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八章 結論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八章 結論 "

Copied!
1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八章 結論

本章首先就第四、五、六、七章的本土非都會區、勞工階級的女同志經驗研究發 現,逐一做說明;接著,第二節則討論研究發現與文獻回顧的關係;第三節則嘗試將 身為研究者的省思做一說明,讓讀者得以檢視研究者的「權力」轉變和資料取得過程;

最後,就本文寫作的限制與後續研究建議,分別說明之。

8.1 結論:研究發現

由於本土女同志研究大部分侷限於都會區女同志的討論,因此,本論文試圖以宜 蘭勞工階級的「 迌 T」女同志為例,勾勒非都會區女同志的身影與圖像。故第四章,

先著手描繪此「 迌 T」女同志社群網絡的形成過程。「 迌 T」是以取同姓氏、順 名號、同字輩和歃血為盟等方式,建構社群的邊界,且從這些相似性的分享,凝聚社 群認同感與建立網絡關係。然而,此社群界線並非穩固、不變的樣態,藉由社群互動、

社群關係衝突與修復,使認同成為持續的變動狀態,且若有成員違反社群規範,便會 被排拒在此認同邊界之外。再者,此「 迌 T」社群是以收小弟和結拜的方式擴大社 群網絡,而維持此社群網絡運作的機制是:一、幫派的社群規範;二、重視「兄弟互 挺」與「大哥帶頭」的「兄弟文化」;三、兄弟文化的信任關係,藉此,有助於社群 網絡的運作和維持。明顯地,在都會區女同志大部分以刊物、網絡、T 吧等為集結憑 藉的情形下, 迌 T」以「兄弟關係」為社群集結憑藉,是有異於都會區女同志的 社群集結樣貌,我將於第七章進一步分析、討論影響都會區女同志和「 迌 T」社群 集結憑藉的差異原因。

第五章主要著重於探討此女同志和「 迌 T」社群互動下所形塑的女同志空間。

首先,比較和分析都會區女同志和「 迌 T」聚集空間異同,結果發現:一、不論是 都會區或「 迌 T」女同志皆聚集在該區域的核心都市,因為都市匿名性較高,提供 女同志現身良好條件。二、因為都市可以提供較大消費群,故都會區和「 迌 T」女 同志聚集空間屬性有差異。前者聚集空間以半開放性空間為主,後者則主要聚集於開 放性空間。三、指出期待網絡空間可以容納更多差異,包括提高女同志的能見度,其 實忽略了網絡空間對女同志主體仍有區域、階級和年齡的區隔。接著,描述這群「

迌 T」女同志在社群互動過程中,藉著符號和象徵的身體、地景銘刻方式,以形塑、

(2)

加強性/別認同,打造一有共同性/別認同的女同志空間。然而,這樣的女同志空間究 竟是不是在學異性戀父權空間?第三節針對這個問題,分別自父權、異性戀情慾和地 景三方面討論,田野資料分析結果是:因為「 迌 T」女同志學習到男性的男子氣概 象徵系統,因而複製此象徵系統背後的性別權力關係,可是, 迌 T」卻因對女生 同理心的滲入作用,顛覆了性別權力不平等的父權關係。而 T 要扮男人的外表,也在

「真像查甫、又像查某」的落差中,造成複製地景中參雜顛覆、嘲諷的效果。此外,

T 主導 T、P 做愛時的情慾互動為異性戀的互動方式,然而卻在婆的好奇心窺探下,

反轉 T 欲複製的異性戀情慾模式。

然而,在女同志空間的性/別認同,是否在其他空間也會呈現相同的認同方式呢?

這個提問,是第六章嘗試回答的問題。第一節先說明「 迌 T」女同志在多重空間所 遭受的性/別權力壓迫與規馴經驗。第二節則從田野資料分析中發現「 迌 T」女同志 對於這些空間壓迫,會衍生許多抵抗的策略,當空間的權力壓迫過大時,此種空間抗 拒的狀態是呈現「並不總是」在抗拒的現象,也就是這種非持續性的抗拒方式,使得

「 迌 T」女同志在非女同志空間中的認同,出現多重的認同樣態。因此,「 迌 T」

女同志在多重空間的認同除了迥異於他們在女同志空間的認同外,也顯現他們在多重 空間的認同是有差異性存在。可是,此種多重空間的差異認同方式,在「女同志」此 想像社群中出現了差異:都會區「不分」女同志在多重空間的差異認同彈性比「 迌 T」女同志大,而這種差異性其實源自「不分」女同志和「 迌 T」女同志的 T、P 角色認同差異。就宜蘭「 迌 T」女同志而言,形塑其主體的「在地」論述是:嚴禁 T、P 角色流動或反轉;不許搞「TT 戀」「PP 戀」或成為雙性戀者。這和「不分」

女同志「遇 T 則 P」「遇 P 則 T」的認同大相逕庭。然而,為什麼本土女同志的主體 認同出現兩種截然不同的論述?只是因為所在社會脈絡不同?還是獲取資源存在著 權力關係?第七章第二節即為此問題作進一步分析和討論。

第七章主要為前面章節關於都會區女同志和「 迌 T」女同志所做的比較,進一 步作討論和分析。首先,關於都會區女同志和「 迌 T」女同志集結憑藉差異,分析 的結果是:城鄉的地景創造存在著權力關係,因此宜蘭女同志無法如都會區女同志 般,以 T 吧、網絡和刊物作為社群集結憑藉;且因為勞工階級的生活經驗影響,使他 們得以習得父兄和男性朋友的「兄弟文化」,故他們藉此具高度信任關係的兄弟文化,

做為集結社群的媒介。接著,再討論何以都會區「不分」女同志和「 迌 T」女同志 的 T、P 角色認同有了差異?正因為都會區「不分」女同志是一群有接觸女性主義和 酷兒論述的校園女同志,故本節試圖藉由一些資料呈現西化的「女性主義」和「酷兒

(3)

論述」景觀,和台灣土地接軌時,其實出現了城鄉斷裂的現象;此外,又因為都會區

「不分」女同志較「 迌 T」女同志擁有較多文化資本和社會資本,故非都會區「

迌 T」女同志較無法接觸「女性主義」和「酷兒論述」的多元女同志角色想像,所以,

其主體認同方式必然和受過「女性主義」和「酷兒論述」洗禮過的都會區「不分」女 同志有所差異。本文非都會區勞工階級的 迌 T 研究,其實是希望為日後的女同志運 動和論述,呈現另一種差異主體面貌,以期望未來的同運能考量到這些身份未明的女 同志們,並向異性戀社會發出顧及他們需求的聲音。

8.2 研究發現與文獻回顧

以下,試圖就本文的本土經驗發現,和既有的理論做對話,分別就以下三點說明 之。

8.2.1 關於社群研究

宜蘭「 迌 T」女同志社群形成過程,是以歃血為盟、順名號、取同姓氏、同字 輩等方式,建立群體的認同感,這種以符號圈化己群的界線方式,就如同 Cohen (1985) 所認為:社群成員會符號性地建構社群邊界,以此區隔和其他團體的不同;此外,也 和 Jenkins (1996)有如出同轍的看法:社群成員藉符號建構,躲入一張號稱相似性的 大傘,成員的相似性因而被想像出來。對此,我想要補充的是:對於 Cohen 和 Jenkins 以符號的形塑和分享,定義了所謂社群的涵意,但是何以不同的社群會以不同的符號 形塑社群界線?也就是說,為什麼女同志社群分別有 T 吧、刊物、網絡或兄弟關係等 不同社群界線形塑呢?就本文而言,正是因為階級和城鄉差異造成形塑社群界線有了 不同效果,換句話說,階級、城鄉關係等因素是微調社群界線差異的因子。

8.2.2 關於認同理論

根據 O’Sullivan (1997)所說:「後現代政治所表彰的是差異,以及一種開放的、非 排除性的民主形式。」本文著重於瞭解非都會區、勞工階級女同志的圖像,正是以呈 現後現代重視女同志差異主體認同為動機。而被劃分為後現代認同理論者 Focault 認

(4)

為論述是一群陳述(a group of statements),它提供在一特定歷史時段談論某一特定主 題的語言---一種再現有關某一特定主題知識的方式。然而,由於所有的社會實踐都含 有意義,並且意義形塑及影響我們做什麼---也就是我們的行為---因此,所有的實踐都 具有論述性的面向(Hall, 1992: 291)。在本文關於「不分」女同志和「 迌 T」女同志 T、P 角色認同比較,不難發現分別有兩套論述形塑著「不分」女同志和「 迌 T」

女同志的主體認同。在此,我想要追問的是:難道以在不同社會脈絡下的答法,就能 回應何以有不同論述產生的問題?恐怕是閃躲了回答論述如何被塑造及散播的問題

(陳俊榮,2000:194)。所以,本文分析結果發現,因為階級和城鄉差異,使得接觸 女性主義和酷兒論述的資源和機會有不均等關係出現,故影響「不分」女同志和「

迌 T」女同志 T、P 角色認同有了差異,故有兩種不同女同志 T、P 角色認同的論述 出現。這正如 Painter (1995)所認為:個人或群體追求策略的行動能力,其實有賴他們 在社會獲得的不同資源,而資源有很多類型,這些資源包括我們的身體、其他各種種 類的物質資源、論述資源(知識、資訊、語言、符號和理解方式),而不平等的接觸 這些資源,正說明了政治權力的差異。而這種因為階級和城鄉差異,所造成接觸論述 資源和物質資源的權力差異,正是台灣女同志主體形塑差異的原因所在。所以,同意 論述對主體形構說法之餘,尚提出需考慮因城鄉、階級因素對論述資源接觸差異,是 隱含政治權力關係,也呼應了 Bondi (1993: 97-98)認為「地方」概念的重視,正是地 理學對認同政治可致力之處,也是本文試圖自地理學角度,解釋城鄉關係對主體形塑 的影響,期許「地方」的概念對認同政治有所貢獻。

8.2.3 再製理論與抗拒理論

一、再製和抗拒是呈現交織的關係

社會和文化再製理論排除意識和衝突議題的探討,是最為詬病之處,而抗拒理論 也正因此衍生。抗拒論始祖 Willis (1977)在《Learning to labor》一書中,說明一群勞 工階級的小夥子(the lads)透過抗拒行為反對學校的主流價值,看似乎有鬆動結構可 能性存在,然而,Willis 最後卻直指這些逃避智力、或學術工作的抗拒行為,事實上 卻讓他們再製為勞工階級。同樣地,「 迌 T」女同志透過刺青、喝酒、打架等行為,

塑造一個女同志空間,而此空間創造便是對異性戀父權空間的抗拒表現,可是,因為

(5)

學習男性獲得男子氣概的象徵系統,無意間也複製性別權力關係的展現;又,為了在 地景上假扮異性戀矇騙過關,卻也開始學男人;且怕 P 識破 T 的女兒身,自以為是 的製造異性戀情慾效果,這些都讓「 迌 T」女同志本來要顛覆的東西,卻不自主地 複製異性戀父權。可是,這裡接著可以再續問的問題是:即使抗拒行動的產生,也是 基於再製的現象已經先行產生(Apple, 1982)?難道再製的背後沒有抗拒顛覆效果嗎?

據本研究發現,此群「 迌 T」女同志所形塑的女同志空間是一既顛覆且複製的空間,

而這種再製後的顛覆效果,有來自 T 對自己溫柔的深切期許;也有來自「蓋像查甫,

又蓋像查某」的落差;更有來自婆的能動性展現,相繼地顛覆父權、異性戀地景和情 慾。所以,我認為再製和抗拒其實是一個交織的辯證關係,而不是僅有再製或抗拒的 單一結果發生。

二、「並不總是」在抗拒

再者,本研究也發現,抗拒的效果並非是處於持續性的抗拒,而這種「不總是」

在抗拒的情況,其實是受空間性/別權力影響有關,如當空間權力過大時,他們反而 會隱藏、不說明或否認他們的性/別認同。換句話說,空間權力影響著抗拒行為的顯 現,而這兩者的消長關係,會影響著女同志主體多重認同併生。

三、身體是一抗拒的地點

研究發現,這群 迌 T 女同志藉由束胸、喝酒、打架、刺青、追女生、唱慾求婆 的情歌等方式,銘刻他們的性/別認同於地景和身體上。而此身體呈現不僅標示其性/

別認同,也如 Sdgar 與 Sedgwick (1999: 47)所認為:身體除了是文化認同的展現地點,

此外,個人也能從身體抵抗社會加諸的期望。質言之,身體是父權和異性戀權力作用 的空間,而此群 迌 T 女同志,除了藉由身體的符號象徵創造,作為性/別認同的展 示地點以外,此身體的性/別銘刻圖像,更是對異性戀父權空間的一種抗拒表現。

(6)

8.3 研究者省思

8.3.1 我的內在價值衝突與衝擊

當初決定是否以這些人作為田野對象時,曾陷入一段反覆煎熬的過程,每天早上 都會有不同說服自己做或不做的解答。之前的田野互動經驗,了解他們是很愛喝酒、

且酒量超好的一群;而活動時間足以晨昏顛倒、日以繼夜來形容。這些對我而言最初 的確是一障礙:不喜歡喝酒喝到吐的感覺,且除和原先熟悉的生活脫軌,還需強迫自 己習慣在宜蘭的特定生理時間表。所以、當我嘗試做這題目時,便已決定讓自己和另 一些生命接合起來,不論是想法或是生活作息。至今,幾次的田野經驗,讓我更了解 這群 T 的敬酒文化,也發覺和一群 T 喝酒喝到醉、吐,比和一群男人喝酒喝到吐,

更覺舒服,因為 T 不會如男人有種心態:認為要爭平權的女人,就得酒量、酒膽和男 人一樣好,等到你吐了後,他們便會內心竊喜著:看妳能強到哪裡去(有次,我和一 桌男人喝酒,他們的反應便是如此)。然而,T 卻讓我在酒醉時,覺得他們比男人多 一點溫柔和善意,而這種溫柔和善意,其實就是他們顛覆父權所釋放出來的能量。此 外,這喝酒的田野經驗,也讓我更了解他們愛喝酒的理由:酒醉時,會發現自己進入 一個虛幻的異質空間,在那裡,人事間的一切似乎被蒸發的舉無輕重,那時的笑、言 語似乎是自心底咳了出來,真實、無負擔,而且這些感覺是成光譜型的一一冒出,彷 彿這異質空間有好幾道門,每打開一道就會有不同觀看世界的感覺。此外,也漸漸熟 悉自己的酒量和底限,也學會擋酒的技巧,這些都是當初掙扎抉擇時的意外收穫--是 他們讓我發現另個空間的存在。

人對陌生事物會有種莫名的防備和恐懼。因為我所認識的女同志大部分是台北學 院內,受女性主義思潮影響的一群,所以甫接觸宜蘭女同志 T/P 分的清楚的文化時,

還有他們的因講義氣而時有打架的情形,讓我擔心進入田野的風險會不會太大。爾 後,在進一步互動過程中,發現他們講義氣、互挺的行徑,還有答應我做訪談,即使 已經 48 小時未闔上眼睡覺,也硬撐著,不想因更改而失信於朋友。這些行為—當初 因陌生而恐懼,如今卻也漸熟悉而被感動著。

此外,文化的衝擊也是不可抹滅的記憶。三月天,是大哥小達的生日,那晚,他 們吐露對我由不瞭解轉成信任的過程,感動之餘,一陣兄弟呼聲與乾杯聲交雜在 KTV

(7)

包廂裡。當晚我嚐到了蹲坐在廁所邊吐整晚的經驗,一點也不討厭,反倒有種「頂多 也只是這樣罷了」的自我安慰心態。他們遞上的檳榔,足以讓我清醒地步向清晨 6 點多的羅東車站,清晨的通勤電車擠滿了學生與上班族,像沙丁魚罐頭似的,可是,

獨留我身旁的空位是車上最清冷的一角,一直到台北,始終沒人坐在我身旁。這時,

我感覺到一種獲得權力快感,身為女人能用酒氣沖天和滿口檳榔汁搶奪公共空間,可 是,不由得心中漸漸悲涼起來,當我想起宜蘭那群兄弟,那種爽的權力其實是伴隨他 人狐疑眼神而得來的。這種深切的感嘆,其實是目睹勞工階級女同志無法如都會區女 同志,藉由多種管道和方式,抒解其不安和獲取自我肯定。然而,他們僅能自打架、

拼酒、逞兇鬥狠來確定自我的價值感,而這種他們珍視的經驗,置落主流社會的價值 觀眼底,竟是充滿鄙視與好奇,而這也是我所感慨之處。

8.3.2 我與研究對象的關係是否合乎「公平合理」

原則

首先,關於在田野現場中,我有無違反對研究參與者的價值和態度中立的原則?

其實,研究者很難不帶著「前設」和「傾見」進入研究現場,我除了如 Wolcott 所提 醒,時時反省自己和研究參與者間的關係,讓主觀儘量變成較客觀、自律的品質(陳 向明,2002:159)外,也發現一個存在研究者和研究參與者間,關於價值判斷「公 平合理」的有趣問題。這個問題即是在研究過程中,我發現其實研究者-「我」並非 在這群體擁有很大的權力,因為我不善喝酒,雖然勇氣十足;且我不是他們的結拜兄 弟;再者,我的外表和他們的認同有差距;所以,在不言明的情境裡,其實,我反而 常常被強迫要大口喝酒,才夠 MAN。也就是說,在他們的領域範圍裡,我反倒成為 相對的弱勢,所以,這時候以價值觀壓迫他者的,不是源自我的價值流露,反倒是來 自在田野中,研究參與者的領域權力更甚於我。這讓我覺得更平衡一些,因為,研究 者和研究參與者間間權力關係動態、平衡關係,正是我重視、在乎的。

然而,不要誤以為我和研究對象的關係是風平浪靜的。最初,藉由守門人對我的 好感進入這田野,認識這一群人,是我心底最不能說服自己的一部份。爾後,即使向 守門人表明自己的立場,並表示願意成為朋友的過程,總覺得自己在利用他們的情 感。而他們給予我的幫助,我能回餽什麼予他們?而待這論文完成後,我是不是該拍 拍屁股走人?或是為自己預定這些人是一輩子的朋友?此外,也惶恐藉由他們的友善

(8)

配合,卻因自己身為研究者的權力掌控,反倒披露他們不喜歡的研究分析。如有一次,

我將初稿拿給他們看,他們都對我把他們界定為「勞工階級」說法十分反彈,這時我 該如 Ribbens 所說:尊重受訪者的世界觀,還是提出另一套結構性的看法(畢恆達,

1996:47)?因真實的呈現而傷了他們的自尊,和對我的信任?是的,我承認研究者 掌有許多權力。但是誠實的面對各種困難、弔詭和權力關係,就能抹平對受訪者的傷 害,以及他們對研究者的信任關係?真如 Ribbens 說的:研究是一種社會過程,會隨 地留下我們的指紋(畢恆達,1996:47)。

當然,公平合理原則也牽涉到「如何結束研究關係」這個問題。當初我要離開研 究現場時,有提早向他們一一打過招呼,且自從離開現場至今,我也再度回到宜蘭一 趟,帶著沒有錄音機、紙、筆的行李前往。我也常透過電話和他們保持聯繫,關心他 們的生活種種,我沒預期這樣的關係會維持多久,不過,我會儘量回饋予他們我所帶 走的。此外,我也常回饋他們禮物,如今年的瑞典行,我沿途、瞭解、蒐購瑞典的香 菸,回台後,我將這些禮物寄送給他們,還和他們在電話中批評、分享瑞典煙(口含 煙草,不是藉由點燃的吸煙方式)不能藉由吸、吐煙的過程,表現男子氣概的自我滿 足感。

關於「回報」的思考,的確是我進入田野一直思索的問題。要怎麼樣的回饋量和 方式,才能讓自己覺得「良心安穩」?什麼樣的物質回饋才能幫助他們且不溢出我的 經濟能力?我覺得物質回饋是有必要的,雖然說是回饋,但是我認為那是研究者為求 心安的說法,其實背後又包裹著希望建立更好的關係糖衣,好讓下回的研究過程能更 順暢,所以,當時我對於回饋與否的問題,充滿了罪惡感與掙扎。後來掙脫這種困擾 的想法,是來自看到他們對我所贈與的禮物感到欣喜,如他們生日時,我會送他們一 些實用的東西,如帽子、衣服等;此外,每每和他們訪談的過程,皆能感受到彼此都 在釋放一種生命被壓迫的能量,且他們也自講述自己的故事過程中,再度釐清自己的 生命經驗和記憶駁雜處,像後來的訪問行程和進度,我常常關上錄音機,靜默地聽他 們的故事。這些精神上的激盪,讓我感覺到他們也是積極的研究者,我們是在一起「互 構」研究。因此,我對回報的潔癖,終於得到舒緩的喘息空間。

8.3.3 研究者參與程度的反省

剛開始透過守門人的介紹,我認識了這一社群的成員,第一次見面,我其實是一

(9)

個披著觀察者外衣的參與者。爾後,為了熟悉研究對象,僅可能參與他們的活動,有 一次,參與他們成員之一的生日慶祝會,那天在大家喝的東倒西歪時,卻出現成員間 的嫌隙、爭吵,那時我連忙上前勸架,卻招來大哥的喝阻:「這是羅東,是我的地盤!

你不要管!」,那時的我才驚覺自己的認同混淆了,我是一個觀察者、還是參與者?

一個研究者的參與程度究竟有沒有個界線?逾越這界線究竟對被研究者是關心?還 是干擾?就宜蘭這群兄弟 T 而言,我那回的干預舉動其實是一個嚴重的錯誤。因為這 群兄弟 T 相當在意長幼的權力關係,我當時介入調停雙方的紛爭,其實這種行為的不 妥當來自「大哥」的位置有被懸空和取代的危機。如果當時大家都聽我的勸告,那身 為大哥的小達算什麼?且若大哥小達也因我的勸告息怒,那他大哥的權力將因我的勸 說被削權。所以,小達的「嗆聲」其實是種穩固自己權力和位置的舉動,藉此,向大 家再次宣示大哥的地位的正當性。經過這事件,我慢慢學會不將參與和觀察揉做一光 譜,尤其在這個兄弟社群的互動中,我儘量會放低自己的姿態,且常常注意自己的熱 心是否造成他們的困擾;此外,也不試圖做過份的參與,這反讓個案成員有威脅、不 舒服感產生。

8.3.4 「尊重研究參與者」就表示實踐研究倫理?

「尊重研究參與者」是否就代表合乎研究倫理?我在田野中就遇到上述的問題。

當初,和研究參與者共同討論研究參與者是否採「匿名」的方式處理時,沒料到他們 都願意以小名的方式呈現,他們做此選擇的理由是:看到自己的小名出現,會有這是 屬於自己生命故事的感覺。當時,我對匿名方式處理,雖然考量到「尊重個人隱私」

和「保密原則」的問題,但此時我決定以研究參與者的意願為優先考慮。可是,這種 決定受到多位老師的提醒,大家建議這種方式可能會為他們帶來一些困擾。當時,我 落入抉擇的難題,當我想到他們提到自己的名字以白紙黑字的方式出現時的喜悅湧 現;然而,小名的曝光,的確也會為他們帶來煩擾,為此,我反覆思量著。後來,我 把我的考慮,包括小名的曝光,可能伴隨著的危險與困擾,與他們再度討論,且誠實、

坦然地將嚴重性和後果一併告訴他們。後來,此社群人員全部決定以採匿名的方式,

取代小名的使用,他們決定以保密的方式呈現自己。

這過程,我學習到一點:「尊重研究參與者」並不表示對研究倫理的謹慎,身為 研究者有義務保護研究參與者可能遇到的危險與傷害。雖然,選擇告知的結果,讓我

(10)

又必須重新修正研究內容,但是,我依舊秉持:研究參與者第一,研究第二,研究者 第三的原則考量。

8.4 研究限制與後續研究建議

本文最大的限制與遺憾莫過於對宜蘭「 迌 T」女同志社群中的婆有較少的瞭解 與著墨,其實,這樣的結果正是研究者進入田野的最大限制。在宜蘭訪談時,當我約 T 訪談時,T、P 常會一起出現,而 P 在訪談過程扮演一直很好的聆聽者角色,當我 試圖問婆相關問題時,P 常會適可而止的表達意見,或者推說不知道,其原因大概是 怕表達過多的意見,會搶了 T 的風采與說話權。當然,我何不私下約婆出來做訪談呢?

這方法我也想過,但是很怕和婆私下見面,久之,唯恐引起 T 的猜疑,壞了和這群「

迌 T」好不容易建立起的情誼,所以,便成了本研究的限制與遺憾。再者,國內的男 性研究相當缺乏,尤其是具本土色彩的男性經驗研究,更是付諸缺如,故當我欲自男 性研究汲取男子氣概的相關概念,結果總是叫人氣餒,因此,關於男子氣概的深入探 討和比較,也是本文的限制與不足。此外,本研究試圖就城鄉關係和階級兩因素,討 論宜蘭 迌 T 和都會區女同志的社群集結差異;及與不分女同志 T、P 角色認同差異。

可是,在分析、探究過程,愈發覺其影響差異的變項,是遠大過於城鄉和階級因素,

包括青少年次文化、年齡、消費文化等,都有可能是影響集結和主體認同差異的原因。

囿限於篇幅、時間和能力未殆,此研究不足與限制之處,期許更多投入同志研究者一 起努力!

除了建議更多人投身於同志研究外,由於非都會區女同志的差異性相當大,而這 群「 迌 T」女同志是福佬人、勞工階級、青少年的身份,關於其他族群、階級或年 齡的非都會區女同志身影,是本研究因能力所及所不能含括的討論,是限制,也含有 期待,期待未來更多研究能將女同志差異光譜的色彩,逐一填滿。此外,本研究僅指 出都會區和非都會區女同志因城鄉差異所造成社群集結和主體形塑的不同,如能更進 一步指出該區域地方特色,和女同志主體建構的相互關係,將更能確切描繪出本土非 都會區女同志的草根性主體位置。期待著!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彼所依體由二種因增上力故。從自種子即於是處中有異熟無間得生。死生同時如秤兩

24 印順: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頁

Karl Marx: Grundrisse: Introduction to the Critique of Political Economy. Balibar:

子為父隱: 討論總結. 孔子與葉公:不同角度,各言其志

分 享:臺南市裕文國小 陳孟訓老師 簡報設計:嘉義縣興中國小 侯雪卿老師 模組設計:高雄市大仁國中

閱讀劇本 了解劇情 文學賞析 音樂欣賞 創作背景、 配器法等 不同版本 深入探討 與原著的 關係 作出評論.

2019 冠狀病毒病的疫情仍在發展中。世界各地的 科學家不斷監測有關情況,包括病毒變種、接種疫

23 自評項目 反思重點 建議延伸學習資源 題號 1至4 關於書信寫作 參考簡報第24-25頁 題號 5至6 關於多媒體應用 參考簡報第25-26頁 題號 7至8 關於品德情意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