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中生的公民知識與態度之研究 --以高雄市國三學生為對象--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國中生的公民知識與態度之研究 --以高雄市國三學生為對象--"

Copied!
1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中生的公民知識與態度之研究 --以高雄市國三學生為對象--

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節 問題的性質與重要性

灣地區近數十年來, 整個社會面臨重大轉變。在政治層面上,自 民國七十六年解除戒嚴後,歷經國會全面改選、總統直選、黨禁和報禁 的解除、集會自由的落實…等,民主口號響徹雲霄,公民參與更形蓬勃 發展,顯示台灣已脫離威權統治的階段,邁入自由民主的社會。然而,

台灣因長期處在威權文化下,並未真正培養出民主政體所需的公民文 化;多數民眾雖然擁有權力,卻缺乏理性參與的素養,黑金、暴力、抗 爭…等等的社會脫序現象頻頻發生,甚至近年來更有許多公然與公權力 挑戰的事件;在態度上,還是有很多人相信紅包文化,金權政治、賄選 文化和立法院的肢體衝突等種種非民主國家應有表現,更帶給我們下一 代錯誤的示範。當前台灣民主的運作,經由抗爭而取得甘美的果實,但 是人民統治、人民當家做主並非意味政治改革的完成,因此,公民教育 的良窳關係著台灣下一個階段的民主發展。

就社會層面而言,雖然,我們創造了台灣經濟奇蹟,享有富裕的生 活,然而,進一步檢視我國公民的行為,不難發現並未隨著物質生活的 改善而相對的提昇,相反地社會充斥著富而無禮、自私自利、唯利是圖、

違法脫序等光怪陸離的現象。以時下青少年為例,受到社會風氣敗壞的

(2)

影響,青少年偏差行為日趨嚴重,報紙或電視新聞中經常報導青少年吸 毒、飆車殺人、鬥毆、搶劫、傷人致死等事件。青少年的價值觀念扭曲,

個人自我中心抬頭,近年來國內少年犯罪人數逐年增加,尤以國中生最 為明顯,對身為教育工作者,不啻是一個危險的警訊。

教育是建國之本,是國家之基石,在脫序混亂的社會中,各界莫不 冀望以教育為治本之道。為了培養符合民主社會需要的現代公民,各級 學校及教師必須不斷地努力,在一片的教育改革呼聲中,公民教育逐漸 為政府和民間重視。在邁入新紀元之際,為了培養能順應瞬息萬變社會 之現代公民,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建議必須從事大幅度的教育改 革,在追求教育現代化,提昇教育品質的目標中,教育改革委員會第五 次委員會議報告中主張學校教育應加強學生公民意識,培養學生對自己 國家的認同感、對本國歷史與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對民主與法治的理解 及實踐(民主精神)、對公民權利與義務的認識與實踐以及對本國政府 之結構及其運作的理解(教育理念與目標組,民 84)。由此,更顯示 公民教育的觀念已受到社會的重視。

在艾瑞克森的自我認同理論中,青少年期是個體由兒童轉變為成人 的過渡階段,在這個轉變階段,個人必須學習獨立自主,準備承接成人 的社會角色(Erikson,1968)。換句話說,青少年是公民的初鶵,是「明 日的公民」。政治社會環境的劇變和全球化的現實,迫使教育工作者的 政策制定者,必須重新思考:如何在廿一世紀的初葉,讓青少年作好準 備,使其未來能充實其公民知識,喚醒其公民的自覺意識,期能參與民 主社會的運作,面對未來的新世界。

(3)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由上一節的討論可知,台灣社會目前充滿價值混淆,違法亂紀等現 象,因此,要匡正社會失調現象,培養一個現代國家所需要的公民,成 為國人一致努力的目標。而建立一個穩健的現代民主社會,除了依賴其 政治體制基本結構(basic structure)的公正性之外,還需要仰賴於其 公民的態度與素養,培養人民具備公民意識,以因應新世紀社會的發展 與變遷(蕭揚基,民 89:2)。換言之,現代民主社會除了要有公正的 政治體制結構、和諧的社會環境和一定水準的經濟環境之客觀條件外,

還需要仰賴其公民具備一定水準的公民知識與積極參與的態度。

壹、研究動機

學者認為在民主國家中,公民的參與若無公民知識做後盾,其行動 必然是不智的;而無道德的態度作為基礎的公民參與,必然是不負責任 的(單文經,民 85:308),因此,公民知識的充實與公民態度的養成對 於培養民主社會的公民文化是非常重要的。國中階段又正處於所謂青少 年時期,在人類行為的發展中,是認知、態度與行為取向逐漸成形的重 要時期,因為國中學生正處於皮亞傑( Piaget)認知發展理論的形式 運思期,其思考能力及身心發展逐漸成熟。根據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哈維 格斯特(Havighurst,1972)的「發展任務論」,青少年時期(12-18 歲)應該完成在知識、技能、觀念等各方面都能達成做為一個現代公民 所需的標準,以及樂於參與社會活動並對自己負責等發展任務,如此才 能顯示他是身心健康且能適應社會的(張春興編,民 78:45-47)。

研究者在十餘年的國中「公民與道德」科教學生涯中,一直以協助 學生經由知識的吸收與內化,以達到公民教育教化國家未來健全公民之

(4)

目的自我期許。然而,不難發現,無論是成績優異的國中生或行為偏差 的國中生,對自己本身以外的事物常抱著冷漠的態度。公民教育主要任 務在培養民主現代國家所需的健全公民,但其成果似乎並非如此。所 以,研究者對於國中生具有何種程度的公民知識與持有何種傾向的公民 態度,有莫大興趣。

本研究以國中生為對象,從相關文獻的探討與國內公民教育課程的 瞭解後,進行公民知識、公民態度與其他相關因素之探討,期能對我國 公民教育的推展有所了解。並進一步探討高雄市國中學生公民知識的認 知程度與其公民態度的傾向;又在自由主義(Liberalism)、公民共和 主義(civic republicanism)、社群主義(communitarianism)和多元 文化論(multicuturalism)等公民教育的思潮影響下,國中生在各面 向之態度傾向有何差異。

貳、研究目的:

基於前述研究動機,本研究以高雄市國民中學三年級學生為研 究對象,進行公民知識、公民態度與相關因素之研究,期能達成下 列目的:

一、探討公民知識在公民教育上的意義。

二、探討公民態度在公民教育上的意義。

三、瞭解高雄市國中學生公民知識之程度。

四、瞭解高雄市國中學生公民態度之傾向及各面向態度之差異。

五、研究不同的個人、家庭與社會背景因素,對於國中生的公民知 識與態度之關係。

六、綜合研究所得,提出具體建議,以作為改進國中公民教育之參

(5)

參、研究假設

本研究根據研究目的及文獻探討所得,提出下列之研究假設:

假設一:高雄市國中三年級學生之個人、家庭及社會因素的不同,其 公民知識有顯著差異。

1-1 不同性別的國三學生之公民知識有顯著差異。

1-2 班級幹部經驗不同的國三學生,其公民知識有顯著差異。

1-3 學業智育成績不同的國三學生,其公民知識有顯著差異。

1-4 父母社經地位不同的國三學生,其公民知識有顯著差異。

1-5 父母管教方式不同的國三學生,其公民知識有顯著差異。

1-6 家庭政治化程度不同的國三學生,其公民知識有顯著差異。

1-7 同儕互動關係不同的國三學生,其公民知識有顯著差異。

1-8 教師教學方式不同的國三學生,其公民知識有顯著差異。

1-9 接觸新聞頻率不同的國三學生,其公民知識有顯著差異。

假設二:高雄市國中三年級學生之個人、家庭及社會因素的不同,其 公民態度有顯著差異。

2-1 不同性別的國三學生,其公民態度有顯著差異。

2-2 班級幹部經驗不同的國三學生,其公民態度有顯著差異。

2-3 學業智育成績不同的國三學生,其公民態度有顯著差異。

2-4 父母社經地位不同的國三學生,其公民態度有顯著差異。

2-5 父母管教方式不同的國三學生,其公民態度有顯著差異。

2-6 家庭政治化程度不同的國三學生,其公民態度有顯著差異。

2-7 同儕互動關係不同的國三學生,其公民態度有顯著差異。

2-8 教師教學方式不同的國三學生,其公民態度有顯著差異。

2-9 接觸新聞頻率不同的國三學生,其公民態度有顯著差異。

(6)

假設三:高雄市國三學生之公民知識與公民態度呈顯著相關。

假設四:性別、班級幹部經驗、學業智育成績、父母社經地位、父母 管教方式、家庭政治化程度、同儕的互動關係、教師教學方 式、收看(聽)新聞的頻率及公民態度各分項量表等預測變 項,對國中生的公民知識效標變項有顯著的預測力。

假設五:性別、班級幹部經驗、學業智育成績、父母社經地位、父母 管教方式、家庭政治化程度、同儕的互動關係、教師教學方 式、收看(聽)新聞的頻率及公民知識量表等預測變項,對 國中生的公民態度效標變項有顯著的預測力。

(7)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壹、研究方法

本研究為達前述研究目的,採取研究方法如下:

一、文獻分析法

分析有關公民教育及公民資質之國內外相關理論及研究,以釐 清現代公民應具備之公民知識與態度。

二、調查研究法

(一)參考國內外相關研究之量表,以研究者自編之「國中生公 民知識與態度」作為調查工具。

(二)針對高雄市國中三年級學生實施抽樣調查。

(三)將調查所得資料整理,登錄並使用電腦進行統計分析。

(四)分析統計結果,並撰寫研究報告。

貳、取樣

本研究以九十一年度第二學期就讀於高雄市立國民中學三年級的 學生為研究對象。為考慮樣本代表性問題,本研究採取分層叢集取樣 的方式。第一類為市區學校,包括三民區、前金區、鹽埕區、新興區、

苓雅區等行政區內的國民中學,從中抽取 5 所學校;第二類為市郊學 校,包括楠梓區、左營區、鼓山區、旗津區、前鎮區、小港區等行政 區內的國民中學,從中抽取 7 所學校,再以班級為抽樣單位,抽取非 學科能力分組的普通班,共計 19 班。

參、研究步驟

根據研究動機與目的,本研究擬定下列研究步驟:

(8)

一、訂定研究主題 二、擬定研究計劃

三、搜集整理有關公民教育與公民資質理論之文獻及相關研究成果 四、設計調查問卷

五、實施問卷調查

六、整理、統計、分析調查資料 七、撰寫研究報告

肆、論文架構

本論文內容主要分為五部分:

第一章 緖論:說明研究問題性質與重要性,動機與目的,研究方法 與步驟,名詞解釋和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二章 文獻探討:從公民教育的定義與目標來探討公民教育的本質 與內容;其次,釐清公民知識與公民態度的涵義;最後,介 紹國內外有關公民知識與態度之相關研究,分析影響學生公 民知識與態度之因素。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闡述研究架構,提出研究假設,說明樣本之 選取,研究工具之編製,最後陳述研究實施程序與資料處理。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根據問卷調查結果,描述學生的基本資 料、公民知識與公民態度的測驗結果,並分析不同背景的學生 在公民知識與公民態度之差異情形。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根據研究主要發現作成結論提出建議,以供後續 研究者之參考。

(9)

第四節 名詞解釋

本研究之重要名詞為:「公民」「公民知識」「公民態度」「公民 教育」、「公民資質」、「家庭政治化程度」、「父母管教方式」、「教師教 學方式」「同儕互動關係」和「大眾傳播媒介的接觸」,茲分別界定如 下:

(一) 公民(citizen)

依 據 「 韋 氏 新 世 界 辭 典 」( Webster’s New World College Dictionary,1996),「公民是指涉一個國家的成員,尤其是指在一個 具有共和政府形式的國家裡;而一個公民自出生開始即須對國家效 忠,並且因而享有若干權利」。因此,公民除了他是一個「自然人」

之外,他還是個「社會人」、「政治人」(陳其南,民 81)。

就我國而言,對公民的註解有狹義和廣義兩種:狹義的公民是 指每個國民在政治上,獲有法律規定的權利和義務而言(卓播英,民 69)。因此,一個國民凡達到法定年齡,在政治上獲有法律規定的權 利和義務,便是公民。廣義的公民,乃是指一個人除政治關係外,在 社會生活上,在公共團體中,身為一個團體成員之權利和義務而言(盧 紹稷,民 45)。

因此,就狹義的觀點而言,只是消極的規定公民資格;就廣義 而言,重視的是公民的積極性,不僅要具備法律上規定的消極資格,

更重要的是要積極的扮演好現代社會中的公民角色(黃景裕,民 83),本研究是採廣義的觀點。

(10)

(二)公民知識

本研究所指的知識並非是狹義的對一些觀念或事物現象的回憶或 再認,而是廣義的對有關訊息的記憶、回憶、再認、思考問題的解決 及創造等各種心智能力和技巧的發展(黃光雄,民 72)。本研究的公民 知識乃採操作型定義,是指受試者在公民知識量表中的得分。此量表 依據現行國民中學公民與道德課程與國內外相關研究問卷編製而成,

測驗內容主要以「我國理想公民資質之研究」(張秀雄、李琪明,民 89)

為依據,包含政治、法律、經濟、文化、社會、道德通識六方面知識 內涵,以及國際教育評鑑協會(IEA)在一九九九年的國際性公民教育 之相關認知的研究內容1。受試者得分愈高,表示對公民知識學習成效 愈好;反之則表示學習成效愈差。

(三)公民態度

態度是一個較為抽象的概念,一般認為歐波特(G.W.Allport)對 態度的定義是具涵蓋性(張秀雄,民 81:126;王錦雀,民 84:38)。歐波特

(Allport,1935:804)認為:態度是一種心智或神經的準備狀態,態度 是由經驗所組成,它影響個人面對有關對象或情境作反應。本研究所謂 之「公民態度」乃根據以上對「態度」廣義的界定,重視其情感性評價 功能,如公民對其所屬社群的認同,對所處的社會政治環境的看法,反 映對公民教育施行與實踐之基本原則與價值的情感、評價或行為的傾 向。

本研究所稱「公民態度」乃研究者參考國內外相關文獻,所自編 之公民態度問卷,其公民態度量表主要包括「正義與關懷」「參與公共

(11)

事務」「平等與民主」和「社群意識」等四部分。受試者的得分越高, 表示其公民態度越積極正向,反之則表示公民態度傾向愈消極負面。

(四)公民教育

公民教育是指培養公民氣質的活動。詳言之,公民教育就是藉著 教與學或訓育等活動,來培養公民的知識、技能與態度(歐陽教,民 72)。公民教育一詞有廣、狹及折衷三種涵義。最廣義的公民教育是指 個人社會化的過程;次廣義的公民教育指一切教育過程,認為一切課 程直接或間接都與公民教育有關(林清江,民 69)。本研究所指的公民 教育是指國家或社會為了培育健全的公民,所實施的一種教育,其範 圍包括政治、經濟、社會、法律、道德各層面(楊日旭,民 74)。

(五)公民資質

有關公民資質(citizenship)的涵義,不易僅從單一面向來了解,

在不同場合中,它所表現出不同的意涵,有的認為公民資質是一種身 分或地位,也有人從它的實質內涵而認為公民資質包含權利和義務,

更有人從動態的面向而認為公民資質是一種行動的意識與能力,甚至 有認為公民資質應該是以追求公共利益為本職(許文傑,民 89)。

而不同政治哲學派典有不同置重點:自由主義論者認為公民資質 應重視個人自由和權利的保障,公民共和主義重視社會公共善的達 成,社群主義強調社群的認同與社群意識的培養,而多元文化論者則 強調保障弱勢族群團體的權益(張秀雄、李琪明,民 89),本研究的公 民資質觀乃是綜合此這四種公民資質觀所標榜的精神。

(12)

(六)家庭政治化程度

家庭在孩童和青少年時期的政治社會化歷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 色,學生的家長所具有的家庭政治文化,是其子女成長過程中最早接 觸的政治氛圍(鄭淑芬,民 91)。家庭對孩子的政治認知、情感、行 為傾向具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力。本研究所稱「家庭政治化程度」是指 受試者的父母或家人是否經常談論或參與政治方面的事務。受試學生 在問卷第三部分第 1-4 題得分愈高,表示其家庭政治化程度愈深。

(七)父母管教方式

父母管教方式是指父母在訓練或教育子女方面,所持之相關的認 知、情感及行為傾向(楊國樞,民 75)。本研究所稱「父母管教方式」

是指受試學生所知覺其父母在家庭中所表現的教養方式,以受試者在 問卷第三部分第 5-8 題的得分表示。分數愈高,則表示父母管教方式 偏向民主式,反之則否。

(八)教師的教學方式

本研究將「教師的教學方式」區分為民主式的教學方式和權威式的 教學方式。本研究是採操作型之定義,即受試者在問卷第三部分第 9-12 題的得分,分數愈高,顯示教師傾向於民主式的教學方式,反之則表 示傾向於權威式的教學方式。

(九)同儕的互動關係

青少年期間的友伴團體,對青少年的心理發展、行為取向及政治 心態影響很大。同儕團體的非正式性、平等性、親近性,使團體成員

(13)

指同儕的互動關係,係指受試者是否經常與同儕間談論公共事務或參 加活動之情形。受試學生在問卷第三部分第 13-16 題的分數得分愈 高,表示其同儕的互動關係愈密切。

(十)大眾傳播媒介的接觸

大眾傳播媒介是專門蒐集、製作訊息,並且透過各種管道將訊息 有系統地傳給閱聽人的機構,因此,報紙、雜誌、廣播、電視及電腦 網路等都是大眾傳播媒介。本研究僅就大眾傳播媒介中的電視(台)

收看(聽)為研究項目,針對受試者對電視(台)新聞收看(聽)的 次數,來探討是否對公民知識與態度產生影響。

(14)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壹、研究範圍

本研究旨在探討高雄市國中生的公民知識,公民態度與相關因 素之關係,針對上述研究動機與目的,探討的範圍如下: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九十一學年度第二學期就讀於高雄市國民中學三年 級國中學生為研究對象,屬區域性之研究。

二. 研究變項與內容

(一)在自變項方面僅探討以下範圍:

1.學生個人因素: 包括性別、擔任班級幹部經驗、學生學業智 育成績。

2.學生家庭因素:包括父母的社經地位、父母的管教方式、家 庭政治化的程度。

3.學生社會因素:同儕的互動關係、教師的教學方式、大眾傳 播媒介的接觸(收看聽新聞的頻率)。

(二)在依變項方面:

本研究依變項為公民知識與公民態度,經過本研究綜合 分析相關文獻後,歸納「公民知識」主要涵蓋政治知識、法 律知識、社會知識、經濟知識、文化知識和道德通識知識六 大內涵;「公民態度」主要涵蓋「正義與關懷」、「參與公共 事務」「平等與民主」和「社群意識」等四部分。故本研究

(15)

貳、研究限制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欲對國中生之公民知識與態度進行探討,在人力,物力 及時間有限下,並不以其他區域之學校為研究對象,因此研究結果 僅能推論高雄市的國中學生。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量化研究取向之問卷調查法,缺乏質性研究之探討,

研究發現將侷限現階段國中生公民知識與態度現況的呈現,無法作 更深入的分析。

三、研究內容

本研究公民知識與態度之問卷,係研究者根據相關文獻的理論 基礎,並參閱相關研究等編修而成。唯公民知識與公民態度之概念 具複雜性,且涵蓋層面廣,影響公民知識與態度的因素很多,為避 免過度複雜,本研究僅就個人、家庭、社會的部份因素著手,故本 研究問卷內容之涵蓋面,都需進一步的探討,留待後續研究。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分類法,以此分類法評價高中數學教師的數學教學知識,探討其所展現的 SOTO 認知層次及其 發展的主要特徵。本研究採用質為主、量為輔的個案研究法,並參照自 Learning

推行為智障學生而調適課程的 特殊學校,可按智障學生的學 習能力和特殊學習需要等,在 2021/22學年或以後盡早調適

 「香港是中國不可分離的部分,培養學生的國民

內地交流、參觀、參與制服團隊/比賽),讓學 生從多角度認識《憲法》、《基本法》和國家

在於是否在「知道」與「能做」之外,還 能「識」。而識的媒介與深度,仍然以實

常生活的課題,增加學生對中國歷史、中 華民族和文化,以及國家發展的興趣;整

年級 教學重點 學科活動 價值觀及態度 三年級 主題:粵劇 中文科:認識粵劇的背景

使學生認識中國文化的優 點,加強學生對中國文化的 尊崇,及培養學生對其他民 族、他們的文化、價值觀及 生活方式,採取一個積極的