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Copied!
13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題目:眷服單位幹部知識管理、專業能力與工 作績效關係之研究

The research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ability and working performance of military dependent's village cadre's

系 所 別:科 技 管 理 研 究 所 學號姓名:E09403013 陳 准 華 指導教授:謝 玲 芬 博 士

中華民國九十五年六月

(2)
(3)
(4)
(5)

i

眷服單位幹部知識管理、專業能力與工作績效關係 之研究

學生:陳准華 指導教授:謝玲芬博士

摘 要

政府推動國軍老舊眷村改建工作以來,眷戶對整體改建工作之服務品質 亦殷殷期盼,眷服幹部於作業期間因個案不同會面對諸多問題也累積許多經 驗,惟因職務歷練等因素,部分知識會隨著承辦人員異動而跟著流失,何以 提昇眷服幹部工作績效已儼然成為高層管理者首重的課題;面對知識經濟時 代的來臨,各級管理階層應逐漸體認知識經濟時代最重要的核心資源是「知 識」,透過完備之知識管理經營理念,轉化組織的創新價值、提高工作績效,

將係整體眷改工作良窳的關鍵所在。

研究透過量化之研究方法,針對文獻探討所歸納的研究變項,設計適切 之問卷發放,並將有效回收樣本進行統計分析,逐一釐清眷服幹部知識管理、

專業能力對工作績效之影響性。由研究結果分析:(1)不同個人變項在知識 管理、專業能力與工作績效變項的態度無顯著差異;(2)眷服幹部知識管理 與專業能力有顯著正向相關;(3)眷服幹部知識管理與工作績效有顯著正向 相關;(4)眷服幹部專業能力與工作績效有顯著正向影響。

依據分析結果,本研究分別對國防部軍眷服務處、各軍軍種司令部軍眷 服務組、列管單位軍眷服務組及後續研究提出建議,俾利眷服幹部參卓,植 入以知識管理整合眷服幹部工作經驗,永續強化對眷戶服務品質,提昇整體 眷改工作績效之宏觀。

關鍵詞:知識管理、專業能力、工作績效。

(6)

ii

The research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ability and working performance of

military dependent's village cadre's

Student : Chun-Hua Chen Advisor : Dr. Ling-Feng Hsieh

Abstract

This study designs the adequate questionnaires for the variances that are summed up from the reference, and it processes the statistical analyzing for the copies of effective samples. Next, it corrects the interrelationship, which is among knowledge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competencies and job performance for the military dependant’s villages. Through the result of this study: (1) There are no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effects of the variables of individual in knowledge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ability, and working performance; (2) There is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professional ability of the military dependant’s village cadre; (3) There is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working performance of the military dependant’s village cadre; (4) There is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professional ability and working performance of the military dependant’s village cadre.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result, we provide suggestions that the military dependant’s villages of all service improve their working performance besides, we integrate cadres working experience b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that quality of service is enhanced. At last, the reconstruction of military dependent's village will be achieved perfectly on time.

keywords: Information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ability, working performance.

(7)

iii

誌 謝

就讀研究所已來,承蒙中華大學科技管理學系的教授們耐心、悉心的指 導,首先我要感謝我的恩師 謝玲芬教授,在我人生的轉折處,伸出了援手 提攜我,雖然相處的日子不算多,但不論在待人處事及專業知識上的每個細 節皆悉心指導,誨我諄諄,使我受益良多。

本篇論文的完成,感謝謝玲芬博士、黃麗分博士及陳棟樑博士等口試委 員於百忙之中撥空指導,提供諸多寶貴意見,使得本論文得以更加完善,在 此一併致謝。研究期間,亦感謝曾給予幫助的各位朋友、眷服同仁、學長姊、

學弟妹以及同窗好友的關懷。

最後要感謝我的家人,由於是在職進修,白天忙於公務,只能利用晚間 及假日上課,難免會疏忽了家人,心中至感愧疚,特別要感謝妻子秋萍與孩 子們天士、忻如、忻安的體諒,若沒有你們的支持,我也不可能完成這份學 業。另外,本人在研究期間,因暈眩症病發月餘,在此特別感謝及感恩妻子 的細心照顧及鼓舞陪伴,使本論文得以順利完成,感激之情非筆墨能形容。

最後僅以本論文獻給曾經關心、照顧我的師長、朋友以及家人。

陳准華 謹識於中華科管所 中華民國95 年 06 月 19 日

(8)

iv

目 錄

摘 要... i

Abstract ... ii

誌 謝... iii

目 錄... iv

圖目錄………iv

表目錄... iv

第一章 緒論... 1

1.1 研究動機與背景 ... 1

1.2 研究目的………3

1.3 研究流程………4

1.4 研究限制………5

第二章 國軍老舊眷村現況探討………..6

2.1 國軍老舊眷村改建之源起及沿革………...6

2.2 國軍老舊眷村改建之簡介………...7

2.3 國軍老舊眷村改建之區分……….10

第三章 文獻探討………..…..16

3.1 知識管理………..16

3.1.1 知識的定義………..…16

3.1.2 知識的分類與內涵………...22

3.1.3 知識管理的定義……….….27

3.1.4 知識管理程序………..30

3.1.5 知識管理的目的與原則……….…….41

3.1.6 公務機關應用知識管理的探討………..43

3.2 專業能力………..47

3.2.1 專業的意義……….….47

3.2.2 能力的意義………..48

3.2.3 專業能力的意義………...49

3.3 工作績效………..51

(9)

v

3.3.1 工作績效的定義………..……….………..….51

3.3.2 工作績效的衡量……….……….54

3.4 相關實證研究……….……….59

3.4.1 知識管理與工作績效的相關實證研究………..59

3.4.2 知識管理與專業能力的相關實證研究………..60

3.4.3 專業能力與工作績效的相關實證研究………..62

第四章 研究方法………....64

4.1 研究架構……….……….64

4.2 研究對象……….…….……65

4.2.1 研究對象與抽樣設計………..……65

4.2.2 問卷回收情形……….….65

4.3 研究變項的操作定義………..…66

4.4 研究假設………..69

4.5 問卷設計………..70

4.5.1 知識管理………..71

4.5.2 專業能力………..………73

4.5.3 工作績效………..73

4.6 資料分析方法……….….74

第五章 實證結果與分析………76

5.1 樣本結構分析………..………76

5.1.1 眷服幹部(人員)基本資料………..………76

5.1.2 信度與效度分析……….….78

5.2 眷服幹部(人員)知識管理、專業能力與工作績效之現況分析……..80

5.2.1 眷服幹部(人員)知識管理情形……….….80

5.2.2 眷服幹部(人員)專業能力情形………..……84

5.2.3 眷服幹部(人員)工作績效情形………..……86

5.3 不同背景變項之眷服幹部(人員)知識管理、專業能力與工作績效之 差異性分析……….89

5.3.1 不同背景變項之眷服幹部(人員)於知識管理之差異性分析.….89 5.3.2 不同背景變項之眷服幹部(人員)於專業能力之差異性分析.….92 5.3.3 不同背景變項之眷服幹部(人員)於工作績效之差異性分析.….94 5.4 知識管理、專業能力與工作績效之相關分析………..96

5.4.1 知識管理、專業能力與工作績效變項之相關分析………..97

(10)

vi

5.4.2 知識管理與專業能力之相關分析………..97

5.4.3 知識管理與工作績效之相關分析………..98

5.4.4 專業能力與工作績效之相關分析………..98

第六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100

6.1 研究結論………100

6.1.1 眷服幹部(人員)知識管理、專業能力與工作績效現況分析..…100

6.1.2 眷服幹部(人員)不同個人背景對各變項之差異性………101

6.1.3 眷服幹部(人員)「知識管理」與「專業能力」之關聯性……..101

6.1.4 眷服幹部(人員)「知識管理」與「工作績效」之關聯性……..102

6.1.5 眷服幹部(人員)「專業能力」與「工作績效」之關聯性……..103

6.2 建議………..…….……….104

6.2.1 對國防部軍眷服務處的建議………104

6.2.2 對各軍種司令部軍眷服務組及輔支單位軍眷服務組的建議……105

6.2.3 對眷服幹部(人員)的建議………105

6.2.4 對後續研究的建議………..…..106

參考文獻………..………108

附錄………..115

(11)

vii

圖目錄

圖1.1 研究流程圖... 4

圖3.1 知識的層次關係………17

圖3.2 知識建構及維持模式………33

圖4.1 本研究架構………64

(12)

viii

表目錄

表2.1 國軍老舊眷村改建的沿革歷史及重要事項表…….…..…….…………6

表2.2 國軍老舊眷村改建「新制」與「舊制」比較表………13

表3.1 知識的定義彙整表...20

表3.2 知識管理的定義彙整表...29

表3.3 知識取得之定義彙整表...31

表3.4 知識儲存之定義彙整表………..………35

表3.5 知識移轉之定義彙整表………..…………39

表3.6 能力的定義彙整表………..………49

表3.7 專業能力的定義彙整表………..………51

表3.8 工作績效的定義彙整表………..………53

表3.9 工作績效的衡量定義彙整表………..………57

表3.10 以「知識管理」與「工作績效」為實證研究議題的相關論文彙整表...59

表3.11 以「知識管理」與「專業能力」為實證研究議題的相關論文彙整表...61

表3.12 以「知識管理」與「專業能力」為實證研究議題的相關論文彙整表...62

表4.1 問卷抽樣表………..………65

表4.2 各單位問卷回收統計表………..………65

表4.3 知識管理量表題項內容及題號彙整表………..………71

表4.4 專業能力量表題項內容及題號彙整表………..73

表4.5 工作績效量表題項內容及題號彙整表………..………74

表5.1 有效樣本之個人基本資料(背景變項)分析表………77

表5.2 問卷信度分析統計表………..………....79

表5.3 KMO 與 Bartlett 檢定及變項之累積解釋變異量……….……….79

表5.4 眷服幹部(人員)知識管理認知的情形…..………80

表5.5 眷服幹部(人員)在「知識取得」各問項的認知情形………81

表5.6 眷服幹部(人員)在「知識儲存」各問項的認知情形………82

表5.7 眷服幹部(人員)在「知識移轉」各問項的認知情形………82

表5.8 眷服幹部(人員)在「知識應用」各問項的認知情形………84

表5.9 眷服幹部(人員)專業能力認知的情形……….84

表5.10 眷服幹部(人員)在「專業知能」各問項的認知情形………..85

表5.11 眷服幹部(人員)在「專業技能」各問項的認知情形………..85

(13)

ix

表5.12 眷服幹部(人員)在「專業態度」各問項的認知情形………..86

表5.13 眷服幹部(人員)工作績效認知的情形………..87

表5.14 眷服幹部(人員)任務績效認知的情形………...87

表5.15 眷服幹部(人員)情境績效認知的情形………..88

表5.16 不同年齡對知識管理之差異性……….……….89

表5.17 不同學歷對知識管理之差異性………..90

表5.18 不同階級對知識管理之差異性………..90

表5.19 不同職務對知識管理之差異性………..91

表5.20 不同婚姻狀況對知識管理之差異性………..91

表5.21 不同服務年資對知識管理之差異性………..91

表5.22 不同年齡對專業能力之差異性………..92

表5.23 不同學歷對專業能力之差異性……….……….93

表5.24 不同階級對專業能力之差異性………...93

表5.25 不同職務對專業能力之差異性………..93

表5.26 不同婚姻狀況對專業能力之差異性………..94

表5.27 不同服務年資對專業能力之差異性………..94

表5.28 不同年齡對工作績效之差異性………..95

表5.29 不同學歷對工作績效之差異性………..95

表5.30 不同階級對工作績效之差異性………..95

表5.31 不同職務對工作績效之差異性………..96

表5.32 不同婚姻狀況對工作績效之差異性………..96

表5.33 不同服務年資對工作績效之差異性………..96

表5.34 知識管理、專業能力與工作績效各變項間相關分析表………..97

表5.35 知識管理與專業能力之構面相關分析表………..98

表5.36 知識管理與工作績效之構面相關分析表………..98

表3.37 專業能力與工作績效之構面相關分析表………..99

表6.1 眷服幹部(人員)個人背景變項在各研究變項上之差異性驗證…101 表6.2 知識管理與專業能力之相關性驗證…………..………..102

表6.3 知識管理與工作績效之相關性驗證………..………..103

表6.4 專業能力與工作績效之相關性驗證…………..………..104

(14)

1

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動機與背景

國軍老舊眷村是民國38 年政府播遷來台,為安置隨軍來台的國軍眷屬,

除接收日軍遺留眷舍外,並由國防部及各軍種單位分別籌款建造眷舍分配有 眷無舍官兵,使三軍官兵無後顧之憂,安心執行戰備任務所做的安頓軍眷之 措施。早年興建的國軍眷村,由於經費、材料有限,多以克難方式建造,不 僅空間狹小,缺乏衛浴、防災等設施,而且各戶面積僅有4 至 12 坪之間,成 為現今都市中雜陋地區,安全堪虞。政府為顧及國民生命財產安全,及配合 國土綜合開發政策、都市更新規劃及兼顧社會公平正義等需要,乃於民國66 年起,陸續頒訂多種具建設性的方案及相關措施,辦理國軍老舊眷村改建;

另從民國86 年起依「國軍老舊眷村改建條例」【27】辦理眷村改建。截至目 前為止,這數十年間產生諸多問題,相對承辦人也累積許多經驗(或知識),

惟因職務歷練及調整等因素,造成部分經驗(或知識)跟隨承辦人調職而也 跟著「失傳」及「流失」,而無法完整記錄供其他承辦人運用。

目前國軍老舊眷村改建工程區分為「舊制」與「新制」。依據民國69 年 頒行「國軍老舊眷村重建試辦期間作業要點」辦理改建之眷村,稱為「舊制」; 依據民國85 年頒佈「國軍老舊眷村改建條例」辦理改建之眷村,即稱為「新 制」。現行尚未完成改建之舊制眷村,均已奉行政院核定,採與地方政府合建 或委託由軍眷住宅公用合作社興建,並持續依相關規定執行眷村改建工作。

國防部為加速新制老舊眷村改建工作,除積極賡續運用配套合建、合作興建、

統包及總包等民間參與管道,推動眷村改建工程外,並配合國家整體住宅政 策及行政院91 年核定通過「國軍老舊眷村改建融資計畫」之政策精神,積極 輔導原眷戶遷購國(眷)宅及開放購置市場成屋等作為,以去化國宅餘屋及 市場成屋,創造眷改新契機,加速改建期程。

近年來,「知識」儼然成為經濟成長及提升國家競爭力的最主要驅動力,

民國85 年歐洲「經濟合作開發組織」(OECD)首度發表「知識經濟報告」,

認為以知識為本之經濟即將改變全球經濟發展型態,我國政府為順應潮流,

開始積極研擬相關政策,行政院並於民國89 年通過「知識經濟方案」。在 21 世紀瞬息萬變的新知識經濟時代中,知識便成為企業尋求永續經營的基礎,

(15)

2

且企業必須將組織內(外)的資訊,經過有效的選取,知識便成為企業尋求 永續經營的基礎,且企業必須將組織內(外)的資訊,經過有效的選取、分 類、儲存、擴散、更新及共享等過程,完整且迅速的擴散與分享至組織成員 中,以創造企業知識資本的價值,及增進企業核心能立即競爭的優勢。

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使得知識已成為現今社會中最重要經濟資源。目 前人類正位於一個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過渡時期,企業必須改變過去依賴有 形資產的經營模式,而以組織知識作為企業競爭力的主要來源。未來企業發 展的基礎將奠基於知識創造的能力上,只要企業內部擁有知識創造的能力,

便能提昇組織的競爭力並為其創造財富,也唯有如此,企業才可能在廣大市 場上保有與同行業相互競爭之實力。

彼得‧杜拉克(Drucker)【67】在哈佛商業評論中提到,認為今後在世 界上一種以知識和資訊為基礎的產業將居於領導地位,而所謂的「知識工作 者」也將替代藍領工人成為人力市場上的主流。微軟總裁比爾‧蓋茲(Gates)

在<數位神經系統>(Business at the Speed of Thought:Succeeding in the Didital Economy)【53】一書中,更明白的指出未來企業是以知識與網路為基 礎的企業;於是,在快速變革的數位時代,「知識管理」便成為企業競爭力之 所在。

資訊時代的蓬勃發展,知識在質與量的變化上更是一日千里,以知識管 理整合組織傳承之知識文化,成為企業成功經營的重心,而在政府提倡公務 機關企業經營的理念及發揮高度行政效率的目標下,知識管理不僅是私人企 業機構的當前課題,亦將為公務部門追求行政革新的改造工具。

若知識管理為新公務部門行政革新的改造工具,能讓公務機關的行政服 務品質有長足的提昇,對眷服單位而言,推廣知識管理層級至各項眷改工作 業務上,勢必將成為未來眷服單位高階管理者的管理核心,亦是影響眷改工 程最具深遠的決策之一。

「人才」是企業重要且無可取代的資源,當這些無形資產的重要性逐漸 升高,人力資源人員之專業能力也變的更具關鍵性;若能將其功能予以發揮,

成為新的競爭優勢,對當今企業能否繼續生存具有深遠的影響;同樣的,具 備豐富專業能力的眷服幹部(人員)方能應付日趨複雜多變的工作,提昇眷

(16)

3

服單位整體的績效。誠如上述,知識管理將成為未來眷服單位高階管理者的 管理核心,且精良的眷服幹部(人員)專業能力亦能提昇眷改工作績效,建 構知識管理的作業平台,有效的組織專業能力與資訊、經驗,透過知識管理 機制的移轉與分享,彰顯知識管理的效益。所以,如何將知識管理、專業能 力及工作績效的交互作用程度與相關性導入國軍老舊眷村改建,使其相輔相 成,實為本研究動機所在。

1.2 研究目的

本研究目的,期望透過國內外文獻的蒐集整理,運用知識管理相關的理 論及管理架構,歸納出知識管理、專業能力及工作績效的評核量表,並針對 眷服單位之眷服幹部(人員)實施問卷調查,以瞭解現行眷服單位知識管理 之實際作為,並探討知識管理、專業能力與工作績效的相關性,試圖建立眷 服單位的知識管理運作模式及架構,並探討眷服單位管理階層面臨決策時,

所依恃的知識管理需求要件。另外,透過知識取得、知識儲存、知識移轉與 知識應用等分析技術的瞭解,將有助於整體思考及規劃知識管理活動。具體 而言,本研究希望達成以下目的:

一、比較不同眷服幹部(人員)之個人特徵(年齡、學歷、階級、職務、婚 姻狀況、服務年資)對知識管理、專業能力及工作績效的差異性。

二、瞭解知識管理、專業能力及工作績效的意涵。

三、探討眷服幹部(人員)知識管理與專業能力的關連性。

四、探討眷服幹部(人員)知識管理與工作績效的關連性。

五、探討眷服幹部(人員)專業能力與工作績效的關連性。

六、探討影響眷服幹部(人員)知識管理、專業能力與工作績效的因素,並 提出有效的建議。

七、提供眷服單位各級管理階層參考,以引導未來知識管理執行之方向,有 效提昇眷服行政效能及服務品質。

(17)

4

1.3 研究流程

本研究從研究動機與背景、研究目的與相關文獻資料蒐集探討、問卷調 查等研究方法,再以統計資料實證分析,歸納出結論與建議,完成研究流程 圖。

圖1-1 研究流程圖 資料蒐集

研究動機與背景

研究目的

文獻探討

知識管理 專業能力 工作績效

問卷設計、調查與統計分析

研究結果

建議與結論

(18)

5

1.4 研究限制

一、本研究方法主要運用問卷調查法,受資料蒐集的完整性、時間、資源及 研究者的能力所限制。

二、調查對象為從事眷村改建之眷服幹部(人員)【志願役官士及聘僱人員】,

不包括義務役之官、士、兵及兼任人員。

(19)

6

第二章 國軍老舊眷村改建現況探討

2.1 國軍老舊眷村改建之緣起及沿革

歷年國軍老舊眷村改建的沿革及所發生的重要事項,彙整如表2.1【46】: 表2.1 國軍老舊眷村改建的沿革歷史及重要事項表

時間 重要事項摘要

66 年 9 月

前行政院長蔣經國先生,在聽取「國軍老舊眷村重建途徑 研究簡報」後開始辦理;同時國防部研擬「國軍老舊眷村 重建方案」,報請行政院核定實施。

66 年 11 月

經蔣前院長裁示:「由國防部選擇一、二處坐落土地位置

(區段)價值較高之少數眷村,與省、市政府個案協調進 行試辦。」

67 年 3 月 「國軍老舊眷村重建委員會第1 次會議」選定陸軍勤工新 村、空軍航建三村優先試辦,及其他試辦、協調單位。

67 年 6 月

為解決有眷無舍官兵住宅問題,期能比照「國民住宅條例」

及「中央各機關學校國有眷舍處理辦法及作業要點」之規 定,按土地公告現值計價取得建築用地;並經交據財政部 後,由其邀集各有關機關商討研議。

67 年 7 月

基於國宅用地及公教住宅改建用地均按土地公告現值計 售之精神,原則上應予同意,讓售對象應為有眷無舍之官 兵。國防部遂頒佈「國軍老舊眷村重建試辦期間作業要 點」,請各軍種單位照辦。

69 年 6 月

由於財政部國有財產局礙於相關規定歉難同意;修訂「國 軍老舊眷村重建試辦期間作業要點」報請行政院核備,其 中有關土地價款運用方面,明文「眷村土地讓售價款,以 房屋出售時之當期土地公告現值為原則」並同時增列「小 型眷村及散居戶遷建原則」。

69 年 8 月

修訂「國軍老舊眷村重建試辦期間作業要點」乙案,並參 考內政部會商研討之意見,修正後自行決定辦理。

(20)

7

表2.1 國軍老舊眷村改建的沿革歷史及重要事項表(續)

時間 重要事項摘要

80 年 2 月

因應台北市土地公告現值巨幅調漲,避免增加官兵購宅後 之負擔,經多次協調財政部國有財產局、行政院秘書處 後,報請行政院核定有關興建眷宅土地計價原則。經行政 院准照所報協調結論,本於職權,自行核處。

85 年 2 月 總統頒佈「國軍老舊眷村改建條例」。 85 年 11 月 行政院核定「國軍老舊眷村改建計畫」。

91 年 5 月 行政院核准「國軍老舊眷村改建融資計畫」。 93 年 6 月 行政院核准「國軍老舊眷村改建計畫展延」。

2.2 國軍老舊眷村改建之簡介

由國防部【27】研定「國軍老舊眷村改建條例草案」,報經行政院轉立法 院完成立法程序,並經總統頒佈實施。國防部並依「國軍老舊眷村改建條例」

(以下簡稱眷改條例)之規定,擬具「國軍老舊眷村改建條例施行細則」(以 下簡稱眷改條例施行細則)、「國軍老舊眷村改建計畫」(以下簡稱眷改計畫)

等,報經行政院核定並發佈實施。期能有效充分利用公有土地,整體規劃興 建住宅社區,健全都市發展及照顧原眷戶與中低收入戶。

一、眷改計畫期程:民國85 年 11 月行政院核定 161 處改建基地,91 年 6 月 刪除中低收入戶及不符開發效益等基地,調整為102 處,為因應遷購國

(眷)宅及市場成屋,93 年 9 月在調整為 90 處改建基地。

二、眷改政策:民國86 年以「全數興建住宅安置」為政策,民國 91 年 6 月 採「減少興建住宅、輔導眷村遷購國(眷)宅」方式安置;92 年 12 月 再調整以「興建住宅、輔購國(眷)宅及購置民間市場成屋」3 案併行 推動。

三、執行編組與權責:本計畫除國防部為主管機關外,並設以下編組,協助 推動國軍老舊眷村改建工作:

(一) 國軍老舊眷村改建推行委員會:

(21)

8

由國防部部長召集相關部會副首長級人員組成,負責審議眷改 計畫期程延長、預算執行調整、預算保留、預算追加及其他重大政 策與協調推動國軍老舊眷村改建事宜。

(二) 國軍老舊眷村改建基金管理委員會:

由國防部召集相關部會代表組成,負責眷改基金運用、管理等 審議工作。

(三) 專案編組:

於國防部總政治作戰局軍眷服務處內分設若干組,綜理國軍老 舊眷村改建全般工作;於各軍種司令部設置軍眷服務組,執行軍種 之國軍老舊眷村改建工作。

(四) 營建工程管理小組:

由國防部召集內政部營建署、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行政院 公共工程委員會等機關,以及遴聘具土木結構、建築、大地、機電、

環保、景觀等工程技術的專家、學者組成,負責協調眷改計畫住宅 興建工程有關議題。

四、計畫內容:

(一) 現況:符合國軍老舊眷村改建條例規定之待改建老舊眷村、散戶及 不適用營地現況如下:

1. 眷村土地:納入眷改計畫改建之老舊眷村土地面積共計約 1,562 公頃。

2. 對象:納入眷改計畫改建之眷戶(領有主管機關或所屬權責機 關核發之國軍眷舍居住憑證或公文書之國軍老舊眷村住戶)

(1) 眷村:542 處

(2) 原眷戶:7 萬 1,067 戶

(22)

9

(3) 違占建戶:6,978 戶

3 . 不適用營地:依規定篩選後計 53 處,面積約 103 公頃,將配合 興建住宅社區或處分作為周轉資金之標的。

(二) 改建基地規劃方式:以縣市為單位進行整體區位規劃,並以先建後 拆或建大村併小村方式執行。

(三) 社區規劃設計理念:

1. 參照國民住宅規劃及設計規則辦理(規範另訂),規劃出舒適、

安全、便利,並考量老人、幼童及殘障等需要,設計無障礙的 生活空間。

2. 住宅坪型:依眷改條例施行細則規定,區分為 26 坪型、28 坪 型、30 坪型及 34 坪型等(均以室內自用面積計算,不含公共 設施持分)。

(四) 興建住宅之配售:

1. 原眷戶:28 坪型(尉、士官級)、30 坪型(校官級)、34 坪型

(將官級)。

2. 違占建戶及中低收入戶:以 26 坪型為主。

(五) 社區管理維護:

1. 交屋時:會同承包商辦理住宅與公共設施之點交,並協助住戶 依「公寓大廈管理條例」之規定,成立社區管理委員會,自行 管理。

2. 交屋後:依眷改條例規定,由國防部列冊囑託當地地政機關,

辦理土地所有權移轉登記及建築改良物所有權第1 次登記時,

併為禁止處分之限制登記(國宅1 年、新建眷宅 5 年)。

(六) 配合各級(地方)政府都市更新、釋出公共設施用地:

(23)

10

篩選部份非住宅區或可供建築之用地作為興建住宅基地或列為 處分之標的外,餘屬公共設施用地部份,配合各級(地方)政府舉 辦公共工程之進度,及眷村改建計畫期程釋出,並按「各級政府機 關互相撥用公有不動產之有償與無償劃分原則」辦理相關撥用事宜。

(七) 提高土地利用價值,有效整合運用土地資源:

國軍老舊眷村土地,其權屬國有者,依眷改條例規定列為興建 住宅用地或處分用地;權屬其他公、私有(含事業單位)土地者,

依眷改條例規定,依個案協議辦理合建、發還或價購。

(八) 輔導原眷戶購置市場成屋:

由國防部代向建築商業工會或各級(地方)政府國宅機關,洽 詢未銷售之成屋、區位、面積、價格等基本資料,提供計畫改建之 眷村或自願領取輔助購宅款後搬遷之原眷戶,減少興建住宅資金之 支出。

2.3 國軍老舊眷村改建之區分

依據總統於民國85 年 2 月 5 日頒佈實施之「國軍老舊眷村改建條例」為 時間分界點,之前統稱為「舊制」;之後稱為「新制」【28】。

一、舊制:

自民國69 年起,依據「國軍老舊眷村重建試辦期間作業要點」,採

「與地方政府合建」或「委託軍眷住宅公用合作社自建眷宅」方式,到 85 年辦理之眷村重建稱之為「舊制」。其改建方式計有下列方式:

(一) 與省(縣、市)等地方政府合作改建國民住宅:

即由軍方列管單位與縣市政府協議簽定「改建協議書」辦理,

此一方式是眷村改建案最常採用的一種方式。

(二) 由「軍眷住宅公用合作社」辦理重建:

(24)

11

此乃由國防部負責籌措資金,將騰空之眷村由列管軍種交予軍 眷住宅公用合作社負責興建,完成後用以安置原眷戶及配售有眷無 舍官兵。

(三) 交由「中華民國婦女聯合會」改建成職務官舍:

此種改建完成後之房地產權仍為公有,且不出售,只用以安置 配住予原眷戶或當成地區「職務官舍」提供服現役之有眷官兵借住。

(四) 遷建:

此種改建方式主要係針對眷村土地面積在0.2 公頃以下之小型 眷村,將該眷村土地標售,並另選定一處適宜眷村辦理改建後,辦 理遷建。

(五) 與民間合作改建:

此種方式主要係針對占用民地之眷村辦理。

「舊制」推行迄今且奉行政院核定改建計78 處眷村,目前已完成重

(遷)建計62 處眷村,尚有 2 處眷村施工中(由「軍眷住宅公用合作社」

辦理重建);另計有四四東村等14 處眷村,補納國軍老舊眷村改建總冊

(改納新制)。 二、新制:

由於因上述「國軍老舊眷村重建試辦期間作業要點」係屬行政規則,

對於老舊眷村土地處分作法、完工住宅分配及原眷戶接受政府輔導購宅 標準、資金籌措與調度等,均與「國有財產法」、「土地法」等相關法令 有所抵觸或窒礙,因此,尚有五百餘個眷村無法辦理改建。

國防部於民國84 年 4 月間奉總統指示:「老舊眷村改建問題應予根 本解決,應加速眷村改建之政策設計,並採多元化、多樣化之方向進行,

以充分適應個別眷村情況及眷戶意願之差異性」而成立跨部會專案小組 研訂「國軍老舊眷村改建條例草案」,以期確立眷村改建之法源依據。該 草案經行政院核轉立法院完成立法程序,並由總統於民國85 年 2 月 5

(25)

12

日以總統華總字第27130 號令制定公布,全文 30 條。嗣後,依據「國軍 老舊眷村改建條例」之規定擬具「國軍老舊眷村改建條例施行細則」、「國 軍老舊眷村改建計畫」及相關子法、行政規則等六十餘種,使眷村改建 之法令更臻完善。

國防部將全省542 處老舊眷村納入改建計畫,依「建大村、遷小村」、

「先建後遷」、「全面改建」及輔導原眷戶領款搬遷與購置國(眷)宅或 價購市場成屋等原則,計畫期程自86 年至 98 年,規劃興建住宅社區 90 處,安置原眷戶7 萬 1,067 戶,採編列特別預算辦理,財源以納入改建 計畫(眷改總冊)之土地作價收入。目前執行情形分述如后:

(一) 已完工(含遷購安置):

計有桃園縣「僑愛新村」等45 處基地(安置 3 萬 9,180 戶)。

(二) 施工中:

計有台北縣「健華營區」等15 處基地(安置 1 萬 2,268 戶)可 於95~96 年陸續完工。

(三) 發包中:

計有台北市「平安新村」等4 處基地(安置 1,318 戶),可於95 年9 月前完成發包作業。

(四) 賡續興建住宅:

計有台北市「慈光五村」等20 處基地(安置 1 萬 5,310 戶),

現正陸續辦理建築師或技術服務廠商甄選及規劃作業。

(五) 遷購國(眷)宅及市場成屋:

計有6 處基地(可安置 2,991 戶),其中台中市「國安國宅」等 4 處已於 94 年 8 月完成;另台北市「木柵眷舍」等 2 處基地,管制 於98 年前完工遷購。

(26)

13

「新制」眷村改建雖延續「舊制」眷村改建之精神,惟在法令依據、適 用對象、財務來源、改建管道、改建原則、土地取得、計價及貸款、配售標 準以及各項補助費用均有所不同,茲分析如表2.2 所示。

表2.2 國軍老舊眷村改建「新制」與「舊制」比較表

項目 舊制 新制

法令 依據

國軍老舊眷村重建試辦期間作業 要點。

國軍老舊眷村改建條例。

適用 對象

民國 85 年 2 月 5 日以前已完成改 建之眷村及已報奉行政院核定改 建之眷村。

民國85 年 2 月 5 日以前成立,且 尚未奉行政院核定改建之老舊眷 村。

財源

1. 國軍官兵購置住宅貸款基金。

2. 土地讓售價款(69.3%輔助原眷 戶)。

3. 各級政府的國宅預算及原住戶 配合款及承購戶的購屋款。

眷改土地標售處分得款。

改建 管道

1. 與地方政府合建國民住宅(合 建國宅)。

2. 國防部委託軍眷住宅公用合作 社自建眷宅(自建眷宅)。

由國防部自行規劃招標、招商興 建。

改建 原則

1. 合建國宅:重建後之住宅,軍 方及省、縣(市)政府各二分 之一比例垂直整棟分配,軍方 分回部分優先安置原眷戶,如 有餘宅則配售有眷無舍之官兵 或遷建小型眷村。省、縣(市)

政府分回部分,配售一般民眾 國宅等候戶。

2. 自建眷宅:新建之住宅,除優 先安置原眷戶外,餘宅配售有 眷 無 舍 之 官 兵 或 遷 建 小 型 眷 村。

1. 重建後之住宅,優先安置原眷 戶,及遷建地區周邊之其他眷 村之原眷戶。

2. 全額配售眷村(或周邊之其他 眷村)內違占建戶。

3. 如有零星餘宅由主管機關配售 有眷無舍之官兵或公開標售予 一 般 民 眾 ( 商 服 設 施 公 開 標 售)。

(27)

14

表2.2 國軍老舊眷村改建「新制」與「舊制」比較表(續)

項目 舊制 新制

土地 取得

1. 運用個案眷村原址土地,權屬 國有者報經行政院核定專案讓 售,配售予重建眷村之眷戶或 有眷無舍官兵;權屬地方政府 者協調比照辦理。

2. 土 地 權 屬 私 有 者 協 調 價 購 取 得。

1. 按眷村分佈位置,依條件相近 者整體分區規劃,運用既有之 老舊眷村及國軍不適用營地之 國有土地,全數一次報經行政 院核定後,辦理集中興建住宅。

2. 土地權屬地方政府所有者,以 當年度公告土地現值價購。

3. 土地權屬私有者協調價購取得

計價 方式 及貸 款

1. 合建國宅:

(1)以個案眷村完工當期(當年)

土地公告現值總值之 69.3%

補助原眷戶購宅,不足時協 助辦理國宅優惠貸款及一般 利率貸款。

(2)現役有眷無舍官兵及一般承 購戶全額價購,並協助辦理 國宅優惠貸款及一般利率貸 款。

2.自建眷宅

(1)以個案眷村完工當期(當年)

土地公告現值69.3%補助原 眷戶購宅,不足時協助辦理 合作金庫銀行一般利率貸 款。

(2)現役有眷無舍官兵及一般承 購戶全額價購,並協助辦理 合作金庫銀行利率優惠貸款

(房價的70%)及一般利率 貸款。

1. 以各直轄市、縣(市)轄區內同 期改建之國軍老舊眷村土地,以 可計價土地公告現值總額 69.3

%為補助眷戶購宅之分配總額。

2. 補助眷戶購宅之分配總額達房 地總價以上者,原眷戶無須負 擔自備款;未達房地總價之不 足款由原眷戶自行負擔,負擔 最高金額以房地總價20%為 限,仍有不足部分由「國軍老 舊眷村改建基金」支付。

3. 違建戶、中低收入戶、有眷無舍 官兵以全額價購,符合國宅承購 條件者,洽請各縣(市)政府提 供優惠貸款。

(28)

15

表2.2 國軍老舊眷村改建「新制」與「舊制」比較表(續)

項目 舊制 新制

配售 標準

1. 配售標準:

將級:34 坪型(權狀坪數約 50 坪)。

上校級:30 坪型(權狀坪數約 45 坪)。

中校以下軍官級:26 坪型(權 狀坪數約42 坪)。

士官級:24 坪型(權狀坪數約 40 坪)。

2. 可依承購戶意願,無條件自費 增購上一坪型

1. 配售標準:

將級:34 坪型(權狀坪數約 55 坪)。

校級軍官:30 坪型(權狀坪數 約50 坪)。

尉級軍官及士官級:28 坪型(權 狀坪數約48 坪)。

違占建戶及中低收入戶:26 坪 型(權狀坪數約46 坪型)

2. 可依承購戶意願,無條件自費 增購上一坪型

(29)

16

第三章 文獻探討

本章主要在彙整過去學者對本研究之議題所著文獻,分別探討知識管 理、專業能力及工作績效之國內外相關文獻及本研究探討之方向加以摘述,

並釐清各項變數定義,導引出本研究之架構。

3.1 知識管理

管理學大師杜拉克(Drucker)指出知識在社會演進的過程中,扮演著極為 重要的角色。另一位管理學者梭羅(Thurow)宣稱在第三次工業革命中,知 識已取代先前經濟體系中土地與能源的地位。第五項修練作者聖吉(Senge)

亦指出,未來競爭優勢的唯一來源是組織所擁有的知識,以及組織能夠較其 競爭對手擁有更快速學習的能力。【1】

Drucker 於 1965 年就已寓言:「『知識』將取代土地、勞動、資本、機器 設備等,而成為最重要的生產因素」。Gates 更指出:「在速度的時代中,每個 人都是知識工作者,成功的知識管理,可以使員工隨時、隨地、隨處得到他 所想要的資源,如此方能因應競爭的需求」。由此可知,知識是使企業立於不 敗之競爭利器。【19】

3.1.1 知識的定義

說文解字:「知者,從口從矢,意味知理之速,如矢之疾也;識者,一日 知也。」知識二字合則為「意識作用的認識」。哲人亞里斯多德則認為「知識 為經驗的累積。」

Drucker【66】曾提及,知識已成為當代經濟中最重要的資源,其重要性 以凌駕勞力、資本、土地之上,且會形成組織的獨特性。管理學者梭羅

(Thurow)【96】指出:「二十一世紀是人類從工業經濟過渡到知識經濟的時 代,知識經濟將成為未來產業及國家競爭力的關鍵。」所謂的知識經濟時代,

主要是以知識資本為主要的生產要素,透過創新與研究發展等知識成果投入 生產,提昇產品的價值性。因此,知識經濟不僅改變傳統經濟行為,為社會 帶來巨大的衝擊,也為人類未來的生活方式帶來無限的可能性。

(30)

17

近年來知識管理的研究與討論蔚為風潮,但知識管理的定義究竟是什 麼,目前學術界與實務界對它仍有許多不同的看法,因此我們在深入探討知 識管理之前,首先應該先了解什麼是「知識」。所謂「知識」是一種結合經驗、

背景脈絡、詮釋與反思的資訊;它以一種準備應用於決策與行動的高價值形 式儲存在組織中【44】。

知識管理涵蓋範圍不僅涉及知識,更包括資料(data)、資訊

(information)、知識(knowledge)與智慧(wisdom)。在發展知識管理解決 方案時,必須結合並善運用之,便可取得綜合性效果【36】,如圖 3.1 所示。

圖3.1 知識的層次關係【36】

一、資料(data):

資料是一種未經過處理過的文字或數字,它是一種對事件審慎、客 觀的紀錄,發生在組織活動與外在環境互動的過程中。例如,詳細地記 錄某一地區的某日的溫度變化、降雨量或風速。

智慧

知識

資訊

資料

透過行動、應用來創造

開創價值的直接材料

有目地的整理來傳達意念

定量顯示事實

(31)

18

二、資訊(information):

資訊是將所蒐集來的資料經過經驗與構思,而加以整理的成果。資 訊或稱為「外顯的經驗」(explicit experiences),通常被儲存在半結構 化的內容中,例如文件、電子郵件、語音郵件及多媒體系統中。要提高 組織中資訊的價值,靠的是易於搜尋與重複使用的系統,以學習的方式 來管理資訊內容【22】。

與數據不同的是,資訊具有意義-也就是彼得˙杜拉克(Peter F.

Druker)所說的資訊具有「關聯性與目標」。資訊不但有潛力能夠塑造接 受者的看法,同時資訊本身是因為某些目的而結合起來。當數據結合之 後,才會形成資訊。我們可以透過:

(一) 脈絡化(contextualized)。

(二) 分類(categorized)。

(三) 計算(calculated)。

(四) 更正(corrected)。

(五) 濃縮(condensed)。

組合而成,不同的方式為數據賦予價值,並進一步轉化為資訊【59】

例如,把某一地區的某一年度的降雨量與溫度、濕度變化記錄資料與農 業生產量作比較分析所得到的訊息。

三、知識(knowledge):

所謂的知識是一種流動性的綜合體,是由於個人的「潛在的經驗」

(tacit experience)所組成;其中包括結構化的經驗、價值以及經過文字 化的資訊。此外,知識亦包含專家獨特的見解與智者的思想。在組織中 知識不僅存在於文件與儲存系統中,也蘊含在日常例行工作、過程、執 行與規範中,當然也儲存在專家及智者的腦海中【18】。

四、智慧(wisdom):

(32)

19

所謂智慧意指一種直觀性知識(intuitive knowledge)。即具備對事物 的判斷力,而能有效率、效能地把知識應用在日常生活與工作中【94】。

智慧通常帶有哲學和宗教色彩,定義較為艱難,例如超越知識最高階層 次的睿智和大智慧等。智慧本意是從事蒐集和組合,以便能選擇和形成 一種印象。它的內容涉及專業領域知識的表示、取得及問題解決策略。

換句話說,它須隨著知識的成長與經驗的累積而逐步提昇能力,透過對 知識的適當利用來展現高度的智慧,並且產生更多有用的知識【36】

知識是資料(data)、文化脈絡(culture context)以及經驗(experience)

的整合。其中,文化脈絡是人們看待事情時的觀念,會受到社會價值、宗教 信仰、天性以及性別等影響;經驗則是個人從前所獲得的知識;而資訊則是 在資料經過儲存、分析以及解釋後所產生的,因此資訊具有實質的內容與目 標,卻沒有任何意義。

不過知識與資訊仍有差異存在,Nonaka&Takeuchi【84】從觀念、行動 與意義三方面探討,發現知識具有以下特性:一是知識涉及信仰和承諾,其 關係著某一種特定的立場、看法或意圖;二是知識涉及行動,通常含有某種 目的;三是知識涉及到意義,總是和特殊情境互相呼應。也就是知識在觀念、

行動與意義方面,皆比資訊更為深入。

由此可知,知識並非單一的概念,而是具有多種不同面向(Facets)的綜合 體。是由,經驗、技巧、文化、性格、個性、感覺等因素交互而成,而且知 識具備資訊(information)、能力(capacity)、態度(attitude)等特性。正因為知 識是不同面向之綜合體,強調本身之行動性,所以,知識若要創造附加價值 的效果,必需不斷累積與再利用,將已存在的知識,透過獨特的洞察力與創 造力整合之後,可產生更有價值的新知識【99】。

劉常勇【37】認為資訊是知識的輸入端,技術是知識的輸出端,但資訊 與技術的定義與內容較明確清楚,而知識是需要經由客觀分析與主觀認知形 成,且與人的知覺能力有關,比較難系統化與明確的淬取。

綜合上述,學者們對於知識所提出的定義,我們發現知識基本上可以分 為內隱知識與外顯知識,可以為個體所擁有也可以在團體中分享。另外「知 識」也具有層級性,基本上可以分為資料、資訊與知識以及智慧四個層級。

(33)

20

知識不同於資訊,其特徵在資訊要經過學習過程與價值認知方能形成知識。

知識也不同於技術,技術是產品與服務的具體組成部分,因此僅屬於有形知 識的一部份,而知識還包括產品與服務的抽象組成部分,知識的累積與活用 可以作為驅動技術研發與創新的重要基礎。

本研究認為知識之定義為:「人類生活、思想、經驗之累積,透過文字、

語言、影像等形式儲存,供他人參考、應用、創新所得之產品。」因此,知 識的意義,除了擁有對特定領域之專業化知識外,更應透過不斷累積與再利 用,整合已存在知識,創造有價值的新知識。以下將各學者對於知識的定義 彙整如表3.1 所示。

表3.1 知識的定義彙整表

項次 學者 年代 知識的定義

1 Dretske 1981 知識是一種全面性的名詞,其包含了以資訊

(information)為基石的信念。

2 何國光 民79

知識是經驗累積的紀錄、是事實組織的系統 化、是對事實的一種理解、是一種理解的行為 或狀態、是人的已知和未知。

3. Toffler 1990 知識是致使經濟成長快速的因素。

4. Quinn 1992

知識是現代公司新力量基礎,大部分的產品和 服務的價值都建基於如何發展無形的知識,例 如技術的know-how、產品設計、對顧客的瞭 解、個人的創造研發能力等。

5. Wiig 1993

吸收資訊之後,個人透過經驗、價值觀和信仰 的整合應用與判斷力的思考,產生反應和行 動,進一步將資訊轉換成知識。

6. Nonaka&

Takeuchi 1995

知識是有充分根據的信仰,是一種個人以「真 相」為目標,不斷調整個人信仰的動態人文過 程。知識具有以下特性:一是知識涉及信仰和 承諾;二是知識涉及行動;三是知識涉及到意 義,總是和特殊情境互相呼應。

(34)

21

表3.1 知識的定義彙整表(續)

項次 學者 年代 知識的定義

7. 謝清俊 民85

知識就是古人在論及認知問題時常提到的「所 知」,指的是人類知道的所有事物。從今日看 來,「所知」指的是知識必需憑藉能被察覺的 物質形式表達出來,才能供人類辨識、溝通、

保存和作種種利用,而資訊就是知識在媒介上 呈現的形式。

8. Davaenport

&Prusak 1998

知識是一種流動性質的綜合體,包括結構化的 經驗、價值及經過文字化的資訊,包含專家的 見解,為新經驗提出的評估、整合與資訊等提 供架構。知識起源於智者得思想。在組織中,

知識不僅存在文件與儲存系統中,也蘊含在日 常例行工作、過程、執行與規範之中。

9. O'Dell 1998

知識比資訊重要,通常組織裡四處充斥著資 訊,但是直到這些資訊被人們應用,這些資訊 都不算是知識。就這點來看,資料(data)和 資訊(information)都不算是知識,唯有在分 析過資料,瞭解所獲得之資訊後採取行動,所 獲得的才是知識。

10. 李立書 民88

一個企業,關於行銷、產品、技術及經營管理 的一種經驗、智慧或構想,在經過結構化之處 理後,讓這些知識資產可以與其他同事分享與 再用,以創造出企業利潤。

11. 劉常勇 民89

資訊是知識的輸入端,技術是知識的輸出端,

但資訊與技術的定義與內容較為明確清楚。而 知識是須要經由客觀分析與主觀認知形成,且 與人相關,相對也比較難系統化與明確的粹 取。知識是一種有價值的智慧結晶,可以資 訊、經驗心得、抽象的觀念、標準作業程序、

系統化的文件、具體的技術等方式呈現,但知 識呈現的形式雖多,在本質上必需具備創造附

(35)

22

表3.1 知識的定義彙整表(續)

項次 學者 年代 知識的定義

11. 劉常勇 民89 加價值的效果。

12. Beijerse 2000

知識具有資訊(information)、能力(capacity)、

態度(attitude)三方面之特性,是由經驗、技巧、

文化、性格、個性、感覺等因素交互而成的結 果。

13. Harris 2000

知識是結合各項資訊、文化背景及經驗。資料 為已知事實的最低層次,其本身沒有意義,需 被分類、聚集、分析和解釋。當資料經過處理 成有其主旨及目的的資訊,方有意義。資訊與 事件的來龍去脈和經驗作結合,形成知識。

3.1.2 知識的分類與內涵

有關知識的分類與內涵,學者分別提出不同的見解,以下就各學者提出 之看法依序予以彙整。

一、依知識的呈現程度分類:

(一) Polanyi【86】首先將知識分為外顯與內隱知識二類:

他認為外顯知識意指可形式化、可制度化、言語傳達的知識;

內隱知識則是屬於個人的,與特別情境有關,且難以形式化與溝通。

並進一步將內隱知識分成三類:

1. 資訊處理的速度與同時性,迫使新技能學習者必須解決自己本 身協調的細節,此種情形下,實際的成效不會被減速且不能緩 慢地練習。

2. 因為行動鑲崁在脈絡中,很難明確表達精通某項技能所需的所 有事。

(36)

23

3. 複雜技能細節的關係,有時候會因語言而流失,就算是單獨各 項可以明確表達,但仍不能描述其關係與特性。

(二) Hedlund【76】將知識分為:

1. 外顯的知識(articulated knowledge/information):

為一種可以詳加敘述或用文字、電腦程式、專利或圖形來 加以表示的知識。

2. 內隱的知識(tacit knowledge/information):

為一種非口頭、直覺且不清晰(unarticulated),無法明確 表達的知識。

(三) 外顯知識(explicit knowledge)【83】:

「可以用文字和數字來表達的客觀且形而上的知識。」外顯知 識是關於過去的事件或涉及非此時此地的對象,與特殊的現實情境 較無關聯。另外,外顯知識有規則也有系統可循,且容易藉具體的 資料、科學公式、標準化的程序或普遍的原則來溝通和分享。內隱 知識(tacit knowledge)則為:「無法用文字或句子表達的主觀且實 質的知識。」內隱知識是特殊情境下的產物,且包括認知和技能兩 種元素。

(四) Howells【77】定義「內隱知識」為:

「不可編輯也無法具體化的Know-How 這種知識是經由非正 式的學習行為與程序而取得。透過非結構化或半結構化學習,是內 隱知識獲取與移轉的關鍵過程」。Howells 認為在移轉內隱知識時,

人員接觸時間長短與週期是關鍵因素。

二、依知識的可移動性分類:

Badaracco【51】將知識依其可移動性分為可移動的知識及嵌入組織 的知識:

(37)

24

(一) 可移動的知識:

1. 存在設計之中的知識:

某些知識可以套裝成公式、設計手冊,或者技術規範,意 指此種知識是可以明白描述的,而且只要人員受過適當的訓 練,都可以檢視此類知識。

2. 存在機器的知識:

經濟學家肯尼斯包可曾說機噐是「凝結的知識」,其意指可 藉由「逆向工程」,將機噐以反向拆解來取得製造技術。

3. 存在腦海中的知識:

組織中的人員經由實際工作之後,藉由經驗而得到的知識 會儲存於腦海中,當這些人員離開組織之後,便會將知識帶走。

(二) 嵌入組織的知識:

將知識透過內隱的技巧,建立團隊、組織常規,或以較廣泛的 專業知識所聯合的網路關係而形成的知識。這些知識存在於個人與 組織的特殊關係、規範、態度、資訊流程及決策過程之中,很難透 過文字或符號來移轉給他人,必須經過長期努力及熟悉才能習得。

儲存嵌入組織知識的方式,有個人、工作團隊、特別規範、態度、

資訊流程、決策程序、作業程序、溝通系統、企業文化或外部機構 的關係等。

三、依核心能力知識基礎分類:

以「知識基礎」的觀點來定義「核心能力」,並將組織核心能力分為 四個構面,而且認為在知識移轉時,愈後面的層面愈難進行移轉。組織 核心能力四個構面如下:【4】

(一) 實體系統(physical system):

(38)

25

具體呈現在設備上的軟體知識,若可建立成為資料庫,則能夠 成為長期存在的核心能力。一般而言,這些知識是相當外顯的,例 如引擎測試資料、百貨公司的顧客資料等。

(二) 管理系統(managerial system):

代表創造知識(例如學徒計畫或內部網路)及控制知識(例如 激勵系統及報告結構)的正式及非正式的做法。指導資源分配及應 用的組織常規(如激勵計畫、訓練計畫或升遷實務等),雖然內容可 以文字化,但在實際運作時會需要一些內隱的內容。

(三) 員工的技能與知識(employee knowledge and skill):

這是最明顯的構面,而依其專屬性又可分為公開的(或科學 的)、產業專屬的、廠商專屬的三個層次。

(四) 價值與規範(value and norm):

決定何種知識要被尋找及培育,何種知識的建立活動要被支持 及鼓勵,亦即一種與地位、階層、儀式及熱烈信仰等相關的系統,

是對於公司知識內涵及結構匯集方式的一種價值觀。

四、依知識轉移過程階段分類:

Harem,Krogh & Roos【74】認為知識轉移過程中的知識觀念可分 為以下四類:

(一) 瞭解缺乏的知識(scare knowledge):

瞭解與認知到缺乏知識的知識。

(二) 知道他人知識的知識:

知道他人的知識,可以協助缺乏知識的人尋求正確的人請求協 助的知識(knowledge about other’ knowledge)。

(三) 行為表現的知識(behavioral knowledge):

(39)

26

瞭解如何以行為表現的知識,行為上的選擇由行為上的知識所 決定,包括形式構面(瞭解組織結構、策略、公司遠景等正式知識)

以及社會-個體構面(有些屬於個體的行為知識,有些則屬於許多 人共同的行為知識)。

(四) 工作導向的知識(task-oriented knowledge):

此類知識與技術問題關係較大,即關心如何解決工作上的問 題。工作導向的知識定義十分廣泛,可能與前三類有重疊部分,且 每人對工作導向知識的認知可能都不同。

五、依專業人員智慧程度分類:

Quinn【87】認為在後工業時代,企業成功的關鍵已經從有形資產的 管理,逐漸移轉至對人類智慧與系統的管理能力。今日新經濟體系的價 值與產業成長,也大多是由專業人員的智慧所創造出來的。依專業智慧 在組織內運作的重要程度,將其分為四個層次:

(一) 實證知識(know what):

專業人員經過廣泛而深入的訓練與實際經驗,可以掌握特定領 域的基本知識。專業人員必須具備實證知識,但這並不能保證可以 創造出成功的產品與服務。

(二) 高級技能(know how):

指將「書本上習得的知識」轉化為有效的執行。專業人員必須 將所習得的特定領域之專業知識,應用到複雜的現實問題上,並創 造出實用價值,這是專業人員最頻繁的活動層次。

(三) 系統認知(know why):

對特定專業領域的因果關係深入瞭解,在執行任務中習得知 識,而能解決更大更複雜的問題,以創造更大的價值。擁有系統認 知知識的專業人員,常可以預測事物之間微妙的互動與非預謀行動 之結果。此種知識最終的表現受過高度訓練之直覺。

(40)

27

(四) 自我創造的激勵(care why):

此包含追求成功的意志、動機與調適能力。具備高度動機與創 造力的組織,往往比享有更多財務資源與有形資產的組織有更傑出 的表現。此種知識使得專業人員面臨外在環境快速變遷時,擁有更 強的適應能力。

六、依智慧資本分類:

擔任美國財星雜誌編輯的國際智慧資本專家 Thomas A. Stewart 對 於智慧資本的概念有其獨到的見解,認為智慧資本是每個人能為組織帶 來競爭優勢的一切知識與能力的總和。換言之,凡是能夠用來創造財富 的知識、技能、資源、智慧財產等智慧材料,就稱為智慧資本。進一步 說,智慧資本也就是知識資本。書中引用加拿大商銀昂哲以及斯堪地亞 艾文森的看法,將智慧資本分為人力資本、結構資本、顧客資本三部分:

【7】

(一) 人力資本:

及即個人能為顧客解決問題的才能。人力資本的重要性在於它 是創新及更新的源頭,例如實驗室裡的研究人員。

(二) 結構資本:

將人力資本包裝起來,供其一再發揮功效以創造價值的能力,

也就是將個人知識轉換為公司資產。有了這些結構資本,成員之間 才能快速地分享知識與傳播知識。

(三) 顧客資本:

一家廠商與往來者之間的關係。廣義來說,顧客資本可以包含 與下游顧客及上游供應商之間的關係。

3.1.3 知識管理的定義

美國生產力與品質中心【50】指出,知識管理是一種有意識的策略,是

(41)

28

一種複雜的過程,其必需有強而有力的能力因子為基礎作為支持,包括策略 與領導、文化、科技和測量。而過程則包括創造、認證、蒐集、調適、組織、

應用和分享。故當組織運用知識管理策略執行業務時,將比財物資源、市場 地位、技術或其他任何公司資產更重要。因為員工須要知識來增進他們的能 力,藉以改善或更新產品、提供優質的服務、改變系統和結構以及溝通解決 問題。這些能有效增進知識資產價值的活動均屬於企業內部知識管理的範 圍,包括知識的清點、評估、監督、規劃、取得、學習、流通、整合、保護、

創新活動,並將知識視同資產進行管理【38】。也就是知識管理可在知識型企 業中,建構一個有效的知識系統,讓組織中的知能能夠有效的創造、流通與 加值,進而不斷的產生創新性產品【10】,以增進企業之附加價值。

自從微軟總裁 Bill Gates【53】在「數位神經系統」一書中,指出「未來 企業是以知識與網路為基礎的企業,未來的競爭則是知識與網路的競爭」之 後,知識管理漸漸從資訊科技和人文兩種活動取向來分析【95】。資訊科技取 向的知識管理等於資訊管理,重視電腦與資訊科學等學科,關注於建構知識 管理系統、人工智慧(AI)、流程再造等。人文取向的知識管理等於人員的管 理,重視哲學、心理學、社會學及企業管理學等學科,強調評估、改變和改 進組織成員的個人技巧與行為。也可說是資訊通訊科技和新的工作組織之總 和,透過資訊管理和組織學習來改造組織知識的使用,其過程是將隱性知識 外顯化的策略【1】。

Drucker【66】在「後資本主義」(Post-Capitalization)一書中,明白表示

「知識工作者」(Knowledge-worker)將成為社會主流,始引起全球廣泛討論「知 識」之重要性,接著提出知識管理是有目的、有系統、有組織的學習與應用 知識,進而創新知識,亦即使既有的知識產生作用,變成力量。也就是透過 知識創新、知識儲存、知識分享與知識利用等活動,轉化為組織的知識,以 協助組織追求更高的績效、成長能力和更好的競爭力。

知識管理近年來漸漸受到重視之後,相關的研究也如雨後春筍般的出 現,但是對於什麼是知識管理的定義,目前還沒有一個一致性的看法。每一 位研究者從自己研究的主題與領域,來探討知識管理,則對知識管理的定義 也有不同。定義的不同並不表示誰的觀點正確,但卻呈現出一個事實,那就 是知識管理可以研究探討的議題十分廣泛,它是一種綜合性的概念。本研究 茲就將各學者對知識管理的定義彙整如表3.2 所示。

(42)

29

表3.2 知識管理的定義彙整表

項次 學者 年代 重點摘要

1. Bertels 1996

認為知識管理是組織管理知識的能耐,包括:

一、知識分析:

以知識模塑技術與知識擷取技術來模塑知識 來源,分析知識的可用性、缺點及適用處。

二、知識規劃:

規劃組織所需知識、發展知識源、知識型系統 以支援人力部門,確保組織競爭力。

三、知識科技:人工智慧技術與方法。

2. Laurie 1997

知識管理是經由一連串創造知識、獲取知識以及使 用知識的過程,以提昇組織的績效。

知識管理最常和兩種類型的活動有關:

一、將個人的知識文件化,然後透過公司的資料庫 散播出去。

二、透過群組軟體、電子郵件及網路等方式,分享 知識,進一步創造新知識。

3. Millar 1997

知識管理包括四個相互依賴的活動:知識鑑別、編 纂、交替和產生。尤其,知識的編纂可使知識傳達,

而交替活動包括知識傳遞和知識接收的同化。

4. 劉常勇 2000

有關知識的清點、評估、監督、規劃、取得、學習、

流通、整合、保護、創新活動,並將知識視同資產 進行管理,凡是能有效增進知識資產的活動,均屬 知識管理的內容。

5.

美國生產 力與品質

中心

2000

是一種有意識的策略,是一種複雜的過程,其必需 有強而有力的能力因子為基礎作為支持,包括策略 與領導、文化、科技和測量。而過程則包括創造、

認證、蒐集、調適、組織、應用和分享。

6. Sveiby 2000

知識管理可以從資訊科技和人文兩種活動取向來 分析。資訊科技取向的知識管理等於資訊管理,重 視電腦與資訊科學等學科,關注於建構知識管理系

(43)

30

表3.2 知識管理的定義彙整表(續)

項次 學者 年代 重點摘要

6. Sveiby 2000

統、人工智慧(AI)、流程再造等。人文取向的知 識管理等於人員的管理,重視哲學、心理學、社會 學及企業管理學等學科,強調評估、改變和改進組 織成員的個人技巧與行為,知識就等於過程,須要 不斷的建構和改進。

7. 王如哲 2000

為促進人員運用知識的一種機制,可視為整合的系 統,對象則是智慧財產,強調知識循環和無形資產 之管理,其等於資訊通訊科技和新的工作組織之總 和,透過資訊管理和組織學習來改造組織知識的使 用,其過程是將隱性知識外顯化的策略。

8. 王誕生

林柏章 2001

將個人知識透過知識創新、知識儲存、知識分享與 知識利用等活動,轉化為組織的知識,以協助組織 追求更高的績效、成長能力和更好的競爭力。

9. Drucker 2002

知識管理是有目的、有系統、有組織的學習與應用 知識,進而創新知識,亦即使既有的知識產生作 用,變成力量。

綜合上述學者們對知識管理的論點,知識管理的意涵就是一種策略管理 過程,不論組織內部或外部知識,若能透過系統化的流程,以知識取得、知 識蓄積、知識流通、知識創造及知識擴散等方式,將有助於個體知識能力與 潛能的開發,並建構組織整體績效與競爭力。本篇研究對知識管理的看法是,

知識管理是指組織內部有效管理知識,於適當時機將知識提供給組織成員,

幫助組織內成員從事知識分享的工作,進而提昇組織內部活動效能,達成組 織發展的目標與維持競爭力。

3.1.4 知識管理程序

以知識管理程序來看,各家的學者看法皆有不同,其區分方式有知識獲 取、知識蒐集、組織創造、知識擴散、知識移轉、知識應用知識保護等流程。

其中Gold et al.【70】以知識取得程序(acquisition process)、知識轉換程序 (conversion process)、知識應用程序(application process)及知識的保護程序

(44)

31

(protection process)來區分;Wiig【98】則分為知識創造與獲得、知識編譯與 轉換、知識散播與知識應用等方式;故本研究採用Gold et al.、Wiig 及 Huber

【78】等學者的觀點,將知識管理流程區分為知識的取得、知識的儲存、知 識的移轉及知識的應用等加以討論。

一、知識的取得:

知識的取得是組織知識獲得的程序,經由先天學習、經驗學習、分 享學習、技術再生、搜尋與注意的程序而獲得知識,並透過內外環境的 偵察和知識的擴散,以強化核心競爭力。另外,知識取得程序,其基本 意義即是獲得知識,而不論是知識創造、知識獲得、知識捕捉或知識搜 尋等其實都代表同意的概念;而獲得知識有兩種主要程序,其一是學習 新知識,其二是除了既有知識,再經由個人或組織團對開創新知識;而 這些知識的活動都有相同的目的,即是累積知識。為促使組織能有效地 取得外來知識之介面管理活動,因此,妥善運用知識移轉,將可增進知 識取得之效能。各學者對知識取得之種類彙整如表3.3 所示。

表3.3 知識取得之定義彙整表

項次 學者 年代 重點摘要

1. Nonaka

&Takeuchi 1995

知識的創造係由內隱知識與外顯知識之互動而 來,簡稱S(共同化)E(外顯化)C(結合)I

(內化)模型。

一、共同化:由內隱到內隱。

二、外顯化:由內隱到外顯。

三、結合:由外顯到外顯。

四、內化:由外顯到內隱。

2. Barton 1995

一、外部獲取知識來源:

顧問、客戶、國家實驗室、供應商、大學及 其他競爭或非競爭公司。

二、獲取外部知識的機制:

觀察、授權、研發合約、技術股、共同研發、

特許、合資及購併。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Basing on the observation and assessment results, this study analyzes and discusses the effects and problems of learning the polynomial derivatives on different level students

Though there are many different versions of historical accounts regarding the exact time of his arrival, Bodhidharma was no doubt a historical figure, who, arriving in

• developing coherent short-term and long-term school development plan that aligns the school aims, the needs, interests and abilities of studen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Microphone and 600 ohm line conduits shall be mechanically and electrically connected to receptacle boxes and electrically grounded to the audio system ground point.. Lines in

™ ™ When ready to eat a bite of your bread, place the spoon on the When ready to eat a bite of your bread, place the spoon on the under plate, then use the same hand to take the

The aims of this study are: (1) to provide a repository for collecting ECG files, (2) to decode SCP-ECG files and store the results in a database for data management and further

McCreedy , “The Process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Within organization :a Critical Assessment of both Theory and Practice”, Knowledge and Process Management, Vol.6,

Through the enforcement of information security management,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this study uses RBAC (Role-Based Access Control) as the model to focus on diffe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