組前後測得分比較

平均得分 標準差 顯著性 t 值

反駁陳述組前測 14.09 3.62

反駁陳述組後測 15.91 4.54 0.003** -3.171

**P<0.001

(15)

表 4-2-11 反駁陳述組前後測得分分布比較

得分 前測人數 後測人數

4 - -

5 - -

6 1 (2.9%) -

7 - -

8 1 (2.9%) 2 (5.9%) 9 - 2 (5.9%) 10 - 2 (5.9%) 11 5 (14.7%) - 12 5 (14.7%) 1 (2.9%) 13 5 (14.7%) 2 (5.9%) 14 4 (11.8%) 3 (8.8%) 15 1 (2.9%) 4 (11.8%) 16 5 (14.7%) 5 (14.7%) 17 4 (11.8) 1 (2.9%) 18 - 3 (8.8%) 19 1 (2.9%) 1 (2.9%)

20 - -

21 - 4 (11.8%)

22 - -

23 1 (2.9%) 3 (8.8%) 24 1 (2.9%) 1 (2.9%)

25 - -

26 - -

總計 34 人 34 人

(16)

組內的高成就、中成就、低成就三群學生,各依前後測得分進行 T 考驗,顯示高成就和中成就群前後測平均得分都達顯著差異,但低成就 群並未達顯著差異,其實是幾乎沒有差異,結果整理如下表 4-2-12。比 較這三群的前後測得分盒鬚圖(圖 4-2-6),可以看出除中成就群後測得 分分布形狀和前測相似外,其餘兩群後測得分分布都變得較分散,高成 就和中成就群的得分軸還是偏移向上,但低成就群後測得分幾乎和前測 差不多。另外,三群前測的極端值在後測都沒出現。

表 4-2-12 反駁陳述組高、中、低成就三群前後測得分 T 考驗

群別 平均

分數 標準差 最高分 最低分 95%的

信賴區間 顯著性 前測 15.67 3.447 24 12

高成就

(12 人) 後測 17.92 4.926 24 9

(-4.419,-0.081) 0.043*

前測 14.42 3.397 23 11 中成就

(12 人) 後測 17.25 2.832 21 13

(-4.911,-0.755) 0.012*

前測 11.80 3.190 16 6 低成就

(10 人) 後測 11.90 3.247 16 8 (-2.245,2.045) 0.918

*P<0.05

(17)

高成就 中成就 低成就

學業成就

5 10 15 20

25 2

34 19

前測得分 後測得分

圖 4-2-6 反駁陳述組前後測得分盒鬚圖比較

小結二

多重類比組和反駁陳述組前後測平均得分均有顯著差異,顯示後測得分 普遍提升。兩組各自的高成就、中成就、低成就三群學生前後測得分比較,

發現多重類比組的三群後測得分都有顯著的提升,反駁陳述組的高成就與中

成就二群後測得分也有顯著提升,但低成就群卻幾乎沒有。整體而言,多重

類比組的進步趨勢比反駁陳述組一致,也更明顯一些,這表示兩組的概念改

變活動有一定的成效。

(18)

(三)多重類比組和反駁陳述組後測得分進步程度比較

兩組的後測得分進步程度比較由兩部分組成,分別是:兩組的組間比 較、兩組的組內比較。

1. 兩組的組間比較

兩組的後測平均得分進步比較如下表 4-2-13:

表 4-2-13 多重類比組與反駁陳述組平均得分進步比較

將這兩組後測的得分進行 T 考驗,結果如下表 4-2-14,顯示兩組 後測平均得分沒有顯著差異。兩組得分的人數比較如圖 4-2-7,兩組得 分的分布如表 4-2-15。兩組的得分分布還是很接近,但兩組後測的平 均得分高低與前測的相反,後測是多重類比組比反駁陳述組得分稍微高 一點,但差距比前測小(前測平均得分差距 0.55 分)。

表 4-2-14 多重類比組和反駁陳述組後測得分 T 考驗

前測平均得分 後測平均得分 進歩分數 多重類比組(N=35) 13.54 16.20 2.66 反駁陳述組(N=34) 14.09 15.91 1.82

平均得分 標準差 顯著性 t 值

多重類比組(N=35) 16.20 4.33

反駁陳述組(N=34) 15.91 4.54 0.788 0.270

(19)

6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6

得分

0 1 2 3 4 5 6

7 組別

多重類比組 反駁陳述組

圖 4-2-7 多重類比組和反駁陳述組後測得分人數比較圖

人 數

(20)

表 4-2-15 多重類比組和反駁陳述組後測得分分布

多重類比組 反駁陳述組

得分 人數 累計百分比 人數 累計百分比

6 1 (2.9%) 2.9 -

7 - -

8 1 (2.9%) 5.7 2 (5.9%) 5.9 9 1 (2.9%) 8.6 2 (5.9%) 11.8 10 2 (5.7%) 14.3 2 (5.9%) 17.6 11 1 (2.9%) 17.1 -

12 2 (5.7%) 22.9 1 (2.9%) 20.6 13 - 2 (5.9%) 26.5 14 - 3 (8.8%) 35.3

15 2 (5.7%) 28.6 4 (11.8%) 47.1 16 7 (20.0%) 48.6 5 (14.7%) 61.8

17 6 (17.1%) 65.7 1 (2.9%) 64.7 18 2 (5.7%) 71.4 3 (8.8%) 73.5 19 3 (8.6%) 80.0 1 (2.9%) 76.5 20 2 (5.7%) 85.7 -

21 2 (5.7%) 91.4 4 (11.8%) 88.2 22 2 (5.7%) 97.1 -

23 - 3 (8.8%) 97.1 24 - 1 (2.9%) 100.0

25 - -

26 1 (2.9%) 100.0 -

總計 35 人 34 人

兩組的高成就、中成就、低成就三群學生,其後測平均得分進步如

下表 4-2-16。從這裡可以看出,多重類比組三群的進步比反駁陳述組

的三群要多,但除低成就群進步相差較大外,其餘兩群差異有限。

(21)

表 4-2-16 多重類比組與反駁陳述組三群後測平均得分進步比較

若將兩組相對應的三群後測得分進行 T 考驗,結果整理如下表

4-2-17。組間同群的後測平均得分都未達顯著差異,和前述兩組間整體 比較結果相同,但這裡可以看出低成就群學生的差異,大於中與高成就 群學生的差異。

多重類比組和反駁陳述組的高成就、中成就、低成就三群學生,其 後測得分分布比較如圖 4-2-8。圖中可以發現多重類比組的高成就和中 成就群得分分布,比對應的反駁陳述組高成就和中成就群要集中,但兩 組的低成就群則差不多。

表 4-2-17 多重類比組與反駁陳述組三群後測平均得分 T 考驗 組別 群別 前測平均得分 後測平均得分 進歩分數

高成就 15.25 18.25 3.00 中成就 15.08 17.17 2.09 多重類比組

(N=35)

低成就 10.00 12.91 2.91 高成就 15.67 17.92 2.25 中成就 14.42 17.25 2.83 反駁陳述組

(N=34)

低成就 11.80 11.90 0.10

群別 平均

分數 標準差 95%的

信賴區間 顯著性 多重類比組 18.25 4.20

高成就

(12 人) 反駁陳述組 17.92 4.93 (-3.543,4.210) 0.860 多重類比組 17.17 1.90

中成就

(12 人) 反駁陳述組 17.25 2.83 (-2.125,1.958) 0.933 多重類比組 12.91 4.72

低成就

(11 人) 反駁陳述組 11.90 3.25 (-2.731,4.749) 0.579

(22)

高成就 中成就 低成就

學業成就

5 10 15 20 25 30

後 測 得 分

17

組別 多重類比組 反駁陳述組

圖 4-2-8 多重類比組和反駁陳述組後測得分盒鬚圖

2. 兩組的組內比較

將多重類比組分的三群學生後測得分進行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反駁 陳述組的三群學生,同樣進行後測得分的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其結果如 下表 4-2-18,顯示兩組各自的三群學生至少有兩群在後測平均得分達 顯著差異。

兩組各自的三群後測得分事後比較考驗,其結果如表 4-2-19。結 果顯示多重類比組的高與低成就群、中與低成就群平均得分達顯著差 異,高與中成就群平均得分差異則很小;反駁陳述組的高與低成就群、

中與低成就群平均得分達顯著差異,高與中成就群平均得分差異也甚

小。

(23)

表 4-2-18 多重類比組與反駁陳述組的三群後測得分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組別 群別 人數 平均得分 標準差 F 值 顯著性 高成就 12 18.25 4.20

中成就 12 17.17 1.90 多重類比組

低成就 11 12.91 4.72

6.331 0.005**

高成就 12 17.92 4.93 中成就 12 17.25 2.83 反駁陳述組

低成就 10 11.90 3.25

7.944 0.002**

**P<0.01

表 4-2-19 兩組的三群後測得分事後比較考驗結果 組別 變異數同質性

考驗之顯著性

事後比較

考驗法 群別比較 顯著性 (高,中) 0.801 (高,低) 0.028*

多重類比組 0.007 Dunnett T3

(中,低) 0.044*

(高,中) 0.904 (高,低) 0.002*

反駁陳述組 0.074 Tukey/Kramer

(中,低) 0.007*

*P<0.05

比較兩組三群前測得分的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4-2-6)和後測的單

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4-2-19),可以發現兩組後測除高與中兩群未達顯

著差異外,其餘各群間都達顯著差異,而前測時反駁陳述組的中與低兩

群是未達顯著差異的。這是因為後測時反駁陳述組的高與中成就群有顯

著進步,但低成就群進步極微小的關係。

(24)

表 4-2-6 兩組的三群前測得分事後比較考驗結果 組別 變異數同質性

考驗之顯著性

事後比較

考驗法 群別比較 顯著性 (高,中) 0.994 (高,低) 0.006*

多重類比組 0.465 Tukey/Kramer

(中,低) 0.008*

(高,中) 0.637 (高,低) 0.030*

反駁陳述組 0.985 Tukey/Kramer

(中,低) 0.180

*P<0.05

小結三

比較多重類比組和反駁陳述組的後測平均得分,以多重類比組進步較 多,但並未到達顯著的差異,所以整體而言兩組的進步相當。比較兩組三群 的後測平均得分,發現多重類比組三群的進步都相當,而反駁陳述組除低成 就群在後測平均得分只進步 0.1 分外,其餘兩群的進步則和多重類比組各群 略同。

兩組的組內三群比較,發現組內的高與中成就群在前後測的表現相當,

並沒有顯著差異,而低成就群在前後測和上述兩群都有顯著差異,除了在前 測反駁陳述組的低成就群和中成就群之外。

綜合小結一、二、三

由前後測的資料分析,可知概念改變活動後多重類比組和反駁陳述組皆有明 顯進步,顯示學生迷思概念有減少或修正的情形。但兩組的進步幅度差異不大,

並沒有達到顯著差異,顯示兩種概念改變活動教材在後測的概念改變成效約相

同。

(25)

二、延宕測驗資料分析

延宕測驗資料分析有兩個部分,分別是:延宕測驗與後測的題目對應、多重 類比組和反駁陳述組延宕測驗得分比較。

(一)延宕測驗與後測的題目對應

除了有關板塊構造、火山形成、山脈形成的概念,分為數個子概念之外,

其餘各題幾乎和後測題目相同。對應的方式是將延宕測驗題目對應到後測題 目,並註明後測該題相關的板塊構造運動概念,整理如下表 4-2-20。後測 第七題和第十三題在延宕測驗沒有相應的題目,因為這兩題對偵測普遍的迷 思概念沒有多大的作用,所以延宕測驗刪除這兩題。

表 4-2-20 延宕測驗與後測題目的對應

後測驗題目 對應延後測題目 概念

1.板塊是什麼? 1,2,3 板塊構造

2.火山的岩漿來自何處? 13,14,16 板 塊 移 動 、 板 塊 隱 沒、形成新海洋地殼 3.板塊本身的形狀和大小自古以來都

不變嗎? 5 板 塊 移 動 、 板 塊 隱 沒、形成新海洋地殼 4.大陸地殼和海洋地殼有什麼不同? 7 板塊構造 5.地球上的大陸地殼總面積是不變的

嗎? 8 板 塊 移 動 、 板 塊 隱

沒、形成新海洋地殼 6. 哪裡是板塊交界處? 4 板塊構造

7.為什麼人感覺不到板塊移動呢? 無 板塊移動 8.你認為 4 億年前地球的海洋、陸地分

布和現在是否相同? 10 板 塊 移 動 、 板 塊 隱 沒、形成新海洋地殼 9.地球上海洋地殼的總面積大致上是

漸漸變大還是變小? 6 板 塊 移 動 、 板 塊 隱 沒、形成新海洋地殼 10.為什麼會形成火山呢? 13,14,16 板 塊 移 動 、 板 塊 隱 沒、形成新海洋地殼 11.地球上的山脈,例如喜馬拉雅山

脈,都是和地球一樣古老嗎? 9,11,12 板 塊 移 動 、 板 塊 隱

沒、形成新海洋地殼

12.地震和斷層有什麼關聯? 15 板 塊 移 動 、 板 塊 隱

沒、形成新海洋地殼

13.能準確預測地震何時何地發生嗎? 無 板塊移動

(26)

(二)多重類比組和反駁陳述組延宕測驗得分比較

兩組的延宕測驗得分比較由兩部分組成,分別是:兩組的組間比較、兩 組的組內比較。因為學生缺席的緣故,兩組延宕測驗的人數都減少為 33 人。

1. 兩組的組間比較

將兩組延宕測驗得分進行 T 考驗,結果如下表 4-2-21,顯示兩組 的延宕測驗平均得分並未達顯著差異。兩組得分的人數比較如圖 4-2-9,兩組得分的分布如表 4-2-22。兩組的得分分布很類似,但多重 類比組分布稍集中一些。

表 4-2-21 多重類比組和反駁陳述組延宕測驗得分 T 考驗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延宕測驗得分

0 2 4 6 8

10 組別

多重類比組 反駁陳述組

圖 4-2-9 多重類比組和反駁陳述組延宕測驗得分比較

平均得分 標準差 95%的信賴區間 顯著性 多重類比組

(N=33) 10.09 2.60 反駁陳述組

(N=33) 9.88 2.98

(-1.163,1.587) 0.759

人 數

(27)

表 4-2-22 多重類比組和反駁陳述組延宕測驗得分分布

多重類比組 反駁陳述組

得分 人數 累計百分比 人數 累計百分比

3 - 2 (6.1%) 6.1

4 - 1 (3.0%) 9.1

5 2 (6.1%) 6.1 1 (3.0%) 12.1 6 2 (6.1%) 12.1 1 (3.0%) 15.2 7 2 (6.1%) 18.2 1 (3.0%) 18.2 8 1 (3.0%) 21.2 1 (3.0%) 21.2 9 6 (18.2%) 39.4 4 (12.1%) 33.3 10 5 (15.2%) 54.5 4 (12.1%) 45.5 11 5 (15.2%) 69.7 9 (27.3%) 72.7 12 5 (15.2%) 84.8 6 (18.2%) 90.9 13 1 (3.0%) 87.9 1 (3.0%) 93.9 14 3 (9.1%) 97.0 -

15 1 (3.0%) 100.0 2 (6.1%) 100.0

總計 33 人 33 人

若將兩組相對應的三群延宕測驗得分進行 T 考驗,結果整理如下表

4-2-23。組間同群的延宕測驗平均得分相差都不到一分,也都未達顯著 差異,和前述兩組間整體比較結果相同,這裡可以看出兩組間三群學生 的差異程度幾乎相同,但反駁陳述組的中成就群比多重類比組的平均高 一點。

多重類比組和反駁陳述組的高成就、中成就、低成就三群學生,其

延宕測驗得分分布比較如圖 4-2-10。圖中可以發現兩組的高成就和中

成就群得分分布差異不大,但兩組的高或中成就群得分分布與低成就群

則相差較多。

(28)

表 4-2-23 兩組三群的延宕測驗得分 T 考驗

高成就 中成就 低成就

學業成就

2.5 5 7.5 10 12.5 15

延 宕 測 驗 得 分

42 35

組別 多重類比組 反駁陳述組

圖 4-2-10 兩組三群的延宕測驗得分分布比較

群別 平均

分數 標準差 95%的

信賴區間 顯著性 多重類比組 12.08 1.93

高成就

(12 人) 反駁陳述組 11.58 1.83 (-1.092,2.092) 0.522 多重類比組 10.00 2.00

中成就

(10 人) 反駁陳述組 10.36 2.01 (-2.199,1.472) 0.683 多重類比組 8.00 2.10

低成就

(11 人) 反駁陳述組 7.30 3.37 (-1.943,3.343) 0.580

(29)

2. 兩組的組內比較

將兩組組內高成就、中成就、低成就三群的延宕測驗得分進行單因 子變異數分析,結果整理如下表 4-2-24。結果顯示兩組中的三群,都 至少有兩群達顯著差異。

兩組的事後比較考驗結果對照如表 4-2-25,從表中可以發現如果 設定 α 值為 0.1,多重類比組的三群間都有顯著差異,但如果為 0.05 則只有高與低成就群達顯著差異。同樣如果設定 α 值為 0.1,則反駁 陳述組只有高與中成就群未達顯著差異,但如果為 0.05 則只有高與低 成就群達顯著差異。

表 4-2-24 多重類比組和反駁陳述組三群的延宕測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組別 群別 人數 平均得分 標準差 F 值 顯著性 高成就 12 12.08 1.93

中成就 12 10.00 2.00 多重類比組

低成就 11 8.00 2.10

11.886 0.000**

高成就 12 11.58 1.83 中成就 12 10.36 2.01 反駁陳述組

低成就 10 7.30 3.37

8.684 0.001**

**P<0.001

表 4-2-25 兩組的三群延宕測驗事後比較考驗結果 組別 變異數同質性

考驗之顯著性

事後比較

考驗法 群別比較 顯著性 (高,中) 0.055 (高,低) 0.000*

多重類比組 0.083 Tukey/Kramer

(中,低) 0.074 (高,中) 0.365 (高,低) 0.009*

反駁陳述組 0.015* Dunnett T3

(中,低) 0.071

*P<0.05

(30)

小結

延宕測驗題目全部都是選擇題,選項是根據學生前後測的迷思概念而 來,這部分的資料可以作為概念改變持久與否的佐證。結果兩組在延宕測驗 的平均得分上,多重類比組比反駁陳述組稍好,但未達顯著差異,表示整體 而言兩組的概念改變持久度差不多。此結果和兩組後測的比較相似。

在後測時兩組組內的高與中成就群得分相當接近,但在延宕測驗這兩群 差異擴大,尤其是多重類比組的高與中成就群;在後測時兩組的低成就群和 其餘兩群都有顯著差異,但在延宕測驗裡低與中成就群差異稍減少。

後測時兩組的高與中成就群雖然各項數據很相近,進步幅度也相近,但 延宕測驗時兩群差異卻變大,顯示高成就群比中成就群概念改變持久,尤其 是多重類比組的這兩群幾乎已達顯著差異。

三、各題前後延測的迷思概念改變分析

前後測的題目是相同的,在初步分析前後測時發現第四題、第七題、第十一 題答對率很高,而且沒有出現普遍的迷思概念,所以這裡不再進一步分析。第十 三題因為極少人答對,普遍的錯誤想法和板塊構造概念沒有直接的關係,所以此 處也不再分析。

各題討論的順序並不完全依照測驗卷題號,而是依板塊構造、板塊運動、火 山、地震概念的順序,分為四個部分,而且每一個概念的題數並不相同。統計答 對率一欄,答對的定義是選項和理由都正確,半對是選項正確理由半對,以佔該 組百分比表示。因延宕測驗全為單選題,所以前後測各題對應的延宕測驗題只計 答對率,若對應的題數超過一題,則分別列出答對率。

另外,有些地方答對率與迷思概念比率的總合可能會超過 100%,因為半對

率和迷思概念會有重疊的部分,所以有些會超過 100%。

(31)

(一)板塊構造

第一題對應的延宕測驗題目:

1. 軟流圈在地球下列哪一分層構造中? c地殼 d地函 e地核 。 多重類比組 c選項:6.1% d選項:87.9% e選項:6.1%

反駁陳述組 c選項:18.2% d選項:78.8% e選項:3.0%

2. 板塊是什麼? c地殼的別稱 d由地殼和軟流圈組成的物體 e地函別稱 f浮在軟流圈上由岩石組成的物體。

多重類比組 c選項:0.0% d選項:6.1% e選項:3.0% f選項:90.9%

反駁陳述組 c選項:6.1% d選項:9.1% e選項:0.0% f選項:84.8%

3. 下列何者是「大陸漂移」的正確說明?

c大陸地殼在板塊之上移動或分裂,所以陸地便能漂移。

d大陸地殼在海洋地殼之上移動或分裂,所以陸地便能漂移。

e大陸地殼是板塊的一部分,隨著板塊一起移動或分裂。

f大陸地殼是板塊的一部分,在海洋地殼之上一起移動或分裂。

多重類比組 c選項:15.2% d選項:12.1% e選項:54.5% f選項:18.2%

反駁陳述組 c選項:18.2% d選項:9.1% e選項:66.7% f選項:6.1%

討論

多重類比組的答對率下降許多,迷思概念甲明顯減少,迷思概念乙大增。

反駁陳述組的答對率稍上升,迷思概念甲明顯減少,且迷思概念乙也稍減少。

由延宕測驗第一題和第二題答對率高,可知大多數學生對板塊構造有粗 略的概念,但顯然許多學生對大陸地殼、海洋地殼和板塊之間的關聯,仍不 1.板塊是什麼?________c就是地殼 d由地殼和軟流圈組成的地球外殼

e就是地函 f浮在軟流圈上由岩石組成的物體。

常出現的 迷思概念

甲:板塊就是地殼。 乙:板塊是地殼和軟流圈組成的地球 外殼。

表 4-2-26 第一題兩組比較

組別 多重類比 反駁陳述

測驗別 前測 後測 延宕測 前測 後測 延宕測 答對率 48.6 28.6 87.9 52.9 58.8 78.8

90.9 84.8 迷思概念 甲:20

乙:31

甲:8.6

乙:62.4 54.5

甲:11.8 乙:35.3

甲:8.8

乙:32.4 66.7

(32)

夠清楚,從兩組延宕測驗第三題的選項選擇率分布可以看出。原以為板塊構 造很容易理解,只要在教材中稍加描述複習即可,結果卻不是這樣。

總體而言,多重類比教材在迷思概念改變的效果和提升答對率上比反駁 陳述教材差,甚至還使答對率下降。這原因可能是多重類比教材對板塊構造 說明較簡略,而反駁陳述教材對板塊構造說明較詳細的緣故。

第六題對應的延宕測驗題目:

4. 下列何者是板塊間的交界處? c海洋和陸地的交界 d國與國的交界 e大河流和山谷 f海溝和中洋脊或山脈。

多重類比組 c選項:0.0% d選項:9.1% e選項:0.0% f選項:90.9%

反駁陳述組 c選項:6.1% d選項:0.0% e選項:0.0% f選項:93.9%

討論

多重類比組在後測的全對率下降一些,但半對率上升很多,且迷思概念 甲稍下降,但迷思概念乙卻上升。反駁陳述組在後測的全對率下降一點,但 半對率上升一點,而且迷思概念甲稍下降,迷思概念乙上升。

延宕測驗這題的答對率很高,顯然學生大多有正確的概念,但回答開放 性問題可能就無法寫出完整的答案。兩組在前後測的迷思概念乙上升,應是 6.哪裡是板塊交界處?________c海岸線 d國界 e海溝。

你覺得還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常出現的

迷思概念 甲:海岸線就是板塊的交界。 乙:國界就是板塊的交界。

表 4-2-27 第六題兩組比較

組別 多重類比 反駁陳述

測驗別 前測 後測 延宕測 前測 後測 延宕測 全對率

半對率

14.3 37.1

8.6 68.6

11.8 50.0

8.8 55.9 迷思概念 甲:28.6

乙:8.6

甲:20.0 乙:17.1

90.9

甲:20.6 乙:5.9

甲:14.7 乙:17.6

93.9

(33)

有些學生沒有認真做答所致。

大體上來說,兩種教材對迷思概念改變的效果差不多,對答對率提升也 差不多。在這題兩組表現相當,差別不大。

(二)板塊運動

第三題對應的延宕測驗題目:

5. 下列何者不是板塊形狀、大小改變的原因? c風化侵蝕沉積的作用 d中洋脊會形成新的地殼 e板塊碰撞擠壓變形 f有些板塊會沉入地球 內部。

多重類比組 c選項:45.5% d選項:24.2% e選項:3.0% f選項:27.3%

反駁陳述組 c選項:54.5% d選項:24.2% e選項:9.1% f選項:12.1%

討論

多重類比組在後測答對率有些下降,迷思概念甲維持不變,迷思概念乙 則略降。反駁陳述組在後測答對率大致沒變,迷思概念甲和迷思概念乙都稍 下降。

延宕測驗的題目和後測的題目有些差異,所以迷思概念乙未列入選項。

3.板塊本身的形狀和大小自古以來都不變嗎?________

c只有形狀改變 d只有大小改變 e全部都有改變。

寫出改變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常出現的

迷思概念 甲:板塊會受侵蝕沉積等作用改變大小。 乙:海水上升。

表 4-2-28 第三題兩組比較

組別 多重類比 反駁陳述

測驗別 前測 後測 延宕測 前測 後測 延宕測 全對

半對

5.7 51.4

2.9 37.1

8.8 41.2

5.9 41.2 迷思概念 甲:25.7

乙:8.6

甲:25.7 乙:2.9

45.5

甲:23.5 乙:11.8

甲:14.7 乙:5.9

54.5

(34)

從延宕測驗的選項選擇率分析,發現選項二和選項四選擇率不低,這兩項的 和可視為是具有迷思概念的比率,大部分是迷思概念甲。迷思概念甲、乙的 產生是板塊和陸地相互混淆造成,根源是對板塊構造了解不清楚。

反駁陳述組答對率較高,迷思概念減少也較多。這可能是多重類比教材 對板塊構造說明較簡略,沒有達到概念改變的效果,以及反駁陳述教材對板 塊構造說明較多,有助於釐清迷思概念。

整體而言,反駁陳述組教材在概念改變上優於多重類比組教材,提升答 對率上則差不多。兩組概念改變都不明顯,反駁陳述組表現較好是因為沒有 退步。

第八題對應的延宕測驗題目:

10. 有關地球的海洋和陸地分布,下列何者正確?

c自地球形成到約兩億年前為止,地球上只有一塊大陸地殼。

d約兩億年前盤古大陸開始分裂,板塊構造運動才開始。

e盤古大陸出現之前,地球表面都是由海洋所覆蓋。

f在盤古大陸之前,已曾有板塊構造運動使陸地四散分布。

多重類比組 c選項:24.2% d選項:30.3% e選項:30.3% f選項:15.2%

反駁陳述組 c選項:18.2% d選項:27.3% e選項:39.4% f選項:12.1%

8.你認為 4 億年前地球的海洋、陸地分布和現在是否相同?______

c是 d不是。

寫出為什麼你認為相同或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常出現的 迷思概念

甲:四億年前大陸還沒分裂(板塊運動尚未開始)。

乙:四億年前只有海洋沒有陸地。

表 4-2-29 第八題兩組比較

組別 多重類比 反駁陳述

測驗別 前測 後測 延宕測 前測 後測 延宕測 全對

半對

51.4 8.6

57.1 14.3

55.9 11.8

55.9 17.1 迷思概念 甲:14.3

乙:2.9

甲:2.9 乙:0.0

15.2

甲:20.0 乙:0.0

甲:11.8 乙:5.9

12.1

(35)

討論

多重類比組在後測答對率有上升一些,迷思概念甲顯著減少。反駁陳述 組的後測答對率大致沒變,迷思概念甲減少,但迷思概念乙增加一些。

兩組延宕測驗的答對率都很低,因為對應的延宕測驗題目與後測題目層 次不同,而且兩種教材都沒有提到地球形成過程和板塊運動之間的關聯。但 教材敘述以盤古大陸在兩億年前開始分裂漂移作為開場,讓學生產生一些誤 解,以為板塊運動在兩億年前才開始,這是修正教材很好的資訊。前後測的 高答對率表示學生大多了解板塊運動造成大陸移動分裂。

值得注意的是迷思概念乙在前後測出現率很低,但在延宕測驗卻是選擇 比率最高的。選項一和選項二的意思差不多,可以合併一起看,這樣迷思概 念甲出現比率就仍比乙高。

大體上,兩種教材效果差不多,都能造成一些概念改變,以及提升一些 答對率。

5.地球上的大陸地殼總面積是不變的嗎?________c是 d不是。

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常出現的 迷思概念

大陸地殼面積會變小,因為:

甲:受到風化、侵蝕等作用。 丙:海平面上升。

乙:大陸地殼也會沉沒融熔。 丁:大陸地殼受到擠壓。

表 4-2-30 第五題兩組比較

組別 多重類比 反駁陳述

測驗別 前測 後測 延宕測 前測 後測 延宕測 全對

半對

2.9 2.9

2.9 5.7

0.0 2.9

2.9 0.0

迷思概念

甲:14.3 乙:17.1 丙:20.0 丁:0.0

甲:17.1 乙:20.0 丙:5.7 丁:0.0

33.3 甲:11.8 乙:20.6 丙:11.8 丁:5.9

甲:5.7 乙:34.3 丙:11.8 丁:5.9

30.3

(36)

第五題對應的延宕測驗題目:

8. 以全球大陸地殼總體而言,下列何者正確?

c海底擴張,所以大陸地殼面積變小。

d大陸地殼被侵蝕減少,所以變小。

e海水面上升,所以大陸地殼變小。

f大陸地殼被擠壓抬升,所以面積縮小。

g大陸地殼不易下沉,所以大小約不變。

h大陸地殼被侵蝕抹平,所以面積變大。

多重類比組 c選項:18.25 d選項:15.2% e選項:21.2%

f選項:12.1% g選項:33.3% h選項:0.0%

反駁陳述組 c選項:15.2% d選項:9.1% e選項:24.2%

f選項:12.1% g選項:30.3% h選項:6.1%

討論

多重類比組的後測答對率,沒什麼改變,迷思概念只有丙明顯減少,而 且在後測出現兩個新的迷思概念:海底擴張所以陸地變小(因地球表面積一 定)、板塊擠壓會形成新陸地(故大陸地殼變大),但只是少數。答對率很低。

反駁陳述組後測答對率變動很小,迷思概念乙增加明顯,其餘僅甲略 減,另外後測出現一個新的迷思概念:火山噴發形成新陸地。低答對率情形 和多重類比組相同。

前測、後測和延宕測驗答對率都不高,表示這題對初學者而言是很難 的,因這題需綜合板塊構造運動的許多概念,多數學生雖能以板塊構造運動 概念去推理,但對其中某些概念了解不足,推理得到的結果便是五花八門的 迷思概念,以及低答對率。例如迷思概念丙,便表示學生無法清楚區分陸地 和大陸地殼的不同;迷思概念乙表示學生認為地殼有相同的性質,一樣都會 隱沒融熔再形成。另外,由延宕測驗選項選擇率的分布,可以發現選項一在 前後測很少出現,但延宕測驗出現比率卻不低,顯示有些迷思概念受限於書 寫的表達能力,而沒在前後測完全呈現出來。選項一的迷思概念應是受「海 底擴張」專有名詞字面的誤導,以為地球上所有的海洋都變大。

整體而言,兩種教材沒有造成重要的概念改變效果,也沒提高答對率。

(37)

第九題對應的延宕測驗題目:

6. 以全球海洋地殼總面積而言,下列何者正確?

c新海洋地殼在中洋脊形成,所以海洋地殼總面積增大。

d大陸地殼被侵蝕減少,所以海洋地殼總面積變大。

e海水面上升,大陸地殼變小,所以海洋地殼總面積變大。

f大陸地殼被擠壓抬升面積縮小,所以海洋地殼總面積增大。

g形成的新海洋地殼和沉入地球的略同,所以海洋地殼總面積不變。

h形成的新海洋地殼比沉入地球的少,所以海洋地殼總面積變小。

多重類比組 c選項:18.2% d選項:3.0% e選項:18.2%

f選項:12.1% g選項:48.5% h選項:0.0%

反駁陳述組 c選項:12.1% d選項:3.0% e選項:24.2%

f選項:9.1% g選項:48.5% h選項:3.0%

討論

多重類比組在後測答對率緩增一些,迷思概念甲乙顯著減少,但新增 一迷思概念丙。原本前測比反駁陳述組高的迷思概念持有率,後測時已降 至相近。反駁陳述組答對率增加不多,迷思概念甲略減乙丙增加。

從延宕測驗選項選擇率分析,可以發現還有部分學生的迷思概念是:

9.地球上海洋地殼的總面積大致上是漸漸變大還是變小?______

c漸漸變大 d漸漸變小 e不變。

寫出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常出現的 迷思概念

海洋地殼面積在變大,因為: 海洋地殼在變小,因為:

甲:海底擴張。 丙:海洋地殼會下沉。

乙:海平面上升。

表 4-2-31 第九題兩組比較

組別 多重類比 反駁陳述

測驗別 前測 後測 延宕測 前測 後測 延宕測 全對

半對

25.7 5.7

31.4 8.6

17.6 2.9

23.5 11.8 迷思概念

甲:20.0 乙:14.3 丙:0.0

甲:8.6 乙:5.7 丙:14.3

48.5 甲:8.8 乙:5.9 丙:0.0

甲:5.9 乙:14.7 丙:2.9

48.5

(38)

陸地沉入地函、陸地被侵蝕減少,所以海洋地殼面積在變大的迷思概念一 樣,在前後測出現較少,為避免迷思概念數目龐雜,所以沒有列入表中。

這題和上面後測第五題有關聯,迷思概念同樣較多樣,但答對率比第 五題高。對照第五題迷思概念丙和本題迷思概念乙,可以清楚看出有些學 生認為海水淹蓋的地殼就是海洋地殼,如果再對照前測第三題的迷思概念 甲,可以看出學生把陸地、大陸地殼、板塊彼此混淆了。迷思概念甲和上 一題一樣,是受「海底擴張」專有名詞字面的誤導。

整體而言,多重類比教材在概念改變的效果上比反駁陳述教材好一 些,提高答對率上則差不多。

(三)火山

第二題對應的延宕測驗題目:

13. 板塊張裂造成的火山如中洋脊火山,爆發時噴出的岩漿是來自哪裡?

c地殼融熔 d地函軟流圈 e液態外地核 f地核最中心 。

多重類比組 c選項:36.4% d選項:57.6% e選項:0.0% f選項:6.1%

反駁陳述組 c選項:33.3% d選項:57.6% e選項:6.1% f選項:3.0%

14. 板塊聚合擠壓造成的火山,如安地斯山脈的火山或台灣島的七星山,它 們噴發出的岩漿是來自哪裡? c沉沒的地殼融熔 d地函最深處 e液 態外地核 f地核最中心 。

多重類比組 c選項:90.9% d選項:0.0% e選項:3.0% f選項:6.1%

反駁陳述組 c選項:72.7% d選項:15.2% e選項:6.1% f選項:6.1%

2.地下的岩漿來自何處?_______c地殼融化 d地函軟流圈 e液態外 地核。

常出現的

迷思概念 甲:液態外地核也是岩漿的來源之一。

表 4-2-32 第二題兩組比較

組別 多重類比 反駁陳述

測驗別 前測 後測 延宕測 前測 後測 延宕測

答對率 45.7 60.0 57.6 55.9 64.7 57.6

迷思概念 甲:22.9 甲:14.3 90.9 甲:20.6 甲:17.6 72.7

(39)

討論

多重類比組答對率顯著提升,迷思概念下降一些。反駁陳述組答對率升 高一些,迷思概念略降,在後測表現與多重類比組約相同。

延宕測驗第十四題答對率比第十三題高,而且多重類比組比反駁陳述組 高,這可能和學生普遍認為火山噴發是高壓下造成岩漿噴出有關,而板塊擠 壓形成高壓,所以火山岩漿自然噴出。中洋脊張裂噴出岩漿形成火山山脈,

有些學生在想法上可能會產生矛盾,因為原先的想法是山脈形成需擠壓、岩 漿噴發需高壓。注意此題選c算錯,但並不算是迷思概念,因為那只是概念 不完整。

整體來看,多重類比教材在概念改變的效果比反駁陳述教材好一點,提 高答對率上也是多重類比教材好一些。

第十題對應的延宕測驗題目:

16. 下列各圖表示兩板塊推擠時形成火山的過程,哪一個正確?

c d e f

多重類比組 c選項:54.5% d選項:12.1% e選項:30.3% f選項:3.0%

10.為什麼會形成火山呢?_____ c板塊裂開 d板塊擠壓 e都可能。

寫出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常出現的 迷思概念

甲:板塊擠壓隆起產生裂縫,因此岩漿冒出形成火山。

乙:板塊擠壓拱起形成火山,軟流圈岩漿被擠出。

表 4-2-33 第十題兩組比較

組別 多重類比 反駁陳述

測驗別 前測 後測 延宕測 前測 後測 延宕測 全對

半對

2.9 31.4

5.7 31.4

5.9 35.3

0.0 41.2 迷思概念 甲:5.7

乙:2.9

甲:0.0 乙:2.9

30.3

甲:11.8 乙:0.0

甲:11.8 乙:0.0

27.3

(40)

討論

多重類比組答對率微幅增加,迷思概念稍減,全對率很低。反駁陳述組 答對率稍增,迷思概念沒改變,和多重類比組一樣都是低答對率。

從延宕測驗的選項選擇率看,可以發現在前後測出現率低的迷思概念,

實際上普遍率可能很高,例如迷思概念乙在前後測出現率很低,但延宕測驗 選項一選擇的比率卻極高。在第一節板塊構造運動的迷思概念,研究者原以 為只是個案,從延宕測驗才知道這其實是學生很普遍的迷思概念。

整體來說,兩組教材都沒有達到概念改變的效果,也沒有明顯提升答對 率。

(四)地震

第十二題對應的延宕測驗題目:

15. 有關地震和斷層間關聯的描述,下列何者正確?

c板塊撞擊產生震動便是地震,震動使岩層發生斷裂。

d板塊撞擊產生震動便是地震,斷層和地震沒有關係。

e岩層受擠壓、拉開等力而斷裂,斷裂時產生的震動就是地震。

f地震先發生,搖晃使岩層斷裂造成斷層,但和板塊運動無關。

12.地震和斷層有什麼關聯?________c地震造成斷層 d斷層錯動造成 地震 3其他關聯。

寫出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常出現的 迷思概念

甲:地震搖晃造成岩層斷裂形成斷層。

乙:地震是板塊碰撞的震動。

表 4-2-34 第十二題兩組比較

組別 多重類比 反駁陳述

測驗別 前測 後測 延宕測 前測 後測 延宕測 全對

半對

11.4 14.3

37.1 0.0

11.8 11.8

38.2 8.8 迷思概念 甲:42.9

乙:2.9

甲:25.7 乙:2.9

45.5

甲:41.2 乙:2.9

甲:23.5 乙:0.0

48.5

(41)

多重類比組 c選項:48.5% d選項:6.1% e選項:45.5% f選項:0.0%

反駁陳述組 c選項:30.3% d選項:18.2% e選項:48.5% f選項:0.0%

討論

多重類比組答對率提升很多,迷思概念甲也降低很多。反駁陳述組答對 率增加許多,迷思概念甲乙也都明顯減少。

從延宕測驗選項選擇率分析,可以發現迷思概念乙在前後測出現率很 低,但反駁陳述組在延宕測驗時出現比率卻不低。注意迷思概念甲在延宕 測驗有回歸的現象,選擇率比後測要高,表示此迷思概念不易改變。

整體上來說,兩組教材都有明顯的概念改變成效,也有差不多的答對 率提升,但迷思概念甲改變不易,所以答對率還是不高。

沒有進一步分析的後測題目,其對應的三題延宕測驗題目和答對率,以 及各選項的選擇率如下。第七題和板塊構造的組成物性質有關,答對率並不 高。

7. 下列哪一種物質密度最小? c組成大陸地殼的主要岩石 d組成海 洋地殼的主要岩石 e組成地函的岩石 f組成地核的物質 。

多重類比組 c選項:51.5% d選項:15.2% e選項:3% f選項:30.3%

反駁陳述組 c選項:57.6%d選項:18.2% e選項:3% f選項:21.2%

答對率 多重類比組:51.5% 反駁陳述組:57.6%

11. 地球陸地上的山脈是如何形成的? c地球冷卻後,收縮產生的皺 紋 d板塊間的推擠使地殼隆起 e板塊間張裂造成 f長年風化和侵 蝕以及搬運作用,自地表雕塑出來。

多重類比組 c選項:0% d選項:97% e選項:0% f選項:3%

反駁陳述組 c選項:3% d選項:87.9% e選項:6.1% f選項:3%

答對率 多重類比組:97% 反駁陳述組:87.9%

12. 將山脈像長條蛋糕一樣橫切開,觀察剖面構造,最可能是下列哪一 情形? c沒有構造,完全由均質岩石構成 d許多化石排列在山脈底 層 e有許多斷層和褶皺構造 f嵌入許多板塊構造的斷片。

多重類比組 c選項:0% d選項:15.2% e選項:75.8% f選項:9.1%

反駁陳述組 c選項:3% d選項:0% e選項:90.9% f選項:6.1%

(42)

總結

兩種教材在概念改變的成效上,差不多是一樣的,其中兩題兩種教材都沒成 效,兩題反駁教材較佳,兩題多重類比教材較好一些,一題兩組都有明顯成效,

兩題兩組都略有成效。反駁教材成效較佳的是有關板塊構造的部分,多重類比教 材成效較好一些的則是有關海洋地殼總面積變化及岩漿來源的部分。

兩組都沒有成效的兩題是有關大陸地殼總面積變化與火山如何形成,這是值 得往後教學和教材編撰者注意的地方。有關地震的發生這題雖有明顯的概念改變 成效,但具有迷思概念學生的比率仍很高,也是教學和教材編撰者要著重的地方。

以 Chi(1992)的知識本體分類論來看,板塊屬於物質類別,海底擴張、大陸 漂移、火山、地震、山脈是過程類別,物質類別概念改變應較容易,過程概念改 變則可能較不容易。本研究發現板塊構造雖屬於物質類別,但迷思概念也不是很 容易改變,可能是與板塊相關的概念較多,造成概念間的連結比較複雜之故。

第三節 兩種教材的學習態度

兩組的教材不相同,所以有兩種學習態度問卷,分別給多重類比組和反駁陳 述組施測。這兩種態度問卷題目和題數都不同,但所對應的七個主要問題大致相 同,目的是想知道學生對教材的看法和態度,有哪些印象深刻的地方,有哪些不 清楚的地方,一方面可作為前面資料分析的佐證,另一方面可作為修正改進的參 考。

一、多重類比學習態度問卷

多重類比學習態度問卷每個概念有三題,前兩題是針對所使用的類比物,一

題是學生對類比的態度。表 4-3-1 中的數字是表示勾選該項的人數。

(43)

表 4-3-1 多重類比學習態度問卷統計

概念 非常同意 同意 沒意見 不同意 非常不同意 7 18 9 3 0 7 14 11 5 0 大陸漂移

3 15 9 8 2 3 14 12 7 1 2 10 11 12 2 海底擴張

4 14 11 7 1 4 16 11 4 2 4 14 7 10 2 板塊運動

4 13 10 10 0 2 14 15 5 1 4 14 15 3 0 山脈形成

4 10 11 10 2 4 7 17 8 0 13 13 13 8 0 地震成因

4 10 14 8 1 5 17 9 6 0 2 16 13 6 0 火山成因

4 12 12 9 0 3 19 10 3 2 2 19 12 4 0 教材態度

3 9 12 9 4

由上表可知,大部分學生對教材中使用的類比都持正面的態度,但對海底擴 張用「輸送帶」、地震用「黑白雙層巧克力」則接受度較低。有些類比接受度很 高,例如地震以「藤條折斷」為類比、大陸漂移以「報紙碎片」等,而地震也是 有明顯概念改變成效的部分。另外,山脈形成的類比接受度雖高,但學生覺得沒 有這些類比也能理解;教材態度第三題是反向題。

第二十二題勾選喜歡這種教材的有 30 人,回收有效問卷是 37 份。喜歡的類

比以巧克力板比喻火山、拼圖和碎報紙比喻大陸漂移、藤條折斷比喻地震出現次

數較多。

(44)

二、反駁陳述學習態度問卷

反駁陳述學習態度問卷每個概念有兩題,一題是有沒有增加了解,一題是對 迷思概念有沒有幫助。表 4-3-2 中的數字是勾選該選項的人數。

表 4-3-2 反駁陳述學習態度問卷統計

概念 非常同意 同意 沒意見 不同意 非常不同意 5 20 9 2 1 大陸漂移

5 17 12 2 1 5 22 7 2 1 板塊構造

4 19 12 1 1

1 5 12 11 8

板塊運動

1 7 15 7 7

1 4 12 12 7

山脈成因

1 8 11 10 7

7 13 14 2 1 7 15 12 2 1 地震成因

3 16 14 3 1 5 22 7 2 1 火山成因

3 13 19 1 1 9 17 9 1 1 教材態度

5 7 18 3 4

反駁陳述教材的接受度幾乎都很高,尤其是有關大陸漂移、板塊構造、火山 成因,而板塊構造部分是反駁陳述教材優於多重類比教材的地方。注意板塊運 動、山脈成因、教材態度第二題是反向題。

第十六題勾選喜歡這種教材的有 31 人,有效回收問卷是 37 份。印象深刻的

說明,以宇宙膨脹(練習教材)、板塊構造、板塊運動、火山形成、地震成因出現

次數較多。

(45)

第四節 綜合討論

由前後測驗、晤談、延宕測驗的資料分析,發現學生有關板塊構造運動的迷 思概念最普遍的有下列數個:大陸地殼面積會變小、地震搖晃造成岩層斷裂形成 斷層、板塊是地殼和軟流圈組成的地球外殼、海洋地殼面積在變大、板塊會受侵 蝕沉積等作用改變大小、海岸線是板塊的交界。另外,在前後測驗和晤談以為很 少學生具有的迷思概念,在延宕測驗卻發現有些迷思概念其實出現率不低,甚至 有出現率很高的。這可能是前後測驗和晤談主要是開放式問題,學生的表達能力 有限或深層的預設不易察覺,所以才在全為選擇題的延宕測驗顯示出來。

Marques 和 Thompson (1997)研究葡萄牙 16-17 歲的高中生有關板塊運動 單元的迷思概念,他們所發現有關板塊構造運動的迷思概念,在本研究中也出現 的只有「大陸漂移是地球自轉造成」、「中洋脊和陸地山脈成因相同」 ,但也只有 一兩個人回答過一次,其餘的迷思概念都沒出現。除了研究的概念範圍不同之 外,社會文化可能也是因素之一,因為有些迷思概念在筆者教書多年來都沒發現 過,例如「板塊是疊成一堆的」 、 「山脈是垂直力推升的」 。

在回答預測地震此問題時,發現學生不會應用所學的板塊構造知識去解釋地 震成因,這與 Coleman 和 Soellner (1995)研究大學生應用有關地震知識於社會 議題的能力,其結果是有些類似的。研究發現的板塊擠出岩漿形成火山的迷思概 念,原本認為很少學生具有,其實是相當普遍,這迷思概念與 Barrow 和 Haskins (1996)發現的「學生認為地震和火山的共同關係是地底壓力」有點類似。

比較奇怪的是,學生好像都很容易接受陸地能移動千里的概念,不像 Thagard (1992)概念革命一書中描述韋格納提出大陸漂移時的那樣,當時人們很 難接受他的陸地漂移概念,Philips (1991) 也曾提到有些成人認為大陸沒有移動 的迷思概念。這種情形可能是學生受已存在概念較少的束縛,所以比較容易接受 新概念的緣故,也可能是沒有仔細思考日常生活經驗的緣故。

反駁陳述組在後測有顯著的進步,但是低成就群的學生卻沒有進步,相對而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一)初試:採筆試方式,題目類型為選擇題,每科目題數各 50 題(每題 2 分,各題未作 答不予計分,答錯倒扣 0.6 分) 。初試成績達參加複試標準(初試科目其中

英國第四季經濟增長由第三季的 0.9%放緩至 0.4%,製造業及企業投資分別減少了 0.9% 及

亮亮水果行欲將 348 顆芒果分裝成禮盒,若每個禮盒最多裝 12 顆芒果且每盒芒果數一樣多,則 至少需要多少個禮盒?. 一個面積為

審查整理呈現資料:蒐集到的資料應先審核 是否完整、正確、合理與一致,然後利用敘

方法一: 採用 【Compare Means】分析選項 One- One -way ANOVA way ANOVA分析報表說明 分析報表說明

4.6 現時日間育嬰園及日間幼兒園的幼兒工作員與兒童的法定比例,分 別是 1:8 及

• 由於對行文稱謂、格式的不熟悉,乃至於中西格式的 混淆,往往會出現一

第一課節:介紹成本會計和解釋成本概念及詞彙 第二課節:了解用於編製財務報表的不同成本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