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論杜國清現代詩創作、翻譯與詩論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論杜國清現代詩創作、翻譯與詩論"

Copied!
19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趙天儀教授. 論杒國清現代詩創作、翻譯與詩論. 研究生:蔡欣純撰 二○○九年六月.

(2) 謝. 誌. 2009 年炎熱的夏季,終於上傳這篇論文,宣告著人生一個階段的結束與另 一個階段的開始。回過頭來看,不擅於思考、書寫表達的我,在趙天儀老師的 指導下,跨出了相信自己的一大步。感謝趙老師在我焦慮時,總是指引我去找 相關的書籍,提供我源源不絕的珍貴資料,要我大膽且有自信的將想法寫出來。 也感謝擔任我論文口考的教授,林淇漾教授與陳義芝教授,在計畫與初稿完成 後的建議與提醒,讓這本論文得以豐富內容。同時,還要感謝本論文的研究對 象—杜國清教授,提供我資料與想法,雖然只上過短短的六堂課以及訪談一小 時,卻能感受到詩人對詩的熱誠,以及在台灣文學上所作的努力。 感謝研究所的學長姊們,提點我寫論文的技巧與不時的鼓勵。還有我可愛 的同班同學,在我碩士生活的三年裡,因為有你們讓學習變得有趣。感謝思宇、 倩鳳、梅芳、俐茹、郁升,為我分擔生活與研究上的焦慮,還有宗曄、老尤、 張瑜、哲維…,也要感謝曾經組織過詩的讀書會的學弟龍翔、三進,你們都是 厲害的角色,能夠和你們一起為台灣努力,真的很幸福。 還有,無厘頭的夥伴們,感謝你們總是讓我哈哈大笑。最後,感謝老爸支 持我得以完成學業,也感謝老媽總是陪我征戰各地,還有老姊,幫我一起完成 英文摘要,感謝我的家人及朋友們無私的付出。真的,我辦到了,謝謝大家!. 2009.07 桃園中壢.

(3) 目 圖. 錄. 次 ................................................................................................. I. 摘要 ........................................................................................................ II ABSTRACT .............................................................................................. III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探討 ....................................................................... 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 11 第四節 論文架構................................................................................. 13 第二章 杜國清的生平與創作歷程 ....................................................... 14 第一節 台灣時期(1941~1966.6) ......................................................... 14 第二節 旅日時期(1966.6~1970.8)....................................................... 16 第三節 留美迄今(1970.8~) ................................................................. 18 第四節 小結 ........................................................................................ 23 第三章 文學翻譯的影響 ...................................................................... 24 第一節 現代精神的關注 ..................................................................... 25 第二節 繼往開來的日本文學 ............................................................. 30 第三節 邁向象徵之路 ......................................................................... 41 第四節 與中國文學「傳統」的對話.................................................. 45 第五節 小結 ........................................................................................ 48 第四章 建構詩學的冶煉 ...................................................................... 49 第一節 「追索」詩的本質 ................................................................. 50 第二節 奠定詩的原則 ......................................................................... 54 第三節 以詩論詩................................................................................. 65 第四節 杜國清論台灣現代詩 ............................................................. 71.

(4) 第五節 小結 ........................................................................................ 77 第五章 抒情的浪漫與穩重................................................................... 79 第一節 因愛而哀、因哀而愛 ............................................................. 79 第二節 空間的復活與再造 ............................................................... 107 第三節 譏諷與驚訝的相遇 ............................................................... 122 第四節 短暫與永恆的抗衡 ............................................................... 129 第五節 小結 ...................................................................................... 135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 137 第一節 研究結果與發現 ................................................................... 137 第二節 研究侷限與建議 ................................................................... 139 參考文獻 ............................................................................................ 140 附錄一:杜國清寫作年表 .................................................................. 146 附錄二:杜國清翻譯列表 .................................................................. 169 附錄三:杜國清現代詩列表 .............................................................. 173.

(5) 圖. 次. 圖 1-1 全文結構示意圖……………………………………………13 圖 4-1 四維示意圖…………………………………………………56 圖 4-2 三昧示意圖…………………………………………………57 圖 4-3 詩言志、詩緣情、賦體物示意圖…………………………59 圖 4-4 四維、三昧、傳統詩觀結合示意圖………………………61 圖 4-5 杜國清的平衡詩學示意圖…………………………………64. I.

(6) 論杒國清現代詩創作、翻譯與詩論 摘要 杜國清(1941~),目前任職於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校區(UCSB)東亞系台灣研究中心 的主任,積極推動台灣文學在國外的研究與翻譯。曾參與《現代文學》的編輯,於台大 就學時期,認識白先勇、趙天儀等人。後於 1964 年與十一位台灣詩人成立屬於台灣人 的文學詩刊─《笠》,為台灣文學的歷史寫下了新的紀錄。杜國清雖然在各方面耕耘, 但是卻常被拆成好幾個分身,只記得他是一位學者、翻譯家,甚至稱呼他為《笠》的例 外詩人。而近期的研究,也都是針對杜國清單一的身分作探討,尚未對杜國清的翻譯、 詩作、詩論作系統性的整理與分析。所以本文從杜國清詩人的身分出發,透過釐清詩人 的生平經歷、文學翻譯、詩論,讓其現代詩的分析能更為透徹,以及杜國清在台灣詩壇 的角色能更加清楚。 後來詩人到日本、美國等地求學,也繼續從事翻譯、創作等研究,他曾經研究、翻 譯艾略特、西脇順三郎、波特萊爾、李賀等人的作品,所以在創作上也受到西洋、日本、 中國等文學的影響。近幾年在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擔任台灣研究中心的主任, 提倡世華文學,並推展台灣文學英譯叢刊,讓世界看見台灣文學。透過文學翻譯,杜國 清能看見前人的作品與詩論,雖然不同時期有不同的翻譯偏好,但是因為深入探討過他 人的創作,詩人進而能去挖掘出屬於自己的詩論與作品。 杜國清除了翻譯、寫詩之外,他也發展出一套寫詩的原則,與對詩的看法。他先從 詢問文學的形上(mataphysical)問題—「詩是什麼」開始,早期認為詩是靈魂絕望的呼喚 聲,後來認為詩是一種想像的美的世界。而後為了要將抽象的「美的世界」解釋清楚, 他說明好的詩是一個平衡的狀態,詩的本質應該是由四維—情、理、事、物所構成,同 時詩人寫詩要本著詩學三昧─驚訝、譏諷、哀愁而成,以便達至美的世界。不過在杜國 清眼裡,美及哀,若要表達美的世界,還需要透過詩人之心以及感性與知性的操作,才 能讓此詩達成平衡的境界。但是杜國清認為詩永遠只能接近平衡,而不能永遠的與詩神 同在。所以要透過「超然」,使得詩人之心呈現一多相即的珠子,以圓融的應付有限生 命對無限宇宙的哀愁。 所以詩人的創作,受到自己學問的啟發,讓他的詩作品產生階段性的不同,早期 的詩作是單純的抒發個人之情,慢慢的生命經驗、學識增廣之後,杜國清則試圖將自己 的理念透過創作來實踐,希望能夠為人類靈魂帶來安慰,進而形成一個永恆的藝術品。 然而為了達到這宏大的理想,杜國清的作品呈現獨特的個人風格,若是與文學翻譯或詩 學建構比較起來,他的詩目前仍屬小眾。雖然杜國清的詩與詩論還沒有深刻的影響臺灣 詩壇,不過他在文學翻譯推界上的成果,卻是值得肯定的。 關鍵字:杜國清、現代詩、文學翻譯、詩學、傳統. II.

(7) A Research of Kuo-Ch‟ing Tu „s Modern Poetry, Literature Translation, and Poetics Abstract Kuo-Ch‟ing Tu (1941~),who is a director holds an office at present i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Santa Barbara (UCSB) department of East Asian Languages & Cultural Studies center, impels the Taiwan literature positively in the overseas research and the translation. Tu once participated in "Modern Literature" the edition in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he knew Hsien-yung Pai, Tien-yi Chao and else at that time. In 1964, he established Taiwanese's literature poem publication - "Li" with 11 Taiwan poets, which has written down the new record for the Taiwan literature history. Although Tu does literature work in various aspects, people only remembered that he is a scholar, a translator, even called him the exceptional poet of "Li". In the recent researching, people have not done the systemic arrangement and analysis to Tu's literature translation, the poetic composition, and the poem discussion. For that reason, this article focused on the penetration of poet's biography experience, the literature translation, the poetics, and it also analyzes its modern poem completely. Therefore, Tu plays a role in the Taiwanese poetic group. Afterwards, Tu was studied and translated the poetics of T.S. Eliot, Nisiwakizhunzaborou, Ch. Baudelaire, Li ho and some other poets‟ compositions while he studied abroad in Japan, USA. And so his idea and creation is influenced by Western, China and Japan. Through literary translation, Tu has been seen the ancestor‟s compositions. Because of he discovered the others‟ compositions, he developed his own one. We knew that Tu‟s works has been influenced by modernism, symbolism and Japanese literature‟s modern poems. Tu not only writes some poems and translates, but also develops a principle of poems and opinions of poems. He questions “what the poem is” in metaphysical literature. At first, he thought that poem is the call of desperate spirit but afterward he thought the poem is the imaginable beautiful world. In Tu‟s opinion, he thinks that in order to express the beautiful world, it has to go through the perceptual and rational heart of poets. By doing so, it makes the poem perfectly. Tu thinks poems only approach balance but not always stay with “the god of poems”. To deal satisfactorily with the limit life to the unlimited universal sadness, it has to go through the “Transcendentalism”. Tu expresses his own ideas in the works and he hopes that his works can comfort the spirit in order to become the eternal art. In all of Tu‟s poems, the poems contain the sorrow because of the limited life. Overall, it proves that the poets have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 in “Li” group. The thought of literature is based on the translation of literature. The cautious thought is 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of poetics. The liberal thought is based on the written of modern poems. To make the development and the study of “History of Taiwan Literature” to become more objective, it has to go through the study of individual poets. Key words: Kuo-Ch’ing Tu, modern poem, literature translation, poetics, traditions III.

(8) 第一章 第一節. 緒論. 研究動機與目的. 一、研究動機 近幾年來, 「台灣文學」逐漸成為一門學科,起因於台灣戰前為日本所統治, 而戰後到七○年代之前,又因政權轉換的關係,在台灣的文學都自稱為中國文學, 但解嚴之後,言論自由,台灣意識逐漸抬頭1。特殊的歷史際遇下,陳千武於< 台灣新詩演變>2中提出,分為戰前戰後, 「戰前二十年的活動,視為台灣新詩的 潛伏期,包括開創期的詩型、作品風格、現代精神的萌芽。而戰後四十年的新詩 演變實態,是經過一段過渡期的冷靜之後,採取橫的移植,吸收西歐新的藝術精 神,後期二十年才恢復縱的傳統,表現本土意識的創作。3」同樣的,趙天儀認 為台灣戰後新詩的發展,從詩史的背景來看有四個影響4,第一,台灣新詩是受 到中國古典詩傳統演變而產生的產品;第二,台灣新詩的倡導,有一部份是受了 中國五四運動時期新詩運動的影響;第三,受到日本新詩運動的影響,包括近代 詩和現代詩的影響,有的也受了日本古典詩、俳句與短歌的影響;第四,台灣新 詩的發展,曾經透過日本語文的教養來接受世界文學、尤其是西方歐美文學、歐 美現代詩的影響。 在這樣的一個背景之下,臺灣詩人為了要建立一個屬於詩創作的園地,一 九六四年創刊了《笠》集結跨越語言的一代以及新生代,開闢一個屬於詩的天地。 創刊發起人計有吳瀛濤、陳千武、林亨泰、錦連、詹冰、趙天儀、白萩、黃荷生、 薛柏谷、杜國清、王憲陽、古貝等十二位。當時的《笠》希望有一個刊物是可以 「把呼吸在這一個時代的這一個『世代』 (Generation)的詩,以適合於這個時代 以及世代的感覺痛快地去談論」5。所以研究者認為《臺灣文藝》與《笠》的出. 1. 金尚浩:<戰後現代詩人的台灣想像與現實>, 《第四屆台灣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 北:臺灣師範大學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2003),頁 268。 2 以下參見陳千武:《台灣新詩論集》<臺灣新詩的演變>(高雄:春暉,1997),頁 7-38。 3 同上註,頁 7-8。 4 以下四點參見趙天儀《台灣文學的週邊》(臺北:富春,2000),頁 59。 5 林亨泰,<古剎的竹掃>《笠》第 1 期,1964 年 6 月 15 日,頁 1。 1.

(9) 現,是為了建立台灣文學的「主體性」6。解昆樺在《台灣現代詩典律的建構與 推移:以創世紀詩社與笠詩社為觀察核心》中指出,笠詩社社團的發展史有詩學 批判、鄉土現實、社會批判、本土精神四個時期7。可知《笠》在早期著眼於客 觀的詩學批判8,所以並不是全然的反西化,而是仍保有西方文學家或日本文學 家的翻譯以及評論,可以想見當時的詩人們是去接納、吸收的運用在屬於自己以 及台灣這塊土地的書寫上。 創辦人中最年輕的杜國清,因著姐夫陳千武的啟發與鼓勵,展開詩的旅程。 後於 1959 年考上台灣大學哲學系,進而認識了趙天儀。第二年轉至外文系,也 因此參與《現代文學》的編輯,在刊物上也發表了許多翻譯的作品,之後又前往 日本留學研究日本的詩人—西脇順三郎,之後再轉為研究中國古典詩。詩人在創 作之餘,汲取西洋、日本、中國詩學的養分,讓其在創作、建構詩學體系上有很 大的幫助。如今雖身在美國,但卻積極的推動臺灣文學英譯叢刊的出版。杜國清 目前出版詩集有《蛙鳴集》 、 《島與湖》 、 《雪崩》 、 《望月》 、 《心雲集》 、 《殉美的憂 魂》 、 《情劫集》 、 《勿忘草》 、 《玉煙集》 、 《愛染五夢》 、 《杜國清作品選集》 、 《詩情 與詩論》,描寫各式各樣的愛情,表達人性中的共性—哀愁,時而流露充滿抱負 的積極態度。除此之外,其山水遊歷、社會譏諷方面的詩作的內容與技巧,相得 益彰。 目前,杜國清教授任職於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校區(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簡稱 UCSB)東亞系台灣研究中心主任,積極推動台灣文學的研究。 這樣一位詩人學者,默默地在多方面耕耘,卻常被拆成好幾個分身,如:翻譯家、 大學教授、詩人。如此身分特殊的詩人,為文學界奉獻了不少心力,台灣文學史 上的一頁,怎能略而不談?雖目前高雄師範大學研究生孫瑋騂《杜國清及其《玉 煙集》》的研究已完成,但對其翻譯、詩作、詩學建構並未作一全面的整理與分 析。. 6. 阮美慧,《笠詩社跨越語言一代詩人研究》網路版: http://ws.twl.ncku.edu.tw/hak-chia/n/ng-bi-hui/sek-su/sek-su.htm 7 解昆樺, 《台灣現代詩典律的建構與推移:以創世紀詩社與笠詩社為觀察核心》 ,(台北:鷹漢, 2004),頁 56-72。 8 《笠》中有「作品合評」專欄,以及翻譯他國學者文學家的著作與評論的專欄。 2.

(10) 二、問題意識 《笠》時常被歸類為鄉土、本土、現實的詩刊,甚至被批評為「日本詩壇 的殖民地」。同理,笠詩社的詩人長期被定位在現實的框架之下,富含強大的本 土精神,然現今許多學者,如阮美慧、解昆樺等研究學者,透過文本探究出笠詩 社的其他面貌。因為一個集團,是由不同的詩人集結而成,所以中心原則相同, 仍會發展出不同的面貌。其中,創社詩人之一的杜國清的作品除了諷諭詩批判現 實之外,還呈現出愛情或是懷古詠物抒情等方面的詩作9,是為融合傳統與現代 的作品。 為何詩人一手翻譯一手創作?翻譯從日治、五四運動以來,都佔有相當重 要的位置,代表著世界思潮的流動,也因外來知識的注入,使得臺灣的思想與文 化也將開始產生化學變化。然詩人的翻譯作品從英國艾略特的作品、日本西脇順 三郎的作品、法國波特萊爾的《惡之華》,以及劉若愚的《中國詩學》、《中國文 學理論》,這些作品分別代表著各個國家、地區、時代的思潮。詩人曾言若要了 解國外作家的菁華,唯有自己從作家本身的作品翻譯開始,在翻譯的過程,就會 激盪出許多想法,也會更加了解作家的創作意圖與手法。然翻譯劉若愚的作品到 台灣,可以讓吾人了解中國的相關文學是如何介紹到外國人的世界,世界關注的 焦點又是什麼,所以翻譯的動向,將看出杜國清實踐台灣詩壇橫的移植與縱的繼 承的路線。 詩人是如何產生詩論的核心概念?寫詩的同時,也不斷地在累積創作的觀 點與理想。所以在詩的世界中摸索的杜國清,從《島與湖》的自序<我仍在摸索 >自白,看見其受到現實世界多元思想的衝擊,一直在思索詩是什麼?以及如何 寫詩?詩的功用與目的何在?爾後,在《雪崩》的自序則思考出更具體的詩論, 開展出五點詮釋,透過自我創作的經驗以及文字、語言的特性,歸結出三點討論 創作的要點。在經過創作與思考的焠鍊之後,發展出詩學三昧的理論,融入宗教、 中西詩學的想法,讓其詩論更加堅實。而這些詩論成為形而上的價值判準,讓詩 人在創作之餘不會迷失方向與走向歧路。 詩人的作品透露出什麼訊息?詩人在創作時,是否受到文學翻譯、詩學建 9. 參見《尋美的旅人─杜國清》第十一章<杜國清詩境界的探索>,歸納杜國清的詩作有愛情詩、 鄉愁詩、山水詩、詠物詩、懷古詩、諷諭詩、哲理詩、詩論詩等境界。 3.

(11) 構的影響,為何評論者大多認為杜國清為愛情詩人?因藝術實踐也是一種心理活 動,也可以透過心理學的角度去考察,但榮格也表示,一部藝術作品並不是一個 人,而是超越個人的東西10,所以將會產生更多的隱藏聲音,因為詩人醞釀創作 時,不可能完全由理性的自覺意識掌控與捕捉意象,時而有天外飛來的創意。故 本論文的第五章則將對杜國清的詩作作更為全面的探討,以期彰顯詩人詩作的特 色。. 三、研究目的 因以上的動機與問題誘使本文將杜國清的創作、詩論與翻譯作一完整的分 析與連結,以期具有下列意義:. (一)、. 能夠透過詩人的文學歷程,如文學翻譯、詩學建構來得知詩人是 如何運用其知識與環境,來產生創作。同時,詩創作對於文學翻 譯與詩學建構的過程是否產生影響。. (二)、. 透過分析杜國清的文學創作與文學動向,說明杜國清於台灣詩壇 的位置與重要性。.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探討. 目前針對詩人的論述、作品、翻譯等議題的相關研究,多發表在研討會、 期刊等處。大陸方面已有三本專論出現,但台灣方面僅有部分的單篇論文或是評 論。根據《尋美的旅人—杜國清論》11書末所附,計有 51 筆,其中包含大陸學 者的研究文獻,但台灣期刊方面的評論,仍有所不足。以下就筆者目前所蒐集到 且與杜國清的翻譯、詩論、創作相關的評論文獻作一回顧與探討。. 10. 榮格著、鴻鈞譯:<論分析心理學與詩歌的關係>《榮格分析心理學──集體無意識》(台北: 結構群,1990),頁 95。 11 汪景濤、白舒榮、楊正犁, 《尋美的旅人—杜國清論》,(臺北:桂冠,1999 年)。 4.

(12) 一、期刊論文、短篇評論 杜國清最早的作品評論在《笠》第一期的「作品合評」中,由《笠》詩社 的詩人一同討論<行列的焦點>的筆法、修辭與形式,大家一致認為此為實驗創 新的作品,錦連認為此詩重視精神狀態的平衡,林亨泰認為,也是一種對秩序的 追求。此外,杜國清的詩集或選集中,也會收錄一些學者或作家對其詩作的單論 或綜論。如:白先勇在《心雲集》中所寫的<望帝春心的哀歌—讀杜國清的「心 雲集」>12,白先勇認為<心雲集>是由十首詩聯成一組的詩作,由同一主題貫 穿到底,然其中變奏繁複,意象層出不窮,前後呼應彷若組成一曲交響樂式的愛 之輓歌。所以文中討論杜詩所使用的意象、情感,彷若捍衛著在機械文明、唯物 主義下的人類尊嚴與情感波動。雖然是一篇簡潔的文章,但確切中詩人的構思以 及呈現的基本要義。《心雲集》也收錄了趙天儀所寫的<追求、體驗與表現—論 杜國清的詩>13,文中探討的對象包含杜國清過去所寫的《蛙鳴集》 、 《島與湖》、 《雪崩》以及《心雲集》的詩作取向,趙天儀認為詩人以其對愛的追求,探尋著 人生多樣的體驗。 《蛙鳴集》記錄著詩人大學的生活,展現少年哀愁的滋味。 《島 與湖》則展現浪人、情人、詩人三位一體的經驗。《雪崩》則是詩人到日本留學 再到美國留學的另一種生活經驗。《心雲集》則是詩人到美國之後任教的生活經 驗與追憶,此部詩集趙天儀認為,內容包含較廣,是「對時代的體驗,對生命的 悲壯,對愛情的苦惱;或驚訝、或譏諷、或哀愁」。所以透過簡略的回顧,可以 窺探杜國清創作上的心路歷程,是「愛的追求、體驗與表現,且表現了一種新抒 情的精神,有著浪漫的與古典的和諧」。 探討杜國清創作的同時,也討論詩人所建構出來的詩論。因為詩人長期在 笠詩社發表詩作,出版詩集的自序或譯者序也刊登在詩刊中,所以其詩論也受到 詩壇的關注。如 1980 年 5 月 8 日與詩社同仁李魁賢、鄭炯明、李敏勇一同討論 其創作、翻譯、建構詩論的歷程。從訪問紀錄看來,可以發現杜國清從一開始的 追求詩,到後來仍能肯定詩的價值,甚至對詩創作抱有很高的熱忱。也因為詩, 讓其能夠接觸艾略特、西脇順三郎、波特萊爾、李賀等詩人。最後杜國清也略為. 12 13. 白先勇,<望帝春心的哀歌—讀杜國清的「心雲集」>收錄在《心雲集》。 趙天儀,<追求、體驗與表現—論杜國清的詩>收錄在《心雲集》。 5.

(13) 自述自己對於鄉土認同的肯定與追求,他還希望未來能探索出新的路線14。 陳千武於《笠》上發表一篇短篇的文章,論述杜國清的詩作,以《童年憶 影》以及《集外集》為主。陳千武認為杜國清將其平凡無詩意的童年,利用語言 之妙賦予童年詩性的感動,指出「詩人,事先追放了曖昧的自私性,以普遍性的 理念編綴了詩的意境。」而且,杜國清運用適切的比喻或象徵去處理現實,能夠 給大腦一種刺激,像是運用「鞭炮」 、 「寄生蟹」 、 「小蝴蝶」等去營造童年,這也 容易勾起讀者的共鳴。再者,陳千武認為杜國清是「美的創造者」,所以不斷的 為自己的真實情感做奮鬥,如杜國清所提出的「詩學三昧—譏諷、驚訝、哀愁」 的詩想就是最好的佐證。其中使用的文本是《集外集》的詩,有的揶揄政治的詩, 如:<熊貓>、<一九七二˙日本>,產生譏諷之感,但譏諷之餘又會帶點幽默。 驚訝的則是指獨創性而言,以<海>、<天上人間>、<人間仙女>、<火山之 戀>、<旅人>等為例,善用比喻產生新的感覺。而哀愁則是他詩作呈現的本質 與一貫的風格,特別是<風箏>,詩人讓想像力奔馳在宇宙空間,展現清新之感, 但在狂飆的時代中,又帶著點悲傷。15所以陳千武以懷鄉、譏諷的角度去剖析杜 國清的作品,更認為杜國清是不奉承傳統,同時對自己的歷史境位有高度的自覺 與敏銳度,同時也指出杜國清詩的內容是豐富多面,「他的詩,取於新的素材, 破壞固定化的形式,寫出有性格的心境。」 後來,王錦園在《笠》158 期發表<詩人的利器. 可貴的藝術—論杜國清的. 譏諷詩>16針對杜國清的譏諷詩作一番探討,文中提到杜國清是十分重視詩與人 生、詩與現實的關係,也指出想像中的美的世界並非「幻象之美」,而詩的美是 立基於現實之上,但在追求美的過程當中,卻又無法排遣現實人生的苦痛。然王 錦園認為杜國清創作的基本心態為此,所以寫下大量「美麗的情詩」,但因杜國 清的理論多次論及詩的諷刺,所以轉而探察譏諷詩,歸納出來有三層意思,首先, 譏諷是詩人對現實的反擊方式,其次,譏諷是詩人藝術創造不可缺少的部份,也 就是屬於知性的一面,最後,根據波特萊爾的觀點,反諷與超自然一樣,事實上 都是詩人想像的產物,也就是詩人可以採用非人間的意象來譏諷社會人生。王錦 園認為杜利用了三種類型的詩去實踐譏諷的詩想。第一類的社會事件,如<一九 14. <詩學三昧的探索者—詩人學者杜國清先生訪問記>,杜國清提出: 「往後更要從事象徵主義 與意象派的研究,為中國新詩探索出一條道路」《笠》第 98 期,也收錄在《心雲集》 。 15 發表於《笠》86 期,1978.8.15,後收錄於《台灣新詩論集》頁 239-248。 16 王錦園:<詩人的利器 可貴的藝術—論杜國清的譏諷詩>,《笠》158 期,頁 139。 6.

(14) 七二˙日本>、<詩人>,將滿腔的憤慨藏在一連串的反語之中,收到強烈的藝 術效果。第二類則是則是針對人性缺點而做,如《生肖詩集》組詩中十二種動物 分別譏諷、揶揄人性的許多側面。第三種類型的則是深入到了中國文化底蘊的層 面,如<嫦娥>,展現兩種文化的衝突,更呈現中國傳統文化對科學的輕視,再 者,《生肖詩集》中的<羊>、<龍>等詩,也透露出反省傳統的意思。所以王 錦園認為杜國清「學貫東西,對社會人生,東西文化有深入思考和獨到的認識17。」 但王錦園以論取詩的分析,讓人頓覺杜國清是為了建構詩論而寫詩,然詩人應是 在創作過程中,逐步體會出詩觀,而非為論作詩。 關於杜國清的詩觀,賴賢宗曾論述現象學詮釋學美學在台灣的發展,其中 提到從「意境美學出發而會通詮釋學現象學」的代表學者有,劉若愚、杜國清、 葉嘉瑩等。誠如賴賢宗所言,杜國清以其師劉若愚的「藝通於道」的回環理論模 型為基礎,進一步的推展中西比較詩學的研究。在此篇論文中並未詳細說明杜國 清如何推展,而在《笠》第 247 期,則進一步發表針對杜國清比較詩學研究所寫 的<杜國清的比較詩學的基本模型>。闡述杜國清因受其師劉若愚之影響,發展 出客體論、主體論、本體論、效用論。而杜國清提出的「詩學三昧」則發揮了本 體詩說,並且與中國傳統詩觀串聯,也就是「詩言志」、「賦體物」、「詩緣情」。 此外,文中指出杜國清認為詩的極致—「入神」,與西方詩學所論的浪漫主義、 象徵主義與超現實主義相通。所以賴賢宗認為詩的意境學三個環節、禪的意境美 學的三個環節與杜國清的詩學三昧是通為一貫的。不過筆者認為雖然杜國清的詩 論與西方詩學理論相通,同時也與「禪的意境美學」相通,但實際上杜國清的詩 學是有時間性的不同發展,而且客體論、主體論、本體論、效用論的說法並非杜 國清提出。 文學史書收錄方面,對杜國清的敘述並不完善,如古繼堂所撰之《臺灣新 詩發展史》中所述杜國清的詩路歷程師承頗多,提到波特萊爾、西脇順三郎18, 獨獨缺少了艾略特。其次,又敘述杜國清的詩觀與詩的風格和大多數笠同仁是不 同的,因為笠所追求的新即物主義、鄉土情懷、社會意識等,在杜國清的創作表 現得十分淡薄,甚至認為其表現出一個「封閉式的古典愛情王國」。臺灣文學史 方面,《台中市文學史初編》中陳明台則較為具體客觀角度指出杜國清的詩學三. 17 18. 同上註,頁 133。 古繼堂:《臺灣新詩發展史》 ,頁 392。 7.

(15) 昧,以及其創作的神韻所寄,是「純粹、狂熱,夢幻和超脫」。詩作呈現主題, 情詩為大宗,以及懷鄉詩與譏諷詩,但杜國清的詩其實只是他詩論的實踐19,同 時其情詩帶有虛構性的華麗表現,是一種極限的實驗與挑戰。 反觀中國大陸學者陳茂賢等人所編寫的《海外華文文學史》 ,對於杜國清的 描寫較為細緻詳細。文中談論杜國清真正走向詩歌創作的原因,以及翻譯艾略特 成為艾略特的信徒。再者,其詩歌理論為來自於西方詩學的浸染20,同時又用自 己的創作來實踐。甚至,指出杜國清將自己的詩學理念歸納為「六超」、「三味」 21. ,是笠詩社的理論支點之一,也是其自身用詩歌來探索人生、表現自我的基本. 出發點。而從詩歌創作的內容及其情感基調來看,杜國清的詩歌主題可以分為三 大類型,分別為愛情詩、諷刺詩、哲理詩。不管是哪一種類型的詩,中國學者都 將之與中國詩學作比較,表示杜國清的詩是繼承著中國古典詩歌的傳統。最後談 到杜國清詩作的寫作手法,以「意象徵」以及使用創新語言概括。雖然是簡短精 要的介紹,但卻也點出杜國清創作的要點,同時也與中國傳統詩學作一比較與觀 察。但中國文學史一味的收編結果下,西方文學的影響與比較無法呈現。 所以透過散篇論文,以及詩集所附的評論文章,得知大多針對其創作、詩 論、翻譯引介三方面進行探討。杜國清的詩作一開始被認為是實驗且創新的作品, 到後來融入詩人的個人特質,呈現哀傷的基調。所以從其個人特質與詩人一直努 力的結果下,筆者認為杜國清的詩主要呈現出兩大主軸,即抒情與哲理。而部分 學者則探討杜國清的詩學理論,如詩學三昧,又或者是新即物主義影響笠詩社的 關係,進而去討論杜國清因著翻譯各國的詩論與詩作,間接引介他國思想至台灣 詩壇。但是散篇論文所論篇幅有限,並不能將杜國清的詩作、詩論、翻譯作有效 的連結,以至於吾人將杜國清視為好幾個分身。. 二、專書 雖長期旅居美國,但杜國清任教於東亞語文系,時常訪問中國大陸從事學 術交流,還曾於北京大學擔任加州大學在華中心主任,也因此結識許多大陸學者, 19. 陳明台:《台中市文學史初編》(台中市:台中市文化局,1999),頁 135。 其一為英國著名詩人艾略特,其二為日本詩人西脇順三郎。 21 依《海外華文文學史》中所言,六超為超現實的、超自然的、超自我的、超文字的、超實用 的、超時空的;而三味指的是驚訝、譏諷、哀愁。筆者按:此處三味應為三昧。 20. 8.

(16) 同時杜國清的詩作也引起大陸學者的好奇與激賞。所以目前中國大陸已出版三本 有關杜國清研究的專書。第一本由汪景濤等人所編寫的《尋美的旅人》,將杜國 清的生平、詩論、詩學、作品全方面的介紹呈現。首先,透過詩人所寫的《童年 憶影》來編織作者的過去與生平,透過散文書寫的方式介紹。其次,詩論與詩學 的探討大多是偏向整理方式的展現,同時並佐以詩人的作品為證。而作品分析方 面,在第三編透過一部一部的詩集來介紹,以導讀的方式呈現,沒有深入主題式 的探討。書中雖全面的介紹概略賞析,也點出詩人於創作上和理論上,博通古今、 中外貫通、創作與理論互通的概念,但卻缺少詩人翻譯作品與理論的整理與分析, 且大多以中國詩學的方向賞析,有失詩作的豐富性。 繼《尋美的旅人—杜國清論》之後出版的《愛的祕圖—杜國清情詩論》22, 這部著作專以杜國清的愛情詩為研究對象,以主題的方式分為八個面向,為「情 與美」 、 「情與夢」 、 「情與劫」 、 「情與緣」 、 「情與欲」 、 「情與孽」 、 「情與愁」 、 「情 與悟」 。而以順序來看,就如同杜國清尋「美」的旅程,從起點的「美好」 ,到旅 行途中的「悲歡離合」,及快到終點的「哀愁」,到最後的「悟與超脫」。雖然此 書比《尋美的旅人—杜國清論》較為深入且專一的去探討,但因挑選的愛情詩散 落在不同時期、不同詩集中,甚至有些是從「組詩」中擷取出來,將詩人創作歷 程以及組詩所呈現的完整性打碎。同時《愛的祕圖》雖是透過八個面向來探討, 但每一部分的標題卻不能完整的包含八個面向所要表達的中心意旨,將會使讀者 產生錯亂感。而且每一個部份並非由一人寫成,由三位學者合力著成,雖然可以 讓分析更為多元,但不免造成前後文產生斷層的現象,每一首詩的分析與連貫必 須靠讀者的想像與推敲才能連結。 而王宗法在隔了一年為詩人的 50 首組詩—《玉煙集》 ,寫成一篇綜論—《昨 夜星辰昨夜風》23。分為上篇和下篇:上篇形容杜國清的詩作的境界彷若一齣音 樂舞台劇,也就是用抒情象徵的筆法,上演「從情竇初開、戀心如雲,寫到春情 浪漫、激情洋溢,再進入靈魂遭劫、欲生欲死,直到天老地荒、真情不渝,甚至 上天入地、超然世外。」序幕以<錦瑟無端五十絃>、<藍田日暖玉生煙>揭開 杜國清對愛情的中心原則—愛即哀。接連演奏的是三齣正劇,從「夢幻之情」, 描寫情的默契,共有 10 首詩,描寫愛的歡樂。第二幕「夢幻之慾」則是分析組. 22 23. 汪景濤、王宗法、計璧瑞, 《愛的祕圖—杜國清情詩論》 ,(臺北:桂冠,1999)。 王宗法,《昨夜星辰昨夜風》 ,中國:安徽大學。下篇也同時刊載於《笠》第 221 期。 9.

(17) 詩的高潮,也就是詩的極致,由熱戀到達靈肉合一的境界,然文中述說,杜國清 在描寫這類的詩作,並非是動作錄像,而是透過描寫意象,寄寓在自然界的動、 植物之上,點到為止,而這樣的詩作尤能讓人回味無窮。再者,就是正劇第三幕— 「夢幻之別」,是杜國清多所著墨的部份,描寫情欲的悲苦。文中更指出這部份 的作品,把一切的離別與相思透過意象徵進入夢幻之境,超越了個人的情愛痛苦, 創造出永恆之美。最後,來到了尾聲,以<滄海明珠月有淚>、<望帝春心託杜 鵑>兩首詩作結,將所有的情、欲、別收束成明珠、杜鵑,「超越紅塵愛恨的寫 實之境,進入夢幻悲歡的象徵世界」 ,行成一部聲、色俱全的「抒情象徵劇」 。而 下篇則轉而分析詩人寫詩的技巧,分為三個面向來說,詩人在構思上,有三種方 式,透過具象、拓展、改造,也就是將抽象的情愛具象化,拓展與延伸李商隱詩 句的涵義。第二個面向則是透過詩情表達,看出詩人運用其知性與感性的協調, 透過意象徵、新奇的想像、比擬、比喻以及神話、傳說和典故,將複雜的情緒, 微妙深幽的情境及難以表達或不便直言的感覺與情調表現出來。第三個層面,從 詩人的詩集風貌來看,詩作有其戲劇性、間接性、朦朧性。從境界與技巧來整合, 完整分析《玉煙集》的要旨與精神,此部書是目前較為完整且深入的研究。同時, 於《笠》第 242 期的杜國清專輯中,中國大陸學者劉雲也針對《玉烟集》論述李 商隱對於杜國清詩作的影響24,其論述方向與王宗法的論述方式略同。所以筆者 認為,詩人還有其他方面的組詩,應如同《昨夜星辰昨夜風》般採取深入且全面 的探討。 綜觀大陸學者對於杜國清的介紹與分析,大多以中國詩學來剖析,強調杜 國清「回歸」所謂「中國」傳統的部份。沒有特別將杜國清的詩論與西方文學作 一比較分析,甚至很自然的將杜國清編列在大陸海外旅美作家,這也使得部分笠 詩社同仁的誤解。但杜國清本人認為,他還是一位「台灣詩人」25。而杜國清目 前在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校區任教的期間,推動另一種與中國大陸學者不同定義 的「世華文學」,以及發行台灣英譯叢刊,試圖想要在世界上找回或確立台灣文 學的主體性。. 24. 劉雲:<論李商隱詩歌對杜國清「玉烟集」的影響>, 《笠》242 期,頁 69-80。 胡衍南:<詩人的心:遺落人間的一顆明珠—專訪杜國清教授>中提到: 「離開台灣太久,有 些人漸漸忘了杜國清也是重要的台灣作家。有趣的是,雖然他努力想要建構起『世華文學圈』的 概念,但他仍舊相當堅持自己『台灣』的出身。在這次的訪談中,他一面強調: 『我是台中豐原 人,當然是台灣作家!』」 《文訊》1995 年 5 月,頁 103 25. 10.

(18) 討論杜國清的單篇文章散見各處,出版的專書不是絕版,就是未在台灣上 市,目前出版的台灣文學史的專書或是地方縣市所出版的文學史書,在談論笠詩 社的成員時,對杜國清的敘述,大多以愛情詩人稱呼之,如《台中市文學史初編》 中則敘述詩人為一位「具備了學者氣質,優雅的詩人 26」,認為其詩是追求東洋 的幻影與西方知性下,為要表達一種交錯恍惚的感情,所以以愛情為題材,訴說 發自內心的純情與真情。而大陸學者古繼堂,所編寫的《台灣新詩發展史》中卻 對杜國清所寫的詩作,多有不解之處,甚為可惜,加上大陸學者所編寫的海外華 文文學史,卻也有所闕漏與偏頗。然筆者認為杜國清在台灣文學的發展與推廣具 有意義且還有討論的空間,所以本論文研究杜國清單一詩人的各方面發展,以利 將來台灣文學史或台灣詩壇的研究,能夠有較為客觀且深入的看法。.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一、研究範圍 本論文以杜國清的文學活動為主體,作一回顧與探討。首先,將對其生平 經歷作一考察整理,以便對其動向有所了解。如:因詩人年輕時受姊夫陳千武啟 發,且就讀台灣大學時,結識趙天儀、白先勇等人,開始其文學活動。詩人於 1960 年起參與《現代文學》的編輯,後來又於 1964 年參與《笠》詩刊的創辦, 所以本文將考察《現代文學》創刊至停刊的階段,杜國清於其中的職務與活動狀 況,更透過《笠》創刊迄今27,杜國清於其中的文學創作、評論等,來考察其創 作的歷程與影響。其次,杜國清的作品、評論也曾集結出版,部分散落在研討會 論文以及刊物上。除了收集台灣出版的作品之外,杜國清與中國大陸的學術界來 往甚密,所以不少作品也曾於中國大陸出版,就詩人的出版以及刊登在刊物上的 作品進行完整的爬梳與詮釋。 此外,目前甚少人注意的是杜國清在翻譯上的付出與影響,其翻譯作品與 評論,如:《艾略特文學評論集》、《西脇順三郎的詩與詩學》、《惡之華》等,皆. 26 27. 陳明台:《台灣文學史初編》,(台中市:台中市文化中心,1999),頁 133。 杜國清至今仍為詩社同仁,現為顧問一職。 11.

(19) 在台灣出版。不僅如此,詩人也曾翻譯其師劉若愚的作品:《中國詩學》、《中國 文學理論》到台灣。也因著其豐富翻譯的背景,讓杜國清的詩、詩論融匯了世界 的色彩,所以本論文將採取文本、理論的互相比較與驗證。 除此之外,本論文也將涉及台灣文學史發展的歷程,所以必須觀察每個時 期台灣詩壇與文學史的發展。如:戰後台灣文學的發展概況、文學論戰等,本文 將著重在笠詩社與其他詩社典律的建構與推移的狀況。此部份將搜索《創世紀》、 《藍星》等刊物,以及現今研究者已出版的專書論著等資料,更可看出外在環境 如何對詩人產生影響與被影響,將杜國清的文學活動與思想作一客觀的詮釋與評 價。 雖然研究內容以詩人出版過的書,刊載的期刊為主要內容,但詩人所寫之 散文或隨筆,以及發表在研討會的論文也將是探討的內容。同時,目前詩人在海 外發行的「台灣英譯叢刊」,也將進行討論。以上皆為詩人發表或出版的詩集、 詩論、翻譯等原始資料。 所以對詩人本身進行一個完整的了解之後,也將其他學者或詩人對杜國清 的評論與建議,如:中國大陸目前出版的研究專書等。同時,筆者也將參酌其他 學者的研究論文等,進行交互的分析,藉以呈現詩人文學活動與歷程完整多元且 客觀的詮釋。. 二、研究方法 為達成研究目的,使本論文臻至完善,採用下列方法研究探討: (一)文本分析法 主要透過探討詩作本身,分析文本方式為主軸,歸納文本的特性,著重文 本本身散發的風貌與氣質。再者,透過論述資料,如:口述紀錄、會議紀錄、期 刊論文等,或他人對詩人的論述,進行研讀,期望能更全面的呈現詩人創作的多 樣性。本文也將利用心理學、空間研究等理論佐以分析詩人的文學特質,進而突 顯詩人文學的成就與在台灣詩史上的位置。 (二)影響研究法 因杜國清接觸並翻譯多國的詩作與評論,故其作品受不同詩風的影響,所. 12.

(20) 以探討傳遞與吸納過程中的各種中介是跨國/跨語言的文學/文化交流的過程。 因此影響的探究不能只關注翻譯之後的作品,也必須關心與探討詩人如何受到外 來作品的影響。. 第四節. 論文架構. 本論文第二章先爬梳杜國清的生平與創作歷程,因其作品與思維部分透過 翻譯的關係,受到艾略特、西脇順三郎、劉若愚等人的影響,所以先探討翻譯的 面向,進而去探討釐清其詩學理論,建構詩人的外在環境以及想法方向,進而透 過第五章去分析杜國清的詩創作,期盼能以客觀及全面的角度去剖析詩作的意義 與藝術特色。 生帄、創作歷程. 現代詩. 詩學建構. 文學翻譯. 全文架構示意圖 圖 1所指定的樣式的文字不存在文件中。-1 全文架構示意圖 圖 1-1錯誤! 全文架構示意圖 1-1 全文架構示意圖 1. 13.

(21) 第二章 人生. 杒國清的生帄與創作歷程. 在憧憬與回顧之前. 來回穿梭. 在青春與智慧之間. 一再游移. 當中寂廓的天空. 彩虹. 時隱時現 --四十年˙人生─夕陽無限好28. 詩人的靈感與風格,往往會因時代背景,甚至是孩童記憶或是生長的歷程, 而有所改變與轉換。杜國清(1941~),台中縣豐原市人,畢業於台灣大學外文系, 後於 1970 年於日本關西學院大學取得碩士學位;1974 年於美國史丹福大學中國 文學獲得博士學位,現任教於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校區的東亞系台灣研究中心主 任。於台灣出版的詩集共有八冊,於大陸出版的專書與詩集共有四冊,翻譯的作 品七部,涵蓋中西方的文人的作品與文學理論。然杜國清本人也在創作與翻譯之 外,逐步建構屬於自己的詩論。是故,詩人於創作、翻譯、詩學三方面努力並進, 也為台灣文學寫下歷史。 本章將依照時間的順序,依其所在地區之不同,分為三節,第一節則是自 1941 至 1970 從童年到留學日本之前在台灣的經歷,第二節則是留學日本時期的 文學動向,第三節為其到達美國攻讀博士學位至今的經歷。各個時期分別有其重 要性以及影響詩人的主要人物與文學作品。. 第一節. 台灣時期(1941~1966.6). 一、童年 杜國清於課堂上提及《尋美的旅人》中的傳略時,笑稱身世並不顯赫。其 祖父—杜友紹原居住福建,庚子事變時逃往臺灣,雖一開始落腳台北,但後來杜 友紹帶著長子杜修爵遷往鹿港定居。其祖父杜友紹還是位書畫家,目前於彰化縣 文化局尚有保存部分書畫,但數量不多。但後來杜國清的父親自行前往豐原工作,. 28. 杜國清:<夕陽無限好>,收錄於《臺大八十,我的青春夢》(台北:台大,2009),頁 171。 14.

(22) 與蜜餞廠老闆的女兒結婚並定居豐原,而後杜國清於西元 1941 年 7 月 19 日在豐 原出生。陳千武曾在《笠》上發表<光復後出發的詩人們>29,為十四位笠詩人 作了簡要的說明,杜國清也在其中。光復那年杜國清正好四歲,在島上度過年少 最純情的時期。因杜國清的父親離開鹿港祖父家,自行開業所以家境並不富裕, 而童年的杜國清也必須幫忙家裡的事物,就連考上台中一中後,還要利用學生票 來順道幫忙父親送貨,不過這也讓他練就早熟、有主見的個性。後來就連選擇就 讀文科還是理科時,不顧家中反對杜國清毅然決然的選擇了文科,這之中彷彿被 擁有浪漫性格的祖父牽引著。. 二、台大 考上台大哲學系的杜國清,後來轉至外文系30。於一年級暑假時前往表姊家 中,看見表姊夫—陳千武的書房,放滿各式各樣的詩集,其中尤以日本詩集為多, 後與陳千武相談甚歡,在心中種下詩的種子。後來,前去探訪當時為台大哲學系 助教趙天儀,一同探討詩壇概況、詩學理論、詩的創作。 1961 年大二轉至外文系,杜國清透過鄭恒雄(潛石)和王禎和的介紹,加入 《現代文學》雜誌的創作與編輯,創作得到鼓勵。另一方面因發覺可以透過翻譯 精讀艾略特的作品,加上刊物也需要翻譯的稿件,所以也嘗試翻譯,這也預告杜 國清文學生涯的兩個方向31,也就是一手創作一手翻譯。畢業前杜在《現代文學》 中,翻譯作品有葉慈的詩、John Steinbeck 的<飛(Flight)>的小說;詩創作有 8 首,評論有 1 篇,為<寫在密林詩抄之後>。畢業之後,也持續發表創作與翻譯 作品。 除了《現代文學》刊物的活動之外,杜國清在畢業那年將四年的詩集結出 版成《蛙鳴集》32,其中<樓梯>更是不斷的被其收錄在之後的詩集中。趙天儀 曾於<追求、體驗與表現>33中言:「樓梯中的我和你還有一段距離,躊躇表現 了一種少年哀愁的滋味,也是詩的哀愁的表現。而這部詩集更是充滿了大學生理 29. 陳千武,<光復後出發的詩人們>, 《笠》113 期,頁 4-18。 杜國清發覺其興趣在人生哲學上,且若要作學問,則必須要有多種外文的基礎,後又與哥哥 的同學李在發商量,後決定轉系。 31 杜國清:<現代文學與我>, 《杜國清作品選集》,(台中:台中縣立文化中心,1991)。 32 杜國清:《蛙鳴集》,(台北:現代文學雜誌社,1963)。 33 趙天儀:<追求、體驗與表現>,收錄於《心雲集》,(台北:時報,1983)。 30. 15.

(23) 想的朝氣與夢幻。」而杜國清本人也寫下《蛙鳴集》34後記,此部詩集是總結大 學四年未成熟的歲月。詩在詩人迷惘感傷時,一直是一種寄託。那些詩作在詩人 眼中雖未成熟,但卻是最真實的「心靈活動的縮影」。詩在詩人平淡的生活裡激 起了感情起伏的浪花,使其沉思、做夢,寫詩的過程讓詩人感受到仿如與神在摔 跤,而摔跤時受到的創傷就如同「每逢一場心靈的掙扎後所絞出來的腦汁的記痕」, 縱使不成熟,卻也奠下日後的基石。. 三、服役、教書 1963 年的 8 月隨即於鳳山步校接受預官訓練,11 月隨部隊服兵役,但因先 前已認識陳千武、趙天儀等人,所以於 1964 年與吳瀛濤、陳千武、林亨泰、錦 連、詹冰、趙天儀、白萩、黃荷生、薛柏谷、杜國清、王憲陽、古貝等十二位發 起人並創造一個屬於臺灣人的詩社—笠詩社,於 1964 年 6 月 15 日發行《笠》的 創刊號。杜國清於創刊號中發表<行列的焦點>35,林亨泰認為此詩成功的要素 在於,詩人有勇氣去做實驗去嘗試一條新的崎嶇的小路的開闢,同時古貝也說甚 至於他有一種讓後人拓為大路的企望36。 於 1965 年出版的《島與湖》,則是收錄他畢業之後服役以及後來前往台北 醒吾教書的日子所寫下的詩,詩人除了創作之外,也不斷地去思索詩是什麼?以 及如何寫詩?詩的功用與目的何在?而這哲學式的思考,是為了延續他對於詩的 熱情,也是展開他詩學建構的第一步。這也表示,他從創作、翻譯中,拓展至詩 學建構的路途。. 第二節. 旅日時期(1966.6~1970.8). 1966 年 6 月前往日本,有兩個最主要的因素,其一為家中經濟關係,去日 本比去美國留學所花的費用較低;其二為杜國清在大學時翻譯艾略特等作品時, 發現日本有不少研究西方作家的研究與翻譯,所以也藉此機會前往日本學習。到 達日本後,一開始先寄住親友家,後透過祖父好友的學生幫忙,開始在大阪中國 34 35 36. 後記也發表於《現代文學》 。杜國清,<蛙鳴集後記>, 《現代文學》17 期,1963.6.15,頁 43。 杜國清,<行列的焦點>, 《笠》1 期,1964.6.15,頁 9。 笠詩社,<作品合評>,《笠》1 期,1964.6.15,頁 22-23。 16.

(24) 語文學院擔任講師,教授華語的課程,賺取將來深造的學費。到達日本的第二年, 於京都大學英美文學科研修一年,開始翻譯艾略特的文學評論,但杜國清發現日 本翻譯之盛,尤其對於艾略特的翻譯已經到達氾濫的地步,他於 1969 年出版的 《艾略特文學評論選集》中統計,艾略特作品的日文翻譯單行本有 32 種,研究 單行本有 23 種,部分論文及艾略特的學術著作至少有 80 種,專論艾略特的論文 多達 450 篇以上。因此他決定翻譯艾略特的文學理論,於 1969 年由田園出版社 出版《艾略特文學評論選集》。當此書出版時,為台灣文壇注入生機,當時台大 外文系教授顏元叔剛從美國留學回來,看見此書連稱「大功夫、大成就」。後來 余光中到史丹福大學,向杜國清表明他曾在電視採訪中推薦此書37。 杜國清藉由日譯的資料,翻譯艾略特的評論獲益良多,藉此學通了日文, 並能充分利用日文研究資料,所以興趣開始轉向日本文學,他表示「覺得既然到 了日本,與其唸英美文學不如唸日本文學,才有實質的意義。38」後來透過同學 詹博拜訪關西學院大學日文系主任實方清教授,得以在 1968 年進入關西學院大 學日本文學科研修碩士課程。特別的是,關西學院大學日文系從德國引進文藝學 的概念,將研究重點投注在作品的藝術性上,也就是單純的「將詩當作詩」,如 此的觀點也影響著杜國清的詩觀。 轉向日本文學的杜國清,開始以西脇順三郎作為碩士論文的研究中心,因 為杜國清藉由西脇順三郎翻譯的<荒地>,已經認識這位日本詩人。西脇順三郎 通曉歐洲傳統與近代詩學,調和東洋的感性與西洋的知性,建立自己的詩學體系。 所以杜國清轉而翻譯西脇順三郎的《詩學》 ,於 1969 年由田園出版社出版。翻譯 之餘,杜國清還參考了 30 多種書籍,以及實方清教授的指導,完成了碩士論文 《西脇順三郎の世界》,後於 1980 年 8 月與先前所翻譯的《詩學》合併成一本書 由春暉出版社出版,名為《西脇順三郎的詩與詩學》39。透過此書,可以了解杜 國清用七個篇章來介紹西脇順三郎的生平、詩歷、詩論、詩觀、詩風、詩法、詩 的境界。從中我們也可以看見,杜國清藉由翻譯能夠精讀、評鑑西脇的作品,也 發現杜國清對於西脇順三郎詩中所傳達出的「禪」 、 「大空世界」 ,也萌發了興趣。 兢兢業業的鑽研學術,但是杜國清並非無後顧之憂的念書,因為「從清晨 到下午,他是學生,去學校讀書,晚間,他要教書身分為老師」,兩種身分,佔 37 38 39. 汪景濤等人: 《尋美的旅人(一)》 ,頁 62。 同上註,頁 63。 杜國清譯著: 《西脇順三郎的詩與詩學》,(高雄:春暉出版社,1980)。 17.

(25) 據他的時光,因兩種身分的關係,讓他必須要與社會人群接觸,也因此他遇見佔 據他生命的另一半—吉井清以子。而在這期間與生活、現實搏鬥的痕跡將集結收 錄在之後出版的《雪崩》。. 第三節. 留美迄今(1970.8~). 1970 年 8 月至 1974 年期間,杜國清因受劉若愚教授之賞賜,獲得史丹福大 學四年的獎學金,因此前往美國攻讀博士學位,並於四年後完成博士論文《Li Ho》。 其創作仍陸續投稿至《笠》 ,如《伊影集》 、 《生肖詩集》 ,所以集結了過去的詩作 40. 以及詩刊上的詩作,由巨人出版社出版了《雪崩》 ,此部詩集雖有收錄過去的 作品,但也加入詩人較為成熟的詩,在序言中也記錄詩人對詩較為具體的看法。 同時,也與《笠》其他詩人一樣從事翻譯引介的工作,如在《笠》59 期開始一 系列《日本現代詩鑑賞》的專欄,有西脇順三郎、安西冬衛、北川冬彥、三好達 治、村野四郎、丸山薰、草野新平、金子光晴、田中冬二、安藤一郎、伊東靜雄、 笹澤美明。1972 年,翻譯艾略特(T.S.Eliot)的《詩的效用與批評的效用(The Use of Poetry and The Use of Criticism)》41,是艾略特在 1932 至 1933 年之間的冬季,在 哈佛大學的演講稿,有關於英國詩與批評的研究翻譯。 1974 年 10 月至 1990 年之間,杜國清前往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校區擔任教 職,與白先勇為同事。雖從事教職但創作不輟,於《笠》仍有發表,甚至擴及報 紙,如《聯合報副刊》、《中國時報人間副刊》,所以此時期前後有三本詩集於此 時出版,為《望月》42、 《心雲集》43、 《殉美的憂魂》44、 《情劫集》45。包含懷鄉、 譏諷、愛情等主題的作品。創作之外,杜國清也在報刊雜誌中翻譯外國詩人的作 品與理論,較為特別的是翻譯日本的小說,命名為《漢魂和裁小說選》的專欄, 在《中國時報》的<人間副刊>刊載,作品有<子見子南>46、<人魚之嘆>47、. 40. 杜國清:《雪崩》(台北:巨人出版社,1972)。 艾略特著、杜國清譯:《詩的效用與批評的效用》(台北:純文學,1972) 。 42 杜國清:《望月》(台北:爾雅,1978) 。 43 杜國清:《心雲集》(台北:時報,1983) 。 44 杜國清:《殉美的憂魂》(台北:笠詩刊,1986.2) 。 45 杜國清:《情劫集》(台北:笠詩刊,1990.3) 。 46 谷崎潤一郎著、杜國清譯:<子見子南>(上)中國時報 1984.09.01、<子見子南>(下)中國時 報第 8 版 1984.0902。 47 谷崎潤一郎著、杜國清譯:<人魚之嘆>分為(上)、(中)、(下),分別刊載於《中國時報˙人間 副刊》第 8 版,1984.03.24;1984.03.25;1984.03.26。 41. 18.

(26) 48. 49. <寒山與拾得> 、<魚玄機> ,這是一系列日本文學中受到中國文學影響的作 品,值得注意。而在《笠》上也發表與其博士論文相關的李賀的詩歌的評譯,可 以想見此時杜國清的閱讀經歷較為偏向中國傳統文學的部份。 1991 年先是由加州大學海外教育項目贊助,赴廣州中山大學和北京大學從 事學術交流。赴廣東中山市參加「第五屆台港澳暨海外華文文學國際研討會」, 發表<宋詩與台灣現代詩>。中山大學中文系與《當代文壇報》在中國大陸的中 山市召開「杜國清詩歌研討會」。1992 年因加州大學在北京大學設立在華中心, 因擔任在華中心主任派駐北京大學兩年。因此,與中國大陸的學者接觸較為密切, 也有機會在中國大陸出版詩集,如《情劫》50、 《勿忘草》51、 《玉烟集》 、 《對我. 你. 是危險的存在》 ,後來還出版《詩情與詩論》52收錄詩人的情詩以及詩人對詩的觀 點與評論。然此時期在台灣只出版一本詩集為《愛染五夢》53,其中收錄過去的 情詩,也增加後期所寫的詩,以戀愛的過程來區分階段。而在 1991 年,台中縣 立文化中心出版《杜國清作品選集》54,收錄杜國清詩、散文等作品。後於 2008 年 2 月回台灣大學客座講授「臺灣文學與詩歌理論」 ,12 月接受詩人影音保存計 畫訪談。隔年(2009)年,由臺灣大學出版中心出版詩集《山河掠影》。 從臺灣出發,而後到日本對於超現實主義等文學的研究,再到美國研究中 國傳統詩學,而後因著當上在華中心主任,與中國大陸的學者交往甚密,杜國清 在經歷文學與生活的洗鍊,越發體會到是時候發揚並回饋自己的故鄉,所以 1996 年開始從事將台灣文學翻譯成英文介紹給外國讀者的計畫,同時也開始提倡「世 華文學(Literature of the Chinese World)」的觀念,不過很可惜後期詩人的創作略 有停擺。 關於杜國清在翻譯中外文學、評論以及創作方面的探討,筆者將於之後的 篇章進行論述與比較。以下就先行研究中,較少被提及的「世華文學」的概念以 及詩人主編的《台灣英譯叢刊》作一說明。. 48 49 50 51 52 53 54. 森鷗外著、杜國清譯:<寒山與拾得>,刊載於《中國時報˙人間副刊》第 8 版 1984.01.01。 森鷗外著、杜國清譯:<魚玄機>,刊載於《中國時報˙人間副刊》第 8 版 1984.09.11。 杜國清:《情劫》(北京:中國文聯,1991.8)。 杜國清:《勿忘草》(北京:人民文學,1992)。 杜國清:《詩情與詩論》(廣州:花城出版,1993) 。 杜國清:《愛染五夢》(台北:桂冠,1999)。 杜國清:《杜國清作品選集》(台中:台中縣立文化中心,1991)。 19.

(27) 一、提倡世華文學 因出身於台灣,也與許多台灣詩人、小說家熟識的杜國清,後來接觸到中 國的學者,越發覺得八十年代所提出的「華文文學」以中國文學為中心是有問題 的。故杜國清於<台灣文學與世華文學>一文中提出,中國大陸八十年代以來時 常舉辦相關研討會,目的是要號召世界華人同歸一心,以期完成統一大業。而九 十年代時,很多學者開始提出不同的意見,所以有必要重新思考並定義出「世界 華文文學」,舉例來說若有已取得外國籍的華人作家,使用中文創作出來的作品 也稱之為中國文學的話,是不合理的。所以杜國清認為「『華文文學』乃至『世 界華文文學』這一概念的產生是超越國籍的,是基於相似的文化意識或歷史的共 感意識,以華語或漢語作為共同的創作媒體而結合在一起的世界性的文學現象 55. 。」 然台灣文學在世界的華文文學中,又是在哪個位置?佔據多少成分?首先,. 杜國清指出大陸學者將華文文學定義成「海外華文文學」或是「世界華文文學」, 其中台港澳的文學,想當然是被歸屬在「中國文學」裡面,將之從「海外華文文 學」中排除,但討論海外華文文學的定義時,又會不小心談論到台港澳的文學, 如中國學者公仲認為世界華文文學的研究對象,主要有台港澳文學、東南亞華文 文學和歐美澳華文文學三大版圖。所以台灣文學在中國大陸學者的眼中,是屬於 中國文學的一部份,但又是海外或世界各國的文學,很顯然的是前後矛盾。 雖然界定的方式有很多種,但杜國清試圖以文學的四個基本要素:作品、 作者、讀者、世界來作為「世界華文文學」的四個思考架構,而這四個要素的關 係是互為關聯、缺一不可的,但是其中「作品」是以語言為媒介的產物,而且現 今多數學者以語種來界定「華文文學」,然若以類似規則去看英語文學,那美國 的英語文學不就是英國文學的延伸和英國文學的一部份了嗎?所以單以語種去 界定會過於獨斷,因此,杜國清認為:「文學的四個要素中,最關重要的到底是 作品所描述或呈現的文學世界。華文文學的「作者」或「讀者」是否為華人並非 必要條件,因為只要具有相當的華文能力,非華人的作者或讀者不是沒有的。只. 55. 杜國清:<台灣文學與世華文學>,頁 2。初稿曾於 2001 年 5 月 26-27 日台灣世新大學舉辦 的「國際化年代的文化認同/主體性國際學術研討會」 ;修訂稿發表於「台灣文學與世華文學」 , 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校區,2002 年 3 月。2008 年 3 月,再修訂於台灣大學台文所,為課堂講義。 20.

(28) 要作品所表現的內涵是有關華人的生活經驗和思想感情,借以表現的語言不一定 非華文不可。事實上,美國的華裔作家用英文、或是馬來西亞的華人作家使用馬 來語創作的許多作品,也都有關華人的生活經驗和思想感情,與中華文化總有千 絲萬縷的關聯,如果因不是使用華文而被排除在華文文學之外,可以說是畫地自 限,未必穩當56」也就是世界上所有的作家都有可能寫出華文文學,而世界上所 有的讀者都可以透過不同的管道,像是可以透過翻譯來了解華文文學,讓中國文 學與世界華文文學形成一種「多」與「一」相對相即的辨證關係,當然台灣文學 就在「多」的範疇當中,有多才有一,有一才有多,亦即各自存在,一多相即的 關係,也就是透過文化認同,以華語和華人所傳承的文化傳統的核心,產生因陀 羅網(Indra‟s net)的世界,形成世界華文文學。 所以杜國清利用後殖民理論中的「自我」與「他者」 ,用來比擬中國文學與 海外華文文學的關係,其中的「我」與「他」之間有如鏡中鏡所衍生出許多問題, 尤其是作品表現華人在異民族、文化中,面臨到的文化衝突和認同危機以及如何 涵化和融合,也就是說「『文化認同』是在『自我』與『他者』形成的對照和對 立關係中,不斷反省、不斷確認、不斷調整、不斷建構的。57」這也表示若要從 政治面討論台灣處於什麼位置,得出來是不確定的結果,唯有撇開政治的因素, 去探討台灣文學,發現台灣屬於「東亞漢文化圈」,以漢人和漢語為主要的文化 背景和基礎,所以台灣文學與世界其他地區的華文文學一樣,是構成世界華文文 學中的一部份。如六十年代有許多從台灣到美國留學的作家,落地生根都成為美 國華文作家中的主要成員。所以杜國清認為台灣文學有其獨特性和世界性,在世 界華文文學的研究領域中不可或缺。最後,詩人也期許「世華文學」超越「中國」、 「海外」和「華文」的侷限,以作品來與其它的文學世界來比擬。. 二、推展台灣文學英譯 台灣文學該如何被世界看見?唯有透過翻譯,才能化被動為主動。彭瑞金 指出,過去民間文學團體如: 《笠》詩刊、台灣筆會、 《文學台灣》推動台灣文學 的外譯和國際交流,但較偏向個人與零星。所以在邁入 21 世紀前後,國外學者 56 57. 同上註,頁 5。 同註 60,頁 7。 21.

(29) 對台灣文學的研究趨於主動58。是故在北美洲的杜國清,從事學術研究以外還翻 譯台灣文學的作品,在其半年出刊的《台灣英譯叢刊》59上多所琢磨。第一期的 出版宗旨指出翻譯的動機為,「是將最近在台灣出版的有關台灣文學的聲音,亦 即台灣本地作家和研究者對台灣文學本身的看法,介紹給英語的讀者,以期促進 國際間對台灣文學的發展和動向能有比較切實的認識,進而加強從國際的視野對 台灣文學的研究。60」透過翻譯文學與評論,讓台灣與國際能夠產生雙向的溝通。 而且他也提出台灣文學發展有其獨特性和多樣性,若要作為學術研究的對象,有 三方面特別值得重視:日據時期的台灣文學、台灣文學與中國文學的比較、台灣 文學是世界華文文學中的一個重要組成份子。同時,他也提出台灣文學的研究必 須「跳出狹隘的本位主義」,展現更為寬廣的國際視野,才能被不同的文化所了 解並取得認同。 《台灣文學英譯叢刊》的翻譯,每一期杜國清皆撰寫序言,用以介紹每期 議題的定義,而後針對每種議題揀選 Critiques(批判性的文章)、Fiction(小說)、 Essay(散文)、Poetry(詩)、Studies(論文研究)。截至目前為止(2007 年)已出版 21 期,翻譯的議題從第二期開始有明確的主題,<台灣文學研究的國際視野>、< 台灣原住民文學>、<台灣本土文學的聲音>、<文學與社會關懷>、<台灣都 市文學與世紀末>、<旅遊與還鄉>、<台灣文學與自然、環境>、<台灣民間 文學>、<台灣兒童文學>、<台灣女性文學>、<台灣文學與歷史>、<台灣 文學與民俗>、<賴和、吳濁流與台灣文學>、<台灣文學與客家文化>、<台 灣文學與海洋>、<台灣文學與山林>、<日治時期的台灣文學>。透過訂定主 題後,再藉由各方學者推薦及杜國清挖掘材料,為要使得材料不偏僻並貼近台灣 文學發展。江寶釵也指出,「杜國清的視野不只呈現於選文的標準,而且也見諸 他每一集序文。他認為,對於台灣本土性的掌握、同情與理解,必須做到不避爭 議。只有真正來自本土的具一定藝術成果的聲音,才可以到達國際的視野。在美 國的位置,有助於他保持一貫在野的立場,作品本身係第一考量。他要介紹的作 家是具有代表性、應時性與正在出現的作家,他要掌握的是台灣文學脈絡,而非 文學史。而最終的目的,站在國際的地平線上,他希望能還台灣文學一個公道,. 58 59 60. 彭瑞金:<台灣文學亟需台灣觀點的外譯計畫>, 《文訊》274 期,2008.8,頁 48-51。 西元 1996 年出版,原為一年出刊一次,後於 1999 年改為一年出刊兩次。 杜國清:<出版序>《台灣英譯叢刊》no.1,頁 1。 22.

(30) 證明台灣文學有內容,並且此一內容正不斷地在開拓、延展之中」61。 雖然此叢刊中的各個文本主要翻譯成英文,但我們透過每一期的序言可以 發現,杜國清皆以英語、華語來刊載,縱使主要對象為使用英語的讀者,也期望 能吸引台灣國內的讀者、研究者注意,如此才有雙向溝通的可能,讓外國學者或 讀者了解台灣文學文本與研究的多樣與豐富,更能讓國內學者得知國外掌握的程 度。而最重要的還是,杜國清透過翻譯展現台灣文學的主體性,奠定台灣文學的 傳統,如此一來台灣文學甚至可以與中國文學爭奇鬥豔,建立台灣文學的系譜, 在世界上有一席之地。 杜國清透過「世華文學」的定義,再次辯證台灣文學與中國文學為「一多 相即」的關係。然為了證明台灣文學具有獨特性,能夠與中國文學有所區隔,杜 國清以實際的行動,也就是有計畫性的將台灣文學外譯,介紹並翻譯了台灣文學 中有別於用華語(漢語)所寫的日治時期的文學以及或是原住民的文學,藉此可以 讓世界更多的人了解台灣文學是具有一定的獨特性,並非單單從屬於中國文學。. 第四節. 小結. 每一個時期仿佛都有任務似的,造就杜國清早熟有主見的個性,讓他進入 了台大,也展開他對於文學的追求。遇見眾多在台灣文壇中努力的作家、詩人, 他對自己也有了期許。因緣際會,前往日本、美國等地,他發現超現實主義、禪 學、象徵主義的美妙,讓他哀愁的靈魂得著緩解的空間。 目前,他認真於美國學者的身分,努力推廣台灣文學英譯的工作,雖然從 選文標準以及每期的議題來看,杜國清對於台灣文學的發展有其既定的了解,所 選出的文學作品,並非真能代表所有的臺灣文學發展,不過從中還是可以嗅出台 灣文學近幾年來的變化,同時遠距離的關心,讓杜國清也逐漸從台灣詩人、作家 的立場轉移成美國學者。不僅如此,創作量漸少的他,也開始回到台灣客座,談 論他自己的詩以及對於詩的看法。. 61. 江寶釵:<長耕台灣文學—杜國清及其《台灣文學英譯叢刊》評介>《文訊》201 期 2002.7, 頁 12-14。 23.

(31) 第三章. 文學翻譯的影響. 魯迅曾在《域外小說集》的序言中說道: 「我們在日本留學時候,有一種漠 然的希望:以為文藝是可以轉移性情,改造社會的。因為這意見,便自然而然的 想到介紹外國文學新文學這一件事。」62在五四運動前的魯迅就有此體認,而戰 後的臺灣人,由於國民政府遷台,美援的注入,使得在臺灣這塊土地的人繼日治 時期後,再次接受世界的衝擊。若他國思想、文學、文化要傳入臺灣,勢必要經 過翻譯才能達到擴散並影響的效果,翻譯也必須透過報章雜誌等媒介來呈現,才 能達到注入新思想、新文化的目的。所以一九六四年,一群台灣本土的作家集結 起來,創立了《台灣文藝》 、 《笠》以期能為這塊土地發聲。其中《笠》不僅讓台 灣的作家有發表的園地,並設計一個專欄為「笠下影」,介紹台灣的詩人。而有 一部分的詩人,如:陳千武、李魁賢等人也同時翻譯介紹德國、日本、韓國、俄 國、英美等地的詩或詩論,繼五○年代戰鬥文學、懷鄉作品之後帶入更多元開放 的思維,這也讓台灣作家甚至是曾經閱讀過《笠》的讀者有更多的衝擊與想像。 然一九七○年代之後,台灣政治事件的變遷,讓台灣逐漸有所謂的「臺灣意識」 產生,而《笠》的詩人,因一直以來強調以現實為主要方向的笠,而且社內同仁 皆為台灣出生的作家,所以時至今日漸與台灣意識畫上等號。也因此,《笠》時 常被歸類為鄉土、本土、現實的詩刊,當今研究笠詩社或是笠社詩人,皆從本土、 認同,甚至研究學者蕭阿琴的多部著作,如: 《認同、敘事、與行動:台灣 1970 年代黨外的歷史建構》、《民族主義與臺灣一九七○年代的「鄉土文學」:一個文 化(集體記憶變遷)的探討》,甚至在其最近作品”Contemporary Taiwanese cultural nationalism”63,也都採用《笠》作為形塑有台灣意識的台灣文學的「最佳例證」。 也因此《笠》與政治的「掛鉤」越來越深厚,導致《笠》詩人在其他方面的努力, 被罩上一層薄紗,若隱若現。 杜國清在大學時期則陸續翻譯外國詩人的作品,藉由其翻譯的動向可以得 知,早期不僅受到新批評的影響,同時也受到日本文學現代詩以及象徵主義的影 響。甚至於史丹福大學攻讀博士後,受劉若愚之影響,逐步探索並耽溺於中國唐 代的「浪漫」詩風。所以目前研究者指出杜國清的「詩路歷程由浪漫主義走過艾 62. 轉引自彭明偉: 《五四時期周氏兄弟的翻譯文學之研究》 ,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所博士論文, 2007,頁 69。 63 蕭阿琴,‟Crafting a national literature‟,”Contemporary Taiwanese cultural nationalism”的第四章。 24.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Watt-Smith, “Angioleiomyoma of the hard palate: report of a case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 ing findings of this rare entity,” Oral Surgery, Oral

Berkeley: Publications of the Chinese Popular Culture Project,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Who is this

– The futures price at time 0 is (p. 278), the expected value of S at time Δt in a risk-neutral economy is..

Sankoff knew little of algorithm design and nothin g of discrete dynamic programm ing, but as an undergraduate h e had effectively used the lat ter in working out an economic s

This discovery is not only to provide a precious resource for the research of Wenxuan that has a long and excellent tradition in Chinese literature studies, but also to stress

Huang, A nonmonotone smoothing-type algorithm for solv- ing a system of equalities and inequalities,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and Applied Mathematics, vol. Hao, A new

According to a team at Baycrest’s Rotman Research Institute in Canada, there is a clear link between bilingualism and a delayed onset of the symptoms of Alzheimer ’s and other

OurChain stands for all your blockchains, an autonomous platform for any blockchain, including a ChainAgent, a ChainBrowser, a ChainFoudry, a Ch ainOracle and an OurCoin wi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