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新疆問題中的國家認同:話語權分析(2001-2019)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新疆問題中的國家認同:話語權分析(2001-2019)"

Copied!
11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國家發展研究所 碩士論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College of Social Sciences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Master Thesis

新疆問題中的國家認同:話語權分析(2001-2019)

A Discursive Analysis on National Identity in the Context of the Xinjiang Conflict (2001-2019)

陳毓容 Yu-Jung Chen

指導教授:曾建元 博士、周嘉辰 博士

Advisors: Chien-Yuan Tseng, Ph.D. Chia-Chen Chou, Ph.D.

中華民國 109 年 7 月

July 2020

(2)

本文謹獻陳松濤先生和施錦芳女士

(3)
(4)

謝誌

本篇論文能夠問世,首先謝謝兩位指導教授:周嘉辰老師建議的研究方法,

以及她豪邁的指導方式帶給我信心,令我感激又覺得親近;曾建元老師不厭其煩 聽我碎念寫論文的種種困境,並鼓勵我一鼓作氣完成它。

其次謝謝兩位口試委員:張國暉老師對我的論文計畫提供詳盡的改善方法,

讓我在完成論文的階段能夠有所依歸,不致迷惘;李酉潭教授自始至終對這個題 目的支持和建議,帶領我有機會透過原典認識政治學的基礎。

最後,論文的撰寫過程中也有許多朋友需要感謝:黃亮凱、施伯勳、梁育群、

廖孟涵、陳良宇、葉彥玟、陳博隆、孫子淘、劉佳旻、許雅音、陳怡燕、蘇芳毓、

鄭雅文與蔡忠旺,還有小夥伴:蔡豐旭、蔡鎮宇,以及歐陽陳珍和歐陽永樂。你 們是我的後盾和靈感,我很幸運有你們陪伴。

(5)

摘要

本文研究新疆問題中的國家認同如何受到形塑,首先檢視中共的政策,再探 究東突組織的訴求,並加入國際輿論來交互討論,亦即以三個行為者的立場來探 討新疆問題的不同層次。本研究以國家認同切入,故主要以新疆再教育營的話語 權交鋒為例。

此外,針對《新疆日報》官網、《維吾爾人權項目》(UHRP)官網,以及國 際組織的報導作內容分析,分別代表中共、東突組織、國際社會三者對新疆問題 的話語權形塑。透過檢視上述三者其新聞標題的演變,並藉由關鍵字對照、尋找 與重大事件的連結,以分析其用語的不同和相互對話的可能性。

本文發現中共、東突組織、國際社會皆依其背後政治目的來發言,並且以完 全相反的正面報導和負面報導詮釋同一件事情,亦即各方論述的內容有呈現極端 化的現象。然而如此宣傳的本質反而造成三方之間更不容易對話和溝通,而《新 疆日報》對內鞏固,對外反擊的報導,更已成為媒體戰/輿論戰的前奏。

然而,國際輿論的影響結果無論好壞仍由新疆概括承受,影響的結果或許緩 解了中共對再教育營的執行,但亦可能同時增強中共控制新疆的決心。理想上,

話語權交鋒應立基於一個有效的溝通管道上,中共應拋開對立態度與世維會等維 族代表性組織接觸,甚至建立官方定期開會機制。如此,若能避免國際勢力介入,

新疆問題的兩個主角中共和維吾爾族才有可能展開真正對話。

關鍵字;新疆問題、中共、東突組織、國際社會、話語權、新疆再教育營、國家 認同

(6)

Abstract

This article studies national identity in the context of the Xinjiang Conflict. It first sorts out the CCP’s current Xinjiang policies, secondly explores the appeals of the East Turkistan organizations, and thirdly studies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s responses to the Xinjiang Conflict. As a whole, it analyzes the standpoints of the above three actors.

Since it 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ional identity, the Xinjiang re-education camps is taken for a main example.

In addition, a content analysis is carried out based on the reports found in the Xinjiang Daily, Uyghur Human Rights Project (UHRP), an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and media, which are respectively on behalf of the CCP, the Eastern Turkistan

organizations, and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o examine how the three try to shape and control the discursive power on the Xinjiang Conflict.

Through analyzing the news headlines of the above three, mainly by means of keyword comparison, linking with major events, and interpreting different word choices, this study concludes that the above three establish their discourse according to their political purposes. The nature of such propaganda-like discourse has made

communication among the three more difficult. It even turns out a media war/ public opinion war, when The Xinjiang Daily controls the domestic public opinion, and fights against the international public opinion.

However, the international intervention has uncertain effects on the CCP, which might ease the bad condition in the re-education camps, but at the same time could strengthen the CCP's determination to control its territory. An ideal way to demonstrate discursive power should be based on an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channel. The CCP should put aside its opposition to the World Uyghur Congress and other Uyghur organizations, and even establish an official regular meeting mechanism to discuss the Xinjiang Conflict with them. In so doing, international intervention will be avoided, and a real discussion will then be possible.

Keywords: the Xinjiang Conflict, the CCP, the East Turkistan organizations,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discursive power, the Xinjiang re-education camps, national identity

(7)

目 錄

口試委員會審定書………i

謝誌…...………ii

中文摘要..………iii

英文摘要…..………iv

第一章 緒 論 ... 1

第一節 研究緣起與問題意識 ... 3

壹、研究緣起 ... 3

貳、問題意識 ... 4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主要研究問題 ... 6

壹、研究目的 ... 6

貳、主要研究問題 ... 6

第二章 研究設計 ... 8

第一節 研究途徑與研究方法 ... 8

壹、研究途徑 ... 8

貳、研究方法 ... 8

第二節 研究架構 ... 9

第三節 論文結構與章節安排說明 ... 16

第三章 相關理論回顧與文獻探討 ... 18

第一節 相關概念檢討 ... 18

壹、中共的霸權治理與維吾爾族的認同危機 ... 18

貳、國家認同與新疆問題 ... 20

叁、(國際)話語權由誰掌控 ... 23

第二節 相關理論檢討 ... 25

壹、國內的話語權:漢族的文化霸權與大漢族主義 ... 25

貳、知識/權力論與權力的定義:分析國際話語權 ... 29

叁、國家認同與國族的想像共同體 ... 33

第三節 國內外相關研究檢討 ... 40

壹、台灣文獻 ... 40

貳、中國文獻 ... 43

叁、西方文獻與維吾爾人權項目出版品 ... 44

第四章 中共如何在新疆問題中形塑國家認同 ... 50

第一節 新疆現況與歷史沿革 ... 50

(8)

壹、概述 ... 50

貳、小結 ... 54

第二節 新疆再教育營 ... 55

壹、中共對再教育營的回應 ... 56

貳、小結 ... 60

第三節 《新疆日報》的分析 ... 61

壹、新聞標題關鍵字搜尋 ... 61

貳、其他關鍵字搜尋列表 ... 63

第五章 新疆問題中的國家認同受到之境外影響 ... 71

第一節 各類東突組織的角色 ... 71

壹、《維吾爾人權項目》 ... 71

貳、世界維吾爾代表大會 ... 76

叁、東伊運之立場 ... 77

肆、其他觀點 ... 79

第二節 國際組織報導新疆問題的立場 ... 81

壹、美國之音 ... 81

貳、自由亞洲電台 ... 82

叁、人權觀察 ... 82

肆、自由之家 ... 83

伍、國際特赦組織 ... 84

陸、國際社會對再教育營的反應 ... 84

第六章 結論 ... 88

第一節 主要研究發現 ... 88

第二節 後續研究建議 ... 90

參考文獻 ... 92

壹、中文 ... 92

貳、英文 ... 101

(9)

圖表目錄

圖 一 中共治理新疆 911 事件後轉變圖 ... 11

圖 二 治疆政策形成過程 ... 13

圖 三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中四個行為者互相關係 (內部因素) ... 13

圖 四 國際社會對中共與東突組織的態度分布(外部因素)... 15

表 一 新疆日報新聞標題歷年出現「分裂」關鍵字之統計 ... 61

表 二 新疆日報新聞標題歷年出現「暴恐」關鍵字之統計 ... 62

表 三 新疆日報新聞標題歷年出現「極端」關鍵字之統計 ... 63

(10)

第一章 緒 論

新疆問題的起源與癥結牽涉了有關當地的歷史、地理、種族、宗教等等複雜 因素,本文試圖將牽涉的範圍限縮在一個非客觀因素-國家認同-上,以此一途 徑切入來認識新疆問題,並嘗試以各類話語權掌控者的角度描述新疆問題的面 貌。

在試圖描述新疆問題前,首先解釋為何本文採取以國家認同的途徑展開該問 題的討論。國家認同是 1648 年西發利亞條約(The Peace of Westphalia)簽訂,產 生現代民族國家後衍伸的心理概念。本文之所以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國家認同 因素,視為可研究之標的,是有鑑於該區自古以來的多元民族/文化背景,與組 成中國的主要民族-漢人社會-的巨大差異,可能使該區的國家認同有異於中國 其他各省與自治區。1根據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統計局 2016 年發佈,關於當地民族 構成的資料,「全區常住人口中,漢族人口為 947.76 萬人,佔 40.16%;各少數民 族人口為 1411.97 萬人,佔 59.84%」。2少數民族中,人口數量占多數的維吾爾族 使用突厥語系的維吾爾語,及其對伊斯蘭教的信仰,便成為影響當地居民國家認 同的重要因素。

然而,國家認同屬於政治/文化範疇的意識形態之爭,並非如同種族/血緣 因素一般與生俱來而牢不可破,而是受到外在環境形塑而來。誠如上述,新疆長 期以來之多元民族/文化背景所導致的新疆問題,便使該區的國家認同產生了分 歧的現象。再者,新疆問題中的國家認同之所以呈現各說各話的分歧版本,其中 很大的一個原因是由於不同立場的話語權掌控者,試圖將其詮釋為對本身最有利

1 中華人民共和國共有五個省級自治區,由北至南分別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

寧夏回族自治區、西藏自治區,與廣西壯族自治區。其中,內蒙古自治區的蒙古薩滿教具有與中 國民間信仰交流的背景;廣西壯族自治區中占該自治區人口總數 35%的壯族,雖是中國人口最 多的少數民族(約 1800 萬人),但作為古代百越族的一支,自古與漢人交流淵源已久;西藏自 治區中藏人信仰的藏傳佛教,與漢人信仰的佛教較為相近;相較之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中維吾 爾族(約 1000 萬人)信仰的伊斯蘭教(信仰者達到該自治區人口總數之 58%),與漢人信仰差 異較大;另,寧夏回族自治區信仰伊斯蘭教的比例亦達到該自治區人口總數之 35.7%(BBC 中 文網,2016)。

2 新疆人口組成中,第一大族群是維吾爾族,第二大族群為漢族。其他民族分別是哈薩克族、回 族、柯爾克孜族、蒙古族、東鄉族、塔吉克族、錫伯族。

(11)

的版本;如此多元的國家認同可能性,也呼應了新疆問題紛亂的本質。本文欲將 該區的國家認同情況提出討論,以此面相一窺新疆問題的內涵,並比較各類話語 權掌控者對該區國家認同的詮釋。

美國作為國際社會的話語權掌控者,在 2001 年國內發生 911 恐怖攻擊事件 後,反恐工作遂成為其首要之務,3中共與其合作,4順勢開始加強在國際間將新 疆的民族問題歸類並論述為國際問題等級的暴恐事件,官方媒體指涉維吾爾民族

(獨立運動)主義者(Uyghur nationalists)的修辭產生改變,由「分離主義者

(separatists)」轉變為「伊斯蘭恐怖主義份子(Islamic terrorists)」。大部分的西方媒體

對新疆問題探究不深,便受中共誤導認為新疆的分離主義為恐怖主義(Dwyer, 2005:X)。而中共為鞏固對新疆問題定調的話語權,亦早已積極與中亞諸國於 2001 年 6 月 15 日在上海簽署《打擊恐怖主義、分裂主義和極端主義上海公約》的 議定書,作為打擊該三股勢力(主義)的論述基礎。

本文將以新疆問題作為研究背景,藉以討論新疆問題中的國家認同如何被各 類話語權掌控者第二手地詮釋和展演:除了中共官方立場,中國境外有哪些組 織、機構或國家試圖詮釋和展演新疆問題中的國家認同?誰試圖成為新疆問題的 代言人,掌握了該區國家認同的話語權?本文亦將進一步討論這些試圖掌控新疆 問題中國家認同話語權的國家或組織,是利用何種工具或方式加強鞏固其話語權 的掌控。最後,誰最能代表該區關於國家認同的聲音?

3 小布希在 911 事件後,為取得中國在反恐方面的協助,同意將東伊運(ETIM, Eastern Turkistan Islamic Movement)列入恐怖份子名單,但隨後又撤下;而聯合國安理會自 2002 年的 1390 號決議 文中直至目前仍將東伊運描述為與蓋達組織合作的恐怖組織(聯合國安理會,2014)。

4 在美國遭受恐怖分子攻擊後,中共希望美國因此更改其全球戰略思維…(專注在)防範恐怖主 義活動上,從而增加美中合作的因子,扭轉美國遏制中共的態勢,改善中共所處的國際環境(國 家通訊社,2001.9.14)。並順勢將反恐怖主義與反分離主義、反宗教極端主義掛鉤。自 911 事件 發生後,為防範疆獨分子進行暴力行動,中共鎮守在烏茲別克首都塔什干的解放軍,每日都進行 至少四次的軍事演習,公安局還針對可疑的犯罪分子和疆獨分子進行夜間突擊(中國時報,

2001.10.2,p.11)。節錄自陸委會,(2001)。〈911 事件後的中共外交〉。

https://www.mac.gov.tw/News_Content.aspx?n=5F039A26C933BF5C&sms=B69F3267D6C0F22D&s

=93634CFE5A3C009B。2020/06/07 檢索。

(12)

第一節 研究緣起與問題意識

國家認同的主體是人民,客體是國家。一般來說,探討居住在某個地區的居 民之國家認同,是認識與凝聚該區居民的一個重要切入點。然而,本文以新疆問 題作為框架來探討國家認同,其主要目的便不在於認識或凝聚該區居民。有鑒於 此,針對本文所探討的國家認同,其界定的範圍必須先說明如下:本文主要欲探 討的不是新疆居民的國家認同,而是新疆問題中的國家認同。因此,本文主要以 新疆問題為根基,檢視不同立場的國家認同。亦即上述所謂各類話語權掌控者對 其中國家認同的形塑和表現。本章說明為何筆者選擇探討新疆問題中的國家認 同,以及為何欲分析新疆問題中國家認同的各類話語權掌控者,及其鞏固話語權 之手段。並說明終究找尋最能代表該區國家認同的聲音何以不可迴避。

壹、研究緣起

對於國家認同的研究,某些研究機構針對某地居民進行長期訪問調查,類似 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所做的國家認同調查,便可對調查地區之國家認同有普遍 性的認識。然而,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尚未有類似中立機構進行研究,故該區國 家認同的探討較不易普遍並大量地從當地居民身上獲得,數篇以國家認同為調查 的文獻,調查標的例如新疆大學生國家認同教育5(楊海萍,2010),6與新疆南疆 維吾爾族青少年的國家認同7(王嘉毅等,2008),8但其中亦無較全面的調查範 圍。另一種了解國家認同狀況的方法例如田野調查,與該地居民實際交流訪談,

便能直接地獲得該區居民國家認同的第一手資料。然而,前往該區的學術研究活 動尚不在本文欲執行的範圍。上述兩篇文獻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研究項目下

5 該文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委託研究項目”維護高校安全穩定綜 合防控體系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6 「調查表明,新疆大學生具有良好的國家意識,對國家具有較好的歸屬感和自豪感。應強化國家認 同教育,營造有利於強化國家認同的社會大環境,確保新疆的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楊梅萍,

2010:52)。」

7 該文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西部項目”新疆南疆地區青少年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 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8 「文章在對南疆地區 2116 名青少年進行調查後發現:南疆地區青少年的國家認同較民族認同更 為積極(王嘉毅等,2008:40)。」

(13)

的學術研究,但鑑於該國可能受限的學術自由,會以更嚴謹的態度進行此類文獻 來源之引用。既然本文不打算取得第一手資料,亦無法完全採用上述中國學者對 第一手資料的研究,故本文試圖另闢蹊徑,將國家認同擺放入新疆問題的框架 中,以各種官方文獻和媒體報導加以推論,探討為何新疆問題中的國家認同會如 此分歧,以致於成為各類話語權掌控者所運用的籌碼,遭到話語權掌控者之形塑 和表現,致使新疆問題更加複雜化。

貳、問題意識

國家認同在新疆問題中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亦成為各類話語權掌控者形 塑與表現各別立場的議題。最直觀的問題是,有鑑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民族組 成十分多元,在以漢人社會為主流的中共政權治理下,該區的少數民族傾向比一 般漢人更容易經歷到國家認同的模糊或困難;與其他四個自治區的少數民族相較 之下,亦同。9因此,新疆問題中的國家認同便成為統治者急欲解決的難題。

因此,第一個待釐清的問題:中共政權如何以政策強化或塑造國家認同?

再者,正是由於該區的歷史背景與地緣關係、與漢人社會相異的宗教信仰與 民族血統,以及與其他四個自治區相較之下更多的穆斯林人口,使得該區佔少數 民族人口大宗的維吾爾族,更不容易建立對中國的國家認同。亦即,泛伊斯蘭主 義與泛突厥主義的國際角力,對新疆問題中的國家認同之影響為何。例如,該區 在中共建政之前,在二十世紀曾經兩度獨立建國,目前在海外亦有以獨立建國為 訴求的激進東突組織,10以及作為向西方發聲鼓吹該區應爭取民族自決/實質自

9 同註 1。

10 由於新疆的別名為東突厥斯坦或東土耳其斯坦,故海外的相關組織被泛稱作「東突組織」,較 溫和的組織例如世維會,較激進的組織例如東突厥斯坦伊斯蘭運動(簡稱東伊運,ETIM),東 伊運目前由土耳其斯坦伊斯蘭黨(Turkistan Islamic Party)的名稱取代之。全球約有 50 餘個東突 組織,分布在中亞、西亞與歐美,從事政治、文化、經濟活動,宗旨各異;以政治目的為例,部 分以和平及(或)非和平方式訴求民族自決或疆獨。另,提醒讀者避免將本文提及之東突,僅理解 為中共官方認定的四個東突恐怖組織:東突厥斯坦伊斯蘭運動(東伊運)、東突厥斯坦解放組織、

世界維吾爾青年代表大會,或東突厥斯坦新聞資訊中心。而作為一個泛稱名詞,本文提及東突組 織時泛指所有東突組織。

(14)

治的世界維吾爾代表大會(簡稱世維會)。11

因此,第二個待釐清的問題:以維吾爾族民族(獨立)意識為主旨而成立的 諸多東突組織,如何形塑和表現新疆問題中的國家認同?

最後,由於中共的高壓統治,新疆問題中的人權議題每每受到歐美國家譴 責,國際組織如聯合國和歐盟,人權組織如國際特赦組織、人權觀察組織,及自 由之家等皆然。而美國之音和自由亞洲電台等媒體亦不時同聲譴責中共對新疆的 高壓統治,如針對近期的新疆再教育營之報導。然而,與中共維持地緣合作關係 的中亞諸國,以及與維吾爾族同屬突厥語系的土耳其,在國際社會中對新疆問題 所採取的搖擺立場,也是有待探討的不穩定因素。尤其,中東國家暨同為穆斯林 的伊斯蘭世界對於維吾爾人的處境又抱持何種微妙的立場?

因此,第三個待釐清的問題:國際社會、國際組織與各國官方立場或媒體,

如何看待新疆問題,為何且如何企圖詮釋和展演新疆問題中的國家認同?

這三個問題皆促使新疆問題中的國家認同長期以來以不同面貌呈現。而新疆 問題中如此分歧的國家認同,亦是造成新疆問題無比複雜的關鍵。為了回應該些 問題,本文將針對以下各類話語權掌控者進行分析:

1. 中共的官方立場;

2. 各類東突組織的立場

3. 國際社會、國際組織與媒體的論述立場。

藉由以上三類話語權之間的交叉比對,分析各類話語權掌控者的動機,並探 討各類話語權掌控者之權力更迭狀態,以便進一步找出新疆問題中的國家認同,

在未來的可能面貌與影響因素。最後,究竟誰的論述最貼近該區真實的國家認同 狀況-而非只在新疆問題的框架下討論國家認同-也是不應該迴避的後續問題。

11 創立於 2004 年,主要目的為建立一個統合各個維吾爾民族運動組織的領導機構。

(15)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主要研究問題

國家認同可簡約定義為「一個人確認自己屬於哪個國家,以及這個國家究竟 是怎樣一個國家」的心靈活動(江宜樺,1998:12)。如此看來,國家認同的範疇看 似屬於公領域的活動,實質上是非常細微,並貼近個人的一種心理狀態,可以歸 類為一種內在的非客觀之感情因素。若是如此,一個地區的國家認同若受到各種 內外部力量/話語權掌控者的影響,除了反映了外在客觀環境的不穩定,也無可 避免使個體產生無所適從的內心矛盾。但是,由於取得第一手資料具有困難度,

本文無法直接梳理這些外在客觀環境對新疆居民內心的國家認同可能造成何種影 響。即便如此,本文仍試圖將國家認同這種「集體的個人情感」,作為探究新疆 問題的一個切入點,並試圖分析各類話語權掌控者的論述,以解讀新疆問題中的 國家認同所呈現的多元面貌。

壹、研究目的

本文發現,新疆問題中的國家認同,受到各類話語權掌控者本身政治立場的 影響,造成各說各話的情形。故本文的研究目的在於檢視並比對各種「有可能潛 在地」代表各個不同立場與角度的話語權,進而試圖在分析過程中,檢視各類話 語權掌控者取得話語權的正當性與代表性為何。並試圖以國家認同作為切入點討 論新疆問題,進一步希冀能為新疆問題中的國家認同,拼湊出較貼近事實的面 貌,並探討其未來的可能面貌。

貳、主要研究問題

本文主要研究問題是新疆問題中的國家認同,為何及如何受到哪些不同的話 語權掌控者的形塑與表現,以及各類立場分歧的話語權掌控者其權力變遷的情 況,研究範圍限定期間自 2001 年至 2019 年。

本文認為影響新疆問題中的國家認同之因素,可以進一步分成中國境內與境 外因素:以中共在該區所頒布與/或實行的法條與政策執行,可能對該區國家認 同的形塑所造成的影響,視為境內因素;境外因素則包括世維會等海外東突組 織、中亞諸國與土耳其/中東伊斯蘭世界,以及西方國家/國際組織/國際媒體 等因素。本文試圖拼湊新疆問題中的國家認同狀況與其影響因素,並分析各類話

(16)

語權掌控者,為何及如何掌控新疆問題中國家認同的話語權,以便找出新疆問題 較貼近事實及未來可能的面貌。

進一步說明如下:首先,本文將探討中共在該自治區所投入的治理力量,對 新疆問題中的國家認同所造成的影響,並試圖以特定政策如 2014 年開始發展的再 教育營,以特定法條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簡稱國安法)、《中華 人民共和國反恐怖主義法》(簡稱反恐法)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去極端化條例》

等,來佐證並檢視其影響。同時,本文也將一併檢視中共官媒《新疆日報》的立 場。其次,本文將探討東突組織的理念與倡議內容,其對新疆問題中的國家認同 有何論述。第三,西方國家代表的人權普世價值,對新疆問題中的國家認同有何 干涉或影響?

(17)

第二章 研究設計

第一節 研究途徑與研究方法

壹、研究途徑

研究途徑(approach)指的是對於研究議題的切入點,並搭配與此切入點相應 的概念與理論。本文的研究途徑是以話語權分析來探討新疆問題中的國家認同。

貳、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method)指的是研究資料取得與處理的方式,及其過程。本文的 研究方法如下:

(一) 歷史研究法

歷史研究法試圖以歷史的定律推演出事件發展的可能性及規律性。本文探討 新疆問題中的國家認同時,將綜合新疆問題的歷史背景與前因後果,作為話 語權分析的基礎。

(二) 文獻分析法

文獻分析法的步驟有四,即閱覽與整理、描述、分類及詮釋,本文蒐集的文 獻來源有:

1.近年來關於新疆問題的各種資料;

2.正式文件如中共官方出版品與法令規章;

3.公開的學術文章;

4.媒體報導與網路內容如《維吾爾人權項目》(The Uyghur Human Rights Project)之官方網站。

(三)內容分析法

內容分析法分為三個步驟:1.類目建構 2.界定分析單位 3.編碼與登錄,本文 僅使用前二個步驟作文本分析和頻次分析。

1.類目建構:

「如何說」的類目分為:

(18)

(1)傳播類型(form of communication):傳播類型的區分很直觀,例如分析報 紙的使用文字,可分為「漢文」、「維文」、「蒙古文」或「哈薩克文」等。

(2)敘述形式(form of statement):指傳播內容的造句方式,例如分析政治評 論,可分為「轉述」、「評論」與「主張」。

(3)強度(intensity):指傳播內容表達態度、感覺或立場的強烈程度。例如,

分析特定媒體的社論,將其對特定社會事件的評論,分為「讚揚」、「無意見」

及「指責」。

(4)策略(device):指分析傳播內容所用的修辭,例如分析政策白皮書,將其 內容分類為「主張」、「批評」、「建議」、「要求」、「承諾」、「威脅」等。

本文將以上述類目分析《新疆日報》和《維吾爾人權項目》的新聞標題。

2.界定分析單位

(1)字或辭(word or term)

(2)主題(theme):主題分析能一針見血抓到整篇文件的要點,適合探討宣傳分 析、政治價值及態度的研究。

本文主要將以三股勢力作為關鍵字分析新聞標題,對《新疆日報》分別以「分 裂」、「暴恐」、「極端」檢索,而針對《維吾爾人權項目》則以「民族自決」、

「迫害」、「違反人權」檢索,以茲分析。

第二節 研究架構

本文研究架構如下:

一、911 事件後中共治理新疆的轉變

直觀上中共治疆的政策可以分成三部分:

(一) 政治轉向:反恐怖主義、反分離主義

(二) 經濟:不變

(三) 文化轉向:反宗教極端主義

中共認為少數民族經濟發展是有效解決民族問題的堅實基礎,但在投入大量 資源發展新疆後,經濟發展的果實無法讓維族人利益均霑,一般甚或認為大量的 開發和資金都流向漢族;在宗教、語言的文化政策方面,由於中共的無神論使得 以伊斯蘭教信眾為多的維族,除了 1980 年代的當政者提出對少數民族的寬鬆政策

(19)

外,(如在南疆恢復維語教學),維族人不管在宗教或語言都受到了壓抑;而自 中共建政以來,東突組織在中國境內外的活動,中共一開始以打擊分離主義的名 義在處理,將新疆問題稱為國內分離勢力的問題,呼籲國際不應該干涉中國內政;

但在 911 事件12後便順勢將其打為恐怖主義(由政治經濟文化治理簡化為對三股勢 力的治理),並將新疆問題上綱到國際問題,如下圖所示:

12 9 月 11 日美國遭受恐怖分子自殺式的攻擊後,中共藉機改善美「中」關係,迅速表示願意與美 合作共同打擊恐怖主義…此外,中共要求美國在對抗恐怖主義和分離主義上給予支持與諒解,並 藉此將其鎮壓法輪功及境內少數民族的行為合理化。節錄自陸委會,(2001)。〈911 事件後的 中共外交〉。

https://www.mac.gov.tw/News_Content.aspx?n=5F039A26C933BF5C&sms=B69F3267D6C0F22D&s

=93634CFE5A3C009B。2020/06/07 檢索。

(20)
(21)

二、治疆政策形成的過程

上述的 911 事件作為一個外部因素,造成中共治疆政策的改變,可以推測不 僅是外部因素,內部因素也對政策有直接影響,比如 2014 年三月以後接連的暴恐 事件,促使公安部通過嚴打暴恐專案。13故可以得出下圖之流程:內部因素和外部 因素輸入後,中共政權輸出治疆政策,而政策在治理場域中執行後造成影響,便 反饋至現實的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如此整體動態的循環可呈現中共治疆政策的 形成,以及不斷修正改變的可能性。

內部因素可以是維族或漢族對原有或新出台政策的抗爭或不滿,或者東突組 織策畫的活動,甚或是中共政權內部路線之鬥爭或改變;外部因素可舉西方國家 或媒體是否同意中共宣稱境內騷亂為恐怖主義的立場為例:在 2014 年三一昆明恐 怖襲擊事件中,中共和其官方媒體將其定調為疆獨恐怖分子所為的恐怖襲擊,而 美國政府對昆明三一事件原本定調為「毫無意義的暴力行為」,但在受到中國網 民和官方媒體的批評,以及記者的追問下便改口稱「根據中國媒體報導來看,美 國承認昆明襲擊是恐怖主義行為」。14而兩個月後再有案件發生,這次美國首次主 動稱新疆 5.22 烏魯木齊爆炸案為恐怖襲擊。15

圖二的政策形成過程,不斷循環的修正和改變,其最終的目標就是形成有效 的治疆政策,達成中共的治疆目標。

13 嚴打暴恐專項行動:2014 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發生的「522 事件」造成慘重傷亡,自治區黨委 23 日宣布,根據國家反恐怖領導小組的決定,自 2014 年 5 月 23 日起到 2015 年 6 月,以新疆為 主戰場,啟動嚴打暴力恐怖活動專案行動,「堅決把暴力恐怖分子的囂張氣焰打下去」,切實維 護各族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秩序。節錄自風傳媒,(2014)。〈中國反恐領導小組:即日起 嚴打暴恐 1 年〉。storm.mg/article/31474。2020/05/31 檢索。

14 BBC 中文網,(2014)。〈美國承認昆明襲擊是恐怖襲擊〉。

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world/2014/03/140304_kunming_attack_us.shtml。2020/05/31 檢索。

15 國際財經時報,(2014)。〈美國政府首次使用「恐怖襲擊」來描繪新疆 5.22 暴恐事件〉。

http://www.ibtimes.com.cn/trad/articles/37110/20140523/for-first-time-us-uses-terrorism-to-describe-l atest-attack-in-western-china.htm。2020/05/31 檢索時連結已失效。

(22)

三、新疆治理場域中的國內行為者(內部因素)

在中共治疆的場域中,有四個主要的行為者:中共、漢族、東突組織、維族。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民族組成:維族 43%、漢族 41%、哈薩克族 8%及其他 8%,

本文僅論維漢兩族。圖三顯示此四個行為者間施予壓力的方向:

(一) 中共和東突組織相互施壓、亦對維族施壓;

(二) 東突組織和中共相互施壓,在境內的活動亦對維漢兩族造成壓力;

(三) 漢族與維族相互施壓,亦受到來自東突組織暴恐活動的壓力;

(四) 維族同時處於其他三個行為者的施壓點。

(23)

四、新疆治理場域中的國際行為者(外部因素)(如圖四) (一) 美國與西方媒體之立場

小布希在 911 事件後,為取得中國在反恐方面的協助,同意將東伊運列入恐 怖份子名單,但隨後又撤下;而聯合國安理會自 2002 年的 1390 號決議文中(基 於 1999 年第 1267 號決議文)直至目前仍將東伊運(現稱土耳其斯坦伊斯蘭黨)

描述為與蓋達組織合作的恐怖組織。16

然而西方媒體報導 2014 年三一昆明恐怖襲擊事件時仍不願明確把嫌犯冠上恐 怖分子的名稱,而以加上引號的方式處理恐怖主義一詞。有鑑於西方的立場,中 共似乎更有理由以暴恐分子之名高壓嚴打所有可能與東突組織相關的抗爭或刑事 案件,因為中共一直以來擔心西方世界援助國內分離主義者,若嫌犯是暴恐份子,

西方就較無立場同情和援助之。中共對西方媒體的不滿亦可由人民日報線上的人 民網所整理出的外媒用字報導來得到端倪。17

(二) 其他國家與國際組織的立場

1. 中亞五國:上海合作組織,18與中共緊密合作打擊東突組織。

2. 美國、聯合國:911 事件後與中共合作打擊東突組織,19在人權方面堅持原則。

16 聯合國安理會(2002)〈第 1267 號決議〉;聯合國安理會(2014)。〈The List established and maintained by the Al-Qaida Sanctions Committee with respect to individuals, groups, undertakings and other entities associated with Al-Qaida〉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925062013/http://www.un.org/sc/committees/1267/AQList.htm#alq aedaent#alqaedaent。2018/04/12 檢索。

17 人民網(2014)。〈圖解:外媒對中外兩起恐怖事件新聞用詞對比〉。

http://world.people.com.cn/n/2014/0303/c1002-24511964.html。2020/05/31 檢索。

18 2001 年 6 月 15 日上海合作組織(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成立,創始國為中國、俄 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塔吉克、烏茲別克。(土庫曼尚未加入上合組織)

19 美國遭受恐怖分子自殺式的攻擊後,江澤民於 9 月 11 日晚間隨即致電布希,向美國政府和人 民表示深切慰問(國家通訊社,2001.9.12)。布希則於 9 月 12 日致電江澤民(布希亦致電英、法、

俄等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元首),感謝其對美國人民的哀悼和關心,兩人也同意合作打擊恐 怖主義(聯合報,2001.9.14)。錢其琛 9 月 14 日亦與國務卿鮑爾通電話,表示中共同意與美方就 反恐怖主義活動加強合作。此外,包括朱鎔基在內的「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總理發表聲明,強 調和國際組織密切配合,為根除恐怖主義作不妥協的鬥爭(中國時報,2001.9.15,p.2)。節錄自陸 委會說明資料《911 事件後的中共外交》:

https://www.mac.gov.tw/News_Content.aspx?n=5F039A26C933BF5C&sms=B69F3267D6C0F22D&s

(24)

3. 其他有影響力之國家,例如土耳其:土耳其與維吾爾族同屬突厥語系民族。故 土國人民對維吾爾族相對友好,但因經濟考量,土國政府傾向將防堵東突組織作 為與中共交往的策略籌碼;與新疆穆斯林有共同信仰之中東伊斯蘭世界也並無二 致。

4. 德國、歐盟議會、人權觀察組織、國際特赦組織:同情東突組織。

=93634CFE5A3C009B。2020/06/07 檢索。

(25)

第三節 論文結構與章節安排說明

國家認同中,族群認同的生物性差異無法被控制,制度認同的變遷較為抽 象,相較之下,以文化認同作為切入點,以形塑或改變國家認同的確比較可行。

語言是文化的基礎,是故國家強勢語言的影響下,官方通用語言所代表的內涵,

潛移默化塑造著人民的文化認同。這也是何以本文會以話語權這一概念分析新疆 問題的緣由之一。

新疆問題中的國家認同,除了受到新疆複雜的歷史文化因素影響,亦無法避 免落入國際話語權競爭中運作的角力,中共取回話語權的正當性如何成立,話語 權爭奪又會對中共的治疆政策造成什麼影響,本文以如下章節安排依序探討此問 題。

簡言之,第一章說明為何選此一題目研究、第二章探究可行的研究方法、第 三章討論相關概念的定義和文獻回顧,而第四章則探討中共如何形塑國家認同的 實例,第五章則分析東突組織以及國際社會和媒體如何回應中共在新疆問題的作 為,最後在第六章試圖找出對話的可能和尋求解方。本文的章節安排之所以是如 此,是依照以下思考過程安排:

首先,先說明欲探討新疆問題的原因,第一章述說發問的癥結點,在於新疆 問題作為中國政府難以治理的原因,是由於其歷史地理背景和多元民族使然。問 題發問的過程隨之展開,新疆問題為什麼重要和對誰重要,又為什麼探討的是新 疆問題中的國家認同,而非直接針對新疆人民的國家認同做出調查。本章試圖說 明為何將新疆問題延伸到國際社會、東突組織和中共的話語權爭奪,並初步區分 和整理出以上三種行為者的作為和背後動機。最後又進一步界定本研究的研究範 圍是在新疆問題的框架之中,採用話語權分析作為工具,以及國家認同作為切入 點去釐清三種行為者的立場。並說明研究範圍界定在 2001-2019 的原因。

第二章則基於第一章提出的問題,試圖找出適合的路徑去發展此問題,以及 找出能適當將此問題進行歸納和演繹的工具,除了基本的文獻回顧法,亦加入了 新聞學中常用的內容分析法,嘗試將質性資料轉為量化的數值。隨後,再根據選 定的研究方法,進一步找出具代表性的研究對象。此外,本章亦在問題意識中更 詳盡地描述本研究題目的緣由和發展邏輯,並在研究架構中以圖表將研究問題加

(26)

以概念化和精簡化。

第三章則是對研究題目的相關概念作出澄清和限定,針對權力、話語權、新 疆少數民族的認同危機、大漢族主義/地方民族主義、實質自治、民族自決和分 離主義等相關概念加以討論。本章亦回顧研究新疆問題的各類文獻,加以評論和 分類。

在研究目標和方法確立、各種概念釐清並具備問題的背景知識之後,第四章 和第五章便是針對上述三種行為者對於新疆問題中的國家認同如何塑造和掌控的 方法,進行資料整理和解讀。

第四章主要探討中共的治疆政策,在能夠塑造國家認同的政策中,選擇再教 育營作為實例。而第四章的末節再針對具代表性的《新疆日報》進行新聞標題關 鍵字分析,是欲透過中國的官方媒體之報導內容來舉例說明再教育營和國家認同 的形塑之間的關係,以及官媒掌握國內外話語權的表現為何。

第五章描述另外兩種行為者,分別是東突組織和國際社會對新疆問題中的國 家認同有何立場。一方面,本章探討的東突組織有世界維吾爾代表大會(World Uyghur Congress, WUC)、東突厥斯坦伊斯蘭運動(The Eastern Turkistan Islamic Movement, ETIM,簡稱東伊運,現稱土耳其斯坦伊斯蘭黨,TIP)以及《維吾爾人 權項目》,選擇前兩者是由於世維會和東伊運是最具代表性的兩個東突組織,且 前者採和平路線,後者採暴力路線,如此可以涵蓋東突組織的最大光譜。另一方 面,國際社會對新疆問題的立場為何,以及各國所屬的媒體或國際組織的資金來 源是否可能使其立場不公允,也是第五章探討的重點。本章所討論的媒體和國際 組織包括美國之音、自由亞洲電台、人權觀察、自由之家,以及國際特赦組織。

最後,根據第四和第五章的分析和歸納,第六章產出研究發現和後續研究建 議。雖然中國的政治體制下可能容不得政策建議,本文也無從建議起。但理想上 本文仍抱著希望,試圖建議中共與東突組織建立溝通管道,才能真正面對新疆問 題,並解決之。

(27)

第三章 相關理論回顧與文獻探討

本章主要是關於「國家認同」、「新疆問題」、「話語權」三者的文獻回顧。

第一節 相關概念檢討

「認同(identity),一詞指的是一個主體如何確認自己在時間空間上的存在(江 宜樺,1998:12)」…但這個「主體性(subjectivity)之證成必須透過其他主體對自己 的 承 認 及 肯 定 。 因 此 每 個 主 體 與 其 他 主 體 都 必 須 發 生 一 種 互 為 主 體 性 (intersubjectivity)的現象」,亦即「一個人要形成充分的自我認同(self-identity) , 必須透過許多具有類似認同追求的他者來一起證立 (江宜樺,1998:13)。」

壹、中共的霸權治理與維吾爾族的認同危機

新疆的歷史變遷和地理位置造成了新疆成為衝突之地,特別是清代漢族勢力 的入侵、二十世紀初英國和蘇聯等帝國主義對新疆主權的插手、多民族的人口構 成造成之歧異,於是積累了長年的利益衝突和仇恨。中共建政之後雖建立新疆維 吾爾自治區,但自治區名不符實,其對少數民族的「霸權」治理,造成漢族和維 吾爾族經濟發展不均、壓制民族自決和宗教文化自主,亦使得維漢之間的矛盾日 益嚴重,最終造成 2009 年烏魯木齊七五事件,(吳啟訥,2010:169;侍建宇、

傅仁坤,2010;張錦華、陳莞欣,2015:5),再逐漸演變成至今的高壓政策和再 教育營。

其中,對於中共的霸權治理,侍建宇、傅仁坤(2010:160)透過「霸權控制」

的理論分析中共的治疆政策,指出中共藉由高壓手段壓制不同的政治訴求,首先 以利益資源收編當地菁英階層以便控制日益多元的社會,並形成菁英階層的社會 共識和共同利益。再者鎮壓任何可能的民間反對聲浪,不允許人民挑戰政府威 信。第三,鞏固統治的手段便是透過警察和軍隊等武力機制來鎮壓不同的聲音。

更具體地說,就是廣泛地將「分離主義者」打為「暴力恐怖主義分子」,並採取 威嚇和嚴打手段顯示中共控制的決心(吳啟訥,2010:153;張錦華、陳莞欣,

2015:7)。

為了便於治理,新疆問題中的國家認同,經常因為政治因素而被過度簡化。

例如中共使用「疆獨」的字眼,將新疆這個地區偷換概念成「尋求獨立的群體」,

(28)

再把疆獨的概念簡化並等同於「暴力恐怖分子」和「境外恐怖主義」。然而,如 此以偏概全的做法,對於新疆的漢族和其他並無追求獨立的少數族群來說,其處 境便更加矛盾複雜並且尷尬,並造成新疆疏離和緊繃的族群關係(侍建宇、傅仁 坤,2010:151-152;張錦華、陳莞欣,2015:7)。

由於國家認同因政治因素而遭過度簡化,如此便容易將該區的各種活動泛政 治化,鎮壓「三股勢力」的政策已成為中共針對持不同政見者貼上標籤並打擊之 的工具,導致各種經濟、文化和社會問題的全面政治化,包括維吾爾族的文學、

語言、習俗,甚至健康、環境和社會保障問題都可能引發對「三股勢力」的懷疑。

而被壓抑的不滿情緒逐漸累積,有任何引爆點就會造成族際間的衝突。2009 年的 烏魯木齊七五事件就是維吾爾族和漢族之間猛烈衝突的炸口(侍建宇、傅仁坤,

2010:179-180;張錦華、陳莞欣,2015:8)。

中共在國家安全方面採取新疆的日常生活皆可能受三股勢力影響的立場,不 僅增加裂解族群的風險,也使該區居民長期處在「被維穩」的壓力下,反而更無 法形成穩定的國家認同。以維吾爾學者伊力哈木·土赫提(Ilham Tohti)為例,作為 體制內的溫和派知識份子,提出許多與中共友善溝通的政策建議,本可做為維吾 爾人與中共之間的橋樑,卻於 2014 年被捕入獄,遭以「分裂國家」罪提起公訴,

該案於同年 9 月一審宣判,新疆烏魯木齊法院對其判處無期徒刑,11 月上訴後二 審維持原判。儘管伊力哈木是以體制內學者的身分,對中共作出政策建議,他被 捕的例子卻顯示出中共認為新疆任何與黨有稍稍不同的聲音都必須噤聲,即便其 主張僅為在體制內尋求實質自治,也被視為對國土完整可能的威脅和反叛的濫 觴。2019 年 10 月 24 日,在獄中服刑的伊力哈木獲頒歐盟薩哈羅夫人權獎

(Sakharov Prize for Freedom of Thought)。2020 年 7 月 25 日,在美國舉辦的「受 奴役民族週」(Captive Nations Week)會議中,伊力哈木亦獲頒「共產主義受害 者人權獎」。

再者,世維會於 2009 年呈報聯合國的報告中,指出新疆居民長期處在中共國 家暴力的陰影下(世維會,2009:18),20然而由於在極權國家中佐證國家暴力的

20 標題為〈中國對維吾爾族違反《消除一切形式種族歧視國際公約》報告〉(A Report of Violation of the Convention for the Elimination of Racial Discrimination “CERD” by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gainst the Uyghur People)。報告中指出中共推動高壓嚴打三股勢力,將特權給予如下執

(29)

資料不易定義和取得,若我們能逐一檢視可以限制國家暴力的工具,便得以經由 反推的方式檢驗國家暴力是否可能在新疆存在,學者亦分析道:恐怖主義本身是 對人權的嚴重侵犯。然而,人權理論家亦指出,政府的反恐措施必須在合法的範 圍內。即使該國需要在必要時採取更大的裁量權保護人民,國際人權法院的判例 仍然表明,裁量權並不意味著該國在處理恐怖活動時可以任意使用違反比例原則 的軍事和警察手段。例如,《聯合國公民權利及政治權利公約》和《歐洲人權公 約》都規定,只有在以下條件下,各國才能停止對人民生命和身體安全的保障、

法律程序的保障,和免受刑求的保障:國家處於「緊急」生存安全條件或處於戰 爭狀態。滿足「緊急狀態」的條件相當嚴格,以避免政權以反恐作為藉口使用不 正當和過度暴力的行為(林雍昇,2007:189-190;張錦華、陳莞欣,2015:13)。

然而,即便國際公約對緊急生存安全條件的定義嚴格,但由各國自行認定的 空間較廣,可能無法對中共產生強制性的規範故中共的確有可能主張國內的暴 力事件對人民生存安全與國家安全具有威脅,或有引發進一步動亂之虞,而對新 疆居民採取不正當的國家暴力行為。

貳、國家認同與新疆問題

一、國家認同

杭廷頓(2008:121)提到國家的脆弱性時提到:

「自十八世紀以來,國家與民族主義一直都是西方的主要特徵。到了二十世紀,

這些概念已成為世界上各地人民的核心部分。」「然而,對於國家的認同並非固 定或永久不變的,而民族主義也不是永遠凌駕於所有其他事物。國家只存在於當 有一群人認為自己屬於一個國家,而他們怎麼看待自己可能具有高度的替代性。

而且任何民族國家對國家認同的突顯與強度也會隨著時間而有所改變。」

由此可知,國家認同的形成方式並非天生自然,很大部分仰賴於歷史的變 遷,亦即國家認同是受到外在環境形塑,而產生的內心活動。因此,這似乎暗示 國家認同是可以透過例如教育等手段,經由操作或刻意形塑而改變的。

行者:解放軍、生產建設兵團、各層級黨政府組織,甚至小區幹部,針對疑似與三股勢力有關的 居民加以盤查舉報。這些組織被授權得以監控、威脅、騷擾、逮捕、虐待與懲罰被懷疑與三股勢 力有關,或有政治問題的維吾爾人。

(30)

江宜樺(1998:13)進一步分析:

「個別公民產生國家認同時,其所認同的標的大致可分三類:族群血緣關係、歷 史文化傳統及政治社會經濟體制」,以上簡化稱為「族群認同」、「文化認同」

及「制度認同」。

此三類國家認同的標的,套用在中共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治理上可大略看 出,針對該區的族群認同與文化認同,中共主要透過漢化/中華文化認同的方式 達成;而該區的政治經濟制度認同來說,中共建立其認同的方式如下:政治面是 透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面則是將生產方式由游牧式轉換為工商農等現代化 型態。

二、國家認同與新疆

而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史地研究中心研究員馬大正對該三類認同標的在 新疆的狀況作出分析並相互連結如下:

「文化具有超時空的穩定性和極強的凝聚力,文化認同是物質力量無法替代的軟 實力,文化認同對維護國家安全統一具有特殊的功能。這個特殊的功能表現為:

第一,它標誌著民族的特性,塑造了認同的心理。第二,規範著社會行為,培育 統一意識。第三,凝聚民族精神,強化統一意識。新疆地處祖國大西北的邊遠地 區,民族宗教的形勢非常複雜,又面對著「東突」思想理論體系歪理邪說的挑戰,

維護國家統一、社會穩定和各族人民的團結,實現我們的宏偉目標,是需要高超 的政治智慧和及時總結經驗教訓,更需要幾代人堅持不懈的努力…堅持不懈地構 築對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認同和文化認同。這個工作特別值得認真總結,並且 要不斷創新。有一個命題值得重視,就是:文化認同是國家認同的基礎。沒有牢 固的文化認同,國家認同就是脆弱的。只有文化認同的基礎打扎實了,國家認同 就能經得起風浪的考驗。在文化認同的問題上,在面對各個民族有自己特點的前 提下,通過文化認同來強化我們的國家認同(馬大正,2014:14)。」

馬大正肯定了民族認同的功能,並認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認同是新疆應走的 方向,他近一步將國家認同的基礎專注在文化認同上,建議在保持各民族的特色 之下,透過文化認同來加強國家認同。馬大正進一步說明如何加強文化認同:

「新疆人是指生活在新疆這塊地域上的各族人民。在新疆各族人民中培育新疆人

(31)

意識,具有基礎性的文化意義,樹立新疆人意識,亦能夠潛移默化,形成中華一 家的思想觀念。培育新疆人意識,將現實生活中過強的民族區隔向地域認同轉 化,以一定程度的地域認同替代過強的族群認同,有利於樹立新疆各民族的國家 共同意識,有利於國家公民意識的樹立和鞏固,有利於中華民族認同、中華文化 認同,有利於消除民族隔閡,達到民族認同、地域認同,和國家認同之間的良性 互動,使國家認同成為所有認同中最重要的認同(馬大正,2014:15)。」

馬大正提出的概念為「新疆人意識」,以公民意識與地域認同等作為塑造文 化/國家認同的具體建議,較為薄弱,因維吾爾族是否於自治區中獲得公民應有 的權利或自治權,皆有待商榷;另「地域認同」並不在建構國家認同的三個範疇 之內,亦即地域認同在塑造國家認同時並非一種強烈有效之因素。

西方亦有學者提到「新疆人」概念的形成,認為在 1980 年代中期中共對少數 民族的治理由包容政策轉向同化政策,部分卻體現在放寬宗教和語言限制,21政 策背後其實有更深的目的。學者認為如此政策隱含的目的是達到文化和語言的一 元性,依據的邏輯在於達成全國人民能夠共享經濟利益之後,同時藉由民族間的 經濟、政治、文化整合,逐步成為單一文化和單一語言的國家。這股同化的趨勢 便創造了一個概括的國家認同,削弱了少數民族的個別認同。新疆人這個非民族 認同(non-ethnic identity)的名詞概念,經由媒體刻意的創造和散布,也成功將此 概念融入流行歌曲。當時許多當地漢人都自稱為新疆人,甚至由於漢族在 1990 年 代人數大增,亦產生了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名稱中的維吾爾一詞去除的討論

(Dwyer, 2005:29-30)。

三、何謂新疆問題(何謂民族問題)

然而,何謂新疆問題:因為歷史地理背景,與種族宗教的差異,造成新疆地 區的特殊性和矛盾性,進而產生了「新疆問題」一詞。

新疆問題在西方多稱為新疆矛盾或新疆衝突(the Xinjiang Conflict),而中共 認為新疆問題的根源是三股勢力作亂,以及海外疆獨組織蠱惑,是二十世紀列強 殖民勢力的延伸與干涉。賴奕成(2014)的研究詳細對二十世紀初列強對新疆的 覬覦和資助,做了深刻分析。

21 對語言的放寬表現在教育和媒體方面。

(32)

在中國具有指標性的百度百科,並無收錄「新疆問題」一詞的詞條,倒是定 義了「新疆暴力恐怖事件」如下:

「指新疆近年來所發生的暴力恐怖事件,如新疆巴楚暴力案、2009 年烏魯木 齊七五騷亂、2014 年 4 月 30 日烏魯木齊火車南站暴力恐怖襲擊案件,及 2014 年 5 月 22 日烏魯木齊爆炸案等此類恐怖事件的參與者多是部分的少數民族群眾和妄 圖分裂新疆的疆獨分子,前者因為生活問題對社會和政府心生不滿,後者則固執 認為漢族侵略了新疆,再加上境內外恐怖組織的煽風點火,所以經常發動恐怖行 動,令人髮指。」22

該詞條定義很清楚將暴(力)恐(佈)事件歸咎於「境內外分裂分子勾結」,

將民族主義與恐怖主義畫上等號。

叁、(國際)話語權由誰掌控

除了立場鮮明的各國,許多理應扮演中立監督者的新聞媒體,亦不免抱持與 其所在國家相似的報導立場,導致若干私營企業的新聞媒體亦成為各國競逐國際 話語權的延伸場域。亦即,國家政策會影響媒體的立場,而各個國家或地區的媒 體透過該國新聞框架建構的馴化機制,其報導中選擇的重點、用字遣詞和呈現的 立場均有所差異(張錦華、陳莞欣,2015:3; Zhang, Shoemaker, & Wang, 2013:

453)。Lipschultz(2007:24)也提到國家政策對媒體立場的影響十分明顯。

因此,不只主張各自利益的國家會試圖掌握話語權,採取利己的言論和立 場,甚至連擔任監督角色的媒體新聞界,保持客觀中立的可能性都會受到質疑。

反之,國家亦不遺餘力地利用媒體,作為其詮釋立場的管道。例如在中國發行的

《環球時報》(Global Times)23之立場,與美國政府資助的《美國之音》(Voice of America English News)24和《自由亞洲電台》(Radio Free Asia)25的立場,各自豪

22 百度百科,新疆暴力恐怖事件:https://baike.baidu.com/item/新疆暴力恐怖事件/7302300。

2018/06/04 檢索。

23《環球時報》創辦於 1993 年,除了中文版報紙,英文版報紙於 2009 年開始發行。且分別設有中 文版與英文版的網站。「台灣要理解大陸,當然應該閱讀《環球時報》,但對兩岸關係最核心問 題的判斷,可能還是要關注《人民日報》(中時電子報,2017)。」

24 美國之音成立於 1942 年,是美國政府對外設立的國有宣傳機構(自由時報電子報,2017)。

25 「儘管自由亞洲電台(RFA)是由美國國會授權設立,並且資金也來源於聯邦年度撥款,但是

(33)

不忌諱地扮演兩國各自立場的代言人與傳聲筒。如此機制之下,新疆維吾爾自治 區便招致了立場分歧的代言人,試圖詮釋新疆問題中的國家認同。

Lipschultz(2007:21)亦指出當國家試圖對付恐怖主義時,經常會使用簡略 的表達方式去合理化一切行為,比如小布希於 911 恐怖攻擊事件發生後「對恐怖 主義宣戰」(war on terror),將涵蓋層面廣泛的複雜議題或事件,簡化為恐怖主 義或恐怖份子的單一概念。中共也使用了類似手法,將新疆任何對當局的反抗歸 類為暴恐事件與暴恐份子。

梁凱音(2010:176)指出從國家主體利益的角度綜合考慮,國際話語權是指 基於國家利益,該國對社會發展和國家事務發表意見的權利,而這些事務主要與 國際環境和國際事務相關。而國際話語權也包括了解、表達和參與國際事務的權 力運用。舉例來說,梁亦指出"從中美關係發展的角度來看,美國掌握國際話語 權並利用其取得國際話語權的優勢,進一步根據自己的利益和標準以及自己的「話 語」來定義相關的國際事務和事件,制定國際遊戲規則和定義問題,根據自身的 利益和邏輯來解釋、審查和裁定是非,繼而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並握有評斷國際事 務的主動權(梁凱音,2010:176)。

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所建立的人權普世價值,在歐美對新疆問題發表評論時 經常作為主要的論述基礎,這是十分合理與方便的論述內容。但過於概括式與理 想性的論述內容並無實質幫助,只是加深與中共的立場分歧。人權問題是中共統 治下一個具有普遍性的問題,並非侷限於新疆,新疆的「民族問題」應該特別被 提出來討論,而非僅以中國「人權議題」的軟肋成為美國制衡中國的一種手段,

使新疆問題淪為國際間爭奪話語權的棋子,或者周而復始無法解決的假議題。

即便如此,西方學術界亦存在對新疆問題之公允看法。例如法國國際廣播電 台(簡稱法廣;Radio France Internationale, RFI)26對學者 Rémi Castets27的採訪內 容,28該學者指出法國人也對在新疆發生的暴力感到震驚,法國媒體傾向將這些暴

我們並非美國政府機構(自由亞洲電台,成立於 1996 年)。」

26 法廣成立於 1931 年,營運資金來自法國外交部之預算贊助;華語節目 1989 年 6 月開播,2015 年 3 月停播;官方網站目前已有 15 種語言的新聞報導。

27 時任法國波爾多-蒙泰涅大學遠東研究系教師。

28 法廣(2015)。〈新疆暴力事件:西方是否有雙重標準?〉。http://trad.cn.rfi.fr/中國/20151126-

(34)

力事件與中國政府的新疆政策互相連結。儘管中國政府致力改善新疆的經濟和社 會生活,進行改善維吾爾族生活水準的現代化措施,並認為如此可以滿足維吾爾 族的需求,但問題在於維吾爾族有時會受到政府的控制,自治區實際上只是共產 黨控制下的自治。另一方面,為了改善當地的安全狀況,中國政府制定了一些有 關伊斯蘭信仰的法規、警察監視當地居民並監視他們的手機,以防止反政府言論 在年輕人中傳播。西方人有時會認為這種安全第一的措施只會適得其反,並會激 起維吾爾族的不滿,因為維吾爾族認為他們的信仰自由和言論自由受到限制。西 方人很少面對這樣的限制 。但是中國人認為,安全問題和經濟發展問題應被優先 考慮。換句話說,中國人和西方人有不同的優先次序。在西方文化中,自由始終 是第一位的。即使有時對安全有害,每個人都看到法國有時為此付出了代價。但 是中國人有不同的選擇。在中國,保障國家安全和維護民族國家是神聖不可侵犯 的。這兩者的不同實際上是文化差異以及不同文化的融合和相互作用的問題

(2015,法廣)。

由此可知,該學者以文明衝突的學術觀點來看待西方對新疆暴恐事件的雙重 標準,較具參考價值。

第二節 相關理論檢討

本節進一步討論何謂漢族的文化霸權、何謂大漢族主義,以及何謂地方民族 主義,以便討論該些因素對「新疆問題」的影響。另藉由傅柯的知識/權力論,

討論「話語權」的定義,並以政治學對權力的解讀作為話語權的基礎。最後將「國 家認同」與國族的想像共同體作呼應比較,並初探分離主義的可能性。

壹、國內的話語權:漢族的文化霸權與大漢族主義

一、大漢族主義對新疆問題的影響

2014 年 9 月底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暨國務院第六次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 在北京舉行,會中習近平表示「堅決反對大漢族主義和狹隘民族主義,自覺維護 國家最高利益和民族團結大局(中國國情,2014)。」

新疆暴力事件:西方是否有雙重標準?。2018/03/27 檢索。

(35)

(一) 大漢族主義的起源/內涵/表現

民族政策中,列寧提出大民族主義的理論,套用在中國則主要指大漢族主 義。大民族主義指的是在一特定區域的民族組成中,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 等方面相對掌握或佔有優勢的民族。與其相對的則是地方民族主義。

關於大漢族主義,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在序言中明訂「在維護民族團結的鬥 爭中,要反對大民族主義,主要是大漢族主義,也要反對地方民族主義。」

「中共建政後,大漢族主義被認為是國民黨的思想,是地主階級和資產階級 在民族關係上表現出來的反動思想,國民黨反動派有一條罪狀就是大漢族主 義」。29大漢族主義緣自俄羅斯的民族政策,而民族政策則曾在中共建政前作為策 略上支持外蒙和新疆獨立的理論。在中共建政初期經由中共高層闡述大漢族主義 與(地方)民族主義相對的地位,兩者每每一併被討論。

而許冲(2006)綜合毛澤東、劉少奇與周恩來對大漢族主義的分析,整理出 大漢族主義的表現如下:

(1) 忽視少數民族的平等權利和自治權力:

劉少奇(1985:166)曾指出,建政初期,『由於過去反動統治階 級的影響,在漢族人民中,以至在漢族幹部中,還存在一種大漢 族主義思想。例如:不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不尊重少數民 族的語言文字,不承認少數民族有宗教信仰的自由,不承認少數 民族有管理自己内部事物的權利』…這與《共同綱領》和《中華人 民共和國憲法》所規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内各民族均有平等的 權利和義務』,以及各民族一律平等,有發展語言文字、保持或改 革風俗習慣以及宗教信仰自由等權利相抵觸。

(2) 忽視少數民族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重要性:

『少數民族…他們加入了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就是在政治上幫 助了漢族』,『不要以為只是漢族幫助了少數民族,而少數民族也 很大的幫助了漢族』(毛澤東,1999:405)。劉少奇則提到,『每

29 互動百科,大漢族主義條目:www.baike.com/wiki/大漢族主義。2018/06/04 檢索。

(36)

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長處。認為少數民族一無長處、樣樣不如漢 族的觀點,就是一種大漢族主義的觀點』(劉少奇,1985:252)。

(3) 忽視或不關心少數民族疾苦,甚至損害少數民族利益:

周恩來(1984:192)指出,『我國歷史上,各民族之間矛盾很大。

在漢族同少數民族關係上,是漢族對不起少數民族。今天我們漢 族同志要代為受過, 向他們賠不是。要多做解釋工作,說明今天 中國和過去不同,不會再去壓迫少數民族了。』

(4) 忽視少數民族特點,生搬硬套漢族經驗,搞『一刀切』,工作中不 尊重少數民族,脱離實際:

劉少奇(1985:252)指出,『沒有和各少數民族人民以及與人民 群眾有密切聯繫的領袖人物充分商量,按照少數民族意願進行改 革;有的漢族幹部按照漢族的標準,機械照搬漢族經驗進行民族 地區的社會改革,忽視少數民族地區人民的思想覺悟水平和自然 條件』;面對漢族和少數民族幹部間的矛盾,周恩來(1984:191)

更指出,民族工作中『要處處謹慎,否則小事情會變成大事情,局 部問題會變成全局性的問題,即刻就會出問題(毛澤東,1999;周 恩來,1984;許冲,2006:64;劉少奇,1985)。』

由此可知,在中共建政初期,少數民族問題亦是統治者遭遇的重大問題,然 而在理論和實踐方面,亦即說和做之間,必定存在一定程度的差異;特別是四十 年前的時空背景和國力強大程度與如今相比,已經今非昔比。這些文件和理論,

是否只是為了維護共產黨專制政權,而說一套做一套的手法?可受公評。

(二) 地方民族主義與民族自治區的起源

在現今的少數民族政策討論中,較少提及大漢族主義,主要以消彌「地方民 族主義」為基礎的「分裂主義」為訴求,現今甚至有中共學者提出消滅自治區建 制的建議,從前可以探討如何落實民族自治,現今只要提到民族自治就是分裂主 義。但如此一來,若使少數民族少了自治的選項,無異於導向更極端的選擇-同 化或追求獨立,兩種極端狀況。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是實施憲法規定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Salas, Hille, Etgen Calculus: One and Several Variables Copyright 2007 © John Wiley & Sons, Inc.. All

– Factorization is “harder than” calculating Euler’s phi function (see Lemma 51 on p. 406).. – So factorization is hardest, followed by calculating Euler’s phi function,

command tells Vim to run the text through a UNIX command.The ‘a tells the editor that the text to be worked on starts at the current line and ends at mark a.. The command that

了⼀一個方案,用以尋找滿足 Calabi 方程的空 間,這些空間現在通稱為 Calabi-Yau 空間。.

• ‘ content teachers need to support support the learning of those parts of language knowledge that students are missing and that may be preventing them mastering the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

• Formation of massive primordial stars as origin of objects in the early universe. • Supernova explosions might be visible to the most

Twilight of the Gods: The Beatles in Retrospect (London 1973).. The Complete Beatles Recording Sess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