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Copied!
8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題目:逆物流機制成功因素探討- 以機械產品為例

Success factors of reverse logistics: a study in the machinery industry

系 所 別:科 技 管 理 研 究 所 學號姓名:E09603041 黃 建 隆 指導教授:田 效 文 博 士

中華民國九十七年七月

(2)

謝 辭

自從學校畢業,進入職場工作近二十年之後,還能有機會回到學校重拾起 課本,和其他同學討論課業與分享工作經驗,實在是我從未想過,也讓我最為 珍惜的一件事。

本人實屬平庸駑頓之輩,拙著於今日得以完成,首要感謝恩師 田效文教授 的諄諄教誨與不厭其煩的指導,舉凡研究方向、題目的擬定與確立、觀念的指 正...等,恩師都很細心的逐一教導,使學生受益匪淺,師恩浩蕩,在此由衷 的感謝。

承蒙口試委員 鐘宜展博士與 邱重欽博士的不吝指導,對於拙著之指正並 賜于寶貴之意見,斧正疏漏,使拙著更加嚴謹完善。同時在此也對曾經教導過 我的老師們:李友錚博士、林錦煌博士、賴以軒博士、陳俐文博士、馬恆博士、

許良僑博士、李欣怡博士...等,致上深深的敬意。

最後要感謝美雲學姐、伊婷學姐、玟諭同學與科管所其他同學們在求學期 間給我學習上的指點與協助。更要感謝父母栽培與妻兒的支持,沒有他們的不 斷鼓勵,身處事業與學業兩頭燒的我,真不知該要如何撐過來!再度感謝時時 關心我的朋友弟兄們,有你們在工作及事業上的支持,才讓我能完成這論文。

最後,謹以此論文獻給所有我愛的人與愛我的人。

黃建隆 于

中華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 中華民國九十七年五月二十日

(3)

摘 要

企業從事綠色生產(Green Production)、綠色設計(Green Design)、資源回 收再利用(Resource Recovery)與再製造(Remanufacturing)等自然環境的保護 與天然資源的有效運用及再利用,已成為全人類必須共同面對的問題。由於人 們對有限的自然資源以及對環境的不斷關懷,愈來愈多的國家建立了嚴格的「產 品回收」法令。通常,製造商被賦予當顧客使用後或產品到達壽命週期時之產 品回收的責任。由此可知,未來幾年逆向物流運籌將成為決定產品的設計、生 產、與配銷的關鍵因素。消費者對新製造產品與回收再製造品的接受度,及生 產廠商從事綠化生產能否達到經濟成效與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成為一項重要的課題。

台灣為機械產品的生產大國,其消費與廢棄量也是相當可觀。若機械產品 在設計時也能考量其維修、再利用及報廢資源回收時之方便性,便可大量減輕 維修、再利用及報廢資源回收時之成本與環境負荷。

本研究選定機械產業為本研究的研究對象。以文獻分析法與問卷調查法的 方式進行,研究對象以台灣中部地區機械產業的相關從業人員及一般消費者為 訪問對象。

本研究發現,由於消費大眾及政府管制法規對環保要求日趨嚴格,對環境 品質的要求愈來愈高,而有關環保法規的訂定也因應國際環保潮流的趨勢逐漸 由污染發生後的管制與處理,朝向產品的開發與設計等初始階段即考慮環保衝 擊,預先加以限制和規範。在企業進行產品的開發與設計時,若將綠化生產的 觀點納入考量,則可清楚勾勒出產品供應鏈的完整程序,有助於企業進行逆物 流決策時參考的依據。

本文就消費者及生產廠商(供應商)面對機械產品逆物流作業之意見,探 討機械產品之綠色設計重點方向,以供各界先進參考。

關鍵字:機械產品、逆物流、綠色設計

(4)

目 次

摘 要... i

目 次...ii

表 次...iiv

圖 次... v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2

第二節 研究目的... 2

第三節 研究範圍... 4

第四節 研究流程...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產業背景... 7

第二節 綠化供應鏈... 11

第三節 逆物流... 12

第四節 國際環境管理規範... 2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5

第一節 研究架構... 25

第二節 研究變數與研究假說... 25

第三節 研究問卷設計... 33

第四節 研究問卷信度與效度分析... 34

第四章 資料分析... 35

第一節 消費者資料分析... 35

第二節 生產廠商(供應商)資料分析... 45

第三節 驗證結果... 5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63

(5)

第一節 研究結論... 63

第二節 研究限制... 64

第三節 研究建議... 65

參考文獻... 67

附錄A... 75

附錄B ... 78

(6)

表 次

表1 機械工業產業特性... 7

表2 ISO14000 系列標準目前已正式頒布的標準 ... 21

表3 各方文獻與學者對逆物流活動研究與定義... 26

表4 逆物流活動的任務實施者定義... 27

表5 供應商及消費者問卷之 Cronbach's Alpha 值 ... 34

表6 消費者問卷年齡 * 教育程度 * 性別 交叉表... 36

表7 消費者問卷職業別 * 月收入 * 性別 交叉表... 38

表8 消費者對逆物流活動問卷之平均值與標準差... 42

表9 消費者部份單一樣本 T 檢定分析表-假說一(Test Value = 3) ... 44

表10 消費者部份單一樣本 T 檢定分析表-假說二(Test Value = 3) ... 44

表11 消費者部份單一樣本 T 檢定分析表-假說三(Test Value = 3) ... 45

表12 消費者部份單一樣本 T 檢定分析表-假說四(Test Value = 3) ... 45

表13 生產廠商(供應商)年齡 * 教育程度 * 性別 交叉表... 46

表14 生產廠商(供應商)員工 * 營業額 * 屬性 交叉表... 48

表15 生產廠商(供應商)問卷廠商屬性 * ISO 認證 交叉表 ... 50

表16 受訪廠商對逆物流活動問卷之平均值與標準差... 51

表17 供應商部份單一樣本 T 檢定分析(Test Value = 3) ... 55

表18 供應商部份單一樣本 T 檢定分析(Test Value = 3) ... 55

表19 供應商部份單一樣本 T 檢定分析(Test Value = 3) ... 56

表20 供應商部份單一樣本 T 檢定分析(Test Value = 3) ... 56

表21 消費者單一樣本統計量... 57

表22 消費者單一樣本檢定... 58

表23 供應商單一樣本統計量... 58

表24 供應商單一樣本檢定... 59

(7)

表25 本研究假設及驗證結果彙整表(消費者部分)... 61 表26 本研究假設及驗證結果彙整表(供應商部分)... 61

(8)

圖 次

圖1 研究流程圖... 6

圖2 1981~2006 年台灣機械設備業產值與成長率... 9

圖3 1992~2005 年台灣機械設備業生產指數與生產價值指數... 10

圖4 完整的綠化生產與逆物流系統... 13

圖5 本研究之概念架構... 33

(9)

第一章 緒論

近年來由於科技的進步帶動全球經濟的迅速發展。天然資源的開採造成自 然環境的破壞,資源枯竭的隱憂逐漸浮現,同時造成天然資源的價格不斷上漲。

許多企業不只面臨到全球性的市場爭奪,更要面臨全球性的資源爭奪戰。自然 環境是人類生存與經濟發展的基礎,人類社會與經濟活動所須要的資源都取自 於自然環境,盲目地追求無限制資源使用的經濟成長,會危及自然環境與人類 生存的永續發展,因此,企業從事綠色生產(Green Production)、綠色設計(Green Design)、資源回收再利用(Resource Recovery)與再製造(Remanufacturing)

等自然環境的保護與天然資源的有效運用及再利用,已成為全人類必須共同面 對的問題。

由於人們對有限的自然資源以及對環境的不斷關懷,愈來愈多的國家建立 了嚴格的「產品回收」法令。通常,製造商被賦予當顧客使用後或產品到達壽 命週期時之產品回收的責任。由此可知,未來幾年逆向物流運籌將成為決定產 品的設計、生產、與配銷的關鍵因素。消費者對新製造產品與回收再製造品的 接受度,及生產廠商從事綠化生產能否達到經濟成效與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成為一項重要的課題。

機械業一向有「工業之母」的稱號,在台灣的中部已成為機械業群聚的地 區,創造出上、中、下游完整的產業鏈。有鑑於此,本研究選定機械業為研究 對象。討論機械產業應如何建立逆物流機制,以因應政府法令與國際環保規範 的要求,透過綠色供應鏈管理與機械產業特性等文獻探討,以及針對生產廠商、

經銷管道及消費者的問卷調查等方式,深入探討行政機關、生產廠商、消費者 之間對機械產品的「綠化生產」與「逆物流」所造成的影響與對「再製造」產 品的接受度,探討生產廠商、經銷商與消費者之執行條件與作法。

最後,由各構面探討政府、企業、消費者執行綠色生產與消費常面臨之法 規不完善與內部資源整合等困境與挑戰並對綠色供應鏈管理架構與現況,提出

(10)

持續改善的建議。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製造業是一個國家競爭力的基楚。我國的機械產業因政府政策的導向及時 空背景的影響,在台灣的台中縣、市逐漸形成機械業群聚的地區。不斷吸引相 關廠商進駐設廠,以製造優勢帶動傲人的經濟成長。創造出完整的產業鏈,形 成環環相扣的綿密分工網絡。成為全球前五大的工具機出口國。如此特殊的產 業結構,也使機械產業成為台灣少數能自創品牌而行銷全球的產業。

過去台灣產業之所以能在國際間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主要憑藉低廉的 工資與匯率,形成的「價格競爭力」。然而,隨著台灣工資水準的上升與匯率的 上揚。以及東南亞國家與中國大陸等低工資國家的競爭,逐漸喪失價格競爭力。

迫使國內許多仰賴「價格競爭力」的產業紛紛出走。而機械業為因應此大環境 的改變,除了降低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外,更是不斷創新、加強研發能力。進 而形成品質取勝的所謂「品質競爭力」。

然而隨著全世界環保意識的高漲以及國際貿易與環境保護問題間的糾結,

全球各地產業的經營與管理者,均已深切體認到自身產品在未來市場的行銷與 推廣,不能再僅僅依靠傳統的價格與品質二個要素,而必須考量到其第三個訴 求面向,就是產品的綠色生產(Green Production)、綠色設計(Green Design)、

資源回收再利用(Resource Recovery)與再製造(Remanufacturing)等企業社會 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而此訴求在可預見的未來將是廠商左右 產品市場版圖的關鍵因素。

第二節 研究目的

全世界的組織正持續的努力發展革新和創新方法以提升他們的競爭力。

Bacallan(2000)建議這些組織中的某些成員透過改進他們的環境效能以遵循環 境設置規章,以及滿足顧客對關懷環境的需求,並且減輕產品和服務活動對環

(11)

護企業形象以保持或是提升綠色競爭力之外,在部分已開發國家,企業甚至面 臨到必須遵循相關的法令或規定才得以繼續營運與獲利的困境。因此如何有效 提升綠色物流管理,尤其是逆向物流管理,成為企業當今重要的管理議題之一。

由於歐盟首先於 2003 年 2 月公布了「廢電機電子指令(Waste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 WEEE)」與「危害物質限用指令(Restriction of Hazardous Substance, RoHS )」,同時亦在 2004 年推出了「能源使用產品生態化設計指令 (Eco-Design Requirements for Energy Using Products, EUP)」的草案,並於 2006 年 7 月開使實施。期望能夠對歐盟各國電機電子產品對環境的衝擊予以有效的 管制,因此國內目前對逆向物流的研究大多集中於電機電子產品對環境衝擊的 議題,如(黃詩彥,2000;施勵行,2001;魏凡峰,2002;郭文清,2004;郭 玲君,2004;盧煒竣,2004;賴義方,2004;李思漢,2004;洪維謙、林我聰,

2006;紀宗衡、林明輝,2006;楊錦洲、林文燦、賴張揚、葉子明,2006)等,

均曾對電機電子產品方面作過深入的研究與探討。

而台灣的機械產業在全世界中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因此亦有(蕭宏利,

1998;吳正煒,2003;劉仁傑,2003;陳德富,2004;汪孟君,2005;陳建宗,

2005)等對機械產業作過深入的剖析。因為有大量的從業人員與高比例的出口 量,使台灣成為全球前五大的工具機出口國。也使機械產業成為台灣少數能自 創品牌而行銷全球的產業。

雖然世界各國環境保護的相關法令尚未對機械產業有明顯的規範,但全球 對企業社會責任CSR(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的重視卻與日劇增。因 此,本研究的焦點集中在機械產業如何面對全世界環保意識的高漲,與自身產 品在未來市場的行銷時,可能面臨逆向物流的趨勢時能否成功的因素與作為。

再從企業經營者的層面來看,企業必需處理愈來愈多的產品退貨、回收及維修 等,將會關係到顧客滿度的問題,而且面對環保法規的要求,廢棄物回收再利 用與再生資源的重複使用已經成為企業經營的關鍵議題。由此可知,逆向物流

(12)

活動對二十一世紀的企業經營是非常重要,且不容忽視的。

台灣機械產業欲脫離低價競爭的產品價格戰,掌握二十一世紀環境保護標 準設定先機。期望能有效幫助機械產業界達到更完善的綠色管理目標。本研究 參考(Fleischmann, et al., 1997; Stock, 1998; Beamon, 1999; Rao, 2002; Zhu, Sarkis & Geng, 2005)等對逆物流任務所提出的見解與分析結論,歸納出:政府 機關、企業、消費者。三者對逆物流活動有主導之地位,而其對逆物流活動之 角色、執行因素、執行表現、認知及參與等,將影響逆物流績效之表現。因此 本研究試圖回答下列四項問題:

一、逆物流任務實施者的態度對逆物流活動是否有影響?

二、組織資源因素對逆物流活動有是否有影響?

三、影響逆物流活動實施因素,對逆物流活動是否有影響?

四、企業實施逆物流活動,對逆物流實施者滿意績效是否有影響?

第三節 研究範圍

機械工業在台灣地區多以中小企業為主,由於產業的關聯性大,極為仰賴 衛星體系的分工支援,故形成了不少產業聚落,如台中縣市的工具機、台南塑 膠機械與紡織機械、高雄與桃園的化工機械、豐原的木工機械。由於相關產業 相互依存的因素,使台灣的中部地區成為機械業群聚的地區。而台中縣市機械 產業佔全國機械業產值達 37%,成為我國機械廠商數最多的地區(經濟部工業 局機械業電子化教戰手冊,2003)。若以全球機械業的產值來加以分析,我國機 械 業 的 產 值 約 佔 全 世 界 機 械 業 產 值 的 第 十 位 ,( 經 濟 部 工 業 局 資 訊 網 http://www.moeaidb.gov.tw/)因而在全球機械產業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在與日俱增的競爭環境中,消費者對環境保護的意識抬頭,消費者對於製 造商的回應能力、產品品質與服務水準及社會責任的要求越來越高,藉由產業 供應鏈的分析、探討台灣未來機械產業是否願意建構逆向物流的管理機制,以 回應環保意識的抬頭、法令的規定,降低企業成本及重視售後服務等因素成為

(13)

機械產業將面對的新課題。

有鑑於此,本研究選定機械產業為本研究的研究對象,以文獻分析法與問 卷調查法的方式進行,研究對象以台灣中部地區機械產業的相關從業人員及一 般消費者為訪問對象。研究範圍是機械產業對「逆物流」的認知與接受度及機 械業逆物流的可行性的研究。並針對一般消費者對綠化生產產品及再製造產品 的接受程度加以分析探討。

第四節 研究流程

本研究流程由確認研究問題與研究方向為開端,進而引發研究目的與範 圍,以建立研究之架構,而進一步透過文獻探討回顧機械產業、逆物流,再以 問卷設計與發放,將收集的資料進行統計分析,最後由研究結果得到結論與建 議。研究流程圖如圖1 所示。

(14)

1 研究流程圖

問卷設計:

1. 供應商 2. 消費者

問卷調查與整理

統計分析

結論與建議 問卷預試

問卷修改

確認研究問題與研究方向

研究架構與論文架構擬定與建立 確認研究目的與研究範圍

文獻探討:

1. 機械產業 2. 逆物流

(1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產業背景

機械工業在台灣整體產業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因政府政策的導向及時 空背景的影響,使台灣的中部地區成為機械業群聚的地區。台灣機械工業廠家 數約11,500 家,佔製造業 14.8%,機械工業相關從業人員 145,000 人,佔 6.1%。

(經濟部工業局資訊網,http://www.moeaidb.gov.tw/)機械產業以環環相扣的綿 密分工網絡。創造出全球前五大的工具機出口國。使機械產業成為台灣少數能 自創品牌而行銷全球的產業。

機械工業由於與相關產業之發展息息相關,許多機械設備與下游應用產業 相關技術存在著密不可分之關係,因此下游應用產業對於生產技術之要求,常 常成為帶動上游機械工業業者產品改良之主要動力,且機械工業產品品質亦對 下游應用產業對外競爭力影響甚巨。根據經濟部工業局機械業電子化諮詢訪視 服務團(劉仁傑,2003)指出機械業對一個國家的重要性有以下說明:

表1 機械工業產業特性 機械工業產業特性

1.為一個國家工業化程度之指標

分析世界機械工業之發展,主要生產國為日本、德國、美國為首要,機械工業 發展程度水準如何,可作為一個國家工業化程度之指標,目前我國已邁入已開 發國家之林,如何提昇國內工業化程度,端視機械工業之發展。

2.是一個涵蓋二、三級產業之系統性工業

由上游原材料至各種零組件之加工組裝、機械設備之產製(二級產業)及自動化 系統之規劃應用(二級及三級產業),涵蓋產業廣大且深遠。

3.為融合多元專業科技的工業,且為技術及資本密集之工業

機械工業發展迄今,技術的突破與創新、品質水準的提升已不是單單機械領域 可克服支援的,其已融合了電子、機械、光電、材料、物理等等多方面專業科 技的工業,係屬技術及資本密集之工業。

(16)

1 ()

4.重經驗傳承並加工層次高

機械工業是具有歷史的,且講求連續性與經驗傳承,高度倚賴專業人才,機械 自材料、零組件的加工至成品,需百項以上之加工程序逐一串聯起,方可產製 出成品,屬加工層次非常高之產業。

5.種類多、產量小

應用範圍涵蓋廣,且各領域間技術獨立及專業性均高,致種類非常多而且繁 多,除部份共通零件外,難以大量生產。

6.投資回收慢,景氣反應慢

由於投資較大,製程較長,回收較其他產業漫長;且在景氣恢復慢之狀況下,

往往在其他產業景氣回升之後,方有反應。

7.隨時代變遷生命週期逐漸縮減

時代不斷地變遷,隨著消費者需求的變動,機械為滿足下游應用產業需求亦跟 著產生變動,然而若消費者需求不一時,變動更大,導致對上游的機械設備需 求亦變化不一,因此在變異性大、產品週期短的時代裡,機械設備的生命週期 亦跟著縮減。

8.加工製程長,附加價值高

一般而言,機械自加工至成品,需百項以上之加工程序。

9.產業關聯性大

機械業涵蓋上游材料、零組件產業,下游食品、紡織、橡塑膠、運輸工具、金 屬製品、電子、電器等產業。

資料來源:劉仁傑,2003,取自

http://www.ecos.org.tw/doctemp/00000/ebmfg_67020021230100052.pdf。

我國機械工業歷經了四、五十年的歷史,機械產值約佔全世界產值的第十 位,(經濟部工業局資訊網,http://www.moeaidb.gov.tw/)發展迄今無論在國內 市場或國際市場上已佔有舉足輕重之地位,且對產業界之發展、整體製造水準 之提升,重要性亦逐年加重。

一、產業現況

由於就國內機械工業廠商95%以上屬中小企業經營規模,一直存在著員工 流動率高、業界產品同質性高、技術不易累積等問題。但也因為中小企業的彈 性與韌性,創造了台灣機械業在近二十五年裡大幅躍進的現象(如圖 2),尤其在

(17)

1982~1997 年之間,生產總值由 1982 年的 806 億台幣,到 1997 年的 4,197 億台 幣,15 年間成長了 4.21 倍,為產值成長的加速期,其後產值成長趨緩,生產總 值維持在4,000 億台幣的水準,產值處穩定成長階段,最高曾在 2000 年創下 4,447 億台幣的最高峰,2001 年則受到全球景氣衰退及政治局勢不穩定的影響,生產 總值僅達3,764 億台幣。(劉仁傑,2005)

-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6,000 7,000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00 01 02 03 04 05 06

:億台

-20%

-15%

-10%

-5%

0%

5%

10%

15%

20%

25%

產值 成長率

3,764

5,877

2 1981~2006 年台灣機械設備業產值與成長率

資料來源:劉信宏,2007,取自 http://www.itri.org.tw/。

2002 年後影響全球經濟景氣的不利因素逐漸和緩,整體機械工業產值逐漸 向上提升,2005 年生產總值則進一步成長至 5,633 億台幣,到了 2006 年則上升 至5,877 億台幣,這 10 年間不斷成長,為產值成長的加速期,而且生產總值維 持在4,000 億台幣以上的水準。除了市場需求回穩之外,中國大陸市場強大的需 求也是帶動機械工業產值增加的主要動力,而且重要商品如電子資訊產品、汽 車及民生消費品等市場需求明顯上揚,可以預期我國機械工業的總產值將會持 續上升。(劉信宏,2007)

二、產業價值

工業生產指數反映製造業生產量變動的情況,即已排除因價格變動而產生 的影響;而工業生產價值指數則反映製造業產值變動的情形,它們量度製造商 所收取的實際價值 ( 即已扣除任何退回買家的折扣或回佣,並加上任何附加費

(18)

用 ),但運輸費用和其他雜費並不包括在內。

若以 2001 年為基期(生產指數為 100),我國機械設備業生產指數於 2000 年曾創下118.02 之波段高峰,2001 年受到全球景氣衰退影響而降低了 18.02%,

並於2002 年至 2003 年間逐步回穩,隨後一路穩健成長,至 2005 年生產指數至 140.36。若就整體產值成長而言,2001 年至 2005 年間,我國機械設備產值成長 則較產量的成長更為快速,2005 年生產價值指數達 150.7。以機械業在我國經濟 發展的重要性,除了由受僱員工人數及登記工廠家數分析我國機械產業的投入 狀況,了解我國機械產業的經濟地位,另外也可由產出部分分析機械產業對國 家經濟的貢獻度,如圖3 所示。

118.02 100

76.71

100

115.53 136.05

140.36

89.32

119.96 120.07 143.34

150.7

60 80 100 120 140 160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生產指數 生產價值指數

3 1992~2005 年台灣機械設備業生產指數與生產價值指數

資料來源:劉仁傑,2005,頁 19-26。

三、產業前景

台灣人口數約只有2,300 萬人,占全球總人口數不到 0.5%,但生產的機械 產品卻能行銷全球。若以產值比較,我國機械產值約佔全世界第十位。(經濟部 工業局資訊網,http://www.moeaidb.gov.tw)對全球機械產業的發展具有絕對的 影響力。

在全球化的觀念和環境保護的實踐上已蔚為趨勢的二十一世紀,面對多變

(19)

的產業環境時,如何加強產品創新開發與設計製造能力,進而兼顧人類生存環 境的維護,將是企業界不可默視的問題,與其消極逃避,不如積極因應。產品 的綠色生產(Green Production)、綠色設計(Green Design)、資源回收再利用

(Resource Recovery)與再製造(Remanufacturing)等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將是台灣機械產業必需面對的生存發展之道。

第二節 綠化供應鏈

自泰勒(Taylor)提倡分工與標準化的概念開始,供應鏈(Supply Chain)

是以生產導向作為主要思考方式。供應鏈(Supply Chain)是指從原物料供應到 最終產品的產生。Scannell, Vickery, and Droge (2000)認為供應鏈管理是積極地 從事對互相連結的組織(從消費者到原物料供應商)間之產品服務流程及資訊 流程從事計劃與協調。因此供應鏈管理的重點在於如何有效地將企業的本身各 項功能與企業外部的供應商作有效的連結。隨著時代進步,供應鏈已變成以消 費者為導向的思維方式,也就是說依據消費者的需求來改變製造的流程。而現 在綠色供應鏈的觀念,更已將環境衝擊的因素納入考量。(Beamon, 1999)

Winn and Roome(1993)指出:「環境管理是指就產品、製程和組織對實體、

生態、文化系統的衝擊之管理」。意即企業針對其營運活動過程中,其可能對自 然生態環境產生影響的處理方式、程序或行動。

所謂綠化供應鏈是指:基於市場對綠色產品的需求,以及國際法規與標準 的建立,已驅使製造業提升對於環境的承諾,在此準則作用下,開發綠色產品 已成為企業一項重要的活動(Fiksel, 1993)。過去的產業環保工作通常只著重於 工廠之空氣、水、廢棄物等污染的控制,而且是由政府來監督。雖然有許多的 企業按部就班依法令之要求來做好環保之工作,但也有許多企業抱著得過且 過,能躲就躲的方式來求取更高的利潤,而政府之人力能力有限,對環保工作 是極大的挑戰,成效有待商榷。隨著環境意識抬高,產品所引發之環境衝擊更 是水漲船高,所以綠化供應鏈之建構已成為當前提供綠色產品與邁向永續性社

(20)

會的主要挑戰及潮流。(賴義方,2003)面對這些環境問題的挑戰,先進國家正 逐漸以污染預防(Pollution Prevention)做為環境保護的基礎以及環保施政的重 點,將過去以政府為主體的「行政管制」執行「管末處理」之方式,修改為政 府結合業界成為「合作夥伴」來共同執行「污染預防」工作。「環境管理系統」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s, EMS)即為因應此種環保趨勢而發展出來 的管理制度。其目的在於激發業界自行規畫有系統的污染預防及持續改善的措 施,以自律性的企業經營模式,促使企業接受以環境資源妥善使用為中心理念 的生產營運方式,符合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兼籌並顧的理想。並期藉由該項管 理系統之推動,以提高企業環境績效及經營效率;並進而改善企業體質,以達 永續發展的目標。(顧洋,1997)

至於何謂綠色產品(green product)?一般認為綠色產品至少應包括:(1)

以關懷環境、尊重萬物生命為前提的產品;(2)耗用最低能源的產品;(3)對 環境造成最低污染的產品;(4)可回收與重覆使用的產品等,意涵。因此,綠 色產品不僅在研發及生產的過程中,儘量做到對環境最低的傷害,並必須考慮 到產品本身是否可以在廢棄時,回收再使用,甚至是根本不需回收,而直接可 以完全腐化,不污染環境(洪振凱,1995)。2006 年歐盟公告之三大環保指令,

分別是「電機電子設備有害物質限用指令(Restrictions on Hazardous Substances, RoHS)」、「廢電機電子指令(Waste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 WEEE)」

及「能源使用產品生態化設計 Establishing a Framework for the Setting of Ecodesign Requirements for Energy-using Products, EuP」,將概念性的觀念具體描 述並使其條文化,進而引起的供應鏈綠化之革命,是提昇環保工作效率的一大 進化。

第三節 逆物流

一、物流

(21)

的倉儲及運輸。而現代的物流觀念於二十世紀中期才逐漸形成。Kent and Flint

(1997)曾提到物流思潮的演進,從農業經濟時代著重運輸構面,直到現今著 重與客戶間的緊密聯繫,且已演變成企業經營成功的主要策略之一。而蘇義雄

(2000)認為企業物流觀點皆強調自供應商取得物品,藉由企業建構的機能提 升物品附加價值,以提供企業顧客所需之物品,即所謂正向物流(forward logistics)。若以完整供應鏈循環角度看來,應該加上逆向物流(reverse logistics)

如此才具有兼顧物流循環的完整性,如圖4。也就是說,在整個物流體系中,一 個企業不能只關注於正向物流的活動,對於逆向物流的相關活動也必須加以重 視。

4 完整的綠化生產與逆物流系統

資料來源:陳欽雨、高宜慶,2005,頁 1-17。

二、物流的定義

目前全球對企業物流(Business Logistics) 的定義乃以美國物流管理協會

(Counci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 USA) 之定義最為完整及簡要,並為全世

(22)

界各企業及協會所參考及引用。1998 年美國物流管理協會(Counci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 USA)之物流定義:「物流是以符合顧客的要求為目的,而對產出 點到顧客端之間的原物料、半製品、製成品之儲存以及相關資訊進行有效率且 有成本效能的規劃、執行與管制之程序」。

中華民國物流協會(2000)將物流分成廣義與狹義的定義,就廣義而言,

物流可以說是一種流程的管理。透過管理程序有效地結合倉儲、運輸、裝卸、

包裝、加工、資訊等相關物流的機能活動,以創造價值及滿足顧客、企業、產 業、社會及國家之策略性需求者謂之物流或運籌。就狹義而言,物流則是供應 鏈的管理,或者更明確將物流解釋為完善的管理整個供應鏈體系中的資訊及其 他相關活動,進而使產品的流動達到最佳化狀態,以使降低循環時問及改善生 產力。

Johnson and Wood(1996)定義物流是:物料及產品移入、經過、移出一個 企業的整體程序、物料管理是物料及組件在企業內的移動,實體配送是產品由 生產線到消費者手中的過程。

Bowersox and Closs(1996)提出企業物流乃在慎選企業物品供應來源,自 供應商取得物品,藉由企業建構之附加價值機能(製造、批發或零售),提升物 品附加價值,以提供企業顧客所需之物品。Bowersox and Closs(1998)並對物 流思想的演變過程做了總結,可大致區分為下列七個時期:

1.五○年代以前:強調運輸效率。

2.六○年代:強調綜合外包。

3.七○年代:強調運作整合、質量。

4.八○年代:強調財務表現和運作優化。

5.九○年代:強調客戶關係和企業延伸。

6.廿一世紀:強調供應鏈整合管理。

蘇義雄(2000)則表示物流是以顧客為核心的程序管理工作,目標是善用

(23)

企業與其供應鏈的資源與能力,使產品能有效經由通路來達到顧客的需求。

Chopra and Meindl(2004)對供應鏈之定義如下:供應鏈系由直接或間接 地包含在滿足客戶需求的所有成員(階段)所組成。供應鏈不但包括製造商與 供應商,還有配銷商、批發商、零售商、與顧客。在每一個組織內(例如:製 造商),供應鏈包括所有滿足客戶需求的功能,這些功能包括新產品開發、行銷、

生產、配銷、財務、與客戶服務部門等。

綜合上述各研究機關與各學者對物流之定義,真正的物流其實涵蓋正向物 流與逆向物流,而正向物流是指商品從製造商(供應商)與零售商一直到最後 消費者手中的一連串的運輸、倉儲、裝卸、加工、整理、配送與服務的過程,

即為正向物流。而逆向物流與正向物流剛好相好,其商品流動方向從消費者流 回零售商與供應商,一直到最上游的製造商。正向物流與逆向物流的差別在於 物的流動方向不同,且兩者所代表的含意也完全不相同。正向物流是生產製造 商品銷售給消費者,而逆向物流卻是產品維修、產品退回與產品回收等等的活 動。

三、逆物流

進入二十一世紀後,由於環境管理已成為國際性的合作議題,從原材料開 始到市場及逆向資源回收的產品生命週期管理已受到重視,當產品從原物料到 成品配送至使用者的一系列物品流程稱為正向物流;反之,由使用者退回或回 收 等 逆 向 程 序 流 動 的 過 程 稱 為 逆 物 流 (Thierry, Salomon, Van Nunen and Wassenhoven ,1995)。依據美國物流管理協會的研究報告,對於逆物流(Reverse Logistics)之定義如下:「透過產源減量 ( source reduction )、再生 ( recycling )、

替代 ( substitution )、再利用 ( reuse )、及清理( disposal )等方式進行物流活動;

在物流程序中扮演產品退回、維修與再製、物品再處理、物品再生、廢棄物清 理 ( waste disposal )及有害物質 ( hazardous materials )管理的角色。」

另外,美國逆向物流協會(Reverse Logistics Executive Council, RLEC)又

(24)

將逆向物流定義為:逆向物流為一種財貨移動的程序,亦即從最終目的地移動 至其他地點,主要是為了獲得在其他方面無法得到的價值,或是為了對產品做 適當的處置」。逆物流的活動包括下列6 項(RLEC, 2006):

1.產品退回的處理,例如:損壞的物品、週期性的(seasonal)退貨、重新補貨

(restock)、廢物利用(salvage)、產品召回(recall)或是過量存貨 。 2.回收包裝材料及減少包裝容器。

3.產品維修(reconditioning)、再製造(Remanufacturing)及再翻新(refurbishing)。 4.廢棄設備處置。

5.有害物質的規劃。

6.資產復原(asset recovery)。

也有許多學者對於逆物流的定義也提出不同的看法:

Stock(1992)定義逆物流為:一種包含了產品退回、產源減量、物料替代、

物品再利用、廢棄處理、再處理、維修與再製等流程之物流活動。而且認為逆 物流管理是一種系統性的商業模式,也就是說企業採用最佳的物流管理方式,

以完成整個供應鏈的循環並且使企業能夠從中獲取利潤。

Giuntini and Andel(1995)提出逆物流主要包括 6 個 R,亦即:辨識

(recognition)、再生(recovery)、再檢查(review)、復原(renewal)、移動

(removal)、再造工程(re-engineering)。

Fleischmann, et al.(1997)對逆向物流之定義提出簡單說明,其表示逆向物 流意指從使用者到再製造者之間,使產品能再被販賣到市場上的一切活動或途 徑,亦即逆物流是包含物流全部作業,當產品不再被使用者所需要時,經由再 生產使得產品能在市場上再被使用。

Stock(1998)以逆向物流的角色來定義,認為:「逆向物流是指一種扮演 產品退回、產源減量、物料替代、循環再生、物料再利用、廢棄物清理、翻新、

維修及再製的角色的活動。」

(25)

Stock(1998)並提出的產品逆向物流程序,其認為逆向物流除了在正向物 流程序進行時強調從原物料取得、產源減量、物料替代外,亦著重於產品完成 時,其生命週期時所伴隨之再生、物料再利用、廢棄物清理以及有害物質的管 理活動。

Carter and Ellram(1998)定義逆物流為公司透過再生(recycling)、再使用

(reusing)以及減少原物料使用量的程序,使企業可以有效率地達成環境保護 的過程。

Rogers and Tibben-Lembke(2001)則以製造過程的角度認為,逆向物流是:

一種程序,其中包括有規劃、執行、效率控制、原物料成本控制、半成品存貨 控制、成品控制、以及相關資訊等活動。

Daugherty, et al.(2001)針對經銷商提出經銷商中的逆物流活動包括有:產 品的召回、交換、維修、重新分配、產品及材料再利用。

McDonough and Braungart(2002)從工業革命以來的產品與工業系統設計,

從設計之初,就未考慮到環境影響以及產品的生命周期,事後的補救不但於事 無補,反而造成更大的災難。如果從製造設計之初,就考慮不同原料最後將進 入不同的循環,則材料不但可以保持原有的性質,甚至可以做到升級回收

(upcycling)。

郝皓(2002)從各研究機關與諸位學者對逆物流定義看來,其實逆物流在 某種意義上隱含著「綠色物流」、「環保物流」的美譽。另外,又將逆物流分成 兩種形式:退貨逆向物流和回收逆向物流。退貨逆向物流是指下游客戶將不符 合訂單要求的產品或者有瑕疵的產品退回給零售商,或者更上游的供應商,其 流程與符合規定的產品流向正好相反,回收逆向物流是指將最終客戶所持有的 廢舊物品,或者他們不再需要的物品,或者一些用於物流配送的專用器具(承 載物、包裝材)回收到供應鏈上各節點企業的過程。

四、逆物流對於企業之影響

(26)

組織綠化是未來國家與企業永續發展的重點之一,逆物流也是組織綠化的 其中一環,組織綠化定義為:「在永續發展及生命週期的概念下,將環保思想融 入組織的經營理念及承諾,對內對外做環保溝通及進行環保事務策略聯盟,在 行為上調整組織架構,使用創新的管理工具,將環保內化為日常運作。」(溫肇 東,1999)。

因此企業在進行逆物流活動時,首先考慮到的問題將是:一、成本與利益 考量;二、法令要求;三、社會責任。(Bowersox & Closs, 1996)

(一)成本與利益考量

企業在進行逆物流活動決策時,最重要的考量因素之一將是對於企業所產 生成本與利益的影響;當企業在評估逆流活動時,傳統的觀點著重以成本最少 為考量,若是將逆物流視為顧客服務計劃的一部份,其將會對顧客與公司的獲 利造成間接的影響。因此,相較於成本與利益,應該重視的是逆物流活動的採 行將會對於企業產生何種程度的影響才是。

Rao(2002)指出企業所負起的環境責任也使他們超越自己原有的能力。協 助供應商綠色生產將不僅因為環保而使得產品具有競爭性,最後成效將顯現在 公司獲利。

(二)法令要求

在工業化世界中,政府的環境立法有效的推動了企業對他們所製造的產品 的整個生命週期負責。顧客對全球氣候暖化,溫室效應和環境污染的關注加深 了這種趨勢。Stock(1998)政府的環境法令對於企業生產的產品來說最具影響 力,聰明的廠商將不會屈從於法令的規定下,他們將會為下一世紀的環境法令 所準備,並由其生產的相關產品中積極地思考生產者的角色、責任及機會。

雖然目前關於逆物流相關的法令與規章仍顯不足,但是對於物品廢棄後處 理方式可能造成對環境的影響,各國政府訂定的環境法規亦將會直接或間接的

(27)

盟制定了包裝和包裝廢棄品的指導性意見,並在歐盟成員中形成法律。意見中 規定了減少、再利用和回收包裝材料的方法,並根據供應鏈環節中不同成員的 地位和相應的年營業額,提出了企業每年進行垃圾回收和產品再生的數量要 求。法規的目的是為了使生產者共同承擔產品責任。(王征、范洪濤,2007)

(三)社會責任

企業是社會成員的一分子,其逆物流活動的採行亦將會對環境造成影響。

少數企業在發展環境計劃時並不會特別重視成本觀念,然而較多的企業較傾向 於在其盡社會責任之餘花費為最少,因為其會對企業本身的獲利造成影響。由 於逆物流的相關活動皆會對環境造成衝擊,故可將逆物流活動的採行視為企業 對於社會責任的努力,因為在逆物流所包含的範疇以及運用的方式當中,皆會 對環境產生正面的影響。

Rogers and Tibben-Lembke(2001)曾提出:綠化供應鏈與逆物流為減少物 流活動對環境造成影響所必需做的努力。

施勵行(2001)如果資源回收再利用(或資源再生)僅意味著收集、破碎、分 選、配送等簡單的作業,則其影響恐將侷限,成效既不彰顯,也不符合經濟成 本效益。所以,資源再生應是產業對其產品照顧責任的一環,而產品照顧責任 又是企業永續發展策略的一個面向才是。

至今,國內大部分的企業仍然沒有組織綠化的概念,在組織綠化過程中,

大多都基於外在壓力的迫使,使組織著手推動組織綠化的工作。綠化壓力的來 源歸納為下列幾項,包括:政府及環保法規、社區居民、環保團體、消費者或 客戶、投資者、企業員工、市場或同業的競爭、媒體、國際環保壓力、供應商 及通路等。其 中以政府及環保法規、消費者或客戶及企業員工等三者最為重要

(溫肇東,1999)。

近年來,由於消費大眾及政府管制法規對環保要求日趨嚴格,對環境品質 的要求愈來愈高,而有關環保法規的訂定也因應國際環保潮流的趨勢逐漸由污

(28)

染發生後的管制與處理,朝向產品的開發與設計等初始階段即考慮環保衝擊,

預先加以限制和規範。在企業進行產品的開發與設計時,若將綠化生產的觀點 納入考量,則可清楚的勾勒出產品供應鏈的完整程序,有助於企業進行逆物流 決策時參考的依據。

第四節 國際環境管理規範

一、ISO14000

80 年代起,美國和歐洲的一些企業為提高公眾形象,減少污染,率先建立 起自己的環境管理方式,這就是環境管理體系的雛形。1992 年在巴西的里約熱 內盧召開的召開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UN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UNCED),此會議又稱為地球高峰會議(Earth Summit),183 個國 家和70 多個國際組織出席了大會,會議中通過了“ 21 世紀議程 "(Agenda 21)

等文件,標誌著在全球建立清潔生產,減少污染,謀求可持續發展的環境管理 體系開始,也是 ISO14000 環境管理標準得到廣泛推廣的基礎。國際標準組織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所製定 ISO 14000 的第一項標 準 ISO 14001 於 1996 年 9 月公佈,彙整全球現行各種有關環境管理的技術、工 具、方法與策略,制訂適合於各種規模與不同產業的環境管理國際標準。ISO 14000 環境管理系統包括:環境管理系統、環境稽核、環保標章、環境績效評估、

生命週期評估等。McDaniel and Fiksel (2000)認為 ISO14000 的目標是通過建立 符合各國的環境保護法律、法規要求的國際標準,在全球範圍內推廣ISO14000 系列標準,達到改善全球環境品質,促進世界貿易,消除貿易壁壘的最終目標。

這一標準的使用方法與其他環境品質標準、排放標準完全不同。首先它是 自願性的標準;其次它是管理標準,為各類組織提供了一整套標準化的環境管 理體系和管理方法。本研究將ISO1400 係列標準整理如下:

(29)

表2 ISO14000 系列標準目前已正式頒布的標準

ISO14000系列標準目前已正式頒布的標準

標準號 標準名稱 頒佈日期

ISO 14001 環境管理體系—規範及使用指南 1996/09/01 ISO 14004 環境管理體系—原理、系統及支援通用指南 1996/09/01 ISO 14010 環境管理稽核—通用原則 1996/10/01 ISO 14011 環境管理稽核—稽核程序‥環境管理系統稽

1996/10/01 ISO 14012 環境管理稽核—環境管理稽核員的資格要求 1996/10/01 ISO 14040 生命週期評估—原則及框架 1997/06/15 ISO 14024 環境標誌與聲明 1999/04/01

ISO14001 標準是 ISO14000 系列標準的核心,要求組織實施一套標準化的 環境管理體系,並由第三方認證機構依照標準及各國的法律法規要求進行環境 管理體系審核,符合標準要求的即為通過認證,取得認證證書。

因環境管理十分重要的精神是在於一種持續改善的過程,藉由擬定環境政 策、設定目標、落實執行並加以稽核及檢討,以達到環境改善的實質目的,而 非像是投資污染防治設備降低污染可一次達成的具體目標。所以,ISO 14001 強 調的是建立環境管理系統,讓企業能持續改善其環境績效,而非再提出法規之 外的另一套污染防治標準。

二、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京都議定書

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表明人類活動溫室氣體排放量與全球氣候變化危險 之間關聯的科學證據開始引起公眾的關注。各國政府舉行了-系列國際會議,

緊急呼籲簽訂一項全球性條約以處理這一問題,聯合國大會在 l990 年予以響 應,建立了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政府間談判委員會。

京 都 議 定 書 是 聯 合 國 氣 候 變 化 框 架 公 約 (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UNFCCC)的補充條款,簽訂時間是 1997 年 12 月11 日,簽訂地點在日本京都,生效時間是 2005 年 2 月 16 日,共有簽約國 156

(30)

個(2005 年 9 月止)。其目標是「將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含量穩定在一個適當的水 準 , 進 而 防 止 劇 烈 的 氣 候 改 變 對 人 類 造 成 傷 害 」。 政 府 間 氣 候 變 化 小 組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已經預計從 1990 年到 2100 年全球氣溫將升高1﹒4℃–5﹒8℃,目前的評估顯示,京都議定書如果能被徹 底完全的執行,到2050 年之前僅可以把氣溫的升幅減少 0﹒02℃–0﹒28℃,雖 然許多批評家和理想主義者質疑京都議定書的價值,認為其標準定得太低根本 不足以應對未來的嚴重危機,而支持者們指出:京都議定書只是第一步,為了 達到UNFCCC 的目標今後還必須繼續修改完善,直到達成 UNFCCC 規定的要 求為止。

三、 RoHS/WEEE 及 EuP

由於專業的分工,產品供應鏈是個存在已久之現象,但過去的產業環保工 作通常只著重於工廠之空氣、水、廢棄物等污染的控制,而且是由政府來監督。

雖然有許多的企業按部就班依法令之要求來做好環保之工作,但也有許多企業 抱著得過且過,能躲就躲的方式來求取更高的利潤。而政府之人力能力有限,

這種貓捉老鼠的遊戲對環保工作是極大的挑戰,成效有待商榷。為了應付日漸 增加的廢電子電機廢棄物,減輕掩埋場及焚化爐的負擔,防止廢電子電機廢棄 物中所含之有害物質進入環境,歐盟首先於2003 年 2 月公布了電機電子設備有 害物質限用指令RoHS (Restriction of the Use of Certain Hazardous Substances in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 廢 電 機 電 子 指 令 WEEE ( Waste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 )及能源使用產品生態化設計指令 EuP(Eco Design Requirement for Energy-using Products)已相繼於 2006 年生效,電子電機產品是 西方市場是一項快速興起的產業,然而由於技術的創新和市場的擴張,加速了 產品汰換的時間,在新的產品快速的汰換原有的產品的情況下,造成大量的廢 電子電機產品(Waste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 WEEE)流入廢棄物處 理市場,由於目前多數的WEEE 都未經前處理即行焚燒(incineration))或掩埋

(31)

(land filling),對環境已經造成重大之危害。

WEEE 要求製造商必須負起收集、回收並妥善處置廢電子電機產品的責 任,廢電子電機廢棄物包括電冰箱、電視、吹風機、烤麵包機、洗衣機等家庭 用電器,還有像電腦設備、醫療儀器、冷凍冷藏設備、監測及控制設備等商用 電子設備。

根據該法第六條規定,歐盟會員國須確保生產者建立廢電子電機產品的處 理系統,各處理廠在實際操作時必須先獲得許可。另外對於回收之規定,該法 第七條規定,歐盟電機產品之生產者可以達到下列設定:

1.對大型家電產品,其零組件、物質和原料之再使用和再生率需至少達到產品重 量之90%。

2.對小型家電、消費性、電子/電動設備及玩具等類產品,除了含陰極射線管之 設備外,其零組件、物質和原料之再使用和再生須至少達到產品重量的70%。

3.對於氣體放電燈具,其零組件、物質和原料之再使用和再生率須至少達到產品 重量的90%。

4.對於有陰極射線管(CRT)之設備,其零組件、物質和原料之再使用和再生率須 至少達到CRT 重量的 70%。

另一個與「WEEE」同時實施的指令就是「ROHs 指令」,ROHs 指令出現 的目的非常明確,就是在歐盟市場上禁止含有某些有害物質的產品出售及使 用。根據該法案,自2006 年 7 月 1 日起,所有在歐盟市場上出售的電子電氣設 備必須禁止使用鉛(Pb)、水銀(Hg)、鎘(Cd)、六價鉻(Cr+6)等重金屬,

以及聚溴二苯醚(PBDE)和聚溴聯苯(PBB)等阻燃劑。(鄭欣怡,2005)

而EuP(Eco Design Requirement for Energy-using Products)則規範了涵蓋 產品的整體生命週期,其內容說明如下:EuP 指令只提供一個環境化設計的架 構,它只有提供一般原則及準則,並無提供個別產品應如何開發及實施,並趨 向「自我管制」的做法,並且密切的配合現有的指令如WEEE 及 RoHS 之需要

(32)

及後續推動的事項,其範圍更涵蓋設計、生產及銷售等,使用各種能源的電器 產品(鄭欣怡,2005)。

在十八世紀工業革命發生的時候,自然資源似乎取之不絕,世界各國只重 視提高產量,以機械代替人力,對自然資源的任意開發與浪費似乎從不重視。

但在二十一世紀全球化的現代,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任何一項政策,都可能 影響全世界。雖然歐盟的有關指令只是規範歐盟市場的標準,對成員國以外的 國家沒有約束性,但是對於銷售到歐盟的產品則必須符合這些標準。無論如何,

所有銷售到歐盟的產品都必須在規定的時間後符合歐盟的要求,並進行相關的 認證,達到規定的標準。不僅全球電子電機產業面臨沈重的綠色壓力。並且成 為各國目前制定之國際環保法規、環保團體等非政府組織以及全世界所有民眾 所關注的焦點。

當台灣身為全球供應鏈的要角,自然無法自外於這股新浪潮。面對國際上 接踵而來的綠色浪潮,供應鏈管理態度與方式也必須有所轉換與革新。

(3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研究研究方法分為四個部份(一)文獻分析法;(二)焦點團體問卷調查 法;(三)消費者問卷調查法;(四)實證分析等四項,並以階段性方式逐一進 行。並從本研究之概念性架構、研究變數之定義、研究假說、信效度檢定、資 料分析等,探討本研究之研究目的及假說之確立。

第一節 研究架構

根據本研究之產業背景的論述與研究動機之啟發,經文獻探討分析與研究 目的的歸納,引導出機械業實施逆物流活動之內在影響因子與外在影響因子。

為提升機械業實施逆物流活動之意願,並強化消費者之購買行為的環保認知。

因此本研究之目的在歸納出生產者對逆物流的認知與消費者在購買綠色產品時 之決策影響要項;透過文獻探討的分析,萃取出影響逆物流活動實施之四大因 素,包含:

1.逆物流任務實施者因素:行政機關、供應商、消費者。

2.逆物流組織資源因素:管理資源、財務資源、人力資源。

3.影響逆物流活動實施因素:法令規定、消費者壓力、企業社會責任、員工參與 意願。

4.逆物流實施滿意績效因素:增進顧客關係、遵從環境法規、提高市場占有率、

降低成本、增加利潤、降低存貨投資、提升企業形象。

藉由任務實施者的:行政機關、供應商、消費者等因素。與逆物流組織資 源因素的:管理資源、財務資源、人力資源等因素對逆物流活動實施的影響。

同時對可能的外在因素;如法令規定、消費者壓力、企業社會責任、員工參與 意願等,對逆物流活動的實施是否有正向的影響。最後再探討實施逆物流活動 造成的滿意績效是否有正相關。

第二節 研究變數與研究假說

(34)

本研究所探討的變數包括逆物流活動、逆物流實施者、逆物流組織資源、

逆物流實施績效及影響逆物流活動實施因素等,共有五個部份。其中任務環境 與組織資源變數為影響逆物流活動的前置變數。組織資源為自變數,影響逆物 流活動實施因素為外在因素、逆物流為中介變數,逆物流績效為依數變。其各 變數之定義如下:

一、逆物流活動

本研究依據各方文獻與學者對逆物流活動研究與定義整理如下:

表3 各方文獻與學者對逆物流活動研究與定義 各方文獻與學者對逆物流活動研究與定義

文獻與學者 逆物流活動研究與定義

美國物流管理協會對於逆 物流 (Reverse Logistics)

之定義:

透過產源減量 ( source reduction )、再生 ( recycling )、替代 ( substitution )、再利用 ( reuse )、及清理( disposal )等方式進行物流活 動;在物流程序中扮演產品退回、維修與再製、

物品再處理、物品再生、廢棄物清理 ( waste disposal )及有害物質 ( hazardous materials )管理 的角色。

Giuntini and Andel(1995)

提出逆物流主要包括6 個 R:

辨識(recognition)、再生(recovery)、再檢查

(review)、復原(renewal)、移動(removal)、

再造工程(re-engineering)。

Thierry, et al.(1995)對逆 向物流之定義:

產品從原物料到成品配送至使用者的一系列物 品流程稱為正向物流,反之,由使用者退回或回 收等逆向程序流動的過程稱為逆物流。

Fleischmann, et al.(1997)

對逆向物流之定義:

逆向物流意指從使用者到再製造者之問,使產品 能再被販賣到市場上的一切活動或途徑。亦即逆 物流是包含物流全部作業,但不再被使用者所需 要,經由再生產使得產品能在市場上再被使用。

Stock(1998)以逆向物流的 角色來定義:

逆向物流是指一種扮演產品退回、產源減量、物 料替代、循環再生、物料再利用、廢棄物清理、

翻新、維修及再製的角色的活動。

(35)

3 ()

文獻與學者 逆物流活動研究與定義

Stock(1998)提出的產品逆 向物流程序 :

逆向物流除了在正向物流程序進行時強調從原 物料取得、產源減量、物料替代外,亦著重於產 品完成時,其生命週期時所伴隨之再生、物料再 利用、廢棄物清理以及有害物質的管理活動。

Carter and Ellram(1998)定 義逆物流為:

公司透過再生(recycling)、再使用(reusing)以 及減少原物料使用量的程序,使企業可以有效率 地達成環境保護的過程。

Rogers and Tibben-Lembke

(2001)則以製造過程的角 度認為:

逆向物流是:一種程序,其中包括有規劃、執行、

效率控制、原物料成本控制、半成品存貨控制 、 成品控制 、以及相關資訊等活動。

Daugherty, et al.(2001)針 對經銷商提出:

經銷商中的逆物流活動包括有:產品的召回、交 換、維修、重新分配、產品及材料再利用。

本研究主要依據Fleischmann, et al.(1997)、Stock(1998)、Carter and Ellram

(1998)、Daugherty, et al.(2001)、Rao(2002)等學者所發表之文獻,將逆物 流定義為生產者(經銷商)如何處理消費者退回的商品,進行產品維修或售後 服務,或者處理從消費者回收的商品,進行回收分類、再利用、再生與報廢等,

也就是進行一連串的商品或物料等資源回收處理程序。

二、逆物流任務實施者

根據 Carter and Ellram(1998)、黃詩彥(2000)、廖友菁(2004)的研究 探討,本研究將行政機關、供應商、消費者定義為影響逆物流活動的任務實施 者,其定義如下:

表4 逆物流活動的任務實施者定義 逆物流活動的任務實施者定義

任務實施者 實施者定義

行政機關 指政府機關所制定的相關環保法令,使供應商、消費者執行逆 物流活動。

(36)

4 ()

任務實施者 實施者定義

供應商 指機械產品從原料採購、生產、維修與銷售間的正向物流與逆 物流活動的實行者。

消費者 具有環保意識的消費者,且將不滿意或損壞的產品退回給生產 者或經銷商做處理。

Stock(1998)認為:政府的環境法令對於企業生產的產品來說最具有影響 力,具前瞻力的廠商將不只會屈從追隨於法令的規定下,他們將會為下一世紀 的環境法令有所準備,並由其生產的相關產品中積極地思考生產者的角色、責 任及機會。

Handfield and Nichols ( 1999 ) 所 著 “ Introduction to Supply Chain Management"一書中,對供應鏈與供應鏈管理之定義如下:“供應鏈包括從原 物料階段一直到最終使用者之貨品的流動與轉換,和相關的資訊流動等所有活 動,且物料與資訊在供應鏈內上下流動。供應鏈管理係透過供應鏈關係的改進,

來整合這些活動,以獲致可持久的競爭優勢。此協同效果有助於提升環境績效,

使廢棄物最少化,以及節省成本,並且提升競爭優勢和企業形象。"

蘇義雄(2000)則表示:物流是以顧客為核心的程序管理工作,目標是善 用企業與其供應鏈的資源與能力,使產品能有效經由通路來達到顧客的需求。

國際消費者組織聯盟(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of Consumer Unions, IOCU)

呼籲世界各國朝以下方向努力,藉由消費者消費模式的改變以改善環境品質:

1.所有消費者必須體認到自然界、物種與人類文化多樣性的可貴,願意選擇適合 的生活方式,來維護生態的平衡與永續。

2.消費者組織應該擴展其視野與力行之方向,同時將生態意識和綠色消費主義的 觀念,帶入評價商品、服務及消費教育中,並支持良好的生態標誌計畫,而政 府行政部門也應該致力於確保執行生態標誌的機構是完全獨立且自主的。

根據相關研究與學者論述,形成本研究逆物流任務實施者因素之基本架構

(37)

並提出假說加以驗證,假說如下:

假說一:逆物流任務實施者執行程度,對逆物流活動有顯著正向影響 H1-1:行政機關影響程度愈大,則執行逆物流活動愈多

H1-2:消費者影響程度愈大,則執行逆物流活動愈多 H1-3:供應商影響程度愈大,則執行逆物流活動愈多

三、逆物流逆物流組織資源因素

逆物流組織資源因素指在逆物流能力的發展上,主要是依賴無形資產和有 形資產的資源整合。無形資產亦指管理資源,有形資產亦指財務資源及企業員 工的執行意願。

Daugherty, et al.(2001)提到在逆物流能力的發展上主要是依賴無形資產和 有形資產的資源承諾整合,將資源分成管理方面與財務方面。

溫肇東(1999)將綠化壓力的來源歸納為下列幾項,包括:政府及環保法 規、社區居民、環保團體、消費者或客戶、投資者、企業員工、市場或同業的 競爭、媒體、國際環保壓力、供應商及通路等。其中以政府及環保法規、消費 者或客戶及企業員工等三者最為重要。

根據相關研究與學者論述,形成本研究逆物流逆物流組織資源因素之基本 架構並提出假說加以驗證,假說如下:

假說二:組織資源因素影響程度愈高,對逆物流活動有顯著正向影響 H2-1:管理資源因素影響程度愈大,則執行逆物流活動愈多

H2-2:財務資源因素影響程度愈大,則執行逆物流活動愈多 H2-3:人力資源因素影響程度愈大,則執行逆物流活動愈多

四、影響逆物流活動實施因素

企業在進行逆物流活動決策時,最重要的考量因素之一將是對於企業所產 生成本與利益的影響;當企業在評估逆流活動時,傳統的觀點著重以成本最少 為考量,若是將逆物流視為顧客服務計劃的一部份,其將會對顧客與公司的獲

(38)

利造成間接的影響。故法令規定、消費者壓力、企業社會責任、員工參與意願 等,將是影響逆物流活動實施的主要因素。

Coddington(1993)指出企業面臨環保壓力有:法規、企業競爭形象、激進 團體壓力、零售關係(利害關係人關係)、商業機會及企業展望等。

廖家新(2003)在「台灣地區消費者對綠色產品的認知與購買行為之調查 研究」中指出:政府若以獎勵措施等方法來推廣綠色產品時,有高達61% 的消 費者會接受。因此,政府應該好好評估有關綠色產品之推廣策略。若經由政府 全面性之帶動,則綠色消費將會成為一趨勢。企業、廠商應擴大綠色產品之行 銷通路,讓一般消費者能有便利的通路可獲得。而商品之品質與功能亦需符合 市場上之需求,使消費者在購買後,能加強其對綠色產品之認同,如此將有利 於綠色產品之發展。不論是正向物流或逆物流,供應鏈的管理通常考慮成本最 少,有效率的方式和及時的貨物的運輸。

陳欽雨與高宜慶(2005)更指出生產者應儘量減少廢料並做好回收工作,

若能在生產、製造及包裝過程中奠定綠化基礎,則其它企業營運價值鏈環結綠 化活動將易於達成。企業生產及銷售行為與消費者存在著相當大的關係,因為 生產者以產出消費大眾所需求的產品為目標,消費者應該體認個人在商業鏈環 節點中亦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藉由自己力量影響生產者產出對環境無污染的 商品。意即生產者要盡力製造綠色商品,而消費者應自我實踐綠色行為,選購 具有環保標章的產品,並發揮公德心,在消費完商品後確實執行回收,並將這 樣的觀念廣泛推廣。

賴衍輔與吳必然(2006)隨著全球化的經濟發展整合,大型企業開始跨國 性地將生產及銷售的觸角延伸至許多開發中國家。然而,有別於已開發國家中 人民對於高品質的生活環境之要求,開發中國家為求經濟發展的快速成長,往 往在過程當中犧牲了環境保護的需求,甚至跨國性企業在不同國家所採取的勞 工政策、社區發展政策等企業經營管理策略亦有所差異,隨著企業社會責任

(39)

(CSR)概念的逐漸發展與成熟,世人關注的焦點逐漸從已開發國家拉至開發 中國家,包括許許多多國際性或本土性的非營利組織(NGO)團體或國際性官 方組織均開始在開發中國家著手進行 CSR 的推廣及宣導活動,企圖將 CSR 的 要求提升成為跨國企業或各國本土企業的基本普世經營理念與價值。

根據相關研究與學者論述,形成本研究影響逆物流活動實施因素之基本架 構並提出假說加以驗證,假說如下:

假說三:影響逆物流活動實施因素愈大,對逆物流活動有顯著正向影響 H3-1:法令規定越嚴格,影響逆物流活動實施因素愈大

H3-2:消費者壓力愈大,影響逆物流活動實施因素愈大 H3-3:企業社會責任感越重,影響逆物流活動實施因素愈大 H3-4:員工參與意願越高,影響逆物流活動實施因素愈大

五、逆物流實施滿意績效

逆物流實施滿意績效指在企業實施逆物流處理產品退回的效率、替代物料 的導入、再生物料的使用及再製造的程序等過程,是否可提高顧客滿意度、降 低企業的處理成本增加利潤、減低存貨投資、提升企業形象與降低對環境的傷 害等績效。如果組織採用綠色供應鏈管理的行動,可以導致具體的財務和經營 的效益,以及增加競爭力和提高經濟成效,這將有助於提供組織提高執行綠化 供應鏈的動力。

Rao(2002)一項跨國研究指出:綠化供應鏈對企業的競爭性和經濟利益具 有重要影響;包括銷售業績、市場佔有率、新市場機會和營業利潤等。

陳友余(2005)企業實施逆物流,不只有利於環境保護,而且更能為其供 應鏈創造經濟價值,增強競爭優勢。

Rao and Holt(2005)環境管理主要是環繞著將組織在運作時對環境產生負 面衝擊降到最低的多種作為。這些努力主要針對改善環境績效,節省成本,改 善企業形象,降低非管制的風險以及增加市場優勢。雖然如此,很多組織仍然

(40)

把 綠 色 行 動 看 作 是 與 在 環 境 績 效 和 經 濟 成 效 之 間 的 交 易 。(Klassen &

McLaughlin, 1996)

環境績效將以不同的方式來影響公司財務表現。當危險和非危險的廢棄物 因環境管理而減到最低,將可以讓自然資源獲得更佳的利用,並改進效率、提 高生產力以及降低營運費用。再者,當公司的環境表現改進時,將呈現驚人的 銷售優勢,營收增加,市場佔有率提升以及新市場機會。能夠把對環境有負面 衝擊的的產品或製程減到最低,廢棄物回收再利用、建立環境管理系統的公司,

自 然 而 然 能 拓 展 市 場 範 圍 並 且 取 代 環 境 績 效 不 佳 的 競 爭 者 。(Klassen &

McLaughlin, 1996)

根據相關研究與學者論述,形成本研究逆物流實施滿意績效因素之基本架 構並提出假說加以驗證,假說如下:

假說四:逆物流活動執行程度,對逆物流實施者滿意績效有顯著正向影響 H4-1:供應商實施逆物流活動可降低營運成本,減少環境傷害

H4-2:供應商實施逆物流活動可提昇企業形象及市場佔有率

根據本研究之研究動機、研究目的與文獻探討之引發,本研究主要研究任 務實施者、組織資源因素、逆物流活動、影響逆物流活動實施因素與逆物流實 施績效之間具有提升環境作為、經濟成效和競爭力的潛在連結關係。根據相關 研究與學者論述,形成本研究之基本架構如圖5: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1.全彩活動行程介紹單張分發各班

企業物流 (Business Logistics) 軍事物流 (Military Logistics) 事件物流 (Event Logistics) 服務物流 (Service Logistics)...

行為 描述行為時不要有批判成分 影響 說明行為對團隊/其他人的影響 期望 說明預期會採取甚麼改進性行為 結果

界面活動 主體活動 界面活動 產品運送 運輸 顧客服務 排程 存貨管理 水準 廠房位置 訂單流程 通路規劃 採購作業 倉儲

當事人 出納組 會計室 人事室.

對材料採購、施工及行銷階段的成敗影響很大,亦即從進料一直到成

假設 H1 經驗開放性會影響 Instagram 的使用行為 部分成立 假設 H2 盡責性會影響 Instagram 的使用行為 不成立 假設 H3 外向性會影響 Instagram 的使用行為 部分成立 假設

金錢在每個人的生活中都扮演極重要的角色,並隨著每個人對金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