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

Copied!
11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本章呈現本研究之結果。全章共分為四節:第一節為籃球遊戲能力 與組織;第二節為意見論辯與籃球遊戲的建構歷程;第三節為籃球遊戲 情境模擬影片之閱讀與詮釋;第四節為綜合討論。

內容的呈現方面,先陳述籃球遊戲觀察所得的資料,包括實驗班與 對照班在籃球遊戲能力與組織上的差異,以及實驗班在教學實驗過程中 的籃球遊戲情形。其次,再以學童意見論辯的歷程,進一步敘述實驗班 學童如何建構其籃球遊戲。再者,則透過實驗班與參照班二者,在籃球 遊戲情境模擬影片之閱讀與詮釋的差異,說明籃球遊戲與意見論辯對學 童影片閱讀與詮釋的影響。最後,統合各節分析結果,進行綜合討論。

茲依各節說明如下:

第一節 籃球遊戲能力與組織

本研究的籃球遊戲能力,是以學童在5 分鐘的籃球遊戲中,各隊在 持球權數、取球數、掉球數、試投數與得分數等五個類目的表現為指標 代表。依照實驗班與參照班分別在前測結果、後測結果、以及在前、後 測進步情形做對照。對照的結果,並非是在顯示何種教學取向的優越性,

而是透過比較來瞭解實施建構取向班級(實驗班),在籃球遊戲能力與組 織方面的相對情形為何。以下先從兩班在前測的對照做陳述與說明:

一、實驗班與參照班在籃球遊戲能力與組織的對照

(一)實驗班與參照班的前測對照

首先,為確立兩班在籃球遊戲能力上沒有太大的差異,因此透過實 驗班與對照班在前測的結果做比較,用以做為兩班比較對照的基礎。其 結果整理如下表4-1-1 呈現:

(2)

4-1-1 二班在籃球遊戲能力之前測總數比較表 實驗班(建構取向) 參照班(技術取向)

持球權數 取 球 數 掉 球 數 試 投 數 得 分 數

168 41 61 33 6

165 44 61 32 5 單位:球數

整體而言,兩班在籃球遊戲能力前測的表現上,其結果為相類似的 情形。其次,進一步從兩班各小組籃球遊戲比賽的表現而言,以各小組 在籃球遊戲表現的五個類目平均數表現,透過平均數相等的t 檢定考驗 後,相關的結果整理如下表4-1-2 呈現:

4-1-2 二班在籃球遊戲能力前測平均數之 t 考驗結果摘要表 類目 班別 人數 平均數 標準差 t

實驗班 32 5.22 持球權 參照班 32 5.16

5.03

4.69 .051 實驗班 32 1.28

取 球

參照班 32 1.38 1.61

1.43 .246 實驗班 32 1.91

掉 球

參照班 32 1.91 1.92

2.26 .000 實驗班 32 1.03

試 投

參照班 32 1.00 1.64

1.80 .073 實驗班 32 0.19

得 分

參照班 32 0.16 0.47

0.37 .296 單位:球數

(3)

由表4-1-2 的結果可知,兩班在籃球遊戲能力前測上,於五個類目的 平均數表現,並無統計上的顯著差異。此外,研究者透過觀察兩班的籃 球遊戲前測影片和籃球遊戲前測轉譯稿發現,兩班學童在玩籃球遊戲的 特質上,也是相類似的情況。具體而言,在進攻方面,主要是以一位或 二位運球或投籃能力較好的學童(通常是男學童),以直接運球去投籃的 方式,或是兩人相互傳球至籃下投籃的方式進行。換言之,從研究者的 角度觀察,當持球的學童前方無防守者時,則持球者會直接運球至籃下 投籃;然而,當持球進攻者前方受到數位防守者防守阻擋時,此時持球 者會將球向後方傳球,傳給另一位運球或投籃能力較佳的隊友。同時,

約三、四位學童則在是處於場中「觀看」隊友打球,或是曾嘗試去拍球,

但卻又退回觀望的情況。關於防守方面,兩班學童皆大致是以球為防守 的中心,亦即防守者跟著球的流動而做包夾防守。因此,根據以上的分 析,保守地來說,兩班在籃球遊戲能力前測的表現上,可說是相類似的 情況。根據這樣的基礎,允許研究者得以繼續進行後續的比較。

(二)實驗班與參照班的後測對照

實驗班與參照班學童,分別進行建構取向與技術取向的籃球學習 後,兩班皆實施二次的籃球遊戲能力後測,期間測驗時間間隔10 分鐘。

由於考量到體力的因素,因此研究結果以第1 次的後測結果為主,並以 後測第2 次的後測結果為輔助參考。兩班在籃球遊戲能力後測各類目的 表現結果,顯示於下表4-1-3。

(4)

4-1-3 二班在籃球遊戲能力之後測總數比較表 組別 實驗班(建構取向) 參照班(技術取向)

類別 後測1 後測 2 後測1 後測2 持球權數

取 球 數 掉 球 數 試 投 數 得 分 數

241 49 50 59 12

248 57 54 51 9

182 48 43 46 9

192 48 46 42 12 單位:球數

4-1-3 結果顯示,實驗班在「持球權數」與「試投數」方面,皆高 於參照班的表現。在「取球數」上,實驗班略高於參照班。而在「掉球 數」方面,參照班的掉球數略比實驗班為少。至於「得分數」方面,經 比對實驗班與參照班第 1 次與第 2 次後測的得分數後,顯示兩班在得分 數量的表現上為相類似的情況。再者,進一步地從兩班各小組在籃球遊 戲比賽表現的觀點,以它們五個類目的平均數表現,透過平均數相等的t 檢定考驗,用以瞭解兩班學童是否在各類目的表現上有統計上的顯著差 異。其比較結果摘要表,呈現如下表4-1-4。

4-1-4 的結果顯示,兩班在籃球遊戲能力後測,其各類目的平均數 表現比較,皆無統計上的顯著差異存在。換言之,從統計的觀點而言,

兩班在經過不同取向的學習後,在籃球遊戲能力的量化表現上並無顯著 的不同。然而,以量的觀點觀之,是否足以宣稱兩班在籃球遊戲進步情 形上、或是在遊戲組織上亦為相同的情況?此為後述結果所欲進一步探 討的問題。

(5)

4-1-4 二班在籃球遊戲能力後測平均數之 t 考驗結果摘要表 類目 班別 人數 平均數 標準差 t

實驗班 32 7.53 4.97 持球權 參照班 32 5.69 4.77 1.514

實驗班 32 1.53 1.87 取 球

參照班 32 1.50 1.67 .071 實驗班 32 1.56 1.72 掉 球

參照班 32 1.31 1.53 .613 實驗班 32 1.84 2.44 試 投

參照班 32 1.44 2.23 .696 實驗班 32 0.38 0.87 得 分

參照班 32 0.28 0.52 .522 單位:球數

(三)實驗班與參照班在前、後測的進步情形對照

若以前、後測的進步情形來看,可將上述結果製成下表4-1-5 加以對 照。結果顯示,實驗班與參照班在「持球權數」「試投數」、以及「得分 數」上皆有所增加,且在「掉球數」上亦有減少的情況。不過,實驗班 在持球權數、試投數和得分數的增加數量,明顯高於參照班;而參照班 在掉球數方面的減少上,略高於實驗班。

(6)

4-1-5 二班在籃球遊戲能力之前—後測總數比較表

組別 實驗班 參照班

類別 前測 後測 前測 後測 持球權數

取 球 數 掉 球 數 試 投 數 得 分 數

168 41 61 33 6

241 49 50 59 12

165 44 61 32 5

182 48 43 46 9 單位:球數

為進一步瞭解兩班在籃球遊戲能力前、後測,五個類目的平均數進 步表現,藉由平均數相等的t 檢定考驗,其結果如下表 4-1-6 與 4-1-7 所 示:

4-1-6 實驗班在籃球遊戲能力前—後測的平均數 t 考驗結果摘要表 人數 平均數 標準差 t 值 前測 32 5.22

持球權 後測 32 7.53 5.03

4.97 4.331*

前測 32 1.28 取 球

後測 32 1.53 1.61

1.87 .859 前測 32 1.91

掉 球

後測 32 1.56 1.92

1.72 1.407 前測 32 1.03

試 投

後測 32 1.84 1.64

2.44 2.627*

前測 32 0.19 得 分

後測 32 0.38 0.47

0.87 1.646

*p<.05 (單位:球數)

(7)

4-1-7 參照班在籃球遊戲能力前—後測的平均數 t 考驗結果摘要表 人數 平均數 標準差 t 值 前測 32 5.16 4.69 持球權 後測 32 5.69 4.77 .845

前測 32 1.38 1.43 取 球

後測 32 1.50 1.67 .502 前測 32 1.91 2.26 掉 球

後測 32 1.31 1.53 1.754 前測 32 1.00 1.80 試 投

後測 32 1.44 2.23 1.011 前測 32 0.16 0.37 得 分

後測 32 0.28 0.52 1.679 單位:球數

4-1-6 的結果顯示,實驗班學童在籃球遊戲能力的進步情況,以

「持球權數」與「試投數」類目的增進幅度,達到統計上的顯著水準。

此外,表4-1-7 的結果則指出,參照班學童的籃球遊戲能力進步情況,在 前、後測間並未存在顯著的差異。至此,從量化資料的角度而言,分析 的結果反映,本研究學童經過建構取向的籃球學習後,在籃球遊戲能力 的結果上,雖與技術取向的結果間無顯著差異存在,但實施建構取向的 學童,在籃球遊戲能力的重要類目增進數目(持球權數與試投數)方面,

卻較技術取向為佳。然而,上述這些數量上的差異,究竟是如何產生的 問題,可能無法單從數量上的詮釋著手,必需透過學童籃球遊戲組織的 品質來加以瞭解。

(8)

(四)實驗班與參照班的遊戲組織差異

兩班在遊戲組織上的差異,可從球的分配、投籃、以及遊戲的路徑 形式做觀察。因此,兩班學童在球的分配與嘗試投籃方面的情況,如表 4-1-8 所示。

1.球的分配方面:由表 4-1-8 的結果可得知,在球的分配上,主要可分 為集中於3 位、2 位和 1 位學童者的三種類型。在集中於 3 位學童的類型 中,實驗班計有紫隊與淺藍隊,而參照班有粉紅隊與淺綠隊。球的分配 集中於 2 位學童者,實驗班有黃、墨綠、紅與深藍隊,而參照班有黃、

紫、墨綠、淺藍、深藍隊。最後,集中於 1 位學童者,在實驗班有粉紅 隊與淺綠隊,參照班有紅隊。兩班在第一類型(3 位)中,其分配總次數 彼此相當。在第二類型中(2 位),則可發現有二個主要差異:一為實驗 班在集中 2 位學童者持球權的次數,要比參照班的 2 位學童較高;二是 在其他 2 位學童(持球權次數較少者)的持球分配上,實驗班也比參照 班的持球權球數要高。而在第三類型中(1 位),實驗班雖有二隊是集中 1 位學童的方式,但其他 3 位學童球的分配次數,相較於參照班而言,

也是呈現次數較多的情況。

此外,實驗班每位學童皆有獲得控球權的機會,在僅獲得一次控球 權者有 2 位;然而,參照班有兩位學童從未獲得控球權,在僅獲得一次 控球權的亦有 7 位學童。依此結果顯示,可多少說明實驗班在控球權數 上會多於參照班的現象。

(9)

4-1-8 兩班各組在籃球遊戲能力後測之差異比較

類目 持球權數 取球數 投籃數

隊別/班別 實驗班 參照班 實驗班 參照班 實驗班 參照班

黃隊

12 8 5 5

15 11 2 1

4 0 1 0

5 1 0 0

1 0 0 0

2 6 0 0

紫隊

8 6 5 2

11 10 1 0

4 0 1 1

5 4 0 0

2 3 3 0

9 1 0 0

粉紅隊

10 5 4 2

17 13 10 5

3 2 0 0

2 4 2 2

6 1 0 0

3 0 3 0

淺藍

16 12 8 1

10 8 1 2

2 0 0 2

3 2 0 1

6 1 0 0

5 4 0 0

墨綠隊

18 13 1 2

6 4 1 1

8 3 0 0

3 0 0 0

4 9 0 0

1 0 1 0

紅隊

14 11 4 4

11 3 3 1

4 3 1 0

3 0 2 0

6 0 0 0

2 0 0 0

淺綠

18 7 6 5

5 4 4 1

1 1 1 0

1 0 1 0

4 2 1 0

0 0 0 0

深藍

13 11 3 2

8 5 1 0

4 3 0 0

4 2 0 0

4 5 1 0

4 2 0 0

單位:球數

註:每組4 人。以上次數為組內學童的個別次數。

2.嘗試投籃方面:從各小隊來看,實驗班至少每隊都曾參與嘗試投籃,

參照班的淺綠隊未曾嘗試投籃。若從投籃所參與的人數來看,實驗班共 17 人曾嘗試投籃,參照班有 13 人嘗試投籃,且實驗班中共有 3 隊具 3 位以上的投籃者,參照班隊伍中並未出現有 3 位以上的投籃者。就 小組組成方式而言,每隊皆由二位女學童與二位男學童所構成,所以這 意味著實驗班的女學童中,亦有曾嘗試在籃球遊戲比賽中投籃者。相對

(10)

來看,參照班則是大多以 2 位男學童主導投籃的方式進行。在僅以 1 位 投籃者做嘗試投籃的次數方面,實驗班的投籃次數亦較參照班為高。

3.遊戲路徑形式:依照兩班在籃球遊戲能力後測的轉譯稿資料,選取成 功得分的情況,做為遊戲路徑的分析。選取成功得分的理由,主要因為 一方面得分是有效能的進攻,二方面可使我們看出小組在有效進攻中的 組織方式。為此,下表4-1-9 將兩班各小隊成功得分的遊戲路徑做一比較。

4-1-9 兩班在籃球遊戲能力後測成功得分的遊戲路徑比較

隊別∖班別 實驗班 隊別∖班別 參照班

深藍隊

‹ 5 RM–3 T / B

‹ 5 BC / T / B

‹ 5 RO / T / B

‹ 5 RM–3 / T / B

‹ 3 BC–5 T / B

淺藍隊

‹ 9 RM–5–9 T / RO / T 5 RO / T / B

‹ 9 BC–5 T 1 RO–9 T / B

紅 隊

‹ 27 BC–8–27–28–8 T / B

‹ 2 BC–8–28–2–8 T 2 RO–8 T / B

‹ 8 BC / T / B

黃 隊

‹ 6 BC / T 5 RO / T / B

‹ 6 BC–5 T / B

粉紅隊 ‹ 37 RM–22–29–4 T / B

‹ 4 BC–22–4 T / B 深藍隊 ‹ 11 BC / T / B

‹ 11 BC / T / B

墨綠隊 ‹ 16 RM–14 T / RO / T / B 紫 隊 ‹ 8 RM–6 T / RO / T / B

紫 隊 ‹ 25 RM–13 T / B 藍 隊 ‹ 21 RM–7 T / RO / T / B

紅 隊 ‹ 5 BC–3–1 T / B 註:畫底線的部分,代表小組有效發揮團隊組織的路徑。

(11)

如表4-1-9 所示,參照班小組在成功得分的遊戲路徑表現上,相較於 實驗班,其路徑顯得較短,傾向於以2 位能力較好的學童,以 2 人小組 相互傳球的方式成功得分。然而,實驗班方面,除了類似參照班小組的2 人小組互傳方式之外,還包括紅隊與粉紅隊的有效團隊組織進攻。這種 團隊組織的方式,其遊戲路徑顯得較長,並且每位組員皆適時做出有效 能的決定,透過三或四個傳球,而後到達前場籃下區域得以構成成功且 漂亮的組織進攻。以粉紅隊的路徑為例「37 RM – 22 – 29 – 4 T / B」,可 以下圖4-1-1 與圖 4-1-2 的圖像顯示方式呈現。

進攻方向Æ

4-1-1 實驗班粉紅隊團隊組織進攻得分圖示

4-1-2 實驗班粉紅隊團隊組織進攻得分圖示

上述結果所顯示的焦點,主要在透過建構取向與技術取向在籃球遊 戲能上的參照比較,用以瞭解實施建構取向的學童,其籃球遊戲能力所 位處的相對程度如何。不過,建構取向籃球遊戲的學習歷程,究竟是如 何進展的問題,則是進一步所要呈現的結果。

前場 後場

(12)

二、建構取向籃球遊戲實力關係的進展歷程

以建構取向進行學習的學童,在籃球遊戲能力的進展歷程如何,可 以學童在籃球遊戲能力的五項類目指標,依據不同的時間點,呈現團隊 籃球遊戲的動態關係。下列內容,即按照籃球遊戲能力的五項類目做陳 述。

(一)持球權數

學童於籃球遊戲前測、第4、8、16 節、與後測時的持球權數表現,

如下表 4-1-10 和圖 4-1-3 所示。表 4-1-10 的結果顯示,在第 4 節課的籃 球遊戲時,分別有 4 隊在持球數方面略微降低,另 4 隊則呈現略微上升 的情況,在總數方面則高於前測16 個球數。在第 8 節課的籃球遊戲時,

相較於第4 節課的籃球遊戲表現,分別有 3 隊在持球數方面略微下降、2 隊呈現略微上升、另有 3 隊(紅隊、粉紅隊、紫隊)則出現大幅增加的 情形,在總數方面,也因此大幅上升至245 個持球數。相較於第 8 節課,

學童在第12 節課的籃球遊戲持球總數是呈現下滑的情況,其中有 3 隊略 升、2 隊略降、3 隊大幅下降。至第 16 節課時,學童的籃球遊戲持球總 數繼續下滑(189 個球數),有 3 隊呈現微幅上升、2 隊微幅下降、另 3 隊(墨綠隊、淺藍隊、紫隊)則大幅下降。最後在後測部分,相較於第 16 節課的表現,有 2 隊持球權數微幅下降、3 隊微幅上升、另 3 隊大幅 增加,因此在持球權總數方面,回升至241 個球數。

4-1-10 建構取向各隊學童在不同時期的持球權數分析

時期∖隊名 黃隊 深藍隊 墨綠隊 紅隊 淺綠隊 粉紅隊 淺藍隊 紫隊 總數 前 測 19 27 27 16 23 13 28 15 168 第 4 節 17 31 23 13 26 11 36 27 184 第 8 節 13 26 30 30 19 36 43 48 245 12 節 17 32 27 21 21 37 28 29 212 16 節 23 31 17 27 23 30 25 13 189 後 測 30 29 34 33 36 21 37 21 241

單位:球數

(13)

4-1-3 建構取向學童籃球遊戲之持球權數進展歷程曲線圖

建構取向籃球遊戲中的對抗關係,使得吾人對遊戲中的進攻與防守 可由另類的觀點來看。當對抗關係有利於進攻者時,則扮演防守者的學 童也會同時發展防守的策略,用以平衡雙方的實力關係。持球權數的指 標,除了可代表遊戲量(volume of play)之外,亦可指出學童在遊戲中 保有球的程度。由圖4-2-2 的結果可看出,相較於前測的結果而言,學童 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的持球權數為增加的情況,且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在配合第 8、12、16 節課、與後測的籃球遊戲影片分析後,此三階段的 說明分別是:1.從前測至第 8 次上課時期,學童們進攻上的主要考量,是 能將球送到前場籃框下,以利於投籃和得分,加上第 5、6、7 節課是使 用修改的遊戲規則(介入必須傳球 3 次以上的規則)方式,小組開始進 行組內隊員的團體進攻組織,如紅隊、粉紅隊、和紫隊即具備較長的遊 戲路徑特徵,甚至實力較弱的黃隊也開始進行團隊組織的方式,所以在 實力關係有利於進攻的情況下,其持球權數呈現逐步上升至245 個球數。

2.學童在逐漸熟悉籃球比賽攻、防關係與團隊組織後,學童在第 10 節課 4 對 3(我方拿到持球權後,Joker 可從底線進場,敵方 Joker 退場)長 傳快攻,使得學童在第12 節課時,開始嘗試交互運用組織傳球和長傳快 攻的遊戲方式,此外,透過籃球遊戲的觀察中發現,學童亦發展了防守 的戰術與策略,從前測期的追逐持球者,至能製造防守屏障、定點區域

168 184

245

212 189

241

0 50 100 150 200 250 300

前測 第4節 第8節 第12節 第16節 後測 時 期

持球權次數

(14)

防守、和 1 人守 1 人的防守方式,因此,當實力關係上為有利於防守的 情形,此時持球權數則呈現下滑的狀況;3.進攻學童為克服防守的障礙,

在與同組隊友合作關係改善的情況下,其傳球的品質與程度不同於以 往,則其持球權數再度向上攀升至高點(後測第2 次 248 個球數)。

(二)取球數

有關取球數的相關結果,如下表 4-1-11 與圖 4-1-4 所示。表 4-1-11 顯示,在前測與第 4 節課期間,取球數大約維持不變,至第 8 節課時,

增加是67 個球數,其中有 5 組增加,2 組下降。至第 12 節課時,取球數 呈現下降的情況,之後則大約維持在50 個球數。由於取球數包括二種情 況,一為取得進攻籃板、二是取得抄截的球。在取進攻籃板數方面的球 數進展分別為4、13、27、16、16、14,而抄截球數的進展則為 37、27、

40、30、34、35。若將此歷程配合持球權數的歷程來看,如圖 4-1-5 所示,

可看出當前測時期持球權數較少時,進攻籃板球數亦較少,但抄截球數 卻相對較多,至第 4 節課時期,進攻籃板球數隨著持球權數上升,而抄 截球數下降,這顯示在前測時期,學童對於傳接球與取籃板球尚不熟悉,

產生較多的抄截情況,其後,隨著課程節數的進展,學童在傳接球方面 有所改善,也對籃球遊戲攻、防的規則有初步認識,因而要取得抄截的 球不再如前測時期容易,對於取得籃板球數對遊戲進攻所代表的意義,

可說有初步的瞭解。第 8 節課時期,籃板球數繼續隨著持球權數增加,

而抄截球數亦隨之增加。此現象的來源有二種可能,一是由於持球權數 的增加,在機率上會有較多的抄截球數,在掉球數上亦有增加的情況,

二是與高試投次數(60 球)與高籃板球數(27 球)有所關連。第 12 節 課期間,籃板球數與抄截球數皆隨著持球權數的下降而遞減,至第16 節 課時期,持球權數下降,抄截球數增,籃板球數維持,此情況則與防守 實力和掉球數的增加(52 球)有關。後測時期,持球權數上升,抄截球 數維持,掉球數略減,顯示學童在傳接球的組織進攻上有所改善。

(15)

4-1-11 建構取向各隊學童在不同時期的取球數分析

時期∖隊名 黃隊 深藍隊 墨綠隊 紅隊 淺綠隊 粉紅隊 淺藍隊 紫隊 總數

前 測 3 11 6 4 5 3 5 4 41

第 4 節 1 8 5 5 8 3 5 5 40

第 8 節 3 6 13 5 7 9 9 15 67

12 節 4 5 8 4 5 6 3 11 46

16 節 5 6 6 6 5 13 6 3 50

後 測 5 7 11 8 3 5 4 6 49

4-1-4 建構取向學童籃球遊戲之取球數進展歷程曲線圖

4-1-5 建構取向籃球遊戲之三種不同類目球數進展歷程分析圖

41 40

67

46 50 49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前測 第4節 第8節 第12節 第16節 後測 時 期

球次數

0 50 100 150 200 250 300

前測 第4節 第8節 第12節 第16節 後測 時 期

持球權數 籃板球數 抄截球數 單位:球數

(16)

(三)掉球數

建構取向各隊學童在不同時期的掉球數結果,以下表4-1-12 呈現。

結果顯示,就整個學習期間而言,掉球數整體而言是減少的情況。這說 明學童整體而言在傳接球的組織上有所改善。然而,當掉球數增加時,

即代表實力關係的轉變。為此,圖4-1-6 呈現出在持球權數與掉球數的比 較分析,以進一步瞭解實力轉變的關係。

4-1-12 建構取向各隊學童在不同時期的掉球數分析

時期∖隊名 黃隊 深藍隊 墨綠隊 紅隊 淺綠隊 粉紅隊 淺藍隊 紫隊 總數

前 測 9 7 9 5 9 5 9 8 61

第 4 節 7 4 5 5 7 5 7 6 46

第 8 節 6 6 6 9 7 6 6 3 49

12 節 7 6 6 6 6 2 4 7 44

16 節 6 7 8 7 6 4 8 6 52

後 測 8 3 8 6 7 4 7 7 50

4-1-6 建構取向籃球遊戲之持球權數與掉球數進展歷程分析圖

4-1-6 說明,第 4 節課時期,持球權數增加而掉球數減少,表示學 童在傳接球方面有所改善,至第8 節課時期,持球權數繼續增加,掉球

61 46 49 44 52 50

0 50 100 150 200 250 300

前測 第4節 第8節 第12節 第16節 後測

時 期

持球權數 掉 球 數 單位:球數

(17)

數略增3 個球數,然而,就持球權數與掉球數的比例而言,掉球數的增 加相較於第4 節課,是在可接受的範圍之內。第 12 節課時期,持球權數 降低,掉球數亦減少,此情況則與抄截球數的降低有關。第16 節課時期,

持球權數繼續下降,掉球數隨之上升,此說明遊戲中的實力關係有利於 防守,至於可能的來源,則是與學童試圖嘗試改善傳球有關,因為在改 善傳球的品質之際,相對而言,防守的組織也同時提升(抄截球數上升) 後測時期,持球權數上升,掉球數略降,顯示學童在傳接球的組織進攻 上有所改善。

(四)試投數

關於學童在籃球比賽中的投籃試投數結果,茲以下表4-1-13 與圖 4-1-7 表示。透過圖 4-1-7 的比較可發現,試投數與持球權數的趨勢頗為 相似。這意味著當有較多持球權數時,學童運球或組織傳球至籃下的準 備投籃位置,因而嘗試投籃試投的機會亦隨之增加。所以,試投數方面 的表現與持球權數類似,在第8 節課時期大幅增加,並於第 12、16 節課 時呈現下降,至後測時又再度回升。

4-1-13 建構取向各隊學童在不同時期的試投數分析

時期∖隊名 黃隊 深藍隊 墨綠隊 紅隊 淺綠隊 粉紅隊 淺藍隊 紫隊 總數

前 測 0 7 5 5 6 3 3 4 33

第 4 節 1 12 8 6 7 3 4 3 44

第 8 節 1 8 10 2 7 7 7 18 60

12 節 1 9 10 4 7 8 6 12 57

16 節 1 11 5 6 2 12 8 4 49

後 測 1 10 13 6 7 7 7 8 59

單位:球數

(18)

4-1-7 建構取向籃球遊戲之持球權數與試投數進展歷程分析圖

(五)得分數

最後,學童在得分數方面的表現,可透過表4-1-14 與圖 4-1-8 進行瞭 解。整體而言,學童的得分數皆較前測時為佳。在第 4 節課時,得分數 隨試投次數的增加而上升,主要來源是有 6 隊都增加試投數,且除了黃 隊未得分以外,其餘小組皆能得分。至第 8 節課時,試投數繼續增加,

但得分卻減少為 7 個進球數。主要來源是受深藍隊、墨綠隊、紅隊在得 分數方面減少的影響。一般在投球試投率增加,而得分數降低的情況,

主要與投球命中率的高低有關,而命中率的高低,亦與籃下干擾投籃的 防守相關。就第 8 次比賽分組情況而言,以粉紅隊和深藍隊、紅隊和墨 綠隊、淺綠隊和淺藍隊進行比賽,在此情況下,得分數的降低的可能原 因,即與小組間的實力關係趨於平衡和學童在籃下防守的改善有關。至 於第12 節課時,在持球權數降低,掉球數減少,試投數略減的情況下,

得分數大致維持。其中,紫隊小組具有高試投數(12 球)但低命中率(0 球)的情況,這與女學童(25 與 31 號)的嘗試投籃有關。第 16 節時期,

以墨綠隊、淺綠隊和紫隊的試投數下降最多。深藍隊、墨綠隊在對手(淺 綠隊、紅隊)防守實力的增強下,在得分的表現上不如以往(深藍隊試 投數11、得分數 0)。紫隊方面,在第 8 節課時與黃隊比賽交鋒,具有 18 個試投數和2 個得分數,不過至第 16 節課時,紫隊則僅具有 4 個試投數

33 44 60 57 49 59

0 50 100 150 200 250 300

前測 第4節 第8節 第12節 第16節 後測

時 期

持球權數 試 投 數

(19)

0 個進球數,這顯示黃隊在防守的實力上已可與紫隊的進攻相互抗衡。

後測時期,整體而言在試投數上有所增加(尤其是墨綠隊、淺綠隊、和 紫隊),而在得分數上升的主要影響來源則是深藍隊。此結果顯示在遊戲 的攻、防實力關係上,實力的有利條件已由防守再次轉移到進攻方面。

4-1-14 建構取向各隊學童在不同時期的得分數分析

時期∖隊名 黃隊 深藍隊 墨綠隊 紅隊 淺綠隊 粉紅隊 淺藍隊 紫隊 總數

前 測 0 1 1 2 0 2 0 0 6

第 4 節 0 4 2 2 1 2 1 2 14

第 8 節 0 1 1 0 0 2 1 2 7

12 節 0 2 3 2 1 3 1 0 13

16 節 0 0 0 1 1 5 1 0 8

後 測 0 5 1 3 0 2 0 1 12

4-1-8 建構取向學童籃球遊戲之得分數進展歷程曲線圖 6

14

7 13

8 12

0 10 20 30 40 50 60 70

前測 第4節 第8節 第12節 第16節 後測 時 期

試投數 得分數 單位:球數

(20)

三、建構取向籃球遊戲組織歷程

為說明小組在建構取向籃球遊戲的組織歷程,茲將學習過程分為 前、中、後三期,並依照學童在各期的籃球遊戲組織特質,說明如下:

(一) 前期(前測)

進攻組織方面,主要是以一位或二位運球或投籃能力較好的學童(通 常是男學童)主導籃球遊戲。能力較佳的學童會以直接運球至前場的方 式去投籃,若她/他前方遇到多位防守者包圍,則有二種可能的情況,一 是在尚可運球的時候,以繞越實際遊戲區域(進攻者與防守者所共同構 成的多邊形區域範圍)邊界的方式至籃下投籃,二是在持球者已收球而 不能再運球的時候,則在兩人當中,以一人當「傳球者」,一人當「得分 者」的方式,藉著向前長傳或是相互的傳球至籃下投籃(如下圖4-1-9)。

此外,部分學童會嘗試使用向前長傳,然而卻經常產生傳球的失誤而造 成出界。同時,同隊的其他隊友(通常是未曾接觸過籃球遊戲者或是女 學童),一般會追著持球者跑,或是觀看隊友進攻。當同組持球隊友遭遇 防守者包圍時,則同隊的隊友會集中至持球者處。此外,在防守組織方 面,防守者會包夾持球者,以球的流動動線做為防守的路徑,當對手持 球者在籃下準備投籃時,通常只有一位防守者(能力較佳者)會進行阻 止投籃的防守。

4-1-9 學童籃球遊戲學習前期的組織特質圖示

註:1.運球繞越實際遊戲區域至籃下投籃 2.傳球給另一位能力較好的隊友

(21)

(二)中期(第8、12 節)

學童在籃球遊戲學習後期的進攻組織方面,當小組間的意見論辯進 行地較為順利,組員間產生相互信賴感之後,女學童與男學童會開始運 用小組隊員間的接力方式,將球向前推進至籃下目標區。有些女學童開 始扮演發球者或是配球者的角色,甚至也有少數幾位女學童開始嘗試投 籃,但常因有防守者防守因而急於出手。由於在進攻方面是以接力的方 式進行,因此在防守方面,防守者則開始準備先去防守要做接力傳球的 進攻隊員。同時,防守者在面對持球進攻者時,有些學童意識到要先阻 擋持球者的運球路徑,以避免持球者直接運球到籃下區域,或是直接阻 擋持球者的傳球。因此,在防守上也有一些學童做出二或三人小組的防 守屏幕(screen),用以阻擋持球者繼續推進或是傳球。然而,也有些學 童仍然是以球的流動為防守的中心,在防守方面缺乏組織。由於防守者 是落後在球動向的後方,因此就時常成為「追著球跑」的防守。那些瞭 解到以球為防守中心為一弱點的小組,在持球進攻時會使用以往進攻方 反方向跑的方式,吸引防守者跟隨,用以淨空前場籃下區域的防守者,

之後再將球向前傳至籃下,得以獲得較好的投籃得分機會。不過整體而 言,防守的組織在學習中期,隨著學童在進攻方面的組織進展,持續受 到改善和發展。

4-1-10 學童籃球遊戲學習中期以接力過人的圖示

除此之外,由於第10 節課的「籃下 Joker 活動」,使得學童意識到當 有隊友在實際遊戲區域最前方時,可立即透過長傳給進攻前方的隊友。

然而,學童在籃球遊戲的比賽中,由於受限於傳球者長傳的力道、方向 精準性,以及接球者對來球的預估判斷尚未熟悉,往往造成傳球的失誤

(22)

而出界。在防守的部分,為了要預防進攻隊以長傳的快攻方式進攻,則 會想辦法貼身去阻撓傳球者,不讓持球者長傳,或是預先防守可能的接 球者。

(三)後期(後測)

後期的籃球遊戲組織方面,可先透過在第16 節課與後測時,小組學 童間所實施的籃球遊戲同儕評量內容進行瞭解。表4-3-1 顯示,以學童的 觀點來分析其他小組籃球遊戲的優、缺點。此資料有兩個層面的意義,

一是可以透過學童的評量,用以瞭解各組在籃球遊戲學習後期的組織方 式;其次,可透過學童評量的規準,進一步瞭解學童對籃球遊戲組織的 行動原則。舉例而言,淺藍隊觀察到墨綠隊「在遊戲時不會聚在一起,

而是會分散,但有時不讓女隊員拿球」;紅隊觀察到粉紅隊「有時候防守 球員全部會跟著球跑」;深藍隊觀察到紫隊「球會給女生,回防速度很 快」;墨綠隊觀察到淺藍隊「團結合作有默契,傳球傳得很好」;粉紅隊 觀察到紅隊「每一個人都會守住敵隊的每個人」;黃隊觀察到淺綠隊「沒 有取最近的距離投籃,傳球力道沒有控制好」;淺綠隊觀察到黃隊「有風 度,輸球不會罵別人」等。由此可見,學童在學習後期的籃球遊戲,是 有一些基本的遊戲組織原則,這些原則對於學童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事,

以致於她/他們用以做為同儕評量的標準。當一組學童以其評量準則來觀 察他組學童的同時,她/他們是以該組的對遊戲組織的理解來觀察,因而 透過一組學童對另一組學童的觀察,即提供我們對學童在學習後期,如 何觀察籃球遊戲,以及如何組織自己小組的遊戲方式。以上述的遊戲原 則而言,學童在經過學習過程中的反思,使她/他們體認到籃球遊戲時,

最好不要聚在一起,而應該分散開來,這就是一種對於遊戲的空間運用 觀念。「有時候防守球員全部會跟著球跑」,也顯示出學童對於她/他們在 籃球遊戲學習前期的防守方式有所意識,「每一個人都會守住敵隊的每個 人」則說明了學童已能成功地使用一對一的盯人防守戰術。

(23)

4-1-15 小組籃球遊戲同儕評量優缺點摘要表

隊名 優點 缺點

紫 隊

∙球會給女生

∙很會搶球

∙回防速度很快

∙球不容易被抄走

∙球都投不進

∙投不好時,會被別人拿走

∙會笑別人

深藍隊觀察(11_08/09_2004 同儕評量)

紅 隊

∙每一個人都會守住敵隊的每 個人

∙互相幫忙

∙團隊精神很好

∙女生幫忙防守、搶球

∙投籃準確

∙都只給男生投

∙粗心犯規

∙球容易出界

粉紅隊觀察(11_08/09_2004 同儕評量)

淺藍隊

∙團結合作有默契

∙傳球傳得很好

∙分工合作

∙投籃有進步一些

∙球太容易被抄走

∙投籃有待加強

墨綠隊觀察(11_08/09_2004 同儕評量)

淺綠隊

∙傳接球很好

∙在運球時,防守得很好

∙有時用傳接球的方式投籃,有 時也用運球的方式

∙雖然輸了,可是不會不甘願

∙沒有取最近的距離投籃

∙傳球力道沒有控制好

∙有的時候接球沒接好

∙要多練習投籃

黃隊觀察(11_08/09_2004 同儕評量)

黃 隊

∙球都傳得很好

∙團結合作

∙都防守得很好

∙很有風度,輸球不會罵別人

∙傳球時有時會被抄走

∙傳球太慢

∙球有時沒接好

∙有時會二運

淺綠隊觀察(11_08/09_2004 同儕評量)

深藍隊

∙投球很準

∙很會抄球

∙很會看情況

∙很會防守

∙傳球時想太久

∙戰術被發現

∙使用暴力

紫隊觀察(11_08/09_2004 同儕評量)

粉紅隊

∙戰術運用

∙不常犯規

∙有風度和團隊精神

∙傳球加強

∙女生投籃加強

∙有時全部會跟著球走

紅隊觀察(11_08/09_2004 同儕評量)

墨綠隊

∙隊員不會聚在一起、會分散

∙假動作騙對方

∙有戰術、很有默契、很合作

∙很會抄球

∙防守防得很好

∙有時不讓女隊員拿球

∙投球沒有信心

∙太容易讓對方搶到球

淺藍隊觀察(11_08/09_2004 同儕評量)

(24)

此外,為了讓團隊組織的運作更有效率,也必須讓女學童共同參與,

至於回防速度很快,則是牽涉到遊戲的時間觀念,而學童之所以會快速 回防,主要還是受到另組學童使用快攻的影響。最後,學童們也認為「小 組團結合作、有風度、輸球不罵人」等情意表現,對於籃球遊戲而言,

也是相當重要的事。

就研究者的觀點而言,則是透過學童在後測時的籃球遊戲影帶與轉 譯稿做分析,以下說明觀察的結果。首先,學童在傳接球方面,較能掌 控球的力道與方向,然而,相對在防守方面,防守者卻也能對傳球者的 傳球意圖,以及可能的接球者做預期,所以做出一些漂亮的抄截。其次,

學童辨識到在遊戲區域最前方有隊友時,傳球者較能預期向前傳球的軌 跡與力道,而接球者也較能在適當地點與時機接球,進而直接進攻至籃 下區域,在此情況下,防守者則以快速的回防,用以阻斷球的推進。第 三,學童對接力推進球的方式,能考量傳球的時宜(瞬間傳球),造成防 守者成為「追著球」的防守,也因此在防守上以一對一的盯人方式來防 守,為了避免突然地進行接力推進。這也正說明學童開始意識到進攻與 防守的時宜關係。第四,學童將球傳往實際遊戲區域的前方,或由持球 者將球帶到遊戲區域前方,造成防守者的混亂,擾亂前方防守者所組成 的防守屏幕後,而後將球往後傳,由後方支援的隊友再做進攻。相對而 言,防守學童則會相互幫忙,防守籃下要投籃的持球者,讓持球者不便 投籃和傳球。第五,學童在不同的進攻和防守組織上,具有較多的選擇。

相較於前測時期,學童在學習後期較能適應籃球遊戲的攻、防關係,所 呈現的組織樣式亦較前測時期豐富。

(25)

四、討論

由實驗班與參照班在籃球遊戲能力上的結果對照顯示:雖然實驗班 的持球數與試投數皆高於參照班,但是可能進步的幅度未能增加至夠大 的差距,因此與參照班學童在籃球遊戲能力「後測表現」上並無統計上 的顯著差異。這個結果,與 Turner 與 Martinek(1992)、Griffin、Oslin Mitchell(1995)、Mitchell、Griffin 與 Oslin(1995)、郭世德(2000)

的研究結果相似。然而,卻與Turner 與 Martinek(1999)、黃志成(2004)、

蔡宗達(2004)的研究結果相反,使得結果呈現不一致的情形。可能造 成的原因,包括各個研究教學時期的長短、教學對象的年齡不一、教學 項目的內容不同等。不過,就本研究而言,對此結果,則有二種可能的 原因。第一,實驗班的學童,在防守實力關係的影響下,在籃球遊戲進 攻上的表現受到影響。第二,研究的時程可能不夠長。換言之,在建構 取向的籃球學習中,學習要有進步,必需遭遇學習上的阻礙,而這個阻 礙期看來似乎與後測的時間點很接近,所以若是能延長研究的時程,或 許在量化的結果上會較為明顯。

但是,就進步程度而言,實驗班的學童在「持球權數」與「試投數」

兩個類目上,呈現顯著增加的趨勢。相對之下,參照班的籃球遊戲表現 在這方面就不如實驗班。這個結果,與Allison & Thorpe(1997)指出的 結果類似,不過他們的結果是戰術取向在「技能發展」上的進步率高於 技術取向。可能的影響因素,應是在籃球遊戲組織方面。由於本研究實 驗班在攻、防的實力關係影響下進行戰術學習,小組團隊為了克服防守

(或是進攻)上的限制,因而必需試圖發展組織遊戲的方法。

此外,建構取向的籃球遊戲學習過程中,學童們在持球權數上的表 現,有別於傳統動作學習的學習曲線,以直線上升而後至穩定的狀態。

相對地,反而是在攻、防實力關係較勁的影響下,呈現動態上、下起伏 並漸進增加的趨勢。試投數方面,其次數分配的趨勢與取球數類似,因 此小組學童所組織球的流轉(circulation)運行方式,與學童投籃的試投 數有所關連。因此,建構取向假定學習要進步,不僅要對既存的學習肯

(26)

定,也需要有學習上的阻礙(perturbation),要讓學習者產生好奇、讓學 童認真思考,解決當下情境脈絡下的問題(Siebert, 2003),換言之,籃球 遊戲中的攻、防實力關係,可能提供了學童在建構取向籃球學習上的阻 礙,然而阻礙的同時,卻也成為學童邁向更高層次籃球遊戲組織的一種 動力,成為小組學童們在籃球遊戲組織上的一種解構、重新組織與再建 構之歷程。這說明在侵入式球類遊戲(invasion ball games)中,所必須 對攻、防的關係從體系的、動態的、辯證的觀點來考察。因此,對於學 童的籃球學習而言,此結果是目前國內相關研究所較少考慮的內容。

(27)

第二節 意見論辯與籃球遊戲的建構歷程

從辯證的觀點而言,建構取向學童在「籃球遊戲—意見論辯—籃球 遊戲」之學習過程中,所展現出的籃球遊戲組織與形式,是會受到意見 論辯的影響,換言之,學童在籃球遊戲中,企圖嘗試將意見論辯的計劃 付諸行動,而意見論辯的計劃,即是針對籃球遊戲行動後的反思而提出 的情況。所以,這就形成籃球遊戲中有意見論辯的意圖,意見論辯中有 對籃球遊戲反思的交互相融情況。為此,本章第一節的結果,主要顯示 學童們在建構取向籃球學習後的遊戲組織歷程與結果情形。對於學童在 籃球遊戲的學習過程中,如何進行討論、發展戰術與策略、內容為何等 問題,則是本節結果所要呈現的重點。以下分為社會面向與籃球遊戲、

問題意識與策略發展、行動原則與籃球遊戲、討論等四部分說明。

一、社會面向與籃球遊戲

學童在小組進行有關籃球遊戲的討論時,在性別能力差異、溝通方 式、相互信賴等社會面向的議題方面,與學童在意見論辯和籃球遊戲的 進展有所關連。研究結果發現:

(一)與性別有關的籃球遊戲隱性職務

籃球遊戲初期,學童們的遊戲方式與其在職務上的分配有關,而此 職務的分配,則是以能力和性別做為主要考量。透過以下的小組言談,

可加以瞭解此一情況。

IN:那你的隊友呢?

10:隊友,隊友都很後面。

06:他們有三個人擋住我。

10:對啊,他們有三個人擋住他。

IN:三個人擋住他,那你其他的隊友呢?

10:她們在防守啊,她們在那邊的籃框防守(指著自己隊的防守籃框), 只有我們兩個是在前 面的。

IN:所以她們兩個就只有站在那邊而已囉?

(28)

06:沒有,她們也有在動。

10:她們在防守。(09_21_2004_YL_DIS 1)

黃隊10 號學童所說的「她們在防守啊…只有我們兩個是在前面,意指只 10 號與 6 號學童在前場攻擊,而他們的兩位女隊友,則是在後場做防 守的工作。然而,墨綠隊的男學童,則不認為他們小組的女隊員是在做 防守的工作。26 號學童則透過「我們也有防守啊」加以為自己辯駁,並說 明就這種隱晦的職務分工而言,女學童已經盡責了。

16:就是我們這隊在打球的時候,就是我和 14 號打球的時候,我們這隊的女生都站在旁邊看。

IN:你們這隊的女生都站在旁邊看啊?

14:對啊,女生都在旁邊看戲啊。

IN:為什麼女生都在旁邊看,我們請女生說好不好?

26:那我要怎麼記錄。

IN:好,那換男生記錄,我們請女生說說看?

30:他們都在傳來傳去(尷尬的笑了一下)。

26:我們也有防守啊。

IN:他們有把球傳給妳們嗎?

30:沒有。

26:我們兩個(指女生)負責防守,男生們都負責進攻,所以我們都沒接到球啊。

(09_21_2004_DG_DIS 1)

此外,在粉紅隊也發生類似的情況。不過,粉紅隊的女學童,對於2 號男學童的抱怨,則是透過男學童未能傳球的原因做反駁。

02:因為女生心不在焉。

37:我們都有在搶球啊,可是他就一直在打,一直在打,不把球傳給我們。

02:我不把球傳給妳們(生氣狀)?

37:三對一(指三個女生對一個男生)!怎樣 (生氣的樣子)!

02:那妳們三個根本都站在那邊跟別隊的女生聊話 (指著場地)。

37:你又不把球傳給我們,我們怎麼打?

02:我根本拿不到球,怎麼把球傳給妳們?

IN:嗯哼,女生有沒有嘗試去幫忙呢?

22:我們有嘗試過去搶球了啊。

02:其實,女生都跟對方的女生站在敵方的陣營(指對手攻擊的籃框),只有我在跟對方的兩

(29)

個男生在鬥。

29:我們也有搶球啊。

22:他都賴到我們身上。

IN:嗯哼,那妳們認為問題在哪裡?

29:搶不過對方。

37:試過了啦。

02:那為什麼我二對一(指他跟對方的兩個男生在鬥)的時候,妳們都不過來?

29、22、37:(三個女生沈默不語)(09_21_2004_PK_DIS 1)

上述小組言談顯示,2 號學童藉由「我根本拿不到球,怎麼把球傳給妳們 加以辯駁,並強調「那為什麼我二對一的時候,妳們都不過來」。由此可見,

男學童認為女學童不配合做進攻,而女學童則認為她們已盡力在防守,

或是男學童根本就不傳球。這說明了小組在籃球遊戲初期,尚未經過充 分的討論,其遊戲方式即是以與性別有關之隱晦的職務分配進行。也因 此就形成男主進攻(外),女主防守(內)的刻板形式,如下圖4-2-1 所 示。

4-2-1 與性別有關的籃球遊戲隱性職務分配圖

(二) 球掌控在男生手上

由於受到籃球遊戲隱性職務分派的影響,因此在學習初期,球主要 也都是操控在男學童手中,一些女學童則認為,遊戲中沒接到球這個事 實,是籃球遊戲所遭遇到的問題之一。

03:傳球傳不到。

34:他們都沒傳給我,害我像猴子一樣在裡面(敵隊人群)揮揮揮。

24:還有啊,他們兩個(5 號與 3 號)總是傳來傳去,害我們女生老是沒有接到。

(30)

(09_27_2004_DB_DIS 2)

粉紅隊的組員方面,則是透過提議、提問的言表行為,開始協商他 們在遊戲中所要進行的工作,如「妳們可以幫我搶球啊」、好啊!那你們投 」、「我們負責搶球就好了」。

IN:好,那你們剛才在玩籃球的比賽過程中有發生什麼問題嗎?

04:她們都不幫我。

37:哪有。

22:我們要怎麼樣幫你啊。

37:因為你一直把球拿在你手上,結果我們都搶不到。

22:對啊,你不要以為你自己的功勞最大。

37:對啊。

IN:好,聽起來我們的問題好像就是,他剛才所說的,一直把球拿在他手上,不把球傳給你們?

37:然後他就說我們不幫他!我們要怎麼幫他嘛?

04:妳們可以幫我搶球啊!

37:幫你搶球!球在你手上要怎麼搶啊?

04:嗯…/

22:每一球都傳給我們啦!

04:好啊!那妳們投啊?

37:什麼?你投!

22:我們負責搶到球就好了。你(04 號)可以去把別隊的引開啊。

04:不要。我要搶球。(09_27_2004_PK_DIS 2)

(三)無形的壓力

學童在初期,未能注意到溝通的方式,因此,在遊戲表現不佳的情 況下,往往會對其他的學童有所責難,造成學童在籃球遊戲上無形的壓 力。如:

02:女生都在和對方的女生聊天,對方的女生也是,女生表現都比較差。

22 與 37:(沈默搖頭)

22:這也不是我們願意的啊,老師分組都亂分啦!(與另一位女生離開討論)

(09_21_2004_PK_DIS 1)

數據

表 4-1-1 二班在籃球遊戲能力之前測總數比較表     實驗班(建構取向) 參照班(技術取向)  持球權數  取 球 數  掉 球 數  試 投 數  得 分 數  168   41  61  33   6  165   44  61  32     5  單位:球數      整體而言,兩班在籃球遊戲能力前測的表現上,其結果為相類似的 情形。其次,進一步從兩班各小組籃球遊戲比賽的表現而言,以各小組 在籃球遊戲表現的五個類目平均數表現,透過平均數相等的 t 檢定考驗 後,相關的結果整理如下表 4-1-2
表 4-1-3 二班在籃球遊戲能力之後測總數比較表  組別  實驗班(建構取向) 參照班(技術取向)  類別  後測 1  後測 2 後測 1 後測 2  持球權數  取 球 數  掉 球 數  試 投 數  得 分 數  241   49  50  59  12  248   57  54  51  9  182   48  43  46  9  192   48  46  42  12  單位:球數     表 4-1-3 結果顯示,實驗班在「持球權數」與「試投數」方面,皆高 於參照班的表現。在「取球數
表 4-1-4 二班在籃球遊戲能力後測平均數之 t 考驗結果摘要表 類目  班別  人數  平均數 標準差 t 實驗班 32 7.53 4.97  持球權  參照班 32 5.69 4.77  1.514  實驗班 32 1.53 1.87  取  球  參照班 32 1.50 1.67  .071  實驗班 32 1.56 1.72  掉  球  參照班 32 1.31 1.53  .613  實驗班 32 1.84 2.44  試  投  參照班 32 1.44 2.23  .696  實驗班 32 0
表 4-1-5 二班在籃球遊戲能力之前—後測總數比較表  組別  實驗班  參照班  類別  前測  後測  前測  後測  持球權數  取 球 數  掉 球 數  試 投 數  得 分 數  168   41  61  33   6  241   49  50  59  12  165   44  61  32     5  182   48  43  46  9  單位:球數 為進一步瞭解兩班在籃球遊戲能力前、後測,五個類目的平均數進 步表現,藉由平均數相等的 t 檢定考驗,其結果如下表 4-1-6 與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在上 一節中給出了有單位元的交換環 R 上的模的定義以及它的一些性質。 當環 R 為 體時, 模就是向量空間, 至於向量空間中的部分基本概念與定理, 有些可以移植到模上來。 例如 子

星雲大師演講中常提到「我是佛」的觀念,在佛學理論中談「眾

語言的意義在於使用 ,而使用又是 因應著不同遊戲情境而定,因此語 言意義具有 豐富性、多變性、..

目前數學家所採用的集合論稱為 ZFC 集合論, 這是基於 Zermelo 和 Fraenkel 在 20 世紀初發展出來的 ZF 集合論, 再加上 C 所代表「選擇公設」(axiom of

是以法國物理學家 Augustin Fresnel 命名的。.

在與 不願讓他 建構一個 將很難 八年的戰 常將這段 爭(wa 第谷突 第谷的觀 為基礎

• 利用緊扣 課程設計 讓同學做討論,使同學 必須要讀過內容才能針對議題發表意見,這 樣不只讓教師知道學生的學習情況,也能慢

比較(可與不同時期、不同藝術家,對同類型/主題創 作的處理進行比較。例:Donatello的《David》)、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