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清代佛教研究現況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清代佛教研究現況"

Copied!
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學術報導】

清代佛教研究現況

[註 1]

邱高興

吉林大學哲學系副系主任

一、清代佛教的分期

從朝代更替的角度言,清代佛教是指從清順治元年(一六四四)至宣統三年(一九一一)

共二六八年間的佛教。但具體來講,清代的各個時期的佛教發展並不平衡。梁啟超先生在《清 代學術概論》中曾把清代的思想作如下的分期:第一期是以顧炎武等為代表的學者,擺脫宋 明理學之羈絆,倡導「捨經學無理學」,主張通經致用。第二期則以戴震等為代表,研究範 圍以經學為中心,主張「實事求是」、「無證不信」。第三期則以康有為、梁啟超等戊戌變 法的人物為中堅,思想上承前啟後,而又以介紹西方思想成為中國近代思想的開端。佛教在 清代的發展,既沒有這種明顯的思想承繼關係,也沒有大的思想創新,但與上述分期大致對 應,也可分為三個發展時期。第一個時期,約從順治到雍正的一百年間,此時佛教發展基本 仍延續了明末佛教的重興態勢,僧界有一些影響一方乃至全國的傑出者,如臨濟宗天童系的 木陳道忞(一五九六-一六七四)和盤山系的玉林通琇(一六一四-一六七五),都曾受順 治帝的冊封。曹洞宗的為霖道霈(一六一五-一七○二)、中興華嚴的續法(一六四一-一 七二八)、蓮宗九祖實賢(一六八六-一七三四)等也頗有影響。第二期是從乾隆到道光近 百年左右的時間,此一時期淨土信仰與修行十分流行,在北方弘揚淨土的有際醒(一七四一

-一八一○)。此外古昆、治兆等也著書立說,不遺餘力的宣傳淨土信仰。著名居士彭際清、

羅有高等結淨宗蓮社,共期西方極樂世界。此後,佛教本身的腐敗和太平天國的破壞,使得 佛教徹底喪失了活力,以至於清末楊文會到南京時,原本的一個佛教繁盛之地,竟然找不到 一本可用的佛經。只是到近代以後,在一些居士和高僧的推動下,佛教才重新有了些生機。

這可以算清代佛教發展的第三期。

二、清代佛教的研究現狀

清代佛教的研究,相對於清代歷史、社會、哲學等方面的研究,是極其欠缺的。據不完 全的統計,有關清代佛教研究的論文(只要涉及清代範圍內之佛教,一律計算在其中)總數

(2)

約兩百篇左右,但論題相當的分散。在著作方面,各類有關佛教史的著作及清代歷史、社會、

思想等方面的著作都會有對清代佛教的介紹,數量較多,但多數都只是大概而已。以清代佛 教為專門題目作研究的著作,則約有十種左右。

就內容言,把清代佛教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研究的文章和著作,更是鳳毛麟角。論文中,

最為權威的仍是林子清先生所撰寫的近萬字〈清代佛教〉一文,該文從佛教和清王朝的關係、

譯經刻經、諸宗的傳承、居士佛教、遺民佛教、佛教詩人、重要寺廟等多方面對清代佛教作 了勾勒,為後來清代佛教研究提供了一大綱性的研究指南。釋誠慧所撰〈清代佛教概況〉(《日 華佛教研究會年報》,一九四三年九月十日),談玄的〈清代佛教之概略〉(《現代佛教學 術叢刊》15,《中國佛教史論集(六)‧明清佛教史篇》,大乘文化,一九七九年)兩篇論文也 對清代的重要僧人、重要佛教事件作了概括。

著作中,郭朋先生的《明清佛教》(福建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二年)一書,相對說來,

是這方面研究的第一本著作。該書下篇分「清王朝與佛教」和「清代的佛教」兩章,分別從 清代佛教政策、清代帝王和佛教、清代佛教諸宗的角度對清代佛教的總體情況作了概括的總 結和介紹。雖說內容仍顯簡略,許多清代佛教中的重要問題未能涉及,但仍不失其參考價值。

李尚英著《中國清代宗教史》(《中國全史》85,人民出版社,一九九四)一書,把清代佛 教作為清代宗教發展的整體中的一個重要部分進行描述,頗有創見。此外,杜繼文先生和魏 道儒先生合著的《佛教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一九九一年十二月),方立天主編的《中 國佛教簡史》(宗教文化出版社,二○○一年七月),釋東初編著《中國佛教近代史》上(東 初出版社,一九七四年九月),日人所撰的多種版本的《中國佛教史》也或多或少有對清代 佛教特點的簡單介紹。

在專題研究方面,最為經典的著作是陳垣先生所著的《清初僧諍記》(中華書局,一九 六二年),在短短五萬字的篇幅中,分「濟洞之諍」、「天童派之諍」、「新舊勢力之諍」

等三卷,對清初僧界發生的十次宗教派系之諍,作了詳細的介紹。雖該文是作者有感而發,

如作者所言:「一九四一年,日軍既佔據平津,漢奸們得意洋洋,有結隊渡海朝拜、歸以為 榮、誇耀於鄉黨鄰里者。時余方閱諸家語錄,有感而為是編,非專為木陳諸僧發也。」[註 2]

但是,文中徵引書目達七十餘種,資料翔實,多為他人所未見者,不僅是瞭解清代佛教派系 爭鬥的資料,也是研究清初佛教發展的重要著作。此外作者的《明季滇黔佛教考》(北京:

科學出版社,一九五九年)一書,也是研究清初佛教的重要參考書。

清代禪宗是清代佛教發展的主流,所以從專題研究來看,這一領域的成果也較多,但研 究方式,則多是從禪宗通史的角度,對清代禪宗做觀照。

日人忽滑骨快天著、朱謙之譯《中國禪學思想史》(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四年),

也在該書的第二十六章「密雲圓悟與費隱通容」、第二十七章「清初皇帝與禪匠」、第二十 八章「為霖道霈與白岩淨符」、第二十九章「聖祖之表彰朱學與世宗之喇嘛禪」、第三十章

(3)

「心學之衰頹與禪學思想之沒落」等五章中,對清代禪宗作了分殊。特點是觀點鮮明,資料 也較為充實。

對清代禪宗較有特色的研究,是現武漢大學麻天祥教授所撰的《中國禪宗思想發展史》

(湖南教育出版社,一九九七年),該書是作者繼博士論文《晚清佛學與近代社會思潮》後,

又一部重要著作,該書在第五編以「清代禪宗思想的入世轉向」探討了清代禪宗的發展,頗 引人注目的是該書特別重視從社會史、思想史全體的角度來探討佛教問題,因此該編中特設

「清儒對禪學的揚棄與改造」一章,分析了儒家思想和禪學思想之間交融的情況。

《中國禪宗通史》(杜繼文、魏道儒著,浙江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八月)一書的第 九章「清初禪宗的最後活躍及其終結」重點對活躍於清初重要禪宗派別進行了研究,以臨濟 的天童和盤山,曹洞的壽昌和雲門等四系傳承與思想為中心,揭示了清初禪宗的特點。

潘桂明著《中國禪宗思想歷程》(今日中國出版社,一九九二年十一月),吳立民、徐 孫銘主編的《禪宗宗派源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一九九八年)等也都有一定的篇幅涉 及了清代禪宗的發展。

邱高興著《一枝獨秀──清代禪宗隆興》(遼寧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七年),是清代思 想文化系列中的一本,對清代禪宗的發展脈絡作了扼要通俗的介紹。

對清代各宗的研究,在江蘇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幾本《中國佛教宗派史叢書》都有或多或 少的章節涉及。除上述的《中國禪宗通史外》,《中國淨土宗通史》(陳揚炯著,江蘇古籍 出版社,二○○○年一月)對清代淨土宗從淨土的名僧和修持淨土的居士兩方面作了簡要地 介紹。《中國天台宗通史》(潘桂明、吳忠偉著,江蘇古籍出版社,二○○一年十二月)、

《中國華嚴宗通史》(魏道儒著,江蘇古籍出版社,一九九八年七月)等都對這些宗派在清 代的發展作了梳理。

對各宗的研究,近年來也有論文發表。連瑞枝的〈漢月法藏(一五七三-一六三五)興 晚明三峰宗派的建立〉(《中華佛學學報》,一九九六年七月)、張新民的〈清代高僧善一 禪學思想綜論〉(《閩南佛學院學報》,一九九九年十二月)、法空的〈清代淨宗大德玉峰 古昆〉(《浙江佛教》,一九九七年六月)、馬平的〈清代僧人際醒及其淨土學說〉(《中 央民族大學學報》,一九九七年一月)對清代高僧的生平及學術進行了研究。

清代佛教居士的發展,則是大家比較關注的話題。以清代中期的彭際清、羅有高,末期 的魏源、龔自珍等為中心,有一些論文和著作發表。論文方面,蔣義斌的〈龔自珍對《法華 經》的理解〉(《中印佛學泛論──傅偉勳教授六十大壽祝壽論文集》),張景崗的〈作為 淨宗學人的魏源〉(《世界弘明哲學季刊》,一九九九年),釋慧嚴的〈彭際清與戴震的儒 佛論辯〉(《東方宗教研究》第二期),李素平的〈魏源與晚清佛教──兼論其嚴辨佛老之

(4)

分〉,陸寶千之〈乾隆時代之士林佛學〉(《現代佛教學術叢刊》15,《中國佛教史論集(六)‧ 明清佛教史篇》,大乘文化,一九七九年),檀作文之〈淺談龔自珍的佛學思想〉(《北京 大學研究生學刊》,一九九六年二月),楊白衣之〈清代之念佛禪〉(《佛光學報》,一九 八一年五月),陳善偉之〈龔自珍的佛教思想〉(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

一九七九年),〈佛學與晚清知識份子〉(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一九八 五年),中村熏之〈彭際清華嚴念佛三昧論〉(《印度學佛教學研究》,一九八五年十二月),

邱高興之〈華嚴思想的淨土解構──彭際清華嚴淨土思想略述〉(東國大學普照思想研究院

「中國佛教和禪的語言」學術會議上發表,二○○二年六月)等多篇論文都涉及了清代居士 佛教的繁榮及思想發展這一議題。此外,趙圓著《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

一九九九年一月)對明清之際由於朝代更替所帶來的知識份子逃禪這一現象作了分析,潘桂 明著《中國居士佛教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二○○○年)從整個居士佛教發展的角度,

對清代居士這一特殊佛教載體進行了研究。

歷代政權都掌握著佛教生存的生殺大權,清代也不例外。從對佛教政策的制定,到帝王 本人對佛教的態度,對佛教的發展都有極其重要的影響。在這一領域,研究相對比較充分。

日人編纂的《清國行政法》第四卷(汲古書院,一九七二年六月)研究了清代的宗教政策及 法律,列舉了有關佛教的一些具體的法律條文,對於進一步研究清代的佛教政策,有很高的 參考價值。于本源的《清王朝的宗教政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一九九九年十月),王 志平著《帝王與佛教》(華文出版社,一九九七年),張效機著〈清世祖與佛教〉(《弘法 通訊》,二○○○年),彭國棟〈清世祖逃禪考〉、劉二著〈語錄與順治宮廷〉(此二篇載 於《現代佛教學術叢刊》15,《中國佛教史論集(六)‧明清佛教史篇》,大乘文化,一九七九 年),陳垣先生的〈順治皇帝出家〉(載《陳垣學術論文集》),趙雲田的〈清代前期利用 喇嘛教政策的形成和演變〉(《西藏民族學院學報》,一九八四年一月),林秋燕的碩士論 文〈盛清諸帝治蒙宗教政策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二○○○年),陳肇 璧的碩士論文〈雍正皇帝與清代佛教〉(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一九九四年),商鴻 逵的〈論清代的尊孔和崇奉喇嘛教〉(《社會科學輯刊》,一九八二年五月),〈因俗而治 恩 威並舉──論清代藏傳佛教政策的建設〉(《宗教學研究》,二○○一年四月)等都專述了 清代佛教這方面的問題。

清代詩僧和畫僧也是活躍於清代的一個值得注意的群體,王廣西所著《佛學與近代詩壇》

(河南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五年五月),對清代詩僧的詩學成就及佛學修養作了詳盡的評述,

對我們瞭解清代佛教的一個側面很有意義。〈清代僧詩別集的典藏及檢索〉(《中國典籍與 文化》,一九九七年第二期),以文獻介紹的形式對清代詩僧的創作,進行了總結。汪世清 的〈清初四大畫僧──漸江、石溪、八大山人、石濤合考〉(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 所學報》,一九八四年),論述了四大畫僧的生卒年月、活動地區、社會活動等方面,對於 瞭解清代僧人的這個特殊群體有重要的幫助。何崇恩〈清代湘潭詩僧──八指頭陀〉(《湘 潭大學學報》,一九八○年一月)對詩僧八指頭陀作了介紹。在清代的佛教雕塑方面,有Cook,

(5)

R.的 "A Qing dynasty multi-armed Bodhisattva: surface decoration, construction and hidden offerings"(Orientations, 1991.07),姚漁湘的〈清代的雕塑〉(上、下)(《大陸雜誌》,

一九六一年七月)等論文。在清代的佛教繪畫方面,有鄭國的〈丁觀鵬和他所摹宋張勝溫《法 界源流圖》卷〉(《文物》,一九八三年五月)等文章。

在清代佛教史料方面,日人長谷部幽蹊著《明清佛教史研究序說》(新文豐出版公司印 行,一九七九年三月)、〈明清佛教研究資料〉(長谷部),(《禪研究所紀要》(第十七 號)平成元年三月十五日印刷,平成元年三月三十一日發行,非賣品。東國大學圖書館複製 館藏)。是一部重要的著作。其中以表格的形式對清代禪宗的傳承世系和僧傳資料的出處作 了詳盡的記錄,是研究清代禪宗相當有價值的資料。新近出版的周叔迦先生的《清代佛教史 料輯稿──附西藏、西康、蒙古等地喇嘛情況》(周叔迦編撰,蘇晉仁、程恭讓整理,新文 豐出版公司,二○○一年一月),原為周叔迦先生所編撰《中國佛教史資料》之清代部分,

經重新整理後出版,是研究清代佛教的一部導引性著作。趙學毅、常為民、歐聲明合編的《清 代以來中央政府對西藏治理與活佛轉世制度史料彙集》(華文出版社,一九九六年)一書對 於研究清代藏傳佛教很有幫助。

清代藏傳佛教的研究是另外一個清代佛教研究相對集中的領域。張羽新著《清代四大活 佛》(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一九八九年四月),丹炯‧冉納班雜、李德成合著《明剎雙黃 寺:清代達賴和班禪在京駐錫地》(宗教文化出版社,一九九七年)等著作,次多之〈十七 世紀噶瑪巴活佛〉(《西藏民俗》,一九九五年一月),李克域之〈從承德外八廟看藏傳佛 教在清代前期的作用〉(《社會科學戰線》,一九八九年一月),房建昌之〈清以來蒙古貝 子廟及歷世活佛考〉(《民族研究》,一九九四年九月),陳捷先之〈清入關的滿族宗教信 仰〉(《台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報》,一九九二年十二月),馮學成之〈清代及其以後的四川 藏傳佛教〉(《文史雜誌》,一九九一年六月),趙雲田之,〈清代北京的喇嘛廟〉(《北 京史苑》,一九八二年一月),道端良秀著,何燕生譯的〈清代佛教和中國喇嘛教〉(上、

下)(《香港佛教》,一九八八年十二月),陳育寧、湯曉芳的〈清代喇嘛教在蒙古族地區 的特權及其衰落〉(《青海社會科學》,一九八八年五月),王家鵬的〈章嘉呼圖克圖像小 考──兼談乾隆皇帝與章嘉國師的關係〉(《故宮博物院院刊》,一九八七年十月),〈談 清代「金奔巴瓶」掣簽制度〉(《政法論壇》,一九九八年六月),〈清代藏傳佛教的銅佛 造像〉(《絲綢之路》,二○○○年五月),〈論清代國師章嘉‧若必多吉的政治活動〉(《清 史研究》,二○○○年三期)等數十篇論文,對清代藏傳佛教發展的諸方面進行了探討。

有清一代,佛教在各地大致有幾個傳播中心,最為興盛的當屬傳統的佛教盛地──江南 地區,此外西南地區、閩粵地區、北京地區也是佛教比較興盛的幾個佛教地域中心。對各地 方佛教的研究,也是清代佛教研究不可或缺的一項內容。蔡鴻生著《清初嶺南佛門事略》(廣 東教育出版社,一九九七年),姜伯勤著《石濂大汕與澳門禪史──清初嶺南禪學史研究初 編》(學林出版社,一九九九年)對嶺南地區的佛教發展作了個案研究。〈清代杭州靈隱書

(6)

藏及經藏考略〉(《東南文化》,一九九九年第三期),陳小強的〈盛京實勝寺修建及開光 寶記〉(《思想戰線》,一九九三年九月),鄭群輝的〈清代潮州開元寺的田產糾紛〉(《人 海燈》,一九九八年),趙雲田的〈清代北京的喇嘛廟〉(《北京史苑》,一九八二年一月),

馮學成的〈清代及其以後的四川藏傳佛教〉(《文史雜誌》,一九九一年六月)等幾篇論文 也從不同的方面分析了清代各地佛教發展的情況。此外對清代台灣佛教的發展也有文章涉 及,劉枝萬著〈清代台灣之佛教寺廟〉(《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87,《中國佛教史論集(八)‧ 台灣佛教篇》,大乘文化,一九七九年),顏章炮所撰的系列論文〈清代台灣寺廟的特殊社 會功用──台灣清代寺廟碑文研究之一〉(《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一九九六 年第一期),〈清代台灣官民建廟祀神之比較──台灣清代寺廟碑文研究之二〉(《台灣研 究》,一九九六年第三期),〈略談清代台灣民間對寺廟的管理──台灣清代寺廟碑文研究 之三〉(《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一九九六年第三期),〈清代之台灣商人與寺廟──台 灣清代寺廟碑文研究之四〉(《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一九九八年第一期)等文章從清代 台灣的寺廟碑文入手,研究了台灣寺廟的建造動機、社會功能諸方面。

除上述有較多論文和著作涉及的研究領域外,對佛教文物、清代三教關係、清代佛教與 民間宗教等都有文章論及。

三、清代佛教研究展望

從對清代佛教研究的趨勢看,隨著中國佛教史研究的深入,各斷代史研究的成果愈見豐 富,清代佛教必然會引起研究者的注意。同時,清代作為中國歷史上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

對中國近代歷史產生了重要而直接的影響。中國佛教在近代的重建和發展,直至當今社會中 佛教發展的種種趨勢,從歷史聯繫的角度看,都和清代佛教,特別是晚清佛教的發展有千絲 萬縷的聯繫。因而,清代佛教作為古代佛教史的最後一環,其研究價值也不能低估。

由上述清代佛教研究的現有成果看來,清代佛教涉及的論題還是相當廣泛的,從清代諸 宗的傳承與思想、居士佛教、帝王與佛教、佛教政策、佛教寺廟建築及雕塑,到清代各地區 佛教發展都有文章和著作進行研究,但總的說來,除了在清代禪宗、居士佛教等少有的幾個 研究領域論題較為集中外,其他領域的研究多呈散兵游泳狀,多數研究者也並非對清代佛教 作專門研究,往往是興趣所至,或別的論題所及,偶一為之,因此清代佛教的研究尚有進一 步深入的必要。比如在清代,實行了幾百年的度牒制度被廢止,這項政策對佛教發展的正面 和負面影響;太平天國之亂對佛教的影響;清代天主教傳入後,佛教的態度;清代三教關係;

清代民間的佛教信仰等等都有待於我們去開拓,自然,在相關領域有了較充分的研究後,一 本系統清代佛教的斷太代史寫作也是值得期待的。

在研究方法上,學者們所習慣的思想史式的研究雖仍不失為研究清代佛教的利器,但鑑 於清代佛教發展的思想成就並不顯著,所以難有大的作為。相對看來,採用民俗學的方法、

(7)

社會學的方法、史料整理的方法對清代民間佛教信仰進行研究就需要進一步加強。民間佛教 信仰的重儀式,輕理論的佛教生存模式,在佛教的理論思惟限於枯竭的時候,仍為佛教存在 的堅實土壤,對佛教在清代發展的產生了重要影響。當然涉及這一領域的研究,不可避免的 會遇到資料的來源問題。不像學僧們的有系統的著作和語錄可資參考,民間的佛教信仰的資 料往往散落在各種史料中,清代的正史、野史、筆記、小說等都可能包括大量佛教信仰的資 料,收集起來是要花費大量的精力的。

【註釋】

[註 1] 由於資料所限,本文所述清代佛教研究的成果,以中文為主,兼及日文。其他語種的研究成果暫未涉及。

[註 2] 《清初僧諍記》之〈後記〉(中華書局,一九六二年九月)第九十四頁。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史學博士。現任西北大學玄奘研 究院院長暨佛教研究所所長,宗 教文化專業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 究領域為宗教學,特別是佛教歷史與思

中國現代意義上的佛教學術研究,最初頗受日本的影響。如本世紀初葉蔣維喬的《中國佛教 史》 、黃懺華的《中國佛教史》 、

在七十年代, 由於政府大量縮減高等教育機構的研究人員, 使得情況變得困難, 直到八十 年代末期, 研究人員的雇用量才又恢復到令人稱羨的水準。 現今的法國擁有 3000 位隸屬於大 學系統及

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曾 任教育部主任祕書、國家教育研 究院籌備處主任、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 究所教授兼所長及博士生導師、南華大

《智圓佛學思想研究》、《圓教的危 機與譜系的再生 ── 宋代天台宗山家山 外之爭研究》、《中國天台宗通史》(合 著)等。另在《哲學與文化》等研究

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宗教學系教授、佛學 專業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 宗教學理論研究所研究員暨淨土文化研究中心

去年 (二○一三年) 十二月下旬,本人為應邀出席由杭州市佛 教協會主辦、杭州市宗教研究會協辦、杭州佛學院承辦的「第

史學博士。現任陝西省社會科學院 研究員、陝西省社會科學院宗教研 究所所長、長安佛教研究中心主任、中國 宗教學會理事、陝西歷史學會理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