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2013年音樂藝術與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2013年音樂藝術與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Copied!
16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2013 音 樂 藝 術 與 教 學

2013 Conference on Musical Arts and Pedagogy

論 文 集

編/著者: 葉乃菁主編,伍鴻沂等人合著

出版機關: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2)
(3)
(4)

研 討 會 日 程 表

2013 音 樂 藝 術 與 教 學 學 術 研 討 會

(5)

研 討 會 日 程 表

2013 音 樂 藝 術 與 教 學 國 際 學 術 研 討 會

(6)
(7)

他 認 為戲 劇 表 演 能 發 展 個 人 以 及 其 社 會 展 現 智 力 、 社 會 性 。 教 學 應 透 過 理 論 和 實 用 性 質 的 劇 場 促 進 理 論 的 理 解 , 並 幫 助 學 生 積 極 參 與 個 人 和 參 與 其 社 區 文 化 的 發 展 。

他 已 指 導 過 的 代 表 作 品 為 : Julius Caesar 凱 薩 大 帝 、 King lear( 李 爾 王 ) 、 Much ado About Nothing( 無 事 生 非 ) 、 RoMeo and Juliet(羅 密 歐 與 茱 麗 葉 )、 A Moon for the Misbegotten, Marisol, How I Learned to Drive, One for the Road, Fat Pig, Guys and Dolls, Back of the Throat, Dog Sees God , The Forum Theater Project 08 "Facing San Antonio's Homeless"… ..等 。

Roberto Prestigiacomo 教 授 在 AtticRep 劇 團 擔 任 藝 術 總 監 , 透 過 AtticRep劇 團 致 力 於 將 戲 劇 表 演 與 社 區 做 結 合 。 以 戲 劇 來 激 發 群 眾 不 同 的 想 像 與 思 維 , 透 過 表 演 來 引 發 社 區 群 眾 對 社 會 議 題 的 關 注 與 討 論 。 其 任 務 理 念 如 下 ( 原 文 )

The Mission of AtticRep reflects this ideal:

‧ Challenging the creative imagination of our community. ‧ Creating immediate and intimate performance -driven theater ‧ Inspiring dialogue that informs and provokes change.

論 文 發 表

一 、 伍 鴻 沂 教 授 奧 地 利 國 家 小 提 琴 教 育 文 憑 美 國 賓 州 州 立 大 學 ( 課 程 與 教 學 、 音 樂 ) 博 士 現 任 : 國 立 屏 東 教 育 大 學 音 樂 系 教 授 兼 人 文 社 會 學 院 院 長 伍 鴻 沂 發 表 論 文 數 十 篇,曾 獲 得 國 科 會 優 良 著 作 乙 等 獎、甲 等 獎 , 也 曾 獲 得 教 育 部 委 託 研 究 計 畫 補 助 共 12 次 等 , 總 經 費 超 過 一 千 萬 , 並 指 揮 音 樂 系 管 絃 樂 團 經 常 性 演 出 。 民 國 91 學 年 起 至 今 , 擔 任 教 育 部 「 國 民 中 小 學 九 年 一 貫 課 程 推 動 工 作 — 課 程 與 教 學 輔 導 組 — 藝 術 與 人 文 學 習 領 域 輔 導 群 」 常 務 委 員 、 副 召 集 人 , 與 高 屏 縣 市 教 育 局 輔 導 團 諮 詢 超 過 十 年 , 落 實 研 究 、 教 學 、 服 務 與 推 廣 。 二 、 陳 藝 苑 教 授 陳 藝 苑 博 士 畢 業 於 文 化 大 學 , 主 修 鋼 琴 , 師 事 黃 麗 瑛 教 授 與 高 國 香 教 授 。 畢 業 後 旋 即 赴 奧 地 利 維 也 納 進 修 , 就 讀 於 國 立 維 也 納 音 樂 暨 表 演 藝 術 大 學 鋼 琴 教 學 系 , 隨 Prof.W.Fleishmann 學 習 鋼 琴 , 並 與 Prof.D.Rubizeck 及 Prof. P. Puffler 學 習 室 內 樂 、 名 鋼 琴 教 育 家 Prof.W.Wolleitner 學 習 鋼 琴 教 學 法 。 修 業 期 間 並 擔 任 維 也 納 市 麥 得 林 芭 蕾 舞 學 校 鋼 琴 伴 奏 , 並 經 常 參 與 室 內 樂 演 出 。

民 國 77 年 一 月 畢 業 於 國 立 維 也 納 音 樂 暨 表 演 藝 術 大 學 , 並 通 過 國 家 考 試 , 獲 得 『 奧 地 利 國 家 鋼 琴 教 師 文 憑 』 。 同 年 返 國 , 任 教 於 國 立

(8)

屏 東 師 範 學 院 。 民 國 7 9 年 與 90 年 和 屏 東 師 院 管 絃 樂 團 演 出 莫 札 爾 特 第 21 號 C 大 調 鋼 琴 協 奏 曲 , 91 年 七 月 應 屏 東 縣 政 府 文 化 局 之 邀 演 出 「 週 末 導 聆 音 樂 會 - 孟 德 爾 頌 鋼 琴 作 品 無 言 歌 」 , 亦 多 次 以 室 內 樂 型 態 參 與 教 師 音 樂 會 演 出 深 獲 好 評 。 民 國 85 年 陳 藝 苑 前 往 美 國 賓 州 州 立 大 學 攻 讀 博 士 學 位 , 於 89 年 五 月 獲 得 課 程 與 教 學 . 音 樂 博 士 學 位 返 校 服 務 , 現 為 國 立 屏 東 教 育 大 學 音 樂 系 專 任 教 授 , 博 士 論 文 曾 獲 國 科 會 甲 種 獎 勵 。 教 學 之 餘 , 經 常 受 邀 演 講 相 關 鋼 琴 教 學 與 音 樂 教 育 之 議 題 , 並 致 力 於 學 術 研 究 , 曾 獲 得 大 專 院 校 高 高 屏 區 域 教 學 資 源 中 心 研 究 計 畫 補 助 執 行 「 音 樂 種 子 傳 播 計 畫 」 與 屏 東 教 育 大 學 經 費 補 助 執 行 「 建 構 式 教 學 在 國 中 音 樂 課 程 之 研 究 」 計 畫 , 以 及 連 續 四 年 參 與 教 育 部 「 藝 術 與 人 文 典 範 教 學 示 例 研 發 與 課 程 教 材 教 法 推 廣 」 研 發 推 廣 小 組 致 力 於 音 樂 教 育 推 廣 與 研 究 , 並 經 常 於 研 討 會 與 學 術 論 文 期 刊 發 表 鋼 琴 教 學 與 音 樂 教 育 相 關 論 文 。 三 、 林 君 瑤 教 授 女 高 音 林 君 瑤 自 國 立 成 功 大 學 畢 業 後 , 赴 美 國 攻 讀 聲 樂 , 先 後 獲 得 北 伊 利 諾 大 學 音 樂 學 士、音 樂 碩 士 及 美 國 天 主 教 大 學 音 樂 藝 術 (聲 樂 演 唱 ) 博 士 學 位 。 民 國 81 年 底 回 國 , 旋 即 獲 聘 於 台 灣 藝 術 專 科 學 校 音 樂 科 任 教 。 現 任 國 立 屏 東 教 育 大 學 音 樂 學 系 專 任 副 教 授 。 於 留 美 期 間 在 美 國 中 西 部 及 東 部 各 大 城 市 演 唱 ; 回 國 後 , 多 次 舉 辦 全 省 巡 迴 獨 唱 會 ; 此 外 並 應 邀 在 法 國 、 義 大 利 及 德 國 演 唱 。 除 了 教 學 及 演 唱 , 林 博 士 也 致 力 於 嗓 音 科 學 的 研 究 , 自 民 國 76 年 至 87 年 間 每 年 暑 假 均 參 與 在 美 國 賓 州 Marywood University 由 Dr. Thomas Houser 所 主 持 的 聲 樂 音 樂 營 及 有 關 說 話 和 歌 唱 生 理 學 的 課 程 。 民 國 86 年 夏 參 加 在 德 國 Regensburg 舉 辦 的 PEVOC(Pan European Voice Conference)嗓 音 科 學 研 討 會 。 藉 由 研 究 與 演 唱 , 結 合 理 論 與 實 務 , 期 盼 對 國 內 嗓 音 科 學 有 所 貢 獻 。

四 、 葉 乃 菁 教 授

台 灣 台 南 市 人 。 美 國 俄 亥 俄 州 立 大 學 (Ohio State University ) 音 樂 藝 術 博 士,主 修 鋼 琴 演 奏。現 任 國 立 屏 東 教 育 大 學 音 樂 學 系 主 任、 專 任 副 教 授 及 『 音 緣 樂 集 室 內 樂 團 』 團 長 。 國 內 師 承 鋼 琴 教 育 界 泰 斗 張 彩 湘 , 及 李 富 美 、 彭 立 品 、 高 志 理 、 林 得 恩 等 師 。 國 外 師 承 美 國 當 代 浪 漫 派 大 師 暨 李 斯 特 權 威 Earl Wild 及 鋼 琴 家 Rosemary Platt。 大 學 期 間,獲 東 海 大 學 協 奏 曲 比 賽 首 獎;碩、博 士 期 間,獲 助 教 獎 學 金 , 擔 任 鋼 琴 、 室 內 樂 暨 伴 奏 助 教 , 並 榮 獲 美 國 俄 亥 俄 州 立 大 學 協 奏 曲 比 賽 首 獎 , 與 O.S.U. Symphony Orchestra 演 出 協 奏 曲 。

(9)
(10)

兩 樣 情 --從 『 克 拉 拉 主 題 』 談 起 」 、 「 鋼 琴 手 腕 技 巧 教 學 之 探 討 」 、 「 童 玩 在 鋼 琴 教 學 的 運 用 」; 因 此 , 不 論 是 論 文 發 表 、 個 人 獨 奏 會 、 協 奏 曲 、 四 手 聯 彈 及 聲 樂 伴 奏 演 出 , 都 有 傑 出 表 現 。 六 、 曾 善 美 教 授 美 國 伊 利 諾 大 學 香 檳 校 區 博 士 , 曾 任 屏 東 教 育 大 學 音 樂 學 系 主 任 , 現 任 國 立 屏 東 教 育 大 學 音 樂 學 系 暨 碩 士 班 專 任 副 教 授 。 大 學 畢 業 於 國 立 台 灣 師 範 大 學 音 樂 系 , 主 修 長 笛 。 畢 業 後 任 教 於 台 北 市 光 仁 小 學 音 樂 實 驗 班 。 隨 後 赴 美 進 修 , 至 美 國 伊 利 諾 大 學 香 檳 校 區 攻 讀 長 笛 演 奏 , 師 事 美 國 國 家 長 笛 協 會( NFA )發 起 人 、 前 倫 敦 交 響 樂 團 首 席 , Alexander Murray 教 授 , 並 於 史 密 斯 音 樂 廳 舉 行 長 笛 獨 奏 會 。 取 得 長 笛 演 奏 碩 士 學 位 後 , 獲 得 獎 學 金 進 入 博 士 班 研 究 音 樂 數 位 學 習 , 指 導 教 授 為 美 國 音 樂 科 技 界 權 威 , Dr. G. David Peters , 並 擔 任 其 助 教 。 隨 後 並 擔 任 美 國 音 樂 教 育 界 先 鋒 , Dr. Charles Leonhard 的 研 究 助 理, 參 與 美 國 國 家 藝 術 基 金 會( NEA )委 託 之 研 究 計 畫 。 取 得 博 士 學 位 後 旋 即 返 國 , 論 文 曾 獲 得 國 科 會 甲 種 獎 勵 , 並 曾 舉 辦 長 笛 獨 奏 會 、 巡 迴 演 出 、 導 聆 音 樂 會 、 推 廣 音 樂 教 育 、 專 題 演 講 、 或 擔 任 評 審 評 鑑 等 工 作 。 曾 任 教 於 國 立 中 山 大 學 與 國 立 花 蓮 教 育 大 學 , 其 研 究 興 趣 涵 蓋 管 樂 及 室 內 樂 教 學 演 奏 、 音 樂 科 技 及 應 用 、 音 樂 教 育 等 範 疇 。 近 5 年 除 了 演 奏 教 學 外 , 於 國 內 外 研 討 會 或 期 刊 發 表 多 篇 學 術 論 文 如 : 巴 洛 克 時 期 演 奏 問 題 探 究: 以 巴 赫《 E 小 調 長 笛 奏 鳴 曲 BWV1034》為 例 、 論 木 管 五 重 奏 之 發 展 演 進 與 教 學 實 踐 創 意 、 數 位 與 學 習 如 何 形 塑 音 樂 教 育 的 未 來 、 情 境 學 習 理 論 應 用 於 音 樂 演 奏 與 學 習 之 研 究 、 室 內 樂 之 小 團 體 動 力 學 探 究 等 。 七 、 胡 聖 玲 教 授 美 國 南 卡 羅 萊 納 大 學 音 樂 藝 術 博 士 , 現 任 國 立 屏 東 教 育 大 學 音 樂 學 系 專 任 副 教 授 , 曾 任 國 立 屏 東 教 育 大 學 音 樂 學 系 系 主 任 , 並 曾 任 教 於 台 北 東 方 工 商 、 台 南 女 中 音 樂 班 及 台 南 科 技 大 學 音 樂 系 。 國 內 師 承 張 晶 晶 、 張 瑟 瑟 、 張 彩 賢 、 吳 漪 曼 等 教 授 , 畢 業 於 國 立 台 灣 師 範 大 學 音 樂 系 。 以 優 異 成 績 考 取 扶 輪 社 國 際 學 生 獎 學 金 , 獲 全 額 補 助 赴 美 國 舊 金 山 音 樂 院 進 修 音 樂 碩 士 , 主 修 鋼 琴 演 奏 , 師 事 名 鋼 琴 演 奏 家 McCray 及 Schwartz 教 授 。 在 學 期 間 , 經 常 受 邀 於 舊 金 山 灣 區 扶 輪 社 社 團 與 各 級 學 校,舉 行 公 開 獨 奏 會 及 演 講 活 動,活 躍 於 當 地 音 樂 社 會。 攻 讀 博 士 班 時 期 , 隨 名 鋼 琴 教 育 家 Dr. Camp 學 習 鋼 琴 , 主 修 鋼 琴 教 學。修 業 期 間,獲 伴 奏 獎 學 金,擔 任 聲 樂 系 及 管 絃 樂 系 音 樂 會 伴 奏 , 同 時 , 亦 任 教 音 樂 學 院 大 學 部 及 附 設 音 樂 班 , 並 獲 南 卡 羅 萊 納 大 學 推 薦 為 美 國 國 家 榮 譽 音 樂 協 會 (Pi Kappa Lambda)會 員 。

(11)

致 力 於 學 術 研 究,博 士 論 文 曾 獲 國 科 會 甲 種 獎 勵,學 術 期 刊 論 文 有 “ 由 《 小 宇 宙 》 探 討 巴 爾 托 克 的 鋼 琴 教 學 觀 ” 、 “ 由 教 學 觀 點 探 討 卡 巴 賴 夫 斯 基 《 小 奏 鳴 曲 , 作 品 十 三 》 ” 、 《 巴 爾 托 克 野 蠻 的 快 板 探 究 》 、 《 蕭 邦 前 奏 曲 作 品 二 十 八 之 探 究 》 、 《 標 題 音 樂 幻 想 交 響 曲 賞 析 》 、 《 如 何 增 進 背 譜 能 力 》、《 你 想 學 音 樂 嗎 》、《 初 級 鋼 琴 教 本 探 討 》、 《 鋼 琴 初 階 基 本 教 學 》 等 八 、 吳 明 杰 教 授 美 國 南 加 大 ( USC ) 音 樂 藝 術 博 士 , 主 修 聲 樂 藝 術 , 師 事 Frank Curtis 教 授 及 Judith Natalucci 教 授 ; 副 修 小 提 琴 , 師 事 Eudice Shapiro 教 授 , 並 隨 大 師 Gregory Maldonado 教 授 研 習 巴 洛 克 小 提 琴 。 2004 年 八 月 起 任 教 國 立 屏 東 教 育 大 學 音 樂 學 系 助 理 教 授 。 演 出 經 歷 :

1978 年 於 歌 劇 “ 魔 笛 Die Zauberflöte” 中 擔 任 Papageno.

1979 年 於 歌 劇 “ 女 人 皆 如 此 Così Fan Tutte” 中 擔 任 Don Alfonso. 1979 年 任 國 立 台 灣 師 範 大 學 音 樂 系 交 響 樂 團 小 提 琴 首 席 。

1981-1983 年 任 國 防 部 示 範 樂 隊 低 音 號 手 及 小 提 琴 手 。

1988 年 於 UCLA 歌 劇 班 演 出 歌 劇 “ 女 人 皆 如 此 Così Fan Tutte” 中 擔 任 Don Alfonso.

1989 年 於 UCLA 歌 劇 班 演 出 歌 劇 “ 茶 花 女 La Traviata” 中 擔 任 Giorgio Germont.

1990 年 於 UCLA,CSULA 歌 劇 班 , 及 Guild Opera Company, Inc. 演 出 歌 劇 “ 日 皇 The Mikado ” 中 擔 任 Ko-Ko.

1999 年 與 台 美 交 響 樂 團 合 作 於 歌 劇 “ 弄 臣 Rigoletto” 中 擔 任 Rigoletto. 2000 年 與 台 美 交 響 樂 團 合 作 於 歌 劇 “ 卡 門 Carmen” 中 擔 任 Escamillo. 2008 年 雄 市 文 化 中 心 至 德 堂 演 出 歌 劇 “ 愛 情 靈 藥 L’ elisir d’ amore ” 中 擔 任 Dulcamara. 2009 年 於 國 立 屏 東 教 育 大 學 演 出 歌 劇 “ 魔 笛 Die Zauberflöte” 中 擔 任 導 演 及 Papageno 。 2011 年 於 國 立 屏 東 教 育 大 學 演 出 歌 劇 “ 密 卡 多 The Mikado” 中 擔 任 導 演 及 Mikado。 九 、 連 憲 升 教 授 連 憲 升 , 台 北 市 人 。 臺 大 法 律 系 、 師 大 音 樂 研 究 所 畢 業 , 師 事 許 常 惠 、 盧 炎 、 張 昊 、 譚 家 哲 。 1993 年 以 教 育 部 公 費 赴 法 學 習 作 曲 、 音 樂 分 析 和 音 樂 學 , 先 後 師 事 Alain Weber 、 Jacques Castérède 、 平 義 久 和 Michaël Levinas 等 當 代 法 國 知 名 作 曲 家 ; 並 於 1997 年 獲 巴 黎 師 範 音 樂 院 高 級 作 曲 文 憑 , 1998 年 獲 法 國 高 等 社 會 科 學 院 深 入 研 究 文 憑 ,

(12)
(13)

專 題 演 講 與 論 文 發 表

D i r e c t i n g O p e r a : F r o m T h e o r y and Practice

Dr. William McCrary

“Music conveys moods and images. Even in opera, where plots deal with the structure of destiny, it's music, not words, that provides power.” M arcel M ar ceau

The cre at ors of O pera i n l at e s event eent h cent ur y It al y were convi nced t hat t he y were r e -c reat i n g t he dram at i c pres ent at i ons of t he anci ent Greeks . Thei r goal , as t he y t hought t he anci ent s had done, was t o t el l a s t or y wi t h s im pl e m usi cal dec l am at i on and s i mpl e m us i cal accom pani m ent . Ove r the past four cent uri es t hi s s eem i n gl y s i m pl e art form at i t s i nfanc y, has grown and s t ret c hed t he boundari es t o be one of t he m os t ex pens i ve a nd el aborat e art for m s s urvi vi ng t oda y. However, i f we a re t o l ook cl o s el y at t he art fo r m , we s e e t hat , al t hough t he present at i on i s gr and er t han it s s event een t h cent ur y be gi nni ngs , i t i s s ti l l , at it s root s , s im pl y a s tor y t ol d b y m us i c. For t he opera di r ect or, t hen, it i s i m perat i ve t hat h e/ s he s hed t he grand i ose nat ure o f t he ar t form and ret urn t o i t s root s .

Works hop S es s i on:

Thi s s es s i on wi l l i nt roduce part i ci pant s t o t he fol l owing: A. Opera at i t s root s

B. The rol e of t he Di re ct or C . The rol e o f t he S i nger/ Act or D. Appl i cat i on

(14)

D i r e c t i n g P r a g m a t i c s P l a t f o r m : V i s i b l e a n d I n v i s i b l e

C h o r e o g r a p h y

Roberto Prestigiacomo

Duri ng t hi s l ect ure, I wi l l i nt roduce t he Di rect i n g P ra gm at i cs Pl at form and i t s co nt ri but i on t o a new unders t andi ng o f ch oreograph y appl i ed t o di rect i n g pl a ys for t he t he at re.

In t hi s cont ext chor eograph y i s not a t ool t o s t age dan ce, b al l et , m usi cal t heat r e, o pera, or an y fo r m of perfo rm ance where t he pres ent at i on and perform ance of t he body i s dom i nant . It i s i ns t ead a new choreo graphi c a l app roach di rect ors can appl y i n s t agi n g pl a ys and perform anc es .

The Di rect i n g P ra gm at i cs P l at form wi t h it s vi s i bl e and i n vi si bl e choreo graph y i s t he s ynt hes i s of t he cre a ti ve and t heoret i c al di al ect i c of t he work of St ani s l avs ki and C l urm an wit h t he Ava n t -Gard e m ovem ent of t he pas t one hundred ye ar.

In orde r t o cont ex t ual iz e t hi s pl at for m for a new di rect i ng approach, I wi l l addr es s t he fol l owi ng t opi cs :

1. The rol e of t he di rect or i n cont em pora r y t he at re

2. St ani s l avs ki and Cl urm an: bas i c t heo ri es and pra ct i ces o f s t agi n g a pl a y

3. The Am eri can an d European Avant - garde: t heori es and pr act i ces of s t agi n g perfo rm ance s

(15)
(16)

Music Development in the Process of Social Changes

H on g -I Wu

Prof es s or of Mu s i c Dep art men t

Ab s tract

Thi s paper ai m s t o ex pl ore t he devel o pm ent of m us i c, re gardi ng t he i ss ue of how m us i c event s are gener at ed and t hei r afft e r eff e ct s i n t he proces s of s oci al ch anges , re act i ng on t he chan ges of com m uni cat i on t ool s t hrough di ff er ent t im es and, m ore over, on t he needs o f di ffer ent soci al back grounds . To s upport t he paper, d at a a re col l ect ed b y li t erat ur e revi e wi n g and t he wri t er's o wn ex peri enc e of o bs ervat i on. From t he pas t m us i c "m arket chai n, " t hro ugh com put er revol u ti on t o t he " Indep endent M us i ci an / Band " wi t h ri si ng char act e ri s t i cs , t he wri t er, here, wi l l t r y t o add s om e m ore perspect i ves concerni n g t he m us i c m arket and cul t i vat i on of m usi c t al ent s as t he refe renc e m at eri al s for furt her s t udi es .

M us i c i s one of t he “l e ga ci es of h um an cul t ures " and pl a ys an im port ant rol e as a wa y t o s el f -ent ert ai n ones el f or ent e rt ai ne ot hers , or sim l y as s om e s o rt o f com m odi t y si nc e a nci ent t i m e. W it h t he chan ges i n t he m ode of t rans mi s s i on i n di fferent ti m es , m us i c "m ark e t chai n" i s i n i ns epar abl e r el a ti ons hi p wi t hi n m us i cal perform e rs , c ons um ers , i nst rum ent m anufact urers / publ i shers , m usi c m ana ge r, and t he care er of m us i ci an t rai ni ng. Howeve r, what st r i kes us now i s t he em er gi n g phenomenon of the termed “large demand for a small -world” and the ri s i ng of i ndepende nt m us i ci an / band, and, t hus , t he s i t uat i on i n t he m aki ng defi ni t el y af fect s our educ at i on of m usi cal t al ent s and t he pat hs of m usi c devel opm ent .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A synesthesia study for Mendelssohn ’s

“Songs Without Words”

Yi -Yu an Ch en

Prof es s or of Mu si c Dep art men t

Abstract

Each t onal i t y h as i t s own cha ract eri sti c. M us i ci ans choos e rel ev ant t onal it y t o com pos e m usi c based on t hei r m ot i ves becaus e t o nal i t y wi l l affe ct em ot i onal res pons e whi l e li st eni ng. The r es ear ches ha d found t hat s t udents had as s oci at ed wi t h li st eni ng m u si c i n t hi nki ng, and a l s o proved t he s ynes t hes i a con c erni ng vi si on and he ari ng. T h erefo re, t he purpos e of t hi s st ud y was t o ex pl ore t he s ynes t hesi a wi t h rega rd t o col or s and t onal chara ct e ri s t i cs of M endel s s ohn ’s “S ongs W i t hout W ords ” i n order t o res pond t o t he m usi c s t yl e of Mendel ssoh n.

(27)
(28)
(29)
(30)
(31)

速 度 的 變 化 如 同 配 色 面 積 比 例 的 大 小 , 而 和 聲 則 如 同 色 彩 配 色 , 在 旋 律 中 穿 插 不 同 樂 器 的 配 置 ( 引 自 蘇 文 清 等 人 , 2006) 。 二 、 調 性 特 質 與 色 彩 ( 一 ) 、 調 性 特 質 「 所 謂 的 調 性 音 樂 是 指 音 樂 中 所 使 用 的 旋 律 和 和 聲 , 都 以 一 個 主 音 為 中 心 來 建 立 從 屬 關 係 」 ( 新 葛 雷 夫 音 樂 辭 典 , 引 自 王 鴻 文 、 劉 志 俊 , 2010: 162-163 )。 由 於 二 十 四 個 大 小 調 的 起 始 音 均 不 同 , 加 上 不 同 的 半 音 位 置 , 因 此 , 每 個 大 小 調 各 有 其 調 性 特 質 也 致 使 樂 曲 呈 現 多 樣 的 風 貌 , 帶 給 聆 聽 者 多 樣 性 的 情 緒 反 應 和 音 樂 感 知 。 作 曲 家 也 經 常 藉 由 和 聲 的 變 化 以 及 轉 調 來 改 變 樂 曲 調 性 的 音 樂 色 彩 , 例 如 近 系 調 與 遠 系 調 的 轉 調 手 法 , 或 是 利 用 同 音 異 名 的 調 性 轉 換 , 以 及 交 替 使 用 大 小 調 調 性 的 方 式,都 是 音 樂 家 呈 現 多 樣 調 性 色 彩 的 創 作 技 巧( 林 倩 如, 2007) 。 一 般 而 言 , 大 調 帶 給 聆 聽 者 明 亮 、 開 朗 、 愉 悅 的 感 覺 , 例 如 具 有 高 尚 、 純 潔 、 明 快 、 莊 重 特 質 的 C 大 調 ( 吳 宗 儒 , 2006; 林 佩 儒 、 吳 泯 宗 , 2010; 孫 清 吉 , 1992), 莫 札 特 的「 第 41 號 交 響 曲 」因 其 莊 重 的 曲 趣 特 質( C 大 調 ),被 後 人 稱 為「 Jupiter 交 響 曲 」,因 為 Jupiter 是 羅 馬 天 神 有 至 高 無 上 的 權 力( 邵 義 強,1981 );理 查 史 特 勞 斯 的「 查 拉 圖 斯 特 拉 如 是 說 」 ( Also Sprach Zarathustra ) 樂 曲 一 開 始 形 容 自 然 萬 物 的 景 象 也 是 以 自 然 純 樸 的 C 大 調 作 曲 的 。 孟 德 爾 頌 有 三 首 無 言 歌 是 以 C 大 調 創 作 的 ( op.67 no.4; op. 102 no.3; op, 102 no.6 ) , 其 中 op.67 no.4 和 op. 102 no.3 都 是 六 八 拍 輕 快 明 亮 的 曲 風,op, 102 no.6 是 四 四 拍 不 疾 不 徐 的 行 板 , 樂 曲 內 涵 頗 具 有 C 大 調 純 潔、 莊 重 的 特 質 。

此 外 , 降 E 大 調 具 有 光 輝 、 積 極 、 堅 定 、 活 力 、 或 莊 重 、 嚴 謹 的 特 質 ( 林 倩 如 , 2007; 孫 清 吉 , 1992) , 貝 多 芬 就 常 使 用 降 E 大 調 創 作 與 英 雄 題 材 相 關 的 樂 曲 , 例 如 英 雄 交 響 曲 、 皇 帝 鋼 琴 協 奏 曲 、 英 雄 主 題 變 奏 曲 (Eroica Variation, op.35), 理 查 史 特 勞 斯 也 使 用 降 E 大 調 創 作 交 響 詩 「 英 雄 的 生 涯 」 ( 林 倩 如 , 2007 ) 。 在 孟 德 爾 頌 《 無

(32)
(33)
(34)
(35)
(36)
(37)

王 鴻 文 和 劉 志 俊 ( 2010) 應 用 Mahnke 的 情 緒 與 色 彩 研 究 理 論 並 參 考 Wei, Chang, 和 Dimitrova(2004) 色 彩 與 情 緒 關 聯 圖 ( 圖 1) , 提 出 音 樂 感 知 情 緒 與 對 應 色 彩 的 論 述 。

圖 1 Wei, Chang, 和 Dimitrova(2004) 色 彩 與 情 緒 關 聯 圖 ( 資 料 來 源 : 王 鴻 文 、 劉 志 俊 , 2 0 1 0 : 1 6 5 )

(38)
(39)
(40)
(41)

參考書目

王鴻文、劉志俊(2010)。MP3 音樂的聆賞情緒自動分類。Journa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4(4), 160-171.

(42)

黃健豪、郭文貴(2008)。建立色彩意象與音樂意象關係可行性之研究-以鋼琴 獨奏旋律為例。華岡紡織期刊,15(4),411-416。 楊沛仁(2001)。音樂史與欣賞。台北市:美樂。 楊雅惠(2007)。色彩在音樂聆聽的歷程中。美育,160,64-67。 廖妙柔(2006)。「音畫」輔助音樂欣賞教學對國民小學四年級學生在音樂要素學 習成效上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音樂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市。 劉奕岑、洪嘉永、阮綠茵(2002)。聲音與色彩意象關聯性之研究。樹德科技大 學學報,4 (2),245-255。 蘇文清、嚴貞、李傳房(2006)。聲音與色彩意象之共感覺研究-以中國氣鳴樂 器吹孔類(笛與蕭)為例。中文暨社會科學期刊,2(2),13-23。 Gordon, S. (1996). Felix Mendelssohn. In A history of keyboard literature (pp.237-239). New York: Shirmer Books.

Lubar, K. (2004). Color intervals: Applying concepts of musical consonance and dissonance to color. Leonardo, 37(2), 127-132.

Poast, M. (2000). Color music: Visual color notation for musical expression.

Leonardo, 33(3), 215-221.

(43)
(44)

Zhan-Zhuang and singng --from the muscles for respiration

point of view

Jean -Yauh L in

Dep art men t of mu s i c, Nati on al Pi n g -Tu n g Un i vers i t y of E d u cati on

Abstract

Zhan - Zhuan g i s one of the m ost i m port ant t rai ni ng m et hods i n t radi t i onal C hi nes e m art i al art s . Bes i des bod y al i gnm en t and rel ax at i on, t he pract i ce of Zh an - Zhua ng prom ot es and i m proves deep breat hi ng and res pi rat or y funct i oni ng. Thi s i s becaus e Zh an - Zhuan g requi res t he p ract i t i oner t o l i ft t hei r arm s awa y f rom bod y and bend t hei r knees, hence one’s ribcage expands and their diaphragm moves more freel y. R es pi rat or y funct ioni ng depen ds on the cont ract i on of t he m us cl es for res pi rat i on. S i nce [ use i t or l os e i t] i s t he wa y t hat mus cl e works , one needs t o t rai n t he m us cl es for bet t er funct i oni ng, whi ch t he pract i ce of Zh an - Zhuang does . Be caus e good breat hi n g t echni que i s im port ant i n t one product i on, Zhan - Zhuan g can di rect l y i m prov e s i ngi ng.Thi s art i cl e s t art s wit h t he i nfl uence of br eat hi ng t e chni que on s i ngi ng. Then i t de al s wi t h t he rel at i ons hi p bet ween t he pract i ce of Zhan - Zhuan g and breat hi ng. Fi nal l y it di s cus s es t he re as ons t hat Zhan - Zhuan g t rai ns and devel ops al l t he m us cl es for re s pi rat i on i nvol ved i n breat hi ng.

Keyw ord s :Zh an -Zh u an g, mu scl es f or r esp i rati on , b od y al i gn men t,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參 考 文 獻

〔 中 文 部 分 〕 于 永 年 (2005) 。 大 成 拳 - 站 椿 與 求 物 。 太 原 : 山 西 科 學 技 術 。 李 康 (2005) 。 真 正 大 成 拳 。 北 京 : 北 京 體 育 大 學 。 林 正 常 (2006) 。 運 動 生 理 學 。 台 北 : 師 大 書 苑 。 林 君 瑤 (2011, 5 月 )。 站 椿 與 歌 唱 - 從 姿 勢 說 起 。 載 於 屏 東 教 育 大 學 舉 辦 之 「 2011 音 樂 學 術 與 教 學 學 術 研 討 會 」 研 討 會 論 文 集 ( 頁 92-106) 。 林 祖 誠 (譯 ) 。 (1994) 。 H.Matheopoulos 著 。 歌 劇 群 芳 譜

(Diva:great soprano and mezzos discuss their art) 。 台 北 : 世 界 文 物 。 許 世 昌 (主 編 ) 。 (2010) 。 解 剖 生 理 學 (2 版 ) 。 台 北 : 永 大 書 局 。 曾 廣 驊 (2006) 。 大 成 拳 - 科 學 站 椿 功 。 太 原 : 山 西 科 學 技 術 。 康 美 鳳 (2010)。 人 聲 的 奧 秘 - 如 何 擁 有 美 妙 健 康 的 嗓 音 。 台 北 : 世 界 文 物 。 樓 迎 統 (主 編 ) (1996 ) 。 實 用 生 理 學 。 台 北 : 滙 華 圖 書 。 蔡 曲 旦 (2007) 。 聲 樂 呼 吸 法 。 台 北 : 大 呂 。 蔡 崇 濱 、 劉 立 宇 、 林 政 東 、 吳 忠 芳 (譯 ) (2012) 。 T.Bompa 著 。 運 動 訓 練 法 (Periodization:Theory and methodology of

training,4t h

ed)。 台 北 : 藝 軒 。

蕭 自 佑 (1999) 。 音 聲 醫 學 概 論 。 台 北 : 藝 軒 。 〔 西 文 部 分 〕

(54)

Bunch, M . (1993). D yn am i cs of t he s i n gi ng voi ce. N ew York: S pri nger - Verl a g.

Brown, O. (1996). D i s cover you r voi ce. London: S i ngul ar P u bli s hi ng Group Lt d.

Doi dge, N. (200 7 ). The brai n t hat chan ges i t s el f. London: P engui n Book Lt d.

Hix on, T. (1991). R es pi rat or y funct i on i n s peech . In Res pi r at or y f uncti on

i n Speech & Song. C al i forni a: Si ngul a r P ubli s hi ng group In c.

(55)
(56)

The Application of Gyorgy Sandor’s “Basic Technical

Patterns” on teaching Beethoven ’s Piano Sonatas

Gl ori a Nye - Gi n Yeh

As s oci ate Prof es s or , Dep art men t of Mu s i c, Nati on al Pi n gtu n g Un iversi ty of Ed u cati on

Ab stract

L. v. Be et hoven ’s t hi rt y t wo pi ano s onat a s and J . S . Bach ’s fort y

ei ght prel udes and fu gues ar e l ooked upon as t he New and Ol d Tes t am ent t hroughout wes t ern m us i c hi st or y, t hus s hows t hei r i nevi t abl e im port ance and val u e. There fore, t o pi an o l earners , l e arni n g Beet hoven ’s pi ano sonat a s i s cons i dered t o be t he unr epl ace abl e pa t h t owards becom i ng prof es s i onal pi ani st s .

(57)

Thi s s t ud y ai m s o n t he appl i cat i on of t he t e chni cal c oncept s m ent i oned i n G yor g y S ando r ’s On Pi ano Pl ayi ng when t eachi n g Beet hoven ’s pi ano s onat a s . M usi cal ex cerpt s t oget he r wi t h t eachi n g feedba ck are us ed f or furt her concl usi on. The res ul ts of t he s t ud y a re hoped t o cont ri but e m ore or l ess on t he qual i t y o f t e achi ng and perform i ng Be et hove n ’s pi ano sonat a s.

Keyw ord s : Gyorgy S an d or, On Pi an o Pl ayin g, Gyorgy S an d or’s On

Pi an o Pl ayi n g , B eet h oven , B eeth oven ’s Pi an o S on atas

(58)
(59)
(60)

貳 、 桑 多 爾 生 平 及 教 學

一 、 桑 多 爾 生 平 概 述

擁 有「 鍵 盤 猛 虎 」雅 譽 的 美 籍 匈 牙 利 裔 鋼 琴 家 桑 多 爾 , 1912 年 生 於 匈 牙 利 布 達 珮 斯 , 2005 年 卒 於 美 國 紐 約 市 , 享 年 93 歲 。 1939 年 至 美 國 卡 內 基 音 樂 廳 (Carnegie Hall)首 演 後 即 定 居 美 國,隨 後 進 行 一 系 列 巡 迴 演 出 。 其 演 出 曲 目 涵 括 巴 赫 (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 -1750)至 普 羅 科 菲 夫 (Serge y Prokofiev, 1891 -1953)的 作 品 ; 錄 音 包 含 柯 大 宜 與 普 羅 科 菲 夫 的 獨 奏 作 品 全 集 及 巴 爾 托 克 全 部 的 鋼 琴 獨 奏 與 協 奏 曲 ; 除 此 , 桑 多 爾 亦 致 力 於 校 訂 普 羅 科 菲 夫 、 蕭 斯 塔 科 維 奇 (Dmitry S host akovi ch, 1906 - 1 9 7 5 )等 作 曲 家 的 樂 譜 , 並 創 作 鋼 琴 改 編 曲 。 在 美 國 樂 界 作 育 英 才 近 五 十 年,曾 任 教 於南 美 以 美 大 學(S ou t her n M et hodi s t Uni versi t y, 1 9 5 6 -6 1 ) 、 密 西 根 大 學 (Uni v ers i t y o f M i chi gan, 1961 -8 1 ), 及 茱 麗 亞 音 樂 學 院 (Julliard School, 1982 -2005)。 桑 多 爾 在 家 鄉 布 達 佩 斯 就 讀 李 斯 特 皇 家 音 樂 院 時 , 鋼 琴 師 承 巴 爾 托 克 , 作 曲 師 承 柯 大 宜 , 此 二 者 均 為 當 時 期 匈 牙 利 公 認 專 業 標 準 最 嚴 謹 的 宗 師 。 爾 後 , 桑 多 爾 於 美 國 叱 咤 樂 壇 逾 一 甲 子 , 並 將 集 演 奏 、 教 學 於 一 身 的 優 異 經 歷 所 淬 煉 出 之 鋼 琴 彈 奏 絕 學,匯 撰 於 1981 年 之 著 作 《 論 鋼 琴 彈 奏: 動 作、 聲 響 與 表 情 》( 簡 稱《 論 鋼 琴 彈 奏 》)一 書 中 , 藉 由 生 理 解 剖 圖 解 、 基 本 技 巧 練 習 概 念 、 音 樂 表 現 及 音 樂 實 例 詳 盡 地 說 明 鋼 琴 彈 奏 的 技 巧 與 藝 術 。

二 、 桑 多 爾 教 學 理 念

(61)
(62)
(63)
(64)

【 譜 例 2】 貝 多 芬 《 鋼 琴 奏 鳴 曲 》, 作 品 二 之 二 , 第 一 樂 章 , 第 58-66 小 節

【 譜 例 3】 貝 多 芬 《 鋼 琴 奏 鳴 曲 》 , 作 品 二 之 二 , 第 一 樂 章 , 第 115-112 小 節

2.第 二 樂 章

(65)

【 譜 例 5】 貝 多 芬 《 鋼 琴 奏 鳴 曲 》 , 作 品 二 之 二 , 第 二 樂 章 , 第 20-22 小 節

3.第 三 樂 章 譜 例

【 譜 例 6】 貝 多 芬 《 鋼 琴 奏 鳴 曲 》 , 作 品 二 之 二 , 第 三 樂 章 , 第 1-4 小 節

【 譜 例 7】 貝 多 芬 《 鋼 琴 奏 鳴 曲 》 , 作 品 二 之 二 , 第 三 樂 章 , 第 45-52 小 節

(66)

4.第 四 樂 章 譜 例

【 譜 例 8】 貝 多 芬 《 鋼 琴 奏 鳴 曲 》 , 作 品 二 之 二 , 第 四 樂 章 , 第 1-4 小 節

【 譜 例 9】 貝 多 芬 《 鋼 琴 奏 鳴 曲 》 , 作 品 二 之 二 , 第 四 樂 章 , 第 26-30 小 節

(67)

【 譜 例 11】 貝 多 芬 《 鋼 琴 奏 鳴 曲 》, 作 品 二 之 二 , 第 四 樂 章 , 第 57-60 小 節

【譜例 12】貝多芬《鋼琴奏鳴曲》,作品二之二,第四樂章,第 100-103 小節

【譜例 13】貝多芬《鋼琴奏鳴曲》,作品二之二,第四樂章,第 124-127 小節

(68)
(69)

(5)伙 伴 5 A I. m m . 6 9 -8 2 使 用 A 技 巧 可 使 音 變 得 連 續 , 更 有 層 次 。 B IV. m m . 1 1 5 -1 2 2 注 意 手 肘 , 表 現 不 錯 。 C III.m m . 4 8 -5 4 轉 動 幅 度 需 適 度 。 IV. m m . 2 6 -4 0 , m m .115 -1 22 頗 有 進 步 。 D IV. m m . 2 6 -4 0 上 聲 部 清 楚 , 頗 有 進 步 。 E I. m m . 2 0 3 -2 1 0 凸 顯 對 比 , 頗 有 進 步 。

二 、 貝 多 芬 鋼 琴 奏 鳴 曲 , 作 品 五 十 七

〈 一 〉 建 議 應 用 模 式

Beethoven Piano Sonata: Op. 57

技巧模式 樂曲段落

A B C D E ↑ ↓

樂章 段落 小節數 I Exp. Theme1 mm.1-4 ○ ○ ○ Theme2 mm.35-39 ○ ○ Closing Theme mm.61-65 ○ ○ ○ Dev. Theme1 mm.65-70 ○ ○ ○ Theme2 mm.109-113 ○ ○ II Theme mm.1-4 ○ ○ ○ ○ Var.1 mm.17-20 ○ ○ ○ Var.2 mm.33-36 ○ ○ Var.3 mm.49-51 ○ ○ ○ ○ ○ Coda mm.81-84 ○ ○ ○ ○

III Exp. Introd. mm.1-5 ○ ○ ○

Theme1 mm.20-27 ○ ○ ○

Theme2 mm.75-79 ○ ○ ○

Dev. Theme1 mm.118-126 ○ ○ ○ ○

Theme2 mm.142-146 ○ ○ ○

(70)

〈 二 〉 各 樂 章 譜 例

1.第 一 樂 章

【 譜 例 14】 貝 多 芬 鋼 琴 奏 鳴 曲 , 作 品 五 十 七 , 第 一 樂 章 , 第 1-3 小 節

(71)

2.第 二 樂 章

【 譜 例 16】貝 多 芬 鋼 琴 奏 鳴 曲 , 作 品 五 十 七 , 第 二 樂 章 , 第 1-5 小 節

【 譜 例 17】 貝 多 芬 鋼 琴 奏 鳴 曲 , 作 品 五 十 七 , 第 二 樂 章 , 第 17 -20 小 節

【 譜 例 18】 貝 多 芬 鋼 琴 奏 鳴 曲 , 作 品 五 十 七 , 第 二 樂 章 , 第 33 -36 小 節

(72)

【 譜 例 19】 貝 多 芬 鋼 琴 奏 鳴 曲 , 作 品 五 十 七 , 第 二 樂 章 , 第 49 -51 小 節

【 譜 例 20】 貝 多 芬 鋼 琴 奏 鳴 曲 , 作 品 五 十 七 , 第 二 樂 章 , 第 81 -84 小 節

3.第 三 樂 章

(73)

【 譜 例 22】 貝 多 芬 鋼 琴 奏 鳴 曲 , 作 品 五 十 七 , 第 三 樂 章 , 第 20 -28 小 節

【 譜 例 23】 貝 多 芬 鋼 琴 奏 鳴 曲 , 作 品 五 十 七 , 第 三 樂 章 , 第 11 8-126 小 節

(74)

【 譜 例 24】 貝 多 芬 鋼 琴 奏 鳴 曲 , 作 品 五 十 七 , 第 三 樂 章 , 第 14 2-146 小 節

三 、 貝 多 芬 鋼 琴 奏 鳴 曲 , 作 品 一 零 九

〈 一 〉 建 議 應 用 模 式

Beethoven Piano Sonata: Op. 109

(75)

〈 二 〉 各 樂 章 譜 例

1. 第 一 樂 章

【 譜 例 25】 貝 多 芬 鋼 琴 奏 鳴 曲 , 作 品 一 零 九 , 第 一 樂 章 , 第 1-4 小 節

【 譜 例 26】 貝 多 芬 鋼 琴 奏 鳴 曲 , 作 品 一 零 九 , 第 一 樂 章 , 第 9-11 小 節

(76)

2 .

第 二 樂 章

【 譜 例 27】 貝 多 芬 鋼 琴 奏 鳴 曲 , 作 品 一 零 九 , 第 二 樂 章 , 第 9-11 小 節

(77)

【 譜 例 29】 貝 多 芬 鋼 琴 奏 鳴 曲 , 作 品 一 零 九 , 第 二 樂 章 , 第 70-75 小 節

3.第 三 樂 章

【 譜 例 30】 貝 多 芬 鋼 琴 奏 鳴 曲 , 作 品 一 零 九 , 第 三 樂 章 , 第 1-8 小 節

(78)

【 譜 例 31】 貝 多 芬 鋼 琴 奏 鳴 曲 , 作 品 一 零 九 , 第 三 樂 章 , 第 一 變 奏

【 譜 例 32】 貝 多 芬 鋼 琴 奏 鳴 曲 , 作 品 一 零 九 , 第 三 樂 章 , 第 二 變 奏

(79)

【 譜 例 34】 貝 多 芬 鋼 琴 奏 鳴 曲 , 作 品 一 零 九 , 第 三 樂 章 , 第 四 變 奏

【 譜 例 35】 貝 多 芬 鋼 琴 奏 鳴 曲 , 作 品 一 零 九 , 第 三 樂 章 , 第 五 變 奏

(80)
(81)

陸、參考文獻

丁逢辰(譯)(1998)。克里姆遼夫(A. Kremlev)著 。論析貝多芬 32 首鋼琴鋼琴奏 鳴曲。台北市: 大呂出版。 王杰珍(譯)(2008)。德雷克(K. Drake)著。貝多芬鋼琴奏鳴曲 -他本人的彈奏和教學。桃園市:原笙國際。 王穎(1988)。貝多芬鋼琴奏鳴曲詳釋。台北:全音樂譜。 邵義強(編譯)(1984)。貝多芬鋼琴作品剖析。台北:天同。 胡明霞(2006)。動作控制與動作學習。臺北:金名圖書有限股份公司。

梁友梅(編譯)(1979)。柏克(J. Burk) 著。貝多芬的命運和創作-The life and works of Beethoven。台北 : 天同。

(82)

Anderson, E. (1986). The Letters of Beethoven. New York: Norton. Kinderman, W. (1995). Beethove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1991). Beethoven's Compositional Process. North American Beethoven Studies ; Lincoln: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in association with the American Beethoven Society and the Ira F. Brilliant Center for Beethoven Studies, San Jose State University.

Newman, W.S.(1988). Beethoven on Beethoven: Playing His Piano Music His Way. New York; London: Norton.

Rosenblum, S.P.(1988). Performance Practices in Classic Piano Music: Their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Music: Scholarship and Performance. Bloomington,

Ind: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Sadie, S. and John T.(2001). 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 2nd

ed. New York: Grove, 29 vols.

Siepmann, J.(1996).The piano: The complete illustrated guide to the world’s most popular musical instrument. Carlton Books Limited. London.

Solomon, M.(2003). Late Beethoven: Music, thought, imaginati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Ltd. London, England. Pp. 229-241.

Stowell, R. (1994). Performing Beethoven. Cambridge Studies in Performance Practic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Taub, R. (2002). Playing The Beethoven Piano Sonatas. Amadeus Press Pompton Plains and Cambridge.

Wolff, K. (1990). Masters of the keyboard: Individual style elements in the piano music of Bach, Mozart, Beethoven, Schubert, Chopin, and Brahms.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Kolisch, R. (1993). "Tempo and Character in Beethoven's Music." The Musical

Quarterly 77.1: 90-131.

---(1993). "Tempo and Character in Beethoven's Music(continued)." The Musical

Quarterly 77.2: 268-342.

(83)
(84)

A Preliminary Analysis on t he Compositional Techniques of

Johannes Brahms’ Variations on a Theme by Robert

Schumann, Op. 9.

Ch in - E n H u an g

Ab strac t

J ohannes Brahm s ( 1833 -1897) was a n accl ai m ed 19t h-c ent ur y com pos er re ga rded b y cri t i cs t o be on par wi t h J ohann S ebas t i an Bach (1685 -1750) and Lu dwi g van Be et hoven (1770 -1827). “Va ri at i ons on a Them e b y R obert S c hum ann , Op. 9” was t he fi rs t of t he s i x vari at i ons t hat Brahm s com pos ed i n hi s l i fet i m e, but t he em bodi m ent of cre at i vi t y and s ophi s t i cat i on was i mm edi at el y r e cogni z ed b y R ober t S chum ann (1810 -1856).

The pres ent s ynops i s , wri t t en wi t h an i nt ent t o provi de a gli m ps e i nt o t he m us i cal com pl ex i t y o f J ohannes Brahm s , cons i s t s of f i ve part s : 1. Int roduct i on. 2. Bi ographi cal s ket c hes. 3. Back grou nd of t he com pos it i on. 4. Anal ys i s an d i nt erpret at i on. 5. C oncl us i on.

(85)

一 、 前 言

在 十 九 世 紀 作 曲 家 中 , 能 與 巴 赫 (Johann Sebastian Bach, 1 68 5 -1 75 0 )、 貝 多 芬 ( Ludwi g van Be et hoven, 1770 -18 2 7 )齊 名 , 且 被 評 論 家 稱 為 「 三 B 」 作 曲 家 的 人 , 非 布 拉 姆 斯 (Johannes Brahms, 1 8 33 -1 8 9 7 ) 莫 屬 了 。 記 得 剛 接 觸 布 拉 姆 斯 的 音 樂 時 , 總 覺 得 其 中 有 種 深 度 與 複 雜 度 , 讓 人 不 知 該 從 何 處 著 手 ? 除 了 音 色 的 厚 實 , 織 度 上 的 複 雜 , 對 演 奏 者 而 言 , 常 常 需 要 有 挖 寶 與 抽 絲 剝 繭 的 精 神 , 才 能 對 曲 子 的 內 涵 略 知 一、二。自 從 2011 年 演 奏 羅 伯 ‧ 舒 曼 的《 克 拉 拉 主 題 即 興 曲 , 作 品 5》 (Impromptus on the theme of Clara Wieck, Op. 5 )與 克 拉 拉 ‧ 舒 曼 的 《 C 大 調 浪 漫 變 奏 曲 , 作 品 3》 (Romance vari ée in C m aj or, Op. 3 ) , 並 研 究 兩 位 作 曲 家 所 寫 的 兩 首 作 品 間 的 創 作 手 法 , 發 覺 這 當 中 的 趣 味 性 , 忍 不 住 也 想 深 入 地 探 究 布 拉 姆 斯 的 《 羅 伯 ‧ 舒 曼 主 題 變 奏 曲,作 品 9》(Variations on a Theme by Robert Schumann, Op. 9),他 為 什 麼 選 擇 羅 伯‧舒 曼 的《 彩 頁 集,作 品 9 9 》( Bunt e B l ät t er, Op. 9 9 )中 的 第 四 首 做 為 主 題 ? 他 究 竟 運 用 哪 些 創 作 手 法 ? 又 對 羅 伯‧舒 曼 的 主 題 做 哪 一 些 的 變 化 與 發 揮 ?

二 、 作 曲 家 的 生 平 簡 介

約 翰 尼 斯 . 布 拉 姆 斯 (Johannes Brahms, 1833 -1897)於 1833 年 生 於 漢 堡 (Hamburg) , 1897 年 逝 世 於 維 也 納 (Vienna) 。 他 生 長 在 一 個 中 產 階 級 的 家 庭 , 父 親 約 翰 . 雅 各 . 布 拉 姆 斯 (Johann Jacob Brahms, 1 80 6 -1 87 2 ) 也 是 音 樂 家 , 他 會 演 奏 的 樂 器 包 括 : 長 笛 、 小 提 琴 、 法 國 號 、 低 音 大 提 琴 , 後 來 到 漢 堡 交 響 樂 團 擔 任 低 音 大 提 琴 手 。 母 親 約 翰 娜 . 尼 森 (Johanna Henrika Christiane Nissen, 1789 –1865)則 是 一 位 女 裁 縫 師 。

布 拉 姆 斯 七 歲 (1840 年 )開 始 學 琴 , 他 的 啟 蒙 鋼 琴 老 師 是 歐 圖 . 柯 西 爾 (Otto Friedrich Willibald Cossel , 1813-1865), 後 來 轉 由 愛 德 華 . 馬 克 森 ( Eduard Marxsen , 1806-1887) 教 他 鋼 琴 與 作 曲 , 並 教 他 有 關 巴 赫 (Johann Sebastian Bach , 1685-1750)、 莫 札 特 (Wolfgang Amadeus

(86)

Moz art , 1 7 5 6 -1 7 9 1 ) 、 貝 多 芬 ( Ludwi g van Be et hoven, 1770 -18 2 7 ) 等 人 的 作 品 。 布 拉 姆 斯 於 十 五 歲 (1848 年 )在 漢 堡 首 次 公 開 演 出 鋼 琴 獨 奏 會 ; 二 十 歲 (1853 年 ) 那 年 , 與 匈 牙 利 小 提 琴 家 愛 德 華 . 雷 曼 尼 (Eduard R em an yi , 1 828 -1 8 9 8) 一 起 巡 迴 演 出 時 , 結 識 了 當 時 赫 赫 有 名 的 小 提 琴 家 約 瑟 夫 . 姚 阿 幸 (Joseph Joachim, 1831 -1907), 透 過 姚 阿 幸 的 引 薦 , 得 以 認 識 法 蘭 滋 . 李 斯 特 (Franz Liszt, 1811 -1886) 與 舒 曼 夫 婦 (Robert Schumann, 1810 -1856, and Clara Schumann, 1819 -1896)。 羅 伯 . 舒 曼 對 布 拉 姆 斯 而 言 , 不 僅 僅 只 是 伯 樂 , 更 是 提 攜 他 不 遺 餘 力 的 恩 師 , 舒 曼 曾 在 自 己 所 創 辦 的 「 新 音 樂 雜 誌 」 對 布 拉 姆 斯 的 作 曲 讚 譽 有 加 , 並 且 稱 他 是 「 新 路 徑 」 (Neue Bahnen)(Kenned y, 1996)!

(87)
(88)
(89)

【 變 奏 二 】 從 原 本 的 單 拍 子 ( 2/4 拍 ) 轉 成 複 拍 子 ( 9/8 拍 ) , 升 f 小 調,一 點 更 加 活 力 (Poco piu moto)。右 手 旋 律 以 結 合 線 形 成 切 分 節 奏 , 搭 配 上 左 手 將 「 主 題 」 中 的 低 音 聲 部 的 旋 律 以 「 節 奏 變 形 」 的 方 式 伴 奏 ( 如 譜 例 三 ) , 使 得 這 個 變 奏 更 加 生 動 活 潑 。 譜 例 三 布 拉 姆 斯《 羅 伯 ‧舒 曼 主 題 變 奏 曲,作 品 9》, 變 奏 二,. 第 1-3 小 節 【 變 奏 三 】 再 由 複 拍 子 ( 9/8 拍 ) 轉 回 單 拍 子 ( 2/4 拍 ) , 升 f 小 調 , 主 題 的 速 度 (Tempo di tema ), 仍 由 左 手 彈 奏 主 旋 律( 如 譜 例 四 ), 右 手 彈 奏 伴 奏 時 而 在 左 手 下 方 、 時 而 在 左 手 上 方 , 使 得 雙 手 呈 現 時 而 交 叉 ; 時 而 分 開 。 譜 例 四 布 拉 姆 斯《 羅 伯 ‧ 舒 曼 主 題 變 奏 曲 , 作 品 9 》, 變 奏 三 , 第 1-8 小 節

【 變 奏 四 】 是 2/4 拍 , 升 f 小 調 , 一 點 更 加 活 力 (Poco piu moto )。 高 音 聲 部 從 弱 起 拍 奏 出 優 美 而 輕 柔 的 旋 律 , 而 頑 固 節 奏 則 由 低 音 聲 部

低 音 主 題 節 奏 變 形

(90)

與 中 音 聲 部 交 替 地 伴 奏 , 讓 這 一 個 變 奏 聽 起 來 猶 如 舞 者 穿 著 裙 子 旋 轉 著 。

(91)
(92)
(93)

譜 例 九 布 拉 姆 斯《 羅 伯 ‧ 舒 曼 主 題 變 奏 曲 , 作 品 9 》, 變 奏 十 , 第 9-12 小 節

譜 例 十 布 拉 姆 斯《 羅 伯 ‧ 舒 曼 主 題 變 奏 曲 , 作 品 9 》, 變 奏 十 , 第 29-32 小 節

【 變 奏 十 一 】 緊 接 續 前 一 個 變 奏 , 拍 號 變 成 很 特 別 的 4/16 拍 , G 大 調 , 有 點 更 生 動 活 潑 (Un poco piu animato )。 右 手 以 溫 柔 卻 多 一 點 朝 氣 , 且 極 輕 (pp)地 方 式 彈 奏 八 度 級 進 的 旋 律 , 左 手 則 橫 跨 兩 個 八 度 地 大 跳 伴 奏 , 雙 手 在 音 域 上 相 隔 很 大 , 產 生 空 凌 的 效 果 , 因 為 布 拉 姆 斯 希 望 能 表 現 出 玫 瑰 花 與 向 日 葵 同 時 綻 放 綻 放 後 , 花 香 飄 散 在 空 中 的 氛 圍 。

(94)
(95)
(96)
(97)
(98)

參 考 書 目

陳 鳳 凰 ( 譯 ) ( 1984) 。 諾 恩 奇 著 。 布 拉 姆 斯 傳 。 台 北 市 : 樂 韻 。

Brahm s , J . (1971) . C ompl et e s onat as and var i ati ons f or sol o p i ano. ﹝ Music score ﹞ .New York: Dover.

Fri sch , W . (1990). B rahm s : From cl as s i c al t o m odern , In La r r y Todd (Ed.), . N i net eent h -ce nt ury p i ano mus i c (p p. 32 5 -3 2 7 ). New Yo rk: G. S hi rm er Books .

Gei rgi n ger, K. (19 8 4 ). Br ahms: Hi s l if e a nd w or k. New York: Da C apo P res s .

Kenned y, M . (1996). T he conci s e O xf ord di ct i onar y of mus i c (pp. 9 4 -9 5 ). New York: Ox ford Uni versi t y P ress .

(99)
(100)

E xp l ori n g th e Devel op men t of Ch a mb er Mu si c Cu rri cu l u m in Eu rop e Sh an -Mei T sen g

As s oci ate Prof essor , Dep art men t of Mu s i c, Nati on al Pi n gtu n g Un ive rs i ty of Ed u cati on

Ab s tract

Thi s res ear ch ai m ed t o ex pl ore t he d eve l opm ent of ch am ber m us i c curri cul um i n Europe. Europe went t hrough a cur ri cul ar r efor m i n hi ghe r educat i on s ys t em s a ft er s i gni ng t he Bol ogna De cl arat i on : One of t he col l aborat i ve proj ec t s focus ed on d eve l opi ng Europe an pr ofes s i onal t rai ni ng i n cham ber m us i c. Duri n g t he proj ect it proved i m pos si bl e t o creat e a com m on curri cul um of cha m ber m us i c, but m ore can be accom pl i s hed i f i ns t rum ent st udi es i ncl ude ens em bl e pra ct i ce. Th e European ch am be r m usi c t ea chers as soci at i on was or gani z e d as a res ul t of t his proj ect . A s m al l -s cal e s t ud y of European i ns t i t ut i ons , funded b y ER AS M US as a S ocrat es proj ect , was car ri ed out bet ween 2001 and 2004. Anot her onl i ne s ur ve y t o UK conse r vat oi res and uni ver s it y m us i c depart m ent s was car ri ed out i n 2007. Th i s res ear ch an al yz es t he s t udi es m ent i oned above and m akes several recom m endat i ons t o t he devel opm ent of cha m ber m us i c curri cul um i n Tai wan.

(101)

壹 、 緒 論

(102)

融 合 可 能 是 發 展 團 體 動 力 之 重 要 決 定 因 素 , 因 此 就 學 習 目 標 而 言 , 授 權 給 學 生 自 行 組 團 可 能 是 較 有 效 率 的 運 作 方 式 。 學 生 自 行 組 團 的 其 他 優 點 還 包 括 : 若 學 生 自 行 選 擇 合 作 對 象 時 , 較 容 易 組 成 時 間 上 能 彼 此 配 合 的 團 體 。 將 組 團 的 責 任 轉 移 到 學 生 身 上 時 , 似 乎 也 較 能 確 保 學 生 對 團 體 的 委 身 程 度 。 此 外 , 若 能 先 行 訓 練 學 生 , 使 其 理 解 每 個 團 體 都 會 經 歷 的 幾 個 階 段。如 此 一 來,若 團 體 中 發 生 衝 突 時,學 生 事 先 理 解 這 是 自 然 的 過 程 , 就 較 能 運 用 其 所 學 來 化 解 衝 突 , 而 不 致 導 致 混 亂 (Griffiths, 1999: 9 9 )。 有 時 團 隊 的 領 袖 會 自 然 產 生 , 領 袖 的 角 色 可 以 由 團 員 輪 流 擔 任 , 以 致 於 每 個 團 員 都 有 機 會 帶 領 討 論 。 表 面 上 看 起 來 過 程 由 教 師 主 導 , 然 而 何 時 學 生 可 分 享 主 控 權 , 或 甚 至 何 時 主 控 權 移 轉 到 學 生 身 上 , 理 想 上 是 愈 快 愈 好 。 無 可 避 免 的 , 某 些 團 隊 會 比 其 他 團 隊 更 快 掌 握 主 控 權。當 衝 突 發 生 時,理 想 上 應 該 由 學 生 自 行 解 決,因 為 在 現 實 生 活 中 , 團 隊 必 須 學 會 彼 此 合 作 。 然 而 若 有 安 全 網 機 制 , 如 由 學 長 姐 或 教 職 員 協 助 討 論 , 亦 對 學 生 團 隊 化 解 衝 突 有 所 助 益 (Hunter, 2006) 。 Koni tt i nen (2004) 指 出 , 重 奏 在 歐 洲 普 遍 被 視 為 非 核 心 之 次 要 課 程 , 因 此 他 建 議 重 新 檢 視 在 重 奏 中 個 人 與 團 體 之 評 量 方 式 。 曾 有 一 位 學 生 弦 樂 四 重 奏 成 員 對 室 內 樂 採 個 別 評 量 的 系 統 表 達 無 力 感 , 這 位 學 生 表 示 : 「 加 入 室 內 樂 就 是 希 望 能 從 一 個 團 隊 整 體 表 現 的 角 度 來 被 評 量 , 而 非 只 是 依 個 別 表 現 來 評 量 」 。 培 養 團 隊 精 神 是 所 有 合 作 的 共 同 目 標,藉 此 合 作 伙 伴 暫 時 形 成 了 一 個 整 體 (Littleton & Miell, 2004:4)。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參 考 文 獻

Gi ns borg, J . & Wi s t rei ch, R . (2010). Promot i ng excel l ence i n s mall

gr oup musi c per f or m ance: T eachi ng, l ear ni ng and as s es s ment .

M anches t er, UK : R o ya l Nort he rn C ol l ege of M us i c.

Gri ffi t hs , S. (1999). T eachi ng and L ear ni ng i n Smal l Gr oups , i n H. Fr y, S . Ket t eri d ge & M ar s hal l (Eds ), A Hand book for Teachi n g a nd

Le arni n g i n Hi ghe r Educat i on, 95 -10 7 . London: Ko gan P a ge .

Hunt er, D. (2006). As s es s i ng col l aborat i ve l earni n g. Br i t i s h Jour nal o f

Mus i c Educat i on , 2 3 (1), 7 5 -89 .

Kont ti nen, S . (2004). C hamber Mus i c C urri cul u m Pr ofi l e . S ocrat es P roj ect 2001 -2 0 0 4 .

Li t t l et on, K. & M i el l , D. (2004). L earning t o coll abor at e t o l ear n:

Edit or i al i nt r oduct i on . In: Li t t l et on, K.; M i ell , D. and F aul kner, D.

(Eds ), Learni n g t o C oll aborat e, C ol l abor at i ng t o Learn. N ew York: Nova, pp. 1 –5 .

(118)
(119)

A Ped agogi cal An al ys is of B art ók ’s “T h e Ni gh t ’s Mu s i c ” f ro m

Ou t of Door s

Sh en g -L in g Hw u Ab s tract

Bél a B art ó k, one of t he m ost i nfl uent i al and bril l i ant m us i ci ans of t he 2 0t h cent ur y, i s re ga rded not onl y a s t he Hun gari a n pi onee r et hnom usi col ogi s t b ut al s o as t he m os t s i gni fi cant com po s er, pi ano perform er and ped ago gu e of hi s t i m e. Duri n g 1920 ’s , Bart ó k ’ s reput at i on as a pi ano perform er cont i nued t o grow t hrou ghout t he worl d, he com pos ed m an y r epert oi res for hi s own concert s and the pi ano m us i c

Out of Door s was on e of t hem .

The purpos e of t hi s s t ud y i s t o offe r a b et t er unders t andi n g of “Th e Ni ght ’s M us i c ” fro m Out of Do or s t hrough det ai l di s cus s i on of st yl e chara ct eri s t i cs and m usi cal i nt erpret at i on from t he s t andpoi nt of a pi ano peda go gue. In t hi s s t ud y, fi rs t l y, a bri ef int roduct i on of Ou t of Doo r s ’ back ground and s t yl e ar e m ent i oned; t h en, t he aut hor i nves ti gat es t he com pos it i onal and m us i cal st yl e ch ara ct e ri sti cs of “The Ni ght ’s M us i c ”; fi nal l y, t he aut ho r anal yz es t he pi ano t echni que an d m us i cal i nt erpr et at i on of “Th e Ni ght ’s M usi c ”.

“The Night’s Music” with a style of extremely poetic imagin ation, t ot al l y di ffer ent fro m t he repr esent at i ve per cus s i ve s t yl e of B art ó k ’s m usi c, de fi ni t el y de s erves m ore at t ent i on from ev er y pe rfor m er for i t s ex t raordi nar y m us i c al qual i t y.

Keyw ord s: B artó k , pi an o p ed agogy, Th e Ni gh t ’s Mu s i c , Ou t of Doo rs

(120)

一 、 前 言

二 十 世 紀 匈 牙 利 著 名 的 音 樂 家 巴 爾 托 克 (Béla Bartók, 1881-1945) 是 位 才 華 洋 溢 的 作 曲 家 、 民 族 音 樂 學 家 、 鋼 琴 演 奏 家 及 鋼 琴 教 育 家 。 19 2 0 年 代 他 不 僅 是 匈 牙 利 境 內 最 受 歡 迎 的 鋼 琴 演 奏 家 之 一,在 國 際 之 間 的 聲 譽 也 與 日 俱 增 , 因 此 國 外 演 奏 會 的 邀 約 不 斷 ; 但 是 身 為 一 位 作 曲 家 , 巴 爾 托 克 又 不 願 意 僅 演 奏 自 己 早 期 的 作 品 , 雖 然 它 們 頗 受 觀 眾 歡 迎,他 仍 必 需 為 自 己 的 音 樂 會 創 作 大 量 曲 目,於 是 192 6 年 的 夏 天 , 他 埋 首 創 作 多 首 鋼 琴 曲,完 成 了《 鋼 琴 奏 鳴 曲 》 (Sonata for Piano ) 、 《 户 外 》(Out of Doors ) 、《 九 首 鋼 琴 小 品 》 (Nine Little Piano Pieces ) 及 《 第 一 號 鋼 琴 協 奏 曲 》 (First Piano Concerto )。

1 92 6 年 1 2 月 8 日 巴 爾 托 克 於 布 達 佩 斯 音 樂 院 舉 辦 一 場 個 人 作 品 發 表 會 , 其 中 包 括《 鋼 琴 奏 鳴 曲 》、《 九 首 鋼 琴 小 品 》中 的 八 首 短 曲 及 《 户 外 》 鋼 琴 曲 中 的 第 一 、 第 四 及 第 五 首 (Somfai, 1994: 174) 。 而 當 天 所 演 出 的 曲 目 中, 樂 評 家 似 乎 對《 户 外 》鋼 琴 曲 的 第 四 首〈 夜 樂 〉 (The Night’s Music) 最 有 興 趣 。 二 次 大 戰 間 「 布 達 佩 斯 日 報 」 最 重 要 的 一 位 樂 評 家 托 特 (Aladár Tóth, 1898-1968) 寫 道 : 「 在 音 樂 中 人 們 可 以 聽 到 一 切 想 像 的 事 物,它 類 似 一 種 呼 喊、 很 模 糊 的、像 是 遠 方 的 音 樂、小 鳥 之 樂、或 是 星 空 之 樂,接 著 傳 來 夜 晚 莊 嚴 寧 靜 的 聖 詩 旋 律 。 沒 有 任 何 音 符 企 圖 成 為 蟋 蟀 、 小 鳥 或 星 星 , 它 們 真 實 地 捕 捉 一 幅 非 塵 世 之 夜 的 圖 畫 --- 就 是 巴 爾 托 克 之 夜 --- 就 在 你 眼 前 。 這 是 匈 牙 利 自 然 詩 意 (nature-poetr y) 中 最 精 采 的 傑 作 之 一 」 (Schneider, 2006: 84)。

二 、 《 戶 外 》 鋼 琴 曲

(121)
(122)
(123)

【 譜 例 1】 巴 爾 托 克 〈 夜 樂 〉 第 9-11 小 節 ─ 自 然 。

【 譜 例 2】 巴 爾 托 克 〈 夜 樂 〉 第 26-33 小 節 ─ 自 我 。

(124)
(125)
(126)
(127)
(128)

其 節 奏 ; 而 sf 的 重 音 時 為 正 拍 , 時 為 弱 拍 , 此 種 不 固 定 的 重 音 位 置 及 節 奏 長 短 不 一 的 反 覆 音 形 成 的 即 興 與 隨 性 之 趣 , 宛 如 民 間 音 樂 的 自 由 朗 誦 式 (Parlando-rubato) 風 格 ( 譜 例 6)。 除 此 之 外 , 巴 爾 托 克 刻 意 將 半 音 特 定 音 型 1、 2、 3 與 五 音 頑 固 音 堆 以 不 同 的 頻 率 交 錯 呈 現 , 形 成 互 補 節 奏 的 律 動 (Komplementär rhythmic impulse) , 更 製 造 出 音 樂 上 緊 張 的 節 奏 張 力 (譜 例 7)。 整 首 樂 曲 唯 一 的 二 行 譜 表 為 第 49-56 小 節 之 C 段 素 材 , 巴 爾 托 克 雖 然 以 3/8 拍 號 寫 譜 , 但 是 其 旋 律 與 伴 奏 卻 形 成 節 奏 架 構 上 的 二 分 法 , 因 此 此 段 音 樂 乃 形 成 整 首 樂 曲 中 特 殊 的 hem i ol a 節 奏 ( 見 譜 例 3 ) 。

(129)
(130)
(131)
(132)

結 構 為 短 長 拍,彈 奏 時 會 稍 為 強 調 後 面 二 度 音 程 的 不 諧 和 音 , 但 仍 須 留 意 音 色 得 保 持 温 暖 , 切 勿 變 成 剌 耳 的 重 音 ; 音 型 4a 與 4b 為 圓 滑 奏 加 上 斷 奏 彈 法 , 但 是 由 於 譜 上 突 強 記 號 的 位 置,因 此 建 議 演 奏 者 先 由 姆 指 往 小 指 方 向 漸 強 施 力,圓 滑 奏 出 裝 飾 音 後 , 再 以 4、 5 指 斷 奏 依 序 遞 減 力 度 彈 出 小 二 度 ; 音 型 5 與 6 為 快 速 連 音 , 演 奏 者 須 以 指 尖 迅 速 且 清 晰 地 奏 出 這 些 音 羣 。 (3) B 段 : 建 議 演 奏 者 以 指 腹 彈 奏 旋 律 音 , 以 奏 出 如 歌 似 的 圓 滑 音 色;但 是 由 於 此 段 旋 律 有 持 續 音,因 此 演 奏 者 的 手 掌 必 需 極 度 擴 張 , 但 仍 須 留 意 手 腕 的 放 鬆 ,勿 呈 現 僵 硬 ,此 持 續 音 有 如 手 指 踏 瓣 功 能,輕 聲 彈 出 它 的 音 響 即 可,勿 破 壞 旋 律 音 的 律 動 感。 (4) C 段 : 複 調 式 活 潑 輕 快 的 旋 律 搭 配 複 雜 多 變 的 韻 音 法 , 不 僅 有 圓 滑 奏 、 斷 奏 、 尚 有 不 同 的 力 度 記 號 , 如 marcatissimo (^) 和 m arcat o (> ) 等 , 與 B 段 聖 詠 旋 律 的 圓 滑 音 色 形 成 強 烈 對 比 。 演 奏 者 可 以 指 力 彈 奏 並 呈 現 出 較 為 明 亮 的 音 色,而 不 論 是 直 接 觸 鍵 力 度 較 大 的 marcatissimo (^) 或 是 力 度 相 對 較 小 的 m arcat o (>) 記 號,都 是 標 示 在 句 尾,其 意 在 強 調 樂 句 的 韻 律 , 如 民 間 音 樂 的 律 動 感 一 般,演 奏 者 應 留 意 音 色 勿 淪 於 粗 暴 而 影 響 旋 律 的 輕 巧 性 。 2 . 力 度 與 音 量 巴 爾 托 克 在 〈 夜 樂 〉 中 的 力 度 與 音 量 設 計 極 具 巧 思 與 邏 輯 , 其 變 化 與 營 造 樂 曲 氣 氛 有 關 。 此 首 作 品 是 描 繪 寂 靜 的 夜 景 , 因 此 音 量 較 為 偏 弱 , 範 圍 包 括 pp、 p、 mp 及 mf 等 , 並 使 用 poco sf、 dim、 漸 強 漸 弱 < > 、 marcatissimo (^) 、 marcato (>) 與 tenuto (- )等 術 語 符 號 。

(133)

變 化 , 但 是 整 段 高 潮 落 在 第 14 小 節 (Nissman, 2002: 1 6 0 -1 6 6 ),也 就 是 巴 爾 托 克 標 示 著 mf 為 A 段 最 大 音 量 的 小 節, 而 此 時 伴 奏 的 五 音 音 堆 音 量 也 由 原 先 的 pp 升 至 mp 。 (2) B 段 : 音 量 變 化 較 為 單 純 , 旋 律 為 p , 伴 奏 音 堆 為 p p 。 (3) C 段: 音 量 及 力 度 記 號 與 伴 奏 有 很 大 關 聯, 例 如 此 段 旋 律 前 三 次 出 現 的 音 量 分 別 為 mf (第 37-47 小 節 )、mp (第 48-58 小 節 ) 及 p ( 第 6 1 -6 7 小 節 ) , 而 相 對 應 的 伴 奏 為 音 響 飽 滿 的 三 和 絃 、 音 響 較 柔 的 琶 音 三 和 絃 或 音 堆 、 及 B 段 主 題 柔 聲 呼 應 , 巴 爾 托 克 變 化 旋 律 的 音 量 ,乃 是 因 為 伴 奏 之 音 響 效 果 不 同 ;此 外 ,第 3 9 小 節 因 伴 奏 三 和 絃 音 量 較 為 直 接 明 顯 , 因 此 旋 律 重 音 以 力 度 較 強 的 marcatissimo (^) 表 示 , 而 第 50 小 節 伴 奏 為 琶 音 彈 法 , 音 量 相 對 較 弱 , 因 此 旋 律 重 音 便 以 marcato (>) 強 調 。 3 . 速 度 巴 爾 托 克 對 於 速 度 標 示 非 常 精 確 , 以 〈 夜 樂 〉 為 例 , 每 段 音 樂 都 有 不 同 的 速 度 標 示 , 但 變 化 並 不 大 , 因 此 演 奏 者 不 適 合 將 速 度 的 詮 釋 變 化 過 大 。 觀 察 其 改 變 之 處 , 應 該 是 為 了 能 將 音 樂 的 曲 趣 更 貼 切 的 表 達 清 楚。例 如 A 段 有 二 種 速 度,分 別 為 Lento, = 72 -6 9 及 = 66 ( 第 13 -1 7 小 節 ) , 而 改 變 之 處 其 素 材 有 十 連 音 及 音 型 4 a 與 4 b 的 反 覆 音 , 且 音 樂 張 力 以 cresc. 升 至 本 段 最 高 潮 (第 14 小 節 ) , 之 後 以 dim 結 束 A 段 , 或 許 巴 爾 托 克 是 為 了 音 樂 張 力 的 清 楚 表 現 , 因 此 將 速 度 稍 降 ; B 段 出 現 時 , 速 度 稍 為 提 升 , 都 是 =76, 術 語 由 Le nt o 改 為 Un poco pi ù andant e 或 是 P i ù andant e, 因 此 旋 律 線 的 流 暢 性 較 易 表 達 ; C 段 為 = 144 , 相 當 於 =72 , 等 於 回 到 A 段 原 速 , 但 是 由 於 旋 律 以 十 六 分 音 符 為 主 , 因 此 C 段 音 樂 會 令 人 感 覺 速 度 較 快 , 最 後 結 束 時 以

r all ent ando 不 斷 重 覆 G#, 有 如 回 音 般 的 逐 漸 消 失 。

4. 踏 瓣

(134)

數據

表 3 《 無 言 歌 》 調 性 與 特 質 (綜 合 整 理 版 )  調 名   數 目   調 性 特 質   調 名   數 目   調 性 特 質   C  3  純 潔 的 、 明 快 的   E b   5  莊 重 的 、 嚴 謹 的   a  5  高 貴 的 、 柔 和 的   c  1  期 待 的 、 柔 和 的   G  2  平 穩 的 、 田 園 風 的   E  4  高 貴 的   e  2  優 雅 傷 感 的 、 平 穩 的   c #   0  優 雅 悲 傷 、
表 5 調 性 特 質 與 色 彩 共 感 覺 綜 合 整 理 表   肆 、 結 語   詩 人 歌 德 曾 說 : 音 樂 與 色 彩 的 關 係 , 就 像 是 發 源 自 同 一 座 山 同 一 個 源 頭 的 兩 條 河 流 (Lubar, 2004) 。 我 們 不 但 能 藉 由 聆 賞 音 樂 聽 見 色 彩 , 也 可 以 在 色 彩 裡 看 見 音 樂 , 這 就 是 聽 覺 與 視 覺 的 共 感 覺 。 調 性 是 聆 聽 音 樂 時 引 發 情 緒 變 化 反 應 的 因 素 之
圖 1    整 體 音 響 示 意 圖       (1) 音 質 : 被 認 為 是 影 響 整 體 音 響 之 最 重 要 因 素 。 若 音 質 不 佳 , 就 反 映 不 出 是 否 有 在 重 奏 中 發 展 出 覺 察 力 。 音 色 就 如 同 光 、 影 與 溫 暖 度 , 是 建 構 出 成 熟 演 奏 的 基 礎 。 舉 例 來 說 , 弦 樂 的 抖 音 運 用 就 有 可 能 以 多 種 方 式 影 響 音 色 與 音 質 。   (2) 聲 部 平 衡 與 力 度 : 重 奏 中
表 2    英 國 大 學 音 樂 系 /音 樂 院 學 士 班 小 團 體 重 奏 課 程 必 選 修 別 之 個 數   列 為 必 修   大 學 音 樂 系   (n=20)   4   音 樂 院   (n=9)      5   除 了 樂 器 主 修 外 , 學 生 亦 可 選 擇 室 內 樂 為 主 修 , 然 而 無 論 是 大 學 或 音 樂 院 , 且 不 分 年 級 , 大 部 分 小 團 體 重 奏 課 程 佔 總 課 程 的 比 例 低 於 2 5% 。   表 3  英 國
+6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十二年國教藝術領域強課程統整,「決戰伸展台國際秀」以表演藝術為主,融入視覺藝術及

教學節數 1 撰寫者 孫釗嫺 學期教學. 總節數

受雲林科技大學 王新衡教授邀請,共同策劃嘉大附小學生參加 518博物館日 結合舊屋力計畫,老屋活化藝術展之討論情形。...

表演藝術:1.認識 世界傳統舞蹈類 型實際學習體驗 原民舞蹈與文化 2.實際體驗舞台 與劇場藝術魅 力。3.透過街頭 藝術、國際藝術 節的介紹,體驗

(網站主頁 > 課程發展 > 學習領域 > 藝術教育 > 教學資源 >視覺藝術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Peter Senge教授,於1990年 出版「第五項修練:學習型組織的藝術和實 務」(The Fifth Discipline: The Art and. Practice

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 |英國語文教育| 藝術音樂教育 | STEM 教育 全球意識與文化敏感度 |體驗學習| 接觸大自然

在基礎教育階段,學生通過視覺藝術評賞、視覺藝 術創作和視覺藝術知識 三個學習範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