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 華 大 學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中 華 大 學"

Copied!
9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運用模糊分析層級程序法於國小優良教師評 選之研究

The Construction of an Excellence Award Evaluation System for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Using Fuzzy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FAHP)

系 所 別:工業管理學系碩士班 學號姓名:M09921016 黃貞美 指導教授:李 欣 怡 博 士

中華民國 100 年 7 月

(2)

摘 要

在少子化趨勢下,家長對教育的品質也愈來愈重視,對教師期待與要求也愈來愈 多,教師該如何因應面對,是一值得探討的議題。本研究旨在建構一「國民小學優良 教師評選模式」,以供國小教師自我省核與學校機關選拔優良教師之參考。本研究運 用文獻探討、諮詢專家意見、與模糊分析層級程序法(Fuzzy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FAHP)為主要研究方法,並進行模式的建構。探討內容涵蓋國小教師在教學 態度、管理能力、專業知能、溝通能力及行政參與五大構面,包括敬業態度、教育信 念、班級管理、情緒管理、時間管理、專業知識、教學能力、輔導學生能力、師生溝 通能力、親師溝通能力、與同仁有良好的互動、行政工作參與、校內活動的參與配合 13項準則。透過專家問卷調查,建構國小優良教師評選模式架構。

本研究利用模糊分析層級程序法(FAHP)建立國小優良教師評選模式構面與準則 之權重,研究結果發現教學態度佔整體權重值最重、次重依序為溝通能力、專業知能、

管理能力,而行政參與佔整體權重最輕。可見教學態度、溝通能力、專業知能及管理 能力在國小優良教師評選作業中是非常被重視,尤其在強調提高教育品質的教育界,

教師所展現出來的教學態度、溝通能力、專業知能及管理能力就是評量教師是否能提 供符合學校與家長要求的主要關鍵因素。

國小優良教師評選模式建構完成後,接著進行個別教師評選。實證結果發現,學 校藉由受評教師教學工作績效的評比,可以知道受評教師每項工作項目之績效為何,

進而評選出優良教師,並可協助教師改善不足之處以提升教學品質。最後建議學校在 評選優良教師時,須視學校的規模、層級、學校特色及學校願景做適時修正,才能發 展出符合學校本身的優良教師評選模式。

關鍵字:優良教師,分析層級程序法,模糊分析層級程序法,國小優良教師評選模式。

(3)

ABSTRACT

Due to the trend of declining birthrate, parents are having higher expectations on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from teachers. It is a very significant issue for the teachers to face. The main objectiv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create an excellence award evaluation system for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This research uses literature review, interview with experts, and fuzzy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FAHP) as the tools for constructing the model. The model comprises five main categories: teaching attitudes, management skills, professional knowledge, communication skills, and administrative participation. These five main categories are further divided into 13 criteria: working attitudes, educational beliefs, classroom management, emotional management, time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knowledge, teaching ability, ability to counsel students, student-teacher communication, parent-teacher communication, colleagues interaction, administrative work participation, and school activity participation. Questionnaires are given to experts, and the collected opinions are the foundation for constructing the evaluation model.

The result obtained by the FAHP shows that teaching attitudes ranks the first, followed by communication skills, professi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 skills, and administrative work participation. Therefore, we can conclude that in today’s education system teachers’ teaching attitudes, communication skills,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management skills are stressed and could be used to determine whether teachers achieve schools’ and parents’ expectations.

An experimental analysis is presented next to evaluate the performance of individual teachers.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is evaluation system could help schools select the excellent teachers and provide teachers with recommendations to improve their teaching qualities. Finally, each school should always amend this evaluation system at the right moment based on its size, level, culture, and visions, so that an evaluation system can be

(4)

developed to sui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school.

Keywords: Excellent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Fuzzy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FAHP), Excellence Award Evaluation System for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5)

謝 辭

歲月如梭,轉眼間研究生涯已進入尾聲,回想這兩年的求學路程,受到眾多同學 的協助與鼓勵,讓我堅持努力到最後。承蒙恩師李欣怡教授於學業上細心地指導解惑 及林俊宇學長協助,我才能順利完成論文,也感謝口試委員康鶴耀教授、賴春美副教 授費心的詳閱論文,指出論文缺失並提出寶貴的建議,使論文更加完備,而本篇論文 能順利完成,要感謝李靜婷教師、洪婉甄教師、李雅儒教師、林郁娟教師、王麗雯教 師的熱心協助以及學校同仁們協助問卷發放與填寫,使得本研究能更加順利完成。

在碩士班就讀期間,感謝同學靜婷、婉甄、郁娟、麗雯、琪雅、琪玲、啟昌、雅 儒、玉玲、志明,在研究苦悶時給予許多的協助與鼓勵,一路上為我加油打氣,時時 帶給我許多歡笑和情誼,溫暖了我的心。

要感謝在研究所期間和我一起成長學習的同學,一起討論研究的師長們,有您們 的陪伴,讓我見識更寬廣。更要感謝我的家人,因你們的支持與協助,讓我在這兩年 中能全心全意於課業上而無後顧之憂,最後僅以本論文獻給關心我的師長、家人、同 學、及同仁們,並與您們分享這份喜悅。

黃貞美 謹識於中華大學工業管理學系碩士班 中華民國 100 年 6 月 30 日

(6)

目 錄

摘 要 ... i

ABSTRACT ... ii

謝 辭 ... iv

表目錄 ... vii

圖目錄 ... ix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第二節 名詞釋義 ... 2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 3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9

第一節 二十一世紀教師的多維角色 ... 9

第二節 優良教師之意涵 ... 12

第三節 教師評鑑相關文獻探討 ... 21

第四節 AHP 理論之相關文獻探討 ... 25

第五節 FAHP 理論之相關文獻探討 ... 27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 30

第一節 分析層級程序法 ... 30

第二節 模糊理論 ... 38

第三節 模糊分析層級程序法(Fuzzy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FAHP) ... 41

第四章 案例分析 ... 46

第一節 國小優良教師評選模式之建構 ... 46

第二節 評估指標之選取及模式建構 ... 47

第三節 評選指標權重之運算 ... 50

(7)

第四節 選拔評分實驗過程及數據 ... 6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68

第一節 研究結論 ... 68

第二節 研究貢獻 ... 69

第三節 後續研究建議 ... 70

參考文獻 ... 71

附錄A ... 77

附錄B ... 85

(8)

表目錄

表 1 國小教師、學生、家長重視優良教師特質之層面 ... 19

表 2 國小教師、學生、家長重視優良教師特質之項目 ... 20

表 3 AHP 於教育領域上之相關研究 ... 25

表 4 FAHP 於教育領域上之相關研究 ... 27

表 5 分析層級程序法評估尺度意義及說明 ... 34

表 6 管理能力構面下之準則評比尺度 ... 34

表 7 隨機目標 RI 值 ... 37

表 8 語意變數之模糊數尺度表 ... 42

表 9 語意尺度轉換表 ... 45

表 10 準則定義表 ... 48

表 11 第一位一般教師專家對目標構面之成對比較矩陣 ... 50

表 12 整合一般教師專家之構面間矩陣 ... 51

表 13 整合具有行政主管身分教師專家之構面間矩陣 ... 52

表 14 整合具有家長身分教師專家之構面間矩陣 ... 52

表 15 整合全部教師專家之構面間矩陣 ... 52

表 16 解模糊化一般教師專家之矩陣 ... 53

表 17 解模糊化具有行政主管身分教師專家之矩陣 ... 53

表 18 解模糊化具有家長身分教師專家之矩陣 ... 54

表 19 解模糊化全部教師專家之矩陣 ... 54

表 20 整合一般教師優良教師評選下構面相對重要性之特徵向量 ... 55

表 21 整合行政主管身分教師於優良教師評選下構面相對重要性之特徵向量 ... 55

表 22 整合家長身分教師於優良教師評選下構面相對重要性之特徵向量 ... 56

表 23 整合全部教師於優良教師評選下構面相對重要性之特徵向量 ... 56

表 24 整合一般教師專家於目標準則之特徵向量 ... 57

(9)

表 25 整合具有主管身分教師專家於目標準則之特徵向量 ... 57

表 26 整合具有家長身分教師專家於目標準則之特徵向量 ... 58

表 27 整合全部教師專家於目標準則之特徵向量 ... 60

表 28 國小優良教師評選架構綜合分析 ... 61

表 29 受評教師 A 之評分表 ... 62

表 30 受評教師 B 之評分表 ... 63

表 31 受評教師 C 之評分表 ... 64

表 33 全體受評教師指標之明確值 ... 66

表 34 各受評教師評選分數 ... 66 

(10)

圖目錄

圖 1 研究流程圖 ... 6

圖 2 AHP 流程圖 ... 32

圖 3 AHP 層級架構圖 ... 33

圖 4 三角模糊數 ... 40

圖 5 模糊成對比較矩陣 ... 42

圖 6 研究架構圖 ... 46

圖 7 國小優良教師評選模式 ... 49

圖 8 模糊成對比較矩陣 ... 51

(11)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建構國小優良教師評選指標架構與計算指標之相對權重,以提供國民 小學學校實施優良教師評選之參考。全章共分四節,第一節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第 二節對本研究之重要名詞加以詮釋,第三節呈現研究方法與步驟,第四節研究範圍與 限制。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一、研究動機

在這日新月異、快速變遷的社會裡,昔日的教師傳統權威已漸漸地受到挑戰,師 嚴道尊的觀念也已經式微,近年來,在少子化趨勢下,家長對教育的品質也愈來愈重 視,對教師的要求也愈來愈多,傳統的教學已不能滿足家長的需求。尤其到新生入學 或中、高年級重新編班時,總會耳聞一些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長,無不想盡辦法 將學生送往明星教師的班級,甚至動用家長委員或民意代表關說,要不就以轉學為障 眼法轉出去再轉進來以達到目的,希望孩子能在口耳相傳的名師教導下,成績進步。

此現象除了造成學校行政單位的困擾,也讓學生、教師陷入不公平的對待。許多縣市 教育處為杜絕此歪風,於國中小新生入學報到後,由教育處統一辦理分班作業,於公 開的場合採取電腦分班並以抽籤方式選出該班的級任教師。然而,中、高年級重新編 班時,是由校內主導,各方的關切之聲紛紛湧入校長、主任辦公室,校方倍感壓力,

而老師亦有被秤斤論兩之嫌。名師炙手可熱,而有些普通教師卻乏人問津,這樣的特 殊的現象可說是家長對教師專業表現的評鑑,評鑑符合公平嗎?縱使任教的教師,是 透過專業訓練取得證照,且成績考核甲等的合格教師,仍有部分的家長對教師的教學 抱持不信任,深信口耳相傳的名師即是表現優良的老師。事實上,是真的如此嗎?大 家是以什麼樣的觀點、標準去評定衡量優良教師呢?符合優良教師的條件包含哪些?

因此本研究欲探討整理出衡量優良教師的標準,作為學校、社會人士、家長評定教師 及教師自我省思之參考。

(12)

教育乃是百年大業,而小學是孩子受國民教育的首要學習場所,教育行政機關應 提供優質的教育服務品質來提昇教育的效能,取得家長的信賴與支持,而教育的成 敗,關係到國家競爭力的強弱及人才的培育。楊國賜(1997)曾說:「教育的成敗,繫 於師資的良窳。」可知教師的優劣與教育的成敗息息相關。劉慶仁(2005)提到美國教 育信託基金,根據美國過去教師效能的研究結論於2004年《教師真正的價值:運用教 師效能新資訊以縮小成就差距》的研究報告裡指出,假如各州能夠採用完善的機制去 評量和改善教師素質,並把最有效能的老師分派給有需要的學生,則能達成提高學生 成就及縮小不同族裔學生的差距。很多研究顯示,學校教師是決定學生成就的主要因 素,而非貧窮與族裔背景。目前教師工作上的考核,雖然有教師成績考核辦法,然而 考核多流於形式,無法得到大家的認同。透過優良教師評選制度能客觀評選出優秀的 老師,給予獎勵,成為其他教師的楷模,學習優良師認真教學的態度及專業能力,以 提升教育品質。

基於上述緣由,本研究以文獻之蒐集、探討國小優良教師與教師評鑑之理論基礎 與實施現況,並諮詢專家意見確立優良教師評選指標之關鍵因素及層級架構後,發放 專家問卷,以模糊層級分析法(Fuzzy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FAHP)為研究方法進 行調查,以暸解國小教師對於優良教師評選指標內容適切性與相對權重之看法,據以 建構一套適用國小優良教師評選指標體系,希冀對國小優良教師選拔提出相關建議,

進而提升小學教師的專業表現,追求教育品質的卓越發展。

二、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研究動機,茲將本研究擬達成之研究目的,具體分述如下:

1、 建構國小優良教師評選指標架構。

2、 探討國小優良教師評選指標的相對權重。

3、 根據研究結果提出相關建議,作為國小優良教師評選實施之參考。

第二節 名詞釋義

(13)

1、優良教師:

本研究將優良教師定義為「教師從事教育工作,在教學態度、管理能力、專業知 能、溝通能力及行政參與等各構面上都能受到肯定,有卓越的表現」足以作為教師的 楷模。

2、一般教師:

本研究將一般教師定義為「從事教育工作的合格教師」。

3、具有行政主管身分教師:

本研究將之定義為「從事教育工作的合格教師,並擔任主任、組長」。

4、具有家長身分教師:

本研究將之定義為「從事教育工作的合格教師,並有子女就讀國小之教師」。

5、相對權重:

相對權重(Relative weight)係指在評鑑過程中,依據不同指標對目標貢獻的重要程 度做出輕重分配或估計,即某一指標在整體評價中的相對重要程度而言。在本研究 中,所謂相對權重係指國小優良教師評選在教學態度、管理能力、專業知能、溝通能 力及行政參與五大構面及各評鑑準則間的重要性相對高低差異。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為達成研究目的,本研究係以優良教師、教師評鑑相關文獻探討、專家問卷調查、

模糊分析層級程序法等方式做為研究方法,茲分別說明如下: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在進行國小優良教師評選指標建構時,經多方文獻資料蒐集、分析及彙整 作為理論依據,並諮詢專家意見確立優良教師評選之關鍵指標及層級架構,進而編製 專家問卷。瞭解專家對各層面評選指標之重要性,藉以獲取國小優良教師評選指標之 相關權重,以建立具理論基礎的國小優良教師評選指標體系。依據上述,本研究共邀 請十八位專家,進行專家問卷調查,接著進行資料分析,並以模糊分析層級程序法作 兩兩比較,以建構國小優良教師評選指標架構之各構面準則之相對權重。

(14)

二、研究步驟

為使研究順利進行並達成研究目的,擬定研究步驟作為研究進行之指引,茲將研 究步驟說明如下:

(一) 第一階段

1、 確定研究目的與問題

根據本研究主題,運用蒐集、閱讀相關的文獻資料,加以分析、歸納整理,擬定 研究目的,並確立研究的方向,據以訂定研究計畫。

2、 文獻蒐集與探討

建構國小優良教師評選指標體系,首先必須就國小優良教師、教師評鑑和AHP、

FAHP研究方法的理論內涵進行文獻探討,以奠定本研究之實證知識與基礎架構,作 為國小優良教師評選指標建構的參考依據。

3、 諮詢專家意見確立優良教師評選指標之關鍵因素及層級架構

本研究邀請 4 位優良教師擔任本研究之專家,依國小優良教師評選指標之關鍵因 素進行探討,依專家意見,將品德列為入選優良教師之基本門檻,如有違師道之行為 或違反教師法之不當行為皆不入選。並從教師教學工作上應具備的能力及表現角度思 考評選優良教師之關鍵因素,由專家確認,以建構國小優良教師評選指標架構。

4、 設計專家問卷調查

在相關文獻分析、彙整,並諮詢專家意見確立優良教師評選指標之關鍵因素及層 級架構後進而編製專家問卷,專家問卷之調查內容,經由與指導教授討論修正後,編 製形成正式的國小優良教師評選指標之權重調查問卷。

5、 組成專家委員會

本研究邀請擔任國民小學之行政主管身分教師、一般教師及具有家長身分的老師 各6人,共18人,作為本研究之專家委員會成員。

6、 專家問卷調查之發放

(15)

象進行調查。專家小組成員以匿名方式進行每一題項的適切性判斷與填答。

7、 分析專家問卷調查結果

問卷回收後,將調查所得資料進行整理、分類、編碼和登錄,利用Excel 2007軟 體進行統計分析,對各項指標之相對權重進行轉換與計算。

8、 建構評選指標構面與準則相對權重

根據教師專家的問卷計算,完成國小優良教師評選指標架構與相對權重之建構。

(二) 第二階段

1、 成立評鑑小組,確認受評教師

本研究以偏遠鄉區某國小為例,欲從四位受評教師的教學作表現選拔一位優良教 師,另邀請四位評審老師,進行評選。

2、 設計受評教師問卷

依國小優良教師評選指標架構下5個構面13個評估準則,針對教師於教學工作上 的績效表現,於每項評估準則的重要程度,依個人的認知程度,區分「5」、「4」、

「3」、「2」、「1」、五個等級。等級愈高表示教學工作績效表現愈好。

3、 受評教師問卷發放並計算每位老師於指標下之成績

將評審教師問卷填答之語意變數轉換成模糊數,並計算每位老師於指標下之成績 4、 整合分數取得國小優良教師人選

將每一位受評教師之分數乘以準則相對權重,計算出每位受評教師之總分,並給 於排序,取得國小優良教師人選。

5、 提出結論與建議

針對上述研究結果,依據研究目的提出結論,對國小優良教師評選指標體系提出 進一步的相關建議,撰寫完成本研究論文。

綜上所述,茲將本研究步驟以圖1表示之。

(16)

NO

YES

1 研究流程圖

確定研究目的與問題

相關文獻蒐集與探討

優良教師、教師評 鑑之相關研究探討

研究方法文獻回 顧(AHP、FAHP)

諮詢專家意見

確立優良教師評選指標之 關鍵因素及層級架構

專家確認 層級架構

    設計 AHP 問卷

構面、準則權重計算與分析

    設計受評老師問卷   成立評鑑小組 確認受評老師

計算每位老師於指標下之成績

整合分數取得國小優良教師人選

  結論與建議

(17)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國內有關優良教師評鑑之研究,大多集中在教師人格特質,教學態度分析、教師 教學等面向,對於優良教師評選之全方位研究較缺乏探討。基於此,本研究主要是以

「國小優良教師評選」為核心,探討其指標項目內涵及相對權重,茲針對主要研究範 圍與限制分別論述之。

一、研究範圍

本研究範圍之界定,依據研究對象、研究工具及研究內容三方面加以說明如下:

(一) 研究對象方面

本研究第一階段之專家問卷調查對象為具有國小教學實務經驗的老師,包括一般 教師、具有行政主管身分的教師及具有國小家長身分的教師各六名,總計十八名成員 組成專家小組。第二階段之教師工作績效評估問卷對象的評審老師為某國小四位教 師。

(二) 研究工具方面

本研究第一階段所使用之工具為研究者自行編製之「國小優良教師評選指標適切 性評估調查問卷」,諮詢專家之意見與看法並採用問卷方式,用以評估國小優良教師 師評選各層面、準則之相對權重,並進行一致性分析。第二階段所使用之工具為研究 者自行編製之「國小教師教學工作績效評估問卷」,由評審老師評估受評教師之教學 表現,用以選拔優良教師。

(三)研究內容方面

本研究旨在建構國小優良教師評選指標體系,從國內外有關優良教師評鑑、指標 建構的相關文獻,以及我國目前優良教師評選實施現況,進行資料整理、歸納與分析,

形成本研究之基本架構。探討內容涵蓋國小教師在在教學態度、管理能力、專業知能、

溝通能力及行政參與五大構面,透過專家調查以及各項指標相對權重的計算,據以建 構國小優良教師評選指標體系,並進一步提出具體建議,作為國小優良教師評選實施

(18)

之參考。

二、研究限制

基於上述研究目的與範圍,本研究在設計上力求嚴謹,但仍有幾點限制,以下分 別從研究對象、研究方法、研究結果運用三大方向進行說明:

(一) 研究對象的限制

本研究專家小組成員的選擇,以具備實務經驗有教育專業知識的老師,包括一般 教師、具有行政主管身分的教師及具有國小家長身分的國小教師為主。基於此,本研 究所邀請的成員其學術專長與專業背景較偏向具有國小教學實務的教師,較缺乏其他 職業人員的參與,因此難以獲知其他職業人員對於國小優良教師評選指標之意見與看 法。而在研究結果的應用上,恐因專家成員之侷限,而限制研究結果的運用,故無法 做全面性的推論。

(二) 研究方法的限制

本研究主要以專家問卷調查進行研究,藉由專家小組成員之意見提供與修正,進 行國小優良教師評選指標體系之建構。鑑於研究時間及資源有限因素,本研究僅採用 專家問卷調查方式,並輔以模糊分析層級程序法(FAHP),並未有其他研究方法,此 亦為本研究之限制之一。

(三) 結果應用的限制

本研究旨在建構國小優良教師評選指標架構與相對權重,由於國小優良教師評選 指標所涵蓋之內容受到學校發展方向、教師定位及研究領域等背景因素影響而有差 異,故欲將本研究之結果加以應用,則須依各校需求予以修正。另外,由於國小教師 不同於其他階段之教師,因此本研究所建構之優良教師評選指標架構僅適用於國民小 學,對於其他教育階段之教師則無法一體適用。

(1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節旨在探討有關教師的角色、優良教師和教師評鑑、分析層級程序法(AHP) 與模糊分析層級程序法(Fuzzy AHP)之相關文獻,其結果有助於我們的問卷設計。

第一節 二十一世紀教師的多維角色

由於科技進步,社會民主化、全球化之影響,傳統教師的角色亦會隨時代潮流和 趨勢而不相同。郭丁熒(2004)認為欲探討教師的績效、責任與權力則要先了解教師在 社會中的地位。故在探討優良教師前我們先探討二十一世紀教師的角色。

郭丁熒(2004)以社會學理論之功能論、衝突論、互動論等傳統理論及當代一些理 論取向來對教師角色介紹,認為社會學論述下的教師角色具多維影像,教師角色具有 十種角色,茲分別說明如下:

1、 教師似受雇者:

郭丁熒(2004)綜合整理Seddon (1997)、Nixon (1999)觀點,認為教師是對學生、教 學及教育有特殊態度的工作者。視教師為工作者,所產生的問題是教師是受雇人。視 教師是受雇者,意謂著教師有責任照顧受其行為影響的學生,並要求其遵從學校、教 育行政機關的政策與程序,以創造和維持一個安全的工作環境(郭丁熒,2004)。

2、 教師似母親:

Parsons (1952)認為從美國社會歷史指出,在學校系統裡,低年級教師主要以女性 教師為主,女性教師與母親之相似處為同為女性,具親切體貼、關懷之特質,和保護 小孩的態度(郭丁熒,2004)。

3、 教師似技術的專家:

Parsons (1952)指出教師似母親的角色到中學後較不明顯,此時著重在教師科目內 容的能力,孩子不再只認同單一對象,也不再說「我的老師」而改口說「我的英文老 師」、「我的數學老師」,此時教師的角色是技術的專家。郭丁熒認為教師是技術專 家的角色,可視為是教師的必要條件(郭丁熒,2004)。

(20)

4、 教師似勞工:

Apple (1988)認為在1950、1960年代,自學術界、資本家、及政府的強烈壓力下,

認為學術嚴謹的知識才是最合法的知識,因此很多人從事生產有學術基礎、有系統的 課程計劃,提供教師使用,教師的教學能力遭到質疑,紛紛產生避免不良教師的課程,

其影響是教學的勞動力日趨密集化,教育人員沒時間進修,產生教師無法跟上該領域 的進展,而產生知識性的技能喪失,導致愈來愈依賴專家提供的觀念和歷程。在教學 歷成勞動化的結果,教學和其他藍領、白領階級的工作一樣普羅化,也使教師像是勞 工(郭丁熒,2004)。

5、 教師似有機的知識份子:

Gramsci (1999)的文化霸權理論的觀點認為人是被觀念所統治而非被武力所統 治。另外Gramsci從文化因素來解釋統治力,認為統治階層不直接行使權利,而是透 過知識份子的中介而成建立霸權。知識份子是從事組織、管理、指揮、教育、領導他 人的人,意識型態的組織者。有機的知識份子的兩項任務是使社會成員自願性同意統 治階級的支配領導,及執行國家機器的強制職能。Gramsci指出同文化霸權之間的所 有關係,必定如同教育學之間的關係。當學校是執行文化霸權之場所,透過教師的教 導,可將人民納為統治階主流文化,如意識形態、價值觀、世界觀等的奉行者,故教 師就是有機的知識份子(郭丁熒,2004)。

6、 教師似新興的小資產階級:

郭丁熒綜合整理Poulantzas (1979)、姜添輝(2002)等人之分析,認為教師從事工 作,屬於心智性勞動者,教師的工作功能在於傳遞資本主義體系的意識形態與價值 觀,因教師擁有法定權威來教導、支配學生,且教師與統治階級較有相近的利益與價 值觀,當「知道如何」與「支配」的地位相結合時,教師就如小資產階級(郭丁熒,

2004)。

7、 教師是意識型態國家機器的代理人:

戒嚴時期,師範教育的精神國防、公費政策等政策具有政治化。學校是意識型態

(21)

國家機器,而教師是意識型態國家機器的代理人。可見教師工作與政治支配階級關係 密切。教師有可能成為統治階級用來控制人民的代理人,值得教師警惕(郭丁熒,

2004)。

8、 教師似獨立的技藝匠:

獨立的技藝匠或修補匠的觀點來自於Huberman (1993),近來被用來作為教學歷 程的一種隱喻。教師於教學工作中可依其特殊式態或特徵,來創造或修補不同學生之 學習活動,依教室中的特殊情境來加以重新調整配置,發揮教學功能(郭丁熒,2004)。

9、 教師似轉化型的知識份子:

Giroux (1988)年提出批判教學論,對教育及學校教育有新的看法。視教師為基進 民主中有權能創造、參與的知識份子。強調教師的主體性和在政治社會改造過程中積 極角色,作為學校教育目的、教師工作與教師角色新的思考方向。經由反省和行動,

知識份子教師必須提供學生必要的技能和知識,以面對社會的不公不義,並作為批判 的行動者,致力建立一個免於壓制及剝削的環境(郭丁熒,2004)。

10、 教師似文化工作者:

Freire (1998)在《教師似文化工作者:給敢於面對教學者的信》一書,意圖論證教師的 工作是嚴酷的也是令人歡喜的。因教學要求認真,科學地說明所知而非瞎說。Freirem 指出了讀寫能力對學習者的意義,使學習者認為自己是「在社會中生活及生產的人」,

並了解自己是文化的製造者。Freirem認為當老師須學會與人們應對,在他們追尋目 標受挫時提供協助,並透過「提問」式的教育,使學生更具批判性,引發更多新的挑 戰,而產生新的理解,使學生認為是「為自身存有」而不是「為他人而存有」,教師 更是他們成長發現歷程成中有關連的人,所以不要因為沒有其他選擇,就參加師資訓 練(郭丁熒,2004)。

葉蕙芬(2009)認為符合新世紀的教師角色可從八個向面來分析探討。1、教學相 關面向:教師教學能展現多元教法,是知識傳授與引導者,激發深思與討論者。2、

課程相關面向:教師是課程的研發者、設計者。3、學生相關面向:教師要主動關懷

(22)

學生、也扮演諮商者、輔導者等角色。4、專業研究相關面向:教師能從經驗的累積 進行教育問題的相關研究與探討。5、學校行政相關面向:教師是學校一份子,是校 外、校內事務溝通協調者、校園安全的維護者,校園特色的共創者。6、與社區和公 共關係面向:期望教師是維護校譽的公關者與親師合作的促動者。7、與社會進步的 相關面向:教師要參與社會文化革新,做一位「轉化型的知識份子」。8、與時代要 求相關面向:教師能終身學習新觀點、新知識、新技能,不與時代脫節。

然而要成為一位優良教師,應知優良教師應具備哪些特質、條件,方能更有效近 優良教師的目標。因此下一章節將對此進行探討。

第二節 優良教師之意涵

(一) 良師的由來

良師(Mentor)一詞源自於希臘神話,在荷馬之奧德賽史詩(Homes Odyssey)中出 現。Mentor 受國王奧德賽之邀請,擔任教育王子泰拉馬修斯之重責。Mentor 聰明有 智慧,具有父親之威嚴、道德之楷模、接受忠告者、值得信賴的諮詢者、挑戰者、及 鼓舞者等特質,輔助王子成為一位卓越的男人。兩人情如父子,在學習上和生活上有 亦師亦友之關係,此多重關係運用於教育上有其獨特的意義,因此 Mentor 成為有經 驗、值得信賴的輔導者之代名詞。英美國家即以 Mentor 為良師的代名詞。故所謂良 師應具有教育智慧,扮演引導者、諮商者、教師及朋友等角色,並成為楷模,能引導、

啟發、尊重和鼓勵學生朝向良善之方向成長的人(陳昭儀,1997;Addison,1983)。

(二) 優良教師之內涵

優良教師所具有的特質很廣泛抽象複雜,其定義會隨時代、文化、角色立場而有 不同的見解。早期中國農業社會裡,讀書人少,對教師極為尊重,賦予教師崇高的地 位,如至聖先師孔子一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精神足為後人楷模。楊雄曰「師 者,人之模範也」,韓愈<師說>謂「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梁尚勇(1991)

(23)

目中應該是:1、真正肯讀書的人;2、富有愛心和奉獻精神的人;3、能為真理奮鬥 犧牲的人。劉真教授在<教書匠與教育家>一文中提到老師應從當個很好的教書匠為 起點,不斷的充實自身的精神修養,進而成為受社會大眾尊敬的教育家。然而做一個 很好的教書匠並不容易,至少要具備:1、法定的教師資格;2、豐富的教材知識;3、

純熟的教學方法;4、專業的服務精神。而教育家必須具備的精神條件有四:1、慈母 般的愛心;2、園丁般的耐性;3、教士般的熱誠;4、聖哲般的懷抱。劉慶仁(2005) 認為構成有效能教師的因素有三點:1、扎實的語文和數學技能;2、深入學科的內容 知識;3、教學技巧。吳韻儀(1998)指出美國的「全國專業教學標準委員會」以通過 五大信念檢驗的老師即是傑出教師、好老師,五大信念為:1、老師必須關注學生並 帶領學習:了解學生的個別差異調整教學,了解學生發展與學習原理,公平對待學生 及衡量學生各方面的潛能以決定教學的方法與內容。2、老師必須熟悉自己的專業及 精熟教學方法:了解任教科目的發展與組織概念,與其他科目的關連,能提供多種學 習管道,具備傳授知識的知識。3、老師要負責管理和督導學生的學習:能使用多種 教學技巧達成教學目標,組織小組學習,激勵學生並重視學生參與。4、老師能有系 統的思考自己的教學,並由經驗中學習:須不斷的做選擇考驗自己的判斷力,尋求他 人意見並善用研究與知識以提升教學。5、老師要結合專業人士、家長及社區的力量:

與專業人士、家長合作提升教學品質(天下編輯,1999)。《如何訂做一個好老師》是 Ken Bain歷經十五年,訪查近百名不同領域的大學優良教師所得到的研究成果。書中 提到卓越教師除了學養精湛外,知道如何將複雜的主題內容簡單明白化,還要有超認 知的思索反省能力,對學生有更多的期待,尊重學生,對學生產生強烈的信任感,相 信大部分的學生都具備學習能力,故會嘗試用各種方法幫助大家完成學習,尋找並欣 賞每位學生的個別價值、才能,向學生展示的是關懷與付出,而非權威,盡可能探知 學生背景與狀況,以幫助它們的學習。相信知識是建構出來的,故教學應著重如何引 導學生的建構過程,促進學習,而非知識的傳遞。認為提問在學習過程中是非常重要 的,並幫助學生關切問題。會針對授課對象多元調整教學,有高度的同理心與同情心,

(24)

把教育視為任何可能幫助或激勵學生學習的事情。引導學生參與,造就一個能安心學 習的場域。認為學習不只是在考試成績表現優異上,更重要的是課堂外學生如何評估 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卓越教師的教學實務中有七個普遍原則:1、創造一個自然性的 批判學習環境。2、抓住他們的注意力並延續之。3、由學生角度出發而非學科。4、

尋求許諾。5、幫助學生從事課堂外的學習。6、引領學生從事學科性的思考。7、創 造多元的學習經驗,運用多種的方法引導課程。然而此七項原則須妥善的運用,並將 教學技藝運用到課堂中才能發揮效果,激發學生思考。而教學技藝的兩項元素為說話 的能力及促使學生說話的能力。最富意義的教學技巧也許就是良好的溝通能力、溫暖 的語言、巧妙的解釋及促使學生說話。卓越教師的共同模式是所有行為都環繞並且源 自於對學生學習的關切(傅士哲,2005)。James and Harold於《跳出井底看天下》書中 提到優質教學是一份禮物,其原因為教師傳授知識的精華並未直接從學生身上得到任 何利益,同時藉由以身作則的方式體證他們欲傳達的知識,建立最佳榜樣。而優質教 師應具有哪些特質?1、學習:教師應精熟其所任教的科目並能純熟運用,具有獨特的 見解。2、權威:教師擁有豐富的學識及傳授知識的態度而贏得他人尊重。3、道德:

以創造學生的福祉為他們的職責所在。4、秩序:教師應維持學習環境的秩序,讓學 生在最佳狀態下學習。5、想像力:教師能理解學生的感受並協助學生想像運用累積 的知識豐富生活。6、同情心:教師要能設身處地為學生著想,幫助學生克服所有疑 惑和無知。7、耐心:給學生充分的學習時間,並能一再付出心力教導學生。8、性格:

教師應具備教學專業涵養與尊嚴。9、樂趣:教師教學時應將學習熱忱和樂趣影響學 生,幫助學生找出讓自己快樂學習的方法(賓靜蓀,王悅,2001)。

Gudmundsdottir and Saabar (1991)從不同的文化層面來探討優良教師的涵意,發 現不同的國家對優良教師的認定亦有不同。其比較如下:

1、 中國:優良教師是藝術家(The good teacher as a virtuoso)

在中國傳統文化裡將優良教師譬喻為藝術家。教師藝術的展現即是教學,必 須融合學科知識和教學審美的藝術。藝術家型的教師不但要精通教科書的知識還

(25)

要能超越教科書,增加一些自我闡釋,經由講述、溝通、啟發等方式傳給學生了 解。故中國優良教師的標準有二分別是:一為有知識、有教學技能,是為「經師」;

二為有良心,有道德,有情感的人本特質,是為「人師」。

2、 英國:優良教師是超人(The good teacher as superman)

英國皇家督學對優良教師的認定提出四項標準有:教師的人格特質、教學技 能、專門學科知能及專業的行為。對優良教師更具體的描述是優良教師除了具有 才能,還要有信心能勝任教師工作,有熱忱、充滿精力,豐富的常識,堅定的向 學生展現這些優良能力。

3、 美國:優良教師是有技巧的表演者(The good teacher as skilled performer)

美國對優良教師的描述受到認知心理學的影響,一般的著作、研究常論及的 是「專家教師」(expert teacher)而不是「優良教師」(good teacher),認為優良教師 包括「精熟的表演者」和「創作者」。優良教師應具備專門學科知識,清楚講解 教學內容,主動吸收新知將知識傳達給學生,並利用教案進行教學活動,對學生 的反應敏捷,運用激勵轉變學生的行為,是一位良好的教室管理者。

4、 以色列:優良教師是國家的創造者(The good teacher as a creator of a nation) 以色列的傳統文化認為教師是文化的創造者。戮力於復興希伯來文化及創造 國家的認同。以色列極重視教師的人格,教師應視其工作為終身職業。

5、 挪威:優良教師是關懷者及教科書的闡釋者(The good teacher as a care giver and interpreter of texts)

挪威人認為優良中等學校教師的特質是關懷、教學技能與專門學科知識。關 懷是指關懷的態度、行動及組織,教學技能是指將教科書的知識,透過教學活動 而使學生的學習獲得更多。而專門的學科知識是任教要有一至二門學科的碩士學 位,並於校內成立教科書俱樂部,選購書籍,研擬考試,進行研究。除此之外,

優良教師也必須和同事維持良好的關係。

不同角色立場對優良教師也有不同的期望。陳慶鶴(1996)認為優良教師因各界的

(26)

立場、需求而有不同的期望,1、從國家培育師資的立場而言,良好的教師是能夠遵 循國家教育宗旨和政策,造就國家所需要各種的優秀人才與健全國民。2、以家長的 立場來看,期望教師能夠督導孩子努力向學,達成升學或就業目的。3、就學生的立 場而言,期望教師能夠了解學生身心發展,提供各種知識和技能,滿足其學習。

教育乃是百年大業,而小學是孩子受國民教育的首要學習場所,教育行政機關應 提供優質的教育服務品質來提昇教育的效能,取得家長的信賴與支持,而教育的成 敗,關係到國家競爭力的強弱及人才的培育。符合優良教師的條件是什麼?謝臥龍 (1997)認為良師的重要特質分為四大層面,1、教師與學生間的相互關係;2、教學與 學習環境:。3、教學技巧;4、教學態度與標準。簡茂發等學者(1998)將教師基本素 質內涵分為:1、普通素養,又分為人文素養及科技素養;2、專業知能,又分為專業 知識與專業能力;3、專業態度,又分為教育信念與態度;4、人格特質;5、學科素 養等五大層面。吳清山(2006)認為優良教師素質應具備的三大要件為知識、能力和道 德。優良教師必備的知識為學科內容知識、學科教學知識、一般教學知識、班級經營 知識;必備的能力為語文表達能力、輔導學生能力、行動研究能力、情緒管理能力、

終身學習能力、科技運用能力;優良教師必備的道德情操為專業倫理、公平正義、以 身作則、人格高尚、黃政傑(2007)認為優良教師的條件有:1、優良的學術能力;2、

優良的教育能力;3、教育熱忱和教育實踐能力;4、有效的管教能力;5、健康身心 和做人處事能力;6、終身學習的能力與態度。陳柏州(2010)認為成為優良教師的條 件可區分為限制參加的消極條件包括有違師道者屏除在外及服務年資的基本要求;而 積極條件有四個面向,分別為強調教師正向人格特質、不可或缺的專業能力、良好親 師生關係與協調能力、基本專業兼具的教師素養。在家長眼中好老師特質,陳柏州 (2010)訪談全國家長團體聯盟理事長謝國清認為優良教師的條件是具有敬業、熱誠、

愛心。Tambllyn (2000)提出成功的教師應具備的特質:1、專門學科能力及創造力;2、

透過正增強激發學生學習學科、藝術的動力;3、課程符合學生程度富有彈性;4、願 意承擔犯錯的風險;5、尊重學生;6、關懷、愛與幽默感;7、對專業有自信並追求

(27)

成長。Corbett & Wilson (2002)認為優良教師能掌控班級秩序,教學時解說清楚、有彈 性,確保每位學生的學習並適時給予協助。Miser (2009)認為優良教師的特質有:1、

有熱忱能激勵人心;2、能清楚、有組織的呈現教材內容;3、是角色楷模,具有良好 人際互動的技巧及工作效能;4、和學習者有良好正向的關係,了解學習者的問題與 需要並予以協助。

(三) 國內外優良教師特質文獻分析

陳慶鶴(1996)探討國民小學優良教師特質之研究,採文獻分析法與調查法。以校 長72人、主任(組長)144人、一般教師144人,共360人為問卷調查對象。研究結果發 現評鑑國小優良教師的特質領域依序為:1、教師的專業精神;2、教師的品格;3、

教師與學生的關係;4、教師的訓導能力;5、教師的外表;6、教學能力;7、教師與 同事的關係;8、教師的學識;9、教師與國家社會的關係。受試者認為優良教師特質 項目,以教師個人的品格及教師與學生的關係較重要。因素分析得到五個因素為:教 師品格、關愛學生、 教學能力、教師學養、教師與國家社會關係,故優良教師可分 為五種重要類型:1、教師品格特別優良者;2、對學生特別關愛者;3、教學特別優 良者;4、教育知能特別優良者;5、對國家社會有重大貢獻者。

侯念左(2001)針對國中學生心目中優良教師特質之探討----以漫畫麻辣教師GTO 為參照,經相關優良教師特質的文獻探討,將之分類成人格特質、師生關係、教學能 力及教師素養等四大層面,作為研究的依據,並依麻辣教師鬼塚老師的教師特質分析 選取出深入研究的24項特質,分別為:情緒穩定、認真負責、有幽默感、身體健康、

年輕、新潮時髦、對待同學公平、公正,沒有偏袒、不因同學的成績好壞而有偏見、

對同學有愛心、耐心、能包容同學不同的意見及看法、能言行一致,以身作則、能尊 重同學的自主決定、能常和同學溝通、經常鼓勵,讚美同學、容易與同學親近、要求 同學班級常規、多用勸導,少用懲罰、能經常參與同學的活動、能控制班上的上課秩 序、對所教的課程很有自信、能變化上課的方式、作業較少、能幫助同學解決生活上 的困難、有豐富學識等。

(28)

張德銳(2006)探討中小學優良教師專業發展歷程及教學經驗,受訪中小學優良教 師認為好老師應具有的特質為:1、人格特質與專業態度:熱情、認真負責,有愛心 和包容等。2、教學行為:能衡量學生的學習特質變化教學,有效安排教學時間、營 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和同儕合作設計課程。3、班級經營:能尊重學生、良好和諧的 班級氣氛。4、親師溝通:溝通管道暢通、將家長納入班級教學資源。

黃瑩甄(2008)針對國小高年級學生與教師心目中優良教師特質之比較研究,採用 文獻分析及問卷調查法進行研究,以雲、嘉縣(市)國民小學師生為研究對象,將問卷 所得資料以統計方法進行分析處理,研究結論如下:教師與國小高年級學生都認為優 良教師應具備人格特質、師生互動、教學知能、班級經營及教師素養之重要特質,而 師生心目中優良教師共同重要特質為人格特質和師生互動。

葉蕙芬(2009)探討國小優良教師素質指標建構與實證之研究,透過相關文獻探 討,以焦點團體談及德懷術為研究方法,以達成國小優良教師素質指標建構,分為5 個向度22個層面84個指標細目。五個向度為:1、專業知識:理解所任教的學科內容、

具備任教學科教學知識、具備一般教學知識、具備特教、輔導與訓導知識、具備課程 相關知識、具備學生發展相關知識。2、專業能力:進行有效教學的能力、班級經營 的能力、配合行政運作的能力、溝通表達的能力、管理各項知識的能力、從事研究與 省思教學的能力。3、專業道德:富有專業倫理、維護公平正義、追求卓越與品質。4、

人格特質:身心健康、富有高情緒智商者特質(高EQ)、富有創造思考者的特質(高CQ)、

角色認同。5、通識素養:具備人文素養、具備科素養、具備自我知識。

賴姝雅(2010)探討嘉義地區大學生心目中優良教師特質研究,透過相關文獻探 討將優良教師特質層面分為人格特質、師生互動、教學能力、創研能力四大層面。大 學生對教師評量面向重視程度依序為教學能力、人格特質、師生互動、創研能力。教 學能力層面最重視之特質為教師能公平的對待所有學生;人格特質層面最重視之特質 為教師具有穩定的情緒、教師對工作負有責任感;師生互動層面最重視之特質為教師 能履行各種對學生的承諾;創研能力層面最重視之特質為教師能積極指導學生參與各

(29)

項學術發表或競賽活動。

吳東霖(2010)探討國中生在乎的好老師特性,以台北縣市4校12組76位公立國中 生為對象,採焦點團體訪談進行研究,收集學生在乎的好老師特性的觀點。研究結果 發現好老師具有三種特性:1、課堂中的宏觀導師:好老師必須宏觀瞭解學生想要與 教育需要兩個立場之間的要求與落差,做出平衡的選擇。2、生活中的良師兼益友:

好老師必須兼顧教學與互動,成為學生的良師兼益友,和學生保持良好的互動關係。

3、公平與投入—精彩上台與紮實準備:老師對教育工作的投入、教學與互動的表演,

及對待學生一致公平原則的這些外在行為越容易被國中生青睞。

劉千慈(2010)針對國小優良教師特質之分析研究,採問卷調查法,以333位教師、

442位學生、393位家長為研究對象,並對2位優良教師進行訪談,將優良教師特質分 為五個層面13個項目。1、人格特質:個人特色、處事能力、情緒管理。2、教學知能:

教學技巧、評量技術、資源運用。3、班級經營與輔導:班級經營、學生輔導、親師 溝通。4、專業態度:教學信念、人際與行政關係。5、專業發展:進修研習、反省教 學。國小教師、學生、家長重視優良教師特質之層面綜合整理如表1、表2(劉千慈,

2010)。

表 1

國小教師、學生、家長重視優良教師特質之層面

排序 教師 學生 家長

1 2 3 4 5

班級經營與輔導 人格特質 專業態度 教學知能 專業發展

班級經營與輔導 專業態度 教學知能 人格特質 專業發展

班級經營與輔導 人格特質 專業態度 教學知能 專業發展

(30)

表 2

國小教師、學生、家長重視優良教師特質之項目

排序 教師 學生 家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情緒管理 教學信念 班級經營 學生輔導 教學技巧 處事能力 親師溝通 評量技術 個人特色 進修研習 反省教學 人際行政關係 資源運用

學生輔導 教學信念 情緒管理 班級經營 教學技巧 處事能力 評量技術 人際行政關係 反省教學 資源運用 親師溝通 進修研習 個人特色

情緒管理 教學信念 教學技巧 學生輔導 處事能力 班級經營 親師溝通 反省教學 評量技術 個人特色 人際行政關係 進修研習 資源運用

Korthagen (2004)認為無法從單一方向判定一個人的優劣,須從多方角度著手。

發展一套洋蔥模式(Onion model),以優良教師的基本素質為何為問題的核心,由外層 至內層共有六種層次,依序為環境、行為、能力、信念、認同、使命。外層會影響內 層,環境會影響教師的行為,內層也會影響外層,如欲探究教師行為與能力,便要了 解教師對教學的信念及想法。Elizabeth, May,and Chee (2008)運用Korthagen的洋蔥模 式(Onion model),以多元角度思考,發展一位成功的優良教師概念模式,此概念模式 認為除了重視教師個人特質、專業特質外,情境因素如個人背景、學校環境、學校之 外的社區環境背景也值得重視,以界定符合社會期許的優良教師。教師個人特質包括 有教學熱忱、能關心學生、有耐心、負責、不輕言放棄、公平、幽默感、能自我反省、

秉持個人的信念、有使命感。專業特質包括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教學清楚且深入、

衡量學生的學習能力、有效的班級管理、師生關係良好、成為學生的典範、不斷進修 充實教學知能、具有終身學習能力、樂於挑戰與改革、教導學生客觀的看待事物、協 助學生獲得好成績、善於利用資源、和同事有良好的互動、親師溝通良好。以情境因

(31)

素而言,縱使教師有良好的個人特質與專業特質,若缺乏環境背景的支持與協助,也 難以保證其教學成功。Malm (2003)提及好老師的特質為:1、有良好的溝通能力;2、

尊重;3、信任;4、信守承諾;5、穩定性;6、幽默感。Breaux (2008)曾提出成為優 良教師的條件如下:1、為學生的楷模、2、良好的教室管理;3、尊重每一位學生;4、

處理事件的能力;5、熱忱;6、課程能和學生生活經驗連結。

由於不同的人對優良教師的看法也不大相同,若能從相關人員如教師、家長、行 政主管的角度著手,較能獲得更客觀且全面的標準,來認定教師的優與劣。本研究建 構國民小學優良教師評選模式,欲成為優良教師評核人選須具備良好的品德和沒有違 背師道、沒有違反教師法之行為是其篩選的基本門檻,而積極條件的評估構面經多方 文獻資料蒐集、分析及彙整並諮詢專家意見,藉以確立優良教師評選構面與準則。

第三節 教師評鑑相關文獻探討

教育成敗的關鍵因素在於教師素質優劣,在我國,小學教師的工作被認為是「鐵 飯碗」,缺乏淘汰機制;又受到尊師重道觀念之影響,常被認為教師評鑑是對教師不 尊重,而難以推行,導致於教育品質無法提升,無法符合時代潮流及家長需求。因此,

欲提升教學品質,必須建立一套良好、完善的優良教師評選機制,對認真教學的教師 予以表揚獎勵及肯定;對教學有待改善的教師给予建議、檢討或給予淘汰。我們要建 構優良教師評選之模式,則須探討瞭解教師評鑑之相關文獻,作為參考依據。近幾年 來,國內學者對教師評鑑之主題研究甚多,茲分述如下:

陳聖謨(1997)探討國小教師對教師評鑑制度之態度研究,抽取台南市282位教師 為研究對象,利用文獻分析與問卷調查的研究方式,來探究國小教師對教師評鑑項 目、實施方式、評鑑結果用途、擔任評鑑人選的看法及對實施教師評鑑的贊成程度。

在評鑑指標方面,百分比過半數者分別是﹕人品道德、教學精神態度、班級管理技能、

關照學生程度、課程教學知識、教學設計能力、評量學生能力等七種,其中以教師人 品道德及教學精神態度最受國小教師重視。

吳政達(1999)提出國民小學教師評鑑指標體系建構之研究,以模糊德菲法整合家

(32)

長、教師、主任、校長、教育行政人員及教育學者的意見,建構教師評鑑的指標,接 著以模糊層級分析法計算各指標間的相對權重,其結論為教師評鑑指標體系分為9大 類主指標41項次指標。九大指標分別為專業知識、教學準備能力、教學策略與實施能 力、教學評量能力、運用教學資源能力、班級經營能力、專業責任、校務參與及服務 績效,與人際溝通能力。

徐敏榮(2002)探討國民小學教師評鑑規準之研究,以國小校長5人、教育行政人 員5人、資優教師5人,專家學者5人,共20人為研究對象,利用文獻分析與德懷術的 研究方法,建構一套我國國小教師評鑑之規準,評鑑的項目共分為7個評鑑領域80項 評鑑規準,此七項領域重要性順序為班級經營、品德行為、專業態度、人際關係、教 學專業知能、學生輔導和行政配合。

廖玉珠(2004)探討建構我國中小學教師評鑑規準,經相關國內外文獻探討比較與 整理後,初步建構「我國中小學教師評鑑規準」,之後針對專家學者發放問卷,採用 模糊德菲法將群體專家之意見彙整、修正、分析整理,建立我國中小學教師評鑑規準 教師評鑑規準分成四個評鑑內容:包括課程設計與教學、班級經營與輔導、研究發展 與進修、敬業精神及態度。

陳金柳(2005)提出教師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以臺中縣立高級中學為例,以文獻分 析法、問卷調查法及焦點團體法為主要研究方法。首先透過相關文獻的分析,歸納出 教師評鑑的初步指標,其次,以問卷調查法進行實證資料蒐集,以瞭解高級中學教師 對各評鑑指標重要性看法的差異性。另外,再輔以三次焦點團體訪談方式對於問卷施 測所得的量化結果進行分析、討論結果,擬定一套縣立高級中學教師評鑑指標,共分 為教學規劃、教學實務、敬業精神、訓輔知能、專業成長、校務參與、人際關係七大 評鑑領域、42項評鑑指標。

陳妙花(2007)提出以層級分析法運用於國民小學教師評鑑之研究,以教育專家、

小學教師、教育行政人員、學生家長等利害關係人為研究對象,進行「國民小學教師 評鑑指標」之層級分析問卷訪談研究,建立國民小學教師評鑑指標層級結構,並求出

(33)

評鑑五大構面下二十一個評鑑指標的權重值。五個構面其權重依次如下:1、敬業精 神 36.6%;2、教學能力19.5%;3、班級經營19.2%;4、人際關係14.0%;5、專業知 能10.7%。二十一個評鑑指標中,受訪者認為最重要的前五名依序為富有高度的愛心 與耐心、具有教育熱忱及教學認真、具備良好的品德及行為操守、行動研究與解決問 題、掌握教學目標與運用適當的教學技巧等五個項目。

李匡雲(2007)針對國民小學教師評鑑指標之建構,經過相關文獻探討與德懷術問 卷調查,建構出「國民小學教師評鑑指標」。此鑑指標包含五大評鑑構面13項評鑑指 標、並細分出65個評鑑項目。五大評鑑構面分別為課程專業知能、教學專業知能、班 級經營能力、專業發展、專業態度;13項評鑑指標為課程設計、課程評鑑、教學設計、

教學實施、學習評量、教學評鑑、行為經營、情境經營、專業進修、研究發展、教育 信念、行政參與、後設省思。

程元鋒(2008)針對連江縣國民中小學教師評鑑規準建構之研究,以文獻探討與問 卷調查法為研究方法,建構連江縣國民中小學教師評鑑規準,包括四個項目,十四個 向度,共計七十個規準。以連江縣國民中小學校長、教師,計有151人為問卷對象,

了解連江縣教育人員對評鑑規準的看法。建構的評鑑規準獲得連江縣國民中、小學教 育人員相當程度的認同。連江縣國民中小學教師評鑑規準4大項目分別為課程設計與 教學、班級經營與輔導、研究發展與進修、敬業精神與態度等。14個評鑑向度,包含 了課程設計、課程評鑑、教學規劃、教學方法與策略、教學評量、教學評鑑、班級經 營、輔導知能、專業進修、研究創新、敬業精神、敬業態度、人際溝通及教學省思。

王文岑(2008)探討國民小學教師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以德懷術為主要研究方 法,以三十一位具相關背景之德懷術委員為對象,進行三次德懷術調查之意見徵詢,

進行指標建構,研究結論如下:國民小學教師評鑑指標包括四個構面十二項評鑑指 標;五十七個評鑑項目。四個構面為專業知識、專業實務、專業理念與專業發展;十 二項評鑑指標分別為教育學基礎知識、學科內容知識、一般教學知識、學科教學知識、

學生輔導、行政配合、人際溝通、教育信念、品德行為、專業精神、研習進修及研究

(34)

創新等。

鄒碧娥(2009)應用模糊化評估法建構陽明國小教師評鑑模式,以文獻分析、層級 程序分析法、模糊化評估法為研究方法,建立一套陽明國小教師評鑑模式。教師評鑑 包含四個向度十六個評鑑指標。四個向度,其權重依序為品德素養34.67%,專業態度 29.31%,專業技能21.15%,專業知識14.87%。十六個評鑑指標中,學校認為最重要 的前五名依序為具有服務與奉獻之精神、研究創新能與時俱進、教學認真積極指導學 生、維持良好親師生互動關係、熱心參與學校行政等五個項目。

陳玉心(2009)針對國民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指標之研究:以教師觀點為取向,採 用質性研究方法,以訪談學校行政人員、教師之資料為主,並分析相關文獻資料後,

歸納出的結論其中一項是受訪教師認為下列十三項指標應可納入教師專業發展評鑑 指標規準下:1、教學理念與專業技巧的行銷。2、活用電腦科技於管理與教學。3、

建立良好的師生互信機制。4、主動創造親師生溝通的機會。5、善用媒介建立親師溝 通管道。6、發展察覺學生問題的敏銳度。7、善用教師生涯發展的利器。8、落實人 生的終身學習理念。9、相關利害人的滿意度情形。10、擁有積極正面的人格特質。

11、能以身作則重視身教言教。12、能做好自我情緒管理。13、尊重教師為志業而不 是職業 。

莊世清(2009)以平衡計分卡觀念應用於臺北縣國小特教班教師評鑑指標之建構 以台北縣國小特教班教師為對象,將平衡計分卡觀念導入教師評鑑指標之建構,採專 家座談、德懷術和階層分析法,進行三階段的探究。結果發現,由一、二階段建構而 來的臺北縣國小特教班教師評鑑指標,包括四個構面、13個向度,並細分出76個指標。

四個構面分別為教師教學、教師專業成長、教育成本與資源及學生學習成果等四個構 面。其中,教師教學構面可分為評量、課程規劃、教學實施、班級經營及學生輔導等 五向度;教師專業成長構面可分為敬業精神與態度、專業知能、溝通與合作及研究與 進修等四向度;教育成本與資源構面可分為時間安排及資源運用兩向度;學生學習成 果則分為學生學習參與及成果及家長認同度兩向度,並細分出76個指標。第三階段探

(35)

究評鑑指標體系的相對權重,發現各構面以教師教學權重最高,依次為學生學習成 果、教師專業成長、教育成本與資源。13個向度的重要性而言,以學生學習參與及成 果權重最高,之後依次為教學實施、家長認同度、課程規劃、專業知能、班級經營等 向度。

綜合上列所述,有關教師評鑑之相關研究,評鑑項目有教學態度、教育信念、班 級管理、情緒管理、專業知識、教學專業能力、學生輔導、師生、親師溝通關係、行 政參與等,因此從這些項目可評鑑教師教學工作表現,故可作為本研究擬定架構之參 考。

第四節 AHP 理論之相關文獻探討

分析層級程序法(AHP)的提出雖然只有短短幾十年的歷史,但由於它能化繁為 簡、淺顯易懂、易操作,能用來解決一系列複雜實際問題,因此具有非常可觀的發展 前途。舉凡農業、工業、商業、醫學、資源分配……等,都是AHP應用的領域,本研 究著眼點在於AHP理論於教育領域上的應用,因此特別探討AHP理論應用於教育領域 的相關研究,整理如表3。

表 3

AHP於教育領域上之相關研究

研究者 研究主題 研究成果

盧淑惠 (2003)

層級分析法在國 民中小學校長遴 選指標運用

以層級分析法,求算國民中小學現任校長及候用校長遴 選之模式各構面及指標項目之權重。現任校長遴選構面 權重為:經管理念(0.345)、辦學績效(0.272)、個人專業 (0.231)、人際關係」(0.152);候用校長遴選構面之權重 為:經營理念(0.317)、個人專業(0.244)、服務成績 (0.208)、人際關係(0.177)。研究結果以提供國民中小學 未來遴選現任校長及候用校長之參考。

(36)

表3 (續)

研究者 研究主題 研究成果

林松柏 (2005)

台灣地區國民中 小學教師專業發 展評鑑指標建構 之研究

以文獻分析、德懷術、層級分析法為研究方法,針對21 位學者專家進行調查,分析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指標之內 容與權重。研究結果發現,台灣地區國民中小學教師專 業發展評鑑指標體系。包括教師個人信念、課程專業知 能、教學專業知能、人際關係互動與生涯發展規劃等5 大層面,以及進修、態度、統整、設計、評鑑、教法、

評量、班級、同儕、家長、社區、教職、行政和學術等 14個向度,共180項指標內容。

陳妙花 (2007)

層級分析法運用 於國民小學教師 評鑑之研究

運用層級分析法求算國民小學教師評鑑指標之權重估 測。求出評鑑五大構面的權重值如下:敬業精神

36.6%,教學能力 19.5%,班級經營(19.2%)、人際關係 (14.0%)、專業知能(10.7%)。二十一個評鑑指標中,最 重要的前五名依序為富有高度的愛心與耐心、具有教育 熱忱及教學認真、具備良好的品德及行為操守、行動研 究與解決問題、掌握教學目標與運用適當的教學技巧。

謝慶家 (2009)

國民小學教師專 業發展評鑑指標 與權重體系建構 之研究

建構國民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指標與權重體系,藉以 提供學校實施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時建置評鑑規準之參 考。評鑑層面」權重分別是「課程設計與教學」(29.0%)、

「班級經營與輔導」(27.9%)、 「敬業精神與態度」

(25.0%)、「研究進修與發展」(18.1%)。

黃淑汶 (2009)

教師教學評鑑指 標建構之研究

運用AHP方法求出敏惠醫護管理專科學校數學課程之 教學評鑑模式各層面及指標之相對權重。教師教學評鑑 五個層面之相對權重為:教學內容(0.230)、教學方法 (0.212)、教學態度(0.217)、學生學習成效(0.205)及學生 成績評量(0.135)。

賴可歆 (2010)

建構個案學校教 師專業發展評鑑 準則選用模式之 研究

運用層級分析法為個案學校訂制最適於該校之教師專 業發展評鑑準則,包括四構面八準則。分析結果發現最 重要的前五項準則策略依序為:信守教育專業倫理規 範 49.5%、建立有助於學習的班級常規17.0%、營造積 極的班級學習氣氛佔8.5%、清楚呈現教材內容準則佔 5.8%、運用有效教學技巧準則佔5.8%等。

翁宏裕 (2010)

應用層級分析法 (AHP)建立學校 午餐委外辦理供

在學校午餐委外辦理供應商之評選構面為五大構面26 個評選準則,五個構面權重分別為公司之屬性31.0%、

午餐經營計畫30.2%、危機處理能力17.4%、現場實作

(37)

表3 (續)

研究者 研究主題 研究成果

以桃園縣為例 則之權重配分,以建立合理化的午餐供應廠商評選表 單,提供更優質、安全、及營養衛生的學校午餐。

陳美榕 (2010)

大專院校體育教 師專業績效評估 之研究

運用德菲法建構大專院校體育教師專業績效架構、界定 教學、研究、服務、輔導等四項評估準則與十七項評估 次準則,並運用層級分析法得知大專體育教師專業績效 評估準則構面權重為:教學0.6893、研究0.1645、輔導 0.1013、服務0.0444。

綜上所述,層級分析程序法應用於教育領域的相關研究裡,均給予相當正面的肯定,

因此本研究提出分析層級程序法結合模糊理論於優良教師評選之計分流程是結合主 觀思維與客觀科學,期望能讓評選更適切、更具有公信力。

第五節 FAHP 理論之相關文獻探討

模糊理論的提出雖然只有短短幾十年的歷史,但被廣泛的用在一些具有不確定性 資料或語意不明、模稜的情況,和其他研究方法結合而成的方法有模糊德爾菲法、模 糊分析層級程序法、模糊多屬性決策分析,其應用的領域極廣,舉凡工業、商業、農 業、醫學、教育等,都是模糊理論應用的領域,本研究著眼點在於模糊分析層級程序 法於教育領域上的應用,因此特別探討模糊分析層級程序法應用於教育領域的相關研 究,整理如表4。

表 4

FAHP於教育領域上之相關研究

研究者 研究主題 研究成果 吳 政 達

(1999)

國民小學教師評鑑指 標體系建構之研究

應用模糊德菲法整合專家意見以建構評鑑指標,之 後以模糊層級分析法求算各指標間的相對權重。教 師評鑑指標共可區分為九大類主指標、四十一項次 指標。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Students’ learning experiences are organised within the school curriculum framework to include knowledge, generic skills, values and attitudes spanning the five

In view of the large quantity of information that can be obtained on the Internet and from the social media, while teachers need to develop skills in selecting suitable

An information literate person is able to recognise that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kills and freedom of information access are pivotal to sustaining the development of a

• To consider the purpose of the task-based approach and the inductive approach in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of grammar at the secondary level.. • To take part in demonstrations

• develop students’ metacognitive skills (e.g. knowledge management skills), which are essential for future studies or work and lifelong learning, by allowing them to take charge

※ School social workers can provide teachers and students with professional advices and help, including training and teaching of skills and knowledge related to social work

classroom management skills and the application of good teaching practices in both reading and

– Knowledge to form the basis for decision aids – Knowledge that reveals underlying skil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