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四節 論文架構

本論文第二章先爬梳杜國清的生平與創作歷程,因其作品與思維部分透過 翻譯的關係,受到艾略特、西脇順三郎、劉若愚等人的影響,所以先探討翻譯的 面向,進而去探討釐清其詩學理論,建構詩人的外在環境以及想法方向,進而透 過第五章去分析杜國清的詩創作,期盼能以客觀及全面的角度去剖析詩作的意義 與藝術特色。

現代詩 生帄、創作歷程

詩學建構 文學翻譯

圖 1-1 全文架構示意圖 1

圖 1- 錯誤! 所指定的樣式的文字不存在文件中。-1 全文架構示意圖 全文架構示意圖

圖 1-1 全文架構示意圖

第二章 杒國清的生帄與創作歷程

人生 在憧憬與回顧之前 來回穿梭 在青春與智慧之間 一再游移 當中寂廓的天空 彩虹 時隱時現

--四十年˙人生─夕陽無限好28

詩人的靈感與風格,往往會因時代背景,甚至是孩童記憶或是生長的歷程,

而有所改變與轉換。杜國清(1941~),台中縣豐原市人,畢業於台灣大學外文系,

後於 1970 年於日本關西學院大學取得碩士學位;1974 年於美國史丹福大學中國 文學獲得博士學位,現任教於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校區的東亞系台灣研究中心主 任。於台灣出版的詩集共有八冊,於大陸出版的專書與詩集共有四冊,翻譯的作 品七部,涵蓋中西方的文人的作品與文學理論。然杜國清本人也在創作與翻譯之 外,逐步建構屬於自己的詩論。是故,詩人於創作、翻譯、詩學三方面努力並進,

也為台灣文學寫下歷史。

本章將依照時間的順序,依其所在地區之不同,分為三節,第一節則是自 1941 至 1970 從童年到留學日本之前在台灣的經歷,第二節則是留學日本時期的 文學動向,第三節為其到達美國攻讀博士學位至今的經歷。各個時期分別有其重 要性以及影響詩人的主要人物與文學作品。

第一節 台灣時期(1941~1966.6)

一、童年

杜國清於課堂上提及《尋美的旅人》中的傳略時,笑稱身世並不顯赫。其 祖父—杜友紹原居住福建,庚子事變時逃往臺灣,雖一開始落腳台北,但後來杜 友紹帶著長子杜修爵遷往鹿港定居。其祖父杜友紹還是位書畫家,目前於彰化縣 文化局尚有保存部分書畫,但數量不多。但後來杜國清的父親自行前往豐原工作,

28 杜國清:<夕陽無限好>,收錄於《臺大八十,我的青春夢》(台北:台大,2009),頁 171。

與蜜餞廠老闆的女兒結婚並定居豐原,而後杜國清於西元 1941 年 7 月 19 日在豐 原出生。陳千武曾在《笠》上發表<光復後出發的詩人們>29,為十四位笠詩人 作了簡要的說明,杜國清也在其中。光復那年杜國清正好四歲,在島上度過年少 最純情的時期。因杜國清的父親離開鹿港祖父家,自行開業所以家境並不富裕,

而童年的杜國清也必須幫忙家裡的事物,就連考上台中一中後,還要利用學生票 來順道幫忙父親送貨,不過這也讓他練就早熟、有主見的個性。後來就連選擇就 讀文科還是理科時,不顧家中反對杜國清毅然決然的選擇了文科,這之中彷彿被 擁有浪漫性格的祖父牽引著。

二、台大

考上台大哲學系的杜國清,後來轉至外文系30。於一年級暑假時前往表姊家 中,看見表姊夫—陳千武的書房,放滿各式各樣的詩集,其中尤以日本詩集為多,

後與陳千武相談甚歡,在心中種下詩的種子。後來,前去探訪當時為台大哲學系 助教趙天儀,一同探討詩壇概況、詩學理論、詩的創作。

1961 年大二轉至外文系,杜國清透過鄭恒雄(潛石)和王禎和的介紹,加入

《現代文學》雜誌的創作與編輯,創作得到鼓勵。另一方面因發覺可以透過翻譯 精讀艾略特的作品,加上刊物也需要翻譯的稿件,所以也嘗試翻譯,這也預告杜 國清文學生涯的兩個方向31,也就是一手創作一手翻譯。畢業前杜在《現代文學》

中,翻譯作品有葉慈的詩、John Steinbeck 的<飛(Flight)>的小說;詩創作有 8 首,評論有 1 篇,為<寫在密林詩抄之後>。畢業之後,也持續發表創作與翻譯 作品。

除了《現代文學》刊物的活動之外,杜國清在畢業那年將四年的詩集結出 版成《蛙鳴集》32,其中<樓梯>更是不斷的被其收錄在之後的詩集中。趙天儀 曾於<追求、體驗與表現>33中言:「樓梯中的我和你還有一段距離,躊躇表現 了一種少年哀愁的滋味,也是詩的哀愁的表現。而這部詩集更是充滿了大學生理

29 陳千武,<光復後出發的詩人們>,《笠》113 期,頁 4-18。

30 杜國清發覺其興趣在人生哲學上,且若要作學問,則必須要有多種外文的基礎,後又與哥哥 的同學李在發商量,後決定轉系。

31 杜國清:<現代文學與我>,《杜國清作品選集》,(台中:台中縣立文化中心,1991)。

32 杜國清:《蛙鳴集》,(台北:現代文學雜誌社,1963)。

33 趙天儀:<追求、體驗與表現>,收錄於《心雲集》,(台北:時報,1983)。

想的朝氣與夢幻。」而杜國清本人也寫下《蛙鳴集》34後記,此部詩集是總結大 學四年未成熟的歲月。詩在詩人迷惘感傷時,一直是一種寄託。那些詩作在詩人 眼中雖未成熟,但卻是最真實的「心靈活動的縮影」。詩在詩人平淡的生活裡激 起了感情起伏的浪花,使其沉思、做夢,寫詩的過程讓詩人感受到仿如與神在摔 跤,而摔跤時受到的創傷就如同「每逢一場心靈的掙扎後所絞出來的腦汁的記痕」, 縱使不成熟,卻也奠下日後的基石。

三、服役、教書

1963 年的 8 月隨即於鳳山步校接受預官訓練,11 月隨部隊服兵役,但因先 前已認識陳千武、趙天儀等人,所以於 1964 年與吳瀛濤、陳千武、林亨泰、錦 連、詹冰、趙天儀、白萩、黃荷生、薛柏谷、杜國清、王憲陽、古貝等十二位發 起人並創造一個屬於臺灣人的詩社—笠詩社,於 1964 年 6 月 15 日發行《笠》的 創刊號。杜國清於創刊號中發表<行列的焦點>35,林亨泰認為此詩成功的要素 在於,詩人有勇氣去做實驗去嘗試一條新的崎嶇的小路的開闢,同時古貝也說甚 至於他有一種讓後人拓為大路的企望36

於 1965 年出版的《島與湖》,則是收錄他畢業之後服役以及後來前往台北 醒吾教書的日子所寫下的詩,詩人除了創作之外,也不斷地去思索詩是什麼?以 及如何寫詩?詩的功用與目的何在?而這哲學式的思考,是為了延續他對於詩的 熱情,也是展開他詩學建構的第一步。這也表示,他從創作、翻譯中,拓展至詩 學建構的路途。

第二節 旅日時期(1966.6~1970.8)

1966 年 6 月前往日本,有兩個最主要的因素,其一為家中經濟關係,去日 本比去美國留學所花的費用較低;其二為杜國清在大學時翻譯艾略特等作品時,

發現日本有不少研究西方作家的研究與翻譯,所以也藉此機會前往日本學習。到 達日本後,一開始先寄住親友家,後透過祖父好友的學生幫忙,開始在大阪中國

34 後記也發表於《現代文學》。杜國清,<蛙鳴集後記>,《現代文學》17 期,1963.6.15,頁 43。

35 杜國清,<行列的焦點>,《笠》1 期,1964.6.15,頁 9。

36 笠詩社,<作品合評>,《笠》1 期,1964.6.15,頁 22-23。

語文學院擔任講師,教授華語的課程,賺取將來深造的學費。到達日本的第二年,

於京都大學英美文學科研修一年,開始翻譯艾略特的文學評論,但杜國清發現日 本翻譯之盛,尤其對於艾略特的翻譯已經到達氾濫的地步,他於 1969 年出版的

《艾略特文學評論選集》中統計,艾略特作品的日文翻譯單行本有 32 種,研究 單行本有 23 種,部分論文及艾略特的學術著作至少有 80 種,專論艾略特的論文 多達 450 篇以上。因此他決定翻譯艾略特的文學理論,於 1969 年由田園出版社 出版《艾略特文學評論選集》。當此書出版時,為台灣文壇注入生機,當時台大 外文系教授顏元叔剛從美國留學回來,看見此書連稱「大功夫、大成就」。後來 余光中到史丹福大學,向杜國清表明他曾在電視採訪中推薦此書37

杜國清藉由日譯的資料,翻譯艾略特的評論獲益良多,藉此學通了日文,

並能充分利用日文研究資料,所以興趣開始轉向日本文學,他表示「覺得既然到 了日本,與其唸英美文學不如唸日本文學,才有實質的意義。38」後來透過同學 詹博拜訪關西學院大學日文系主任實方清教授,得以在 1968 年進入關西學院大 學日本文學科研修碩士課程。特別的是,關西學院大學日文系從德國引進文藝學 的概念,將研究重點投注在作品的藝術性上,也就是單純的「將詩當作詩」,如 此的觀點也影響著杜國清的詩觀。

轉向日本文學的杜國清,開始以西脇順三郎作為碩士論文的研究中心,因 為杜國清藉由西脇順三郎翻譯的<荒地>,已經認識這位日本詩人。西脇順三郎 通曉歐洲傳統與近代詩學,調和東洋的感性與西洋的知性,建立自己的詩學體系。

所以杜國清轉而翻譯西脇順三郎的《詩學》,於 1969 年由田園出版社出版。翻譯 之餘,杜國清還參考了 30 多種書籍,以及實方清教授的指導,完成了碩士論文

《西脇順三郎の世界》,後於 1980 年 8 月與先前所翻譯的《詩學》合併成一本書 由春暉出版社出版,名為《西脇順三郎的詩與詩學》39。透過此書,可以了解杜 國清用七個篇章來介紹西脇順三郎的生平、詩歷、詩論、詩觀、詩風、詩法、詩 的境界。從中我們也可以看見,杜國清藉由翻譯能夠精讀、評鑑西脇的作品,也 發現杜國清對於西脇順三郎詩中所傳達出的「禪」、「大空世界」,也萌發了興趣。

兢兢業業的鑽研學術,但是杜國清並非無後顧之憂的念書,因為「從清晨 到下午,他是學生,去學校讀書,晚間,他要教書身分為老師」,兩種身分,佔

37 汪景濤等人:《尋美的旅人(一)》,頁 62。

38 同上註,頁 63。

39 杜國清譯著:《西脇順三郎的詩與詩學》,(高雄:春暉出版社,1980)。

據他的時光,因兩種身分的關係,讓他必須要與社會人群接觸,也因此他遇見佔

據他的時光,因兩種身分的關係,讓他必須要與社會人群接觸,也因此他遇見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