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留美迄今(1970.8~)

第二章 杜國清的生平與創作歷程

第三節 留美迄今(1970.8~)

1970 年 8 月至 1974 年期間,杜國清因受劉若愚教授之賞賜,獲得史丹福大 學四年的獎學金,因此前往美國攻讀博士學位,並於四年後完成博士論文《Li Ho》。

其創作仍陸續投稿至《笠》,如《伊影集》、《生肖詩集》,所以集結了過去的詩作 以及詩刊上的詩作,由巨人出版社出版了《雪崩》40,此部詩集雖有收錄過去的 作品,但也加入詩人較為成熟的詩,在序言中也記錄詩人對詩較為具體的看法。

同時,也與《笠》其他詩人一樣從事翻譯引介的工作,如在《笠》59 期開始一 系列《日本現代詩鑑賞》的專欄,有西脇順三郎、安西冬衛、北川冬彥、三好達 治、村野四郎、丸山薰、草野新平、金子光晴、田中冬二、安藤一郎、伊東靜雄、

笹澤美明。1972 年,翻譯艾略特(T.S.Eliot)的《詩的效用與批評的效用(The Use of Poetry and The Use of Criticism)》41,是艾略特在 1932 至 1933 年之間的冬季,在 哈佛大學的演講稿,有關於英國詩與批評的研究翻譯。

1974 年 10 月至 1990 年之間,杜國清前往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校區擔任教 職,與白先勇為同事。雖從事教職但創作不輟,於《笠》仍有發表,甚至擴及報 紙,如《聯合報副刊》、《中國時報人間副刊》,所以此時期前後有三本詩集於此 時出版,為《望月》42、《心雲集》43、《殉美的憂魂》44、《情劫集》45。包含懷鄉、

譏諷、愛情等主題的作品。創作之外,杜國清也在報刊雜誌中翻譯外國詩人的作 品與理論,較為特別的是翻譯日本的小說,命名為《漢魂和裁小說選》的專欄,

在《中國時報》的<人間副刊>刊載,作品有<子見子南>46、<人魚之嘆>47

40 杜國清:《雪崩》(台北:巨人出版社,1972)。

41 艾略特著、杜國清譯:《詩的效用與批評的效用》(台北:純文學,1972) 。

42 杜國清:《望月》(台北:爾雅,1978) 。

43 杜國清:《心雲集》(台北:時報,1983) 。

44 杜國清:《殉美的憂魂》(台北:笠詩刊,1986.2) 。

45 杜國清:《情劫集》(台北:笠詩刊,1990.3) 。

46 谷崎潤一郎著、杜國清譯:<子見子南>(上)中國時報 1984.09.01、<子見子南>(下)中國時 報第 8 版 1984.0902。

47谷崎潤一郎著、杜國清譯:<人魚之嘆>分為(上)、(中)、(下),分別刊載於《中國時報˙人間 副刊》第 8 版,1984.03.24;1984.03.25;1984.03.26。

<寒山與拾得>48、<魚玄機>49,這是一系列日本文學中受到中國文學影響的作 品,值得注意。而在《笠》上也發表與其博士論文相關的李賀的詩歌的評譯,可 以想見此時杜國清的閱讀經歷較為偏向中國傳統文學的部份。

1991 年先是由加州大學海外教育項目贊助,赴廣州中山大學和北京大學從 事學術交流。赴廣東中山市參加「第五屆台港澳暨海外華文文學國際研討會」, 發表<宋詩與台灣現代詩>。中山大學中文系與《當代文壇報》在中國大陸的中 山市召開「杜國清詩歌研討會」。1992 年因加州大學在北京大學設立在華中心,

因擔任在華中心主任派駐北京大學兩年。因此,與中國大陸的學者接觸較為密切,

也有機會在中國大陸出版詩集,如《情劫》50、《勿忘草》51、《玉烟集》、《對我 你 是危險的存在》,後來還出版《詩情與詩論》52收錄詩人的情詩以及詩人對詩的觀 點與評論。然此時期在台灣只出版一本詩集為《愛染五夢》53,其中收錄過去的 情詩,也增加後期所寫的詩,以戀愛的過程來區分階段。而在 1991 年,台中縣 立文化中心出版《杜國清作品選集》54,收錄杜國清詩、散文等作品。後於 2008 年 2 月回台灣大學客座講授「臺灣文學與詩歌理論」,12 月接受詩人影音保存計 畫訪談。隔年(2009)年,由臺灣大學出版中心出版詩集《山河掠影》。

從臺灣出發,而後到日本對於超現實主義等文學的研究,再到美國研究中 國傳統詩學,而後因著當上在華中心主任,與中國大陸的學者交往甚密,杜國清 在經歷文學與生活的洗鍊,越發體會到是時候發揚並回饋自己的故鄉,所以 1996 年開始從事將台灣文學翻譯成英文介紹給外國讀者的計畫,同時也開始提倡「世 華文學(Literature of the Chinese World)」的觀念,不過很可惜後期詩人的創作略 有停擺。

關於杜國清在翻譯中外文學、評論以及創作方面的探討,筆者將於之後的 篇章進行論述與比較。以下就先行研究中,較少被提及的「世華文學」的概念以 及詩人主編的《台灣英譯叢刊》作一說明。

48 森鷗外著、杜國清譯:<寒山與拾得>,刊載於《中國時報˙人間副刊》第 8 版 1984.01.01。

49 森鷗外著、杜國清譯:<魚玄機>,刊載於《中國時報˙人間副刊》第 8 版 1984.09.11。

50 杜國清:《情劫》(北京:中國文聯,1991.8)。

51 杜國清:《勿忘草》(北京:人民文學,1992)。

52 杜國清:《詩情與詩論》(廣州:花城出版,1993) 。

53 杜國清:《愛染五夢》(台北:桂冠,1999)。

54 杜國清:《杜國清作品選集》(台中:台中縣立文化中心,1991)。

一、提倡世華文學

因出身於台灣,也與許多台灣詩人、小說家熟識的杜國清,後來接觸到中 國的學者,越發覺得八十年代所提出的「華文文學」以中國文學為中心是有問題 的。故杜國清於<台灣文學與世華文學>一文中提出,中國大陸八十年代以來時 常舉辦相關研討會,目的是要號召世界華人同歸一心,以期完成統一大業。而九 十年代時,很多學者開始提出不同的意見,所以有必要重新思考並定義出「世界 華文文學」,舉例來說若有已取得外國籍的華人作家,使用中文創作出來的作品 也稱之為中國文學的話,是不合理的。所以杜國清認為「『華文文學』乃至『世 界華文文學』這一概念的產生是超越國籍的,是基於相似的文化意識或歷史的共 感意識,以華語或漢語作為共同的創作媒體而結合在一起的世界性的文學現象

55。」

然台灣文學在世界的華文文學中,又是在哪個位置?佔據多少成分?首先,

杜國清指出大陸學者將華文文學定義成「海外華文文學」或是「世界華文文學」, 其中台港澳的文學,想當然是被歸屬在「中國文學」裡面,將之從「海外華文文 學」中排除,但討論海外華文文學的定義時,又會不小心談論到台港澳的文學,

如中國學者公仲認為世界華文文學的研究對象,主要有台港澳文學、東南亞華文 文學和歐美澳華文文學三大版圖。所以台灣文學在中國大陸學者的眼中,是屬於 中國文學的一部份,但又是海外或世界各國的文學,很顯然的是前後矛盾。

雖然界定的方式有很多種,但杜國清試圖以文學的四個基本要素:作品、

作者、讀者、世界來作為「世界華文文學」的四個思考架構,而這四個要素的關 係是互為關聯、缺一不可的,但是其中「作品」是以語言為媒介的產物,而且現 今多數學者以語種來界定「華文文學」,然若以類似規則去看英語文學,那美國 的英語文學不就是英國文學的延伸和英國文學的一部份了嗎?所以單以語種去 界定會過於獨斷,因此,杜國清認為:「文學的四個要素中,最關重要的到底是 作品所描述或呈現的文學世界。華文文學的「作者」或「讀者」是否為華人並非 必要條件,因為只要具有相當的華文能力,非華人的作者或讀者不是沒有的。只

55 杜國清:<台灣文學與世華文學>,頁 2。初稿曾於 2001 年 5 月 26-27 日台灣世新大學舉辦 的「國際化年代的文化認同/主體性國際學術研討會」;修訂稿發表於「台灣文學與世華文學」,

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校區,2002 年 3 月。2008 年 3 月,再修訂於台灣大學台文所,為課堂講義。

要作品所表現的內涵是有關華人的生活經驗和思想感情,借以表現的語言不一定 非華文不可。事實上,美國的華裔作家用英文、或是馬來西亞的華人作家使用馬 來語創作的許多作品,也都有關華人的生活經驗和思想感情,與中華文化總有千 絲萬縷的關聯,如果因不是使用華文而被排除在華文文學之外,可以說是畫地自 限,未必穩當56」也就是世界上所有的作家都有可能寫出華文文學,而世界上所 有的讀者都可以透過不同的管道,像是可以透過翻譯來了解華文文學,讓中國文 學與世界華文文學形成一種「多」與「一」相對相即的辨證關係,當然台灣文學 就在「多」的範疇當中,有多才有一,有一才有多,亦即各自存在,一多相即的 關係,也就是透過文化認同,以華語和華人所傳承的文化傳統的核心,產生因陀 羅網(Indra‟s net)的世界,形成世界華文文學。

所以杜國清利用後殖民理論中的「自我」與「他者」,用來比擬中國文學與 海外華文文學的關係,其中的「我」與「他」之間有如鏡中鏡所衍生出許多問題,

尤其是作品表現華人在異民族、文化中,面臨到的文化衝突和認同危機以及如何 涵化和融合,也就是說「『文化認同』是在『自我』與『他者』形成的對照和對 立關係中,不斷反省、不斷確認、不斷調整、不斷建構的。57」這也表示若要從 政治面討論台灣處於什麼位置,得出來是不確定的結果,唯有撇開政治的因素,

去探討台灣文學,發現台灣屬於「東亞漢文化圈」,以漢人和漢語為主要的文化 背景和基礎,所以台灣文學與世界其他地區的華文文學一樣,是構成世界華文文 學中的一部份。如六十年代有許多從台灣到美國留學的作家,落地生根都成為美 國華文作家中的主要成員。所以杜國清認為台灣文學有其獨特性和世界性,在世 界華文文學的研究領域中不可或缺。最後,詩人也期許「世華文學」超越「中國」、

「海外」和「華文」的侷限,以作品來與其它的文學世界來比擬。

二、推展台灣文學英譯

台灣文學該如何被世界看見?唯有透過翻譯,才能化被動為主動。彭瑞金 指出,過去民間文學團體如:《笠》詩刊、台灣筆會、《文學台灣》推動台灣文學 的外譯和國際交流,但較偏向個人與零星。所以在邁入 21 世紀前後,國外學者

56 同上註,頁 5。

57 同註 60,頁 7。

對台灣文學的研究趨於主動58。是故在北美洲的杜國清,從事學術研究以外還翻 譯台灣文學的作品,在其半年出刊的《台灣英譯叢刊》59上多所琢磨。第一期的 出版宗旨指出翻譯的動機為,「是將最近在台灣出版的有關台灣文學的聲音,亦

對台灣文學的研究趨於主動58。是故在北美洲的杜國清,從事學術研究以外還翻 譯台灣文學的作品,在其半年出刊的《台灣英譯叢刊》59上多所琢磨。第一期的 出版宗旨指出翻譯的動機為,「是將最近在台灣出版的有關台灣文學的聲音,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