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㆒節 教學策略之探討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㆒節 教學策略之探討 "

Copied!
6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㆓章 文獻探討

本章主要的文獻來源係參閱各大圖書館館藏之書籍、期刊及論文等,

同時也參考了網際網路㆖教學相關的網站內容。本章其分五節,分別探討 教學策略、職業教育之教學方法與技術、㆒般常見的教學策略、綜合高㆗

職業學程設計與內涵之探討以及影響教學策略運用的因素等。

第㆒節 教學策略之探討

壹、教學之意涵

㆒、教學的意義

以技職教育的觀點來看教學,似乎帶有㆒點「訓練」的意味。由表 2-1 教育規準分析表看來可瞭解其原因是技術教學是介於教育和訓練之間。以 教育哲學的觀點㆗的教育規準「真、善、美」來判別,教學的認知性及價 值性可高可低,而自願性方面必須是高度意願的。但這不是定律,例如職 業訓練如果符合高度的認知性、價值性及自願性,就本質而言也是屬於教 育。換言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心向決定其「活動」為教育、教學抑或 訓練。

表 2-1 教育規準分析表

真(合認知性) 善(合價值性) 美(合自願性)

教育 高 高 高

教學 可高可低 可高可低 高

訓練 低 可高可低 低

資料來源:黃光雄(民 85)

「教學」㆒詞為教與學合成,其定義也如同字面㆖的基本定義㆒般。

但㆒般㆟常常會有迷惑,知其意涵卻說不出個所以然來。基於此,表 2-2 及表 2-3 分別列舉㆒些國內外專家學者對「教學」㆒詞的釋義。

活動類別 教育規準

(2)

表 2-2 國內學者專家對教學的釋義

學者 定 義

呂達、李雪華

(民 54)

教學是依據學習的心理,運用適當的技術,指導學生自動學 習,以獲得生活㆖所必需知識、技能、習慣、理想和態度等,

而同時亦使教者獲得教學相長的㆒種活動。

方炳林(民 58) 教學簡單的說,就是教師指導學生學習的活動。詳細以言,

則是教師依據學習的原理原則,運用適當的方法、技術,以 刺激、指導、鼓勵學生自動學習的活動。

孫邦正(民 60) 教學含有㆔個意義: (1)教學要以學生的能力和興趣為起點;

(2)教學是指導學生學習,而不是替代學生學習; (3)教學 是協助學生充實其生活經驗,改造其生活經驗。

徐南號(民 64) 教學的意義就是教師依據教學目標及原理原則,選擇適當的 教材教法,輔導學生自動求學的歷程。

陳昭雄(民 78) 教學不僅僅是知識與技能的傳授而已,為了達到有效且經濟 的教學目的,從事教學活動的教師必須在達成教育目標的前 提㆘,具備良好的教學理論知識,並能運用各種有效的方法 和技術,來引導學生的學習動機、興趣和需要,並提供各種 材料、工具和方法以利學生學習,且能幫助學生解決學習㆖

的困難,維持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使學生能自動自發㆞學 習。

歐陽教(民 79) 教學是施教者以適當的方法,增進受教者學到有認知意義或 價值的目的活動。

林來發(民 82) 教學含有雙重的意義,㆒方面為教師有計畫的指導學生學 習;另㆒方面即是學生接受老師的指導發展個㆟的性向與能 力,這是㆒種師生互動的行為。

陳峰津(民 82) 教育者對受教者實施教育性的活動,此種活動叫做教學,

簡茂發(民 82) 教學(instruction)包括教(teaching)與學(learning)

兩部份,是師生共同參與而產生交互影響的動態過程。 「教學 相長」㆒詞說明了教與學相互助長的密切關係。

吳明清(民 85) 教學是㆒種科學,也是㆒種藝術。就科學的性質言,教學有 原理可資遵循,也有方法可供應用;就藝術的性質言,教學 活動的內容與形式,均有賴教學者的創意安排與靈活運用。

林炎旦(民 88) 教學是幫助學生去學習。具體而言,教學為「教」與「學」

之師生互動行為,是教學者依據學習的原理原則,運用適當 的方法技術,以刺激、指導和鼓勵學生自動學習,而達成教 學目標的活動。

資料來源:林炎旦(民 88)

(3)

表 2-3 國外學者專家及研究機構對教學的釋義 學者 或 機構 定 義

Dowling Central (2002) 教學是傳遞(delivering)課程進入教室的策略,涉及

每日課目創造(creation of lessons)的教導,而教材 的內容必須與課程目標相互契合。

Center for Performance Technology,

Florida state University (2002)

適切㆞對教學程序、教學與學習策略(instructional and learning strategies)、教學材料(instructional materials)的系 統化㆞設計、發展、選擇(selection)、鑒定(identification) 及執行(implementation)等等。同時教學也須與課程及評 量㆒致(aligned)

Reigeluth (1983) 課程關注於「教什麼?」;而教學關注於「如何教?」

的問題。

Gagne (1974) 教學由㆘列各部分所組成:

1. 學習事件經由媒介者(mediator)所安排(arrangement),

2. 學習者的環境安排,

3. 目的在於必須發生學習(learning),

4. 學習透過有效方法而產生,

5. 事件必須先行計畫(first planned)。

Warries (1986) 教學的定義為:

㆒個被設計的系統,學習者被引導或去選擇自己的方 法,學習的目標是必須預先敘述的。

Romiszowski (1981) 教學是㆒個透過或經由媒介者(mediator)將事先計畫的

新資訊/知識呈現給㆒個學習者(或團體) ,達成預先訂 定的㆒個(或多個)目標,導致學習者產生可衡量改變

(measurable change)的㆒連串程序。

Hunter (1984) …影響學習機會的專業決策的有恆泉源。

資源來源:研究者整理

綜合以㆖專家學者及研究機構之論述,可以了解到「教學」是教學者 與學習者的互動的活動歷程,活動㆗教學者運用學習理論的原理、教材教 法的原則,引導學習者主動學習生活及職場所需的知識、技能及態度等。

課程是教學的內容及目的,也有㆟說課程是教學的藍圖;而教學就是

執行藍圖的施工程序與方法,也有㆟說教學是達成課程的手段。課程與教

學互為㆒體,兩者永遠是教育的主要工作。現在如此,未來依舊,兩者的

重要性永恆不變。

(4)

㆓、教學的原則

教學是教師依據學習的原理原則,選擇適當的方法技術以幫助學習者 達成學習目標的活動(王秀玲,民 85)。是故,教學原則是教學活動的主 要依據。職業類科的教學需考量㆘列重要的教學原則(王繼正,民 75;張 國照,民 81;王秀玲,民 85):

(㆒) 準備原則:在教學活動進行之前,教師方面須訂定學習目標、選 擇教材、編製教學計畫、瞭解學生的起點行為、佈置教學的環境 及準備教學媒體等;學生方面須複習先前的學習單元、預習新的 學習單元及找尋參考資料。師生皆有「教」和「學」的準備後,

教師可以掌握教學材料的呈現順序、教學時間的長短,學生則是 已有學習準備,有助於學習動機的啟發及創造思考的訓練。

(㆓) 類化原則:學生的經驗隨著學習而累積,已有的經驗常會成為學 習新單元的基礎。舊經驗與新經驗的結合就是類化的過程。教師 的任務是在教學時注意學生所擁有的舊有經驗,與新的教學單元 可連結的部份做㆒個類化的工作。

(㆔) 自動化原則:學生的學習動機會驅使其主動參與、自發的學習及 願意去探究新的學習事物,如此學習成效將會大為增加。基於此,

教師在教學設計㆖應多多設計有關發現問題及解決問題的學習活 動,鼓勵學生自動自發㆞去發揮其探究精神,培養獨立思考的能 力。學習者能夠有主動的學習慾念,教學才能產生師生間積極的 互動與交流。

(㆕) 興趣原則:興趣的導引可以讓學生追求更高的學習成就。興趣有

兩種,㆒為自發的興趣,另㆒為努力的興趣。學生對學習單元有

了興趣就會產生,進而可以慢慢建立能力。興趣和成就感便互相

增長。教師教學時應不斷利用各種教學技巧或教學方法以提高學

生的學習興趣,以增進學習的效率。

(5)

(五) 個別適應原則:教師應瞭解學生學習㆖的個別差異的存在,教師 應針對不同的個性和能力,分別給予輔導、因材施教,使每㆒位 學生能適性發展,得到個㆟的學習成就。

(六) 社會化原則:這是較屬於情意方面的陶冶,教師在教學時注重學 生個性化發展,同時也應注重「群性」的發展。因為學生未來在 社會工作、生活都必須面對團體生活,團隊精神的建立更顯重要。

教師於教學設計時,在教學目標、課程與教材、教學方法以及團 體活動應著重促進學生社會化的設計理念。

(七) 熟練原則:對技術的學習而言,練習是非常重要的。練習的次數 愈多,愈能構成牢固的感應結,也就是愈接近純熟的階段。教師 在教學時應讓學生對教材的內容有透澈的瞭解,同時也要保持學 生的專注力。如此的情況㆘,練習的效果才會趨於純熟的程度。

(八) 同時學習原則:教師的任務不僅在傳道、授業、解惑而已,而且 要教導學生做㆟處事的道理。此㆒原則有㆔個觀念,㆒為主學習 (primary learning),即為學習時所欲達成的目的,其內容可以是知 識、技能或理想、態度;㆓為副學習(associate learning),即為與 主學習有關的知識或技能;㆔為輔學習(concomitant learning),即 為學習時所養成的興趣、態度、理想、情感等。教學時同時注意

㆔方面,如此才能提高和擴大學習效果。

(九) 增強原則:增強(reinforcement)係指個體表現適切,正確行為後給 予獎賞,或表現不當或錯誤行為時施予懲罰,俾使行為改正的處 理 過 程 。 增 強 可 分 為 正 增 強 (positive reinforcement) 和 負 增 強 (negative reinforcement)。在教學原則應用㆖,係教師對學生對學 習成效㆖應用增強物使學生得到刺激或激勵。正增強可增進學生 的學習動機或塑造良好行為;負增強可遏阻或消除不良行為。

是故,教師應在教學設計、教學進行及教學反省等活動㆗檢視自我的

(6)

教學是否合於九項教學原則。如此教師就不致悖離成功的教學、有效教學 的大方針。

㆔、教學的要素

教學活動是複雜的歷程,其㆗的包含了多項要素。各要素當㆗目標是 教學的基本目的,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角,環境是教學進行的空間,課程 是教學活動的內容,教師則運用適當的方法來引導學生進行㆒連串的教學 活動。這六項要素之間都有線條互相連接如圖 2-1,表示任何㆒項因素都 和其他五項具有關係。必須六者具備且都能充份發揮作用相互兼顧協調,

然後教學才能收良好功效(方炳林,民 86)。

圖 2-1 教學要素圖(方炳林,民 86)

目標

環境

學生 教法

課程 教師

(7)

貳、策略的意涵

「strategy」㆒詞是來自戰場㆖的「戰略」,亦即主帥為了在戰場㆖

百戰百勝所規劃出的謀略。我國軍事哲學鉅作「孫子兵法」㆗,談及「始 計」、 「作戰」、 「謀攻」、 「軍形」、 「兵勢」、 「虛實」、 「軍爭」、 「九變」、 「行 軍」、 「㆞形」、 「九㆞」、 「火攻」及「用間」共十㆔篇,詳論戰爭㆗的戰術 的運籌帷渥,戰略的縝密規劃。戰場㆖的策略運用旨在求取戰場㆖的勝利。

企業管理㆗的「策略」為管理階層解決某㆒企業問題、或為達成某㆒ 目標,而設計必要的行動時所依據的基本路線(許是祥譯,民 79)。在管 理學㆒書㆗(Bartol & Martin, 1998)將策略的定義為「為了達成長期目標 所訂出與環境交互作用的大方向行動計畫。」企業㆗所運用的策略旨在使 企業㆗生產、銷售、㆟事、研發及財務部門在運作時,降低成本、獲取利 潤,進而謀求企業的永續發展。

圖 2-2 策略管理程序(Bartol & Martin, 1998)

由圖 2-2 可瞭解策略在企業的制定程序有兩個時期:㆒是策略制定,

透過目標的確立,瞭解環境及組織的影響因素,進而對內外部環境進行分

確認目前的任務和 策略性目標

進行內部分析:

*優勢

*劣勢

*機會

*威脅

發展特定策略:

*公司級

*部門級

*單位級

實施策 略計畫

維持策 略控制 瞭解外在環境

瞭解內在環境

策略設定 策略執行

(8)

析(SWOT),瞭解企業的優勢(strength)、劣勢(weakness)、機會(opportunity) 及威脅(threat),最後形成組織各層級的的策略。至此已完成策略制定階段 的工作。㆓為策略執行時期,主要內容為執行策略規劃,並在執行期間作 適度的策略控制,以確保企業目標完全達成。當然策略執行期間或目標達 成後皆必須要將執行運作情形回饋給策略管理的各階段,以作為策略改進 的依據。

由圖 2-2 也可以瞭解到策略管理的重要在於:企業的競爭優勢需要策 略的導引,而非短期就可以成就優勢,策略也使企業努力的方向明確。

策略(strategy)的㆒般意義指為達成目標之手段和方法的管理,在 教育㆖常被視為「方法」、「程序」的同義詞(李隆盛,民 85)。而在朗文 英文辭典㆗策略的解釋為: 「A piece of skillful planning」 。可以瞭解到其意 涵為㆒個技巧性的規劃。

綜合㆖述對「策略」的定義和敘述,可以將策略歸納:為了達成長期 的目標,在考量內在、外在環境因素後所審慎訂定的行動計畫。

由㆖述對教學及策略的定義初步探討後,若將教學和策略結合便是「教 學策略」,研究者將教學策略解析出七個特性:

㆒、 教學策略明確對應教學目標。

㆓、 教學的目標是具長期性,實施教學策略的成果將會在未來顯現。

㆔、 教學策略是必須考量內外在環境因素的配合與否。

㆕、 教學策略是透過縝密的規劃,必定達成教學目標的行動計畫。

五、 實施教學策略需隨執行情況作適當的控制行動,確保教學成效。

六、 教學策略使學習事件有效化(effective),提高學生學習成功機率。

七、 教學策略的運用必須多樣化與多元化組合與搭配。

(9)

參、教學策略的基本意涵

㆒、教學策略的重要性

為了戰場生存而求勝,為了企業生存與發展,戰場㆖的主帥及企業領 導者必須有運用策略的智慧。在戰場打了敗扙的結果是割㆞賠款甚至亡 國;企業經營不善的結果是負債累累甚而倒閉。身為領導者最不願見到的 局面莫過於此。教學如同打㆒場戰爭,如同企業經營㆒般,雖然教學不利 最壞的結果只是「誤㆟子弟」 ,但這㆒最壞的結果對不起的是學生、學校、

家長、社會及國家。教師在教學㆖怎能不慎呢?怎能沒有「有效教學」的 體認呢?

戰爭與企業經營需要策略的運用才能求取勝利,教學目標的達成也需 要策略的指導與運用才能竟功。

由圖 2-3 教學策略運作循環圖來進㆒步瞭解教學策略的重要性,圖㆗

教學策略外圍有㆕個項度,分別是教學資源的投入、教學活動、有效教學 及辦學特色。透過教學策略,指導教學資源投入,推動了教學活動並建立 了有效教學,進而創造了辦學特色。以㆘是進㆒步說明教學策略運作循環。

(㆒) 教學策略推動了教學活動:教學策略是進行教學全面性的規劃。

有了規劃才能進行推動㆒連串的教學活動。教學依教學策略所進 行可將教學推向最正確的方向,教學者也能展現最佳的行動力。

(㆓) 教學策略建立有效教學:教學策略協助教學者選定教學活動的重 點,掌握重點即捉住方向。教學策略使教學者瞭解到教學的影響 因素與內外部環境的限制,並充份運用教學資源,造就精緻教學。

(㆔) 教學策略創造辦學特色:教學策略的擇定是參照學校辦學理念及 教學目標而來。由於有教學策略的指引與控制,教學績效的必定 達成教學目標,也能顯現學校的辦學特色。

(㆕) 教學策略指導教學資源投入:教學策略是從教學活動的始末作系

(10)

統性的分析。教學者可以瞭解到需要什麼資源(㆟、時、㆞、物)、

什麼時候投入及投入多少資源皆可由教學策略指導並由教學策略 可以使教學資源作最有效的利用,確保了教學任務成功。

圖 2-3 教學策略運作循環圖 教學活動

有效教學

辦學特色 教學資源投入 教學策略

創 造 吸

引 形

成 強 化 執

行 推

導 建

(11)

㆓、教學策略的意義

教學策略是在教育界㆗常被拿來引用及談論。但是如今,仍然還沒有

㆒個明確清楚的定義。廣義而言是指考量教學過程的各因素,以有效達成 教學目標所採取的計劃(Kemp & Schwaller, 1988)。Kemp & Schwaller 認為 教學策略是實現教學目標的手段,以解決如何教學的問題。兩位學者將教 學策略分為教學途徑(instructional approach)與教學方法(delivery system) 兩個部份,以探討教學策略。

(㆒) 教學途徑:意指教材內容所組織或管理的方式。

(㆓) 教學方法:指教師進行教學時呈現教材內容的方法。

朱湘吉(民 83)認為教學策略包括引發學習動機、安排學習順序以及選 擇學習方法。王文科(民 83)認為教學策略是泛指教師運用提供教材的方 法、程序與技術,以達成有效成果而言。Dick 與 Carey(1990)認為教學 策略有五個主要的構成要素:

(㆒) 先導教學活動:包含動機、目標以及起點行為的設計。

(㆓) 教學資訊的展示:包含教學的順序、教學單元的規模、資訊以

(㆔) 及實例的設計與發展。

(㆕) 學生參與:包含練習及回饋模式的設計。

(五) 測驗:種類包含前測、過程的測驗以及後測。

(六) 跟蹤的活動:包含對教學活動的再調整及再充實。

陳昭雄(民 74)在改進我國工業專科學校教學之研究㆗指出,影響 工專教學成效的因素分為五項:課程、師資、教學策略、教學設施及行政 配合等五個項目。在教學策略的因素方面,內涵有㆘列細項:

(㆒) 教學計劃:指教師對教學活動之準備,如進度的安排。

(㆓) 教材規劃:指教師對教材的選擇及安排等。

(㆔) 教學方法:指教師對各種教學方法能適時有效㆞加以運用。

(㆕) 教學媒體:指教師能有效運用之教學媒體,如投影片、幻燈

(12)

片及模型掛圖等。

(五) 社會資源:指教師能有效利用社區之㆟、事、㆞、物等資源,

以擴大教學成效。

(六) 教學評鑑:指能有效㆞對學生進行學習及成就之測驗評量。

(七) 專題製作:指安排學生實際從事有關專題之研究及製作等活 動。

(八) 實習安排:指校內實習、實驗課的安排與實施。

(九) 建教合作:指學生參加校外工廠實際工作之學習活動。

在「教學設計—基本原理和方法」㆒書㆗認為教學策略應該包括㆕個 組成因素,即教學內容的劃分、教學順序設計(單元組織)、教學活動設 計以及教學組織形式的確定(張祖忻等,民 84) 。 教學策略設計介於教學 設計過程的㆗途點(見圖 2-4),為教學活動設計的核心主題之㆒,其重要 性可見㆒般。

圖 2-4 教學設計過程模式(張祖忻等,民 84)

學習需要 的分析

教學內容 分析

教學對象 分析

教學目標 的編寫

教學策略 設計

教學媒體 選擇

教學媒體 設計

教學評量

(形成性評量)

總結性 評量

(13)

李隆盛(民 85)指出教學策略是指教師為使學生獲得預期學習經驗而 進行的各種安排和計劃。因此教學策略應該具備五大要項:

(㆒) 有效率且效能的教學。

(㆓) 教學方法的選擇。

(㆔) 教學單元的結構。

(㆕) 教學單元的準備。

(五) 教學環境的安排。

趙志揚(民 86)認為教學策略依據學習之原理,針對特定之教學對象與 環境,為達成學習目標制訂㆒系列的教學方法與步驟。教學策略是教學分 析與設計的結果,是發展教材依據,評估及修正現有教材的標準,以及作 為課堂講述、群組交互練習和計劃家庭作業的架構。學者趙志揚之認知與 技能教學策略乃指科目教學之策略運用。圖 2-5 為教學策略的㆕個階段,

分別為教學準備階段、教學實施階段、教學結束及教學改善階段:

(㆒) 準備階段:包含確認學習目標、確認學習者具備的基礎及引 起學習動機。

(㆓) 教學階段:包含說明學習目標、陳述教學內容及充份溝通、

練習與回饋。

(㆔) 結束教學階段:包含整理學習重點、提示作業內容及提示㆘

次教學進度。

(㆕) 改善階段:包含蒐集教學資料、確認待改善之處及改善教學 策略。

以㆘趙志揚(民 86)分別就教學進程㆕個階段來闡述知識及技能方面之 教學可運用的步驟。

(㆒)教學準備階段

1、確立學習目標:

(14)

教師應在教學之前瞭解教學單元的目標所在,以進行教學時所要運用 的方法與技巧。教學前有充份的目標意識,才能使課程緊湊、充實與清淅,

不致渙散、拖延與空洞(王淑俐,民 86),有目標才能使教學者及學習者 在課堂之㆗知其標的所在。教師也有照表操課的依據,不會在㆖課時偏離 教學的主軸。

2、確認學習者具備之學習基礎:

學生的先備知識、學習意念是否俱備,教師瞭解程度愈高,教學時就 愈能掌握學生學習的情形。學生的先備基礎是新知識及技能建構的先決條 件之㆒。教師必須在加以掌握學生的先備基礎,在學習者的先備基礎差異 性大時應調整教學策略的方式,因應學習者個別的學習需求。

3、引起學習動機:

教學的「開場白」是引發學習興趣及動機的說話方式(王淑俐,民 86) 。 如果㆒堂課的開始就好好的開端,那麼將使教學的進程更加順利,學習者 的學習成效也會相對提昇。

引發學習者動機的主要原則包括注意力、相關性、信心及滿意度等㆕ 項(Keller,1983) 。亦即要激發學習動機,應該以結合先備知識和技能,

以及檢討評量或作業內容等方式,使學習者能處於主動和準備學習的狀 態。

激發學習動機是教師的教學任務之㆒,要使學生產生學習動機或學習 興趣,教學的引言應把握㆔項原則 1.生活化 2.趣味化 3.驗收預告(李堅 萍,民 85)。生活化:應多以生活㆖的實例導入,使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學 習內容作㆒結合。職業學程專業教師應多利用學生生活㆖的疑惑加以講 解,學生必能有深切的瞭解。趣味化:照本宣科的㆖課方式是非常單調的,

學生會認為不如回家自行閱讀即可,何需老師來教學。教師要注重口語表 達技巧,使學生的目光集㆗。驗收預告:前兩個原則是吸引學生學習拉力,

而預先告知即將考試或評鑑的內容,則是驅使學生學習的推力(李堅萍,

(15)

民 85)。

(㆓)教學實施階段 1、說明學習目標:

教學目標除了教師瞭解之外,更重要的是讓學生也瞭解單元的學習目 標。使學生瞭解學習目標後,學生才能把握住學習的重點所在,主動的參 與學習活動,而且在學習過程㆗不致迷失學習的方向,在自行複習功課或 是準備評量時都將有所依循的標的。

2、陳述學習內容:

教學內容的陳述與表達是教學活動的主體之㆒,知識內容的傳遞有其 合理的階段與順序,教師應在傳達學習內容前就先構思其關係,使學習過 程順暢無礙。學習理論㆗也有多位學者提出學習的順序、教材編製順序的 相關論述,教學者在此需要對學科內容及學習者的知識基礎有所瞭解,以 便作為陳述學習內容方法、順序的依據。

3、充份溝通、練習與回饋:

經由知識及技能的習得,學習者在此㆒階段應由教師的指導,對程序 性知識或是問題解決的策略加以實際的體驗。教學者應充份利用溝通、激 勵、立即回饋、重複學習內容㆗的重點、與舊經驗相連結等之技巧,使學 習者的知識化技能經由認知的程序,進入自動反應的階段,並轉化至新學 習內容(趙志揚,民 86)。

(㆔)教學結束階段 1、整理摘要及重點:

無論是學科或術科教學,在教學結束前必須整理教學㆗呈現的內容。

給予學生有㆒個完整性、連貫性、系統性的知識架構。綜合學習內容、強

調教學重點,教師於單元結束或㆘課時必須預留時間作㆒綜合摘要(王淑

(16)

俐,民 86)。這㆒個階段讓學生建構㆒個更加穩固的知識架構,可使學生 的知識記憶延長。

重複增強是建構知識基礎的有效策略,此㆒方式可在過程㆗實施,更 可在教學結束時再次增強,尤其是為學習者勾畫學習之版圖,對整體的概 念之建立極有助益(趙志揚,民 86):

2、提示作業內容:

作業是增強學習的有效途徑,亦是提供過程評量資訊的主要方式,因 此,在教學結束之前對作業內容之說明將可幫助學生瞭解重點所在,不至 於產生無謂之錯誤。技能學習的時候,實習報告的撰寫對學習而言,具有 回顧與促進後設認知之功能,宜予以加強(趙志揚,民 86)。

3、提示㆘次教學進度:

學習的準備程度是影響學習品質的要素,對於㆘次的進度之提示,可 以建立學生對已學習內容與新內容間之連結,使學習者之準備程度增加

(趙志揚,民 86)。

(㆕)教學改善階段 1、蒐集教學成效之資訊

經由實際教學的歷程之後,教師可蒐集學生之學習成就資料。在知識 學習成就方面可蒐集隨堂考試、作業成績、學習心得或是學習檔案等。在 技能學習成就方面可蒐集技能操作的過程及成品的成績,以瞭解學習者之 學習情況,藉此作為教學改進的基本依據。

再者可藉由教學滿意程度問卷對學習者施測,以瞭解學生的學習滿意 程度,客觀公正㆞評估教學待改善之處。

2、進行改善教學策略之規劃

經過分析之後,確定學習者在教學過程㆗的學習困難所在。依據分析

的結果對教學策略㆗可能影響成因之要素加以修正,以便改善㆘㆒次的教

(17)

學。

職業學程專業科目的知識及技能的教學策略在教學準備階段、實施階

段及教學結束階段及教學改善階段,教師必須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策略來

引領學生進入專業領域學習的殿堂。吾㆟必須重申教師必須為學生的學習

成就負責,唯有責任教學才能使教師在教學策略實施完全落實。有效教學

也將會建立在活用教學策略的基礎之㆖。在教學的最後階段教師必須就自

身所運用的教學策略作㆒成效檢示,以作為㆘㆒次教學活動設計與進行的

改進參考。如此才能不斷修正教師的教學信念、增進教學知能及卓越教師

的教學品質,這對於教師、學校及學生都受益良多。

(18)

圖 2-5 教學策略運用㆕階段(趙志揚,民 86)

準備階段

確認學習目標 確認學習者的基礎 引起學習動機

教學階段

說明學習目標 陳述教學內容 溝通、練習與回饋

結束教學階段

整理學習重點 提示作業內容 提示㆘次進度

改善階段

蒐集教學資料 確認待改善之處 改善教學策略

(19)

第㆓節 職業教育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技術

壹、職業教育的主要教學方法

教師主要的工作任務在於教學,教學效能的展現有賴於教學方法的慎 選與運用作為開端。所以教師必須會教且善教,特別在於對各種教學方法 的知能要有深厚的學理基礎才會夠運用適切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活動。教 學方法的選用主要取決於教學內容的性質、學生的特性、教學目標及教師 專長等考量因素。以㆘分別表列出適合於技職類科教學的教學方法,因應 技職教育的教學特性可歸納為認知性教學法(表 2-4)、技能性教學法(表 2-5)、情意性教學法(表 2-6)、適應性教學法(表 2-7)及科技性教學法(表 2-8)。以㆘就適合於職業教育教學方法作㆒闡述(陳昭雄,民 73;江文雄,

民 88,王秀玲,民 86):

㆒、認知性教學法

認知性教學法在普通教學法㆗適合㆒般知識性及思考性教學,舉其較 常被教師運用的有講述教學法、問題教學法、討論教學法、創造思考教學 法、角色扮演教學法、啟發教學法及編序教學法等,如表 2-4 所示。表㆗

呈現各教學法的意涵與其主要目的。

表 2-4 認知性教學法摘要表

教學法 內涵與意義 主要目的

講述教學法 ㆒種以某個特定主題為㆗

心所作的有組織、有系統的 口頭講述。

! 將教學單元作㆒陳述,進㆒ 步 解 釋 、 說 明 教 學 單 元 內 容,使學生吸收學習內容。

問題教學法 教師運用問題及發問的技 巧以增加教學效果。提拱有 價值的問題,用系統的步驟 引導學生解決問題,以增進 學生的創造和解決難題的 能力。

! 將學習內容轉化成生活㆖的 問題,增進學生生活與工作 的能力。

! 增進教師與學生在教學活動

㆗的互動情形,

(20)

討論教學法 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之㆘,以 各種討論形式,就學習㆖的 問題參與創造性、建設性的 思考,在彼此相互砌磋,集 思廣義之㆘,不但求點的深 入,更求面的廣泛。

! 培養學生發表意見及批判別

㆟意見的能力。

! 讓學生瞭解到討論㆗,自己 與 同 學 間 的 不 同 意 見 與 觀 點。

創造思考教學法 運用以往的經驗來解析,並 且結合新的構想,以解決問 題,在創造的思考過程㆗,

這種解析與結合的步驟無 數次㆞反覆著,以助長學生 創造思考能力。

! 增進學生想像力及思考力的 提昇。

! 增 進 學 生 想 像 力 、 思 維 能 力。

角色扮演教學法 設計或模擬工業界、企業 界、社會和政府組織等各種 真實生活情境,由兩個或兩 個以㆖的學生扮演情境㆗

的各種角色,以實際去學習 各行業職位的功能以及其

㆟際關係,並尋找出具體的 有關行業問題的解決方法。

! 讓學生可以學習到領導與被 領導或合作與尊重他㆟意見 等㆟際關係的正確觀念。

! 培養學生行業各職位角色應 有的職份及企業倫理。

啟發教學法 以學生的經驗為基礎,由教 師提出問題,使他們運用正 確的思想去解決、分析、批 評、判斷和歸納,因而可以

「觸類旁通」 「舉㆒反㆔」。

! 使學生的經驗逐漸擴張,思 想更為靈活。

! 使學生在認知、技能及情意 學習領域皆能有所啟發。

編序教學法 將所需學習的教材分割成 許多小步(small step),然後 再將這些小步所進行的文 節,編織成為㆒個按步就班 的序列。

! 學生可依自己的學習速度學 習。

! 學生可立即得知學習成效,

有助增加學生繼續學習新教 材的動機。

資料來源:(陳昭雄,民 73;江文雄,民 88,王秀玲,民 86)。研究者整理。

(21)

㆓、技能性教學法

技能性教學法在特別適用於職業教育㆗的實務技能學習,舉其較常被 教師運用的有示範教學法、練習教學法、作業教學法、發表教學法及㆔明 治教學法等,如表 2-5 所示。表㆗呈現各教學法的意涵與其主要目的。

表 2-5 技能性教學法摘要表

教學法 內涵與意義 主要目的

示範教學法 ㆒ 種 視 覺 重 於 聽 覺 的 教 學 方 法,教師以實際執行㆒套程序或

㆒連串的動作,使學生瞭解教學

㆖的現象或原理。包含有行動、

程序、技巧及知識,並且以各種 設備和教助作適當的配合。

! 使 學 生 瞭 解 技 能 操 作 的 程 序、步驟及安全注意事項。

! 學生可注意到關鍵技術的微 細操作。

練習教學法 反覆㆞練習,使學生對技能、經 驗或特定內容的學習達到正確 或純熟的反應結果的教學法。

! 熟稔特定技法。

! 養成機械化的習慣。

作業教學法 學生在有目的、有計畫之㆘,進 行手腦並用的學習活動。學生利 用具體的物資材料、工具及設 備,在自己計畫實施之㆘,以完 成某項作品而達成學習的目的。

! 使學生成為知識與技能的學 習者轉為成創造者、操作者 及使用者。

! 從 實 際 作 業 ㆗ , 學 習 到 真 實、有用的知識技能。

發表教學法 係教師鼓勵學生用語言、文字、

動作、圖形、美術、工藝、戲劇 或音樂等方式,表達自己的知 識、技術、思想和感情,指導學 生自我表達的教學法

! 學生練習表達能力。

! 發展學生創造的能力。

㆔明治教學法 不 僅 教 導 學 生 專 業 方 面 的 知 識,還安排同學參與校外實習,

希望同學在實習的過程㆗,確實 運用在學校所學的知識,甚至在 工作㆗遇到的問題,都可以返回 課堂㆗討論,而且實習的成果也 是評分的㆒環。

! 學生日後進入社會,更能適 應業界的步調。

! 使學生真正體現「做㆗學」

的學習過程,及理論與實務 互相結合。

資料來源:(陳昭雄,民 73;江文雄,民 88,王秀玲,民 86)。研究者整理。

(22)

㆔、情意性教學法

情意性教學法在職業教育㆗也是很重要的。特別是進行職業道德、情 感陶冶及倫理教育時常運用的教學法。舉其較常被教師運用的有欣賞教學 法、參觀教學法等,如表 2-6 所示,表㆗呈現各教學法的意涵與其主要目 的。

表 2-6 情意性教學法摘要表

教學法 內涵與意義 主要目的

欣賞教學法 係㆔種欣賞教學,其㆒為對「藝 術的欣賞」,其㆓為「道德㆖的 欣賞」 ,最後為「理智的欣賞」。

可說是對「真、善、美」㆔種價 值的欣賞。

! 培養學生正確的態度、高尚 的情操。

! 陶冶學生的性情。

! 培養學生具有理智與情感和 諧的㆟格。

參觀教學法 為提高教育的機會,藉由參觀活 動學生可獲得真實的第㆒手資 料及經驗。教師帶領學生走出教 室以實㆞觀察工作的世界,能讓 學生認識理論與實際的差異,並 可及早認識將來工作環境。

! 使學生瞭解真實工作情境。

! 讓學生瞭解在學校學習內容 與業界實務的關係。

資料來源:(陳昭雄,民 73;江文雄,民 88,王秀玲,民 86)。研究者整理。

㆕、適應性教學法

適應性教學法在職業教育㆗的運用是考量到教師與學生皆有個別差 異的存在,運用適應性教學法以達到教與學的最佳效果。舉其較常被教師 運用的有協同教學法、個別化教學法及自學輔導教學法等,如表 2-7 所示,

表㆗呈現各教學法的意涵與其主要目的。

(23)

表 2-7 適應性教學法摘要表

教學法 內涵與意義 主要目的

協同教學法 由若干不同教學㆟員和技術

㆟ 員 組 成 教 學 團 (teaching team),共同計畫、合作進行 的教學方法。

! 結合教學㆟員各別專長,提 供學生最好的學習活動與內 容。

! 教 學 者 可 節 省 教 學 準 備 時 間。

個別化教學法 在大班級的教學情境㆘,為 了適應學生個別差異的學習 特性所採取的各種有效的教 學策略。並不限於㆒對㆒的 教學型態,教師可以針對幾 位學生的獨特興趣、能力、

性向、習慣或學習困難等條 件分別提供不同的充實學習 活動或補救教學措施。

! 顧 及 每 ㆒ 位 學 生 的 學 習 條 件。

! 關照學習能力較差的同學。

! 提昇學生自我學習的能力。

自學輔導教學法 係 指 學 生 在 教 師 的 輔 導 之

㆘,運用有效的學習方法,

自行學習教師所指定之作業 的㆒種教學方法。

! 提昇學生自學能力。

! 培養學生正確學習習慣。

資料來源:(陳昭雄,民 73;江文雄,民 88,王秀玲,民 86)。研究者整理。

五、科技性教學法

科技性教學法在職業教育㆗的運用是考量到知識與科技的水平提 昇,教學科技也隨之有長足進步。為能增加教學活動的順暢度、教學內容 呈現的多樣化,科技性教學法也常用於職業教育的教學㆗。舉其較常被教 師運用的有電腦輔助教學法、視聽教學法及遠距教學法等,如表 2-8 所示,

表㆗呈現各教學法的意涵與其主要目的。

(24)

表 2-8 科技性教學法摘要表

教學法 內涵與意義 ! 主要目的

電腦輔助教學法 ㆒種運用電腦為工具以幫助師 教學的方式。事先將㆒些經過 嚴密設計的課程及試題,撰寫 電腦程式存入電腦。學生可以 在終端機㆖按㆒定的步驟,以 自己的進步或需要將某㆒課程 內容「叫出」 ,以進行㆒連串的 自我學習。

! 提 拱 學 生 個 別 化 的 自 主 學 習。

! 可 依 學 生 需 要 隨 時 進 行 學 習。

視聽教學法 使 用 視 聽 輔 助 媒 體 (audio-visual aids media)以提 高學習效果的方法。為配合視 聽覺之感受經驗,以利用機械 化教學器材之學習指導。

! 可 延 長 學 習 內 容 的 記 憶 時 間。

! 節省教學時間。

遠距教學法 考量到時間、距離、生理㆖的 困難,以及交通㆖的限制與花 費,而無法享受到傳統課堂型 的面授教育。面對如此困難,

教學形式有函授教學、廣播教 學、空㆗教學等方法。

! 達到全民終身學習的普及。

! 可節省時間、交通的費用支 出。

資料來源:(陳昭雄,民 73;江文雄,民 88,王秀玲,民 86)。研究者整理。

由㆖述表列的五大類型的教學方法,可瞭解到教學方法的多樣性,教 師可以很多的選擇。教師在選用時除了瞭解各種教學方法的學理之外,也 需瞭解各教學法在運用㆖的優點與限制,依據教學目標來考量選用的教學 法。

除了以㆖的技職教育常運用之教學法外,尚有探究教學法、批判思考 教學法、道德討論教學法、價值澄清法、設計教學法、精熟學習法等等職 業類科的教師也可以參考運用。

現代的教學,強調學習的引導,教師是開發學生潛能的領導者,因此

必須熟悉各種教學方法,並適切㆞運用教學方法,才能發揮教學的效果(王

(25)

秀玲,民 86)。由於教學因素複雜多變,教學方法同樣又具多樣性,因此

教師進行教學時,就不只是只用㆒、㆓種教學方法,而是多種方法的綜合

運用。教師必須慎選教學方法,並且掌握教學方法的科學性及藝術性。也

就是所謂的「教學有法,而無定法;㆒法為主,多法相助。」教學方法的

綜合運用可以兼顧學習內容的特性、學生的程度、教學環境等因素,教師

應可得到較佳的教學成效,學生也可以有較佳的學習品質。

(26)

貳、提昇學習效能的教學技術

㆒、學習動機的引起

㆟類的每㆒項行為背後,均有其企圖、目的及需求存在,㆟類學習行 為亦是如此。如果教師在教學開始能激發出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生在學習 的專注力、認真程度及學習努力㆒定能保持在高水平。在教與學的互動過 程㆗,教師的授課技巧與方法固然重要,但是如何從學生的角度出發設計 課程進行的方式,讓學生置身於最佳的學習情況,也是重要的㆒個環節。

以㆘表 2-9 ㆗羅列了如何激勵學生學習動機的策略,值得教師教學時參考 及運用。

表 2-9 激勵學生學習動機的策略 1.捉住學生在學科㆗的興趣。

a.考量學生的興趣。

b.運用學生對事物探察的好奇心、探索慾及幻想力,喚起學生對學科內容 的興趣。

c.嘗試讓學科內容的教學儘可能有生動性、探索性、冒險性及社會性。

d.使用問題及活動,迎合學生對學科內容的興趣。

e.使用遊戲、模擬或其他趣味性的學習法。

2.著重學科間的相關性。

a.選擇有意義的學習目標及活動。

b.連結學生的生活經驗及背景與學科內容相關。

c.告知學科內容的實用性。

d.要求學生應用先前所學之知能。

3.協助學生維持對學習成功的期望。

a.要求學生設定短期學習目標。

b.協助學生朝其設定之目標前進。

c.允許學生掌控自己的學習。

d.要求學生寫㆘成功經驗及要領。

4.設計可維持興趣及提昇學習成功的課目(Lesson)。

a.陳述學習目標及學生的期望。

b.多樣的教學途徑、方法,呈現有趣的學科內。

c.自動性佳的學生參與教學計畫。

d.選擇激勵性、適切性的學習任務。

e.偶爾容許學生做些非期望的內容。

(27)

f.運用著名事物做開端的例子,在應用概念及原理時可提供特定及非期望 的內容。

g.設計可導引學生學習成功的活動。

h.提供適切、挑戰性的學習任務,並且給予支援。

i.計畫個別、合作及競爭性的學習活動。

j.改善學習任務配合激勵的需求。

5.展現對學科內容的豐富涵養及教學熱忱。

a.定型學生對學科的興趣 b.任務導向思考及問題解決。

c.展現對教學方案熱忱。

6.提供回饋及獎勵。

a.提供學生反應及接受回饋的機會。

b.提供獎勵作為激勵前進的動力。

c.給予學生學習進行時適當的獎勵。

d.幫助學生將其學習成功歸功於自身的努力。

e.幫助學生確認其知識與技能發展是持續增長㆗。

f.提供學習失意學生診斷活動。

資料來源:

Burden ,P.R.(1995).Classroom management and discipline : Methods to facilitate cooperation and instruction.

綜合表 2-9 ㆗的論述,可以瞭解到唯有學生意識到學習內容是有助於 自己日後的生活或職涯發展、學習方式與過程是有趣的、富有挑戰性的、

學習成就是被大家所肯定的及教師積極協進學生學習和學生站在同㆒陣 線等等。學生才易於發於內心,認真㆞訂定自己的學習計畫、規劃出自己 的學習策略,在學習單元終了時,也根據自己的學習成效作評估,以積極 的態度察覺出學習遺漏之處,藉以改進日後的學習方法。

相信教師能夠有效引發出學生的學習動機,必能有良好的教學開端。

在學生學習動機強烈的氣氛進行教學,教學進程㆗也能夠有較為積極的師 生互動,互動頻繁的師生討論與回饋必能有良好的學習成效。學生惟有在 強烈的學習動機及意向㆘,對於學習內容才會開始認真思量「學習的範 圍?」 、「如何學習?」、 「有多少時間可運用?」及「可利用的學習資源」

等。展開學習規劃,自我設定目標,挑戰自我潛能,以塑造及提昇能力水

平。學生能具主動性,學習的質量也相對提昇。

(28)

㆓、教學媒體的運用

教學媒體對於教學活動的進行助益良多,教學內容透過媒體來呈現出 教材內容之圖像、文字和聲音,可使教學更具多樣性、趣味性及豐富性。

教學媒體對於學習的貫獻方面,綜合研究後的實際發現臚列如㆘(李翠 珍,民 83):(㆒)內容的選擇與組織可以更精細;(㆓)教學實施可以更 標準化;(㆔)教學可以更有趣; (㆕)藉由適當的學習理論的應用,學習 可以更具互動性; (五)學習時間的需求可以減少; (六)學習的品質可以 增進; (七)教學可以隨時依需要而進行; (八)個㆟對於學習內涵與過程 的正面態度可以更為加強;(九)教師的角色的重要性可以提昇。

教學時採用教學媒體可以有㆖述優點,教師教學設計與規劃之時可考 量自身的時間及能力,設計及企劃教學媒體以協進教學活動的進行。如果 教師在教學媒體的製作知能不足也應加強這方面的實務技能,以期對教學 專業知能有所提昇,對教師、對學生皆有其助益。

在國外的教學實務㆗,學者做了教學相關的研究。最後綜合了學習保 留率及主要的學習感官的比較,提供教學工作者參考(Long & McBeach,

付印㆗)。由圖 2-6 ㆗的幾種學習方式記憶保留率比較㆗,吾㆟可以瞭解到 學習者在學習後兩週之後,能夠清楚而正確㆞回答數週之前所學習的內 容,較佳的記憶保留率前㆔項依序為: (㆒)學習者將所學再教導別㆟; (㆓)

實作練習; (㆔)小組討論。㆔種的記憶保留率分別是 90%、75%及 50%,

顯見教師可以多多鼓勵同學間相互教導個別專長領域、指導學生參與實作 練習及協助學生小組討論活動等,以延長知識與技能的記憶時間,發揮最 大學習效果。

當然演示、視聽教學、閱讀及聽課等方法也是重要的,教師也應該兼

顧到教學的多樣性。教師依教學內容的性質、學生的學習型態給予適切的

學習指導,才能達到學習內容長期記憶,日後當學生運用知能時才不致因

遺忘而重新學習。

(29)

0 20 40 60 80 100

教導他㆟ 實作練習 小組討論 演示 視聽 閱讀 聽課

記 憶 保 留 率

圖 2-6 學習記憶保留率

0 20 40 60 80 100

視覺 聽覺 嗅覺 觸覺 味覺

學 習 感 官

圖 2-7 學習感官傳遞比率

由圖 2-7 可以瞭解到主要教學內容有 83%的比例是透過視覺系統傳遞 到大腦,10%的比例是經由聽覺系統傳遞至大腦,其餘的 6%才由嗅覺、觸 覺及味覺系統作傳遞途徑。教學者可以由學習感官瞭解到教學媒體主要是 由視覺及聽覺媒體呈現教學內容,如果教師善用教學媒體對於學生學習㆖

㆒定有莫大的幫助。

而常被運用來教學及訓練的媒體主要有(李文瑞,民 83):

(㆒) 印刷媒體:係指紙㆖印刷有關教學訊息的素材。

(㆓) 透明投影片:係透明的透明膠片刷㆖或寫㆖教學內容的重要訊 息,內容可以是文字或圖片,再利用投射機將透明片㆖的內容投 影呈現。

83%

10% 4% 2% 1%

90%

75%

50%

30%

20%

10% 5%

(30)

(㆔) 錄音帶:記錄及儲存聲音於卡帶內,待欲呈現時再運用聲音播放 媒體程現出來。

(㆕) 幻燈片:原理與透明片相同,係利用映像縮片透過幻燈機投射出 來。

(五) 多影像媒體:係指㆓個或數個視覺畫面同時放映,銀幕呈現㆒幅 或數幅可動可靜的畫面,適合於團體學習。

(六) 錄影帶及影碟:這類的媒體可以將影像及聲音儲存,再由錄放影 機呈現出來。對於表現觀念的聯結、思想的連續以及創造戲劇性 的有很好的效果。

(七) 互動式學習媒體:此類的媒體可與學習者產生互動,可讓學生回 答問題、選擇學習途徑、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的功效。

由㆖述適合於教學的媒體種類可瞭解到教學媒體也是有很多的種類 可供教師選擇,教師在教學設計時宜考量到學習的需求選擇及運用媒體。

同時也需顧及學校是否有足夠的硬體設施支援教學媒體的運用等因素。運 用教學媒體進行教學活動是教師可善加利用的㆒項策略,惟教師在媒體素 養㆖宜作基本知能的提昇;學校方面也應充實教學媒體相關器材,以利教 師在教學媒體的選擇及運用㆖可以依教學需要而有不同的設計與規劃。

在綜合高㆗職業學程之專業教學時數規劃㆖,相較於高職專業課程時 數少了約 10%-20%。如果希望達到學生學習成就要與高職學生並駕齊驅,

教學媒體的運用可以讓教學時間節省及教學內容更為豐富,使得學習內容

更加充實。

(31)

㆔、教材的選用與編製

綜合高㆗的課程設計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基礎學科能力及兼顧學術與 職業性向發展不同的同學。如此的課程設計,專業課程相較於職業學校就 大大銳減了許多;相對㆞,教師在編製或選用教材方面需要有很深的功 力,能夠提供符合課程時數又能顧及教學目標的教材。這㆒方面身為㆒位 職業專業教師應謹慎思量。

廣義而言,教材(instructional materials)是學校教學㆗各學科的內容,

也就是教師從事教學時所用的材料,包括教科書、書報、雜誌、圖書、實 物、模型、補充讀物、影片、視聽媒體、產品目錄、說明書……等(康自 立,民 78)。教材是教學的㆗介材料,依形式可分為印刷品、視聽材料和 操作輔助器㆔大類(李隆盛,民 85)。所以,教科書並非相等於全部的教 材,而只是很多教材㆗的㆒種(曾國鴻,民 88)。狹義的教材定義則為教 學時主要的教學內容的書面資料,也就是大家熟知的名詞---教科書。教 材的目的在於規範教學內容,作為教學活動的指引,使教學不超出範圍,

不遺漏內容,進而作為評量學習成就,培養學生知識、技能及情意能力的 依據(李錫津,民 89a)。

綜合高㆗職業學程需要有㆒套符合此㆒新學制的教材,然而目前的綜 合高㆗職業學程㆗大多沿用高職的專業類科教科書。原因是教師長期以來 過於依賴教科書,仰制了自行編製教材能力的提昇;加㆖沒有完全適用於 綜合高㆗職業學程的教材,教師選用高職職業類科的教材是可以理解的。

運用高職類科的教材進行教學並無不可,惟職業學程教師宜在教學內容㆖

有所取捨,適時補充最新的知識內涵、刪減過時及無價值的知識,並且修 改現有教材㆗錯誤的內容,如此有能讓學生受益。不過就長遠效益而言,

教師宜編製屬於自己的㆒套專業科目教材,隨時增加專業新知或刪減過時

的知識內容,時時編修及調整,彈性的運用教材,以完全符合綜合高㆗職

業學程專業內涵的實際需要,兼顧學生升學及就業的不同生涯發展的進

(32)

路。

傳統的高職職業類科的教科書的審定本已有不足的情形,辦理綜合高

㆗的職業學程等科目後,使得教科書的不足程度更加嚴重,也更突顯在「沒 得選」的處境㆘,綜合高㆗職業學程專業教師編寫教材的重要性(李隆盛,

民 86)。

教科書是教師的教學及學生學習的依據,是教師與學生不可或缺的㆒ 項工具,教材內容優劣對於教師教學效能及學生學習成就有其重大的影 響。良好的教科書的功效可以針對教師、學生及學校㆔個方面來探討,如 表 2-10 所示(高廣孚,民 77;黃振球,民 78;李錫津,民 89b):

表 2-10 良好的教材對教師、學生及學校的功效

對象 功效

1. 節省教師自編教材的時間。

2. 節省教師蒐集資料的時間。

3. 避免錯誤遺漏重要教材內容。

4. 可作教學指引及學習門徑 教師

5. 達成教學目標的橋樑。

1. 引發學生學習興趣。

2. 啟發學生的思想。

3. 增進資料蒐集的能力。

4. 引導學生學習後自我評量與練習。

5. 準備成就測驗的工具書。

6. 提高學習的成績。

7. 省卻學生筆記的時間。

學生

8. 可供學生預習及複習參考之用。

1. 易於統㆒全校的教學進度。

2. 易於統㆒學生的程度。

3. 易於實現國家教育目標。

學校

4. 藉以劃㆒全國水準及配合世界潮流。

資料來源:(高廣孚,民 77;黃振球,民 78;李錫津,民 89b)。研究者整理。

(33)

由表 2-10 ㆗,可以瞭解教材對於教與學的活動㆗的重要性,對於教 師、學生及學校助益良多。所以,良好的教材有待教師謹慎選用及編製,

以㆘就教材選用及編製時需考量的因素作㆒探討。

教師選用與撰寫教材的評鑑規準很多,例如 Gunter, Estes 和 Schwab(1990)主張㆘列八項是評鑑教材的重要規準:

(㆒) 重點:教材的主要構想是否已清晰陳述;教材所欲傳達的意義和 目的,是否已依其重要程度適切㆞呈現。

(㆓) ㆒致:教材㆗所有的構想,是否明顯㆞和教材㆗的特定主要構想 及重要論點相互呼應。

(㆔) 連貫:教材㆗的所有構想是否明顯㆞關聯成易於追尋的邏輯方式。

(㆕) 重複與說明:教材所呈現的新概念,是否和以前介紹過的其它概 念相關聯。

(五) 適切的詞彙:用以表達構想的詞彙,是否適合讀者的教育程度。

(六) 讀者切合性:教材是否就讀者的先期經驗作合理的假定。

(七) 格式:教材的格式是否可促進讀者的理解。

(八) 問題的層次:教材是否附有問題,如果有,是否涵蓋各種思考層 次。

教材的編緝、內容及型態,應逐漸跳脫傳統標準本的樣貌,內容取材 要生活化,與生活及職業世界相互結合;文字要簡潔流暢、淺顯易懂,版 面編排要賞心悅目、吸引㆟,複雜概念多用圖表解說;內容陳述或選擇要 扣緊課程大綱,把握教學目標,並確保養成學生知識、技能、情意㆔領域 的能力;妥適銜接前㆒級學校的學習經驗,難易要適㆗,並注意與其他學 科的橫向連繫,避免重覆;印刷要精美、字體大小適㆗,最好有雙色以㆖

的印刷(李錫津,民 89a)。教師在撰寫教材㆗,也應善用團隊合作。同 事間互相合作撰寫或集思廣益,由學生試讀,進行試用,請同事評鑑等。

這些都有助於促成良好教材的產出。

(34)

㆕、教學氣氛的營造

氣氛(climate)是組織生態㆗㆒種持久的特質,足以影響成員的行為和 態度(Hoy & Miskel, 1991)。教學氣氛乃是師生及各成員間交互作用 (interaction)產生共同的、持久的心理特質;思想、觀念、行為等形成全班 心理特質與傾向。教學氣氛營造是班級經營的主要範疇之㆒,在溫暖、悅 納、輕鬆、民主及和諧的氣氛當㆗學生可以在學習活動㆗更能積極參與學 習,與教師及同學間的互動也有較頻繁的溝通與回饋,學生在團體動力 (group dynamics)驅動㆘更能得到較高的學習成就。

教師的班級領導是教學氣氛和諧的主要關鍵,教師在營造氣氛時需考 量到㆘列原則:

(㆒) 積極指導,關懷學生:對於學習成就不佳的學生,多加指導、出於 內心去關懷學生,讓學生及其家長感受到教師協進學生學習的努 力。做學生學習問題的諮詢者、知識的經紀㆟、生命㆗的重要他㆟,

為學生生涯點燈指引前程。

(㆓) 養成學生良好生活習慣:良好的生活輔導使得學生習得正確的生活 坐息、生活態度。良好的習慣也可以成就學生的㆟生,特別是學生 的閱讀習慣、時間管理等都將影響學生的生涯發展。

(㆔) 提供學生正當休閒活動:提供學生參加運動、參觀展覽、訪問及聆 聽音樂會等,讓學生的精力有所發揮,增廣見聞及對藝術的欣賞。

在課餘之時,適當的活動可紓解學業㆖的壓力,讓學生的身心保持 在最佳狀態。

(㆕) 給予學生適當的期望:學生間有個別差異,如果教師對每㆒位學生

有相同的期望,這對於學習成就較低的同學是不正確的設定。教師

必須依學生的個別情況加以審度,與學生共同訂出或向學生表明合

理期望,學生認為期望是必須全力付出才能達到。學生感受到目標

非遙不可及,且在學習過程㆗教師也全力協進學習活動,自然學生

(35)

會努力達成預先設定的目標。

(五) 民主式的領導:民主式的領導優於獨裁式及放任式領導,學生對班 級事務、教學活動安排有參與決定的部分權利。學生有學習的自主 決定權,學習驅力也得以增強。

(六) 不同方式施教:對於不同程度的學生,「因材施教」是必須的。瞭 解學生的個別差異,找出最適合學生的學習方式,真正解決學生在 學習㆖的種種問題,才能幫助學生達成學習目標。

(七) 適切的幽默感:教師幽默的言談,在教學活動㆗可使氣氛變得輕 鬆、詼諧。學生不致感受到課業㆖的壓力,而且在愉悅的氣氛㆗教 師與學生便能在快樂㆗「教學相長」。

(八) 指導及建立學生正確的㆟生觀:學生有自己的㆒套正確處世哲學,

學生在㆟生有明確的方向及目標自然就不會惹事生非、胡作非為。

教師宜在班級教學時與學生討論㆟生的正確價值。

依循著㆖述原則,班級教學的氣氛自是可以營造出溫暖和善的感 受,教師在教學氣氛塑造㆖可採納以㆘的營造策略:

(㆒) 教師具備正確的教學哲學:正確的教學信念、思維及理念才能產 出正確的教學行動及教學內涵。教育無他,愛與榜樣而已!教師 的教學哲學指引著教學脈絡,決定著教學品質優劣。教師在教學 進行後宜作教學反省,省思教學改進策略。以求教學能夠更加精 緻美善。

(㆓) 用心投入,持續輔導: 「教育愛」的精神不只是口號!教師應有實 際的行動,展現對學生的實際關懷,對於學生的學習困難之處,

不斷㆞給予輔導協助,隨時反應學生學習的進步情況,讓學生瞭

解到他的付出是受教師所肯定的,也讓學生維繫學習的高度熱

忱。學習是不斷成長的過程,教師協助學生的全㆟發展是教師的

(36)

基本職份。

(㆔) 各種課程要兼顧:共同學科、專業學科或者通識學科都要兼顧不 可因教師自己所屬之科目而有所偏重。各科的平均發展,使學生 在各知識領域㆗皆㆒定程度的知識水準,這對於學生長遠發展甚 為重要。

(㆕) 生動活潑的教學:教學生動教師必須在課前作好準備,不是臨時

㆖台照本喧科。教師愈是備課充份,課程教學愈是能流暢、活潑。

(五) 良好的師生互動:師生關係的優劣也決定學生的學習成效,教師 如能與學生互動頻繁,瞭解學生需要,學生也瞭解教師對全班的 期許;在課餘之時多多與同學閒談,瞭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及困難 之處。適時提供學習方法及學習策略給予學生參考,與學生建立 良好互動。師生關係良善,教學時才能考量學生學習㆖的需求。

(六) 幽默風趣的談吐:在課堂㆖教師在單元轉換之時,可以運用笑話 或軼事來做為單元與單元間的潤滑劑,㆒方面可使得教學單元轉 換得更加平順流暢,另㆒方面笑話及軼事也讓教學氣氛融恰和諧。

(七) 老師專業㆖的廣度與深度:教師必先充實自我的內涵,豐富的知 識涵素才能使學生信服,令學生感受到教師專業㆖的權威。教師 也必須在自己的教學專業、學科專業及通識㆖多加涉擸,各種知 能的廣度及深度皆有足夠,以樹立教學專業㆖的威信。

(八) 良好的表達技巧:口才不是每位教師㆝生就具備的㆒項技能,但 是卻可以透過後㆝的學習來加強口語表達技巧。教師宜多多聆聽 名㆟演講以及閱讀口才訓練的書籍,以提昇教學時的表達能力。

(九) 營造學生主動負責與參與:教與學之間,教師及學生各有㆒半的

責任,,從教學設計與規劃、教學活動進行、教學評量實施以及

在教學氣氛㆖的營造㆖,學生也應參與其㆗才能有助於教師的教

學實施。同時,教學設計㆗有也學生的意見融入,學生可進㆒步

(37)

知道要學習什麼、如何學習以及評量是如何進行。學生有參與感,

課堂㆖及課餘之時學生會付出較多的學習時間及努力。

總之,學習應該是㆒件很快樂的事情,教師教學進行㆗宜創造出愉悅

的氣氛。此外,安全舒適的物理環境也是教師應該注意到的細節。學生在

如此氣氛及環境當㆗才能有最佳的學習效果。

(38)

第㆔節 ㆒般常見的教學策略

在教育界㆗常聽見的教學策略很多,發展至今較為成熟的教學策略主 要有:合作學習教學策略、能力本位教學策略、問題本位教學策略、學習 契約、檔案評量等等。本節就以㆖述幾項教學策略作為初步之探討。

壹、合作學習教學策略

在教學革新的趨勢㆘,許多的教學策略陸續㆞出現也相繼㆞隱沒。在 這種潮起潮落的起伏㆗,合作學習(cooperative learning)被發現不是㆒種 曇花㆒現的教學策略(賴春金、李隆盛,民 81) 。以㆘就合作學習的意義、

要素及其理論在教學㆖的運用的㆒番探討。

㆒、合作學習的意義

Cummings(1993)將合作學習定義為:「組織班級學習的方法,學生 組成小團隊㆒起完成作業(assignments) ,通過測驗及解決問題。」亦即學 生組成㆒個團隊㆒起工作完成㆒個成果(outcome)。合作學習是㆒種結合 教育學、社會心理學、團體動力學等領域的㆒種分組教學設計,主要是利 用小組成員間的分工合作、互相支援,去進行學習;並利用小組本位的評 核及組間比賽的社會心理氣氛,以增進學習的成效。目的在使學習活動成 為共同合作的活動,其成敗關係著團體的榮辱(林生傳,民 81)。

學生討論教材、分享意見及觀點,聆聽及思考別㆟的想法。激勵全體 組員努力完成學習任務(Jarvis,1993) 。團隊內的每㆒位成員需體認團隊學 習任務要成功,小組內的每㆒位成員就必須貢獻己力,講求合作、互相協 助,共同努力才能竟功。

合作學習是㆒種有結構、有系統的教學策略,教師依先備知識、態度、

(39)

性別、背景及學習型態,將學生平均分配於小組㆗,小組㆟數沒有固定(㆒ 般為 2~8 ㆟)教師可視學習任務的性質及困難度作㆟數的調整。最重要的 是小組成員異質性,鼓勵小組內成員互相幫助,以提高學習效果,並達成 團體學習的目的。合作學習可以成功㆞運用在任何學科領域(subject area)

或任何任務(task) ,甚至小學到大學各階段皆可有效㆞運用, 有效達成教 學目標(Dee,1991;Yackel & Wood 1991) 。合作學習的理論發展至今衍生了 許多的教學式態,㆒般常被運用的教學式態有㆘列幾種:學生小組成就法

(STAD)、小組遊戲競賽(TGT)、能力系統、拼圖法(Jigsaw)、小組加 速教學法或小組協力教學法(TAI) 、團體探究法(G-I) 、共同學習法(L.T.) 、 合作統整閱讀法寫作法(CIRC) 、協同合作法(Co-Co Co-Co)等等。教師 可以根據教材、年級或教學需要採用不同的設計(劉秀嫚,民 87)。

相較於傳統的學生分組教學,合作學習分組的設計㆖有許多的不同之 處,在表 2-11 ㆗以合作學習與傳統學生分組作㆒比較之後。吾㆟對合作 學習可以有更深㆒層的體認。

表 2-11 合作學習與傳統分組之比較

比較項目 合作學習 傳統小組學習

小組性質 混合能力、異質化 同質化 依賴性 積極、正向依賴 無依賴

目標 共同小組目標 個㆟目標

結構 具結構化 缺乏

績效 個㆟績效 紊亂、績效不佳

互動 面對面互動、社交技巧 無社交技巧 團體過程 團隊回饋、反應及目標設定 缺乏團隊運作 領導 分享、共同領導 指定㆒㆟領導

資料來源:http//www.nuohio.edu/~shermalw/kirk.html(2001)

簡言之,合作學習的以學生為㆗心,將學習主導權交還給學生,教師

只是負責教學管理、問題解答、學習導航的工作,和傳統老師講、學生聽

的模式截然不同(劉秀嫚,民 87),互助、團隊、共榮、共存是合作學習

數據

表 2-2 國內學者專家對教學的釋義  學者  定  義  呂達、李雪華  (民 54)  教學是依據學習的心理,運用適當的技術,指導學生自動學 習,以獲得生活㆖所必需知識、技能、習慣、理想和態度等, 而同時亦使教者獲得教學相長的㆒種活動。  方炳林(民 58)  教學簡單的說,就是教師指導學生學習的活動。詳細以言, 則是教師依據學習的原理原則,運用適當的方法、技術,以 刺激、指導、鼓勵學生自動學習的活動。  孫邦正(民 60)  教學含有㆔個意義: (1)教學要以學生的能力和興趣為起點; (2)教學是指導
表 2-3 國外學者專家及研究機構對教學的釋義  學者  或  機構  定   義
圖 2-2 策略管理程序(Bartol & Martin, 1998)
表 2-7 適應性教學法摘要表  教學法  內涵與意義  主要目的  協同教學法  由若干不同教學㆟員和技術 ㆟ 員 組 成 教 學 團 (teaching  team),共同計畫、合作進行 的教學方法。  ! 結合教學㆟員各別專長,提供學生最好的學習活動與內容。 ! 教 學 者 可 節 省 教 學 準 備 時 間。  個別化教學法  在大班級的教學情境㆘,為 了適應學生個別差異的學習 特性所採取的各種有效的教 學策略。並不限於㆒對㆒的 教學型態,教師可以針對幾 位學生的獨特興趣、能力、 性向、習慣或學習困
+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表演藝術:1.認識 世界傳統舞蹈類 型實際學習體驗 原民舞蹈與文化 2.實際體驗舞台 與劇場藝術魅 力。3.透過街頭 藝術、國際藝術 節的介紹,體驗

我們一般所探究的不僅是科學及其經驗 方式的問題―我們所探究的是人的世

 幫助教師掌握跨課程閱讀的理念,規劃實 踐的方法;透過校本經驗分享,促進教師

• 體驗到的學習內容(Lived object of learning):從學生

2-1 化學實驗操作程序的認識 探究能力-問題解決 計劃與執行 2-2 化學實驗數據的解釋 探究能力-問題解決 分析與發現 2-3 化學實驗結果的推論與分析

3) 日常逐步發展不同的學與教策略,尋求校內 ( 行政 ) 與校外 ( 資源 ) 支援,留意機會,以擴闊學生的學習 經驗. 4)

二、 學 與教: 第二語言學習理論、學習難點及學與教策略 三、 教材:.  運用第二語言學習架構的教學單元系列

在探索有關科學、創意、歷史、文化和故事 等知識的同時,體驗與別不同的奇妙學習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