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學前特殊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調查研究-以中部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學前特殊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調查研究-以中部為例"

Copied!
16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系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 陳惠珍 博士. 學前特殊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調查 研究-以中部為例. 研究生: 張毓紜 撰. 中. 華. 民. 國. 一 ○ 三 年 七 月.

(2)

(3) 謝. 誌. 終於來到了這一天,回想起研究所的求學過程,就像在洗三溫暖一樣,有歡笑也 有淚水,寫作的歷程中,曾經也感到挫折與想放棄的念頭,倘若當初沒有家人的支持 與陪伴,鼓勵我並讓我無後顧之憂的追求我的夢想,也不會有現在的我。 另外,也要感謝在我身旁不斷聽我吐苦水與工作之虞陪我ㄧ起研讀統計的分析方 法,那個人就是我的另外一半,真的非常的謝謝他,如果沒有他的協助與幫忙,在撰 寫論文的過程能夠更加的順利加快速度來完成。 首先,最感謝一路體諒我的指導教授陳惠珍博士,因之前家裡父母親身體欠安, 身為家中獨生女的我,必須先拋下課業回家照顧,這段期間非常感激指導教授的諒解 與包容,讓我再回來完成學業的同時,對於我的論文內容給予了不少的建議與文辭上 的修正,每次的討論,總是給予我許多的寶貴的意見,讓我受益良多。 再者,感謝台東教育大學特教系教授、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所教授及特教 學系教授、高雄市國小附設幼稚園教師,共五位,對於我的問卷內容建議與文辭上的 改進,讓我順利的完成問卷的編制。 此外,要感謝論文寫作中,不斷給予我加油打氣的研究所最要好的姐妹們惠勤、 曉婷,總是能在我覺得沮喪與無助時,透過文字上的關心與協助,並適時的交流與提 供意見,總是能在最緊要關頭時,問題能夠迎刃而解。 最後,最感謝我的母親與母親的朋友薛老師,在我發放正式問卷時,對我的幫助 與奔波,在此摯上敬意,終能完成問卷的發放。.   毓紜.  . I. 瑾致. 2013.7.14.

(4) 學前特殊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調查研究 -以中部為例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了解學前特殊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現況,並探討不同背景 變項的學前特殊教師在工作壓力及因應策略各向度上的差異,以及教師工作壓力 及因應策略之間的相關情形。 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法為研究方法,以中部地區之學前特殊教師為研究對象, 共寄出 124 份問卷,回收有 114 份,有效樣本則為 107 份,有效樣本回收率 86%, 並透過百分比、平均數、標準差、t 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皮爾森積差相關 等統計方法來進行資料分析。根據研究結果歸納以下結論:. 一、學前特殊教師對於工作壓力之感受以「工作負荷」的壓力最大,其次為「管 教學生」,再其次為「角色壓力」,最後是「行政支持」的工作壓力感受為最小。 二、學前特殊教師對於因應策略的使用上以「解決問題」頻率最高,其次為「延 宕處理」,再其次為「尋求支援」,最後是「情緒調解」頻率最低。 三、不同背景變項的學前特殊教師在工作壓力會因「婚姻狀況」 、 「任教資格」 、 「特 教班年資」有顯著差異,但在「年齡」 、 「是否兼任行政工作」 、 「教育程度」 、 「任 教地區」、「班級類別」中無顯著差異。 四、不同背景變項的學前特殊教師在使用因應策略上會因「婚姻狀況」 、 「是否兼 任行政工作」中有顯著差異,但在「年齡」 、 「任教資格」 、 「特教班年資」 、 「教育 程度」、「任教地區」、「班級類別」中無顯著差異。 五、學前特殊教師在工作壓力之「角色壓力」與因應策略之「解決問題」達顯著 負相關。因應策略之「情緒調解」「尋求支援」「解決問題」「整體因應策略」與.  . II.

(5) 工作壓力之「行政支持」達顯著負相關。 六、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相關無顯著差異,呈現無相關。 最後,針對研究結果提出具體的建議,以供學校教學單位、學校教師及後續研究 者作為參考。. 關鍵字:學前特殊教師、工作壓力、因應策略.  . III.

(6) A Study on Strategy Provided to Deal with Teacher’s Work Pressure for Preschool Special Education -In the Central of Taiwan as Example  Abstract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understand the strategies to deal with teacher’s work pressure for preschool special education (referred to as PSE from hereunder) and to discuss the variation in all aspects between different strategies applied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bles a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how teachers deal with work pressure. This study adopted questionnaire as a research method aimed at the PSE teachers in the area of central Taiwan as study target by sending out 124 questionnaires, in which 114 copies were returned with 107 valid samples. The return rate of valid samples was 86%. Through applicable statistic methods, such as percentage, average, standard deviation, t-test, one-way ANOVA, and Pearson's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to analyze the data, we can conclude:. 1. The work pressure perceived by PSE teachers, from the highest to the lowest perceived by PSE teachers is “Workload” , “student disciplining” ,“ role pressure” and “ administration work support”. 2. The most used strategy for PSE teachers was “trouble shooting” followed by “delay management”, then followed by “seek support” and then the last comes to “emotion consultancy”. 3. PSE teachers with background variables had a more remarkable difference in “ marriage status”, “teaching qualification” and “seniority of special education class “when facing work pressure , but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 age”, “ whether it serves  . IV.

(7) administration position concurrently”, “education level”,“ teaching location”, and “ class type”. 4. PSE teachers with background variables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 marriage status”, and “whether it serves administration position concurrently” when applying the strategies , but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 age”, “teaching qualification” , “seniority of special education class “ , “education level”, “ teaching location” and “ class type”. 5. There was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role pressure” for SPE teacher’s work pressure and their applied strategy of “problem solution”. Also the applied strategies of “emotion consultation”, “seek support”, “problem solution” and “the entire strategy” was also in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administrative support” for work pressure. 6. If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ork pressure and applied strategies, it showed no correlation. In the end, practical advice was provided based on the study result as a reference to the teaching crew, teaching units, and future researchers.. Key words: Preschool special teachers, Working pressure, Coping strategies.    . V.

(8) 目. 次. 謝 誌……………………………………………………………………I 中文摘要…………………………………………………………………II 英文摘要…………………………………………………………………IV 目 次……………………………………………………………………VI 表 次………………………………………………………………………………. IX. 圖 次………………………………………………………………………………XIII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3 第三節 名詞釋義……………………………………………………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工作壓力的定義與理論……………………………………7 第二節 教師工作壓力理論之探討………………………………16 第三節 教師壓力因應策略理論…………………………………25 第四節 學前特殊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實徵研究…………3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 41.  . VI.

(9) 第二節 研究假設………………………………………………… 42 第三節 研究對象………………………………………………… 43 第四節 研究工具………………………………………………… 47 第五節 研究程序………………………………………………… 62 第六節 資料處理分析…………………………………………… 62.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第一節 學前特殊教師工作壓力及因應策略之現況分析……… 65 第二節 學前特殊教師不同背景變項在工作壓力之差異情形… 80 第三節 學前特殊教師不同背景變項在因應策略之差異情形… 94 第四節 學前特殊教師工作壓力及因應策略之相關分析………108 第五節 綜合討論…………………………………………………11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121 第二節 建議………………………………………………………124.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份……………………………………………………127 貳、英文部份……………………………………………………134. 附錄 附錄一.  . 專家效度問卷…………………………………………136. VII.

(10)  . 附錄二. 預試問卷………………………………………………146. 附錄三. 正式問卷………………………………………………150. VIII.

(11) 表次 表2-1. 國內外學者對於壓力定義彙整整表……………………………8. 表2-2. 工作壓力的定義彙整表…………………………………………11. 表2-3. 國內外學者對於教師工作壓力彙整表…………………………16. 表2-4. 教師工作壓力的來源彙整表……………………………………23. 表2-5. 壓力因應之定義彙整表…………………………………………25. 表2-6. 因應策略之方法彙整表…………………………………………30. 表2-7. 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相關研究彙整表……………………32. 表2-8. 教師整體工作壓力感受度彙整表………………………………34. 表3-1. 預試樣本學前特殊教師樣本數及回收情形一覽表……………41. 表3-2. 中部地區學前特殊教師樣本數及回收情形一覽表……………42. 表3-3. 學前特殊教師基本資料次數與百分比分配一覽表……………44. 表3-4. 專家效度學者名單摘要表………………………………………48. 表3-5. 專家效度建議與修正彙整表……………………………………51. 表3-6. 學前特殊教師工作感受度量表之項目分析彙整表……………58. 表3-7. 學前特殊教師工作感受度量表之信度分析彙整表……………59. 表3-8. 學前特殊教師因應策略量表之項目分析彙整表………………60. 表3-9. 學前特殊教師因應策略量表之信度分析彙整表………………61. 表4-1. 學前特殊教師在工作壓力各向度平均數與標準差摘要表……66.  . IX.

(12) 表4-2. 學前特殊教師工作壓力之「管教學生」各題平均數與標準差摘. 要表…………………………………………………………………………66 表4-3. 學前特殊教師工作壓力之「角色壓力」各題平均數與標準差摘. 要表…………………………………………………………………………67 表4-4. 學前特殊教師工作壓力之「行政支持」各題平均數與標準差摘. 要表…………………………………………………………………………68 表4-5. 學前特殊教師工作壓力之「工作負荷」各題平均數與標準差摘. 要表…………………………………………………………………………69 表4-6. 學前特殊教師在「管教學生」工作壓力之現況百分比摘要表 70. 表4-7. 學前特殊教師在「角色壓力」工作壓力之現況百分比摘要表 71. 表4-8. 學前特殊教師在「行政支持」工作壓力之現況百分比摘要表 72. 表4-9. 學前特殊教師在「工作負荷」工作壓力之現況百分比摘要表 73. 表4-10 學前特殊教師在因應策略各向度平均數與標準差摘要表…… 74 表4-11 學前特殊教師因應策略之「延宕處理」各題平均數與標準差摘 表……………………………………………………………………………74 表4-12 學前特殊教師因應策略之「情緒調解」各題平均數與標準差摘 要表…………………………………………………………………………75 表4-13 學前特殊教師因應策略之「尋求支援」各題平均數與標準差摘 要表…………………………………………………………………………76.  . X.

(13) 表4-14 學前特殊教師因應策略之「解決問題」各題平均數與標準差摘 要表…………………………………………………………………………76 表4-15 學前特殊教師在「延宕處理」因應策略之現況百分比摘要表 77 表4-16 學前特殊教師在「情緒調解」因應策略之現況百分比摘要表 78 表4-17 學前特殊教師在「尋求支持」因應策略之現況百分比摘要表 79 表4-18 學前特殊教師在「解決問題」因應策略之現況百分比摘要表 80 表4-19 不同年齡之學前特殊教師在工作壓力感受分析摘要表……… 81 表4-20 不同婚姻狀況之學前特殊教師在工作壓力感受分析摘要表… 82 表4-21 不同任教資格之學前特殊教師在工作壓力感受分析摘要表… 84 表4-22 不同特教班年資之學前特殊教師在工作壓力感受分析摘要表 85 表4-23 是否兼任行政工作之學前特殊教師在工作壓力感受分析摘要 表……………………………………………………………………………88 表4-24 不同教育程度之學前特殊教師在工作壓力感受分析摘要表… 90 表4-25 不同任教地區之學前特殊教師在工作壓力感受分析摘要表… 92 表4-26 不同班級類別之學前特殊教師在工作壓力感受分析摘要表… 93 表4-27. 不同年齡之學前特殊教師在因應策略分析摘要表…………. 95. 表4-28 不同婚姻狀況之學前特殊教師在因應策略分析摘要表……… 97 表4-29. 不同任教資格之學前特殊教師在因應策略分析摘要表……. 99. 表4-30. 不同特教班年資之學前特殊教師在因應策略分析摘要表…. 100.  . XI.

(14) 表4-31. 是否兼任行政工作之學前特殊教師在因應策略分析摘要表…103. 表4-32. 不同教育程度之學前特殊教師在因應策略分析摘要表………104. 表4-33. 不同任教地區之學前特殊教師在因應策略分析摘要表………106. 表4-34. 不同班級類別之學前特殊教師在因應策略分析摘要表………108. 表4-35. 學前特殊教師工在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相關分析摘要表………109. 表4-36. 不同背景變項的學前特殊教師在工作壓力之差異彙整表……111. 表4-37. 不同背景變項的學前特殊教師在因應策略之差異彙整表……115.  . XII.

(15) 圖次 圖2-1 Kyriacou 和 Sutcliffe 的教師工作壓力模式圖…………………19 圖2-2 Moracco 與 McFadden 的教師工作模式圖…………………… 21 圖2-3 Tellenback 與 Brenner 和 Lofgren 的教師工作壓力模式圖…22 圖2-4 Lazarus & Folkman 壓力因應過程模式圖……………………28 圖2-5 個體與環境互動壓力因應模式圖……………………………… 26 圖3-1 研究架構圖……………………………………………………… 39 圖3-2 研究流程圖……………………………………………………… 41  .  . XIII.

(16)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瞭解中部(苗栗、台中、彰化、南投、雲林、嘉義)學前特殊教育 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的現況,並進而探討不同背景變相的學前特殊教育教師 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情形。本章共分為研究動機、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研究 問題、名詞釋義、研究範圍與限制等部分。. 第一節 研究動機 多元化和競爭為特徵的社會裡,壓力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中的一部份,舉凡就 業、學業壓力、婚戀壓力、身心疾病壓力、工作壓力、天災地變壓力等,不勝枚 舉的壓力環繞在生活周遭。近幾年來常會在新聞中看見,許多高科技的工程師因 工作長,導致生活作息絮亂,因而發生過勞猝死的事件,事實上各行各業都可能 具有工作壓力的現象,但與其他專業相比之下,從事教育工作更是壓力沉重,教 師賦有傳道、授業、解惑的重大責任,亦是學校教育的主要推動者,其工作壓力 的排解如果沒有找到適當的方法,可能造成心理上的情緒障礙,因而影響其有效 執行教育工作。另外,學校行政支援缺乏之下,教師無法從行政上得到應有的協 助與建議;針對家長方面,教師希望家長能配合的事情,有時與家長意見不一致, 常常造成家長與教師間的誤會與不愉快;與同事之間的摩擦與想法不一,也因每 個人的管理風格或理念不盡相同需要長期溝通與互相摩合中求得平衡,種種情形 下,將會造成教師工作壓力(Botwinik,2007;Mohannad & Capel,2007)。 學前特殊教育對身心障礙幼兒發展有很重要的功能,因此當今世界各國對於 學前階段特殊幼兒的教育都相當重視,並積極對學習上處於弱勢的特殊學生,提 供相關的立法保障與積極的教育處遇。以民國八十六年頒布並於一零二年修正 「特殊教育法」中第二十三條明定「身心障礙教育之實施,各級主管機關應依專 業評估之結果,結合醫療相關資源,對身心障礙學生進行有關復健、訓練治療。 為推展身心障礙兒童之早期療育,其特殊教育之實施,應自二歲開始」(教育部,  . 1.

(17) 2013)。由此可見,特殊教育的趨勢,在國內已漸漸受到重視,直接衝擊站在第 一現場的學前特殊老師,學前特教教師每天所面對的是一群異質性很高的身心障 礙學生,付出的耐心與愛心更要比普通班教師要來得多,在教學教材的安排上也 必須符合每位身心障礙生的個別化學習需求,造成許多特殊教師無形中累積了不 少壓力與惶恐。 以研究者為例,在大學時學校即開了一門學前特殊教育學分班,因而接觸到 學前特殊教育,進而在研究所期間,修習學前特殊教育之學程,修畢所有課程後, 學校安排進入現場去實習時與進入一般幼兒園的情形截然不同,可能遭遇到的問 題與突發狀況比一般幼兒還要來得多更多。再者,每個孩子都是父母心中的寶 貝,雖然天生有些缺憾,也希望孩子能夠在學校學習到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因 此,面對家長的期待,身為學前特殊教師,又該如何讓孩子們各個都能運用教材 來達成學習目標,倘若遇到一些挫折與困頓時,沒有好好處理自己的情緒,將會 對自己在於工作上形成壓力。當壓力產生時,因研究者未來想成為學前特殊教 師,所以想藉由此研究來釐清學前特殊教師所面臨的工作壓力現況為何? 此為 研究動機之一。 壓力本身沒有好壞之分,全憑個人對壓力的知覺與反應,當壓力累積久了導 致人體無法承擔與適應時,即產生負面的壓力,容易對自身造成生理與心理的影 響,反之,適當的壓力能激發人的潛能,進而提高工作效率,加速達成目標。但 每個人不同的生活背景、教育程度、個性及一切外在因素,將使每個人在感受壓 力時,有不同程度的感受(何寬賢,1997)。以學前特殊教師而言,每天要完成上 司所指派的工作、同事之間的輿論、家長要求與社會的期待,在課程的規劃上要 迎合每位幼兒的狀況來訂定有效的課程模式,當個體無法負荷這些問題時,壓力 即產生。由上述可得知,教師在工作上存在著莫大的壓力,倘若教師本身缺乏自 信與缺乏專業成長,又適時無法得到解套方法時,將影響其身心健康及工作表 現,甚至造成身體上的病痛,嚴重阻礙教學工作的進行。若能有效的找出因應工 作壓力之策略,如此一來壓力相對會減輕不少,此為研究動機之二。  . 2.

(18) 從國內有關教師工作壓力的研究亦發現,偏重於「中小學」,依據全國碩博 士加值論文網站顯示,用關鍵字「教師工作壓力」查詢下有516筆資料,期刊則 有93筆資料,在眾多的資料裡對於教師壓力的探討「中小學」的比例占大多數, 另外,特殊教師則占70資料(搜索時間,2014.2月止),但針對學前特教班教師僅 占少篇,國內不論是針對特殊教師任教於學前、國中小、高職教師工作壓力來源 中顯示專業成長、工作負荷、行政支持、教學輔導、人際關係;另外在因應策略 的部分研究面向分為理性思考、解決問題、尋求協助、自我調適、拖延逃避(吳 美金,2013;陳華欣,2013;鄭玄敏,2013;劉姿絹,2013)。綜合上述所言, 研究者發現特殊教育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這部分著重在中小學教師壓力的 部分,鮮少對於學前特教師這塊做相關研究,因此研究者想進一步了解,為將來 前往學前教師的路上,能夠做好心理準備及預防的工作,以及能有效的找出一套 因應的方式,讓自身在面對一些困頓與挫折時,能夠冷靜的面對與處理。.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基於以上動機,本研究的研究對象為學前特殊教師,旨在了解學前特殊教師 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現況研究,本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將具體陳述如下:. 壹、研究目的 一、了解學前特殊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現況。 二、了解不同背景變項的學前特殊教師,其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的差異情形。 三、探討學前特殊教育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間的關係。 四、針對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供教學單位與學校教師、行政人員之參考。. 貳、待答問題 一、探討學前特殊教師工作壓力及因應策略的現況為何? 二、不同背景變項的學前特殊教師,其工作壓力的差異為何? (一)不同年齡的學前特殊教師,其工作壓力是否有顯著差異?  . 3.

(19) (二)不同婚姻狀況的學前特殊教師,其工作壓力是否有顯著差異? (三)不同任教資格的學前特殊教師,其工作壓力是否有顯著差異? (四)不同特教班年資的學前特殊教師,其工作壓力是否有顯著差異? (五)是否兼任行政工作的學前特殊教師,其工作壓力是否有顯著差異? (六)不同教育程度的學前特殊教師,其工作壓力是否有顯著差異? (七)不同任教地區的學前特殊教師,其工作壓力是否有顯著差異? (八)不同班級類別的學前特殊教師,其工作壓力是否有顯著差異? 三、不同背景變項的學前特殊教師,其因應策略的差異為何? (一)不同年齡的學前特殊教師,其因應策略是否有顯著差異? (二)不同婚姻狀況的學前特殊教師,其因應策略是否有顯著差異? (三)不同任教資格的學前特殊教師,其因應策略是否有顯著差異? (四)不同特教班年資的學前特殊教師,其因應策略是否有顯著差異? (五)是否兼任行政工作的學前特殊教師,其因應策略是否有顯著差異? (六)不同教育程度的學前特殊教師,其因應策略是否有顯著差異? (七)不同任教地區的學前特殊教師,其因應策略是否有顯著差異? (八)不同班級類別的學前特殊教師,其因應策略是否有顯著差異? 四、學前特殊教師工作壓力及因應策略之間的關係為何?. 第三節. 名詞釋義. 茲將本研究中相關重要名詞定義如下:. 一、學前特殊教育教師 本研究所謂學前階段特殊教育教師係指取得合格學前特教教師證書,且實際 從事 3 至 6 歲特殊幼兒教育的公立學校教師(周俊良、李新民、許籃憶,2005), 其任教班別,包括集中式特幼班、巡迴輔導班。.  . 4.

(20) 二、教師工作壓力 教師在執行學校工作相關環境中,個人與環境產生交互作用,超出自己所能 處理的狀況,使個體身心失衡,導致無法適應,而衍生出負面的情感反應(莊鎧 溫、王怡婷,2011)。 本研究將教師工作壓力定義為學前特殊教師在從事教學相關工作時,因環境 的要求超過個體的資源,導致個體無法適應,而產生生理或心理的負面情緒與緊 張狀態,即為工作壓力。本研究彙整研究設計,並參照相關歸納變項,自行改編 出「學前特殊教師工作壓力量表」,第二部分「工作壓力」之得分,總分越高表 示學前特殊教師工作壓力感受度越高,反之越低。包括專業知能、工作負荷、行 政支持、角色壓力等四個層面。. 三、因應策略  . 個體因為壓力原所引起的生理、心理及行為反應使人不適,個體將採取一些. 因應來減緩不適之行為(郭靜晃,1994)。 本研究指學前特殊教師遇到壓力情境時,為了達到有效處理自身壓力與情緒 行為而擬定出一套處理模式,本研究中彙整研究設計,並參照相關歸納變項,自 行改編出「因應策略量表」上之得分,得分越高,表示愈長使用該種因應策略; 反之,則表示愈少使用該策略,包括問題解決、尋求協助、自我調適和延宕逃避 等四個層面。  .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壹、研究範圍 一、就地區而言 因研究者本身居住在彰化縣,隸屬中部地區,基於時間與經費的考量,選擇 便利自己的地區來進行研究,故將本研究定義在中部地區(嘉義、雲林、南投、.  . 5.

(21) 彰化、台中、苗栗)。. 二、就研究內容而言 本研究探討中部地區學前特殊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現況,並進一步對 於學前特殊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兩者之間的關係進行探究分析,藉以了解其 間的差異與相關情形。. 貳、研究限制 針對本研究而言,因發問卷期間適逢畢業期間,許多教師較繁忙,更有一位 老師請長期病假的,而導致無法將問卷寄於教師手中,如此一來,就會減少樣本 人數,對於普查來說,是非常危險的,這些都是當初在發放問卷時,所料未及的 事情,而無法做事先的預防與避免,造成本研究的研究限制之一,另外,本研究 對象只著重於中部地區的學前特殊教師為樣本,所得之研究結果推論,無法推論 至其他縣市地區,為本研究的研究限制之二。.  .  . 6.

(2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節針對學前階段公立學校特殊教育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相關理論與實徵 研究做文獻探討。本章共分四節:第一節為工作壓力的定義與理論;第二節教師工作壓 力理論之探討;第三節教師壓力因應策略理論;第四節說明學前特殊教師工作壓力與因 應策略實徵研究;第五節歸納學前特殊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關係研究。. 第一節 工作壓力的定義與理論 壓力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在我們生活中不時要面對心理與生理壓力、環境壓力及不 同社會情境的壓力,如果想生存或使生活過得更好,就必須面對挑戰和適應新的改變, 使得我們每天都處在壓力的環境當中。本章節針對壓力的定義、工作壓力的意義、壓力 相關的理論模式三部分來探究。. 壹、壓力的定義 「壓力」一詞源自於物理學以及工程學,指的是將充分的力量用到一種物體和系統 上,使其扭曲變形(王以仁、林本喬、陳芳玲,1996;周文欽等人,2007;馮觀富,2005)。 Canon 於一九三五年提出壓力觀念和個體回復平衡的關係,之後他的學生 Selye 在一九 五六年繼承他的理論,將壓力引入社會科學領域加以討論。近年來,心理學家、社會學 家和醫學家已借用此數與應用於人類的行為上(王以仁、林淑玲、駱芳美,2006;馮觀富, 2005)。 壓力是個人在面對具有威脅性情境中,一時無法消除威脅、脫離困境時的一種被壓 迫的感受(張春興,2009)。一般而言所謂的壓力是指負面的壓力,往往帶給人們懊惱的 感受,另心智及身體付出極大的代價,反之,正面壓力它是種正面的力量,可提高工作 效率,進而加速達成目標(藍采風,2003)。根據. Travers 與 Cooper(1996)也認為處在. 壓力的環境中,最容易對在我們心理上與生理上造成影響(Jepson & Forrest,2006),如.  . 7.

(23) 心理上影響可能會有不安、緊張、焦慮、無助、擔心、沮喪等感覺,甚至出現憂鬱、恐 慌、坐立難安的情況;生理上則是免疫力下降、心臟血管系統受損、消化系統受損,嚴 重甚至導致失眠、神經質等現象(楊錫林、蔡盧浚,2004;葉重新,1999)。 綜合上述,可知壓力是個體知覺和環境間交互作用下,所衍生出的緊張、害怕、焦慮等 情緒反應。壓力(stress)這個名詞該如何界定,目前並不致。其定義也因研究者的研究 取向不同而有所差異,以下針對國內外學者對於壓力的定義,說明整理如下表2-1:. 表2-1 國內外學者對於壓力定義彙整表 研究者及年代 彭駕騂(1990). 壓力的定義 個體在某種情境下、因程度上的不同,進而產生不安、 焦慮與威脅。. 林彥妤、郭利百加. 壓力是指身體或心理狀態所引發具有強烈且有潛伏危險. (1993). 性的焦慮。. 馮觀富(1994). 壓力是指發生於當事人在任之經驗上受到威脅時的一 種反應狀態,引發內在身體上、認知上、行為上與情緒 上的連鎖反應。. 俞筱鈞(1996). 壓力是任何引起身體及情緒不愉快反應之事件。. 藍采風(2000). 壓力事指個人對外界的一種反應,舉凡外界的人、事、 物都能造成個人生理與心理的反應。. 游恆山(2001). 壓力是有機體對干擾其平衡狀態即使其應付能力過負 荷的刺激事件所表現出的反應型態。. 張春興(2002). 壓力是個人在面對具有威脅性刺激情境中,一時無法消 除威脅脫離困境時的一種被壓迫的感受。. 林曉萍(2002). 壓力是個體面對外在環境要求時,透過內在認知歷程造 成生理、心理、環境、等三方面的失衡狀態。. 黃惠惠(2002). 個體對於其來自內外需求或特定事件的刺激,所引起身 心不舒服或緊張反應狀態。. 張瑞村、陳怡君、. 壓力是在個體知覺和環境間相互作用下,所衍生出的緊. 郭勝平(2002). 害怕、焦慮等之情緒反應。 (續下頁).  . 8.

(24) 壓力的定義. 研究者及年代 王琡棻(2004). 將壓力視為對個體與環境的互動過程中,環境中的人、 事、物對個體內外在產生刺激,個體為求回復正常情 況,在生理上或心理上的反應。. 黃淑嫆(2004). 個體無法負荷社會環境或自我要求時,產生緊張、焦 慮、憤怒、挫折、苦惱及不愉快的負面情緒與心理感受。. 李玫玲(2004). 壓力係指個體與環境互動下,個體在面對威脅性的要求 或刺激情境時,其既有經驗、人格特質、認知歷程無法 有效因應之下,進而產生之心理或生理上的負面情緒感 受與緊張狀態。. 李榮珠(2004). 壓力為個體在面對外在人、事、物互動過程中所做的身 心調適反應,是以個人過去經驗,人格特質或心理認知 歷程為媒介,由於外在環境的要求與個人內在能力,產 生交互作用之差異,因而導致不平衡之狀態。. 林欽榮(2004). 壓力是為個人面對環境改變和自己期望,所形成的生理 與心理的調適。. Tartoori & Qudah (2004). 壓力作為一種心理壓力造成的負擔,使個人無法工作, 因為它超出了他的能力,因此不適的感覺出現。. Sarafino(2005). 因為轉變而引導個人去評估壓力源的要求,其本身生 物、心理與社會資源的差異所造成的結果。. 陳永儀(2006). 壓力個體在適應環境中的一個過程,當受到外界威脅時 ,即產生生理與心理的反應。. Ollfors & Andersson(2007). 壓力是個體對環境的刺激與個人面對威脅時所引發適應 威脅的能力。. 邱珍婉(2009). 壓力是個體對於生理反應或生活事件所產生的壓力來 源,以及個人對於可用資源來應對環境因素下的交互作. 莊惠君(2010). 用。 壓力是外在刺激因素加諸於個體,不同的個體本身因認 知與經驗的不同,經評估後發現無法負荷而對生理與心 理產生負面的影響。 (續下頁).  . 9.

(25) 研究者及年代. 壓力的定義. 黃瓊惠(2012). 壓力在生理學、心理學、社會學與社會心理學等各學派, 因研究領域的理論淵源與研究重點並不一致,而有不同 的解說與觀點。. 吳信良(2012). 壓力是指個體受到外在刺激的要求或特定事件的影響 時,所產生內在心理的負面情感、不適感或有害的感受。 此種反應是以個人過去的經驗、人格特質或心理認知為 媒介。. 資料來源:研究者修正補充自邱珍婉(2009)及本研究者彙整. 綜合上述國內外研究者看法,本研究將認為壓力是個體面對外界環境改變,或對外 界環境產生不安全感時,經由個人的認知與心理因素為中介,相互產生交互作用,而引 起情緒、心理、生理變化。壓力亦可能是積極正面的激勵作用,但也可能因長時間處在 壓力的情形下而導致消極、焦慮的情緒,甚至造成身心的疾病與傷害。. 貳、工作壓力定義 各行各業中面臨社會激烈的競爭下,使得工作比以往更加有挑戰性。因此,工作壓 力隨即升高(如:上司壓力、同事間的壓力)(周佳祐,2005)。工作壓力(work stress or job stress)乃是從「壓力」衍生而來的概念。與壓力不同的地方在於,工作壓力是指與工作有 關的事件而引起的壓力反應,同時具備三個條件:(1)工作壓力是當外在環境的要其與個 人內在的能力及要求交互作用下產生差異與不平衡的狀態;(2)工作壓力的結果對個體產 生威脅感,引起主觀不愉快感覺的心理反應;(3)這些反應都必須跟工作有關因素所產生 的壓力(李新民、周俊良、許籃憶,2005)。 以下針對國內外研究者對於工作壓力的定義如下表2-2:.  . 10.

(26) 表2-2 工作壓力的定義彙整表 研究者及年代 Kyriacou & Sutcliffe(1978). 工作壓力之定義 由工作而產生之負向情感(如:生氣、挫折、不愉快)的反 應症狀;亦即教師的工作壓力,是教師因務上所賦予期許、. 周佳佑(2005). 要求和職責所感受到的壓力。 在工作情境中,凡與工作有關的任何內、外在因素,因而 造成個人身心的負荷加重,主觀上產生不舒服、不愉快的. 洪含詩(2006). 感覺,並急於除而後快的一種心理反應。 工作壓力的影響不一定會造成負面的結果,只有在過高或 過低時才會造成負向壓力的結果,而適度的工作壓力將以 助於良好的工作表現。. Parker & Decotiis(1983). 個體在工作場所中,面臨到一些與重要工作結果有關的機 會、限制與要求,導致個體失去常態與平衡,而產生一種 和自我期許不相符之感覺。. 歐慧敏(2008). 個體在工作相關的情境,個體內在身心的需求,而對個體 產生的負面影響。. 陳怡如(2010). 個體在工作情境中,與外在環境相互作用下,致使個體身 心不平衡,引發生理不適或心理不安、焦慮、緊張與壓迫 的反應。. 謝明耀(2011). 工作壓力視為負向與受壓迫的現象,自身與環境交互作用 下,經由個體主觀認. 知所評估之下所做的一種行為與反. 應。 吳信良(2012). 個體與工作環境的各種相關因素交互作用後,產生不舒適 的身心知覺,經由個人特性為中介因子後,進而衍生消極 性與負面的情感。.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彙整. 綜合上述所言,當學前特殊教師面對工作壓力時,如果產生了負面且消極的態度, 將造成自身的不健康,倘若試工作壓力為助力,因此產生了正向的處理方式,如此一來, 對於自己的教學工作能力達到提升的效果。.  . 11.

(27) 参、壓力模式理論 關於壓力模式理論,綜合國內學者的說法,將壓力模式定義為刺激取向模式、反應 型取向模式、互動型取向模式(王以仁、林本喬、陳芳玲,1996;周文欽等人,2006;郭 靜晃,1994;張春興,2002;黃淑嫆 2004;馮觀富,2009;楊國樞,1992): 一、刺激型取向模式(此處加上出處) 持此種觀點取向的學者認為壓力是環境中所受到的刺激,強調社會與外在環境對個 人的影響(郭玫君,2006),一旦外界力量對個體產生威脅時,將會造成個人一連串的生 理反應(緊張),故可將壓力視為自變項,而生理反應為依變項(馮意雄,2005)。舉凡環 境中的重大改變(地震、火災等)、影響個人的重大生活事件(離婚、喪偶等)、日常生活 的瑣事(生活支出、人際關係),皆是重要的壓力來源。若套用 Hooke 定律,物體受外力 作用,若在其彈性限度內,力量移除物體即恢復原狀,若受利超過彈性限度,縱然將力 量移除,物體也無法恢復原狀(如:橡皮筋)(廖翌妙,2002),同理可知,當外在刺激遠超 過於個體所能承受的程度時,對個體將造成生理與心理方面的影響。 二、反應型取向模式 採取此類觀點取向的學者強調壓力是一種反應,即個體對外界刺激所產生的反應, 此看法的代表人物 Selye 強調個體對於壓力反應的非選擇性(non-selectivity)和非特殊性 (non-specificity),即個體對於環境的要求,產生個人身體內部和生物化學成份的改變(引 自黃淑嫆,2004),此改變使得個體產生適應性的行為,稱為「一般適應症候群」(General Adaption Syndrome, GAS),將個體對壓力的反應歷程分為三個階段: (一)警覺反應階段(The stage of alarm reaction) 個體忽然暴露於有害的刺激下,對於突如其來的威脅沒有辦法適應,亦即當人體對 於壓力的反應,馬上感受到威脅時,立刻解警惕自己,產生「戰或逃」的現象(馮觀富, 1994)。此反應又可分為二階段: 1.震驚期(shock phase):對有害的刺激來源採取自發或立即性反應,隨之出現心跳加速、 體溫與血壓下降、肌肉鬆弛等現象(楊國樞,1992)。.  . 12.

(28) 2.反震驚期(countershock phase):當個體受到刺激後而增強本身防衛的力量,進而以最 快的速度讓有機體恢復到最佳的狀態,此時腎上腺皮質素及抗炎性賀爾蒙分泌增加(馮 觀富,2009;楊國樞,1992)。 (二)抗拒期(The stage of resistance) 當個體嘗試改善使刺激消失時,若能夠有效的適應壓力,即會減少對其他刺激的抗 拒,反之,壓力仍然無法得到有效的解決方法,個體將進入衰竭階段,常見的如消化系 統的潰瘍、血壓升高、心跳加速、心肌梗塞等問題(馮觀富,2009)。 (三)耗竭期(The stage of exhaustion) 若長期以來都無法將壓力排除下,導致個體逐漸失去適應的能力,危害到身心靈之 狀態而瀕臨崩潰邊緣,嚴重的話甚至會造成死亡(葉重新,1999)。 三、互動型取向模式 此派學者認為壓力是環境的刺激與個體交互作用的結果(郭靜晃,1994),Lazar 與 Folkman(1984)認為壓力是人與環境之間的一種特殊關係,當個體面對環境刺激時,對壓 力刺激進行評估的過程中,獲得一套有效因應的方式,反之,當個體無法負荷環境下的 刺激時,壓力隨即產生,進而危害個人的身心健康。 綜合上述所言,此刺激取向著重於當個體面臨到多樣化的刺激時,所造成的壓力的 來源,進而找出壓力的主要成因;反應取向主要說明個體所承受壓力的反應與歷程;互 動取向強調壓力並不僅只是個刺激或一項反應,它是我們用來評估和應付環境中威脅和 挑戰的過程。. 肆、壓力的來源 世界科技日新月異,在這時代的巨輪下,每個行業都充滿著競爭,「不進則退」已 是不爭的事實,無形當中產生許多壓力,由此看來,壓力在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問題,以 下就國內學者對於壓力的來源分別敘述如下(王以仁、林淑玲、駱芳美,2006;危芷芬, 2004;張春興,1992;黃惠惠,2002;楊國樞,1992;楊錫林、蔡盧浚,2004;葉重新, 2011):.  . 13.

(29) 一、生活中的改變 泛指在日常生活中所發生的種種改變,都將會破壞個人原本平衡的生活,而形成的 一種壓力來源,且帶給個體緊張與痛苦的負面情緒,嚴重的話甚至會造成身體不健康及 心理疾病。Holmes 和 Rahe(1967)根據此觀點,想進一步了解有哪些生活事件對於個體 產生的壓力而造成影響與傷害,及威脅程度如何(梅錦榮,2011),因此編制了「生活改 變與壓力感量表」其內容有43個事項,如:喪偶、離婚、家人亡故、個人患病或受傷、 失業、牢獄之災等方面。都將對於生活中形成莫大的改變。 二、日常生活上煩瑣之事 意即每天重複或者例行性事件與問題,都是成為壓力來源的指標之一。舉凡交通擁 擠、 睡眠不足、排隊買東西、家務事等。此外,根據心理學家調查分析 Lazarus 在1985 年提出日常生活煩瑣之事,又可區分為六種類型(余振民、危芷芬、姜定宇、留佳莉, 2009): (一)家用支出方面 家庭一切費用的支出,如醫藥費、保險費、學費、房貸、車貸、納稅、食、衣、住、 行等方面,可能造成個人沉重的經濟負擔壓力。 (二)工作職業方面 工作所屬的環境與工作之條件未必都能令人滿意,但工作是家庭經濟最主要的來源 ,所以不得不工作,對於工作的的需求往往以錢多來考慮,因此許多人對於自己在工作 上的表現不如預期,最終導致壓力形成。 (三)身心健康方面 一個家庭裡面,難免會有人相處的不和諧而發生衝突,因此在人際上倘若處理不慎, 很容易有疾病的產生,自然會增加本身的心理壓力。 (四)時間分配方面 現今社會工作非常繁忙,常常讓人感到能運用的時間非常有限,而無法適當的分配 自己的時間,因而造成心理上壓力。在時間分配最常發生的兩大問題即為:1.因事情太 多而無法在既定的時間內完成2.交通擁擠造成等待與浪費時間的困擾,在此情況下將造  . 14.

(30) 成壓力。 (五)生活環境方面 環境當中令人不舒服的事情,如居住在都市中的人,因工廠排放的廢水、汽機車眾 多所排放出來的黑煙、噪音等環境上的汙染,都令人感到非常困擾,另外,噪音若嚴重 的話,可能讓人體心跳加速、血壓升高等附加身體狀態的不適應。 (六)生活保障方面 除了現實生活以外,每個人都會對自己未來的生活保障作些安排,包括進修、升遷、 儲蓄以及退休安排等,若沒有一個很明確的目標來執行,將會帶來壓力。 二、心理因素 根據上述兩類對於壓力來源皆說明外界環境對人的影響。除此之外,個人的內在心 理因素也會造成壓力,意即挫折與衝突,以下就此兩項作說明: (一)挫折(frustraction) 張春興(1992)提到所謂挫折,就心理學觀點來看,有兩種涵義:1.對個體對動機性 行為造成障礙或干擾的外在刺激情境;2.個體在挫折情境中所產生的負面情緒為煩惱、困 惑、焦慮、憤怒等。換句話說,在面對挫折的情境下,主要分析個體因情境對其行為阻 礙作用而產生的挫敗感。此外,引起挫折之來源包含自然環境或社會環境的限制。如: 經濟不景氣因而失業、農作物因天災而損失嚴重。 (一)衝突 衝突的產生是因為心理出現矛盾現象,指兩個動機的行為同時存在卻無法獲得平衡 所致,就心理衝突而言情形非常多樣,在1935年有位社會心理學家Lewin提出最常見的三 種衝突為(俞筱鈞,1996): 1.雙趨衝突(approach-approach conflict) 正所謂「魚與熊掌難以兼得」的局面,譬如在學校選課上,兩堂課都是你想要學習 的課程,但因上課時段一樣,而必須從此兩堂課中選擇出你最想要上的。 2.雙避衝突(avoidance-avoidance conflict) 現左右兩難的心理困境,指同樣兩件對於個體不利的情形下,必須做出一個選擇,  . 15.

(31) 及產生都想要逃避的現象,如懷孕者既不想要墮胎,又不想要孩子的心態。 3.趨避衝突(approach-avodance conflict) 個體最常使用的,是一種進退兩難的心理困擾,意指個體遇到單一目標同時出現兩 個動機時,如嚮往自助旅行的彈性與自由,但又擔心安全問題。. 綜合以上所言,壓力來源可分為生活中的改變、生活繁瑣之事件、心理因素三方面, 當個體面臨壓力源時,若採用正面積極的態度,試著調整自己生活腳步來適應生活型態, 將使壓力降到最低,也是最佳的方式。. 第二節 教師工作壓力理論之探討 教師在學校裡,每天面對的不只是上級交付的工作,還得兼顧同事之間、家長或學 生的需求,倘若無法負荷將使得工作量越來越繁雜,將會造成教師在工作上的壓力來源, 以下,本章節就教師工作壓力定義、教師工作理論模式及教師工作壓力來源做以下探討。. 壹、教師工作壓力定義 教師壓力的產生是指教師察覺到工作情境中發生某種狀況,及其對個體產生威脅而 導致心理不平衡的狀態,引起心理、認知及生理反應,甚至造成身心俱疲的現象。 Kyriacou(1987)說明教師在工作上遇到不愉快的經驗,因而產生負面的情緒。 以下針對國內外學者對於教師工作壓力定義,彙整成下表2-3: 表2-3 國內外學者對於教師工作壓力彙整表 研究者及年代 Kyriacou & Sutcliffe(1978). 教師工作壓力之定義 是指教師在工作環境的轉變或要求下,個人在心理或生理 上無法適應。 (續下頁).  . 16.

(32) 研究者及年代 蔡金田(1998). 教師工作壓力之定義 教師在從事教學工作時,由於工作情境之內外在因素影響 使個體無法負荷,進而產生焦慮、挫折等不愉快的感受。. 林曉萍(2002). 教師在工作時,所察覺到學校工作氣氛中,於互動過程情 境下,在教學、行政、輔導工作上、進修報酬以及學生、 家長與同事的緊張關係方面,個人無法適應,而產生負面 的情感。. Hawajri(2004). 面對工作時,教師產生焦慮與恐懼狀態,間接影響他們的 身體和心理健康。. 梁瑪莉、林慧美(2004). 教師在學校情境的互動中,在教學、行政、學生、和家長 及同事關係方面,所產生個人無法適應的情況。. 陳素惠(2005). 教師在從事教學工作時,受工作情境刺激與個人認知兩者 互動過程,所產生的生理、心理或行為的反應症狀。. 康純怡、林文郎(2001). 教師無法負荷或達到來自於社會上或教師本身給於過高的 期許時,所產生的負面情感反應。. 鄭媛文、任麗華(2005). 教師在學校工作環境中,與人、事、物互動 過程中所產 生的負面情感。. 洪晴萱(2007). 教師在工作情境中,面臨教學工作或潛在、額外的工作要 求時,無法達成或滿足個人期望,造成身心焦慮、被壓迫 感,進而脫離正常狀態的現象。. 歐慧敏(2008). 教師在與學校情境的互動歷程中,來自教學. 情境中相關. 人、事、物間的關係,所產生因個人無法適應而表現出的 情感知覺與身心的反應。 林錦煌、唐如玫(2009). 教師在學校工作環境中,與人、事、物互動過程中,個人 為因應工作環境要求與自我期望,在個人無法調適或採取.                                                         因應策略時,而產生負面、消極的情感反應。 葉子明、楊健炘、白凢芸. 教師在學校從事教學工作,與外在人、事、物互動的過程. (2011). 中,因為情境因素、學生因素或個人因素,產生被壓迫的 感受或緊張狀態,形成心理或生理產生的一種不適的反 應。 (續下頁).  . 17.

(33) 研究者及年代 莊鎧溫、王怡婷(2011). 教師工作壓力的定義 教師在執行學校工作相關環境中,從事在教學、行政與學 生、家長、同事的互動過程中,個人與環境產生交互作用, 超出自己所能處理的狀況,使個體身心失衡,導致無法適 應,而衍生出負面的情感反應。. 許利綸、賴韻涵(2013). 教師與學校組織情境互動中,面對工作環境與職務責任等 因素,產生被壓迫的感受或緊張狀態,形成心理或生理產 生的一種不適的反應。.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彙整. 本研究放在學前特教教師工作壓力,故綜合以上各學者對於教師工作壓力的定義為 倘若學前特殊教師在學校執行工作時,面對教學、行政與學生及家長和同事的互動中, 沒有辦法調適好壓力與採取有效的因應措施時,對個體本身造成心理或生理的現象,導 致負面情緒的產生。. 貳、教師工作壓力理論模式 教師工作壓力即是教師對於工作環境的感受,強調與外在人、事、物的互動過程, 許多學者亦針對教師工作壓力進行研究,提出相關理論模式,以下就學者們提出的教師 工作壓力模式作探討。 一、Kyriacou 和 Sutcliff 的教師工作壓力模式 Kyriacou 和 Sutcliff(1978)的教師工作模式,說明教師人格特質對解釋壓力的重要 性。其壓力模式以四條回饋線用以說明圖中各部分之間的關係(如圖2-1所示)。 (一)A線表示:為處理實際壓力源,教師運用因應機制來處理實際壓力,可能會影響它對 壓力源的評估,若成功的使用因應機制,實際壓力原則會減輕至可能壓力源之程度。 (二)B線表示:代表教師壓力的反應可以直接被評估。 (三)C線表示:當教師對自己工作感到不滿意時,其對威脅自尊的知覺就可能提高,在間 接影響方面,教師壓力會引起身體健康問題,最後將變成非工作本身的壓力源。  . 18.

(34) (四)D線表示:如果在過去無法適應環境的要求,及可能影響老師對他自己未來適應新要 求的評估。 此模式顯示教師工作壓力可能的壓力源,進而評估是否對個體造成威脅,若評估屬 實,將成為個體實際的壓力來源,此時透過因應機制將威脅去除,反之,個體無法調適 順利時,則會對身心造成危害。以下為教師工作壓力產生的過程: 1.可能的壓力源:當教師知覺到這些壓力源對其造成威脅,才會造成壓力。 2.個體的認知評估:經由個人的評估過後,對於環境的威脅是否對個人的自尊及安全造 成危害,需視教師個人特質與知覺的交互作用而定,包含個體無法適應環境要求,以及 環境的要求與個人需求衝突。而可能的壓力源是否發展成實際壓力源,則有待評估的結 果而定。 3.實際的壓力源:環境中的人、事、物等存在環境中之威脅。 4.因應機制:個體面對壓力情境評估與反應狀態。 5.教師壓力:若壓力持續存在,將對教師的心理、生理及行為造成負面的影響。 6.慢性症狀:身心症、心理疾病與心臟疾病。. 圖2-1 Kyriacou 和 Sutcliffe 的教師工作壓力模式圖 資料來源:Kyriacou,C., & Sutcliffe,J. (1978) A model of teacher stress, educational studies, 4(1), p3..  . 19.

(35) 一、Moracco 和 Mcfadden 的教師工作壓力模式 此理論乃 Moracco 和 Mcfadden(1981)根據 Kyriaco 和 Sutcliffe(1978) 所提出的教師工作壓力模式稍做修正,其模式如2-2-2所示(郭耀輝,2004;黃淑嫆,2004): (一)潛在的壓力源來自學校以及學校外在的社會環境,包括社會(如不同課程、社區水 準) 、工作(工作負荷、教師角色衝突、職業聲望)及家庭(婚姻狀況、子女問題)等,都 會直接或間接地造成教師不同程度的工作壓力。 (二)潛在工作壓力和實際工作壓力是不同層面的概念。教師在評估過程中,假如沒有依 照工作需求與個人需求之間的衝突做合理的調適,或是主觀評估潛在壓力源可能或已經 威脅個人自尊與安全時,才會更成教師實際的工作壓力。 (三)中介因素:包括評估因應機制、適應機制及教師個人特質(包括過去的經驗、人格 特質與價值觀等)。 (四)當個人感受壓力情境時,會產生因應機制,若無法有效地降低壓力,則會造成更大 的威脅。 (五)此模式中含有四條回饋線 1.A線表示:意指壓力與適應機轉之間的關係,如果因應機轉無法降低壓力事件時,它 會被評估具有威脅性。 2.B線表示:教師在壓力症候下運作之情形,當教師處倦怠階段,若是壓力的徵兆持續 出現,易覺知到更多的壓力事件。 3.C線表示:長期處於壓力的症狀與家庭、社會之間的關係,意即當教師長期處於壓力 下的倦怠階段而造成身心不適,可能需要親友及家庭與社會的支持與協助。 4.D線表示:顯示教師會因自己壓力的症狀來檢視自我個人的特質,是否因個人特質影 響其未來對壓力評估即因應的策略方式。.  . 20.

(36) 圖2-2 Moracco 與 McFadden的教師工作模式 資料來源:引自黃淑嫆(2004)。幼稚園教師工作壓力及其因應策略之研究 (18頁)。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二、Tellenback、Brenner 及 Lofgren的教師工作壓力模式 Tellenback等人(1983)根據 Kyriacou 和 Sutcliffe 教師工作壓力模式加以修正後提 出新的教師工作模式,如圖2-3所示(王以仁、林本喬、陳芳玲,1990;李菁菁,2003; 黃淑嫆,2004;謝明耀,2011):.  . 21.

(37) 圖2-3. Tellenback、Brenner 和 Lofgren 的教師工作壓力模式. 資料來源:引自王以仁、林本喬、陳芳玲(1990),(105頁)。教師心理衛生。台北 市:心理。. 此模式的特點強調「學校社會特質」與「教師特質」對壓力源的影響,由於各校特 性不同、學校所在地區、學校規模、校長領導風格、教師與學生、家長間的關係等,因 教師的特質不同,皆形成工作壓力的來源。若個體無法適應因應機制,使教師長期處於 緊張的狀態下,將造成身心健康之損害,更嚴重的話可能因而退出職場。 根據 Tellenback、Brenner 和 Lofgren(1983)的描述,認為教師壓力之模式包含三個 層面:1.學校壓力源和教師壓力源反應的關係,2.教師特質的影響,3.評估、適應機轉 和非職業性壓力源對壓力的關係(王以仁、林本喬、陳芳玲,1990)。. 綜合上述所言,學前特殊教師在工作上,除了教學本身之外,常需要處理一些突如 其來的狀況,因此與學生的相處時間較多;相對的,與其他教師接觸的機會減少,容易 造成人際關係疏離感,若教師本身無法評估自身狀態因而找出適當的因應方式,將對個 體造成不健康的影響。.  . 22.

(38) 参、學前特殊教師工作壓力來源 擔任學前特殊教育教師所要面對的是身心障礙學生,這些學生無論是在日常生活中 的學習、語言及理解能力,都需要更多的時間來協助,有別於正常學生。加上現今學前 特殊教育廣泛的推廣中,對於特殊教育之評鑑工作也漸漸受到重視,因此學前特殊教育 教師強烈感受到更大的工作壓力。不僅如此在學校時要面對學生、家長及同事、教學、 行政等方面的事務,當個人無法適應環境所帶來的威脅,即會出現負面的情感知覺與反 應(緊張、焦慮)(莊貴枝、邱鈺庭,2010)。 在工作壓力方面林曉萍(2002)提出下列學前特殊教師壓力來源,大致分為學生學習 和行為問題、與行政主管和同事的人關係、工作過度負荷、學校行政支持不足、角色衝 突與過度負荷、與家長溝通及教師專業發展等問題。以下茲將教師工作壓力的來源就研 究發現歸納如下表2-4:. 表2-4 教師工作壓力的來源彙整表 研究者及年代 Kyriacou &. 教師工作壓力來源 Suteliffe. 1.學生不良行為2.不足的工作條件3.時間的壓迫感. (1978). 4.不好的學校風氣。. 莊中興(2001). 1.工作負荷2.專業職責3.學生問題4.家長問題5.在職 進修。. 詹美春(2003). 1.工作負荷過重2.缺乏成就感3.缺乏與同事溝通 4.課 程結構彈性大5.與他人關係6.角色不明確。. 沈儀芳(2004). 1.工作負荷2.學生行為3.人際關係4.行 政支持5.組織 氣氛6.教學問題7.新資不當8.專業成長。. 黃淑嫆(2004). 1.教學自主2.工作回饋3.人際關係4.工作回饋。. 劉妙真(2004). 1.工作負荷2.人際壓力3.時間分配4.班級教學5.報酬 與心理需求。. 鄭媛文(2004). 1.管教學生2.工作條件3.時間運用4.社會支持5.角色 職責。 (續下頁).  . 23.

(39) 研究者及年代. 教師工作壓力來源. 柳敏秀(2004). 1.班級經營2.工作負荷3.專業角色4. 人際關係。. 洪含詩(2006). 1.專業知能不足2.工作負荷太大3.人際關係不和諧4. 教育政策變革5.缺乏成就動機。. Khalid & Hani(2011). 1.壓力管理2.學生壓力3.壓力4.同事之間關係。. 劉雅惠(2011). 1.教學與輔導2.學生行為3.教師的專業知能4.學校組織5. 人際關係6.工作負荷。.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彙整. 有關特殊教師壓力來源,可歸納為: (一)學校內部因素:學生行為、人際關係、行政支持。 (二)學校外部因素:家長的溝通與協調、社區環境。 (三)個人因素:工作負荷、時間管理、專業成長、角色壓力、及其他個人因素。 本研究參考許籃憶,2005;黃淑嫆,2004;劉秀鳳,2009所編製的特殊教師工作問 卷,將教師工作來源分為管教學生、角色壓力、行政支持、工作負荷等四個變項來對學 前特殊教師工作壓力進行了解,以下針對四個變項作說明: 1.管教學生 學前特殊教師最主要的壓力來源在於如何管理和教育學生,(如東西要放回原位或者 如廁完要洗手等)諸如此類的事件,都要經過再三的叮囑,矯正幼兒的問題行為(如打人、 攻擊),並且要很小心他們的安全問題,特殊教育教師比一般教師面對更多樣的學生,因 此工作壓力在無形中及產生。 2.角色壓力 特教教師的角色定位不明確,常有高級褓姆與教師的角色衝突,學生問題多元化, 教師可能要兼具物理治療師、語言治療師多種身分,角色衝突的負荷,使特殊教育教師 無法順利扮演好角色時,工作壓力感受倍增(周俊良,2005;莊貴枝、邱鈺庭,2010)。 3.行政支持 學校中的行政人員的特教理念,會影響對特殊教育教師的支持程度,以及當教師提 出針對特殊教育理念及執行上的意見時,是否都能給予尊重,另外行政協調上不公正,  . 24.

(40) 也會影響校內教師與教師之間或教師與行政人員之間的合作關係。 4.工作負荷 特殊教師從事教職工作時,由於每個孩子的需求與障礙不同,擬定個別化教育計劃 (IEP),除此之外,有可能因為學校的人手不足,而教師又必須完成上級交代的事情或與 教學無關的行政工作,使得工作量與時間的增加,將造成工作上的壓力。. 第三節 教師壓力因應策略理論. 壹、 壓力因應的定義 因為壓力源所引起的生理、心理及行為反應令人非常不舒服,個體常做出一些可以 減緩不適的行為。此種由個人試圖處理壓力的過程稱之為因應(郭靜晃,1994)。意即因 應是個人在面對壓力時,為減輕壓力所帶來的焦慮、威脅而從認知和行為上所做的改變 歷程。藍采風(2002)提到有正面與負面,關鍵在於個體面對壓力時,所採取的因應措施 為何。以下針對國內學者 對於壓力因應定義,闡述如下表2-5:. 表2-5 壓力因應之定義彙整表 研究者及年代. 壓力因應之定義. 郭靜晃(1994). 個體因為壓力源所引起的生理、心理及行為反應使人不 適,個體將採取一些因應來減緩不適之行為。. 黃惠惠(2002). 個體在面對壓力時,所採取的因應方式分為消極因應與 積極因應。. 曾瑞譙(2004). 個體在面對壓力時為解決問題,而經個體認知與思考後 ,尋找出一種有效行動方案來解決問題的歷程。 (續下頁).  . 25.

(41) 研究者及年代. 壓力因應之定義. 莊淑灣(2005). 當內在心理需求與外在環境變化對個體造成威脅,個體 感覺過度負荷,無法承受,必須尋求外力協助或自我處 理的一種解決方式。. 周俊良(2005). 個人面對危機時,為了保持身心之完整性,減輕不適應 的感受,恢復補償衰弱的功能,所採取的任何方法,其 本身是動態的。包括認知、行動、評價與再行動等步驟。. 陳錫港(2005). 因應是指個體育到壓力情境時,為解除壓力帶來的威脅 ,而採取的一系列行動。. 廖郁映(2006). 指個體為因應工作壓力的要求,主動修改既有的認知體 系或改變其具體行為,借使其壓力結構產生質變或量的 消滅,以舒緩情緒或壓力,達成身心衡的過程與採取之 策略方式。. 馮世昌(2006). 因應是工作產生壓力時,採取何種策略以避免長期壓力 累積之下產生威脅、焦慮及其他身心及病。這些因應之 道,目的在減緩威脅、焦慮及身心疼痛,並尋求解決的 方法,其能繼續在工作崗位上服務。. 劉秀鳳(2009). 個人處於壓力情境時,藉由認知與行為的處理模式,用 以管理內外在要求使個體能掌握並面對壓力情境與情緒 的過程。.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彙整. 針對以上各說法,因應是指個體在面對壓力事件時,在認知、行為與情緒三方面交 互作用下,形成一個動態的過程。其因應方式有消極與積極兩方面,可能會增加個體身 體的不適感,或減緩壓力對個體的不良影響。. 貳、因應策略理論 壓力與因應的概念分析,首先由 Lazaru 於1966年提出,他認為壓力包括二個過程 即認知評估(cognitive appraisal)與因應(coping),兩者是個人與環境間壓力關係的重要緩.  . 26.

(42) 衝媒介,也會影響到壓力的利即與長期結果。經由心理學家與社會學家的努力,目前最 具體的分類有以下三種(郭靜晃,1994;曾華源,1998): 一、人格特質導向學派 Pervin(1983)指出人格特質是影響因應行為的主要因素,歸納為四種主要特徵: (一)先天遺傳人格特徵:個人先天的本質受遺傳決定一切,如基因、智商、性別、容貌 等。這些都會影響個人的作為,在面對壓力時也會做出不同的因應行為。 (二)環境性的人格:生存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影響個人之心理狀態,如緊張、焦慮、 壓力等症狀,也因使用的因應行為不同而有所差異。 (三)社會性人格:領導能力、服從工作、道德觀念、價值取向等,都會影響心理的發展 與因應行為。 (四)教育性人格特質:教育性的人格改變有助增進人際關係,且人格的特性具有情緒性、 認知性、行為性等因應方式。 二、認知評估學派 即個人對事件的反應及所做的評價和判斷,而後採取相對的因應方式。Lazarus 與 Folkman(1984)強調個人的因應方式受到認知評估過程、主觀意識及對事件解釋的影響。 換句話說,當壓力產生時,認知評估可以決定壓力的存在與否,而採用的因應方式則會 影響個體知覺感受的大小。因此認知評估是決定有無壓力及如何因應基礎。而個體的因 應行為是經由認知歷程所引導的情緒反應,包括了處理壓力情境需求的想法和行動,並 將因應過程模式分為五步驟如圖2-4說明之:.  . 27.

(43) 圖2-4 Lazarus 和 Folkman 壓力因應過程模式 資料來源:Slavin, L.A., Rainer, K.L., McCreavy, M.L., & Gowda,K.K (1991). Toward a multicultural model of stress process. Special Issue:Multiculturalism as f fourth force incounseling.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70(1), p157.. (一)可能發生的壓力事件:包括影響個人重大的生活事件、日常困擾等。 (二)初級評估:個人評估壓力刺激對個人福祉的意義,通常會自問:「我會有麻煩嗎?」, 以對情境的初級評估。 (三)次級評估:個人面對壓力刺激時,所做出的個人適應之評估,進而採取有效的因應 方式。 (四)因應方式的使用:包含問題焦點與情緒焦點兩項。就情緒焦點來說,雖然能夠保持 情緒上之平衡,但若事件發生時,沒有同時採用問題焦點來因應,將造成問題解決之後, 但壓力的情緒仍然會再度發生。因此,最好的方法同時採用問題焦點與情緒焦點(曾華 源、郭靜晃譯,1998)。 (五)適應結果:壓力的適應結果可能成社會功能、士氣和生理健康三方面的問題。適應 壓力完全是靠個人知覺對於事件發生下,評估自己的情況而採取因應的方式,因此,評 估與因應將會影響適應結果。 三、互動學派 互動學派認為,因應行為決定在個體與環境的交互作用。Lazarus 和 Folkman 提出 因應行為是個體與環境互動後所產生的結果。如圖2-5所示:  . 28.

(44) 圖2-5 個體與環境互動壓力因應模式表 資料來源: Lazarus,R.S.,&Folkman, S(1984). Stress, appraisal and coping. New York: Springer.. Lazarus 與 Folkman(1984)依據「個體與環境互動的壓力因應模式」,提出八種不同 因應策略之因應策略量表,其策略為(陳青勇,2001): (一)面對問題:爭取想要的東西時,一定要立場站穩,試圖讓對方改變。 (二)疏遠:當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時,盡量讓自己繼續過生活,當做甚麼都沒有發生過, 慢慢的淡忘某件令你感到不快樂的事。 (三)自我控制:隱藏自己心裡面的想法,不容易被發現。 (四)尋求社會支持:找對事情有影響力的人幫忙,接受他人給予的協助與支持。 (五)接受責任:如自省能力。對於自己所犯的錯誤能夠接受進而改善。 (六)逃避:藉著吃、喝酒、服藥物、抽菸令自己好過一些。 (七)有計畫的解決問題:面對問題時,能實際的執行解決方案。 (八)正向再評估:尋找新的信念。 綜合上述,本研究統合「認知評估」與「互動模式」之因應理論,用以解釋學前特 殊教師面對學校的工作情境時,能夠採取正面的因應策略進而處理與解決問題之過程。.  . 29.

(45) 参、因應策略的方法 壓力的因應方式,會因研究目的與研究對象的不同,而有不一樣的因應方式。以 Lazarus 與 Folkman(1984)將因應策略方法分為兩類(郭靜晃,2002): 一、問題導向的因應:個體直接面對問題,處理壓力來源,其因應方式包含分析問題的 成因、尋求支持、擬定行動計畫並確實執行、找出變通方法。 二、情緒導向的因應:試圖調解壓力與困擾下的負向情緒,而不去處理產生壓力的情境, 重點在於調整壓力源對內在情感的影響,如(一)妄想:假想壓力事件已消失或解除;(二) 遠離:試著忘記壓力事件;(三)強調正向功能:只想著有利的事情(四)自責:責怪自己;(五) 轉移注意力:利用運動或休閒活動讓自己免於處於困擾的情緒中。(六)自我隔離:不想 讓別人知道也不與他人接觸;(七)尋求他人協助。 針對國內學者定義因應策略之方法如下表2-6:. 表2-6 因應策略之方法彙整表 研究者及年代 李榮妹(2004) 許籃憶(2005) 陳華欣(2013). 因應策略之方法 教師採取的因應策略之頻率,最高的是理性思考,其次是 問題解決、尋求支持,最低的是情緒調適。 教師工作壓力的因應策略,分別為延宕處理、情緒調解、 尋求支持、解決問題等。 其中最常採用「情緒調適」層面之因應策略,其次依序為、 「尋求支 持」、「解決問題」、「延宕逃避」等層面之因應 策略。. 吳美金(2013). 說明教師因應策略分為「解決問題」、逃避延宕」 、 「理性 思考」、「決問題」。. 劉姿絹(2013). 教師於因應策略使用頻率為經常使用程度,五個因應策略 層面使用頻率高而低,依序為「理性思考」 、 「解決問題」、 「尋求協助」、「自我調適」及「拖延逃避」。. 鄭玄敏(2013). 教師最常使用「理性分析」、「情緒調解」、「尋求支援」。.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彙整.  . 30.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who promote Gratitude Education by using Gratified Dream Savings Notebook

This study chose a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 to explore more in-depth information access strategy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many commodities, institute of emphasis from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analyze the population and employment of Taichung metropolitan area by economic-based analysis to provide for government

Therefor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propose a model, named as the Interhub Heterogeneous Fleet Routing Problem (IHFRP), to deal with the route design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if providing consumers with a general dietary guidance or impose a cash punishment policy on customers for not finishing their food on

The study was based on the ECSI model by Martensen et al., (2000), combined with customer inertia as a mediator in the hope of establishing a customer satisfaction model so a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learning organization culture on teachers’ study and teaching potency in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 The research tool of

This purpose of study was to realize, as well as the factors of influe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ed in teaching by junior high school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