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訪問大陸名藏學專家陳慶英教授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訪問大陸名藏學專家陳慶英教授"

Copied!
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訪問大陸名藏學專家陳慶英教授

—— 談藏學研究點滴

編輯室/採訪‧整理

問:以何因緣,來台講學,講授哪些 課程?有何感想?

答:首先,我願意儘量準確地回答你 的問題,因爲這幾個月在你們法光佛研所 上這一門“藏文閱讀與翻譯"課,所以我 應該有一點義務,讓選這門課的學生和法 光月刊的讀者知道一些我的情況,講一些 我的感想,增進互相的瞭解。

我這次來台是因爲佛光人文社會學 院宗教所所長劉國威博士的邀請,在他們 所裏作一個學期的客座,上“西藏佛教"

和“宗教文化"兩門課程,每週六個學 時。他們學校是在宜蘭縣的礁溪鄉,所以 當蕭金松老師請我來法光教課時,我怕交 通不便,有些猶豫,後來因爲劉國威博士 也要來法光授課,他可以帶我來,所以才 決定下來,堅持每週來教一次課。

我 1995 年在政治大學民族學系教過 一個學期的課程,上蒙藏關係史和藏文史 籍概論,在大陸也接待過臺灣研究西藏的 學者,因此對臺灣的藏學研究的情況還是 知道一些的。最近這些年,臺灣研究西藏 的學者到大陸去考察和參加學術會議的 人比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少了,所以大陸藏 學界有許多人議論說臺灣的藏學研究停 頓了、衰落了。所以,經過這兩個月的實 地教課和觀察,現在臺灣一些大學的宗教 系的學生和對藏學研究有興趣的學者學 習藏文的熱情和精神,使我感到意外和欣 喜。確切地知道是臺灣的藏學研究主要地 轉到宗教的大學和研究所來進行,而且在 不斷地培養新的研究人才,有一些有志青 年在刻苦努力地鑽研,這是我最深的一點 感想。

問:何種因緣使您決定要研究藏學?

早期有什麽辛酸苦辣?

答:在大陸上,像我這樣的在 40 年 代出生的人,在 50 年代末 60 年代初,即 使有機會上大學,也很難對自己學什麽專 業、將來要研究什麽學問作出決定。一方 面是對大學的專業設置不瞭解,一方面是 當時強調服從國家需要,分配去學什麽專 業是不能不去的。所以大家並不能夠選擇

和決定自己的方向。我的祖籍是廣東臺 山,是一個有名的僑鄉。抗日戰爭時我父 親在南京讀大學,隨學校到了四川,我是 在四川出生的,1958 年在讀高中時隨家 庭到了青海。1958 年我考大學時,因爲 有親戚在海外,父親在舊社會讀過大學,

本來是不大可能被大學錄取的,但是當時 青海省在“大躍進"中突擊辦了幾所大 學,而全省只有幾所中學有高中畢業生,

所以我很幸運地進了大學,不過是被分配 到 學 生 們 都 不 願 意 去 讀 的 青 海 民 族 學 院。當時還有些慶幸自己是上物理系,但 是入學一年以後,我們的院長紮西旺徐

(是 1935 年紅軍長征時在四川參加中共 的藏族幹部)決定不管什麽專業都要用一 半的時間學藏語藏文,理由是將來的畢業 生都要到牧區去教書和工作,專業知識差 一些不要緊,藏語文卻不能不學,而且要 學好(我們系當時主要是學剛剛翻譯成藏 文的初中物理課本,順帶學藏文的文法 等,背了許多當時新造不久的藏文科技名 詞,不久就因爲用不上而忘記)。學校還 安排各個系的學生到牧區去住在牧民的 家裏學習藏語,我是在 1963 年春夏在青 海湖邊上的牧民家裏學的。開始學生們

(在理科專業的學生中大多數是漢族和 家在城市的少數民族學生)對此都很抵 制,但是看到青海的其他的大學都因爲

“大躍進"帶來的經濟困難而停辦,只有 民族學院保留下來,又感到幸運。我父親 在 1960 年從西寧市下放到湟中縣去工 作,家也搬到湟中縣,所以我在 1962 年 的正月就參觀過塔爾寺的法會,是 1958 年以後到文革結束期間唯一的一次,因爲 十世班禪大師參加,所以比較隆重,各地 來的藏族農牧民信衆很多。當時我們剛開 始學藏語文不久,就看到這樣一種不同的 宗教文化的展示,在思想上引起的震動,

可能和今天臺灣學習藏文的學生第一次 到西藏的感覺差不多。由於這個原因,當 時我是我們班上對學藏文比較感興趣的 一個,我有一個土族同學完瑪巷秀,他的 藏文比較好,我們買了一本格西曲劄藏文

(2)

詞典,還有能夠找到的藏文讀物,如《說 不完的故事》、《格薩爾王傳》,在一起讀,

學了一些藏族文化的基礎的知識。但是不 久 就 開 始 “ 四 清 運 動 " 和 “ 文 化 大 革 命",這種學習也停下來了。總之,我開 始學習藏語藏文,好像是有一種奇特的因 緣,一種無形的力量在推動我去學習,但 是不能深入進去學習,更談不上有明確的 研究藏族文化或者藏傳佛教的目的,因此 學習藏文是沒有長期計劃的,也沒有老師 能夠給你明確的指點。這也正是我羡慕在 我們後面的許多從青年時就開始學習藏 文、有廣泛的學識基礎並能夠系統鑽研藏 學的學生的原因。

問:可否談談您在中央民族學院藏學 所的學習過程?

答:我大學畢業後到青海省的海西蒙 古族藏族自治州去當了十來年的中學教 員,海西州是一個比較特別的州,在柴達 木盆地,有二十多萬平方公里,主要是戈 壁灘和沙漠、鹽湖,只有二十多萬人口,

從事畜牧業的蒙古族和藏族人口都只有 兩三萬人,大多數是從各個省來的漢族工 作人員,所以我們州中學的教員來自北 京、上海、西安、蘭州的重點大學的畢業 生比較多,我們從青海的大學畢業的是比 較差的。文化大革命結束後的 1978 年,

大陸恢復招收碩士研究生,我們學校的許 多老師都去報名。我本來不想去考,因爲 我知道我們在物理學方面連一個普通師 範學院的課程也沒有學完,不可能考上物 理專業的研究生。在報名快要結束時,有 一個我教過的學生在招生辦公室工作,他 打電話說許多老師都去報名了,我爲什麽 沒有去,讓我去看招生的目錄。我到那裏 剛好有人在翻看,說中央民族學院還要招 古藏文專業的研究生,也不知道是學什 麽,我心裏一動,就想不如考一下這個專 業,雖然不可能考上,但是我當時剛好轉 到民族師範學校教書,也可以籍這個機會 復習一下藏文。報考研究生還要單位批 准,我們的德欽校長是一個蒙古族,是民 族學院畢業的,他說那麽多專門學藏文的 人,全國就只招收幾個人,你不可能考 上,不過可以照顧你,讓你去考,但是考 完了就要安心教書。就這樣我參加了考試 沒有想到的是,不久學校通知我到北京去 復試,並在十月份錄取入學。

我們在中央民族學院是民族語文系

(其中的藏語文教研室後來發展成藏學 系和藏學所)的古藏文專業的研究生,學 生有端智嘉、格桑益西、謝佐和我,老師 卻很多,有格桑居冕、洛桑群覺、王堯、

佟錦華、耿予方等老師,學校還特地從西 藏請回東噶.洛桑赤列老師給我們上課,

講《智者喜筵》、《詩鏡論》、《土觀宗派源 流》等,連續講了兩年。像東噶.洛桑赤 列這樣的大學者給我們一個生詞一個生 詞地作講解,使我們逐漸地進入歷史上許 多藏族大學者在幾百上千年中才積累起 來的一個知識寶庫中,確實是我們特別的 福分,所以當時北京和藏學有關的各個單 位的人員都來聽講,學校也是來者不拒,

常常是一個大教室裏擠得滿滿的,我們幾 個正式的學生反而沒有地方,只能坐在最 後面。另外,中央民族學院民族學系的王 輔仁老師的研究生阿沛.晉美、中國社會 科學院民族研究所王森先生的研究生祝 啓源有時候也和我們一起上課,因此王輔 仁老師給我們講藏族史和西藏佛教史,佟 錦華、耿予方老師給我們講藏族文學史,

洛桑群覺老師講西藏歷史地名,格桑居冕 老師講藏文文法。而我的研究方向是敦煌 古藏文文獻,是王堯老師給我一個人上 課,所以常常就在他的家裏上。當時雖然 是這些名師講課,但是物質條件卻很差,

系裏只有兩台笨重的磁帶答錄機,只能上 英語時借用,上其他課都是記筆記,課後 再整理,王輔仁老師講的西藏佛教史,就 是我和阿沛.晉美記錄整理以後 1981 年 在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我們還在這一 期間去承德和敦煌、甘南、青海等地實 習,是由這些老師帶著去的。當時使我深 深地感到,學習藏文文獻確實需要到藏區 各地去看看,才能學得進去。

在中央民族學院的三年學習期間,我 和端智嘉住一間宿舍。他的藏文很好,是 著名的藏族作家和學者,可惜 1985 年底 35 歲時就去世了,民族出版社前幾年給 他出了文集,有六本之多,他如果能夠多 活幾年,成果一定會更多。我從他那裏獲 益良多,我後來能夠比較順暢地閱讀藏文 古籍,與他那幾年的指點和幫助是分不開 的。我們還合作把新舊唐書的吐蕃傳翻譯 成了藏文,原來只是中央民族學院油印,

沒 有 想 到 許 多 藏 族 老 學 者 對 此 非 常 重 視,在他們的推薦下,青海民族出版社在 1984 年就出了鉛印本,並重印過兩次。

我們原來還計劃繼續翻譯宋史、元史、明 史和清史稿裏的藏族史料,由於畢業後在 不同的單位,聚不到一起而沒有實現。

1981 年 10 月畢業後,我在中央民族 學院藏學所工作了兩年多,當時正是胡耀 邦去西藏視察和講話後不久,本來中央民 族學院的藏學研究所受到上下各方的關 注,但是它又是一個新建的小所,研究工

(3)

作不容易走上正軌,領導並不讓我去繼續 研究敦煌藏文文獻,而派我去作編輯論文 集、譯文集的工作,並幫助領導選編元代 有關西藏的資料。我在那時主要是和王輔 仁老師合作寫《蒙藏民族關係史略》,並 爲此組織翻譯《紅史》、《薩迦世系史》,

集中作了一段薩迦派的藏漢文資料的整 理工作,這時南京大學元史研究室的沈衛 榮來中央民族學院聽課,通過他我又和元 史研究會的一些先生有了交往,參加過他 們的一些活動,這些都爲後來寫《元朝帝 師八思巴》打下了基礎。這樣堅持了兩年 多以後,因爲有許多困難,青海又來動員 我回去,於是我就調回了青海,在青海社 會科學院工作。

問:您在青海社會科學院做過一段時 間的研究工作,當時是作哪些研究工作?

答:青海社會科學院是以研究青海地 區爲主的社會科學研究機構。我們是從整 理塔爾寺的藏文文獻開始工作的,開始的 幾年,我們在湟中縣租了一些房子,每天 到塔爾寺去,給各個活佛家的藏書編目,

塔爾寺的阿嘉、色多、卻西、西納、米雅 活佛院都有許多藏書,是曆輩活佛陸續購 置或者刻印的,經過各種變遷,現在的這 些活佛也不完全知道自己有哪些書,因此 由我們來一本一本地把書名抄下來,作了 將近三年,然後彙集成冊,給活佛一份,

我們一份。這個專案是青海省少數民族古 籍整理辦公室委託的專案,也得到當時的 塔爾寺寺管會主任卻西活佛和阿嘉活佛 的大力支持。趁這個機會我們對塔爾寺的 歷史、佛像、經典、建築、碑刻、壁畫等 進行了廣泛的收集,最後在 1987 年寫了 一本《塔爾寺概況》,由青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對藏傳佛教的一座大寺院進行幾年 的長時間研究,那時在大陸也是很少的,

所以雖然這本書只有十幾萬字,卻是第一 本全面介紹塔爾寺的書,對後來許多同類 性質的書影響比較大。在這個基礎上我們 對佑寧寺、隆務寺等青海的寺院也進行過 一些研究。其次是我們在青海社會科學院 裏建立了一個藏學研究所。我們分析了自 己的長處和短處,認爲青海和西藏、北京 的藏學機構不同,只能集中力量做某個方 面的工作,才能夠取得有價值的成績。我 們選擇了將藏文典籍翻譯成漢文。我們知 道這是一項需要長期努力並且不被上級 重視的困難工作,學術界許多人也不知道 藏文典籍漢譯的難度,所以許多有條件作 的人也不願意在這裏耗費時間和精力。好 在我們所裏當時集中了一批從青海民族 學院、西北民族學院藏文系畢業的青年學

生,他們還沒有明確的發展方向,還願意 作這項工作。我們翻譯了《漢藏史集》、《章 嘉國師若必多吉傳》、《三世四世達賴喇嘛 傳》、《五世達賴喇嘛傳》、《六世班禪傳》、

《夏瓊寺志》、《佑寧寺志》等,參加的人 有蒲文成、許得存、卓永強、馬連龍、馬 林、何峰、謝熱、敖紅等人,還和院外的 一些學者合作翻譯。另外我們還作了一個 比較大的課題,是列入中國社會科學基金 資助的重點專案,就是研究青海藏族地區 的社會組織,也就是農牧區的藏族部落制 度,以及青海的藏傳佛教的寺院分佈,最 後完成了《中國藏族部落》、《藏族部落制 度研究》、《甘青藏傳佛教寺院》等書。我 覺得在這個階段我們是按照自己的情況 開展研究的,對藏學研究的發展起了一些 作用,所以也引起省內外的關心藏學的學 者的注意。

問:什麽時候轉到北京工作的?在中 國藏學研究中心,您曾經擔任過哪些職 務?推動哪些重要工作?

答:我是在 1993 年調到北京的中國 藏學研究中心工作的,因爲當時藏學研究 中心的總幹事多吉才旦先生多次動員我 去他那裏工作,並且和青海方面聯繫好,

所以我又轉到北京,當時是擔任歷史宗教 研究所的所長,到 2000 年分成歷史研究 所和宗教研究所,我擔任歷史研究所的所 長。藏學研究中心成立於 1986 年,研究 人員大部分是 80 年代後期從各個學校畢 業的碩士生和博士生,所以我們是一邊物 色人員,一邊進行培養,一邊開展研究,

是籌建研究所的階段。作爲所長,我主要 負責實際組織“元以來西藏地方和中央 關係史"和“藏傳佛教寺院調查"這兩 個主要的課題,同時也注意如“西藏梵文 寫經編目"和“藏傳佛教藝術史"等選題 的進展。此外還有組織所內的科研人員到 國外進行學術交流、到西藏考察等。所 以,很單純地由自己一個人進行的研究課 題就比較少了。在藏漢翻譯方面,最近這 些年主要是參加了翻譯恰白.次旦平措等 先生編寫的《西藏通史-松石寶串》的工 作,這部譯稿最近還做了一次修訂,即將 再版。在藏學研究中心工作還有一個好處 是和海外的藏學界的學者交流比青海多 一些,我這些年也到臺灣、美國、泰國進 行講學或訪問。雖然次數不很多,但是對 我瞭解海外學者的研究情況卻很重要。

問:可否簡單描述一下您在藏族史研 究方面的重要成果,一路走來最大的成功 因素是什麽?給後輩學者有什麽建議?

答:從上面所說的,其實您可以看

(4)

出,我作藏學研究並不是有明確的方向和 計劃的,是跌跌撞撞地走過來的,我對自 己的研究成果是不是重要,並不太清楚。

起碼在開始的時候是不清楚的,只是在研 究的過程中慢慢發現一些新的東西。在藏 族史研究方面,我其實只是把一些已經有 的論述去和藏文的古籍比較,加上向藏族 學者請教,結合自己在藏族蒙古族地區生 活的體會,從這裏找藏文有記載而漢文史 料中沒有的,再看這些記載能夠說明什麽 問題。在吐蕃王朝歷史方面,我提出吐蕃 王朝的主體是雅魯藏布江流域的農業地 區,而不是許多人認爲的遊牧地區,吐蕃 王室和臣下的君臣關係是穩固的,吐蕃的 職官制度可以分析爲三個系統(內相、外 相、整事),而總于宰相。在元代藏族史 方面,我對八思巴這個歷史人物的一生的 活動進行了整理,根據他的文集中篇末的 題記,分析他每年在什麽地方,列出他的 年譜,最後寫出一本介紹他的書。通過對 他的研究,對薩迦教派和款氏家族的認識 也逐步加深了。這些研究有時候會起到意 想不到的作用,薩迦寺珍藏有一套繪製於 明代的“八思巴唐卡",有二十多幅,他 們整理不出前後順序來,後來是利用了我 們的研究成果才解決問題,出版了一部大 型的畫冊。最近這些年,我根據在臺灣出 版的《大乘要道密集》的題款,判斷出其 中有許多篇是在西夏王朝時期翻譯成漢 文的,從而對西夏的佛教以及藏傳佛教

(主要是薩迦派和噶瑪噶舉派)在西夏的 活動找到了重要的線索,受到大家的重 視。我覺得藏學研究越往深入發展,就越 需要研究者有廣泛的知識,同時也要有對 西藏歷史文化的深入認識,藏學還有許多 問題需要研究,我們所作的工作中錯誤的 或者不全面的也很多,希望後來的學者繼 續努力。

問:您的翻譯作品很多,特別是西藏 史籍和達賴喇嘛等人的傳記方面,信達雅 兼備,深受讀者喜歡,您是怎樣辦到的?

請談談您的經驗,供大家分享。

答:謝謝您對我們的工作的肯定和表 揚,其實我們的許多翻譯也是趕出來,質 量不一定很好。因爲我們是爲了研究問題 而翻譯的,所以在翻譯的時候盡可能閱讀 了相關的材料,努力作一些注釋,以便利 讀者利用這些資料。另外我們有一個比較 好的條件是隨時可以向藏族的學者和研 究藏學的專家請教,書中提到的地方和寺 院,有的我們自己去過,便於我們理解作 者在說什麽內容。現在資訊比以前便利,

許多資料和圖檔可以在因特網上找到,要

從事藏漢翻譯的學者,可以隨時關心這些 資料,注意隨時整理,在工作的時候就比 較容易查閱。我的經驗是在開始翻譯時最 好能夠藏族學者和漢族學者結合起來翻 譯,遇到難題互相討論,有時甚至會爭 辯,但是這樣解決問題以後,就會印象深 刻。許多藏漢大詞典上查不到的東西,只 能由學者的討論來解決,或者只好暫時存 疑。我想新一代的年輕的翻譯者會比我們 做得好一些,對藏漢之間的文化交流會更 好地起到橋梁的作用。

問:這次您在法光佛研所開設“藏文 閱讀與翻譯”課程,相當叫座,可否簡單 介紹一下課程內容和訓練目標?在漢藏 翻譯訓練方面,應該具備哪些因素?注意 哪些問題?

答:這次在法光佛研所開設“藏文閱 讀與翻譯"課程,是來臺北後才決定的,

沒有很好準備,所以只好選了一本介紹西 藏歷史文化的藏文書作教材,結合課文講 藏文的歷史文化,因爲是用漢語講,自然 也就是要把這些內容翻譯成漢文。這實際 上就是領著大家來讀藏文書,課文中遇到 什麽問題就講什麽問題。好在來聽課的同 學許多人已經在法光佛研所學過一段藏 文,對藏傳佛教和西藏的歷史文化也有一 些基礎,所以在聽課時會覺得有興趣,老 師和學生容易溝通。另外在上課時結合一 些圖片和歷史典故等,也能夠加深學生的 理解。我覺得這個課程能夠上得比較好,

最主要還是來聽課的同學有這方面的發 心,有的人是從很遠的地方來的,爲了聽 兩個小時的課程,長途奔波,精神使我感 動。

問:大陸學者在“藏文名著漢譯”方面 的具體成就有哪些?還有待發展的是哪 些?

答:在上個世紀 80 年代,大陸的學 者翻譯了一批藏文古籍,還有郭和卿、劉 立千等老一輩的學者的譯作,多數是由西 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當時叫“西藏歷史 文庫",最近他們又重新印刷,在臺灣也 買得到。各個地區也出版了一些翻譯作 品,如甘肅青海出版的《安多政教史》、《塔 爾寺志》、《至尊宗喀巴大師傳》、《如意寶 樹史》等。90 年代以後還分散出版過一 些,總數可能有幾十種,在外文出版社出 版的《藏學新書目錄》(有三個分冊,大 陸 80 年代以來出版的藏學書籍差不多都 收進了)上可以查得到。還有一些譯作最 近要出版,如黃顥先生翻譯的《智者喜 筵》。大陸的學者近年來也開始注意藏傳 佛教的一些經論的翻譯,有些是和海外的

(5)

學者合作進行的。

問:您對於臺灣藏學研究藏文教學或 者兩岸學術交流合作上有什麽建議?

答:我覺得臺灣的藏學研究和藏文教 學是有比較深厚的基礎的,而且和大陸的 藏學界相比,有自己的長處。雖然在進藏 考察、人文歷史等方面,條件不如大陸,

但是對藏傳佛教的經典和教理的研究方 面,臺灣的學者有自己的優勢。這些年藏 傳佛教在臺灣有了比較大的發展,社會上 關心藏傳佛教的人增加了許多,研究藏傳 佛教的需要是始終存在的。臺灣研究藏傳 佛教的學者或者本人就是出家衆,或者是 對佛教有很深的信仰,這是與大陸許多研 究藏傳佛教的學者不同的,所以能夠取得 有自己的特點的研究成果。我想兩岸藏學 界的學術交流還是要保持下去的,可能人 員來往比 90 年代時少了一些,但是通過 成果的交流也可以互相瞭解,或者進行合 作。在藏文經典翻譯方面,實際上的合作 一直在進行。我想法光佛研所在開展藏文 教學方面,可以利用大陸的一些教學資 料,如課本、光碟,加強形象化教學,效 果會更好。

陳慶英老師簡歷與作品 學歷

1960 年 7 月,青海省師範學院附屬 中學畢業。1965 年 7 月,青海師範學院 物理系畢業。1981 年 10 月,中央民族學 院民族語文系古藏文專業畢業,獲文學碩 士學位。

著作目錄

《吐蕃贊普赤德松贊略傳》(藏文),

與端智嘉合寫,民族出版社 1984 年 4 月 出版。

《蒙藏民族關係史略》,與王輔仁合 寫,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5 年 10 月出 版。

《塔爾寺概況》,青海人民出版社 1987 年 11 月出版。

主編《中國藏族部落》,中國藏學出 版社 1991 年 6 月出版。

主編《藏族部落制度研究》,中國藏 學出版社 1995 年 9 月出版。

《元朝帝師八思巴》,中國藏學出版 社 1992 年 6 月出版。

《青海藏傳佛教寺院碑刻譯釋》,與 馬林合寫,蘭州古籍書店作為西北文獻叢 書之一於 1992 年出版。

《西藏地方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 分(歷史資料選編)》,參加編選,西藏人 民出版社 1986 年出版。

《中國各民族宗教與神話大詞典》, 參加編寫詞條,學苑出版社,1990 年出 版。

《藏族傳統文化辭典》,任副主編,

甘肅人民出版社 1993 年出版。

《阿古頓巴的故事》,蒙藏兒童讀物 叢書之一,蒙藏委員會 1997 年出版。

《西藏歷史文化辭典》,任主編之 一,該書 1997 年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和西 藏人民出版社出版。

翻譯作品目錄 漢譯藏:

《吐蕃傳》,與端智嘉合譯,青海民 族出版社 1984 年出版。

藏譯漢:

《論西藏政教合一制度》,民族出版 社 1985 年 7 月出版。

《王統世系明鑒》,與仁慶紮西合 譯,遼寧人民出版社 1985 年 11 月出版。

《漢藏史集》,西藏人民出版社 1986 年 12 月出版。

《紅史》,與周潤年合譯,西藏人民 出版社 1987 年出版。

《章嘉國師若必多吉傳》,與馬連龍 合譯,民族出版社 1988 年 4 月出版。

《薩迦世系史》,與周潤年、高禾夫 合譯,西藏人民出版社 1989 年出版。

《蒙古佛教史》,與烏力吉合譯,天 津古籍出版社 1990 年出版。

《三世達賴喇嘛傳、四世達賴喇嘛 傳》,與馬連龍合譯,全國圖書館文獻縮 微複製中心 1992 年出版。

《西藏通史》,與何宗英、格桑益西 等合譯,西藏古籍出版社、《中國西藏》

雜誌社 1996 年出版。

《五世達賴喇嘛傳》(上中下三冊),

與馬連龍、馬林合譯,中國藏學出版社 1997 年出版。

英譯漢:

《本教歷史及教義概述》,與向紅笳 合譯,中央民族學院藏族研究所編《國外 藏族研究譯文集》,第 1 集,1982 年。

《大司徒絳曲堅贊(1302-1364?)

的生平和政治活動》,四川民族研究所編

《國外藏學動態》,第 6 集,1992 年。

《評拉堆絳(家族)世系》,《甘肅 民族研究》,1992 年 2-3 期合刊。

論文目錄

《斯坦因、伯希和敦煌漢文寫卷中夾 存的藏文寫卷情況調查》,蘭州大學《敦 煌學輯刊》第二輯,1981 年。

《試論贊普王權與吐蕃官制》,《西藏 民族學院學報》1982 年第 4 期。

(6)

《元朝在西藏所封的白蘭王》,《西藏 研究》1983 年第 4 期。

《元朝帝師八思巴年譜》,《世界宗教 研究》1985 年第 4 期。

《八思巴評傳》,與王輔仁合寫,《中 國民族史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5 年。

《元代烏思藏薩迦政權及其與蒙古皇 室的關係》,《青海社會科學》1986 年第 3 期。

《塔爾寺楹聯上的八思巴字》,《西藏 研究》1986 年第 3 期。

《八思巴致元世祖忽必烈的新年吉祥 祝辭探討》,《甘肅民族研究》1986 年第 4 期、1987 年 1-2 期合刊。

《 江 孜 法 王 的 家 族 與 白 居 寺 的 興 建》,西藏人民出版社《拉薩藏學討論會 文選》,1987 年。

《章嘉.若必多吉與乾隆皇帝》,《中 國藏學》1988 年第 1 期。

《九世班禪額爾德尼駐錫塔爾寺記事 碑譯釋》,《西北民族研究》1988 年第 1 期。

《噶瑪巴.攘迥多吉兩次進京事略》,

《中國藏學》1988 年第 3 期。

《香山昭廟乾隆禦制碑考釋》,與王文 靜合寫,《青海民族學院學報》1988 年第 4 期。

《夏魯的元朝帝師法旨》,《西藏民族 學院學報》1988 年第 4 期、1989 年第 1 期。

《章嘉.若必多吉年譜》,《青海民族 研究》1989 年第 2 期。

《元代烏思藏本欽紀略》,中華書局

《元史論叢》,第 4 輯,1989 年。

《元代薩迦本欽辨析》,西藏人民出版 社《藏學研究論叢》第 2 輯,1990 年。

《元朝帝師制度及其歷任帝師》,《青 海民族學院學報》,1991 年第 1 期、第 2 期。

《從帳簿文書看吐蕃王朝的經濟制 度》,《中國藏學》1992 年特刊。

《西夏語同藏語辭彙之比較》,《青海 民族學院學報》1992 年第 4 期。

《蒙藏的早期交往及西夏在蒙藏關係 中的地位和作用》,《青海社會科學》1992 年第 6 期。

《西夏與藏族的歷史、文化、宗教關 係初探》,西藏人民出版社《藏學研究論 叢》第 5 輯,1993 年。

《五世達賴喇嘛與第巴桑結嘉措關係 探討》,蒙藏專題研究叢書之六十八,臺 灣蒙藏委員會,1996 年。

《關於元代西藏的戶籍清查》,《海峽 兩岸中國少數民族研究與教學研討會文 集》1996 年。

《五世達賴喇嘛與印度文化》,《西藏 大學學報》1999 年第 1 期,

《西藏首次遣使清朝史實探討》,《中 國藏學》1998 年第 2 期。

《弘宣佛法與記錄人生-略說藏傳佛 教傳記文學作品》,收入臺灣法鼓文化出 版社出版的《佛學與文學》,1998 年。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吳佳勳 助研究員 國立台灣大學農經博士 葉長城 助研究員 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博士 吳玉瑩 助研究員 國立台灣大學經濟博士 陳逸潔 分析師 國立台灣大學農經系博士生 林長慶

史學博士。現任西北大學玄奘研 究院院長暨佛教研究所所長,宗 教文化專業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 究領域為宗教學,特別是佛教歷史與思

Caffarelli教授是本期 「有朋自遠方來」 訪談的人物, 他在阿根廷受教育, 在美 國發展, 任教多所著名的大學和研究機構, 和許多人合作過, 是頂尖的學者。 這樣

本期 「有朋自遠方來」 訪問上海復旦大學的陳恕行教授。 陳教授專精偏微分方 程, 在他正要展開研究工作之際遭逢文革。 從訪談的片段,

本期 「有朋自遠方來」 訪問英國牛津大學教授 Nigel Hitchin。 Hitchin教授 從大學、 研究所到任教都在牛津, 數學傳播難得有機會藉由訪談, 一窺英國高等數

在北京又刻印《北藏》。《北藏》的全 名為《大明三藏聖教北藏》。開雕於永 樂八年 (1410 年) ,完成於明英宗正統五 年 (1440 年)

史學碩士學位,現任江南大學宗教 社會學研究所教授,兼任四川大學 宗教學專業博士生導師。研究領域為兩岸

本問題乃英國數學史家 Ivor Grattan- Guinness 於1995 年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舉 行的一個國際數學史研討會中提出的。 他的 兩篇論文考慮了 α : β = 1 : n 的情況, 並為本文中定理 3 和推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