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原大學雙月刊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中原大學雙月刊"

Copied!
1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中 原 大 學

2 0 2 1 . 1 2 N O . 4 4

服 務 學 習

S E R V I C E L E A R N I N G

擁抱文化的不同,改善空間的隔閡

地景建築學系「參與式設計跨校工作坊」服務學習課程專訪

校園小街訪

伸 出 溫 暖 的 雙 手 , 擁 抱 新 臺 客 伸 出 溫 暖 的 雙 手 , 擁 抱 新 臺 客

接住移工每一個墜落時刻

桃園市群眾服務協會專訪

不再是「異鄉人」,用經驗與關愛搭建出第二個家

中原大學服務學習種籽團課輔組志工專訪

(2)

臺灣,有著各種多元的人文風景,從各地而來的人們 交織成了這片美麗的土地。在這座文化之島,有著為 了家計而來的移工,與和臺灣結緣落地生根的新住民,

身處異地的他們有著與我們不同的文化背景。

但你可曾注意到,在小小的角落裡,他們正努力突破 文化的限制,賣力地過生活。現在,讓我們跟著小記 者的腳步,一同走入共融的文化故事裡。

服務學習記者團 敬上

(3)

校園小街訪

在正式採訪以前,小記者在校園中隨機詢問了幾位同學有關於移工的看法,一起來看看大家怎麼說~

請問你對外籍移工的印象是什麼呢 ?

有跟外籍移工接觸過嗎 ? 例如 ?

你覺得臺灣的環境對外籍移工友善嗎 ?

有在國外工作的經驗嗎?

你那時候的感受如何 ?

電機系徐同學:希望能被尊重,可以把我當作是同樣的人,

不要把我當怪人看,不要被差別對待。

如果你未來到國外工作,

你會希望當地人如何對待你呢?

A A

A A

Q

電機系徐同學:曾經去國外遊學的時候有在澳洲做過食物 外送員。那時候覺得很累很辛苦,因為澳洲的外送員是騎 腳踏車送餐。

林同學:待加強吧!感覺他們宿舍環境不是很好。

草皮上散步的林婆婆:還可以,希望政府能建立一些配套 措施,能夠有效的管理移工及提供他們更好的工作環境。

電機系徐同學 : 聚會的環境不算友善,覺得可以在他們生 活區域附近設立一個空間,讓他們放假日能好好聊天聚會。

電機系徐同學:之前曾經在中壢圖書館附近與他們 一起打球,也有跟他們聊過在工廠中的生活。

應華系某同學:家中曾經有請過雇傭。

室設系王同學:媽媽是印尼人,所以會接觸他的朋 友,人很大方。

財法系呂同學:就是在火車站很常看到,會聚集在 一起大聲聊天,靠近的話會聞到很濃的香水味。

建築系陳同學:我還注意到他們身上會有一些刺青 和飾品,而且常常在公共場所大聲地和朋友視訊、

講電話之類的。

財法系呂同學 : 常常會在搭火車時大聲與朋友視訊。

(4)

擁 抱 文 化 的 不 同 , 改 善 空 間 的 隔 閡

不同文化的相遇,開啟了地景建築學系不一樣的服務經驗,看見 移工需求的連振佑老師跟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侯志仁老師 跨校合作,帶領一群學生從選定服務範圍到實地瞭解,進一步根 據大環境及移工的需求設計發想。原來景觀不僅僅是空間規劃,

移工們的生活樣貌也是臺灣獨特的人文景觀。

望見有別臺灣的生活地景,思考差異的需求

青年志工力量大

/

地 景 建 築 學 系「 參 與 式 設 計 跨 校 工 作 坊 」 服 務 學 習 課 程 專 訪

面對不同的移工景觀,連振佑老師向我們說道 :「我常常告訴學 生要去思考我們要怎麼面對這些不同的風景。」連老師帶著學生 與桃園望見書間合作,以他們為橋樑引薦熟識的移工去連接學生 與更多在地移工。不僅如此,學生們透過工作坊、成果發表及望 見書間所舉辦的南風市集,蒐集移工們的生活經驗以及活動範 圍,紀錄他們的移動軌跡及不同的移工地景,藉此去發現可以協 助改造的地方。

經過幾次的實際接觸,學生們發現在臺移工的需求以及不便之 處,像是對於移工而言,移動是一件較為困難的事。剛來臺灣工 作沒有存款的他們,無法擁有自己的機車,因此轉而購買電動車 及仰賴大眾運輸,移工們騎電動車的景觀也成為一種人文地景。

對於大眾運輸的仰賴,也讓我們常在假日的火車上看到許多移 工,他們相對大聲的談話聲,是臺灣乘客常常不解的行為。連老 師告訴我們,該如何設計標語放在車上宣導小聲說話也是地景設 計的一部分,「要如何不歧視,創造出一個移工與在地人共融的 生活空間,是地景設計學生們值得好好發想的問題。」

(5)

接觸南方新朋友,瞭解雙方生活

南風市集是望見書間所舉辦的移工小型園遊會,學生們與望見書間合作,在市集擺攤,藉由貼貼 紙的方式,讓移工們貼出他們常去的地方。透過市集的交流,不但蒐集到更多移工們的生活軌跡,

也更加融入了移工們的生活。在市集中可以看到移工運用鐵絲做出漂亮的藝術品,舞台上還有興 奮的移工在前高歌,學生們也一起同樂!

學生小組到南風市集瞭解移工生活體驗移工文化

除了市集之外,地景建築學系的學生們實際透過工作坊,在桃園後火車站擺攤,放上四國文字,

蒐集當地移工們的想法。經由實際的互動,學生們發現當地的移工主要在附近的公園裡聚會,更 瞭解到因為新興住宅區的建立,他們常被居民投訴,因而轉移至另一個方向的福安公園活動。

學生們實地走訪福安公園詢問當地移工以及公園附近居民的想法,有位媽媽害怕地說:「公園的設 施周圍常坐著一群移工,會讓我怕怕的,不敢帶小孩來玩。」學生們訪問後發現,移工與當地居民 的感受竟都包含著一些無奈。於是他們開始思考,或許是因為公園設施與邊緣座位區設計不良所 造成的感受,是不是當初公園造景的設計並沒有把移工文化及需求也一同納入考量,才造成互相 不理解的文化衝突。發現問題的學生也不禁開始省思,我們是不是常常忽視掉少數群體的需求呢 ?

青年志工力量大

同學們在車站及市集工作坊製作四國語言的問題海報,向移工蒐集訊息

(6)

同理不同聲音,在日常及課程中實踐

在蒐集資料的過程中,同學們也在桃園巨蛋附近擺攤設立工作坊,卻因為沒有認識的移工當中間人,

所以面對的都是第一次見面的陌生人。在不瞭解彼此、語言不通、蒐集資料的範圍又過大的情形下,

同學們倍感壓力。與老師討論後決定將計畫聚焦回火車站附近的福安公園。另一個困難點是時間問題,

移工們的排班時間都不同,老師希望學生們可以針對不同廠房的移工進行調查及蒐集,但同學們也有 其他課程要安排,不過這也是最真實的一部分。「服務他人,不能用我們的時間及期盼去要求他人配 合。」連老師表情認真地跟我們說。

蒐集了移工與居民們的想法後,學生開始進行方案設計以及一些小實驗,比如在公園長椅上用膠帶貼 叉叉圖案,或是在椅子上標註油漆未乾,觀察移工們及臺灣人的習慣。又或者舉辦街聊活動,透過圖卡,

分享移工們的故事給臺灣人知道,轉變大家對移工的印象。望見書間也希望可以繼續與師生合作或進 行提案,未來也可以將學生們的改造設計提供給政府部門做參考,雖然因為疫情關係,這些計畫還沒 有真正去實踐,但老師希望這堂課可以讓學生們交流,學習彼此的思路,相互合作與對話,在發現問 題後有解決的能力是最重要的。

青年志工力量大

同學們調查移工活動範圍,最終選定福安公園

(7)

青年志工力量大

小小的力量,大大的溫暖

參與這項課程的阮映潔同學與我們分享當時同學們設立了一個小工作坊,印了提問單,準備一些糖果 點心作為回報給協助填寫問卷的移工,雖然溝通上有很多問題,但也認識了一些來臺工作很久的熱情 移工。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臺灣人,他非常認真回答同學的問題,也留下了對移工的祝福與鼓勵。阮 同學當下非常感動,因為來填寫問卷的人並不多,許多人都只是路過看了一眼就離去,他的出現讓同 學們燃起鬥志,在之後的課程更加地投入及努力。

連老師更開心地與我們分享,曾經與學生到南投的部落為當地居民做空間設計改造,是他印象最深刻 的,居民們熱情的眼神讓他深受感動。有居民曾跟他說:「你們同學來,打開了我們許多想像,如果 不是你們,我們心裡雖然有許多想法,卻沒行動。」服務地的居民總是以熱情接待中原師生,因為想 幫助學生完成作業,就一同動起來了。

連老師提到,雖然課程受限於經費,沒辦法做出複雜的大型改造,但在同學們的努力設計之下,看見 成果的居民們都覺得煥然一新,這讓大家有滿滿的成就感。從他們的眼神中收穫感動,也是一種服務 學習的精神。

在未來,桃園車站將會改造成一個商場,老師認為這個開發案會嚴重壓縮移工的生活空間,移工們好 不容易找到後站這些區域開設東南亞餐廳及雜貨店,之後卻將面臨店租上漲等問題。都市的發展,是 不是會不小心對他們造成影響,讓移工們在臺灣的生活更加邊緣化,值得我們好好思考。

最後,連老師希望同學在設計計畫及做決策時要學會換位思考,也想告訴大家,我們生活的角落有許 多移工及弱勢族群,期待越來越多人可以注意到身邊各種人文風景、生活細節,並試著去體會,為他 人著想。如同這門課程的目標,瞭解不同文化的差異,創造共融的社會。

(8)

協會的起點:從本地勞工到外籍移工

世外桃園

校園記者 / 彭珮珊、謝旻蓁

桃 園 市 群 眾 服 務 協 會 專 訪

接 住 移 工 每 一 個 墜 落 時 刻

走在街上,偶爾會遇到一群人,他們跟我們的膚色有著些 微不同,五官稍微深邃,對他們的印象總是伴隨著開朗的 嗓音和濃厚的香水味。他們,是來自東南亞各國的移工,

在臺灣,約每 33 人就會有一位是東南亞移工,從工廠、

漁業到家庭看護都有著他們的身影,這個對臺灣人來說既 熟悉又陌生的族群,卻鮮少受到我們的注意與關心。這次 我們採訪了桃園市群眾服務協會的吳佳芊公關主任,帶領 你一同走入援助弱勢移工的第一線現場……

桃園市群眾服務協會,成立於 2008 年,目前主要針對外籍移工提供法律諮詢、勞資協調、醫 療救助等服務,這樣的一個組織,不僅僅是移工們的避風港,更是正義的後盾。不過光是聽 協會的名字,似乎跟移工救援扯不上關係,這讓小記者感到十分好奇。

「為什麼會取名為群眾服務協會呢?」小記者問道。

於是佳芊向我們說明:「其實我們原本的受眾是以本地勞工為主,服務內容包含醫療及法律 扶助、籌組工會等等,取名叫群眾服務的意義是希望透過底層勞工的團結,來發展出自己的 力量。」

她接著說:「在幫忙籌組工會時,因為工會的成員數必須超過公司一定比例的人數,在這當 中移工所佔的比例非常龐大,如果沒有將他們囊括進來,是很難成功組織工會的。所以在協 調的過程中,慢慢接觸到移工這個族群,也發現他們的處境比本地勞工還要更加嚴峻,後來 才會將他們納入救助的對象。」

因此從 2014 年,他們開始了第一線的移工救助工作,從職災受傷、遭受雇主不當對待和懷孕 移工媽媽,都是他們的救援對象。他們更成立了安置中心,每年平均安置 250 位移工,無疑 是陪伴移工度過艱難時刻的一大後盾。

桃群七年來救援超過 1,500 位移工,目前同時安置 5 位移工寶寶

校園記者 / 彭珮珊、謝旻蓁

(9)

世外桃園

向她們伸出援手:懷孕移工媽媽募資計畫

今年進來安置中心的小朋友及懷孕媽媽的人數增加了許多,相較於一般移工 在安置中心都是待兩至三個月,懷孕媽媽滯留的時間會長很多,花費也會隨 著增加,協會的支出漸漸入不敷出,才會有懷孕移工媽媽募資計畫的誕生。

那,懷孕移工媽媽在臺灣會面臨什麼樣的處境呢?

第一,多數都會直接遭到解雇,而身負龐大仲介費的她們,失去唯一經濟來 源,就像一艘海上的孤船一樣無助;第二,身在異鄉有語言隔閡,定期前往 醫院做產檢更是艱鉅的任務;再者,若是幸運將寶寶生下來,在臺灣也沒有 完善的法律保障,長期扶養也是一大難題。

所以這個募款計畫的目的就是幫助這些媽媽們能獲得好的醫療照護、擁有一 個好的環境孕育下一代,就像他們這次計畫的標語:「過去,她們照顧我們 的家;現在,換我們給她們成家的希望。」

對於這個默默支撐起臺灣社會的族群,當她們面對這無情的深淵,我們是不 是也該伸出援手呢?

面對社會輿論:重整心態,與社會溝通

「移工就是來臺灣工作的,為什麼要懷孕?」「來之前仲介不是規定不能懷 孕嗎?」「既然懷孕了,那為何不回國?」

這個計畫剛釋出,成群的質疑聲音席捲而來,懷孕女工這個議題在社會上本 來就沒有受到太大的關注,因此會受到如此龐大的抨擊,一切都是在預料之 中。

未能受到 NPO 庇護的移工媽媽,多半只能選擇逃跑、打黑工

懷孕移工媽媽是較不被注意到的弱勢,

也是桃群長期救援的移工族群。

(10)

當小記者問到有什麼印象深刻的事情時,佳芊僅思考了一秒鐘,「有!」這篤定的回應讓我 們坐正姿勢,準備好聽她娓娓道來。

她曾接觸過一位移工媽媽,患有嚴重的產前憂鬱症,每次見到她,她身上都帶著滿滿負面的 情緒,「真的要生下這個孩子嗎?」、「是不是自己做錯了什麼?」這樣不斷地自我懷疑,

甚至覺得如果消失在這世界上是不是一切就結束了。

當上母親本該是件喜悅的事情,「她讓我覺得,身為母親好像是一種原罪。」佳芊嘆息地說。

懷孕後即被解雇,也不敢跟家人訴說,另一伴正努力打拼也無暇陪伴她,懷孕的女性本就脆 弱,哪能禁得起這令人窒息的委屈和壓力。慶幸的是,她順利地撐過這段艱苦的孕期,生下 了一個健康寶寶,病情也漸漸好轉。

在這過程中,協會只能擔任一個輔助角色,雖然能給予實質的資源,但同鄉的陪伴才是心靈 上的解藥。桃園市群眾服務協會也許就是一個中繼站,不一定能給予全部幫助,但至少可以 減輕移工媽媽們的壓力,陪伴她們走過最艱辛的時刻,讓她們重新站起、重返職場。

「當下看到這些反對的言論時,妳內心是什麼感受呢?」小記者問道。

「一開始看到一定會有生氣的情緒,不過後來卻轉為沮喪,因為自己沒有做好說明的職責,

沒有讓社會大眾瞭解移工的處境和我們為何要幫助她們的立場。」佳芊說到這裡,小記者的 腦海裡浮現了許多來自網路上質疑和惡意批判的留言,不禁感到些許無力感。

「但是後來有好好梳理自己的回應方式,也有持續分享關於移工的故事跟小知識,讓社會大 眾改變對移工的既定印象,後來反對的聲音就減少很多了。」看著她釋懷的表情,小記者也 跟著鬆了一口氣。

舉辦這個募資計畫不僅僅是為了募款,更多的是與社會溝通,瞭解社會大眾對於移工有什麼 誤解,逐一釐清解釋這些誤會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並在這個說明的過程中,讓大家意識並 且關注懷孕移工媽媽的困境。

溫暖時刻:陪伴移工媽媽重新站起

世外桃園

桃群安置的移工媽媽之一,因懷孕遭不當解雇 桃群提供移工媽媽與寶寶三餐、生活所需、醫療扶助,讓她們在異鄉也能感受溫暖

(11)

接納彼此:理解他們,用同理心對待

世外桃園

小記者跟佳芊提到,我們有街訪過中原大學的學生,他們對移工的印象不外乎是香 水、在公共區域喜歡講電話和群聚,也因為很少有過接觸,所以對於他們的認識也僅 限於此。

佳芊給了一個寬容理解的微笑:「其實你把自己想像成是去外國留學或是打工的學 生,就會稍微理解移工們的行為了。」在辛苦工作之餘的假日,想要找自己的同鄉相 聚本是人之常情。另外,移工在臺灣都會待超過一年以上,在這幾年他們都無法與家 人相見,手機屏幕是他們跟家人之間的唯一連結,這一個小小的裝置也是唯一能聽到 家人聲音的工具,只能透過講電話來解鄉愁。

對佳芊來說,她也並不是一開始就熟悉移工這個群體,是加入協會之後才有機會跟移 工接觸,對他們的認知有了顛覆以往的看法,沒想到移工的存在對臺灣來說非同小 可。但由於移工做的都是屬於低階的工作,我們本來就對這些工作抱有一些偏見跟歧 視,再加上他們的薪資過低,就導致臺灣社會對他們的不重視。以長照為例,「其實 臺灣並沒有將長照視為一個專業,比較像是一個家庭的附屬品。」佳芊語重心長地向 我們訴說。

這一群默默支撐起臺灣社會的人們,他們為了家計離鄉背井,卻在異鄉受到不平等的 對待。「臺灣最美麗的風景是人」,這是國外觀光客對臺灣的印象跟感想,但在東南 亞移工們的眼裡卻很少感受到。桃園市群眾服務協會努力地站在他們身後為他們爭取 權利、提供救援,也希望能讓大眾更認識移工,在將心比心之下,把移工作為平等的 勞動力,尊重地對待他們。

(12)

臺灣有許多的新住民家庭,有些家庭因為各種因素,必須讓孩子在學齡 前回到母國生活,並由母國的家人照顧扶養,孩子在母國沒有當地身 分,因此在學齡階段就會被送回臺灣,這樣的小孩被稱作「跨國銜轉 生」。

初來乍到的他們幾乎沒有中文基礎能力,在學校課業上無法理解,更沒 有辦法與老師、同學溝通,導致他們不僅課業成績落後,更難以與人交 流,不斷的失敗,可能會導致他們容易失去信心。

台灣新住民萌芽協會注意到這樣的狀況,於是開設課後輔導班來減輕新 住民家庭父母的教養負擔,協會收容各種家中有經濟問題或家人無法隨 時陪伴在旁的小孩,為他們提供照顧與課業上的幫助,甚至邀請母語老 師加強孩子的語言溝通,並且在民國 107 年開始與中原大學服務學習 種籽團合作,招募課輔志工。

相似際遇的粉衣天使,用關懷點亮教室

本次記者團採訪對象是今年招募的 9 位課輔志工中的一員——蔡和祥同學。平時被打工、志工活動與 課業等事纏身的他,行程非常繁忙。小記者不禁納悶,如此緊湊的生活,為何還要擔任沒有薪資給付 的課輔志工呢?

蔡同學表示,其實自己一開始生活也沒什麼規畫,打工也是在擔任志工之後才安排下來的。至於決定 參加志工活動的原因,他說:「我其實也是單親家庭,所以希望自己能透過陪伴孩子,讓他們知道也 有人在照顧、關心他們。」由於相似的經歷,蔡同學在孩子們身上看見自己過去的影子,這份同理心,

讓他投入課輔志工的行列。

課輔班的孩子們來自各個不同的家庭,他們的家人大部分都忙於工作,無法隨時給予陪伴,這時就由 課輔志工守候這些孩子,他們披上粉色背心,並掛戴寫有親切綽號的名牌,在排滿桌子的教室中來回 穿梭。

中原大小事

校園記者 / 謝佳宜

不再是「異鄉人」,

用經驗與關愛搭建出第二個家

中 原 大 學 服 務 學 習 種 籽 團 課 輔 組 志 工 專 訪 中 原 大 學 服 務 學 習 種 籽 團 課 輔 組 志 工 專 訪

課輔志工蹲下身,友善地教導孩子

(13)

相異的溝通頻率,與時間的相互較勁

當然課輔志工的工作不僅止於陪伴,他們也必須輔導孩子們的課業。蔡同學說:「雖然只是 簡單的國小問題,但要在短短的兩小時內,處理十幾個小孩的作業,其實還挺忙的。」志工 們必須在有限的時間內,協助並教導大家學習上的問題,但在解決孩子課題的過程中,也不 免出現一些志工們需要面臨的難題。

「當時我們要計算長方形內的扇形面積。」蔡同學用手指在桌上畫了一個隱形的圖。「然後 要算長方形內扇形以外的面積……妳聽得懂我在說什麼嗎?」彷彿是老師的身分尚未褪去 般,蔡同學停下講解,確認我理解他的話語後,繼續描述當下的情境:「那你知道扇形面積 怎麼算嗎?」「會,這裡,課本、課本上有寫。」他模仿起那時學生的語氣,由於學生的母 語並非中文,咬字不清、語帶模糊的講話方式,時常會讓志工需要再多聽幾次才能理解。「那 你知道半徑在哪裡嗎?」「這個。」蔡同學煞有其事地將手指在桌上輕點,並且開始講述他 遇到的問題:「可是他指的根本不是半徑,而是弧長,甚至是長方形的邊。這時候我才知道,

他是連半徑都不知道的情況下來問我的,但卻表示自己知道。」於是他向孩子解說半徑的位 置,並在對方講出扇形的面積公式後又問:「那我再問你一次,半徑在哪裡呢?」「這個。」

學生卻依然指向別的地方。

蔡同學表示,他們會避免直接給予孩子解答,而是透過引導或舉其他例子的方式讓孩子理解 題目。但這樣詳細的教法會耗上許多功夫,也會耽誤到其他人問問題的時間。面對服務過程 上遇到的障礙,課輔志工會在雙週會上提出,並嘗試找出解決方法。

中原大小事

坐在一旁仔細講解課題的志工 志工與孩子間的親近交流

(14)

踏著過來人的腳印,願成長的路上不缺關愛

相較於一年更換一次的大哥哥大姊姊,長期待在課輔班裡的孩子 們可能就比較經驗老道一點了,他們熟悉彼此,會互相管理秩序,

在有新來的孩子來到班上時,也會擔任起前輩的角色。

「最近班上來了一位跨國銜轉生,大概小學一年級,聽不太懂中 文。」這時孩子們就會使用對方也能聽得懂的母語,搭配小孩直 白的說話方式說明班上的規定,讓對方理解並適應。

「不過我們和小孩之間還是講中文啦。」蔡同學分享到,自己也 曾教過一位孩子國字注音,為了矯正發音,兩人一來一往地反覆 練習,好像在玩遊戲一樣。志工們會透過教導的過程,和孩子們 培養感情,不但能幫助孩子提升課業學習能力,也能讓他們感受 到關心。「我覺得去課輔班的重點不是教導,而是以一個哥哥姊 姊的身分去陪伴孩子。」蔡同學表示,因為家人忙於工作,有的 孩子可能在國小年紀,就會獨自料理並照顧自己,他們看似成熟 獨立,但其實還是很愛和志工撒嬌、渴望關照。

家人無法隨時在旁的寂寞空洞,就由志工與協會填補;課輔班的 存在更提升了孩子們的中文能力,使課業進步。暖心地呵護與學 習機會,讓他們建立信心與歸屬感,這些孩子除了語言差異外,

和我們其實沒什麼不同,耐心與陪伴是培養他們成長的基石。我 們可以無差別地對待、愛著他們,牽起彼此的手,與他們度過一 段長大的歲月。

中原大小事

完成課業後,與孩子們的遊戲時間

(15)

服務學習雙月刊

發 行 人:李英明 總 編 輯:陳冠宇 執 編:李俊耀

編 輯 群:鄧榮樺、范昱如、盧永富、吳靚瑩、范姜緗筠、侯權峰、王紹穎 校園記者:葉品辰、周子宭、彭珮珊、謝旻蓁、謝佳宜

設 計:游婷雯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從幾何上看,一個在區間上的每一點都連續的函數,其函數 圖形沒有分斷。直觀上,這樣的連續圖形我們可以一筆劃完

如圖,將一張長方形紙張,對摺再對摺,然後剪下一長為 3 公分、寬為 2 公分的長方形,則剪 下的部分展開後的圖形為. 形,且其周長為

〔備註 1:小學數學科修訂課題有關圓形圖的學習重點雖然只要求學生闡釋 涉及簡單計算的圓形圖,例如每個扇形的圓心角須為 30º 或

( )如圖,有兩個一大一小的圓形鼓,鼓面直徑比為 3:5,現在想要把鼓面都漆上顏色,每 一平方公分需要

在一張長50公分,寬30公分的長方形畫 紙上,畫上一個最大的正方形,其餘的 就剪掉。請問最大正方形面積為多少?剪

一個運動場由長方形 PQRS 及兩個半圓組成,如下圖。若長方形 PQRS 的長度 PQ 為 100 m,運動場的周界為 400 m。求長方形 PQRS

扇形紙片的張數 扇形紙片的角度 一張扇形紙片是一個 圓的幾分之幾. (扇形紙片的角度)

在培養學生語文能力時,要適當引導學生了解聽、說、讀、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