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文藝復興時代之藝術發展 張省卿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文藝復興時代之藝術發展 張省卿"

Copied!
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文藝復興時代之藝術發展 張省卿

(課程大綱)

第一章 文藝復興之定義與時代之界定

第二章 介紹對文藝復興研究之重要著作與最新書目

第三章 簡析文藝復興早、盛、晚 期之演變與發展/課程安排、內 容重點及口頭報告題目

第四章 文藝復興早期 A. 現代城市的形成

1.弗羅倫斯城牆的建立

2. 布魯內列斯基 (Filippo Brunelleschi, 1377-1446) 所建弗羅倫斯大教堂 圓頂 (1418-1436):高技術建造完成,輕巧和諧,是全市最高點,可觀看

全城景觀。

3. 馬查秋(Masaccio, 1401-1428) 與馬所李諾 (Masolino) ,弗羅倫斯布 蘭卡奇府教堂的壁畫﹕表現城市寫實生活

B. 吉柏提(Lorenzo Ghiberti, 1378-1455) 的浮雕「天堂之門」(Paradise door, 1425-52)﹕對古典文化之詮釋

C. 道納太羅(Donatello 1386-1466) 青銅雕像,「尤蒂特及霍魯汶斯」(Judith and Holofernes, 1456-57) ﹕藝術與政治,以藝術表達政治目的

第五章 文藝復興盛期

A. 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 Buonarroti, 1475-1564) 之大衛雕像(David - 1501- 04)﹕完美的體魄,把藝術作品被當成政治宣傳

B. 米開朗基羅設計教皇尤力斯墓 (Juliusgrabmal, 1542-45)﹕由過去單件藝術作 品轉變成由教會權利所主導之大工程藝術設計

(2)

C. 拉斐爾(Rafaele Sanzio, 1483-1520) 「雅典學院」(1510-11)﹕為四幅一組的系 列圖畫之一,古典文化與教會信仰的結合

D. 布拉曼德(Donato Bramante, 1444-1514) 羅馬、蒙多里奧聖彼得小教堂

(Tempietto San Pietro in Montorio, 羅 馬, 1502) ﹕對古典建築作最完美和諧 之實踐

E. 羅馬凡蒂岡聖彼得大教堂(San Pietro) ﹕凡蒂岡城內最大最重要的教堂,建 築時間長久,歷經幾位教皇及多位藝術大師地修改與重建之大工程。

第六章 文藝復興晚期

A. 羅馬諾(Giulio Romano 1492-1546)在曼都瓦(Mantua) 的「茶宮」(Palazzo del Tè, 1515) ;反抗古典建築權威/戲弄古典建築規則

B. 米開朗基羅凡蒂岡西斯汀禮拜堂滋壁畫「最後審判」(1536-41) ﹕沒有最終答 案/具多重意義的表達/挑戰觀者的想像力

C. 契里尼(Benvenuto Cellini, 1500-71) 的「波雷斯」雕像(Perseus, 1545-54) ﹕專 為內行鑒賞家製造技術高難的藝術精品

D. 達芬奇﹕藝術文化與科學的關係

第七章 藝術對自然科學之影響 第八章 藝術對政治之影響

第九章 藝術對教會之影響

第十章 藝術對經濟之影響

第十一章 藝術對城市之影響

第十二章 藝術對社會之影響

總結﹕

前言

本課程將對文藝復興時代著名的藝術包括建築、繪畫、雕刻等三方面及藝 術大師生平、時代背景作探討 ,且由對藝術作品外形 之分析為基礎,進而探 討文藝復興時代三個時期藝術的演變與發展;國人對西洋史的研究有極好的成 果,對於文藝復興時代的論著當推王任光「文藝復興時代」(臺北,1979) ,此

(3)

書陳述政治、社會之演變,對於文化藝術介紹比較不夠詳細 , 其它在台灣 有 關文藝復興之著作仍以翻譯為主, 翻譯著作有其重要性,可以看出西方學者研 究之重要結果,但它們也不可避免只能提供西方學者的研究觀點,由於對東西 交流的研究,因而發現外來文化對歐洲影響之重要性,但又常常被學者忽略,

是一個期待開發的研究領域;近幾年來西方學者開始注意到外地文化對文藝復 興影響的重要性, 所以計畫中將打破以往以歐洲本位立場為觀點的論述,一是 希望加強對藝術文化之探討,二是注重文化交流在文藝復興時代之重要性,以 補充對文藝復興研究不足之處。

本課程將以文化史的角度分析文藝復興的掘起、發展及轉變,每個時期

(包括早期、盛期及晚期)都將以具體的藝術名作及最具代表性的藝術大師來 探討每個時期的藝術文化特性,文化精神及時代影響。

意大利文藝復興可分成三個時期﹕早期、盛期及晚期,所計劃課程也將依 此三期的發展來分類進行,且再依照各時期特色分幾項專題來研究討論。課堂 中將以設計文化史的觀點為基礎來探討當時的科學科技發展、地理知識、政治 轉變、經濟發展、城市演變、教會權勢衰長、社會更替等情況與人文運動發展 間的互動關係。

第一章 對文藝復興此義概念、定義及對其發展年限將作界定;

第二章 研究與書目介紹

除討論原手史料外,更將分析對文藝復興研究有重大貢獻的著作及現今最 新研究結果(請參見書目),如 J. Burckhardt, H. Wölfflin, A. Warburg, E.

Panofsky, M. Dvor, E. H. Gombrich, L.B. Alberti, P. della Francesca。

對文藝復興研究瑞士歷史學家蒲耳卡(Jacob Burckhardt, 1818-1897) 是一個 重要轉變點,他為研究文化史學者開啟了一扇新的大門,是他使文藝復興研究 不再局限於只是記帳式地記述,也不只是宴會記錄表,他開始嘗試把文藝復興 的時代理念及文 化精神尋找出來,當今這個被眾多學者早就接受且繼續研究開 發學術方向對當時的確是新發現,蒲耳卡是把歷史與文化史結合一起的開山始 祖,他認為文藝復興是歐洲現代文明的開始,與中古不同之處在於文藝復興時 代的人文主義者開始以自然科學態度觀察世界,如數學、物理上的角度及透視 法觀察萬物,而非以信仰看待周遭環境,他們相信個人的自由判斷與獨立思考,

把「國家」當成一件藝術作品,可以以自決的方式追求一個特定體制及體現個 人的政治理念與理想;弗羅倫斯城市內政治有權利勢力大家族常常利用其文化

(4)

知識和藝術作品來現其高度文化修養,為其形象作宣傳,文藝作品不再像中古 時代只是為信仰而創作。蒲氏所提出的六項觀點都是今日研究文藝復興的重要 基本因素;接下來研究文藝復興的學者雖有修改蒲氏理論,但都或多或少建立 在他所墊定的基礎上。

除了蒲耳卡外,還將介紹沃夫林(Heinrich Wölfflin, 1864-1945) 、瓦堡(Aby Warburg, 1866-1929) 、宮布爾希(E. H. Gombrich) 、潘諾夫斯基(Erwin

Panofsky) 等人對文藝復興的研究(請參閱所附拙作,張省卿﹕「藝術史學科的 創立—德國藝術史學的巨擘瓦堡」,「藝術家」,台北,265 期,1997 年 6

月,頁438~448)及近幾年來在歐洲出版的新研究。

第四章 文藝復興早期

A. 現代城市之形成

1. 城牆的圍建:

以下將以三個專題來分析討論文藝復興早期漸漸演變形成的思想文化特質及其 時代背景。

意大利文藝復興早期形成最重要因素之一是城市的建立與市民階級的興起,

具代表性的城市是弗羅倫斯,所以課程第一個專題是以弗羅倫斯城牆建立為基 礎來探討其與中古城市有所不同之處,它是現代城市的由來,弗城城牆劃分建 立完成時比原來城市大很多倍,幾乎有一百多年的時間城市內有很多很大未運 用的空地,那是因為在建城牆當時就已作長遠計劃,愈把弗城發展成一個大規 範的現代城市;它也表示弗城市民已有一確定理念與理想、如何有意識來營建 他們的城市及對城市空間作有系統的規劃與設計 ,劃分城內各區域,建造公共 建築、街道,討論甚麼建築具備甚麼功能,把城市設計計劃看成重要問題。

2. 聖母大教堂圓頂

同屬此專題的是弗城聖母大教堂圓頂(Santa Maria del Fiore, 1418-1436) 的 完成,它是由提倡幾何圖形的建築大師布魯內列斯基(Brunelleschi) 所建,他突 破一切建築技術難題把圓頂蓋在一個中古教堂上,圓頂輕巧且完美和諧的與教 堂結合一起,它的完成是弗城市民的驕傲,它也是全市最高點,可觀看全城景 觀,它表示市民對自己的城市當成重要景觀來看待。

(5)

3.布蘭卡奇府禮拜堂(Brancacci-Kapelle, 約 1425)

第三個與城市有關的題目是馬查秋(Masaccio, 1401-1428) 與馬所李諾 (Masolino, 1383-1447?) 所共同完成的布蘭卡奇府禮拜堂(Brancacci-Kapelle, 約

1425) 的9 幅大系列濕壁畫,壁畫是以自然寫實手法表達城市的真實現況,雖然

它是對古典文化的詮釋,但如乞丐乞討卻弗城真實生活的寫照,它同時也顯示 城市內部的種種社會問題;在技術上馬查秋使用透視法來 設計 創作,提到透 視圖法馬查秋在聖母堂所繪製的另一幅「三位一體(Trinity)」是現代設計畫技的 先鋒,這也將是課程討論重點。

B. 古典文化生活寫照

文藝復興早期的第二專題是藝術家如何以藝術作品詮釋與表達古典文化生 活,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吉柏提(Lorenzo Ghiberti, 1378-1455) 為洗禮堂

(Baptisterium) 青銅門所作浮雕「天堂之門」(1425-52) ,把過去原來二度平 面式轉換成立體式的三面空間表達,不管是建築、風景或者是人物的描繪都是 表達了對古典文化的想像,藝術家嘗試以具體的建築物、人物造型及山水風光 來 設計與 呈現完美的古典世界,吉柏提也把弗城一些具體建築或人物置於他 的古典世界中,等於把弗城看成古典文化的部份化身。

C. 藝術與政治的關係

文藝復興早期的第三個專題是藝術與政治的關係,弗城幾個有勢力大家族 很早就意識到藝術的功能,都相互競爭借著對藝術家的贊 助支持與收購藝術品 來提高家族的聲望與地位,有名的例子是由麥地奇家族贊助,由道納太羅 (Donatello, 1386-1466) 完成的青銅雕像「尤蒂特與霍魯汶斯」(Judith and Holofernes, 1456-57) ,這題材原來出自聖經,除對兩性關係有極大膽的描繪與 設計外,更有政治上的功能,尤蒂特利用其美色殺了暴君霍魯汶斯而解救自己 的同胞,是位女英雄,麥地奇家族把她當成是弗城英雄,又借銅像大膽描繪與 設計來表現家族對藝術家自由設計創作的支持,表明本家族沒有檢查尺度,再 以此為其政治自由作宣傳。此青銅像因麥地奇家族的得勢而被放置於市中心最 顯目地點市政廳前,之後因麥氏家族被放逐而被取下,代之的是由共和國支持 的米開朗基羅「大衛」雕像。

(6)

第五章 文藝復興時代盛期

第二個大專題是文藝復興時代盛期,早期對古典主義的研究想像及作各種 實驗性的設計嘗試,以追求所謂真正的古典完美,這種嘗試階段已渡過,到了 文藝復興盛期便是一個開花結果的時期,許多成熟的藝術作品設計充分表達出 古典主義之完美和諧。

A. 米開朗基羅「大衛」雕像

代表作有米開朗基羅的大衛雕像(1501-04) ,此雕像表現一個完美的男 性體魄,強壯有力,對稱比例都符合古典時代對美的要求,這座大衛像也將在 課程中與道納太羅的大衛像作比較,除了「大衛」在藝術上的創新外,也將討 論其在政治上所具備的功能,這座米氏大衛雕像原計劃放在弗城大教堂屋頂上,

後來共和國建立、麥地奇家族被放逐,共和國便把此雕像取代麥地奇家族所制 定的道納太羅「尤蒂特與霍魯汶斯」,把大衛像放在市政廳前,以表達市民心 聲,市民可以因爭取自主權而殺害領導者,這個藝術與政治的關係將在課程中 作 討論。

B. 尤力斯陵墓設計圖(1542-45)

文藝復興盛期的第二專題是藝術工作形態的轉變,早期弗羅倫斯的藝術家 作大部份是由市府或大家族定的單件藝術作品,到了中期則轉變成大工程設計,

藝術家的主顧是全歐勢力最高的教皇們,但因為工程浩大所以也常半途停頓未 能完成,最好的例子就是米開朗基羅為教皇尤力斯二世所設計的陵墓(Julius Grabmal, 1542-45) ,課程將討論為何如此一項巨大工程最終半途而廢,只有單 件作品摩斯(Moses) 完成,教會間的權利鬥爭扮演重要因素,這個時代藝術不 再純粹只是藝術,它更是權力的象徵,是教皇自我宣傳的工具。羅馬與早期弗 羅倫斯之不同處在於弗城藝術作品設計 都是一件接一件的完成,羅馬城的設計 則是教皇利用教會無上 權力與金錢來作一次性的大工程計劃,一次設計二十件 以上的雕像,把整個聖經故事描繪表達出來,這種龐大魄力與弗羅倫斯風格完 全不同。

(7)

C. 「雅典學院」(1507-1511)

文藝復興盛期第三個論題是探討拉斐爾(Rafaele Sanzio, 1483-1520) 在凡蒂 岡的大幅系列巨作之一「雅典學院」(1507-1511) ,畫作中央是柏拉圖與亞里斯 多德兩位大哲學家正作對話,周圍圍繞的是其他有名的哲學家,背景是宏偉有 規律線條的巨大建築,表現古典文化的理想,此畫的對面是以宗教為 題材的

「聖餐禮的辯論」(Disputà),這裏有意把宗教題材與古典文化設計相提並論,

宗教不只是信仰的層次,也是知識智慧的問題;拉斐爾這四幅系列巨畫是為教 皇的宮室(Stanze) 而作,把教皇與古典哲人相提並論,用古典哲人在知識上的權 威表達教皇在信仰上的權威,把知識與信仰結合在一起;盛期羅馬城的藝術如 拉斐爾的作品都具有深奧哲理,每個畫面人物都有固定的象徵意義,觀畫者不 只是觀看,還需要研讀,觀看「雅典學院」若對古典哲學未有深究,則不知其 圖之所以然,早期弗羅倫斯城的藝術作品都是一眼明暸、善惡分明的故事人物,

拉斐爾的人物設計則充滿理性、智慧、有紀律。

D. 聖彼得小廟堂(Tempietto San Pietro in Montorio, 羅馬, 1502)

第四個論題是以布拉曼德(Donato Bramante, 1444-1514) 的在羅馬、蒙多里 奧所建的聖彼得小廟堂(Tempietto San Pietro in Montorio, 羅馬, 1502) 為討論 題材,文藝復興整個時代都在討論甚麼是完美,到底藝術設計能不能表達完美?

能不能追求到完美?此小廟堂被公認為是一個完整純正的古典造型,平面圖是 一個以中心為主軸的圓形建築,是「中心建築」的代表作,對等「中心建築」

是自文藝復興以來許多藝術家如亞爾伯提 (Leon Battista Alberti, 1404-72) 、達 芬奇 (Leonardo da Vinci, 1452-1519) 等所追求的理想,亞爾伯提所著「建築 論」(„De re aedificatoria“, 1450) 中就提到可經由數學定理表達宇宙完美、世界 和諧。不管是等臂希臘十字形、正方形、對等多角形等所有對稱圓形皆被認為 是源自圓形的幾何圖形,它象徵上帝的完美與和諧;早在古希臘羅馬時代就把 圓或天空與神相連繫,柏拉圖與其他古典哲學家並以此理念來解說宇宙理論系 統。到了十五世紀初期人們嘗試以柏拉圖理論、數學定律、幾何學定律表達宇 宙完美,最完美最和諧就是無止境的圓圈旋轉,布拉曼德的聖彼得小廟堂設計 是對「中心建築」詮釋最圓滿最熟練的典範傑作。(有關人文主義建築請參閱

(8)

所附文章,張省卿﹕人文主義建築大師—布魯內列斯基的典範傑作,

ARTIMA“, 1993 年,8 月,台北,44 期,頁 103~113)。

過去也有許多建築大師對「中心建築」設計 作各種嘗試,但因外在因素而 受阻礙 ,如早期的布魯內列斯基總是必須與舊建築妥協,在很多情況下只能作 補建工作。另如米開朗基羅為凡蒂岡修建聖彼得大教堂,修建設計一個牆面就 須考慮過去各時期所留的遺蹟,每個在此設計過的藝術家們都有不同的建築理 念,既使享負盛名米開朗基羅也需作妥協,但布拉曼德的小廟堂則無此問題,

它隨小,但卻最完美,它把傳統古典主義的理念用建築設計語言表達無遺,是 傳統與創新的結合。

E. 羅馬凡蒂岡聖彼得大教堂(San Pietro)﹕

凡蒂岡聖彼得大教堂與布拉曼德的小廟堂正好是相反的對照,它的建造時 間長久,是歐洲最大最重要的教堂,不斷修改重建,又拆除,再重建。許多重 要建築大師如米開朗基羅等都參與此重要大工程的設計工作,其間歷經幾位教 皇主政;因為政治因素教會內鬥,而使整建築史有著複雜的發展,建築物本身 也無規章,每個藝術家有自己的構想與設計,每個教皇又有不同看法,課程將 把教堂建築設計 與歷史背景結合作分析。

第六章 文藝復興晚期

A. 茶宮

文藝復興盛期是對古典文化詮釋最圓熟期,到了文藝復興晚期藝術大師不 再對「完美」設計 感興趣,相反的,他們嘗試打破古典主義的權威,以遊戲的 態度玩弄古典建築規則,羅馬諾(Giulio Romano, 1492-1546) 在曼都瓦(Mantua) 的茶宮(Palazzo del Tè, 1515) 是最佳例子,他故意把建築設計成要倒塌的造型,

像是知識份子諷刺古典文化,他也嘲弄古典建築,他的作品是為內行人而設計,

只有對古典建築有深厚涵養者才能欣賞品味出藝術家的創作用意,從這點看來 羅馬諾的前衛手法又與超現代藝術相接近。

B. 米開朗基羅的「最後審判」﹕

(9)

「最後審判」是米氏晚生重要傑作之一,它是文藝復興轉變到巴洛克時代 的一個重要關鍵及主導因素,過去在處理與設計 這類題材都是以黑白分明、善 惡清楚手法來處理聖經人物,米氏完全放棄這種方式,他的表達沒有固定絕對 的答案,相反的,他留給觀者很多想像的空間,大部份人物都具有多重性格,

是善也是惡,是聖人也是非聖人,拉斐爾的人物一眼就看出是哲人,是聖人,

米氏則相反,聖人的臉,如巴托梅尤斯(Bartholomew) 也充滿疑惑不解的表情,

而已在天堂的聖人也不是充滿幸福的表情,天堂生活不一定是人們想像的理想 世界標準,事物只有相對,沒有絕對,聖經故事原都具有清楚明白的道德標準,

但米氏卻把聖經故事以矛盾,不清楚的手法表達出來,這對觀者是一大挑戰,

強迫觀者思考眼中奇怪又具雙重意義的人物描繪。米氏的「最後審判」及羅馬 諾的「茶宮」都是直接對所謂的「理想」、「完美」作挑戰,人們追求的古典 理想、古典完美也可能是刻板單調的代名詞,所以藝術家欲給觀者驚訝,挑釁 挑戰社會價值觀,這是晚期文藝復興渡過到巴洛克時代的要素。

C. 契里尼(Benvenuto Cellini, 1500-1571) 的波雷斯銅像(Perseus, 1545-54) ﹕ 第三論題是文藝復興晚期發展出一個新的趨勢,藝術家特地製造技術高難 的精品以供內行鑒賞家收藏,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契里尼的波雷斯銅像,雖然技 術複雜卻像巧琢天工,這是充滿戲劇性古典故事題材,波雷斯一手拿劍,另一 手拿惡魔梅都沙(Medusa) 的頭,觀者可感觸到英雄的肌肉還在顫動,被刀砍 下的頭還一滴一滴地流動著血,活生生地表達生與死的難題,藝術不再只是為 教皇、為教會或為公共建築,而是為私人而作,這與文藝復興晚期的反傳統,

反宗教有密切關係。

D. 達芬奇﹕藝術與科學的關係

第七章 文化發展對自然科學之影響

第八章 文化對政治之影響

第九章 文化對教會之影響

第十章 文化對經濟之影響

(10)

第十一章 文化對城市之影響

第十二章 文化對社會之影響

總結﹕

參考書目﹕

Ackerman, James : Palladio, Harmondsworth, Penguin 1966 Albert, Franco Borsi, L. B. : Complete edition, Oxford 1977 Alberti, L.B. : De re aedificatoria libri X, Florence 1485 Alberti, L.B. : Della pittura, Florence, 1435

Avery, Charles : Giambologna, Oxford 1987

Battisti, Eugenio : Brunelleschi: the complete work, London 1981

Baxandall, Michael : Painting and Experience in 15th Century Italy. A Primer in the Social History of Pictorial Style, Oxford 1974

Baxandall, Michael : The Limewood Sculptors of Renaissance Germany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0)

Bennett, Bonnie A. and Wilkins, David G. : Donatello, Oxford, Phaidon 1984 Bialostocki, J. : Spätmittelalter und Beginn der Neuzeit, Berlin 1972

Bredekamp, Horst: Sankt Peter in Rom und das Prinzip der produktiven Zerstörung - Bau und Abbau von Bramante bis Bernini, Berlin 2000

Burckhardt, Jacob : Die Kultur der Renaissance in Italien, Basel 1986

Burke, Peter: Sozialgeschichte einer Kultur zwischen Tradition und Erfindung, London 1972

Burke, Peter: Tradition and Innovation in Renaissance Italy, London 1972 Clark, Kenneth : Leonardo da Vinci (revised edition, Harmondsworth, 1988)

Clark, Kenneth : Piero della Francesca (London, Phaidon, 1951; second edition, 1969, reprinted 1981)

(11)

Cole, Bruce : Masaccio and the Art of Early Renaissance Florence, Bloomington, Indiana 1980

Davies, Martin : Rogier van der Weyden, (London, Phaidon, 1972) della Francesca, P. : De prospettiva pingendi (MS, before 1482), Dhanens, Elizabeth : Hubert and Jan van Eyck, New York 1980

Dussler, Luitpold : Raphael: a critical catalogue of the paintings, (Munich, 1966, English edition, London, Phaidon 1971)

Dvorak, M. : Geschichte der italienischen Kunst im Zeitalter der Renaissance, 2 vols., (München 1927-29)

Einem, Herbert von : Michelangelo, London 1973

Fehrenbach, Frank : Licht und Wasser: Zur Dynamik naturphilosophischer Leitbilder im Werk Leonardo da Vincis. Tübingen 1997

Gibson, Walter S. : Hieronymus Bosch, London 1973

Gombrich, E.: Symbolic Images (London, Phaidon, 1972; paperback. 1985)

Gombrich, E.H. : Norm and Form: Studies in the Art of the Renaissance, London 1966

Gould, Cecil: The Paintings of Correggio, London, 1976

Hale, John: The civilisation of Europe in the Renaissance (Die Kultur der Renaissance in Europa), München 1994

Hartt, Frederick : Michelangelo: the complete sculpture, New York 1970 Hartt, Frederick : The Paintnigs of Michelangelo, New York 1964

Hibbard, Howard : Michelangelo, London 1975

Hirst, Michael : Michelangelo and his Drawings,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8

Hope, Charles : Titian, London 1980

Howard, Deborah : Jacopo Sansovino,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5

Janson, Horst: The Sculpture of Donatello, Princeton, New Jersey 1957

Joannides, Paul : The Drawings of Raphael, with a Complete Catalogue, Oxford, Phaidon 1983

(12)

Jones, R. and Penny, N. : Raphael, London and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3

Kemp, Martin: Leonardo da Vinci: The Marvellous Works of Nature and Man, London 1981

Krautheimer, Richard : Lorenzo Ghiberti, (Princeton, New Jersey,1956; revised edition, 1970)

Lightbown, Ronald : Botticelli (2 vols., London, Elek, 1978)

Panofsky, E. : Renaissance and Renaissance in Western Art, 2 vols. Stockholm 1960

Panofsky, E. : Studies in Iconology: Humanist Themes in the Art of the Renaissance, New York 1939

Panofsky, Erwin : Early Netherlandish Painting,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1953 Panofsky, Erwin : The Life and Art of Albrecht Dürer (Princeton, 1943; 4th

edition, Princeton, 1955)

Pignatti, Terisio : Giorgione: complete edition, (Venice, 1969; English edition, London, Phaidon, 1971)

Pope-Hennessy, John : Cellini, New York 1985

Pope-Hennessy, John : Fra Angelico, (London, Phaidon, 1952; second edition, 1974)

Pope-Hennessy, John : Raphael, London, Phaidon 1970

Pope-Hennessy, John : Uccello (London, Phaidon, 1950; second edition, 1969) Popham, A. E. (ed. ): Leonardo da Vinci: Drawings, (London, 1946; revised

edition, London, Jonathan Cape, 1973)

Popham, A. E. : Correggio's Drawings, London 1957 Robertson, Giles : Giovanni Bellini, Oxford 1968 Scheja, G. : The Isenheim Altarpiece, Cologne 1969

Seymour, Charles (ed. ): Michelangelo - the Sistine Chapel Ceiling, New York, 1972

Shearman, John : Mannerism, Harmondsworth, l967 Vasari, G. : Vite (1550; rev. 2/1568)

Warburg, A.: Gesammelte Schriften, ed. G. Bing, 2 vols. Leipzig/Berlin 1932

(13)

Wethey, Harold : The Paintings of Titian, (3 vols., London, Phaidon, 1969-75) Wilde, Johannes : Michelangelo: six lectures, Oxford, 1978

Wilde, Johannes : Venetian Art from Bellini to Titian, Oxford, 1974

Wittkower, Rudolf: Architectural Principles in the Age of Humanism, New York 1971

Wölfflin, H. : Renaissance und Barock, München 1888, London 1964

Wölfflin, H.: Die klassische Kunst: Eine Einführung in die italienische Renaissance, München 1899; Oxford 1953

中文參考書目及譯書

Burckhardt, Jacob 著 羅漁 譯《義大利的文化復興》(台北:黎明,1979) E. H. Gombrich 著(雨之譯)﹕藝術的故事,台北,1991 年。

王任光﹕文藝復興時代,台北,1979 年。

馬基雅維里(Niccolo Macchiavelli),李活譯﹕佛羅倫薩史(Istorie Fiorentine),台 北,1998 年。

Murray, Peter (蔡 毓 芬 譯 )﹕ 意 大 利 文 藝 復 興 建 築 ("The Architecture of the Italian Renaissance", London 1969),台北,2000 年。

Letts, Rosa Maria (錢乘旦譯)﹕文藝復興 ("The Renaissance"),台北,2000 年。

吳澤義、吳龍合著﹕西洋名畫家—米開朗基羅,台北,1997 年。

羅曼‧羅蘭著(傅雷譯)﹕米開朗琪羅傳,北京,1998 年(原版 1934 年)。

Tavernor, Robert (蔡毓芬譯) ﹕帕拉底歐與帕拉底歐風,台北,1997 年(原版 London,1991 年)。

王文卿編著﹕西方古典柱式(The Western Classic Orders),台北,1999 年。

(14)

Jordan, R. Furneaux (蔡 毓 芬 譯 ) ﹕Western Architecture ( 西 方 建 築 史 ) , London, 1969 年(台北,2000 年)。

Summerson, John (蔡毓芬譯) The classical language of Architecture ( 古典建築 語言) ,1963 年(台北,1999 年)

呂徵﹕西洋美術史,台北,1986 年。

維楚菲厄司(Marcus Vitruvius Pollis) 著(林建萊譯)﹕建築十書 — 維楚菲厄斯上 奧古斯大帝之奏摺,台北,1998 年。

Vasari (瓦沙利), Giorgio (黃翰荻譯) ﹕文藝復興的奇葩 — 拉菲爾、米蓋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Original plan and elevation of the Teatro Sabbioneta, Vincenzo Scamozzi.. 文藝復興時期劇場

機器人、餐飲服務、花藝、雲端運算、網路安全、3D 數位遊戲藝術、旅 館接待、行動應用開發、展示設計、數位建設

Ireland, Kenneth F./Rosen, Michael I.: A Classical Introduction to Modern Number Theory, Volume 84 of Graduate Texts in Mathematics, Springer-Verlag, New York, Second Edition,

教育局 課程發展處 藝術教育組

教育局課程發展處藝術教育組 Arts Education Section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stitute.

(網站主頁 > 課程發展 > 學習領域 > 藝術教育 > 教學資源 >視覺藝術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Peter Senge教授,於1990年 出版「第五項修練:學習型組織的藝術和實 務」(The Fifth Discipline: The Art and. Practice

教育局 課程發展處 藝術教育組.. 你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