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Copied!
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一章 緒論

張香華,福建龍岩人,1939 年 7 月 31 日出生於香港,七歲時舉家遷至臺灣 定居,小學、中學時期於宜蘭定居成長,宜蘭的綠野平疇培養了她熱愛自然,熱 情純真的性格,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也成為她詩作中源源不絕的素材。自十九歲時

(1958 年)在《文星》雜誌發表詩作〈門〉、〈夢〉之後,便寫作不輟。台灣省 立蘭陽女中、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畢業後,張香華便執起教鞭,先後於北一 女中、建國中學、致理商專、世界新聞專科學校等校任教。1975 年張香華與羅 青、林月容等人創立「草根詩社」,並擔任《草根》詩刊執行主編,對五、六○

年代的現代詩潮提出反省,也對七○年代臺灣詩壇及詩歌方向產生積極的意義。

1978 年張香華與柏楊結婚,1984 年兩人一同赴美參加「愛荷華國際作家工作坊 研習」,這段歷程拓展了她的眼界,也改變了她的詩風,更使她的詩作走向世界 國際,而後在許多詩作中呈現對人權、人道的關懷,並先後擔任國際特赦組織台 北二組召集人、香港筆會理事、國際特赦組織中華民國分會監事等職務。九○年 代開始,張香華「以詩為行動圓心」,將詩的觸角由臺灣拓展至東歐,又由東歐 拓展至世界,不僅多次代表台灣在「世界詩人大會」發表詩作,也將自己的作品 翻譯至中國大陸、美國、日本、韓國、波蘭、南斯拉夫、羅馬尼亞等地出版,同 時也致力於外國詩作翻譯、引介的工作。1993 年起張香華在警察廣播電台主持

「詩的小語」節目,並致力於將詩與音樂、朗誦結合,以深入淺出的方式讓詩走 進生活,和社會大眾作結合,十幾年來,未曾中斷。

張香華身兼詩人、教師、主持人、翻譯、妻子、母親等多重角色,也是位出 色的詩之使者及朗誦者,更是一位人道關懷者,歷經半世紀的耕耘與努力,她的 為人與詩情獲得無數肯定,東歐人以「南斯拉夫大使」「雪白無塵的繆斯」「絲 與暖酒」來稱讚她的溫暖和真摯,她更獲得「傑出文化獎」「文藝廣播獎」「五

(2)

四文學交流獎」「羅馬尼亞大學榮譽教授」「南斯拉夫傑出文化貢獻獎」「舊金 山國際桂冠詩人協會頒贈桂冠獎」等榮譽。她的著作含括詩集有《不眠青青草》、

《愛荷華詩抄》《千般是情》《初吻》《貓,你喜歡我嗎?》五本,詩文選集有

《只緣身在此山中》《南斯拉夫的觀音》二本,散文集有《星湖散記》《早締良 緣》、《咖啡時間》等六本,主編的詩選有《玫瑰與坦克(菲華詩選)》、《茉莉花 串(菲華女作家文選)》等三本,外國詩作譯著有《乘著光的梯子下降(南斯拉 夫)》、《踐踏繽紛的落花(韓國)、《詩人的時空(美國)》、《我沒有時間了(南 斯拉夫)》《心靈的密碼(日本)》等七本,翻譯至大陸等地作品則有二十九本,

並出版有聲書《茶,不說話CD》、《我愛的人在火燒島上》等三套。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臺灣自一九二○年即出現新詩,隨後即不停進展,如今,台灣新詩的創作可 說已經進入蓬勃的階段。在這一段歷程中,出現了許多新詩的流派與詩人,也進 行過多樣的藝術探索。尤其自1953年紀弦創辦「現代詩」季刊至今,不僅詩人之 多有如過江之鯽,期間更是論戰不斷,因而呈現出繽紛多元的樣貌。緣於筆者對 新詩地位的重視與熱愛,更緣於對詩人張香華的景仰,於是,乃興起對張香華的 詩作與詩觀研究的動機。

新詩像是聰明靈巧的孩子,充滿無限可能;新詩也像修練多時的智者,短短 幾句便意象萬千,充滿哲思。筆者深深喜愛新詩的意象豐富、言詞精鍊,也喜愛 新詩的音律優美、包涵萬象,更喜愛新詩的聰明絕頂、自由自在,因而自接觸新 詩起,便一發不可收拾,常有相見恨晚,才情不足之憾,恨不得將所有時間心力 皆鎔鑄其中,甚至也有偷偷期望自己能如詩人的才情,寫下一篇篇動人的詩章之 夢想。因此,在決定研究領域時,筆者便不假思索地往新詩的殿堂跑去,期望以

(3)

這般熱情開啟源源不絕的研究動機。

認識張香華這位詩人是從她的詩文選集《偶然讀幾行好詩》開始。在這本詩 文集中,作者選錄了中外古今優秀作者的詩作並加入自己的評賞,當時,筆者即 被該集中所呈現出來的她對生命的觀照、國家社會的關懷,以及她的真情摯性,

溫柔與剛強所著迷。而在翻閱張香華的其他著作後,又發現詩人的多面性,她的 詩篇中既有表現女性感覺細膩的好詩,也有批評嘲弄生活景象的連作;並感受到 詩人面對現實的關懷,對生命的透視,對生活的執著,和對婚姻的付出等。後來,

有機會進一步與她訪談後,更感覺到張香華如同一枝挺拔而倔強的玫瑰,正如外 國詩人所形容的「絲與暖酒」,既細膩溫暖又剛強堅毅,這個「行動是詩,詩亦 是她的信仰」1的詩人使我不禁為之動容,更確立了研究的方向。

崛起於臺灣五○年代詩壇的張香華,半世紀來耕耘不輟,其豐富詩作,不但 在質與量上都十分可觀,而且影響力遍及海內外。她自十九歲於《文星》發表詩 作以來,詩齡已屆半世紀;她不但主編、譯介國外的詩作,她的詩作也被翻譯至 許多國家。此外,她也多次代表臺灣參加世界詩人大會,因而使她的作品具有不 同於其他詩人的特色與風格。其中,她在 1975 年創立的「草根詩社」在新詩史 上更具有相當的重要性;她所提出的鎔鑄「縱的繼承」和「橫的移植」理念,及 強調關懷貼近生活與人民的詩風,也對新詩的發展有了反省和進步的意義。除此 之外,在同期的女詩人如:朵思、鍾玲、尹玲、蓉子、席慕蓉等人中,張香華的 作品尤其在社會批判,與人權、人道詩作中呈現出不同內容的關懷和探索。然而,

臺灣與大陸地區對於張香華的研究,多以單篇期刊論文的形式來探討,並散見於 報章雜誌中,因而缺乏系統和綜觀的統整。筆者因此希望藉著比較全面而深入的 研究,來展現張香華的詩作與詩觀特色,以突顯其人其詩在新詩發展史中的地位。

1

「張香華有回與計程車司機閒聊,被問起了宗教信仰,她竟不假思索地回答:『我的宗教信仰 是—詩。』 」參照邱麗文, 〈傳播心靈美感的桂冠詩人:張香華〉 ,收入張香華著: 《初吻》 ,台北:

遠流,2006,147~163 頁。

(4)

第二節 前人論述成果的回顧

如前所述,以張香華作品為探討對象的評論不少,多半是詩集序言或報紙期 刊上的評介文字、訪談資料等,因此有視角停留於單一層面,如單純的文本研究、

形式的解析,或者張香華其人其事的介紹等。以下,筆者將以評論集——《她的 人,她的詩》、報章資料、期刊書籍等三項,大略介紹其成果與特色:

一、 評論集部分

於1992年由台北星光出版社出版的《她的人,她的詩》,是目前唯一一本張 香華的評論集,這本書由張香華與柏楊的助理楊文娟編選,收羅1992年以前關於 張香華的相關訪談和評論。內容分為上下兩篇。上篇「她的人」收錄對張香華的 訪談,華曉玫〈貓〉、劉心皇〈為香華進一解〉、鍾林〈獨擁時空〉、永樂多斯〈滿 懷是情〉、楊玫瑗〈一片詩心〉、楊維莉〈忍耐寂寞〉等篇概括了張香華的寫作生 涯、生長環境、言談思想;汪炎〈緣分〉、孔昭〈不畏壓力的一對夫婦〉、宋雅姿

〈夫妻對話〉、圓圓〈長線眼光〉等篇則概括張香華與柏楊的夫妻之情和日常生 活。下篇「她的詩」收錄評論張香華的詩作的文章:葉香〈聽聽,抽芽的聲音〉、

倪匡〈青草〉、燕知〈語言的張力〉,以張香華《不眠的青青草》詩集中作品,介 紹她早期的風格,提示張香華詩作中「擁抱現實」和「批判現實」的特色;吳崇 蘭〈讀星湖〉是作者對張香華散文集《星湖散記》的讀後感;彥火〈從R發音說 起〉、林洵〈千般是情萬般是苦〉、柏玲〈沈靜的獨白〉、邱秀年〈詩路之旅〉,以 張香華《不眠的青青草》《愛荷華詩抄》和《千般是情》三本詩集的作品,概論 她的生平與特色;周導〈寫詩,是一種治療、建設和完成〉則是關於張香華詩觀 的訪談稿;張文達〈紅袖添香對著書〉談柏楊與張香華,展現二人同樣「嫉惡如 仇」,大公無私的精神,和對國家民族熱愛的仁者胸懷;歸人〈情歌〉、和權〈心

(5)

中激盪過的歌〉,以張香華《千般是情》詩集中的作品為本,突顯張香華悲天憫 人的胸懷,和詩歌技巧的運用;采詩〈破譯夜的語言密碼〉,作者由張香華詩作 中的「夜」意象為開展,論及張香華詩作取材萬物,鮮明豐富又深沈蘊藉的藝術 風格;黃子建〈真情〉、古繼堂〈碧樹,是她的思索〉、鍾玲〈由象牙塔到人間世〉,

是全書中關於張香華的論述較為完整的長篇,作者由生平起始,繼而引述三本詩 集的詩作,介紹了張香華其人其詩的特色。這本書是張香華的入門嚮導,書中一 篇篇的論述能讓研究者輕易瞭解張香華的生平梗概,也能藉由訪談記錄瞭解張香 華的人格特質,然而,由於此書出版於1992年,故書中對詩作的評論也僅於《不 眠的青青草》《愛荷華詩抄》和《千般是情》三本詩集,對於此後張香華的作品 便無法論及。

二、 報章資料部分

統整與張香華相關的報章資料,發現張香華的詩作在國際文壇間,獲有相當 程度的重視,數十年來也持續受到各地報章媒體的關注與報導,如:黃子建在菲 律賓《世界日報》發表〈真情的歌-張香華詩評介〉,晏明在香港《香港文學》

發表的〈回到現實的夢幻天使—台灣女詩人張香華印象〉,張瑾華在杭州《淺江 晚報》發表的〈望湖樓邊,香華詩書氣自華—訪台灣女詩人、柏楊夫人張香華〉,

陳 文 芬 在 台 北 《 中 國 時 報 》 發 表 的 〈 我 沒 有 時 間 了 — 南 斯 拉 夫 當 代 詩 選 (1950-1990)〉,禾木在菲律賓《聯合日報》發表的〈張香華日譯詩集出版了〉,鄭 美勵在吉隆坡《南洋商報》發表的〈人類感情最珍貴引介好詩予世人〉等。這些 報章資料包含臺灣、大陸、香港、新加坡、菲律賓、馬來西亞、南斯拉夫等地;

內容大致概括張香華的生平經歷、詩作介紹、散文賞析、出版訊息、婚姻生活、

與外國詩人往來新聞、參與人權或藝文活動等等的資料。這些報章資料多半礙於 報紙的篇幅有限,因而無法針對詩人作更完整而系統性的介紹;不過,這些繁複

(6)

而來自世界各地的報章資料,也具有讓人對張香華的生平、時代與經歷擁有若干 程度的認識,在撰寫研究論文時具有相當的裨益,也進而肯定張香華在國際詩壇 的貢獻。

三、 期刊書籍部分

介紹張香華詩作的論述,以書籍形式出版的作品,大致分為新詩史、詩人選 集作品、女性詩人研究和期刊四部分,概述如下:新詩史部份有:張雙英《二十 世紀臺灣新詩史》、古繼堂《臺灣新詩發展史》等,這些作品多能由整個臺灣新 詩發展歷史起筆,進而論述張香華及草根詩社於其中的座落位置,呈現其重要 性,然礙於新詩史的研究必須綜觀全面,因而無法對於個別詩人的風格有更為詳 盡的論述。在詩人選集作品部份有:李元貞主編《紅得發紫——臺灣現代女性詩 選》、張默、蕭蕭所編《新詩三百首》、張默編《剪成碧玉葉層層―現代女詩人選 集》、張默編《中國現代文學大系1970~1989》等,這些詩選集介紹了張香華幾 首代表的詩作,某些有概論生平或賞析,但亦未能全觀。女性詩人研究部分有:

李元貞《女性詩學-台灣現代女詩人集體研究1951~1999》、鍾玲《現代中國繆司

─台灣女詩人作品析論》、陳義芝《從半裸到全開─台灣戰後世代女詩人的性別 意識》、鄭明娳主編《當代台灣女性文學論》等,這些作品中可以見得張香華在 女詩人中已有相當地位,但篇章仍屬於單篇或少數詩作的介紹。期刊部分有:歸 人〈張香華的「情歌」─我讀《千般是情》〉、陳桂芳〈張香華詩心自在喜樂地〉、

賴佳琦〈打造心靈回家的門牌:張香華的文學行止〉等;大陸期刊有:晏明〈回 到現實的夢幻天使─台灣女詩人張香華印象〉、竺柏岳〈取材日常,巧于升華─

臺灣張香華《孩戲》賞析〉、王煒、范永恒〈張香華柏楊的第五個妻子〉、伊娃〈飛 翔的鳴禽—臺灣女詩人張香華詩歌創作簡論〉等,這些作品同樣只是單篇期刊論 文,而尚無整體系統性的論文研究作品。這類論述因各有重心,所以雖然彰顯了

(7)

張香華在新詩史或女詩人中的重要性,卻無法對詩人作完整而有系統的呈現。

第三節 論文結構的安排

本研究除了綜觀現有的論述資料外,將以張香華《不眠青青草》《愛荷華詩 抄》《千般是情》《初吻》《貓,你喜歡我嗎?》五本詩集,及《只緣身在此山 中》《南斯拉夫的觀音》二本詩文選集中的詩作,作為研究範圍,由三個層面來 論述張香華詩作與詩觀:一從外緣考察張香華生平事蹟與其創作之間的互動關 聯,並重新釐析其創作歷程的重要分期,以及由內容到形式的重大轉變。一從內 部分別考察其詩作整體,由內容透顯其主題展向,這些主題展向亦可說是張香華 在觀世、觀物及觀我方式上的主要伸展方向,凝聚著其整個生命關懷。另一部分,

則從其詩作內涵及形式特色進行探究,以期呈現出張香華詩作的特色和風貌。

本論文的研究軸線將以張香華的生平創作歷程起始,從而扣合其詩作的詩 觀、主題與藝術風格,以期爬梳張香華詩作的多面性,並將詩人及其作品作完整 而統合的歸納。因此將包含六章,如下:

第一章「緒論」包含三節: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指出張香華詩作在 臺灣新詩史上的地位與重要性,及進行《張香華詩作與詩觀研究》的必要性。第 二節「前人論述成果的回顧」,內容分為「評論集部分」、「報章資料部分」、

「期刊書籍部分」探討得失並加以分析,繼而從中確立本論文研究的方向,彌補 前人的不足。第三節「論文結構的安排」,則對論文行文的安排與結構加以說明。

第二章「張香華新詩創作歷程」,張香華自1958年步入文壇後,五十年來創 作豐富,本章將她在新詩創作上分為「1958~1976:『草根』精神的發揚」、「1977

(8)

~1990:婚後的拓展」、「1990~至今:人道關懷的突顯」三個時期,包含張香 華創立「草根詩社」、與柏楊結婚、愛荷華之旅的拓展、東歐各國詩作的傳播等 等重要歷程。因此,本章將以其幾個重要的創作轉型期為中心,就生平事蹟及其 文學創作的互動性加以探討,並對其創作歷程作系統性的分期與介紹。這部分屬 於張香華詩作的外緣考察,但論文避免單純的背景鋪述,故也著重新詩與創作歷 程的相互關聯性。

第三章「張香華的詩觀」,由臺灣詩壇的時代背景及草根詩社的創立論起,

從而延續到張香華在「愛荷華國際作家寫作協會」所發表的報告,以呈現張香華 的詩觀。詩觀往往代表作家寫作的方向,也影響詩作的主題與風格,故本章藉由 張香華詩觀的展現,期望對而後的主題、藝術風格二章,做一有機的扣合,呈現 張香華詩作一貫「大眾化、生活化」的精神。

第四章和第五章由外緣轉向張香華詩的內部考察。第四章「張香華詩作的主 題展向」,針對張香華詩作的內容進行考察,揭示其作品的多樣性,由於研究上 難以全面顧及,因此,筆者乃自其作品中歸納出其書寫的四個重要的主題展向,

然後分為「夫妻之愛」、「生命哲理」、「社會批判」、「人道關懷」四節來深 入探討。筆者期望藉由四個主題的介紹,進而觀察作品與其生平背景、詩觀的相 互關聯。這四個主題展向是張香華個性的發揮,也是感動讀者,呈現生命關懷與 價值的根本所在。

第五章「張香華詩作的藝術風格」,包括「溫柔真摯的抒情筆調」「深沈蘊 藉的批判關懷」「取材豐富的鮮明意象」三個重心,從內容和形式兩方面析論張 香華的詩歌特色,呈現她的詩歌藝術風格。藉由這三節內容分別呈現出張香華詩 作中溫柔又剛毅,既以愛心包羅大千世界,又有深沈批判與關懷的特色,她的作 品緣於自己一顆千般是情的愛心,這顆愛心表現出來便呈現了大千世界的多樣風

(9)

貌,而抒發為詩則常在日常意象的運用中,展露清新真摯的感情與思考。

第六章「結論」,對張香華的成就及影響作綜合式的勾勒與論述。張香華的 作品中每每會有一種莊嚴的人生理想,關懷著人類的命運和前途。她將自身深刻 的思想和藝術的創造力,用詩的形式感動著所有讀者的心,半世紀來勤力耕耘的 創作成果,已使她在華人世界詩壇取得重鎮般的地位。筆者更期盼有更多人來共 同開墾張香華詩歌成就的領域,使她的作品擁有更多的影響力。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刺青的風險,在於刺青的工具是否衛生、刺青師的

七、選手來源及限制:選手應具有中華民國國籍,青年組限民國89年1

CF12323 張基晟 一個開放性,隨機,第二階段的研究,以 erlotinib(得舒 緩 Tarceva®)或 docetaxel (剋癌易 Taxotere®) 加 cisplatin(鉑 帝爾 Platinol®),作為具有

烏雲若過 就緊 轉青天 稻ㄚ香香 心情就歡喜 只要大家攏吃台灣米 睬睬伊 什咪 W O T. 老水牛 白鷺鷥

[r]

畫分語言範疇(language categories),分析學者由於對語言的研究,發現

美國沒有專屬的國家青少年工作機關部門,也沒有明確的青少年政策,因此青少 年工作的推動分散在不同的各個行政單位。美國聯邦層級的青少年事務,主要是 由衛生部(Federal Department

對照加拿大學人麥基概括的東南亞大都市地區 Desakota 區的特徵,中國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