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知識的分類與內涵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頁 35-40)

第三章 文獻探討

3.1 知識管理

3.1.2 知識的分類與內涵

有關知識的分類與內涵,學者分別提出不同的見解,以下就各學者提出 之看法依序予以彙整。

一、依知識的呈現程度分類:

(一) Polanyi【86】首先將知識分為外顯與內隱知識二類:

他認為外顯知識意指可形式化、可制度化、言語傳達的知識;

內隱知識則是屬於個人的,與特別情境有關,且難以形式化與溝通。

並進一步將內隱知識分成三類:

1. 資訊處理的速度與同時性,迫使新技能學習者必須解決自己本 身協調的細節,此種情形下,實際的成效不會被減速且不能緩 慢地練習。

2. 因為行動鑲崁在脈絡中,很難明確表達精通某項技能所需的所 有事。

23

3. 複雜技能細節的關係,有時候會因語言而流失,就算是單獨各 項可以明確表達,但仍不能描述其關係與特性。

(二) Hedlund【76】將知識分為:

1. 外顯的知識(articulated knowledge/information):

為一種可以詳加敘述或用文字、電腦程式、專利或圖形來 加以表示的知識。

2. 內隱的知識(tacit knowledge/information):

為一種非口頭、直覺且不清晰(unarticulated),無法明確 表達的知識。

(三) 外顯知識(explicit knowledge)【83】:

「可以用文字和數字來表達的客觀且形而上的知識。」外顯知 識是關於過去的事件或涉及非此時此地的對象,與特殊的現實情境 較無關聯。另外,外顯知識有規則也有系統可循,且容易藉具體的 資料、科學公式、標準化的程序或普遍的原則來溝通和分享。內隱 知識(tacit knowledge)則為:「無法用文字或句子表達的主觀且實 質的知識。」內隱知識是特殊情境下的產物,且包括認知和技能兩 種元素。

(四) Howells【77】定義「內隱知識」為:

「不可編輯也無法具體化的Know-How 這種知識是經由非正 式的學習行為與程序而取得。透過非結構化或半結構化學習,是內 隱知識獲取與移轉的關鍵過程」。Howells 認為在移轉內隱知識時,

人員接觸時間長短與週期是關鍵因素。

二、依知識的可移動性分類:

Badaracco【51】將知識依其可移動性分為可移動的知識及嵌入組織 的知識:

24

(一) 可移動的知識:

1. 存在設計之中的知識:

某些知識可以套裝成公式、設計手冊,或者技術規範,意 指此種知識是可以明白描述的,而且只要人員受過適當的訓 練,都可以檢視此類知識。

2. 存在機器的知識:

經濟學家肯尼斯包可曾說機噐是「凝結的知識」,其意指可 藉由「逆向工程」,將機噐以反向拆解來取得製造技術。

3. 存在腦海中的知識:

組織中的人員經由實際工作之後,藉由經驗而得到的知識 會儲存於腦海中,當這些人員離開組織之後,便會將知識帶走。

(二) 嵌入組織的知識:

將知識透過內隱的技巧,建立團隊、組織常規,或以較廣泛的 專業知識所聯合的網路關係而形成的知識。這些知識存在於個人與 組織的特殊關係、規範、態度、資訊流程及決策過程之中,很難透 過文字或符號來移轉給他人,必須經過長期努力及熟悉才能習得。

儲存嵌入組織知識的方式,有個人、工作團隊、特別規範、態度、

資訊流程、決策程序、作業程序、溝通系統、企業文化或外部機構 的關係等。

三、依核心能力知識基礎分類:

以「知識基礎」的觀點來定義「核心能力」,並將組織核心能力分為 四個構面,而且認為在知識移轉時,愈後面的層面愈難進行移轉。組織 核心能力四個構面如下:【4】

(一) 實體系統(physical system):

25

具體呈現在設備上的軟體知識,若可建立成為資料庫,則能夠 成為長期存在的核心能力。一般而言,這些知識是相當外顯的,例 如引擎測試資料、百貨公司的顧客資料等。

(二) 管理系統(managerial system):

代表創造知識(例如學徒計畫或內部網路)及控制知識(例如 激勵系統及報告結構)的正式及非正式的做法。指導資源分配及應 用的組織常規(如激勵計畫、訓練計畫或升遷實務等),雖然內容可 以文字化,但在實際運作時會需要一些內隱的內容。

(三) 員工的技能與知識(employee knowledge and skill):

這是最明顯的構面,而依其專屬性又可分為公開的(或科學 的)、產業專屬的、廠商專屬的三個層次。

(四) 價值與規範(value and norm):

決定何種知識要被尋找及培育,何種知識的建立活動要被支持 及鼓勵,亦即一種與地位、階層、儀式及熱烈信仰等相關的系統,

是對於公司知識內涵及結構匯集方式的一種價值觀。

四、依知識轉移過程階段分類:

Harem,Krogh & Roos【74】認為知識轉移過程中的知識觀念可分 為以下四類:

(一) 瞭解缺乏的知識(scare knowledge):

瞭解與認知到缺乏知識的知識。

(二) 知道他人知識的知識:

知道他人的知識,可以協助缺乏知識的人尋求正確的人請求協 助的知識(knowledge about other’ knowledge)。

(三) 行為表現的知識(behavioral knowledge):

26

瞭解如何以行為表現的知識,行為上的選擇由行為上的知識所 決定,包括形式構面(瞭解組織結構、策略、公司遠景等正式知識)

以及社會-個體構面(有些屬於個體的行為知識,有些則屬於許多 人共同的行為知識)。

(四) 工作導向的知識(task-oriented knowledge):

此類知識與技術問題關係較大,即關心如何解決工作上的問 題。工作導向的知識定義十分廣泛,可能與前三類有重疊部分,且 每人對工作導向知識的認知可能都不同。

五、依專業人員智慧程度分類:

Quinn【87】認為在後工業時代,企業成功的關鍵已經從有形資產的 管理,逐漸移轉至對人類智慧與系統的管理能力。今日新經濟體系的價 值與產業成長,也大多是由專業人員的智慧所創造出來的。依專業智慧 在組織內運作的重要程度,將其分為四個層次:

(一) 實證知識(know what):

專業人員經過廣泛而深入的訓練與實際經驗,可以掌握特定領 域的基本知識。專業人員必須具備實證知識,但這並不能保證可以 創造出成功的產品與服務。

(二) 高級技能(know how):

指將「書本上習得的知識」轉化為有效的執行。專業人員必須 將所習得的特定領域之專業知識,應用到複雜的現實問題上,並創 造出實用價值,這是專業人員最頻繁的活動層次。

(三) 系統認知(know why):

對特定專業領域的因果關係深入瞭解,在執行任務中習得知 識,而能解決更大更複雜的問題,以創造更大的價值。擁有系統認 知知識的專業人員,常可以預測事物之間微妙的互動與非預謀行動 之結果。此種知識最終的表現受過高度訓練之直覺。

27

(四) 自我創造的激勵(care why):

此包含追求成功的意志、動機與調適能力。具備高度動機與創 造力的組織,往往比享有更多財務資源與有形資產的組織有更傑出 的表現。此種知識使得專業人員面臨外在環境快速變遷時,擁有更 強的適應能力。

六、依智慧資本分類:

擔任美國財星雜誌編輯的國際智慧資本專家 Thomas A. Stewart 對 於智慧資本的概念有其獨到的見解,認為智慧資本是每個人能為組織帶 來競爭優勢的一切知識與能力的總和。換言之,凡是能夠用來創造財富 的知識、技能、資源、智慧財產等智慧材料,就稱為智慧資本。進一步 說,智慧資本也就是知識資本。書中引用加拿大商銀昂哲以及斯堪地亞 艾文森的看法,將智慧資本分為人力資本、結構資本、顧客資本三部分:

【7】

(一) 人力資本:

及即個人能為顧客解決問題的才能。人力資本的重要性在於它 是創新及更新的源頭,例如實驗室裡的研究人員。

(二) 結構資本:

將人力資本包裝起來,供其一再發揮功效以創造價值的能力,

也就是將個人知識轉換為公司資產。有了這些結構資本,成員之間 才能快速地分享知識與傳播知識。

(三) 顧客資本:

一家廠商與往來者之間的關係。廣義來說,顧客資本可以包含 與下游顧客及上游供應商之間的關係。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頁 3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