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節 研究問題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三節 研究問題 "

Copied!
1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壹、研究背景

一、推動生命教育的重要性

近若干年來,社會大眾對生命愈來愈不愛惜,愈不尊重,常有傷害自 己認識的同學、同事、配偶、尊親、子女、孫子女,不認識的無辜老、弱、

婦、孺,其殘忍手段甚於對待敵人(何福田 a,民 95)。在資訊煙幕(Wayne, A.., Alden, G., and Greg, L., 1999)充斥的今日,社會倫理觀念趨於模糊,

學生價值混淆,自殺案件頻傳;各種吸毒、販毒、傷人的事件不斷地在每 天的新聞、報紙上上演,青少年的健康發展及對生命價值的體認受到嚴重 的威脅與挑戰。生命教育發展背景源起於社會亂象的反思和民間團體的積 極參與,其目的為協助青少年尊重生命進而珍惜自己的生命。Rutz,

Wolfgang (2001)針對歐洲面對自殺與過早的死亡(suicide and premature death)的預防,提出必須以「教育」的方式介入輔導,例如瞭解沮喪與自 殺的因果關係等。我國在民 86 年針對生命教育的需求,提出生命教育改 革理念,推動生命教育實施的規劃,引起社會大眾的迴響及支持,其推行 的方向是由下而上的方式進行;我國生命教育課程規劃始於台中曉明女中 的倫理課程,該校先後完成六年一貫國、高中生命教育課程,並成為生命 教育總中心學校。民 86 年前省教育廳長陳英豪博士全力支持在國高中職 等學校逐年實施生命教育,教育部也於兩年後(民 88 年)成立「教育部 生命教育推動委員會」,提供生命教育政策方向的諮詢功能,另成立工作 小組(分別為「宣導推廣組」、「師資人力組」、「課程教學組」)提供生命 教育規劃執行之功能。民 90 年宣示該年為「生命教育年」,於同年 7 月公 佈「教育部推動生命教育中程計畫」(教育部推動生命教育中程計畫,民 90),從地方到中央全面推動生命教育工作(吳庶深、胥嘉芳,民 92)。

(2)

從當前社會上許多不尊重生命的社會現象來看,生命教育的推行實有 其必要性與迫切性,舉凡層出不窮的殺人、自殺、憂鬱症、黑心食品、千 面人事件、墮胎、強暴、凌虐、嗑藥、鬥毆、…等事件,均顯示出社會大 眾對於自己或他人的生命不夠尊重,有待加以改善(葉榮木、張菀珍、黃國 峰,民 94)。因此前教育部長曾志朗撰文宣示生命教育是教育改革中不可 或缺的一環,而生命教育的推行可說是除「九年一貫課程」與「多元入學 方案」之外,另一項重大的教育政策(蔡明昌,民 91)。姜得勝(民 92)

亦認為正本清源解決之道乃在於家庭、學校與社會「生命教育」的共同推 動,以解析省悟生命之真諦,尤其,學校「生命教育」之具體實踐更居於 主要承轉樞紐之關鍵,此乃政府相關單位所亟需努力之方向。

民 93 年,教育部長在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第五屆第六會期報告 中,明確闡明:「要提升學生人格涵養,並協助學生建立自己的價值系統,

發展其道德判斷力,付諸實行,成為一個對自己、家庭、社會、國家負責 的人。(教育部 a,民 93);教育部亦在未來四年四大施政主軸架構中,要 建構數位化學習環境,推動優質數位化學習內容建置與應用,以及開發中 小學網路學習內容(教育部 b,民 93);另外,在擬定「創造力教育政策 白皮書」時,教育部指出:推動「生命教育」,希望學子能認識生命價值、

激發個體潛力、尊重異己觀點、並勇於發現和面對問題,以促成自我實現;

讓學生以個體知識為基礎,關懷生命為前提,期能活化全民的創造力潛 能,提升解決問題能力,發展多元技能,從而開創豐富多元的自我價值與 創造力(教育部顧問室,民 93)有鑑於物質充裕、科技進步的今日,科技 揭露了生命世界的繽紛與多樣,開顯生命的豐富與奇妙;不過,另一方面,

科技膨脹也遮蔽了人對生命的感知(林秀珍、徐世豐,民 91)由於科技社 會人際關係日趨疏離及工具化理性的形成,及資訊時代大眾媒體新訊息不 斷刺激著人們的耳目與感官,使得社會上充斥著許多偏頗、似是而非的價 值觀,致使青少年淪落與迷失其中,在不知不覺中形成了扭曲的價值觀,

(3)

致使學生在學校所接受的正規課程無法對學生發揮預期的效能;因此,為 了導正現今錯誤的社會價值觀,可藉由生命教育課程的規劃來進行改革

(林玉卿,民 93)。有鑑於生命教育推展的重要性,自民 93 年開始執行的 國科會專案計畫中,有關「生命教育」的研究計劃部分有五篇;包括:「應 用代理人技術提昇生命教育教學成效之研究」(張菀珍,民 94);「遊戲導 向互動式生命教育學習系統之建構及其成效分析研究」(莊謙本,民 93);

「12 週生命教育暨圖畫書繪本與結合九年一貫統整課程教學活動針對高 雄縣資源班國小階段學障學童伴隨著社會情緒或行為問題學童」的實驗教 學研究之探討」(黃秋霞,民 93);「探討生命教育概念融滲於護理專業課 程」(蕭淑貞,民 93);「台灣生命教育目標與課程內涵發展的知識社會學 分析」(徐敏雄,民 93)等五個專案計畫(國科會網站,民 94)。

蒐尋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若以研究「論文題目」中提及〝生命教育〞

〝生死教育〞〝死亡教育〞〝安寧照顧〞〝臨終關懷〞為關鍵字蒐尋時,有 124 篇;其中研究「論文題目」中明確定為〝生命教育〞者共有 57 篇(全 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民 94),在這 57 篇生命教育學術論文裏,有關「高 中職生命教育」之研究共有 9 篇、「國中生命教育」之研究有 8 篇、「國小 生命教育」之研究有 20 篇;94 年「鼓勵中小學教師從事行動研究」獲入 選的計畫中,高中職學校進行生命教育相關之行動研究案共計 7 個,生命 教育相關之行動研究案列表,詳如附錄一所示(教育部中部辦公室,民 94)。

(4)

二、生命教育在推廣上的困難

生命教育的推動困境主要有三方面:一是生命教育內涵的問題,二是 生命教育師資培育的問題,三是推動決策與執行體系的問題(孫效智,民 95)。加上由於生命教育的範圍太廣,且屬「情意」層面,較難評量與量 化;而且生命教育無未列入高職正式課程、缺乏相關教材、及升學主義掛 帥的社會價值之下升學壓力愈增,雖以部分學校以融入式或主題式教學進 行生命教育,但受教學生較不易擺脫升學壓力而收其功。

研究者透過教育部中部公室(民 94)教育視導重點查核表電子化系統

(網址:http://expert.scvs.tpc.edu.tw/)進行台灣地區(不含北高兩市)職 業學校在「生活與生命教育之推展」項目上所遭遇的困境與擬改進事項之 資料蒐集,相關彙整表詳如附錄二。從附錄二中可以發現生命教育在高職 學校推廣上有許多的困難,整理臚列如下:

(一)各校所遭遇到的困境主要包括:將生命教育融入各科教學之成效不 明顯、生命教育有宣導但嫌不足、生命教育教材較為缺乏、教師對 生命教育的觀念並不很足夠,在推行上產生困難、…。

(二)各校擬改進事項主要為:充實生命教育之媒體資料、改變活動方式,

增進互動式分享學習、鼓勵相關教師積極參加生命教育相關研習、

提高生命教育融入各科教學之深度與廣度、編列經費補助辦理相關 活動與研習、…。

另外,對於生命教育的定義,學者專家(香港中文大學宗教系,民 93;

張菀珍,民 93;張淑美,民 93;鄭石岩,民 92;吳武雄,民 92;吳庶深 及胥嘉芳,民 92;許智香,民 92;張添洲,民 91;周惠賢及楊國強,民 91;林繼偉、潘正德、王裕仁,民 91;游惠瑜,民 91;張茂源,民 91;

林思伶,民 90;黃德祥,民 89;吳宗立,民 88;林吉基,民 87)有著不 同的界定,亦造成學校在推動時的不確定性。

(5)

三、高職生命教育在 e-learning 實施的現況

研 究 者 將 教育部生 命 教 育 學 習 網( 民 93)中 所盧列的生命教育相 關資訊網站分別檢視其內容後(各網站內容之分析整理如附錄三所示),

發現已建置的生命教育相關資訊網站,其網站建置模式皆屬於「設計者導 向」模式,內容的呈現與網頁的安排為網站建置者所構思、更新亦是如此。

且多為教師所設計,鮮少專為學生所設計。附錄三臚 列 的 網 站 中,在「 中 小 學 教 師 網 路 素 養 與 認 知 網 站 」、「 生 命 教 育 全 球 資 訊 網 」網 站 裏 建 置 了 多 媒 體 的 網 頁 教 材 及 學 習 單,但 是 其 教 材 與 學 習 單 大 多 是 以 靜 態 呈 現 的 word 或 pdf 文 字 檔 , 無 法 動 態 組 合 出 不 同 學 科 教 師 或 學 習 者 的 個 別 化 需 求 進 行 適 性 化 教 材 與 教 學 單 的 產 出 。

檢 視 我 國 高 職 學 校 網 站,發 現 有 建 置 專 屬 的 生 命 教 育 教 學 網 站 一 覽 表 (檢視時間:94.07.09), 如 附錄四所 示 。

貳、研究動機

基於以上所述之研究背景,本研究之動機如下所述:

一、生命教育 e-learning 有其施行上的必須性與迫切性:在職業學校所培 育出來之學生,未來大都是擔任職場第一線的基礎技術人員,若遇到 經濟不景氣或經濟風暴時,最早也最會直接必須面對生活上與精神上 的衝擊與挑戰,加上職業學校目前並沒有規劃生命教育選修課程,而 且在各校網站上少有生命教育相關的學習平台或諮詢窗口;因此透過 e-learning 進行高職的生命教育是有其必須性與迫切性。

二、教師是生命教育推動成敗的關鍵人物,而行動研究是最佳策略:目前 生命教育在高職的實施以融入到各科的方式來進行,因此教師的生命 教育素養與認知直接影響高職生命教育的成效與良窳,以行動研究來 進行提昇我國高職生命教育 e-learning 環境,是最佳策略之一,因為 教師是面對學生最直接的第一線人員,運用教師即研究者的方式來解

(6)

決教學現場所遭遇之因境,進而提昇生命教育的教學品質與成效,應 是解決目前我國職業學校推行生命教育缺乏相關領域專長教師的對 策之一。

基於上述的理由,研究者乃選擇提昇我國高職生命教育 e-learning 環 境作為行動研究的主題,探討我國高職以 e-learning 推動生命教育可行性,

分析我國高職以 e-learning 推動生命教育所應掌握的因素構面。

第二節 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之研究動機與緣起,本研究擬發展我國高級職業學校生命教 育 e-learning 需求調查問卷,並嘗試建構高級職業學校生命教育 e-learning 平台,以實證研究瞭解以 e-learning 平台進行生命教育的可行性。具體而 言,本研究之主要目的條列如下:

壹、了解目前國內高級職業學校生命教育實施現況。

貳、分析以 e-learning 推動我國高職生命教育所應掌握的因素構面。

參、建構以 e-learning 推動我國高職生命教育的模式。

肆、探討以 e-learning 推動我國高職生命教育之學習成效。

第三節 研究問題

根據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可延伸下列研究問題:

壹、我國高級職業學校生命教育實施現況為何?

貳、以 e-learning 推動我國高職生命教育所應掌握的因素構面為何?

參、以 e-learning 推動我國高職生命教育的模式為何?

肆、以 e-learning 推動我國高職生命教育之學習成效是否有顯著差異存在?

(7)

第四節 研究假設

根據研究目的,本研究擬考驗的研究假設,以虛無假設敘述如下:

壹、不同個人背景變項之高級職業學校學生,對生命教育未以 e-learning 方式學習之學習成效無顯著性差異存在。

貳、不同個人背景變項之高級職業學校學生,對生命教育以 e-learning 方 式學習之學習成效無顯著性差異存在。

第五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本研究擬採用的研究方法與研究步驟分述如下:

壹、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調查法為主要研究方法,屬於量化研究,以文獻分析為理論 基礎,並佐以專家諮詢與準實驗研究之配合,以達成研究目的。文獻分析 旨在針對國內外有關生命教育與 e-learning 相關之文獻進行探究與實驗分 析,以其作為本研究之理論基礎,並作編製研究工具之參考;並以行動研 究之精神與流程作為整體研究進行的策略。

一、專家諮詢:經由文獻分析所獲得之資料,藉由學者專家諮詢,進行:

(一) 彙整有關影響高職學生在網路進行生命教育 e-learning 之內涵 層面因素,篩選重要層面因素,發展研究工具,並考驗其信 度及效度等。

(二) 檢視高職生命教育 e-learning 實驗教材內容之適切性。

(三) 檢視高職生命教育 e-learning 平台的功能完整性。

二、問卷調查法:藉由客觀結構之量表作為研究工具,以蒐集實證之資料,

並運用統計方法分析各變項間之關係,藉以探討現況並做為解決問

(8)

題、改進現況、計畫未來的根據。

三、準實驗研究法:

實驗研究設計的重要特質之一是將受試者隨機分派而達到「等組」的 基本要求;但是在許多社會科學的研究領域中,研究者幾乎不可能隨機選 取或分派受試者,而只能遷就既有的事實,應用現有的團體作實驗分組,

例如教育情境中的班級、學校。當在實驗中,運用完整的受試者團體,而 非隨機將受試者分派於實驗處理的設計,謂之準實驗設計(王文科,民 90)。

根據所發展的的高職生命教育 e-learning 實驗教材與建構的高職生命 教育 e-learning 平台,立意抽象選擇高職的學生為對象,瞭解本研究所發 展之 e-learning 環境,是否能提昇讓學生對生命價值的認識、自我價值的 肯定、以及生命熱忱的領悟。

四、行動研究:

「行動研究」顧名思義就是將「行動」和「研究」結合起來(黃政傑,

民 88)。行動研究(action research)是在 1940 年代由 Kurt Lewin 及 Stephen M.

Corey 等人所倡導之,它是一種研究的方法,強調實務工作者的實際行動 與研究的結合(吳明清,民 80; Atweh, Kemmis & Weeks, 1998;陳惠邦,

民 87;王文科,民 88),亦即強調研究的實務層面,較少涉及理論依據。

而在每一位學者對於行動研究的定義也各有些許的差異。綜上所述,行動 研究可定義為:「行動研究」強調實務工作者的實際行動與研究的結合,

企圖想要解決實際所面臨到的困難,增進對實務工作的理解,以求得專業 的成長與進步,而在過程中,實務工作者應採取質疑探究和批判的態度,

不斷地反思。

本研究緣於高職並無生命教育之相關課程,而高職生又較高中生特別 需要生命教育的關懷與照顧(紀潔芳,民 94),因此針對教育困境,以行 動研究的精神,結合 e-learning 平台的技術,嘗試解決問題。

(9)

教育行動研究循環動態歷程國內外有許多學者專家(Noffke,1997;

McLean,1995; Takal,1994; Gummesson,1991)曾提出建議與模式,本研究採 用之教育行動架構循環動態歷程示意圖,如圖 1-1 所示。

圖 1-1 本研究採用之行動架構循環動態歷程示意圖 問題的關注與分析

改變情境 回饋與方案的評鑑

成果呈現&分享

解決實務 問題?

反省/問卷調查 觀察/發現問題

尋找協同合作夥伴

參閱相關文獻資料

採取行動實施方案 研擬可能解決方案 規劃行動研究策略 周而復始

(10)

貳、研究步驟

本研究擬採用的研究步驟包括:相關文獻探討、擬定研究計畫、蒐集 文獻資料、行體研究動態歷程、資料分析與討論及撰寫研究報告,研究步 驟示意圖,如圖 1-2 所示。

圖 1-2 本研究之研究步驟流程圖 行動研究動態歷程

擬定研究計畫 相關文獻探討

蒐集文獻資料

研究方法

調查研究法

準實驗研究

研究工具

「運用e-learning進行生 命教育之可行性」量表

「運用e-learning進行生 命教育之可行性」量表

我國高職生命教育 e-learning 平台

我國高職 生命教育核心能力

研究目的 瞭解生命教育 e-learning 環境需求性

檢視生命教育 e-learning學習成效

建構生命教育 e-learning 平台

發展生命教育 e-learning 實驗教材

專家會議

資料分析與討論 發展

整理 建置

選擇

達成 達成 達成 達成

檢視 檢視檢視

撰寫研究報告

(11)

第六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壹、研究範圍

本研究為探究我國未規劃實施生命教育相關課程的高級職業學校對 生命教育 e-learning 的需求性與生命教育 e-learning 的學習成效,因此以台 灣地區公私立高職各類科學生為對象,包括國立、台北市立、高雄市立、

縣立及私立學校,但不包括進修學校、實用技能班等,但不包括綜合高中 或普通高中附設職業類科之學校。

本研究發展之「高職生命教育 e-learning 實驗教材」由紀潔芳等生命 教育領域專家學者所提供與指導製作。

本研究建構之「高職生命教育 e-learning 平台」為國立苗栗高商 95 年 社區化特色發展補助專案所建構之 e-learning 平台。

本研究進行之「提昇高職生命教育 e-learning 環境」之準實驗研究對 象為國立苗栗高商國際貿易科 101 班與 102 班。

本研究重點在如何藉由 e-learning 平台讓高職學生認識自我、認識生 命價值、激發生命熱忱,建構我國高職學生生命教育之 e-learning 環境。

貳、研究限制 一、研究對象方面

本研究係以就讀台灣地區的公私立高職學校的學生為母群體,採取分 層叢集隨機取樣的方法(stratified cluster random sampling),在抽樣上儘量 兼顧學校所在地區、學校規模、但學生之「就讀年級」、「家庭經濟情況」、

「年齡」等背景,則無法均勻抽取,因此在解釋和推論上可能會有所限制。

二、研究方法方面

本研究以採用專家諮詢、實證調查與準實驗研究為主。在實證調查 上,由於時間與經費的限制,所用的方法僅屬於概況性調查,只能針對台 灣地區的學校現況做研究分析,無法深入探訪各個學校的抽樣情形、學生

(12)

填寫問卷時的認直程度、填答內容的正確性。因此,在背後意義的詮釋上 受到較大的限制。在系統發展法上,由於時間與經費的限制,僅能使用目 前網路平台之技術與功能上進行整合與挑選,且受試者必須具備基礎之電 腦操作技能。在準實驗研究上,限於編制與課程安排,無法在全國高職學 生隨機抽樣,在推論上有其限制。

三、研究工具方面

本研究問卷係採取學生的觀點,依學生知覺填答生命教育與 e-learning 的環境現況,可能因學生知覺偏差、個人好惡或缺少思考而無法十分客觀 的呈現真實的現況。此外,問卷中部分題目涉及個人隱私等較為敏感性的 問題,受試者在填答問卷時,可能會有所保留或顧慮,造成答題上有所偏 差。本研究採線上學習方式進行,無法確定樣本在學習時的認真程度,因 此在評估學習成效上,可能因學生知覺偏差、個人好惡或情緒影響而無法 十分客觀的呈現真實的成果,而會有低估或錯判的個案情形發生。

(13)

第七節 名詞釋義

壹、高級職業學校

係指台灣地區(含台北市、高雄市)各公、私立之農業、工業、商業、

家事、海事水產、護理、藝術等職業學校,不包括綜合高中或普通高中附 設職業類科之學校,在本研究中簡稱高職。

貳、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之名詞在國內並無一致性的說法,生命教育、生死教育、死 亡教育有其共同欲達成之「尊重生命」、「熱愛生命」、「珍惜生命」教育目 標,只是取向與著重之重點不同;張淑美(民 90)指出:雖然死亡是生命 的發展過程也是終結,但直接談死似乎太過沉重,社會大眾尤其是學校教 育界更不敢輕易談死,加上生命教育可以從各種不同領域來探討生命,發 揮生命的價值,從死談生也是直接環扣「生命」終極核心的「生命教育」。

為使高級職業學校學生學習尊重生命、減少自殺的情事發生,因此本研究 所稱之「生命教育」為以「生死教育、死亡教育取向」之生命教育。

參、e-learning 平台

係指能提供相關功能與機制,讓學習者以瀏覽器為工具,利用網際網 路進行學習的媒介,平台可以依學習者登入之帳號提供適當之課程,並記 錄學習者在 e-learning 平台上登入次數、停留時間、或點選的學習單元(網 頁),以供教師作進度與成效的追蹤及考核。

(14)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配合小學數學科課程的推行,與參與的學校 協作研究及發展 推動 STEM

• 第三種教學觀認為,教學的目的是改變學生對事物、現象 的理解。教學( Teaching )的焦點是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 和掌握。教師須瞭解學生想什麼

• 學校可依據 課程發展議會的指引,按其辦學宗旨及使命,並因應 校情、學生需要和社會期望等,發展具校本

培養學生掌握 所需的工作技 能和態度,發 展消閒生活,.

關於宋代寺院的合法性,日本的高雄義堅先生《宋代教史の研究》第三章的第一節、竺

• 與生命教育主題相關的各類多元選修課程:「幸 福學、學幸福」、「哲學與生活運用」、「電影

教育統籌委員會的教育改革建議指出

鑒於課程發展和教學方法的研究和實踐一日千里,加上教育局課程發展處多 年來透過不同途徑,蒐集各界對歷史課程及教學等方面的意見,課程發展議會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