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人生最後一哩由他陪伴,送行者的專業化之路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人生最後一哩由他陪伴,送行者的專業化之路"

Copied!
11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 多媒體深度報導碩士論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Journalism College of Social Sciences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Master Thesis– Multimedia In-depth Reporting

人生最後一哩由他陪伴,送行者的專業化之路

The Specialization of Funeral Directors, Companions on the Way to the End of Life Journey

劉 潔 Jie Liu

學術指導教授:謝吉隆 博士

Academic Advisor: Ji-Lung Hsieh, Ph.D.

深度報導指導教授:劉力仁 博士

In-depth Reporting Advisor: Lih-Ren Liu, Ph.D.

中華民國 110 年 4 月

April, 2021

(2)

目 錄

謝辭 ... I 摘要 ... II Abstract ... III 作品連結 ... IV 引言 ... V

壹、多媒體深度報導作品 ... 1

第一部分 報導本文 ... 1

第一章 引導家屬學習告別,看見送行者的專業 ... 1

第二章 殯葬領域專業化政策,禮儀師證書的意義 ... 5

第三章 讓往生者不留遺憾,讓生者擁有不滅之愛 ... 9

第四章 最後一哩路有多長?生命禮儀服務的延伸 ... 13

第五章 健康開放的生死觀念,傳承台灣生命禮儀文化... 17

第二部分 內容設計腳本 ... 21

貳、報導緣起 ... 45

參、文獻探討 ... 49

第一節、生死觀與台灣殯葬領域的發展 ... 49

(一)生死觀與殯葬儀式——從保守抗變到彈性個人化... 49

(二)台灣殯葬領域的發展 ... 52

(三)禮儀師的角色與專業工作範疇 ... 53

第二節、禮儀師和殯葬業的相關新聞報導 ... 55

(一)相關新聞報導的論述分析 ... 56

(二)小結——關於禮儀師專業化的提問... 58

第三節、多媒體新聞報導與視覺文學 ... 59

(一)多媒體新聞報導的特質 ... 59

(二)多媒體新聞報導作為一種視覺文學... 60

(三)視覺文學的藝術與表現特質 ... 62

(四)紀實性視覺文學作品的閱讀體驗 ... 64

第四節、視覺文學應用於多媒體新聞報導 ... 67

(一)數位化的視覺文學與多媒體新聞報導 ... 67

(二)多媒體作品與多媒體新聞報導的閱聽體驗 ... 69

肆、報導規劃 ... 77

第一節、章節規劃 ... 77

第二節、採訪名單 ... 79

第三節、訪談提綱 ... 82

第四節、多媒體報導設計 ... 85

伍、結論 ... 91

(3)

陸、採訪後記 ... 95

柒、參考文獻 ... 97

第一部分、中文文獻 ... 97

(一) 期刊專書 ... 97

(二) 網頁資料 ... 99

第二部分、英文文獻 ... 100

(一) 期刊專書 ... 100

(二) 網頁資料 ... 102

附錄:相關新聞論述分析樣本列表 ... 105

(4)

I

謝辭

我終於完成論文了。決定做這個多媒體深度報導畢業論文時,內容設計和網 頁技術,對我來說都是很不熟悉的領域。抱著「為了要畢業,就會學起來了。」

的心態,開始這個挑戰。很高興自己真的透過這個作品,磨練了採訪寫作還有新 的技能。過程中,讓我對新聞內容呈現有許多不同看法、也因為報導主題讓我對 人生中各種際遇有了不同詮釋。

感謝我的家人,全力支持我寫出這個故事,因為報導題目是由第一次面對親 人離世的經驗而來。採訪寫作過程常常回憶起那段治喪期,也回憶起我與家人的 種種回憶,是一趟難得的心靈成長之旅。也謝謝所有一直鼓勵我的好朋友和研究 所好同學們,因為有你們在我焦慮時陪我聊天、煩悶時拉我出去走走,並互相鼓 勵,我才能再次充滿動力繼續前進。

特別感謝,我的好同學,冠達和怡瑄;謝謝冠達,解答我各種網頁技術問題,

教我做了好多網頁動畫,還幫我 debug,沒有你不知道我的戰線還要拉多長。謝 謝怡瑄,在一個刮大風飆大雨的古怪假日早晨,到研究室陪我討論網頁動畫做法。

真的非常感恩兩位的支持和陪伴。

感謝我的指導老師,以及口試委員老師,陪我一起闖過這個挑戰。謝謝吉隆 老師,即使我繪圖設計跟網頁技術都要幾乎從零開始,也仍不斷告訴我更好的標 準,並常常與我分享討論各種點子,著實得到許多啟發,使我對新聞內容呈現的 不同形式更有興趣。謝謝力仁老師,即使原本擔心我的報導主題會影響我的心情,

甚至有點危險,還是支持我並替我介紹受訪者,逐字逐句細心地陪我修稿,讓我 從中學到許多新聞寫作小技巧。謝謝聖智老師與富元老師,擔任我的口試委員,

給我許多具體實用的建議,包含圖像與網頁設計、論文本文編排、報導規劃及採 訪等。謝謝各位老師的教導與肯定,獲益良多。

感謝我的受訪者們,你們都是很溫暖的人,謝謝你們願意和我分享你們的故 事,甚至受訪後也保持聯繫,給我加油鼓勵。

在新聞研究所是我求學至今最滿足的一段日子,有了不同於以往的互相激盪 與思考,完成這個作品的過程很療癒,也發掘並體會到製作多媒體報導的樂趣。

在此,也把這個作品,獻給我的外公、我的家人們。祝願我認識的所有人都平安 健康,擁有多采多姿的生命故事。

(5)

摘要

生命禮儀服務,是每個人在生命最後一刻都會需要的服務,但因台灣社會文 化因素,大多數人在那一刻之前習慣不看、不談、不聽身後事。對毫無準備的家 屬來說,不知所措又驚慌害怕。而在台灣四大報中,對殯葬領域的相關新聞報導 以負面印象呈現居多,加深民眾對於生命禮儀服務敬而遠之的態度,相關資訊也 不夠公開透明。

本報導從生命禮儀服務對個人、社會和文化意義的角度切入,具體指出禮儀 師及生命禮儀服務人員的專業,以及禮儀師專業化對殯葬領域和社會文化的影響。

使讀者能了解生命禮儀服務的專業,包含證照證書、掌握家屬需求、與時俱進的 服務、悲傷輔導與後續關懷、建立健康開放的生死觀,以及傳承文化,並以此報 導記錄台灣的生命禮儀文化。

報導以多媒體形式呈現,融合視覺文學與數位敘事概念,以有助讀者理解與 記憶為目標,將新聞內容、圖像創作和網頁設計結合。在文獻探討中,也針對多 媒體的各項特性及優勢進行分析,解析多媒體作品的閱讀體驗,如動畫帶動的流 動性,可指定特定意象的變形、動作、方向、甚至色彩變化,強化引領涉入性,

並讓同一媒材在多種意義之間轉化、可塑性更高。並以數位人文面向,指出多媒 體新聞的內容設計考量重點和社會影響力。

關鍵字:禮儀師、殯葬業、生命禮儀、多媒體報導、數位敘事、視覺文學

(6)

III

Abstract

Everyone needs funeral service at the end of life time. However, due to the Taiwan custom, most people do not talk about the topics related to death, and even see the topics as taboo. Hence, the bereavement always makes the family shocked and unprepared.

Besides, the news about funeral industry in Taiwan usually presents the negative impression, which reinforces the custom. The information of funeral industry is not open and transparent enough.

This report follows the meaning of funeral service to individual, society, and culture in Taiwan. It points out the profession of a funeral director, and the influence by the specialization of funeral directors. It allows people to understand the profession of the funeral service, including the certificates, understanding the family, keeping up with the times, grief counseling and care, passing on the culture as well as the open view to life and death. Moreover, this report pictures the rite of passage culture in Taiwan.

This multimedia news combines journalism, graphic design, and web design, which is based on the concepts of graphic novel and digital narrative in order to help readers to comprehend the news stories.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features, advantages and reading experience of multimedia works. The animation defines the transformations, actions, directions, and colors of an element, which reenforces the immersive experience and creates different meanings within the same imagery. This study also summarizes the design key points and the possible social impacts of a multimedia reporting.

Keywords: funeral director, funeral industry, rite of passage, multimedia journalism, digital narrative, graphic novel

(7)

作品連結

https://clairejie.github.io/

(8)

V

引言

本報導題目《人生最後一哩由他陪伴,送行者的專業化之路》,來自於我第 一次面對親人離世的經驗。對於當時服務我們家的生命禮儀服務業者,我深深感 謝與敬佩,他們不僅協助處理喪禮儀式,也照顧家人們的情緒,讓悲傷得以回歸 平靜。與長期以來,相關新聞呈現的殯葬領域負面印象很不相同,使我想進一步 了解生命禮儀服務業者的專業。

根據內政部資料,台灣 2020 年約有 17 萬人過世,若每人都舉辦告別式,並 邀集親朋好友參與儀式,則可知生命禮儀服務工作,牽涉人數眾多。每個人在人 生最後一哩路,也都會需要這項服務。然而,由於台灣社會文化因素,大多數人 習慣在那之前,不看、不聽、不談,也因此死亡相關事務對沒有經歷過的人來說 極其陌生,殯葬領域相關資訊也不夠透明。

因此,本報導目的,是梳理並呈現生命禮儀服務人員的專業;包含證照證書、

與時俱進的服務、悲傷輔導與後續關懷、傳達健康開放的生死觀念以及傳承台灣 生命禮儀文化。並透過觀察其專業如何落實,看見專業禮儀師的出現,為殯葬領 域或社會文化帶來的實質轉變。本報導就台灣主要民間信仰——佛、道教的喪禮 儀式為例,從一個一個生命故事中,認識這群生命禮儀服務人員。

(9)

壹、多媒體深度報導作品

第一部分 報導本文

第一章 引導家屬學習告別,看見送行者的專業

這項服務,每個人都需要卻又有些不敢靠近。死亡總是堂而皇之降臨在生命 的最後一刻,但因為社會文化因素,大多數人在那一刻之前習慣不看、不談、不 聽身後事。因此對毫無準備的家屬來說,不知所措又驚慌害怕,此時最需要的是 專業的生命禮儀服務人員來協助操辦親人的身後事,也就是一般在台灣被稱為

「禮儀師」的生命工作者們,作為人生最後一哩路的陪伴者,他們對專業有所堅 持。

人生必修學分,第一場親人告別式學習面對死亡

人可以預知死亡終有一天會來臨,但無法預知是何時、在什麼情況下發生。

已經數不清是 78 歲的何爸因癌症臥床的第幾個日子了,他側臥在淺綠花紋的電 動床上,早上何媽和二女兒拿著紗布巾仔細輕柔地替他擦澡,大女兒和小女兒像 照顧孩子般耐心地一匙一匙餵他吃飯、吃藥,兒子霆濬(化名)也一如往常照料 日常起居,下午出了一趟門以爸媽名義又捐了善款給公益團體,希望能替雙親積 德祈福。對何爸的家人來說這再平常不過的一天,成了最難忘的一天。

當天晚上,霆濬撥電話的手指顫抖,思緒紛飛像失控的暴風雨肆虐腦海,因 為他叫喚著何爸卻沒有得到任何回應,誰都沒有預料到日前經過醫師評估可以出 院回家休養的何爸,為何回家沒幾天就突然沒了呼吸心跳。霆濬第一時間通知救 護車以及沒有同住的姐姐們這個消息後,心緒尚未平息的他與何爸一起搭上救護 車,救護人員在車上告知霆濬,要做好心理準備並決定是否進行急救措施,這像 是風雨中又一記雷擊,讓霆濬神經緊繃全身發抖,到院後急診室醫師與護理師也 催促著趕緊決定是否要實施急救,「我不敢做出決定,如果做錯決定,變成爸爸 要插管受苦,如果輕易放棄,又說不定還有救。」霆濬驚慌又掙扎。與隨後趕到 的姐姐們討論過後決定放手,讓爸爸不再受病痛折磨。看著醫護人員移除爸爸身 上的針頭、尿袋等醫療器材,霆濬與姐姐們都失了神,猶如面對暴風雨後的滿目 瘡痍,但仍是要接著理出頭緒來。

(10)

2

在往生室,霆濬與姐姐們在與醫院合作的生命禮儀服務業者引導下,對爸爸 叩拜和道別。隨後他們一方面聽醫院合作的業者說明,一方面連絡親友介紹的業 者,討論爸爸的喪葬事宜。

台灣在 2017 年 7 月全面落實「醫殯分流」之後,生命禮儀服務業者不得再 於往生室內設置牌位、靈堂、禮廳等殯葬設施,至多只能與醫院簽約協助將往生 者的大體運送到往生室。至於過去醫殯合流的亂象,主因是與醫院合作的業者為 了賺回繳交給醫院的龐大權利金而搶接案件,強制扣留大體或不讓家屬對外聯繫。

另一方面,許多家屬不明白身後事的處理流程,或許單純沒有事前規劃,在悲傷 之餘,直接交辦給醫院合作業者,也或許業者已經協助將親人大體接運到往生室 而不好意思拒絕,又或許輕信業者可以用低於行情的費用包辦完整喪葬事務,但 家屬們往往不知道在禮儀服務套裝契約中隱藏許多可能增加費用的項目,正如同 魔鬼藏在細節裡。

生命禮儀服務,化治喪期為療癒期

考量需求後,霆濬和姐姐們決定委託親友介紹的儒霖生命事業的經營人王蕙 瑾,來協助操辦何爸的身後事。父後第一日早上 7 點,王蕙瑾在靈堂忙進忙出,

灑掃整潔、換花更水,大小事都親自包辦。家屬都稱王蕙瑾為王姐。她是領有丙 級喪禮服務技術士證的從業人員,從事生命禮儀服務業已有 20 年。每一場喪禮,

王姐總是比家屬更早到靈堂,為往生者打掃環境,被同行稱為「職業孝女」,治 喪期間也幾乎每天都陪伴在家屬身邊。

對霆濬和家人們來說,這個寒冬早晨的空氣格外冷冽,昨夜的驚懼疲憊也還 未消散。8 點到達靈堂,就看到王姐精神奕奕打招呼,為清冷的空氣增添了一抹 溫暖的人情味。問起為何委託王姐服務,霆濬說在價格方面,考慮到醫院合作的 大型禮儀公司報價再加上零零總總項目,可能會超出預算許多,至於王姐最初的 報價雖然比大公司多了五千元,但囊括所有服務至告別式結束。再者,洽談時也 確切感受到她能了解霆濬家的需求。

王姐領著霆濬一家進行每日必做的拜飯儀式後,就陪著他們一起在靈堂吃早 餐。每天打掃靈堂環境與陪伴往生者一同用餐,是她時常傳達給家屬的觀念,「就 像日常生活一樣,用餐要保持環境整潔,也可以帶往生者喜歡的食物一起分享。」

吃早餐同時與家屬說明當天的治喪細節,心細謹慎的王姐沒使用筆記本,卻可將 各項儀式時間及家屬需求牢記腦海中,令家屬佩服她 65 歲仍思慮清晰。

(11)

在投入生命禮儀服務領域工作前,王姐是中小型醫院的護理長;具備護理工 作背景的她,自稱責任心重又急性子,謹慎俐落的工作態度也自然呈現在她的服 務中。從病房到靈堂,看遍各種往生者生前與家屬的故事,也曾親自經手車禍離 世的雙親,以及癌症離世的先生之喪禮,她深切體會過從病榻前照顧病人的辛苦,

到親人離世後的傷痛和寂寞,也因此她特別關注家屬需求與感受。

治喪期間,王姐會彈性調整儀式或習俗,讓治喪事務能夠滿足霆濬一家的各 項需求。像是在入殮時特別換上何爸生前交代過想穿的西裝、符合何爸個性的簡 易儀式、不拘泥舊禮俗滿足何媽想送老伴最後一程到火化場的希望。

王姐也細細分享自身經驗或工作見聞的方式,陪伴著霆濬一家走過這段悲傷 的日子。她特別提醒霆濬與姐姐們要多把注意力放在媽媽身上,因為老伴先行一 步的寂寞「是子孫沒辦法替代的感覺,」並且還在身邊的家人才是最優先要珍惜 照顧的。霆濬的二姐說「我們是第一次辦喪事無從比較,但她滿有誠意的。建議 的棺木跟骨灰罐我爸爸也會喜歡。」王姐注重喪禮品質,因此相關人員或廠商,

舉凡救護車隊、治喪場地、梳化和抬棺工作人員、棺木廠商、誦經師父、葬儀百 貨、遺照製作、樂隊與花店等,都親自挑選並長期合作。

不如大型禮儀公司具有品牌效益,對以人脈為接案來源的王姐來說,每一場 承辦的喪禮品質至關重要。大型禮儀公司有其品牌保障、制度化的管理方式、專 業教師授課的員工培訓、透明化且方便查詢的價目資訊、甚至有多位具禮儀師證 書的從業人員,趨近一條龍式的服務保證每個環節的品質,也是各中小型生命禮 儀服務業者的榜樣。然而,像王姐這樣的中小型或家族型公司屬於生命禮儀服務 業界的大多數,雖不一定有禮儀師證書的背書,但自主彈性的運作方式卻是大公 司難以做到,從家屬及同行的評價看來,她的服務也具口碑保證。

生命禮儀服務人員的專業,不只是張證書

生命禮儀服務領域的從業人員常被統稱為「禮儀師」,然而喪禮各個流程都 有其專業工作者各司其職;如遺體修復師、大體化妝師、禮儀師、禮生、火化技 師等。其中,禮儀師是唯一有國家考試背書的職稱,其主要的工作就是規劃喪禮 流程並確保其執行。而要換取內政部核發的禮儀師證書,需滿足三個條件;其一 是考取乙級喪禮服務技術士證,其二是修得殯葬專業相關課程 20 學分以上,其 三是在生命禮儀服務業有 2 年以上的實務經驗。

(12)

4

靈堂裡,霆濬一家圍在桌邊看王姐示範摺紙蓮花,一張紙成一片花瓣、三片 花瓣成一束、六束成一朵,王姐解釋蓮花化生(佛教用語:象徵生生不息),紙 蓮花包裹著思念心意,也蘊含為先人增福消業的意義。霆濬一家在治喪期間沒有 特殊儀式時,就會摺紙蓮花和元寶,還會評比誰摺的漂亮。這個過程讓他們感到 療癒、顯出笑容,也達到王姐鼓勵家屬親自摺紙的用意。王姐雖然沒有禮儀師證 書,但她深黯利用治喪期間各種儀式的意義來撫慰家屬,和家屬的關係也如親友 般深受信賴。

對家屬來說,若日常因忌諱而較少談論死亡,當死亡來臨時難免不知所措,

驚懼悲傷之餘還要打點親人的身後事實在心力交瘁。由於不理解而懼怕是人之常 情,但加之社會普遍對生命禮儀服務業存有舊時的負面印象,讓這項人人生命中 都終將會需要的服務,像罩上一層薄霧的森林,令人不敢靠近一探究竟。

(13)

第二章 殯葬領域專業化政策,禮儀師證書的意義

就法制層面來說,生命禮儀服務的專業化,與 1999 年九二一大地震有其淵 源。當時擔任台北縣政府法制室主任的劉文仕,負責台北縣新莊市「博士的家」

九二一地震的相關賠償問題。「博士的家」因建商未按圖施工,建築安全係數未 達標準,在九二一地震發生時導致三棟大樓倒塌,奪走 45 條生命。劉文仕當年 從中協商並傾聽受災居民心聲,這段經歷影響了後來「禮儀師」相關規範的制定。

殯葬政策改革,從禮儀師專業化著手

2001 年,時任內政部民政司司長劉文仕著手草擬現行的《殯葬管理條例》,

進行殯葬領域相關法制的改造,因為他在九二一建築倒塌的瓦礫堆中發現殯葬領 域改革的需求。其中一項,就是以專業化為方向,訂定「禮儀師」專業制度並推 行證照考試,因為他認為禮儀師是殯葬服務中的規劃與執行者,且與喪親家屬有 直接關聯。與受災居民相處,他發現了生命禮儀服務業者品質良莠不齊,其中某 些業者的不當處置讓家屬身心俱疲;譬如在大量火化需求下,家屬見到親人被隨 意處置的火化過程,也曾有家屬不被同理反而被說喪親是來自前世業障等等。不 僅往生者毫無尊嚴,對家屬也是精神上的二次傷害。這讓劉文仕體認到觀念改革 的重要性,他將這些觀念納入後來規範禮儀師工作內容的條文,明文列出臨終關 懷與悲傷輔導等專業技能。

以黑色幽默手法展現台灣道教喪葬習俗的經典國片《父後七日》,呈現主角 洗漱到一半還要聽命於「土公仔」說哭就哭的治喪過程。「什麼時候該做什麼儀 式、要你跪就跪、要你站就站,要你哭就哭,好像我們的感情都是被操控的,」

這也是劉文仕陪伴家屬時觀察到的。甚至有不肖業者會因為「生意」好或不好,

而非基於家屬需求做不同的喪禮儀式規劃,在案件多時將繁雜儀式簡化,而案件 少時要求家屬一定要按部就班進行儀式,然而費用卻沒有太大差異。由於民風忌 諱談論死亡,長年以來不但公部門在殯葬建設及管理制度的建立有待加強,而且 私部門缺乏人才與企業經營理念,導致殯葬服務市場資訊封閉、混亂失序和惡性 競爭,而喪家權益就在缺乏判斷資訊的情形下被剝奪。

然而,要能順利推行改革,達到保護家屬權益並改善商業利益導向殯葬行為 的目的,需想辦法化解兩大阻力——根深蒂固的民間習俗、業者的利益衝突。在 當年連能否接受火化都會讓家屬之間意見相左的時空背景下,為消除民眾恐懼感 增加親近性,內政部民政司於 2001 年選在台北市長官邸(今市長官邸藝文沙龍)

舉辦「淨化殯葬儀式意願書簽署」活動,概念類似現今大眾所知的生前契約,邀

(14)

6

請簽署人在眾人見證下,表達自己身後事的規劃意願。另外,也舉辦了「殯葬改 革研討會」和「殯葬用品暨出版品博覽會」。同年 7 月,劉文仕特意選在台北縣 金山及宜蘭員山的公私立墓園進行《殯葬管理條例》草案研商,他坦言前往墓園 一方面是為表達與業界協商的誠意,一方面也成功獲得媒體關注達到宣傳效果。

劉文仕回憶,其中一次研商,來自中南部的葬儀商業同業公會成員,到現場 表達對「禮儀師」制度的質疑,他們認為禮儀師制度會讓自己失去長期以來苦心 經營的事業。劉文仕則向業者詳細解釋,政府推動「禮儀師」專業證照制度,主 要目的是為提升殯葬服務業者的專業形象與品質。不同於醫師、律師或會計師等 專門職業持有證照才能執業的形式,現存業者並不會馬上因此失業。一方面藉由 自由競爭激發傳統殯葬業者的自我提升意願,另一方面,以國家考試方式保證其 專業、明定非經考試取得資格者,不得以禮儀師名義執業,以此保護其名稱專用 權;並且規範具一定規模的業者,應聘雇專任禮儀師以保障其基本工作權。希望 藉此吸引具服務熱忱的專業人才進入殯葬服務市場。對於內政部的殯葬改革措施,

時任金寶山集團管理部總經理劉正安曾回饋,「這讓殯葬服務從業人員從陰暗的 角落,走向陽光,許多年輕人也紛紛投入這行業。」讓劉文仕感動至今。

分階段實施,專業化政策過渡期

面向陽光前進,背後仍會有陰影。現今「殯葬服務專業化」的相關法規,依 然照設立初衷實施與修訂,雖獲得大多數業者支持,但部分業者也表示配合上有 困難。《殯葬管理條例》第 45 條規範「殯葬禮儀服務業具一定規模者,應置專 任禮儀師,始得申請許可及營業。」南華大學生死學系助理教授暨殯葬組召集人 楊士賢分析,專業化政策方向的初衷,是朝每間合法業者都有專任禮儀師為目標,

「政策導向就像設立藥局一樣,助理或其他工作人員可能很多,但每間藥局都一 定有藥師。未來所有合法禮儀公司也都至少會有一位禮儀師。」但為兼顧殯葬領 域專業化與保障傳統業者生計,依實收資本額、登記資本額或出資額來區別業者 規模並分階段實施。依此趨勢,未來所有新立案登記的業者皆需先取得禮儀師證 書,才可合法營業。

根據「內政部全國殯葬資訊網」資料,截至 2020 年底為止,全台合法業者 約有 4,600 家,禮儀師約 1,100 人。也就是說,現階段也並非每一家業者都有聘 雇專任禮儀師,離政策目標還有一大段路要走。受訪業者們皆知曉今年(2021)

起會對此加強取締,台北市殯葬管理處副處長王文秀表示,從政策實施起就充分 宣導並給予業者準備時間,若發現不符規定的業者,會再行勸導並限期改善,否 則依法裁處。

(15)

在這段政策過渡期間,大部分生命禮儀服務業者雖致力提升服務品質,並積 極配合政策考取證照和證書,但禮儀師與合法業者數至今仍是 1 比 4 的懸殊比 例。且生命禮儀服務公司之間所聘雇的禮儀師數量差異甚大,體質上較為年輕化、

注重形象的公司,大多數其員工中有禮儀師證書者數量偏高;但也有些較早期成 立、作法傳統的公司,至今還未有員工取得禮儀師證書。

禮儀師證書核發數量,與證照考試次數有關。2013 年,勞委會職訓局舉辦 第一次「喪禮服務職類乙級技術士檢定考試」,而隔年(2014)內政部開放禮儀 師證書申請,發出第一張禮儀師證書,至今未滿十年,乙級證照檢定考一年也僅 舉辦兩次,是現在持有禮儀師證書者仍偏少數的原因之一。

用有限的時間打無限的實戰,禮儀師證書的意義?

但除了客觀的考試時程因素之外,對業者們來說,這個行業突發狀況多,幾 乎難有個人時間,也是影響取得禮儀師證書時程或意願的原因。主要和兒子兩人 一同經營儒霖生命事業的王姐,就笑稱自己像是全年無休的 7-11,只要一通電 話就會馬上趕到家屬身邊。曾經因為一通電話在寒流來襲的半夜衝出被窩,也曾 經因為一通電話捨棄與孩子約定的聚餐。準備退休的王姐自嘲,「早期進修了 42 學分的殯葬課程,也覺得沒考乙級很可惜,但是常常考試時間搭不上,後來要讀 書已經讀不起來了啦。」對像王姐這樣的中小型業者來說,每一個案件幾乎是公 司全員出動,常因工作而壓縮私人時間。

不固定的工時,本就是生命禮儀服務業界的常態。天佑國際生命事業禮儀專 員黃燕婷,入行四年多,曾在龍巖擔任業務銷售及禮儀服務人員,正在準備乙級 喪禮服務技術士證照考試。去年(2020)11 月剛考完第一階段的測驗,「因為 還是以工作為主,要找時間念書也斷斷續續的,有時候太忙沒注意日期就一直延 後報名。」

談到證照考試,燕婷與其他接受採訪的從業人員都認為,通過證照考試能證 明從業人員具備一定的殯葬知識和技術,但部分考試內容與實務經驗有差距。例 如,考殯葬文書的情境題,會將人物關係極端複雜化至改嫁、改姓又收養,這種 平常很難遇到的狀況。又如訃聞書寫中,考試正確答案的「寄男」或「出嗣男」,

在實際工作中為避免家屬和親友疑惑也不會使用。除了學科部分,術科與實務也 有些差異。而針對考試內容與實務需求的落差,中華民國葬儀商業同業公會聯合 會,以及台北市殯葬管理處,皆表示從未收到業者反映考試與實務落差的問題。

(16)

8

生命禮儀服務業重視的是實務經驗與服務品質。學術理論與實務工作的差距,

讓部分業者以此為由質疑禮儀師證書的意義。也曾有本科系畢業擁有乙級證照的 新鮮人,因此無法調適,入行沒多久就轉行。業者們坦言,在面試新人時,證照 或證書都不是篩選的首要條件。因為他們深知,這些勳章並不保證從業人員入行 後,就能在工作中展現出生命禮儀服務的積極意義。

禮儀師證書,對業者來說是一項保證,對家屬來說是一份保障。業者考取禮 儀師證書,代表具有基本的殯葬知識與技術,但無法完全代表其服務的專業性。

對家屬而言,在資訊有限的當下,選擇具備禮儀師證書的業者,可以因國家背書 而多些信心。

不過,無論有沒有證照,就生命禮儀服務的積極意義而言,業者真誠相待針 對家屬需求給予協助,照顧到家屬感受,就是服務的本質、令人認同的專業。

(17)

第三章 讓往生者不留遺憾,讓生者擁有不滅之愛

既然生命禮儀服務的專業在於照顧家屬需求與感受,那麼「了解家屬」就是 一個重要環節。從業人員除了具備傳統的殯葬知識與技術、透過觀察和詢問來掌 握家屬需求,仍需不斷進修以期服務能契合當事人和家屬的想法。隨社會變遷和 文化價值觀的質變,人們的生死觀念轉變,面對喪葬事務的邏輯也有所不同。這 種轉變,也並非是傳統與現代的兩極對立,而是鑲嵌於當代社會脈絡的一種文化 形式。喪禮一生只有一次,無論是何種形式的喪禮,目的都是希望讓往生者得以 安息,讓生者得到安慰。

情感與回憶的鑰匙,獨一無二的喪禮

一生僅此一次,需得不留遺憾。何爸告別式當天,霆濬一家穿戴孝服排排坐 在靈堂中,隨著司儀的指示進行儀式,看著親友依序上前致意。其中,霆濬家視 為家人從小一起長大、何爸視如己出的乾兒子,顧不得儀式,一上前就淚流滿面 跪下,急切地連磕了幾個響頭,這一幕讓在場所有人情緒潰堤。守候在旁的王姐 則迅速地替家屬遞上紙巾。

在告別式前一天,王姐與霆濬一家針對告別式、火化與晉塔當天的流程再次 確認。她特別詢問霆濬媽媽,是否要跟著隊伍送老伴最後一程?根據傳統喪儀「夫 妻不相送」的習俗,有終生不再嫁娶、情感堅定不移的美意。但也有部分的人認 為,不送伴侶最後一程不免遺憾,因此現今有許多從業人員會建議家屬以不違反 禮俗又通融人性的方式,像是不坐靈車而另外開車不靠近,或跟隨靈車行車路線 但繞道。了解霆濬媽媽的想法後,王姐決定打破習俗,讓霆濬媽媽一起搭上靈車,

與列隊步行隨後的晚輩們一起到火化場,圓滿兩人結褵 50 載的情誼。

傳統禮俗有其美意,但不一定切合家屬的想法及需求,而小至村里、大至縣 市,各地禮俗也有差異性。因此對於生命禮儀服務業者來說,除了第一時間的接 體安置、火化以及晉塔安葬等大方向流程不變,在接觸家屬開始規劃喪事時,就 會依照每個家庭需求有所不同,因此也沒有完整的標準化流程可以遵循。

越來越多喪家會選擇更簡化和客製化的喪葬流程,不再受習俗、鄰居或親戚 的說法左右。天佑國際生命事業副理俞凱皓,入行約 10 年,大學時期就開始接 觸生命禮儀服務工作,退伍後決定延續家族事業。本是體育系專業的他,曾經非 常抗拒生命禮儀服務的低氣壓工作氛圍,但從工作過程中收穫成就感和心靈成長 的他,如今不僅取得禮儀師證書,也打從心底對這份工作感到驕傲,並視其為一

(18)

10

生志業。凱皓觀察,現今家屬們注重喪禮的現場氛圍與感情釋放,更在乎會場布 置是否能讓參與者產生情感和回憶的連結。

凱皓分享自己服務過印象深刻的喪禮。其中,有一場如畫展般的追思會。主 角是一位愛畫畫的爺爺,家屬決定將爺爺生前的 40 幾幅畫作搬到追思會現場展 出,凱皓的團隊協助規劃會場的參觀動線,並擺放小點心和茶飲。那些家屬和親 友來賓所見的畫,可能是爺爺生前所見的孫子可愛模樣、難忘的壯麗風景或是值 得紀念的時刻。另有一場,猶如品酒會的告別式。主角是從事酒商工作的年輕女 孩,訃聞寫上追思品酒會,並提醒來賓絕對不要開車或騎車,會場規模小而精緻,

受邀者進場後就將門關上,是場只屬於家屬和女孩好朋友們的聚會。藉由賞畫的 過程追思爺爺、透過品酒的過程告別女孩,彷彿跟他們進行最後的對話。

喪禮的變化,與時俱進的專業

隨著人們生死觀念改變、家庭結構變化,以及消費模式轉變,喪禮形式逐漸 轉化,生命禮儀服務從業人員的專業素養也與時俱進。信仰會造就不同的生死觀 念,就台灣主要民間信仰來說,儒家重孝道的理念鑲嵌於生死觀與喪禮儀典,並 揉合佛教與道教思想。有靈魂不滅、今生來世、陽間陰間、天堂地獄以及神鬼之 說,並衍生隆喪厚葬或是敬天祭祖尋求保佑的儀式。

根據內政部 2008 年《我國殯葬禮儀服務業動態研究》報告,喪禮儀式奠基 於儒家慎終追遠的觀念,使家屬能追思盡孝、抒發哀傷情緒、重整親屬關係、傳 達道德意識與延續社會脈絡,具有積極的人文精神與關懷意義,因此將生命禮儀 服務,定位為一種兼具服務業與文化業功能的產業。於現今文化背景之下,比起 遵從制式習俗,人們逐漸轉而關注死亡儀式的功能性。即社會學家 Durkheim 提 出的「穰解儀式」概念,將死亡儀式視為協助人們從生命中的一個階段進入另一 個階段的過程。透過儀式去轉化人因死亡產生的複雜情感與失序狀態,藉由這種 異於日常生活模式的喪禮事務,幫助人們回歸日常生活。

而生命禮儀服務從業人員,也是協助家屬過渡生命階段的重要角色。為了以 更專業的方法落實對家屬的悲傷輔導及後續關懷,凱皓也去學習心理諮商的知識 與技巧,受限於沒有相關科系學歷不能考心理諮商師證照,所以他將自己形塑為 諮商需求者的身分,固定每個月一到兩次找心理諮商師報到,親自體驗諮商的過 程,從中學習怎麼引導家屬說話。凱皓說心理諮商的相關技術也是目前許多禮儀 師的進修方向。他希望看到家屬們藉由哭泣釋放情緒,若面無表情反而令人擔心。

「因為習俗跟流程做久了一定學得會,但是這種內心層面的東西,不見得是我們

(19)

做得來的,」「對我來說,能夠做到讓家屬釋放悲傷的點,協助他走出來,這個 才是真的專業的禮儀師。」

除了認知喪禮是一種生命階段的過渡期,環保意識也是改變生死觀念、進而 影響喪禮形式的原因之一。根據內政部公告,台灣環保自然葬數量在 2018 年首 次超過 10,000 件,是 10 年前(2009 年)的 6.6 倍。近年環保自然葬案件數快 速增加,顯示民眾越來越能接受樹葬、花葬及海葬的觀念,不僅儀式上更為簡化,

後續的祭祀禮俗也略去許多。在第一線服務過許多環保自然葬的凱皓分享,近年 在殯儀館也能看到越來越多業者手上都抱著紙盒(環保自然葬先將磨細後的骨灰 盛裝於可分解無毒的紙袋及紙盒中,再攜帶至葬區)。他分析,人們會選擇使用 環保自然葬法,主因除了環保,也節省了動輒幾十萬的靈骨塔和骨灰罐的費用。

喪葬費用減少,可能是因為省略了傳統禮俗、採用環保自然葬,或是因現代 家庭結構轉為小家庭居多,個人能負擔的喪葬費用有限。

而小家庭人數少,加上有些家屬可能在外地工作、不便請長假守於靈堂或是 配合儀式時程,所以喪禮中,折衷以其他子女代替傳統本應由長男長孫進行的儀 式,或衍生出專門代替家屬拜飯守靈的服務。南華大學生死學系助理教授暨殯葬 組召集人楊士賢說,「殯葬的服務,就是幫家屬解決問題。遇到家裡面人少,可 能只有一個子女的,(業者)要幫忙撐雨傘、幫忙捧斗;那沒有子女的獨居老人 怎麼辦,他的喪禮你要隨拜,或者你要幫他捧飯,他彷彿就是你的親人一樣。」

根據國寶服務集團禮儀事業群經理黎振雄觀察,近年生命禮儀服務市場的案 件總量增加,但平均每個案件的費用減少。對此,有台灣殯葬業教父之稱的南華 大學講座教授徐福全分析,案件量增加直接反映了死亡人口數上升的事實,但費 用減少不只單一原因;其中之一是政策提倡簡約節葬的觀念,具體方式像是環保 自然葬和聯合奠祭。其二是,現今喪葬費用較為透明化,不同於過去生命禮儀服 務業者說了算的狀況,家屬也開始會比價。

消費者意識提升讓人們購買物品或簽訂契約時都會貨比三家,在資訊越來越 透明的生命禮儀服務市場同樣如此。撇除慌亂無章的狀況,如今家屬在選擇生命 禮儀服務時也會事先調查和比較。這一位家屬的謹慎,至今仍讓凱皓印象深刻;

透過親友介紹聯繫到凱皓的家屬,於晚間近 10 點,母親在醫院離世時撥電話給 他,一般來說凱皓會馬上著裝出發,但是家屬卻告知他先不用過去,也沒多交代 其他事項就結束了通話。這讓凱皓一頭霧水,整晚都在考慮到底要不要出門?要 不要再回撥電話?是否因為家人之間意見相左還未溝通好?直至隔天下午 1 點 之前都沒有消息,依凱皓的經驗,這種情況應該是家屬決定交給其他業者服務了。

(20)

12

但卻又接到這位家屬來電,希望預約時間到凱皓的公司了解人員組成以及接體流 程等。

凱皓認為這是好現象,代表生命禮儀服務市場中的消費者,開始會思考自己 想要什麼樣的服務。同時,雙向地牽動業者的想法,使得業者有積極進修專業、

提升服務品質的動力,進一步發展出具有公司特色的競爭力。凱皓在受訪時不僅 一次提到,「這個行業沒有學完的一天。」即使流程上大致相同,每個顧及家屬 需求而隨機應變的細節,正是從業人員發揮專業之處。也因此不論公司規模大小,

生命禮儀服務公司的員工教育訓練,都是一邊學習基本知識技能,一邊實際參與 案件以累積其具高度靈活性的專業。《禮儀師管理辦法》中,禮儀師證書年限 6 年,需參與一定時數專業教育訓練再換證的制度,也是秉持同樣的精神,以確保 從業人員的專業與時俱進。

(21)

第四章 最後一哩路有多長?生命禮儀服務的延伸

以喪禮陪伴逝世的親人走完人生最後一哩路,但家屬得要繼續未來的人生旅 途。喪禮之後,生命禮儀服務人員的任務還未完成,生於人與人之間誠摯關懷的 隱性服務,延續至對家屬的後續叮嚀和關心,直至確認家屬的狀態歸於平靜。生 命禮儀服務工作講求提早準備、後續關懷和不留遺憾,而服務要如何拓展延伸才 能達成其積極意義,業界近年有不同做法。希冀投入同理心而泛起的粼粼漣漪,

能盪漾至當事人及家屬的心窩。

喪禮之後,生命禮儀服務人員的悲傷輔導和後續關懷

那天傍晚,何爸的晉塔儀式結束後,霆濬一家圍坐圓滿餐桌,第一次少了何 爸的家族聚餐,讓家人們重新意識到何爸已不在的事實,但他們仍要回歸日常生 活。傳統習俗中,這一餐稱為「饊宴」或「遺食」;由於早年喪事是鄉里間鄰居 或親友合作協助辦理,因此喪事完成之後,家屬請客答謝親友幫忙。現今辦喪事 講求專業,家屬多將喪事交由生命禮儀服務公司處理,理論上不必要準備遺食這 一餐了。

但這項吃遺食的習俗,因其他原因留存至今。一種是,在仍有強烈傳統習俗 觀念的地區,家屬請鄰居吃飯,可避免事後遭責怪不懂禮數,稱為「平安宴」。

另一種是,親家遠道而來,辭客(出殯行列起靈一段路後,讓靈車暫停,由喪家 婉辭送葬親友留步)後又不能隨行送出殯,所以回喪家吃飯,稱為「母舅桌」。

還有一種是,由於家人平時散居各地,難得團聚,趁著喪事圓滿,一起吃飯敘舊,

改稱「圓滿餐」。這也是王姐建議霆濬一家預訂圓滿餐的用意。

霆濬回想,關於喪禮後續的習俗,王姐會在「四十九天」、「百日」以及「對 年」內的各種節日;如除夕、清明節、端午節、中元節、中秋節和冬至等,事前 發訊息提醒並叮囑祭祀習俗的注意事項。若家屬在喪禮之後有任何疑問,仍可以 隨時連絡王姐。對於在乎禮俗的家屬而言,任何一個小細節,都可能影響家人的 心情,所以通常會有許多疑問,「我們也希望可以圓滿、安心,」「我問過王姐 在一些特定年節,拜什麼(供品)可不可以?還有,家裡神明廳,習慣初一十五 要整理香爐裡的香腳,爸爸的那個爐可不可以整理?如果移動到香爐有沒有關 係?」霆濬說王姐都會耐心解答,也會尊重各個家庭的習慣,讓他們感到很安心。

王姐說這種「售後服務」,也是關心家屬身心狀況的時機。

(22)

14

天佑國際生命事業副理俞凱皓,曾分享對家屬後續關懷的故事。這位太太的 先生離世至今將近十年,太太依然每天晚上煮飯前會多備一副碗筷、睡前會多倒 一杯熱牛奶。在凱皓看來,像是太太對先生的離世一直都沒有釋懷。而他最近一 次見到這位太太,是中秋節的時候,「她現在狀況好很多,開始願意跟團出遊,

我覺得她才可以慢慢放下。不管是透過我們陪她聊天、或是介紹活動、社團等等 媒介給她。」凱皓會在過節時聯絡曾經服務過的家屬,同時關心家屬是否逐漸恢 復日常生活。

沒有在契約明文列出的隱性服務,是業者為永續經營而做口碑,也是以人與 人之間誠心交流為出發點的關懷。高醫心臟科重症加護病房護理師柯佳妘,經常 遇到病情急速惡化的患者,因此也會在工作環境中接觸到生命禮儀服務人員。佳 妘認為,生命禮儀服務人員的關懷,對家屬是有幫助的。她曾看過禮儀師在病房 中,引導家屬向往生者訴說及告別,耐心地說明並帶領家屬處理接下來的事務。

這可以讓家屬好好面對家人突然病危離世、減輕悲傷。

另外,令她印象深刻的是,有位禮儀師陪同家屬離開醫院前,特別叮嚀家屬 向護理師道謝,並且和家屬一起鞠躬,讓佳妘佩服生命禮儀服務人員的面面俱到。

「…若(身為護理師)沒有妥善完成我的工作之前,我對病人再多關懷都是多餘 的,所以我覺得可以滿足家屬需要的,本身就是專業。如果可以在這之上,多予 一些關懷,多一些照顧,我覺得那就是超越專業。」

談到生命禮儀服務人員的悲傷輔導與後續關懷,佳妘想起自己在長輩喪禮,

以家屬身分見到的生命禮儀服務人員,和在醫院見到的印象不同,總覺得長輩的 喪禮有點遺憾。她曾經對於要哭著跪爬進去靈堂感到惶恐、也對於身為外孫女時 要按順序跪在最外面感到疑惑。如果可以,佳妘希望當時委託的禮儀師也能照顧 到家屬的感受。「那時候我感覺他們只是公事公辦、執行工作,就會覺得好像少 了什麼。」這讓佳妘和家人感受不到參與感,整個喪禮過程縈繞不真實的感覺,

「好像那個進去(火化)的人不是我的阿公阿嬤,推出來的那一罈也不是我的阿 公阿嬤。…如果禮儀師可以多關懷一點點,也許對家人來說都會不一樣。」

也就是說,生命禮儀服務人員的悲傷輔導與後續關懷,有強化喪禮陪伴家屬 過渡生命階段的積極功能,能讓家屬懸旌不安的狀態回歸平靜。

無縫接軌最後一哩路,生命禮儀服務與安寧長照的結合

「緣、殮、殯、葬、續」是完整的生命禮儀服務範圍,分別代表「初衷聯 繫、尊體護理、告別儀式、各式安葬、輔導關懷」。生命教育普及後,生命禮

(23)

儀服務從以往只專注「殮、殯、葬」的層面,擴充至強調「緣」和「續」。講 求提早準備及後續關懷,並力求不留遺憾。至於如何提早準備,除了預立生前 契約,近年業界有不同作法。延伸對預期性悲傷的關懷,從「緣」的層面著 手,結合安寧照護或長照機構的模式,無縫接軌人生最後一哩路。

高雄市福緣關懷協會理事長溫琇媚,同時也是安寧護理師,她以「米蘭達 居家護理所」為媒介,銜接「福緣生命事業」,提供居家安寧照護及善終安葬 服務。案件來源多是經濟困難或安寧照護的個案。琇媚曾擔任醫院急診室護理 師 8 年,見過許多邊緣戶、低收入戶或沒有家屬的往生者,她發現大部分的生 命禮儀服務業者,都會願意幫助這樣的個案。也觀察到許多親友都有這一份 心,但沒有一個可信任的管道進行捐款籌辦助葬。因此成立福緣關懷協會,以 辦理最簡易完整喪事所需的 4 萬元費用作為每一件募款上限,為經濟困難的個 案服務。從起初的募款助葬小群組到協會成立至今歷時 2 年多,已協助 39 件 個案安葬。

琇媚平常以米蘭達居家護理所工作為主,提供居家安寧照護,並協助當事 人身後事的規劃。從居家安寧照護期就一直陪在當事人及家屬身邊,透過日常 的關懷和談話,能夠了解當事人的心願並掌握家屬的需求,建立信任感。琇媚 觀察,在安寧照護階段,有些家屬因害怕一語成讖,反而更忌諱談論身後事。

她鼓勵家屬對可預期的悲傷做準備,告知他們當事人的病程變化,引導家屬逐 步理解接下來可能發生的任何情況以及處置方法,並陪家屬反覆討論細節。此 外,她也盡力依照護期間對當事人的了解,協助他們完成心願。

琇媚有一個安寧個案,是位多年前因為火車事故雙腳截肢的婆婆。在安寧 照護期間,琇媚了解到婆婆和家人都有在考慮身後事,但是沒有頭緒。她引導 家屬一步步進行,並從談話中了解婆婆和家人的期待,是希望婆婆能再有一雙 腳,這是婆婆 40 幾年來唯一的遺憾。「我們安寧的角色,就是盡量去幫病患 跟家屬完成願望。」「我知道這雙腳對他們來說意義重大。」為此,琇媚調查 所有可行的方法,推薦婆婆用灌模的方式製作雙腳,可以達到還原雙腳最好的 效果,他們找灌模師傅來幫婆婆測量身形、製作合適的雙腳。成果讓婆婆和家 人都非常滿意,覺得完成了最後一樁心願。後來婆婆的喪禮,琇媚也協助規 劃、布置靈堂。安寧照護以來幾個月的陪伴,讓琇媚與家屬產生深厚的情感連 結。他們在靈堂中相擁而泣,替生前可以再度擁有雙腳的婆婆開心,分享同一 份感動。

將安寧照護銜接生命禮儀服務的初衷,來自琇媚剛成立居家護理所時,對 同行以及家屬的觀察。由於居護所本質上僅負責照護工作,在個案離世後,居 護所會轉交給長期配合的生命禮儀服務業者處理個案後事。琇媚認為,在安寧

(24)

16

照護期間可以對當事人及家屬有充分的觀察和了解,若沒有延伸至後事的協 助,是很可惜的。「我覺得這樣會有斷層。我事前就知道他們需求了,家屬在 個案往生那當下,絕對是慌張跟難過的…我就跟他說,照我們之前演練過的一 步步來,我都會在。」她發現家屬有連結後續服務的需求,也可接受在照護期 間就逐步安排後事的模式。曾有家屬回饋「這一條龍式的服務真的是天衣無 縫,配合得很好。」才讓琇媚下定決心成立生命禮儀服務公司,希望將服務個 案的最後一哩路都鋪設到底。

為了替安寧個案銜接專業的生命禮儀服務,琇媚除了進修相關課程、準備 考證照之外,也會請教從事生命禮儀服務業的丈夫,有 25 年經驗的福祿壽事 業總經理王柏凱。琇媚從安寧照護銜接生命禮儀服務;柏凱則是從生命禮儀服 務,連結長照機構的經營,夫妻倆經常交流各自的專業領域經驗。而柏凱會從 生命禮儀跨域到長期照顧服務,與剛入行時在阮綜合醫院附近駐點,一次與阮 仲洲院長的對話有關。院長的一句「不會救人,照顧人總會吧!」才讓柏凱開 始經營長照機構,繼續以其一貫的管家式貼近服務,照顧個案及家屬。

從業者經營的角度來說,完整銜接安寧、長期照護和生命禮儀服務的模 式,也是種案件來源的開發,並可針對潛在客戶預先了解。對當事人和家屬而 言,從善終到安葬完整的服務,能夠省下許多溝通規劃、尋找資源的時間及心 力。

不論是安寧、長期照護或生命禮儀服務的從業人員,都需具備一項共同特 質——同理心。就像佳妘所說,「更重要的是,個別化。不是因為我在兒科、

我在心臟科、我在某地區,所以我這樣照顧病人,而是我今天面對這個人,我 依照他的需求去做出適應他的服務跟照顧。」

(25)

第五章 健康開放的生死觀念,傳承台灣生命禮儀文化

一個專業的生命禮儀服務人員,在服務過程中會有很大一部分的心力專注於 如何療癒家屬。除了在喪禮規劃和執行過程中滿足當事人和家屬需求之外,他們 利用喪禮中的療癒元素,帶領家屬走出哀傷歷程。此外,透過出書、舉辦講座或 經營自媒體等各種方式,傳遞正向的生死觀念並傳承台灣的生命禮儀文化,也是 他們自願扛起的重責大任。

療癒與成長,死亡之泉讓生命止水再度流動

喪禮結束已經一年多,霆濬仍時常想起何爸。去買便當時,想起這是何爸喜 歡的便當店、經過賣電動床的店家,就想起何爸在家臥床的情景、經過醫院,就 想起何爸住院和往生的時刻。霆濬的手機和電腦都保存著何爸的照片,想念時就 會看一看。他相信,爸爸希望家人們都過得好,也能夠照顧好媽媽。何媽想起何 爸時,神情總是若有所思地說「怎麼都沒說一聲就走了…」因為那一天,何媽只 是洗個澡,何爸就被救護車帶走了。霆濬認為,爸爸離開的第一時間只有自己陪 在身旁,或許是爸爸的貼心,不想因病狀發作驚嚇家人。

「喪禮過後,會有種不太真實的感覺。爸爸真的不在了嗎?好像會有一段時 間要去適應、接受爸爸真的不在了的事實。」經歷何爸的喪禮,讓霆濬深深體會

「日子中習以為常,不會特別注意、覺得理所當然的事情,原來都是活在幸福裡。」

他認為要好好珍惜愛自己跟自己愛的人們,以及生命中的每分每秒,及時地享受 人生。他目前最大的願望就是希望何媽健康快樂。在家人的陪伴下,當時消瘦的 何媽,現在也已經恢復健康的身形和笑容。

中崙諮商中心臨床心理師黃龍杰,致力創傷輔導安心服務已有 20 幾年。他 將心理學家 Kübler-Ross 提出的「哀傷的五個階段」(Five Stages of Grief);

分別編譯為「不敢相信」、「滿腔憤怒」、「心存盼望」、「憂傷自責」和「接 受事實」。這些階段不一定會按特定順序發生,個人也不一定會經歷所有階段,

在歷程至「接受事實」以前,個人的哀傷會在各階段間擺盪。由於喪禮提供一個 情境讓家屬表達傷感以及對往生者的思念,有促進哀傷歷程的功能。從忙碌的喪 禮回歸日常生活後,家屬往往會再次體驗到親人死亡的現實,也是終於有餘力照 顧自己情緒的時候。

黃龍杰解釋,霆濬在喪禮後有的不真實感、觸景傷情和睹物思人的感受,這 些反應不是症狀也並非病態,而是人之常情,多數人會在幾週或幾個月內改善,

(26)

18

這段心路歷程就是哀傷歷程。霆濬能將爸爸的驟然離世解釋為爸爸的貼心,這樣 改觀轉念的行為也就是歷經至「接受事實」的表現。

談論家屬參與喪禮規劃和儀式的意義,黃龍杰說,參與者若能平等開放地表 達想法,且有良好的情感交流,在視覺聽覺營造強烈連結感,即可有團體支持的 療癒效果。喪禮其中的療癒元素,如儀式中的佛經朗誦、摺紙蓮花等行為,也是 一種閱讀、韻律和創作,「廣義上來說,是有藝術治療的成分。這類具有昇華性 質的象徵物,對家屬來說本身就是一個強大的安慰劑效應,是有療癒性的。」

生命禮儀服務人員鼓勵當事人或家屬參與喪禮規劃,並以其中各種儀式創造 共鳴,讓家屬得以抒發哀傷、內心獲得接納和認可。帶領家屬建造屬於自己與往 生者的時空一隅,能走入幽谷,也才能走過幽谷看見終點的光。

掌握殯葬自主權,為自己的生命負責

國片《孤味》劇情中,由演員陳淑芳飾演的林秀英,替有名無實的丈夫籌辦 喪禮,意外迎來一位陪伴丈夫度過晚年的女人,讓她不得不再次正視內心的怨懟。

在靈堂中,看見小女兒遵從父親和這位「阿姨」的宗教信仰,請來佛教師兄師姐 朗誦佛經,氣不過的她,一通電話馬上請來道教師父同場進行儀式。孫女見到這 情景,不禁脫口一句「這是在 battle 嗎?」

電影中以這一幕黑色幽默作為調味,而本報導採訪時不只一位生命禮儀服務 人員表示,類似的情景在現實喪禮中上演並非稀奇事。家屬們或許會因為宗教信 仰或各自與往生者的回憶不同,對於喪禮規劃有不同意見,若因此加劇家屬間的 矛盾,就失去喪禮的療癒意義,也並非大家所樂見。

生命禮儀服務人員忙於殮殯葬事務時,有可能無法時刻都顧及家屬的連結和 感受。因此,專責陪伴當事人或家屬規劃身後大小事的喪禮顧問公司應運而生,

協助當事人和家屬規劃身後事、接洽生命禮儀服務業者、爭取相關保險或補助,

協助解決關於人生最後一哩路的任何問題。喪禮顧問公司「和光里」創辦人「里 長」許伊妃,曾有 11 年第一線殮殯葬服務的經歷,遠赴日本送行者學院進修,

獲得日本納棺師資格認定。她想帶回台灣的不是日本葬儀的一套模式,而是日本 面對生命禮儀文化的態度。「生命跟禮儀不單只是殯葬業人員的事情,因為個人 的生命應該自己作主,禮儀則是屬於台灣這塊土地的文化。」伊妃說,在和光里 的理念中,主要接洽對象是當事人,喪禮的主角是家屬,設計告別式的意義,是 希望當事人能以最適合的方式跟家人告別。避免家人在當事人突然離世的衝擊下,

(27)

還要再苦思應該怎麼做,也無從得知往生者的想法和回饋。「有沒有好好告別,

對於家屬的心理狀態非常重要。」

所以和光里更專注於生命禮儀服務領域中「緣」和「續」的部分。伊妃認為,

家屬在治喪期間感到不舒服,有時候不是禮儀師和生命禮儀服務人員不專業或不 用心,而是要一個專任禮儀師做到完全地陪伴和療癒家屬實在太辛苦,所以和光 里的存在,是希望補足生命禮儀服務人員們沒辦法、或心有餘而力不足的家屬服 務。伊妃也經常性舉辦「精靈茶會」講座,每次都設計不一樣的活動,讓參與學 員彼此分享面對「死亡」的心路歷程,以各自的生命故事影響彼此的人生,互相 療癒,也盼望藉此傳承屬於台灣的生命禮儀文化。

臨床心理師黃龍杰肯定「精靈茶會」的活動意義,他認為其中許多元素,類 似心理師會舉辦的成長團體,可以協助當事人或家屬自我探索、產生情感連結、

學習更好的情緒管理或處事態度。

走進和光里辦公室中的小教室,深色木板鋪滿舒適的和室空間,其中一面牆 嵌上日式窗戶,微微透著自然光,撒在一旁擺飾的小櫻花樹上。樹旁是一只純黑 色的工作箱,和一副蓋上鑲著蕾絲綴飾小窗的日式白色棺木。採訪結束後,伊妃 邀請記者體驗她設計給學員的活動。在舒適的樂聲中,躺入棺木,同時想著逝去 的親人,從「來自天上的聲音」這副牌中抽出一張卡片,上面寫著「帶著思念,

更踏實的生活。」配合伊妃的引導說明,把當下時空留給棺木中的體驗者以及其 思念的那一方。

生命禮儀服務領域的專業,除了證照證書、與時俱進的喪禮模式,以及延伸 至「緣」和「續」的服務,還有傳承台灣生命禮儀文化、傳遞健康開放生命觀念 的意義。伊妃認為,掌握自己的殯葬自主權,是替自己生命負責任的表現。每個 人都該成為自己的送行者,「因為這是『你』的事情,既然是自己的事情,當然 自己負責任。」因為送行者,必須得了解個人生命中的大小事,後續再由禮儀師 協助規劃執行,而最了解的莫過於自己。她也強調把死亡帶進日常的重要性,「人 會覺得生命無常,就是因為沒有認知到,『死亡』本就是會在生活中自由發揮的 存在。」

在生命禮儀服務領域中,像伊妃這樣致力於傳承文化及傳遞正向生死觀念的 業者不在少數。例如,和伊妃相識的天佑國際生命事業副理俞凱皓、以及冬瓜行 旅總經理郭憲鴻(小冬瓜),都以各自擅長的方式,出書、辦講座或是經營 YouTube 頻道,傳達生命禮儀服務的正向理念,也企盼能翻轉這個產業的負面 形象。凱皓笑稱「我們三個之前聚會,開玩笑稱自己是殯葬業年輕三劍客,會互

(28)

20

相分享對這產業的想法,」伊妃也笑著證實「我們三個還約定好,十年後再見證 彼此為了這個行業做了什麼努力。」

面對死亡、面對生命禮儀服務業者,或許我們都再靠近一點,就會發現陰森 的薄霧逐漸散去,透著明朗的陽光。伊妃在替當事人規劃的時候所詢問的一個問 題,或許可以作為我們反思生死觀念的一個起點:「若死後有五分鐘的時間,你 想說什麼呢?」

(29)

第二部分 內容設計腳本

*設計說明:

Banner 是開頭影片,於某個傍晚 拍下的第二殯儀館外牆的照片。

因為外牆設計與「時框」設計理念 不謀而合。每個窗戶看進去就像,

各個不同的生命故事、不同的人 生一樣。我覺得那些框格不只是 窗戶,也可以是一種映照。

(30)

22

第一章的開始,這部分有與報導 文本不同的地方;報導本文 p1 的

「當天晚上,霆濬撥電話的手指 顫抖」那一段文字,在多媒體作品 中是沒有的,直接將整段替換成 視覺文學的方式呈現。從發生場 景開始,冷氣溫度、日期、時鐘為 時間點是寒冷日子的提示。接續 腦海中的暴風雨。

(31)
(32)

24

(33)
(34)

26

(35)
(36)

28

第二章,因為是專業化過程的說 明,會講述到政策的推動過程,所 以較多為資訊的整理,圖像設計 的 部 分 比 起 其他 章 節 稍微 少一 些。主要以小插圖做意象的連結。

(37)
(38)

30

禮儀師核發數量偏少;此處與報 導本文不同,本文 p7 的「用有限 的時間打無限的實戰,禮儀師證 書的意義」,此小標前後,其實都 是在講述證書數量偏少的原因,

只是原因的性質稍微不同。在作 品呈現時,直接做成三點整理。

(39)
(40)

32

呈現不同形式的喪禮,反映了規 劃時的想法;因為是不方便攝影 的主題,就用想像的方式,來創造 圖像連結。只要持續往下滾動,就 可以隨著網頁體驗圖像敘事。滾 動時也可以感受到先前提過的蒙 太奇轉場的效果。這個轉場是取 自我在月津港燈會拍下的照片,

我把原本的照片做了點美術效果 變化。可以用來連結多采多姿的 人生、銜接兩個不同的特別告別 式會場。

(41)
(42)

34

(43)
(44)

36

第四章,進入故事的喪禮收尾跟 結束之後;所以本章開頭做了幾 個有連續動作的意象,抵達納骨 塔之前的場景、車子移動。也針對 遺食的文字說明,提供圖像連結。

(45)

*設計說明:

先隨著滾動跑完文字,再讓讀者 回到圖像敘事,是一種引導,也是 閱讀節奏的控制。可使讀者在文 字跟圖像之間,轉換閱讀的步調。

(46)

38

(47)

*設計說明:

第五章,回憶的部分;用相機膠捲 的意象來呈現,其中也插入了前 面章節出現過的圖像,引導讀者 一起回憶這個貫串整個作品的主 要故事。

(48)

40

(49)

*設計說明:

教室場景,先用場景的圖像帶讀 者進入現場,再開始說這段故事;

也 分 享 了 我 採訪 喪 禮 顧問 公司 時,躺棺木的體驗。此處,進入棺 木,是連續動作的呈現,還有在棺 木中所見的畫面。

(50)

42

結尾動畫,是以 6 張圖,配合動 畫疊出來,用一個通道逐漸前進 並開門;此意象出於我的想像,呈 現人們通往人生盡頭時,打開那 扇通往不同世界的門,會看到什 麼? 最後,沒呈現具體到底是什 麼樣子,只留下一個小提問,待讀 者思考與想像。

(51)
(52)

44

(53)

貳、報導緣起

鈴聲急急響起,劃破家中溫暖和氣的冬夜,媽媽趕往老家和舅舅一起再次送 外公去醫院。她接到電話時的表情我沒見過,「不是說狀況好轉剛出院沒多久嗎?

我明天還想去看看外公的。」我這麼想著,但媽媽的表情在我心中種下的不安愈 見滋長。直到幾個小時後媽媽的一通電話說破沉悶,確認了外公的消息。

事後回想,我知道生命無常,但當時竟對接下來應該怎麼做、會發生什麼事 情之類毫無頭緒。對我來說這是第一次有親人向我永別,我發現治喪期間沒有餘 裕思考太多事情,只是一邊沉浸在與外公共同的回憶中,一邊依照服務我們的殯 葬業者王姐的指示去做好喪禮應該做的事情。那段日子,每天早上我們到外公靈 堂時,王姐都已經將靈堂打掃過一遍、安排好今天要做的事、接著幾乎一整天都 陪伴著我們聊天吃飯、直到在告別式遞上衛生紙、安排火化進塔和叮嚀後續的祭 祀注意事項與提醒時間等等。看似簡單的陪伴對家屬來說是一種安慰,專業的規 劃則是一種安心。陪伴期間,王姐所分享的她成為殯葬從業人員的故事,以及她 與新聞報導常見「黑心殯葬業」相差甚遠的形象,令我好奇「禮儀師」的專業面 貌是什麼樣子?應該用什麼樣的態度去看待我們平常忌諱談論卻又不得不面對 的死亡議題?

藉由採訪寫作報導作業的初訪探索才更明瞭,將所有殯葬服務人員都統稱為

「禮儀師」是稍嫌粗淺的認識,根據《禮儀師管理辦法》,要滿足「一、領有喪 禮服務職類乙級以上技術士證。二、修畢國內公立或立案之私立專科以上學校殯 葬相關專業課程二十學分以上。三、於中華民國九十二年七月一日以後經營或受 僱於殯葬禮儀服務業實際從事殯葬禮儀服務工作二年以上。」也就是滿足術科、

學科以及實務經驗三項條件,才符合禮儀師證書申請資格。

而回顧台灣殯葬業發展脈絡,可以了解政府、學界和業界推動「殯葬服務專 業化」的原因,不僅是政府發現殯葬禮儀問題進而調整治理方式(梁家瑋,2013), 也是學界和業界對殯葬業經營模式轉變的呼應(陳繼成,2003;陳金德,2005)。

簡單梳理台灣殯葬業發展過程(李佳穎,2011;阮俊中,2008);台灣在 1960 年代以前,殯葬事宜屬地方生活事務,專門機構則是 1965 年台北市成立第一殯 葬館,其周邊才開始出現葬儀社。以 1980 年代,台灣經濟改善與社會結構轉變 為背景,殯葬服務演變成專業分工的服務產業,葬儀社遍布全台且經營內容多元,

帶來了隆喪厚葬與千奇百怪的習俗,除了繁瑣與綜藝化的殯葬禮俗,還出現殯葬 業者巧立名目的營業手段,亂象歪風四起。也因為過去殯葬服務業的人員多半教 育程度不高,以及社會文化對死亡的忌諱,使得殯葬業遭受黑心或低俗的批評。

直至 1990 年代,台北市設立殯葬管理處,以及大型財團「禮儀公司」的經營模

(54)

46

式出現,殯葬業開始了變革,例如集團引進生前契約擴充業務範圍,政府部門也 修訂法規、編寫書籍並催生殯葬專業科系的設立。而 2000 年後,大財團「禮儀 公司」成為殯葬業典範,轉為生命科技服務業型態。而「專業禮儀師」的出現,

正是一種從第一線殯葬服務施行者開始推動專業化的表現。

根據《殯葬管理條例》規範,禮儀師的工作內容包含;殯葬禮儀的規劃及諮 詢、殮殯葬會場的規劃及設計、指導喪葬文書的設計及撰寫、指導或擔任出殯奠 儀會場司儀、臨終關懷及悲傷輔導等。

本研究初步採訪殯葬從業人員,統整禮儀師實際工作內容,除了提供家屬免 費諮詢外,他們需要 24 小時待命以期在第一時間趕到現場,並聯絡救護車或接 屍車,協助家屬處理死亡證明書的開立流程,代辦各項相關手續或爭取相關補助,

主導殯葬儀式細節和執行以及出殯前聯繫廠商、確認各項手續是否完備、人員調 度、式場布置等準備工作,直至逝者進塔、家屬後續關懷與悲傷輔導。不論從法 規或實務上觀察,皆可發現「禮儀師」的專業之處。

然而,儘管政府、學界和業界戮力推動殯葬服務專業化,至今新聞報導仍常 見強化殯葬業或殯葬從業人員負面形象的論述,例如民眾嫌惡抗議、黑幫犯罪掛 勾或落後低俗的形象於單一事件的呈現,並沒有進一步梳理原因。而正面或中性 的報導也僅止於禮儀師個人故事、客製化創意服務或法規修訂說明等事實描述,

並沒有點出其中的相關議題。而禮儀師個人之所以成為禮儀師的報導內容,似乎 也隱含著視「禮儀師」為一種特殊職業的「他者」的看法。目前的報導幾乎不見 與「專業禮儀師」的相關議題討論。

此外,觀察與禮儀師和殯葬業相關報導的新聞照片不難發現,由於題材的關 係不方便拍攝或呈現,大多都是使用資料照、業者提供的照片、禮儀師個人照或 其他可代表重點概念的照片等。

而數位匯流時代改變了新聞的產製與呈現方式,現今許多新聞報導皆以網頁 形式表現,在資訊的設計編排上有更多可能性,除了新聞照片以外,更可以透過 圖像設計、資訊圖表或動態編排等各種方式結合進行內容呈現。周慶祥(2007)

研究讀者對於多媒體新聞的理解與記憶;並以 Paivio(1972)的雙碼理論解釋,

語文訊息與非語文訊息之間,是透過參照鏈結產生關聯,且人在處理非語文訊息 的能力比處理語文訊息的能力佳,當一個觀念的呈現同時使用語文與非語文時,

會比只用其中一種呈現形式的效果更好。Newhagen 與 Rafaeli(1996)也指出,

巧妙適當的互動性設計,能讓使用者與介面進行資訊交流時更加具有涉入性。也 就是說,在考量新聞內容的基礎上,適當運用多媒體如文字、影片、圖像、聲音、

動畫、資訊圖表等多樣創意的組合展現新聞故事(Deuze, 2005),可突破既有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4)分署得外聘講師,邀請熟稔青少年職涯規劃、促進就業

一、依行政院一百十一年 一月四日核定國發會 提送之「強化優秀僑 外生留臺工作行動計 畫」 ,將取得我國副學 士學位僑外生納入評 點制適用,並以自我 國產業發展所需之相 關科系畢

「25 資訊及通訊專業人員」、「12 行政及商業經理人員」及「26 法律、社會及文化 專業人員」列 20 名外;前 20 名熱門職業平均每人有 1

嫌犯被逮捕後表示當初 從網路上搜尋取得或他 人指定之中小企業公司 會計部門或負責人寄送 含惡意程式之電子郵件,.

Wells’ classic novel War of the Worlds, first published in 1898, described aliens as violent creatures and planned on invading the Earth. In 1938, the American actor and film

6 第一要敬業。敬字為古聖賢教人做人最簡易、直捷的法門,可惜

Keywords: Computer game applications; CCNA Certification Training; digital content design; game-based Learning;

Keywords: Balanced Scorecard, Construction Industry, Performance, SWOT Analysis, Five-forces Analysis... 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