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共分四節:第一節討論動機調整之理論內涵,第二節探 討社會動機的理論基礎究,第三節則探討動機調整的背景變項。
第四節討論動機調整策略之教學研究。
第一節 動機調整策略之內涵
學習動機一向被視為是影響學生學習的成敗因素之一,因些 有關學習動機方面的研究不在少數。過去對於「動機」一詞的內 涵或是定義,不同學派有不同的說法。自八 0 年代開始,學者提 出自我調整學習理論,強調學習者本身用來改進學習結果與學習 環境所使用的策略,意即學習者會設定學習目標,並依照目標與 環境的特徵來監督、調整與控制自身的認知、動機與行為(林桑 瑜,2002)。自此,動機調整概念儼然而生。本節分成兩部份,
第一個部份將說明動機調整策略的理論基礎,再者探究動機調整 策略分類架構的發展概況。
壹、 動機調整策略的理論基礎
國際間對自我調整在教育上的重要性的重視,在近幾年已有 戲劇性的提升。一個好的自我調整者不但可以主動採取認知、後
設認知策略,而且還會調整自己的情意與動機因素來完成學習任 務。換言之,動機調整(motivational regulation)的概念源於自我 調整學習理論。不同以往的動機研究,自我調整學習理論的誕生,
強調除了認知部分外,更應整合學習者在動機控制、行動控制與 情緒控制等調整行為。動機調整所強調的是個體在學習過程中,
能夠主動管理與調配的一種行為方式(Wolters,2003)。近年有 不少與動機調整相關的理論與研究,為了先對動機調整有初步的 認識,以下先陳述自我調整的內涵。
不同於過去教學與學習理論將學生視為一個被動反應角色的 觀點,自我調整學習理論視自我調整學習者為能主動有效地使用 不同的方式,去經營自身擁有之學習經驗者。自我調整學習者擁 有大量認知與後設認知策略,可以用來完成學業任務。同時,其 也能調整學習目標,以維持努力達成目標。此外,自我調整學習 者也精於監控、調整其策略,以應對不同的學業要求。簡言之,
自我調整學習者具後設認知、動機性、獨立性,能主動參與自己 的學習歷程(林桑瑜,2002;Wolters, 1998)。
近來的自我調整學習觀點認為,一個自我調整學習者能在學 習歷程中主動調整自己的思考與行為,以完成既定的目標。此種 優於非自我調整學習者的關鍵在於,自我調整學習者能夠有效管 理自己的學習經驗,根據不同的學習情境特性,調整與修正自身 的學習狀況,意即學習者自我調整策略的使用。許多研究(王明 傑,2003;林桑瑜,2002;程炳林,2002,程炳林、林清山,2000;
Wolters, 1998) 也發現自我調整學習者通常會有較佳的學習表現。
過去對於自我調整學習的研究重心,大多傾向於學習者學習過 程中的複誦、精緻化、組織或閱讀策略等認知後設與認知策略方 面,而鮮少探討動機與情感策略對學習者學習歷程的影響。有鑑 於此,近來許多自我調整學習論主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除了調 整自己的認知及後設認知外,也會對其動機、情感、行為以及學 習環境進行調整(林桑瑜,2002),而這種多面向調整策略的自 我調整學習觀點也已被若干實徵研究所證實(程炳林,2002;
Wolters, 1998)。
根據林桑瑜(2002)的觀點,自我調整策略(self-regulated strategies)定義為 :「學習者在學習歷程中,主動用來增進學習 效果的思考或行為,包括外在動機調整策略、內在動機調整策略、
訊息處理策略、後設認知調整策略以及行動控制策略」。從上述 五種自我調整策略中,可以看出多面向調整策略的特質。
目前有關自我調整學習的研究,除了從認知、後設認知與資 源經營層面去探討調整機制的運作外,也有部分的研究或是理論 觀點是以動機維持的觀點發展而成,認為動機與意志的掌控與調 整,也是影響個體行為的重要因素(李旻樺,2002)。
當面對某些會降低動機的情況時,學習者會透過一些方法來 維持他們在學習中的努力與堅持。這種當個體受到干擾情境影 響,將下降中的動機,再度激起提昇的行為,就是動機調整最主 要的概念。此調整機制的運用其實涵蓋了個體自我控制行為的意 涵,其也較動機調整更重視目標追求過程中意志的重要性。Kuhl
(1985)的行動控制論特別聚焦在動機調整中的意志力部分,其 將動機分為兩類,一是選擇的動機,其次是執行的動機。前者是
指個體在眾多競爭傾向中,最後選擇的意向;後者是指個體執行 最終意向的過程。根據 Kuhl 的觀點,個體經常同時存在多個動機 傾向,而這些動機傾向在歷經競爭比較後,最後突顯出來並形成 個體決策的動機傾向即為意向,而此意向的形成則與個體的動機 成分有密切的關係(程炳林,2002)。簡言之,從 Kuhl 的理論來 看待動機調整,動機調整應是個體採取意志力策略,控制行動,
調整與維持學習工作的努力與堅持,直到目標達成為止。
除了 Kuhl(1985)之外,也有其他學者從意志力控制觀點提 出動機調整的概念,同樣也是將這些意志力調整視為維持動機的 方式(Corno, 1989; Pintrich, 1999)。Corno(1989)認為自我調 整學習中的意志部分便是學習者進行課業學習時,能夠控制自身 保持專注以及協助跨越環境與個人阻礙的機制。意志是後設認 知、後設動機及後設情感過程中,具有控制與保護前述三者的心 理策略,因此意志扮演學習歷程中的關鍵要角。另外,Printrich
(1999)回顧與整理相關的動機與意志力策略,其主張動機調整 就是指這些用來監控、管理與調整學習動機的策略。
綜合前述,動機調整屬於自我調整學習理論的一環,而對於 動機調整的概念也涵蓋了意志力控制的成分。動機調整牽涉個體 採取某些調整策略的層面,因此自不同觀點的動機調整,所衍生 出的動機調整策略也有所不同。
貳、動機調整策略分類架構的發展
無庸置疑的是,學習者要有良好的學習結果,除了要能有效 運用若干調整策略外,維持或增加自身投入與完成學習活動的能
力與意願也是很重要的。由此可知,動機調整對學習的重要性
(Garcia & Pintrich,1998;Wolters, 1998)。從動機調整概念所發 展出的動機調整策略,近來也不乏探討學習者動機調整策略使用 之差異情形的研究。以下就動機調整策略的定義與分類詳述之。
一、 動機調整策略的定義
自我調整學習者被視為是個有自主權、深思熟慮以及有效能 的學習者。除了擁有技能或是認知能力之外,諸如意志力或是動 機傾向,也可以用來控制自身的學習(Wolters, 1999)。學生主動 調整自我動機也被視為是一種自我調整學習的能力,而且能自我 調整其動機的學生比那些無法調整自己動機者更能提醒自己投入 努力並成功完成學習工作。
雖然歷來動機調整策略被界定成不同的名稱,但是基於自我 調整學習模式,這些學習者用來維持並增加其努力或堅持的行動 策略統稱為[
動機調整策略(Wolters, 1999)。動機調整策略特別用在提升學習 者不足或是逐漸降低的學習動機,並幫肋學習者增加學習持續 力,以順利完成課業目標。此外,在學習過程中,學習者的學習 目標可能會受到外在環境或是個人因素所干擾。因此,學習者需 要某些保護目標或是落實具體行動的意志。動機調整策略也可以 代表一種行動取向,該行動取向能有效運用調整機制,改變對學 習的不利因素,並增進個人學習動機。
學習者對於學習工作所投注的努力,可能會因自我目標的設 定、個人自身信念或是對學習工作的認知而有所差異,因此,學 習的持續度與個人行動控制策略的使用有密切關係(李旻樺,
2002)。前述提及,學習動機的維持與行動控制有關,意即動機 調整策略也涉入意志力的層面,部分學者對於動機調整策略也有 不同的看法(Corno, 1989;Kuhl, 1985;Pintrich, 1999;Wolters, 1998, 1999)。如 Kuhl(1985)提出的行動控制策略,其後 Corno(1989)
也進一步擴展 Kuhl 的行動控制策略,將之應用於學習情境中。另 外,Printrich (1999)也從意志力觀點提出一套意志控制策略。
綜合前述,所謂的動機調整策略主要是當學習者在學習過程 中,因分心物干擾而處於動機下降的學習情境時,藉由提升自我 控制感,調整與增強自身的學習堅毅、努力或控制周遭環境的一 種因應做法,就本質而論,持續的學習動機維持乃是動機調整策 略使用之核心所在。
二、動機調整策略的分類
誠如上述,基於不同切入的角度,許多學者對於動機調整的 概念、內涵或是策略的分類架構各持己見,就連類似的策略概念 也有多樣化的名稱(Pintrich, 1999)。現就各學者對動機調整策略 的分類發展分別述之。
Kuhl(1985)從意志力控制的角度提出動機調整方式。她認為個 體為了確保意向的達成,會採取各種行動控制策略來保護欲完成的意 向,直到該意向順利的達成。簡單來說,在達成目標的過程中,個體 經常會遭遇其他行動意向或分心物出現的干擾。此時,個體為了確保
意向的達成,就必須採取各種行動控制策略來保護欲完成的意向,直 到該意向的順利達成,這種行動控制策略的技巧使得個體在追求目標 的過程中,能夠不受其他分心物的干擾。
就 Kuhl(1985)的觀點來看,行動控制策略包含主動注意的 選擇、編碼控制、情緒控制、動機控制、一般情境控制與訊息處 理精簡六種策略。主動注意的選擇策略是指個體對與行動意向有 關的訊息給予選擇性注意,意即該策略能促使個體選擇性注意與 行動意向有關的訊息,並且抑制競爭意向的訊息處理,編碼控制 策略是指個體對與行動意向有關的訊息特性做選擇性編碼,以促 進意向的保護性功能;情緒控制策略指對破壞行動意向的情緒狀 態加以抑制,以促進意向的保護性功能;動機控制策略指的是從 自我調整過程到個體自己的動機回饋關係。當個體追求目標的過 程中,若發現自己動機不夠強,也就是現存意向不夠強烈時,個 體會採用選擇性支持現存意向的訊息處理模式,將增強現存意向 的自我調整過程活化;一般情境控制策略是由跟動機控制、情緒 控制有關的策略所發展出來的,情緒、動機的狀態可以藉由操弄 環境而加以改變,也就是說個體能夠透過一般情境控制來保護自 我行動意向。最後,訊息處理的精簡策略與訊息處理的停止規則 有關。當個體認為過度考慮可能的行為選擇會妨礙其當前意向的 執行時,意即評估行為選擇的過程則應該要適可而止。
其次,Kuhl(1985)的行動控制論原先是用來解釋個體對自 身行為的自我調整方面。其後由 Corno(1989)將 Kuhl 的行動控
制策略進一步擴展至學習情境中,其依據學習情境的特性,將行
動控制策略又區分為自我控制的內隱與外顯策略兩大類,其中內 隱策略包含認知控制、情緒控制與動機控制三個策略,外顯策略 包含工作情境與他人的控制兩個策略。相較 Kuhl 與 Corno 的行動 控制策略,兩者皆包括動機控制一項(參見表 2-2-1)
表 2-1-1 Corno(1989)行動控制策略類別
Ⅰ 自我控制的內隱歷程 . A.認知控制
B.情緒控制 C.動機控制
1.注意力控制 2.編碼控制 3.訊息處理控制 1.誘因的擴增 2.歸因
3.教導
Ⅱ 自我控制的外顯歷程:環境的. 控制
A.工作情境的控制
B.工作情境中他人的控制
1.工作控制 2.情境的控制 1.同儕控制 2.教師控制
引自 Corno, 1989, p.119
其後,Wolters(1998)在以大學生為對象的研究中,綜合 先前意志力與動機研究所得出的動機調整範疇(如注意、環境、
情緒與訊息精間策略)、動機研究中之重要因素(如外在動機策 略、精熟策略、自我效能與價值)、Purdie 與 Hattie 的研究(意志 力策略)以及配合該研究設計,將動機調整策略分為表現目標、
外在酬賞、工作價值、興趣、精熟目標、效能、認知、求助、環 境、注意、意志力、情緒、其他動機與其他 14 種策略類型。
此外,排除其他動機策略與其他策略兩項,Wolters(1998)
又將剩餘 12 種策略分為四個範疇,分別為外在調整策略(表現目 標與外在酬賞)、內在調整策略(工作價值、興趣、精熟目標與 效能)、意志力策略(環境、注意、意志力與情緒)以及訊息處 理策略(認知與求助)。
另外,在 Wolters(1999)針對高中生之動機調整研究中,則 沿用先前研究所歸納出的五種動機調整策略,包含強化興趣策 略、表現取向自勉策略、自我後果策略、學習取向自勉策略以及 一般情境控制策略。其中,強化興趣策略包括學生將學習工作調 整得更具挑戰性、趣味性以維持堅持下去的意願與行為之策略;
表現取向自勉策略包括強調著重或清楚表達自己已確認好完成工 作理由之策略;自我後果策略包括學生為了其學習活動,所建立 提供自己外在酬賞的策略;學習取向自勉策略包括學生調整其努 力與堅持之內在動機,以完成學習工作的策略;以及一般情境控 制策略包括學生努力減少周遭環境分心物策略。
最後,Pintrich(1999)整理過去有關動機與意志力策略的硏究,
亦也提出包含動機控制、情感與情緒控制、行為控制與環境控制 四種意志控制策略。其中動機控制策略指監督、調整與控制自己 各方面動機的策略,又分為自我效能控制、歸因控制、興趣的提 升、實用性或重要性的提升、提供奬賞、自我誘導精熟目標與自 我誘導表現目標七種策略;情感與情緒控制策略意謂監督、調整 與控制正向與負向情感與情緒的策略,又分為增加正向情感或情 緒、減低負向情感或情緒與為求正向結果而誘發負向情緒三種策 略;行為控制策略是指監督、調整與控制實際行為的策略,又可
分為選擇行為的控制、努力與堅持的控制、適應性求助的控制與 時間使用的控制四種策略;環境控制策略包括監督、調整與控制 環境三方面的策略,又細分成工作與材料的控制、一般情境的控 制與他人的控制三種策略。
國內方面,林桑瑜(2002)硏究高中生自我調整策略使用情 形,曾提出外在動機調整與內在動機調整策略的分類,前者包括 讚美、分數或成績、和他人比較與自我酬賞四種策略;後者包括 精熟、價值、效用或實用性、興趣以及效能五種策略。此外,李 旻樺(2002)歸結歷來學者對動機調整策略的相關分類,並從動 機維持的角度,探討高中學生提高學習動機與維持學習持續力的 做法。其所謂的課業學習動機調整策略,是指個人在不同的學習 困境中,用以增強學習動機的方法。這些策略包含學業成就競爭、
精熟興趣提升、學習情境與資源安排、自我控制以及酬賞設定與 調整五大類策略。其中,學業成就競爭策略指一些以成就取向為 主的動機調整策略;精熟興趣提升策略指透過學習興趣與價值的 提升來提高個人學習動機的策略;學習情境與資源安排策略指藉 由某些外在的協助以及學習情境的管理,來提高一個人在學習歷 程努力的策略;自我控制策略指經由自我內言來提高個人對於學 習的責任,其也包括意志力控制的過程;酬賞設定與調整策略指 藉由某些酬賞與增強物的設定,來激勵自己繼續堅持在目前學習 當中的策略。
表 2-1-2 各學者對動機調整策略之分類彙整表
(修改自蘇嘉鈴,2004)
學者(年份) 調整策略分類
Kuhl(1985)
1.主動注意的選擇 2.編碼控制 3.情緒控制 4.動機控制 5.一般情境控制 6.訊息處理精簡
Corno(1989)
1.自我控制的內隱歷程
(1)認知控制:a.注意力控制 b.編碼控制 c.訊息處理控 制
(2)情緒控制
(3)動機控制:a.誘因的擴增 b.歸因 c.教導 2.自我控制的外顯歷程:環境的控制
(1)工作情境的控制:a.工作控制 b.情境的控制 (2)工作情境中他人的控制:a.同儕控制 b.教師控制
Pintrich(1999)
1.動機控制:(1)自我效能控制(2)歸因控制(3)興趣的提昇 (4)實用性或重要性的提升(5)提供獎賞(6)自我誘導精 熟目標(7)自我誘導表現目標
2.情感與情緒控制:(1)增加正向情感或情緒(2)減低負向 情感或情緒(3)為求正向結果而誘發負向情感
3.行為控制:(1)選擇行為的控制(2)努力與堅持的控制(3) 適應性求助的控制(4)時間使用的控制
4.環境控制:(1)工作與材料的控制(2)一般情境的控制(3)他人 控制
Wolters(1998)
1.內在調整策略:(1)精熟目標(2)工作價值(3)興趣(4)效能 2.外在調整策略:(1)表現目標(2)外在酬賞
3.訊息處理:(1)認知(2)求助
4.意志力策略 :(1)環境(2)注意(3)意志力(4)情緒 Wolters(1999)
1.自我後果 2.一般情境控制 3.表現取向自勉 4.學習取向 自勉
5.強化興趣 Woleters
(2003)
1.自我酬賞 2.目標導向的自我對話 3.興趣提升 4.環境建 構
5.自我設限 6.歸因控制 7.效能管理 8.適性目標設定 9.情 緒調整
林桑瑜(2002)
1.外在動機調整:(1)讚美(2)分數或成績(3)和他人比較(4)自我 酬賞
2.內在動機調整:(1)精熟(2)價值(3)效用或實用性(4)興趣 (5)效能
程炳林(2002)
1.內在動機調整:(1)實用性或價值的提升(2)增強興趣(3) 自我誘發的精熟目標(4)自我效能的誘發
2.外在動機調整:(1)設定外在酬賞(2)自我誘發的表現目 標
李旻樺(2002)
1.學業成就競爭 2.精熟興趣提昇 3.學習情境與資源安排 4.自我控制 5.酬賞設定與調整
蘇嘉鈴(2004)
1.動機控制策略:(1)內在動機控制策略: .Ⅰ 自我效能強化 .Ⅱ 興趣強化 Ⅲ 實用價值強化 .. Ⅳ 精熟目標 (2)外在動機控制策略:Ⅰ 提供獎賞 .. Ⅱ 表 現目標
2.情緒控制策略:(1)正向情感(2)負向情緒刺激
3.意志力控制策略:(1)自我要求控制(2)努力堅持控制 4.行為控制策略:(1)選擇行為控制(2)適應性行為控制(3)時間 經營
5.環境控制策略:(1)一般環境控制(2)他人控制
另外,程炳林(2002)整理國內外相關研究後,認為動機控制可區 分為內在動機調整及外在動機調整兩類。其中,內在動機調整策略包含 實用性或價值的提升、增強興趣、自我誘發的精熟目標、自我效能的誘 發,至於外在動機調整策略包括設定外在酬賞、自我誘發的表現目標。
前述提及過去對動機調整策略之分類整理請參見表 2-1-2。
鑑於過去有關動機控制的研究雖然眾多,但是都太過於廣泛,或出 現分類不清楚的問題,Pintrich(1999)整理過去相關動機與意志力的研 究,建構出包含動機控制、情感與情緒控制、行為控制與環境控制四大 類的意志控制策略,其中每一大類又可加以細分(參見表 2-1-3)。根 據 Pintrich 的說法,過去多數探討動機調整策略分類的研究,時常出現 使用不同策略名稱代表同一個概念,導致動機調整策略的分類架構出現 策略概念互有重疊混亂之問題。因此,應當對動機調整策略的分類架構 進行釐清與擴增的研究工作。
表 2-1-3 Pintrich(1999)的意志控制策略種類
學者(年份) 意志控制策略種類
Pintrich
(1999)
1.動機控制:
(1)自我效能控制(2)歸因控制(3)興趣的提升(4)實用性 或重要性的提升(5)提供獎賞(6)自我誘導精熟目標(7)自 我誘導表現目標
2.情感與情緒控制:
(1)增加正向情感或情緒(2)減低負向情感或情緒(3)為求 正向結果而誘發負向情感
3.行為控制:
(1)選擇行為的控制(2)努力與堅持的控制(3)適應性求助 的控制(4)時間使用的控制
4.環境控制:
(1)工作與材料的控制(2)一般情境的控制(3)他人控制
Wolters(2003)又根據學者們的分類方式加以擴充,認為動機調 整應該包括:精熟取向自我對話、表現取向自我對話、目標設定、
興趣強化、情緒調整、環境資源建構、效能管理、自我酬賞、歸 因控制、自我設限、他人控制等策略,並提出動機調整未來努力 的方向有下列四個:一、對動機調整層份的再釐清。二、解決發 展上的差異問題,未來可針對不同年齡的兒童深入瞭解其發展上 的差異。三、編製良好工具,來測量動機調整的使用狀況。四、
加強教學方案的設計,讓不同領域、不同需求的學習者可以從教 學中受益。
基於上述討論,本研究擬 Wolters(2003)分類架構為主軸,並統 整各學者的觀點,編製良好工具,並設計教學方案,以考驗對國中學 生的教學成效。
第二節、社會動機的理論基礎
「人為什麼會努力學習?」不僅是教師、家長甚至是學習者 本身亟感興趣的問題,也是教育心理學家所欲探討的核心主題。
西方心理學家早期是以心理需求理論、特質論來回答這個問題,
認為努力工作與否,主要是受到各種內在心理需求的驅動,或追求各 種不同層次的需求滿足。六 0 年代中期以來,學習動機的主要理論則 大多將動機視為受到情境影響的心理狀態,如成就動機理論、目標設 定理論、期望價值理論等。
上述這些理論,相當程度反映出西方社會文化脈絡對於學習 動機議題關注的焦點,不外是個人需求層次的滿足,工作價值的 理性評估、投入與成果的社會比較、短期目標的達成與否。對於 學習情境中各種複雜的人際關係可能造成的影響,都鮮少論及。
此種現象符合社會學者葉啟政(1991)的提醒,目前西方社會學 的研究特性,其實只是接受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對其社會互動關 係所持的基本價值及認知態度,來對社會現象從事概念上的分 析、還原與重建。因此,在華人社會研究動機時,就不能侷限於 思考學習對個人的意義,必須將個人的學習動機放在「關係主義」
的社會文化脈絡下,才能獲得更深刻的理解。
在關係脈絡對動機的影響方面,Ho(1993)曾經提出「關係取 向」的概念,認為華人社會中,自我與非自我的界線不清、人我疆界 不明,個人往往無法從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中抽離出來,對自己的目
標和意願並沒有很強的自覺。因此,單獨的個體或學習任務本身並不 適合做為分析動機的單位。
由此推論,「人為什麼會努力工作或學習?」在講究關係的 華人社會中絕非只是個人需求的滿足、追求成就的自我實現而 已。學習動機對個體而言,具有深奧、複雜的意涵。楊國樞(1992)
在建構華人的成就動機概念時,也將關係脈絡視為華人社會成就 取向的主要特徵之一。而家庭、學校、同儕是個體成長環境中,
最重要的社會人際網絡,有可能成為激發個體產生或維持學習動 機的主要動力。
如上述所言,要瞭解動機的社會歷程就不能忽視社會人際關 係的影響因素。本研究擬從社會文化的研究取向,勾勒出影響學 習動機的社會脈絡,以突破過去研究的侷限。並依照「知覺的社 會經驗→動機狀態→學業表現」(Wentzel,1999)的分析架構進 行探討。期望能夠對個體社會化歷程中的動機來源及彼此的關係 有更深入的瞭解,進而提出一個社會動機的整合模式。
一、社會動機的理論內涵
人是群性的動物,個體每天都在努力建立及維持人際關係,
以追求社會認同及體驗被隸屬的感受,並從被接納的人際影響歷 程中,內化別人的價值觀,形成自己的信念系統。最近學者提出 一個觀點:在社會化歷程中發展順利者,其在學業的表現也較成 功。因此不少學者開始對學業成就之社會層面的影響機制產生濃 厚的研究興趣,他們都共同主張探討學習者在生活中與重要他人
互動的經驗與感受,有助於瞭解個體的課業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 成功的原因(Juvonen & Wentzel,1996;Wentzel,1999)。
事實上,社會因素與學習成就及學校適應有關並非新的觀 點。然而,解釋學校動機的影響機制及歷程,迄今仍是一個未知 的領域,也是研究者面臨的挑戰(Dweck,1986 ;Graham,1996)。
為 了 探 討 社 會 動 機 對 學 習 成 就 與 動 機 調 整 的 影 響 機 制 , Wentzel(1999)經過長期的觀察與研究,從發展的角度提出了「知 覺的社會經驗→動機狀態→學業表現」的歷程模式。模式中知覺 的社會經驗主要是聚焦於家庭、學校、及重要同儕的互動體驗。
個體在與這些重要他人的相處過程中,會去接納社會認可的目 標,以滿足社會關係性與隸屬感的需求。當這些需求被滿足,個 體會建立正向的自我基模、幸福感與肯定的價值感。更進一步會 傾向於採納適性的目標,與自我調整的行為來持續滿足這些需 求,如此一來,也間接提高了其學業成就。
二、社會文化的研究取向
瞭解學生如何學習,以及幫助學生可以順利地在不同教育系 統中發展良好的自我調整行為,一直是教育心理學關注的議題。
最近發展心理學的學者特別強調影響個體成長與適應的因素繁 多,個人的心理與能力特質已不再是決定學習成功的唯一因素
(Dweck,1999)。即使是擁有某項特殊才能的資優學生,他們也 容易出現低於期望水準的學業成就,被排拒於校門外,或是遭受 被退學的命運。因此瞭解並掌握幫助學生成功達成教育目標的因 素就顯得相當重要。許多研究不斷強調動機與自我調整在學校的
成功適應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有鑑於此,探討促進個體自我調 整的相關因素就顯得特別重要。
社會文化取向的學者主張:發展是崁入於社會關係與環境的 脈絡,學習是個體與世界持續互動的歷程。換言之,學習是社會 經驗的結果(Berndt, 1999; Grolnick, Kurowski, & Gurland, 1999; Ryan, 2000; Wentzel, 1999)。不同的社會脈絡提供不同 的人際歷程,對學習目標的設定與動機的提升也有不同的作用。
因此研究者必須採取巨觀與微觀的角度,一方面從統整的角度,
探討個體在社會化歷程中,社會環境重要變項間的交互影響;一 方面深入分析各個環境變項對個體動機調整與學業成就的影響機 制(Duncan & Raudebush, 1999; Wentzel, 1999)。
綜合上述所言,本研究擬彌補過去研究的不足,結合社會文化 的觀點與社會動機內涵,深入探討個體社會化歷程中的動機調整 機制。
第三節 影響動機調整的背景變項研究
根據學者們的主張:家庭、學校與同儕三個環境變項在個體 的社會化過程扮演相當關鍵的角色(Berndt, 1999; Wentzel, 1999)。
不僅影響學校生活的適應,也會影響自我調整行為與學業成就。
以下分別加以探討
一、影響動機調整的家庭歷程
教育的目的是要培養自我調整的終生學習者。如前所述,自 我調整的形成與發展,必須要從個人所處的文化脈絡去思索,才 能瞭解其根源,而從家庭社會化歷程的瞭解著手,是一個重要途 徑。有關家庭變項影響個體的學習已累積相當豐富的資料,並且 相當一致的肯定家庭因素的影響力。過去這些研究的核心概念係 以社會階層化、父母特質或家庭結構為主要焦點,著重於分析父 母的教育程度、收入與職業形成的家庭階層如何影響孩子的學業 成就,並進而從學業表現相近中,歸納出相似的家庭結構與行為 因素。事實上,根據這些研究所預測的結果,往往與實際狀況間 存在著不小的差距。在控制個人差異的情況下,來自低劣家庭資 源的孩子往往被預測為學業成績不良,缺乏自我控制的能力。然 而現實生活中,來自貧困家庭的孩子一樣有優秀的學業表現,以 及良好的人格特質,有些表現甚至超越中產階級的孩子:而來自 富裕家庭的孩子,也常有學業失敗或適應困擾的情形(吳明燁,
2002)。
O’Connor(2000)指出以往側重社會結構的差異性與次文化因 素的觀點,只說明了不同社會團體間的差異,卻無法說明團體內 的差異是如何造成的。依據學者們的觀點,學業成就、自我效能、
工作價值與目標定向,並非單純受到家庭社經地位的影響,而是 個體在成長過程中,觀察自己的種族、家庭地位、父母期望,而 形成一種自我基模與教育追求的定位。根據家庭系統理論的觀 點,子女學業成敗是整個家庭的運作結果。換句話說,子女不適 應的表現可能是家庭功能無法發揮的徵兆。基於此,僅以家庭的 外顯資源來判斷或預測個體的發展表現有欠周詳。依據學者們的 研究推論,家庭對於子女的教育成就的影響最主要不在家庭提供 多少經濟或設備資源,而在於父母與孩子的互動過程中,創造的 家庭目標結構、家庭凝聚力,對學習活動的重視,以觸發個體追 求成就的企圖心與抱負水準(Grolnick ,Benjet ,Kurowski,&
Apostoleris,1997;Grolnick & Ryan,1989;Grolnick &
Slowiaczek ,1994)。
為了突破過去研究的困境,許多研究者開始檢視家庭關係特 性與個體調整能力發展的關係。Strage, A. & Brandt, T. S.(1999)以 236 位大學生為對象,請他們填寫匿名的自陳式報告,結果發現父 母的管教方式(權威型、苛求型、支持型)可部分預測大學生的 學業表現、自信心、堅持力、工作投入程度,以及與教師的互動 關係。相較於樣本的大三、大四學生,父母的管教方式對大一新 鮮人在學校適應上,有比較高的預測力。
心理學的依附理論非常強調親子安全的依附關係,對孩子的 情緒調整與社會適應有重要的影響。有一些研究顯示:安全的親
子依附關係確實可以幫助從高中轉換到大學的新生成功地適應具 有開放又自律特色的大學校風(Kenny & Donaldson, 1991; Lapsley, Rice, & FitzGerald, 1990; Lapsley, Rice, & Shadid, 1989; Larose &
Boivin, 1997)。
Gronlonic 與 Ryan (1989)訪談 114 位母親與父親,並測量他 們 3 至 6 年級小孩的自我調整分數,結果發現雙親在教養方式量 表的自主性支持表現越高者,孩子的自我調整能力越佳,而且這 項評量結果除了量表資料外,還包括教師的課堂觀察,以及同儕 互評。另外,本研究也發現雙親對學校活動的涉入程度越高,孩 子在學業成就與學習策略的使用越好,這項結果也在其他研究中 的到支持(Cone, Delawyer, & Wolfe, 1985 ;Stevenson & Baker, 1987; Epstein, 1990)。
Grolnick 與 Slowiaczek (1994)的研究結果挑戰傳統的觀點,
他們提出一個多向度的概念,主張父母參與、家庭凝聚力、對孩 子的閱讀技巧、數學解題表現,以及成就動機都有正向的促進效 果,但是這個影響不是直接的,而是透過動機信念的中介變項,
如知覺的控制感、自我效能與自我調整策略影響學業表現。更有 趣的是,母親參與和孩子的學業成就這個影響關係是雙向循環 的,即當孩子在校表現佳時,母親的參與度更高,持續時間越久。
最近 Gronlnick 與 Mazno (1997)進行一個連續三年的縱貫研究,
對象包括 209 位中高年級的學生、母親和 28 位老師,仔細評估母 親的參與係透過孩子知覺的自我效能感而提升孩子的數學和閱讀 的表現,而且孩子的希望感受呈正向成長。
在目標領域的研究領域,Gonzalez-Pienda, Nunez, Gonzalez-
Pumariega, Alvarez, rocess, 與 Garcia (2002)以結構方程式研究發 現,父母涉入行為非直接影孩子的成就,而是透過個人的動機系 統,如自尊、成敗歸因而影響。Elliot 與 Mcgregor(2001)認為父母 對孩子行為的負向回饋方式與孩子的逃避表現目標及逃避精熟目 標有正相關:然內國內李仁豪、余民寧(2003)的研究沒有得到 相同的結論。因果關係的研究本來就需要多方的證據來加以驗 證,未來可以朝此領域繼續努力,千萬不可冒然斷定父母對孩子 社會化過程的效能感與目標導向之建立是沒有影響的,而疏忽子 女趨向目標的教育機會。
綜合上述的研究可以發現,家庭對孩子學業表現、認知能力、
自我監控能力的發展,在越年幼階段越明顯,特別是在小學階段。
國中生正與家庭處於離-合的階段,從依賴隸屬到邁向個體化的過 渡期,究竟父母參與、家庭提供的文化資本、與家庭目標導向,
如何影響他們的學業成就和動機調整能力,仍待進一步釐清。
二、影響動機調整的學校因素
學者們認為目標導向是情境與歷程的變項(程炳林,2003;
Elliot, 1997, 1999; Urdan, 1997),這表示目標導向不僅是可以操弄 或介入的變項,同時也更容易受到情境與歷程因素的影響。基於 此,課室情境中的目標結構、同儕的目標結構及家庭情境中的目 標結構對發展個體目標結構的影響值得深入探究(程炳林,2003)。
學校環境對自我調整學習的影響主要透過兩方面:一是教室 內的師生互動、教室氣氛;以及教室內所塑造的教室結構。另一 個則是同儕互動,所塑造的學習文化。
Harter (1996)認為教師與同儕是除了家庭外,對學生影響最大 的角色。教師的教學方式會明顯影響學生的學習動機,以及動機 傾向,而師生關係的良好與否,也會影響個體的學習動機與自我 效能感。Eccles 和他的同僚(1990),以及 Groot(2002)發現孩子 在不同轉換階段,教師的人格特質與教室經營的方式明顯影響孩 子的學校適應是否成功。另外,學生若知覺到老師對他有高度的 期望,或知覺到老師的關懷,也會表現主動參與的學習行為
((Blumenfeld & Meece, 1987; Blumenfeld, 1992;Schunk, 1990, 1993)。
許多社會心理學家研究教室環境對學生能力知覺的影響。結 果發現:教室的某些因素確實會影響學生的能力知覺。MacIver et al. (1991)進一步考驗「能力知覺、價值、與努力之間的因果關係」。
受試是 322 位中學生。研究結果發現:學生的能力知覺直接影響 對學習價值的判斷,能力知覺較高的學生其努力程度較高。因此 教師配合各種教學策略與評量方式,製造機會讓學生有成就感,
有助於提升學生自我能力知覺,進而更願意主動學習。隨後 Perry ,Vandekamp,Mercer 與 Nordby(2002)使用深度訪談方法,也 發現師生的口語互動確實有助於提升孩子的自我效能,並進兒影 響其閱讀及寫作之自我調整策略的發展。
有關學校情境如何影響個體自我調整學習的研究,大部分的 焦點都集中在目標導向的課室環境因素之探討。Anderson 與 Anderson(1990)研究教師的教學目標導向發現:教師的目標導向 是教學與學習歷程的重要因素,它促使教師採用不同的教學行為 與價值判斷或決定。而教師的目標導向是一個穩定的心理建構,
促使教師改變目標導向的因素主要是學生的行為表現。有經驗的 教師會依據學生的需要或學習表現調整其目標導向,因此教師也 是影響學生目標導向的因素之一。從文獻中也可發現,當學生知 覺到學習活動對自己有正面意義時,較易促進「學習的目標導向」
(Brophy, 1987; Garcia & Pintrich, 1991)。此外當學習活動是負挑 戰性、有趣的、有把握的(正向的控制知覺),也比較會引發內 在的學習動機(Dweck, 1988; Harter, 1981; Mizell et al., 1993;
Pintrich, 1993)。
Nicholls 與 Miller (1993)以 62 位高中生為對象,進行代數學 習的實驗,以檢驗小組合作或傳統講授的方式何者效果較佳。經 過十八週的教學訓練之後,比較合作組、傳統講授組(控制組)
之間的差異。結果顯示:合作組在學習的目標導向、自我效能、
成就分數與學習價值等各個評量指標上,均優於或高於傳統教學 組。可見教師所採用的教學方式會影響個體的自我調整能力發展。
除此之外,教師與學生建立的關係,也是課室環境中影響學習 動機調整的重要的因素。在高度溫暖支持的環境下,學生可能會 感受到很大的鼓勵,對學校的情感連結較正向,因此會積極使用 策略與額外的努力(Ames,1992)來激勵自己表現與學業成就有 關的適應行為(Birch & Ladd,1996)。
然而,Shaps,Battistich 與 Solomon(1997)卻發現教室內的氣 氛、教師班級管理方式與師生關係對於其學業成就行為沒有良好 的解釋力。由上述的研究可以發現,教室目標結構導向,以及師 生關係對其動機調整能力的影響,值得進一步加以檢驗。
三、影響動機調整的同儕因素
青少年最大的發展特色是同儕的影響力逐漸提升。過去有關 同儕關係的研究均著重於同儕對健康與反社會行為的影響,現在 則將重心逐漸轉移到對個體學校適應的研究。大多數學者認為同 儕社會網路的建立,除了滿足隸屬感的需求外,也有助於激發學 習者的內在動機與努力控制(Kindermann,1993;
Kinndermann,McCollam,& Anderson,1996)。Altermatt 與
Pomerantz(2003)以 929 位 46 年級的學生為對象,探討同儕之間有 關能力信念與動機信念的發展,結果發現,經過一學期密切的互 動後,彼此在動機信念與學習理由越來越相似。其中歸因方式受 好朋友或重要友伴的影響最強烈,其次是對學習導向的一些看 法。至於一般同儕則對個體的歸因風格與目標導向則沒有發揮其 影響力。
Schunk 與 Hanson(1985)以小學生為對象。控制其先前的成敗 經驗後,發現自我效能感、情緒管理的策略會受到同儕的影響。
而 Wentzel & Caldwell(1997)經過長期的資料蒐集過程,發現同 儕對六年級學生的不適應行為有直接效果,但對學業成就影響則 是透過間接的影響作用。
Scher(1984)以美國兩所中學生為對象,探討社會支持網絡 與統整危機的關聯性。結果發現:自我統整程度低者,比較傾向 過度依賴家人的支持;而自我統整程度高者,較能在同儕的支持 與來自於血源的支持之間獲得平衡,且較滿意於他們所建立的社 會支持網絡。
然而,也有研究者指出同儕的影響力在越小年齡階段的影響 力越大,待高中以後,則慢慢消長(Ladd,Kochenderfer,
Coleman,1996)雖然如此,Berndt 與 Keefe(2002)的研究依然發 現,友伴的特質與歸因方式對於中小學生的做決策能力、規劃與 調整能力仍是有顯著影響。
基於上述的文獻探討,同儕的影響方式係透過親密朋友或重 要友伴的特質及其抱持的信念而影響其生活適應與自我調整能 力,雖然目前結果仍很許多分歧,但就發展階段來看,友伴因素 是不容輕忽的影響力。需要更多研究累積實徵資料來幫助青少年 經營成功美好的學習生活。
第四節 自我調整學習的教學研究
一、自我調整學習對的重要性
學習適應與課業問題一直是中學生深感困擾與生活壓力的主 要來源(林清文,2003)。事實上,中學生的學習失敗並非肇因 於能力因素,而是來自於學習過程。究其原因,這與台灣升學主 義的桎梏有關。長期以來,升學壓力使得中小學的學習,一直處 於被動、制式化的學習模式。由於未建立正確的學習方法與學習 態度,使得多數學生在嘗試摸索的過程中深刻體認到習得無助 感,以及「學如何學」的重要性。因此教導學生成為主動積極的 自我調整者,應獲得更多的重視。
二、自我調整教學的相關研究
自我調整學習(self-regulation learning)是學生在教室情境裡 有關學習適應和學業成就很重要的議題。雖然不同學者提出不同 的理論模式,但他們都有共同的假設,即學生能積極的調整他們 的認知、動機或是行為,以及經由這些不同的調整歷程,達成他 們的目標,以及更好的成就(Zimmerman, B. J. & Schunk, D. H., 2001)。過去自我調整學習的研究(程炳林,2003;張景媛,1991:
林清文,2003;Zimmerman, & Martines-Pons, 1990)多數都能支持 自我調整的學習者會有較佳的學習表現的論點。因此,許多學者
企圖設計方案,教導學生自我調整的策略,在某種程度上,這些 方案是成功的;但仍有許多待解決的議題。
MmcKeachie ,Pintrich, 與 Lin (1985).設計了一套學如何學的 課程,發現學生在 GPA 的成績有一些影響,而且降低了考試焦慮。
除此之外,研究也發現動機因素在自我調整的學習因素中扮演非 常關鍵的作用。
Butler(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根 據 Zimmerman(1991)的自我調整學習理論,發展一套策略內容學習方 案(Strategic Content Learning,簡稱 SCL)。他們將策略內容融 入課程中,教導有學習障礙的學生、大學生及成人,透過和老師 共同建構有效的學習策略,以及檢討回饋,幫助學生發展正向的 自我效能感和建設性的歸因訓練。簡言之,SCL 模式特別強調自 我省思的練習,鼓勵學生小心分析工作或學習的目標、評鑑篩選 的方法,與監控策略應用的品質。總之,SCL 的策略教學內容,
涵蓋了豐富完整的自我調整策略,但經過教學實驗的評估後,發 現效果並不穩定。有些人具有豐富的策略知識與技巧,卻缺乏動 機調整策略,完成學習的任務。由此也引發了另一個重要的的問 題是:學習是一個複雜的任務,僅教導學習策略,對提升成功的 表現會有所不足。要長期提升自我調整的使用效果,學習者是否 具有動機調整的知識是一個關鍵因素(Wolters,1999,2003)。最 後,指導者的示範與協助是必要的。有些研究者解釋,學生是經 由社會互動歷程中觀察內化了認知過程而學會自我調整的(Harris
& Graham, 1996; Pressley et al,.1992)。在很多策略教學方案中,
學生很精準的學會策略,而且練習的很熟練,但卻不知如何在生
活中廣泛地、彈性地應用這些策略。為了彌補這個缺失,多數現 行的策略訓練模式合併了教學活動,或利用小團體提供真實情境 加以練習,讓學習者由他人調整慢慢變成自我調整。
除了一般領域的自我調整策略教學研究外,特定學科取向的 自我調整教學研究也有豐富的成果。Graham, Harris 與 Toria(1998) 發展包括七個後設腳本的寫作自我調整教學模式。這個方案提供 了六個教學階段,包括發展先備知識、討論、示範、熟記、支持,
以及獨立作業。結果顯著提升學生在寫作的品質、寫作的知識、
寫作的方法與自我效能的成就,雖然隨後有很多的研究支持本方 案的效果,但是仍有一些問題存在,例如學生對策略的學習及應 用抱持冷漠的態度,或是抗拒在其他領域應用。
在動機與學習策略的研究範疇中,密西根大學計畫的推動非 常著名。Pintrich 和他的同僚,針對先前的學習和動機策略發展一 套「學如何學方案」,除了教導複誦、精緻化、組織等認知策略 外,也加強動機調整策略,如歸因型態、自我跛足與防衛性策略。
研究中運用多元的教學媒介,如學習日誌、研究計畫、教材,也 針對學習問卷給予激勵性的回饋。對於大一、二有學習困難的學 生來說,本方案提供很正向的協助。
Lan (1998).運用自我監控技巧、自我效能的觀點於大學的統計 課程中,他利用很多學習單及自我監控原案,讓大學生計畫自己 學習統計時間。在本研究中有些學生一開始有些排斥,因為使用 學習單會剝奪他們本科的學習時間。但在老師不斷鼓勵與支持回 饋下,他們從陌生到熟悉,漸漸地感到樂於使用,因為原案有助 於他們學習和瞭解統計。
回顧上述之相關文獻,關於自我調整的教學,學者們的教學 內容,以及所抱持的假設有其共通性與差異性。一般而言,有三 個議題必須加以討論,即介入內容、介入方式與轉換遷移問題
(Vermetten, Vermunt, , & Lodewijks, 1999; Zimmerman, & Schunk, 2001)。
關於介入的要素及設計,由於自我調整學習有許多不同的定 義,因此正式教導的內容就很多樣化(Simpson, Hynd, , Nist,, &
Burrel, 1997)。例如:Bouffard, Boisver, Vezeau, 與 Larouche(1995) 認為自我調整學習歷程模式中包括認知策略、後設認知、動機與 意志調整四個部分。Gordon 等人(1996)主張自我調整模式應該包 含認知處理、執行處理、動機與環境控制等四方面的調整策略。
Pintrich(2000)認為學習者可以進行自我調整的部分包括認知調 整、動機調整、行為調整及情境的調整。國內程炳林(2002)歸 納不同學者的自我調整理論後提出:動機策略、訊息處理策略、
後設策略與行動控制策略是自我調整歷程中最重要的調整策略。
在其研究中發現國內大學生使用最多的是訊息處理策略,其次是 行動控制策略,而動機及後設認知策略的使用比前兩者少。進一 步比較調整策略的使用情形,大學生在自我監控,以及環境控制 策略的比例非常低。過去的研究指出時間規劃、教材範圍太多、
太吵、教材枯燥是大學生常面臨的問題,是否與大學生沒有具備 或使用合適調整策略有關,值得重視。
在思考哪些內容要教時,Hattie,Biggs 與 Purdie(1996)建議為了 避免產生太多的稀釋,在中學情境裡,由於學生已經發展了一些 有關策略的知識基礎,以及一些調整策略,重點宜放在激勵動機
的部分。這與最近學者們(MmcKeachie., Pintrich, & Lin, 1985;
Wolters, 1999, 2003)紛紛提醒在自我調整的學習歷程中出現一個 嚴重的問題是過度輕忽了動機調整作用之觀點相吻合。
針對不同學習特性的學生在教學上的獲益情形,Pressley 與 Woloshyn(1995)指出認知策略的學習是耗時費力的,對小學生而 言,在短時間內是無法奏效。相較之下,中學生已藉由各種考試 經驗的磨練,具有基本的策略知識,短期的課程(2 個月至一個學 年)對中學生應有非常大的幫助。
課程設計的第二個問題是採用融入或附加課程。雖然目前並 沒有直接的證據,比較融入式或附加式課程的效果,但 Saloman 與 Perkins(1989),Simpson(1997)均指出融入式課程在小學階段比 較容易實施且具實用性。因為小學老師幾乎教導所有學科,並且 長時間和學生相處。相較之下,大學教師的教學目標在於特定知 識領域的教導,附加式課程的實施可能較容易。當然採取附加課 程時,轉換的問題一定存在。但藉由動機策略激發學生策略使用 的後設認知與省思,應可協助策略的遷移。
基於上述的分析可知,自我調整能力是教師與學者共同認定 的成功指標,很多的研究也都主張學生是一個目標導向的個體,
輔導學生由內在去發展自我管理的學習能力,是目前教育上的重 要議題。有鑑於此,本研究擬綜合上述研究的觀點與建議,設計 動機調整策略的教學方案,教導國中生,並考驗本課程的實驗效 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